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

医疗急救能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10:3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急救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疗急救能力

篇1

医疗急救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按照国家、省、市卫计委的相关要求,我局不断加强对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规范医疗急救行为,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体情况如下:

一、现有医疗急救服务现状

1、在**区人民医院设有云南省120急救中心**分站,急救站配备救护车4辆,心电监护仪2台,除颤仪2台,AMby呼吸包2台,从事院前急救的专业医师4人,从事院前急救的专业护理人员4人,救护车年出诊5200车次,院前急救3900人次。

2、各相关医疗机构在院内建立了急救绿色通道,组织参与急救的医师、护士进行培训,配备相应急救设备。

3、救护车配备情况:区医院3辆、区保健院1辆、**中心卫生院1辆、小板桥中心卫生院1辆。

二、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欠缺。我区现有的急救车使用年限均较长,多数面临强制报废问题,但申请重新购置时,因公车改革后审批车辆购置指标困难,导购无法购置。

2、急救资源严重不足,设备装备跟不上我区社区发展。我区有8个街道办事处,目前仅有6辆急救车,承担着医疗机构内部的病人转运、外出体检和全区各类涉及医疗保障工作 ,仅2015年1月至5月就安排医疗保障40天,无法满足医疗机构需要和社区需要。

篇2

【关键词】医疗风险管理;分级;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105-03

“医本仁术”,自古以来,医疗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大使命,履行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医师享有悬壶济世的“救命恩人”的盛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利意识的高涨和法制秩序的建立,特别是在2002年4月1日起,人民法院审理医患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医患纠纷案件数量猛增,使医疗陷入了尴尬。所以,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工作成了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能够增强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内在能力,保证分级管理有效运行。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根据临床、医技科室所存在的医疗风险的不同程度,制定出医疗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自觉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和解决医疗纠纷的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决策层,由医院院长和副院长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从医院整体的角度出发,批准医疗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个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职责,认真审核由管理层或风险管理部门提出的重要医疗风险议题和计划决策,并定期审核,批准风险管理措施,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等。

第二层为管理层,是指由医院各直属部门的最高领导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中可由一名熟懂风险管理业务的副院长担任委员会主席和由有关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做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计划和决策。

第三层是执行层,由医院各部门下属的各科室领导组成,同时可根据各科室的特点、条件和需要,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本科室各方面医疗风险情况,收集本科室的各种医疗风险信息,总结归纳并上交管理层,同时认真执行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指示、命令和措施,及时处理科内的医疗风险防范和纠纷。

第四层是操作层,是指本科医务人员,操作层的主要职责为:根据医疗风险的整体目标和分解的具体任务计划,认真作好本职工作,不触犯危险因素,减少导致风险原因的出现,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配合上级搞好医疗风险的调查和研究,保证医疗风险信息的真实;认真贯彻医院领导下达的指示、命令,相互协作,并将医疗风险损失控制到最低。

临床科室是医疗风险管理的关键部门,既是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的执行层又是操作层,临床科室之间的医疗风险度是不同的。准确、科学界定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度是做好医疗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区别对待医疗风险和不同的临床科室,针对性管理,准确评价抵抗医疗风险的能力,增强临床科室自觉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我院自2005年开始,实施临床科室医疗风险三级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达到了降低医疗风险发生率和医疗风险成本的目的。

1 操作方法

医疗安全风险等级标准,进行医疗风险级别认定。通过分析医院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医疗服务经营过程来识别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医疗风险的类别、形成原因及其对医院的影响,根据医务人员的自我发现、他人提醒、内部检查、执法监督部门的检查发现,管理层对医疗风险的定性分析,剖析问题的性质和发现根源,确认风险性质。

根据前五年统计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因医疗纠纷发生的经济损失情况、发生纠纷后补偿额度、科室收治的病种易出现危重病情的发生率、医疗工作的危险程度等将部分手术风险高的科室界定为一级医疗风险科室;医技科室和少部分内科科室界定为三级医疗风险科室,其它科室均为二级医疗风险科室。每年根据科室开展的技术风险情况、实际发生纠纷的原因和新增科室,由科室提出调整医疗风险级别的申请,经管理层批准,报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准予进行调整。

2 确定不同风险级别的考核要求

对医疗安全进行量化考核,对医疗风险度不同的科室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确定不同风险级别的科室可以发生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的例数和发生经济损失的额度进行量化考核。

实行医疗安全奖“一票否决制”,规定自然年度内各级风险科室申报医疗安全奖的否决标准。各级医疗风险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达到以下相应的条件时取消年终科室医疗安全奖的参评资格:

一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5万元及5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3起。

二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3万元及3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2起。

三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1万元及1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1起或医疗投诉3起。

3 讨论

3.1 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风险度不一致,年度“医疗安全奖”评选和质控考核时只有一个标准,难以体现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控制管理成效。

临床专业由于专业不同,每天面临着大量的患者和患者家属,要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诊治的同时,要履行各种告知和沟通,对患者的疾病要直接作出诊断并制定切实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案,并保障治疗连续进行;而医技科室大都依据临床直接为临床服务,所提供的辅检报告也仅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其医疗风险度明显低于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度。

临床手术科室包括进行介入治疗的科室,需要经常进行有创操作,其医疗风险度又显然比常规用保守方法治疗疾病的非手术科室的风险度高,非手术科室虽然有时也经常进行一些有创检查,但一般情况下,有创检查的创伤相对于有创治疗的创伤要小得多。越是医疗风险高的科室,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越多,防范意识越强。通常在年终表彰医疗安全先进科室的评选过程中按照一个标准,没有客观、公平地对待风险度和医疗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不能有效地体现高风险科室控制医疗风险降低医疗纠纷的管理成效。

3.2 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的管理层有针对性地对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采取预警式管理,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处理,将医疗风险损失成本控制到最低。

针对医疗风险度的不同,采取预警式管理,根据医疗风险的不同警情分级实行不同的应急预案,而达到高效、优质的管理状态,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管理层会根据高风险科室的医疗风险情况制定、完善各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高风险科室的医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这些科室认真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完善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管理层经常会深入到这些科室的医疗活动中,从管理的角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科内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对高风险科室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医务工作通知”的形式发出整改通知,并督促落实,结合操作层、执行层和管理层进行三层管理,防范医疗风险。对于医疗风险度低的科室主要由执行层进行管理。要求操作层的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层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管理层进行监督即可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3.3 根据临床科室不同的风险度等级,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预防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医疗风险度较高的科室各种医疗文书和需要与患者进行告知沟通的项目也多一些,告知内容要求的更严格和详细,若出现医疗意外所造成的后果也较严重。所以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技术、道德要求都相对较高。从对技术人员的选择到技术的训练,涉及到整个成长过程的培养和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训练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提高奖惩力度,坚持医疗安全讨论制度。科室对所发生的医疗纠纷必须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报管理层。管理层对特大医疗纠纷还需组织院内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年终组织全院科主任对全年的医疗安全工作进行讨论。对开展的一些高风险的治疗项目,管理层提前介入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谈话暨“医务处再次谈话”,尽量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3.4 通过对医疗风险分级管理,确定了不同的风险发生率和经济损失额度,医务人员对防范医疗风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邀请法律专家分别在院内、科内组织学术讲座或座谈会进行医疗安全教育,科内认真执行医疗安全讨论制度,每月对医疗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增强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和医疗安全防范意识。

3.5 通过医疗风险分级管理,建立风险评价系统,对技术风险度和社会风险度进行评价。技术风险评价系统可能会发展为各种疾病争取不同诊疗手段对患者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概率的特有评判模式。通过对各种治疗手段评判结果的分析,可以减少甚至停止开展具有极高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开展不具有诊疗条件的项目,从而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医院风险管理成本,减少医院责任风险和经济损失。使医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钱矛锐.医疗纠纷的成因解析及其对策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07年09期

[2] 张亚宁.实施重点病例分类监管的医疗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年05期.

[3] 马建华.许云宝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疗安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21卷.

篇3

关键词 葛根素 过敏性紫癜 疗效 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7-0024-03

Efficacy of puer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1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and its effect on immunologic function

XUE M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Toutunhe District in Urumqi City, Urumqi 83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uerarin on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and immunologic function. Methods: Thirty-three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16) and a control group (n=17).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antianaphylaxis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puerarin besides antianaphylaxis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change of the levels of IgA, IgG, IgM, CD3+, CD4+, CD4+/CD8+, CD8+, CD19+, CD23+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Both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however, IgA level wa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which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uerarin;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clinical efficacy; immune function

过敏性紫癜又称为亨特-许兰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导致非血小板减少出血的小血管炎性疾病[1],属于微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会使皮肤出现皮疹且累及关节和消化道及肾脏等重要脏器,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阶段儿童,男孩发病多于女孩[2];各季节均可发病且秋冬季节多发,该疾病有自限性。研究表明发病原因为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作用、过敏等致使体内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引起血管炎[3]。目前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抗敏药物等药物;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且不易彻底治愈,易复发[4]。自2013年我科采用葛根素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进行治疗,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参照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5]:未有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未有严重肾脏损伤症状出现;所有患儿均初次发病。排除标准:复发性患儿;治疗前60 d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科急腹症患儿;风湿性关节炎者;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其他肾脏疾病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8.43±2.11)岁,病程1~18个月,平均病程(6.71±2.23)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5例,年龄在3~14岁,平均年龄(8.23±2.21)岁,病程1~18个月,平均病程(6.67±2.23)个月,两组患者病程、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卧床休养15 d,减少活动,不接触可疑过敏源,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鱼虾蟹等易过敏食物,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维生素C、西咪替丁、头铰丁、氯雷他定及10%的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葛根素(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51)进行治疗,将100~400 mg的葛根素溶于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

痊愈:皮损、全部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反复;显效:皮损、全部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有效:皮损、全部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无效:皮损、全部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 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4+/CD8+、CD8+、CD19+、CD23+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CD8+、CD19+、CD23+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叫自限性急性出血症,是学龄时期发病率最高的自身免疫性小血管炎疾病[6],临床症状复杂,常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反复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常伴有弥漫性腹痛、关节痛及便血、血尿、尿蛋白等肾损害[7]。有学者认为过敏性紫癜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于同一个谱系疾病。该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严重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存产生威胁,但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治疗方案[8],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葛根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一种可食用和药用的中药,有极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根中提取,为一种成份单一黄酮苷[9],是葛根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葛根素能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和5-HT诱导血小板凝聚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中5HT释放进行抑制,而改善血小板功能[10-11],同时还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尿蛋白的作用,葛根素对内皮损伤有保护效果,葛根素可增加损伤内皮细胞的活力,从而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还可增加纤溶酶原活性因子的活性,抑制炎性反应。葛根素可增加小鼠体内IL-2、TNF等因子依耐性呈剂量增高,促进TC和TDTH细胞增殖、成熟及分化,使CD4+、CD4+/CD8+恢复正常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患者IgA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升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CD8+、CD19+、CD23+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综上所述,葛根素可提高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治疗疗效,还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临床应用前景广泛,因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需大量样本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景秀, 孙相国, 徐本福, 等. 葛根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6, 38(1): 91-93.

[2] 翟昌, 覃险峰, 贺晓燕, 等. 丹参注射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 36(4): 463-467.

[3] 罗春, 步世忠, 王福艳. 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机制和临床进展[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6, 36(11): 1582-1585.

[4] 石艳红, 肖达民, 张春红, 等. 联用中药紫癜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及对患儿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6, 37(8): 1231-1233.

[5] 吴功强, 吴洵民, 王晓霞, 等.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J]. 浙江医学, 2015, 37(19): 1611-1613.

[6] 孙瑞丽, 朱淑霞, 张燕燕, 等. 孟鲁司特佐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6, 39(5): 455-458.

[7] 叶青, 邵文霞, 叶义花, 等. 过敏性紫癜的实验室鉴别诊断[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8(4): 233-237.

[8] 丁艳, 尹薇, 何学莲, 等. 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免疫功能探讨[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3, 29(5): 518-521, 525.

[9] 张晓娟, 高劲, 徐国成, 等. 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5, 34(6): 551-553.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述

某能源集团煤矿安全生产医疗救援中心医疗综合楼工程位于河北省XX市,建筑面积46335平方米,地上二十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78.2米。

在救援中心综合楼中,需要大量的机电设施协同运转才能为其内的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这也是我们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我方在设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时,充分考虑了全年不间断地运行需求、电磁环境的影响、当地气候特点等问题。

根据综合楼的功能需求,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扩展灵活,以满足管理的需要。我们本着确保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的先进性,选用了江森自控的 MEA 系统架构。

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 先进性:全新的概念、全新的技术、全新的系统;

 开放性:开放式网络、开放式协议、开放式用户界面;

 兼容性:兼容多种通信标准及机电厂商设备;

 经济性:易于施工、安装、操作和维护;

 灵活性:易于扩展、升级、改造;

 可靠性:安全、稳定、并已在全球范围成功应用。

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依据

根据招标要求,方案设计内容包括:

 冷热源子系统监控

 净化空调机组系统监控

 空调新风子系统监控

 送排风子系统监控

 给排水子系统监控

 消防子系统监控

 照明子系统监控

 电梯子系统监控

 变配电子系统监控

我方的设计依据遵照如下标准与规范:

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 50057-94)

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

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 .....................

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网络结构

由于综合楼项目从设计到实施到投入使用,尚需一个较长的周期,故我们考虑为项目保留足够的技术先进性、开放性和升级能力,因此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采用了江森公司最新一代的Metasys系统,其结构示意如图:

系统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的两层网络结构,管理层建立在以太网络上,两个层面均可以自由拓朴,灵活的结构为系统实施和维护带来最大的便利。管理层以综合布线为物理链路,通过标准TCP/IP通讯协议高速通讯,系统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 / Server)结构。控制层网络将通用控制器、专用控制器、以及专业计量仪表等现场设备连接在一起。

四、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产品

4.1 网络控制引擎

4.2 直接数字控制器

4.3. 现场CP盘

4..4 系统其他主要设备

1) 风管温度传感器

2) 气体压差开关

3) 液位开关

4) 室外温湿度传感器

5) 室外照度传感器

6) 风阀驱动器

7) 风阀驱动器

五、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内容

5.1 冷热源子系统

综合楼的冷热源子系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置于地下室制冷机房的冷水机组加换热机组的冷热源,另外一种是设置于四层能够提供冷量和热量的风冷热泵机组。由于机组自带自控系统,所以,本BA系统将通过网关接口的方式对两种形式的冷热源进行监控,监测内容如下:

 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 水泵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 冷冻水供水温度、压力等模拟量参数监测;

 换热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 风冷热泵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 风冷热泵机组进、出水温度等相关模拟量参数;

 中央站彩色动态图形显示、打印、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它历史数据等。

5.2 净化空调机组子系统

综合楼的手术中心采用独立冷热源和通风管道的净化空调机组,净化机组主机设置在技术层。由于机组自带自控系统,所以,本BA系统将通过网关接口的方式对两种形式的净化机组进行监控,监控内容如下:

 送风温度;

 回风温度;

 净化空调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 中央站彩色动态图形显示、打印、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它历史数据等。

5.3 空调新风子系统

综合楼每个楼层设有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监控内容如下:

 监测风机手/自动转换状态;

 可根据预定的时间表控制风机的启停;

 监测送风机压差状态;

 监测风机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状态;

 过滤网淤塞报警。

 送风温度、回风温度监测;

 自动统计机组工作时间,提示定时维修;

 联锁:风机停止后,电动调节阀自动关闭,风阀与风机联锁;

 保护:风机启动后,其前后压差过低时故障报警,并联锁停机;

 中央站彩色动态图形显示、打印、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累计运行时间及其它历史数据等。

5.4 送排风子系统

综合楼设有送风机、排风机。系统监视各风机的工作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等信号,并根据时间程序安排这些设备自动运行。

 监控送排风机工作状态、运行频率、手/自动状态、故障信息报警等;

 送排风机启停控制;

 送排风机频率控制

 在工作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运行时间、趋势图、动态流程图。

5.5 给排水子系统

综合楼的给排水系统包括膨胀水箱、生活水箱、污水泵,集水坑、生活水泵等。其监控内容如下:

 监测高液位报警、低液位报警报警;

 排污水泵启停控制;

 监测水泵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并累计运行时间,轮换使用。

 在工作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运行时间、趋势图、动态流程图。

5.6 消防子系统

综合楼的消防子系统包括消防水箱、消防水池、稳压泵、消火栓泵、喷淋泵等,并且对消防系统的设备遵循只监不控的原则,其监控内容如下:

 消防水箱、消防水池高液位报警、低液位报警;

 监测稳压泵、消火栓泵、喷淋泵和稳压泵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

 在工作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运行时间、趋势图、动态流程图。

5.7 照明子系统

综合楼的照明子系统主要是公共区部分照明,其监控内容如下:

 监测照明系统的运行状态、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

 根据时间程序对照明回路进行启停控制;

 监测照明系统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

 在工作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运行时间、趋势图、动态流程图。

5.8 电梯子系统

电梯子系统由电梯设备承包商完成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监控系统采用通讯接口方式实现监控。

监控内容如下:

 监测电梯故障报警信息。

 监测电梯运行状态信息。

 监测电梯上行、下行信息。

 在工作站彩色图形显示、记录各种参数、状态、报警、运行时间、趋势图、动态流程图。

5.9 变配电子系统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篇6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医疗应急救治水平,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市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5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区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

在我区现有省、市、区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加强应急培训,逐步增强应急装备的配备,提高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

在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到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射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区骨科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452医院等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区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相关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2、加快全区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辖区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中选拔中级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组建卫生应急专家库,并进行及时补充、更新。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区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区范围内包括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指导区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工作

各相关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力争每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依托市传染病医院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立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食药监局、区红十字会等组。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区卫生局局长兼任。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员单位职责由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财政投入

从年起,根据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需要,区财政局要对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应急事件医疗救治、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专项资金保证。

篇7

摘 要 目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存在很大医疗风险。因此,研究分析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完成急救任务。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疗纠纷 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disputes

Jiang Li

The Emergency Center of Xiangyang City,Hubei 441021

Abstract Prehospital emergency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work,such as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omplex illness,limited in-car equipments,poor working environment,there has a big medical risk.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preferably complete the emergency task,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disputes,and to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

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Medical disputes;Risk factors;Prevention measure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缺乏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故存在很大医疗风险,紧急情况下的医疗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纠纷[1]。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风险因素

沟通不利、服务不到位:沟通障碍是导致医患冲突的最常见原因[2]。院前急救中,沟通不利主要表现在医务人员未能及时履行全面告知义务,如急救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途中病情可能出现加重的情况未对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一旦患者死亡,家属不能接受;救护车行驶途中遇到道路拥堵,急救人员未能及时同呼救者联系,告知及解释这一情况,以至救护车到达时间超出了患方的期望值,造成患者及家属强烈不满。

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呼救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过晚,是造成患方不满的最常见原因。导致急救反应时间过长的因素:①调度员经验不足,接警受理速度慢,对地理位置不熟悉,未能了解派车前必须了解的内容,如接诊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造成延误到达现场的时间,或找不到现场。②出诊人员急救意识不强,出车不及时。③驾驶员对发病现场的位置及道路不熟悉。④救护车上急救物品不足或设备出现故障不能使用,出诊时临时准备。⑤交通堵塞,如市区道路车辆拥挤,道路狭窄、有障碍物等,这些因素都会延长急救反应时间而引发医患纠纷。

诊疗不当、对急救操作技术不熟练或设备管理不善:①违背急救原则:对重症患者现场急救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如对恶性心律失常者未实施干预;心搏骤停者未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外伤伤员未进行彻底止血等;②监护不当:如对必须实施监护的危重患者未能进行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昏迷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性窒息时未能及时发现等。③对急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气管插管或静脉穿刺不成功;外伤包扎、止血固定操作不规范,未能严格实施无菌操作。④诊疗设备和技术问题:急救药品及设备管理不善,完好率不能达到100%,如氧气瓶没有氧气、人工球囊漏气、心电图检查时出现机械故障、除颤仪电源不足、处理骨折伤员时无固定夹板等,均能延误抢救时间造成纠纷[3]。

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患者转运途中,医护人员没有坐在患者身边而坐在驾驶舱中,未能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护及治疗;医护人员说话随便,不掌握分寸,在车上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或说话前后矛盾,容易被患者或家属抓住把柄而引发医疗纠纷。

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院前急救病历记录是整个院前急救过程的真实反映,不仅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素材,还为法律诉讼提供了客观依据。急救医生不按时书写病历;抢救记录不规范,表述不准确;杜撰虚假内容;书写时漏掉重要内容,如病情变化、出车时间、用药时间、治疗措施等,都会为日后纠纷埋下诸多隐患。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车辆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驾驶员交接班时车辆检查不仔细,造成出诊途中车辆故障或燃油不足;担架员搬运患者时未给患者系好固定带,不慎将患者摔伤或碰伤等,均是纠纷的隐患。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急救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奉献精神,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切实履行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急救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学会换位思考,在急救服务中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细心、耐心和真心;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努力提供温情的服务。

提高不同岗位院前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调度工作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步,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调度员的业务能力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一环。调度员要不断提高急救电话受理能力,能够在很短时间全面了解患者的伤病信息、发病现场位置并准确录入信息、合理调配救护车,提高急救反应速度。诊疗能力是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急救人员的诊疗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院前急救的检查及诊断原则、危重症的治疗原则,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术、静脉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常用院前急救技术。驾驶员要加强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地理、地形知识的学习,提高道路的熟悉能力和问路能力,以及对车辆故障的排除能力。

提高急救人员职业素养:急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救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严谨的工作作风,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执业素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急救人员具备了以上这些素质,就可以避免很多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发生。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①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的相关制度:包括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无故障待命制度、出车限时制度、救护车报告制度等。②急救药械、设备及救护车管理制度:注重细节,管理救护车上急救药械的配备实行统一配置标准,急救设备指定专人管理,定时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情况;救护车上急救药品齐全、充足,用毕及时补充,做到班班交接,并有记录。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查,保持车况良好,正常行驶;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安全行车。

重视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知情权,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医患关系的融洽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前提[4]。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将患者的病情、检查治疗措施、转运风险及分流原则告知患者或家属,取得患方的理解和配合。医生要讲究告知策略,在沟通中语言要通俗化,尽量减少专业术语,以避免因不理解产生医患纠纷。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及时完整。患者特征、病情变化、诊疗经过要详实记录。特别强调要求准确记录各种时间节点,如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开始治疗的时间等;对返空情况及时联系报警电话,并注明返空原因;各种医疗文书,如派车单、病历、检查结果报告单、各类签字单要妥善保管,防止丢失。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不高、医疗告知不当、内部管理不善。急救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需,全力以赴,克服工作环境差、设备有限等困难进行院前急救,真正为患者赢得分分秒秒的生存机会。总之,只有对院前急救过程中对诸多细微环节严格把关,如急救程序的每个环节、急救人员制度的执行力度、急救技术的熟练性、医患沟通技巧的持续改进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素青,唐新宇.院外急救中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1264.

2 夏咏梅.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403-1404.

篇8

【关键词】 院前护士; 急救; 医疗风险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和临床操作手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初级救护和支持伤病员的生命,并把他们安全的转送到条件合适的急诊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救治。急救患者不同于门诊患者和病房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特别是医疗外的未知因素较多。因而,院前急救分站历年来都是我中心的高风险科室,据统计院前医疗纠纷占全中心纠纷的70%~75%,所以说如何防范医疗风险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任务。以下就院前护理工作中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和对策结合自己的体会报告如下。

1 容易产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误诊导致医疗护理纠纷 容易产生误诊的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隐蔽性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刀扎伤、异位妊娠、某些传染病等。这些病症因存在隐蔽性、突变性而易发生漏诊、误诊,导致医疗护理纠纷。

1.2 存在医疗纠纷风险的患者 这些患者包括老年患者、流动人口患者、昏迷病危的患者、打架斗殴的患者、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传染病患者、酒后患者、希望恶意取证的患者。

1.3 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 ①工作期间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②服务态度冷淡,言语少,必要的事情没有交代;③询问病史不详尽,遗漏重要病史;④查体不认真、不全面;⑤护理文书书些简单,字迹潦草;⑥家属面前讲话不注意影响,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1.4 其他原因 到达急救现场时间长,急救收费超出患者承受能力,转送地点与患者要求不一致等。

2 处理防范医疗护理纠纷的对策

2.1 掌握急救护理理论与技能 院前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会遇见各种患者,需掌握各科急救护理知识,熟练应用急救设备,熟知急救药品的性能,正确操作急救护理抢救程序。

2.2 增强沟通能力 在出诊急救过程中,护士应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与患者及时沟通,给予及时评估、检查、急救,对患者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尽可能向他们介绍病情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患者及其家属在理解、支持、配合的情况下主动接受风险、承担风险,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使抢救顺利进行。

2.3 增进护理责任心 急救患者病情急、发展快,急救护士应具备高度责任心,用温暖的话语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运用娴熟的技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

2.4 增强协调能力 在急救过程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患者家属,交通肇事双方,其他纠纷双方,110、122等公安机关、民政机关、医院急诊科等。

2.5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院前急救护士要认真执行急救的各项制度,如危重患者护送、检查、登记、告知、沟通制度;危重患者转送、签字、报告制度;院前出诊有关先抢救、后收费制度等。对未知风险因素,让患者主动承担风险,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篇9

近年来,农村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频发,急救需求随之不断攀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为例,该地卫生院一年时间内接到的村民农用车翻车、坠沟、撞车等意外急救,占了整个急救量的一大半。但另一方面,农村急救却普遍面临力量不足的问题。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称,目前全国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整体发展不太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乡镇院前急救管理不够统一规范等问题。

和城市急救体系相比,农村急救体系整体十分薄弱。

医疗急救机构覆盖不全,发展不均衡。目前许多农村已初步建立起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但整体仍然薄弱,发展仍然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尚未建立起急救网络体系,难以形成区域急救协作能力,而且许多乡镇至今仍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急救服务。此外,城乡急救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重庆市经济水平最高的都市功能核心区每10万人拥有急救医疗机构1.333所,而经济较落后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每10万人仅拥有急救医疗机构0.271所。

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不齐全。农村医疗急救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系统配置不全,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力量普遍薄弱,急救设备老化、落后,急救车配置地区差异较大,缺口明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处在医疗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的困境之中,基本医疗服务尚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对于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能力的建设。急救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方面,急诊科建制的最佳方案是急诊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一体化。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住院病床、监护抢救床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急救人员不足,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依然以重庆为例,在急救医务人员数量方面,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医生的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1.15%~32.45%;护士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5.97%~37.46%,农村急救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在急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方面,结合已有资料,农村的医疗急救业务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相对滞后,急救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称低、年轻化、从事急救工作时间不长、缺乏急救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的急救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院前急救严重缺乏,抢救时间被耽误。由于急救观念、急救设备落后,急救人员能力缺乏等原因,一些农村地区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遇到紧急状况依然停留在“抢了就送大医院”的层面,院前急救的缺乏使被抢救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延长,而时间恰恰是挽救重度事故伤病员和重病急病者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堰:统筹指挥 三级联动

“多亏120把我抢救过来!”家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万兴村的村民陈德强说起自己的经历分外激动,“听别人说土里生长的一种叫‘土子’的东西能治头晕,我就生吃了两个,当晚浑身发抖、抽搐,我弟弟连忙拨打了120电话,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很快就来了。经过抢救治疗,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国内,十堰是农村急救领域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据悉,近五年来,十堰市农村地区120急救体系及时救援了600余起突发事件。在2014年汉十高速公路车祸事故等紧急救援中,都是乡镇急救站救护车首先到现场,然后是县120指挥中心、市急救中心调派其他急救站增援,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急救站联动,水运、陆运结合转运伤病员的局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十堰市目前已形成以十堰市急救中心为枢纽、6个县(市)120指挥中心为纽带、136个急救站为支点的城乡120急救体系。

十堰于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次年建立丹江口、房县、竹山、竹溪、郧县、郧西6个120指挥中心,同时建立健全一二三级136家医院急救站,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目前拥有226台急救车、1300位相关从业人员,平均1.6万人配一台救护车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5万人。十堰为66个乡镇医院急救站配备了救护车和常规急救设备,每站定编1名驾驶员,彻底刷新了以前部分急救站靠租借农用车运送病人的历史。十堰农村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得到了120急救体系高效有序的救援。每年3.6万余次的急救出车中,农村120急救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6.4%上升到了2013年的53.7%。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保持三级急救体系的联动是十堰多年总结出来的农村急救经验。其中,城乡急救体系的关键在于联动,十堰柳陂镇卫生院急救站主任李家明说,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市区,三级急救体系医疗力量统一调配,可为救援节省更多时间。郧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杨金成认为,在处理好日常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疗救援能力,加强与110、119及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相关应急部门联系,建立密切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有效处理特殊事件、突发事件,120急救体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外,十堰还以120为纽带,整合院前急救力量,组建各级急救专家库,指导各急救站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加强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建急救科普宣传队,开展急救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十堰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正日趋成熟规范。

梅州:平台合作 就近送治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急求助,称身边有位癫痫病患者急需救护车……广东省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平台上,调度员正紧张有序地接听呼叫进来的求救电话,并认真地记录和发出指令并及时调度车辆。虽然程序很多,但调度员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调度了车辆,并对求救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指导。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县、镇三级共有43家急救医疗网点,急救车辆75台。其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2014年城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共派出7650次急救车辆进行院前紧急医疗救援。

2014年12月30日,作为梅州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120医疗急救体系联网全面建成,以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含梅县区、梅江区)为中枢,各县(市、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分支的120指挥调度网络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系统联网运行。这也意味着,以后梅州市民拨打120,就可顺利享受到就近就急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并能通过电话得到院前医学指导,进行自救及互救。

以往,梅州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都是县转县,市转市。若是大埔县银江镇发生车祸,一般前往的急救车辆为该县医院派出,假如病者有意愿,则可前往其他医院。“如今,120急救网络覆盖各县(市、区),若非家属有其他意愿,且病情紧急,将就近安排梅县的急救车辆前往。”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征云说。打通县域之间120急救指挥的合作平台,将大大缩短抢救距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机会。

此外,梅州市120急救网络的全覆盖还避免了重复出车、浪费资源等现象,对突发灾难事故能第一时间调度多家医院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重症病人。

目前,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还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和全程录音系统,“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正日臻成熟。

加快农村急救建设

篇10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制定出台我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文件,包括急救分站准入标准,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切实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明确指挥中心和各急救分站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院前急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和程序,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实行凭证上岗,切实做到文明接警,规范处置,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加强部门联动,规范特殊人群救治管理

以贯彻《精神卫生法》为契机,争取部门支持,在“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方面,进一步明确卫生、公安、民政、财政、城管等部门职责,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我市“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加大院前急救考核力度,促进院前急救良性发展

按照《市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细则》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力度,注重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将考核指标纳入市卫生局对医院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促进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良性发展。

四、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优化院前急救环境

根据市卫生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122”及“110”接处警伤员救治联动工作的函》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动,优化我市城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环境,科学合理调度医疗急救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救援工作效率,坚决打击扰乱院前急救秩序、争抢病人的违规行为。对有关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核实,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采取停派救护指令等处罚。

五、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实战处置能力

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卫生应急队伍,提高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实战处置能力。各急救网络医院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实施方案,于9月底前完成培训和演练活动。

篇11

1 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防范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与事故的根本

院前急救中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急救管理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制订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和规定,加强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以规范院前急救中的管理活动和医疗行为,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标准和依据。这是防范医疗纠纷与事故的根本,是一项主动性防范措施。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利益。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院前急救也应该导入ISO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以程序化的要求规范我们的医疗行为。ISO质量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使我国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致力于医疗纠纷与事故防范的必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防止事故发生的努力。当然防止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要靠个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个人不成熟的基础上,以制度来强化与约束人的行为。制度还可以促进防范意识的形成,并提高防范的能力。

2 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

在我们讨论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时候,考虑其整体目标的实现,考虑它是否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时,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急救工作本身的特征,性质和效能,因此,如何努力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院前急救中防范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基础。我认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人文素质、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急救人员身上,体现为良好的医德品质。它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是调节医患关系的杠杆。急救工作者必须以人道主义精神和真心诚意的热忱对待患者。过硬的急救技术,丰富的院前急救经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指挥能力,这些专业知识素质,是急救人员的立身之本。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作用于行为,并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急救人员待人处事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的素质问题。科学技术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转化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必将给急救事业带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3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

院前急救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由于受到环境、医疗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必然会有不可预知及不尽人意之处。急救人中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既有临床医学问题,又有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法规的问题。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处于道德、风险的抉择这种“两难”的境地。这是医疗服务高风险的特殊表现。建立社会保险体系,为急救人员的意外和风险保险,是防范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与事故的保障。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急救立法仅限于一些地区。我国应在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医疗服务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

4 强化法律意识

篇12

关键词:院内急救医疗团队;临床救治;医疗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14-01

在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团结协作是危重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的前提。在分秒必争的抢救现场,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迅速准确的判断,而且需要医护人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与协调[1],同时也需要相关科室之间有效地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保证危重患者的救治。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10年建立院内应急医疗团队(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机制。应急医疗团队在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最初征象时及时予以干预,并保障紧急状态下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畅通,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有效组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处置优势,提高救治成功率。现笔者就院内应急医疗团队的组建及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院内应急医疗团队的组建

应急医疗队的组建遵循“少而精”的原则[2],考虑专业特点、职称、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团队队员由内科二线医生担任组长,由住院总护师担任副组长,由外科二线,麻醉科二线,妇产科二线,总值班护士长担任组员,如在实际临床救治过程中还需其他科室协助如五官科等,其值班医护人员均可成为该组组员。

2 主要工作任务

2.1 预警:应急医疗团队到达现场后,与值班医护人员充分沟通、认真评估患者,力争在危急事件发生的早期准确识别报警征象,及时实施干预,以减少负性事件发生率

2.2 抢救:应急医疗团队到达现场后,与值班医护人员充分沟通、认真评估患者,快速调动相关科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稳定生命体征,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启动时机及工作流程

住院病人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时,由该患者所在科室的值班医生向急救小组组长进行呼叫,急救组长负责与副组长取得联系,在5分钟之内到达呼叫科室,组长确定救治方案后由副组长负责通知所需组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待病人病情趋于平稳并由组长提出会诊意见后方可离开病区。在抢救过程中该组组员如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情况时由组员自己向该科室的上级医师提出请示,必要时应到场给予指导。若组长本人遇到不能处理的情况时,需要与院内三线值班医师进行请示,必要时三线值班医师应到现场给予指导。

4 分工与协作

快速正确的救治是急救医疗团队最神圣的职责。首先组长作为抢救小组的领导,他负责确定抢救方案和用药指导,如其他组员有异议时应服从组长的决定,不应在抢救现场发生混乱。副组长与总值班护士长在抢救过程中负责组织人员,协调各职能科室,指导值班护士与医生配合进行抢救。组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服从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全力以赴进行救治。

5 院内急救医疗团队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5.1 建立了医院主管领导、职能部门与团队的良好的定期有效沟通机制。急救医疗团队能将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反馈到院级领导及主管部门,使院级层面能够及时了解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快速的解决问题,在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2 提高了院内整体的应急救治的处置水平。应急团队在指导参与临床科室危重病人救治的过程中,对临床科室一线年轻的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与处置能力进行指导,对医院整体的救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3 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管理方面,提高了协调管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帮助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做好科室的管理工作。团队成员工作周期为6个月至一年,经过一轮轮的培养与锻炼,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服务水平也将会得到明显提升。

5.4 对下级医护人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院内急救医疗团队在临床医疗救治及医疗管理等方面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队员在沟通能力及技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化解了很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起到了对临床科室一线值班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沟通的技巧及综合处置能力的指导与传帮带作用。

6 小结

建立院内急救医疗团队24小时值班机制,这一形式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实际需要,也更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实践证明,院内急救医疗团队解决了临床急之所急,团队出色的工作,受到了临床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篇13

摘要:院前急救是构成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院前急救怎样,真实体现了一个国家组织公共管理的能力,医疗水平的高低。本文主要分析了院前急救概念,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关键词 :公共管理;院前急救;资源合理配置

一、院前急救概念

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从事发地点到医院之前对伤病员采取的现场抢救、监护和运送过程。是医疗救治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加之国外先进急救方式造成的影响,各地政府加深了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增加了对其的投入,相继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院前急救机构,运行方式转变为运送与急救并举,开始应用120 急救特服号码,期间我国院前急救工作发展迅速。

二、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一)对院前急救需求和现有院前急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

近些年来随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各地院前急救患者数量、出车次数正在逐年增加,急救病种主要是创伤与心脑血管疾病,还有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院前需求增加,而院前急救能力却严重不足。

(二)配置急救资源不合理

1.急救网络覆盖范围狭窄。对照急救医疗建设管理要求可知,很多城市急救站总量不足,布置缺乏合理性,网络覆盖范围狭窄,因此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2.救护车和设备。各级政府近几年来对院前急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还有一些城市在配备救护车总量上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有的地区救护车上的医疗设备配置比较简陋,特别是一些乡镇网络急救站点,急救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甚至严重不足。人员配置也没有统一模式,按照要求一车要配有一医、一护、一驾、一担架员4名人员,绝大部份急救中心不具有该配置。

3.急救队伍和应急能力。由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各地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明显不如医院,临床医生不愿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目前,各大急救中心都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资源紧张危机,导致了目前学历职称低、急救技术不熟练,处置水平不高。

(三)院前急救管理问题

1.院前急救行业行政管理逐步区域化。各城区急救站点、急救网络站点都接受急救中心的统一调度,承担辖区内急救工作,业务上接受各地急救中心的调配,但经费是由各区级财政负责,特别是乡镇网络站点,因大多是乡镇医院自愿参与进来,经费得不到保障,医疗服务好的乡镇医院相对积极性高点,现在已有宁波、深圳等地对网络站点根据急救业务量进行财政补贴,约为200 元/车次。

2.人员配置与经费不足,院前急救工作缺乏保障地级市急救中心虽然具备人员编制以及财政经费投入,但是人员与经费全部不足。市县级急救中心以依附型急救中心模式为主,在医院内设置,基本上依靠医院解决急救人员、救护车和经费支出;市县级急救中心仅有少数的人员编制,缺少财政经费投入,政府对院前急救的财政补助基本为零。医学专业人员无法安心院前急救工作,急救队伍缺乏稳定性。

三、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一)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重视解决人员编制与投入资金问题。急救中心承担着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担任着最紧急突发医疗救援工作,政府应当将其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共卫生单位,尽量解决急救中心人员编制问题,充分保障人员与资金。

2.构建完善四级院前急救网络。为了保证院前急救医疗网络迅速建设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建健全便捷、高效优质、功能良好的院前急救网络,符合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应当构建省、市、县和乡镇四级网络。

(二)加强应用院前急救资源效率

1.对120 号码加强管理。120 是唯一院前急救呼叫号码,各个地区应当开通辖区内的这一电话,相关主管单位应当仔细清理所属地的急救号码,坚决清除违反规定的,对没有院前急救资格却擅自开通急救电话和业务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

2.最大程度应用急救资源。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院前急救方式,设计分布合理的急救站,尽量使其发展为独立的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全额投入资金,构建合理的调度系统,配备良好的设备,保证发展急救中心与人民要求相统一。

3.构建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由于120 电话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受理工作,同时调度人员仅能利用电话与呼救人联系,无法对病情进行诊断,因此无法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为了与急救工作发展需求相适应,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的经验,在呼叫电话中有效划分疾病轻重缓急,并且实行对应的急救调度派诊。同时完成派车之后,可以利用电话对病人进行正确指导急救。

当前已有13家地级市的急救中心采用了美国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IAED)的MPDS 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笔者所在中心已于2013 年获得了亚太第一家绩优急救中心认证,近二年应用MPDS 调度系统在急救医生未到达前对病患进行指导,成功救治病人达到15 例。

4.加强培训具有急救技能的人员。在院前急救中人是主要资源,人决定了现场急救的水平。所以,应当专业培训院前医疗急救的工作人员,对现场救护的非医学人员,实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普及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对遭遇意外创伤以及突发疾病的患者进行现场急救。

5.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第一,构建规章制度系统。完善规章制度系统,依法科学管理,制定严格的急救中心工作制度。医疗工作需要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遵守卫生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核心医疗机制。第二,制定工作标准。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评价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急救中心还应当联系等级医院相关标准,制定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院前急救临床救治路径标准。第三,加强监控医疗质量。监控医疗质量是实现各项规章制度、达到工作质量标准的有效保障。在实践中,为了确保送达医院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将联系各个阶段特点以及医疗差错易发之处,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监督措施,并且定期考核评估。

结束语

作为医疗与社会保障主要部分的院前急救体系,在急救医疗系统中占据十分关键的位置。院前急救在抢救危重病人、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文在充分分析国内院前急救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了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王小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5).

篇14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送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三条社会急救医疗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主办的公益事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社会急救医疗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全市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工作。

各级财政、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五条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分布等实际情况,对社会急救医疗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第六条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由市急救中心、县(市)区急救分中心、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等急救医疗机构承担。

市急救中心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组织开展社会急救医疗的科研和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

县(市)、长清区急救分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和调度。

医疗机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按照调度指令承担伤病员医疗转送救护以及灾害性、突发性事件的伤病员现场救护和转送。

第七条“120”号码是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唯一特服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第八条拟从事社会急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规定的通信设施和车况良好的急救车辆,车载医疗装备、药品、器械应当满足急救医疗工作需要;

(二)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医师应当具备3年以上临床经验,护士应当具备2年以上临床经验,且均经过急救医学专业知识培训;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对符合前条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由市卫生行政部门选定,并由市急救中心与其签定社会急救医疗服务合作协议。

第十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市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名称,实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

第十一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配备的急救车辆应当统一标识,按照规定安装警报器和标志灯具。

急救车辆应当专车专用,除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动用。

第十二条急救车辆应当按标准配备医护人员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设备,并根据需要配备担架工。

第十三条市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应当立即核实确认并及时调度急救车辆。

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服从统一调度指挥。

第十四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尊重伤病员方意愿、就近、就医院诊治能力的原则,进行转送救护。

对确定患有传染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将其送往相关的专业医疗机构。

第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社会急救医疗机构运送来的伤病员应当接诊治疗,并实行首诊负责制。

第十六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统计和保管工作。

市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的呼救电话录音和社会急救医疗机构的派车单应当保存3年。

第十七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应当公示,并在收费单据上列明。

接受社会急救医疗服务的伤病员应当按公示的收费标准缴纳费用。

第十八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及医疗机构对突患急、危、重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或无法确认身份人员,应当给予救治,并通过政府救助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属于救助对象的,由民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公安部门在“110”、“119”、“122”报警电话接警时,对需要急救伤病员的,应当及时通知市急救中心或者急救分中心。

第二十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应当优先放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其通过红灯路口和禁行路段。

通信运营单位应当保证社会急救医疗机构的通信畅通,并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宣传灾害事故的抢救、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救助能力。

第二十一条管理公共场所、建筑工地、交通场站、运动场馆、旅游景区、矿山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专业性或者群众性的救护组织,配备必要的急救药械,并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急救医疗技能培训。

第二十二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的;

(二)不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的;

(三)不执行调度指令的;

(四)违反就近原则转送伤病员的;

(五)未按照规定配备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的;

(六)未按照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统计、保管工作的。

第二十三条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单位予以警告,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伤病员方意愿强行转送伤病员的;

(二)配备的医护人员不符合规定的;

(三)私自动用急救车辆的。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拒绝接受社会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伤病员或者延误伤病员诊治和抢救的,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