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性腰病治疗方法范文

急性腰病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10:3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性腰病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性腰病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34-01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 常见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 发病机制

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 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

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 直接细胞毒性损害

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2.3 免疫性损害

药物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后者产生抗体,导致免疫损伤。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并呈线形沉积。

2.4 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累及肾脏,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主要损害肾间质。

2.5 其他

有些药物损害作用是促使肾脏内结晶、血块、血肿的形成,使尿路发生机械性梗阻,进而损害肾脏。其他尚有代谢性、栓塞性、功能性和继发性肾损害。

3 危险因子

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既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剂量无关。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也有其自己的规律。在某些情况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机会可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子。其主要危险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的毒力程度强。②肾组织药物浓度高,尤其细胞内药物浓度高。③同时(或近期内)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④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和病理生理状况。

4 主要临床表现

4.1 服药史

根据服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可初步分析肾损害与药物毒性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

4.2 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可为各种肾病综合征

①肾小管损害综合征,多由镇静剂、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利尿剂、重金属等引起。轻症表现为暂时性蛋白尿,尿酸化功能减退;重症表现为肾性尿崩症。②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多由青霉胺、三甲双酮等引起。③间质性肾炎,多由庆大霉素、青霉素、醋唑磺胺引起。除表现为全身变态反应外,尚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尿、血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⑤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多种药物应用不当。

5 诊断

目前国内无统一标准,大多属回顾性诊断。下列指标可供参考:①具有使用可能致肾损害的药物史、接触史,或具有该药物中毒的全身或局部临床表现。②有肾损害临床症状或原有肾脏病加重的临床表现。③由于许多药物累及肾小管,因此尿酶、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检查常作为检查肾毒性的指标。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检。④注意用药前、中、后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多数患者经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后肾功能可好转或恢复正常。

6 治疗原则与预防

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②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③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掌握用药方法、剂量、疗程、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过量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④对某些药物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调整个体用药剂量。⑤减少药源性肾脏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致肾损害药物,保护肾功能。除停药外,对用药时间短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贮留,并促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⑥对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要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或抢救,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⑦药物研制过程中严格把关、降低毒性,也是控制药源性肾脏病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潜意识理论;睡眠疾病;心理紊乱;睡眠;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35-02

睡眠缺失的心理学意义大于生理学意义。睡眠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放松训练、光照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针刺针灸、推拿、气功、按摩与导引、耳压等。药物治疗方法有中、西药之分。服用安眠药(催眠西药)可以补充睡眠,但长期服用易使人产生依赖性、抗药性,损害睡眠能力,最终造成催眠药依赖性睡疾。

基于中医理念给出多种助眠食物和药膳,提出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的治疗方法。

1 睡眠的实质

睡眠环境、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对于睡眠都有影响。

睡眠的主要作用是: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②保护大脑,恢复精力;③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④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和智力发育;⑤延缓衰老,促进长寿;⑥保护人的心理健康;⑦有利于皮肤美容;⑧保障心理健康,避免心理紊乱[1]。

失眠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其原因有多种[2~3]。

睡眠的产生机制有自主神经系统学说、睡眠中枢学说、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血液中毒学说、基于中医理论的阴阳、卫气、神主学说、潜意识活动学说等几种说法。

亚里士多德说:“梦是睡眠者睡着时的心理活动。”自以为从不做梦的人都被发现在睡眠中有梦发生[4],说明梦是睡眠状态下普遍的心理活动。

梦具有象征性,由梦可以推知潜意识的想法。对梦的解释有潜在梦、显在梦、反梦、情绪梦、噩梦、健康状况梦、反复梦、早年生活经验梦等。

2 基于中医理论的助眠方剂和食物

文献[5~6]给出了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如人参归脾汤、温胆汤、黄连阿胶汤、柏子养心汤、半夏秫米汤以及近年临床上用的新神宁、安神健脑液、七叶神安片等。还有二陈汤系列、通瘀汤系列、补肾汤系列、酸枣仁汤系列、疏肝解郁系列、调理脾胃系列等。文献[7~8]指出多种助眠食物并明确了西药的依赖、耐药、成瘾等缺点。

根据中医理论,助眠食物有小米、面、牛奶、豆浆、黑豆、啤酒、白煮蛋、(瘦)肉、猪脑、鱼、海鲜、新鲜的起司、各种豆类、莴苣、大蒜、洋葱、南瓜、包心菜、桑葚、莲子、食醋(劳累)、糖水(烦躁发怒)、蜂蜜、大枣(酸枣)、人参、芝麻、核桃、桂圆、百合、枸杞等。药膳如龙眼猪脑、五味鸽蛋、枣仁莲子粥、桑葚大枣汤、珍珠汤圆、玫瑰蜜炙羊心、两仁酥、老年人百合粥、酸枣仁白糖粉、小麦甘草粥、蜂蜜鲜百合蒸饭、红枣葱白汤、核桃仁黑芝麻桑叶糊、鲜花生叶赤小豆蜂蜜汤、黑豆小麦合欢花粥、桂圆酸枣太子参汤。

失眠是神经衰弱的典型症状,多与肝火上升灼伤心阴、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导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有关。中药偏方有酸枣仁粥、秫米粥、茯苓饼、小米粥、小米枣仁粥、玫瑰花烤羊心、八宝粥、远志莲粉粥、柏子仁粥、夜交藤粥(何首乌的蔓茎)、乌灵参炖鸡、白酒泡灵芝、红果核大枣、灯心草代茶、竹叶煎酸枣仁熟末、蜂蜜煮白鸭等。

可见,治疗以失眠为特征的神经衰弱不需太高的费用。某些学科为了转移人们对睡眠的注意力,也为了为相关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将神经衰弱归入抑郁症的范畴,给服安眠药和抗抑郁药,易造成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

3 催眠药依赖性睡疾的三阶段治疗方法

3.1 停药

疾患较轻的可突然停服。疾患较重的须逐渐减量,否则由于下一阶段严重的睡眠缺失,易出现心理紊乱[1],甚至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重新患上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减量服用时睡眠可稳定在2~4 h/d,身体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其间应减轻劳动强度,不能直面复杂事务。

3.2 恢复睡眠

以梦的出现为结束标志,可持续2~4 d。可服用中草药,以加速恢复过程。须停止任何工作、卸除任何心理负担。

3.3 巩固

睡眠时间由少到多,可在中医的指导下继续服用中草药2~5个月,然后经1年左右可达到健康水平。须有意识地进行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也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治疗过程中,还应保持平和心态、淡泊名利、多食用助眠食物。

有关文献介绍了某16岁女学生因考试失手,导致失眠,服安眠药患上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经中医对证治疗后痊愈的案例。维思通是常用的催眠药物,其价格不菲,中等药量需500~1 000元/月。与其他催眠药相比,该药被公认为没有催眠效果。但是健康人服用0.05 mg(半片)即可长睡。该药通常与安坦配用,偶漏服安坦,则热汗淋漓,难以入眠。服用2~3个月,会感到神经支配的活动都被不同程度地抑制。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可恢复健康。

睡眠是人体必需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两者都应避免服用安眠药,避免按照精神疾病治疗,以免不能康复并罹患催眠药依赖性睡眠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春明.潜意识理论新解及其应用[J/0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07-30.

[2]葛素侨.老年失眠症的评价和非药物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4-5.

[3]李洪涛,赫楠.失眠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6):62.

[4]巨天中.睡眠的艺术[M].北京: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2.10.

[5]提桂香,高荣林,王今觉.阳虚失眠辨[J].中国医药导报,2007,3(21):111.

[6]李莉.失眠的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40.

[7]吕晓川,陈丽.新治疗失眠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 4(15):13-14.

篇3

【关键词】骨科;手术;抗菌药物;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88-02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涉及到各个临床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抗菌药物自20世纪问世以来就在治疗和预防两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出现了乱用滥用的现象。对过去2009年1月―-8月骨科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探讨了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8月本院骨科出院病历,按随机抽样方法,共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9-85岁,平均47岁。

1.2方法对120例骨科手术病例全部进行回顾性调查和总结,填写“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入院时间、出院时间、年龄、体重、诊断、手术起止时间、术前和术中用药时间、手术名称、药品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累计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数和时间、用法用量、治疗结果等。由此依据统计骨科各科室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同时还有手术患者术中使用情况。所得数据输入Excel表格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使用抗菌药物对12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后,痊愈9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有效率96.7%。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12例,其中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致恶心、上腹不适7例,伊诺沙星导致腹泻1例,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加替沙星致过敏性皮疹3例;停药后2-3天后大多自行消失。

3讨论

3.1根据老年骨病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点:

3.1.1老年骨病患者多数体质弱,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因此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医生要多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3.1.2心理治疗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尤其那些因外伤致骨折发生的患者,常常因生活环境的改变、惊吓而产生失眠、焦虑等表现;对于那些慢性疾病的骨病患者,因常年饱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导致骨病患者对疾病的预后丧失信心,担心手术及各种医疗措施带来的痛苦,同时担心因为医疗费用额度之大为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不配合医生治疗,影响病情的痊愈。所以这就要求医生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根据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职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讲解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治疗措施,倾听患者的诉说,并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给予心理疏导,尽量消除其对疾病及其治疗的恐惧感;同时积极做好患者家属额工作,使其在精神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安慰,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1.3饮食治疗个别患者由于卧床带来诸多行动,多以行动不便为主要特征。所以家人为减少患者大小便的次数而限制饮食。医生应向患者说明营养支持对康复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多饮水、进食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老年患者患有较多的基础病,例如: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针对此类病症,医生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个人综合情况的评估,然后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骨折患者初时时的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清淡开胃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鱼汤、水果等;骨折后2-3周,医生可逐渐为患者提供适当高营养食物,以利于骨痂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建议患者多食用动物肝脏、煲鸡、骨头汤等;骨折4周以上的患者,可向其提供高营养饮食及钙、铁、磷等含量丰富的矿物质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糖尿病患者的专属饮食,医生应让患者规律地服用降糖药或对其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既保证患者有丰富的营养支持,也避免患者血糖过高带来的危险。

3.1.4术后应激的治疗老年骨病患者由于身体适应能力差,对手术刺激带来的反应表现灵敏,所以容易引起各器官运转功能失调,因此,医生应详细认真地观察术后3天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尿量及皮肤肿胀的程度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

3.2预防并发症

3.2.1心脑血管并发症医生应对入院的患者进行各项完善的常规检查,尤其对那些骨折患者,应详细认真地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神智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通过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评估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3.2.2预防呼吸道感染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减退,加上长期卧床不活动,导致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致使气管内分泌物不易咳出,容易产生肺部感染,严重的可导致呼吸衰竭。因此应时刻注意室内通风,环境整洁,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恒定在19-22℃之间,湿度在45%-60%之间。在此期间医生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护士应协助医生对患者勤拍背、翻身,痰液黏稠时应给予雾化吸入,同时给予适量的抗生素以预防肺部感染。

3.2.3预防压疮由于老年骨病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全身血液循环能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此时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身体受压皮肤,保持干净整洁的床铺,同时应在身体各骨突处放置软枕头或海绵垫。

3.2.4功能锻炼刺激骨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是机械运动。因此,医生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进行刺激骨细胞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对于那些长期卧床的患者,医生应鼓励其进行等长收缩运动,为了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深血栓,3周后医生应鼓励患者做患肢关节活动。4结语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是当今社会首要目标,如何通过优质细心的治疗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问题已成为医疗领域的热点课题。所以老年骨病患者大多抵抗力低、体质较弱,加之骨科疾病的影响,普遍丧失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因此,对骨病患者的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医疗方面更应该深入探讨和进行临床治疗,给患者舒适安逸的治疗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张燕.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06,(01).

[2]刘永飞,彭维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11,(01).

[3]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02).

[4]汪国栋,蔡贤华,刘曦明.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

[5]陈国庆,郑伟涛,胡声宇,王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A].第七届全球体育科技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

[6]王昌兴,陈龙,吴建民,林向叶,沈建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A].年浙江省骨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

[7]赵国阳.铁过载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TLIF;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81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成为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大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但是对于部分长期腰痛和腿痛的患者经过规范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反复发作,需要手术治疗[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TLIF技术手术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5~79岁,平均60岁。L3~4椎间盘突出13例,L4~5椎间盘突出15例,L5~S1椎间盘突出10例,L4~5及L5~S1椎间盘均有病变8例,腰椎滑脱6例。52例患者中有下肢根性症状的有35例,占67%。术后随访平均14个月。

1.2 诊断方法 术前常规进行入院体格检查、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检查以及双下肢肌电图检查。腰椎不稳通常指原发性腰椎不稳,主要从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加以诊断。椎体间融合的适应证包括:(1)腰椎不稳定。(2)腰椎滑脱。(3)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4)脊柱侧凸Cobb角>250°。(5)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伴有不稳定或再次手术将导致医原性不稳。(6)椎间盘源性腰痛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2-4]。

1.3 手术方法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不稳定的患者,实施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术。以其中1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为例: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位,屈髋屈膝,胸腹部悬空;常规消毒及铺单;以L4棘突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腰背筋膜。切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骨膜下剥离相应棘突和椎板周围软组织至小关节突外,纱布填塞止血。进一步显露棘突、椎板、小关节及横突根部。以L4和L5横突基底部横行中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切线交点为进钉点,在双侧固定单轴椎弓根螺钉。矩形切除L4椎板下2/3,扩大狭窄的椎管。术中见硬膜外、黄韧带前方有脂肪样物质堆积,压迫硬膜囊,予以切除。预弯并安装左侧椎弓根系统连接棒,适度撑开。接下来然后通过右侧TLIF入路切除椎间盘,切除右侧L4~5部分小关节突和椎板,在右侧椎间孔通道广泛摘除椎间盘,扩大L5神经根管。刮除L4~5椎间隙软骨终板,打磨软骨下骨。减压后硬膜囊膨胀良好,神经根无受压,根管无狭窄。将切除之椎板和小关节突修剪成骨粒后进行椎体间植骨,Cage填充骨粒后植入椎体间隙。借助器械的撑开和压缩功能双侧同时加压椎弓根钉系统并锁紧。C臂透视证实螺钉角度及深度满意,椎间植骨充分,Cage固定位置佳。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止血,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患者双下肢活动良好。术后常规静滴甘露醇和甲强龙3 d,引流管可于术后24~48 h后拔除。术后第一天即开始各项功能练习(包括下肢肌肉收缩功能练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以及腰背肌及腹肌锻炼)。可佩带弹力袜,有助于防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 d复查X光片及CT,以后定期复查,观察腰椎融合情况以及有无断钉及松动。

1.4 评定标准

1.4.1 椎体融合标准 植骨块与上下椎体有骨桥连接,椎间隙高度得到维持,Cage周围或椎体前部有骨桥连接上下椎体,Cage内骨密度不下降[5-6]。

1.4.2 疗效评定标准 优:症状完全消失,正常生活和工作者。良: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腰腿痛者。可:症状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仍有腰部胀痛者。差: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短期改善又很快复发者。

2 结果

手术时间2~5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250~500 ml。平均350 ml。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且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随访1~1.5年,平均14个月。优32例,良14例,可6例。经随访融合率为100%,优良率为90%。术中硬膜损伤及导致的脑脊液漏。本组患者术中发生硬膜损伤5例,由此导致术后脑脊液漏2例。防治措施包括抬高床尾,使患者保持头低足高位。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经过及时切口加压包扎均获愈。

3 讨论

间盘的退变程度与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腰椎融合手术可以提高存在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TLIF的适应证包括:(1)腰椎手术翻修或曾经感染者。(2)不合并神经症状或合并单侧神经症状的Ⅰ度、Ⅱ度腰椎滑脱。(3)高位腰椎疾患。(4)单侧受压的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5)不合并椎管内病理改变的椎间盘造影阳性的腰椎退变性疾病。(6)椎体间的假关节的形成等情况。但TLIF技术不适用于需要双侧广泛减压的病例[1]。

各种腰椎融合术作为腰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终极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彻底神经减压并恢复腰椎正常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可分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LIF),后路减压植骨融合(PLIF)以及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技术(TLIF)等。笔者认为TLIF技术操作的安全性比PLIF要高,在PLIF操作时往往感到对神经的牵拉比较厉害,因此术后神经根炎,神经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在多节段的手术中这种风险更大。TLIF技术优势明显:(1)通过单侧后外侧入路即可实现脊柱的前柱固定。(2)TLIF较之PLIF应该是一大进步,减少了创伤面,减少了椎管内环境的干扰,而且取得了不亚于PLIF的手术效果。(3)TLIF术中只需切除一侧的关节突和椎板,这使得TLIF各项稳定性包括扭转稳定性都明显占优,亦有利于术后恢复稳定性。(4)手术方式决定了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及引流量少。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可以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3]。有实验发现,TLIF术后,其各项稳定性指标都明显优于ALIF、PLIF组,其稳定性能最好。

本组患者52例,术后平均在8个月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从现有的经验分析,选择TLIF和PLIF手术的不同适应证可能比手术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在稳定性破坏的方面,由于TLIF技术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优势还是明显的,但是由于随访时间还不够,因此在椎弓根钉松动、断裂以及融合率是否有提高等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胡陈飞雁,顾湘杰,鲍根喜,等.应用Cage与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193-197.

[2] 倪松,杨华,卓小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23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9):763-764.

[3] Csecsei G I,Klekner A P,Dobai J,et al.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laminectomy bone and transpedieul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J].Surg Neurol,2000,53(1):2-6.

[4] Aota Y,Kumano K,Hirabayashi S.Post fusion insta-bility at the adjacent segments after rigid pedicl.escrew fixat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disor-ders[J].J Spinal Disord,1995,8(6):464-473.

[5] Lazennec J Y,Ramare S,Arafati N,et al.Sagittal alignment in lumbosacral fusion:relations between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pain[J].Eur Spine J,2000,9(1):47-55.

篇5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以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为主,而药物治疗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又加上低血糖症的症状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无症状而进入昏迷状态,非常容易因为临床上的误诊而导致严重后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不同程度地直接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本文结合我院40例老年2型糖尿病用药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的实际治疗状况,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用药治疗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2±2.4岁,50岁以下患者1例,51-70岁患者31例,70岁以上患者8例,患者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3年,其中2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肾病,12例冠心病,11例心脑血管疾病,7例感染性疾病,均为药物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入院治疗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出汗、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饥饿感等等,严重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或者精神异常。

1.2 方法

对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严密监测末梢血糖。对于血糖> 3.0 mmol /L 患者,给予事物供应治疗,诸如糖果、水果等;对于血糖< 3.0 mmol /L 或症状较重的患者,立即给予50%葡萄糖静脉推注,注射液容量为50±10 ml为宜;对体质较弱、低血糖反复出现的患者,给10% 葡萄糖5%葡萄糖静脉滴注,待到患者的血糖监测保持在6-10 mmol /L,直至低血糖效应期消失为止。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ipp三联征。诊断标准包括:I,低血糖症状;II,发病时,血糖< 2.8mmol /L;III,供糖后症状得到缓解。

2 结果

本组低血糖入院的患者其中1例因败血症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经处理后

2 h以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愈率达77.50%,有效率达97.50%。血糖基本稳定,无不良后果,详见表1。

3.1 年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较年轻人衰老很多,加之一些疾病的困扰,身体各组织功能的反应性已经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尤其是心脏、肝脏以及肾脏功能的衰退,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一般也较长,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在身体内代谢慢而造成药物蓄积,又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耐受力都明显下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身体影响较大,长此以往致使低血糖的发生。

3.2 不合理用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功能的衰退,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疾病,诸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脏疾病,在治疗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很好地遵照医嘱,极易无形中加剧药物的降糖效果,从而发生低血糖。根据对患者用药的询问和调查,还有一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是由于过量服药,服用降糖药过量或者服用的时间不对,是致使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之一。

3.3生活因素:主要是饮食因素和运动因素,患者自服药后进食少或长时间未进食皆会导致血糖降低,还有的患者是凭借自我感觉的主观判断认为病情减轻,没有遵照医嘱及时监测血糖,导致了低血糖。另外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原因和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如果运动时间错误或过量运动,就会加速体内糖的代谢,导致低血糖反应,尤其空腹运动。

3.4 并发症因素: 老年2型糖尿病是代谢类疾病,通常长伴有其他诸如高血压、肝硬化、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病变,引发低血糖。

4 护理

4.1 密切监测血糖:检测血糖是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患者的重点工作,主要检测时间为三餐前、午夜以及凌晨3: 00。血糖值偏低血糖或患者有异常反应症状时应及时征求医生意见,做到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4.2 合理用药,遵照医嘱:医护人员应在给药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药

物的类型、剂量和服用方法,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患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遵照医嘱用量,有任何问题或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可擅自用药。

4.3 生活护理:根据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这部分的护理工作也主要分为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饮食量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与患者的用药量保持平衡,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科学进食。每天热量不能超标,尊重少食多餐的原则,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最好能够戒烟、戒酒。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时间选择最好在早餐或晚餐后1 h左右为宜,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每周5、6次即可。

篇6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麻醉;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083-03

腰椎为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过度活动、超负荷承载、年龄增长等因素会促使腰椎老化,继而在外力等作用下引起退行性病变,即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为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等[1-2]。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方式是近年来脊柱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1-4]。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9月以来一直在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方法,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中患者俯卧位和耐受性不佳等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手术过程的麻醉处理具有其特殊性[4]。本次研究分为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将研究初期51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优选出合适的麻醉方式后,再将研究后期的158例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全麻),其中一组行血液保护措施,另一组不行血液保护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优劣,旨在探讨更佳麻醉方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初期51例病患和研究后期158例病患,分别为2009年9月~2010年3月和2010年4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行微创改良TLIF术治疗,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依研究阶段和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初期1组、初期2组、后期1组和后期2组。其中,25例初期1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5~65岁,平均(40.3±2.6)岁;26例初期2组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41.6±2.5)岁;78例后期1组患者中,男53例,女25例;年龄34~68岁,平均(40.6±2.3)岁;80例后期2组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5~66岁,平均(41.8±2.7)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初期1组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前30 min使用阿托品(肌注)0.5 mg、苯巴比妥钠100 mg,入室常规监测心电图 (ECG)、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等,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手术台取倾斜(15±2)°的头高脚低位,行两点穿刺:首先选T12~L1或L1~2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并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品选用2%利多卡因;然后选L3~4或L2~3为蛛网膜下腔穿刺点,用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顺畅注入品(0.5%布比卡因+10%葡萄糖溶液)2 mL,注入时间约30 s,穿刺成功后调整麻醉平面,直至麻醉上界平面达T8水平。给药15 min后,未达T8水平者从硬膜外注药予以完善,仍不佳者改行全麻,但麻醉平面不可高于T8水平。

1.2.2 初期2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前给药和监测护理同“1.2.1”。麻醉诱导期用药为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维库溴铵0.1~0.2 mg/kg、丙泊酚1~1.5 mg/kg;明视下经口用螺纹钢丝支撑导管行气管插管,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术中吸入1%~2%七氟醚,并持续泵注舒芬太尼0.1~0.2 μg/(kg·h),间断予以维库溴铵0.05~0.1 mg/kg维持,从而保证合适的麻醉。

1.2.3 后期1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2”的基础上,术毕前25~35 min经静脉注射曲马多1 mg/kg。

1.2.4 后期2组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具体方法为在“1.2.3”的基础上,采取血液保护措施:术中回输自体血和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压措施为:0.01%乌拉地尔静脉滴注,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5~70 mm Hg(1 mm Hg=0.133 kPa)。

篇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急性腰扭伤;针灸

腰部韧带组织、筋膜和肌肉等软组织会因外伤、肢体超负荷搬运重物等间接外力的过度牵拉发生急性扭伤 [1]。属中医学中“跌闪腰筋,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之症,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和缓急止痛为主。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方法和效果,笔者采取了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3~2011.3期间8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体征为腰部疼痛剧痛,咳嗽深呼吸时加重。活动不便的来诊患者常以一手或双手撑持腰部,迈步短小,步履迟缓,患者在受伤时听到或感到腰椎错动时的弹响声,腰前凸消失,脊柱侧弯及腰棘肌痉挛,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腰向健侧侧弯旋转及前屈活动受限,严重者完全受限卧床时翻身困难。排除3d内已采取其他药物治疗者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肿瘤、结核、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症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中男性22 例,女性19例,年龄19~75岁,中位年龄47±20.2岁,病程为1~3d,平均病程2d;对照组(41例)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45±25.6岁,病程为1~3.5d,平均病程2.25d;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指导患者睡硬板床。口服阿司匹林一次0.5-lg,一日3次;对乙酰氨基酚一次500mg,3次/d;消炎痛一次25-50mg,3次/d,晚上可加服2片地西泮(安定),5 日为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压痛严重者以1%普鲁卡因做痛点封闭。针刺治疗根据症型辨经取穴,主穴(内关、丘墟、印堂、足临泣,辨经取一穴)、配穴:腰痛点、委中青筋点刺放血。足太阳型(疼痛以腰部一侧或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为甚,要腰部正中旁开1.5寸左右压痛明显)取内关。足少阳型(以腰两侧疼痛明显,并伴有同侧下肢外侧疼痛为特征,向对侧侧弯时疼痛加剧)取丘墟;督脉型(于腰部正中线某一点疼痛显著,压之更甚,腰部不能屈)取印堂;带脉型(腰部以酸痛重坠为主,患者都自觉腰部正中向两侧带状酸痛并伴有腰部脱节感,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取足临泣。以上辨经取一穴后,加上腰痛点(在用手背,当等2、等3掌骨及等4、等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两穴,左右共4穴),并配合委中穴青筋刺出血。穴位常规消毒,取28号1.5寸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用捻转泻法,激发经气向腰部传导。捻转时嘱患者活动腰部,运转3分钟,留针5分钟后出针。中药方剂选用桃仁杜仲汤,方中红花9g,桃仁9g, 羌活9g,赤芍9g,炒杜仲15g,川断9g,木瓜9g,小茴香9g,破故纸9g。

对照组:单纯采取上述的中医针刺治疗方法。

两组疗程均为1月,每月复诊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对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正常生活动作三个部分进行综合评分,最高29分。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各25°)好转:腰部疼痛缓解,脊柱活动基本正常(腰功能检查:前屈45°,后伸15°,左右侧屈各10°)。

未愈:症状无改善(腰功能检查:前屈0°,后伸0°,左右侧屈各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均有较大差异,提示无论是中西医结合还是单纯针灸治疗均有明确的疗效,观察组治疗前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评分,t=2.961,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5.12%,未愈患者仅两位,均曾间断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80.49%,x2=4.025,p<0.05,提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针灸治疗的疗效,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2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当腰部承受力量过大、突然受暴力或剧烈扭转身体及姿势不正确时,会引发而腰部肌肉组织,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关节囊,腰鹘关节及骶髂关节等的急性扭挫损伤[2]。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有明显的腰部扭伤史,临床表现为伤后腰部持续疼痛,次日局部肿胀、出血和疼痛加剧,腰部功能受限。《金匮翼》载:“淤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中医认为急性腰扭伤属“筋伤”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筋脉损伤,血脉瘀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景岳全书》云:“凡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瘀滞也。”[4]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理疗、中药内服等,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针灸已成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主要方法。目的是通过针刺穴位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淤血吸收,消肿止痛,修复受损组织。本实验中观察组在西药止痛、解痉等的基础上采取了针刺穴位,口服中医汤剂的综合治疗方法。所用的桃仁杜仲汤重在补肾壮腰,理气止痛,常作清热祛瘀。方中桃仁味苦甘、性平,有破血、活血、通脉活络之功效。故以其治疗跌打损伤,仲景《金匮要略・杂疗方》篇的“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方”中,是以桃仁活血化瘀以止痛。因血主濡之,本方用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为君,气主煦之,以羌活、赤芍温经通脉为臣药,热者寒之,以杜仲、破故纸清热逐瘀;为使坚者软之,故以木瓜、茴香软坚散结作为辅助药。为缓急止痛用川断引和,诸药合用,热清血运,瘀血自散,各证皆可自愈。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与单纯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明确的疗效,观察组治疗前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观察组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有效率为80.49%,x2=4.025,p<0.05,提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针灸治疗的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锋, 尚勇.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5) 35-37

[2]张学梅.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腰扭伤技术操作标准化的文献研究 [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篇8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术;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从而导致一系列综合症的疾病,通常由于脑底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外伤等原因所致[1]。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是SAH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腰大池引流和脑脊液置换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比较其对SAH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病例均来源于郑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治疗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1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2岁,合并脑实质出血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

1.2治疗方法:42例患者手术后24h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进行第1次脑脊液置换,每日置换1次,共置换7次。治疗组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引流量为150-200 ml/d,最大引流量不超过350 ml/d,共引流7天。

1.3 疗效判定

1.3.1 CVS判定指征[2]:(1)经治疗或休息,SAH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持久或进行性加重性头痛、恶心、呕吐;(2)意识障碍突然加重;(3)出现失语、偏瘫、偏盲等局灶定位体征;(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有CVS征;(5)除外SAH再出血。当具备前4项中任意一项并与第5项并存,即可明确诊断。

1.3.2再出血判定指征[2]:(1)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加重,甚至死亡;(2)复查头颅CT,出血征增大;(3)复查脑脊液呈新鲜红色。

1.4 观察指标 :头痛持续的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脑脊液廓清时间、CVS发生数、再出血的发生数、脑积水发生数以及Glasgow预后评分。

1.5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差异的界限。

2结果

2.1两种治疗方法对SAH症状体征和预后的改善作用(见表1)

表1两种治疗方法对SAH症状体征和预后的改善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可以看出,对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廓清时间和预后的改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表2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可以看出,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CVS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卒中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急性亚急性脑积水是SAH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除了常规的内科治疗之外,脑脊液置换和腰大池持续引流是近年来应用最多的两种治疗方法,脑血管痉挛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血液环绕的血管、其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通过廓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能够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而且,积血的清除,可以防止由于血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及蛛网膜颗粒被红细胞阻塞,防止因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粘连,从而预防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防止脑积水的发生[3]。通过对两种疗法的比较,初步提示腰大池持续引流在改善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廓清脑脊液、预后以及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出血的发生率方面与脑脊液置换无明显差异。

与脑脊液置换相比,腰大池持续引流具有以下优点:(1)腰大池持续引流避免了反复腰穿,病人痛苦少,创伤小;(2)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量大,加快了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廓清速度和时间,从而减轻由此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3)硬膜外麻醉导管管径较细,具有一定物理阻尼作用,引流速度和引流量易于控制,避免脑脊液排出过快致低颅压甚至脑疝形成,并可减少使用脱水药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安全有效[4]。

参考文献

[1]刘鸣.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

[2]毛颖,周良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43~ 854.

[3]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49.

[4] Houle PJ,Vender JP,Fountas K,et a1.Pumpregulated 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J].Neurosurgery Rev,2000,46(4):929―932

作者简介:

篇9

急性腰扭伤是指各种突然刺激造成腰部软组织损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俗称 “腰岔气”“闪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的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起病急、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为主要特点,应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即方便又见效快。笔者在两年内采集60位急性腰扭伤患者对比治疗,总结一些经验,具体治疗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病人。两组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65岁,发病时间1~5天。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发病时间1~7天。两组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有闪腰病史,均表现为腰痛难忍,活动受限。经腰椎CT或MR检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骨折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腰痛。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应用运动针刺法,选用1.0寸毫针,沿人中穴(水沟)45°向上斜刺,进针得气后,在施泻法同时,嘱病人活动患处。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2次为一个疗程。

1.2.2 对照组:应用局部取穴法,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2个,选用1.5寸毫针,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常规针刺进针方式,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5次为一个疗程。

1.3 治疗结果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无效:症状无改善。

1.3.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

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4 讨论:急性腰扭伤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甚则不能配合影像学检查。在现代医学中属于小关节功能紊乱和韧带肌肉损伤范畴。中医认为是因腰部急剧扭闪,致筋脉经络损伤,血脉凝滞,使人卒痛,不能转侧。人中穴是督脉经穴,督脉起于胞中,沿后背正中上行,并有膀胱经汇入,总揽一身阳气。利用动针法针刺人中穴,可以振奋阳气积聚于腰部,气血通畅,经络壅塞得解,通则不痛。

篇10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收集慢性盆腔炎患者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年龄~5岁平均5岁病程1~1年;对照组16例年龄1~7岁病程~11年。部分有经期同房史、多次流产史。临床常有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异常不孕及异位妊娠等症状。辅助检查:B超见子宫增大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等改变。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子宫大小可正常或增大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样增粗的输卵管或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并有轻度压痛;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等症状或扪及炎性肿块。

祖卡木佐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治疗方法:根据月经周期进行治疗。①治疗组:16例月经期1~7天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g红花1g当归15g赤芍15g丹参15g川芎1g益母草1g路路通15g小茴香6g。临床加减经行腹痛较重经血色暗有血块者加灵脂、蒲黄、三七参;平素白带量多色黄附件区有包块压痛明显者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月经量少色暗少腹隐隐作痛腰骶酸困不适加红糖引。且酌情配合西药青霉素类或大环类及甲硝唑类药物内服。月经干净经间期气滞血瘀下焦湿热下注型用四逆散、少腹逐瘀汤加穿山甲、丹参、皂角刺、透骨草、红藤、败酱草等中药内服并用本方加量包蒸后置少腹部热敷。1~15天为1疗程。②对照组:16例患者症状及检查与治疗组基本相同。治疗方法:运用头孢青霉素类、大环类及硝唑类等抗炎药物内服或静脉注射并酌情运用物理疗法如激光、微波、离子透、短波等或手术治疗。

结 果

治疗组:16例经~6个疗程治疗1例痊愈有效1例无效17例治愈率81%总有效率89%。

对照组:16例经~6个疗程治疗9例痊愈有效7例无效8例治愈率%总有效率7%。

例:患者岁。7岁行人工流产后出现下腹坠胀及腰骶部酸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平素月经基本正常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治疗妇科检查;子宫形态正常活动欠佳双侧附件增厚微有压痛盆腔组织触之不满意。几年来不断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患者于去年11月8日来诊月经本月日来潮经期5天就诊时月经干净第天即进行上述治疗经个月经周期的综合治疗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完全消失。于今年月日复诊。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不多子宫大小形态正常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

讨 论

篇1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出;小针刀;滴管滴注;大金刚丸;五虎膏

1临床资料

笔者从2007年6月至2011年7月间,共在临床上收录384例住院患者:其中年纪最小的患者16岁,最大的患者63岁;女性患者181例,男性患者203例;外伤闪挫214例,单存劳损170例;单存腰痛105例,单存腿痛178例,腿痛伴腰痛101例;腰部活动受限363例,腰部活动功能尚可21例;住院治疗194例,门诊治疗190例;两周内治愈占229例,三周以上治愈占155例;完全治愈379例,基本治愈4例,无效1例。

2治疗方法

笔者将本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三个时期;腰痛型、腿痛型、腰痛伴腿痛型三个类型。综合采用:口服大金刚丸、外敷五虎膏;结合骶管滴注、小针刀疗法、静脉滴注;辅助针灸等治疗方法。

2.1分期(1)急性期:发病在1-2周内,疼痛症状较为明显的属于急性期;给予骶管滴注、静脉滴注、物理疗法等。(2)慢性期:发病在1-2月内,疼痛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的属于慢性期;给予口服药物、物理疗法。(3)恢复期:发病在半年以上,疼痛症状不甚明显的属于恢复期;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

2.2分型:(1)单纯腰部疼痛型:患者以腰部疼痛为主,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经痛症状。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腰部外敷五虎膏;配合腰部痛处给予微波、中频、中药熏蒸,每日2次。(2)单纯腿部疼痛:患者以腿部疼痛为主,不伴有腰部疼痛的症状。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口服大金刚丸、配合骶管滴注、针灸治疗。(3)腰部伴腿部疼痛型:患者既有腰部疼痛,又有腿部疼痛症状。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口服大金刚丸、腰部外敷五虎膏;配合骶管滴注、小针刀、针灸。

3疗效评估

3.1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全部体征消失,半年内或一年内无复发。

3.2有效:自觉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但遇阴雨天、负重、劳累后仍有部分症状;

3.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病情;

4疗效阐释

4.1小针刀治疗:选择疼痛明显部位、或者皮下结节、条索样弹响处,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持小针刀松解2-3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一般不做大范围剥离铲拔动作,特别禁止局部麻醉后行针刀治疗(易损伤神经)。【1】

4.2骶管滴住:患者取屈膝屈髋侧卧位,先触摸清楚骶裂孔处,做出标记。严格无菌操作,局麻,用7―8号注射针头穿刺,当进针阻力消失并出现落空感后,回抽无血,推注药液2ml无阻力感,即确认穿刺成功。回抽注射器内无出血及脑脊液,连接输液器快速滴入所配制的药液(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0.1mg,地塞米松10mg,0.9%氯化钠200ml)每周注射1次。

4.3大金刚丸:川萆、盐杜仲,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各120克,鹿角胶60克;研细末,为蜜丸,口服一日3次,一次1丸。

4.4五虎膏:生南星、生草乌、生川乌、甘松、细辛等份研末,过300目筛,蜂蜜白酒各半调成膏,外敷患处。

4.5针灸:选择阿是穴、配合委中、承山、足三里、腰痛穴、手三里、腰眼、肾俞穴:常规毫针留针20分钟。【2】

4.6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加地塞米松10―2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用3―5天;0.9%生理盐水25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日。

5讨论分析

5.1硬膜外腔是一个有100ml容量的潜在性腔隙,骶管硬膜外腔超容量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是依据骶管的解剖学特点,在短时间内注入较大剂量液体,利用其剥离作用来分离神经根及硬膜周围的粘连,恢复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5.2大金刚丸药物分析: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腰痛”、“痹症”范畴,对本病有深刻和全面的描述。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感受风、寒、湿外邪者,其证多实,发病多急;由于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虚,发病多缓。由于病症复杂,除了外伤淤血之症外,还有寒湿,风湿或湿热侵入筋膜所致经脉淤阻,本方根据《医宗金鉴》所载方剂化载而成,功能为强腰膝,壮筋骨,止痹痛;方中用杜仲、肉苁蓉补肝肾,强筋骨,配以萆祛风湿,共为主药,辅以菟丝子、巴戟天、制鹿角胶益肾壮阳,补虚生精,诸药合用为治疗肾虚精亏,筋骨萎弱、腰膝酸软、骨节疼痛,步履艰难之良方;由于肾主骨,肝主筋,久服本药能使筋骨强健,足膝有力,步履如常,故名金刚丸。【3】

5.3五虎膏药物分析:此方中的天南星、生草乌、生川乌是中医常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在书中就曾经记载使用本方配制的拔牙【4】,甘松、细辛气味雄厚馨香、穿透力极强,五药合用外敷患处具有速效消肿止痛之功效;由于本病急性期疼痛剧烈、往往治疗棘手,本方体现了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故此疗效非凡。【5】

参考文献

[1]《小针刀疗法》朱汉章.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版

[2]《证治针经》清代.郭诚勋.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

[3]《医宗金鉴》清代.吴谦 著.公元1742年版

篇12

【关键词】神经阻滞;急性腰部痛

急性腰部痛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也常见于老年人,由各种腰部急性损伤引起,疼痛剧烈,难于忍受,病人渴望疼痛得以迅速解除。本观察旨在观察痛点神经阻滞在急性要部痛治疗中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各种急性腰部痛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T、B两组,每组30例。年龄25-73岁,男性38例,女性22例。病程最短6d、最长51d。其中急性腰扭伤37例,腰椎滑脱综合征5例,棘间劳损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0例。

1.2治疗方法T组采用传统的口服维生素B1、B6片(aa10mg,tid)、布洛芬胶囊(200mg,tid)及外敷壮骨麝香止痛膏;B组口服上述药物治疗并痛点神经阻滞。镇痛液组成: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5mg/(次・48h))、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2500u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ml;阻滞次数按病人疼痛程度实行按需阻滞,1-4次/d不等。另外,两组共1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及年龄大于55岁患者均予与葡萄糖酸钙片(1g,tid)治疗。

1.3观察指标根据VAS法测定治疗开始后7d内病人的疼痛程度。VAS法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严重疼痛。≤4分表示治疗有效、疼痛明显减轻并记录显效时间,否则表示无效。观察2组病人的胃肠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P

2结果

2.1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评定见表1。其中T组4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均无治疗效果,而B组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无效。

2.3并发症T组有5例、B组有6例病人出现胃涨、胃痛、消化不良的胃肠不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疼痛对病人不仅造成肉体的痛苦也对社会造成了经济损失,甚至有人提出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疾病来治疗[1]。根据解剖学特点及生物力学的特殊性,腰部是身体重负荷最大的部位,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2]。各种伤害性刺激(如急性腰扭伤、腰椎压缩性骨折等)使腰部受损组织释放致痛物质(如K+、H+、缓激肽、5-羟色胺等)而引起。青壮年是主要体力劳动者、老年人由于生理性退变,使他们成为主要的发病人群。他们的发病不仅造成肉体的痛苦,由于劳动率(或劳动力)下降,也造成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

T组是典型的口服、外敷药物传统治疗法:维生素B族具有维持神经正常功能和消除神经炎症作用,特别是处于疼痛应激状态时消耗和需求量均增加,需及时补充而一直用于疼痛的治疗[3]。布洛芬[3]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类药物,有抑制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合成而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是多种疼痛的主要治疗剂。壮骨麝香止痛具有活血化淤瘀止痛作用而长期用于各种非开放性损伤疼痛的治疗。传统治疗方法虽然有效率高达53.33%,但较之B组的平衡镇痛治疗法差、显效时间长,这是因为药物分布范围广,病灶浓度相对低所致。

B组采用平衡镇痛治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是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痛点,浓度高,且利多卡因的阻断疼痛传导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抗炎等作用,使大部分病人的疼痛获得解除[4],神经阻滞由于疗效显著已成为目前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2]。利多卡因半衰期适中90-120min,代谢快,药浓度低(0.5%),剂量小100mg/次,不易引起体内蓄积中毒,本实验虽实行1-4次/d的按需阻滞,未观察到毒副作用的发生。地塞米松[5]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水肿作用,大大加强了利多卡因、维生素B族的疗效、延长作用时间。48h5mg的地塞米松不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而且大大减少了其副反应,本治疗亦未观察到其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病人均出现了胃涨、胃痛、消化不良的胃肠不适反应是布洛芬直接刺激胃肠所致。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发现,T组为无创性保守治疗法,B组为创性治疗法,但利多卡因痛点注射后立即起效,疼痛得以很快消除且能维持一定时间的镇痛作用,无持续性疼痛存在而被患者乐于接受。按需痛点神经阻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治疗效应、避免了副作用,使治疗期间欲再发的疼痛控制于萌芽状态,阻断、避免了疼痛的恶性循环和反弹,缩短了疼痛期,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另外,比较两组的无效病例发现,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不大,阻滞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本治疗病例有限,有待进一步的临床探讨。

篇13

[关键词]中渚穴; 落枕;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84-01

近来,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加快,计算机、汽车等的普及,颈部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也正在逐渐年轻化,临床上落枕的病例几乎每日可见。因此,研究出简便、有效、快速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笔者应用针刺中渚穴,局部拔罐治疗落枕9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来自我院针灸门诊,时间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男4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均有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等临床表现。

2 治疗方法

取穴:对侧中渚穴

操作:令患者取坐位,左侧疼痛取右侧,右侧疼痛取左侧。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40mm毫针,沿着穴位朝向肩部斜刺,深度以得气出现酸麻胀重等针感上传为度。得气后快速捻转加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由前低至右到后仰至左的顺序慢慢转动颈部,至最痛处缓慢地最大限度活动此部位。起针后用棉球按压片刻。针后视疼痛部位大小拔罐1-3个,留罐10-15分钟。每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3 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疼痛消失,颈部活动自如为痊愈,共计88例,占97.8%,其中一次治愈79例,针刺2次治愈8例,针3次治愈3例;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仍感微疼则为好转,计2例,占2.2%,有效率达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张*,男,25岁,于2008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右侧颈部疼痛3天。3天前晨起发现右侧颈部疼痛难忍,不能起床,到盲人诊所按摩2次无效来诊。查体:右侧胸锁乳突肌压痛明显,不能转向右侧。X线片颈椎正常。诊断:落枕。用上法治疗,一次治愈。

5 体会

落枕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又称颈部伤筋。多由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或者受凉,长期坐姿不良或者伏案工作,枕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而发生的痉挛所致,造成颈背部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疼痛以致颈部转动不灵为症状。也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渚穴,别名下都,属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该穴的穴性属木。穴名的“中”,中间之意;“渚”指水间小洲,“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名中渚”(《子午流注说难》)。本穴居手掌两骨之间,脉气至此输注流连,其势较缓,如江中逢舟,故名。出自《灵枢・本输》,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约一寸凹陷处。《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外,上肩,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中渚为本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治疗本经循行所过之疼痛。“左取右,右取左,巨刺也”。《灵枢・官针》篇曾指出机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因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手少阳经左右交会在督脉之大椎穴,所以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治疗;右经有病,取左经的腧穴治疗。拔罐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后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郁血,使该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止痛,散寒除湿等作用。一针一罐相互配合,达到通络行气,寒去痛止。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左侧中渚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激活,起到镇痛效果[1-4],而且临床上也有过针刺中渚穴治疗脑源性头痛和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报道[5-8],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针刺单穴中渚穴治疗落枕的报道。

该方法越早诊治效果越好,本法操作简便易行,同时痛苦少,患者易接受,且疗效明显,确为治疗落枕之效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迟旭,针刺中渚穴的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09,37(1):37-38.

[2] 田丽芳,周诚,陈敏,邹丽珠,杨正汉,中渚、阳陵泉穴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国针灸,2009,29(7).

[3] 迟旭,鞠琰莉,针刺中渚、外关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zl).

[4] 迟旭,鞠琰莉,孙申田,针刺中渚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

[5] 喻言芬,苟勇,针刺中渚穴治疗脑源性头痛33例,[J] 河南中医。2002,22(2):58.

[6] 高海波,姜琪,针刺中渚穴治疗急性腰扭伤76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2,18(4).

篇14

关键词: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 治疗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lapsed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36 c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

Lv Shaojun Long Mei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acupuncture cupping treatment prolapsed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differences.Method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the observation group take Hua Tuo hole clamp ridge and wrist ankle needle treatment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location cupping treatment.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 efficiency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1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efficiency (50.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66.67%) is more,significant efficiency P < 0.01,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otal effective P > 0.05,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Acupuncture treatment at waist disease better therapeutic cupping treatment.

Keywords:Acupunctur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2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是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在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等外因的作用下,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等周围组织而引起的腰腿痛[1]。笔者用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开放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3.6岁;病程4d-4.25a,平均46.3d;腰3-腰4突出者6例,腰4-腰5突出者8例,腰5-腰1突出者4例,同时有2处以上突出者11例。对照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0-64岁,平均45.8岁;病程2d-3a,平均36.8d;腰3-腰4突出者4例,腰4-腰5突出者8例,腰5-腰1突出者6例,同时有2处以上突出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①电针疗法。主穴:腰腧、腰阳关、肾腧;配穴:白环腧、环跳、承扶、殷门、委中、L2 ~5夹脊、上巨虚、承山、昆仑、阿是穴。每次选主穴及3~5个配穴,疏密波,中、强刺激,30 min/次,1次/d,连续15次。②采用中医的推拿、按摩、扳牵及捏脊法,沿腰足太阳膀胱经施滚法、掌根揉法、拇指按压、前臂揉压、重点行肾腧、大肠腧、关元等穴,再沿膀胱经施掌揉法、滚法、拇指按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阴陵泉等穴。对有棘突偏歪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或中医斜扳法复位[2]。手法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15次。

1.2.2 对照组。①低周波疗法:治疗时,将2个80~100 cm2电极(阴极)分别放置于受累腰部节段两侧腰肌处,1个80~100 cm2电极(正极)放置于受累腰部节段正中部位,电流强度为最大耐受限,20 min/次,1次/d,连续15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腱反射正常,X线摄片示椎间隙基本恢复正常,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能恢复部分工作。

无效:经治2个疗程无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3]。

2.2 治疗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治愈显效率10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显效率50.00%,总有效率66.67%,两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治愈显效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针灸治疗此病虽然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但是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差,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设计,从而得出更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在本病的治疗上,可以采用单一治法,同样也可以采用综合治法。大部分研究似乎说明综合治法效果会更好,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院的医疗条件而定。毫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和对医院条件要求不高的优点,其治疗的关键是选穴准确和操作合理,腰部病灶附近的穴位和深刺法被大多数医家所青睐[4]。腹针不选背部而是针刺腹部,除了“神阙布气假说”外,是否也与刺激了维持腰椎稳定的腹部肌肉有关呢?电针疗法中低频率收到良好疗效。小针刀疗法虽然解除了黏连,但是否也会造成新的黏连?热敏灸有别与传统灸主要在于其灸热敏化穴,一个在疾病状态下的反应灵敏点,但是此法是否对腰突病无论新久都适用?文中所选病例都为急性起病者,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可能起到优势互补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同时也需注意不能过度治疗。总之,密切结合中医理论,临床认真观察总结,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精髓,灵活运用于临床,定会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日新.以腧穴热敏化为入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7-60

[2] 唐福宇,黄承军,陈日新,等.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