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10:3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题材:生活之美
传统手工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作的艺术形式,因而它所反映的题材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创作题材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自然生活中最富有表现价值的部分进行创作造型。比如古代,人们常常怀揣生活美好、诸事遂心、婚姻美满、子孙满堂和财产丰富的愿望,以此为创作源泉,创作出如印有“天官赐福”“一帆风顺”和“车马平安”木版年画,刻有“鸳鸯双喜”的木雕糕点模子、“麒麟送子”的银锁项链、“麻姑献寿”的刺绣挂屏、印上的“佛手柑”“桃”“石榴”“葫芦万代”等自然物作为多子多孙的比喻和吉祥幸福象征的蓝花布等丰富多彩的喜庆和节令用品,有些一直沿袭至今。
此外广大民众还利用各种家喻户晓的传统题材如“大禹治水”“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孔融让梨”“三娘教子”“牛郎织女”传颂表彰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明君忠臣、圣贤风度、烈女孝子、忠孝模范、善良品行、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的美学价值观。
二、造形:意象之美
造型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南齐理论家谢赫“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指的即是造型,在形象塑造中注重对描绘对象外形特征和内在精神的把握与刻画。中国传统手工造像注重意象,“意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易传》里就有“观物取象”“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意思是当语言无法表达思想时,可用形象来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手工艺也不例外。艺人们往往在造型上注重意向,既不是对象的简单客观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凸显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观和审美意境。拿剪纸为例,民间艺人往往对自然形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和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观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技艺:工巧之美
从古人的一本《考工记》开始,“知得创物”自古就被认可,创造世间万物人称为“工”。“‘工’,巧饰也。”巧是工匠一词的基本内涵。“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国古人认为,最美的衣裳,是天上的彩云。传说只有天上仙女下凡,才能织出云一样的彩锦。古代的能工巧匠将这种幻化变为现实。如何在织机上织出跟画本一样的织物?请最聪明的艺人,依着图样,按照一种奇特的原理,把丝的经线和棉的纬线,挂在一个巨大的木绷子上,就叫“挑花结本”。然后,把织机上的丝线与这“花本”相连,这样就能织出画本上的织物了。不是一模一样,是更立体,更华丽,更灵动,更动人心魄。
四、质地:材料之美
“材”,材料、材质,造物的基本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讲究的就是取材应时,“理材”“物以致用”因材施艺,材美工巧。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运用天然、环保的的材料,备料方式顺应大自然,工法多半是手工或半自动化机械式。更重要的是,传统民艺和工艺的淳朴、谦逊、平和、感性、不去忤逆大自然,呼应中国哲学思想‘敬天’: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天成的境界。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回归自然之境。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表现材料的自身特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设计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参考文献:
[1]考工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第1版,2003,1.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中国古代工艺大全.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10.
[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2.
[4]中国工艺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5.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关键词:扎染;传统手工艺;活化
对于社会长足进步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方式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适应社会快节奏,适应智能取代人工。扎染这项传统工艺,绝大多数人对于扎染也仅仅是听说过或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打破现阶段的窘境,使人们更愿意接受,更愿意消费这种传统工艺才是我们需要探索与解决的。
一、活化传统扎染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传统扎染是中华民族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一门手艺更是一笔文化财富。扎染古称绞缬、夹缬、扎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部分结扎会使织物在染色时出现留白,这种依靠针线捆扎保留布匹原色,不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古代织染传统的有心发明。通过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演变至今,古代扎制手法与现代工具的创意性结合造就了许多新型扎染图形,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不规则的浸染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与仿制的。从扎图案演化过程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探索与提高。一块布承载着许多,一池染料蕴藏着许多,它是人类智慧文明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工艺审美进步的有力见证。布,抽丝拨茧,在脚踏板声中,是一丝丝汗水的凝聚,是熟能生巧的结晶,一块布,它是造物,也是载体。一池染料,收割酿造,流淌的是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是植物与空气都历练发酵,也是水与布的矫揉融合。它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审美与制造的进程的见证者,也见证了文明的兴盛与衰落。
二、探究传统扎染手工艺的人文价值
扎染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世传承,也是一种体验,一次洗涤,它是时间、空气、阳光、所沉积下的一种色彩,强求不得。正如古文有言:小满,麦穗饱满,尚未成熟,万物生长稍得盈满,尚未全满。正如万事万物都存在并把握着一个度,这个“度”字看似从容实难把握。过与不及也常有出现,正如扎染,一块好的染料,需要时间的打磨,急不得。一块靛蓝的方巾,需要空气的氧化,少不了。大自然育人育万物,人育物造物,万事万物现存于今都有它在度上的把控,也必定走过一条质量互变的探索发现之路。扎染的图样,也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例如审美上图案的对称性,扎染纹样间的留白,这些虚与实的观念深刻的反映了古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在方形的布上扎染出圆形纹样、对称图形的运用,天圆地方的艺术审美,都无疑展现了扎染技艺的深层含义。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的十字对称结构也很好的诠释于扎染之中,可以说五行是我国祖先在生存斗争实践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物质元素的分类与概括。始终被赋予了相生相克的序列关系和周而复始轮回的性质,其实扎染很好的诠释了阴阳五行,蓝草取之于木生长于土,扎染浸没于水氧化于日,金木水火土中五行可谓是占尽了四行。而青色,在五行中也有对应的象征意义,青,生也,象征生时之色也,白,启,如冰启时之色也,青与白都象征着生机与初始。原始的天人合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是造人造物的过程,更是人类自适应自然过程的精神力量。
三、传统扎染手工艺所具有的环保价值
扎染所采用的材料全都来源于大自然。工具十分简单,几乎没有称得上机器设备,在这些传统工匠那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工具虽然少,但是,他们的手和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是身体里深深烙印着的记忆,也是双手百年来延续着的传统。但随着随着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今天,我们造就了旧了就扔坏了就扔的消费观念,从前那种珍视每一种工具,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了。扎染制品所具备的天然性正是大工业机械批量生产下化学染制所不具备的,扎染自身所具备的环保价值也是十分可贵的,反复的染制,反复使用既天然又环保,染料不仅纯天然而且通过天然染料染制的衣物更为结实耐用。
四、推广传统扎染手工艺的商业价值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及西南隅,杂居着土家、苗、瑶、侗、白等多个民族,都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始的宗教习俗,也铸就了当地璀璨多姿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近几年,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注于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及民间手工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挖掘、整理、应用为主,缺乏对本质的探究,缺少宏观的哲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打破交叉学科之间的界限,单纯地运用某一研究方法进行独立项目研究,对其自身研究的本质和合理性缺乏自觉的反思和观照,因此,其研究尚有缺憾,有一部分流于表面甚至走入误区。
由此,使用合理的研究范式来对湘西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增强其研究的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 范式的本质
现阶段,不少的研究领域使用“范式”这一名词。要想运用研究范式,首先要探究范式的本质:
1、范式的定义
单纯从词源考察,范式含有“共同显示”之义,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将单纯的范式转变成一个具有广义范围的概念,始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此后,库恩在该定义的基础上不断地变化着范式的外延与内涵。目前,研究范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2、范式的分类
英国剑桥语言研究室的玛格丽特・玛斯特曼,通过对库恩文本的解读,将范式分类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种形而上学观念或实体”,因而将这种哲学方面的范式称作形而上学范式或者元范式;第二部分是社会学方面的,将其称作社会学范式;最后一类范式称为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3、范式的组成要素
范式是由理论要素、心理要素以及联结这两个要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要素组成的。理论要素包括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实验技术和设备;心理要素包括科学家团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心理功能,诸如信念、直觉、审美、灵感、顿悟、价值判断等。
三、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范式
从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自身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思路来看,对于湘西地区的手工艺研究一般从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单纯地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及美学特征;二是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的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三是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四是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业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的使用价值及技术特征。
1、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本体特征
这种研究范式是运用艺术学的若干理论与思路进行剖析,注重研究民间手工艺在艺术本体、艺术价值方面的内容。比如从艺术的角度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画面风格、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等,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起源,传统手工艺的种类及描述各类传统手工艺的特征并探究其艺术价值等,都属于此类研究范式。关注某一特殊品种的民间手工艺的视觉特点或是制作工艺,对整个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成品做详细的描述;考察某类或多类民间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风格流变或工艺变革,笔者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是基础研究,它对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也有着重要作用,只是这种研究方式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问题,从而忽视湘西地区的特色,以及不同种类的手工艺的不同个性。
2、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
大体说来,这一研究范式通常强调将民间手工艺与其存在的民俗生活、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民间手工艺的工艺过程、传承方式、民俗背景、功能,及其所反映的民众的精神层面。湘西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瑶、侗、白等多个民族,该地区传统手工艺与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依托于民俗,对手工艺进行深层了解,把传统手工艺作为民俗的一部分来研究,通过对民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的研究,挖掘手工艺形成及发展的规律。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年1 月版,第117 页)。这种研究范式将民间手工艺纳入民俗的视野,对传统手工艺“民俗”特性的强调胜于对其“艺术”性的强调,突出民间手工艺与民俗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根据民族及在特定民俗场所中的功能不同,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进行细致分类。但一味地将民族信仰和少数民族原始思维与手工艺形式相对应,容易脱离现实生活,造成艺术形式符号化的问题。
3、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研究范式更具时代特性,它侧重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采借,注重对“人”、“人群”这一本体进行研究,更多地关注传承者和受众的心理世界。将湘西地区民族手工艺纳入湘西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中,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其内涵在社会、文化的维度下得以扩展。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表现的范围,而是积极地融入了对社会、文化、群体的研究,从而具有更为积极、更为广泛的意义。
4、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并实现其传承发展。
这种研究范式是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湘西传统手工艺,把少数民族文化从传统的、简单的研究、保护,提升到以产业推动发展的层面上来,构建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框架,以现代技术手段重新整理湘西传统手工艺,使传统手工艺换代升级,构建具有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研究湘西传统手工艺,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是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大声疾呼,随之逐渐变为一种社会共识。特别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人们更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震老师从宏观的视角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思考”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不浅的结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长足进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创新保护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途径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观点。这是对我们的研究,当作良好的参考资料。但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东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团队前5年开始从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有以下特点:
其一,与以前主要从工艺美术的层面进行的研究不同。为了达到保护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目的,我们在借鉴国外一些新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框架。研究中除了关注有形的制造物外,更注重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诸如工艺的传承、产品的用途及有关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工艺的变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其二,民间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课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的方面基本是空白。我们要深入实地,深入乡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系统、反复的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要写出几篇调查报告。
其三,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我们要更高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我的走访和调查资料的掌握,尚未接触过对于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品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本项目从思想观念——功能——技艺——形式——审美——社会意义等层面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需要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文明进行保护。这是一项新的事业、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本项目对社会、对科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价值
本项目从民间工艺文化内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已有的工艺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挖出民间优秀工艺文化,并对工艺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关系的处理进行分析,力求“制造出来的物体本身”,即有形文化外,还认为造型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精湛的技艺、制作的过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义等无形文化更有价值。同时,民族工艺的发展应该在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借鉴中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的理念同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借助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沉美感来提升民族民间工艺价值,即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项目将会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一次重大的突破,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形态的民间工艺文化的开发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会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开发富有现代价值和现实影响力的核心理念或精神本质的充分彰显并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本质,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资源保护,不仅在于能让世界感受到这些源于史前文化的手工艺遗存的魅力,还能让后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工艺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流失势在必然的今天,能用影像、图片、多媒体等方式记录保存、保护下这些传统工艺文化的因子,为将来文化恢复的可能保存可靠的依据。更为欣慰的是它将完成我们这些“都市工艺者”长久的一个心愿。
(二)实践价值旅游业已经成为大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民间文化大开发的契机,国家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的提高与加强,使得去往辽南地区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于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尝试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辽南地区工艺文化的现状来看,一类,民间工艺消失或衰退状态当中,另一类,民间工艺已变异或变异之中,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更显迫切、严峻。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工艺品文化的传播。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东北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三、“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内容
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种类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并非设立一个课题就能够全面研究。如果面面俱到,必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要选择建筑、服饰、配饰、器具、乐器、宗教类用具等民间工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希望在对这些民间工艺文化用相同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其他的研究成果,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下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不同的工艺类型在传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什么样的工艺文化是优秀的,值得保护的,应该怎样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又怎样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既得到保护,又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综合效益?传统工艺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有何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介绍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1.辽南地区早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2.辽南地区中后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3.辽南地区当代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
(二)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思想观念1.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自然观念2.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伦理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辽南地区宗教和民俗对民间手工艺的的影响
(三)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1.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实用性2.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性3.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4.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层面
(四)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与技术1.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2.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手工艺技术
(五)概括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特征1.分析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形式2.概括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六)提出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措施的路径1.调查研究的基本性作用及分类分层保护原则2.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立法保护3.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性利用措施
四、“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间留存着大量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的器物用具,如木器、石器、竹器、陶瓷器、漆器……这些器物的产生源自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体现了大众对生活最直接和朴素的需要。其创作者也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设计和制造没有矫揉造作和技巧炫耀,一般不做多余的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本质。这些手工器物的造型和工艺被一代代的民间工匠根据需要不断改进,工匠们既是这些器物的制作者和是设计者,也是使用者,他们称得上是家居产品的创始人。经过历史传承与发展的中国民间手工艺存储着中华民族淳厚的造物思想、审美观和文化。在中国民间的造物思想中,器物首先应该对使用者无害,实用为上,予人便利;其次对大自然无害,天然材料巧拿善用,绝不强取豪夺;再者对社会无害,简朴节约,物尽其用。正是这种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和善良心愿,成就了民间手工艺器物的天然自在、祥和安宁。在普通民众的审美意识中,民间手工艺存在着三个审美层面:第一为实用之美。这种朴实的审美观回归了最本源的需求,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为标准。第二为自然之美。顺应材料的自然特性进行适度的使用,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从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体现出的大智慧和哲理。第三为感性之美。手工艺器物不忸怩、不浮躁,尊重内心感受,其亲切感、舒适感给人带来心理和精神的满足。中国民间手工艺极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自然意昧,这些造型简洁、朴实无华,大方得体的手工艺器物,从简单的劳作与生活中提炼出来,饱藏生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二、家居产品设计与民间手工艺的关系
现代家居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相关物品,从家具饰物到厨卫用具,包罗万象,因为其使用环境和使用人群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与普通人最亲近的设计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包含文化和心理内涵,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是使用者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品质的直接反映。而民间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从这个含义上看,民间手工艺器物即是最早的家居产品。所谓工业化背景下的家居产品设计,其宗旨依然是在功能、审美与心理的前提下使物品成为有用的、普通的、方便的、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产品。古往今来,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就是建立在普通人的实用需求上,直接服务于民众的,其发展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和市场需要,由此看来,两者殊途同归,有着极大的相近之处。无论现代与传统,好的家居产品是人与物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它们在不经意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不仅带给人生活的舒适与乐趣,也带来精神的享受。实用性、审美性和文化性是所有家居用品共同的特点。
三、民间手工艺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1)近百年来随着塑料、化纤等现代工业材料的大量使用,廉价快速的消费使民间手工艺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渐渐被人们抛弃和遗忘,它们独有的价值被我们忽视。不可否认工业化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过度工业化所形成的生态和资源的危机,现代产品设计中过于追求功能的理性,以及功利主义使产品充满了冷漠感,造成设计与生活的脱节,削弱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伴随着个性消失、人情淡漠、精神焦虑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经历了工业时代浪潮,人们在基本物质丰裕时,就会更注重自我的感受和精神涵义的丰富,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设计需要返璞归真,回到生活的本质需求上,民间手工艺的亲民性和生态性,正是这种质朴生活哲理和精神的体现。有人认为,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存在的位置,必然走向消亡,其实并没有所谓一层不变的民间手工艺,它们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适应和演化,并与时代同步发展。大浪淘沙,在时代更替中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生存和延续下来的民间手工艺,不仅有其存在的意义,更能为现代家居产品设计带来启迪。最原始的实用、审美与人文精神就存在于民间手工艺之中,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2)设计不能脱离民众的生活和需求单独存在,民间手工艺牢牢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中,是“最懂生活的设计”,现代城市人,看到民间手工艺物件就有一种亲切感,这即是自然需求的流露,民间手工艺的亲和力和人性化,所体现的也正是人们对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热爱。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家居产品的需求除功能和外观之外还有个性和品味,简单的工业化产品早已无法满足,并且家居产品设计一旦脱离本土的生活参照,一切的所谓设计或创意都是贫乏而虚假的,而民间手工艺的生存之道就是个性突出并紧跟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说,民间手工艺是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根基和灵感之源。
(3)当今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也预示着现代社会文化的综合性更强,内涵更宽,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家居产品设计赖以生存的各方面条件都在发生变化,但蕴藏在民间手工艺背后的自然、人文思想却是可以留存并传承下来的。当代家居产品设计更加倾向于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而这些都只有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优秀的传统和民间手工艺的本质中去吸收。今天所要发掘的,不是手工产品本身,而是民间手工艺所代表的手工艺精神以及手工艺的造物理念,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再现也不在于具体内容,是要抓住其朴素的气质,找到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所在,把新的设计理念与之结合,寻找出适合当代的形式和风格,将其价值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四、结束语
[关键词] 常州;文化街区;传统手工艺;传承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西直街,原名西直门街,地处常州城西,其历史悠久,人才星列,文化荟萃,胜迹遍地。西直街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常州段唯一市中心沿着运河而建的历史文化老街,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的今天,其因政府的有意保护,依然保留出原有风貌。西直街自东篦箕巷向西至圆通寺1800米,东端与著名历史老街“常州青果巷”毗邻,西端南与常州艺术园地“运河五号”相望,现有建筑保持着历史江南特色,质朴复古、生态自然。以“大运河”为主轴,青果巷、西直街、运河五号为依托,将其建设成常州“大运河”旅游开发区,打造富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具有天然的地利和天时优势。
常州手工艺文化丰富,受市级以上保护的手工艺名录众多,如国家级的金坛刻纸、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以及金坛封缸酒酿制技艺;省级的常州乱针绣、象牙浅刻、掐丝珐琅以及龙泉印尼、萝卜干腌制技艺;市级的常州雕庄竹工艺、劈石盆景及堆花糕技艺等,还有许多久负盛名、富有特色的诸如风筝、高跷、民俗灯艺、各种糕点及酒酿等传统制作手艺。(1)这些手工艺文化哺育着江南常州人,为常州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那么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是手工艺传承人的重任,而应是每一位身为常州人应有的民族意识。当前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自然建设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老街、文化街、主题街区形式来传承与发展地方经济与文化,且有许多成功之举,如苏州山塘街和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南长街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杭州清河坊和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等。常州西直街区域宽广、隐涵的历史典故众多,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以此文化街区建设为依托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其中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开发,是当前值得深思、行之有效的现实手段。
一、在文化街区中传承手工艺的价值意义
传统手工艺,顾名思义,首先是与我们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手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手工艺不同于历史上延续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复制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有别,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2)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生活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人的生产、审美观念作用下的产物。当然,它不仅与我们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它从传统延续至今,还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种种效用,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手工艺,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失去这种根文化社会也将进入毫无生机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也正在经历的全球化、都市化的发展过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且呼声还在持续高涨,千方百计的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保护与传承。其中以开发、建设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式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广为采取的方式。
常州西直街是继青果巷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建筑风貌,是现代都市中心少有的生态自然地,“大运河”世界级文化遗产依傍而过。西直街曾为常州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大小历史典故有二十之多,如文亨穿月、毗陵驿站、豆市码头、可庵弄、西仓桥等,曾经的繁荣景象依然能令常州人可圈可点,因为它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场景覆盖着这片老街。当前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已对钢筋混泥土式灰冷的高楼大厦疲惫厌倦,内心即便对自然、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滋生渴望,也就不断呈现出以时展的视野看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由此,一方面注重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尊重地域特色文脉,建造与修复出质朴、凝古的自然文化老街;另一方面在体现时展的特点与要求,植入新的功能,推动历史街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健康向前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给地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构建起健康积极的平台。
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将零散或频临遗失的传统手工艺得到集中的保护与开发,为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老街的建造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且能合理的开发和继承传统手工艺。其价值意义主要可体现在:首先,有利于地方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或某种新工艺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工艺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也有不少是在异族、异地工艺文化基础上或是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同样坚持民族的、地方的文化传统才能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工艺文化,工艺文化便如此得到延续发展。其次,有利于地方政府机构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开发,政府对其能够主导介入和诱导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根据工艺保护工程的大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建立完善保护体系,对那些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工艺给予资金的支持与投入开发,从而促进传统工艺的现展。(3)另外,利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结合“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从而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增长常州的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经济,并逐步扩大和提升常州历史名城形象。
二、在文化街区中传承手工艺的方法
利用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然成为当今时尚。就利用常州西直街建设来传承手工艺文化,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通过政府的主导性介入,对西直街区实施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为传统手工艺搭建一个良性的平台。
政府是地方一种权利机构,具有对地方建设与发展的决策力,在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与继承传统手工艺方式上具有主导性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可指导和协调相关机构、组织,对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考察,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环境、人文风貌、历史文化的特点,将西直街进行修补、改造与仿造,整理规划、开辟出具有原生态风貌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就地方传统手工艺及相关节会与民俗中工艺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提出开发策略,尤其对那些具有代表性手工艺,如梳篦、乱针绣等实施开发。并在西直街区内以引导和招商开店手段,集聚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性的传统手工艺,运用商业经营模式开展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职能手段,以指导、协商的途径强化对西直街的保护开发建设,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构筑起良好的平台基础。
2.依据西直老街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分区对传统手工艺继承与开发
西直街东西绵长,东面开发已成熟,西面古建筑保存完好,中间为一空置地,以此为基础可以实施东面、中间、西面的分片区式手工艺开发管理模式。东面自西赢门至篦箕巷建设完好,地处相对中心,有古毗陵驿、文亨桥、鼻梁灯火等历史典故。常州自古以篦箕、木梳制作名扬天下,梳篦选材考究,工艺精良,素负“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以制作梳篦为业。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来常州均从这里登岸进城,他见此处沿街尽是生产、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便将其赐为“篦梳巷”。在此开展以“梳篦”传统手工艺为龙头,实施引导“乱针绣”“金坛刻纸”“留青竹刻”等具代表性手工艺融入,极力打造出常州品牌文化老街,弘扬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中间部分原为“豆市码头”,因历史原因古建筑已毁,可以通过仿古建造方式,将东西连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曾为常州豆类、农副产品、饮食一条街,盛极一时,在仿古街造好后以招商引资形式,规划将传统豆制品工艺、常州糕点工艺、酒酿工艺等进行保护与开发建设。诸如“常州大麻糕”“常州萝卜干”“金坛封缸酿酒制作”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手工艺代表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并能将其它特色的手工艺进行连带挖掘与开发。自此往西至圆通寺区间,现有古建筑保存尚好,且具历史价值的特色景点众多,如博灵望宅、仓桥古肆、可庵弄、吴钩铁铺及名望大宅多处等。只要对其稍加修复、改造,以引导方式将常州地方民间中的铁艺、竹艺、园林盆栽技艺以及民俗中灯艺、风筝与高跷等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凝聚起来,结合开展传统节日风俗活动形式使这些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传承。
3.在西直街区中建立健全常州传统手工艺促进发展组织,加强保护与研发力度,扩大对外交流
可以考虑由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种市场组织一起成立专门保护与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管理传统手工艺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推动传统手工艺高效、健康发展。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可通过建立一套以政府扶持和指导、能代表和维护特定传统手工艺群体利益的团体、协会或其他各种管理机构网络体系,作为民间手工艺权利主体是可行的选择。并在各种组织、协会的管理下在街区中设立传统手工艺展示陈列馆、民俗博物馆、民间手工艺人工作室等,提升传统手工艺研发力度,增强对外的手工艺发展交流。同时,要积极发动民众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参与,特别要加强“民间手工艺产业合作社”等基层协作组织建设,发展龙头手工艺企业和民众间的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手工艺现代经济的发展。
4.加大传统手工艺宣传,与地方专业教育开展合作与交流,做好传承工作
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开展西直街旅游资源建设,从中做好手工艺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并对那些具代表性传统手工艺进行宣传教育,引起民众对其的重视。还要持续推进代表性手工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这不仅要对传承人在经费资助、给予荣誉、提高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上进行支持,还要保护好手工艺原生态的特点,开展个人家族传承与村落民众集体传承结合方式,完善集体传承的规定。同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在专业学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层次手工艺理论研究人才和创意研发实践人才,充实提高地方手工艺人才队伍水平,做好地方手工艺的传习与推广。同时,让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手工艺企业主要技艺人走入校园,通过讲座、手工艺展览等活动,面向学生开展普及教育。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代表为传习主体,实施短期与长期传习计划,通过相关博物馆、民俗馆、民间机构等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采取举办主题工艺、名人名作品展览及现场传习活动,利用参与性教育方法以及游戏、见习培训等实用方法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教育,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结语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进程发展,传统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确立可行的方案和举措。然而,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依托,既可以合理的继承和开发传统手工艺,又能缔造一座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街,让人们在此鉴赏传统历史,体验老街的同时,享受一种淳朴而悠然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 http: // .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保护 民间力量 参与
[Abstract] Aimed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 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China is facing,the paper proposes that folk force is the greatest power and resources to prope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conservation.Through the successful case of Hydrangea kwangsiensis in Jingxi County,GuangXi,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 ,form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olk foce taking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puts forward more conducive to the civilian power participate i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tection strategy.
[Key words]Traditional handicraft,Protect,Folk force ,Participation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传统手工艺日渐减少,越来越多的饱含浓郁历史传统意味的手工艺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于是越来越多的具有价值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很多传统手工艺得到的重视多了,但在使传统手工艺能够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却愈发难以解决。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保护的传统手工艺数量非常庞大,其保护经费已经非仅靠财政补助能够解决的。长期以来,许多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几乎由政府部门全权包办,并且单纯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让公众见识到有某种传统手工艺存在,这样丝毫没有缓解传统手工艺保护资金和人力短缺的问题。近年来,非赢利性机构、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已经开始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而且这种公共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再创造利用的方式已经收到一定的积极成效。公共参与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是社会民主的象征。因此,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应为全社会共享,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管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迫切需要融入公共参与的理念。
一、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保护民间力量的现状和从事的活动
目前在我国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民间力量包括个人、民间盈利资本、民间非盈利组织和学术机构,其中最为活跃、也最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和个人,他们与政府达成协议,以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作为一种投资而得到相应的开发权或收益。虽然这种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和获利,但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民间资本的确给保护那些亟待抢救的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希望。学术机构长久以来一直是呼吁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主力军,但限于社会角色的制约,却只能停留在宣传和呼吁的层面上,很难进行实际的干预或实施。在传统手工艺保护方面,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的成品属于国家或集体,民间力量无论从法律上还是财力上都显得落后。
目前我国民间力量从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活动主要有以下方面:宣传和呼吁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参与制定传统手工艺的技术规范和制作流程;从事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教育活动;盈利性开发和再利用传统手工艺的成品及衍生品;非盈利性利用传统手工艺的成品及衍生品等。
二、广西靖西县旧州街绣球的成功经验
绣球原本是作为壮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的信物,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地未婚男女已经不再通过唱山歌丢绣球的方式来选择配偶,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懂得做绣球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当地政府及热爱绣球的手工艺技师等民间力量的努力下,绣球这种传统手工艺在广西靖西县旧州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旧州已经成为全国甚至全球享誉盛名的绣球之乡,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无数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同时,旧州街的绣球作为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旧州街及其附近的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闲时当地居民都会制作绣球和绣品。广西靖西县旧州街绣球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地政府在保护绣球手工艺上提供的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当地政府积极推广绣球及绣品作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在各种各样的媒体、特产展销中进行重点展销,在馈赠各地友人的当地特色礼品中作为首选。当地政府在靖西县旧州街专门建了一栋壮族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大量的绣球作品。另外,当地政府通过城乡规划定位旧州街为靖西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对旧州街的房屋、道路、绿化及附属设施进行统一的旅游规划,投资数千万开发挖掘旧州街的旅游元素,鼓励当地居民从事有关绣球的各项活动。
二是民间力量对保护绣球手工艺的贡献。靖西县旧州街及其附近的村庄居民在以“绣球王”和“中华巧女”为首的引导下,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下到六七岁的小女孩,差不多都会制作绣球。当地居民成立了由“绣球王”为会长的靖西县刺绣技术协会,协会根据具体需要对绣球的大小、工艺和图案进行改良,并且能够根据订单的图案和大小量身定做绣球。旧州街大部分的居民都从事绣球有关的活动,家门口都会摆放绣球,游客能够随处看见绣球和当地居民正在制作绣球的情景。
三、目前我国民间力量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面临的困境
1.我国的社会慈善程度不高
我国的慈善事业处在起步阶段,基本没有纯民间的非盈利性组织,在慈善事业上的社会认同度较低,严重影响了民间力量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热情。
2.我国涉及传统手工艺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对于那些进行传统手工艺开发利用的盈利性民间资本来说,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作为投资的保障和约束。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往往需要长期投资,法规的健全可以规范开发建设,避免对传统手工艺的破坏,使得传统手工艺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可靠的投资保障;对于那些想要参与传统手工艺的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来说,法规的不健全使他们无法找通过合理的渠道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开发活动,也无法得到法律的认可。
3.我国涉及传统手工艺的民间监督制度的空白
长久以来,传统手工艺多由政府全权管理,尚未开辟专门的渠道或赋予任何权力给民间团体以监督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
4.我国涉及传统手工艺的税收政策的限制
面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补贴、资助或免税政策。
5.我国涉及传统手工艺的民间组织自身管理和运作状况不佳
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大多数比较困难,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认同度和尊重度较低;二是缺乏人才;三是资金有限;四是没有外部的智力资源帮助其扩大规模、提高项目开发和运作能力。
四、我国传统手工艺保护机制建立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传统手工艺保护民间参与现状和背景的分析,并结合靖西县旧州街绣球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有益于我国传统手工艺保护机制建立的策略。
一是完善传统技艺保护多层面责任体系,以立法的手段将传统技艺保护的责任切实分散到社会各阶层,最大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实践中;二是健全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机制,发动群众参与身边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举办免费讲座等市民活动宣传传统手工艺保护的观念、政策和方法;三是建立有助于民间资金介入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经济和税收制度,鼓励建立保护基金会,实行对民间自筹资金进行传统手工艺利用开发的税收减免和贷款政策等;四是建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团体网络,协助政府开展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五是建立城市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民间监督机制,为监督传统手工艺的管理和开发提供有效便捷的渠道;六是建立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市场机制,利用传统手工艺的社会文化性和积极外部效应,形成相应的传统手工艺的成品市场,吸引盈利性资本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整合开发等项目的投入,同时实行严格的开放控制,以避免对传统手工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尽管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但现在我国公众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认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对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的认同与理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将投入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它们的操作模式也会更加规范。同时,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在承受着艰难的历练,全社会的捐赠意识和自主行为能力都需要提高,对于从事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民间组织,如何找到更适合这一领域特色的工作方法将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可以说,当下是发展手工艺的最佳时期。2017年 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首次对手工艺下了定义:手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未来,手工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才问题。人才可以分为专业型人才和非专业型人才。现在社会上有部分专门从事手工艺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部分人才会越来越少。即使在手工业发达的日本,从事手工艺行业的年轻人也在以每年28%的速度锐减,将来也将面临手艺人的断层问题。
为鼓励保护手工艺人才,中国自2015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这项研培计划的院校也从最初的5所增加到今年的78所,可谓硕果累累,令人欣慰。
其次是探索传统手工艺知识的体系化、显性化问题。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偶然性因素比较大,因为它缺乏科学性。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手工艺至少有8 000年历史,经过8 000年发展,传统工艺知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沉淀下来的,是稳定的。
2000年,中国手工艺人成功制定出红木标准。这是中国最早对传统手工艺的材料知识进行梳理,系统化、科学化后成为中国国家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传统手工人能够用以解读中国的技术传统,让过去处于自然状态的手工艺知识体系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所以,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也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此外,“传统手工艺与生活方式”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传统手工艺是传统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由传统手工艺品构成的和谐空间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手工艺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独特性强和制作形式的自由化,是一种具有亲民性质的艺术活动。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大多选择人们熟悉和了解的材料来作为基本制作材料,材料的选用比较日常生活化。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手工艺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来讲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本身的文化底蕴,对手工艺文化本身来讲,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对手工艺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手工艺在民族情感、创造力实现、价值观等方面丰富的价值。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能够对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丰富完善
手工艺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自己多种形式的手工艺,在编织、剪刻、风筝和陶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借助手工艺课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形式,感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三)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手工艺的设计发展和现代社会以营销为发展目的的一些工艺品不同,其设计本身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神化的内容。手工艺以自然作为其基本的设计源,以和谐设计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和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手工艺的发展追求回归自然的情感,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三、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宏观技术层面
1.加强对手工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手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之外,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对手工艺艺术设计特色化办学的探讨。手工艺设计要能够体现本地化、本土化的特点,手工艺设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手工艺的设计中能够充分显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手工艺的设计和发展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在手工艺设计中体现较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2.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高校手工艺专业建设发展中教学体系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要注重和实践应用关联较大的手工艺。设计艺术的教学一般的课程教学相比对技术性、艺术性和职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和社会实际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手工艺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3.加强手工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各个高校手工艺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手工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聘请的手工艺教师一般只注重教师的的学历和职称情况,选择的任职教师也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总体上手工艺教师队伍素质较低。为此,手工艺教学需要引进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入课堂,通过这些大师将手工艺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4.加强对手工艺教学硬件条件的改进
手工艺教学的教学硬件主要是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手工艺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对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为学生的手工艺动手操作提供场所的支持,促进手工艺艺术的深入发展。
(二)在微观应用层面
1.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可以根据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比如以云南手工艺课程教学开展为例,可以围绕《云南民族艺术》《少数民族居民》《民族插画》等内容来进行。
2.加强具体地方特色手工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为此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对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3.加强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手工艺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需要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具有民族特色的营销企业等,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手工艺学习的动手实践需要。
4.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
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民间艺人的住所进行参观,从而进一步了解手工艺文化发展以及手工艺的制作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手工艺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同时手工艺艺术设计师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艺术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下突出自身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周诚 单位湘南学院
参考文献:
[1]纪向宏.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J].中国轻工教育,2011,02:17-19.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聚集;机制
中图分类号:F407.8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6-03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达几十种。目前,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打造地域品牌,吸引外界商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经过专门训练,生产周期长,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展脱节。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保护存在误区。目前,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整理现成品,编辑名录,收集入库,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文化意识薄弱。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划拨研究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工作室也承接订单,进行手工生产,产品以求精为特征,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调整价位,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以独立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生产灵活,市场反应力强,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形成创意产业园区。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打造创意孵化基地,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选好发展时机,避免盲目投资。第二,把握发展方向,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提供技术服务,安排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制定市场指导价格,规范经营行为,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接收订单安排生产,实施商品化运作。
5.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1)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扩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2)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扩展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科学化管理。(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推行行业标准,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2007,(5).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9.
[5]郭竞.试论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全世界各族人民在长远的发展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变现形式,这些文化往往都是与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容着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意识、世界价值观和想象力。手工艺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其发展与传承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同时也兼有时展的烙印。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它是美学与生活的融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的辉煌是举世瞩目的,就拿天津的杨柳青木板年画来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藏品著称,其传承的完整度,是目前中国遗留下来的年画艺术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手艺。但是在现如今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正在濒临灭绝。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手工艺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承,其本身具有多种特性,如生态性、变异性、传承性、活态性等,所以对其进行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等手段的使用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令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有了崭新的途径。
目前,保护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许多课题,其中尤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储传统手工艺,建立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资源数据库最为重要。这样可以实现手工艺的备档和共享,进而对手工艺进行挽救、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的优越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简要分析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采集与存储提供保障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然而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基本上停留在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拍照、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保护手段,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手段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如书籍容易生霉以及录像带会因为老化使得色彩蜕变等,这些都会使记录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伤,其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另外由于拍摄时存在角度等技术因素的限制,也会对传统手工艺的保存和使用产生影响。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和存储方式。
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保护手段,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对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有效保护。不仅可以把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档案资料如前期手稿、照片、制作工艺的影像等,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将其保存在实物的介质中,如光盘、数字磁盘等,之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扫描,利用数字摄影以及目前最先进的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文物的图形结构保存,并且有着高精度的纹理信息。另外,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的完整保存也有着重要提升作用,通过数据库的保存和处理,可以使文物信息有序,方便人们对其进行检索。
现如今,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经实施了一些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对手工艺进行保护。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将那些珍惜的传统手工艺记录成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全面真实地将其中的历史价值保存下来。拿杨柳青木板年画来说,年画的成品的最主要来源是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在以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通常是用文字、照相、视频等方式来记录工艺师的制作过程。但是这些措施无法将工艺师的制作工程完整准确的记录下来。摄像在录制时只是在二维空间的有限几个角度上进行,虽然能够生成录像带和电脑光盘等方便储存的数据,但是在重现整个制作工程时,还是需要工艺师参与其中。在这方面,现代数字化技术就有着更大的优势。通过现代科技获取的信息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更加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其方便整理和重现的特性,也可以达到传统保护所不具有的保真要求,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长久的储存下去。
三、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和广泛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利用三维场景建模,在经过渲染,最后在利用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动画技术,对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进行真实再现;第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将多种媒介形式传统手工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等进行传播,这样打破时间、场所的限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使其适应大众传媒,成为一种崭新的应用平台,充分的展示和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博物馆就是一种适合于大众传播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它有别于普通的博物馆,它不仅包括静态藏品的展示,而且还对传统手工艺的艺制、传播方式、原材料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等数以万计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整个过程进行数字化的转换,转换成数据,存入网络中。
就拿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来说,它与传真画像、寺庙壁画、石刻线画并称为正宗的中华民族绘画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在创作过程中,几乎都同是要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将两者完美地高度统一。年画艺术秉承了这一传统,将巨大的魅力和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全部融会到质朴实在的民间年画中。而当人们使用数字博物馆后,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看到杨柳青本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一幅完整的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勾,即勾勒轮廓;刻,即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印,即将版样印在纸上;画,即在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裱,即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通过数字博物馆,使人能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整个过程。在未来数字博物馆不断地发展,大众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数字博物馆,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流传下了的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媒体,这种信息载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所以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其受众从单纯的博物馆参观人员扩展到全世界每个介入互联网的用户。
四、数字化保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以高科技为主流的趋势不可逆转,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创造情感,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不是机械的而是富有人性化、情感化。那么我们必须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尤其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投入。而工业设计本身就同时具备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双重背景,那么为了配合实现高科技生产的目标,就更加需要专业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传统科学素质,同时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能力,并且要融会民族、文化、艺术、信息等综合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将培养复合型高标准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建立完整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二)数字化技术与原生态的平衡
数字化技术虽然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播与重建具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数字技术的运用,也会使传统文化变得数据化和遗产化,这就会造成文化的原生状态的遗失。
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传承,意即传授与继承,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传于后人的过程,传授者和继承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定要在人文的角度给予科技以明确的方向,赋予其正确的文化立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不停地在发展、在变化,那么我们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时,必须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共同关注的方向上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统一的,都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那么我们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时,必须转变单纯关注“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转而对“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同时进行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向。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型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原生意义,那么它们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领域中更好地生存,长久持续地发展。
(三)文化风险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把数字化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存在这一定的风险。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条件有限,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支持,这样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内涵陈述与订正的权利。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一方面,这样就为他国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对一些未能发现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开发的权利,造成文化遗产的丢失。
参考文献
1吴娱:《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2陈芳:《浅析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厂》,《浙江工艺美术》,2002(3)。
关键词:手工艺;优劣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传统手工艺经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杭州王星记扇厂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5日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藏龙卧虎于我国的各个角落。杭州市王星记扇厂比较好地发挥了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以其特色之处吸引了国内外消费者,已成为中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一家综合性扇厂,这对于许多将要流逝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借鉴意义。
一、王星记制扇手工艺现状
(一)制扇手工艺历史悠久,手工艺者不断增加,但近10年减速下降。杭州城内制扇手工艺精湛而得名,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者总计有50多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但从2000~2010年,手工艺者的增长幅度从21%下降到9%左右。
(二)手工艺制扇起步晚且发展缓慢,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图1)从2000~2011年整体来看,销售收入总共增长了700多万元。2000~2007年销售收入稳步增长,但比较缓慢;2008年至2009年出现了衰退,销售收入随之下跌;2010~2011年增长了近500万元,占10年来增长率的2/3。
(三)手工艺产品扇子 “进城乡”、“出海关”。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王星记扇厂国外市场占有率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提升。2007~2011年的短短五年内,国外市场份额从15%左右增至30%左右。截至2011年,其国内外相对市场份额大约7∶3。
(四)不断研发新扇种,发展前景较为乐观。王星记扇厂开发的品种主要有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绢扇、装饰扇、舞扇。秉承“品质为本,服务为先,传承文明,追求卓越”的企业宗旨,它还力图不断将其艺术化方向靠近,融入了书画、文学、戏曲等艺术元素。2005年王星记扇子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王星记”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到现在,它已经成为老客户心中的老字号。
(五)手工艺制扇者年龄较大,隐藏着手工艺失传的风险。手工精湛的艺人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将近占有55%,其次为31岁至4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下降,占有率也越来越低,这潜伏着一个手工艺失传的风险。
二、王星记制扇手工艺经营优劣势
(一)手工艺制扇经营优势
1、手工艺制扇者经验丰富,技艺精湛,劳动生产率较高。60%多的老将有超过20年工龄了,手工艺者的工龄都集中在10~30年,占有60%左右。这种结构的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为厂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手工艺制扇物美价廉,适合不同消费层次。扇子的价格主要集中在10元至50元且其质量有保证,品种多样,风格各具特色,价格档次多样,适合大众消费。低则只需几块钱,高则过万,可作为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
3、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核心竞争力较强。产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地方民族特色都是原创作品,无法复制,更无法被超越。例如,王星记的拳头产品之一——檀香扇,不仅料质要求高,而且是通过用钢丝锯在薄薄的扇片上,手工拉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上万个小孔,组成千变万化、虚实相宜的多种精美图案、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
4、手工艺的比赛和文艺活动比较频繁,文化氛围较浓。近十多年来,文艺活动的次数2011年比2000年增加了43倍。其间,每年手工艺的比赛次数递增,且增速越来越快。
(二)手工艺制扇经营劣势
1、销售方式单一,宣传观念不强。杭州王星记扇子70%多的产品仅通过实体店面对面销售,而仅有10%左右的产品通过线上销售,上门销售等一些比较新兴的销售方式未被采用到。而且生产者的宣传力度不够,生产者每年用于广告的支出不及其他行业如食品业的10%,对于王星记扇子的知名度,将近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
2、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2000~2008年,从业人员的培训次数只有一到两次,培训支出都在6,000元以下。2009~2011年,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次数最多也只有四次,培训支出也是很少,平均支出基本没变。十多年每年的培训次数只增加3次,而培训费用的支出增加不到10,000元。同时,也缺乏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手工艺者受教育程度较低,把自己的技能用专业的知识表达出来并形成理论体系比较困难。
3、政府对手工艺制扇相关保护政策不够。每年财政支出比例不到10%,每年政府对该厂的资金投入不及食品业的5%,导致特色工艺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另外,厂商普遍反映税负沉重,扇子所需的原材料为自然资源或农林产品,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抵扣。
4、手艺制扇继承人匮乏,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技艺。20岁以下的手工艺者出现断层,并对手工艺是否存在无所谓。王星记扇子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都在50岁以上。高级技术人员比率低于13%。
三、对我国传统手工艺实现优质产业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完善产业政策,搭建服务平台。第一,为手工艺产业提供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第二,给传承人发放经济补贴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鼓励老艺人采取师傅带徒弟、办传习所等形式传艺,将手工艺传承下去;第三,对某些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设计、品牌推广、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四,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定期对这一产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力图做到。
(二)促进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当前应强化人才培养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专家和行业评估体系,破解人才难题。一方面可以让传统手艺进课堂进社区,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培养传统技艺、中层管理等中高端人才,让特色文化的龙头企业、传承大师与院校合作。同时,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
(三)完善手工艺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联动,建立连锁店。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可与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以观光、休闲、生态产业为主体的新式产业发展格局。
(四)更加注重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模式。产品的设计是比较前沿的工作,新颖独特的产品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设计时可考虑增添一些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随着网络对当代消费者的深入影响,可充分运用网上销售运营的有效途径。还可增加上门走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等灵活的销售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继宏.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化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Z2.
[关键词]民族传统手工艺;特点;危机;保护与发展
[作者简介]吴娱,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70-03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本文拟从民族传统工艺的特点人手,对其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就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1、就地取材。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首选的材料一般都是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如广西大化县贡川生产的传统纱纸就是利用当地的一种纱树(也叫构树)的树皮作为原料进行制造的。凉山漆器的胎骨完全是就地取材,他们猎获的动物的皮角,是皮胎、角胎的来源。广阔的原始森林,是木胎、竹胎的富源。这些原材料都是取源于大自然,因此不会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
2、固定的工艺流程。民族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代代相传至今,其制作流程是较为固定的。艺人们认为,工艺制作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顺序都是神圣不可变动的,也是保证手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如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流程包括取士、碎土、制备坯料、成型、修坯、阴干、检验毛坯、装饰、烧制、验收产品、磨光等,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顺序也不能随意变更。
3、单一的保护方式。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是很单一的,大致说来有“传内不传外”的家传式,还有口传心授的师徒式,至于学得怎么样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从事手工业制作的艺人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都是靠多年的习作,从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他们一般不善于表达和描述制作工艺的流程,徒弟们一般都是边看边学,有样学样,久而自通。
4、较强的实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作,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能够保留至今。彝族漆器是彝族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性,许多漆器都有置底,这是为了放置稳当和便于移动,有的酒器附耳设柄,也是为了提携方便,餐具的造型也是依据用途不一而各异的。
5、地域的差异性。同一工艺种类因地域的不同而在取材和操作流程上也会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以云南傣族造纸工艺与白族造纸工艺为例,白族取材时不剥构树外皮,蒸煮次数也多,还用纱松树根为纸药,而傣族在取材时剥弃了构树外皮并且在蒸煮构树皮时加人含碱性的灶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传统工艺带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区特征,这样的多样性正是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民族传统手工艺日渐萎缩,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手工技术被大机器生产体系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初,西方的外来商品大肆冲击中国市场,打破了中国人沿袭了千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商场的货价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当这些同样能满足人们需求却更加方便、实用、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大量涌进民族地区的时候,传统手工艺品原先所拥有的市场也就逐渐被挤占了。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冲击呈加快之势,导致传统手工艺只能在尴尬中求生存。
2、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一种工艺的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都已不再穿戴民族服饰,对本民族的节日和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他们有的在外读书、有的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意学习既花费时间收入又不佳的手工艺。蜡染是贵州山区许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维持生计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传统工艺,然而,现在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已不喜欢穿土制的染布衣,也不再做蜡染,作坊里的工匠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传统手工艺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年轻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没有前途的,而需求量减少的源头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手工艺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3、原材料的短缺。有些民族传统手工艺虽然一直保留至今,但由于原材料的短缺已不再是原来的真面目了,这也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如广西的壮锦。壮锦的特点之一是棉丝混织,而现在忻城、宾阳、靖西等几个壮锦产地的桑蚕业几近于无,丝的来源很困难,从外地购买又很贵,这就导致壮锦现在通常采用彩色晴纶等代替丝线织锦。这样一来就会使壮锦走样,也失去了原先的含义。现在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材料已由现代工业生产的化纤、人造丝等布料替代了原来手工自纺的传统麻、棉布料和蚕丝。
4、管理机制的滞后。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开始形成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手工艺行业的发展,违背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立创作、精益求精等特点,因而严重束缚了艺人创作的积极性,难以产生出精品。20世纪80年代传统手工艺处于繁荣期,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和加工队伍过快,导致产量增加过快。进入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行业机制的转轨等原因,传统手工艺行业似乎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总体上走下坡路。同时滥、劣、廉产品充斥市场以及管理模式的陈旧,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生存空间的恶化。
从整体来说,我国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和经营远没有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因缺乏规范管理,民族传统工艺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规模小,不成气候。1956年成立的广西宾阳民族织锦厂是全国民族用品定点厂,是中国织锦工艺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壮锦曾经供不应求,给厂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该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该厂大部分的机器是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早已超过20年的使用期限,由于近年来生产的壮锦等织锦工艺销路不好,支出的费用远远超过了生产和效益的增长,无力更换新机器,厂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切导致了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推陈出新”。
5、自身发展缓慢。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生存
危机也有自身的原因。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许多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却发展缓慢。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的原因外,还因为自身的“一成不变”。例如现在的壮锦,尽管图案很多,但多以传统图案为主。这种缺乏创新、质地厚重、图案单一的工艺品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其实壮锦可以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织锦的长处,再融入现在的因素,设计出新的图案。
三、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工艺的建议措施
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刻不容缓,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就如何保护、利用传统工艺,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见地的措施。这些措施可概括为“四化”,即活化、进化、数字化和符号化。活化,就是用多种形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激活,诸如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保护民俗及传统工艺的传人、通过传统节日强化集体记忆、运用市场使传统工艺得到保护与发展,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进化,就是积极促进传统工艺进步,将保护与推陈出新结合起来;数字化,就是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等多种方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记录下来,并陆续将其制作成光盘或编辑成图书;符号化,就是将传统工艺中凝聚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丰富人文内涵的部分变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其保护与发展。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保护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还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立法是保护之本。在全球经济大浪潮中,民族传统手工艺受到冲击和挤压是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力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国家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由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例如“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等。到了80年代,日本又再次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无形文化财产记录,颁布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而对那些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地选拔和认定,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每年发给他们特别的扶助金,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日本政府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再来看看韩国的做法,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根据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国家确定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给予100%的经费保障;省、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给予50%经费保障,剩余的由所在地区筹集资助。韩国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保护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他们是全国具有传统文化技能、民间文化艺能或者是掌握传统工艺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以及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保护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让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2、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址、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重要机构。而生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它不是将文化冻结,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因此,生态博物馆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国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是1996年正式开放的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事实证明,生态博物馆能较好地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保护民族传统工艺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和展示的静态阶段,而应结合其独特的文化将其保护在原本的土壤中,让它们活起来。广西的靖西旧州是“绣球之乡”,在那里有我国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该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和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以图、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采集民间的实物展览相结合,表现当地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经济、文化概貌。原状保护则通过古遗址、古民居、古戏台、古陵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展示壮族建筑的发展过程。同时。利用靖西旧州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壮族的文化、带来一定的商业利润,还可以促进绣球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