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10:3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提倡“工匠精神”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精髓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挑战自我,是一种专注、执着、敬业、守规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精神意识上,更是体现在实践行动中。中国自古以来对“工匠精神”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然而,在片面追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企业发展理念下,在“机器换人”的工业新趋势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在渐渐消失。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巨大贡献,但是一味追求速度、忽略“工匠精神”的不平衡发展,必然影响中国经济的后劲。首先,中国中小企业寿命普遍偏短。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40年的寿命相比,相距甚远。其次,中国制造业急功近利、大而不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开始慢慢消失,廉价生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逐渐显现,品牌和创新的相对滞后,更造成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国制造业腹背受敌。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力,凭借更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中国本土企业在东南亚建厂、在华外资企业转移产能;中国制造成本快速上升,迫使在华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三)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工匠”队伍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提速的最主要推动力当下的“工匠精神”不仅仅代表技艺,而是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缺少高技能“工匠”,以及对其背后整个技能人才队伍的迅速扩充和结构优化,中国企业就无法赚取产业链最高端的丰厚利润,“中国制造”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升级为“中国智造”。
二、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向“工匠精神”培养体系转变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职业教育规模,但是时至今日,社会上甚至于某些职业院校自身,都还把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划等号。首先课程设置与普通学历教育差别不大。部分县市职教中心或职业院校80%-90%的课程都是文化课,很少或者没有设置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只有在三年级才开始安排一些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其次,师资管理缺乏职业教育特点。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技能教师无论在业绩考核、管理制度、薪酬待遇、工作机制上都实行同样的政策,职业技能教育没有实现应有的地位。三是专业设置缺乏合理规划。很多职业院校在开设专业时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往往什么行业火爆就跟风设置什么专业,但是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瞬息万变,学生就业时永远滞后于市场需求。
(二)职业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能力导向、市场导向、实践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普通教育并无本质区别,未能针对职业教育真正有效评价和监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缺失一方面使得职业院校热衷于规模升格,建立覆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目标愈发偏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评估,甚至使职校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陷入“名声差——就业难——招生难——生源差”的怪圈。
(三)职业教育现行职业能力培养机制重技能、轻兴趣,缺乏培养“工匠”的环境但凡工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并怀有崇高的理想和荣誉感,他们耐心专注、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都只是满足于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技能的训练,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对职业的兴趣,即“职业尊严”的培养。如此体系下培养的学生至多只能成为“熟手”而远非“工匠”。
(四)职业教育现行教学机制使职教毕业生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近年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校人数还是就业比例都得到长足发展。首先从办学规模看,教育部2015年7月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29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当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315万人,毕业生321万人,在校生达到964万人。换言之,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已与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旗鼓相当。其次从就业比例看,教育数据机构麦克思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是职业教育就业人数并不代表高质量的就业。目前职业教育学制普遍较短,从几个月到三年不等,职教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适用性差,因此学生往往只掌握简单、初级的操作技能。麦克思研究院的《2015年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年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487元,其中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773元,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200元。虽然技能人才的缺乏使得职教毕业生能迅速就业,但是用人单位很快发现这些学生在职业精神、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上的缺陷,遑论成为“工匠”了,因此职教毕业生就业初期离职率、流动率远高于其他学历毕业生。
(五)职业教育现有实训体系与“工匠”培养机制相去甚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但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学校的教学设备、实操环境往往滞后于实际工作;二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技能训练,但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很难悉心指导,实习学生常沦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三是企业或者实训基地与职业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将企业对技术技能的实际需求嵌入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和学习未来工作中亟需的技术技能。但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也很难修改公办职业教育体系中严密的课程,难以推广。
三、深化改革,将职业教育打造为批量生产工匠最重要的体系
(一)加强职业价值的培养,做好“工匠精神”的传承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职业,但无论年代和行业如何流转变迁,要求从业人员忠于职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坚守品质,最终实现自身和职业的价值,这不仅是从古至今、从外国到中国都在坚持的“工匠精神”,也是对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
(二)精细管理,特色培养,为“工匠精神”夯实基础短短三年甚至几个月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将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培养成一位大国工匠,但可以搭台子、架梯子,给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身同样需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开展精准的个性化培养,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成为本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优化现有实训机制,打造高技能人才处于战略转型期的中国优化现有实训机制迫在眉睫,实操训练不能单纯依靠教育系统,而应该参照国外先进经验,让行业、企业参与进来,紧跟社会需求和技术变革,保持实训技术先进性。因此职业教育要改变原有满足于老教材、老设备、老技术的传统实训模式,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先企业的沟通合作,从新技术研发、试制、制作各个环节全程参与,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打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四)打破学历制度壁垒,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在制度规约下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这是一项牵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的系统工程。首先,改变唯学历论能力的局面,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尊严和薪酬待遇。一是打通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在全社会形成“不唯学历唯能力”的氛围,二是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这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其次,破除偏见,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只有切实解决技术等级能否等同大学文凭、高考能否实行“学术型”“技能型”两类院校录取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如何与职称制度无缝衔接等技能人才在职业提升和个人发展上的各种问题,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有空间实现个人的价值,“工匠精神”才能有更多成长的空间。
(五)从政策和制度上鼓励校企双方积极推动技能培训,共同培养“工匠精神”的优良土壤当前产教融合推进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校企双方权责利缺乏明确、规范的法律规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也往往使企业难以承担;二是企业作为盈利部门,现有的激励政策很难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利益回报,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例如对于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在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其次,尽早出台职业院校“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及“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核心的新型学徒制的管理办法,用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和职责。只有政府、学校、企业通力合作,才能有效解决技能培训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共同培养“工匠精神”的优良土壤。
作者:覃友杰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怎样的“土壤”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本 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浅论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 技能大师产业创新园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 技术哲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生成及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6-8.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校长论坛,2016(14):1.
[7]程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huge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excellence, relentless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manufacturing that is the significance to emphasize on artisans spirit now.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unshirk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ultivate technical talents with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four systems, such as system cultivation, culture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cultivation.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重要精神,也是指引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的精神指标。在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工匠精神开始成为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向是以职业岗位为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中具有足够的实力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恰好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符,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将使人才培养方式发生转变,使其更符合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据对各个国家的企业统计调查发现,发展历程在100~200年的企业大多分布于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这些企业在当地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仍然延续着。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长青企业,在市场变革中未被淘汰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虽历经了百年发展,但其最初的工匠精神仍然延续着,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并引领企业朝着更长远的目标走去。在企业运营中,如果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具备工匠精神,对企业的运营和产品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会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具备更强的实力来应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在我国的行业企业发展中,市场以往的低成本时代退去之后,企业在此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诱惑,而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保留自己的发展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工匠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原因。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工作,能够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并在各项技能操作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快速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实现良好的衔接,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各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对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与付出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将来不管在何种岗位任职,都能将工匠精神置于职业中心,将其作为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是让职业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指标,是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投入至职业院校的重要保障,也使职业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启发
1.对院校文化精神的启发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而技能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职业院校需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中突出工匠精神的信仰理念、职业态度和对职业精神的坚持,使学生在校园氛围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从而对职业教学有更深的认识。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校园广告或校园杂志、报刊等途径报道鲁班、方文墨、小野二郎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介绍每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对他们的工匠精神以及对自身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力宣传,使之融入职业院校的每个角落,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使校园文化在人物事迹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2.对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启发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所肩负的是每位学生未来的前途,同时也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的教学多数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具备承担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是围绕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创业意识等方向进行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能力,但其创业精神仍然十分缺乏,对未来的创业道路未形成基本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过于注重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发展。对此,职业教育要结合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中,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能力教学、培养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3.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启发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专业课程十分广泛,涉及多个行业,是一个具有综合体系的教学系统。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领域中,完善的教学方案都是促使职业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工匠精神,做到先育人再教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学和职业考核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提高自身的职业服务意识,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细节培养,摆脱传统教学过于笼统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专注、一丝不苟的专业习惯。工匠精神是当前每个行业都需要的精神,其对岗位工作的细节和求精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中,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开展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工匠意识,在工匠意识的驱动下改变职业行为,更认真地对待自身职业,使人才的培养更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需求。4.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启发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实践性,因此,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加以关注和重视。不可低估职业教育中任何一个教学领域,要将教学重点覆盖于职业课程的任何一个分科,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对自身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例如,定期举办实践展示、实践竞赛等,合理划分实践教学领域,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小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学生;工匠精神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尤其是职业院校师生,探讨“工匠精神”,必然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事实上,“工匠精神”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匠人,散布于各行各业,强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传承到当下,已然成为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其核心体现为精益求精、好中求优。当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职业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意识,锻造大学生的工匠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实品质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何谓“工匠”?工匠就是那些喜欢持续打磨自己的产品、不倦优化自己的工艺、享受追求完美品质过程的那些人,他们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偏执的要求,甘愿将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99%,虽然这中间只有微薄的利益,对于社会长远的发展来说,却是长久造福于世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瑞士表、德国车这样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却成为百姓慕名追求的产品。那么,工匠精神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工作态度上的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在工匠精神的维度上,是指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不追求“短、平、快”,不强调短期利益,不急于求成,而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二)产品质量上的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主要体现在工匠们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实现产品从优秀到卓越。正是工匠们止于至善的产品质量追求,才能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就是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倾其一生只钟情一件事。只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后辈懂得坚守的价值理性。
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举措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只强调短平快、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一大批人在具体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厚实大国基础。对此,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命题,并且紧密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一)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标准是企业产品品牌的保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与其对行业标准的追求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德国的各行各业中,共有2.5万个标准,确立标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给各行各业的人一个规范,让大家按照规范来做,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德国产品为何深受消费者青睐?行业标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此,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确立与工匠精神相对接的职业培养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审视我国职业技术培育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是缺少标准,包括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二是有标准却不执行或者不按照标准来展开教学,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对此,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从制定培养标准,以标准来开展教学,要求达标,不达标就不予以毕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准的工匠品质。
(二)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制定规范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遵守规范主要体现为日常学习、生活、顶岗实习中耐心、细致和专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因此,在职业教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树人的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处处要求大学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不管是实训前的准备环节、实训中的练习环节,还是实训后的整理环节,都要把细节做好、做实、做细,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因为这些都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条件。职业素养无小事,工匠精神无大道理,只有从细节做起、从规范做起、从平时做起,才能生成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素养,才能生成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对此,要把坚持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其能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三)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指出:“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敬、可为的”,但是,要实现这些特质,必须要经过历练、锻造和教导。要想可为,就要能干事、干成事,然如何能实现一番作为呢?必须要学会淡定、坚定,能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专业课”,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情怀。所谓职业情怀,实际上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只有拥有强烈职业情怀的人,才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从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特别的敬业精神。对此,在职业教育中,要从如何培育大学生敢于担当、认真热爱、甘愿付出的职业情怀着眼,不应该让职业情怀成为一种奢谈,而是通过思政课、专业课、职业素养课等课程来厚实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怀,使其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夯实制造业大国的根基。只有在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同时,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乐于一丝不苟、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费精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工匠定力,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慢的艺术”上来。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长的土壤。
作者:陈皓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单侠芹.工匠精神引导下对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8).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工匠精神”,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国,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由经济文化大国向经济文化强国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对于国家社会的一种进步与迫切需求,对于学生本身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是一项巨大的好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在二零一六年的三月五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是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完成一次重大改革,意味着国家对于技术性人员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本论文就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本质性的需求
工匠精神在官方意义上的解释为: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支撑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于世界物质进行客观化的改造,从而获取一种新的认知,同时在主观意识情感方面完成一个升华,最终达到通过技术对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高能力与高技术的人才,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缺失,对于社会多方面人才需求进行一个补充,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然发展要求。
(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在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后,对于高端型技术人员有着一个极大的需求,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需要,从二十一世纪发展以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动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与进步,这一方面的体现就在于时代对于工匠技术人员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对于技术工匠培育的“导向盘”,“工匠精神”的提出与应用,极大化的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一个匡正,为学生在技术学习的价值观上精益求精,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时代在急速地发展,而在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正是时展的原动力,是时展的主力军,只有在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的共同努力与奉献之下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我国在制造企业等方面的质量,更好的切合时展的高端要求。
(三)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途径
现如今我国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出现一个共同的弊端:理论方面往往是具有极其优厚的知识储备,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进行具体的实践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弱,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一项必须要改革的项目。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一个不被大力发展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的增加,导致了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教育体制与产业要求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必须要改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方面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一)通过创新意识与道德教育为根本保障
在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将学生对于技术发展上面的理想与信仰最大化的挖掘出来,同时在技术学习与职业规划理想方面做好协调,不能单独发展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全面发展达到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分类与组建方面同样也要多下功夫,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事实证明单一个体的工作效率是远远低于团队合作的效率。因此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应当多加培养,在学生年纪作为一个单位协调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单独列出一个团体,培育学生在专业化技能方面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作出补充,同时也是为了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二)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作为保障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性目的还是为了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最终输送到有关企业单位工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尝试性接触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好处,这一点是具有先进性的。通过在企业中请出一些具有高端技术的技术人才进入校园,参加一些知识性的讲座,以及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理想的辅导等活动,使得学生进一步的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最主要的一点,目前许多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尴尬局面,在职业院校这种学位并非很高的教育学院学生很难得到自信,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接触可以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师生共同走进企业,真正的感触一些工作,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引发一种触动,更加确切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要求。明白自己未来所想要的工作岗位,贴切的了解自己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在下一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在教职工技艺与德育方面规范引领
在教职工的技艺方面以及品德方面规范也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教职工是最主要接触学生的人群,所以很多技能方面以及品德价值观也会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提倡“技艺精深、品德优馨”的教职工理念,在教职工身上规范化,才能进一步的引领学生。
教职工通过对于“工匠精神”的虔诚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研究技术方式身体力行,在爱岗敬业,育人子弟方面做出明确积极的态度,使得“工匠精神”具体化的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的身上,形成一种对于技术的执着探索与追求的精神。
通^教职工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而引导式的教育学生,而摆脱传统教育对于知识与价值观“强加式灌输”方式,做好“领路人”的工作,成为学生的榜样与目标,引导学生的向往与学习。
(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是书面的片面之言,也不能单单是高高在上的信仰,它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中来,确确实实的在生活学习之中得到发展。
故而,在学校应当举行一系列的有关活动,譬如“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进步”等方面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这不仅仅是在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了解方面大有裨益,同时在为学生培养一些综合性的才能,包括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通过活动确切的落实“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并且适当的将其具体化为教学任务,落实到学生技能学习,教职工备课教授考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去,并且举行一系列的选举,选拔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授予他们一些荣誉称号以及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使其成为学生追寻的榜样,进一步的展现出其风采与职业操守。
通过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并且引导他们去追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更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与追寻欲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广泛宣扬于学校之内,让“工匠精神”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自豪感的来源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文涛.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88-192.
[2]许润. 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 科技创业月刊,2017,(01):56-57+60.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工人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理念的不断吸收,是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工匠精神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两次特殊的发展机遇之后(第一次是在民国初年,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数量上,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六章十四条中明确指出: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上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尚不具备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更高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要求还不能满足。第二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工匠般的职业态度。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正如职业教育在中国萌芽之时,黄炎培等学者提出: “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第三是促进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速成,忽视了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的品格修养的教育,使职校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够深刻。
我国职业教育从民族资本经济的萌芽时期,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期,到如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社会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观念,教学体系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理念的转变。
第一,职业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转变传统思想,政府、学校要充分地给予产业部门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企业等产业部门可以负责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提供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指导学生技能实操和技能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负责文化课和基础课程的评估和教学,指导产业部门优化教学。这里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的经验。学生从入学开始,每周安排三天去工厂实习,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最终的毕业考核成绩来自于政府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工厂的实践考核成绩。
第二,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理念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平快”,要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学好一门手艺的同时,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就培养勤奋进取的向上精神。要有在以后的岗位上不甘平庸,努力成为高级技工的职业理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技工,但是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使职业教育的成果略显尴尬。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第三,提高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在古代经常出现在皇家宫廷,既体现了工匠们德才善美的境界,也体现了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所以,工匠精神也是品德和修养的体现。职业教育要重视教学,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总之,在世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浪潮的推动下,迫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9-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关系
2016年,我国政府首次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对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工匠”一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依此谋生的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出现。2016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为了国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有着对传统内涵继承与发展的新内涵,主要包括尊师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的进取观念等。“尊师”是中国古代传统职业观念的延续,它要求工匠尊重老师,尊重技艺;“敬业”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岗位,认识自己职I的价值,踏踏实实地工作;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工匠们需要抵制外界的干扰,凭借专注与执着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要求工匠们以高超的技术和专注的精神完成每一道工序,追求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求实创新是新时代最需要强调的一点,要求工匠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个产品,又要在这种稳定中超越自我,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工匠,职业教育就是大批量工匠的直接来源。而培养高水平的工匠,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建设。从广义上讲,普通教育是培养所有公民的基本的、共同的素质基础的一种教育,需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来进行,以保证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其课程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
职业学校有更多的空间自由开发课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方面。职业学校应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优秀工匠。
二、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嬗变
(一)课程由重知识到重技能,最终向培育工匠精神转变
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习得的过程。伴随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与转型,一些职业学校纷纷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行业,转由教育部门管理。由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普遍偏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积极促进开展校企合作,并为企业行业合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理念逐步形成,并在实践层面得以展开。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与转型,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与质量提升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应鼓励学生进车间实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形成严谨认真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是指体现基本知识、理论、文化水准的课程,它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如数学、英语、语文、体育等。素质课程是指使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必须获得的思想道德、法律、健康等基本素质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是指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把对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作为基本依据,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工作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课程。实践课程是指让学生身处或模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知识内化深化,掌握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
在这四类课程中,基础课程与素质课程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学校适度调整。专业课程应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切实联系起来,尽量构建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认同度,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应科学设置,一般应将学分比例向实践课程倾斜,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课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职业或工作岗位上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知识的概念由德国职业教育学者费舍尔首先提出:工作过程知识是在一个工作程序中为获得最终的工作成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体,它通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或者整合而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只是简单的由学科理论知识拼凑而成,而是整合了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切实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操作的知识,即所谓的工作过程知识,这是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内容。
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生活和兴趣为基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工作过程知识中,它体现为要求学生对整个工作有系统的、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工作过程知识又是隐含学生日常的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注重实践和直接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作过程知识又带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使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
三、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工匠精神不单单指精神层面,还可衍生到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需要更新职业观念、拓展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术。针对这个目标,职业学校需要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一)更新师生教育观念
课程开发首先遇到的障碍最可能是主体主观层面上的抵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首先需要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教师要更有信心、更认真踏实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不能因为生源质量不理想而敷衍了事。学生要建立起学科自信,热爱自己的学科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打好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其次,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差异性,聆听学生的需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甚至课程开发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次,师生应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理念。教师在开发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生活,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操作训练情景,课程评价避免过分注重笔试分数的倾向,加大实践操作分值。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人员,因此,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引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学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集教育者和企业员工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教育科W素养和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操作指导能力。这类教师已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化,对专业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课程开发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能对课程按计划实施。除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外,“双师型”教师也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素质,帮助学生厘清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形成尊重师长、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要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有企业中优秀的工匠作为技术顾问指导。通过校企合作,能开发提供给学生工作现场体验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感性体验,获得未来工作切实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适应性。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可以推广现代学徒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工匠、行业大师来校为学生讲课、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创新力。
四、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形态――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发展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牵头、整合相关的校内外资源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新课程运动。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1986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首次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股校本课程之风从基础教育吹到了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规划了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未来走势,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职业教育与校本课程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仅提供国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多样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相对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不仅参与开发过程,还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以便对校本课程做出适宜的调整。
校本课程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教育与经济紧密相连,学校能灵活地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来开设校本课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学校能根据本校实际环境和学生实际需求来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尊重师生差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必然是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等来开发一些适合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开拓职业视野,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普通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广泛的知识普及,注重教育公平。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自由度受限,多是发展“课外兴趣”的轻松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能将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是专业课程的具体化、本地化,切实拓展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完善其职业理念。
(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如培养具有“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结合自身特色、了解企业需求、吸取教师建议、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
其次,深入工作领域,确定职业性质、核心知识与技能。这项工作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交流能力,因此,主要由实际工作领域专家带领,与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调研、分析、归纳完成。
再次,将上一步总结的内容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这项工作主要由资深课程专家带领完成,按照工作过程内在联系组织各个学习领域,针对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大体由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
最后,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前进的过程,课程评价为下一步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使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身的优劣与合理性、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实际达到的水平等。课程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包括企业、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
总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向职业教育本质精神的回归。职业院校必须厘清与传统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主要内容,以校本课程为具体形态,通过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的途径来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合格工匠。
参考文献:
[1]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6,18(2):45-48.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27-30.
关键词 新常态;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3]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6(7):72-75.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公共英语 职业岗位 教学策略
在政府报告中说道:“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创造新产品”工匠精神在政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也不断被引用,“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赞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要渗透“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公共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实用行业,培养视听说,拥有较好的口语交流、翻译与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双重意义,所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经常为学生创造实际锻炼口语的机会,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要与生产紧密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加看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着特殊的培养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有独特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导向性。高职公共英语的宗旨是服务和发展,以增加就业为目的,培养全方面的英语人才,在英语教学中要关于学生的读、写、说、译等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还有英语职业素质的要求贯彻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要参照国家颁布的最新英语人才职业标准、行业要求和岗位规则,密切联系岗位日常的工作技能,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渗透职业的相关素养,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合,给学生创造更多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培养商业英语人才。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大胆开口进行英语交流,增强专业技能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
4.教学组织的活跃性。要根据全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只是看住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掌握情况,重要的是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观的水平,教学评价要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发展。
6.教学力量的双重性。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可以在课堂上教学也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拥有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工匠精神看中工作中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品质,并坚持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味的传承,还要拥有创新精神,不断生产出新颖的产品,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工匠精神,同时创新精神也为工匠精神提供动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学做一致”,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渗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教学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教学的前进动力,强调学生要在实际锻炼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英语难题,提高英语专业技能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心,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不断发现和探索的创新能力。
二、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培养匠心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工匠精神是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落实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工匠精神可以推进生产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与职业素养。
首先,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工匠精神贯彻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具体体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运用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更加提倡“从做中学”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书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其次,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结合度,工匠精神中所倡导的严格、认真、专注、敬业和创新与职业道德的要求相符合,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构成常态化、长期性的职业精神培养机制,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工匠精神橹行牡闹耙档赖拢提高对职业观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认识。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
最后,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入工匠精神,能够提高学校和政府、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联系程度,不断增加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课程要在总课时中占有大比例,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发展可以与岗位的要求衔接一致,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利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职业的需要,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工匠精神”观下,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英语教师,工匠精神包括敬业、耐心、认真、严谨的品质,教师也需要拥有工匠之心,由技入道,道技结合是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所以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要引进卓越的工匠,建设英语工作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使工作室可以成为英语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交流和沟通,并不断创新新成果的平台。
其次,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教学设计环节一般是由,教学咪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构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工匠精神,要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在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要爱岗敬业,面对学生的提问时要耐心解释,以热情的态度回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给以方法的指导,创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
最后,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教育的成效。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收获工具性英语的同时,受到职业精神的感化,真正体悟到技术技能的本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英语理论专业知识,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在英语课堂中不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还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职业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在班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技能,把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会不会说英语,到开口说英语,大胆熟练交流英语,这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进行实地演练和应用,通过学以致用,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不断熟练“工匠精神”,要对学生进行英语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帮助学生规范英语发音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利用重要的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育德与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观的要求贯彻到课堂中。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心、敬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需要这样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使W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感悟职业道德的理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在工匠精神观的照耀下,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刘胜,方瑞芬.基础英语精品课程网络的建设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还需要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双重融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要重新审视艺术素质教育,全面分析工匠精神与艺术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工匠精神培养奠定基础,营造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时展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解决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例如: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必须要满足高端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所以必须要有较高的审美和较高的产品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工匠精神刚好满足这些要求,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重点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还能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高质量的精益求精和专业精神的职业态度。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活动的支撑,如果仅仅依靠宣导教化,那么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精湛艺术与艺术品位实现紧密对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优质的职业精神,属于内在的精神层面,需要特殊、合适的载体,才能实现对学生高水平、高效率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刚好满足要求,是高职艺术素质中最合适的载体,尤其是绘画艺术素质。绘画是当下最容易被接受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绘画艺术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提高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工匠精神下的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策略
(一)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从而为专业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绘画艺术素养培养中,并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然后,为教师组织艺术专业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讲座,目的是让教师了解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与艺术专业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另外在今后的教育中,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理念。
(二)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专业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把这些相似点有效地穿插到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另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需要教师创新改善艺术专业素质模式。艺术是一种情感体验,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时,需要教师清楚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美内化为自身素养,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课程教育中,还需要有效衔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劳动中,能够秉承工匠精神,创造高品质和美的产品。
(三)营造“工匠精神”的教育氛围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要意识到教育氛围的重要,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可通过艺术社团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艺术专业素质教育,并与工匠精神充分的结合。另外也可以通过校园宣传的方式,积极宣扬工匠精神,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等职业院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瑞士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政府及社会重视不够,办学环境和管理体制综合素质欠佳,此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并未形成成熟的工匠文化,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且相对落后,远不能适应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在我国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的“中国智造”这一大背景下,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他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其精髓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职业理念,蕴含的是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严肃、严密、严谨,专心、细心、耐心,专业、敬业、精业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追求。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业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启示
据新华社伯尔尼报道,主席于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新领域、打造合作新亮点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瑞士。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2011年,瑞士人均收入为 3.9924万美元,居于世界前列,瑞士全球竞争力排名已获得四连冠。瑞士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靠什么来保持呢?正如日内瓦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格里高利・埃维阔兹所说,瑞士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为瑞士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与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瑞士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瑞士经济发展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中职、高职教育网络健全,具有务实的理念与传统,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和开放的办学视野。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仍处于低热状态,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报考分数大多较低,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的代名词;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在教师选拔、经费拨出方面与正规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且家长多不赞成孩子完成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完备我国职教体系,形成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社会氛围,这样会更加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务实的传统与理念。瑞士务实的教育传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瑞士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始自18世纪,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的学校。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意识上。瑞士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在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室和时间机构的建设粗制滥造、设备简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真正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加大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将务实理念贯彻始终。
3.开放的意识。瑞士面向整个社会需求,与各级组织共同致力于职业培训,并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瑞士职业教育培训已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比如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发展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苏黎世翻译学院等学校早已越过瑞士疆界,培养世界型的跨国人才。
4.就业规范化管理。瑞士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认识上,更主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的规模程度上。瑞士联邦法令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方向和项目,对各行各业培训做出了严格而详细的规范和法律规定。瑞士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各种教育及劳动力市场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学历为桥梁相互连接起来。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待提高之处,我们应合理规划招生,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倡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
四、瑞士的工匠精神分析
瑞士之所以成为钟表之国,不仅因其工匠们拥有精湛的工艺,也因其有着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对瑞士本土的“工匠精神”的精髓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借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制造业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1.瑞士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坚定执着。钟表业是前工业革命时期最为精密的手工业,自然资源匮乏的瑞士人靠着坚定执着,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2.瑞士的“工匠精神”还在于精益求精。瑞士钟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接一个零件打磨而成。钟表匠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精心雕琢,最后在“欧洲屋脊”上开创了自己的巅峰产业。
3.瑞士的“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当属开拓创新。瑞士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仅在过去20多年里就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比如升级版的陀螺飞轮、卡罗素、月相、两地时,甚至还有中华年历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瑞士发展体现的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以及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在对瑞士“工匠精神”进行进一步探索后,我们应取其精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睿为我所用。
五、结论:重构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文化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增强,尤其突出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市场领域,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开始出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能在市场的环境和土壤中。目前,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教育培养模式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使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形成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开创我国职业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留枝,李运丽.中国职业教育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5, 01.
[2]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中国职教论坛,2016,08.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4]傅筠.瑞士职业教育考察报告[B],2010,04.
[5][法]雅克勃莱尔等.郭定安译.欧洲书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4.
[6]端木美.瑞士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7]黄骏.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0(6):50-5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养策略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产业经济发展新机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视职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因为企业在用人上已经将这种工匠精神列入其中。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刚刚开始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研究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