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11:23: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培训知识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企业教育 培训 管理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为承接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提出通过创“一优二先”,争当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省级电网企业的排头兵,以“三个发展”为思路,实施“四个转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促进教育培训提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1.教育培训存不足
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仍存在几方面不足: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见图1)。
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
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
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
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
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见图2)。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
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流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提,有关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迅速从企业延伸到政府、学校、:区等各种组织。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和工具来管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并增强竞争力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其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分析、开发和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主要与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知识管理行业——最有可能应用知识管理技术的领域。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包括了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过程。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问题,以期探讨拓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
l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知识管理的视角
不管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还足高校教帅,教育技术培训郁不是一个新话题.它从最例一的面授培圳,发展到今天的“面授+网络”并辅以自学等混合方式.尽管培训的方式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从早期培训开始就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无法有效解决,从知识管理的角概括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存的问题,主要有:①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更多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与改革需要(压力),“短期突击”式的过程难以使教师产生“教育技术对专业能和工作绩效有提升作用”的认同感;培训以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等一系列显性知识为重点,如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的教学环境设计策略等相关隐性知识鲜于涉及和研讨;③对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疏于管理,存网络培训方式中,教育技术知识库缺乏动态更新,以至变成对教师没有吸引力、偏离教学实时需求的“静态材料库”。
2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及其流程
根据知识的分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程序化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教学资源开发步骤以及基本的教学理论等都是显性知识,很容易在培洲过程中传授。对技术上与学科整合方法的理解过程、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以及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同感和心智模式等都属于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难以在短圳培训中直接传授。当然,这两种知识也小是绝对区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培训过程中,所有知识都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循环流动过程,并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3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关注点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绀织知识分享与交流的能力,以便利用知识采取行动,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交流、分享知识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决策,这些活动宄全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知识管理的实践木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冈此,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妨考虑从以往的政策与事务管理转变为知识化的教师人事管理,把教育技术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以及教帅获取、使用和共享这些知识的活动统一协调起来。
3.1以教师发展为本.激发和维持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在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活、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5个等级。对教师而言其专业能力的提高满足这些需求(尤其足后项需求)密切相父如果教育技术只能够提升教帅的业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题,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预期需求那么,教师就会产牛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驱动力,即产生对教育技术培圳自下上、长期能动的内在需求。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如下的一些措施:
(1)改变教师周围是社会环境,让教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技术相关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提供各种参观学习、考察体验的机会,让教师亲身感受教育向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社会氛围,设置激励机制,对主动、有效利刚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的个体与事件,及时给精神.的宣传和物质上的支持并在教师业发展项目中逐渐地、由弱到强地融人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要求。
(2)调差和评估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以此作为选择与规划培训内容的依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包括: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新的研究动态、应用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掌握更新学科领域知识的技术与技能等。只有教师提自身的教育技术知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培训的内需求
(3)由浅入深、由普遍到特殊分阶段安排培训。教育技术培圳并非简地邀请家讲座,而是一个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去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过程数帅学与使用教育技术知识的心理需求变化是:掌握通川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寻求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关注并期望掌握所属学科的特定技术与策略。因此,每个培圳阶段都应该设汁与教师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培圳主题,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士齐训形式(即课堂讲授、个别讨论、交流体验、实地参观等培训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培训阶段和内容来选择),时制自: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从而维持他们的需求与热情。
3.2关注教育技术隐性知识的获取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让学科教师郜成为技术操作能于(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多数教师参加培训时,都带着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希望将技能培训与教学应用融合.特别是期望以关注某一学科教学巾如何没计、开发、运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是技术本身为中心。。理解和创建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应该是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重要的知识.让教师关注和扶取这部分隐性知识是培训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隐性知以作为一种合理识存存的地方,基于知识的战略不应该注重于收集和传播信息,而应创造一种机制,使得实践者容易识刖和互相交流。非正式学习就是一种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的机制。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占到个体知识结构的80%。团队协作、专家指导、与他人的交流分享、学习与工作经验积累等等都属于非正式学习
(1)利用网络培训平台获取隐性知识即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培训平中,除了教学知识库管理的主体功能,还应该增加个人知管理的辅助功能,比如适合群体讨论的虚拟社区,以及适合个人整理和记录自身经验、技巧与灵感的博客或电子档案等这些非正式的学习平台能够将教师平时遇到的问题、众人探讨的解决方案和头脑产生的灵感火化等整理并保存下来,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隐性知识,也有助于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共享给其他人。同时,培训部门还可以收集和整理这教师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技巧,并把它们添加到知识库中,使知识库能够随着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动态更新。
(2)通过面授培训获取隐性知识即工作一教学培训法。这是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系统化的培训方法。这种高效的培训方法由以下几步构成:告诉受训练者要从事的工作.让他们做好工作准备:讲述履行工作时的关键信息:让受圳练者表明他们对工作的理解;让受训练者独自工作,并安排一名优秀人员,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做中学”.它通过提供具体的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与必要帮助来完成.很好地结合了获敢隐性知识的两种有效途径:实践和专家指导教师教育技术面授培训应该尽可能提供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以便帮助教帅更好地领会与获取教育技术隐性知识。
3.3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一方面,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这是一个由少数到多数的知识共享与提升过程。因此,教育技术堵洲实质上也是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的过程。
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地作为一种知识导航系统,是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工具。为了促进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1)网络培训平台面向内容的知识地网。基于知识标识关键词搜索十耳应的知识内容(单元).这是每个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中知识库管理都应该具备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一个简单面向内容的知识地图。构建真正知识管理意义上的知识地图,除了显示知识内容的地址链接,更加需要从逻辑意义上向用户展示知识内容之问的关系(层级分类、网状关系等).还应该能够分析用户的搜索历史、建立面向用户偏好的知识模型,给用户推送最佳的知识导航服务。
(2)面授培训。面向能力的知识地图。能力更多地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所以构建面向能力的教育技术知识地图实际上是将具备某方面教育技术知识的教师当作一种资源进行记录,让教师之问能够很方便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交流的对象,即“按(知识地图)索人(知识)”。当然,制作知识地网之前征求教师本人同意是必要的为了更大程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从“知识互惠”的角度来看.面向能力的知识地罔上面除了记录教师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记录他/她所需要的知识,即同时记录知识的供需状况,让教师之间能够“自愿互惠.按需共享”表1描述了知识地阁中教师条目的主要信息。在面向能力的知识地陶上,所有教师条目都可以根据“能够提供的知识”、“目前的知识需求”、“所属部门”、“交流时间”等关系组织成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图。
纯粹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是关于知识的完整和开放的共享。因此,知识地图描绘的对象范同还可以突破专业和校区的限制,扩展成一种跨领域和区域的、开放的教育技术知识共享过程。教师在这种全校或者校际之间的环境进行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他们从更大的背景去思考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与策略。
目前,多数的企业已经特别关注职工教育培训,尤其是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及如何通过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培养,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力度加大,但是还是有一些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及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发生。例如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其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国务院在八十年代就提出要建立铁路职工教育体系,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铁路职工教育体系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老职工虽具备熟练的旧技术,却不能适应铁路高速发展的需求,而且近几年在补充新员工时,他们不仅铁路方面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不足,也严重缺乏现场经验。部分职工的风险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烈,从而导致铁路职工在自我技能培养与教育培训等方面有所松懈,出现口头上、思想上重视执行却不到位或者是不重视等问题。除此之外,侥幸心理与主观认识不足等问题也是在铁路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虽然这些是我国铁路企业中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但是有很多其他行业也存在相同的现状。
二、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创新研究
1.职工教育培训理念的创新
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观念的创新,拿出真实行动,对教育培训计划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使教育培训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并不是只空喊教育培训的口号。首先,要将培训的目标确定,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企业就应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制定出来,从而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有效的针对性;其次,将培训的范围扩大,保证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具有较广的覆盖面,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进行再学习,并保证培训模式多元化的实现;最后就是要特别注重教育培训的成果,要结合企业实际来确定教育培训的计划与内容,对职工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
2.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
企业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时,必须将一线职工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在培训形式上要注意实现开放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等,从而促使职工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并使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因为企业的职工都是成年人,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且他们一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听那些比较枯燥的理论课程,因而,要注意利用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角色扮演以及案例法等进行教育与培训,并注意将企业一些新的工艺与新方法作为教育培训的内容,从而使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以及整体素质等得到提高。
3.职工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职工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的信息化两方面的内容。企业只有加强了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加大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对先进的通信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多媒体资源和电子图书进行开发,同时要制作更多形式的如视频、图片等资料,使职工在教育培训中,能更有效的理解与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容。除此之外,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创新,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的优点,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就一些专业技能给职工进行讲解,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并有利于职工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三、新形势下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措施
1.职工教育培训的计划管理
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是培训学习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因而一定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培训计划。在职工教育培训进行之前,要做到有备无患,就要科学评估相关的指数。首先,分析培训需求,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就一定会遇到各种阻碍,将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到,就能将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出来,就能分析出教育培训在问题的解决方面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等。一些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特殊的方法与技术,因而需要分析职工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培训学习能够有效弥补等。其次是制定培训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也是如此,先要将详细可行的培训计划制定出来,并对培训的方向与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然后,计划并设计好培训实施的过程,有效设定职工学习的期望值,适当调整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等。
2.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管理
确保培训顺利完成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因为培训管理是相当烦琐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管理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不但要约束教师的施教行为,同时要规范职工的学习行为。必须跟踪监督整个培训过程,跟踪教育职工的实训情况、出勤情况以及考核情况等,并对其进行专业的管理。
3.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管理
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过程中,评估教育培训的成果,是最基本的培训效果衡量方式。管理职工教育培训的评估,主要是从教师施教态度方式与职工掌握培训内容技能情况两个方面开展的。尤其是在评价职工培训学习情况时,结论不能只用一次考核就得出,职工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也要纳入其中;并要从执教方式、执教能力以及执教效果等多方面对教育培训的教师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开发;成绩测评;员工培训;质量管理
tafe机构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各州政府管理,各州政府通过产业培训理事会、州教育培训部及其下设的tafe办公室进行具体管理。[1]启思蒙tafe机构(chisholm institute)位于墨尔本,是澳大利亚顶级tafe机构之一。它主要执行职业教育i级证书、ii级证书、iii级证书、iv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另外,还进行幼儿教育专业的本科与职业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的教育;下设6个分校,几乎占据了墨尔本东南部的整个区域;学生来源多样,有全职学生、学徒工及大量的国际学生,学生年龄几乎包括了16岁以上任何年龄段;教育类型既有学历职业教育也有培训教育;教师都必须获得教师资格培训及评估iv级证书,全职教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支持,但也呈现多元化特征。2010学校年度预算1.2亿澳币,州政府拨款大约占70%,30%左右为机构商业收入。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功是政府政策支持、监督导引、行业参与、院校主动调适的校本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学管理及学校发展中的课程开发、学生成绩测评、企业员工培训及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特色鲜明。
一、依据培训包进行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体设计,对高职办学起着定位和定向的重要作用。tafe机构的课程开发是依据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行业主导制定的培训包进行的。不同的州对课程开发的管理方法不同,新南威尔士州由州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各tafe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归州政府所有,州内各机构资源共享;而维多利亚州由各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各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启思蒙tafe机构决定开发课程时,除了依据培训包外,还要参考由维多利亚技能协会的《购物指南》,从中了解开发相应的单元可以获得的资助(课程开发过程是不能获得资助的,只有实际招生授课后才能获得资助,政府拨款是依据实际授课时数购买服务)。因此,开发课程需要准确的市场预测,也存在相应的风险。
(二)课程开发的步骤
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立足行业需要,结合国家资格框架和国家能力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开设那些课程,都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标准来确定。[3]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体现了行业需求通过不断调整逐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其开发步骤为:(1)市场分析,包括需求分析、竞争现状分析、拟开发课程(即证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等。(2)分析培训包,结合培训包内的行业知识、技能要求,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目标。(3)选择能力单元的组合,并确保课程采用的标准与法规相符。(4)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标准、教材、主要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学生学习指南等)(5)向维多利亚注册与资格评审局(viqa)申报注册并得到确认。
培训包包含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行业知识、技能等需求信息,是课程开发的向导。培训包中能力要素及标准与能力单元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对应。一门课程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力单元组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一个证书对应的课程必须覆盖培训包规定的所有能力标准。在此,课程的内涵已经拓展了教育学领域中的严格的概念范畴,形成了在培训包主导下的行业需求主导的弹性课程。如启思蒙会计证书三级课程开发的培训包:fns30304。该培训包规定了13个能力单元和相应的能力要素及标准。13个能力单元分属三个不同的类别:4个行业核心单元,规定了从事会计行业应该具备的工作场所交流与沟通等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5个资格核心单元,规定了会计3级证书必须掌握的编制财务报告等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4个选修单元,规定了一定要选修的能力单元的要求,并给出了选修的原则以及推荐的选修内容。另外,培训包规定了交流、团队合作等8项能力要素与标准。
二、以能力为主导的成绩测评
(一)成绩测评的思路
澳大利亚tafe机构对学生成绩的测评独具特色,能力是评价的核心。tafe机构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评价方式,主要围绕每一种能力中三个关键能力范围:技能、知识、态度进行。技能是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知识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态度指按照行业标准和工作场所的规定,以安全、有效的行为方式去从事某项工作任务。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能力是指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综合。采用传统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知道什么,不能测评学生能做什么,因此,他们普遍采用基于(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测评。这种测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测评的标准及用什么手段确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二)成绩测评的方法
成绩测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形式,并积极推行元评价,保证评价的过程及评价结论的有效性。tafe机构学生成绩测评需要综合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信息。评判学生考核是否通过,是以收集“证据”为基础,考核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和对“证据”做出判断的过程。成绩测评一般都是综合平时作业、期中测评、期末测评成绩而得出最后结果。对操作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平时作业占较大比重。启思蒙tafe机构的国防部厨师培训项目对学员每周都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或等级,而且还有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的评语,每周的评分及时向学生反馈,4周的平时成绩占到了80%,此外,还有20%的理论知识考核。为了提高平时测评的效率,启思蒙设计了专用软件,教师可以使用手机上网在课堂直接输入评语。另外,还通过“评估复审”实施元评价,反思评价过程,结合评价反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复审评价过程,改进以后的评价活动;通过复审评价结论,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更正。一般情况下,如有提出疑义或申诉,就需要对成绩进行复审,直到给学员满意的答复为止。
(三)成绩测评的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坚持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评价形式,也是院校发展中行业主导基本特征的要求,在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公平性等评估原则的指导下,测评体现出如下特点:(1)一般采用综合测评的结果反映学生的成绩,将测评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培训的全过程,体现了可靠性和有效性原则。(2)测评方式及比例由专业决定,整个机构并不统一规定各部分比例,体现了实事求是和灵活的原则。(3)测评方式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指南中明确并严格执行,体现了可靠性原则。(4)专业课程突出形成性评价,不仅计分还给出评语,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5)平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进步提升,特别是对“风险学生”(学习态度不好、有语言障碍或其他身体缺欠、技能掌握差)的特殊关注,充分维护了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培训
(一)企业员工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是tafe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其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tafe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类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它能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在一起,一所tafe机构既有职前教育,也有职后培训,既有全日制学习,也可通过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逐步完成学业。启思蒙tafe机构除在校内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将企业员工培训置于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是比较成功的对单一企业培训的模式。如启思蒙tafe机构对一个聚氯乙烯企业40名员工的培训,组成了6名教师团队,历时2至3年,仅前期调研、沟通以及对拟培训员工现有能力评估就进行了半年之久。为适应企业的工作时间(企业5班工作制),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同一内容的培训分成了5个班次进行,最早的早上5:30就开始上课,符合了企业及员工对时间成本的要求。
(二)企业培训课程的形成过程
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遵循tafe机构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基本过程如下:(1)了解企业需求。尝试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解决企业可能提出的各种需求;(2)客户群细分。机构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由专人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客户群的基本状况;(3)组织师资团队。根据企业需求及客户的情况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4)比较企业内部培训要求与国家标准的不同;(5)对企业拟培训学员现有能力进行评估。能力认证的方法是使用《能力记录书》,让学员主管每天记录,为期3个月,然后由两名教师对学员进行评估,向企业汇报评估结果。(6)设计培训课程。结合前期准备工作,在得到企业认同后开始设计培训课程——以补差与提升能力为目标。(7)进入正式培训阶段。(8)对培训进行评估。以上所涉及的是对单一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来自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员工,需要相同能力的培训,则集中在不同的公司轮流进行,学徒工的培训则在学校进行。tafe机构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设计符合员工培训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也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行业互动的过程,是行业主导特征的反映。
四、以科学性、实效性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澳大利亚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必须依据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aqtf 2007)进行每5年一次的外部质量评估,另外,各tafe机构也根据校本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chisholm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qms)文件共分10个方面,包含政策和程序两类,文件按000—900序数排列,依次为:总体政策、质量管理体系、策略计划、教学行政事务、教学实施、行政资源、设备资产、财务、人力资源、职业健康与安全。除总体政策和策略计划两个方面之外,其他每一个文件标准均配备了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操作要求。如人力资源质量标准文件下设了从qms801到qms832共32个操作性文件。把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雇主要求、学生需要统一于教学设计过程,以国际上通行的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方法,转化为能够科学地规范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标准化文件。启蒙思tafe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解,借助这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教育理念的形式,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在思想、理论、理念、目标、行动上实现了统一,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性前提。
(二)质量管理体系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院校个体主动实践的产物,它附属于国家对tafe机构的宏观质量管理要求,同时又具有校本适应性。启思蒙tafe机构qms的特点有:(1)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之上;(2)以高标准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理念;(3)总体政策、策略计划、教学管理政策及各种资源管理政策构成了系统、严密、科学的体系框架;(4)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甚至文件柜的样式、尺寸等均作出明确且统一的规定。这种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标准,不仅方便了操作者的实施,对管理者而言,也可以进行简单易行的评估。(5)符合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文本要求,体现了国际化特色。
(三)质量管理实践
启思蒙tafe机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使文本描述应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了可行性。启思蒙tafe机构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0个重要方面之一单独列出,并下设了26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性文件,如对责任划分,分别明确一般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区别等等。此外,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综合保证质量标准的实施。如汽车维修三级证书中,学生就要学习30小时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学校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识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对学生监督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表征其实效性、科学性,tafe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设计符合质量管理的一般要求和国际化标准,通过院校层次的实践将其转化为院校质量控制的保障。
五、启思蒙tafe机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制定、全国统一并不断完善的培训包制度,实现了行业能力标准与tafe机构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对接,将学生培养与雇主需求相联结,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前景相互推进。[7]虽然我国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在200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由于现行国家职业标准并不完善,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仍然是证出多门,尚未实现统筹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课程体系建设缺少体现行业统一标准的依据,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要求,完善我国职业标准,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二)坚持“顾客”为本的管理理念
启思蒙tafe机构在实施教学及培训过程中关注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如培训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有能力的认可,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服务,对风险学生及身体欠缺学生的特殊关心,企业培训过程中依据顾客需求灵活的课程安排等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顾客”的弹性需求,而代之以刚性的课程、教学安排。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在继续教育方面,逐步开发顾客化的培训项目,基于顾客需求,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方法等。另外,在“顾客”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坚持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行业标准要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启思蒙tafe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系统、严密的体系框架,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以及严格有效的操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时效性的导向。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服务对象相对单一,且多定位于课堂教学,对诸如职业健康与安全之类的保障缺少关注,系统性不强,而且管理文件内容的描述也往往偏于原则性要求,可操作性尚显不足。因此,综合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院校发展要求等影响因素,以国际相关质量管理标准为依据,细化管理内容,重点改善质量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是前提
高素质的教师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恩施市教育局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始终把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而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因此,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全体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形成了全市认识统一,上下一心,整体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明确目标,科学规划是基础
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总体规划。恩施市紧紧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干部队伍,培训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全员的岗位业务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方案,为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严格管理,建强基地是关键
1.归口培训管理,形成培训合力。因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始终很难理顺,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扯皮、责任不清、多头管理、多头培训、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这样既没有好的培训质量,又加重了学校及教师的负担。恩施市教育局下大力气严肃继教工作纪律,规范办班行为,并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由市教育局人事科归口管理,负责行政管理、集中培训计划的审核下达等;市继教中心是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全市教师集中培训和指导全市中小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并要求各教育单位、局机关各科室相互协调,积极支持教师培训工作。每年年初,教育局专门出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在计划中明确了培训的班别、专题、人数及培训时间,除计划规定的培训班外,杜绝一切不合理的教师集中培训,若因特殊情况,新增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培训,必须由举办部门提出,经过审核后,方可实施。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有了铁的纪律后,恩施市教育各部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规范了行为,形成了合力,构建了和谐。
2.优化培训过程,增强培训实效。
(1)培训方式突出“全与活”。在抓培训方式上,突出了两个字,即“全”与“活”。“全”即全方位,恩施市中小学教师人数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此,恩施市以学科岗位专业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干训与师训相结合,中学师资培训与小学师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岗前岗后,师训干训,职务、骨干、学历多层次的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培训格局,同时还建立了省、州、市中心学校、基层中小学校的多级培训网络,不仅解决了学员的工学矛盾,还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这样,上下齐抓共管,从而达到了大面积提高继续教育工作效率的目的。“活”即灵活多样,为保证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集中面授与个人自学、专题讲座与参与式、面授与考查、教学观摩与研讨、跟班学习与结对培养、送教上门与分散培训结合等形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进行培训。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使脱产与在职相结合,充分利用寒暑假,培训短则一星期、半个月,长则一二年。
(2)培训内容突出“实与新”。实即实用性强。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实用。因此,对于培训的课程设置,我们根据培训对象的素质现状和学科教学需求,一般都设置了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改革通识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如在2005年暑假针对英语新教材举办的培训中,我们就设立了三大内容:一是英语教材,二是英语新课标,三是教学实践,这样让培训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实用的知识,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的“精”字上作文章,而且还要在相关学科知识的“新”上作文章,新即“前沿性和前瞻性”。因此,在培训内容上,我们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而且也注重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进行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等专题讲座,使培训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3)培训管理突出“高与严”。“高”即高标准。在制定各科培训计划时,我们坚持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狠抓校长培训,以提高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恩施市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还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了不同的培训目标,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和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严”即严要求,建立并严格执行培训制度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我们建立了学员守则、作息制度、考勤考核制度、评优制度、严格培训管理。正是这些制度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确保了恩施市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转变了以前人们认为培训就是“抄几篇,玩几天,花几千”的观念,形成了现在一提起继教培训,人们就准备认真学习良好风尚。
3.加强基地建设,打造培训平台。
一是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目前,恩施市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结构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内容的需要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常年办班的科目相对稳定,短班则按需聘请。在兼职教师中,有教学教研专家,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有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此外,我们也狠抓专职师资队伍的素质,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提高培训。
二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问题是开展师资培训的一大难题,我们积极探索,采取了“引进”、“组装”和“自编”等办法,按照办班的需要,请专职教师自己编写,如龚和生科长自编的《恩施教育史》,张晓勤老师的《新课程教学评价》,俞正权主任的《党建工作》等都很受学员的欢迎。“组装”就是结合办班的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摘录、组合,如牟平科长的《普及程度管理》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引进”则是使用有关院校的专门教材。每次培训时,我们都会从各地推荐的教材中选择内容好、针对性强的教材。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设备、教室、宿舍、活动场地等,硬件建设直接影响到培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近几年来,我们投资近300万元兴建了培训大楼一栋,(标准教室2间,会议室1间,寝室12间,办公室2间,并添置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新装备两间60台计算机网络教室,买下了原市一化工厂厂区,并全部整修,以用于培训部教学,在新的大教室内还配有专门的音像教学设备、空调等,使培训中心的办公、教学设备都提升了档次。此外,为了积累培训资金,我们还创办了驾驶培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继续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规范化管理
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以高职教育的重要成功因素是师资建设质量水平。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因此打造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又有优秀的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主要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中提高教师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要素。我国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然后在充分满足教学工作前提下,借助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有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质量水平。下面以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教师培训规范化管理实践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1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意义
1.1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指的是每个人学生时期所受的基础教育;第二阶段是教师初步训练阶段,是任职教师之前所进行的专业化理论实践,也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条件;三是指在职教育阶段,也是补充以及继续阶段,并始终贯穿到教师职业生涯当中。我们可以将教师教育过程看作终身教育过程,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还完全满足终身教育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开展不同水平以及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进而为教师提供大量学习以及进修的机会。
1.2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水平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而教师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主导者,属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骨干教师培训、带头人培训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培训,从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期间具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教师予以一定力度的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3教师培训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不断的上升,逐渐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扩大规模,关键是资金;抓内涵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做好教师的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点。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建立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的重大项目。
2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体系不完善
师资培训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教师能力素质测评、师资培训规划的制定到采用的方法手段、效果的评估,都需要一系列有序的综合规划。例如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在职教师必须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进修是德国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学院都具有完整化的培训体系,对教师的要求参差不齐,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培训体系,对培训规划、培训内容、对象、方法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实施综合管理迫在眉睫。
2.2高职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大多数培训都以短期培训项目为主,培训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广泛,对于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比较少。我国高职教师队伍比较复杂,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因此,高职教师的培训不能拘泥于形式,更应注重企业锻炼,校企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3高职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师培训更注重培训,投入较大,但是忽略了培训的效果评估和验收。很多培训只流于形式,无法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教师最终培训成果很难实现学院内部推广,只是教师个人受益,往往不能够在整个高职院校内部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进而影响教师实际培训教育效果,在学院层面上也丧失了组织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3培训规范化组织管理与实施
3.1实施教师培训要有计划性,做好前期的申报工作
科学化的教师培训,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属于学校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专业化的建设规划状况,合理评价以及科学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方案。该教育培养的方案时间区间可以三年也可以是五年,在最终的培养计划中应明确具体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成果类型,然后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实施以及管理。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个人按照学校要求以及自身情况完成自身职业规划与培训进修计划,之后进行分阶段执行。教师培训前需要填写如图1所示的教师培训申报表。
3.2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要明确分工
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要有相关的制度,更应重在落实。由于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涉及人员众多,要求高,因此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管理工作。例如,人事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培训工作承担协调工作;教学规范、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的培训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教师下厂实践可由各系部具体负责;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可有科研部门负责;出国培训可由外事部门负责;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的培训由学工部门具体负责。
3.3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应注重过程的管理
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在有计划和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培训过程中的管控。在培训过程中应定期向学校汇报学习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和材料的收集工作。如图2所示,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及时填写过程检查记录表。
3.4构建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验收评估体系
教师培训的验收与评估工作是一个完整培训流程的最后阶段,是检验一个培训项目所产生结果的重要标准。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收到预期效果;对于今后的工作有哪些改进。评估的结果是以后培训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评估的压力还是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为了提高培训成果实践应用效果,对培训教师进行跟踪检查,跟踪时间一般为1至3年。培训成果实践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培训人员通过培训对教学、管理、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如教学改革案例、创新教学方法、管理举措、科研、、课题研究等。如图3所示在培训后要填写教师培训考核表。当前,高职教育竞争激烈,高职院校应通过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和竞争力,因此建立教师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这样的管理体系,教师培训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李焱 李桂云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彭友华.关于按科学发展观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心理教育就业
一、心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具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多种功能,而且职业培训本身也成为一个吸引就业的新行业。
经过30年来的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走上工作岗位。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理教育缺失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往往忽视对人们的心理教育。事实上,心理教育也应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在校学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岗的职工还是下岗的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心理教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未从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岗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困境等等,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懂得变通和缓解压力的话势必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但不利于就业,还会给他们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wWW.133229.cOM富士康职工跳楼自杀案例以及时有耳闻的大学毕业生自杀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众多的案例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促进就业。
二、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就业
随着我国的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无论对于求职者还是竞争中的在岗职工心理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报名总数的50%,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与此对应的是毕业生人数也相应的迅猛递增。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610万,几乎翻了一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大学生太多,相应岗位太少,“人才高消费”难以避免。岗位过少的资源之难,与“岗位含金量过低”的选择之难相互交织,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确实是空前的。本来是“天之骄子”,却可能成为“迷失的一代”,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抱怨,对前途失去信心。就业挫折容易使大学生精神焦虑,“焦虑症还可以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将挫折迁怒于人,对他人耿耿于怀,同时对自己缺乏信心,常常陷入深深的自卑、自责之中,影响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的确立。抑郁、怯弱、自卑等心理疾病和问题接踵而来,堕落、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则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导致的最坏的结果。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人员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机械的高强度的劳动、“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窘困生活的压力等原因也导致了很多职工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富士康多名职工跳楼自杀案例就深刻地说明了某些在岗职工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很多企业的密集型工作和缺乏心灵关怀的企业文化使得很多员工心理压力极大,而员工又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富士康事件值得人们深思,这样的案例透露出的问题只是众多企业存在同样问题的一个缩影。心理教育不重视,在岗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萌生,这势必对就业市场造成沉重的打击。
三、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教育以促进就业
从现实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求职人员还是在岗职工都可能由于遭受挫折或面临各种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自杀、自暴自弃、犯罪还是一些其他消极行为等都不利于劳动者就业,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追究造成劳动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客观环境的原因(如就业压力、激烈竞争),也有劳动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3000名求职者调查后,有32.7%的求职者在遇到挫折时喜欢与同学或者朋友倾诉,19.1%的求职者会选择与自己的恋人倾诉,而30.8%的人选择对谁都不说。
如何预防这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重视心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在遇到挫折和面临压力时如何寻求变通,是否懂得变通。著名的“跳蚤实验”无疑能给我们劳动者很多的启示。这个实验有很多解读,但之于求职中和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劳动者应该学习跳蚤的“懂得变通”的优点,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劳动者懂得变通,勇于面对挫折,这正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特别重视心理教育。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为应届毕业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应该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确保求职公平、公正的政策,规范就业市场,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与法制的轨道,保证就业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法律保障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中的行为与秩序,杜绝不良的就业风气,形成一个杜绝不正之风、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促进求职者充分就业。
其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善职业自我。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和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求职者(包括应届大学生)都应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心理、职业个性、职业潜能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行业和职业,在准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确立与自己的心理和能力特点相匹配的职业目标,并按照社会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其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能力,适应职业角色。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面对人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工作亦不例外。劳动者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后,才能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教育劳动者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劳动者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或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选择新的突破点,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关键词:员工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需要不断的提高和更新,员工不仅要掌握本岗位工作足够的知识,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些许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社会,这种人才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当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中,员工岗位等级的高低和员工个人能力的素质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员工的教学培训不能按照同一个僵硬的模式来进行培养。同时,要根据员工的年龄结构,专业领域,以及受教育层次等多个方面来考虑。而现在大多数企业,培训基金是花了不少,但是就是没有征对性的盲目的进行教育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目前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员工对企业的培训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没有作用,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二是由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一,员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三是教育培训的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很多单位一直在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个总途径,制定了很多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但是在培训效果方面,仍然有很多的薄弱环节。
二、在员工的教育培训中引入学分制管理
首先,员工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成人教育是一种基于自我概念,自主学习的,以经验为资源的一种学习模式,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而参加成人教育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思想成熟,工作矛盾突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并且文化基础层次不齐等特点。就像上面所说的,员工培训其实可以认为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所以,要实现员工教育的实效性,主动性,有必要引入科目学分管理机制,来对员工培训现有的模式进行改革。
所谓的学分管理机制,就是一种以考促学、以评促培来激励引导员工的一种方式。这可以成为强化员工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举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进行以下几种尝试:
(一)开展以考促学的活动,重拾员工的学习意识
要坚持定期在企业内部组织一定数量的,不同形势的业务考试和专业知识的考试。采取学校的考试作风,制定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考试试卷的格式,定好考试的时间,并且可以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监考,考试过程中发现作弊等违规考试行为,一律根据考试纪律规范来惩处。考试过后,需要聘请领域内专业的人员来对试卷进行批阅,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准确性。从而才能起到检验培训效果,考察专业技能的作用。从而还端正了学习的风气,促进了往后教育培训的整体工作的进步。员工一旦需要经历考试、评分的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更加的高。
(二)不断完善惩奖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分来评定出优秀等级,所以,就如同大学的奖学金一样,在员工培训中,也应该根据学分,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标准,明确物质奖励的标准,按照学分排出名次,成绩优秀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特点,分别给出一次性物质奖励,金钱奖励或者岗位职称的提升等等,并把这些人员纳入到企业的人才库进行跟踪培养,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的,违反考试纪律的员工,可以处以扣发奖金,给予警告等处罚。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整个企业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三)根据员工的岗位以及专业知识,来对员工参与培训的科目进行规划
现代企业,员工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之所以盲目,积极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时候,培训的知识内容往往跟自己的工作内容不相关。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可以提供一个合理的平台,让员工自主的学习,然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来征求员工需要获取的知识以及培训内容,对培训的方式和培训的时间等汲取更多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员工的岗位需要,制定出适合于同一层次,同一年龄段,同一专业领域员工的课程。让这些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自由的相互讨论。从而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当然,对某些重点科目,要设立学分制度管理。学员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获准从培训班毕业,并且学分高的学员,也可以获得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员工一旦对科目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学分的意识也将更加的明确,从而才能更好的学习。
建立员工的培训模式是一个长久机制,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说从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而笔者认为,前期的投入再大,如果员工并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目的参加培训,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上文介绍了在员工培训中引入学分管理机制,让员工重回学生时代,体会到员工培训和校园学习的同等重要性。从而加强培训意识,更好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公司的需要,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的添砖加瓦。为了实现员工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主动性,引入科目之的学分管理培训模式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员工教育培训实行科目之学分管理,不仅是模式上的变革,也将成为企业员工培训新的态势和局面。
参考文献:
根据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工作安排,定于 2012年10月末在西安进行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考试认证工作,同时进行已取证高级指导教师复训认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2012年10月28日报到,10月29日—11月2日培训考试及复训。
二、地点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西安市长乐西路180号,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燃料管理中心)
三、培训考试认证及复训认证
(一)培训考试认证:分培训与考试两个环节进行。
1.培训:以专题讲座和研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电力生产的新设备新技术,仿真新技术的开发及发展。
2.考试:采用答辩的形式,分电气和热动两个专业进行。每位参加考试人员答辩时间为 20分钟,首先由参加考试人员简述自己的主要业绩,包括从事仿真培训工作经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获得奖励的情况等,然后由答辩专家提问。
3.培训考试合格者,由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培训考试合格证书,证书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四年。
(二)复训认证:采用培训与交流方式进行。
1.培训:以专题讲座和研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电力生产的新设备新技术,仿真新技术的开发及发展。
2.交流:安排专场大会与分组交流。
3.复训合格者,由中电联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复训合格证书,证书自颁发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四年。
四、培训考试认证申报
(一)基本条件
1.从事仿真培训或生产运行岗位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职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如从事仿真培训或生产运行岗位工作20年以上,则只需具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已取得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考试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认真执行本单位及电力行业颁布的培训大纲、计划和质量标准。
4.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具体要求
1.对仿真培训教学、管理或仿真技术等有独到见解。
2.对本单位仿真基地(中心)建设以及培训教学、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3.近四年的教学、研究成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仿真培训与技术有关的论文二篇及以上。
(2)主编与仿真培训相关的培训教材一部,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未正式出版但能证明已得到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中心广泛使用,本人承担部分不少于60%。
(3)参编两部及以上与仿真培训相关的培训教材,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未正式出版但能证明已得到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中心广泛使用,每部本人承担部分不少于20%。
(4)获得仿真培训教学、管理或仿真科研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三)申报材料
1.填写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考试认证申报表,个人工作简历、业绩表,本人所在单位推荐表。
2.最后学历的毕业证书复印件。
3.职称(资格)证书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本人近期同一底版黑白一寸照片两张(不包括申报表上的相片),请在相片背面填好本人姓名。
6.获奖证书复印件。
7.论文、著作复印件(著作复印有关页码)。
8.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培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9.其他证明材料。
以上所有材料用A4纸复印,排好顺序,装订成册。
(四)申报程序
请将申报材料(一份)于 2012年 9月 25 日前,用特快专递寄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动化系(以邮戳为准)。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北大街619号94信箱彭学斌,邮编:071003。或将扫描件电子文档发送至以下电子信箱:。
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合格后,通知申报人参加培训与考试认证。
五、复训认证人员报名
(一)参加人员
已取得电力行业仿真培训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需复训认证人员。
(二)申报
填写报名表,提供一寸照片2张,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取得高级指导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后的培训工作总结。将上述材料于9月25日前, 寄往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动化系(以邮戳为准),或发电子邮件。
六、费用
每人交培训认证费 1800 元,培训期间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七、其他
(一)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乘车路线
1.火车站:乘坐13、231、240、105、42、511路公交车到安仁坊下车,步行至电专燃管楼;
2.咸阳国际机场:乘机场大巴至钟楼美伦酒店,步行至钟楼,乘坐4、15、11、K605路公交车到安仁坊下车,步行至电专燃管楼。
(二)联系人及电话
华北电力大学 彭学斌,0312-7522051,13803120606;陶 哲,0312-7523363,13930805790;马少华,0312-7522164(传真),13785435421。
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 张丛麟,98474-9082,13096901660,029-81009079(传真)。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下简称标准),很多地区都组织了一线中小学教师或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对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人员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目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即计算机操作考核和理论笔试相结合。计算机操作考核部分往往只考察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部分往往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培训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笔者尝试借鉴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技术的内涵,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绩效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来源于英文的perfomrnace.原意为成绩、表现、能力。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学者对绩效技术的概念、定义、基础理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绩效技术:人类:组成一个组织的个人与团体:绩效:活动与可测量的结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与整体的方法。国内学者张祖忻则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目。
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将绩效技术的思想系统地运用于评价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二)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
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美国学者GaryAnglin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绩效技术还涵盖了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94定义的作者西尔斯(B.Seels)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两者在相互补充中又略显差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是绩效技术的重要领域,类似于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也类似于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评价环节,绩效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二者交叉发展的现状无疑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AECT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将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归结为创造,使用,管理三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知识、能力、意识等教育技术素养。05定义强调绩效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并且突出强调教师意识和潜力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意识和潜力层次是绩效评价强调的长远评价目标之一。
在教育技术学中如此重视绩效思想,突出教育技术工作者绩效的提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之一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尤其不能脱离这些思想。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引进绩效的系统思想,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评价受训者绩效的改变就显得尤为迫切,探讨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绩效评价本身的许多优点。以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绩效评价乃至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本位回归。这种回归让我们思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更好的对培训进行价值性评定。
二、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今年上半年,笔者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一文,文中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总结了培训绩效评价需遵循的六点原则。基于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结合标准,并依据培训绩效的培训原则,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培训绩效评价表,探究相关指标内容可行性,思考建立有关的绩效指标体系时.笔者结合当前一些现状,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该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维度)有三块内容,分别是知识、能力与潜力、意识。
2.提出参考权重的概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将各维度所占的比例设置某一参考值。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绩效评价运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文献很少,而且教育技术的学者大多也局限于讨论绩效技术本身的发展、或者是绩效评价在商务领域里的运用、没有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借鉴性地引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域。学者还没有尝试建立一套比较受欢迎的培训评价体系和权重比例,因此笔者在明确评价的主次和重点,设置能力和权重维度对应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学校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当以发展为主.兼测目标的评价思想。绩效指标只是强调要将意识和潜力应当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的权重,应该结合受训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物力财力,灵活设置。
3.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知识,能力潜力维度在二级指标中给出了具体可测的行为或者能力表述,因此不存在三级指标。而意识维度.为了区分意识维度差别和层次,建立了二级指标内容,并且对每一“二级指标”中还给出了三级指标,每一指标项里还含有具体的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1)关于知识维度:受训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理解应该大部分是已经具备的,也是容易达到的。(2)关于意识和潜力维度: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训教师并非缺乏信息技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很少会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举办一系列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正如O5定义强调绩效中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吻合绩效评价中对能力和潜力的强调,具体表现就是受训者行为、能力、潜力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时,应突出强调受训者通过培训在能力和潜力方面的绩效。笔者在培训绩效评价中,将能力潜力和意识维度置于较突出的位置,两块内容构成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主体,将评价体系中能力潜力维度所占的参考权重一设置为50%的比例,这符合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
一、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深化培训管理改革
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培训课程赋予相应学分。培训课程分层应以教师发展阶段为基础,以能力诊断为依据,根据教师年度发展和周期性发展需求,进行递进式设计,推动教师持续成长。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培训机构研发培训项目与课程、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和进行培训选学要将培训学分标准作为基本依据。教师参加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的教研活动,可纳入培训学分。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教师自主选学,支持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参训时间等。
二、分层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教师培训学分标准,分层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明确培训核心课程,为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发系列化、周期性的培训课程提供依据。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课程开发,科学制订培训课程建设计划,着力提升培训团队课程研发能力,努力提供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系列化培训课程。教师要制订个体发展规划,通过能力诊断,明确所处发展阶段和培训需求,提出培训选学菜单,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培训规划、设计培训项目、遴选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绩效评估提供依据。中小学校要制订校本研修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校本研修项目、开发校本研修课程,着力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实施成效的审核评价。
三、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规范,实现学时学分合理转换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确定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明确学分总量,提出国家、省、市、县、校等不同级别培训以及教师自主研修的学分比例要求,规范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合理制订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应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培训级别越高学时的学分值越高,学员学习成效越好同一培训学时的学分值越高。一线优秀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应按照培训级别不同折算相应学分。
四、严格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规范培训考核评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中小学校申报、市县审核、省级认定”的流程,规范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程序,确保认定结果客观有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及时将学员参训情况及学习成效反馈至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中小学校。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中小学校按相关要求定期申报教师培训学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年度进行审核,并将结果反馈教师所在中小学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周期对教师培训学分进行认定,并将结果反馈市县。
五、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支持培训学分的查询、累积和转换,为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纳入学历教育提供服务。支持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各地要遴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国家结合“国培计划”实施进行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试点。
六、强化教师培训学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将教师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推动地方和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必备条件,每个注册有效期内,教师须完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培训学分,方能注册合格。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必备条件。将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县级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
七、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率
各地要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教师培训选学、学分审核认定、学分转换和学分应用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平台应具备“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功能,为教师便捷有效选学提供服务;实现培训学分申报、审核、认定、查询一站式服务,便于学分认定管理;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电子档案,为切实推进培训学分应用提供依据;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学分银行体系,支持大数据管理,为培训学分的累积、转换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高职;培训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状
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了重点抓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上。各高职院校在认真学习16号文件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从改革主题及趋势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支撑点。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最为集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也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
二、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更新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创新教学模式到课程体系设置,从完善教材建设到优化师资素质结构,从加强实训教学到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毋庸置疑,这些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不够完善,课程模块化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实践能力强的师资比较缺乏等等,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仍还是“教—受”的模式占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大多依然注重的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互动,但实质还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许多教师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仍然只是听众,而不是自主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和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岗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最终也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朱熹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
三、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商务文秘专业培训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高职教学改革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以第三产业门类专业为重点的财经类院校中,培训式教学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培训式教学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岗位的能力,根据岗位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下面以文秘专业为例探讨高职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一)文秘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对中小企业对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的有关调查中,对文秘人才能力重视程度排名在前的是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在这些能力要求中,既有文秘专业本身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跨专业职业转换所需要的职业拓展能力。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培训式教学改革
1、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和教学计划。首先,根据企业对文秘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整合原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每一模块围绕核心技能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并进行统一建设规划。比如文秘专业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可以构建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三大能力模块,每个大模块再根据需要设置二级模块,根据相应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比如根据对企业调查,认为秘书岗位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为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办公设备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案策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办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等。根据这一二级模块再进行课程的设置,有些模块就是一门课程,有些模块可以由原来的多门课程整合而成。
其次,在明确能力模块之后,应根据模块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往的改革,往往只是在理论上课程体系模块化了,但并没有按照模块化进行实际教学计划的编制,仍然按照“三段式”安排教学。零零散散的课程安排往往使学生学完了一门课程,考试过后又都忘记了,学生得不到集中训练,能力培养也就没有落到实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失去了意义。因此,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每一个教学模块集中于一个教学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而且还要和国家有关职业技术认证时间紧密结合起来,学习之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即完成了这一模块的学习。
2、开发适应课程模块化和教学培训化的系列教材。教材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造。课程模块化需要将原来一些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要克服原有单门课程内容相近或有交叉的弊端,又要适应课程模块个性化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材体例上,一般的教材往往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培训式教学需要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与惯用体例要有所区别,应按照模块专题进行编写,重案例,重资料、重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通过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材内容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但必须要突出重点。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培训式特色教学。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连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生命线。而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培训式教学法是培养特色教学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通常意义上的培训是一种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演练、作业测评、结果交流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使企业或组织员工的职业能力、素养、智力等得到发展和提升的知识传递和技能传递行为。在这种培训课堂上,培训师所采用的一整套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就是培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融合了讲授法、电教法、案例法、游戏法、情景模拟法、图示法、激励法、点将法等等教法。具有主题明确,教学内容实用,课堂吸引力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良好等优点,非常适合高职文科类专业模块化、专题化的教学。
毋庸置疑,培训式教学对老师在知识点的掌握、案例的搜集、表达的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用理论来构造体系,用经验来引起共鸣,用案例来模拟场景,用技巧来引导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同时还是主持人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是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培训机制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师,共同打造培训式教学这一特色教学模式。在培训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接受由企业提供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也由学校通过培训式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课程,都能紧贴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的质量,适合了企业的需要。
4、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培训式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培训式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来巩固模块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一定的实训条件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学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建立校内文秘专业实务实训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等等。模拟工作情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5、建立适应培训教学的评价体系。课程模块化,教学培训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考核形式及多种层次的评价标准,要更注重在培训或模拟工作情境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来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这种评价体系里,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身、企业都是评价的参与者。只有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责任感,真正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全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实施培训式教学,是社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是应对快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也是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
[1] 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基于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职类)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农广校的短期培训涉及到很多专业,相应也就需要较多的专业教师,而学校由于受编制和经费的限制,需要从社会上聘请大量专业教师。这几年在外聘教师的工作中,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责任心不强
由于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没有行政制约和人事管理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其自身利益没有必然联系,有的人把兼职教师工作当作打短工和增加额外收入,并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往往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像本校教师那样重视教学效果,因而直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员学习的热情。
(二)授课时间的随意性大
兼职教师主要是从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技术部门聘请的技术人员、生产一线骨干及部分管理人员,是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精英。他们平时的工作任务量往往很大,在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时,由于企业生产和事业管理的需要,常常出现要临时调课、停课、缺课、补课等,另外,迟到早退现象也经常出现,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学过程时断时续,知识传授没有连续性,很不利于学员系统掌握知识、研习技能。
(三)教学基本技能欠缺
兼职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毕业,且长期工作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没有执教经验,缺少必要的教学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教学工作,更谈不上教学技巧,只是机械地按大纲和教材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学中出现内容安排随意性大,总体布局不合理,理论知识传授量少且乱,实践知识过于突出,有时出现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重点解决等问题。同时,他们的板书不够规范,很少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不生动,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等,教学效果不佳,学员意见很大。
(四)教学环节不完整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进度计划、备课、书写教案、讲授教学内容、辅导答疑、教研分析等,而兼职教师在这些环节上,常常只注重讲授教学内容和考试两个环节,缺少其他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不能保证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更是缺少教学反思这个过程,对学员掌握知识不利。
二、兼职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
农广校的发展离不开外聘教师的辛勤努力和无私付出,尤其是短期培训工作更是凝聚了外聘教师的汗水和辛劳,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是促进农广校更好更快发展的保证。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聘请兼职教师是目前解决农广校阶段性专业教师缺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短期培训中,外聘的兼职教师很好地解决了本校教师缺乏,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乏的难题。但在管理中要注意,不能因为他们是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要对他们提出与本校专职教师工作标准相近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因受到重视而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规范聘请程序,加强管理
聘请兼职教师前,学校要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并公布聘请信息。对于应聘的教师要求其出示工作经历、学识水平证明、学习背景等相关材料;要求工作单位出据证明和评语等材料;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由应聘者试讲、考核小组考评打分,合格者发放聘请证书,建立兼职教师档案,签订聘用合同。对受聘的兼职教师提出相关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和义务,说明管理、评价、奖惩要求,讲清楚辞聘、续聘、解聘等条件和制度等。
(三)建立兼职教师的工作档案,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兼职教师的情况
短期培训往往教学时间短,涉及的专业较多,兼职教师的人员数量和专业种类较多,有时要重复开办若干期同一专业的培训班,所以兼职教师有时要多次聘用。为保证工作稳步有序,学校对兼职教师建立档案,记录兼职教师的专业、职称、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评价等,以便为以后聘请兼职教师做准备。
(四)做好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
有些兼职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经验,或缺少专业理论基础,在开始讲课前,要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观摩交流,并组织听课学习,参与本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学习和掌握备课、授课、知识过渡、作业批改、考试命题、成绩分析、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让他们熟悉这些教学环节的联系与教学要求,培训他们学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
(五)灵活安排外聘教师的课程
鉴于兼职教师的特殊性,学校在安排授课任务时,优先考虑外聘教师的时间安排课程。例如,充分利用休息日或晚上等业余时间安排他们进行授课,或根据他们工作特点进行分段或集中上课等。安排兼职教师课程不拘于条条框框,以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为前提来灵活安排。
(六)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
兼职教师的报酬实行优劳优酬,在同等职称报酬上,取上限酬薪。对于上课及时,能按计划完成完整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原有薪酬基础上,适当进行奖励。对他们的考核根据教学课程的安排,采取“专人负责、跟踪服务、随时督促、考核纪实”的方式进行。对于没有按计划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外聘教师,在考核小组商量后,根据“考核纪实”的实录,适当进行降薪处理。对于完不成教学工作,同时在学员中反响很差的外聘教师,要及时辞退,避免对培训工作造成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