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6 09:5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康复锻炼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这段时间是手术后的最痛苦时间,手术后要首先用药,然后用长石膏从脚部固定到大腿膝盖处,此时要膝盖处要屈膝60°~70°,踝关节成中度跖屈位,脚尖要向下压,因为手术后跟腱是比正常状态短,所以这样的腿部脚部姿势能够保证不牵扯缝合的跟腱,但是踝关节不能跖屈过度,即为脚尖不能下压过多,不然会导致皮肤及肌腱缝合处纹理压力增大,不利于皮肤和跟腱愈合。
这段时间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确实要下地活动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着地,站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手术后1-2天:
手术后1-2天我们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时脚部怎么放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你会发现无论脚部用什么姿势摆放都会特别的难受,这段时间我们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时的用冰袋冷敷手术部位,给伤口消炎去肿,康复训练主要以侧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为主,配合进行脚趾的活动,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缩,以及保持足趾的灵活性,脚趾的活动是不牵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抬腿训练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每组20下,每天进行3次。
足趾训练可以每次活动20下,以活动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5-10组。
手术后第3-4天:
这段时间我们一般要进行一次换药,因为这时候的伤口愈合了一点,为了防止带血的纱布感染导致不愈合,我们要换药一次。
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坚持前面的训练,另外可以进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训练,方法是用意念来绷紧、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变,这种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静态肌力训练,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担心拉扯到跟腱,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响,我们的训练都不会伤害到跟腱。
静态肌力训练可以每次绷紧肌肉5秒钟,每组10下,每天进行5次左右。
手术后第1周:
这段时间我们要坚持以上训练,在一周时间时进行第二次换药,确保手术缝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换药结束后仍然进行长腿石膏固定,确保脚部不受外力牵扯。
手术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伤口拆线,这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拆线,拆线很简单,只要相对靠谱的医院都可以进行,拆线后要用纱布包好缝合处,然后仍然用长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术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们要把长腿石膏换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脚踝处角度和姿势不变,把膝盖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们可以到医院换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长腿石膏锯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盖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时的康复训练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训练,首先要每日用热毛巾热敷膝盖部位,长时间的固定导致膝盖的活动能力下降,热敷后我们可以进行膝关节活动训练。
训练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盖为支点弯曲,不断地练习抬起小腿,直到腿部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再次弯曲,主要是恢复膝盖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为1组,每天进行10组。
手术后第4周: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每天把石膏取下来,用热水或者中药进行泡脚,最好是用桶泡,能够泡到跟腱部位,这样能够活血化瘀消肿,然后泡完后对跟腱部位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下脚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脚背和脚尖适当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这时跟腱基本已经长好,可以慢慢的进行恢复。
手术后第5周:
继续进行前面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滚筒训练、滚瓶子、踩沙袋、夹毛巾等训练,也就是找一个圆形筒状或者瓶子放在脚下,用脚适当用力踩住瓶子来回滚动,这个训练方法对增加脚踝跖屈角度和适当拉开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脱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长度以上,直径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动在20-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3次。
手术后第6周:
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脱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网上或者医院有得卖,或者我们可以自制跟腱垫,用硬质纸盒裁剪成脚后跟垫,约20个纸片高度约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脚后跟垫,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垫子撤掉,这样会给脚踝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恢复脚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术后第7-8周:
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每天的滚瓶子滚筒训练,以及跟腱靴跟腱垫走路训练,角度已经慢慢的有所恢复,跟腱也慢慢的被拉开拉长,此时可以配合进行推墙训练。
推墙训练就是双手推墙,脚成弓步,伤脚弓起向墙靠,健脚向后拉,或者反过来健脚向前弓,伤脚向后拉直,这样能够帮助矫正、练习角度,恢复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来换推墙5分钟,每天10次。
手术后第9-12周:
这个阶段就要全脚掌着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点练习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强度,可以进行双脚提踵训练,伤脚蹬床训练,双脚提踵单脚落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复,所以我们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感受到小腿肌肉发力,这样才能够起到训练效果。
双脚提踵就是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伤脚蹬床就是用伤脚的前脚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绷紧用力,双脚提踵单脚落地就是要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然后伤脚单独支撑落地,以上动作每天训练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手术后第13-24周:
这个阶段我们走路基本已经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此时要重点练习加强小腿力量,可以练习单腿提踵,并适当的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复小腿肌肉。这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运动员可以小运动量的进行恢复运动。
手术后第25周以后: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临床
产妇在分娩时,胎儿的先露部分对产妇盆底韧带和肌肉的过度扩张、引产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都会对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疗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健治疗成为产后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人民医院住院生产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1年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并在产后45 d检测具有盆底功能的产妇210例,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7.8岁。按会阴肌力测定法(GRRUG方法)分级,随机按会阴肌力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对这六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再从肌力正常产妇中随机抽样取试验所需要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所有分组按实验测定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学分析,产妇在年龄、体重、胎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与疗效指标: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即A组: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B组:锻炼加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D组:锻炼加生物反馈组;E组:锻炼组;F组:电刺激组;G组:生物反馈组。分别观察产后或者治疗后42 d、6个月后各组相应指标的变化。①手工盆底肌肉康复锻炼:包括唤起肌肉知觉、肌肉与收缩、盆底肌肉锻炼、腹压增加时的训练,评价:发给产妇盆肌健康教育调查表,于产后对产妇盆肌康复知识、技巧的掌握、康复行为、影响产后的心理问题及自我康复满意度进行评估,每项标准分好、中、差,分别给予2分、1分、0分。5项总分为10分,≥7分为良;5~6分为中;≤4分为差。②电刺激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观察):使用PHENIX仪器;检测主要指标:肌力,按GRRUG方法重新评定每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变化。③生物反馈测定。
3、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采用χ2检验,组间进行t检验。
二、结果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以不同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均有显著效果,同样电刺激参数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肌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三、讨论
妊娠与分娩对盆底损伤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可逆的,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系指应用物理的方法,通过患者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达到增强逼尿肌的稳定性及盆底功能康复,从而治疗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此,产后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
所谓女性盆底康复治疗(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系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PFR的意义有三: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亦可治疗某些尿急、尿频、夜尿症、排空异常及盆腔疼痛等;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PFR的方法很多,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现代的。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凯格尔锻炼(Kegelexercise)为著称,始于19世纪40年代,系指有意识地对耻骨一尾骨肌群,即肛提肌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以增加尿道、阴道及的阻力,增强尿控能力,并可以提高阴道“吞吮”力度,甚至被称为“爱肌锻炼”。凯格尔锻炼还有利于盆底血液循环,使肌肉健壮富于弹性,预防萎缩无力。生物反馈法是用仪器直接测量阴道压力和收集肌电信号,通过声音和(或)视图进行反馈。功能性电刺激对Ⅰ和Ⅱ纤维收缩训练结合在一起。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各种类型子宫托重新被使用。科普宣传及患者生活指导方面,强调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排尿方法,避免茶、可乐、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的摄入等。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
骨质疏松是指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上升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对这类病症的治疗中,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法,后来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更加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因为,现代临床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从2012—2013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取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7人,对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3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5岁,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两组患者主要病症为腰背部疼痛或腕部疼痛,活动能力受限,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
2.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而对照组则单一的采用传统中医治疗法。
观察组在传统的中医骨伤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西医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和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方法,对患者予以治疗,看患者的临床康复情况。在患者病灶处初期使用黄柏、生石膏、木香、栀子、川芎、元胡、血竭、羌活、白芷、川乌进行外用工包扎治疗,中后期则使用木香、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儿茶、羌活、桂枝、独活、土鳖进行外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配以内服中药熟地、白芍、白术、川芎、炙黄芪、肉桂、当归、党参、炒杜仲、枸杞、骨碎补、续断进行治疗。
对照组则是单一的采用中医治疗法,在患者早期主要采用逐瘀行气,活血化瘀的中药例如当归、大黄、厚朴、甘草、芍药、桃仁、丹参等予以治疗,中期则是采用活血祛瘀、接骨续筋的中药如乳香、骨碎补、当归、红花、土鳖自然铜等药物予以治疗,后期则是采用益气血、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杜仲、仙灵脾、肉桂等利于骨折愈合的药物。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对的临床治疗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判断患者活动能力的康复程度。痊愈指患者疼痛消失,生活能力恢复,能够自理;有效指患者骨折愈合,但是活动能力差;无效指患者骨折尚未完全愈合,患者疼痛度没有减轻;恶化指患者骨折处不仅没有愈合,甚至出现伤口发炎恶化情况。
二、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康复情况良好,相对而言,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康复率为83.9%,对照组的康复率为78.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观察组的痊愈率为43.2%,对照组为32.4%;观察组的有效率为40.5%。对照组为45.9%。
经过临床试验对比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更为有效和安全,并且,临床效果显著;而传统中医治疗也很有效,但是相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临床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适合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因为治疗效果良好。
三、结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能力下降,机体钙流失量大,骨骼变脆弱,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病症,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便也成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康复情况也较好,并且,对患者自身机体损害小,所以,在临床上也常常采用此方法。但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相比,传统的中医治疗法的康复率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且差异显著,临床的治疗效果也明显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基于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西医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还加以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方法辅助治疗,从骨折发生的根本上采取措施予以治疗,患者康复情况良好,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所以,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补充自身钙含量,从根源上对骨质疏松症状加以治疗和预防,提高骨骼的强韧劲,这样,也更利于骨折的愈合和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世芳、何秋硕等,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10:145
【摘 要】目的 探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的效果。方法 根据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根据疾病设置观察指标,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三种慢性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对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运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以上三种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社区运动康复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医疗体操、医疗行走、肌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进行锻炼,促进患者的恢复,可用于多种慢性病及术后的恢复中,具有与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同样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社区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制定运动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和指导,患者在家坚持运动锻炼,医护人员随访指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因住院治疗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又可以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笔者通过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疾病,对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XX社区内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4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54~78岁之间;脑出血14例,脑梗死22例;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病程在1~13年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51~79岁之间;病程在5个月~13年之间。
1.2 治疗方法
1.2.1 脑卒中的运动康复治疗
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生活方式指导,控制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等脑卒中的诱发因素;随后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从健侧至患侧做关节的被动运动;能站立或者可恢复至站立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根据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活动中。
1.2.2 慢阻肺的运动康复
慢阻肺患者主要进行上下肢及呼吸肌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上肢绕圈运动锻炼上肢功能,下肢给予步行训练;运用由“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的呼吸体操[3]锻炼呼吸肌功能.
1.2.3 糖尿病的运动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眼底、血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和形式,以中量级运动为宜,即身体发热,微出汗,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超过基础次数的120%,呼吸不过急;运动形式有:游泳、太极拳、慢跑、爬楼梯、气功、糖尿病保健操等。以上运动方案均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初期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学会后自行在家完成,医护人员定期随访观察。
1.3 评价指标
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脑卒中患者用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进行评价;慢阻肺患者通过BODE指数评分、肺功能测试、呼吸困难表(MMRC)及6 min步地距离(6MWD)评价效果;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