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6 09:5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康复锻炼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篇1

这段时间是手术后的最痛苦时间,手术后要首先用药,然后用长石膏从脚部固定到大腿膝盖处,此时要膝盖处要屈膝60°~70°,踝关节成中度跖屈位,脚尖要向下压,因为手术后跟腱是比正常状态短,所以这样的腿部脚部姿势能够保证不牵扯缝合的跟腱,但是踝关节不能跖屈过度,即为脚尖不能下压过多,不然会导致皮肤及肌腱缝合处纹理压力增大,不利于皮肤和跟腱愈合。

这段时间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确实要下地活动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着地,站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手术后1-2天:

手术后1-2天我们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时脚部怎么放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你会发现无论脚部用什么姿势摆放都会特别的难受,这段时间我们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时的用冰袋冷敷手术部位,给伤口消炎去肿,康复训练主要以侧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为主,配合进行脚趾的活动,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缩,以及保持足趾的灵活性,脚趾的活动是不牵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抬腿训练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每组20下,每天进行3次。

足趾训练可以每次活动20下,以活动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5-10组。

手术后第3-4天:

这段时间我们一般要进行一次换药,因为这时候的伤口愈合了一点,为了防止带血的纱布感染导致不愈合,我们要换药一次。

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坚持前面的训练,另外可以进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训练,方法是用意念来绷紧、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变,这种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静态肌力训练,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担心拉扯到跟腱,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响,我们的训练都不会伤害到跟腱。

静态肌力训练可以每次绷紧肌肉5秒钟,每组10下,每天进行5次左右。

手术后第1周:

这段时间我们要坚持以上训练,在一周时间时进行第二次换药,确保手术缝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换药结束后仍然进行长腿石膏固定,确保脚部不受外力牵扯。

手术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伤口拆线,这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拆线,拆线很简单,只要相对靠谱的医院都可以进行,拆线后要用纱布包好缝合处,然后仍然用长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术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们要把长腿石膏换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脚踝处角度和姿势不变,把膝盖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们可以到医院换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长腿石膏锯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盖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时的康复训练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训练,首先要每日用热毛巾热敷膝盖部位,长时间的固定导致膝盖的活动能力下降,热敷后我们可以进行膝关节活动训练。

训练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盖为支点弯曲,不断地练习抬起小腿,直到腿部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再次弯曲,主要是恢复膝盖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为1组,每天进行10组。

手术后第4周: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每天把石膏取下来,用热水或者中药进行泡脚,最好是用桶泡,能够泡到跟腱部位,这样能够活血化瘀消肿,然后泡完后对跟腱部位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下脚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脚背和脚尖适当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这时跟腱基本已经长好,可以慢慢的进行恢复。

手术后第5周:

继续进行前面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滚筒训练、滚瓶子、踩沙袋、夹毛巾等训练,也就是找一个圆形筒状或者瓶子放在脚下,用脚适当用力踩住瓶子来回滚动,这个训练方法对增加脚踝跖屈角度和适当拉开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脱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长度以上,直径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动在20-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3次。

手术后第6周:

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脱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网上或者医院有得卖,或者我们可以自制跟腱垫,用硬质纸盒裁剪成脚后跟垫,约20个纸片高度约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脚后跟垫,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垫子撤掉,这样会给脚踝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恢复脚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术后第7-8周:

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每天的滚瓶子滚筒训练,以及跟腱靴跟腱垫走路训练,角度已经慢慢的有所恢复,跟腱也慢慢的被拉开拉长,此时可以配合进行推墙训练。

推墙训练就是双手推墙,脚成弓步,伤脚弓起向墙靠,健脚向后拉,或者反过来健脚向前弓,伤脚向后拉直,这样能够帮助矫正、练习角度,恢复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来换推墙5分钟,每天10次。

手术后第9-12周:

这个阶段就要全脚掌着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点练习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强度,可以进行双脚提踵训练,伤脚蹬床训练,双脚提踵单脚落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复,所以我们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感受到小腿肌肉发力,这样才能够起到训练效果。

双脚提踵就是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伤脚蹬床就是用伤脚的前脚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绷紧用力,双脚提踵单脚落地就是要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然后伤脚单独支撑落地,以上动作每天训练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手术后第13-24周:

这个阶段我们走路基本已经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此时要重点练习加强小腿力量,可以练习单腿提踵,并适当的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复小腿肌肉。这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运动员可以小运动量的进行恢复运动。

手术后第25周以后:

篇2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临床

产妇在分娩时,胎儿的先露部分对产妇盆底韧带和肌肉的过度扩张、引产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都会对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疗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健治疗成为产后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人民医院住院生产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1年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并在产后45 d检测具有盆底功能的产妇210例,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7.8岁。按会阴肌力测定法(GRRUG方法)分级,随机按会阴肌力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对这六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再从肌力正常产妇中随机抽样取试验所需要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所有分组按实验测定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学分析,产妇在年龄、体重、胎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与疗效指标: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即A组: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B组:锻炼加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D组:锻炼加生物反馈组;E组:锻炼组;F组:电刺激组;G组:生物反馈组。分别观察产后或者治疗后42 d、6个月后各组相应指标的变化。①手工盆底肌肉康复锻炼:包括唤起肌肉知觉、肌肉与收缩、盆底肌肉锻炼、腹压增加时的训练,评价:发给产妇盆肌健康教育调查表,于产后对产妇盆肌康复知识、技巧的掌握、康复行为、影响产后的心理问题及自我康复满意度进行评估,每项标准分好、中、差,分别给予2分、1分、0分。5项总分为10分,≥7分为良;5~6分为中;≤4分为差。②电刺激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观察):使用PHENIX仪器;检测主要指标:肌力,按GRRUG方法重新评定每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变化。③生物反馈测定。

3、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采用χ2检验,组间进行t检验。

二、结果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以不同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均有显著效果,同样电刺激参数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肌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三、讨论

妊娠与分娩对盆底损伤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可逆的,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系指应用物理的方法,通过患者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达到增强逼尿肌的稳定性及盆底功能康复,从而治疗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此,产后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

所谓女性盆底康复治疗(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系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PFR的意义有三: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亦可治疗某些尿急、尿频、夜尿症、排空异常及盆腔疼痛等;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PFR的方法很多,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现代的。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凯格尔锻炼(Kegelexercise)为著称,始于19世纪40年代,系指有意识地对耻骨一尾骨肌群,即肛提肌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以增加尿道、阴道及的阻力,增强尿控能力,并可以提高阴道“吞吮”力度,甚至被称为“爱肌锻炼”。凯格尔锻炼还有利于盆底血液循环,使肌肉健壮富于弹性,预防萎缩无力。生物反馈法是用仪器直接测量阴道压力和收集肌电信号,通过声音和(或)视图进行反馈。功能性电刺激对Ⅰ和Ⅱ纤维收缩训练结合在一起。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各种类型子宫托重新被使用。科普宣传及患者生活指导方面,强调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排尿方法,避免茶、可乐、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的摄入等。

篇3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

骨质疏松是指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上升的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在对这类病症的治疗中,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法,后来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更加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因为,现代临床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从2012—2013年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取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7人,对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3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5岁,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两组患者主要病症为腰背部疼痛或腕部疼痛,活动能力受限,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

2.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而对照组则单一的采用传统中医治疗法。

观察组在传统的中医骨伤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西医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和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方法,对患者予以治疗,看患者的临床康复情况。在患者病灶处初期使用黄柏、生石膏、木香、栀子、川芎、元胡、血竭、羌活、白芷、川乌进行外用工包扎治疗,中后期则使用木香、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儿茶、羌活、桂枝、独活、土鳖进行外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配以内服中药熟地、白芍、白术、川芎、炙黄芪、肉桂、当归、党参、炒杜仲、枸杞、骨碎补、续断进行治疗。

对照组则是单一的采用中医治疗法,在患者早期主要采用逐瘀行气,活血化瘀的中药例如当归、大黄、厚朴、甘草、芍药、桃仁、丹参等予以治疗,中期则是采用活血祛瘀、接骨续筋的中药如乳香、骨碎补、当归、红花、土鳖自然铜等药物予以治疗,后期则是采用益气血、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杜仲、仙灵脾、肉桂等利于骨折愈合的药物。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对的临床治疗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判断患者活动能力的康复程度。痊愈指患者疼痛消失,生活能力恢复,能够自理;有效指患者骨折愈合,但是活动能力差;无效指患者骨折尚未完全愈合,患者疼痛度没有减轻;恶化指患者骨折处不仅没有愈合,甚至出现伤口发炎恶化情况。

二、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康复情况良好,相对而言,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康复率为83.9%,对照组的康复率为78.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观察组的痊愈率为43.2%,对照组为32.4%;观察组的有效率为40.5%。对照组为45.9%。

经过临床试验对比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更为有效和安全,并且,临床效果显著;而传统中医治疗也很有效,但是相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临床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适合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因为治疗效果良好。

三、结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能力下降,机体钙流失量大,骨骼变脆弱,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病症,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便也成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康复情况也较好,并且,对患者自身机体损害小,所以,在临床上也常常采用此方法。但是,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相比,传统的中医治疗法的康复率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且差异显著,临床的治疗效果也明显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基于传统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西医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还加以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方法辅助治疗,从骨折发生的根本上采取措施予以治疗,患者康复情况良好,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所以,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补充自身钙含量,从根源上对骨质疏松症状加以治疗和预防,提高骨骼的强韧劲,这样,也更利于骨折的愈合和病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世芳、何秋硕等,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10:145

篇4

【摘 要】目的 探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的效果。方法 根据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根据疾病设置观察指标,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三种慢性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对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运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以上三种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社区运动康复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医疗体操、医疗行走、肌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进行锻炼,促进患者的恢复,可用于多种慢性病及术后的恢复中,具有与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同样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社区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制定运动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和指导,患者在家坚持运动锻炼,医护人员随访指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因住院治疗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又可以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笔者通过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疾病,对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XX社区内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4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54~78岁之间;脑出血14例,脑梗死22例;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病程在1~13年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51~79岁之间;病程在5个月~13年之间。

1.2 治疗方法

1.2.1 脑卒中的运动康复治疗

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生活方式指导,控制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等脑卒中的诱发因素;随后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从健侧至患侧做关节的被动运动;能站立或者可恢复至站立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根据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活动中。

1.2.2 慢阻肺的运动康复

慢阻肺患者主要进行上下肢及呼吸肌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上肢绕圈运动锻炼上肢功能,下肢给予步行训练;运用由“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的呼吸体操[3]锻炼呼吸肌功能.

1.2.3 糖尿病的运动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眼底、血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和形式,以中量级运动为宜,即身体发热,微出汗,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超过基础次数的120%,呼吸不过急;运动形式有:游泳、太极拳、慢跑、爬楼梯、气功、糖尿病保健操等。以上运动方案均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初期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学会后自行在家完成,医护人员定期随访观察。

1.3 评价指标

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脑卒中患者用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进行评价;慢阻肺患者通过BODE指数评分、肺功能测试、呼吸困难表(MMRC)及6 min步地距离(6MWD)评价效果;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篇5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篇6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7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能引起患者的腰、腿部疼痛,多发病于青壮年,给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较大影响[1]。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院给予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联合针灸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28岁~59岁,平均年龄为(36.2±14.1)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6±1.8)年。本研究实施前,所有患者均已知情,且自愿接受本次实验。对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根据每位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穴位,取3寸毫针,直刺或斜刺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对腰部穴位另加艾柱温针灸3柱,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取俯卧位,将电极板放置在患者的腰部痛点位置,强度调至患者能耐受程度,采用电脑中频的11号处方,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康复护理,主要措施有:①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真诚的语言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整心态,缓解其不良情绪[2]。②康复护理:地面练习: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脊柱小角度的旋转、侧屈、背屈、前屈等腰部活动;患者缓慢下蹲一站起一挺胸,使脊柱呈孤形;缓慢下蹲的运动;慢、快步交替行走的训练;对脊柱侧弯的患者,让其贴墙站立,双手下垂,由一侧的中指沿着裤缝下移至极限后复原,再做另一侧。床上练习: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平卧,双替进行抬高-放下练习,抬腿时尽量让躯干与下肢呈直角;患者侧卧,上面腿抬高,尽量让两腿呈直角,双侧交替练习;患者平卧,后枕部、双肘部、双脚掌着床,小腿垂直用力,让身体的其他部位离床拱起;患者俯卧,腹部着床,头部、四肢抬起。

康复锻炼的原则应遵循由轻至重、由慢至快、由局部至整体、时间由短至长。床上练习与地面练习交替进行,每次30分钟,强度与次数以患者耐受为度,每天进行2次。

1.3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腰椎活动正常,腰部与下肢的麻木、疼痛症状消失;有效:腰椎活动范围增大,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上腰腿疼痛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占1/5[4],与长期不良姿势和工作习惯有关。中医辨证取穴针刺,利用针灸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化癖止痛的功效,吸收与消除周围神经根与组织的充血、炎症、水肿等,缓解局部的肌肉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5]。中医辨证论治取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利用针灸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止痛功效,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消除和吸收周围神经根及软组织充血、水肿及炎症,起到止痛作用。电脑中频治疗利用中频电流对感觉神经有一定作用,对人体细胞具有复活作用,能明显降低组织电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病变组织的血循及营养状况,消除水肿,松解粘连组织,从而减轻并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康复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科学、系统地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针灸理疗的目标是解除肌肉痉挛,缓解对神经根的挤压;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使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措施联合针灸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与安全可靠性,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树红,王升英,张彦妹.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1.9(4):811-812.

[2]葛伟.针灸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2.15(34):52-53.

[3]周艳芬.护理干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4(15):214.

篇7

关键词:肩关节功能;内固定术后;肱骨近端骨折;康复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当中有大约18%为移位骨折[1],必须要采取内固定临床手术治疗。但是目前对于这种疾病只是对临床治疗非常关注,可是对手术以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一情况,本文笔者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以后的患者60例,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以后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28~75岁,平均年龄为54.2岁。骨折类型包括有2部分骨折、3部分骨折、4部分骨折,它们依次为57例、36例、27例。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有止痛药物、抗生素,对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采取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手术以后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耐心对患者讲解康复治疗的方法、目的,同时向患者接受相关成功案例,使患者不良心理问题消除,使患者依从性提高。同时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系统的康复治疗措施。

1.2.2.1被动功能锻炼 患者在内固定手术以后7d以内进行被动功能锻炼,要注意必须要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首先在颈腕吊带之下采取上肢体呈现钟摆形状的锻炼,并缓慢采取上肢外旋功能锻炼。21d以内进行X线检查,在保证骨折稳定的前提之下,有医务人员协助患者实施前驱,还有就是对外旋功能锻炼给予增强,同时还要对肌肉收缩功能进行适当锻炼。这一个阶段治疗时间在30min/次[2],进行2~3次/d,一共为28d,同时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肌肉松弛剂以及止痛药物。

1.2.2.2主动功能锻炼 在上述功能锻炼的基础之上采取增强康复干预锻炼。患者治愈出院以后,2次/w回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康复训练方案。通过X线检查以后,通常在有骨折愈合现象以后加强主动功能锻炼,刚开始是对上肢肌肉力量给予锻炼,其中有对肩袖和三角肌肉进行锻炼,患者采取仰卧,肩关节要进行前屈,但是要使上肢重力明显降低,以便于前屈功能训练,然后缓慢采取坐位实施主动前屈训练。最后协助患者在病床采取双手抱头动作,使上肢向外能够充分伸展,之后患者可以逐渐采取站立下实施锻炼。这个阶段要进行2次/w,患者熟练以后可以回到家中进行锻炼,2~3次/d,30min/次。

2 结果

2.1两组Neer评分结果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Neer评分为(87.2±5.3)分,对照组Neer评分(82.1±7.2)分,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Ne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优良率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肱骨近端骨折主要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对骨折附近组织损伤明显降低,使骨折内固定具有稳定性,使肩关节功能得到稳定、患者对手术以后肩关节功能满意度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固定以后,疏松结缔组织会出现致密结缔组织,长时间制动还会造成静脉回流不通畅,并出现纤维粘连,之后加上病原菌扩散,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造成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3],因此,采用系统的康复治疗,对病情的恢复以及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康复治疗时由临床医师和护士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使肌肉痉挛和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在康复治疗的最后阶段,应该督促患者采取强化训练,并每天次数要增多,可以使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

总而言之,对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手术以后采用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使骨折早日愈合,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恩东,张凯,林永杰,等.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59.

篇8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疗法 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也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且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临床中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并无一定的标准,故治疗效果难有明确的预测。我们通过对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从1995年开始对该病258例患者在年龄段、发病情况和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相近的情况下分别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和一般保守治疗,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患者258例。男139例,女119例;年龄23~67岁,平均448岁;病程3天~10年,平均2年1个月;此次发病就诊时间:1周以内125人,1周~1个月91人,1个月以上42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分布:L4~5105例,L5~S186例,L4~5、L5~S156例,其它11例。临床诊断标准参照陆裕朴主编《实用骨科学》[1]。我们将病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B组采用一般保守治疗。其中A组142例,B组116例。

2 治疗方法

2.1 A组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患者,主要采用完全卧床休息,外敷、内服中、西药药物和理疗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3天~1周。第二阶段:主要针对经过第一阶段治疗或发病1个月以内的患者,主要采用腰椎牵引(牵引以床边牵引为主,牵引力先为患者体重10kg,逐渐增加到患者体重+10kg为止)和轻手法按摩治疗(手法主要以滚法、揉法为主),并逐步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1~2周。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经过前阶段治疗或发病已1个月的患者,主要采用按摩治疗(手法除轻手法外,再加用斜扳法、被动牵拉法、直腿抬高法、旋转回纳法等手法)和继续同样腰椎牵引,可行腰椎电动牵引,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2~4周。第四阶段:主要用于康复治病的患者,主要采用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理疗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2个月。

2.2 B组采用一般保守治疗 随机采用理疗、中、西药物、腰椎牵引、按摩治疗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治疗时间约3个月。

3 治疗结果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2],我们将疗效分为4级:优为症状及体征全部缓解;良为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可为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减轻;差为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

258例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优、优良的比较:治疗1月后A组优72例(占5070%),优良101例(占711%);B组优44例(占3793%),优良68例(占5862%);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和优良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2个月后A组优86例(占6056%),优良120例(占8450%);B组优56例(占4827%),优良86例(占7413%);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和优良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3个月后A组优97列(占683%),优良126例(占8873%);B组优65例(占5603%),优良97例(占8362%);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在优和优良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全组获得1~4年随访,A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352%,B线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431%,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复发10例均经过分阶段综合疗法治疗,优7例,良3例。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自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证实该病以来,国内外便对该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目前研究认为[3~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是椎间盘的退变,此退变的表现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致椎间盘的胶质、蛋白多糖和水的改变,并且在症状产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是正常的生理老化过程,临床上并不会产生症状,只有当某种因素影响了这一进程时,才会发生病理学的退变。椎间盘突出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主要有机械压迫、神经营养的障碍和局部生物化学环境的改变等;腰神经根没有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与周围神经相比其化学屏障功能缺乏,牵拉耐受、挤压及化学刺激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其血液供应缺少神经外膜及束膜内两组血管网,故对缺血耐受能力差,容易发生炎症和水肿。因此,我们认为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其病理变化应以炎症和水肿为主,而该病的中、后期的病理变化则应以压迫为主;所以,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目前在临床上我们将该病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的综合治疗,第一阶段相当于该病的早期,第二、三阶段相当于该病的中、后期,第四阶段则为康复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完全卧床休息、中、西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牵引治疗、理疗、按摩治疗等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疗效[1、3、7];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上述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应有一定的适应症,因此,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明确性;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研究我们认为[1、3、7]:完全卧床休息是可以解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使患部静止,从而加速炎症消退及椎间盘回缩;此种方法由于简单且无创伤,因此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基本治疗。中药治疗多从肾虚、风寒湿邪外侵入手,以补肾壮筋、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原则,西药治疗主要以激素类、消炎镇痛类药为主,根据其药理分析,临床上主要用于以疼痛、局部炎性水肿为主的早、中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牵引治疗因主要是减少椎间隙内压,拉紧黄韧带及关节囊,临床上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期治疗。理疗、按摩治疗临床报导较多,普遍认为临床上应根据发病情况而采用先轻后重的治疗原则。因此,我们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完全卧床休息、外敷、内服中、西药药物和理疗治疗;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腰椎牵引和轻手法按摩治疗;第三阶段:主要采用按摩治疗和腰椎牵引;第四阶段:主要采用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理疗治疗。这样在治疗上就会有的放矢,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一般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临床上并不太重视,许多医生仅教病人一二个康复动作后便没有作进一步的指导,而且康复治疗的时间也短,故临床上常常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而且复发率也较高。其实,康复治疗对椎间盘组织的修复和周围组织的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防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复发;因此,我们将康复治疗列为治疗该病的第四阶段,治疗时间约2个月左右,以期待该病的疗效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258例经过近期随访复发率仅为387%(10/258),故疗效是肯定的。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突出物的大小、方向和部位进行的[1、3],从病理上分析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故难以较客观的指导临床治疗。我们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治疗该病,符合其病理的改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阶段综合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陆裕朴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147~1154

[2]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5~706

[3]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2~98

[4]侯树勋加强下腰痛的基础提高下腰痛的诊治水平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1):1

[5]RyderidB.Pathoanatomyandpathophysiologyofnerverootcompression.Spine1994;9:7

篇9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膝部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87-01

膝部骨折患者在实行内固定术后,由于长时间的制动可能引起关节活动发生障碍。因此,如何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关节功能显得十分重要[1]。本次试验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具体试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0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实行膝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有25例发生股骨髁上骨折,47例发生胫骨平台骨折,36例发生髌骨骨折,28例发生股骨髁骨折;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患者实行内固定术后,抬高患肢并对其进行外固定,与此同时注意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渗血、局部肢体肿胀等情况进行密切监视。在普通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必需蛋白、维生素等的补充,并于4周后对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进行X线检查。当外固定拆除之后再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术后对实验组患者实行同样的外固定、症状监测及饮食补充,并于手术后的第一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的方法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由责任护士负责和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建立良好的关系;术前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并介绍说明术后应注意的问题及术后康复锻炼的具体方法,以取得配合。

1.2.2.2 主动锻炼 于术后第1天始,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关节屈伸等活动,一般每次持续5-10s,以50次为1组,每天进行2-5组锻炼;术后第2天引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10次/d,10min/次;7d后,引导患者进行足趾、髋部肌肉的抗阻练习;注意主动锻炼的强度不能超过病人正常接受能力[2]。

1.2.2.3 CPM机被动锻炼 于术后3-5天,使用CPM机器辅助进行锻炼。锻炼初期设定活动范围

1.3 效果评价 按Judee标准[3]对两组人员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级,具体评级标准如下:优:关节活动度> 100°,良:80-100°,可:50-80°,差: < 5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实验人员的膝关节活动度情况见表1。P

3 讨论

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恢复的疗效,实验中,通过对每位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沟通,明显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患者由原来的被动训练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训练。膝部骨折患者在实行内固定术后关节活动常发生障碍,良好的关节活动是膝关节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术后早期应进行膝关节主动、被动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可以促进的血液循环,并减少可能出现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出现。应用CPM机进行被动锻炼,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肿胀,防止粘连、挛缩和僵硬,明显改善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4 结论

术后早期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可明显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和香,贺美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7,1:2-3.

[2] 许金枝,王瑛.下肢骨折后功能锻炼时间与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5,19(3):506-507.

篇10

关键词:电击伤;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

电击伤除了会导致患者皮肤的坏死,还会造成深部组织、神经及肌腱的损伤[1],临床显示其致残率与截肢率很高,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措施不当,极易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我院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经验表明,对于电击伤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封闭创面,同时做好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为了进一步分析严重电击伤患者保存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与效果,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待的严重电击伤患者29例,皆为伤后24h之内就入院接受治疗。29例患者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8~58岁,平均(39.4±5.8)岁;致伤电压380~100000V,平均13450V;电击伤总面积最少为躯体8%,最多为躯体57%,均值为(30.6±3.7)%;电击伤部位包括上肢16例次、下肢11例次、胸腹部6例次、会4例次。所有患者治疗前皆进行了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定。

1.2方法 本次研究针对29例严重电击伤患者采取保存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如下:

1.2.1局部创伤处理 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预防休克、抗感染及预防肾功能损伤等治疗,重点加强患者局部创面的处理,措施包括减张切开与急诊清创术;关节、神经、肌腱与骨外露部位则尽量采取皮瓣覆盖;肘肢体严重毁损的患者则建议采取截肢术,但应注意的是残端应用肌皮瓣包裹处理;截肢平面除了要充分考虑保障肢体功能外,还应考虑是否利于假肢的安装。

1.2.2和支架治疗 早期对创面处理的时候必须保障各个关节在其功能位包扎;采取扩创植皮或者皮瓣移植术的患者,之后应采用石膏或者夹板将受伤肢体关节在其功能位或者抗挛缩位固定好;换药的时候应将石膏或者夹板拆除,换好之后应利用支架继续使患者保持原来直到剖面愈合为止。

1.2.3主动、被动活动 患者创面未愈合早期应要求患者采取主动静力收缩,待创面基本愈合之后应指导患者进行一些轻微的肢体活动或者医护人员协助其采取一些合适的被动活动。活动时应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并且采取先被动后主动的方式,慢慢采取器械辅助主动活动。部分患者深层组织坏死、肌腱与神经受伤,基本上采用的是皮瓣移植修复术,要求患者术后两个月开始功能治疗。一些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麻木、肌力减弱等,采取被动活动时应确保手法的轻微与柔和,促进患者逐渐恢复主动活动。

1.2.4理疗 采用温水将患者的僵硬关节软化后行主动活动,并对关节与新愈合的部位进行按摩处理,某些患者电击伤后会发生肌萎缩、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建议采取高压氧治疗,而一些局部肿胀的患者则建议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进行消炎与消肿处理[2]。

1.2.5加强肌力与功能训练 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上体质比较虚弱的话,极易影响患者的康复,故而要尽早采取有效的局部或者全身肌力锻炼及功能技巧训练等。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应协助或者督促其进行肢体的伸屈与旋转,以及做一些关于手方面的活动等,进行2~3次/d,时间控制在20min/次以上。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后,建议其每天上午与下午花费至少30min进行室内活动。患者应从简单的自身生活能力锻炼开始,循序渐进,之后将活动扩大到体力活动上。

1.2.6截肢后康复训练 截肢患者术后要加强自身平衡与姿态协调的锻炼,一般应从术后2个月开始进行截肢体功能训练,先从残肢主观运动训练开始,然后将残肢放上沙袋后持重主动运动训练,使得残端在沙袋上呈现直立或者垂直方向活动,以便进行残肢肌力的训练,愈合后假肢的安装打下基础。

1.3观察指标 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前者采用BI(简化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强,后者采用FMA(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定)评定[3],得分越高则表示运动功能越佳。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皆得到明显提高,相较于治疗前相关评分对比差异性显著(P

3 讨论

这些年,对于严重电击伤患者而言,消除创面、救治生命并非最终的治疗目的,而是早期注重与加强功能康复治疗。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严重电击伤患者采取保存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除了使得患者身心健康得到尽快恢复,也促进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与肢体功能运动的提高,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卢立春,杨宝会,曲狄,等.烧伤后爪形手的功能重建及康复治疗18例临床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3):527.

篇11

关键词:康复锻炼;肘关节异位;骨化术;临床疗效

肘关节异位骨化属于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受伤后肘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在骨科临床上对该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通过手术清除异位骨化现象,但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一大难题[1,2],为了探讨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对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0.2±17.3)岁,病程范围(从患者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段)5~10个月,平均病程(6.2±3.9)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肘关节存在骨性结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缺血性肌肉痉挛和神经血管损伤患者。52例资料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进行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采取不同康复方法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1.2.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康复锻炼: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锻炼时间以半月为宜,第一阶段的锻炼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第1d开始,主要联系部位为肩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如此训练1w后进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练习时间10min/次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连续锻炼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8组~10组的锻炼。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围内科进行肩部关节的钟摆式划圈训练。第二阶段是患者训练的稳定性康复期,此时患者的肘部关节90°功能位已经固定3w,可以根据情况解除其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开展肘部关节的助力活动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性活动训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滑轮或者滑车等器械进行辅助运动(同时注意对邻近的关节部位进行不同角度的锻炼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便于为下一阶段的关节锻炼做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强度是每次锻炼20次左右,进行2~3次/d。第三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抗阻训练,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患者此时可以加强肘关节部位活动范围的锻炼,在患者耐受能力条件下,增加肘部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锻炼时注意要同时兼顾肘部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第三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多重复性、低负荷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注意患者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第四阶段:该阶段是强化康复训练期:训练重点在于增强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协调性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和巩固肱关节和桡关节的灵活性锻炼。

1.2.2物理疗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w开始进行肘关节的CPM训练[3],每次训练时间以1h左右为宜,训练后用医用冰袋冷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训练强度和关节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同时配合中频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时间后进行随访调查,治疗过程中统计伤口感染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治疗后统计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另计与治疗前数据相比,计算关节活动增加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等)为计量资料,疗效统计的肘关节活动度为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以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比较结果如下表1。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平均活动范围(103.2±9.8)°,比治疗前活动范围[(11.3±4.6)°]明显增大(P

3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经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92.8°,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69.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t=8.70,P

西医康复临床上将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分为三种[4,5]:由于各种原因的创伤和手术等造成的创伤性的异位骨化;由于各种原因的神经性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常见于儿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发性异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资料对象均为创伤性的异位骨化患者,该类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论,但有相关文献[6,7]研究表明了形成异位骨化现象的条件:①存在成骨诱导物,②适当的成骨的体内环境,③存在成骨前体细胞。异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达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容易发生松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在严格的监测下进行康复训练,在抑制骨化范围增大的基础上逐渐恢复患者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最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中药康复治疗之外进行的功能训练还具有减少受损关节内血压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关节出现机化粘连现象[8]。另外,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增大肘关节活动幅度能够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损部位肌肉萎缩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卫,李杭,潘志军,等.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邓明高,潘杰,谭军,等.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锚,李豹,等.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6):474-478.

[6]黄聪,蒋协远,王满宜,等.双钢板内固定与入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3):243-248.

篇12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骨折 关节僵硬 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62-02

关节僵硬是骨折后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缺乏功能锻炼而引起患肢关节囊挛缩、周围肌肉萎缩、关节纤维性黏连等而影响关节功能。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患肢关节强直,甚至造成患者终身残疾[1]。我院对收治的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0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为(56.23±10.85)岁;其中男性52例,女性54例。骨折部位包括上肢66例,下肢40例;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42例、摔倒伤39例、打击伤15例、高空坠落伤9例;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68例、夹板固定11例、内固定术21例、骨牵6例。同时排除未成年人、意识障碍、严重骨质疏松等患者。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治疗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骨折后康复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强调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取代功能锻练的效果,同时提醒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痛苦,鼓励患者克服怕痛心理,坚持完成关节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做好心理疏导。骨折作为一个突发性损伤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担心骨折后致残、功能锻炼痛苦大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情绪的变化。护理人员适时给予表扬,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克服急于求成或过度谨慎的心理,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严密观察患者患肢复位、固定情况、末梢血液循环、动脉搏动和局部关节、肌肉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观察。如发生复位后患者肢体持续剧痛、严重肿胀、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或消失等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3]。

指导患者进行早期主动和被动锻炼,按骨折愈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骨折后l~2周为外伤性炎症反应期,此阶段可进行骨折处上下关节伸展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骨折后3~4周为骨痂形成期,此阶段除了继续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并加大肌肉收缩力度外,可逐步通过健肢主动活动带动患肢关节活动;骨折后5~7周为骨痂成熟期,此阶段可在夹板的保护下,逐步增加功能锻炼时间和强度;骨折后7~10周为临床愈合期,此阶段重点锻炼在固定期间所控制的不利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关节活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并酌情进行负重训练。如有关节损伤,应早期制动,严禁暴力牵拉。功能锻炼期间可辅以物理治疗以促进康复[4]。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指导患者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钙、低脂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时戒烟戒酒[5]。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僵硬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骨折后发生关节僵硬的原因比较复杂,多与骨愈合过程中骨折处与肌肉形成黏连、肌肉损伤后瘢痕化、患肢制动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患肢关节、肌肉得不到充分运动,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不畅,组织、肌肉间形成水肿、黏连,关节囊、韧带出现营养不良、挛缩、活动受限,进而导致关节僵硬。常由于患者怕痛、制动时间长、缺乏专业指导等原因而错过最佳功能锻炼期。因此在骨折患者的康复期间,优质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早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康复理念,重视早期功能锻炼对预后的积极影响。由于多数患者缺乏专业的康复训练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尤为重要,既要克服患者畏苦怕痛心理,又要防止患者操之过急,过度锻炼,制定时间和强度均合适的康复计划非常必要。康复期辅以物理治疗可有效缓解或消除局部肌肉疼痛、水肿等症状,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康复期间骨折愈合和功能锻炼所需的营养支持。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骨折后关节僵硬,对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金凤.四肢骨折并发关节僵硬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0):2392,2416

[2] 刘素娟,白正艳,林建兴,等.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并发症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7):96~97

[3] 李兴华,陈明娥.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对关节僵硬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1):132~133

篇13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中药熏蒸;功能锻炼

我院近年来在研究国内外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的基础上,利用中药熏蒸法温热效应原理,配合以系统的康复功能锻炼,以有效缓解患儿肌肉痉挛症状,提高生活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门诊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8岁;所有患儿均为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瘫痪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增高,患儿步行或站立时步态多为剪刀型,下肢不规律痉挛,临床合并不同程度的癫痫、感知障碍、智力障碍等疾病。本文入选案例中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常见基础疾病患者,无脊髓型肌萎缩和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根据患儿临床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5例、对照组5例,两组分别进行中药熏蒸联合运动功能锻炼和单纯运动功能锻炼,组别间在患儿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1.2疗护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儿主要病况,适度进行综合康复锻炼,主要为作业疗法、物理疗法、减重治疗、牵拉、穿矫形鞋6h/d、悬吊训练、Bobath疗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功能锻炼,连续1月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

研究组:在对照组运动锻炼的基础上,配合以中药熏蒸疗法。中药配方为:杜仲、巴戟天、桑枝、丹参各5g,地龙、川芎、秦艽各9g,僵蚕、白术各15g。每次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之进行中药熏蒸治疗,每次治疗0.5h,连续1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本组治疗过程中配合以下护理。

(1)心理护理

痉挛型脑瘫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多伴随不同程度的身体畸形,且康复期较长,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较大身心痛苦,同时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得患儿及家长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悲观等消极心理。对此,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详细介绍该病的主要知识及康复效果,给予其坚实的心理支持,以使其最大限度的配合治疗,强化治疗效果[1]。

(2)环境护理

患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舒适,保持空气流通,室温以25℃、湿度以60%为宜。

(3)熏蒸护理

每次熏蒸前注意询问患儿有无腹泻、发热等不适熏蒸的症状。熏蒸时患儿呈仰卧位躺在海绵垫上,蒸汽温度以45℃为宜。蒸汽舱温度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年龄等适当进行调节,一般保持在40℃左右。熏蒸中注意适当调节温度,以防止患儿烫伤。熏蒸结束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儿身体上的汗液,帮助患儿更衣后嘱咐其多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并适当补充水分。

1.3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采用GMFM评估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用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肌张力评价[2]。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Ⅱ级以上;有效:肌张力降低Ⅰ级;无效:肌张力不变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见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间表二:

3.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因为肌张力异常而影响其正常姿势和运功功能的发育。系统的运动康复即是根据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反复训练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建立并强化正确的运动模式,并且通过异常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来纠正和预防关节痉挛及肌肉变形,从而达到康复效果[3]。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是因先天性肝肾亏损,后天失调,气血虚弱、脾肾亏虚,导致筋骨筋肉失养所致,治疗上应以健脾补肾、舒筋活络为主。本组所用中药中,杜仲、巴戟天、白术具有补肾健脾功效,桑枝、秦艽具有通络功效,中地龙、僵蚕则能有效解痉,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功效。中药熏蒸则是利用热能将中药药性直接作用于肌梭,减轻和缓解反射性肌纤维的收缩,此外,热效应还能有效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从而有效降低肌张力。

中药熏蒸联合系统的运动功能锻炼则一方面通过中药药效的发挥,从内部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的强化从外部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内外结合,从而巩固和强化治疗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熏蒸由于其治疗本身具有特殊性,加上患儿年龄均比较小,加上心智不成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进行精密的护理,以避免治疗给患儿带来的损伤,并巩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怡.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06):88

篇14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82-01

踝关节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外侧副韧带损伤,多是由于间接外力所导致的,如行走时踏入凹处使踝关节突然内翻、内收,即可导致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的还会导致踝关节骨折,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在日后则会反复出现扭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1]。本文主要探讨了踝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共接收9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在17周岁至70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15.7)周岁,本组患者中属于非骨性踝关节损伤的有62例,踝关节韧带断裂无骨折的有3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血、压痛等现象。其中有40例患者因运动损伤,25例患者因跑步扭伤,7例患者因坠落损伤,20例患者因其他损伤。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保守治疗,①骨折较为严重的,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的患者,行手法推压治疗,选择与损伤位置的反方向进行推压,直至复位,然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6周至8周后拆除石膏[2]。②骨折但不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石膏托于患者踝关节损伤的0。位固定,6周至8周后拆除石膏进行部分负重的功能锻炼,直至踝关节骨折完全愈合以后再进行完全负重的功能锻炼。③踝关节韧带断裂,但是无骨折现象的患者,则采用石膏托与损伤的0。位进行固定,3周至5周后拆除石膏,行逐渐负重的功能锻炼。④单纯的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石膏托进行外固定并限制活动度,直至踝关节损伤处的肿块消失,组织修复完成[3]。

1.2.2 康复锻炼治疗

所有患者在石膏固定的时候,由于踝关节长时间不能进行主动活动,关节囊容易出现挛缩,肌力减弱等现象,因此,我院早期给予患者进行被动康复锻炼治疗,一般在石膏固定两周后实施。每天坚持帮助患者进行间断性的被动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握住患者的患肢进行被动的踝关节屈伸、牵拉、旋转等活动,并嘱咐患者和患者家属经常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从而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后期患者可以完全负重功能锻炼时,则应进行主动的踝关节屈伸、牵拉、旋转等活动,按照医生制定的功能锻炼方案,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锻炼,同时护理人员应适当的逐渐增加患者踝关节活动的阻力,促进患者踝关节肌力和关节囊的恢复。当患者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改善的时候,则可以进行力量练习,按照医生给予的锻炼方法坚持每天进行肌力训练和灵感性训练,使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到损伤之前。

1.3 观察指标

均随访5个月,采用Hopkinson法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分析和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值。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如果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对日常生活毫无影响,则表示治疗效果为优;如果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在关节活动的时候有轻微的疼痛感,或者劳累后有轻微疼痛感,则表示治疗效果为良;如果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尚可,疼痛感在能忍受的范围内,则表示治疗效果为尚可;如果患者的踝关节不能正常活动,功能没有恢复,且伴有疼痛感,则表示治疗效果为差[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因此也被称为距骨小腿关节。踝关节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由于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因此踝关节损伤以内翻损伤最为多见,踝关节损伤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瘀血、压痛等临床表现[5]。

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了我院9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及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发现,本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疼痛感均明显减轻,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达93.5%,且无一例为差。本次研究还采用了Hopkinson法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发现治疗后的主观系统功能评分值、客观检查评分值、总评分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由于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石膏固定治疗后,关节的活动度会逐渐降低,并且会出现关节囊挛缩、肌力减弱等现象,因此在本组患者在石膏固定两周后均给予被动的功能锻炼,从而促进踝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和关节软骨的再生。踝关节人体重要的关节之一,一但出现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工作、劳作等日常生活,甚至会加重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出现关节囊挛缩、肌力减弱等现象,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制定的治疗方案,坚持功能锻炼,使踝关节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的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在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非常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阳.骨科术后康复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康梅,何川,毛锐涛.浅谈7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5):65-66.

[3]段德宇,杨述华,王洪,等.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术后的综合康复治疗[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10):46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