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5 10:5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篇1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康复训练;护理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是常见骨折之一,主要发病原因是青壮年多由于强大暴力所致,老年人多是由于骨质疏松,外伤后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多需要长期卧床,在卧床期间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1]。现总结性回顾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长春市中医院住院的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和护理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7.25岁。2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行动力髋内固定,7例行人髋关节置换,3例行三枚空心钉固定,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方法

1.2.1运动康复措施

1.2.1.1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

早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消退肿胀,提高肌力,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①麻醉消退后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并开始踝泵练习,通过小腿肌肉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这种练习可以促进患肢血液的流通,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②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日要大于300次。③术后3d应开始CPM练习(2次/d,30min/次),练习后即刻冰敷30min。

1.2.1.2初期:(2~4周)

初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肌力。①开始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d)。②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开始髋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10~20次/组,1~2组/d),动作要缓慢、用力,屈膝屈髋要达到最大限度,保持10s后缓慢伸直。③继续加大CPM练习角度,若骨折处愈合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达90°。④在保护下,开始下地扶拐行走,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

1.2.1.3中期:(5周~3个月)

中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强化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通过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逐步尝试增加患腿负重,改善步态。①负重及平衡练习: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开始负重及平衡练习。根据骨折愈合的程度,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至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②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抱膝屈髋位逐渐缩短足跟与臀部之间的距离,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③开始蹬车有氧练习,逐渐由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④加强腿部肌力练习,包括后抬腿练习、俯卧位抗阻屈膝、抗阻伸膝练习。⑤提踵练习。

1.2.1.4后期:(4~6个月)

后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若骨折完全愈合,并足够牢固,即可开始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①随着肌力的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②跨步练习,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③患侧单腿蹲起练习,动作要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1.2.2专科护理①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康复。要关心体贴患者,对急躁、发脾气或心灰意冷、抑郁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分散注意力,在允许的范围内参加一些适当的文娱活动等。②饮食护理。患者受伤或手术后短时期内,食欲会受到影响,老年、体质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可能更明显。饮食应注重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纤维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台。③二便护理。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卧床一段时间,要帮助患者应学用大小便盆排便。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运,常有大便秘结,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番泻叶等。长期卧床易发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可适当多饮水以利于利尿。④护理。患者体息时宜适当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踝关节高于膝关节,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外旋内收,仰卧时在两大腿之间置软枕。⑤个人卫生护理。卧床时,除每日冼脸、刷牙外,还应定期洗头,保持身体清洁舒适。洗澡不便,可改为擦浴。衬衣裤要经常更换,保持皮肤清洁。伤肢穿裤子不方便,脚趾血液供应差,寒冷季节可缝制棉脚套保护。⑥预防并发症护理。应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痰咯不出时,可拍打背部进行协助防止坠积性肺炎;要经常翻身,防止骨骼突起处长期受压而发红、糜烂、形成褥疮,必要时,在骶尾部、脚后跟等处放置气垫或棉圈;如果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要把患腿垫高,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出现脑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结果

功能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本组42例患者均给予适当的的康复训练,通过训练预防了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经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或部分生活自理。

3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患者,其发病机制多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疾病,妇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分泌低下,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减少,小肠吸收钙的能力减弱等原因,致使骨形成缓慢造成骨质疏松症[2]。老年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3~12周,如果出现并发症,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作者认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加强功能锻炼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3,4]。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4.

[2]耿丽华,金芳.骨科创伤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5):233.

篇2

[关键词] 髌骨骨折;康复训练;依从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84-02

髌骨骨折是外伤中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伤后除了实施有用的外科治疗,正确系统的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康复指导对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本科于2008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髌骨骨折50例,开展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措施,并与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患者中男72例,女26例,年龄15~63岁,平均41.6岁。其中破损性骨折67例,横行骨折31例,均为单发性。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75例。2008年4月~2010年5月的50例患者由于功能训练,大多数患者肌力达4~5级,关节活动度达80°~100°,恢复了无痛和理想的关节活动度,设为康复组。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为常规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术后护理措施

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即术后行常规护理,教会患者做股四头肌收缩,要求每小时做80~100次,每天活动4~6 h,术后卧床2周,卧床期间行常规锻炼。

1.2.2 康复组术后护理措施

1.2.2.1 心理康复指导患者心理康复是提高锻炼依从性的有效途径,把心理康复作为技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技能康复。术后患者常因伤口疼痛、担心过早活动影响伤口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信心,以促进康复。术前运用合理情绪治疗,在术后康复锻炼中运用全身松弛疗法、行为疗法、鼓励和暗示疗法,可降低患者焦虑状态,缓解锻炼时的紧张情绪,同时抑制皮质下中枢疼痛神经元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使疼痛的阈值提高,从而缓解疼痛,提高疗效[1]。早起适当活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反流,阻止液体返流到细胞外间隙,故能促使伤口周围胶原愈合,减轻疼痛,并使伤口无水肿和渗出。这些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起恢复。使患者掌握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从而调动患者的依从性。护士除讲解有关疾病康复的内容外,还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与康复有关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教育,消除其焦虑或抑郁情绪,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功能锻炼。

1.2.2.2术后1周护理术后l周内,局部组织创伤未愈合,患肢肿胀疼痛,痛苦,可应用超短波、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等物理体例以利消肿。术后第2天即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先在护士的指导下锻炼健侧,然后患者按照自己的感受锻炼患侧[1]。卧位锻炼股四头肌的示例:仰卧位,两腿伸直,恰当抬高3~5 s,再慢慢放下,依次锻炼,一般为500次/d。坐位锻炼股四头肌的示例:患侧小腿绷沙袋锻炼(重量为1.5~2.0 kg)。开始锻炼时时先协助托起患侧小腿,然后移开双手,嘱患者连结患腿抬高3~5 s,再轻轻放下。一般为每小时5 min。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

1.2.2.3 术后2~4周护理拆除石膏托,骨痂已慢慢生成。可指导患者锻炼肢体重力增强肌力和关节勾当度。嘱患者坐床边,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动,循序渐进,以自动屈伸为主,辅以恰当被动活动。加重肌肉的按摩,并慢慢在踝部上悬重,用指推活髌法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术后4周开始负重锻炼。

1.2.2.4术后7周护理第7周可弃拐行走。若是呈现痛苦悲伤或不适感,可恰当推迟负重时间[2]。进行功能锻炼要按照患者体质及前一段功能锻炼的情况,进行评估打分,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幅度并慎防摔伤其他部位的骨折。

1.3 疗效评定

采用Lysholm Ⅱ评分对关节镜手术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根据陆氏疗效评定标准分4级:优为关节功能正常,无疼痛;良为膝关节活动接近正常,无疼痛;中为膝关节屈曲受限,但大于90°;差为膝关节屈曲不足90°,疼痛,跛行下蹲困难。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7周末Lysholm Ⅱ评分,常规组为(86.6±0.5)分,康复组为(92.7±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两组患者下肢功能计划完成量比较,康复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具体见表1。

3 讨论

髌骨为膝关节的籽骨,能起到呵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的作用,尤其对膝关节伸直的最后15°~30°规模更为主要。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应贯彻解剖复位、增强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以尽快恢复关节面平整,削减髌股关节炎的发生。髌骨骨折术后早期行髌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肿胀消退,预防关节粘连和避免肌肉纤维化。股四头肌的自动收缩促进血液轮循环更有利于消肿,避免肌肉萎缩,为膝关节的屈伸和下床活动打好基础。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系统的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自觉自动地配合康复锻炼。康复组应用此套康复方案锻炼后,术后7周末Harris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t=3.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有84%的患者术后恢复达到优等,而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因此该结果证明了提高术后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能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伟明,陆廷仁,王颖.心理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2005,20(6):354-355.

[2]林世红.舒适护理在心脏手术病人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201-202.

[3]朱海燕,王继红.骨科患者抑郁状态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3):72.

[4]王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4(3):23-25.

[5]孙玉姣,崔翠英,张银.循证护理在老年难治性压疮护理中的临床实践[J].现代护理,2006,12(2):173-174.

[6]张显文,柳晖,陈武鹏,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后膝关节创面愈合和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25(18):39-45.

篇3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39-02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该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出现系统症状,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对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该类患者致残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利用合适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会遗有各类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笔者所在科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疗效显著,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进行分组,其中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并与同期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21例患者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例、摔伤15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0±4.2)岁,观察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0.0±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抗感染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

1.2.2 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当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行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由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1)心理康复护理:医务人员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健康教育,个别交谈,用语言鼓励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及踝泵屈伸锻炼,术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许术后48 h后可行CPM锻炼,循序渐进,其速度与范围视患者病情及切口情况进行调整,禁止过早负重。术后2周指导患者坐床进行屈伸练习,术后3~4周增强肌力锻炼为主,同时增加膝关节主动运动,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维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练习2~3次,力量以膝关节产生轻微酸胀向无明显疼痛为宜,术后4~6周膝关节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练习后,情况许可,加大活动幅度,但要严格保持6~8周患肢不负重,根据X线中关节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质量,情况允许,可慢慢指导离床活动,利用辅助器练习躯体转移。术后3~4个月可使用单拐练习,逐步加大膝关节活动度。(3)理疗:术后48 h热疗,红外线照射,2次/d,30 min/次;超声波,软化瘢痕,松解。(4)按摩与被动主动运动:在康复治疗师及家属配合下对患者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合并半月板、韧带腓总神经损伤,故该部位对膝关节完整性、活动度有很大影响。术后正确系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肿胀,还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促进骨骼生长,减少并发症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锻炼争取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并贯穿整个骨折愈合过程。术后早期使CPM治疗可增加关节营养代谢能力,刺激可使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加速关节软骨与其周围组织愈合,同时CPM可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膝关节术后采取早期主动运动训练,能有效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从而缩小关节内外肌肉组织粘连和挛缩几率[2]。骨折术后,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锻炼计划,指导、鼓励正确完成,定期评价康复成果,锻炼应循序渐进。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的情况,严格控制下的延迟负重训练,对防止关节面塌陷重要意义[3]。术后系统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取得远期疗效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丽.膝部骨折患者术后两种功能康复方案的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4):56-57.

篇4

[关键词] 肱骨骨折;康复训练;愈合情况;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a)-0068-03

肱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情况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发生率约占肩部骨折的20%[1]。近年来,肱骨骨折发生率逐步升高,良好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为主,但伤情较重的患者采取传统方法不易使骨复位,且长时间固定关节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段[2]。手术后需采取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愈合,减少并发症[3]。现探讨康复治疗在手术后骨折愈合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从初诊至康复一直在本院骨科治疗的患者8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骨折处得到正确的复位固定,术后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术后均无明显的肩部关节功能障碍。其中40例由于自身原因未遵医嘱,未得到充分的康复训练,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年龄14~68岁,平均(38.7±1.9)岁;女性14例,年龄20~56岁,平均(33.5±2.2)岁。另外40例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2例,年龄15~64岁,平均(37.6±1.7)岁;女性1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4±1.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得到正确的手术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后,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与医生沟通,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复查,依据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关节灵活性、肌力水平等评定指标进行阶段性的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的基本过程为:①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期。术后即开始进行“钟摆样活动”[4],同时进行握拳、屈伸腕关节和肘关节等缓慢运动,强度以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为度,运动结束用冰毛巾冷敷进行消肿止痛。术后1周后,患者在保护和帮助下进行被动肩部关节活动,随后的几周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加大关节的活动程度,并在以往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肩关节被动扩胸含胸锻炼,肩部的外展、外旋、后伸、前屈上举等基本动作[5]。②术后第6周至3~4个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加大肩部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有意识地训练肩部肌肉,增加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的强度,同时开展日常生活锻炼。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难忍的状况可服用少量止疼药物,缓解后即停药,同时进行点压、拍击、揉捏等按摩手法进行辅助治疗[6]。③术后第4~5个月,骨折基本完全愈合,且经过前一阶段术后康复治疗,患者肩部多无明显功能,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个别患者仍有部分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时则进行按摩、松动关节、体操疗法等方法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第2、4个月及半年后进行回访、复诊调查,根据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活动范围,参照1990年美国医学会《永久病损评定指南(GEPI)》第五版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7],GEPI法认为肘关节活动度为上肢功能70%,屈伸活动为肘关节功能60%,为上肢功能42%,可自肘关节实测角度对肘关节功能损伤相应百分数进行评定。同时统计关节僵硬、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囊及肌健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功能GEP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临床上,骨折依据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三大治疗原则,以加速骨愈合同时减少并发症为主要目的[8]。在肱骨骨折时,手术治疗使骨折处复位后,康复治疗显得尤为关键,良好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症状。常见的肱骨骨折并发症有肩部关节僵硬、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由于骨折的创伤使局部组织受到严重的创伤,关节处易产生蛋白沉积,导致功能受限,所以,在不影响骨愈合的前提下,开展康复训练,保证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关节亦不受影响,可以正常行使功能,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9]。

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手术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此时的康复训练应少量多次,多锻炼局部并且兼顾全身,以休息为主,运动为辅,适度的伸缩,保证肌肉不萎缩,同时防止局部肿胀。手术后第6周至3~4个月,伤处已经基本愈合,此时的康复训练以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可以辅助按摩、辅助器械训练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训练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宜,过度的运动反而不利于骨折处的愈合;在此期间,也可以内服外用一些中药,帮助活血化瘀,达到消肿的目的。在康复末期,骨折基本达到愈合的程度,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此时如仍有一定的关节不适,应继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恢复锻炼,同时不间断的进行按摩等治疗手段[10]。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开展康复治疗,同时,医生应鼓励和安慰患者,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患者的恢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11]。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骨科80例肱骨骨折的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参与康复训练和不参与康复训练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参与康复治疗的患者的康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未参与训练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参与训练的患者后期并发症的发病率仅为5.00%,远低于未参加训练的患者(27.50%)。

综上所述,开展正确的、及时的、综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骨折患者伤处的愈合,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保证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肱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81-82.

[2] 曹觉飞.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01-102.

[3] 李玲.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26-527.

[4] 黄群.舒适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07-108.

[5] 李靖忠,张蕾,赵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86-87.

[6] 吕厚存.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中医康复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62-63.

[7] Cocchiarella L,Andersson GBJ.Guides to evaluation of permanentimpairment[M].5th.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0:471-474.

[8] 金峥.浅谈骨折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81.

[9] 吴鸣,朱亚林.早期系统康复对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73-374.

[10] 马戈东.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康复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5):136-137.

篇5

关键词 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篇6

【关键词】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肘关节骨折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to improve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elbow joint, 4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physical therapy,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the joint mobil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passive flexion and extension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nd drawn a conclusion:the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with the joint mobilization of joint mobi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elbow joint.

【Key words】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elbow joint fracture

肘关节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占所有骨关节损伤的首位。骨折治疗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的周期比较长,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制动和休息。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但制动容易导致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包括: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腱粘连等,我科从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对48例肘关节骨折后手术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所致关节活动障碍患者,其中24例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共收治48例肘关节骨折后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肱骨髁间骨折17例、尺骨鹰嘴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6 ~55岁,平均( 35.5 ± 7.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15~50岁,平均(32.5±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后就诊时间、骨折状况、病情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的使用方法:两组患者均先进行物理治疗(热敷或蜡疗20分钟)再进行关节松动术,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治疗组在关节松动术后再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对肘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者进行功能康复,使用前先对肘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康复功能评估,并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螺丝、旋钮、绑带扣等是否完好),再根据其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调整设备的角度档位。每次牵伸到达患者感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 分钟,待患者酸胀感减弱或无酸胀感时再旋转旋钮增加角度致患者再度出现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 分钟。以此重复,每次30 分钟,一天3次,两次间间隔至少1小时以上。治疗时如身体出现肿胀或刺激症状,应立即暂停。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

1.3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 优:关节活动度>135°;良:关节活动度60°-120°;差:关节活动度<60°。

2结果

48例患者主、被动屈伸肘关节活动范围,治疗组优20例、良4例;对照组优10例、良14例;两组均有所改善,两组组内自身康复前、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主、被动屈伸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之间康复治疗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充分运用人体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对患者进行持续性静态牵伸治疗,患者可以在家中自己操作治疗,使用方法简单灵活,携带便利,可以边听音乐、看书、看电视、聊天或操作电脑等,边治疗,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解决了因手法治疗时间短(持续性静态牵拉20分钟以上才会引起肌肉的蠕变)效果不满意,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远离轴心,减少了尖锐性疼痛,更进一步的直接有效的进行了软组织拉伸。单纯手法治疗是尖锐性疼痛,短时间轻暴力的手法治疗对增加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但长时间可导致关节二次损伤。关节松动手法配合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治疗肘关节术后功能活动障碍效果优于只做单纯关节松动术者,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分期康复指导;骨折;依从性;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关系密切,如果能让患者住院期间及时掌握功能训练方法,对其后期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前期研究[1-2]显示康复教育指导及训练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乡镇医院接受的患者知识水平一般,对康复训练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以通俗语言进行指导和教育。鉴于此,我院抽选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比较康复教育指导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具有手术指征。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3岁,平均(56.3±9.6)岁;摔伤17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1±10.2)岁;摔伤14例,坠落伤18例,交通伤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手术计划接受手术,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手术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康复指导等。术后2~5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时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化语言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时反馈真实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治疗内容、实施方式、预期治疗结果,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术前后指导,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术前后心理护理,环节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醒患者术后定时改变、排便,防止褥疮、肠梗阻等并发症;辅助教育,病房通过电视播放骨折基础知识视频、手术介绍视频、术后康复指导建议等视频,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复要点,同病房患者还可相互沟通、监督,相互纠正、鼓励。训练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抚摸、旋转等被动运动为主(术后2天至术后20天),中期训练以站立上举、前屈、行走等主动运动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此阶段训练持续至术后70天,后期训练即在主动训练基础上辅以器械,增加肌力,为患者重回社会活动而努力,此阶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故需要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加之术后随访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

1.3.1依从性评估患者术后能主动完成80%以上的功能训练,其他部分经提醒后完成者为完全依从;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不足40%,经反复提醒仍不能完成者为不依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为基本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1.3.2生活质量评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评估标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分别以率(%)、(珔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与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月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时反馈沟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加入训练,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意识。乡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早期康复训练,不下床不自理,完全卧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无力,后期康复训练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对手术情况和病情不了解,误以为术后进行训练会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经过康复教育指导即可纠正此种心理困扰,利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另外,两组患者中均有患者为尽早出院,术后过于主动训练,甚至挑战身体极限,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尽早制止、引导。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教育指导后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张丽红[3]等相关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乡镇医院指导患者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邱江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行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2]赵烽,张武,李甲岳,等.康复训练在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08):1168-1169.

篇8

1、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骨折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对于失去功能者,通过对其已有功能的训练能够对已经失去功能的部分进行代偿,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够尽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会,回到工作岗位。

骨折术后康复的开始时间尽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经干了或牵引已经安装好或已施行了内固定术后,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2、骨折术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骨折在治疗中常常需要较长时间固定伤肢或伤部,这样会使肢体因长期固定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内粘连或韧带退变失去弹性,弄不好虽然骨折已愈合,但肢体仍不能恢复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残疾。

骨折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通过肌肉运动刺激运动功能恢复,肌肉活动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可使肌肉韧带的状态改善,恢复其弹性和延展性,增强肌肉力量,对抗肌肉萎缩,并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必须在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早期就开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主动充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3、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

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

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

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典型病例:

付某,女性,55岁。患者不慎跌倒,左胫骨骨折,在积水潭医院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由于床位紧张5天出院。出院后由于不知道如何锻炼,一直不敢动。术后3个月时发现膝关节、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患者感觉肢体疼痛、肿胀,无法行走,饮食和睡眠也很差,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于是在手术3个月后,被送至北京健宫医院康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进行了麻醉下的关节松动术,一对一手法,激光、超声药导等治疗,在随后的20天里关节功能恢复,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上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人类双手极其灵巧,上肢的其他结构都是手部活动的辅助装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关节的复杂连接,各肌群的力量、灵敏与高度协调,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双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维持和恢复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

二、下肢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负重和行走是下肢的两个主要功能,下肢骨折后康复方案的制定也必然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设计和实施。骨折稳定性的重建和骨折的愈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不少病人在骨折良好愈合、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行走或步态的异常,原因就在于肌力未能有效恢复。因此,肌肉力量训练是下肢骨折后康复的重头戏。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可以分为早、中、晚期的康复训练,早期主要为足趾、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的连续被动活动及理疗可以减少术后关节粘连,在第二阶段康复中,主要内容仍是不负重前提下的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第三阶段进行负重情况下的活动度训练与肌力练习,并增加步行和平衡能力训练。

在下肢康复训练中要针对膝关节僵硬进行康复治疗。典型的膝部损伤会使膝关节成负重屈曲,膝关节内侧和后侧的软组织被异常后推,这种又可以引起膝关节中后部肌腱、肌肉和韧带被异常扭转,并出现膝后N旁筋膜变短及股内侧肌力减弱,这种软组织的移位和扭转会使关节受力异常,导致关节的潜在退化和受力异常,膝关节有时表现为膝关节反张。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力量技术恢复肌纤维的正常螺旋和软组织纤维的正常平行排列和大量肌纤维(筋膜)彼此滑动能力和肌肉间肌力平衡,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三、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炎症水肿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重点为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针灸理疗、作业治疗。

篇9

通讯作者:李春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术后3个月,康复患者的疼痛和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活动方面明显改善。结论 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 肘关节功能; 康复护理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笔者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疗效[2]。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5~76岁,平均(42.8±11.6)岁,其中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

2 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并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131,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评分6分的患者术后1~3 d即开始患肢前臂肌群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两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 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6~9 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1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 min;术后2~5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两组/ 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2.3 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进行。石荣光等调查发现,许多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3]。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

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4]。卞荣等[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6]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 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 谢立云.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0,5(17):82-83.

[5] 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2009,24(1):39.

篇10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 内固定术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膝关节周围骨折术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3~52岁,平均47.5岁,股骨髁间6例、股骨髁上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15例、股骨髁间伴髁上骨折5例、“漂浮膝”骨折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本组患者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别采用解剖型钢板、髓内钉、张力带、记忆合金、外支架等内、外固定物。

常规护理:术后常规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失血过多,血压下降明显者给予快速补液,必要时给予输血等;观察手术伤口局部情况,给予冰敷减轻水肿;观察膝关节肿胀、积液情况,必要时穿刺抽出积液,减轻反应性滑膜炎的程度;观察患肢局部血液循环征象,及时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止痛剂;围术期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观察体温变化,给予降温处理。

心理康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均为局部强烈的暴力外伤所致,对病人心理往往造成较大的震撼,很容易遗留有惊恐、焦虑、疼痛耐受差等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特点,在护理上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消除各种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向患者说明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建议患者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有计划的康复活动,防止消极逃避锻炼,又要避免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物理疗法:术后24~48小时内给予手术切口部位冰敷,每次冰敷20~30分钟,间隔1小时,冰敷时应做好对皮肤的保护[1];术后48~72小时后可以考虑使用红外线烤灯治疗,30~40分钟/次,注意防止皮肤烫伤。伤口渗血、渗出减少后可以应用下肢气压仪治疗,促进静脉血回流,以减轻下肢水肿及血栓的形成。

被动功能锻炼:术后6~8小时后即可以开始进行按摩、推移髌骨,减少膝关节尤其髌骨周围的粘连,减轻膝关节滑膜的肿胀。术后24小时在手术固定牢固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下肢持续被动活动机,活动范围应由小角度(0°~30°)开始,1小时/次,2次/日,以后即可逐渐增加活动角度5°~10°/日。术后2周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超过90°[2]。使用下肢持续被动活动机应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若出现伤口渗血、疼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止应用,并查找原因。

主动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早期以维持膝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行“踝泵”、足趾屈伸运动、肌肉等长收缩等锻炼为主,以减轻肿胀、疼痛等。术后1周内指导患者逐渐加强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等长收缩、“踝泵”、足趾屈伸运动的程度及强度。同时开始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和膝关节主动伸直训练。术后2周后患者膝关节被动屈曲达到90°以上后,即可行患肢床旁主动屈伸训练。术后3~4周可以进行股四头肌阻抗肌力训练,巩固以往训练效果,并可以逐渐进行患肢力量训练及增加耐力的训练[3]。

结 果

本组35例患者出院时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与断裂、骨折不愈合、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其中30例(85.7%)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主动屈膝在95°以上,返回原来工作,效果为优;3例主动屈膝在70°~90°,上楼、爬山时疼痛,但能从事原来工作,效果为良;2例(5.7%)主动屈膝40°~60°,屈膝时疼痛,不能从事原来工作,效果为差。

讨 论

早期主动康复训练的作用:膝关节受到外伤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及滑膜受到损害,如果关节制动时间过久就会出现骨骼肌肌腹缩短、关节周围疏松结缔组织转变为致密结缔组织导致关节僵硬同时出现肌肉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减少关节内滑膜肿胀及关节外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减少骨质疏松等[4]。因此,在术后早期即要制定康复训练,同时积极教育患者树立早期康复训练的意识及信心,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早期被动康复训练的作用:CPM可以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的修复,促进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物理疗法的作用:手术切口间断冰敷可以减轻术后切口局部充血或出血,减轻疼痛等。红外线烤灯照射等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进肿胀的消退,也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加速致痛物质排出和炎性渗出物吸收,减轻疼痛。

早期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应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康复训练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反复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康复训练应持之以恒,告知患者应坚持长期康复训练,以强化康复效果。同时也要重视健侧及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减轻健侧的负担,避免对健侧造成不必要的劳损,同时也可提高整个机体的循环代谢水平。

参考文献

1 曾和香,贺美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3(1):2-3.

2 姚静,魏丛秀.CPM活动器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应用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7,23(1):26-27.

篇11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压痛及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常规治疗有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三大原则[1,2],其中复位和固定是以恢复骨折解剖关系、早期愈合为目的,功能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康复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第1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骨折类型(AO分型)为A型;胫骨平台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61岁,平均32.3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为横断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动功能训练康复组(第2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38.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为横断型骨折。恢复期康复组(第3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4.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4岁,平均30.6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岁,为横断型骨折。所有病例选择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无其他内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DHC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髌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第1组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第2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第3组在手术30d后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复治疗。

1.2.1 术前康复教育及指导 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向患者解释骨折后的复位和固定由医师来完成,而功能训练是在医师指导下必须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复强调早期功能训练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如股四头肌训练法: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腘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2.2 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 (1)患肢未被固定关节各个方向的全幅运动,每个关节15~20次/d。(2)术后1~2d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动作50次;3~5d膝关节垫高(20~40cm)练习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训练或坐床边伸屈膝关节100~150次;9~11d双手抱股部屈髋屈膝100次;12~14d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术后14d,此时手术部位拆线,辅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开始髌骨被动活动,上下推动髌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髌骨各15次(对髌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轻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地牵伸挛缩、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的方式,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3 术后早期被动功能训练 在配合患者主动训练间隙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被动功能训练(表1)。表1 术后关节被动训练活动范围术后天数训练次数每次时间(h)屈伸(°)

1.2.4 恢复期康复组 患者X线检查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训练。(1)患肢各关节ROM训练和膝关节CPM治疗。(2)对膝关节僵直粘连患者施以理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3)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in。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 康复评定标准

术后第6个月各组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进行Lysholm[4]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为较差。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康复训练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紧张、惊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时向其解释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条件,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动本身造成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5],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失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的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同时亦可使骨痂的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损的关节得以磨造与塑形。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而骨折4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疗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曾海辉等[4]比较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认为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国新等[7]分析研究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关节制动时间与1个月和3个月后屈膝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提示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评定可以看出,第1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其中有6例总分100分,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10.3°;第2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18例为优,其余2例为良,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05.2°,此两组保证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但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复计划渐进增强肌力、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而第3组患者治疗时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理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理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第3组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达到优者只有5例,其余14例为良,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到89.9°。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R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活动是训练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补充[8]。关节长时间固定制动对关节功能有明显影响[9],连续被动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同时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10]。董纪元等[11]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Salter等[12]设计了CPM装置,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粘连未完全机化时,可较快恢复功能。膝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能否较好地修复是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在制动情况下关节软骨的损伤只能靠纤维组织修复,极少形成纤维软骨,而关节软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通过对3种膝关节周围骨折疗效比较结果发现,第1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最佳,第2组稍差,第3组结果最不理想。可见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另外第1组骨折关节活动范围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且正确的心理指导,及时的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 5051.

2 田涛,朱健奎,傅强.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3 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继祥, 刘宏亮, 等.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304306.

5 王国新, 江钟立, 李涛, 等.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2(2):142.

8 沈伟东.双钢板套骨栓加植骨术治疗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9(9):635.

篇12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康复训练

基金项目:福建省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422)

作者单位:350007福州市第二医院康复科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创伤性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4%左右[1]。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用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式,它能够不同程度地减轻下肢负荷,促进肌肉组织舒张,为胫腓骨骨折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我们选择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及减重步行训练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实验部分

1.1实验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8种骨折线及3个康复期条件下胫腓骨全场任意一点的位移量、综合应力值、和垂直应力值。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8种骨折线情况如下:①同时存在三个骨折。②下1/3 骨折。③中部骨折。④上1/3骨折。⑤无骨折。⑥同时存在下1/3和中部骨折。⑦同时存在上1/3和中部骨折。⑧同时存在上1/3和下1/3骨折。3个康复期为4、8、16周。

1.2方法

1.2.1取点方法M、Z取骨密质的32个点,V取同一骨折处上下的差值。

1.2.2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2.3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正态性转换,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处理。

1.3实验结果治疗时间对各骨折处Z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6.228,P

2临床观察部分

2.1资料与方法

2.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65±6.32)岁;根据schataker分类[3],Ⅰ型18例,Ⅱ型24例,Ⅲ型22例,Ⅳ型10例,Ⅴ型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韧带损伤10例,交叉韧带损伤8例;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康复训练观察组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二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发生部位、骨折类型、合并并发症等一般性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2.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康复教育、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治疗。首先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交流与沟通反复向患者阐释复位与固定是基础,康复训练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的必要性,争取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以实现机体功能的早日康复。早期主动康复训练有术后足趾主动运动、膝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训练等,术后被动康复功能训练是指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训练,采取逐日增加伸屈度的方式,连续训练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减重步行训练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13

【关键词】 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 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 术后1-2周(第二阶段) 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 术后2-4周(第三阶段) 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篇14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康复指导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日渐增多,术后康复训练也引起更多的重视。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功能受限,减少住院时间,大大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对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追踪随防,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手术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髋68例,右髋52例,年龄60~91岁,平均6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头下型86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碍,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经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术后1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得以康复。5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且有严重并发症,但能耐受手术,出现皮肤压疮。术后第5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由同一组医师负责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

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 皮肤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组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脑、肾等方面并发症,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较困难,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影响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易发生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做到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扩胸运动:患者平卧位,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然后向两边尽量分开,10 min/次,2~3次/d,进行上肢拉伸锻炼;④对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给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 500 ml/d,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术后第2天起定时夹闭尿管,即2 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导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 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且有金属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诱发关节腔感染,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①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②及时排除切口内的渗血、渗液、消灭死腔、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缓解组织张力,利于消肿;③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指导其适时、合理的康复训练;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进渗出液吸收,保持创面干燥,加速水肿消退,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本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致手术失败,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应予以高度重视[2,3]。预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②患肢予以适当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③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④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补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本组均按统一训练计划,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 d开始康复训练,术后第1、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术后2周内,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由护士帮助实施相关的锻炼项目,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②踝关节主动背伸背屈运动;③主动臀收缩运动;④被动髌骨推移运动;⑤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

第二阶段(术后2周~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此阶段主要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①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1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②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③坐位到站立位点地训练,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④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 kg(≤自身体质量的20%)直到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⑥借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脱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此阶段以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落实并指导其出院前后的康复锻炼,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并与主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4 小结

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材料、医疗技术和配套设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指征较以前有所放宽[4],由此而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护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把重点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肤、肺部及防止切口与深部感染和髋关节的脱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拉伸锻炼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率。在康复训练方面,提倡术后早期适当的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四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银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现代康复,2001,5(5):12-13.

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医下骨,2004,16(1):7-8.

4 李伟宝,盛璞义,韩士英.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