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经济旅游,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市场需求,同时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因此旅游市场的商品价格往往会高于一般有形消费品市场,生态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所以企业也乐于投资。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如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带来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地区GDP、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生态旅游业而言,兼具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关联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很乐于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对于供给者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要求,必须把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一种迎合,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也为现代经济理论所诟病。但是良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旅游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实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三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护资源与环境才能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旅游开发部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根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的投资者、经营者、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时获益,这也体现了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系统运作过程当中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旅游发展为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稳定的融资途径,大大缓解了政府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经济关系的失衡
生态旅游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和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和谐、共存、共赢的关系。但是生态旅游本身并不会因为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必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非持续发展因素,比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割裂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为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在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旅游参与者,无论是政府、开发经营者、当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现过理性缺失的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样,生态旅游因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符合现代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旅游体验,得到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以及存在的现实矛盾,并对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情况,最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评估而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这种开发背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和积极意义,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威胁。在这种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为生态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对生态旅游市场缺乏科学评估导致生态旅游地盲目开发,使其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体验需要;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带来旅游地发展危机;旅游经营者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违背生态原则;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游客数量控制的矛盾无法协调等。长此以往,只会使生态旅游经济难以为继,最糟糕的是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子孙后代付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的意义来说意味着子孙后代丧失了未来选择和参与这些旅游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利益之上,利益诉求者割裂了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孤立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三、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构建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产权归属是模糊的,其消费没有排他性,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试图能在活动中“分一杯羹”。但是该产品是有竞争性的,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竞争性很大,即每个人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活动都具有负外部性,都会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资源质量,而个体在消费中是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的,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因此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区域旅游竞合
摘 要 经济溢出效应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这种溢出效应也广泛存在于旅游业中,因此就出现了各区域间旅游经济相互影响的现象,而各地市间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始终是影响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本文引入区域知识溢出模型,计算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旅游经济的溢出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地市间旅游经济对外溢出是正的,但各地市间差距也很明显,根据研究,本文还提出有关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区域旅游 溢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其外生性特征,这种影响被称为溢出(spillover)。旅游业区域溢出也存在,其“外部性”可能对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带来或正或负的溢出。在旅游经济溢出的研究中,有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估算某个地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胡田翠,2007)和模拟一个地区旅游业对另一地区旅游业的溢出效应(曹宇,2003),计量经济模型虽然能一定程度说明某个地区的旅游业对其他地区旅游业是否有影响,但却不能刻画影响的程度;也有利用改进的M-F模型来研究各地区之间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李凡、黄耀丽,2008),李凡、黄耀丽运用改进的M-F模型,计算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M-F模型被引入,虽然能说明一些经济变量(如人均GDP、旅游资源丰度等)对旅游业区域溢出的影响程度,但对各旅游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资源(产品)类型和规模等级差异等对溢出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却缺乏直观刻画。本文拟用经典知识溢出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旅游经济做溢出分析。
一、模型选择
Verspagen(1992)、Caniels(2000)用中心地理论来讨论区域知识溢出,且把空间因素引入溢出理论中,构建了一个经典知识溢出公式:
式中: 为 地区产生并为 区接受的知识溢出, 为 区的学习能力, 为区域 与区域 之间的距离。 为知识缺口,被定义为两地知识存量比值的对数(即 )。 是起校正作用的常数。邓悦、王铮(2004)把知识溢出公式应用于旅游业的溢出分析中,提出了一个旅游业区域溢出的机理模型:
(2)
李山、王铮(2009)就对模型(2)进行了可计算化处理,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重新界定,将(2)简化为:
(3)
相对应的溢出指数为:
(4)
为i地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GDP表示;用2006年深圳地区的数据估算出 =0.060; ,其中, , 分别为 , 两地的规模等级,用两地的旅游收入代替; ,A、B、C 分别代表两地市间旅游资源类型中的主类、亚类和奇葩吸引物; 为 , 两地之间的广义距离,用球面距离表示;β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阻尼参数,根据王铮、蒋轶红等(2002)对旅游域模型的研究,其值可取0.00446,并用此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
在李山等的模型中,距离缺口计算采用的是球面距离,这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将用交通距离来代替球面距离计算距离缺口。
二、数据来源和计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宜春、上饶、抚州、吉安、新余等部分县市,本文基于2009年度各地市的数据进行研究,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整理出各地市人均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对应数据,拟定了各地市的旅游资源的类型(见表1),各地市旅游资源类型差异数据变量 的取值,本文假定若主类完全不一致,其取值为4;主类相同、亚类不同,其取值为3;主类、亚类一致,但奇葩吸引物不一致,其取值为2;若主类、亚类、奇葩吸引物都一致,其取值为1。并查找了各地市最通利的交通路线距离。
运用spss将上述各影响因子数据带入式(4)计算,可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各地市之间的旅游业相互溢出指数(见表2),进而可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侧重点。
三、结论与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建议
旅游业区域溢出与两个旅游区之间的规模差异和空间距离呈负相关,与它们之间的类型差异和接受溢出方的学习能力呈正相关,且旅游业的区域溢出具有双向性(输出和接受),可正可负,因此可以用它的正负情况来判断旅游区之间的互惠或竞争关系。研究表2中的数据,可以揭示出:
1.模型中一个关键可控因素是旅游资源类型差异,从计算的结果来看,这个因素是最能影响各地市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目前,鄱阳湖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各自为战”,不少生态旅游的建设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是盲目复制,出现处处一景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部分地市之间相互溢出效应为负的情况。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开发条件,进行有重点、有主题、多层次、多特点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改变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
2.从波动区(波动区接受的总溢出反映了其他地市旅游经济增长对该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各地市接受的总溢出指数有高有低,只有九江接受的总溢出为负(-0.597)。因此,九江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除了注重与其他地市形成特色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九江的旅游业投入,使九江也能从区域旅游溢出中受益,使九江能更好地发挥整个湖区旅游业“领头羊”的作用。
3.从主动区(主动区的总溢出反映了旅游经济对外推动力和发展的自主程度)来看,南昌、景德镇两地对整个湖区的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最大,从表2中可以清晰得出,这两个地市对其余地市都有正的溢出效应,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余地市旅游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故最大限度发挥这两个地市的对外作用对整个湖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二是加大对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周边地市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的景德镇旅游业的对外宣传。
4.新余对外溢出最小,总溢出指数为负值,旅游经济体现出较弱的关联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余对南昌、景德镇的旅游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这源于其与这两个地市之间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也可能是商务交流基础上的旅游关联。所以,新余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突出“商”的特色,依托新余作为江西新型工业城的优势,积极承办各种商务、经贸、节庆、会展活动,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其余地市形成旅游资源互补。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A:MIT Press.1993:16-21.
[2]李凡,黄耀丽.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旅游学刊.2008.23(5):23-28.
[3]胡田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产业经济.2007(3):52-53.
[4]曹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48-49.
[5]王铮,武巍,吴静.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出分析.地理研究.2005(3):249-251.
关键词: 旅游循环经济;乡村生态旅游;耦合;珠江源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9-02
0引言
循环经济理念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次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不断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的结果。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好的经济基础。
珠江源风景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麓,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保持珠江源风景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以旅游资源大量消耗和旅游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理念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1珠江源风景区发展现状
1.1 珠江源风景区概况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是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到达源头、目睹其风采的大江河,全长2214千米,年均水量3400亿平方千米。被誉为“南方母亲河”,是一条对我国乃至于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河流。珠江源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东麓,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45′―104°23′,北纬23°30′―26°26′之间。距曲靖市区60千米,昆明市150千米,昆曲、曲胜、天宣等高速公路可以直接达景区交通十分方便。珠江源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44米,属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珠江源头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土地垦植率高,农林交错。有汉、回、苗、彝等民族,本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作为本区客源市场的曲靖市无论是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条件均具优势[1]。目前珠江源已完成大门区、石碑坊、珠江禅寺、三叠水瀑布等20个景点建设,风景区已初具规模。
1.2 珠江源风景区存在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源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但也显现出一些较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1.2.1 珠江源风景区客源市场偏窄珠江源风景区的开发主要是以曲靖市为依托,曲靖市从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均具优势。曲靖市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为587.5万,麒麟区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市的中心城区,为曲靖市人口、经济、政治、交通中心,辖区人口66.7万。为珠江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总体而言,珠江源风景区省外、国际游客量较少,其旅游吸引力还与待进一步提升。
1.2.2 珠江源风景区客流量偏小珠江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季节性导致其年内客流量变化性强,在一年内的3月―5月清明节前后将会迎来一个年内的客流量高峰期,因为在本段时间之内正值景区内的杜鹃花开发,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根据各年各季统计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年际变化虽不及年内变化大,但也存在较大变化。
1.2.3 景区内存在其他的问题 珠江源风景区是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开发历史较悠久。土地垦殖率高,农林交错,资源开发日趋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是云南省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显著,土地石漠化过程明显,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2]。另外,在珠江源景区内部,对植被、水域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总体表现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粗放,规划建设不到位;对风景区内沼泽、湖泊、森林、岩溶地貌等多种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条件认识不足,未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开发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破坏了风景区的整体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
2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耦合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可能的耦合方式为观光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森林公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观光牧场、畜牧产品购物,与加工业、制造业的耦合表现形态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购物等[4]。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5]。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耦合、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恢复与环境保育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缓解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6]。因此推行循环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3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珠江源附近乡村自身的特点和现状,基于这三个原则,探寻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1 基于减量化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即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与环境的相容性。具体到乡村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来看,自然景观是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关乎乡村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乡村所处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合理规划和组织,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燃料、肥料和饲料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8]。“农家饭”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其吸引游客的卖点就是“原料的天然”和“食材的原味”,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人文景观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涵,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所以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所以在对珠江源二道沟村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信仰的传承与庄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之初,做好产品的规划,制定长期系统的宣传营销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规划的贯彻实施和文化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基于再利用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大原则,是过程控制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得利用产品或物品。对乡村生态旅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把旅游业的发展控制在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珠江源风景区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如此,因此在计算景区的承载量的时候,不能笼统言之,要具体到每天。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也是保护珠江源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活动在珠江源附近乡村,不在城市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内,垃圾采取就地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精神相违背,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轻发展旅游业对乡村生态环境得影响。
3.3 基于再循环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大原则,是输出端控制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使“废弃物”资源化[14]。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农事活动既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参与的重要项目。结合珠江源附近乡村气候,地形等环境,对其开发研究可以借鉴如下的范本,例如,著名的“桑基鱼塘”模型。(见图2)
再如,“沼气循环系统模式”:把森林大量的落叶、树枝、杂草、树皮,农家生产秸秆、牛蓄粪便等入池进行沼气生产。沼气既可照明,又可用来加热发电,燃烧产物清洁卫生;沼液是一种有机肥料,可作为景区植物的追肥。冬秋季节是森林提供生物质能最丰富的时节,大量的落叶、干枯树枝可收集粉碎库存起来,用以弥补春夏季的不足[3]。
循环经济除了以上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之外,有的学者还增加了“再思考”、“再修复” “再整合”的内容,形成“6R”原则,进一步强调新经济理论的应用及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补偿,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加强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通过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旅游项目、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耦合与链条延伸、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
4结语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珠江源风景区秉承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不断丰富景区活动内容,打造精品,增强景区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王跃华.珠江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思想战线,1997,(6):44-48.
[2]肖波,王嘉学.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3):284-286.
[3]朱菲,李庆雷,杨文娟等.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区建设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84-286.
[4]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5):130-132.
[5]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8-101.
[6]李庆雷,明庆忠.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8(4):32-36.
一是通过江苏省林业局林业产业办公室,梳理、整理泗阳县现有的林业产业发展资料,把握其林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区域分布特点。从省农委、省统计局、县农委、县统计局及其网站等收集泗阳县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材料,特别是农村收入、农户收入的材料和数据,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业产业及农民收入的含义、历史、现状及相互关系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和企业进行走访和座谈,了解和掌握农户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济收益情况。机械抽取200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2000~2012年间每年的经济收入及其来源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支出及纯收入等;对企业主要调查和访谈企业基本规模、企业效益、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对农民增收的途径、及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估计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四、小结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人们旅游视野的开阔与消费愿望的上升,更加生态化、绿色化的旅游方式也成为消费者的强烈追求。据此,笔者针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意义与途径所做出的分析,也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指的是将大自然的价值进行开发,通过让消费者去感受自然美景、去畅快的欣赏与获得由自然禀赋所给人们带来的和谐、轻松、清新的气氛,并让人可以从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感知美好等。通过这样一趟生态旅游的旅程,不仅能够让游客的身心都能够更加健康舒展,与此同时也保障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可以得到实现。生态旅游同普通旅游相比,最为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旅游能够具备可持续性,这种旅游环境的创造,不需要通过破坏、开采等方式去建立旅游景点。而是通过将人与大自然相互连接,既保证了生态圈的正常运转,同时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从旅游产业的效益性来看,要想使得整个经济产业链条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做好经济管理活动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效用。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才能将旅游收入与生态维护相互统一到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来。举例来说,生态旅游景点中植被的灌溉、修剪、养护、修复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所以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优势意义
关于生态旅游管理的投入建设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地区生态资源的长远发展。生态旅游同其他性质的旅游不同,该种旅游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依托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环境所带来的损害是有限的,并且经过合理的规划,这种持续化的发展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实际效益,而一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了误区,那么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严重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举例来说,过度的旅游开发便是造成生态旅游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一项重大阻碍。自然界与生态系统中的每一项生物不仅同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生物同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结构也是不容打破的。但是,当缺乏正确的管理规划时,生态旅游景区则通常会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与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当这些蕴含自然风光的生态环境全都“改造”成为景区,那么脆弱的生态环境则不能再建构起坚强的防护“壁垒”。当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发生时,自然的抗风险能力与自然承载力也势必会因为经受不了压力而“崩溃”,最终给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维护带来巨大“灾难”。
第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措施。要发展生态旅游,则必须要注重对于生态景区的保护。这既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适度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放眼长远的经济管理活动上。一方面,旅游管理负责人员能够不盲目追求游客的数量与效益,而是将适度与适当作为考量自然景区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那么所制定出的旅游发展计划也必然会更加符合地方景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举例来说,对于有的自然生态区域来说,发展大规模的旅游是不能为当地环境所承受的,那么则此时便需要转变发展思维,重点发展与培养规模较小、档次较高、辐射作用较强的景区。在景区住宿、游客用餐等配套设施的设置上也尽量规划的更加低密度,那么即使该生态景区的游客数量上限较小,同样所获得的效益也是较为可观的。
第三,科学性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保障实现。在过去的旅游开发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资源的低水平旅游项目。这些重复性高、特色单一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给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也是较为负面的。在国家大力推崇绿色化、环保化发展的今天,过去这种旅游模式也显示其巨大的落后性,换言之,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制定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时,能够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实际情况、特色经济创收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生态经济在满足高质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要实现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管理,关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建立起關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专项部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而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便要求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才是最为恰当的。此外,当地政府也可以适当介入到生态旅游的项目开发中,通过对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监管,从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同旅游项目相互适应。
2.重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为了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加大对于生态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宣传也是极为必要的。仅从旅游开发者一方面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游客作消费活动的对象,在景区中的行为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对于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与环保法制观念的灌输,都能够产生更加积极有利的效果。举例来说,生态旅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也是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互衔接的,要达到热爱自然,那么从中寻找“连接点”,让游客能够从中受到启迪,也应当成为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题中之义。再如,旅游项目时常伴有对于周遭环境的累积性破坏性,特别是对于资源的破坏也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讲与告知,也能够为游客更加珍视自然环境奠定基础条件。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重要部分,不仅对于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优质的经济创收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响应,由此,只有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意义探究,并且将这些探索得出的有益经验积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得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沙志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6,01:214.
[2]袁静,明庆忠,李长凤.旅游产业生态化效应研究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3-37.
[3]李向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J].林业科学,2011,10:160-166.
[4]李肖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古镇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