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

生态经济旅游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经济旅游,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经济旅游

篇1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市场需求,同时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因此旅游市场的商品价格往往会高于一般有形消费品市场,生态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所以企业也乐于投资。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如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带来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地区GDP、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生态旅游业而言,兼具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关联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很乐于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对于供给者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要求,必须把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一种迎合,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也为现代经济理论所诟病。但是良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旅游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实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三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护资源与环境才能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旅游开发部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根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的投资者、经营者、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时获益,这也体现了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系统运作过程当中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旅游发展为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稳定的融资途径,大大缓解了政府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经济关系的失衡

生态旅游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和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和谐、共存、共赢的关系。但是生态旅游本身并不会因为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必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非持续发展因素,比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割裂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为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在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旅游参与者,无论是政府、开发经营者、当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现过理性缺失的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样,生态旅游因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符合现代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旅游体验,得到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以及存在的现实矛盾,并对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情况,最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评估而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这种开发背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和积极意义,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威胁。在这种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为生态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对生态旅游市场缺乏科学评估导致生态旅游地盲目开发,使其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体验需要;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带来旅游地发展危机;旅游经营者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违背生态原则;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游客数量控制的矛盾无法协调等。长此以往,只会使生态旅游经济难以为继,最糟糕的是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子孙后代付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的意义来说意味着子孙后代丧失了未来选择和参与这些旅游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利益之上,利益诉求者割裂了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孤立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三、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构建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产权归属是模糊的,其消费没有排他性,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试图能在活动中“分一杯羹”。但是该产品是有竞争性的,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竞争性很大,即每个人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活动都具有负外部性,都会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资源质量,而个体在消费中是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的,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因此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区域旅游竞合

篇2

摘 要 经济溢出效应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这种溢出效应也广泛存在于旅游业中,因此就出现了各区域间旅游经济相互影响的现象,而各地市间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始终是影响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本文引入区域知识溢出模型,计算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旅游经济的溢出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地市间旅游经济对外溢出是正的,但各地市间差距也很明显,根据研究,本文还提出有关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区域旅游 溢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其外生性特征,这种影响被称为溢出(spillover)。旅游业区域溢出也存在,其“外部性”可能对其周边地区旅游业带来或正或负的溢出。在旅游经济溢出的研究中,有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估算某个地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胡田翠,2007)和模拟一个地区旅游业对另一地区旅游业的溢出效应(曹宇,2003),计量经济模型虽然能一定程度说明某个地区的旅游业对其他地区旅游业是否有影响,但却不能刻画影响的程度;也有利用改进的M-F模型来研究各地区之间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李凡、黄耀丽,2008),李凡、黄耀丽运用改进的M-F模型,计算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旅游业区域溢出效应,M-F模型被引入,虽然能说明一些经济变量(如人均GDP、旅游资源丰度等)对旅游业区域溢出的影响程度,但对各旅游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资源(产品)类型和规模等级差异等对溢出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却缺乏直观刻画。本文拟用经典知识溢出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旅游经济做溢出分析。

一、模型选择

Verspagen(1992)、Caniels(2000)用中心地理论来讨论区域知识溢出,且把空间因素引入溢出理论中,构建了一个经典知识溢出公式:

式中: 为 地区产生并为 区接受的知识溢出, 为 区的学习能力, 为区域 与区域 之间的距离。 为知识缺口,被定义为两地知识存量比值的对数(即 )。 是起校正作用的常数。邓悦、王铮(2004)把知识溢出公式应用于旅游业的溢出分析中,提出了一个旅游业区域溢出的机理模型:

(2)

李山、王铮(2009)就对模型(2)进行了可计算化处理,并对其中的变量进行重新界定,将(2)简化为:

(3)

相对应的溢出指数为:

(4)

为i地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GDP表示;用2006年深圳地区的数据估算出 =0.060; ,其中, , 分别为 , 两地的规模等级,用两地的旅游收入代替; ,A、B、C 分别代表两地市间旅游资源类型中的主类、亚类和奇葩吸引物; 为 , 两地之间的广义距离,用球面距离表示;β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阻尼参数,根据王铮、蒋轶红等(2002)对旅游域模型的研究,其值可取0.00446,并用此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

在李山等的模型中,距离缺口计算采用的是球面距离,这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将用交通距离来代替球面距离计算距离缺口。

二、数据来源和计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宜春、上饶、抚州、吉安、新余等部分县市,本文基于2009年度各地市的数据进行研究,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整理出各地市人均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对应数据,拟定了各地市的旅游资源的类型(见表1),各地市旅游资源类型差异数据变量 的取值,本文假定若主类完全不一致,其取值为4;主类相同、亚类不同,其取值为3;主类、亚类一致,但奇葩吸引物不一致,其取值为2;若主类、亚类、奇葩吸引物都一致,其取值为1。并查找了各地市最通利的交通路线距离。

运用spss将上述各影响因子数据带入式(4)计算,可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各地市之间的旅游业相互溢出指数(见表2),进而可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侧重点。

三、结论与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建议

旅游业区域溢出与两个旅游区之间的规模差异和空间距离呈负相关,与它们之间的类型差异和接受溢出方的学习能力呈正相关,且旅游业的区域溢出具有双向性(输出和接受),可正可负,因此可以用它的正负情况来判断旅游区之间的互惠或竞争关系。研究表2中的数据,可以揭示出:

1.模型中一个关键可控因素是旅游资源类型差异,从计算的结果来看,这个因素是最能影响各地市旅游经济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目前,鄱阳湖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各自为战”,不少生态旅游的建设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是盲目复制,出现处处一景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部分地市之间相互溢出效应为负的情况。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开发条件,进行有重点、有主题、多层次、多特点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改变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的经营模式。

2.从波动区(波动区接受的总溢出反映了其他地市旅游经济增长对该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各地市接受的总溢出指数有高有低,只有九江接受的总溢出为负(-0.597)。因此,九江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除了注重与其他地市形成特色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九江的旅游业投入,使九江也能从区域旅游溢出中受益,使九江能更好地发挥整个湖区旅游业“领头羊”的作用。

3.从主动区(主动区的总溢出反映了旅游经济对外推动力和发展的自主程度)来看,南昌、景德镇两地对整个湖区的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最大,从表2中可以清晰得出,这两个地市对其余地市都有正的溢出效应,其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余地市旅游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故最大限度发挥这两个地市的对外作用对整个湖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二是加大对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周边地市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的景德镇旅游业的对外宣传。

4.新余对外溢出最小,总溢出指数为负值,旅游经济体现出较弱的关联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新余对南昌、景德镇的旅游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这源于其与这两个地市之间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也可能是商务交流基础上的旅游关联。所以,新余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突出“商”的特色,依托新余作为江西新型工业城的优势,积极承办各种商务、经贸、节庆、会展活动,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其余地市形成旅游资源互补。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A:MIT Press.1993:16-21.

[2]李凡,黄耀丽.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旅游学刊.2008.23(5):23-28.

[3]胡田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产业经济.2007(3):52-53.

[4]曹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0):48-49.

[5]王铮,武巍,吴静.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出分析.地理研究.2005(3):249-251.

篇3

关键词: 旅游循环经济;乡村生态旅游;耦合;珠江源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9-02

0引言

循环经济理念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次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不断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的结果。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好的经济基础。

珠江源风景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麓,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保持珠江源风景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以旅游资源大量消耗和旅游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理念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1珠江源风景区发展现状

1.1 珠江源风景区概况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是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到达源头、目睹其风采的大江河,全长2214千米,年均水量3400亿平方千米。被誉为“南方母亲河”,是一条对我国乃至于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河流。珠江源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东麓,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45′―104°23′,北纬23°30′―26°26′之间。距曲靖市区60千米,昆明市150千米,昆曲、曲胜、天宣等高速公路可以直接达景区交通十分方便。珠江源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44米,属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珠江源头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土地垦植率高,农林交错。有汉、回、苗、彝等民族,本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作为本区客源市场的曲靖市无论是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条件均具优势[1]。目前珠江源已完成大门区、石碑坊、珠江禅寺、三叠水瀑布等20个景点建设,风景区已初具规模。

1.2 珠江源风景区存在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源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但也显现出一些较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1.2.1 珠江源风景区客源市场偏窄珠江源风景区的开发主要是以曲靖市为依托,曲靖市从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均具优势。曲靖市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为587.5万,麒麟区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市的中心城区,为曲靖市人口、经济、政治、交通中心,辖区人口66.7万。为珠江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总体而言,珠江源风景区省外、国际游客量较少,其旅游吸引力还与待进一步提升。

1.2.2 珠江源风景区客流量偏小珠江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季节性导致其年内客流量变化性强,在一年内的3月―5月清明节前后将会迎来一个年内的客流量高峰期,因为在本段时间之内正值景区内的杜鹃花开发,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根据各年各季统计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年际变化虽不及年内变化大,但也存在较大变化。

1.2.3 景区内存在其他的问题 珠江源风景区是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开发历史较悠久。土地垦殖率高,农林交错,资源开发日趋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是云南省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显著,土地石漠化过程明显,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2]。另外,在珠江源景区内部,对植被、水域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总体表现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粗放,规划建设不到位;对风景区内沼泽、湖泊、森林、岩溶地貌等多种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条件认识不足,未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开发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破坏了风景区的整体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

2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耦合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可能的耦合方式为观光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森林公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观光牧场、畜牧产品购物,与加工业、制造业的耦合表现形态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购物等[4]。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5]。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耦合、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恢复与环境保育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缓解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6]。因此推行循环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3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珠江源附近乡村自身的特点和现状,基于这三个原则,探寻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1 基于减量化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即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与环境的相容性。具体到乡村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来看,自然景观是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关乎乡村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乡村所处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合理规划和组织,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燃料、肥料和饲料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8]。“农家饭”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其吸引游客的卖点就是“原料的天然”和“食材的原味”,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人文景观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涵,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所以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所以在对珠江源二道沟村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信仰的传承与庄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之初,做好产品的规划,制定长期系统的宣传营销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规划的贯彻实施和文化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基于再利用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大原则,是过程控制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得利用产品或物品。对乡村生态旅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把旅游业的发展控制在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珠江源风景区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如此,因此在计算景区的承载量的时候,不能笼统言之,要具体到每天。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也是保护珠江源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活动在珠江源附近乡村,不在城市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内,垃圾采取就地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精神相违背,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轻发展旅游业对乡村生态环境得影响。

3.3 基于再循环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大原则,是输出端控制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使“废弃物”资源化[14]。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农事活动既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参与的重要项目。结合珠江源附近乡村气候,地形等环境,对其开发研究可以借鉴如下的范本,例如,著名的“桑基鱼塘”模型。(见图2)

再如,“沼气循环系统模式”:把森林大量的落叶、树枝、杂草、树皮,农家生产秸秆、牛蓄粪便等入池进行沼气生产。沼气既可照明,又可用来加热发电,燃烧产物清洁卫生;沼液是一种有机肥料,可作为景区植物的追肥。冬秋季节是森林提供生物质能最丰富的时节,大量的落叶、干枯树枝可收集粉碎库存起来,用以弥补春夏季的不足[3]。

循环经济除了以上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之外,有的学者还增加了“再思考”、“再修复” “再整合”的内容,形成“6R”原则,进一步强调新经济理论的应用及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补偿,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加强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通过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旅游项目、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耦合与链条延伸、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

4结语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珠江源风景区秉承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不断丰富景区活动内容,打造精品,增强景区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王跃华.珠江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思想战线,1997,(6):44-48.

[2]肖波,王嘉学.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3):284-286.

[3]朱菲,李庆雷,杨文娟等.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区建设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84-286.

[4]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5):130-132.

[5]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8-101.

[6]李庆雷,明庆忠.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8(4):32-36.

篇4

一是通过江苏省林业局林业产业办公室,梳理、整理泗阳县现有的林业产业发展资料,把握其林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区域分布特点。从省农委、省统计局、县农委、县统计局及其网站等收集泗阳县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材料,特别是农村收入、农户收入的材料和数据,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业产业及农民收入的含义、历史、现状及相互关系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和企业进行走访和座谈,了解和掌握农户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济收益情况。机械抽取200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2000~2012年间每年的经济收入及其来源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支出及纯收入等;对企业主要调查和访谈企业基本规模、企业效益、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对农民增收的途径、及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估计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四、小结与建议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人们旅游视野的开阔与消费愿望的上升,更加生态化、绿色化的旅游方式也成为消费者的强烈追求。据此,笔者针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意义与途径所做出的分析,也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指的是将大自然的价值进行开发,通过让消费者去感受自然美景、去畅快的欣赏与获得由自然禀赋所给人们带来的和谐、轻松、清新的气氛,并让人可以从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感知美好等。通过这样一趟生态旅游的旅程,不仅能够让游客的身心都能够更加健康舒展,与此同时也保障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可以得到实现。生态旅游同普通旅游相比,最为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旅游能够具备可持续性,这种旅游环境的创造,不需要通过破坏、开采等方式去建立旅游景点。而是通过将人与大自然相互连接,既保证了生态圈的正常运转,同时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从旅游产业的效益性来看,要想使得整个经济产业链条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做好经济管理活动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效用。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才能将旅游收入与生态维护相互统一到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来。举例来说,生态旅游景点中植被的灌溉、修剪、养护、修复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所以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优势意义

关于生态旅游管理的投入建设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地区生态资源的长远发展。生态旅游同其他性质的旅游不同,该种旅游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依托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环境所带来的损害是有限的,并且经过合理的规划,这种持续化的发展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实际效益,而一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了误区,那么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严重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举例来说,过度的旅游开发便是造成生态旅游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一项重大阻碍。自然界与生态系统中的每一项生物不仅同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生物同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结构也是不容打破的。但是,当缺乏正确的管理规划时,生态旅游景区则通常会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与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当这些蕴含自然风光的生态环境全都“改造”成为景区,那么脆弱的生态环境则不能再建构起坚强的防护“壁垒”。当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发生时,自然的抗风险能力与自然承载力也势必会因为经受不了压力而“崩溃”,最终给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维护带来巨大“灾难”。

第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措施。要发展生态旅游,则必须要注重对于生态景区的保护。这既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适度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放眼长远的经济管理活动上。一方面,旅游管理负责人员能够不盲目追求游客的数量与效益,而是将适度与适当作为考量自然景区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那么所制定出的旅游发展计划也必然会更加符合地方景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举例来说,对于有的自然生态区域来说,发展大规模的旅游是不能为当地环境所承受的,那么则此时便需要转变发展思维,重点发展与培养规模较小、档次较高、辐射作用较强的景区。在景区住宿、游客用餐等配套设施的设置上也尽量规划的更加低密度,那么即使该生态景区的游客数量上限较小,同样所获得的效益也是较为可观的。

第三,科学性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保障实现。在过去的旅游开发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资源的低水平旅游项目。这些重复性高、特色单一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给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也是较为负面的。在国家大力推崇绿色化、环保化发展的今天,过去这种旅游模式也显示其巨大的落后性,换言之,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制定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时,能够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实际情况、特色经济创收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生态经济在满足高质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要实现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管理,关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建立起關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专项部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而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便要求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才是最为恰当的。此外,当地政府也可以适当介入到生态旅游的项目开发中,通过对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监管,从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同旅游项目相互适应。

2.重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为了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加大对于生态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宣传也是极为必要的。仅从旅游开发者一方面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游客作消费活动的对象,在景区中的行为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对于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与环保法制观念的灌输,都能够产生更加积极有利的效果。举例来说,生态旅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也是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互衔接的,要达到热爱自然,那么从中寻找“连接点”,让游客能够从中受到启迪,也应当成为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题中之义。再如,旅游项目时常伴有对于周遭环境的累积性破坏性,特别是对于资源的破坏也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讲与告知,也能够为游客更加珍视自然环境奠定基础条件。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重要部分,不仅对于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优质的经济创收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响应,由此,只有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意义探究,并且将这些探索得出的有益经验积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得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沙志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6,01:214. 

[2]袁静,明庆忠,李长凤.旅游产业生态化效应研究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3-37. 

[3]李向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J].林业科学,2011,10:160-166. 

[4]李肖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古镇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2:130-132.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生态经济得到了很快提升。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征:(1)生态性。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2)高品味性。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3)二重性。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5)自然趣味性。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

第一个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旅游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有意识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等。

第二个是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较短而产生的认识不清,设施,人员,法规等的不配套问题。诸如,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人才等问题。

三、对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要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地方和旅游应学习法律、法规,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开发,要环境法律,规定哪些严禁开发,哪些可以开发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二)提高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针对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四)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库移民后靠安置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经济 实践研究

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旅游业的具体呈现形式,它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接受,因而大力加强生态旅游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当前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合理的管框架下,生态旅游能够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通过实施诸如游客管理,功能分区、监控手段,旅游教育等形式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其次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中,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及其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的能力。最后,通过生态旅游的倡导和发展,可以提供旅游者的意识和体验。生态旅游的参与和引导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认知。

2.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消费。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生态旅游的参与中,参与者不仅可以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体魄锻炼,而且身体也会更加健康;同时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活动满足了人们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旅游参与者旅游的项目及其附带消费直接刺激了消费的发展。(2)刺激供应。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其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性条件,如公路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发展生态旅游必然有利于刺激这些配套性产品的供给,从而通过刺激供给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3)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生态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税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经济能力。总之,实践证明生态旅游通过刺激消费、增加供给和政府财政收入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了重要作用。

3.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提升,良好健康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1)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的损害与浪费。有些地方政府随意在保护区内修公路、造宾馆、建索道,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审美意识与自然景观不相称的人工建筑景点,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不但使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而且过高的基础建设投资使保护区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

(2)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应坚持以下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统一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在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人文景观是在大自然中人类作用和影响下的产物,与自然景观的生成密切相关;开发经营与保护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保护与经营相统一;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生态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教、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极为重要的;加强旅游者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有利于生态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其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消费的需求,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01):106-112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62-67

篇9

目前国内新兴的旅游方式中就有生态旅游,这无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态旅游,使得环境负荷过高,生态平衡被打破。所以,为使生态旅游业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谋福祉,必须健全完善现存生态旅游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好更快地不断向前。

二、生态旅游业现存问题

(一)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一个风景区的建设与使用必须经过细致地调查与系统地分析,才能决定是否开发利用。而一些开发商基于快速获得经济收益,在未做出充分实地考察和前期调查的情况下,不管不顾,大力开发,使得资源过度浪费现象不断出现,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显然,在今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必须予以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杜绝超限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管理不当、相关人员得过且过等现象的出现,尽全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生态平衡破坏极为严重

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著名景区内,存在大量人为修筑的建筑物,例如酒店、餐厅、纪念品售卖处等等。这些不但使自然景观自身的韵味黯然失色,让人觉得二者及其不搭,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不难看出,这完全与开发自然风景区的初衷背道而驰,毫无意义可言。

(三)轻视环境保护

相关数据表明,国内几乎所有的自然景区均在植被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1.76%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对于占世界人口总数最大比例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必须加强管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因为开发商与运营商各自都有相应的权力,双方为了使自己获取更高的利益回报,在不考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超负荷经营,使得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所以,如果旅游业不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情况将继续恶化,最后将导致生态旅游无人问津。除此之外,一些景区管理能力欠佳,偷税漏税等行为比较猖獗,这些抑制景区经济管理水平的行为都将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作用与必要性

“借助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赏悦景色从而达到旅游目的,进而实现旅游的价值”,是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用意所在。而且经济价值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其本身所蕴含的重要财富之一,任何一个风景区都只能通过经济效益的改善来促进旅游管理健康发展。壮观秀丽的景区借助其独一无二的景色,呈现给游客们一副赏心悦目的景象,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正是突出了“旅游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景观受到保护的前提之下”这一理念。专业人士对生态旅游做出的定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被打破为原则,借助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回归自然体验生态,最终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简而言之,只有高标准高质量的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持续进步。

四、经济管理作用下生态旅游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相关人员需要对景区的地理特点、人文习俗等方面内容做出准确认识,也要做到对生态旅游的宏观把握,抓主要特点,在选址等方面学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使游客慕名而来。放眼整个生态旅游业,经济管理体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显然,必须将地方风景特色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对于国外的成功案例要做到取长补短并结合相应法律法规,不断摸索出最适合该风景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机制。值得提出的是,对重点时间段重点游客应做限流处理,保证景区负荷不出现骤增骤降。

(二)合理规划、准确评估

开发景区之前,需制定适当的方案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就要求投资人对景区做出合理地规划和准确地评估。生态旅游必须满足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是促进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它要求相关人员对各个方面做出对比以便择优选用,杜绝不合理的投资给生态旅游业带来诸如经济效益不佳等不利影响。所以正确的规划与评估,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可靠性和降低投资风险,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三)保证服务水平

景区工作人员应本着待游客如亲人的原则,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第一,优化景区服务设施,在网络、洗浴等方面达到游客的要求。第二,端正有关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其服务水平,实现景区的温暖如家。优质的服务可以保证景区具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和广为流传的名气,能有效降低因生态环境破坏而受到的不利影响。

(四)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

先进的经营理念使得生态旅游业的飞速前进如虎添翼。经济管理制度的先进有助于促进景区管理工作趋于标准化,更有助于发现利于景区发展的相关人才,可通过组织专家进行专业知识面授等方式来实现。管理方法的先进则需要虚心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融会贯通,上进行创新,少走弯路、老路。旅游附带产品的新潮也会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比如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极有可能会让更多的游客远道而来品尝选购。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品牌营销;品牌定位;CIS形象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77-04

品牌营销活动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一种,将策划科学应用在品牌营销活动当中,而策划指的是策划者为了实现某个活动目标,在充分掌握了与此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为营销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精心地设计和计划的过程。品牌营销活动的目的,是要成功地塑造和传播品牌的形象,那么为了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品牌营销策划,就是要以品牌定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研究的重点,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创造性的原则,为品牌的整体营销活动提供一个科学的活动规范方案的决策活动过程,也为品牌营销活动提供一个科学的指导方案,使品牌营销活动更具有效率,以便成功地塑造和传播品牌的形象,最终产生品牌价值。

1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定位

旅游品牌定位是确立一个旅游景点或景区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过程,是旅游者的需求和景区或景点特色的结合。生活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而对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游乐休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鄱阳湖经济区拥有满足人们以上需求的资源优势。在对消费者进行调研时发现,64.4%的被调查者认为江西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

鄱阳湖经济区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度还是旅游资源的品位及其结构的合理性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湖清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的鄱阳湖是江西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典型代表,庐山文化景观和三清山自然遗产也是世界和谐生态的典范。整个鄱阳湖经济区形成了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集名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名楼(滕王阁)、名村(婺源)、名镇(景德镇)、名湖(鄱阳湖)为一体的高品位生态旅游组合,迎合了生态旅游类型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自身资源为基础,从功能、情感、生活情调、文化等方面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进行定位。

功能定位: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时,期望有其需要的功能、效果和效益,因而强调其功能诉求是品牌定位的常见形式。在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定位时,根据市场调研,39%的被调查者的旅游目的是休闲度假。在功能定位上,以鄱阳湖经济区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把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定位为:休闲游乐、回归自然、感悟自然、放松自我。

情感定位:该定位是将人类情感中的关怀、牵挂、思念、温暖、怀旧、爱等情感融入品牌,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或服务时,能获得这些情感体验,从而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共鸣,最终获得对品牌的喜爱和忠诚。在鄱阳湖经济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南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浮梁县瑶里镇、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这种原生态情怀能向旅游者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生活情调定位: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和感受,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使其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内容,使品牌生活化。在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对鄱阳湖生态旅游的期望是能给他们带来意外的快乐,追求那种“极乐园”的旅游生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能力让消费者领略到美好的自然景观,而且更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在此定位为“极乐园”,也是今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的整体规划的基本战略。

文化定位:将文化融入品牌,形成文化上的品牌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的提高品牌的品位,使品牌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政府一直倡导和实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统一和谐,“生态”就是“和谐”的代名词之一。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总结得出:在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最佳定位之一是“生态极乐园”。

2 旅游品牌形象设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可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内外部的一致认同感和价值感,从而增强旅游区的旅游竞争力。它包括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M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VI)和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三个部分。

2.1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理念识别(MI)

MI是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灵魂、动力和基础,反映了旅游地的价值取向、整体精神和地域文化的本质。在充分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脉、文脉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提炼出独特的品牌形象理念:清湖绿山环,生态极乐园。在区域品牌建设中,一定要牢记总理在来江西鄱阳湖考察时,慎重地对江西省领导说:“保持一湖清水。”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它也是江西的名片。绿山代表着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景色宜人的名山秀屿,她们陪伴着鄱阳湖,形成依山傍水的生态美景。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生态旅游,希望能融入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极乐园”为游客营造了令人惬意的气氛和独特的精神感受。

2.2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视觉识别(VI)

VI是MI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是为实现品牌的核心价值而向社会传达出的具体化、生动化的视觉识别符号系统,其决定了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否被旅游者识别、认知以及认知的程度。视觉识别设计包括基本要素设计和应用要素设计,其中基本要素包括旅游地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象征吉祥物等,应用要素包括办公用品、公关礼品、员工服饰、广告宣传等。视觉识别设计不仅限于传递各种信息,更是旅游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可以使旅游者全面感知旅游地的形象。

(1)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标识

从整体来看,标识是以绿色印章的形式来表现的,体现出鄱阳湖经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绿色具有“生命”、“回归自然”、“环境保护”等内涵,显现浓厚的生态气息。绿色在性格色彩中还代表着和平、友善的性格,非常具有亲切感,展现了本地人朴实、和善和真挚的情感。中间的设计元素是白色的PY相连接的变体和汉语拼音“Poyang”。其中P代表着优雅美丽的鄱阳湖候鸟――白鹤,展现了鄱阳湖区优美、和谐的生态气息,而且白鹤也是纯洁、幸福、美丽、吉祥、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的美好希望。而Y代表着荡漾的湖水,充分显现了鄱阳湖区的水文化。清澈的湖水、自由的鸟儿融于一片绿色之中,山山相依、水水相连,整个造型完美体现了鄱阳湖经济区“清湖绿山环”动静相宜的自然生态美景。她的山、她的水、她的人、她的古韵,代表了人们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域的美好印象,也代表了鄱阳湖区域旅游的最大特色,她充分激发了人们对生态天堂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态极乐园”梦寐以求的身体、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

(2)标准色、标准字体

将绿色作为主体色,广泛用于景区的标识设计、导游图、旅游指南、商品包装、指路牌等方面。绿色象征着生命、生态、静谧,既能与旅游地的自然景色相融合,又与生态旅游的主题相吻合。可以在适合的地方融入白色和红色。白色象征着环境的纯洁、干净、轻松,红色代表着热情、浪漫、力量。将旅游地品牌名称、宣传口号、指示标语等进行字体设计或者请名人题写后,作为标准字体,同时为了便于让更多的旅游者理解,要注以标准简体中文和标准英语。

(3)象征吉祥物和旅游纪念品

象征性吉祥物是为强化旅游品牌个性、表现品牌特质所设计的卡通造型。可以将候鸟通过人格化设计制成吉祥物,使其平易近人、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而且又能突出绿色生态的旅游理念,取得游客的接受和喜爱,从而强化其对旅游品牌的认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体现当地特色,突出地域个性和生态特色,地方性越独特、越浓厚,旅游品牌形象的传播力就越强。

(4)VI符号的应用载体

将视觉识别符号广泛应用于旅游地的网站、景区建筑、道路、指示牌、车辆、广告宣传、办公用品、员工服饰以及旅游纪念品和小商品上,以统一的视觉语言向游客传达出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的形象。对于景区来说,除此之外,窗口形象、街景风貌、建筑风格等也要尽量与景区的总体风貌和特色保持一致,实现视觉上的统一。

2.3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行为识别(BI)

BI以理念识别为依据,是理念识别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系统规划了品牌经营者的对内和对外行为。对内行为包括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等;对外行为包括旅游地内的人员对游客的行为以及对外信息沟通、公关关系、营销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的政府行为、民众行为和企业行为三个方面。在进行BI规划时,要坚持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热情诚信、服务科学、高效管理的原则,充分展现旅游地美好的形象。

3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营销传播

品牌营销传播,是指品牌营销者将关于本企业及品牌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或利益相关者。按照目标受众的类型可以将品牌传播分为对内传播以及对外传播两种。针对旅游目的地内部员工进行的传播活动叫做对内传播。品牌对内传播的目标主要是增强员工的认同感,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参与感。通过培训,将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和谐”的理念及相关发展计划等传达给员工,让员工能够更好地服务顾客。针对现实和潜在市场的传播活动我们称之为对外传播。品牌对外传播的目标则是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和购买欲望,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旅游景区。

景区的品牌整合推广主要包括广告、节庆活动、公共关系、口碑传播等各种传播手段。各种传播手段都紧紧围绕“品牌形象”这个核心服务,努力使各个方面保持连贯性和协同性,以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各种传播手段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各有侧重,但是关于景区的核心价值必须不断的重复。

3.1 广告

现在环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可以采用对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户外广告进行组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广告手段特性设计对应的广告内容,对环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在目标市场上进行全方位的广告。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当今网络非常发达的年代,网络广告为我们提供了廉价高效的广告途径,所以可以在各主要网络搜索引擎及一些热门网站建立链接。另外,为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建立一个网站,进行全面、真实、及时的相关报道。

3.2 公关

公关活动可以建立和维持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与公众间的良好关系,建立、维护、改善或改变旅游地形象。因此,设计了下列公关手段来促进与公众间的公共关系。

举办、参与各种会议:如在主要目标市场城市举办新闻会、旅游推介会;举办旅游发展研讨会、座谈会、联谊会等,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的文化、景色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给公众留下良好的形象。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一方面,可以邀请某些方面的专家或者非常知名的人士到地区进行旅游、参观、考察,利用其公众形象及知名度影响相关群体。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的明星出任鄱阳湖区域与生态旅游的形象大使或者代言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让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

软文传播:一方面,邀请主要旅游客源地新闻媒体和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和专栏作家参观、考察,通过他们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管理鼓励内部人员写文章、博客等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进行宣传。

创造新闻:充分利用有利于品牌推广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将其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不断提升旅游地形象与知名度。

举办、承办各种大型活动:活动需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比如举办全国摄影大赛、全国导游大赛、全民健身登山大赛等活动,承办“世界旅游小姐”、“中华情歌友会”等大型活动由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制造旅游形象宣传,形成轰动效应。

3.3 制作旅游宣传品

按照AIDA原则(注意、兴趣、欲望、行动)制作旅游地形象宣传品。一方面制作宣传册、导游图、明信片、宣传单页折页、海报、录像带、VCD等直接宣传品。这些旅游宣传品可通过主要客源地旅行社、旅游饭店、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区内各旅游景点等多种渠道发放或者直接邮寄的方式送到旅客手中。另一方面制作印有宣传字画的茶杯、拐杖、书签(日常用品)等间接宣传品,这类宣传品可以在顾客购买门票或者游玩消费的时候赠送,也可以通过客源地旅行社、旅游饭店、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区内各旅游景点发放或者直接邮寄的方式送到旅客手中。

3.4 参加旅游展览(销)会

充分利用各种旅游展览(销)会、博览会,精心策划与设计旅游地展台,吸引观展者的注意,发放旅游宣传手册等资料,赠送宣传性礼品,积极宣传、推介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形象。

3.5 节庆活动

根据鄱阳湖经济区的文脉和旅游发展特色,科学设计、策划观鸟节、鄱阳湖诗文研讨会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吸引公众注意力,形成轰动效应与新闻传播效应。还可以在每年4月23日“世界书香日”的时候组织区域内各大书院联合策划、开展“大型读书节活动”,并加强造势形成轰动效应,进而起到对整个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进行宣传的作用。

3.6 口碑

口碑是大多数消费者获得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口碑对树立旅游地形象尤为重要。要获得良好的口碑应该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建设、完善着手,努力营造使游客满意的条件。要在满足顾客需求和赢得客户认可之外,我们还需要主动对网络口碑进行适当的管理(对负面的口碑规范和解释)、同时还需积极引导和营造正面的口碑。

3.7 联合促销

一方面,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区域内部的各个旅游景点应根据各自形象定位,加强与其他景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宣传、培育区域生态旅游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与外部(如黄山等)建立同盟,共享客户资源,共同面对市场,联合促销,达到双赢的结果。

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以统一的传播目标来协调运用上述各种旅游形象传播方式、手段,从而发挥出统一的、最佳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景区品牌的传播要考虑大区域的旅游品牌,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有时还应联合区域内其他景区共同举办推广活动。

4 品牌维护及管理

4.1 政府主导,加强鄱阳湖经济区内的管理与合作

发展生态旅游规划应由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各界和民众积极参与,体现力量的聚集与资源的整合。以文化资源为纽带,以省会南昌为龙头,加强环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的联动效应,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鄱阳湖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新格局。还需政府出面举办展会、洽谈会、论坛、广告等活动,区域品牌的无形资产可以不断得到增值。建议组建由江西省政府全面统管的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规划部门,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江西省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

4.2 建环鄱阳湖经济区旅游协会,完善其职能,推动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的发展

建立鄱阳湖经济区旅游协会,政府赋予协会职权,与政府携手管理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在协会的促进下,实行整体营销,无论是旅行社、饭店还是景区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树立统一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共同宣传,突出鄱阳湖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协会应抓住机遇,从整个行业着眼,应坚持不懈地抓好行业自律,规范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协助政府做好旅游服务质量的监控,使旅游企业和目的地践行诺言,和谐旅游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旅游消费者放心去购买旅游产品,欢快的度过生态休闲的旅游时光。

4.3 促进信息共享,构建合作平台

透过信息技术共同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和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有利于加强区域各地旅游信息网络和远程业务管理网的对接,降低交通成本和沟通协调成本;有利于推广区域生态旅游线路,促进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树立国际性生态旅游区域品牌。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促销方式,扩大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覆盖面;整合该区分散的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建设市场面广、信息充分的营销预订系统。引导企业采用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经营水平,引导宾馆饭店、旅行社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行业共享。

4.4 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制度。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旅游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和奖励等。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制度,每年组织一至两次专项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广泛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旅游规划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建设生态旅游品牌中的实际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物质奖励制度,重奖对区域旅游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配套完善精神奖励机制。大力开展评选、表彰优秀人才活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人才工作的系列报道,广泛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旅游品牌研究、策划、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对区域内的旅游目的地人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由相关机构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构筑区域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梯队。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秦安臣.生态旅游品牌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朱孔山.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68-73.

[3]吴松.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篇11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旅游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全国各地弥漫着浓郁的农业文化。并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使得各地呈现出特有的农业生态风格。这为推动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大量的城市居民对广大的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人纷纷“下乡”,欣赏另类的大自然风光。

一、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作为旅游基础,对农业的自然环境、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实现科研、生产、销售、娱乐以及度假等功能融为一体的综合观光旅游活动,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其更多地了解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转变农村的生活模式,快速构建“新农村”;有助于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扩大生态旅游经济的多层面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发展全貌进行了解。

二、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失真

要想真正实现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形成当地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然而,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都具有高度的雷同性,缺乏自身的特色,创新度不强,这样很难对观光者产生长期的吸引效果;另外,很多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过分地强调了产品的神秘感,借此吸引广大的城市观光者。但是,这些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却是连当地村民都无从了解的。其并没有呈现出当地农业生态文明。尽管,这些产品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对当地的整体旅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同其他传统的旅游景区一样,农业生态旅游在不断增加游客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至于原本的纯净、天然遭受到了工业文明的侵袭,置身其中,已经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清爽”,休闲、恬静的感觉不在,游客的身影亦是不在。其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业生态旅游区中增强生物多样性的检测以及管理,并制定出中期或者长期的保护计划,同时也要定期对这些地区进行评估。增强生物多样化的宣传力度,在各个景区还要特别地设立宣传牌,以此来做到时刻提醒景区人员的行为应符合规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景区的生态化。

(二)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规范旅游资源开发

制定改善旅游资源的相关规定,根据各个旅游景区自身的评审制度,严格的禁止重复性开发的行为,特别是对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建设项目也一并停止,并按照原先的要求把它还原。通过各个景区之间的相互带动和支持,借助相互的合作力度来实现双赢的效果。

(三)科学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逐步实现具有当地生态文明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域,在其中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以及科学生态等产业项目,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将这种生态、科学理念在旅游的各个环节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向参观的游客宣传这些理念,使其在深入了解之后,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健康、环保的旅游意识,共同维护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在旅游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亦是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不仅如此,在完善生态旅游过程时,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生态旅游景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要充分顾及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赋予宣传促销新的内涵,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树立品牌,就必须对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进行整体地包装,使其具有统一性,并且,在各个宣传途径都应保持口径一致。目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类营销、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农业经济旅游亦是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等宣传途径,在对游客综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有效地规划游客市场,并采用灵活的营销方式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通常来讲,各种大型的节假日是旅游的黄金时期,所以,务必要重视各个节庆活动,有效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社会认知力度和知名度,从而增强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力。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执行资质管理制度来管理景区的管理人员及讲解员,特别要加大对导游人员其培训与管理力度;应做好对餐饮点卫生的监管工作,确保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对旅游景区娱乐节目的开发,让游客在景区既能收获快乐又能获得更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得到延长;此外,应坚持发展旅游景区的特色,推广景区的风土人情,带动景区土特产品的销量。

(六)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

对各个景区自身的安全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景区的安全系数,消减由于设施等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对各个景区的天气预测,建立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并缩减景区中由于地貌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在县内的景区还应设置专门的医疗场所和报警系统,最为关键的是要清楚景区中存在的通讯等盲点。

参考文献:

[1]陈景翊,孙虹飞,王蕊.关于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2]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08).

篇12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单一强调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试图通过低碳经济的推进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享受。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了当地低碳经济建设的相关需求,落实了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而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如何适应当地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建设,这是黑龙江流域当地住户所需明确关注和重视的,本文将从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以及新战略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及优化路径探索,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日常建设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限制性。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综合建设,这成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基本适应低碳经济的开发需求,达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他们能够凭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较为优越的综合发展模式,但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调整与改进。

一、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

根据黑龙江流域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充沛且环境优越,这保证当地在具体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时能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从自然资源角度看,黑龙江流域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这可以保证当地在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时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向绿色旅游发展。而从黑龙江流域的河流流域来看,当地有大量的河流分支,因此,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当地的水域条件是较为良好的。尽管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对于水流资源和溶岩资源等相关特殊资源的实际使用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他们无法根据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从实际开发建设来看,倘若能在后阶段适应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开发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二)当地住户追求低碳旅游

从黑龙江流域当前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的当地住户普遍追求低碳生活,这为当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初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他们仅仅取决于一般的旅游方式,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并不容乐观。而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他们认为低碳旅游适应时展所需,能够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可见,当地住户对于低碳旅游的实际追求力度还是相对较高的。目前,黑龙江流域的政府部门更是根据当地的住户需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综合建设模式,推进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的融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进展程度已然顺应当地的日常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三)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自成体系

在具体落实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为了实现较为良好的综合效益,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强化其体系建设,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常规管理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开展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充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可以根据常规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高效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是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指黑龙江流域在具体强化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发展个体落实品牌差异性建设,并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具有一定的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总体而言,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已经适应当地发展所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效益。

二、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流域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具备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已经自成一派体系,这对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是较为可观的。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偏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这需要在后续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处理。

(一)自然资源的使用效力低下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黑龙江流域凭借着充沛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流水资源,具备了初步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但他们在具体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时,却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薄弱,他们无法完全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较为低下,这也是制约当地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大限制因素。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未能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合适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手段,在具体应用时,仅仅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作出大体划分并随意滥用,部分企业就由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尽管有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使用浪费现象,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薄弱,无法通过科技力量的提升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不高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黑龙江流域欠缺对低碳旅游的深度宣传,实际的宣传力度并不高。在初步发展阶段,低碳旅游的基本理念未得到全面灌输,大多数当地住户并不了解低碳旅游的本质和初衷。因此,他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对低碳旅游的实际本质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而尽管他们发展到稳定阶段后,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等已经对低碳旅游的实际建设拥有了更多的认知,但实际的了解程度仍然局限在小部分群众,其他一些人仍然对低碳旅游没有做出过多的了解和认知。尽管她们有意去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宣传和建设中,但由于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实际的宣传力度不够已经最终限制了当地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倘若在短时间内,当地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黑龙江流域旅游宣传的制约性还是较为明显的。

(三)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

黑龙江流域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理应可以根据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但在具体落实实践过程中,他们仅仅具有初步的低碳意识,而将低碳付诸行动的实际可能却相对较低。对于某些资金富足的人而言,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实现较为良好的产业建设,而对于部分资金较为匮乏的人员,他们在日常推进低碳旅游建设时,却未能根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有效建设。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于低碳旅游付诸行动的实际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尽管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部分游客已经高度强调低碳旅游并试图将其付诸实行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他们仍然会由于付诸行动所需耗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过多,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最初的初衷存在差异性。

(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限制性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的基本建设已经适应了各个阶段发展所需,具有一定的全面效益。尤其是在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他们基本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建设起适应黑龙江流域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系,并能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但在具体落实实践时,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限制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初步发展阶段,黑龙江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利用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承载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进入到稳定阶段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遭到破坏,此时,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却未能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做出必要变动,旅游体系的限制因素由此激化,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受到明显限制。

三、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新战略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日常落实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旅游宣传力度不足等,要想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就应该通过政府旅游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单位的微观协调,来进一步强化对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凭借优越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培训讲座,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体系的健全与优化。

(一)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

根据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中获悉,要想在后阶段发展过程中,真正适应当地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新战略开发,就需要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政策落实,保证政府部门的相关对策能够直接让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并带动旅游业的良好建设。在初步发展阶段,政府旅游部门对当地的建设主要是以经济扶持为主,政府旅游部门可以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认知,而在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基本进入到稳定阶段后,政府旅游部门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推出相关优惠性政策,保证最终形成的协调模式能够适应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需要,真正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合。倘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旅游部门无法根据黑龙江流域的实际建设情况来落实相关政策,他们则可以根据低碳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做出优化,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效益。

(二)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黑龙江流域在具体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他们尽管拥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但具体使用相关自然资源时,却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而存在一定浪费现象。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为了保证整体建设具有一定的综合效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技术主导的创新型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对于龙头企业,在具体强化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龙头产业应当根据当地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落实相关新的旅游政策,保证最终推行的科学技术能够让利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发展,并为旅游产业的整合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对于中小企业,他们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可以通过强化自然资源整合使用的方式,保证这些中小企业可以从基础性科学技术着手,提高对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具体利用。

(三)加快周边住户的低碳意识宣传推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更是高度强调低碳生活。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周围住户的低碳意识却没有真正适应时展所需进行进一步强化。因此,在后阶段发展时,加快周边住户的地摊集市宣传推广,成为了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从传统媒体角度看,周边住户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他们对于低碳意识的具体宣传推广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保证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低碳意识并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从现代媒体角度看,人们则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旅游的了解,保证他们在日后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所需,真正将低碳意识的相关内涵语义理解后应用到位,达成确实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四)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

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在日常建设时,黑龙江流域的相关人士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存在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的实际建设欠缺一定的规范体系,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制约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黑龙江流域的整体建设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就应该推进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保证不同个体的实际表现能够适应该区域发展所需,达成一定的良好效用。尽管在日常培训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讲座,并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和乐趣,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边组织的方式,推进黑龙江流域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培训,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培训模式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产业联合的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保证最终形成的培训讲座具有一定的实际效用。

(五)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

根据黑龙江流域低碳经济下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个体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后续建设时,要想保证低碳农业生态旅游能够真正适应当地的发展所需,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生态旅游新体系,保证最终形成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在初步构建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时,黑龙江省政府应当根据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相辅相成的方式,初步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的体系框架,而在正式确立体系的细节部分时,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各个细节的具体处理,保证最终形成的低碳农业生态旅游体系能够落实好每个环节的规范化以及每个个体的权责统一。一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低碳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相关体系建设就应该与时俱进地作出必要的改观和完善,并保证最终形成的综合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完善性。

结论

基于目前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在落实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建设时,基本能够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氛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农业生态旅游环境。但在具体建设时,黑龙江流域仍然因为种种因素限制而存在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当地住户未将低碳旅游付诸行动、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存在性质等诸多问题,这都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作出及时更新和改进,同时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也需要确保宏观调控的科学化与精确化,以促进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王姗姗 单位: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12):195-201.

篇13

2017年2月25日,青岩古镇成为贵阳市首个、贵州省第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圆梦5A,不仅标志着景区实现了高水准旅游服务的全新跨越,同时也填补了贵州文化类5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青岩古镇创建5A级成功,是贵阳市打造集散旅游母港的点睛之作,为贵阳提供了核心产品供给体系。同时也将更加有效地塑造贵阳良好城市形象,为贵阳市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增添国家级品牌,助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更好的促进青岩继续良好的发展,我们关于游客满意度的问题简单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本次共收集到138份有效问卷。有关分析如下:

在关于你是怎么了解青岩古镇的问题中,有42.75%的人是通过官网的宣传片对其进行了解。这也说明了青岩古镇顺应了“互联网+”的潮流及大数据的应用,真正的将旅游+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速提升贵阳旅游业发展水平。

在对游客来青岩古镇旅游的目的调查结果发现,50.72%来青岩古镇旅游的人是因为其历史文化。青岩古镇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不可多得的人文景区,更是黔中文化的代表,人文历史价值非常显著,具有深厚的文化的底蕴。涌现出了名震京城的才子周渔潢、云贵首位文状元赵以炯等名人,为贵州和中华人文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十分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你还会再次来青岩古镇旅游的这个问题中,138人中高达64.49%的人选择不会再来青岩,暴露出青岩仍存在一些问题。

74.64%的人觉得青岩古镇景区不应该收取门票。而在对景区的服务设施的问题中有52.9%的人认为一般,有19.57%的人认为差,仅有6.52%的人认识非常好。而在对青岩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有68.84%的人认为服务质量和自然景观是最不令人满意的。

通过以上问题能够大致分析出青岩存在一些问题:

1 门票收费不合理。

古镇收门票后游客锐减,收入也相应减少。很多游客认为什么景点都没看,就是逛逛街,这也要收门票,不太合理。景点收门票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尤其是本地人,都只是奔着古镇的小吃和那种古韵味去游览的,如果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收取门票,实属不应该。

2 景区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一般。

青岩古镇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待解决;已有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已经出现破损现象,急需修缮;而随着青岩越来越多游客涌入,人流拥挤,员工数量的不足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造成游客不满意的情况。

3自然景观保存的不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人们到古镇旅游说到底是去体验过往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韵味。而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地方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往往没能将青岩古镇的历史留住。古老的建筑之所以存在价值,并不是以其建筑形式存在,而是其中?N含了文化,承载着历史,这些都是现代化建筑无法做到的。

四、建议

1延长旅游产业链

增强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使景区由单一的门票经济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变。增收不能只靠门票,青岩古镇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延长旅游产业链来实现景区的发展和创收。

同时在古镇的建设中,有选择地保留有价值的古镇遗产及部分居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在保存、保护古镇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物、传统食品加工及手工艺等生产方式与现代生存环境下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相融合,避免低俗商业化氛围。

2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

在青岩古镇的设施服务建设中,应根据景区的特征,功能、规模以及游客的结构来决定,由于基础设施是直接为游客服务的,因此基础设施的配置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的好坏。具体项目为场坝整治、路灯设置、南停车场建设、民居改造、城门楼(墙)修复等。

3避免过度商业化,多保留原汁原味景观

虽然为了方便景区管理,有的时候不得不对景观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这样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要一味图经济效益发展,而放弃了蕴含文化承载历史的景观。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创造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以原汁原味的景观作为卖点吸引游客,不仅上赚足了关注,生态和经济发展又得到了保证。

篇14

一、经济转型环境中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前景展望

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能够将其社会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度假、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农村生态旅游需要建立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对购物、娱乐、吃、住、行、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具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进行深化,就需要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增加、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对农村旅游产品进行丰富,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价值。

目前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旅游业中心就在于结合农家旅游和村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了100孔砖混结构陕北风情窑洞农家小院,发展5家农家特色餐饮饭店,采用新型建设材料新建集“十室两栏”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1400平米,新增入股分红收益将覆盖全体村民。拆除窑洞前十处院落,涉及13户村民,宅基地面积4275平米,房屋面积1577平米,建设打造农家风情酒吧一条街。配套文化广场、农村大戏台、垂钓园、5D防空洞影院,停车场、马车公交等设施,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接待功能。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这些措施都使得其更加吸引游客,更好地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建设。

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进行运营管理

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在重视农村旅游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准对运营管理进行加强。在稳定性较强、长期时间内形成的整体系统就是生态环境,正态环境能够保障、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实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模式时,需要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内在修复能力、自然恢复能力以及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尽量以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准,使得游客服务配套、游客接待能力设计、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与其保持一致。在对当地生态特征和独特自然风光进行开发时,需要保证其在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良性保护的实现,还能对旅游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自身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三号村一直不断地完善着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延伸旅游要素链条,将一季游向“春看绿、夏赏花、秋摘果、冬滑雪”四季游发展。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在两年前,基础落后、产业空白、村貌破旧、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如今已经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容貌整洁、设施完善、旅游兴盛的美丽乡村,在2016年十三号村被列为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尚义县十三号的旅游经济建设方针使其实现了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旅游发展

国家出台关于农村生态旅游的措施,才能将农村生态旅游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升级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许多地区,当地的财政经济支柱都是农村生态旅游业,农村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对自身的生态环境丝毫不进行考虑,到这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旗号,一味地大力扩大发展农村旅游,这种行为破坏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规定,使得执法、立法力度得到加强,结合当前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从而制约、引导、规范生态旅游。

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升级转型,推进休闲、有机、科技、园区、集约、高效的农业建设,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京津地区无公害节水蔬菜、优质杂粮杂豆、脱毒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除此之外,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区位优势,全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