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一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一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三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一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一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一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一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一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一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一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一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一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一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一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一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一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从目前应试教育为主流的现象,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趋势,议美育(其中的艺术教育)的育人意义。呼吁掌握学生教育教学的操权者,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为民族的发展前途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
一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一个明知是真理而又不敢大胆落实的问题,一个应试学科与非应试学科的比对下,必须忍痛割爱于后者,一个明知对学生们会终身受益而又不敢实在贯彻实施的科目—“美育”,被忽视了又拣起,拣起了又被忽视……这是当今一部分学校主事者的矛盾心态。殊不知,在辛辛苦苦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送入大学的同时,也在愧对着这些即将为国效力的学子—没有受到完整教育的大学生。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是学生成长的最低基础性纲领。其中美育对于人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人的整体素质会起到终身作用。
谈到素质,通常指人的才能。如人的学问、能力、见识等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1995,7一8(人民教育))中谈道:“素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先天具备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或叫察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我们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后者。即人在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等这段后天的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劳动技能、体能体魄、身体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文化结构,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能力的素质。可以这样说:人后天教育接收的文化层次越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突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教育家(1868-1940 )说:“一个健全人格,德、体、智、美四育并重,将教育普及全民化,以提高国民素质。”
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美育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常常由其外在的仪表、神态、眼种、精神面貌等方面,反映出他的内心个性、审美需求与审美层次,同时也会反映出他认识问题的角度与态度、处理间题的方式方法等。
一个人一生中的基本意识结构应该具备这样几点:法律、宗教(我国的国情在这一点上例外)和艺术。法律是社会赋予它的社会安定职责,属于“他律”的范畴;宗教是学生自身的信仰与崇拜,使自己自身得到“自律”;而艺术则是自我内心的精神世界,它对“自律”与“他律”起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作用,在这样一个综合的人的素质条件下,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并成为综合素质的社会一分子。一个人建立起完整的精神意识体系和文化技能体系,他才具备人的生存基础,首先需要的是综合文化底蕴(注:有知识不一定就是有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生成智慧,转而形成服务于社会的劳动技能,投身于社会,使社会得到公益、再回报自我(升迁、涨工资等)。这就是人依赖于社会而生存,社会又依靠人的建设而发展。“生存一发展”的“轮回”规律,促使社会的进步,又在生产中发展。这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社会,才会使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
但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对教育的认识,包括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个别行政人员还存在某些偏颇,这里不排除对转型阶段的社会体制与结构的片面理解,法律制约的无力。某些学校的主事者应该在执事教育教学同时,调整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片面认识:并非是学习一点儿音乐、体育、美术,就是素质教育了。这是一个荒谬的认识误区。仅举几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它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时是桥梁设计师;米开朗基罗是世人皆知的大雕塑家,他伟大的作品《大卫》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视为珍奇,他的天顶画至今被游人所仰慕,同样他对人体的骨骼、肌肉了如指掌,他的人体解剖理论甚至还在影响着当今的外科医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与小提琴终生为侣,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从梦幻的音乐中获得了灵感而产生了伟大的理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所设计的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到内外结构、透视比例都不亚于技法娴熟的画家……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学习社会,社会也需要综合素质的人。“香港汇丰银行在招聘新职员时,不但招收金融经济、信息等方面的人才,还招聘学音乐、学艺术的……因为学这些专业的人,艺术想象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很强,有创意能力,如果再加上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可能成为很好的金融家。”
教育要全方位的教育,通过艺体教育过程,达到全脑开发、全脑思维的全脑教育,提高人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不可忽视精神世界构建异常重要。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其中情商是引导人们健康的情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意识,养成思维习惯,养成动脑动手能力,了解世界经典文化与艺术精品,寻求自我发展道路,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方向性的倡导精神。
下面我就几个侧面,谈美育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所起到的连带关系:
美育的德育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内容包括音乐、美术(和艺术)课程(事实上,其他学科课程也都含有美育的内涵),同时,学校艺术节活动、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活动,如合唱、舞蹈、器乐、书法、绘画、冰(雪)雕等等。校外活动也丰富多彩,除了政府部门设置的艺术教育行政组织外,各级各类带有文化教育性质的学会、影视、广播媒体等所组织的比赛等等,大多含有美育内容。这些活动,组织者都是筛选和有目的性地选择思想性较强、内容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比赛内容。在活动中,突出目的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现时代学生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地、正确地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处理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在美好的境界中得到升华。 美育对智育有着直接关联。校内外和社会上的艺术教师通过设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了解各类艺术知识;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诸多人类文化。如与艺术作品关联的历史、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的鉴赏力、感受力,增加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与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在美育中得到健康成长。
“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这是心理学家霍华·嘉纳在《情商决定成败》中说的一句话。非智力因素在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上,有着独特的功能。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人的才能只能停滞在先天的生理功能圈中。只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人才能借助于后天的教育,有机地与社会群体和谐共振。美育对人的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他的智力因素会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亦是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产生了爱好,他才能产生追求理想中目标的动机,并执著地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举一学校音乐教学的例子: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同学生学唱一首(或多首)歌曲或一同演奏一首(或多首)器乐曲,在其过程中,无形并必然地涉及到作曲家及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思想性。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爱国事例等等,这就又会牵出连锁的相关文化,如作曲家的国籍、地域、民族、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在持续地完成所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的过程中,磨炼了学生的毅力;在学习中遇到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坚定其解决困难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这一过程又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承担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某种心理承受力的体验与训练的过程。利用可能的机会与条件,鼓励他们表演自己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如歌曲的处理与演唱、舞蹈的编排与表演等,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使他们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驱动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推敲自己。这样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不但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观,同时也培养、锻炼着学生们的意志、毅力等品格。音乐学习同时训练学生记忆力,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良好途径。
艺术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社会功能当然不能脱离审美。现代人们把对艺术社会功能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它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世界的的认识。中国先秦时代的哲人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观点,最早表达了人们通过艺术可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双重作用。
至于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它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柏拉图对此研究了人类的三种快乐,或称为三种依次升华的:最基本的是食色;进而是混同了痛苦的,如悲剧;更高的,柏拉图称之为真正的是对形式美的,如对美的色彩,几何形,声音等的欣赏。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可以“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让人们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受到教育和启迪。
谈及艺术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几个方面。艺术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育,也正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在理智、情感、欲望诸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美育教育概念的是18世纪时的德国诗人席勒。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中,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果生活中没有情感性、形象化的东西,人们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
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美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人类自身进行审美教育是美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人们重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完美的人,培养人类的完美理想。所以历史上思想家们都重视美学与教育的结合。“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必要的艺术教育对个人修养及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作为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人自身的完善,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对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学者认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最重要的表现是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这就表明了人格培养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体结构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格还包括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生存态度及行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内在稳定的特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艺术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应当是对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发展趋于完整、全面与和谐。
艺术教育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同更广泛的人类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质来看,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文化创造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观点,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才获得真正的自由。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水平。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有志气,而且能拼搏,不仅热爱事业,而且热爱生活积极上进,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丰富的阅历,而且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开拓的精神。有修养的人,一定是有爱心且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爱学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自己的修养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的人。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原点,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包括人的举止,仪态,谈吐等,均来源于此。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美》这篇文章中指出,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而人的这种气质跟一个人的修养分不开的。所以,古人特别讲究修身,觉得修身是高贵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修养常常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有文化修养的人,在谈吐举止之间,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高雅,能够让人一接触、一交谈就感受到那种文质彬彬的书香气息。只有人,才能在举首投足之间闪现出修养这两个字,它所内含的文化气息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另一个层面说,良好的修养更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播种一个思想,你会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道德。一个高尚的人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反之,一个卑微的人也可以因良好的教育而变得高尚和伟大。
著名画家潘天寿曾说过:“艺术为人类的精神粮食,即人类的营养品。”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这不仅造成现代一些大学生们审美趣味的低下庸俗,而且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扭曲变形。有相当的大学生,他们对悦心悦志的高雅艺术作品看不懂或不愿看,但对自娱性、宣泄性甚至暴力、的低层次通俗书刊却沉溺其中。有较高的科技知识却只具备偏低的审美素质,在这些大学生身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去年某大学的两位女大学生提出 “喜儿当初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的荒谬惊世之论,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如何提高个人修养,我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你。“处世要待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可以说,书读得好的人,不在于写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态势。可是,在目前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应试技能的训练。许多高校开办艺术专业也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教学模式多是偏重于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各类“辅导班”和一些高中办的“特色班”,大都以升学为目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艺术教育特有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也不能无视社会的需求,不能不考虑“效益”问题。但绝不能忽视或削弱艺术教育所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忽视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长远利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审美教育对青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因此,要使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和强化艺术教育的地位,牢固树立艺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一代文明的大学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因此,迫切的希望国家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能够大力倡导整个社会对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只有每个人的艺术审美、个人修养得到了提高,整个社会才可以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关键词】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关键词】整合法教学;高职教育;科学;艺术;双向思维
科学与艺术的话题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地诞生了。人们把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存物质索取的方法叫科学,把支配这种活动的意识和意识表现的非物质现象叫文化艺术。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重逢”的世纪,早在19世纪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曾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因此我们在教学领域提出了科学与艺术整合法教学。所谓整合,就是以一种主导要素把各个分散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就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宗旨,把科学与艺术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它不是两者的简单调整,也不是科学取向与艺术的人文取向二元相加,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与市场紧密联系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院校开始,新型的办学模式被各个院校所尝试,“教师+师傅”的模式更是为高职院校所推崇,产学结合的双元制教育也由此蔓延开。在我们大声呼吁我们要培养“会思考,能动手”的学生时,我们不可以忽略这样一种危险的观念:艺术与科学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门类!在这种观念下引发出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开发主管人的感性思维的右半脑;而学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物理、化学之类的专业的学生则需注重主管人的理性思维的左半脑的培养。所以查阅我国高中以上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艺术专业的课程中绝对没有与“理”字相关的课;而理科专业的课程中也没有与“文”字挂钩的课程。甚至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为什么用“自豪”来形容,那是因为越对数学一窍不通越对艺术精通。也许这能算是艺术与科学尚存的一点点关系吧。站在智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多么滑稽的一件事情!
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深深的反省这一怪圈现象:到底艺术与科学是井水不犯河水吗?包毫斯提倡的产学结合难道仅仅是单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吗?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是百分之百的“NO”。
我们曾经惊讶为什么任何一所院校也培养不出一个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的莱奥纳多·达·芬奇。他既是伟大的艺术家,能创造振憾几个世纪人之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而他同时又是卓越的科学家,有无数的发明。同样的,我们也迷惑,为什么很多优秀的高职院校会提供学生到工厂将理论付诸实践,但我们却培养不出一个是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质学、植物学家的歌德。言谈中我们在困惑:为什么能影响几个世纪的天才们都诞生在19世纪以前呢?其实所有的问题归总起来就是“艺术与科学不相干”的观念在作祟。从自然和人作为自然个体的角度来看,艺术与科学是浑然一体的。主管完全不同领域的左右脑能和平共处于人的大脑之中正能和平共处于人的大脑之中正能说明这一问题。而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自身,将知识分成了科学和艺术,而恰是人们对这种分类的纯概念性追求,限制了我们更完整地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严格的划分界线,使得我们只能分开两次用不同的半脑去认识世界,势必科学概念中的世界和艺术概念中的世界就是两条永远不会交叉的平行线。其实原本我们的世界只有一个,而它是同时包含科学与艺术的。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整合法的改进和完善应为高职教育中的当务之急。
著名物理学家,G·维克斯爵士,在《论科学中的美学》中提到“只是在19世纪以后,科学才具有了它现在的局限意义……”。这可以解释达芬奇、歌德之类的天才是如何诞生的了。在他们生存的时代人们很自然的认为科学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甚至可以用艺术的思维思考科学问题,或是用科学的思维创造一件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不是互相水火不容的抵触,而是可以互相的取长补短。H·彭加勒指出“纯逻辑永远也不能使我们得到任何别的东西,它不能创造出任何新的东西,任何科学也不能单独从纯推理中产生。”事实上,在科学上每一次巨大的飞跃,都是科学家对美的想象,“假设”这个概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的。同样的,忘记符号、结构、法则的起因,滥用媒介形式的艺术作品,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之中;反之,随着对第一自然的本质分析,找出其规律法则和起因,便能从“造型”的活动中摸到被创造的第二自然之美。
天才们的双向思维方式,是我们当前高职教育的宝贵经验:使用整合法教学让两种思维方式在学生的大脑中融会贯通。曾经有很多学生很苦恼的对我说“老师我一点灵感都没有”,“老师我为什么想不出别人都想不到的东西啊?”学生问题中所提到的灵感问题其实就是顿悟。从字面意思来看,顿悟是纯艺术范畴的突然领悟,其实顿悟是一个积累过程的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产物。只有在量累积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顿悟的产生。学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习惯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而没有量的推移,灵感是不会从天而降的。艺术是一个创造美的门类,学生总期望自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可大多数人却陷入了同一种形式圈。当我们在责怪“天下文章一大抄”——艺术领域的作品(例如广告)总是抄来抄去时,我们不得不反省是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用现有的学科分离的教学模式教育的学生只习惯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艺术专业的学生永远习惯关注于表象的形式,而不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究及一件事物的内涵。而在整合法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如的用两种思维方式交织的思考问题,发现美。而不同的学生在运用左右脑同时加工时的方法,倾向不同,那么发现的美也必然不同。科学乘以艺术的过程,正是左右脑一起思维的过程。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Roger Sperry)指出: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正是整合法的关键所在。
由德国延展开的产学结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与范围上,确实为我们的高职教育找到了一种方法。在工厂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消化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但是,如若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流于形式,让学生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其关键点还在于科学与艺术之未分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广州美术学院已尝试性的率先走出了一步。地处南大门广州的广美,对信息的吸收相对于内地学校而言要迅速些。80年代开始,就率先学院办企业,联系企业与学院联合授课等等。可谓产学结合的典范。而近年来,又针对学生的单一动手能力与思维方式的问题,大胆提出了由导师组带研究生,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同时上一门课程的形式。这是一种小范围内的未分法的尝试——将理性的工业设计课程与感性的平面设计课程结合;将理性的市场调研分析与感性的广告创意课结合。当学生逐步接受了这种小型思维整合之后,可以在更广宽的领域推行科学与艺术的思维嫁接。这种模式培育出来的学生,有更宽广的思考能力,他们将不会仅仅固执的追求某一种色彩或形态,而学会了探索由各种信息、方式去创造更有想象的、更健康、更合理,更美的生存方式,生存空间。
有资料表明,天才级人物爱因斯坦的脑细胞仅仅只被开发了十分之一。可见人的大脑是有无限潜力的,而整合法尊重了自然的状态,能将人脑的潜力发挥至极限。观念的转变仅仅是个开端,我们还将在这一领域不断的探索,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10).
[2]柳冠中.设计启示科学×艺术的时代[J].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香港华夏艺术出版公司,1996.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它施加给教育者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的艺术影响,其艺术手段和内容一般为视觉艺术、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等。通过艺术鉴赏,大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活,使自身的人格、理想、情感以及思想的塑造发生深刻的变化。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审美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
大学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普遍出现了调适能力差与承受力小等问题。而艺术教育则可以在人的感性和理想冲突之间找到平衡,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比如,我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背景,大学生可以通过书法来调整心态以及提高素养,外在与内在的魅力也可以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境界当中领悟,生活中的疑惑和不如意都能在静心凝神的过程中被化解,从而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所以,高校可以借助书法来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以及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就当今的社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
(三)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以及提升心理素质
然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理想、诚信以及道德等方面的问题随着高考的扩招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人格走向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时期就是大学阶段。一个人的行为和认知都直接受到其人格是否健康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就是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保持开朗的心境。而艺术教育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以及提升其心理素质。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培养和谐美好的心灵与情感,升华精神,净化心灵,领悟到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到艺术的意蕴。比如,音乐是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往往借助于听觉感官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音乐能够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管是轻柔还是强烈,低沉还是高亢,在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下,都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强烈感受,直接表达主体的感受,激发出相应的审美感染力。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浸入音乐的艺术魅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克服胆怯与困难。所以,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育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其进行相应的艺术教育。在欧洲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欧洲发达国家注重释放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注重学生感受到的艺术美,注重学生对于艺术之美的体验,并且把艺术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当中。因此,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是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教育家的共识,而对于目前的高校教育来说,这种共识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学科
我国艺术类教育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科逐渐被重视而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教育理念缺失与教育体系不完善仍然是高校艺术类教育面临的问题。对艺术教育定位并没有因为高校对艺术类课程进行的更深入的探究而得到有效的改善。除此之外,艺术教学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时间短、课程少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众多学科相比,艺术类学科依然很薄弱。高校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艺术特长的开发以及全面性的教学流程,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方面。学校对艺术类教师培养尚有欠缺也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也使得艺术类学科的发展极为缓慢,阻碍了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艺术教育体制缺乏完善
艺术学科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拓展而逐渐完善。但是,艺术教育需要长时间积淀才可以看到成果,这使得艺术教育体系较为滞后,与日益发展的艺术学地位不匹配,艺术教育体系发展也不够健全。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缺乏明显的规律和特点。一些实践类艺术教师由于艺术实践标准与艺术理论的衡量而难以出版著作或完成期刊论文。这种体系对于更注重实践效果的艺术教师来说,也让其自我价值受到质疑,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不完善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专业艺术教育、非职业艺术教育以及综合院校艺术教育等多种艺术教育类型是目前我国艺术教育主要包含的内容。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院校类型不同而不同。然而,在对文化素养和专业认同感方面,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学科的学生缺少自信。除此之外,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与完善以及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艺术学科定位
对高校学生来说,素质文化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艺术学的地位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艺术学对健全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素质教育实施中有着重要地位,所以艺术学科可以发展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为了明确艺术文化在高校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保证艺术教育建设的全面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求,高校应当紧扣时代所需求的精神文化发展,推进艺术类学科的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艺术学科的教育制度建设。
(二)改善艺术教学课程体系
科学、美学与艺术一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然而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很难分配出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艺术课程也是一些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课程教育,高校应当针对学生的课程专业需要,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安排。高校还应当鼓励综合性跨学科学习,中西会通,多门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并积极探索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从而拓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空间,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科学精神。为了使大学生更加符合社会所需的通识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高校还应当创建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规律和艺术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规划,充分体现大学教学资源的优势。培养艺术知识过硬的高校人才,强调文化的全面系统性,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文化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共同发展,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优秀高校人才。
(三)加强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对于高校艺术文化建设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决定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师资力量,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对于教师职业要求更高,高校也应当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为教师提供专业艺术培训,并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艺术教育经验。同时高校还需要从管理、教育以及艺术等方面培养具备扎实艺术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高校必须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利用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性,不断优化管理团队。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价值;艺术审美
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需要了解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理解“价值”概念的尝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把“美德”的概念说成是“达到完善”,并包含在“对某物的一定关系中”。而属于价值的“美德”,它即指健康、力量,也同时指向美。在哲学史上,标明人对世界价值关系的概念在诸如经济、政治、伦理、审美等方面得到不同的解释。这种不同的解释,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哲学观、不同部门,那就是“价值哲学”。上升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曾被近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主要是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同时价值哲学同对世界的科学认识相对立。用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亨利希•李凯尔特的话来说,“理论价值的科学,无论同肉体的存在还是同心里的存在,无论同现实还是同理想,无论同感性的现实还是超感性的现实都没关系。作为关于价值的‘纯’科学,它同任何关于存在的科学相对立,它唯一的问题是理论价值的意义问题”。现代美学非常乐意利用“价值”这一范畴,即把美的概念又把艺术本身(艺术价值)列入其中。同时,转向价值范畴来对审美心理进行解释。后来克罗齐•科林伍德概括艺术就是表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把美看作价值,把艺术看作美的价值表现。哲学从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入手,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的二重性。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都曾直接论述关于“美的规律”、金银的审美属性、钻石的审美功用和艺术发展的规律等等。即使是在探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时,也同时考虑到其他形式的价值的存在,并对这些价值包括对文学艺术价值都具有非常深刻的论述。那么我们现在究竟该怎么样面对价值这一观念呢?简单地说,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赫施在谈到含义和意义的区别时,他的阐释很有启示性。在赫施那里,含义指“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意义(Bedeutung)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艺术价值的形而上学本质,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此言对艺术的形而上的品质、艺术的价值特性、艺术的精神追求有着非常准确的阐释。何谓形而下?何谓形而上?简单地说,形而下就是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而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不透明性和不确定性。两者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艺术史。就此而言,我们认为艺术价值和某一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艺术价值是在人类的生命存在的层次上发生的,它体现的是艺术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本原性的功能和意义。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有关人的生命总体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艺术是人的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形态。哲学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存在入手的。认为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类生存上,人为了生存才从事各类物质生产活动,人只有进行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慢慢产生生存价值。人类一切社会和国家形式,一切高级的精神活动都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为基础的。
哲学同时也认为,人不是一般的生命个体,而是“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在为满足生存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自由自觉”的特性。由于这一特性,人便从本质上超越了动物界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他能够不断地超越具体的客观对象并超越其自身。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具有向自然界全面展开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可能性,也就是人应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与世界始终面临着三大关系需要处理: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认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指向人对终极真理的精神家园的关怀。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伦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指向人对社会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规范。再次是人与其内心的关系,这是人内心的秘密,他直接指向人对情感世界的信仰与追求,因而艺术作为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形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求真价值。所谓求真价值,是就艺术的认知问题而言的,是指艺术对终极真理的向往和追求。人们通常说艺术是无价的,正是从艺术的精神品质上来说的。二是向善价值。所谓向善价值,是就艺术的伦理意蕴来说的,是指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向善价值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的基本规范,体现着特定社会人们普遍的道德观念,并通过“扬善抑恶”的方式表达出来。向善价值是不同的矛盾和差异。因而艺术的向善价值总是根植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它的评价也只能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依据。三是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就艺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言的,是指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情感疏泄就是使生命个体的情感积累所携带的情感能量得到充分的疏泄从而体现为审美升华。而艺术审美价值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使艺术活动主体获得精神的自由。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自由自觉”的审美价值,他使真正的艺术获得永久的魅力。艺术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由此艺术的三大价值也就同时分别指向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一是审美认知功能。通过审美认知功能可以使人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认识历史,从而达到对人类历史、宇宙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真理性认识。其二是审美教育功能,它主要指通过艺术学习可以使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熏染,在实践上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受到启迪,审美教育能力发声深刻变化。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是审美娱乐功能。通过娱乐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情感得到疏泄和升华,从而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激发出几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价值指向来看,我们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艺术教育具有审美功能,有利于塑造人生境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审美中去感悟,在认识中得以提升,使其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第二,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发展人的形象思维。第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身心健康、增强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提升自我竞争能力。第四,加强艺术教育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多学科融合学习的整体提高,艺术教育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其他学科学习上的不足,提升整体学习能力。最后,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存进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精神境界。
作者:孔繁昕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关键词:包豪斯;艺术设计专业;双轨制;校企合作
包豪斯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一所建筑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而建立的学校,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并且有完善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艺术设计学院[1]。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对20世纪的建筑和艺术设计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现行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大都是从包豪斯的课程体系演化发展而来。重新审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设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回顾包豪斯的办学历史可以发现,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始终紧跟当时德国的社会大环境,并随之不断做出调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受战争的影响,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对于战争机器有着强烈的反感,因而在包豪斯创办初期,他将学校定位于非机械化的、发扬手工传统的、追求中世纪行会制的教育机构。但是随着德国政局的急剧变化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约从1923年起,包豪斯的办学理念走向理性主义,开始用较接近科学的方式完善设计教育课程,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而设计,这和早期包豪斯的办学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时期正是德国工业迅速发展、政治与经济局势趋于稳定的时期,所以包豪斯的办学理念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理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一变革都可以看成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做出的调整。包豪斯管理者当年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他们有在困境中奋斗的勇气。他们站在时代高度,克服各种困难,在衣食不保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更加理性、科学的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教育改革为促进德国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包豪斯的举措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立志用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这甚至比课程体系建设更有价值。
(二)“双轨制”教学模式
包豪斯追求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看来,艺术和技术应该是一体的,艺术创作一定要为生产服务,艺术家必须学习工业生产知识以便自己直接参与生产,工业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从而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艺术价值。因此,他构想“建立一所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校”[2]136。在教学上,为使学生更加明确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包豪斯设置实施了“双轨制”工作室教学体系,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负责讲授,注重在传授美术与设计基础的同时又传授技艺与方法。造型教师为学生讲授色彩、绘画、构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技术教师负责讲授技术的运用、材料的认识等内容。包豪斯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还专门建立了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工厂,如金工、陶瓷、编织、木工、纺织等,这些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这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元制”教育制度
1923年前后,包豪斯循序渐进地将各个车间作坊与企业界建立联系,把一些技术上成熟的学徒送到工厂短期工作,实现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对接。学生在工厂学习研究现代工业的生产方法、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等内容,实训结束回校后被分配到包豪斯的研究所。在研究所里他们仍与实习工厂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工厂中学到的生产技术设计新作品。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就是当时德国已经趋近成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3]。而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课题,如此一来,包豪斯便与当时社会上很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4]。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包豪斯培养出了一批批既熟练掌握技术知识,又能处理艺术造型问题的设计人才,这样的设计人才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制约因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大为很多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但高质量的设计要求也使得高校在设计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显现出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反思,以便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设计人才。概括地讲,目前制约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当下,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单一性特点,教学内容大多是从固定的教材中选择,过于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技法传授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更新交替的[5]。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陶艺设计、展示设计、珠宝设计、舞美设计、动画设计等热门专业,课程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但具体到每门课程,都没有采取包豪斯的“双轨制”模式(即由一位造型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授课),原因主要在于师资力量不足。这种单一性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要么注重艺术的表达而忽视制作工艺,要么沦为手艺工匠而缺乏艺术的创造性。
(二)教学中忽视设计理念的凝练
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一方面作品设计要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品也会对市场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设计制作大多都是假设课题,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专业情境,设计的作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长期以来,高校的艺术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比较薄弱,导致学生有的不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有的在设计思想的表达上存在不足,以至于学生自认为理想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学生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少市场调研和对市场的预测及把握能力,最终导致理论和实践能力相脱节[6]。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设计理念是在虚拟的状态下萌生的,缺乏实践的验证,这样的设计创作无疑是纸上谈兵。
三、艺术设计专业对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借鉴
(一)以培养设计师职业化教育思路为主线改革教育模式
基于20世纪60年代教育理论家雅斯贝斯提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必须满足实用职业的要求”的观点,借鉴包豪斯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制度,笔者认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化设计师,而职业化设计师的培养途径应是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形成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企业产品设计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应用型、实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的不是培养只会动手而没有设计理念的工匠,而是培养优秀的职业设计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不能像技术员与商人那样为了利益做出妥协。但是,当前许多处于转型中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味地追求应用型,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设计理论的教学,只强调与企业对接和实习基地的数量而忽略了学生专业化品质的培养。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应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目前不但应该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心理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科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了解需求理论和消费理论[7]82。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远。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帮助学生凝练设计创作理念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市场是艺术设计课堂有效的延伸。包豪斯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使德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而继包豪斯之后,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又将校企合作推向了高峰。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产教融合对学校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在平面设计领域出现的,就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师奥托•艾舍带领学生完成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项目。他们采用方格网型结构作为设计的基底,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包括字体、企业标志、整体形象等视觉传达设计。他们在色彩设计上采用了有特色的镉黄和普鲁士蓝方案[2]129,对比度非常强烈,能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这款设计是德国企业形象设计方面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乌尔姆设计学院在此设计中提出的利用方格网型结构作为系统化平面设计的方案也迅速被各国设计教育界所接受,而高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通过项目带动提升凝练设计理念的做法更值得推广。第二个成功案例是改良布劳恩公司的“SK-4”组合音响。布劳恩公司是在二战之后重建的,最初的产品主要是电动剃须刀、收音机、电子闪光灯等。乌尔姆学院的教师古戈洛特与驻厂设计师迪特•兰姆斯合作,经过反复试验,在1956年推出了“SK-4”组合音响。这款设计使得电视机、收音机、唱机等都可以以模块的方式和“SK-4”自由组合,且因放弃了传统的单体式样而使室内空间显得有条不紊。另外,“SK-4”组合音响在造型设计上以金属和塑料取代笨重的木制外壳,在色彩上则采用了现代主义者倡导的中性灰和白色。“SK-4”组合音响上市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它仍是音响设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然而事实上,这款设计的理念大多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以上现代设计史上成功的案例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师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设计的产品可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的教育形式比单一的教学更加有效。另外,包豪斯的“学校+工厂”双轨制教学模式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当前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传统的从基础教育和训练入手,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最后只能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的所学和所需之间有很大差距。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与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走近当地企业,让企业中的师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蔡振宇.包豪斯教学中“实践性”的原则对当代高职设计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8(12):249―25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詹笑东,陈帆.“双元制”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包豪斯[J].建筑与文化,2013(2):94―95.
[4]陆晓云.从包豪斯教育思想看我国设计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30):102―104.
[5]陈海滨.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改革[J].大舞台,2013(1):237―238.
[6]封永辉.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分析[J].美苑,2008(3):74―76.
>>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论自媒体环境诉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向 试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艺术探析 高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及融合研究 试论高校开展校园话剧艺术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的融合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探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互补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双元融合” 浅议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融合的路径 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Z].
[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http:///s2014/xjpjh/
[5]蒋均时,陈慧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实践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了一定调整,强调教育教学创新大背景影响下,很多高校均考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事件的引入和应用。但从艺术实践应用效果上来看,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对艺术实践的认识较为片面,艺术实践的教育价值与应用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时期下,艺术实践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影响更为巨大,探寻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科学实施策略与路径也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范围上有了一定程度扩大,出艺术类院校外,很多高校内非艺术专业也开设了音乐学科。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更加能够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对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给予的关注并不够,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更是缺乏应有支持。从教育教学所选择及应用方法来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所选择与应用方法同质化现象严重,课堂教学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尽管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尝试,但音乐教育教学向更好层级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音乐教育教学创新性的增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有利于教育教学创新程度的增加,在高等教育极为注重创新的大背景下,艺术实践无疑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的有效选择。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效率较低,课堂教学本身要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更是制约了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空间。艺术实践本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艺术实践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机构成,不仅可以使得教育教学程序创新性有所提升,更加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显著增加。在艺术实践相关活动较好开展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创新也会越发顺利和简单。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相关知识学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无论是在艺术院校或非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均大同小异,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音乐学科知识,更加要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艺术情操。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不仅容易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其在专业知识获取上也会变得越发困难。艺术实践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与传统教学活动有明显差异,其寓教于实践活动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音乐、对艺术有所了解,较好开展艺术实践相关活动下,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可以有明显提升,这一做法也势必会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三、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实施策略
(一)常态化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意识实践相关活动开展需要成为常态,并着力构建艺术实践与常规教学间的有机联系纽带。很多高校虽然引入了艺术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但间歇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很难将艺术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出来。建议国内高校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切实将艺术实践活动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相关教师不仅要对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流程进行较好确定,更加要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如何时开展,怎样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在开展频次上的增加和稳定来不断彰显出这一创新教学形式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丰富艺术实践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好实施艺术实践也要注重实践内容上的调整,鉴于当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同质化现象明显,丰富艺术实践的时间内容,通过艺术实践内容调整来带动艺术实践应用价值提升是不二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发起者需要对艺术实践开展内容进行重新构思,特别是在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学情有明显差异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艺术实践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编排十分重要。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资源的获取,其也可以结合教育大纲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内容的敲定,这一做法下,艺术实践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其也能更为顺利地实施。
(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实践尝试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更好实施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很多高校缺乏频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资源与现实可能,发挥学生直观能动性,使得其自身能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与受益者也十分可行。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开展时间,通过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任务的办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尝试。在学生完成艺术实践活动自主尝试后,教师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点评与反馈则能是艺术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与导向价值。这一做法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得到更多支持。
四、结语
艺术实践虽然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也需要看到,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需要较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持,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更是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具有较大难度,这业要求高校舞弊对艺术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怎样开展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更多思考。在教育越发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也要注重其与音乐这一艺术本身的联系,并在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中注入更多的教育成分。
参考文献:
[1]郝亚南.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6(7):44-45.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关键字:宜兴手工刻纸;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和保护
一、宜兴手工刻纸简介
宜兴手工刻纸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剪刻纸艺术中的一种,其起源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在明清时期,宜兴一带农村中曾流行着一种风俗:中秋节前几天,田里稻子正在日夜秀穗的时候,农民们就扎出各式各样的彩灯,迎着月光,吹打着乐器,在田野预祝庄家丰收。这种风俗,当地农民叫做“出青稻灯”。而宜兴手工刻纸就是当时这种风俗里“青稻灯”上的一种主要装饰品。后来随着刻纸艺术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发展到用作镜框挂屏和装裱条幅,再慢慢发展成为如今的宜兴手工刻纸形式。所以通过地域文化的酝酿和时间的积累,宜兴手工刻纸已经拥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宜兴手工刻纸的发展现状
宜兴手工刻纸作为宜兴当地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当地社会环境中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人缺乏,作为宜兴手工刻纸艺术的重要开拓者芮金富大师已经仙逝,如今只有他的女儿和孙子还在传承着他遗留下来的正宗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第二,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模式过于陈旧,还讲究传男不传女的家庭式传承,这种传承模式对于手工刻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第三,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宣传渠道狭窄,由于宜兴手工刻纸在地方上没有官方的行业协会,所以让当地民众了解的方式和渠道非常少,在常见的媒体广告上也比较少见,当地人不了解宜兴手工刻纸这门技艺,外地人更不了解这门技艺。第四,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品牌形象缺失,现在全国各地剪刻纸艺术很多,有不少地方的剪刻纸艺术已经打出了很响亮的招牌,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宣传标志,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城市名片,譬如扬州剪纸,佛山剪纸,沔阳雕花剪纸等等。而宜兴手工刻纸品牌在这方面的发展与这些剪刻纸品牌相比,可以说还处于孩提阶段,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宜兴手工刻纸引入本土学校传承教育模式的探索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以教育为手段,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更需要地方教育单位付出传承的努力,地方学校应该担负起传承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系统。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统艺术,正需要地方学校的传承来弥补传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丰富传承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出对一批热爱宜兴手工刻纸的传承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校,作者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传承教育模式:
1、针对中小学校主要培养兴趣爱好
针对中小学校学生,该阶段学生处于心智培养阶段,对宜兴手工刻纸技艺还处于认知和普及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将宜兴手工刻纸引入学生课堂生活,将宜兴手工刻纸的历程和渊源、艺术题材和艺术特征,优秀作品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介绍给学生。课余可以通过参加兴趣班的方式,让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交流,定期举办手工刻纸艺术创作大赛。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参与到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激发出他们的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例如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已经被宜兴鲸塘小学、烟林中学请进了课堂。这两所学校专门开设刻纸兴趣班,聘请该非遗项目传承人芮柏芝担任辅导教师,进行专业教授,学生们对芮大师的教导非常满意。
2、针对大、中专科院校主要培养职业匠人
针对大中专科院校的学生,该阶段学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在校学习一门技术技能,成为未来就业的方向。当今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成为艺术行业从业的潮流。在校学习一门传统手艺,将来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就业方向,避免与其他毕业生产生就业竞争。所以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在当地学校引入可以成为他们将来的一门就业、创业的技术技能。在当地院校的教育中,不仅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人,防止人才外流,而且也能为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传播发扬光大。例如宜兴当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是当地有名的艺术类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可以说当地政府如果能在该校开设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专业,可以为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培养出专业的传承人才。
3、针对本科及以上院校主要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
针对本科及以上院校学生,该阶段学生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宜兴手工刻纸艺术的时候可以为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宜兴手工刻纸艺术表现上、技法上、装裱上、形式上等等创新研究,让宜兴手工刻纸在发展的道路上打开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四、宜兴手工刻纸与本土学校合作传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文化的延续和人才的传承。只有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保存好这些优秀的基因和品质,才能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宜兴手工刻纸作为传统剪刻纸艺术之一,有着鲜明的个性艺术特点,阴阳雕刻的手法,点线面的组合,中国红的基调都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情感,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在当地学校中传承和保护宜兴手工刻纸有助于让这个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得到系统的、规模的,正统的保护,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在学习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而且能提高自身的艺术内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传统技艺引入当地学校,对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传承意义,能引发学生热爱本土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让这些年轻人成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力传播者和传承人。
作者:许佳伟 单位: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当然,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只是抗战时期的桂林其中一所艺术类学校,除此之外还有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初阳美术学院等一系列专业的美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美术教育方面,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完全遵照其他学校和机构的教育方针,而具有自身鲜明的教育特点:1,坚持师范美术教育的宗旨,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力量为目标;2,非常重视写生的教学体系,并十分重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建设与探讨;3,在教育思想方面,既重视学校美术教育,也重视社会美术教育,既重视美术的实用功能,又重视美术的审美功能。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是现当代广西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铺路者,它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应当对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产生可资借鉴的影响。
一、在教育宗旨指导下进行美术教育和教学
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始终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从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考和实习、就业,开展的社会活动,经常进行的教育教学教材等方面理论的探讨,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关注,等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所展开的大部分的美术教育活动都是和这个宗旨相联系的,都是围绕这个宗旨的。也是这种对宗旨的强调,使得其所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和美术教学方式明显不同于其他学校和机构,而具有专门性、专业性的特质。这对当代高等美术院校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然后根据这个宗旨去选择合适的教材、对口专业的教师、恰当的方法去展开教学,这样才能突出多培养人才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满足社会的专业需求。而目前不少学校在师资力量配备不齐备、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开设某种美术类专业,在教学中很难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是培养艺术家还是培养商业美术师?是培养美术教师还是培养美术科研工作者?宗旨的不明确,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重视写生的同时要重视理论的建设
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非常重视写生的训练,将写生作为训练学生艺术技巧和艺术敏感性的重要手段,要进行“自然的写生”,从“自然”中取法。对于当代专业的美术院校来说,大部分的专业都把技法课程作为重中之重。在引入西方的教学体系之后,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比如对写生的态度。对学生加强写生练习,可以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造型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用不同的手段和材质进行尝试和表现,都有利于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但是需要谨记和明确的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谓的“写生”和西方的“写生”有着一定的不同,尤其在其内涵方面。西方的“写生”更多的作为一种造型训练手段,能够提高绘画者手、眼、心的协调和一致的能力,所以西方静物写生题材中有肉类、死的动物和标本这样的题材。而中国传统绘画的“写生”更多地强调物象的“生气”、“生机”、“生意”,甚至“生趣”,它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境界,或者说,它所要表现的是物象的终极情态。清邹一桂有言:“昔人写生……皆一气呵成,绝无做作”,“画有两字诀,日‘活’日‘脱’。活者,生动也。用笔、用意、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清邹一桂《小山画谱》)金城说:“夫所谓自然着,开合起伏,阐明至理,有矜有式,有体有用,断续隐现,绵互疏密。既无拘束失势之弊,又见精神毕露之真切。天然凑泊,淋漓尽致,东呼西应,参透笔墨造化之理。”(民国金城《画学讲义》)即是说,写生要表现出“物理”、“物态”的同时,还要表现出“物神”,并且要契合大自然的生机。因此,对教学来讲,要把“造型”和“生机”这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不能厚此薄彼,既要重视作为造型手段的“写生”,又要重视作为传神手段的“写生”。
另外,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也非常重视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探讨,还经常邀请留桂美术家开办讲座或举行座谈会等,并于1940年1月创办了学术性较强的杂志《音乐与美术》月刊,刊发史论探讨的成果,全国发行。当前,很多美术类院校在强调美术基础技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建设,这对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的学科,对美术技法类的学生也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
三、鼓励美术教育思想的兼收并蓄和讨论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