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5 10:2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篇1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篇2

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篇3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疗科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对老年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针对老年病科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存在问题,采取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病房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结果:培训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显著提高。结论: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58-01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的深入开展以及近年来医院的快速发展,我科的护士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0岁,均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预后差 ,死亡率高。临床工作中低年资护士与老年患者护患沟通能力普遍欠缺,存在不少问题, 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现将存在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一2015年7月住院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82岁。

1.2方法:利用医院统一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住院周期短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调查,长期住院患者每月月末进行调查。

2存在问题

2.1老年病科患者特点

2.1.1生理特点: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听力下降、联想速度缓慢。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缓慢,易遗忘。

2.1.2患病率特点:随年龄增加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病情复杂、病程长,大量复杂的专科知识,使病人难以掌握。

2.1.3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识、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老年患者易形成依赖行为,不易接受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1]

2.2低年资护士特点:

2.2.1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窄、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机结合,健康宣教没有内涵。

2.2.2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中缺乏判断力,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没有体现个性化。

2.2.3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语言贫乏、宣教照本宣科、无法体现宣教重点、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

2.2.4不能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护理程序的步骤、方法、优先原则、循环等了解较少。

3对策

3.1理论知识培训

3.1.1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积极参加院内外的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实施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学习。

3.1.2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学习专科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药理学、营养学等。

3.2实践技能培训

3.2.1情景模拟法:一名护士扮演患者、在高年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接着在病房进行“实战演练”,科室护士长督促、高年资护士现场指导。鼓励低年资护士积极利用每月科室健康教育讲堂,根据需要集中讲授教育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锻炼沟通能力。[2]

3.2.2案例分析法:由老师根据事实再现临床典型案例的发生经过,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低年资护士轮流分享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相关经验,最后一起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全程不断互动,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断总结与思考。[3]

4讨论

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并教会护士充分利用护理部提供的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处方、内网药典等资源对我科老年患者进行重点突出,反复强调,简单易行,书面总结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关于健康教育的调查知晓率、满意率由86.9%上升到92%。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 其素质不仅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而且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等影响因素,对于先进科学的健康理念不易掌握。因此,加强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理念、实践的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少芬,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6.

[2] 季联群.情景模拟急救演练对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11.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

一、案例背景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男(女)还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呢?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男(女)孩子……面对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尴尬和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和处理。回避、斥责、打骂、恐吓……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又应该如何面对与处理呢?

对于性,这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平时有意地去回避,以致于当面对幼儿的询问时便手足无措。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也不例外。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孩子触摸生殖器怎么办?

(一)情景描述

中午午睡,老师来回检查幼儿的情况。这时老师听见重重的喘息声,于是循着声音走到孩子的床旁边,发现孩子趴在床上,身体拱起,头上直冒热汗,嘴巴发出粗粗的喘气声。老师轻轻拍拍孩子的被子,孩子马上停了下来。没过多久,孩子又开始在被窝里动来动去,老师去检查他的被子,结果发现原来孩子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放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对此事进行了沟通,结果孩子的妈妈也很苦恼地对老师说:“是啊,在家里孩子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打他的手,有时候也会大声地骂他,恐吓他‘再玩,以后就会断了,小便也小不出来了。’这样一说,他玩的次数是减少了,但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有开始玩了,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二)理论依据

1、根据幼儿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观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2、认知、情绪、心理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又着紧密的依存性,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建立在体会幼儿内心感受,给予幼儿心灵慰藉的基础上的。

3、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建立在幼儿健康有了一定认识、健康态度初步形成之后,行为才能表现具有一致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分析

要对家庭的性教育进行指导,首先老师应该具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知道不同程度的“”在1―6岁的孩子中是普遍行为。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探索其性存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很自然地方法,要全面认识“”对孩子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性教育观,用来更好地指导幼儿家庭健康教育的实践。

家长通过呵斥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威胁和恐吓,这一做法是不合理的,给儿童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家长严厉地恐吓、斥责、惩罚幼儿,以期能制止他触摸生殖器的行为,表面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触摸生殖器的次数减少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就此潜伏下来――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的忧虑、紧张和愧疚。本来是对幼儿来说无特殊意义的动作,却使他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可以压抑自己,形成“性压抑”心理,甚至一生难改。

(四)处理方法

1、给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如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当发现孩子又触摸生殖器行为时,不要斥责和惩罚,在理解的基础上,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将儿童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2、让孩子知道触摸生殖器的危害,使幼儿形成克服触摸生殖器的动机,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使其从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转变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

案例二:“你是妈妈捡来的。”

(一)情景描述

早上来园,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老师发现苗苗一个人在角落里闷闷不乐,感觉想哭的样子。于是老师走过去问:“苗苗,怎么了?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吗?”苗苗抬起头问我:“老师,你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你当然是你妈妈生出来的啊!”“我妈妈说我是她从路上捡来的,呜……”苗苗说完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很多孩子听到哭声都围了过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很多孩子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孩子说“妈妈告诉我我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有的孩子指着自己的腋下说“妈妈说我是从她这里出来的。”老师看着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的孩子们,于是把他们集合起来,用种子的比喻告诉孩子们“爸爸和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宝宝了。于是,爸爸就把自己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宝宝住的房子,可舒服了。宝宝在里面住了九个月就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这个宝宝是谁呢?就是你自己。”给孩子们讲完这些以后,老师还带孩子去科学探索室看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学习,孩子了解了“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一生命来源的奥秘。

下午放学的时候,苗苗扑到妈妈的怀里,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你捡来的,我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苗苗迫不及待地将今天学到的东西告诉妈妈。妈妈惊讶地听着孩子的讲述。在老师的解释下,妈妈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孩子最近一直在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就随便说了那句话,没想到她当真了。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啊,能用这么形象的故事来跟孩子们讲道理。”苗苗妈妈感慨到。

(二)理论依据

1、幼儿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常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2、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可行性和需要原则进行,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

3、社会、文化因素对幼儿健康的渗透作用,从情感和认知多方面让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4、诚实相告与艺术解释是幼儿体生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的一句随意的话就引发了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可见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对幼儿性教育的不重视不科学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但是,老师就不一样了,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不但没有简单的回避,而是抓住苗苗的这个突发事件的时机,通过与儿童的平等交流,带着对儿童的期待和赞许,在极其自然、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成了关于“我从哪里来的?”健康教育内容,并用幼儿易于接受的形象的方法使幼儿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从孩子不同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的,反观家长的教育方法,只是一种敷衍与不重视。

(四)处理方法

1、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教给家长一些相关的形象化得语言。

2、转变家长的性教育观念,让家长懂得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

心理健康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凭借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的班底,相继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突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上往往不能突破长期习惯的传统惯例,仍然延续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其实早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培养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特别是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发展时间短,培养经验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加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上的差异、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所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这些改革与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适合性

案例教学是在模拟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互动和探索尝试等方法,学习者获得融合性知识,并提高实际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产生某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188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发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学院用于高级管理精英的培训。这是最早实际运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例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人将其运用在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上。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一个描述,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包含内容、过程、性质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同于教师的举例,它一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构主义认为,认识隐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对情境自我建构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按照词语逻辑关系、理论意义、以一种良好的结构预先组织好的,这与真实的现实情境所隐含的知识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我们在学校中学会的知识却难以在现实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4]。与其它教育硕士专业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也最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其培养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绝对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本就经常性面对一些特殊情境,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绝对依从于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调整并做出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着实际的客观需要[5]。但是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往往感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认定;似乎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象预想的那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顶多就是多联系实际。其实案例体现的是实际职业情境,它是为整个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教案服务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要从案例出多发,以情境问题为锚点来组织知识教学,打破原有以概念或理论意义来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按照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在理论与实践这一维度之间,案例教学可以有多种程度、性质和类型。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有效组织者。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开始于案例形成之后。这种观念指导下,往往会把案例绝对化,要先把案例编写好,甚至购买现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属于简缩版的案例教学,将案例视为教学的唯一指针,隔离了与实践的关系,最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包括案例形成,具体案例形成过程又包括案例的识别、体验、描述、概括等。案例与案例库要开放地、动态地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境的联系[6]。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远不是一个教学方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案例教学的精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比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团体合作和尝试探索等。不存在单纯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它更应该称作一种教学模式。第四,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对案例教学的支持性,是否合理配套,也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很多,比如,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见习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学生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等。

篇7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长。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并规定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特殊性,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是女性,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幼儿的成长。据了解,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自身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同时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且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注重开设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以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课程为主,而对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比例不多,使得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此外,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2+1模式,所以,在目前中职的教学计划中,另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难较大,并且效益不高,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应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以适应校园生活,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外观不美,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结合幼儿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会学习。3)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人格魅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争做健康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四、小结

篇8

【关键词】自卑心理 案例分析 案例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7-02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一 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

1.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

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感的发生。如失恋,常常就会引起失恋者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对待这种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少年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而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不利于张扬自己个性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二 案例分析

现就以我系心理咨询中心“对一位因家庭变故的学生的引导”为例,介绍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1.案例简介

在2012年3月16日,早上笔者刚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铁工高0902班周某伯伯的电话说:“周某父亲在工作中不幸从二楼摔下来而受了重伤,正在医院抢救,给他请假一天。”2012年3月17日早上,周某的伯伯又打来电话说:“因周某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给他请假四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对周某的打击有多大,在接下来的时间对周某特别关注。

2.案例分析处理

2012年3月19日晚,我在教室召集了铁工高0902班班委成员会议,向班干部了解情况。经班长介绍得知,周某是衡阳市本地学生,平时在班上也有几位要好的同学。班干部会议结束后,我便立即去找了那几位同学了解情况。据同学反映,周某性格比较内向,话语不多。本学期无任何迟到、早退、旷课违纪的现象发生。

2012年3月20日晚,我召集了铁工高0902班全体同学会议,主要讨论了对于周某家庭突发事件,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最后,全班同学决定派几位同学代表去周某家看望和安慰他和他的家人。之后,我还亲自打电话到周某家里,周妈妈的声音很悲伤,我在电话中安慰周妈妈,并说明了全班同学的决定。对此,周妈妈很感动。

2012年3月21日,我和铁工高0902班李某和杨某带着全班同学捐赠的物资到了周某家。我们的这些行为让周某和其家人非常感动。周某也表示自己不会因为这次事件而被打倒,反而会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返校后我安排朋辈辅导员杨某负责帮助周某,随时向我汇报周某的情况。

2012年3月24日,周某第一次返校,空余时间我约他到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第一次在校心理辅导和沟通。本次心理辅导主要是给他讲了洪战辉的实例来鼓励他,也和他讲了许多家庭不幸的人如何自学成才、努力奋斗的例子,通过实例结合他的实际情况给予开导。因为之前有过家访,增加了周某对我的信任,此次的谈话效果很理想。但是透过周某的言谈举止仍能感受到他的悲伤。我也在周某第一次返校后主动与周妈妈进行电话联系,将周某的在校情况与家长沟通,周妈妈目前的情绪仍很悲伤,在不断哽咽中与我进行电话交流。周妈妈说:“周爸爸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突然离世,周某下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我安慰了周妈妈,并告诉她要坚强起来,勇敢面对,因为她是孩子们的精神依靠。据我了解,周某父母既没有固定单位,也没有固定收入,母亲因身体不好在家做家务,还有一个姐姐在读高中,爸爸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能感受到周妈妈最大的担心是接下来的经济来源。在接下来的每次国家级和院级的困难补助活动中,我都优先考虑周某,也告诉周妈妈现在国家有为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在接下来的每个星期都会约上周某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理交流。通过近一个月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周某的情绪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也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周某在校外顶岗实习,据单位负责人反馈,周某在实习单位很认真努力,表现很优秀,现已签订了劳动合同,周某的姐姐也考上了大学,周妈妈也找了一份工作。

3.工作思考和建议

通过周某的事件,使我对我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责任和意义。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辅导员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辅导员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2)平时多关注和关心性格内向的学生,多与其谈话,善于看到学生的变化,对其发生的异常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3)加强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庭的变化和情况,把家长当作我们的同事,共同教育与引导,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要在班级建立健全消息制度,能让班级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要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5)在班级培养几位性格开朗热心又信得过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时能充当老师的“左右手”。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

[2]吴彩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法

中职教育是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教学阶段,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数量。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心理健康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入职后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职业作用,一直是中职心理健康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教学需求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法得以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为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分析

1.能够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学行为的一种高级境界,其是每一个教师都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因此他们需要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动力,而心理健康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很难得到激发。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健康学科,并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并能够从中收获乐趣,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快乐学习”目标实现提供了支持。

2.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动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内容都比较排斥,这与他们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有直接联系。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想要完成心理健康教学就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就必须要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体验式教学恰恰能够满足教师在此方面的教学需求,让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来更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感受其魅力所在,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提供支持。

3.符合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中职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而开展的系统教育阶段,培养实践性专业人才是中职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但从当前的中职教育效果来看,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这类“非技术”学科更是如此。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心理健康职业模式,这会非常直接的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传统教育模式脱离开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心理健康相关职业,通过体验来让学生感知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教学效果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的,也是中职教育所最求的教学目标。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具体开展对策

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是最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但适合基础阶段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途径,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展示,来将心理健康学科更为全面、系统的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对心理健康学科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该学科未来的职业发展状态,以及职业对个人专业素质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水平,设定职业发展目标。

2.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

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将职业事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来完成体验式教学,其是将多媒体课件现实化的一种方式。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作业作用,并能够体会到该职业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做出的贡献,这对于树立学生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为了确保案例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对案例予以科学选择,避免案例选择过难让学生无法弄懂,也不要选择过于简单的案例,避免失去对学生的体验教学作用。

3.以趣味活动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

以趣味活动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是在案例分析基础上而展开的体验式教学行为。其通过对案例的转移让职业问题以情景再现的模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角色扮演,来参与具有趣味性的职业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要根据他们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来对职业案例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处理方法比较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因为每一个人对于事物的见解都是不同的,所以切不可以‘唯一性’答案来要求和约束学生,避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和专业自信的打击。

4.以专业实习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

实习是职业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其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学生能否被直接选中的重要环节,想要真正的让学生体验心理健康学科的本质所在,以专业实习为模式的体验式教学再好不过。学生进入到与学校合作的相关单位去工作,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职业当中,感受该职业带来的生活模式,因此来考验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该职业工作。在此基础上,相关单位还能够通过实习来掌握学生的专业水平,并根据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来选择是否直接留用他们,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最基础也最有力的支持。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有着与其他教学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其积极作用,教师必须要在充分掌握心理健康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个足够全面的了解,确保体验式教学方法既能够符合心理健康职业人才的需求,还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体验式学习当中来,并通过体验式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在为他们职业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 校园心理剧:实现家校共育的新途径 校园心理剧发展的功能意义探析 校园心理剧人物和情节的创设 校园心理剧在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主题班会中的运用 校园心理剧在小学心理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校园心理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校园心理剧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校园心理剧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模式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心理剧对职校生网络心理的积极效应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校园心理剧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实践探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让校园心理剧诗意地栖息在同伴互育中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与大学生EQ教育的科学实践教学 浅谈小学生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与应用 校园心理剧在国内普及度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晶晶. 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9):14-15.

[4] 徐金贵, 颜辉荣.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38-40.

篇1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 培训工作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时代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在校园中呈现出来,班级工作必须把握时代特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素质教育最前沿的实施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热心,更要有专业知识和技巧,要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此我谈谈认识。

一、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

1.主要优势

(1)班主任整体素质较高:班主任均是学校中素质相对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优秀教师。无私奉献是班主任的基本品质,努力进取是班主任的总体特征。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绝大多数班主任将自己的工作经历理解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已深入班主任心中。寓教于情是班主任工作的主体风格;尊重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突出特点;关注每个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理念。

2.主要问题

(1)部分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经调研发现,一些班主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班主任专业培训,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上往往是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热心,缺乏班级建设工作的前瞻性。现在的学生行为意识独立,思想多元化,因此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花在解决学生个案问题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

(2)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和心理辅导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却又缺乏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感到束手无策。

3.班主任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班主任都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各种的持续压力,使班主任产生苦恼、焦虑、疲惫、不安等心理问题。福利待遇、家庭压力、激励不够等是造成班主任心理问题的症结之一。这些心理问题反映在工作中会产生种种非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首先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二、对班主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难度

对学生教育难度的大小排序为:①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引导。②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及方法养成。③迷恋网络、学生早恋等。④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此排序具有共性、普遍性。

2.班主任工作中的困难与烦恼

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工作方法欠缺;家长不重视、配合支持不够;工作忙琐事多精力不足。

3.与承担学科教学相比花费在班级工作上的时间多

调查中,班级工作花费的时间多于学科教学时间占总体的55%。这说明两个问题:班主任在工作上尽心尽责;班主任需要提高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4.班主任培训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协调各种关系。

5.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滞后,知识储备不足;培训手段单一,力度不够;学校对工作重视不够;待遇偏低,激励不够。

三、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

1.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

(1)培训内容: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工作基本原则;班主任的素质;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如何当好班主任;教师的心理成长与职业发展;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情景模拟。

2.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培训内容:青少年主要心理特点与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考试辅导;学生面临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3.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1)培训内容:班级活动的类型;互动式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过程的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如何借各项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情景模拟。

4.班级管理

(1)培训内容:新课程下的班主任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艺术;班级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班级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诊断与策略研讨。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法律问题

(1)培训内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任务;校园内学生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差异学生的转变、转化个案。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四、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

要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切实抓好。定期培训班主任,专题研究班主任队伍建设问题,表彰优秀班主任。

2.建立常态性的培训机制

定期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功经验的平台。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不断拓宽班主任的眼界,促使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开展系统的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完善班主任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对班主任工作的正确的评价体系。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及时肯定班主任的工作成绩,增加班主任津贴,为班主任营造愉悦、宽松、进取的工作环境。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必须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班主任工作要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求新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12

[论文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论文摘要]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旨在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探讨,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2)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3)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4)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转贴于

4.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4]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2)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3)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2.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3.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否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问题的矫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鉴于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2)能力方面:掌握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对自身状况和问题有所了解,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及负性情绪,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3)心理素质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观点,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评定,着重分析学生各章节知识的内化程度。终结性评价指期末测试,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评或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及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2005,1:37-39

篇13

关键词: 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

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

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

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

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篇14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