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10:5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4.3.1――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宣传要广泛深入
高中政治内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关键品质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这个引导者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形式,将这种思想用文字宣传到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家长身上,要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举例来讲述缺乏人文素养会导致的问题与弊端,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做学习型教师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政治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多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文学等方面。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视野才能具备宽度与广度,同时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将知识面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入,解读也更深刻。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丰富,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相当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园丁,才能让花朵更好地绽放成长。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高与积累,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提升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习惯了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课堂沉闷,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外加应试模拟测验,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在题海遨游,只能没有目的地强行记忆知识点考点等。知识都无法充分解读,就更别谈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主动性与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沉闷。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导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通过设疑的形式,让大家一同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对一些事物做出合理判断,从人性、理性、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热点新闻、真实故事演绎、议题辩论大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问题讨论、观点论述,让学生彻底融入学习氛围,教师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并给予鼓励和评价,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探究政治理论。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素养 养成途径
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有力地促进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因而有必要全面提升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历练才能形成。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练习语言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感染的过程。语言能力是核心的语文素养,有任何形式的需要遵循以形成反复的体验才能形成的能力。我认为,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独特情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致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一直疲倦、厌烦心理,长期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创设独特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再别康桥》中可以利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笙箫”“悄悄”?“夏虫”“沉默”?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原因是什么呢?……至此,问题已经提出,就只需要解决问题了。 还有可以利用争辩形成问题创造情境 ,在上课时有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争辩性的话题来形成问题情境,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再别康桥》到底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当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爱情诗),学生很快便分成了两派,而且互不相让,一节课完了,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课后,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论据,力图在争辩中获胜,不管结论如何,教学的目的已达到,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酝酿激情,提高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也就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品味朴素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积累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分享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主讲式、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读式、活动式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读、课本剧演出、情景对话、朗读竞赛、提问抢答等活动,激活课堂,优化教法,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在学习中体悟,在活动中探究。这些活动,决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为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心灵愉悦,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读写创造的激情。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思辨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日积月累,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我们培养学生,希望其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思辨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生异于传统观念的言论,只要有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而语文教学、语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在学生上来,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以教材为基点,以课堂为阵地,以阅读为契机,以生活为依托等途径来培养并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当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载体,教师当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明确并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为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熟练诵读课文,名篇经典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归纳整理,积累常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从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及学习习惯,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以课堂为阵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而当前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中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阅读为契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1.倡导经典阅读
毫无疑问,文学经典阅读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倡导经典阅读。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首先,以人格引领人格,用魅力塑造魅力。教师应以自身为范,引领学生读书。教师可以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在课堂内外进行展示,以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其次,机智地引导学生。文学经典的引领,可以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导语,如授课过程中的经典穿插等等。(2)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经典,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在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兴趣。其次,巧妙推荐书目,促进学生阅读经典。比如学习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告知学生,梁先生的文章风格不独有严肃,还有幽默谐趣,进而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推荐《雅舍小品》一书。(3)引入激励机制,倡导背诵经典。可以诵读比赛带动读书氛围,也可以考试为动力,促进经典名篇的背诵。(4)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保证阅读的持续性。
2.规范网络阅读
网络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因其自身的优势,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能因势利导,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我们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规范学生的网络阅读。(1)家校统一认识。既然网络阅读的趋势不可逆转,家长和学校方面则当与时俱进,客观看待网络阅读的利与弊,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学校要为高中生的网络阅读提供条件,营造一个安全纯净的校园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语文教师要开放眼界,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2)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也可向学生推荐专业站点和精品网站,做好信息导航。(3)以经典阅读带动网络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首先,用经典阅读精神培养高中生网络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用经典阅读兴趣提高高中生网络阅读品味。实践证明,长期的经典阅读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品味和阅读习惯。
四、以生活为依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