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5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语文;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所说的“核心素养体系”一词,郑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1.核心、核心培养的概念、意义和内容

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今天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

本世纪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2.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基础

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

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时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3.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包括的“核心内容”

3.1信息素养:网络时代,对于网络的获取、利用与创造的能力,对于重要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对于培养运用网络文化知识的学习、分析于写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思维素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当代高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培养内容;

3.3人文素养: 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实现当代高中学生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正义与诚信等等;

3.4专业素养:让新时代的高中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实现做人和生活的价值取向。

4.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实施的策略

4.1Z文教材的认真教学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是高中学生(包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文化和文学知识的“精品”,因为,语文教材是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资料中精心选编而来的,有外国的中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各种体裁的,包含着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用好语文教材,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语文的教学关键、培养好语文的学习能力,着重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教给学生字、词、句的来源、含义和运用,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4.2语文教材的强化阅读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二: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数量,这个“扩大”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实现阅读,当然包括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4.2.1课本阅读是在教师本着培养高中学生各种素养的基础之上积极的、有效地、科学性阅读,是教师利用课本所含有的文化和精神素养的积极有力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达到语文学习、语文教育和语文培养目的地“重要材料”。

4.2.2课外阅读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让高中学生阅读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素养性”的课外读物,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加强语文素养的有效果、有顺序、有质量的课外阅读。

4.2.3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可以采取阅读“汇报”、读书“数量”和文章“成果”的预测和衡量,比如:阅读书籍(文章)的题目数量、写作发表文章的数量、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记录数量等等。

4.3语文教材的灵活方法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育方法问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得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4.3.1在备课、授课和总结中渗透语文素养:

4.3.1――1课前准备: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

4.3.1――2上课环节: 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

4.3.1――3课后总结: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宣传要广泛深入

高中政治内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关键品质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这个引导者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形式,将这种思想用文字宣传到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家长身上,要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举例来讲述缺乏人文素养会导致的问题与弊端,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做学习型教师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政治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多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文学等方面。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视野才能具备宽度与广度,同时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将知识面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入,解读也更深刻。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丰富,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相当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园丁,才能让花朵更好地绽放成长。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高与积累,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提升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习惯了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课堂沉闷,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外加应试模拟测验,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在题海遨游,只能没有目的地强行记忆知识点考点等。知识都无法充分解读,就更别谈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主动性与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沉闷。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导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通过设疑的形式,让大家一同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对一些事物做出合理判断,从人性、理性、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热点新闻、真实故事演绎、议题辩论大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问题讨论、观点论述,让学生彻底融入学习氛围,教师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并给予鼓励和评价,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探究政治理论。

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素养 养成途径

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有力地促进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因而有必要全面提升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历练才能形成。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练习语言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感染的过程。语言能力是核心的语文素养,有任何形式的需要遵循以形成反复的体验才能形成的能力。我认为,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独特情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致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一直疲倦、厌烦心理,长期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创设独特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再别康桥》中可以利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笙箫”“悄悄”?“夏虫”“沉默”?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原因是什么呢?……至此,问题已经提出,就只需要解决问题了。 还有可以利用争辩形成问题创造情境 ,在上课时有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争辩性的话题来形成问题情境,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再别康桥》到底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当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爱情诗),学生很快便分成了两派,而且互不相让,一节课完了,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课后,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论据,力图在争辩中获胜,不管结论如何,教学的目的已达到,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酝酿激情,提高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也就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品味朴素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积累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分享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主讲式、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读式、活动式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读、课本剧演出、情景对话、朗读竞赛、提问抢答等活动,激活课堂,优化教法,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在学习中体悟,在活动中探究。这些活动,决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为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心灵愉悦,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读写创造的激情。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思辨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日积月累,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我们培养学生,希望其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思辨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生异于传统观念的言论,只要有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而语文教学、语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在学生上来,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以教材为基点,以课堂为阵地,以阅读为契机,以生活为依托等途径来培养并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当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载体,教师当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明确并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为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熟练诵读课文,名篇经典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归纳整理,积累常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从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及学习习惯,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以课堂为阵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而当前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中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阅读为契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1.倡导经典阅读

毫无疑问,文学经典阅读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倡导经典阅读。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首先,以人格引领人格,用魅力塑造魅力。教师应以自身为范,引领学生读书。教师可以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在课堂内外进行展示,以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其次,机智地引导学生。文学经典的引领,可以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导语,如授课过程中的经典穿插等等。(2)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经典,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在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兴趣。其次,巧妙推荐书目,促进学生阅读经典。比如学习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告知学生,梁先生的文章风格不独有严肃,还有幽默谐趣,进而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推荐《雅舍小品》一书。(3)引入激励机制,倡导背诵经典。可以诵读比赛带动读书氛围,也可以考试为动力,促进经典名篇的背诵。(4)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保证阅读的持续性。

2.规范网络阅读

网络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因其自身的优势,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能因势利导,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我们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规范学生的网络阅读。(1)家校统一认识。既然网络阅读的趋势不可逆转,家长和学校方面则当与时俱进,客观看待网络阅读的利与弊,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学校要为高中生的网络阅读提供条件,营造一个安全纯净的校园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语文教师要开放眼界,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2)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也可向学生推荐专业站点和精品网站,做好信息导航。(3)以经典阅读带动网络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首先,用经典阅读精神培养高中生网络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用经典阅读兴趣提高高中生网络阅读品味。实践证明,长期的经典阅读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品味和阅读习惯。

四、以生活为依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篇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目前,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和写作文的重要性,但他们虽有认识,却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对于课外一些读物的涉猎却少之又少。我们知道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相当的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在 2001 年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就非常清晰地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数字和数目。这反映出,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转变语文教学方向,即从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地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地转变。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也必须响应国家的政策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外阅读对中学生作文能力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阅读总量不能少于260万字。这就告诉我们,以传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旧观念必须改变,转化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必然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再加上中学语文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因此,要想把课外阅读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消极态度。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能力较强、阅读量大的学生相对会积累更多的语言与技巧,其写作能力往往要比阅读少的学生要强。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作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为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前提条件。但是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与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老师要让中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要把对经典的精读作为重点。我们的学生有许多的课外书籍可以读,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分别书籍,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精读与泛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作品,进行精读;还要指导中学生进行泛读;以此来激励中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老师还要锻炼中学生的阅读速度,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于有效地精读和泛读各种课外书籍。

 

三、激励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当作写作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增强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搞得好,对于中学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很可能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得出,阅读课外书籍对写作的影响很大,一旦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看作是写作文的基础,就很有可能迅速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在教课时指导学生将写作和阅读课外书籍连接起来,用阅读课外书籍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两种方式来完成:

 

1.指导学生要历练文字,把握好语言的文采和词语。文字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写好作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文字运用好。但是,我们要想运用好文字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面,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利用阅读书籍来掌握文字的运用,利用阅读书籍来积累辞藻和词句搭配,准确地掌握词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以阅读课外书籍为基础来锤炼语言文字,着重锻炼语句和文章的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指导学生精炼地构造文章的框架,使文章脉络清晰。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包括精练的框架,清晰的脉络,这就增加了习作的难度。想要培养中学生精炼的构造文章的框架,就必须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例如:精读名家散文,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结构框架、方法和技巧。当然,我们在读了这些名作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利用模仿来提高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指依照学生的认知特证和认知规律,经由教师建立实际的或适当的语文教学情境和教学机会,合理表现或重现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有身临其境感觉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文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情感的生成等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关心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语文知识、产生判断认知,也关心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的思考认识多少事物,学生也会更理解语文的价值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2 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简述

高中语文学习是高中学生持续、细致接受高中语文知识的必经阶段,高中时期作为高中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肩负着教学语文、提升学生文学能力和使学生感受文学阅读魅力的重担。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文学素养不仅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取向,更重要的是还左右着高中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决定着学生能够在未来能否茁壮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把阅读语文课本,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借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文学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教师加强的学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视,有效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方法则是注重使学生直接阅读语文内容,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调动感官,通过眼、口、手和心的真实感受,对文章进行诵读及背诵,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借助感观设身处地地理解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仔细口读,深入分析,投入课文的体验式学习中。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为:重视身心参与,强调学习语文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手经历,一句话,就是用身心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观的形成都看成是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

3 提高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1)选择合适主题制成阅读材料

教师要在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侧重选择合适主题选编阅读材料,以丰富教学体验和学生阅读视野。在进行体验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感觉有些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体验不够细致和深入,尤其是在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验环节过于薄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主题制成系统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检验。选取主题时既要顾及语文的教学又要扩充学生的阅读体验面。

(2)开展学生阅读个性化体验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化体验。每个学生针对同一艺术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形象联想和理解,所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体验。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像阅读空间。

首先,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前,教师必须提供尽量多的资料,但不提示学生阅读和体验的重点。资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少挑些不伤大雅的不足。最后,教师要宽容看待学生的体验,不能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要求学生同样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学后教师还要适当地留些阅读的个性化练习,让学生对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得以深化理解和巩固。

(3)设置阅读共鸣,唤醒学生体验情感

高中学生在得到了语文学习的培养后,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和语文情感体会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教学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共鸣,使学生真实、准确地交换彼此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积淀的感情和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并理解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

(4)针对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扮演角色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设定学生为文中的某些角色,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些人物遭遇及事件文章的教学时,可使学生变身为文中角色,促使学生经由体验角色的行为、思想等而与文中人物产生相似的感受,进而可获得更深入的体验,更细致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和行为、反应等。

(5)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获取深度体验

要想使学生获得语文的深度体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础上满足身心,净化思想。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与之共鸣,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增加学生的阅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阅读教学,必须依照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定律,在实际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感受体验,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体验,科学、有效、合理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 邓立红. 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校是西部的一所农村高完中学,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表现为: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多,语文知识缺体系,知识面窄,阅读量小,口头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都删去了语法章节,使学生难以理解词的内在意义和词组意义,给高考现代文正确解题带来困难。此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的缺乏,都给语文教学带来困难,使学生读文章不知文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校特意在起始年级,注重初高中语法和语文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培养读书习惯,加强语言积累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占有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但农村学生阅读少,知识面狭窄,只有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日渐提高。我们加强晨读并做好检测,学生每天接触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利用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增添《读者》《意林》《格言》之类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师生共同动手,将可读性强、难度适中的课外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加强语言积累。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苦练语文内功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先天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如,成立文艺广播站,努力促使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开展书法比赛活动,努力使学生每天抽出时间临字帖;引导学生积极向校刊《渔中人》投稿,依托校园刊物成立作文辅导班;每学期利用校园艺术节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四、以新课标为指南,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

农村高中因为环境限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努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切实提高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最有利的武器。教师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

语文是各学科中基础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人的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农村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任重道远,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提高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更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蓉蓉.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反思[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3-01

一、最为完备的语文学习心理解读

高考语文大纲是中学语文科目考试的最高纲领性指导文件,对高中语文教学复习具有权威性的指导作用,本人从心理学角度,对语文考试大纲进行阐释,突出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最完美的品质。

(一)就“考试能力要求” 突出“语文智力水平”

智力在心理学多指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心,对以语言为媒介承载祖国文化的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智力指的是“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这五种能力构成语文的智力结构,其中突出中心的是“表达应用”能力,阅读的“鉴赏评析”,这就突出语文的性质特点,即自己要善于利用语言媒介来表达思想,又要利用语言阅读来弄别人表达的思想。将语文智力水平摆列出来,这样语文教育的能力目标更加明晰,更加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把语文质的概念用心理学来表达,为语文教学奠定了学科目标方向。

(二)就考试内容:突出“语文知识”及语文心智技能“语文阅读技能”“写作表达技能”“语言技能”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分为五大类,“第一,语言知识和

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第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第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第四,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第五、写作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概括这五项考试内容,就心理学角度来说,分为语文知识和语文心智技能,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些语文知识需要基础的记忆和理解,更多的需要学习的汗水,特别是语文学习的习得。当然语文其他能力也对语文陈述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试内容方面,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就属于语文心智技能,涉及到语文思维核心,突出语文思维能力,既然语文技能的提出,那么就打破语文神圣天赋说,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训练的心理学依据。语言技能,作文技能,阅读技能就可按照技能训练的方式,按照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凭空所想,随意模仿或刻意追求某种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或部队训练高强度的疲劳训练,应该以语言为媒介,按照认识,理解,表达应用,语言技能要规范,阅读技能要阅读,积淀文化素养,充分概括和总结,写作技能要勤练,多思,讲求技巧。由于口语考试的不易操作,高考语文教学大纲并没有对口语做出考试规范。但口语交际却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不可偏废。

(三)就语文实践:突出语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高考语文一半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一个临事不惧,从容不迫,做事大胆,仔细的良好心态,不是教师、学校、家庭过分溺爱,万事都事先考虑好,而应该是自己敢于经历风雨,接受生活磨砺,从生活中,从汗水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探寻成功的捷径。语文大纲提到的能力,实际上能力指的是一种个人的个性心理,这就承认语文缤纷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语文教学实践和学习开阔了视野,为语文实践开拓走出课堂奠定了心理学依据。语文智力水平提高,应在各种非智力条件下,即社会文化生活,个人生活背景,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领悟条件下,来训练自己语文技能,语文不是圉于象牙之塔的,而是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概况

通过实践调查,高中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身体生理活动紧急集合,身体发育的拔节,第二性状的出现,致使高中学生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波澜,高中学生社会阅历扩展继思维方式的变化,成长的烦恼,表现在学习也较突出,而语文又是一门承载社会文化比较丰厚的实践科目,最能反映高中学

生心理的灵光。

为此我们制作一份调查表,主要通过语文学习的动机,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阅读,写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来分析。通过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打点取样,仔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有其共性:对语文兴趣稍减,语文动机不明确,语文阅读难以向深发展,对阅读作品不感兴趣。写作文缺乏哲学的思辨,课外语文学习时间较少,对作品鉴赏缺乏应有的力度,普遍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自我封闭心理,阅读的懒散心理,消遣性阅读的成瘾性心理。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突破点 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思维素质。在经过长时间数学学科的系统学习之后,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认知能力,一种使学生透析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知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建构起这种思维,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学明白、弄清楚,才能在训练和考试中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生存在的数学思维障碍

但是,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生存在数学思维障碍,这些成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统计发现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只停留在表象层面。我对我校高一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5%的高中生(其中女生占70%)的数学思维过于肤浅。这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中的那些概念、原理等只能做到“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在做数学练习题或者做数学试卷的时候,无法利用概差念、定义的深层意义解决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反映平时很努力,数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想数学思维表层化可能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生个体差异导致数学思维各不相同。全校一千多名高一新生来自一千多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感悟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放到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上,就会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运用程度不同,或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会列举出不尽相同的多种解题思路。这种差异性数学思维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偏执的认识,从而造成思维障碍。

3.长期数学思维训练导致高中生数学思维固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较系统的数学学习。等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九年学习已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向化模式。可是在高中阶段如果仍然紧握这些陈旧、老套甚至错误的模式不放手的话,就会让学生陷入解题困惑里。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高一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那么就应该查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将“障碍”扫除干净,为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铺平道路。

二、高中学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原因一:布鲁格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对于新知识,学生基本通过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实现理解和吸纳。高中生经过九年学习之后,已经习惯用自己认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难把陈旧的知识点运用到新知识中,把握不住新旧知识结合的尺度;

原因二:在日常教学中,有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直接把数学知识“灌”给学生。

三、突破数学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中,数学最能训练学生思维,这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但是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基本形成了定式,因此很难适应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由此可见,要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思维的障碍。要使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有所突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篇11

大赛是江苏省教育厅核准的2009年10项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之一。

省级决赛将邀请江苏省中语界知名专家担任评委,部分获奖作文将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参赛对象:全省在校初、高中学生。

题材范围:中学生与社会。

凭《报名表》(见后页)即可参赛。不需缴纳任何报名费。

赛事安排:报名截至2009年9月30日;10月30日前完成区县级初赛;11月20日前完成大市复赛;12月举办江苏省总决赛。采用现场作文的形式进行竞赛。

赛事规则及《报名表》详见大赛作品集(即将出版)及2009年7月至9月《新语文学习・高中》杂志。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比赛虽然很简朴,但规格是高的,选手也是高质量的,奖状的含金量更高。真的要感谢以育人为宗旨的语文老师们,感谢《新语文学习》编辑部的支持和推动。我们应该更加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把阅读和写作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游建华(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新语文学习》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把杂志办得更好,引导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热爱生命,关注、思考并融入社会。

王栋生(江苏省教授级特级教师):“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旨在促进中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这与高考作文有着天壤之别。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它会让你赢得一个世界。

曹勇军(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评价标准。一个人能读会写,就等于给自己创建了更多的人生机会,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篇12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篇13

【关键词】农村;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现状;对策

语文素养是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综合素质之一,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成长、思想观念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阅读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对学生个性与思想的教育。但是当前农村高中个性化教学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高中学生阅读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量普遍较少

在很多农村地区,家长经常会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影响下,高中学生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应对高考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只重视教材上的文章以及高考中可能涉及到的文章类型,如小说、记叙文等,而散文、现代诗歌等考试中很少涉及到的文章类型却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一些学生虽然在散文、诗歌等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兴趣或者才能,但是由于阅读这些文章无益于高考成绩的提升,他们的兴趣被扼杀,个人才能与潜力都无法得到挖掘与发展。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较为落后

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仍按照原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导,直接将阅读知识介绍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阅读学习呈现出极为被动的状态。另外,教学内容也相对枯燥,教师仅仅将教材当中涉猎的重点文章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将与考点相关的文章进行讲解,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需求。

(三)教学中对答案的依赖性较强

在做阅读练习时,很多教师都将阅读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学生在思考或解题的过程中也会对标准答案产生依赖感,紧紧围绕标准答案进行思考。课堂上即使有学生提出了新的思路或是想法,也会被老师否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畅所欲言,思维局限性较大,长此以往,他们的个性发展将被严重束缚。

二、农村高中学生个性化阅读开展的基本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开展个性阅读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应对高考,而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满足。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考试中常常涉及到的记叙文与小说等体裁外,还应当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诗歌及散文等类型的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以及阅读量,让学生有机会感知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与魅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机会并对学生予以客观的评价与鼓励,教师的激励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对阅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进行阅读练习时,教师不要以标准答案为核心,而是应当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当对其予以表扬,并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看法不恰当,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勇气予以鼓励,而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适当的鼓励能够增加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更加积极的进行思考与发言。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应当放低姿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耐心解答。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模式拉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激发彼此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增强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学习与自身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其更好的参与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的感受进行仿写或者续写,例如在讲关于父亲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感受或者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将其与教材或试卷中的文章内容进行对比,这个过程能够增加学生对阅读技巧、文章内容以及文章写作特点等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让学生养成阅读惯、提高阅读兴趣,将阅读学习拓展到生活中。

结语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语文应当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维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让阅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徐贺勤.放飞想象的翅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汪钱萍.略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篇14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人格素养 作用

人格素养表现为一个人的人品、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和思考。语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能温暖人的心灵,怡养人的性情,促进人品格的健全和品质的提升,从根本上对人起到教化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十余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功利而轻价值、重工具而轻生活、重理性而轻人性的现象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不尽如人意,甚至遭社会非议的地方还很多。从徐力弑母、马加爵杀人、刘海洋硫酸泼熊等案件,到报刊、电视中时有报道的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人格素质教育是不是缺乏。

面临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人格素养的影响。普通教育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二、语文对提高中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一)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羚羊木雕》启发学生学会尊重;《与妻书》表现了一个革命志士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妻子、家庭的责任感, “以天下人为念,乐牺牲吾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幸福观,引导学生理解人格的道德力量带给人幸福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只有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一个人才能达到高度幸福的境界。这种和道德义务相统一的对幸福的追求,使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达到内在统一。

(二)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也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三)语文有助于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了作家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教师在讲授作品的同时,要将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格魅力贯穿于教学的过程,回到作家对生命的抗争和奋斗的现场:引导学生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从钱钟书的《围城》里感悟“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围城;从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体味她几十年苍凉的心路历程;从史铁生的《地坛》里体会生命的孤独;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领略生活的美好,唏嘘生命的脆弱;从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里领悟尽孝要趁早,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让学生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顿悟和温暖,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获得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语文学科,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