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目标

【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29-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通俗地说,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思想品德素质。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心理品质素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文化知识素质。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教法改进: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巩固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发展归纳、演绎、类化、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与转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认识“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或解决的办法,当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时,要采取特殊的思考方法,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独特。

3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2

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

一、明晰高职培养目标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不走样的去实现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总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曾有过多种表述,首先是‘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接着是‘高技能人才’,后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最近是‘技术技能人才’”[1]。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一线人才”,对此认识基本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培养满足企业一线人力资源需求的社会组织。培养“生产制造、内外部物流、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一线操作人员是主体,他们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满足企业一线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力所在”[2]。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此也多数认同。课程改革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等均是强调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要强,高职教育要重实践技能培养。关于“高素质”的提法亦一直统一:中职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何类型何层次皆要求高素质,不会有培训低素质之说。可见,“一线、技能型、高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层面并无多大争议。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普遍存在着: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对高素质把握不到位,重发展常被忽略等偏离培养目标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明晰高职培养目标,把握住高职培养目标之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三大要素,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日趋旺盛的需求。

二、把握高职培养目标三要素

(一)培养规格高技能

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层次上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包括一线技术工人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精湛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应知”的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的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高级标准,在一线岗位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的操作性难题。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一是偏重理论教育,忽略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不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没有突出其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特色,即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的区别。”[3]殊不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校,即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4]二是矫枉过正,甚至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等同。一入学即期待着进入企业打工的机会,以至于学制被冠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做中学”“顶岗实习”而变相削减。“些许高职院校把对学生的要求降得太低,根本不能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没有明确高职院校应有的教学理念。”[5]仅囿于技能型而忽略层级之分,对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降低知识要求标准,反与中职甚至培训机构同质,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高技能之高,才能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二)目标要求高素质

关于高素质,释义很多: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的“高”是指理论基础宽厚,理论素养程度、职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高;也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是指企业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发展水平等。一般来说,素质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包括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是核心。因此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志在2010-9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要求;要针对高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模糊高素质的内涵,把握不住实质,云里雾里不作为,甚至忽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才会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才会使自己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在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彰显高素质特征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并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所谓‘素质本位’就是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6]

(三)教育本质重发展

篇4

【关键词】构建;培养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无非是想寻求一份职业,作为基础学科的中职语文必然担负着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任,但其当下的教学模式与普高语文教学并无多大差别,而且职业特色不突出,实用性差,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构建新型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任何一项工作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个人而言,若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就难以取得优异的工作业绩,建立丰功伟绩更是纸上谈兵;对企业而言,职业素养较高的员工可以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提供助益,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对国家而言,国民的职业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虽然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令人堪忧,多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固,学习习惯不正确,还普遍认为语文无关紧要,所以对语文的兴趣明显缺失。许多中职学校和老师对语文的认识存在误区,而且忽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语文课程较少,而且教学思想和方法落后,严重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种种尴尬现实提醒我们必须加快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二、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在更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之前,应首先明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含义。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工作中所体现的综合品质,涉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多方面,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应保证个人价值观与用人单位的价值观能够良好衔接或融合。

调查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是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再者是专业技能,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就业需求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针对性培养,满足学生在就业中的能力需要,促进学生顺利毕业,良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对语文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并加以扩充,应注意适当的删减与实际教学不符的部分内容,但是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此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还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实行分工协作,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化、职业化语文教材,并拓展视野,广泛收集教材资源,全方位的将教学内容渗透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中。

3、选择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中职语文教师应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方式,应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督促其喜欢语文,善于挖掘语文的内涵精神,巧妙的将职业素养渗透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1、深挖教学内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企业文化,提高职业品质,树立创新意识,并学会认知、共处、处事、合作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深挖教材内涵,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经典文章中职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发挥语文德育功能、感化功能、陶冶情操功能等优势,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如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困境中发愤图强》、《职业》、《论逆境》等文章时,我事先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使其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成长经历,然后我再予以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进入情境,并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和领悟文章内涵,接着我会让学生自由阐述读后感,或者让其写篇小短文,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坚定职业理想,恪守做人操守和职业道德,提高基本的职业素养。

2、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用性是中职语文的重要价值体现,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交际能力、处事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在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强化对学生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设置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针对《演讲词》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将其打造成这样一种情境:某公司要在本班进行招聘面试,每个学生都有一次自我推销的机会。我事先对学生透漏了该项活动,并提示他们要想成功推销自己可以参考《演讲词》这篇文章,也可以利用网络搜寻相关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在课堂活动中,我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任面试官,而我在一旁观察学生们的面试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对面试官和面试者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求职面试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处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等,对于学生日后顺利就业提供了助益。

3、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由于中职语文教材内容有限,不适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应对教学内容加以补充,拓展视野,开阔学习空间,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对职企文化,掌握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从而促进其自觉注重提高职业素养。如学习“孔门祖训”,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和我国的就业形势资料,以及反贪拒污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正确区分职场的正确行为与不正当行为,教育其遵纪守法,严于律已,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念。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置相符的课堂活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方法,针对班级学生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少龙.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5).

[2] 胡开鲜.构建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J].网络财富,2009(08).

篇5

>>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机合成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 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土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素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音乐考试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探索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实践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改探索 基于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俞莉莹,胡新华.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7):37-39.

[5] 权小红,唐小燕. 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启示[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01-102.

[6] 马伟锋,雷运发,孙晓勇.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3):69-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High-quality Softwar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IAN Yan-an1, YANG Li2, WANG Li-mei1, YAO Bin1

(1.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2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