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

科研能力的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5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能力的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1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一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定位。从广义上来说,医学生科研应当包括动手实验和理论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应由低年级开始,让学生从系统学习医学知识之初就将科研的思想贯穿深入到日常学习之中,直至整个学业的完成。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学生立项实验,目的在于培养临床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思想兼备。

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科研的本质,拉近学生与科研攻关的距离,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在教学上不再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在书本理论和实验室,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和实验室,拓宽学习领域,学会自己查找文献,选定论题并与导师展开讨论。具体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以某一问题的发现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见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展现。

一、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条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如果将国外的医学教育全盘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来,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进行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有了体系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医学教育的相关情况,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其放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推动优秀医学人才的进步,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兴趣。由于长期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保证科研体系的成功建立,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躬身实践的恒心,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乐于学习并能主动钻研新知。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医学院校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渗透科研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付诸行动开始探究之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研究动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的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学术互动与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是各种学术观点开放包容、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效的学术互动是完善学术理论、传播科学观点的有效方式,学术互动的畅通与自由需要大学的支持和保护。而本科生由于受到固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和束缚,接触本领域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建立医学本科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由学校订购相关学术刊物供学生翻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具有权威的高校学者、教授进行讲座与交流,了解本专业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使校内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学术互动,让学生也能获得与他人展示、分享、讨论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互动的价值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实现高校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方便各方交流沟通,将优秀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进一步实现深层次的成果共享。

(二)建立系统的学生科研计划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科研计划和培养方案,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保证学生科研得以系统科学地分阶段实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意愿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并将此项计划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培养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在本科一年级期间,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查阅中外文献集工具书、医学信息、医学情报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然后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后,学生能够对自我科研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协助教师完成课题,分组研究,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仍被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虽然很多高校也打着学分制的旗号,但其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难以适应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科研学分制度,更是评价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科研活动仅仅靠外界的督促和管教难以获得其能力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学生的内驱力。要想使科研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除了要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外,还需要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协助。而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并不太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即应将对学生科研的指导情况纳为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科研。可以在教师工作业绩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表现考虑进去。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仅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师资、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师资方面,学校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鼓励更多具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职本科生科研带教导师,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科研活动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对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学校科研的整体预算。可以尝试在各学院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委员会,对师生申请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根据课题研究价值,划拨科研经费并协调专业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既能够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又可以避免无效科研及重复科研带来的浪费,以保证科研资金最大程度地合理运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

为本科生安排带教导师能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导师人数和精力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果仅以此种形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收效不大。因此,导师指导与医学实验并行,才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既有客观指导又有个体探究。开展实验一方面能够验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点,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部分探索性强的实验深入挖掘,从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此举拓展了学生科研培养的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受到科研培训,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三、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从实践出发,获得科研感悟

实践是科研工作的直观表现,它生动地解释了实验,易于使刚刚入门的实验工作者接受,并产生兴趣。因此,加强对医学本科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并作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才能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动手中熟悉并掌握科研实验的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二)获取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就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科研信息,为科研设计做理论准备,从而确立清晰的科研思路和富于创新性的科研设计。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等。阅读医学专著既能够获取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成型的规范化的概念、理论和科研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与动态,同时还能够作为学生翻看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另外,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诸多优点,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不断重复着的两个过程。科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通过实验中的细致观察,提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缺乏对科研实验的系统训练,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中的具体操作都是被动的,大多只是机械地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验技术之后,才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

(四)撰写科研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借助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本研究方向的相关外文文献,从而对该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书写综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通过文献查阅及撰写综述,学生还能够深入了解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为日后个体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撰写科研论文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从而将个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从论文框架、具体内容及论证过程等方面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论文撰写规范。同样,在暑期实验结束后,我也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论文格式,掌握统计方法,为以后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基地,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医学科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革,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扎实的医学基础以及熟练的医学实践技能,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要想进一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不断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品质。

(六)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要想提升学生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个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奖励手段,激发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如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和规定,鼓励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者,在学年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免试推荐等工作中优先考察,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将市场需求与提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展望

篇2

关键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机制

一、引言

著名哲学家约翰・帕斯英尔在一次国际研究生教育哲学会议上强调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批判,做出判断。”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

近年来,为了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我国高校逐年增加学生的录取数量,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并不就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伴随着扩招,培养方式由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逐渐陷入了“放羊式”,出现了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许多从事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也先后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培养途径两个方面作了论述。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1.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若把研究生培养当作高年级大学生,采用延长学制,增加知识总量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既脱离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难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育理论和观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研究生在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使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灵活性和自我选择性。他们的学习是在接受、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知识结构合理和完善,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最能衡量他们的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是科研训练的深度和所取得的成果。因此,研究生的教育,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由重知识基础转到重发展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上来。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研究生科研态度的端正

大多数研究生人学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进而能在竞争更为激烈社会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甚至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但也不排除,有些研究生入学只是为了拿个硕土学位、得到研究生学历,并没有自身学术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强烈要求。像后者本身没有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的教学指导无论多么有效,也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入学我们应首先注意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指导研究生,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积极的自我培养,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现在好多学校,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位导师指导一名或者多名研究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我们的研究生“疯狂”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一名导师负责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日益普遍,导师的指导作用更显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用以下几点做法来解决。

(1)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

考虑到师资力量的不足,在研究生的指导上,我觉得应该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即利用个人(指导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与集体(其他教师3―5名,他们也可以没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综合体中,指导教师为组长,其他教师为组员。集体指导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易于拓宽知识面。此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聘请外系或者外校的教师乃至跨学科的教师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

(2)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

无论是指导教师本人,还是指导教师综合体中的其他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时间非常紧张。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可以将导师的指导日期固定化。定期指导学生,如指定学生的阅读书目并检查阅读的完成情况、下达科研任务并检查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这样研究生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活动,减少盲目性。

3.提供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机会

(1)相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勇于进取、不怕失败的精神。他们都渴望实在地干点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是其他人的认可。因此,研究生在具备了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后,导师应该相信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否则,可能会挫伤研究生的自信心。

(2)多参加学术交流

研究生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带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了解高层次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科研欲望。要求出席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必须带打印论文,在会议上宣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能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到本学历国内外的动向和当前的水平,启迪思路,使自己的科研沿着最有利的方向进行下去。

(3)多参加科研实践

在科研中,应当大胆地把研究生推到科研第一线,如研究生和导师共同举行研讨会、学术报告,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外出调研等,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协助导师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思想活跃并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和工作上的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注重研究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也作了不少的论述。如:待选论文题目的判断判断研究设想的先进性;判断研究设想的可行性)、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与学术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完善学位论文撰写形式①;培养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培养利用科技情报资料的能力、培养撰写科研(学位)论文的能力、培养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素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交流能力的培养(o,等等。我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的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

科研活动的实施,科研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给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供给、便利的研究工具和信息来源。丰富的研究资料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计算机是研究活动的必备工具,畅通的网络是研究者获得研究课题进展的有效方式。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研究探讨一些创新性管理机制,如“教考分离”机制、“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研究生创新发明奖励”机制,各种奖学金制度的设置,提供各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激励机制等。三是要加强后勤服务与管理,保证研究生身体营养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79-02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必须经历完整而特有的教学制度,如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临床科室的见习、实习等,其间还需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顺利地步入日后的工作岗位。在医学发展的几千年中,医学科研的深入和医学知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科研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而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培养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以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本科生科研管理工作,通过浅谈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为高等医学院校建立本科生系统性科研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 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经分析,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明显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外院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步早,发展迅速,培养模式多样。如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明确提出了教学、科研和校园三位一体的教育概念,形成低、高年级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机制,鼓励并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美国的医学院校率先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强化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定位于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强调批判性思维、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自主学习、团队意识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培养体制。反观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教育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成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随后,全国其他高校才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培养计划。教育部和地方高校还组织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计划”、“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各大高校也借助这个平台,设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进一步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虽然我国本科生科研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机制上尚未完善,但这几年发展较为迅速。

二 目前国内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整体科研能力较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1)本科生掌握的知识有限。本科生由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尚浅,没有形成全面地、灵活贯通地应用知识,缺乏更深层次的探研和创新思维的锻炼,对于本科生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科研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2)缺乏专业老师持续性、系统性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有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带领和指导,在高等医学院校里,专业老师教学任务多,科研任务重,加上大学校园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较少,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老师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相对减少。(3)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学生面临很多问题,若未及时解决,加之本身学业的压力,学生容易产生退出的念头,并且部分高校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的奖励没有具体实质性的体现,或者只奖励第一作者,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持久性较差。(4)缺乏有效科研管理机制。对于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没有专业人员管理,学生科研工作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协作。(5)科研经费、设备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基础不一样,学生科研经费较少,或者缺乏资金支持。(6)学生心态存在利益趋向性。有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不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违背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本质目的,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长期发展。

三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制的建立

在医学专业中,科研能力是检验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综合素质之一,我院根据检验专业发展的特点,把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作为工作要点,以国家级、省市级科研竞赛作为出发点,建立了适应我院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引进大量高等人才,举办科研讲座培训,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近年来,我院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学历博士人才,加强了专业教师团队的科研力量。并且不定期举办大型国内、国外专家学术讲座,鼓励师生参加,在全院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思路,掌握检验发展的新技术,促进国内外检验人才交流。另一方面,使检验专业本科生了解和熟悉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对科研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稳定、阶梯型的学生科研团队

我院本科生科研团队有着完善的选拔和管理制度。每一组本科生科研团队按照年级高低,由四个年级的学生组成,并且团队按照年级高低来分工。本科生科研团队与检验专业研究生相互交叉,让研究生参与指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科研能力共同提高,这样年级呈递的传承,可以保持学生团队的持续性,中间不会出现断层。对于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选拔,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学生群体里公开指导老师简介与研究方向、招收学生条件和名额等信息,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自愿申请报名,指导老师通过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查,同时指导老师均为检验专业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并参考学生专职管理老师的意见,学生专职管理老师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从学生的性格、平时的表现给予评定,综合进行选拔,这种模式保证了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满意度,这种梯队的组建,从兴趣和时间分配上,性格和耐力上,全方面地保持了本科生团队的稳定性。

3.完善的科研评价体制、科研奖励体制

我院对于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有着完善的科研奖励和评价体制,不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对于获得科技竞赛奖项的学生,根据科技比赛的级别,学生在团队中职责的不同,在学生综合测评中有对应的不同分值进行加分。此外,对于发表文章也是根据不同级别的期刊和作者顺序,给予不同分值的加分(每一项都有加分的上限)。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一个正面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调动了科研团队中不同分工的学生的积极性。

4.设立专门学生科研管理人员

我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工作有专门的人员管理,管理人员具有医学教育背景,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了解科研管理知识,掌握参与科研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科研团队进行各项科研竞赛的动员、申报指导,并督促科研团队中的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各科研项目,及时与教师、学生、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双向交互反馈,更好地完成学生科研活动。

5.开放实验室和科研经费的支持

我院大力支持本科生科研活动,开放各种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设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我院系统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中,我院本科生在国家级比赛、大学生挑战杯、天津市级以及学校等科技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近3年来,我院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市级奖项共1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共2项,天津市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市级奖项共13项,天津市大学生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竞赛市级奖项共8项,天津市女性创业计划书大赛市级奖项共5项,天津市创业奖学金1项,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先锋行动市级奖项共4项。并且我院在天津医科大学校级科研竞赛中也是位于全校各院系的前列,这些科研竞赛的成果肯定了我院在本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总之,我院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成功率也相应提高,为检验储备科研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能力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不同分支、不同层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不同。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有学者[1]将其定义为“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孕育和提升的过程。

1 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界定为学科前沿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实施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年龄小,早期开发创新能力,将使全民族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年龄段提前,对国家、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益。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3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性和探索性的专业学习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传统的做法重视了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基地”的作用,忽视了它同时又是“知识生产基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而高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生产”的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使高校的“知识生产基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于社会、学生、学校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策略。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坚固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学生科研小组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查找、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践,不但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接触使用高、尖、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4 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促进教学

被称为“本科生导师”的课题指导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指导学生科研。这要求他们不但要爱护和关心学生,更要具备组织调控、信息转换、交流引导和课题研究等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授,才能把学科前沿较先进的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相长”的内在联系,他们既是指导老师,又是科研活动的受益者,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也为今后开阔科研思路打下基础[4]。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

本科生科研活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要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从本科生抓起。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活动,结合我校的工作情况和切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 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 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 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 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 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105-107.

[2] 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4-28.

篇5

关键词: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构成;培养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09-02

科教兴国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领域,研究生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知识层次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化工专业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适应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在诸如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在探究真理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即独立完成科研活动任务的能力[2]。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化工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标就是使化工专业研究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在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过程中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化学领域某些未知的规律。因此,明确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是科研工作的起点。选题一定要有前瞻性,它将最终决定科研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

2.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其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的成败。对于化工专业研究生来说,实验室是最重要的工作场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验工作的支撑。研究生应在实验中逐渐培养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等。

3.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离不开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化工专业研究生可通过查询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相关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等情况,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提出新问题,为从事实验活动搭建良好的理论平台。

4.表达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化工专业研究生需要与导师定期交流,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探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有关会议,在与同行交流中开阔视野。而这一切都需要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

5.写作能力

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最终将以科技文章、毕业论文的形式加以体现,其水平的高低能够充分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强弱。在写作过程中,利用现有理论对所得到的实验新现象、新规律进行分析、解释,可充分体现研究生对本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和驾驭的能力。

二、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研究生培养首先要进行学位课程学习,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然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验、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逐渐形成科研能力。

在学位课程教学阶段,通过开设多门涉及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3],聘请在该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老师作为主讲教师,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前沿理论观点,开阔视野,为其进行科学选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学习,不但可以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能力,使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便于从中发现科研线索,提高选题能力;而且还可以使研究生掌握一些科技创作技巧,增强其写作能力。

在科研工作阶段,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严谨求实地进行实验操作,主动分析、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逐渐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实验能力。通过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指导本科生开展实验工作、与同行交流心得体会,研究生逐渐使自己的言语更具逻辑性、专业性和说服力,从而完善其口头表达能力。在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应不断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熟悉科研文章的写作格式、提升写作能力,为学位论文撰写奠定基础,同时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和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兴趣,调动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校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培养具有独立科技开发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入手,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力求按照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逐步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

1.组建多层次科研团队

高校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自我意识。研究生在独立从事科研活动中应充分开发自我能力,依靠自己寻求问题答案并最终完成科研任务[4]。但是,这里所说的独立不是单打一,而是要组建多层次的科研团队。以研究生导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研究生参与科研实验为中心、引入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最终形成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梯队,创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攻关模式,这种科研团队有助于研究生个人科研能力的养成[5]。

在研究过程中,导师首先引导研究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并以自身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资料检索,科学选题。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要就某一科学问题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及时查找不足,改进方案;然后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理论分析和讨论,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最终解决问题。同时,本科生在研究生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提出相应意见以丰富研究生的创新思想。

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高选题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向导师汇报项目进展、提交实验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和向本科生布置任务、安排实验,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团队,注意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实验主体作用,适当发挥本科生的辅助作用,可使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多学科的交流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6]。

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相关部门可为研究生组织多层面和多领域的学术论坛,举办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导师应尽量创造机会引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际有关学术会议,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开阔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学术视野,提高其科研意识和水平。此外,定期召开由导师、研究生共同参加的学术讨论活动也可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过程考核和终结评价相结合

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研究生培养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度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激励和淘汰机制,确保其能够有效实施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既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度保障[7],也是引导研究生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平时学习与期末结业的考核,重视培养过程中各种实验、实践任务的检查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毕业考核评价体系。导师通过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交流会,安排学生在会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陈述研究进程等。在这一过程中,化工专业研究生应努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成果结合,总结成文,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个人的科技成果、参与实验室科研活动情况展示给导师和考核答辩组。这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其敏捷的思维。通过定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阶段性成果,可以及时得到导师在科研课题进展及成果方面的系统指导,这也是研究生实验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将培养过程中的阶段考核和毕业终结评价相结合,用科学全面的评价考核指标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能力,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对化工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不仅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人才又是推动创新的决定力量。就我国而言,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因此,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应该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加强和提升,而对于具有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单位来说,加大研究生参与科技活动能力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高精尖化工人才和专家,对助推我国化学研究与化工生产领域的科学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建立工业强国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李晓航,张侃. 论创新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其培养模式[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章晓莉.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4]王大勇.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胡忠举,刘文辉. 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4).

篇6

Abstract: With the conversion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 from traditional pattern to open cooperation, teamwork and Web-based design,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ve to strengthen teamwork cooperation and cultivate their cooperative ability. In the paper,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lling bearing library based on SolidWorks platform for example, aiming at a comm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the graduate students we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y took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olling bearing library in a cooperative mode. It can not only exercise the graduate students' CAD ability,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cooperative ability. Thus, their teamwork spirit is strengthened.

关键词: 研究生;协作能力;标准件库;开发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cooperation ability;standard parts librar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02-02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1],此外,学科研究方向的细化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更应以培养能力为主,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更要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滚动轴承标准件库”开发为例,阐述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课题中以团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既完成了标准件库的研发,又实现了协作能力的培养。

1研究生协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越来越趋于开放化和网络化,而不再是封闭的、分散的方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工作,而是要与人交流合作[2],合作的范围从个体、部门扩展到国家之间,合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团队已成为主要的合作形式之一,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是影响整个团队工作效率或研究成果的关键因素,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宽容、信任、协作、都是其协作能力的体现。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也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都为脑力劳动,且具有个体劳动的特征,多数研究生注重个人奋斗,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却常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接受和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与人协作能力差等现象,这不但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更会阻碍其自身人文素质的发展[3],以致与社会需求不符,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以科研课题为核心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学习课程,但课程学习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能力训练,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则无法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培养,然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却为研究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所需条件,因为研究生在校的更多时间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组或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课题组或科研团队是一种自由学术团体,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共同的研究目标,且这类研究目标往往不能由独立个体来研究完成,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研究时间,由于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课题组容易形成平等、自由、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作为团队成员的研究生会根据课题的研究规划并结合其自身研究特长,参与课题的不同分工,这样一来成员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的关系,在精神层面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追求整体绩效。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成员之间要经常针对学术问题阐述见解,交流思想,比较和判别不同观点、融合与创新方法,在探寻问题答案的同时帮助课题组成员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问题的偏颇,增强分析问题、与人相处、相容、交流合作的能力。

以“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滚动轴承标准件库”的开发为例,由于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经常涉及到滚动轴承标准件的应用,其种类多,数量大,结构型式各异,绘图和建模工作繁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轴承标准件库,将常用滚动轴承的信息存放在一起,并配有管理系统和相应CAD标准接口,方便设计人员通过对标准件库进行查询、检索、访问、提取所需轴承零件信息,生成所需轴承模型,以供设计、制造等使用。该标准件库系统开发难度高,工作量大,根据人员配置情况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讨论分析决定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开展,将系统总体结构划分为系统管理模块、标准件模型库、标准件关系数据库和工程文档资料模块,各模块间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从设计内容上将常用滚动轴承按类型进行细分,再从建模的角度将采用相同建模方法的轴承归为同一类,轴承标准件关系数据库按轴承类型的划分进行匹配建立,工程文档资料模块根据轴承的分类、特性、选型、应用和数据库来建立。根据模块间关联关系和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们分别参与各模块的基础开发工作,即:针对某一具体轴承类型应用Access建立其关系数据库,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轴承模型库,并完成对应类型轴承的工程文档资料的整理,各模块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也形成了独立于协作并存的工作关系,从而保证轴承标准件库系统的开发工作有序、协调的开展。

3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

科研课题脱离不了工程实际,其开发过程也必然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展开,在“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滚动轴承标准件库”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工程实际,否则,所开发系统的实用价值会大大降低,这就要求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来确定数据资料标准、系统开发平台和设计手段等,并且所开发的系统还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扩展性。

对于课题调研,通过团队成员对调研方法和调研内容的讨论交流以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对轴承资料的最全面掌握,并且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讨论、提取和整理,形成既满足工程设计需要又体现该标准件库特色的文字资料信息和数据信息,一方面可以让研究生全面掌握轴承分类、选型等基本信息的最新国家标准动态,确保设计资料的最新性、完整性、且符合国家最新标准化要求,另一方面使课题组成员之间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便于形成团结互助的学术氛围。

在建立轴承模型库和标准件关系数据库时,轴承模型的结构形状和几何尺寸依据的是轴承标准数据,而轴承标准数据来自于设计手册、国家标准资料和生产厂家,经过对资料、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工程文档资料库,进而采用Access软件,针对每类轴承建立其数据表,最终形成轴承标准件关系数据库,供建模使用,由此,形成的轴承模型库与标准件关系数据库达到模型与数据的一一对应,这样才能保证所开发的系统在使用时能够达到准确无误的查询、检索和调用所需轴承模型和信息。最终,经过系统集成所建立的滚动轴承标准件库,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在整个课题的开发过程中,不但要发挥研究生的个人创造性,独立完成各类轴承模型库的建立,更要发挥研究生的互和协作性,使团队成员间形成紧密配合,确保轴承模型与数据之间链接的准确性,以达到快速、全面的建立起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使轴承标准件库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工程科学型,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4结论

以科研课题为核心,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通过科研活动的锻炼不仅仅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够使研究生的协调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素质,已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使其毕业后能适应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07-109.

篇7

【关键词】本科院校 专科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6-02

科研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沿工作,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科研领域中,我们把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称之为基础科学;把科研指导生产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人工系统一般规律的工作称之为技术科学;把运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成果,使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的工作叫做应用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前沿,习惯上统称为学术研究。应用科学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结果表现为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和促进。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传统大学中的学者们都崇尚和追求学术研究中的成就,应用科学研究则格外不被人们重视。多年来,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使得大学里的很多成果被束之高阁,而企业生产技术也没得到提高,从而导致研究与应用的严重脱节。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学院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具有专门性、应用性、地方性的特点。专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生产、生活、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能够较好地适应基层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

一、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优势

1.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专科教育教学采用教师聘任制,每学年按照相关教学安排在本科学院中聘任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各自领域的年轻才俊,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特别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讲解实验的原理和学术前沿知识,充分利用本科学院的科研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此外,教师带领学生开拓实践基地,采用校地共建方式建设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密切的交流,有力的促进了产学研三结合,让学生在这些具有科研价值和科研成效的环境中学习和实际掌握科研方法,从而使专科学生的科研引导教育有了工作平台。

2.培养科研意识,挖掘创新思想。

由于专科教育采用本科生教师聘任制,这样就使得专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前沿科学,接触实验室的最新动态。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方向的讲座,讲述科研选题与科研设计知识,这样可以让专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同学们更有目的性,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创新。

3.学术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教师承担很多相关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作为实验员参与到项目中,可以通过实验的过程更加深入的了解科研的方式方法,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用科技活动带动科技学习。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创作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通过科技下乡让同学们主动的去学习,同时,结合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各类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此外,积极组织专科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活动。

二、怎样更好的加强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建设

总体来看,在科研方面,本科院校里专科教育有很好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对培养专科学生科研能力的意识不强、学院对学生科技活动投入经费较少、领导重视和支持力度较小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1.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进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这样可以使得科研人员、场所、经费、设备等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保证科研和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专科学生的引导

在学生入学初,就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给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并使学生摒弃掉自卑的心理,积极参与到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中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是改变教师对专科学生做科研的意识和态度问题,专科学生中不乏有很多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利所致,并不代表其能力的缺乏,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有力的引导,专科学生同样具备科研素质。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生产实际传授相关理论和知识,能指导学生从事实际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4.加大科研和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

经费是科研和科技活动的保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经费支持,在积极申报校、省及国家级计划内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大对应用型科研的研究。

5.积极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很好的途径。要让专科同学们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研解决问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加大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学术视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精心指导毕业论文

结合专业实习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精心指导设计和写作,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论文的实用性和规范性。

三、结束语

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很大的空间,具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科研结合比较紧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要积极克服制约专科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瓶颈,科学合理的制定实施计划,本科院校里专科学生科研能力也会取得巨大的提高,为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晓清、杜晓利.论大学科研[J].高教研究,2001(7)

篇8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5.035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LI Yo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training aim and also benefits the increas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pointed out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basic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included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putting forward questions, choosing and utilizing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materials, logical thinking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it suggested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through course study and degree thesis writing.

Key words: agriculture;degree in major;postgraduates;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cultivation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00年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次试点招生。经过11年来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73家培养单位的不断努力和建设,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初步确立起了授权布局较为合理、发展规模适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培养模式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仅就目前的培养方案而言,通常只包括对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却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著文论述,并希望将科研能力的训练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完善培养过程,提高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 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1.1 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

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思想是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其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到硕士学位的水平。学位是评价和衡量学位获得者学术水平或专业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学习质量、知识能力等级的一种尺度,学位的获得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它反映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等级划分。对学位的要求是评价和确保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从学位评定的标准来看,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农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是不同规格的教育,但同属于硕士学位层次,最终使用的是同一层次的标准,专业学位申请者同样需要经过学位的标准考核,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应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并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能够体现出符合该层次教育要求的较高的知识能力、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即它的教育过程和最终的评价标准具有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样的高要求性。而这又离不开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着力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

篇9

关键词: 英语专业大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正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又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探讨英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高校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学校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从事科研是一个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活动,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科研立项,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结合。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科研能力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是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的人才。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而且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对于英语这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而且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办学术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教师介绍英语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对知识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另辟蹊径。

(三)指导学生科研活动,鼓励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可行性强的课题并非易事,要真正带动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修改和鼓励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地查阅资料,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毕业论文的系统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和监督大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及答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英语专业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学校对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视,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设立科研学分、实施奖励政策。

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学分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给予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一定能力的学生实施奖励,把学生的科研成果直接同学分、综合测评和奖学金挂钩,从而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

(二)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指导并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开设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实践。

课程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形式,建设科研过程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是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的方法,把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语言测试课堂上,教师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试卷的质量,指导学生设计试卷。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制约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好坏。当前,学生科研活动经费筹集渠道较少,学生科研经费有限成为影响学生科研活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又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五)注重科研基础设备的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等。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六)建立创新科研基地,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机会。

高校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创新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英语专业部门或单位,如外企、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

六、结语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要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必须密切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84.

[4]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22-02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加速人类文明的演进。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唯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科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和形成新理论的能力。当前,高等学校扮演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角色。一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国家各类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备受关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和高校科研平台条件的影响,不同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从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国的高校通过高考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选拔学生。由于高考以分数高低为导向,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考查,对实践教育的考查较为欠缺。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未能接触最新的学科领域和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尤其是英语科技文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我国的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相差悬殊,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偏少。具有较好科研平台的高校,学生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而有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是动态递进的,高校学生可以从研究实力较差的学校流动到实力较强的学校进一步深造,从而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现行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下,某些高校的教师为了完成相关科研任务,把沉重的实验测试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却不让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关键步骤参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受应试教育和体制的影响,基础并不好,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

1.高校科研平台和氛围。开展科学研究,基础和设施非常重要。基础主要指过去的研究积累,设施主要包括实验设备、仪器和软件等。如果没有任何基础和仪器设备,科学研究是难以开展的。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能力,首先得拥有一个较好的科研平台,创建可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保证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学校要鼓励学生尽早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安排相关老师作为科研导师给予指导。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包括文献调研、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经受良好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和交流。个人的思想毕竟带有局限性,广泛讨论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现更多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报告会和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学研究结果的平台,很值得推广,但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最新文献。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校要有较好的图书期刊等馆藏资料和文献数据库查询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快捷地获取新资料,把握最新的科研动向,利于科研计划的开展实施。最后学校要形成一股奋发向上和你追我赶的科研风气。对科研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要予以表彰,对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予以指导。同时,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对于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和结果导师也是疑惑重重,需要和学生共同去破解难题,从而获得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导师需要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广泛开展交流。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导师需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研究小组召开的讨论会可以让学生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当研究数据出来以后,导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研究的每一个过程并经受良好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高校学生。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高校学生自身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和阅读文献资料,要掌握在信息膨胀时代查阅文献的技能。学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事科学研究,高校学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绝对不能怕麻烦。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流,争取机会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拓宽眼界。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青年学生若想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较好的成绩,就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积累和坚持,淡薄名利,杜绝浮躁。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未来的发展,学生最好给未来的研究道路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沿着这条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科学研究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和指导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9-30.

[2]陆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教学的积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1-22.

[3]孙克辉,曾旭日,盛利元,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57-59,100.

[4]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5]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篇11

一、高校学生科研工作现状

1.目前高校的学生科研气氛日趋浓厚,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把学生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上,对于普通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没有把学生科研纳入日常工作轨道,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对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少,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学生开放,学生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甚至连科研的基本方法都没有掌握,学生的科研主要是通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

2.由于近几年因为高等学校扩招,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加上科研负担愈来愈重,几乎没有余力用到指导学生科研上;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学而优则仕”,多数学生忙于英语、计算机过级,忙于选择毕业后找一份收入丰厚、条件舒适的工作,造成做学位论文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他们以完成学位论文为目标,不可能投入很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加上有些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选题缺乏论证,目的不明确,做科研凭兴趣,没有计划性和恒心。当研究工作不顺或遇挫折时,为了应付了事,就会产生投机取巧地修改或伪造数据做假论文等现象。

3.由于高校对学生搞科研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造成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参与科研的学生数量相对很少。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处的华正伟曾对辽宁省五所高等学校的1500名高年级学生进行过一次专题问卷,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4.6%的学生有过科研活动经历,而专科院校学生有科研经历的人则更少,仅有1.1%,而美国某些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率高达65%,因此,与国外大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科研的成功率偏低,成果的总体质量不理想。

二、加强高校学生

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只注重学习课本知识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在大学四年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研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如果没有了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就不可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也就不可能有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练和提高。但目前多数高校只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体制与现在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规律相违背,已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参与、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见习机会,它能让专业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技能,能锻炼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能消除学生的社交恐惧。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为了面向知识经济发展,要求每个人必须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都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指导,促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与发掘心理,有利于正确引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然后逐步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和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能力。

3.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知识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无论参与何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也不管课题的大小,都少不了学生自已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迫使他们深入钻研与课题的关的知识领域,掌握相关的技能,发展各自的思维,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掌握科研方法、思路,提高分析、动手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科研是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效途径。

4.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改善校园文化的结构,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体现学府气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改善校园的生活和人文环境,营造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竞争氛围。

5.学生的科研水平、科研成果也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专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而专业能力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的,因此,一所高校的质量不只在于其校舍的漂亮与否,而更主要的在于该高校的教师和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在于其教师和所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三、提高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科研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知识陈旧的周期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知识面。高校原先的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应从指导思想上,把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到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等同的地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办学方向制订本校的大学生科研工作计划,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运作机制,加强管理力度,把阶段性或自发性的学生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

2.领导支持和教师关心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科研活动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由团委、学生会来筹划、组织,所以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够,只有得到学校领导从科研政策、教学、设备和经费等方面支持,学生的科研活动才会有较深入的开展。高校的教师是学生科研的领路人和启蒙者,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科研意识,在选题方向、科研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已的积极性,使其创造能力得到锻练和提高。

3.建立大学生科研信息交流平台,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座谈会、辩论会等,活跃校园学术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积极为学生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因为信息既是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激情的动力,也是指明学生科研之路的明灯。建立学生信息交流平台,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起常规的信息传递渠道。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源,教师教学活动信息量的大小对学生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4.注重毕业设计,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通过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能有机地把教学计划中各学科和各教学环节联系起来。通过毕业计设,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将自身的课题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这种初步的科研经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和进一步深造有着很大的帮助。

5.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正确的激励措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及院系、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精心组织学生申报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发明、社会调查等作品参加竞赛,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奖励。使学生觉得自已有成就感,所做出的学术成果能被老师和同学认同,从而感到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6.建立学生科研管理新制机。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科研能力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所说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的支持,没有适宜的信息,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科研能力的体现必定要有一定的科研活动的支持,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由于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双向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使学生从繁重的系统化知识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

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学生要解决问题,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多年来一直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比赛等活动,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成效,虽然部分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科研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计划性、持久性差,没有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二是教学计划难以营造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科研的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三是指导力量不足。虽然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我院教师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四是科研载体有限。学生目前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只是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学校里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很少。即使各种学生社团、协会和学生会相关部门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都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

三、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故而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察觉到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地发现问题能够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的持久性思考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其次,要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再次,要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最后,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或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2.学生自身兴趣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5.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保证科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8):22-28.

篇13

一、体育科研能力与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1.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内涵。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解决教学中的相应问题为出发点,从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课题设计能力,运用研究方法能力、撰写报告的能力。体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体育实践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2.新世纪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具备体育科研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传统体育观认为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体育教师。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体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体育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训练育人。

二、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科研。

体育课是以运动实践和身体练习为主的室外活动。长期的室外教学使一些青年体育教师难以静坐下来,所以,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也难以上升为理论进行推广。理论源于实践,体育教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对体育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平时多动脑想,多用心观察、多交流、多总结,从实践出发,在一线实践中开展研究,不一定要大项目,只要真正思考,这样的一点一滴终究会汇流成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个体育教学的主人。否则,平时不动手,到时想写也觉得无从写起。如果平时多动笔,就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也不致写出空洞乏力的文章。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科研的能力。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根本大计。德国思想家莱辛曾经指出:“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给人们以下启示:只有了解现代科技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才能胜任并指导体育教学的训练工作。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多种能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需要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的能力、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力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在能力的指导下‘活化’,没有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没有能力的知识是僵化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多种能力,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学会选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体育科研工作是一项从提出问题即选题开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课题研究,接着构思设计、实施方案,最后整理成成果的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选题是起点,是体育科研工作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选题决定了体育科研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在初次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时,一定要重视选题,学会选题,力争选好题。通过选题,我们要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选题,我们要保证课题设计的通盘考虑、论文写作的选择、使用材料、提炼论点等都能顺利进行。

4.强化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环节,营造科研氛围。

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为了尽快地熟悉和胜任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对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还不太熟悉,一时很难上手。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传授一些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带动青年教师一起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帮助他们找到体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逐渐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学校领导和体育组组长也应为青年体育教师创设科研氛围。要鼓励青年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多地限制、干涉或要求体育教师按某种固定的形式做事。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经常举办论文评比活动或报告会,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奖励做得比较好的个人或团体。同时,对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个人也要给予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让突出者带动后进者,共同提高单位与个人的科研水平。

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体育科研能力不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而且是一所学校办学成绩中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应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学习理论,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讨,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东.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菏泽学院学报,2007.10.

篇14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存在问题 必要性

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及主要问题

1.教学任务重,无暇进行科研。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变得日益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兼顾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没有时间做科研。教学任务重使得广大青年英语教师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作科研。科研上不去,青年英语教师就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不足。

科研环境的不佳突出体现在许多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据夏纪梅教授的调查,没有出国进修过或没有参加过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人数比例达84%,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的人数占到35~40%。此外,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图书馆,由于资金问题或对外语科研的重视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青年英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及最新动态等问题。

3.科研意识薄弱。

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做科研的动机比较实际,即为了晋升职称,很少有发自内心地想自我提升的。一直以来,科研是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弱项,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尤其突出。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重数量,轻质量,只顾东摘西抄,自己并没有认真投入地做学问。

4.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虽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在申报科研课题时研究方向不明确,无从下手,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经验不足,也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5.科研经费分布不均。

在科研经费分布、科研课题审评、科研条件提供等诸多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省部级、国家级等重大的课题上,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甚至没有申请资格。其次,高校科研课题审评和经费分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审评过程受到外部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青年教师很难独立成功申报一个科研课题,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选题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和青年教师掌握学术动态,以及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能力有关。当然,客观上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因而也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有的重视等有关。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丰富学科内涵,支撑教学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学科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实践中的难题,还可以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而且,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将其科研中学到的新知识、取得的新成果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更具活力。

2.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人才的塑造者,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引导、造就创新的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如果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最终会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无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指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就不是“称职”或“合格”的高校教师。在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活跃、终身教育备受推崇的信息社会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以前在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将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一项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试想,一个写不好科研论文的教师如何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论文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开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也不是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科研锻炼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许多人不懂得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中存在写作用语公文化、参考引文不标注、论文摘要不简洁等问题。走上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少,所以,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相对较弱,但面对职称评聘、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等,又不得不写科研论文。因此,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年教师发展的一道难题。写好科研论文至少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真实,忌无中生有地编造、拼凑或东挪西借地剽窃、抄袭,只有亲身参与实验,占有第一手的材料和科研数据,才能写起来自然流畅;二要会写,把握写作技巧,符合规范要求;三要多写。

2.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才能立项,能否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请书写作的好坏。申报科研项目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申请者做长时间的准备,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甚高。好的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选项要做到目的明确,有一定的意义;项目设计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科学,经费预算要合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申请书的语言表述要紧扣主题,详略得当,表达准确;其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可靠,要标明出处,不能凭印象而为之。

3.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

科研课题是科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好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寻找科研课题就是要寻找那些尚未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矛盾,或从已知的东西中了解到的应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未知的东西。要取得立项成功是很有技巧的:一是要吃透某个课题意向的核心范围,抓住其关键;二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科研构思设计,拟定具体设想;三是要掌握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显示本研究的独创性或先进性;四是要有合理的人员搭配,包括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科研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五是经费估算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六是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

4.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

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是搞好科研的基本保证。资料和信息一方面要靠文献搜索,另一方面要靠实地采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要比以前方便得多,如图书馆、资料室中都有许多科技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视听资料、文献检索刊物等,都可以利用。

5.加强外部科研环境建设

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学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专业进修、访学、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一系列对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的科研状况,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2010(4):104-108.

[3]骆爱凤.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7(4):51-55.

[4]龚云霞.论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53-156.

[5]吴亚欣.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由《外语界》十年来发表的文章想到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6-39.

[6]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7]陈桦,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