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10:3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什么是课堂。我认为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是一个有理想的目标,讲求效率,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三个基本的要素,首先是有目标,其次是讲求效益,再次是通过课堂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第二,什么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简单来讲,一堂课有科学性、有艺术性就是好课。那么科学性怎么体现出来呢?首先,学科体系的科学性。比如说语文,到底该怎么教,使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这不是科学追求吗?我们的各个学科它的体系决定着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深刻地把握,这个理念就包括了学科教学思想。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学科教学思想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呢?我认为,应该为我们的孩子一生的人文基础、人文发展、文化素养夯实和奠定基础。(列举明德中学的语文教学、湖南岳云中学的数学教学)(一)培养学科的教学模式。依据我们的教学思想确定了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立我们学科的教学模式,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就形成了我们学科的教学体系。(二)学生认知的规律。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认知社会、转移知识、提高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它的规律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但是我们现在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把这些简单的东西都忽略了,因此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说到底有一些孩子听不懂,以致上课睡觉、打不起精神。(三)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我们老师现在的教学,我斗胆说句话,很少有老师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我们现在有很多校长很少顾及老师的教学心理,很少有教育行政领导顾及校长的职业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观察孩子们的心理过程,怎么能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呢?(四)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中国人口多,教育资源少,教师编制少,实行的是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这种大课堂教学有什么规律性呢?我们怎样使孩子们能在这种大课堂教学中受益呢?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如何能讲求效益呢?其次,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震撼力,应该具有冲击力,应该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
第三,课堂要素是什么?一堂课包括哪些要素,这也是我们老师必须要了解的。(一)确立目标。中国的课堂教学目标氛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即知识阶段,强调的是学习基本知识;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新课程实施前,是“三基”阶段;第三阶段是新课程实施以后,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重新制定,又要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咱们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二)构建结构。课堂教学就像盖房子一样,是有其结构的。课堂中如果层次不分明,构架不合理,或者虎头蛇尾,都是课堂结构不合理的体现。其实课堂结构也很简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创设情境,领会课题;探索研究,深化课题;综合课文,小结课题;联系实际,运用课题。如果是不序的课堂教学,课堂效益是绝对不可能提高的。(三)精心设计。简化之就是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手段与方法。(四)认真实施。课堂实施是老师生命价值、职业价值、发展价值体现的载体,因此是非常关键的。怎样实施呢?首先是有效启发,这依然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方式;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第三我们要有健康的心理;第四我们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该怎样达到以上的各种境界呢?关键就是我们老师自身的不断修炼,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里我提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致力自己教学的智慧。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智慧方面开放得不够,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有效开发更不够,包括现在我们的教师培训,讲句实在话,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书培训是成本高效率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远程研修等等,都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精力和成本,但是对我们的教学教育智慧的提高能有多大的帮助呢?而且这种外在的主张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因此,我们老师个人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修炼提高我们的教学智慧。
第二,我们要哲学性地思考问题。我们的老师都学过哲学,但事实是我们不能善于运用哲学,不能用哲学原理来思考问题。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要经常思辨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一分为二的思考,辩证统一的思考,实事求是的思考,物质意识的思考,再比如说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哲学思考。
第三,把技术与艺术进行有效的统一。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看待,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作品来看待,作为一堂课,我们要设想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久而久之,你的每一堂课都有可能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
第四,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文化气质与文化修养。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多元素养,因为,新课程要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要孩子们全面发展,要孩子们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我们的老师们不能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有文化气质、文化修养等多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兴趣;人格魅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他们爱学习,希望学习,这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尤为明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数学。而要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爱”上老师
一个让学生能“爱”上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能够赏识、宽容学生,并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能创造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教师,因为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愉快更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舒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
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还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要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角色,让教师从教学到引导,让学生自发的去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固化知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像、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科学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同时还大大增强课堂容量,方便利用网络知识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现在电子白板已基本普及,这将大大方便教师教,尤其是数学动态知识和形变知识。让学生动态、直观、明了的看到,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五、学生大胆的说和猜
关键词:对分课堂;医用化学;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课上完成理论知识讲授,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仅能使教师深化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分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1.1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及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来的,通过将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核心观念是对课堂时间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其特点是突出课堂中学生讨论过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部分,即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层次变革,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学质量[1]。
1.2对分课堂的优势
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协调课堂学习时间的优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错开,使学生有一周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安排,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学生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分课堂不同于讨论课堂。讨论课堂主要通过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需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学生充分预习很难实现。同时讨论课堂讨论时间居多,讲授时间较少,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概念、框架以及学习重点进行讲授,学生对章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学生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有效进行吸收与内化,在后续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阶段性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2.1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上被动听课、记录,缺少发现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应试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医学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医用化学教学形式也随之变化[3]。目前,医学理论课时逐渐被压缩,教材不断更新改版,教学内容变化快,而教学又要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提升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2优化医用化学教学的策略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翻转课堂与慕课得到了普遍关注。前者主要是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随后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自控能力。同时翻转课堂需制作大量的视频课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好资源掌控能力及技术,但因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双重压力,翻转课堂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后者则是通过互联网对课堂进行虚拟构建,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规模庞大且开放程度高。然而,慕课规模过大,很难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该模式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制作工作,还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服务作为后台支撑,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都相对较大,大部分高校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4]。对分课堂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资金投入较少,具有很强的经济适用性,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对分课堂不仅汲取了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精髓,还结合了研究、讨论、参与以及合作等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变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需求,并从根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对分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用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备系统性与完整性,但每个专业对该课程有特定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解决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3.1对分课堂实施步骤与过程
(1)实施步骤:医用化学课程共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理论课32学时。其中理论课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学时,每学时为50min。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周在班级内部设立8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内发言人和组长。要求每组有3~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其担任该讨论小组的发言人或组长。因每周只进行2次课,且课程间隔时间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置了大、小两个交流讨论环节。周一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此时教师安排1学时时间让学生就上周授课内容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并且提出相关问题,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一起分析解决。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各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1学时则由教师讲授新课程知识的概念、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后进行课本阅读和资料查找,进而吸收、内化。教师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为下次课堂分组讨论做充分准备。周三开展小交流讨论环节,因学习的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提问较少,所以教师安排1/3的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一起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分析解决小组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安排另外2/3的课堂时间进行新知识讲解,在下周一再进行大交流讨论环节。(2)实施过程:开课之初,教师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教师课上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作业和笔记记录,有目的地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复习,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总结,以备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20~40min,主要围绕重要概念的回顾、重点掌握、难点解析等分享见解、展示个性、开阔视野以及锻炼合作能力等。交流讨论环节主要为组内、组间、全班交流,教师抽查提问,各组代表提问,展示作业及教师进行总结,等等。
3.2对分课堂教学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促进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业布置应起到督促学生课后复习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准备小部分综合性强且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为下次讨论提供素材[5]。课堂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促进组间、组内的互助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着重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为8次作业,每次作业的最高得分为2分,主动提问与积极回答问题最高可获得8分。期末考试选择闭卷方式进行,总分50分。考试的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重点、课下吸收的知识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内容、必须掌握的内容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做出合理分配,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收速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改善作用,说明该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培亮,马豫峰,游文玮.案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4,2(3):122.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红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6,2(3):83-85.
[4]王飞,陈慧慧.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广州化工,2016,10(18):223-224.
1 “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对大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实践,于2013年提出、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的课堂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正不断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尝试和认可。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是“隔堂讨论”。该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把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教师主导讲授基本知识,另一部分课堂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实施“对分课堂”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交互式学习的讨论需要在时间上分隔开来,即“隔堂讨论”,学生在本次课上所讨论的内容是教师在上一堂课上根据讲授内容而提出的任务。
实施“对分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对分课堂”对一次课中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比例没有进行硬性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状态灵活安排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可以五五开,也可以八二开,甚至九一开。“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教育家杜威认为实现有效学习必须“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所谓思考,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情和从这种尝试引发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段能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内化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清晰。思考的成果会在后续的交互式讨论中得到体现,并作为对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得到有效的统一。
2 “对分课堂”在《饭店收益管理》的教学实践
我国的饭店业发展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与暂时调整时期,饭店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而收益管理是当今饭店业瞩目的管理策略与工具,国内外实施收益管理的饭店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饭店收益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饭店收益管理的理念,熟悉饭店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饭店收益管理的实战方法和技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逻辑思维要求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对2014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个教学行政班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该班有学生44人。《饭店收益管理》共有36学时,每星期2学时,每次课连续80分钟。
2.1 《饭店收益管理》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9周的授课安排了“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次课的前部分时间由学生4人为一组的分组讨论上次课所布置的任务,每次“对分课堂”的小组成员都是不固定的,由学生当时的座位情况决定,共分成11组。后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后续新知识的框架、基本概念和重点难点,并布置新的任务,作为下次课讨论的题材。
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间交流自己在解决任务的过程、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彼此分享学习体会,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并解答疑难。教师在大局上把握学生的讨论节奏,调节学生的讨论氛围。讨论阶段由4个环节组成,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每次都按照该次序组织讨论。小组讨论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为5到20分钟不等。
每一个专题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读书笔记。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读书笔记以“亮考帮”的形式完成。“亮闪闪”是指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至少1个,更多不限;“考考你”是指自己已经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还不懂得,可以拿来考其他同学的地方,至少2个,更多不限;“帮帮我”是指自己还不懂的,需要在讨论时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的问题,至少2个,更多不限。“亮考帮”的内容也会作为课堂讨论的题材,通过上述的讨论过程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以“实用的预测方法”为例,第一次课介绍饭店收益管理中实用的预测方法,如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根据预订进度预测等。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会对每种预测方法都给以面面俱到的全盘讲授,而是重点分析、讲解预测方法应用中的难点,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间。然后给学生一个预测的案例,请学生思考是否同意该收益经理所做的预测?为什么?以该案例为载体,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上提到的预测方法进行内化吸收,并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二次课前面部分时间先按照上述程序组织讨论,互相解惑答疑,共同成长。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饭店收益应该怎样做预测,而且学习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激发和提高。
2.2 “对分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中,我们对学生《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作业的质量、“亮考帮”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来说,在学校对学生课程考核的规定前提下,《饭店收益管理》课程业绩的评价由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两方面构成,各占50%。在平时评价中,学生的到课率占比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比20%,个人作业和“亮考帮”各占30%,阶段测验占比10%。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为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的,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和基本内容。
3 “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及反思
3.1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饭店收益管理》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对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8个题项,涉及三个维度的效果反馈:课堂学习意愿、课后自主学习和“对分课堂”本身。发出问卷44份,回收4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表明,在课堂学习意愿维度上,52.3%的学生基本同意“对课堂学习感到很有兴趣”,13.6%的学生非常同意;56.8%的学生基本同意“课堂学习能吸引他们投入到讨论中”,25.0%的学生非常同意;47.7%的学生非常同意“不懂的内容能通过课堂讨论得到解决”,而4.5%的学生则对此持否定态度。在课后自主学习维度上,29.5%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课后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40.9%的学生也基本同意;11.4%的学生认为课后自主学习中要解决的任务是合适的、是他们能胜任的、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感到有成就感,而38.6%的学生是部分同意,另有9.1%的学生觉得课后自主学习的负担重了,感到有压力;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本身这一维度上,68.2%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或基本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新方式,9.1%的学生则表示这种上课方式较累;79.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热情,而6.8%的学生则对此觉得没有很明显的感受;68.2%的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方法下的学习效果持非常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态度,并希望将来能继续通过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学习其他课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四、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1.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学会创造性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解释,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识创造财富,实现人的本质的核心。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