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10:3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艺术院校;就业;特殊性
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高校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就业质量较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专业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一“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艺术院校面临的就业难题更为突出。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除了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极度紧缺等等外部因素,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狭隘的生涯观在此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院校学生具有普通高校学生没有的一些独特性,只有深入剖析其特点,才能探寻出一套适用于他们的生涯观教育方案。
1.1 一次性就业率不理想。艺术院校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主动性不高、就业欲望不强。因为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都有做兼职工作。这一方面令学生尽早适应角色转换及工作氛围,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较理想的收入,让学生在经济方面不存在压力。因此在毕业后,如果所备选的工作岗位并不明显优于兼职的岗位,毕业生一般宁可选择骑驴找马、等待观望,也不急于落实工作问题,造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
1.2 就业稳定度不强。通常艺术院校学生毕业三个月后的去向较毕业时变化大。艺术院校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较轻率,不少毕业生在签约前缺乏对就业单位或岗位的认真了解,签约后发现并不如人所愿因此毁约,有的还遭受经济损失。也有毕业生上岗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薪酬或职务而选择离职或跳槽。还有毕业生由于适应不了工作强度或压力而辞职。有部分学生本身也是将工作作为跳板,当建立了一些人脉之后则自主创业。这些都是毕业生主动离职的情况,当然也有部分毕业生的离职是归因于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或不平等条约。
1.3 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满意度包括“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两个方面。
经回访调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2%。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也不尽人意。我校《2013届毕业生培训质量用人单位评价调查报告》中,用人单位从工作态度、发展潜力、个人素质、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五个方面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平均得分仅为78.73分。
2.艺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环节包括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学校、学生自身等因素。只有各因素多位一体发挥作用,相互配合,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社会原因。有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1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再加上高校扩招这一宏观因素,很多大学生在从高教体系向职业市场的转换时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属于全新增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气候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需求――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市场容量不足。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除去少数自主创业的以外均对工作岗位有刚性需求,而工作岗位的创造能力偏弱,不能有效满足旺盛需求。国际社会上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对比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我国的中小企业显得严重不足。
2.2 学校原因。从艺术院校扩招到以往热门专业招生数量的膨胀,加上时髦、新兴专业的设置快于市场需求,所以导致了许多红牌专业就业困难。
艺术院校的教育侧重于学生专业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人文素养的教育较忽视。这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底蕴、政治常识等素养方面较欠缺,加之现在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很高,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差。
艺术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很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也相对比较明晰,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的全面了解和对自我的客观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面试常识和技巧,如此对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 单位原因。目前很多单位人员饱和、岗位紧缺,而且岗位对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求太高,而不能胜任。有的单位跟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也过于苛刻。
针对艺术院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有“重女轻男”的情况。演艺团体、教学单位(尤其是幼儿教育)、企业(行政秘书岗位)对女生的需求量远大于男生。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带有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一些中小企业受困于此。很多单位采用“一体两制”的模式,部门员工有国家编制,部分员工则为聘用制度。“编制”也是毕业生就业看重的重要指标之一。
2.4 自身原因
2.4.1 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艺术院校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因此在学生选择工作时,薪资待遇是他们看重的主要条件。多数学生抱着这样的就业观“如果找一个待遇不好的工作,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降低,还不如不就业,慢慢寻找满意的工作。”这些学生对自身价值没有清楚地认识,都希望一步登天。很多家长也不忍心孩子找一份辛苦又低薪的工作,与其这样,宁可自己养着孩子。
2.4.2综合素养普遍较差。在人才济济的今天,用人单位更青睐的是一专多能、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而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性很强,文化素养和其他职业素养较普通高校学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对就业岗位的选择面就相对较窄。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只能选择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岗位(如演艺人员、教师、设计师等),一些综合性岗位(如文员、秘书等)则不能很好地胜任。由此一来,这一供求矛盾成为艺术院校学生就业的障碍石。
2.4.3不能吃苦耐劳。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贪图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任务。因此艺术院校学生在就业时通常不会考虑到老困边穷地区或下基层,而是执意到一、二线城市发展,由此造成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除了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他们还想要工作环境安逸舒适,不愿意接受经常加班和出差的工作。
艺术院校学生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对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将学生特点深入分析,掌握一手资料,并制定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求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效果,从而改进艺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提升就业质量。(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看上去很美》,中国青年报,2010.
[2]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3]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思想教育研究,2008.
[4]罗三桂,《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现代大学教育2005.
[5]陈宁,张文双,刘锐,《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 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点;就业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艺术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特点,探究新形势下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名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2010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困难。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31万人,超过2009年20万人,大学生就业工作进入了30年来最难时期。据悉,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大多很迷茫。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只有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给自己正确定位,并充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职择业。
二、当前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来讲,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要贯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必须把握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特征,体现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一)就业方式:灵活化倾向明显
艺术院校由于它的专业特性,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独特的、形式多样的,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这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相对于其他综合类院校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而言,艺术类院校学生更倾向于可以及时实现自身价值、符合专业特点的短期、阶段性职业规划,更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倾向于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灵活性的职业选择。因此,各种灵活就业方式更加适合艺术院校学生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随着自身年龄、阅历的变化,对于自己所想要从事的工作,以及想要实现的艺术理想而做出相应的变更。通过在校的基础专业学习,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他们往往可以突破所学专业的界限,将书本理论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并在工作中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工作拓展提供更丰富、更宝贵的经验。
此外,就业方式灵活化不仅仅表现在毕业生对于今后自身职业的规划上,甚至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已表现出来。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就利用做家教、参与艺术培训机构教学,甚至自己开办艺术培训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比如音乐类学生经常一对一地教授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不同的课程,他们或从事临时性、弹性的、非全日制的工作,或自主创业,而且都有相当的、固定的收入,这都属于灵活就业方式范畴。
(二)择业趋向:大城市区域倾向突出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择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艺术院校学生的工作地域大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大中型城市,究其原因:一是艺术院校学生大多出自大中型城市,中国人的本土观念比较浓厚,从大中型城市走出来后愿意向更大的城市发展,从而不愿意走向小城镇,绝大多数艺术院校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要求较高,不愿到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就业,他们的期望显然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且西部各地对到基层创业者提供了种种优惠的条件,但有意者寥寥无几。
(三)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趋于加剧
进入艺术院校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业基础训练,使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热爱与付出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此高的投入必定促使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今后的工作回报具有更高的期望值。再者,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比较优越,良好的生活基础也使他们对今后的工作环境、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质量的追求都有更加强烈的欲望,择业心态也更为现实。他们觉得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艺术院校毕业生并不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来说,面临更多的不是没有工作而是如何找到理想工作的问题,这就使得他们择业时脱离实际,既要求就业单位待遇超高,有发展前途,还要求专业基本对口。
三、对艺术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探究
针对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的特征,艺术院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职业蓝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定位,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临阵磨枪,也不应该是各种就业技巧的生搬硬套。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主要在承大学之前的兴趣爱好、知识专业基础,在发展大学专业方向、大学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启个人初步职业发展,启大学生第一次择业求职。职业规划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为踏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艺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面向全院同学,引导在校生做好就业储备,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在校生接触就业相关知识。
(二)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帮助毕业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去基层岗位健康成长、锻炼成才,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努力营造毕业生敢下基层、愿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艺术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整体推进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的新形势,做好学生自我定位工作
针对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择业心态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学院可开设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咨询会,帮助他们做好就业的准备工作,从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发,指出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向广大毕业生介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特点和趋势,降低他们对就业抱有的过高期望值,转变求稳、求舒适的守旧观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引导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使同学们能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准确地找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注意有的放矢和有效求职。
在新的形势下,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要不断创新就业观念,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随时把握市场信息;此外,还要在专业精湛的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当今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转贴于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一、学生特点及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现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的就业规划。因此深入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很有必要。
随着“艺考热”的升温,高校逐年扩招,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报考美术统考人数为48726人,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800人,全省音乐统考人数为6571人,也创下了14年来音乐类考生人数之最。因此就业岗位的总供给已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总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一届。报告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
而近几年本科就业率最低的十个专业中,绘画专业位居榜首。十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中,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各占三个,超过一半。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与实践不足。
大学的教育模式与中学相比,灵活性增强了,课堂时间很有限,教师在传播知识时主要介绍学习方法、支撑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要用更多的实践丰富理论。不少企业在招聘中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而很多学生还在延续中学的被管束的被动学习方式,到了大学,下课后竟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用娱乐、休闲打发空闲的时间,即便有些学生实习,也在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造成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与艺术类专业对口的一些工作,大专、高职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吃香。
(二)对工作期望过高,对自身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和现实的情况不符合。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食宿等条件,这样就限制了选择范围。大部分学生把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做唯一选择,其他性质的单位一概否定,或是抱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就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一些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专业思维的影响,对生活抱着美好的愿景,因此想法较理想主义,选择工作时对环境、职业发展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期待的职位要求时,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三、如何改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策略
如何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改善未来就业难的现状,使其尽快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树立科学健康的职业观,并合理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求职能力。
全面的综合素质对于个体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大学生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在新闻中出现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案件:马某某起因打牌和室友起争执,由于误解便发生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复旦投毒案的起因是由于同宿舍同学之间的言语不和;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警惕。如今多数用人单位并不仅仅用学习成绩一项指标考察应聘者,他们还特别关注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团队观念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求职者是否具备综合能力往往会成为当前求职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分数、忽视综合能力培养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无法勇于面对而选择退缩、逃避。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核心,在父母面前可以任性、撒娇。可是到了社会上,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王子”,而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是工作团队中的一部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都不知道如何协调处理。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注意提高综合素质,比如通过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并弘扬奉献精神等。
(二)关注就业信息,把握工作机遇。
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求职者来说十分重要。除了招聘网站的海量信息,每年省、市级的大型招聘会以外,学校就业网也会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学生平时要多浏览、有效利用;另外有些艺术院校会举办艺术专场招聘会,届时有数百家公司提供数千个岗位。了解就业信息的同时,要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一旦明确就业目标,就尽早做出选择,机会稍纵即逝。秋季学期是求职的最佳时间段,此时岗位需求数量和类型都最多。应当着眼于大的行业领域,而不是把范围限定在具体的工作单位。同时要拓宽就业渠道。艺术生就业心态两极分化明显,一类人当初考入学校时就计划着只要取得毕业证就托关系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另一类人是有极高的专业“信仰”,心无旁骛,坚持要做专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固然稳定,有发展空间,但是考上的概率也不是很高,而且考试的时间相对固定,今年错过了就得等明年,应届生相比往届生来说,就业渠道更宽,而由于选择的失误而失去应届生身份后,也许会给将来的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坚持从事艺术工作,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艺术大家”的这类人,同样限制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以美术专业为例,很多选择纯绘画专业的学生,考上大学以前就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他们选择专业很多是凭兴趣和艺术追求,进入高校学习后,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自己画,因此学校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公司实习。毕业后发现本专业除了学校、美术馆等,对口的单位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就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而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执著于艺术,选择自由职业,这部分人两极分化,一小部分是成了享誉盛名的画家,大部分是默默无闻。
在如今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为每年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中,古代文人隐居的田园生活已不适合现代人,要在现实中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慧的决策。
参考文献:
对河北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2011—2012年)的调查显示,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公开招聘考试,艺术类毕业生实现正规就业的比率越来越小。追求个性、时尚的艺术类毕业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也造成了非正规方式就业,即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方式的增多。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也拓宽了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如美编、婚庆主持、艺术培训班教师、器乐演奏员、弹唱歌手、调律师等。然而,艺术生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却难在工作中获得稳定的保障感。首先,收入不稳定。这些人虽能凭借专业技能获取收入,甚至短暂的高收入,但“这月不知下月在哪儿,收入如何?”是灵活就业群体的真实写照。其次,社会保障度低。缺乏固定组织依托,在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养老等方面没有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后顾之忧较多。再次,社会文化认同度低。虽然拥有独特的专业技能,却无法和正式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一样参加职称评定,他们的技能和社会地位得不到“机制性”的认可。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影响艺术院校招生工作。原因之一是艺术生中存在的就业心理偏差,需引起院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予以纠正和引导。
(一)期待高工资、高待遇
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费高,经济负担重,使得学生和家长都期待着高回报,造成他们注重社会现实和经济利益,愿意选择大城市就业以获得高收入的择业观,而较少顾及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此,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劳酬匹配的观念,考虑个人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成本,制订合理的薪酬期望值。毕业生只有在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得到满意的薪酬并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二)就业区域以大中城市为主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艺术类毕业生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艺术类院校多处于生活环境较好的城市,学生毕业后选择岗位时,也十分注重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尽管中小城市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更高,但他们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不愿到偏远落后地区工作。譬如,内蒙古响沙湾旅游集团公司地处沙漠,远离城市,虽然给我省舞蹈毕业生开出的薪酬待遇优厚,但向往城市生活的舞蹈毕业生还是在专业实训结束后陆续离开,因地域原因留不住人才是当地的无奈。
(三)就业依赖感、混学历心理较强,就业态度不端正
亲朋好友的观点、生活圈子和环境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不可估量。河北某艺术院校调查显示:艺术类学生与普通类学生相比,思想独立性较弱,对家人的依赖性更强。调查中,认为自己在就业单位和工作地域选择方面会优先考虑家人的意见并依赖家长帮助的,普通类学生为32%,而艺术类学生却高达67%。很多艺术生依赖家长求职,在校期间学习懒惰懈怠,就业期望值高,对个人定位不准确,导致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差,直接影响就业。
三、促进和扩大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解析
(一)灵活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新取向
灵活就业即“非正式就业”,是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艺术生就业的新取向和显著特点。对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政策或提供资金、贷款便利,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措施,助推艺术类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渠道的畅通与良性发展,鼓励扶持越来越多的艺术生加入灵活就业的队伍;监督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与所聘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给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补贴与照顾,解决其后顾之忧;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保障毕业生的合理诉求与合法权益。
(二)鼓励艺术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自主创业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利于发挥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院校与政府联合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相关配套措施艺术类毕业生有较高的创业激情,自主创业的自由度和可行性也很大。学校应对毕业生加强创业政策的广泛宣传和细腻解读,大力宣传艺术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培养毕业生巧妙结合艺术与商机,树立自主创业观。此外,还要积极建立创业档案信息库,有针对性的跟踪调研,积极探索校企相融的创业导师制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毕业生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的政策和服务项目,积极推进校地双方在政策、资金和服务方面的优化整合和无缝对接。政府部门也可联合院校和媒体,定期举办创意理念或创业设计大赛,锻炼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思维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条件时,要将优秀的创业活动成果转化为企业项目,直接推向市场,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
2.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全方位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受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狭窄等因素影响,不少艺术生满腔热情的投身创业大潮,却碰到了种种实际困难,创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缺乏,成为他们创业的绊脚石,消磨他们的创业意愿和热情。艺术院校应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创业观念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创业心理引导等内容有机统一,并充实和完善创业风险、创业技巧、模拟实训等创业课程,以创业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解读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三)强化专业基本功,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