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健康自我管理范文

儿童健康自我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3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健康自我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健康自我管理

篇1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 调节效应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流动儿童作为我国典型的处境不利群体,进入城市之后的社会融合困难成为其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认同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测量同时具有多种不同身份认同者如何看待他们的多种身份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认同整合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最终标志。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不是唯一静态的,他们同时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认同身份,因此流动儿童如何组织和管理两个不同的身份认同是认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关键。

流动儿童可能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两种身份是和谐统一的,也可能认为这两种身份之间是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这个动态的“冲突”或“和谐”的认同心理过程揭示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本质。流动儿童由于经历了两种本质不同的认同身份角色——农村人和城市人,在城市社会融合进程之中,接触和内化了两种认同身份,每种身份对应着文化意义系统,从而依照情境的不同而指导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流动儿童或多或少都具有两种“文化体系”的意义系统,即同时对两种身份产生认同。一部分流动儿童面临着认同困难:一方面积极学习城市生活的角色,使自己像一名城市群体的成员;另一方面,在城市生活受到诸多限制,自己也无法完全抛弃农村身份。因此,对于处于城市学习中的流动儿童,对于自己的不同身份认同的整合情况,会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个体层面的影响是心理健康,不同的身份认同如果不能统合为一个整合的认同,那么就可能引发认同困难,影响心理健康发展。认同整合促进两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积极关系,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能够解决认同身份的混淆,在面对社会融合压力下拥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第一,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主流文化国家中的移民、旅居者、留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过程中认同整合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限。第二,以往研究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心理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正向一面即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心理健康通常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或称为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标由自尊、生活满意度、主观快乐指数以及反向计分的心理问题等四个变量构成。第三,需要进一步探讨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同时面临两种文化的直接挑战,具体包括如何获取城市身份认同,处理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如何与城市群体的人们交往,克服语言障碍、歧视等困难。如果流动儿童无法成功处理潜在的认同失调,即无法发展出一个合理的认同整合水平,进而无法在多文化情境之中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心理发展的困难。如果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低下,影响了他们掌控这些富有挑战情境的能力,评价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困难的堆积。可见,自我效能感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合过程的保护性因素,认同整合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认同和谐的水平越高,认同距离的感受越低,将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即一个人认为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

因此研究假设1是认同整合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假设2是自我效能促进了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节作用显著。

2 研究与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整班施测的方式,从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威海市3个城市的6所学校选取了1476名流动儿童。以经济发展程度为特征,北京、济南、威海分别代表一线、三线和三线城市。被试分布在五年级到高三的52个教学班里,筛选后的有效被试是1307名,有效率为88.6%。有效被试的年龄分布是9~19岁,平均年龄是13.10±2.01岁。

2.2 研究工具

2.2.1 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流动儿童版)

包括8个项目,分为认同和谐、认同距离两个子维度,认同距离的4个项目均为反向计分。总量表的a系数为0.79,认同和谐与认同距离的α系数分别为0.76和0.81;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1。因素分析抽取两个因素,对应变异总解释率为44%。分数越高,意味着认同整合的水平越高,认同和谐水平越高,认同距离越小。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Scale,GSES)

包括10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的α系数为0.78。

2.2.3 UCLA孤独量表(UCIA loneliness Scale,ULS)

包括8个条目,4级评分,“1”代表“从不”,“4”代表“一直”。得分越高,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的a系数为0.75。

2.2.4 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Scale,SES)

包括10个条目,4级评分,“1”代表“非常符合”,“4”代表“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的α系数为0.80。

2.2.5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IS)

包括5个项目,5级评分,“1”代表“非常不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的α系数为0.69。

2.2.6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与焦虑分量表

本研究选择抑郁与焦虑分量表,分别包括3个项目测量抑郁(感到苦闷、对事物不感兴趣、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和焦虑(感到害怕、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一阵阵恐惧或惊恐)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症状的程度越重。抑郁和焦虑量表在本研究的α系数分别为0.72和0.78。

2.2.7 主观幸福感量表(Subiective Happiness Scale,SHS)

包括4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整体幸福感水平。该量表在本研究的α系数为0.81。

2.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17.0和Amos 7.0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计算心理健康的水平。其分数通过计算自尊、生活满意感、幸福感、抑郁(反向),焦虑(反向),孤独感(反向)的标准分的平均分而获得,即Z=(Z自尊+Z生活满意+Z幸福感+Z抑郁+Z焦虑+Z孤独感)/6。Z值越高,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经过对这些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的碎石图也预示着一因素的结构,特征值是10.34,解释了所有变异的46.46%。心理健康综合分数的α系数是0.85。第二步,计算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矩阵后,使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主要变最均转化成z分数后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问卷采用了被试自我报告的方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变异导致的共同方法偏差,因此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认同整合、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等变量全部放在一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未旋转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2.25%,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个,其特征根分别为3.10、2.26、1.61,没有出现“只析出一个因子或某个因子解释率特别大”的情况。因此,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效应不足以影响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3.2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主要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p

3.3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分析

使用方差分析考察了性别、学校类型、城市类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人口学变量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见表2)。从总体上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得分为0.014±0.689,高于Z标准分的平均数0。在性别上,男生心理健康水平虽然高于女生,但是男生和女生之间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p>0.05);在学校类型上,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学校流动儿童(ZMD=0.292,p

本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分成三类,将高于SES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赋值为1,即高SES组;将低于SES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赋值为3,即低SES组;将中间部分赋值为2,即中SES组。结果显示SES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明显(p

3.4 认同整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在控制学段、城市类型、学校类型、SES的影响之后,以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整合×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详见表3。结果发现认同整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β=0.32,p

3.5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

由表3的第三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认同整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7,p

为了进一步解释认同整合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采用简单斜率回归分析(simple sloperegression analysis)对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进行分析。首先将被试以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将其分为高自我效能感组(高分组,M>3。29)、低自我效能感组(低分组,M

由表4可知,心理健康对于认同整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13)在高自我效能感组与低自我效能感组分别是0.16(t=3.01,df=127,p0.05,η2=0.16)。然后,以认同整合得分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和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划分出高认同整合组和低认同整合组,计算出两组的平均数,将其代入前述的回归方程,得到在自我效能高分组和低分组条件下的心理健康的预测分数,如图1所示。

可见,自我效能感高的流动儿童在认同整合水平提升时,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上升的倾向;而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了轻微的上升趋势。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假设2也得到了支持。

4 讨论

4.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再讨论

本研究发现,与一线城市相比较,在二线城市特别是三线城市公立学校里就读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事实上,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不同:群体比较的参照点(城市儿童、农村儿童;打工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与心理健康的界定(表现为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量工具)。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基本认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流动儿童。而对于流动儿童在打工学校和公立学校就读哪一个更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认为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打工学校流动儿童。已有研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研究者探讨城市农民工子女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居多,而较少关注其积极心理,研究者普遍存在认识偏差;二是心理测量工作多从心理问题的角度测量心理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正向一面。因此,本研究综合考察了心理健康的正负两个方面的表现,从生活满意度、整体幸福感、自尊的积极角度以及抑郁、焦虑、孤独的消极角度,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疾病的消除与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增加才意味着心理健康的真正提升。

4.2 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证实了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高认同整合个体可以更好地同时存取多个认同及其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更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结果(social outcomes)。不过,早期的西方研究认为,由于双语言和双文化的情境是矛盾甚至是冲突的,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甚至会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双语言和双文化对于主观幸福具有促进作用,并不会导致认同冲突和语言混淆。事实上,一项以13个国家7000多名经历文化适应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客观的文化差异与适应的相关不明显。因此,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更多地来自个体因素,我们将其聚焦为流动儿童多元认同发展的策略及程度——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认同整合的流动儿童具有双认同的意识,即他们对于农村和城市都表示认同,这种积极认同可以减少心理适应压力,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低认同整合的流动儿童,两种认同被知觉为有一定的距离,没有交叉,甚至存在混淆,这种消极认同无法减少心理适应压力,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4.3 认同整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即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会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而自我认同感低的流动儿童恰恰相反。国内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了个体差异变量在认同整合结果效应里的作用,首次发现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明显,丰富了认同整合的研究内容,将会推动后继的相关研究。

依照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有效地预测了心理健康。Bandura认为这个影响通过获取高价值的标准或原则的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两个渠道而发展。那些认定感觉自己没有竞争力或者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面对2个或更多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文化期望时,会有更大的风险导致负性的心理结果。这与如下事实一致:个体感觉他们的双文化认同角色之间是冲突和有距离的,这些个体的心理健康比那些认同角色之问和谐相处的人更加糟糕。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正在经历文化适应的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变量,自我效能感增强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正向关系,对心理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

4.4 研究不足及展望

首先,自我效能感从一般到具体。本研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测量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作为人的内在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具有其特殊具体性,因此发展一个双认同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其次,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neuroticism)等人格变量。流动儿童可能遭受与城市儿童的交流困难、歧视等压力,这些特殊的压力表现为社会焦虑,导致他们有更大的负性心理健康的风险,而在不同情境中保持心态平静的人格品质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保护作用。

再次,集体效能的可能影响。流动儿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属于某个固定班级的一员,班级功能明显。在班级情境中,集体效能代表了班级大多数同学对班级能力的总体看法,依据目标达成的可能性,班级会对成员提出不同的行为预期,而在班级内部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而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班级效能是否在组织水平上影响了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最后,面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从流动儿童多元认同发展的方向,帮助流动儿童提升认同整合水平,从而提升心理健康;而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或措施要根据认同整合的水平而定,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需要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 结论

(1)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学校类型、性别、城市类型、SES、学段的差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打工学校流动儿童,男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三线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SES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初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小学和高中。

(2)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篇2

关键词:“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独二代”往往被调侃为是“智商高情商低的一代”“自私霸道的一代”以及“无情的一代”。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之后,第一代独生子女在三十年的时间当中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婚嫁生育阶段,而“独二代”作为他们的孩子也开始逐渐地长大。面对着“独二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帮助“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从而全面提升“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1.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感恩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材当中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因此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将其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样就将丰富的素材提供给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教师通过对素材的不断发掘,就可以以美术为基础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现在很多“独二代”儿童都是在非常好的物质环境当中成长出来的,而且大多数的父母都给予了“独二代”儿童较多的溺爱,长此以往,就会使“独二代”儿童变得非常自私,并且是逐渐丧失了感恩情怀。所以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对深层次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能够针对“独二代”儿童顺利地实施感恩教育。“独二代”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父母和长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够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爱。只有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独二代”儿童才会学会自我管理,在生活当中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控制,在与长辈和父母相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为父母考虑,不乱发小脾气。[1]

2.针对“独二代”儿童实施阳光心态教育

在美术课堂当中,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不能够认为只要将美术课教好就已经完成了作为美术教师的任务,要对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具有充分的认识,对“独二代”儿童的内心世界予以更多的关注。比如,在将人物画作欣赏完之后教师就可以让“独二代”儿童以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为根据进行自由作画,“独二代”儿童就会将或怒、或喜、或悲的作品画出来,而“独二代”儿童的真实感受也会在这些作品当中被真实地传递出来。这时候美术教师就不能够将“独二代”儿童的感受忽略掉,要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询问和了解,要将友爱和宽容教会给“独二代”儿童,并且针对“独二代”儿童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坚强意志力的锻炼。[2]

教师必须要告诉“独二代”儿童,人生处处面临挑战和挫折,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不能气馁,要始终怀揣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各种困难克服掉,最终对成功的乐趣有所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独二代”儿童有效地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3.利用美术的独特魅力引导“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美术的独特魅力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对“独二代”儿童的自我情绪管理进行很好的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静物画、山水画等让“独二代”儿童去欣赏和观摩,并且对“独二代”儿童的审美情趣进行很好的培养,学生能够在这些画作当中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独二代”儿童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陶冶“独二代”儿童的情操,使“独二代”儿童能够从画作当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且将从画作当中领悟到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遇到不高兴或者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独二代”儿童就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从而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事情,最终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的人。[3]

在针对“独二代”儿童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要对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各种细节针对“独二代”儿童情感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从而能够真正对“独二代”儿童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蒙丽伟,刘春香.小学生自主管理[J].华章,2012(20).

[2]赵玉国.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J].中小学校长,2012(07).

篇3

关键词 法制 安全意识 教育 和谐校园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学校安全事故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责任认定也没有明确的依据。因此学校应该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做到养中有素、建立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防患于未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些事故是由于老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周全造成的,但更多的是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对事故发生后要求学校承担不尽合理的法律责任感到困惑、不公,但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则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以“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双方法律责任的划分,而且往往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事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缺乏法律意识,更不会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有关纠纷。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譬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管理条例》、《学校工作规程》、《民法通则》等,建立安全领导组织,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以及平时教师、家长和学生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扼住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学校家长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大环境文明程度的高低,社会道德规范、法纪意识的强弱,也是孩子安全自护意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生存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把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把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当做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耳濡目染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

1.开展特定情景摸拟活动。如组织观看电视录像“阳台上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陌生人的故事”、“超市里走失了”等等,让孩子们去体验、了解初步的安全知识,懂得求救方法;进行防震救灾逃生救助演练,观摩“消防中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防、救火灾的安全知识,将消防知识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 2.让儿童自己参与安全管理,使他们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受益非浅,既维护了秩序、保证了安全,又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在可班级建立安全宣传监督小组,为他们提供交流、交往的机会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可制定班级安全规则和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践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能力。比如师生共建安全规则:“教室的安全规则”、“课外活动安全规则”均可以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配有他们设计的标识。这样,学生在享有充分尊重与自由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同时注意安全的意志品质也因此而逐渐形成。

第四,外出活动必须有安全预案,各负责人一定要尽自己的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也明确规定,学校组织儿童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要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按民法原理而言,这也是由于当事人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组织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组织者要配备足够的教师,出发、集合、分散活动都要事先有计划、有预案,确定好详细的活动方案,确定具体的责任人,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进行及时处理。

第五,了解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儿童的身体状况,建立儿童健康检查制度和儿童健康档案,以防事故的发生。去年和前年我县各发生两起儿童课堂猝死事件,就是因为平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详细了解,学生发病时手足无措。同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安排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儿童的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家庭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

第六,定期检查教育活动场所、安全设施,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教育法》第26条、第73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52条明确规定,学校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符合标准,保证儿童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教育法》第44条、《未年人保护法》第32条都要求学校给儿童提供安全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卫生的校舍环境,学校要保证儿童的饮水、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教师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存在安全的隐患时,要及时汇报,让儿童远离危险设施,避免儿童在危险的条件下活动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篇4

关键词: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

儿童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不仅对儿童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因此,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现状和管理行为进行探究,以寻求目前国内外在儿童疾病管理上最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儿童慢性病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1儿童慢性病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开始应用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定量研究中[1],但大量的研究报道均已成年慢性病患者为主,而慢性病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上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10~20%[2],至2005年已经升到20~30%,其中美国约31%的儿童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3]。近年来,我国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慢性病低龄化日益显著,2002年我国学龄儿童中,糖尿病患者达59万人,血脂异常者达563万人,高血压患者达1700万人。15~17岁少年中,高血压患病率达7%,糖尿病患病率为2.3%,血脂异常率为2.2%[4]。国内各地的研究表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慢性病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另外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组提供的数据以及WTO的疾病负担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5],而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和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4.5倍、7.1倍和12.6倍[6]。据预测,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大约6.23亿5岁以下儿童和12亿5~14岁儿童将患有慢性病[7]。

2疾病管理概念及模式

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MAA)指出:疾病管理是一种通过整合性医疗资源的介入与沟通来提高患者自我照护效果的照护系统。疾病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健康照护体系的快速整合、保障健康照护产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改善健康照护咨询系统、增加健康照护提供改善品质的动机、推行医疗资源利用审查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8]。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9]。

3慢性病儿童疾病管理现状研究

3.1 慢性病儿童社会管理 在国外,特殊保健需求服务中的个人服务通过医疗团队合作对患儿及其家庭进行连续性的护理支持,使患儿比其他普通孩子更容易得到医学专家和保健医生的访问,对潜在的健康威胁进行干预和监测,并专门为慢性病患儿及家庭设立网络机构,提供各种信息和网络交流,以提高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形成良好的慢性病管理[10]。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工作重点已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卫生发展重点和方式的转变。但我国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儿童的管理需求,还需要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与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3.2慢性病儿童医院管理 在国外有专门针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机构,其中儿科哮喘疾病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参加卫生服务项目的儿童与没有参加的相比住院率减低了34%,急诊率降低了8%[11]。我国大多数医院对慢性病患儿实行以治疗为主,形成医生为主导,父母为辅助作用及慢性病儿童为被动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对院内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我国部分社区针对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已经开展对慢性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干预性研究,并对其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讲座,有的社区医院通过档案记载,对慢性病患儿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建立档案跟踪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家庭进行定期跟踪治疗,及时解答疑问。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及定期随访是对慢性病进行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12]。

3.3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 外国学者Knafl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种模式,即TAESF理论(Thriving乐观、Accommodating适应、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观),并且提出这种家庭管理模式是随着时间推移,及家庭成员疾病进程而改变的,其变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对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13]。

国内研究证明[14],和谐的家庭气氛能让孩子在与家人、同学的交互过程中产生安全感,增强慢性病患儿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慢性病儿童的疾病管理。目前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个案化家庭管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我国已经开展。但是我国的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影响慢性病儿童家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3.4慢性病儿童自我管理 我国相关学者[15]研究指出,对慢性病患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健康教育及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慢性病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在儿童、青少年领域开展的自我管理甚少,特别是自我管理的问卷编制、测量评估等方面还是比较匮乏。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慢性病防治方案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还在完善之中,慢性病儿童的预防和控制是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儿童慢性病的疾病管理不单单是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个人进行干预,而是需要一个整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慢性病儿童的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儿童慢性病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①儿童慢性病的管理要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照护与干预相衔接,使家庭、个人和社会达到平衡,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应通过家庭的有效管理方式,使患儿更快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以改善慢性病儿童的生活质量。③应挖掘慢性病儿童优势品质,加强克服困难的自我能力。④应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慢性病儿童。

参考文献:

[1]钱运梁,刘秀荣.从健康危险因素的内涵和评价看健康管理的实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56-258.

[2]Mallander JL,Vami JW.Effects of pediatric chronic physical disorders on child and family adjustment[J].Child Psychist, 1998,39(1):29-46.

[3]Yeo M & Sawyer S.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J].BMJ,2005,330:721-723.

[4]宋克薇.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5]甘仰本,蔡军.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2-294.

[6]孔灵芝.我国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8-432.

[7]Judson.Global childhood chronic illness[J].Nurs Admin Q,2004,28(1):60-66.

[8]陆西平,王乃弘.病案管理与疾病管理[J].台湾医届,2003,46(10):51.

[9]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10]郭岸英.慢性病保健模型在社区常见慢性病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1]夏慧,李海涛.疾病管理国际应用现状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15):27-31.

[12]万学英,高英丽,李娟,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慢性病患儿家属感受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6):60-62.

[13]方淑荣,谢桂英.慢性病儿童心理健康及家庭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3985-3986.

篇5

一、现状: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成为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远离,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他们在学习观念上淡薄,尤其是在学习时碰到困难,立即就会出现消极思想,认为父母也没有多少知识,照样走南闯北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素质差。父母外出后,总觉得要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很容易走上歧途。

二、对策

对于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一起来关注,让他们同样也拥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灿烂的明天。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周林、青永红认为:要使留守儿童工作取得实效,最根本的是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吴理财认为:最根本的举措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唐喜梅、卢清的观点是:从源头上杜绝留守儿童的产生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之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策和建议。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从外部环境来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要的是加强儿童自我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引导其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促进其健康的成长。这是事物的内因,是改变留守儿童教育的治本良策。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少年儿童正处于行为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假如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教育,必将终身受益。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德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当一个人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刚入学的学生还不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入学后,随着知识与年龄的增长,懂得什么是对的,应该去做;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去做。并开始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行为动机,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出现自我教育的因素。学生自我教育得以进行的前提是要唤醒他们的主体和自我教育意识。真正的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实施的行动,而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行为自律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高尚人物的生活或残疾人成才的事例,同时也要学生逐步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动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启发学生制订个人的锻炼计划,计划要切实可行。例如,当面对一个屡屡迟到且当天又迟到的男生时,可以学习教育专家魏书生的做法,以友善的态度请他为同学们唱一支歌,并自然得体地对他表示细致入微的关心,使这个男生因内疚而主动改掉迟到的习惯。在执行中,教师要给予关心,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此外,还要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进行评比,以提高学生要求进步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二)充分信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小学生虽然年纪还小,可当踏入校门,便从心里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渴望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有的教师觉得孩子小,缺乏自制力,因此事必躬亲,生怕自己一时不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便乱成一团。教师这种对学生的不信任行为,得到的回报是孩子的冷漠,造成孩子心理的压抑,引发孩子对教师的敌视,事倍功半,劳而无功。而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宽容和理解,对他们充满美好的期望,给他们的行为以自主表现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在无形中便能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自然提高。

同时教师也可以发挥集体舆论的力量。良好的集体舆论,往往比教师个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这种良好环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班集体这个固定的环境,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行为习惯很有效。合理的批评和赞扬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与责任感。为了恢复和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威信,学生会力求运用自我激励的方式,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消除缺点,积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这也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三)体验价值,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为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驱动力。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学生最初道德自我评价,还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善于运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并指导他们经常性地总结,进行自我监督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情感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生领会道德要求时,可以通过语言和表情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动时,应用赞赏的语言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动给集体和个人所带来的荣誉并产生自豪、羡慕、向往和愉快等的体验。反之,在讲到不守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则用指责或否定的语句,使其产生羞耻、愤慨和不愉快的体验。学生铭记有关格言、警句,一旦发生错误之事,便会通过自我教育进行控制或克服不道德的行为活动。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感体验与道德行为训练相结合,产生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成立组织,加强留守儿童自我管理和教育。

“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伟大理想。在新情况下,传统的家庭教育约束力正走向衰落,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着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班级成立“互助小组”,发挥其影响,形成辐射,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自我锻炼,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结对子、找朋友等自由组合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自己诚恳地向小组内或班级中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缺点,虚心地请同学指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既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又能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潜意识状态下,参照群体中的先进典型,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以知识传授、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已无法解答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问题。我们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上更新,改善教育的环境,加强儿童自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努力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要为儿童自立自强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儿童自身找到突破口,为社会和谐造就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篇6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统一思想,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基础建设,按照“一手抓活动,一手抓建设”的原则,整体推进少先队事业发展,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积极发展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内容

强化管理,全面育人、进一步落实管理,全面育人。认真对照我校学生道德建设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责职,同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认识德治和法治并举的重要性,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抓好组织建设,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功能。认真落实新课程德育标准,积极抓好各中小队队伍建设,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加强对少先队干部的管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最大育人效能。

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人性化教育与规范化教育双管齐下,全面开展“抓常规,促管理,争先进”活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坚持突击性与常规性管理相结合,坚持月评比,开展好优秀中小队和优秀队员的评比活动,促使全校少先队员自我管理成特色。

本学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切实提高少先队员素能。结合重大节日,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学习雷锋日”、“妇女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离开雷锋的日子”、“爱绿、护绿的小能手”、“在英烈前宣誓”、“我们的六一我们过”等系列活动。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举行新学期升旗仪式

2、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3、召开大中队干部会议,强化队干自主管理职能。

4、检查各中队建设计划及德育、班队活动安排情况。

三月份

1、开展纪念雷锋同志的活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月”、“寻找身边的小雷锋”等活动。

2、庆祝“三八”妇女节,组织队员做一件令身边的阿姨、女教师、奶奶、妈妈们开心的事,开展一次“我爱我家”、“周日家务我承包”等活动。

3、建立植绿、护绿“爱心小分队”,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爱我家园。

四月份

1、召开队干部会议,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2、祭扫烈士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五月份

1、深入开展“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爱心活动。

2、积极准备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3、深入开展第二届“科技文明月”

六月份

1、出刊庆“六一”专刊黑板报。

2、协助学校举办庆“六一”联欢会。

3、大队部、各中队总结工作。

七月份

1、庆祝党的生日。

篇7

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激发出种子内在生长的潜能,“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才能使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断地健康发展。

目前,学生往往习惯于老师的灌输教育,相对以被动的形式出现,在自我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忽视了自我的教育,而成长的最好状态就是自动自发,而自动自发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教育。“有没有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积极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自主前行,自我修正呢?”基于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发出疑问,铁路坝小学提出了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系统――“智慧树”网络评价系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套由学校、师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参评学生的评价,将会更直观地显示育人合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一、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智慧树评价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评价的一员。它成为一个载体,让“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不是只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让梦想照进现实。

每个学生进校将拥有一个专属账号,就如同领取一粒小小的种子,需要用他们的各类活动、成绩、成果“浇灌”种子。家长及师生只需用手机扫描“学校二维码”,就可看见其“智慧树”形态,直观显示了学生在品德习惯、合作交往等6大方面40多个指标情况。家长、教师也可添加、修改各类评价记录。当小学毕业时,每位学生的“智慧树”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完成小学阶段的整体评价,并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自信的种子。以前的评价都是学生被动接受,而且形式枯燥,“智慧树成长乐园”是充满趣味与感情的全新的评价方式,同时依靠校园触屏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自己“智慧树”生长状态,获得改进自身不足的有效提示。

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快与慢来源于自我教育的早与晚,而自我教育来源于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教育欲望,进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评价、自我觉醒、自我情景创设、自我改变、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行动的轨道,达到自我修养自我发展的目的。

“智慧树成长乐园”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激励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内在的文明素养,让智慧树枝繁叶茂。

二、三方科学评价,形成育人合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班主任对学生大一统的评价体系,所有的评价工作都有班主任一人承担,家长常扮演的只是观看评价结果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教师有着相当大的工作量,有时不能全面地关注到学生的某些变化,也不能时时关注学生的情况,毕竟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作为一对一教育,能更加客观、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

铁路坝小学开发的“智慧树”网络评价系统结合网络平台、智能手机微信平台以及二维码随时随地进行多元的评价,家长只需登录网络平台或扫描学校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评价学生的各项情况。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智慧树成长乐园”的开发使用,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到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它为家校沟通搭建了良好、高效的网络平台,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孩子自我修正的指导。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综合评价中来,成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者,这赋予家长更多的责任感与陪伴见证孩子成长的幸福感。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使得评价体系更具科学合理、有效性。

篇8

图一中国各学龄留守儿童比例 图2中国留守儿童男女比例

在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约有73.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16.3%。在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地区,比例甚至超过半数。这些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宠爱下成长的孩子,却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健康上的照顾,情感上的关爱,思想上的引导,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①健康问题。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却长时间缺乏父母照顾,加上过早承担过于繁重的家务,许多留守儿童都出现营养不良等不同程度的生理健康问题。但与之相比,更为严重和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主要表现为逆反、孤僻、自卑和道德偏差等一系列“留守儿童心理综合症”,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可怕后果。

②安全问题。《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曾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遇难,其中就有11个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一方面,因为缺乏监管教育,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差,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保护,留守儿童更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占第二位。而留守女童案件,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

③教育、犯罪问题。由于80%的留守儿童处于隔代亲属或亲友监护下,教育监督十分有限,因此留守儿童成绩普遍不理想。由于缺乏教育,加上心理因素和各种社会因素作用,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据北方某省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占青少年犯罪比例高达20%,情况不容乐观。

今年两会期间,留守儿童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多名代表委员提出,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两会后,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到全国留守儿童家教示范点――南安市英都镇西峰小学看望了留守儿童。我省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颇见成效。南安市英都镇作为全国示范点,更是先行先试,开展结对帮扶系列活动,寻找“爱心妈妈”,发展“网络会亲”,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卡,开展“共享蓝天”“快乐驿站”等大型活动,让留守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国家与社会的温暖。

留守儿童工作虽然成效颇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依旧任重而道远。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必须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留守儿童信息卡制度和结对帮扶活动,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制度,加大保护留守儿童工作范围,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督管理制度,从法律与制度上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与基本权利。

二、社会各阶层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工作,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爸爸、爷爷”,积极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自觉监督社会上有害于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个温暖的社会大环境。

三、学校则应该充当留守儿童工作的主力军,一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如:心理辅导、课业辅导、才艺培训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该及时跟进留守儿童家庭、学习、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帮助,注意留守儿童的周围环境,保护其免受不良环境影响。同时,针对留守女童这个更加弱势的群体,可以效仿重庆某地区的做法,在学校建立“女孩屋”,教导他们自我保护等技能。

四、作为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外出打工前,应该三思,应该考虑到孩子作为留守儿童将会面临的种种困难。如果不得不外出,也应该定期回家或通过电话等通讯手段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身体、心理、学习状况。而家中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应该切实监护好孩子,遇到自己也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及时向学校、社会寻求帮助,同时,必须真心关怀孩子,以满足他们心中对亲情的渴求。

篇9

1.当前少先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少先队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部分领导、老师和家长片面地认为少先队工作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活动,无关大局,无足轻重。有的学校少先队工作经费仍未纳入学校专项经费预算,往往造成少先队工作经费紧缺。其实不然,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源头。

二是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有的少先队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学习少先队工作知识或经过各级团队、教育组织的培训,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理性地、深入地思考,工作中存在活动不规范,形式不新颖,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需要,从而不能充分调动起少年儿童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未能发挥出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三是人们对开展少先队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家长还停留在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的,其它的都不重要这种错误思想认识阶段。他们认为少先队就是买一条红领巾带着,搞活动就是在那里好玩,不务正业而已。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性格品质教育等不够重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强,使得活动开展难度加大。

2.搞好少先队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搞好少先队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少先队组织应加大宣传教育,使社会、家长充分认识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积极支持队员参与少先队的活动。充分认识少先队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水平。

少先队辅导员只有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少先队工作。一是要多组织一些业务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二是少先队辅导员要积极进行自学,认真研读关于少先队工作的一些书籍和资料;三是鼓励少先队辅导员“走出去”,去参观优秀的学校,向活动开展得有特色的少先队交流学习;四是各校辅导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对少先队工作的开展相互介绍经验。

(3)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力,丰富与发展新时期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任务,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可以培养队员多方面能力,使其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一方面,为全面提高队员的整体素质,要培养队员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向着规范加特色的方向发展,少先队定期开展大、中队干部竞选活动,选拔出最优秀的少先队员担任少先队大队委职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阵地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少先队工作新局面。让那些学习刻苦认真,工作认真细致,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大队委员,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活动开展后得到了很好的效应,同学们各方面的意识在增强,主动性也在提高。

篇10

第一次完整读完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孙教授的有关《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的专题讲座,启发很大,同时也激发了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受益匪浅。

首先孙教授以当代孩子的特点开题,一语点破了信息时代下铸就的新一代孩子难教育的原因所在,紧接着给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者为把握好教育事业而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这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人格之师,孙教授从一个个教育失败的案例、一个个家庭血泪的教训中总结出衡量健康人格应有五个指标,就是爱心、责任心、信心、自制力以及抗挫力。第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帮助与学习的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和谐的关系才能使得教育可以更深层的渗透被教育的心灵。第三,习惯决定命运。这是一句对于教育者而言再熟悉不过的名言,在人人皆知的真理面前,训练孩子们的养成习惯成为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孙教授提出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应该是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以及形成环境。第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通过学习对以下几点体会比较深刻。

一、进一步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十分喜欢,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也存在着很多的诱惑,比如游戏、网上聊天等。尤其是电脑室的课堂纪律更是今人头痛,经常有人在课堂上走动、讲话声彼此起伏,时时有人告状等等,总而言之一堂课下来老师忙得不可开交,而教学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通过学习更清楚的认识到培养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是缔造健康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更坚定了我在信息技术课上训练强化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念。

二、坚定了良好的习惯来自于持之以恒地训练和行为的强化信念

孙教授在书中讲到“培养习惯要讲点道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热情和主动性;习惯是“练”出来的,要加强行为的练习与指导”这一点我体会非常深刻,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开设起启年级,提出课前准备“五个一”,坚持每堂课训练,让五个一成为习惯,但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当学生把“五个一”的顺口溜熟记,又落实到行动中,当“五个一”成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就为上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你就会很轻松的控制课堂。“五个一”具体是:(1)一本书要牢记: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又是在电脑室课上课,学生经常忘记带书,所以教师要提前一天提醒同学,上信息技术课一定要记住带好信息技术课本。(2)一支笔随身带:上课有时需要做一些记录,所以带好书的同时每人一定要带上一支笔,这样课堂学习才有保障。(3)一声铃站好队:电脑室门前站队要迅速、安静,第一声预备铃声响后学生按要求在电脑室门前站好队等待,为进入电脑室做好一切准备。(4)一一对应把位坐:进入电脑室后按电脑编号在第一时间内一一对应,对号入座,做好上课的准备。(5)一声令齐动手:没经过教师允许,每一位同学不能擅自提前启动任何一台电脑,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要一致。当听到教师开机命令后,大家齐动手一起来启动电脑。这样经过一学期的持之以恒地训练和行为的强化,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课前准备“五个一”,为上课打下了良的好的基础。

三、体会到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是矫正不良行的保证

孙教授在书中提到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通过实践认为利用课堂行为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制定课堂学生行为评价标准

2、引导学生自评,构建自我管理的课堂

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开展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判断和思考自己在课堂中表现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反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意识,形成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意识。当然,学生自评后教师要及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成因分析,运用鼓励性语言给他一个客观公正能激发他积极向上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不断改正不足,不断感受成长的快乐,从而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取得更大进步。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学前教育

一、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家长越来越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希望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现在,许多小学取消手工课程,增设算数,拼音和计算机课程。这种措施导致幼儿教育具有小学化倾向,这种倾向,极易将家长的竞争心理传递给儿童,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的表现

古往今来,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给予很高的厚望。如今,让儿童过早接触小学内容的科目,如:计算,拼音甚至是计算机课程,改变以往儿童教育方式,使儿童教育超前发展。

(一)教学内容,幼儿课程增加难度和数量不合理

以往,幼儿早期教育重视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相关的幼儿教育的改革体制不完善,儿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过早接触小学教育,授课内容难度加大,有悖于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有关规定。

(二)教学管理,幼儿教育采用小学制管理不合理

以前,幼儿教育中课余活动时间长于上课时间,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判断行为对错、开发自我管理能力,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规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是促使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根据以往教学管理经验,幼儿作息时间应根据儿童注意力时间较短、儿童好动等特点进行不同的课时安排。大、中、小班每日上、下午各一节课,大班幼儿上课时间是20至30分钟,中班幼儿上课时间15至20分钟,小班则是10至15分钟。而现在,幼儿学校按照小学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每天上课4到5节,每节课时40分钟,并且采用集中管理方式,课余时间远少于上课时间。况且许多幼儿园增设特长班,较多家长为了培养儿童更多才艺,为其报名各种特长班等。致使儿童平均每天参与各种各类教育活动8个小时之多,儿童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局限。

(三)课堂组织形式,幼儿教育采用“灌输”式教学形式不合理

早期教育中以游戏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幼师在游戏中教导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基本能力。游戏可以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编造出儿童的假想世界,教师可以参照现实世界,为假想世界增添幼儿需要了解的知识或者是刺激儿童兴趣的事物,这样既能够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又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提供每个儿童充分参与游戏的机会,促进其在不同层次上各有发展。由于幼儿园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目标,对幼儿教育管理逐渐倾向小学化,采用课堂为主要课堂形式,“灌输”其知识。扼杀了孩子的释放天性的权利。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孩子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是幼儿园时期。但是,我国很多幼儿教育模式小学化,对幼儿的超前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超负核压力势必对幼儿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危害。

首先,幼儿在幼儿园时,学习了相关小学内容,待幼儿步入小学,当接触到那些幼儿时期接触过的并不陌生的小学初浅的知识时,容易产生学习懈怠心理,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也不认真,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对未来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不适应,或跟不上学习丧失了学习动力而厌倦学习,或因成绩不如别人导致自卑心理等等,这样的对幼儿超前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给儿童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

其次,儿童在幼儿时期,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小学知识,课外活动时间较短,自身发展空间和时间受到局限,不利于培养幼儿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由于幼儿接受能力有限,超前学习的意义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幼儿从小没有学习积极性,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意识的加强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急于求成的心理,会给童稚的幼儿辐射或多或少的阴影,使幼儿身心受到不良影响。幼儿时期生性好玩,受到家长老师的压制,这样幼儿容易产生紧张急躁的心情,长久以来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的规范化

国家教育部门深究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并针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讨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案,避免此倾向的同时,促进幼儿教育正常发展。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并推动全国幼儿园采用实施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对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二)关心幼儿成长,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心愿

幼儿教育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幼儿的教育应围绕幼儿的心理、习性和成长规律等特点进行,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如,对于天真的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好动的孩子,选择游戏类科目,给孩子一个发挥天性、娱乐自我的活动空间;对于爱思考的孩子,给他们制造一个动手动脑的平台,加强他们操控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每个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和幼儿的家长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幼儿的童年是美好的,关心幼儿成长,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心愿。

五、总结

采用合理的幼儿教育方法,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要求他们绽放的更加美丽;幼儿是祖国的希望,要求他们在蓝天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所以,选择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尤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12

>>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儿童哮喘等 降钙索原、C反应蛋白在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脾氨肽治疗儿童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如何防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的诊治 儿童哮喘用“盐”疗 儿童哮喘须从小防治 儿童哮喘别掉以轻心 儿童哮喘的护理体会 儿童哮喘的家庭护理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探讨 儿童哮喘123例临床分析 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 儿童哮喘的脏腑辨治 儿童哮喘的教育和管理 儿童哮喘可用药膳 防治儿童哮喘3项注意 儿童哮喘,这些观念该摒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医生在行动 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中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期待在未恚医生、哮喘患儿和家长之间,成为亲密的“控哮”合作伙伴。

无论何时走进田芸的家,都会感慨她在保持家居整洁干净方面的用心:扫地机器人搭配手持吸尘器保持家中一尘不染、窗帘床褥定期清洗深度除螨、就连卫生间的犄角旮旯都能常年清洁干燥。更不用提几年前她花费上万元装置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组合。这些经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习惯,都是因为家中有一个哮喘女儿。

呼吸之间无小事

女儿果果3岁时患了一次感冒,感冒症状好转之后,却连续咳嗽了近一个月。医生明确诊断果果是哮喘,田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从那时候起,才逐渐开始了解哮喘。

田芸说:“家里很多因素我能控制,不种花草、不养猫狗、不铺地毯,但是在外面就难说了。”尘螨、霉菌、花粉、柳絮、二手烟、狗毛等等,大千世界中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尘埃都是她的敌人,因为这些在健康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任何一样都有可能诱发果果的哮喘。

“提心吊胆”,田芸用这几个字形容自己四年来的生活状态。从幼儿园时期开始,果果每天只上半天班,随身携带着哮喘药物,一感冒必须去医院。每到换季,全家都如临大敌。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当炎症程度越重,空气吸入和呼出肺部就越困难,症状还可能随着时间进行性加重,如果没有采取任何缓解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狭窄,呼吸困难,甚至可能会危机生命。

田芸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特殊的群,里面是16个像她一样的哮喘患儿家长,有些人甚至素未谋面,但相似的患病就医经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田芸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迅速增长,201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是3.02%,也就是说,全国哮喘患儿达600万以上,其中近30%的儿童哮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全国42家三甲医院接诊哮喘患儿的控制现况流调结果显示,哮喘,正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和生存、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然而,就疾病本身来讲,哮喘并非“绝症”,而是一种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长期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表示:“哮喘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医生、家长和患儿之间的伙伴关系。”

规范诊治+家庭管理

哮喘不仅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至少有22%的成人哮喘患者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喘息症状,而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哮喘患者会延续到成人期,对成人期的哮喘乃至后期有可能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造成影响,所以如何很好地防治儿童期哮喘,是摆在医学界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哮喘教育和防治计划,如澳大利亚在三十年前就开始实施哮喘行动计划。国外有研究显示,哮喘行动计划在实施以后,哮喘的控制明显好转。表现在急性发作、非计划就医明显减少,同时哮喘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行动计划分为传统纸质版和手机应用程序(APP)两种形式。纸质版行动计划中,根据患儿哮喘控制状态依次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具体的评判指标方便家长识别,还有相应的应对提示,包括用药调整及是否需尽快就医等,从而使患儿家长能准确掌握孩子病情,及时发现“黄色预警”,通过调整药物等使哮喘发作得到缓解,避免出现“红色危险”。手机APP则可实现哮喘的远程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日常监测数据的上传和分析与医生互动。

从群内了解到这一信息后,田芸马上登录并注册了“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界面设计清新简洁,首页上是“哮喘是可以控制的”几个字。点击相应链接可以获取最新的哮喘文章、药物相关知识以及药物应用的视频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监测设备――像酒精测试仪一样吹一口气,智能峰流速仪就能自动在手机上记录肺功能参数并建立哮喘发作预警曲线。田芸可以每天定时监测果果的呼吸情况,并自动录入APP系统内。该系统也会根据果果的哮喘症状和呼吸峰流速,将病情按照交通信号灯似的分为绿、黄、红三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用药指导。这种方式有点像田芸坚持记了几年的“哮喘日记”,不同的是,这种体验完全是智能升级版的“哮喘日记2.0”

总理曾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措施,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总理还多次强调,发展和利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收集、分析医学大数据资源,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对于攻克高难疾病等工作也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总理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需要发展的第二个重点领域,就是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和通过智能化设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服务。

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针对儿童哮喘疾病的特点,由申昆玲教授带领中国顶级儿科呼吸变态反应疾病专家,历时一年,推出了纸质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同时,“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同步设计上线,一经推出便迅速被田芸和她群内的其他家长们接受。

“悠然呼吸”可以看作是一套针对儿童哮喘管理的手机“APP+”智能硬件的哮喘管理解决方案。在大多数移动医疗的慢病管理模式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医生端,一个患者端,由医生远程在线对患者进行管理和诊断。然而,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哮喘病。由于儿童哮喘的发病往往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家中、学校或其他公共区域,因此,依托线上远程问诊,靠医生给患者做咨询,显然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通过智能峰流速仪等设备日常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并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哮喘病健康教育,家长可以及时识别患儿状况,了解哮喘发作先兆和急性加重时的处理方案,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以强调哮喘管理任务为核心的儿童哮喘行动计划,无形当中放大了患者及家庭的作用。

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意义不仅仅利于个人,申昆玲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APP平台,可以有效采集哮喘患儿的家庭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性地为哮喘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哮喘患儿的环境因素、地域差异和可能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相关信息,为中国儿童哮喘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儿童哮喘行动计划起航

今年的5月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清新空气,舒畅呼吸”。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不少家长在活动现场都拿到了一本关于儿童过敏哮喘知识手册。无论是知识手册还是掌上APP,在各种渠道的哮喘知识宣讲中,医生都在向家长们传递着这样的信心:儿童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只要家长能够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定期监测肺功能峰流速值,掌握哮喘发作的缓解和控制方法,必定会大大提高整个儿童哮喘的控制率。 规范诊疗 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

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亟待改变。过去,不少哮喘患儿家长,孩子一咳喘就往医院跑,症状一缓解就停止用。儿童哮喘行动计划也许能够帮助患儿家长们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更好地识别哮喘症状,了解哮喘日常的控制方法和急性发作的处理方案,了解孩子由于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风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哮喘行动计划实际上是联系医生、家长、患儿的纽带,是建立医生、家长、病人合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申昆玲教授说,“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建立,填补了儿童哮喘管理方面一个空白,我们希望哮喘行动计划的推广,能够在全国进一步提高儿童哮喘的整体管理水平”。

由于京津冀地区有着相类似的大气环境和生活习惯,率先在京津冀试点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及悠然呼吸APP管理平台,正是为了完善和优化整个儿童哮喘管理流程,磨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在临床和家庭管理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全国普及和推广。考虑到地域的不同,首批试点医院中,分别在北京选择了4家医院,天津3家,河北3家(包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跨3个省、直辖市、5个地区、10家医院。对于这种跨区域的联合项目,则通过统一制定方案、分区管理、定点跟进的形式来推进。如北京设有项目核心成员团队负责设计和部署试点项目的整体方案,每个地区指定项目负责人,每家医院设立了项目协调人员,配合项目的推进和项目的临床支持。同时,在APP平台上也设有客户服务团队,负责家庭监测产品的应用和指导、APP使用流程的解答和相关的应用及技术支持,确保每一个入组患儿都能够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监测和记录。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医疗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各地的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篇13

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1]。哮喘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2]。环境中尘螨、花粉、真菌等过敏原均可导致哮喘,而其中的粉螨变应原是最常见的一种。螨虫的生长和繁殖遵循一定的规律,螨过敏性哮喘的许多防治方法简易、可行。及时、恰当地对患儿及其家长实施相关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螨过敏性哮喘对儿童健康的威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儿科就诊的100例患儿及其家长为对象。100例患儿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4~14岁。105名家长中,男52名,女53名;年龄26~63岁。患儿均符合2003年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3]。所有患儿行皮肤点刺试验和尘螨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一经确诊时即建立哮喘患儿档案,对患儿进行评估,询问病情,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性格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结合患儿及家长的知识层次、家庭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不同的施教内容及教育方式,并填写健康教育评估表,实施健康教育。

1.2.2 实施措施 (1)解释治疗原则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向家长解释本院环境、仪器设备、相关专家,按就诊程序有计划地介绍治疗常用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儿及其家长理解、配合治疗方案,减轻患儿的恐惧、不适及其家长的忧虑。(2)介绍除螨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向家长和大龄患儿讲解简单易懂的除螨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和清洁,有条件的家庭宜使用有高滞留微孔吸尘器和空气离子发生器,清洗空调滤网,卧室内不放盆栽植物,不用地毯、远离花粉,不养宠物,消灭蟑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3)示范教育:教会家长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指导家长及年长患儿使用气雾剂用药技术,强调吸入疗法的优点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指导患儿及家长每日记录哮喘相关状况、以自行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特点、症状规律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和用药时机,加强针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患儿及家属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治疗。

1.2.3 效果评价 实施健康教育后指导患儿和/或家长填写评估表,对不识字者由护士代其填写。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标准:(1)掌握: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90%;(2)知晓: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60%~89%;(3)了解:疾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回答正确率

2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患儿和/或家长对各项防治知识的掌握及知晓率均≥90%,治疗依从性99%。95%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防治儿童螨过敏性哮喘的重要措施 螨是一种微小的节肢动物,孳生在床褥、枕头和软垫椅等中,以人及动物的上皮细胞成分和皮脂腺分泌物、角蛋白为养料。螨体各部分,螨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及死亡虫体的裂解产物都是致敏原,均可引起变态反应,形成气道高反应性,使气道立即痉挛、狭窄,诱发哮喘发作[4]。螨过敏在儿童尤为多见,由螨过敏引起的哮喘,一般发病比较早,症状多开始

3.2 健康教育应加强针对性及注重效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螨过敏性哮喘的健康教育对象涉及患儿与家长,受教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差别极大。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不同的施教内容及教育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以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

螨过敏性哮喘与其它儿科常见疾病比较,其显著特征是:(1)与环境高度相关;(2)与生活行为方式高度相关;(3)病程常迁延日久、反复发作;(4)严重影响患儿心理及其人际交往能力。医护人员需针对以上特征,有重点、分层次的实施健康教育。如:为了减轻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应仔细、耐心的介绍螨生长繁殖特征和各种除螨方法;为了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应及时指导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发因素,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调节,适当的加强锻炼;通过讲解,使家长认识到该病需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才能控制疾病,最终能达临床治愈。一旦出现发病先兆,应掌握好用药时机,及时做出相应处理,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儿童处于心理发育、人际交往能力成长的关键期,螨过敏性哮喘的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不同程度的造成沮丧、压抑、自卑等多方面的负面精神刺激,因此需努力做好心理指导,帮助患儿和家长建立和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指导患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5]。

综上所述,螨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医护人员需根据施教对象的病情与理解力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必须考虑到螨过敏性哮喘与其它儿科疾病比较所具备的不同特点,有重点、分层次的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12~116.

2 李宁,蔡晓红,李源,等.家族特应性聚集与儿童哮喘表型关系的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4~27.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2004,42(2):100~106.

篇1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双箐口中学从思想教育、“五老”进校园、模拟家庭、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定《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定《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村社取得联系,各村设有留守儿童村社联络员;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如三岔河小学的太琼仙、飞丛仙老师,一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亲自为学生做饭。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如龙海乡共有小学生3215人,20__年为1085贫困学生减免各种费用20__0多元,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费教科书也优先向留守儿童发放;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__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