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3 10:40: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学专业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育学所占学分的状态伴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模块化设置也成为师范类高校的教育学专业课程的一个方向。就现阶段教育学所占学费来看,其中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科教材法所占据的学分比例依然很高。关于教育学的实践环节学分普遍偏低。因此,重视理论教学学分和忽略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就成为教育学学分比例失衡下的重要影响。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现状教育教学门类的庞杂多样起来,师范类高校对于教师的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也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缺乏一个针对教育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意见,使得我国师范类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大有不同。例如天师大将教育学理论、教育学实践、教师基础理论和教育技能作为课程设置体系;西华师大则将教师的专业课程划分为理论和实践相交叉的一个体系。故而,现阶段教育学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海亟待完善,对于理论、实践和技能的培养尚未实现一体化,致使教育学专业课程很难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起来。
(三)教育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教育学的知识性实践是教育学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尽管现阶段我国在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实质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不少学校尽管认识到实习实践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学校除去最后一年的校外实习,大学前三年的教育学时间时间相当少,有的学校甚至不足8周;实习主要是集中进行,尽管分散化的实习已经铺开实施,但是在灵活度和形式上仍然不足;依然还有部分高校缺乏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引导,缺乏对教育学中提及的技能训练进行,严重阻碍了师范生对于教育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教育学在高校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一)加大改革力度加大教育学在高校中专业课程中的设置。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干预,通过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来合理规范、指导高校的课程设置。其次,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课程以满足高校教师及学生的需求。再次,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合作交流,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与企业合作建设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育等。最后,还要加大高校教育实践改革的力度,开展形式丰富的实习,如师范专业课程就可以将学生分配到各中小学,实行教学观摩、试教等,并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确保专业课程教育实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加强教育学专业课程比例优化如果简单地进行教育学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势必会影响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正常教学活动。教育学专业更多培养的是具有理论知识及实践教育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比例的安排上既要满足其他专业课程的正常教学活动,又要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在保持教育学课程总数适当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育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不断丰富与更新教育学必修的课程内容,从而满足教育学专业学生的选择空间。如除了开设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外,还应当开设“音乐鉴赏”、“舞蹈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非专业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专业课程间的整合与关联在以前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中,其课程的设置只是简单的随意拼凑,各个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连贯。专业课程间的设置要具有整合性,也就是课程的结构要形成一个整体,避免出现重复、相似的课程设置。同时还要适当降低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分,增加其实践学习课程的学分。(四)明确教学培养方式当前,在高校教育学专业教学培养方式大都采用多样化与策略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列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实践者研究法”,这些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教学案列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于培养实践与能力相结合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告知学生自己具体的教学培养方案,使教育学专业学生学会诶和教学、如何学习。
三、结语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75-03
远程教育学生特征是由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要素组成的五维度模型。为了进一步探析该五维模型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在远程教育课程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估体系,并据此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五维模型进行影像效用研究,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为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一、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确定
1.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已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包括:人口学理论中的一般特征、起始认知能力以及学习风格等。本文将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界定为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五要素,构成远程教育学生特征评估五维模型。其中,学习认知是指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过程,是通过感知、注意以及理解的方式加以选择。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升学习的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出关于学习过程的一些操作方案;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一种适应情况;学习风格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动力具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力量源泉,具体包含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以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
2.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德国远程及电子学习论坛提出了简要的《远程教育课程评估》变量指标体系,本文在此远程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远程教育的特点,经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确定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即为: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效果三要素。其中,课程目标是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级指标,可以从选择的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来评估。课程实施是重点评估指标,可以从内容结构及目标结构、学习媒体及学习场地、考试内容准备三方面衡量。课程效果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
二、研究假设与检验
1.研究假设
学生学习认知特征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态度、价值的追求以及投身学习的信念,同时也是远程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具体体现。若学生对远程教育认知程度较高,那么就会增加其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感,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认知的选择性,足以证明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认知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影响效用,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1:H1: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生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远程教育下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展,加快专业课程设置,反之就会延迟学生的学习进度,减缓专业课程设置。由此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下学生学习策略特征也会影响到专业课程设置,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2:H2: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策略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习准备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一种适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在学习准备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说明远程教育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有利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3:H3: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准备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远程教育学生学习风格是教学管理和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大要素之一。远程教育学习风格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化的,且经常运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通常情况下不会因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的学生特征会影响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4:H4: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学习动力可以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维度,在内外双重驱力的影响下,学生的专业化学习兴趣就得以提升。比如,由于学校专业限制或者是工作的需要等外在驱力的推动,远程教育专业化课程的选择倾向就会增加;再有就是一些学生为了增加与自己情况类似的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加远程教育专业化课程的选择倾向。基于此可以提出本文的假设5:H5: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特征与专业课程设置呈正相关影响效用,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存在差异。
2.假设检验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吉林与哈尔滨6大城市高校作为实证分析样本,共发放450份问卷,并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访谈,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整理,共收回42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是95.1%。为了确保研究的谨慎性,在回收完问卷之后,针对问题,笔者进行了补充性质的典型访谈,对实证结论有很大的帮助。为了验证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选用统计分析软件Lisrel8.70,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参数值进行估计。
3.分析讨论
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模型及参数估计以及拟合检验证实,本文提出的假设1至假设5均通过了验证,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结构中所包含的五个要素对专业课程设置均产生影响效用,同时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维度的影响效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习认知”对“课程效果”的影响效用最大,说明了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态度、价值的追求以及投身学习的信念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策略”对“课程效果”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学生选择和运用的规则、技巧、方法、资源以及学习程序等思维模式等策略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效用。“学习准备”对“课程目标”影响的权重要显著高于剩余的两个维度,这说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对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风格”对“课程实施”影响效用的权重较大,这说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偏好、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状况。“学习动力”对“课程目标”维度的影响效用相对较大,这说明远程教育学习的力量源泉影响着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从专业课程设置视角上来看,远程教育学生特征不同的维度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同一维度的影响效用也不相同。
对于课程目标维度来讲,影响效用最大的胜任特征维度是学习准备,然后依次为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认知。从中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准备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学习动力也同样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产生较大效用。对于课程实施维度来讲,影响力最大的胜任特征维度是学习风格,然后依次是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动力。据此可知,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是专业课程设置的直接影响效力,学习策略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于课程效果维度来讲,影响效用最大的远程教育学生特征是学习认知,然后依次是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力和学习准备。据此可以推出,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对“课程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效用,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同样也产生较大影响效用。
三、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效用,本文特提出基于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专业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制定差异化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学生的起始化学习能力对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效用,故而,对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探讨需要纳入常态化管理体系中去,将其界定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必备前提条件,依据不同的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的差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具有差异性的管理建议。
2.制定整体性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通过远程教育学生特征对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效用的研究,发现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各要素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度都具有正向影响效用,所以,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从学习认知、学习策略、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力这五个方面入手,综合评判专业课程设置质量。防止片面化看问题、盲目化思考,统筹可行性与先进性、整体与局部、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有效挖掘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背后潜在的发展契机。
3.制定开放性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设置质量是衡量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但需顺应学生的学习认知,还需遵循学生的学习策略,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另外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特点和学习风格来设定。目前,国内现有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大一统化”课程模式,忽略了远程教育学生特征的差异性。所以需要制定出具有开放性的远程专业课程设置策略,打破传统“惟我独大”的封闭式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制定灵活的学习时间计划,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满足新时代大众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穆肃.多元课程设计意识形态整合下的远程教育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3):25—30,47.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35—40,95,98,113.
[3]郭文斌,俞树文.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3170篇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2):45—49,67.
[4]徐春华.基于复杂学习理论视角的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24—127.
关键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许多素质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对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性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小学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之变化,要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和重组专业课程,培养“全科型”师范生。
(二)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现今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当前我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从课程形式上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仍然占有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比例过小。可见,课程虽有弹性,但弹性依旧很小。大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且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小学教师。所以,提供足够的按条块进行分类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障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修读相应课程,开阔视野,发展个性。
(二)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虽然所占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过于强调政治思想类的课程,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这样的设置是与该专业所设培养目标中期望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学教育专科专业应当加强各方面通识课程的建设。
(三)教育类课程欠缺针对性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提供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情绪心理专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实践类课程缺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只有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过短,而且实习时间偏晚。学生一方面很难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不利于专业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定向在小学
小学教师有专门的专业范围――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小学教育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以及一定的音体美技能等;有公认的伦理规范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待孩子,以及活泼开朗、机智耐心等专业个性品质。
2.学科专业定格在专科
大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专科教育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它必须达到专科教育水平的要求,其学历层次要比原来的中师学历高一层。
中师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学制三年,其课程设置基本为分科必修课程。其特点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二)正确处理课程关系
1.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关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可以这样认为,通识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学科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体部分,教育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条件部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比例与受教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专业比中等教育专业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体现“综合培养”,加强基础。选修课程体现“有所侧重”,加强深度,发展专长。具体操作时,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高年级后增大选修课程比例。这样由“基础”到“分向”到“专长”,以“基础”为重点。选修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要比师范其他专业要高。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辅相成。首先,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自己根本任务;其次,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内容的知识互补、不同形式的知识互补。最后,两类课程在学习话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具体表现为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但在同一课程体系中,二者应为主次关系。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按照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才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景十分美好,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财政投资,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有力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的众多课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出现了下述的问题:
(1)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反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
(2)理论的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指导。
(3)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是专业技能课和就业指导课。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另外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安排课程。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考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进行一定专业知识授课之后,这些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过于稀缺。在课程考虑上,只注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教育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多样统一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
就2011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占80%左右,;而学习成绩相应的好中差比例为3:6:1,还算乐观;而能肯定将来就业方向是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学生占75%,5%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对这些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现在的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认为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个人发展,而且能帮助他们就业。在课程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际训练课、实习实践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明确的认识,其中认为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对他们的帮助相对较大。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就业职业大多是与0-6岁的儿童打交道,所以运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的表达,让学生容易接受。而实训和实习更是锻炼和查缺补漏的好机会,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程能对他们在未来就业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就没有那么高的欢迎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学生常常忽视了理论文化基础课程,认为这些课程都没有实际的用处,却不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给他们指导。调查的数据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的现状都比较合理,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还能指导他们就业;
(2)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课受到了很大的亲睐,而对文化基础课、理论课没有清楚的认识;
(3)在课时方面,学生的观点是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的课时正好合适,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较少;
(4)学生认为理论课程难度过大,而专业技能、实训等课程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
(5)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文化课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帮助不大;
二 对策及建议
现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面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上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个迅猛发展中的社会,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具体对策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1)改善观念。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认可程度日益增高,输送的人才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念陈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专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观念,面对新时期的幼儿园,我们必须改变学校的教学观念,将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引导给教师。
(2)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程是它的方式,在这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优化学前专业的课程内容。教材的更新,在课程的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教材,所以它的更新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扩充,教师的水平就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职教师的再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让他们自身也能到到发展。不仅要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改善他们的观念思想。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文化在社会中起到的更多是熏陶个人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课程欠缺是中职学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使得人文精神在其他课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理论学习方面,实践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恰恰忽视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把所学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 结语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是培养幼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中职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所以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更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07-2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知识与数学的结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传统的英语教育正在向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素质,如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逐渐转变。因此,用现代英语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方式去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大多数沿用原来的学科理论体系,对理论部分降低了一些深度和难度,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只强调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对应用、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更当谈不上很好地与高职高专专业相结合。
(二)学生方面: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据不完全统计,高考中英语的及格率不及百分之三十,一般只考60多分,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没有兴趣。
(三)教师方面: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数习惯于原来学科式的教学,讲课时常常凭纯粹的英语专业的角度讲授,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案例脱钩,显得枯燥乏味。同时,专业课的教师只是在需要用到英语的地方才会去引某些结论,使得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处于一种分离,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家庭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乡村,其父母亲在外地工作,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任性等性格特点。一旦不如意就会他人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或是疏远集体,陷于孤独,或是打击报复他人。同时,对于独生子女一个突出特点是受挫能力差,经常处在自我矛盾中。
二、《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实际情况,征求了学科带头人,科任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意见,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反思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本院教学的实际,开展《英语》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改,使《英语》课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一)结合专业,确定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育对相应专业所必须的英语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必要的、够用的英语新框架,对课程的内容进重新设计和整合。将支撑专业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以少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数学类只讲简单的一些英语常用知识,经济类专业可以讲一些语法知识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相关教学内容,使英语与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英语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知识具体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在教学中,要将普通高校的英语教育和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有所区别,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简单地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重视其实用性、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提供就业满足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突出“启发”式教学,善用“对比”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既充分利用英语特有的逻辑性,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使学生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淡化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加强英语案例教学法。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精心选取并设计与专业实际或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观化、简单化、生动化。
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它们方法各有优点,现代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文字、图形等相关信息的传输、处理,使抽象的英语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便于立体图形、动态图形的展示,更利于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例如,在讲解二次曲面时,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分析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编写合适教材。教材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教育的特色性,淡化理论的完整性、严密性,逻辑论证,繁杂的计算过程,注重英语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大胆尝试了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改革,采用案例驱动模式,以淡化理论,突出应用为主线,采用专业或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引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英语概念,掌握英语方法,然后精选例题和习题,尽量多地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5.开展英语建模,提高实践能力。学习英语建模,设立体现应用的专题讲座,将建模的指导思想和应用方法贯穿整个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专业建模。例如,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存款、保险费等额度的英语模型;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商品的配送问题的英语模型等。它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固定的方法、指定的工具书,因此,对英语模型建立初始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改变原来的不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跟踪英语发展的前沿,将英语的最新发展思想适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围绕英语课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荣.英语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英语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