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考古专业范文

科技考古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3 09:5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考古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考古专业

篇1

关键词:美术考古;社会文化;学习兴趣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重点是中国美术考古范畴,对西方美术考古有部分涉及。自2010年起我院开设美术考古学院选修课已6学期,每学期2个班各20学时,每班近40名学生。从选课人数和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其还是很感兴趣的(按院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通过与学生交流,他们选择这门课大致有3个方面原因:考古学有神秘感,很好奇;对考古故事和传奇感兴趣;受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响。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学中需减少枯燥理论,增加课程知识面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二、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兴趣点组织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开阔视野、学有所获、完善知识体系是该课程的基本思路。

学生对美术考古更多是带着好奇心理,希望了解考古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系统地学习美术考古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而教学中不能简单按照美术考古的内容讲知识和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程重点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展开,在对美术遗物和美术遗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要让学生弄懂盗墓和考古的差别,了解正确的考古方法。同时应全面介绍美术考古的范畴。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别介绍来自于美术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流程,如:踏查、钻探、探方、整理、报告撰写等。同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近来纪录片如《考古中国》《敦煌》《故宫》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是必要的,应列出参考书,指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法等。

三、课程组成及内容选取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搭建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基础。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的结构:

1.基础理论

(1)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

美术考古学基本概念;

文化:军事、饮食、服饰、家居、丧葬;

观念:萨满、佛教、道教、生死观;

制度:等级制、文官制度、礼乐制度、昭穆制度。

(2)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遗迹:壁画、雕塑;

美术遗物:绘画、雕塑、碑刻、工艺美术、其他。

(3)美术考古学方法:类型学、地层学、图像学、文献研究、科技考古、考古学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流程。

2.分类研究

(1)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时代、冶铸工艺、装饰工艺、装饰纹样。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概念、分期、陵寝选址原则。

(3)礼仪美术。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要离、孔子见老子、秋胡妻、孟轲母、泗水捞鼎、荆轲刺秦王。

(4)中国古代典籍。

3.拓展学习

考古发掘简报解读。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减少过于艰深和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意识。可布置三项作业内容:美术考古个案分析、青铜器型图、课堂笔记。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科技考古 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然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器型学和层位学来自生物分类学和地质地层学,这表明考古学从妊娠期间就与现代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实物遗存中还储存着大量的非直觉和经验能认识的信息,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发现的所谓“潜”信息,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破译密码”,获取这些重要信息,于是,科技考古学便应运而生[2]。

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它实质上是考古学与众多自然科学学科日益渗透、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然而,从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考虑,它似乎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手段更是全面渗透进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将考古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

近年来,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考古人才,提升考古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全国很多高校相继在考古专业开设了科技考古课程。本文根据高等院校考古专业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考古专业的现状,对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科技考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和方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考古学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高校的考古学科建设较为滞后,至今没有一个全新的、多学科交叉型科技考古实验室。因此,在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验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实践,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支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需求。

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较多,包括断代测年、遥感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生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水下考古等,其使用的研究手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涉及物理学、金属学、矿物学、生物学、植物学、农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门自然科学。要全面讲授科技考古的各分支内容,教师就要具有极其广泛的知识面。目前高校考古专业的科技考古课程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讲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再强,凭其个人力量也很难满足科技考古各领域的教学需求,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外,科技考古的其他领域只能泛泛而讲,难以深入。

(3)学生理科基础过于薄弱,对科技考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解不足。

安徽大学等高校已尝试在考古专业中招收理科生源,这对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考古人才是有利的。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考古专业仍然是以文科生源为主,或者虽然招收了理科生源,但学生进校后,没有再选修过自然科学的课程。因此,在选修科技考古课程时,学习特别吃力,对科技考古各个方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2.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科技考古的课程特点及考古学科的发展需求,高等学校的考古专业应以考古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质考古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科技考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考古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的组建,将引发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实用化,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科技考古设备、技术有感性、真实的了解,从而深入掌握科技考古的常用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对应用型、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

(2)加强科技考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考古实践能力,在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建立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考古所等单位设立科技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真实接触到科技考古,在实践中了解科技考古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最新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3)聘请校外各种材质的科技考古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单一教师授课的不足。

由于科技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都深入讲解。在此情况下,可考虑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加强合作,与其联合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将由单一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改为多位专家联合授课方式。

(4)在考古专业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调查、田野发掘、资料搜集和研究等方面都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3]。然而,很多高校考古专业的课程设置仍较为落后,几乎没有相关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在考古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科技考古课程教学的通俗化和趣味性。

鉴于考古专业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的事实,在讲授科技考古课程时,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削弱或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该课程能始终保持较为浓厚的兴趣。

3.结语

鉴于科技考古的多学科性和应用性,面向考古专业开设的科技考古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实验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等一系列较为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根据科技考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高等学校考古学科的教学现状,在科技考古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实验教学,应尽快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考古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聘请校外专家联合授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篇3

一、信息化、数字化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伊始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当代田野考古学的两大基础地层学与类型学便分别借鉴了自然科学上的地质学和生物分类方法。近年来,考古学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趋势更是突飞猛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手段融入到考古学的研究中,如DNA技术,同位素技术等,科技考古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纷纷建立,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其中,数字科技的发展,更是为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虎添翼。数字技术应用于考古学最开始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主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图形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当时推动这一趋势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源自于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重建技术的深入发展,考古学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无论在学科研究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及虚拟重建和展示领域都有着日益重要的应用。推动现代考古学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考古学空间分析技术的进步和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空间分析技术的进展开拓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视野,为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考古学解读和阐释提供了重要途径。聚落形态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美地区,文化生态学、系统理论和空间分析是聚落考古研究同时并进的三个焦点。[3]聚落考古甫一诞生,便带来了考古学研究上的重要变革。八十年代引入中国之后便迅速普及,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可。空间分析和聚落考古的发展,必然要求中国考古学传统作业方式的变革,客观上为考古专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考古学作业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学是一门与各式各样的“古董”打交道的学科,传统的考古学教学与实习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关键环节,即课堂教学和田野实习。课堂教学的内容以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依据不同的学科定位和区域特色,各个高校在教学内容和设置上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大都涵盖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专业不同时段的考古概要,包括史前考古与历史时期考古)、各时段考古、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考古绘图、考古摄影等内容,另外还开设有各具特色的专门考古。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和研究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早期的田野考古教学基本每学期都有,田野考古教学的内容涵盖了博物馆与考古遗址考察、野外考古调查、田野钻探、田野发掘、发掘资料整理和考古简报撰写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学科的调整和不断发展,考古实都固定在大学三年级,有的高校安排在第一学期,有的学校安排在第二学期,基本以一学期的时间为主。在早期的考古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研究的目的主要以物质文化史为主,器物排队和不同遗址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考古遗迹的发掘、数据的采集还是器物和遗迹的绘图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在中国考古学的初创和发展初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考古学信息提取手段的加强和研究的转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首先,从研究的目的来看,之前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零星涉及到其他标本的研究方式逐渐无法使用日益广泛和多元化的研究需要。例如现在已经普遍开展的动物考古研究、植物考古研究等,采集标本的多样化推动了考古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数据采集手段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绘图方式和手法无论在精度还是效率上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再次,考古学空间分析研究的深入和推广,对遗址和聚落布局的日益重视也促使了考古学操作手段的日益进步。

三、数字条件下考古专业教学

篇4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考古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普通大众所认知的考古专业其实指的仅仅是考古学一个方向。现在无论是科教节目还是报纸书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几个学科方向,却不知其实那里也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和挑战。我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考古而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保专业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是保护修复类的专业课,这门课包括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些课程包括课堂部分和实践两部分:课堂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理念、法规、各种保护方法,保护材料以及实际案例:而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操作,比如修复陶器。从对出土陶片的清理开始,到拼接粘贴成整器,再到撰写修复报告,也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古修复过程。在完成陶器修复训练之后,会有专门修复瓷器的老师进行讲座和亲自示范,并有亲身实践环节。陶瓷部分的实验课完成后。会有铁器和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练习,对于铁器和青铜器,修复实践仅仅是整个保护过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青铜器和铁器的缓蚀和封护处理。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技师,而是文物保护的全才。同样的,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丝织品的清洗、修补以及对古代纸张的清洗和装裱等最基本的保护修复操作。而由于条件限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参观已有的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篇5

关键词:考古文物;红外光谱仪;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一、序言

考古文博类科学是文理交叉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理论课程教学、室内实验教学、田野发掘教学和博物馆实习教学是考古文博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教学体系。室内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h节。以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中心构建了四大板块、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四大板块即: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在每个板块,均设置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等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四大板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每门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验与校外基地实践、学校培养与国家文物保护项目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考古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四大板块的实验教学相互独立又有交叉,仪器分析占有重要的比例,是其中科技考古类和文物保护类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使振一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减弱,记录百分透过率T%对波数或波长的曲线。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分子进行的分析和鉴定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1],目前广泛应用于考古文物科技分析的多个领域,如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2]。掌握红外光谱相关知识,利用分析仪器对文物潜藏信息进行认知,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重庆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招生文理兼收,但文科生偏多,由于文科生理科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实验教学来说有一定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红外光谱实验进行设计和探索,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能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正确使用仪器、准确获取数据、正确解读图谱、科学表达结果,并能培养本专业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熟知红外光谱仪在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模式

红外光谱的实验教学,教学方式采用基本理论讲解、分析仪器介绍、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加深学生对红外光谱仪的熟悉程度,知道该方法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原理,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针对学生理科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缺乏,传统文物研究方法和科技方法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本实验教学目标拟定为让学生了解红外光谱实验的基本原理,熟悉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实验样品的制作、分析测试和谱图的解读方法;具备应用分析仪器研究古代文物,并了解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差异和相结合研究的方法。

三、实验教学过程

结合化学材料类红外光谱实验教学[3],通过前期准备,在文物材料分析实验室进行该实验教学,教学过程步骤为:课件讲解观看视频实验演示制作样品上机测试解读谱图表述结果发表见解[4]。

课件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了解红外光谱仪和基本原理,讲解样品的制备过程和注意事项,重点讲述固体样品的制备,谱图的解读方法等理论知识。

观看视频:给学生播放知名高校实验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让学生结合前面理论讲解熟悉整个实验过程。观看过程中要留心注意实验要点,实验教师强调重点,并讲解样品处理不当对红外谱图的影响及解决方法等。

实验演示:由实验教师演示样品的制备过程,鉴于陶器残片较为常见,红外光谱在其研究中也较多见[5],本实验以考古工地带回的古代陶器残片为实验样本。

制作样品:将学生五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合作制一个样品,制样过程中老师予以指导和点拨。

上机测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手操作仪器分析样品,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再次强调注意事项。

解读图谱: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制作的样品所得图谱进行解读,让学生熟记主要的文物中含有矿物的图谱。

表述结果:针对文物的考古背景,结合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综合判断,科学表述研究结果。

发表见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对红外光谱在文物研究中应用的见解,实验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学同课堂教学的理论讲解不同,实际动手操作是其主要特征,根据教学总结,以下几点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制作样品

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在未进入实验室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分析仪器,对红外光谱仪也是初步认识,作为实验的第一个步骤,样品的制备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依旧五人一组,每组同学合作制备一个陶片固体样品。在学生动手制作过程中,反复强调制样要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并明白制样失误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二)解读谱图

红外光谱谱图的解读是该实验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结合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实验样品分析得出的图谱,给同学讲解红外光谱谱图的基本解读原理,并结合颜料、瓷器、丝绸等其他文物红外光谱谱图给予比较讲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让学生组互相评价对方的分析结果并提出意见。

(三)红外光谱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教学和图谱解读,让学生熟悉红外光谱的整个实验流程,并知道在文物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后,给学生讲解红外光谱在文物研究中的优缺点。指引学生思考,从文物研究的目的和文物材质探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和传统方法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古代文物样品多为混合物,单一的分析方法并不是能够完全准确判断其材料属性,往往要结合多种分析仪器,如拉曼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等。仪器分析所得图谱解读,在表述结果时要结合考古文化背景予以细致的分析,不然会偏离历史事实。

五、结语

通过设计红外光谱实验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考古文博类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不仅夯实了考古文博类专业学生对红外光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红外光谱实验的制样、测试和读谱方法,对红外光谱在文物科技分析中应用的优缺点有了深入认识,为今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考古文物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大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设计和改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现代分析仪器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进一步的有效探索和改进,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类的实验教学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红外光谱分析原理及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浅析.化工管理,2015年第2期.

[2] 武望婷等.红外光谱在文物鉴定及保护中的应用. 首都博物馆,2009年00期.

[3] 胡万群.三步式红外光谱实验教学法. 光谱实验室,2010 年第2期.

篇6

《考古与文物》是中国文物考古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核心期刊之一,创刊于1980年,由考古科研机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主管部门为陕西省文物局。依托文物大省的丰厚资源优势和科研实力,侧重周、秦、汉、唐四大盛世板块的内涵积淀,使刊物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考古与文物》作为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专业性纯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多民族共同体——华夏文明的起源和流变;研究传统文化的物态表现形式及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古代遗迹以及文物和艺术品的发现、辨识和阐释,来展现和积累中华物质文明的重要资料,从而丰富、扩大、甚至修正人们对自己过去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理解。

《考古与文物》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同类期刊中始终名列前茅,连续被国内三家著名学术期刊评定机构分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2002年,《考古与文物》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印证了《考古与文物》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公认成就。

设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学史、古文字研究、文物保护与科技、译文、 读书与思考等栏目。

 

篇7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居中教授作为领队长期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呈近圆形,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经先后8次发掘,发现了大批的遗迹、遗物,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及标本达数千件,以及大量动物骨骼及植物颗粒和果核。经碳14等年代学研究,贾湖聚落距今年代为9000~7500年。

经30余年的分析研究得知,贾湖人以渔猎采集和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从发现的渔猎工具鱼镖、网坠、箭簇、弹丸、石球等,可以看出贾湖人获取肉食的主要方式是捕捞和狩猎,但已有猪、狗的驯养,贾湖的家猪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另外,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的大量罐、鼎、釜、壶、、碗等陶制生活用具,表明8000年前后,贾湖的制陶工艺相当发达,而且已经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物加工方式。这些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张居中教授还分析了贾湖先民的精神生活,他从贾湖墓葬中发现的装饰品、成组龟甲、叉形骨器等随葬品推断,贾湖先民已经有了原始崇拜,这些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贾湖z址陶器碎片上,他们还发现了酒石酸,经分析为稻米、山楂、蜂蜜等发酵而成的米酒残留物,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饮料。最重要的是,贾湖遗址中发掘出的四十余支骨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具备多音节结构的管乐器,它的发现把中国音乐史推进到了9000年前。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渔夫、猎人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张居中教授总结道:“这一研究为我们揭开了9000~7500年间中原文化的神秘面纱”。

篇8

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属于文物与博物馆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

博物馆学专业是研究涉及博物馆物品的陈列等诸多问题的专业。现代的博物馆学一般都和考古学专业或历史学专业设置在一起。博物馆是保藏并展出有关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物资料或标本的一种文化机构,可以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宣传,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专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 考古学 学术规范 公众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北宋时出现的“金石学”,主要以古代的“吉金”(青铜礼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中国考古学经过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与多个学科融会贯通,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如C14测年、热释光、卫星遥感等,涉及到生物、化学、材料、计算机等方面的成果,充分应用到的考古研究中,形成了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水下考古等多个专门考古分类。在教育体系中,中国的考古学一直从属于历史学,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对我国的学科体系进行调整,考古学正式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电视栏目,其中也不乏一些重要遗址现场发掘的直播,都向公众普及了一些基本的考古知识,也掀起了文物考古的热潮。由此可见,中国考古学与当代社会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学术规范尤为必要。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正确处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虽然与狭义的历史学都是为了研究古代人类历史,但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

首先,两者研究的对象即处理的材料不同。历史学主要是处理来自过去的文献,而考古学主要处理过去的实物遗存。所谓“文献”和“实物遗存”,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有的场合,两者却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是因为所有的“文献”总有一定的载体,不管是金文、石刻还是简牍,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物遗存,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区别。历史学家往往寻求并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记录,然后加以比较和辨伪。将它们置于年代序列中,按照前因后果对事件进行解释。考古学则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本的研究理论和方法,①通过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研究古代人类更广泛领域的生活方式,力求全方位揭示人类活动发展变化的轨迹。

科学的考古学的真正要义在于超脱文献而独立研究物质遗存。但是考古学现在的主要理论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只是整理材料的分析方法,大量考古发掘报告的器物罗列和描述不能有效地反映历史信息。考古工作者在解读考古遗存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考古发掘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描述某一个器物的特征时,常出现“弧腹”、“微弧腹”、“腹稍弧”等词语,除了报告的撰写人外,读者很难领悟到器物的具体形态特征。这也导致许多历史研究人员无法读懂考古报告,这种情况下文献和考古发现难以契合。②多数人对考古学的作用还局限于“正经补史”的阶段,还停留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认识上,从而忽视了考古学的本质就是超越历史文献,通过实物遗存反馈历史信息。

考古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从生态环境、生存方式、技术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各个层次来全面分析历史时期的各种演变,从而探寻影响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③在进行考古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文献材料,但是不能被其主导、引导,更要杜绝“先入为主”式的考古发掘,而是让材料牵着鼻子走,④通过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因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在谈论文献和考古的关系时,认为文献的甄别和与考古结合的工作不一定是考古学家一定要做的,考古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物质文化研究清楚,然后把结果报告成历史等学科的专家能够使用的方式,然后让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并立而存在,两者结合的地方不一定能够找到,当然两者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侧面。⑤这种观点也是西方考古学界所共有的,也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考古热潮与田野发掘规范

在商品经济的“唯利是图”的大背景下,一些专门宣传考古与文物收藏的栏目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如《探索发现》、《鉴宝》、《寻宝》和《天下收藏》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容小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的考古以及文物收藏热潮。中国传统考古学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快速的发展,从而带来许多的被动和质疑。但是,中国考古学应该在自身学术规范健全的基础上,去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并借机宣传自己,一举两得。而如何向大众展示规范的考古学,让他们能接受考古的新发现,减少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这是我们下面讨论的重点。

首先,在田野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规范考古发掘的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⑥进行,杜绝挖宝式的考古和唯经费至上的抢救性发掘。

其次,尽量避免破坏性的发掘,做好发掘后期的善后工作,给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考古遗存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应贯穿着发掘工作的始终过程。发掘的遗迹是现场保护还是迁移保护,是现场展示还是就地掩埋,亦或就地回填等问题,需要妥善处理考古发掘与保护文物原状的关系,还涉及到可移动文物的现场提取和保护问题,也包括不可移动遗迹的长期保护相关问题。

为解决上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过程中,邀请文物保护和科技相关人员参与到考古发掘中。《科技日报》提及的“文物保护航母”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它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产物,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是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自2009年起,先后多次出现在山西、陕西、山东和湖北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为考古工作提供比较系统的技术,并且及时地处理和保护了出土文物。⑦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 公众考古学与当代社会

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也称为“公共考古学”,主要研究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等诸多方面。

2009年末,河南省文物局等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发掘的东汉大墓(即2号墓)是魏武王曹操的高陵。⑧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学术界、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一项考古发现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如此广泛的关注,是十分罕见的。⑨这不仅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大众心目中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和前述的考古热潮关系密切,还出现了很多“质疑”曹操墓造假的声音,迎合了民众的猎奇心理。

中国传统考古学一直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在曹操高陵的世纪辩论中,甚至有考古人员提出“非专业人士不能质疑”的说法,遭到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考古不仅是一个专业问题,还牵涉到共同的学术规范,而这些学术规范适用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⑩这也就要求相关专家和部分在向公众公布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全面、严肃,尤其是考古的结论,应避免学术的浮躁,经多方面考证确认为定论后,才能公布于世。

英国考古学家特里格认为,如果把考古材料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为政治和社会服务,其结果对我们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曹操高陵的商业价值,有学者估算出每年能为当地带来至少4.2亿元的经济收入。Z这就不免产生地方政府之间争夺名人效应的现象。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国考古学的学术规范性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对树立考古学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极为重要。每一名考古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有义务维护其学术规范,从而促进中国考古学健康快速地发展。诚然,在进行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中,道德规范是考古研究人员的学术操守,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并同时尊重不同的学术思想,积极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不为学术研究沾染任何功利性的色彩。在考古学文章成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忠于原始材料,引用第一手的材料,如考古报告和简报等,避免因转引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和争端。

注释

①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

② 张京华.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1999(春之卷).

③ 陈淳.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J].文史哲,2006(6).

④ 田建文.让材料牵着鼻子走[J].北方文物,2010(2).

⑤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J].考古与文物,2012(1).

⑥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

⑦ 刘莉.“文物保护航母”开进考古现场[N].科技日报,2012-5-5(3).

⑧ 李韵.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陵墓[N].光明日报,2009-12-28(5).

⑨ 白云翔.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之争的考古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0-1-26(3).

⑩ 柳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任何人都有质疑考古结论的权力[N].光明日报,2010-1-5(3).

Z 杨雪梅.考古不再“纯学术”?[N].人民日报,2010-1-24(12).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7.

[2]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

[3]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

[4] 科林・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

篇10

5月8日,中国西沙考古工作队结束了历时55天的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在对“华光礁Ⅰ号”等沉船遗址的发掘中出水文物近万件,这是中国第一次对远海沉船进行全方位勘验。几乎是与此同时,随着耗资6亿多元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前往近海,沉睡800多年的“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工程也进入最后阶段,这次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界和打捞界都属首创。

无论是中国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还是令世界同行赞叹的对宋代沉船的整体打捞,都被看成是中国水下考古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事件。

沉睡的历史浮出水面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

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伴随着大量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海上明珠”,“华光礁Ⅰ号”就是这样一艘迷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也是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沉船遗址。这艘南宋古沉船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内侧,最先由中国渔民在1996年发现。

随着近年来中国在近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行动频繁。今年4月,广州打捞局和广东省文物部门又启动了对一艘被命名为“南海Ⅰ号”的南宋沉船的整体打捞工程。

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些沉船必定能再现大量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因为出海远航的船是一个“单一性社会”,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这种高度浓缩过的历史标本,能提供地面上无从捕捉的考古佐证,将使现代人洞察到当时的贸易和生活方式。

考古专家称,从目前发现的“南海Ⅰ号”文物来看,可抵上十座古墓,价值连城。从“南海Ⅰ号”清淤中已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四千余件,包括中国四大名窑,如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瓷灶窑系的绿釉碟、碗等稀世珍宝。还包括宋代硬货币古铜钱、铁锅、鎏金龙纹手镯、金条和无花纹小手镯等,文物总量约在6万多件,总价值超过千亿美元。

这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被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比喻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颗明珠。前者在远海,后者在近海,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考虑,它们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都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

中国的黄金时代

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21世纪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水下考古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直至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1986年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成立了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由国家专门立法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家。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目前,国家文物局根据新的《文物保护法》已经着手对该条例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中国已经建立了能够独立完成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的专业科研队伍,已有44名水下考古人员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在世界范围内,像中国这样保持着一支国家级的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的国家为数不多,在亚洲地区更是首屈一指。”

历经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基本和国际一流水平相当。从近海勘探到远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在逐渐成长,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成熟阶段。现在中国的水下勘探、潜水等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中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

世界的目光

有关中国这两颗海上明珠的消息,更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水下考古异军突起的实力。

英国BBC在一年多以前对中国“20年磨一剑”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行追踪报道。对中国在水下打捞方面掌握的先进技术,英国海上打捞公司“海洋资源公司”和“霍华德・史密斯公司”则感到惊讶。

在韩国和日本,中国的水下考古也吸引了媒体不少的注意力。《东亚日报》、《中央日报》等韩国媒体强调说,发现“南海Ⅰ号”时,中国既无资金,技术也跟不上,所以中国政府进行了20年的研究和等待,“现在为了打捞时不损伤船体,设计了整体打捞的方式”。《新日本造船》杂志在最新报道中说,“中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海洋工程船”,在已打捞的文物中有“用中国材料制造的外国消费品”。

日本的一些相关报道还关心“南海Ⅰ号”是不是因为超载沉没、船主是谁等谜团,并说“这些谜预期在7月打捞完毕后将获得答案”。此外,就连日本将棋(类似于中国象棋)协会也对这次打捞也很关注,原因是据说“南海Ⅰ号”在前期发掘中曾经获得一个棋盘,和今天将棋的棋盘很像。日本期待从这次打捞中,能找到更多的文物来证明这一点,因为这将把日本人玩将棋的历史提前。

他山之石

中国打捞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在打捞宋代沉船的过程中,感受到将是历史与现实的收获。近年来随着国际深海打捞事业的发展,也给相关的配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此次“南海Ⅰ号”大型打捞船“华天龙”号造价就高达6亿元,它的制造厂商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总产值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其中打捞设备(主要是起重船)的产值约占20亿元左右。

据测算,国际市场上目前一年的海工产品需求量约在500亿美元。

西方的海洋打捞现在已高度产业化,形成了成熟的企业运作模式和系统产业链。许多海洋打捞公司已成为多元化的大型跨国企业,如英国“霍华德・史密斯公司”的业务范围就包括了海底打捞、海上救助、港口建设、铁路建筑和重型机械等很多领域,足迹遍布全球。投资者也看好这一高风险但有高回报的行业,英国“海洋资源公司”刚上市就成功融资2000万英镑。

上世纪80年代末,沉船“中美洲”的打捞让150吨的黄金最终浮出水面,甚至直接影响了美国当年的财经情势;1999年,中国清代沉船“泰星号”的打捞,不到一半的拍卖品,就让英国人哈彻进账3000多万美元……

沉船打捞不仅船中的宝藏让人炫目,目前,国际上一年的海工产品需求量在500亿美元左右。北欧近代航海大国如荷兰、挪威、瑞典等其水下考古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业链,设备定制、工程招标、博物馆开设、旅游带动,总之一系列环节都可以赚钱。

瑞典斯德哥尔摩“瓦沙”号博物馆中展出的“瓦萨”号沉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打捞出水,是留存至今的古代世界最大的军舰。很多来自欧盟国家的人都是拖家带口前来参观的,光是每天的门票收入就非常可观。

篇11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试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旨在通过科学与公正的选拔机制,强化对科研能力、学术潜质的考察,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

申请人须按照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我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学院统一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确定是否录取。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报名者须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6年(到录取年的9月1日),可按照同等学力资格报考。(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三名))。

3、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4、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二、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从2015年10月中旬开始,届时详见博士报名公告(网址:grs.pku.edu.cn/zsxx/wsbm/)。

2、纸质材料提交

按学校要求时间2016年1月8日17时前送达,请申请者按如下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1)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报名表:请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陆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admission.pku.edu.cn)进行网上报名,上传相关材料,并打印《报名表》(考生在提交纸质报名材料时可以在以下方式中择其一填报导师:1、填报导师并标注不接受调剂;2、填报导师并标注接受调剂;3、标注接受调剂不填报导师。上述信息请在报名表的首页手写注明);

(2)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如果学位是在国外获得,还需要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硕士课程成绩单的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同学须在复试时提交原件);

(4)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5)两位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含)以上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的推荐信(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6)个人陈述(含对报考专业方向的认识、拟定研究计划,3000字左右,下载网址:grs.pku.edu.cn/zsxx/bszs/bobmxx/);

(7)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2013年1月1日以后获得的以下至少任何一项,须在复试时查验原件):

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合格标准另定)

②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480分及以上;

③TOEFL成绩85分及以上;

④雅思(学术类)成绩6.0及以上;

⑤WSK(PETS 5)考试合格;

⑥GRE成绩280分及以上;

⑦本科或硕士阶段为英语专业;

⑧相应的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并经教育部认证中心认证;

其他语种申请人只包括学校规定的俄语、日语、法语、德语,需提供语言水平证明,由院招生工作委员会评估和认可。若无相应外语能力证明,所有其他语种均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博士生招生入学考试。

(8)若有已发表或已被接受的论文,请提供复印件(已接受但未正式发表的论文须提供接收函复印件);

(9)能证明本人的科学研究及学习能力的其它相关材料;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务办公室教务老师收。联系电话:62765797。为保证材料准确送到,请使用 EMS 或顺丰速递。

三、审核程序

(一)材料初审

学院教务办公室根据上述报考条件要求,对申请人申报资格进行初审。通过后,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根据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组织招生专家组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选。按照不超过招生人数 300% 的比例筛选出优秀候选人,进入学科复试阶段。

进入复核阶段的申请者名单预计于 2016年3月上旬在考古文博学院主页公布。

(二) 学科复核

学院将对申请者采取笔试与面试的考试方式进行差额复试,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学科复核时间另行通知。

1、笔试:按方向分类考试,考试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60分及格。考试科目如下: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宗教考古、陶瓷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等方向:中国考古学

博物馆学(含藏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科学、建筑考古等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2、根据笔试科目分两组进行面试,每位申请者的面试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面试满分100分, 60 分及格。面试时申请人须向面试小组作报告(建议10-15分钟),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3、笔试占40%、面试占6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文科加试科目为哲学,理科加试科目为自然辩证法)。

(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公示

1、由学院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在合格考生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2、拟录取名单报送学校研究生院审批,审批通过后将在考古文博学院主页公示10个工作日。

四、监督机制

我院成立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主席,院长、本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成员。

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委员会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统一管理,包括:制定“申请-考核制”的实施办法、确定招生名额使用方法、公布院系招生说明、确定院系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进程表、确认复试名单、组成复试小组成员以及监督检查本院系的博士生招生情况等。

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委员会确保招生过程科学有序、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五、其它事项

1、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我校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2、有关招生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考古文博学院学院网站《2016年考古文博学院导师目录》。

3、如发现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作弊及其它违纪行为,将根据学校规定严肃处理。包括取消录取资格及学籍等。

4、各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等要求请及时关注研究生院和考古文博学院的网上通知,恕不另行通知。

六、招生咨询

我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archaeology.pku.edu.cn/)

招生咨询热线:(010)62765797

招生咨询邮箱:wbxyjw@pku.edu.cn

篇12

[关键词] 城市考古;起源;概况

【中图分类号】 K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19-2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的结晶与载体。无论是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且迄未中断的东方文明古国,还是那些在异域里抑或昙花一现抑或影响深远的古老文化,都产生或者孕育了大量瑰丽而又宏大的城市文明。而城市考古学就是让这些沉寂地下的文明重见天日,向世人再一次展现它千姿百态的历史文化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考古学的源起

近代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城市考古即已成为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8世纪中期,对意大利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的发掘,引起了人们对古典考古学的新兴趣,开创了世界城市考古的先河。

庞贝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城被埋没后,在其上成长出茂密的森林。后来从罗马南下和从希腊、西西里北上的移民们伐去树木之后,开始种植葡萄。公元1748年春天,一名叫安得列的农民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发现大堆熔化、半熔化的金银首饰及古钱币。之后一批历史学家与考古专家来这里进行考古。后于1876年开始组织科学家进行有序发掘庞贝古城。经过专家的持续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维护,因火山爆发而遭埋没的庞贝古城经考古专家挖掘已大部分重见天日。

公元79年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与庞贝、斯塔比亚两城一起为维苏威火山大喷发所湮没。古城的挖掘始于1709年,1738年在遗址中挖掘出石碑,从石碑的铭文上证实,地下古城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赫库兰尼姆”。考古学家真正的对赫库兰尼姆古城的挖掘开始于1927年。赫库兰尼姆城由于被坚固熔岩所覆盖,上面又有了新的建筑,据说发掘工作困难重重几度被迫停止。

二、城市考古学的概念

以上提到这两个城市的考古,是指在考古学研究中,以古代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工作重点的城市考古。它以古代城市的全部遗存为对象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运用各式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的合力,来获取和破译考古遗存及其人文信息,努力去复原古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面貌,概括城市发展的特征,总结规律,进而探索和研究古代城市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而我在阅读《城市研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中所看到的关于城市考古学这一辞条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其所指的内容与欧洲扩张所引起的城市考古学有关,它的考古对象主要指的是近代早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欧洲城市。所涵盖的内容不包括古代城市的考古,比如古典时期的雅典,罗马及其他城市,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艺术,而是欧洲最引人注目也是最臭名远扬的一个创造即与殖民主义及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的城市考古。

1979年,美国人心目中的“城市考古学之父”伯特・萨尔文(Bert Salwen),对城市考古学的含义做了重要的界定。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在城市中的考古”(archaeology in the city),另一个是指“城市的考古”(archaeology of the city)。前者是指对某个遗址的挖掘工作恰巧位于现代的某个城市,但是这个遗址并不一定反应这个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另一种,即“城市的考古”,主要是指,对这个遗址的研究要与其所在的城市的历史发展相关,其考察的是这个城市的整个历程,包括它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能够从其物质性遗存(material remains)中探寻出它都市化的整个进程。

城市考古中,城市考古的对象即城市的全部遗存是极其丰富、全面的,但考古工作者所能够发掘的面积占总的遗存只是很小的比例,并且从中获取的文化信息也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做到的是从城市的整体性去思考和把握考古工作的各个部分。要充分考虑到所考察的城市遗存形成的时间、原因以及它的形态和分布。尤其是城市作为人主要生存和不断改造的环境,考察它的各个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墓地在城市地区的考古工作中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墓地中的人的研究,他们的健康的状况以及生命的长短以及葬礼习俗都能为城市考古研究提供大量的信息。

大部分的城市的考古研究(包括中国)都主要集中在古代城市或者现代城市的更久远的历史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城市考古学家才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对于现今城市的近代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到19世纪60、70年代,由于考古对象的专业划分,提出了“历史考古学”、“殖民地考古学”、“历史遗址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类似我所提到的关于城市考古学的概念的界定逐渐出现,考古工作也相应地繁多起来。下面我想主要以英国为例,同时也简要介绍一下美国、中国等城市考古工作的概况。

三、国内外城市考古学的发展进程

(一)英国

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它被近两千年前的罗马人所发现,拥有最长的城市考古的传统。其实大多数的英国城市(包括伦敦城的三分之一)都在二战期间被毁坏。战争之后,这些城市大多进行重建,考古学家也就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急迫的大规模的挖掘工作。20世纪40、50年代,考古学家们对伦敦城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最近这些年将注意力转向了中世纪后期之前的伦敦的早期历史,近代考古学的研究,尤其是后中世纪考古学是一个新的领域。

伦敦的考古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许多工业遗址都与16世纪开始的商业贸易、殖民活动有关。在对一些遗存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玻璃和陶器制品,在码头和港口还有烟草制品,这些物品都是与殖民出口市场相互联系的。城市考古工作还展现了伦敦这座城市的全球影响力。2005年在伦敦泰晤士河南部的哈默史密斯挖掘出一个17世纪的砖炉,它属于尼古拉斯・克里斯普爵士的私人领地。而在十七世纪的上半叶,正是克里斯普爵士垄断了从西非几内亚到西印度群岛的奴力贸易。所以说,伦敦的城市考古发现是与英国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大多数英国的地方城镇的研究都遵循了相似的轨迹:人们对这些城市的悠久历史的拥有长时间的兴趣,而在最近几十年人们的这种浓厚的兴趣又都集中于后中世纪。例如约克郡,它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融合了罗马人、撒克逊人和维京人统治的多样建筑和文化。一直备受考古学关注,但直到最近对其近代城市考古研究才被接受。

(二)美国

在路易斯・宾福德的《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中,开篇就提到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的考古学就是人类学而不是其他”。二十世纪中期之前,或者说是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大多数美国的城市考古工作都被一些业余爱好者所做。因为对于现代城市进行考古将要面临的是一系列的考古问题和技能要求。考古工作面临更多的是每个城市自身特有的状况。在挖掘过程中所需的时间长度和所使用的专业设备就需要更多的额外费用。所以,在美国,这些考古工作的业余爱好者一般拥有自己的小机构以维持他们的经济需求。业余爱好者们还要特别小心的处理与其他专业人士、商人和官员的关系。面对公众更要老练圆滑。由于得不到专业人士的帮助,甚至要培养军队,请非专业的人士提供帮助和建议。

比如说当时的威廉・卡尔弗(William Calver)与雷金纳德・博尔顿 (Reginald Bolton)开始了在上曼哈顿城的殖民遗址及独立战争遗址的挖掘。而在费城这项工作一般是通过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由专业人员完成的。还有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本杰明・富兰克林故居及独立公园的几个遗址开始的挖掘都是这样完成的。这些挖掘都非常重要,美国的城市考古工作向考古学家们证明: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一些关于过去历史的相关残存也是有可能幸免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都开始了类似的挖掘工程,数目繁多,并被集结成关于城市考古学的书目。

(三)中国

我国城市考古取得了很多成就,它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拓展的难逢机遇。2012年的2月,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在湖南,位于长沙市潮宗街万达广场的一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在开工前,由于项目处于古城文物埋藏区内,文物部门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勘测,并发现了众多古建筑遗迹。其中包括两处大型古代夯土墙体。这两处墙体尤为珍贵:分别是一号墙体,明清时期长沙城城墙;二号墙体,宋代长沙城城墙。城墙痕迹清晰可见,可以体现出来近千年来城市地层关系以及城市与湘江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研究价值极高。现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等待解决方案。

在中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开发建设,新的楼房拔地而起,老城区的纷纷被改造。这些给城市考古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也使其面临城市遗址保护和城市翻新建设的双重问题。与其他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考古工作还存在缺乏准备,考古力量薄弱,并且考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中国要解决城市考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要理清好城市考古与城市建设相矛盾的状况。另外城市考古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被叠压在现代城市下面的古城遗存,更是难以进行考古操作的。总之,要更多的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更合理的处理城市建设与城市考古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城市考古之路仍是艰辛和漫长的。

参考文献:

[1]柴尔德.安志敏、安家瑗译.考古学导论(续)[J].考古与文物,2001,(1).

[2]刘建国.城市考古学导论[J].南方文物,1995,(4).

[3]焦天龙.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观浅析[J].东南文化,1991,(6).

篇13

拍卖市场持续火爆,全民收藏高温不减,鉴宝节目愈演愈烈,鉴定专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收藏界,文物造假,真伪难辨,新闻不断,乱象丛生。文物藏家几多真品?文物鉴定水有多深?谁又来甄别这些收藏大家和鉴定专家呢?答案显然是模糊的。笔者在此不妨就文物鉴定略陈管见,一家之言,难免局限,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一是考古专家不一定都是鉴定专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行都有专门研究它的人,文物鉴定也不例外。一般来讲,鉴定文物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对文物真伪、时代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准确判断和认定。而许多长期从事考古发掘的文物专家,接触的大多都是出土文物,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不需要考虑真伪问题,再说他们也未必了解市场行情。这些人可以说是考古专家,但不见得都能鉴定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文物藏品。

二是保管文物不一定就能鉴定文物。在我国文物部门,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文物保管员工作久了好像都是鉴定专家,于是,保管瓷器的人成了瓷器专家,保管铜器的人成了铜器专家,保管字画的人成了字画专家……依此逻辑,那么参与考古发掘的技工,时间久了岂不都是考古专家?如果文物鉴定那么容易,收藏文物多了岂不人人都成了专家?

三是职务虽高不一定实际能力就高。时下很多鉴宝节目和活动,经常会说文物鉴定专家是什么研究员等头衔,好像职务职称越高、名分头衔越大,鉴定的文物就越准确越权威。其实不然,职务职称只是一种行政和学术级别。文博单位的领导并非都是搞业务的,有很多都是政工干部行政官员;而研究员也并非都是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权威,其中有的包含了文博系统的各种门类和岗位,只能说明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职务职称的高低,来决定文物鉴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四是权威机构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现在人们还有一种片面认识,就是过于轻信权威机构或专业团体。于是,有好多协会、学会、委员会、研究会,诸如收藏协会、文物鉴定委员会、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等,五花八门。其实探其究竟,有很多无非就是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民间团体和社团组织,其人员构成和职务头衔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带有商业性,即用金钱就能买来的虚名虚衔,蒙事唬人而已。如果说这些专业团体不可轻信,那么国家正规的权威机构应该绝对正确、毫无疑问的吧?我们认为也不见得!这里不妨旧事重提,说说十几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让国博故宫专家打眼、以假乱真的“北魏陶俑”事件。1994年夏,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悄然出现一批“北魏陶俑”,并很快引起了一些文物专家的关注,后经专家组鉴定为真品,于是,几个国家级文博单位相继拨出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花费80万元购买3次,故宫博物院花费10万元购买两次。但出人意料的是,随后,潘家园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断、要多少有多少。此时,有关部门渐渐有了警觉,专家组紧急开会,重新鉴定陶俑真伪,也未取得一致意见。警方介入调查后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北魏陶俑”,全部都是复仿品!均出自洛阳南石山村高水旺之手。有关专家来到高水旺家,结果全傻眼了――类似的“北魏陶俑”,堆满了高家后院。

篇14

在方法层面,传统研究汉代灯具主要侧重考古、考证以及设计技术与文化等领域研究,在方法论上较少涉及灯具的装饰与仿生科学考察,尤其是对汉代灯具的研究。近代对中国古代灯具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近几年很多以研究古代灯具作为硕、博士学位论文为选题。研究者分别从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从现有关于汉代铜灯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汉代灯具的装饰,但几乎没有研究者专以汉代灯具装饰艺术作仿生学意义上的科学系统性研究。但是,随着汉代灯具的不断出土,以及现代设计科学的进步,汉代灯具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显示:从传统的考古研究转向设计研究;从传统的文化装饰研究转向科学装饰研究。

二、研究空间及价值

“装饰与仿生”是汉代灯具设计研究的一个可开掘空间。通过研究汉代灯具装饰制作工艺及其仿生科学,调查与梳理相关资料,发现与整理汉代灯具工艺技术,通过科技考古与艺术复原实验的现代技术手段,还原汉代灯具的装饰工艺技术,揭示汉代灯具仿生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技术文化内涵,从而填补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研究之不足,向世人展示中国汉代灯具装饰技术与科学文化水平,力求在技术层、装饰层与文化层等维度上弘扬中国优秀工艺文化。在装饰层面,研究汉代灯具制作装饰的艺术手段,复原汉代灯具装饰艺术风格,包括工艺、造型、纹饰、绘画、色彩等。汉代灯具装饰技术文化,主要揭示其技术历史之嬗变与演进;汉代灯具制作装饰材料文化,揭示其物质文明;汉代灯具装饰文化,主要揭示其图案、纹饰、色彩背后的时代与历史文化如何渗透到装饰制作之中。在仿生层面,通过灯具的仿生造型分析汉代人的审美的需求,以及汉代大简的造物形态和“守约以治广”“规天矩地”“自然相生”等美学思想的命题;深究仿生造型的潜在含义,佐证汉代神学思想、视死如生的丧葬观以及封建初期等级的划分;对仿生灯具的实证分析,探讨汉代环保、节能、调光等先进的科学性。对汉代灯具的研究,再现汉代灯具的可视化物质形式、工艺流程与技术发展为微观特色,其优势在于再现与复原汉代灯具工艺技术的同时,还侧重开掘汉代灯具工艺的载体、材料、工具与技术等内容,为我国灯具技术文化史的建构发展助推,为我国工艺技术文化提升软实力;通过对汉代灯具艺术发的复原,以再现、实验、传承、利用汉代灯具仿生技术遗产为宏观特色,其优势在于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实验传承与再现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绘制汉代灯具工艺技术图谱。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