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调查范文

服装设计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0 10:25: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服装设计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服装设计调查

篇1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第五,在考核方式上,建构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选取来源更为广泛的考核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毕业考核的主要内容,而相关导师由于各自在理论或实践领域的不同专长,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的着眼点与衡量标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核人员的选择范围又多局限于本校本专业人员,这样考核结果便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应进一步落实与统一不同导师对其专长领域内容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汇总考量。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和其他关联学科的专家参与综合评定,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生的日常和毕业考核。

篇2

采用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丹东市0~3岁婴幼儿服装的市场及适用性情况,主要包括内衣尺寸、穿着情况、款式类别、色彩装饰、设计特点、消费行为等方面,结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婴幼儿服装的优势和不足。并从款式设计、装饰设计、面料选择方面分析婴幼儿服装的设计方法,为婴幼儿服装设计的规范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提高婴幼儿服装的适用性。

关键词:

婴幼儿服装;适用性;市场调查;服装设计;款式;装饰设计

目前,婴幼儿服装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是婴幼儿服装业在整个服装行业中所占比例较小,我国婴幼儿服装产量仅占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近年来国内城镇居民对婴幼儿服装的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26.5%,这表明婴幼儿服装越来越受欢迎。

1婴幼儿服装概况

1.1市场现状

通过调查和走访丹东市中心几家婴幼儿服装品牌店发现:一岁以下婴幼儿服装多以柔软的全棉服装为主,装饰也多为绣花,款式多是连体装、两件套或3件套,且以对开襟和偏开襟为主,有些款式较特殊,如睡袋式结构,一般为前开襟或后开襟,打破了成人穿衣方式而将婴儿放入衣服内,还有一些特殊款式,采用背带式的裤(裙)代替腰带式,以肩部来承担衣服的质量,减轻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发育,从而有利于婴幼儿生长和运动;两岁左右婴幼儿服装则有印花、珠粒等装饰,用手拉拽没有松动迹象;吊牌说明较详细,价格一般为100~300元。走访童装批发城时发现有些零售和批发地点的婴幼儿服装存在一些问题:吊牌说明不规范,没有号型、规格、成分、等级说明,甚至有些婴幼儿服装上没有吊牌;服装款式和品牌店款式相近,但做工不精细,而且图案多为印染,绣花的较少;有些带亮片和珠粒的服装有松动现象;价格一般为35~85元。由此可见,婴幼儿服装品牌店比童装批发城的服装在销售质量上更有保障性。

1.2国内相关标准

出口婴幼儿服装被频频召回,其主要原因是安全问题,而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检验标准不完善,近年来国内有关婴幼儿服装的安全问题较多,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婴幼儿装安全标准的法令法规。我国目前已的行业标准包括:FZ/T81014—2008《婴幼儿服装标准》、FZ/T73025—2013《婴幼儿针织服饰标准》、FZ/T73045—2013《针织儿童服装标准》。3个标准的出台,也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婴幼儿服装安全[1-4]。在3个标准中,均有限定重金属、甲醛含量的问题,并以此提出A、B、C3类服装标准,即:A类为标准婴幼儿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20mg/kg;B类为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75mg/kg;C类为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300mg/kg。此外,标准还对服装的原材料、规格、成品外观和缝制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调查和分析,在婴幼儿服装的图案和色彩设计中应该注入新元素,使婴幼儿增长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婴幼儿服装面料的开发应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加大婴幼儿服装安全常识的宣传,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7]。

2婴幼儿服装适用性调查

2.1制定与执行调查方案

通过走访丹东市婴幼儿服装市场,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为基础,根据婴幼儿服装适用性的相关情况来制定问卷,调查方案内容及执行情况如下。

a.调查内容: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内容涉及婴幼儿内衣尺寸问题、着装情况、款式选用情况、色彩与图案的偏好、婴幼儿装消费行为等5大方面。

b.调查对象:对在童装批发城、童装购物商场、零售店、品牌店及育婴院人员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共130人,平均年龄为30岁。

c.样本数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d.数据分析方法:对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08进行频度分析和交叉分析。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调查对象的分布特征

整理调查问卷,婴幼儿月龄统计中,0~3个月的占6%,3~6个月的占4%,6~9个月的占4%,9~12个月的占12%,12~18个月的占10%,18~24个月的占16%,24~36个月的占48%;在性别调查中,60%为女婴,40%为男婴。

2.2.2内衣尺寸

由于婴幼儿的皮肤较细嫩,因此贴身内衣的尺寸规格设计和安全适用性指标要求也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购买婴幼儿内衣时,普遍遇到过内衣尺寸比例过大或过肥的情况,婴幼儿服装内衣尺寸调查情况。约80%的家长认为上衣、裤子和领子等部位过长或过大。由于0~36个月的婴幼儿身体结构是头围接近胸围,无胸部、腰部、臀部的区别,仅头围较大,而且该阶段的婴幼儿正逐渐学习滚、坐、爬、扶和站立行走,所以,生产商更加关注领围要大、易于穿脱、腰部和腹部要宽松等造型要求,但在注意婴幼儿服装胸、腰、臀等横向部位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袖子、上衣、裤子的长度问题。

2.2.3穿着情况

在进行婴幼儿服装穿着情况统计时,着重对面料的选用、面料安全标准的选择和穿着常见问题3方面进行调查。

a.面料选用。婴幼儿皮肤娇嫩,家长在购买服装时非常看重面料的舒适性。86%的家长购买纯棉面料,22%的家长购买真丝,24%的家长购买羊毛,仅有少于10%的家长选购化纤面料,如腈纶、锦纶等。由此可知,家长在选购婴幼儿服装时一般首选纯棉产品,如市面上常见的普通纯棉或天然彩棉制品,该类面料手感柔然、透气性好,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b.面料安全标准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家长在婴幼儿服装面料安全标准的认知上都不够科学,其中有80%的家长选择B类标准的服装,仅有8%的家长选择A类标准的服装,还有10%的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这一标准。由此可知,对于安全标准的出台关注的人较少,而对于B、C类标准的服装,其甲醛含量大,尤其在穿着过程中甲醛会慢慢释放出来,婴幼儿吸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倦、失眠、头疼、咳嗽等,长期接触会引起皮疹,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c.穿着常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做工方面,有66%的家长遇到过衣服做工不细、线头多、缝制不结实的现象,有50%的家长遇到过针织衣物在洗涤后出现缩水、变形的现象,按规格买的袜子尺寸不合适,袜子的脚口紧等情况;在婴幼儿成长阶段,喜欢翻身或趴着,其中有1/3的家长遇到过婴幼儿被衣服上的扣子或系带咯着,穿系带裤时皮肤上被勒出红痕,有的甚至可以把衣服上的扣子或带子等装饰物拽下来的情况,有60%的家长没有遇到过这类情况,也有20%的家长根本没注意过这些情况。

2.2.4款式选用

在活动过程中,婴幼儿的手脚应该可以在衣服内自由轻松地移动,不应该有任何约束。调查结果表明,70%的家长购买对开襟服装、36%的家长选择偏开襟、32%的家长选择肩部开襟和搭肩套头式、22%的家长选择背部开襟、19%的家长选择无开襟套头式样。其中,家长选择款式时可以多项选择。在领型选择上,大多数家长喜欢无领和翻领设计,而选择西装领和立领的较少。

2.2.5色彩与装饰偏好

a.色彩偏好。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家长认为鲜艳系适合婴幼儿,也有50%的家长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不适合婴幼儿。家长对各月龄段婴幼儿服装的色彩偏好情况调查结果。对于6~9个月的婴幼儿,有50%的家长觉得鲜艳色较适合;对于12~18个月的婴幼儿,家长喜好更倾向于淡色系,几乎没有家长选择黑色系和冷色系;选择白色系和深色系的家长也较少,其中0~6个月的婴幼儿选择白色的占大部分,而6个月后,逐渐学会爬行、扶站和行走,由于白色不耐脏,家长一般不选择白色系;选择鲜艳色的所占比例最大,但鲜艳色容易刺激婴幼儿的视觉神经,且艳丽颜色的服装甲醛含量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婴幼儿健康。因此建议尽量不要选购太鲜艳的服装,最好选择淡色系,可以在衣服上小面积点缀亮色。

b.装饰偏好。婴幼儿装饰偏好情况调查结果。部分家长对图案和装饰物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有50%以上的家长不喜欢带有金属附件和珠珠等装饰物;约1/3的家长喜欢提花、刺绣、贴花图案和绳、扣、花边装饰。家长对各月龄段婴幼儿服装的装饰偏好情况调查结果。喜欢提花、刺绣、绳扣和花边装饰的所占比例较大,也有一部分选择素净无图案、亮片闪光图案和珠珠装饰,而喜欢带金属附件的较少。因此为避免婴幼儿误食、误吞,在选择婴幼儿服装时应尽量不选购带印花的产品,因为印花常含有粉末和颗粒;而对于绣花或手工缝制的装饰物应尽量不带有闪光片、颗粒状珠子等物质。同时,提醒家长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装,而应从舒适、安全、卫生等角度考虑。

2.2.6消费行为

a.购买品牌。对婴幼儿服装品牌的购买情况统计结果表明,34%的家长选择小数点、红黄蓝、好孩子等国内品牌,有绝大多数家长只是知道这些品牌,但购买率并不高。

b.购买场所。购买婴幼儿服装场所情况的调查结果。82%的家长基本不去品牌保真专卖店,68%的家长基本不去购物环境舒适的大型服装商场,家长多选择一般的服装商场、服装批发市场,因此品牌购买率不高,同时在网上邮购的比例也不高。

c.购买价位。对购买婴幼儿服装价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78%的家长购买服装的价位为50~100元,20%的家长购买50元以下的服装,仅有2%的家长会购买100~300元的服装,300元以上的服装购买率几乎为0。由于丹东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工薪收入仍占主体,而收入水平限制其消费支出能力,所以大多数家长基本不去品牌店和大型服装商场,对品牌的购买率也不高,服装的价位和质量均相对较低。

3婴幼儿服装设计

3.1款式设计

自由、舒适、安全的穿用状态与婴幼儿服装的设计有直接关系,要实现这一穿用状态,就必须充分考虑服装与婴幼儿动作、姿态的空间关系。设计婴幼儿服装时,不仅要设计合适的放松度和合适的规格尺寸,更要注意服装造型应便于婴幼儿穿着,同时又不失自然、美观,从而使服装更适用于婴幼儿。基于婴幼儿身体无明显的胸部、腰部、臀部差别的特点,因此款式造型可以设计为H型和A型,以简洁为主,突出宽松可爱;尽量采用对襟和偏开襟的形式,如果采用套头式,则应充分考虑头部的尺寸和比例;领口设计需要采用延伸性好的面料。在裤装设计上,由于婴幼儿排泄不能自理,传统的开裆裤几乎成为主流,但这种造型使其保暖程度降低,而且在婴幼儿活动中(特别是爬、坐),开裆部分容易散开、丧失保护功能,因此,应在下档加缝开口,并以搭扣处理开合;而在裤装的腰头设计上,要尽量避免采用皮筋或系带的形式,否则容易勒伤皮肤,要多采用连体的背带式造型,以肩部来承担衣服的质量,减轻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发育,从而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和运动。

3.2装饰设计

3.2.1色彩装饰

在色彩运用上,应多采用自然色、中性色,并采用大红色、桃红色、橙色等亮丽明快的色彩进行点缀。在选购服装时,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红、黄、蓝、绿等亮丽颜色,若这些艳丽颜色中含甲醛,则危害身体,故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白色或浅色。

3.2.2图案装饰

在图案装饰上,应多采用贴近大自然的单纯风格进行简洁、朴实的设计,如花卉动物图案、卡通形象、字母等,并充分运用剪贴、压泡、计算机绣花、丝网印刷等制作工艺来丰富设计细节。

3.2.3附加物装饰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家长喜欢花边和珠珠装饰,还有一些选择有亮片镶钻、闪光图案的服装,在这些装饰物中,花边较繁琐、亮片易脱落刮伤婴幼儿皮肤、珠珠易被婴幼儿误吞、误食。因此,在婴幼儿服装的装饰上,应尽量少地选择附加物,以简洁、干净为主。

3.3面料选择

在调查结果中,很多家长在购买服装后发现衣物出现缩水、变形等现象,以及透气性差、色牢度差问题,所以要求面料具有弹性、防水、吸湿、透气等性能。对于婴幼儿服装面料的选用,虽然纯棉面料吸湿、柔软、手感好,但其保形性差,因此婴幼儿服装面料也可以尝试采用棉涤混纺面料(其中棉多涤少)。

4结束语

根据对婴幼儿服装的调查与分析,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标准和基本常识,而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去购买婴幼儿服装,家长不会从安全、卫生、适用的角度去选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婴幼儿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做好婴幼儿服装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在电视、新闻会、部分专业性网站等各传媒上,加大对婴幼儿服装安全标准及其基本常识的宣传,使家长们能更科学地去认识和购买婴幼儿服装。同时促进厂家生产出使消费者放心的婴幼儿服装,并以此形成企业、市场、消费者3者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武英敏 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琰.关于对婴幼儿服装标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5(4):44.

[2]崔永珠,魏春艳,张弛.从生态、安全性角度论婴幼儿纺织品设计[J].针织工业,2006(12):53-57.

[3]唐湘涛,孟令秀.国家监督抽查中服装产品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J].天津纺织科技,2006(3):32-34.

[4]余勇.我国童装的质量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纤检,2008(4):18-19.

[5]翁蕾蕾.婴幼儿服装设计及其卫生安全性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3):4-6.

篇3

关键词:扶贫社;小额信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10-0033-04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助下,于1993年10月正式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是全国首家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单位。该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向贫困乡村广泛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融资难的问题,在扶贫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认真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基本情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全县拥有16万户, 5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耕地面积55.3万亩,人均耕地1.00亩。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

截至2007年底,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先后在易县14个乡镇累计发展中心195个,发展小组3437个,扶贫22959户,其中妇女受扶持率达到83%,累计发放贷款8479万元,直接受益人口85714人,在占全县41%的行政村建立了扶贫社的基层机构。

扶贫社为之服务的128个重点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7.3%;所涉贫困户2.47万户,贫困人口8.9万人,占128个重点贫困村人口的88.3%。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637元未解决温饱人口3.5万人,在637元-882元之间的贫困人口3.2万人,介于882-1200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2.2万人。在这些贫困村现有农村信用社19家,邮政储蓄网点9家。近五年,这些金融机构从未发放过农户贷款。(一)服务对象

扶贫社主要为贫困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帮助其发展家庭种养业、手工业等。目前贫困户的标准为:上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家庭总资产不超过1万元,家庭主要成员具有创收能力。2004年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逐渐提高了放贷的标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失地农民都有可以成为承贷主体。

(二)运作模式

扶贫贷款的显著特点是小额度、短周期。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人民币之间,期限一般在3个月,最长1年。从1993年成立到2008年初,扶贫社小额信用贷款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扶贫社成立时就采用的运作模式,由于贷款金额很小,已基本停止采用。模式二是从2004年8月份开始试验推广的模式,主要的特点是:

1.成员标准:贫困农户家庭净资产不超过两万元,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以有创收能力的妇女为主。

2.贷款额度:第一期贷款额度以2000元为上限,如果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偿还,则可得到更大额度的后续贷款。目前第二期以3000元为上限,第三期以后以4000元为上限。

3.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小组基金按贷款额的1%在放款当天一次收清;强制储蓄是每周按贷款额的2‰交纳,在农户按期还清贷款之后将强制储蓄退还给农户。

4.贷款担保方式:五户联保。以5户贫困户(主要是妇女)首先加入扶贫社自愿组成小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组内。再由6―8个小组组成1个 “中心”。每个中心自己选出小组长和中心主任,实行自我管理,并自己选择适宜的生产经营创收活动,就可以得到小额度、分阶段的持续贷款直至脱贫。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并负有连带清偿责任,“中心”成员定期定点放款、收款,并对入社社员开展培训活动。

5.贷款的回收: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整贷零还、按周还款,全部贷款在50周内还清;二是整贷整还,即按协议还款,最长期限不超过九个月,扶贫社只在每周收取利息、个人储蓄,本金到期一并归还,由信贷员每周在中心会议上收取利息。

6.服务进村到户。所有的贷款申请、培训、取得贷款以及还款都在农户所在的社区(村)内完成。

(三)贷款利率及服务费用

农户与扶贫社签约时的签约年利率为8%,但由于偿还方式特殊,既有小组基金又有强制储蓄,而且还每周还款,所以实际利率为年利率16%,较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但比民间借贷利率低。扶贫社之所以确定这一利率标准,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较高利率才能使扶贫资金真正到达村民特别是贫困者手中。贷款利率如果不高或者零利率,贫困社区中各类农户都会出来争夺这份“廉价午餐”,特别是那些强势人群、先富裕起来的人群,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势力“霸占”这类贷款,一般的村民尤其是真正贫困农户往往难以沾边。

二是较高利率才能解决高违约率问题。低利率将给借款者―个错觉,即小额信贷用好用坏无所谓。在较高利率的压力下,贷款者不但要还本,而且要付高利息,因而就使贷款者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与动力,如无特殊“天灾”“人祸”,就必须成功。

三是较高利率才能覆盖小额信贷的高成本。小额信贷的设立,除了支持贫困村民使用贷款发展家庭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外,还要提供它自己的组织本身运作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办公用品、人员服务费、通信、交通等的支出。如果小额信贷不能通过利息收入覆盖它与社区共管组织的成本,那么它本身也就不能生存下来。

扶贫社的贷款利率较高但全部执行同一利率。这样一方面便于扶贫社对贷款管理,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另一方面,执行同一利率让承贷感觉到人人平等,杜绝了特权阶层的产生。

(四)贷款投放和回收形式

易县扶贫社共有信贷员20人。除中心社有固定办公场所外,分社与中心均无固定地点,一般是在村委会。贷款投放方式为集中式放款。

贷款的投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贷款申请阶段。易县扶贫社分社信贷员首先对农户、小组长、中心主任等所有成员进行培训,使每位成员了解扶贫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接下来由需要借款的农户递交入社申请书,信贷员对农户填写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填写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同时填写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入社后的农户自愿组合,每5户为一个小组,并由小组内部自己选举产生小组组长。再由需要借款的农户填写借款合同,小组成员在联保协议上签字,中心主任同意,信贷员填写中心贷款申请审批表及调查报告,就可向分社提出借款申请。

贷款审批阶段。由分社主任对信贷员填写的需要借款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贷款申请审批表、联保协议签署意见,并汇总各种申请材料,递交县社审批。

贷款发放阶段。总社批准后,分社发出贷款通知书。信贷员取款后与中心主任或分社会计到中心放款,并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再培训,对有关项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培训后,扶贫社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由借款农户在付款凭证上签字取款,并登记社员还款记录本和中心账目。放款后一周至两周由分社主任到户抽查贷款是否落实到项目上。

贷款收回阶段。每周信贷员回收贷款本息并在借款人还款记录本上签章。信贷员收款后要填写收款表报分社,分社根据周报表填写月项目进展表、会计月报表、和业务进展表,每月报县社一次。

(五)借款人信用状况评价

借款人信用评价首先是在互助小组内部完成的。村民采用完全自愿的形式建立小组,并自己选举产生负责人。一方面,信用程度低、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小组是不接纳的;另一方面,小组中的各个农户,还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保证了互助小组内部的的信用。

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价,是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小组评价结合农户自身意愿,贷款人是否具备正常生产能力,项目是否可行,然后决定是否放款。其次通过对借款人实行连续放贷机制,即信用良好的农户可以得到连续放贷的支持,信贷额度会更高,以此推动农户建立较高的信用。

(六)可持续性分析

通过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的连续扶持,到2007年底,易县已有6000多户贫困户得到了稳定性脱贫,扶贫社累计实现利润132.2万元,可用资金为905.6万,初步具备扶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表反映了最近五年来易县扶贫社的业务发展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款农户逐年增多,累计贷款额也在逐年增加,妇女比重逐年略有下降,但财务指标比较稳健,2006年及2007年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经营自负盈亏比率和财务自负盈亏比率都有所增加。

二、易县扶贫社成功的经验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1.正视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使利用金融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成为可能。易县扶贫社以贫困人口尤其是穷困妇女为服务对象,正视穷人的金融需求,以五户联保方式来提供贷款服务。此举不仅给了贫困人口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机会,使穷人有了团队感,有了互相帮助和督促的愿望,来实现致富目标。更重要的是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使众多贫困人口享受到了金融服务,提高了对金融的了解,对于我们利用金融来改善山区贫困落后面貌这一做法具有可行性。

2.小组联保制度降低了信息成本和经营风险,保证了扶贫社的可持续经营。扶贫社实行的“小组联保”制度,小组成员间相互担保和相互监督的关系明确,成员间也相互了解,信息不对称的偏差小,这种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的制度设计,降低了扶贫社掌握借款农户的基本信用的调查评级成本,也降低了扶贫社的经营风险。

3.每周还款的方式降低了扶贫社的资金回收风险。每周还款的方式是由小额贷款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是小额信贷服务的都是贫困地区,村民绝大部分都处于贫困状态,家庭底子薄,过去几乎没有信贷经验,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只适宜从事那些无风险或小风险、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项目。二是每周须偿还的金额较小,一般都能按期还款,即使贷款户项目失败,一般也都发生在贷款期过半以后,大部分贷款本金已收回,降低了资金风险。

4.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当地信用环境,实现了扶贫社和农户的双赢。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贷款额度小,居住分散的贫困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但扶贫社以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仍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说明农民也希望利用信贷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但是这一市场化的做法,在最初也遇到过很大的困难。

易县是省级贫困县,多年接受国家扶贫救济,在民众中形成了“扶贫款不用还”的观念。小额信贷发放初期,由于思维惯性和对小额贷款的不理解,许多借款户拒绝还贷,一些村的大喇叭甚至宣传“扶贫贷款是外国人的钱,不用还”,受此影响小额贷款大量沉淀,贷款违约率高达19%,扶贫贷款工作一度陷入绝境。为此扶贫社的领导与员工进行了大量基础工作,逐户宣传解释,普及金融知识,强化信用观念、市场观念,并紧紧抓住农户联保这一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手段,促使农民履约还款,保证小额信贷工作的持续开展。到2007年底,该社贷款回收率达到99%,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农户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信用习惯,实现了二者双赢。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后续资金不足,扶贫效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贷款属于规模经济,每个中心社资金规模达到190-200万元时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覆盖,到目前为止,易县扶贫社资金来源中有孟加拉乡村银行与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助、中科院550万元的软贷款和历年利润滚存,共计905.6万元,虽初具规模,但“只贷不存”的模式使小额贷款的可用资金量非常受限。

目前易县规模最大的中心社资金规模仅123万元,扶贫社资产总规模仅万元,与规模要求相去远,急需扩大可用资金。另据调查,农村资金需求量非常旺盛,每户资金需求在1.5-2万元之间,而现在扶贫社只能提供户均1500元的资金,资金满足程度不高。

2.没有合法身份,发展受限。由于扶贫社所属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予以支持,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机构的筹款,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在发展过程中扶贫社试图利用农行资金合作扶贫,但受法律主体地位限制,无法运作。

3.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扶贫社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业务发展中个人倾向性色彩太浓。小额信贷发放初期,信贷员管理资金终端地位不明确,中心主任权力过于集中,曾一度出现中心主任架空信贷员案,大量贷款形成逾期。为此扶贫社在逐笔审查贷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信贷流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信贷员作为内部贷款管理终端的地位和作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形成中心主任协助、组长配合下的定点收贷模式,大大改进了原有的管理方式。但扶贫社的组织结构尚未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监管部门缺位,机构内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尚未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三、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可持续性

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参与扶贫社发展。2007 年 1 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农行股改后,仍然把发展县域金融作为重点,但其经营方式与股改前有很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将是通过开展批发贷款业务、入股其他农村性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因此,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扶贫社提供贷款或参股,再由扶贫社发放给农民,可达到既服务“三农”,又获取利润的双赢目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扶贫社因只贷不存,造成资金来源短缺的难题。

建议将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嫁接到扶贫社这种扶贫模式上来,即将每年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拨到扶贫社运作,到期收回。这将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经过试点、运作,条件成熟后可把扶贫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扶贫社这种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扶贫社的合法地位

有关部门应针对扶贫社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宽限制,逐步配套相关政策措施,诸如准入条件、利率、税收等,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状况调查 人才培养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7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主要反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情况,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参考。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人口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高等为我国的国民体质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投入分配不当,且费用高,服务下降。先前调查,我国目前对城市的医疗资源投入已近8成,且绝大多数是在大型医院中。据2009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很多基层卫生机构在一些硬件医疗设施方面已大有提高,然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依然有较大问题。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有一半多的人员学历是中专以下甚至无学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良好的途径。其次,医疗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不全。其次,在卫生保健方面不够合理公平。世界卫生组近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即列第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召开了多项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会,并指明了要尽力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及普及范围,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城市维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障大众卫生服务及保健等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当中。

当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环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但是,目前的建设情况尚未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要,依然有大部分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太信任,生病也不愿进社区治疗,全部涌进大医院,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爆棚,医院高涨费用,致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进不了医院、看不起病,实现全民卫生服务保健治疗难以顺利开展实施。

在我国,目前主要是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社区的医疗提供服务。外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他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生一样,岗前都是要受到很正规的培训,与国内的相比,仅仅是在服务的模式及工作环境场所上有所不同。其次,外国的全科医生的医疗专业技术与水平上相差不多,还有医疗保险保障,所以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诊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不大,加上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全科医生对居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居民对他们十分信赖。然而我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低以及造成可前段所讲的多方面问题,所以说,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及研究,但进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当前医疗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作用的加强:①制定政策及策略,系统规范培养人才: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领导作用及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坚持快速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及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素质及水平的提高,要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当中,系统规范的培养卫生服务人才。②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入力度,适当的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福利,包括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等;积极制定一些好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好的人才进入社区;对全科医生的岗前及上岗后的各类培训及进修、学习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进行补偿和申报。③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如人员培训、专项技术指导、患者的双向就诊等,展现出一个和谐、互助的发展前景。④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引导支持人才发展:加强管理,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执法监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正确引导、促进其专科医生发展为专业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技术资格制度的完善: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全科专业尚未设置初级资格考评,以致全科医学专业的资格制度的不够全面,这已经对我国全科医生的规范系统培养及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将全科医生称号划分回其执业范围之内,通过对执业注册的判定,使其能够横向的其他各类专科医生进行划分。此外,全科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进行划分,纵向区别,做好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素质水平较高医资队伍。⑴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健全:①制定各类政策,保证全科专业岗位及技术资格相应:应该制定出各类优惠政策并全面落实,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全科专业岗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政策,对全科专业岗位的升职及专业技术资格提出规范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科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与专业岗位之间的相应及匹配。②规范晋升资格要求,保证全科专业系列的规范和严肃:应当保证那些经过了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才能有晋升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的一律除外,以此来是全科专业系列更加的规范和严肃。③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规模,保证更多优秀的基层人员能早日

为全科医生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④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提高评审专家水平:由于目前各地对于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全面和顺利,又近5成及以上的大块地区还没有进行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所以,一定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制定适合规范的评审制度,提高全科医学评审专家的素质及加快培养,以使各地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⑵强化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及教育培训制度:要全面执行及落实全科医生的执业注册制度,全面统一制定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范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开展各类注册工作;严肃执法监督检查,快速有效的开展全科专业执业注册工作。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如大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制度得以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加大投入,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和严肃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及水平,积极宣传和促进各项教育,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人民了解全科医学、信赖全科医生、提升我国的全科医学相关专业及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为全科医生的医资队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中澳(2011.5・深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生高级师资培训班内容摘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

2 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是什么样-卫生部指导方案描摹特征[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

篇5

[关键词] 老年人 致病因素 卫生保健

目前,福州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医疗需求倍受社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卫生保障措施,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对福州市上海社区的109名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福州市上海社区常住居民60岁以上老年人109名,年龄(60~86)岁,平均(70.4 ±7.0)岁,其中男性59人,女性50人。

1.2 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发放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询问填写。

1.3 内容:60岁以上老年人一般情况、居住环境、饮食状况、吸烟饮酒史、体育锻炼、主要慢性疾病史、影响健康的因素、卫生服务需求及医疗费用支付情况等。

1.4 质量控制:实行调查员核对与质量检查员复查方法。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显示,慢性病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较高有92人,为84.4%,高血压在慢性病患病率中较高,为48.9%(见表1、表2)。

2.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较高的是生病,为74.3%;不合理膳食对健康有害的认知率较低,为23.9%,提示不良饮食习惯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不良行为方式中不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率稍高,为27.5%(见表3、表4、表5)。

2.3 对主要就医的医疗服务机构统计显示,在三级医院就医为33.9%,一、二级医院就医为18.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为45.0%,城市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趋势增高;自费医疗比例较高为56%;自身卫生服务需要显示较低(见表6、表7、表8)。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群体的增加,高龄老人的普遍出现,城市老龄人口呈现出老龄速度快、高龄化特点。调查显示慢性病在城市老年人中患病率较高[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组织细胞呈退行性改变、身体机能减退,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随之升高,高血压又是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慢性病、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不良认知。老年群体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增高,显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增加,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医疗服务机构就医的分布情况说明,初级与高级医疗保健均是为老年人口健康提供的卫生医疗基础条件。费用支出自费医疗的比例较高,提示医疗保障的现状更加需要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可及、优质可靠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实现WT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要特别关注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及健康老龄化的研究。要继续依靠政府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公益场所与器材,建立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将成为老年群体卫生保障体制的主要基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增设保证老年群体医疗需求的配套设施,加大基础医疗设备投入,培训高素质的社区医务工作者,开展老年慢性病研究与管理。老年期健康问题多为慢性退行性病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对老年慢性病病人实行多功能家庭化服务[2],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家庭病床、危险因素干预 、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综合治疗与康复、家庭个体化护理和上门服务等为一体的家庭服务模式,做好社区老年保健四级预防,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照顾。

老年期保健意识减退,不良生活方式认知能力低,特别要重视在社区中开展经常性的老年群体的健康指导,提高自身保健的服务需求,不论是否出现慢性病的临床症状,都应该采取积极相应的保健和治疗措施,做好慢性病的分级预防。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肿瘤等高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由于老年期慢性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患病者应定期复查。要养成良好健康意识、健康心态和健康行为,坚持合理膳食营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参加适度体育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减缓增龄过程中由老化向疾病转化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除了患病率高、多脏器功能减退、慢性病患者多种疾病并存、病情迁延难愈、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特点,慢性病的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也很高。为了适应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要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简 、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优势,落实好中医药进社区各项措施。要向社区居民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与康复的特色服务内容,运用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特点,开展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和中医保健方案;开展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使用中医疗法开展慢性病后遗症、残肢等疾病的社区康复服务,促进病残肌体功能恢复和代偿功能发挥。

参考文献

篇6

方法:借省计生委和修正药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农村已婚妇女免费健康检查机会,随机抽取城关镇3个社区的132名已婚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希望了解治疗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是医护人员的主动宣教,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无关,而与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呈正相关。社区中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与户籍妇女相比,获得相应服务情况较差。

结论:应加强对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宣传普及,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重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加强研究利用现有的计划生育资源优势,对社区已婚RTI感染女性进行长期追踪服务,提高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关键词:社区 已婚妇女 生殖道感染 认知 需求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5-02

生殖道感染(RTI)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殖道感染的定义为: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人类生殖道的感染。它虽不威胁生命,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L)。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以及近两年来北京、江苏RTI防治项目提供的结果均表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等常见RTI的患病率高达50%左右。[1]刘克玲等在中国15个省(市)城市已婚妇女调查中发现,妇科常见病中RTI占第一位,达到42.9%。虽然RTI的患病比例较高,但许多妇女感染病原体后未出现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所以患者就诊率很低,而进行充分治疗和保健的比例更低。高博等[3]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妇女RTI症状出现率达76.6%,而求医率仅为41.5%,有27.1%的妇女甚至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其原因主要在于她们认为白带异常(量多、颜色改变、有异味)及外阴瘙痒等RTI症状是正常现象,只有等到症状严重了才去看病。经济困难、生殖保健知识缺乏、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妇女认为的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是影响贫困农村妇女利用RTI诊治服务的主要原因。[4]因此,了解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于2008年12月1日――18日对商南县城关镇3个社区部分22岁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现整理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居住在城关镇长新路、南大街、东岗社区,年龄在22―53岁的已婚女性208例,回收有效问卷199例,其中流动人口育龄妇女58人(29.1%),户籍妇女141人(70.9%),有效回收率95.8%。其中用RTI发生率调查问卷,并经妇产科专业医生鉴定、筛选出RTI患者132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2.9±8.3)岁,平均妊娠(2.17±1.18),平均分娩(1.56±0.83)次,学历以初中及高中为主,占43.9%。

1.2 方法。①研究工具及测量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两部分。第1部分为RTI发生率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产育情况、RTI种类程度。第2部分为RTI认知调查问卷,该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而成。内容包括:1RTI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12个问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均计0分,总分12分。该部分预调测信度为0.718。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由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分发,采用统一指导语,有能力填写者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填写有困难者,由调查者逐条询问并代其填写,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1.3 诊断标准,通过肉眼观察、结合电子阴道镜、阴道宫颈涂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将RTI分为三大类:①常见RTI,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②性病,包括衣原体感染、淋病、梅毒;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RTI按其感染途径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和性传播感染。

1.4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RTI发生情况。208例已婚女性中,排除18人月经期未做检查,检查正常20人,其他生殖系统疾病24人,总患病率77%;其中急慢性宫颈炎占72.1%,滴虫性阴道炎5.1%,霉菌性阴道炎占22.8%。

2.2 RTI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表,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n=132)。

2.3 获得RTI相关知识的来源:仅27.3%的患者了解过RTI相关知识,①专业书籍占37%;②亲友占44.4%;③电视、报纸等媒体占27.8%;④医务人员宣教占22.2%;⑤医院或社区举办的专题讲座占11.1%。

2.4 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其病情严重程度(r=-0.113,P>0.05)、年龄(r=0.171,P>0.05)无关,而与文化程度(r=0.325,P

2.5 对疾病的态度。69.7%的患者认为RTI是已婚妇女婚后特别是生育后的正常现象,45.5%认为是一种疾病,80.3%认为没必要就诊,认为RTI可以治疗和预防的仅占25.8%和24.2%。

2.6 认为疾病对身心的影响见表2。

3 讨论

RTI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本调查显示,社区女性RTI患病率为77%,是非常严重的。女性特别是已婚妇女是社区中的重点人群,这部分人群的健康保健应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重点。

3.1 患者对RTI认识不足,应加强宣传普及。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对RTI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如有些妇女不知道什么是“生殖道感染”,只听说过“妇女病”。从未听说过RTI,多数不了解RTI的治疗方法等。另外,患者对疾病认识存在误区,仅45.5%认为是一种疾病,多数认为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就诊等。同时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另外,调查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越高,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越好。原因是文化程度、收入越高,就诊和自我保健意识越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越强,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越好,对疾病的认识度也就更高。这提示我们,对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患者应给与更多关注。

调查中,患者最希望了解RTI治疗知识,其次是疾病相关知识。因此,我们开展RTI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内容应有针对性,基层计生服务医护人员是社区生殖保健的主体,充分利用社区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成为RTI知识的传播者。

3.2 RTI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应为其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腰腹疼痛、性生活及情绪等方面。诸多不便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RTI还给患者性生活带来影响,由于分泌物多,身体有异味,影响男方,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再者有的患者在性生活中感到阴道烧灼、疼痛、宫颈抬举痛等不适,患者惧怕性生活,减少性生活甚至放弃。本次调查中,因RTI影响性生活的比例达42.9%;RTI也给患者造成一定心理负担,部分患者感到难堪、烦恼或忌讳与他人讨论自己的RTI问题。

以上结果均表明,RTI给已婚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我们广大基层计生服务人员应为其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

3.3 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重视RTI的检查和防治。目前我国有就诊意识的女性RTI患者不到三分之一。同时部分医护人员素质有限,缺乏筛查和诊疗意识。本调查表明,83.3%的患者表示来社区计生服务室进行一年四季度三查(查环、查孕、查病)的三查服务时,医护人员很少主动询问有关RTI的问题。

RTI患病率高直接影响着计划生育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也影响着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对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开展RTI防治工作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拓展,也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的需要。RTI既是实施节育技术的禁忌症,也是引起节育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避孕方法中,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城乡妇女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避孕方法。有研究提示,下生殖道感染与放置IUD引起的出血密切相关。所以计划生育手术术前必须做RTI筛查,无菌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导致放置IUD后的副作用。不要让患者认为所采用的避孕方法是导致产生RTI的根本原因。故开展RTI防治工作有利于提高育龄群众避孕方法的使用率和续用率。

(2)优生优育工作的需要。RTI可造成宫内感染,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危险性升高。无论是上部还是下部RTI,均可能对新生儿健康带来影响,先天性感染后果严重。淋病的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眼炎导致婴儿失明、新生儿疱疹性脑炎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因此,开展RTI防治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

(3)不孕不育疾病防治的需要。RTI会增加不孕不育的危险性,大多数因疾病所致的不育与RTI有关,如梅毒、淋病、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和滴虫的感染等。加强RTI的防治工作,治疗由此类感染引起的不孕不育,可以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我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遍及城乡,有着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社区,甚至每一个家庭,充分发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提供有效培训,利用卫生资源,节约成本,达到防治效果最大化。妇女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得到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计划生育或相关的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工作可以从多个环节有效开展RTI防治工作,如提供避孕节育咨询时向其进行RTI防治宣教,提高育龄妇女RTI知识水平,做到自觉防治;在进行避孕节育时开展术前RTI筛查、术中无菌操作、术后开展随访,避免医源性感染;在查环查孕时进行RTI普查;在计划生育宣教时融入RTI知识的宣教等等。

RTI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可以有机结合生育、节育、不育三个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利用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RTI宣教和诊疗服务,控制RTI的发生和传播,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立舫.生殖道感染防治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9):530~534

[2] 刘克玲,张德英,王临虹,等.中国部分城市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妇动保健,2001,16(5):298~301

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护士的核心能力指的是:学习了基本护理教育的课程,并且经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允许,在其所在的国家之内从当一些护理的工作,能够自主地在所有的相关机构之中进行三级保健[1]。

近些年来,我国的卫生服务的新趋势便是社区的卫生服务,但是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测验标准。为了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加强对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和培训,而国内对于相关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考核研究甚少。所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及分析我国部分的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通过量化的分析,比较了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测评成绩在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我国今后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与提高来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的研究调查是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进行的,运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作为这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性别都是女,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研究对象的标准为:(1)拥有社区护士执业证书;(2)护士及以上的职称;(3)有至少2年的工作经历;(4)年龄是在50岁以下;(5)自愿地参加这次的调查[2]。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的项目是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工作年限、技术职称、文化程度等一些的特征。对调查的结果运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以上的特征做百分比的统计学的描述,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3]。

二、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所调查的护士都为女性,总人数为110;她们的年龄大概分布在24岁到50岁之间,平均的年龄是35岁左右;工作年限跨越在3年到31年之间,平均年限是16年左右;文化程度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21位中专学历,69位大专学历,20位本科学历;职称的分布情况是56位护士,49位主管护师,5位副主任护士。

1.把各个能力维度的得分平均数除以所在的维度的满分之后,再将其进行排序,然后其从高往低的顺序是:伦理/法律的实践、人际的关系情况、专业的发展潜力、教育/咨询情况、评判性思维/科研的情况、领导能力的体现、临床护理的情况。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得分状况为:年龄越大,核心能力的得分越高,但是这种情况在40岁之后是相反的,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护士的核心能力的得分是最高的。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工作年限的得分状况为:工作年限越长,护士核心能力的分数随着越高。工作年限在3到5年的与11到20年的社区护士相比,两者在领导能力项的得分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三、影响因素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这次调查中将近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的核心能力整体水平挺高的,他们有能力担任并胜任其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但是普遍上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在伦理/法律实践方面、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与医院的护理工作相比较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所针对的对象比较广泛,所进行的工作比较繁杂和琐碎,但是又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技术性。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护士要比医院专业的护士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且具有更大的知识面,而且她们呢的耐心与责任心都比较强。但是她们的评判性思维、领导能力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情况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晚,发展不成熟导致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以上这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较少,所以还需要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2.年龄对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跟其年龄有着相关的联系。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在其刚工作的10年期间,她的核心能力一直都呈现一个连续上升的态势,这个包括临床护理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评判性思维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体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一直到31岁至40岁的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都到了一个最高最好的状态。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者应该着重加强培养年轻护士的核心能力。31-40岁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核心能力的最佳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着重这一年龄段的护士工作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用来提升整个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及社区护理事业的提升。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质处于一个逐渐减退的阶段,相关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这一些护士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保持,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不同职称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护士职称的不断提高,她们的临床经验就越多,所以护士的核心能力也随之逐渐地提升。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月强。高职称的护士在自己的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都要高出其他的护士[4]。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综合地考虑护士各个方面的素质,对她们进行岗位分配,尽量地让高职称的护士在比较高的岗位上。

4.不同学历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随着护士学历层次的不同,学校对受教育对象的定位便随之不同,培养目标也有多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的能力。

5.研究的局限性。(1)样本的总量没有充分的代表性。因为受到人力与物理的限制,这次研究所提取的样本总量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很强的说服性。而且选取的样本覆盖的地域比较小,这就导致调查的结果仅能代表该地区的情况,而不能反映全国整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所以,要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核心能力,那么在今后的研究调查之中,要尽可能地涉及更大的样本总量和地域的广度,从而提升样本的质量及研究性。(2)评判的方式缺乏客观性。这次研究只是用了社区护士自己的评价资料来作为评判依据的,没有采用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如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对护士的评价,护士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所以,要使评判结果的准度性和客观性提高的话,就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主要采用他人评价然后辅助一些自我评价,这样取得的评判结果会更加的客观。(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基金项目:贵阳医学院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0212002.

参考文献:

[1] 王敏,尚少梅.国外社区护士“核心能力”概况[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121一131.

[2] Liu M,Kunaiktikula W,Senaratenaa W,et al.Development of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cale development[J].Int J Nurs Stud,2007,44(5):805-813.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户调查

复三社区目前沪籍人口23 248人,共计7 679户。由于旧城区改造,居民搬迁,常住户与居室空关的比例约为1∶1。我们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共计对3 218户8 660名35岁及以上居民进行了普查,详细询问病史并测量血压。其中,对心脑血管死亡率的调查依据居民死亡登记卡;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1];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5年版)[2];肥胖和超重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3]。

1.2 资源配置调查

采取随机选取淮海中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医务人员,对他们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资质、药品和临床检查项目和医疗仪器的配备,以及目前社区高血压防治网络的运行情况。

2 结果

2.1 复三社区高血压防治现状

2.1.1 高血压患病率 被调查的8 660位居民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被调查人群的人口老龄化十分明显,60岁以上老人占40%,70岁以上老人占29%,80岁以上老人占13%。高血压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71%。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占33%,曾经吸烟或正在吸烟的患者占31%,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占21%。高血压患者共计2 050人,患病率为23.7%(表1)。

2.1.2 高血压治疗现状 2 050名高血压患者中,服药率为78%(其中长期服药为32.7%,间断服药的为45.3%),高血压控制率为33%(长期服药患者,本次调查时测量血压

2.1.3 心脑血管病死亡率 [HTSS]2006年全年复三社区心脑血管病病死率为5.8‰,其中心血管死亡占41.8%(心衰占16.4%,心肌梗死占25.4%);脑血管死亡占55.2%,终末期肾病占3%。

2.2 淮海社区卫生资源配置

2.2.1 人员配置 现今淮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医生36人,90%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18人,通过中级全科医师考试12人。对社区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0份(表2)。

2.2.2 药品以及检查项目和仪器配置 5大类常用降压药物在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配到。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剂。另外也有珍菊降压片、复降片。高血脂、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合并症,社区卫生中心备有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物,以及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但至今没有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所需的葡萄糖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检查项目有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B超等。

2.3 高血压防治网络

社区医生除参加社区卫生中心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外,还组成了以全科医生、护士、防保人员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进行高血压的监测、随访。社区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心血管危险的分层,极高危患者占33%,高危占23%,中危占13%,低危占31%。并依据不同的分层实施不同的管理:极高危或高危患者每月随防1次;中危患者每3个月随防1次;低危患者每半年随防1次。由于种种原因,贯穿于各级管理的非药物治疗一项只限于“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等说教,而不能给患者量身订制一套科学可行的饮食和运动处方。对于那些血压尚在正常范围或正常高值的高危个体,目前尚没有纳入社区健康管理的范围。

3 讨论

社区居民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的流行均是导致高血压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复三社区≥3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3. 74%。调查发现,在高血压人群中<60岁的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其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较快及饮食不当有关。近年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疾病管理的加强,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已经有所提高,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基层医生的培训应加强

社区卫生中心处于高血压防治第一线,直接面对广大患者,是高血压社区防治网络的基础。提高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的高血压防治能力,规范其防治行为,对于提高高血压控制率至关重要。英国的医生在5年医学教育毕业后,需要在医院实习2年,才有资格进入全科医生培训的诊所,实习1年并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获得全科医生资格。医院通过对医疗结果的评估、转诊率的检查、处方的检查以及同行评议等内容对全科医生进行管理[4]。由于国情不同,且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社区医生的培训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医生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人意,且较少有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事实上,由于学历和资质的限制,大多数社区医生无法到三级医院进修,这势必直接影响到高血压社区防治的效果。因此,建议卫生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安排并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有充分时间接受医学继续教育,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可以考虑实行社区医生在综合医院轮转1~2年的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更新他们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与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双向转诊更加顺畅,同时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的吸引力。

3.2 社区高血压管理应细化和规范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患者并存的临床情况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考虑。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决不应仅限于血压的监测随访。目前疾病前状态的高危人群尚未纳入社区健康管理的范畴。要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综合整治各种危险因素仍是任重道远。

2006年11月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浙江省高血压社区防治试点单位杭州市朝晖社区介绍了健康管理师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师作为社区医师的助手,无需象医生一样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能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能够在社区居民和医生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健康管理师是社区居民的朋友,熟悉和了解其“辖区内”每一个居民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患者的疾病和药物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健康管理师根据疾病管理的要求,能够指导居民何时、何地就医以及如何就医。由于深入社区居民中间,专职进行疾病管理,健康管理师对被管理对象的了解会更加细致而有连贯性,有利于发现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行为、习惯等各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健康措施,使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同时由于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专员熟悉和信任,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依从性,有利于高血压分级管理随访内容的真正落实。因此,健康管理师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为方便健康管理师对患者进行动态管理,还需要大力加强软件开发,让社区卫生信息网络便于实时更新患者的资料,提醒健康管理师需要访视的患者信息。

非药物干预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没有进行非药物治疗,有规律运动的患者不足两成。目前由于学科的细化,即便三级医院的心血管专科医生也很少有人会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社区卫生服务处于高血压防治的基础环节,应当在高血压非药物治疗领域多做工作。如做各种形式的健康讲座,让高血压患者提高自我防治知识。帮助社区高血压防治人员掌握相关知识,为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尤其是那些合并肥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患者,根据其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体质、劳动强度、合并疾病情况等制定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膳食、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使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社区基本药物和检查的配备应适当调整

根据国情以及社会经济情况,高血压群体的治疗应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长效制剂是必要的和有益的。目前,复三社区降压药物的配置基本符合这一原则,5大类的常用降压药物在社区均可配到。但调查发现,如尼群地平这种既有有效降压作用又有价格优势的药没有进入社区。短效硝苯地平目前已被国际上公认不适合用于高血压的日常治疗,却仍有4%的高血压患者服用该药(因较为便宜)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餐后血糖的检查十分重要,空腹血糖≥5.6mmoL/L者均应检查餐后2 h血糖[5]。做OGTT所需的葡萄糖粉价格十分低廉,但社区至今仍没有配备,原因是分装不便。检查餐后2 h血糖时使用馒头餐,容易造成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漏诊或误诊。

3.4 加强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评估

高血压社区防治的根本任务是使高血压发病及并发症最终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致残和死亡的情况,尤其是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目前最为客观、量化的指标,应定期进行评估。此外,应定期对社区居民和医务人员的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认知程度和满意程度了解社区高血压防治的实效性。卫生主管部门应进行系统医疗-经济学评估,了解卫生资源优化程度,并提出决策性指导方案。

4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 13(增刊):2-41.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见: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见: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陈子敏,李建,宋晨曦,等.英国国民卫生系统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保障[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0):465-466.

篇9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中医护理;调查;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篇10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优化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的实现注重对实用美术的应用,具体要求服装设计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艺术和服装设计手工技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行培养。这三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优化服装设计教学,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服装发展市场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实现对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清楚定位,之后结合现阶段流行的服装设计图案、色彩搭配理念等,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体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服装设计工艺知识技能,教师可将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展示。

(二)优化服装结构设计教

学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构图制图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服装设计和工艺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有意义的作品和实际的成衣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操作。

(三)优化服装材料工艺教学

服装设计材料是将服装设计意图变成实际的重要实现途径。优秀的服装设计需要良好的服装设计材料支持。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材料,加强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不仅包括服装面料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各种不同服装面料的性能、呈现状态等,从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开展设计教学。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完善服装设计平面图的要求标准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服装设计效果图和服装平面图的重视,特别是不能忽视服装设计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学生仔细讲解服装设计平面图的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服装平面图和服装设计呈现效果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服装平面控制图的标准来指导教学,对完成的服装设计平面图进行反复的审查。

(二)模糊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之间的学科差异

现阶段,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加工中,制作成服装设计模型。服装工艺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人对服装的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审美的发展变化,服装工艺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在实际的服装工艺教学中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同时,为了提升服装工艺教学的时代前瞻性,教师在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度洞察力,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变化下的服装设计方向,及时把握和预测服装市场的流行发展方向,为此,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中要坚持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发展原则。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原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差异,采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

(三)结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教学

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是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现实服装设计、试穿服装、制作服装的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场所,实现服装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衔接。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虚拟的试衣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和社会发展对服装品质、服装质量等要求的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水平,提升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支持。

作者:孙巧巧 单位: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智能服装;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物品。服装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寒冷的天气,也能装饰人们的外表,这些都是服装的基本功能。在智能服装的设计中,不但要兼顾服装的基本功能,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作出快速的反应,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例如感知不同时期的温度差异、运用新型的服装材料、融入新的科学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消费市场。本文主要对只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

一、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

智能服装的设计理念从提出至今所经历的时间还不长,从其设计模式来看,难度较大。未来智能服装设计应在现今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以当前的设计模式要求为依据,并与智能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结合。1、科技技术有效地与服装设计结合在智能服装的设计中,为了确保智能服装的智能化设计模式安全,往往会在设计的后期加入功能服装的设计模式,这样不但可以确保智能服装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免去重新探索的过程。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科技技术与服装设计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1]2、多样性的结构造型目前,在智能服装的研究上,研究人员侧重于对功能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其结构造型方面的研究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结构造型又是智能服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智能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考虑满足需要的同时,兼顾其结构造型。而要同时兼顾满足需要和结构造型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面料的分层结构系统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服装设计模式中,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存在着差别,从而需要充分考虑面料的分层,使其服装压能够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从当期智能服装的设计现状来看,市场行销服装设计模式仍然是设计的重点。在市场已有服装的造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新。并结合市场原有的服装设计模式与功能服的优点,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智能服装综合性设计模式,还能起到了保险的作用。[2]3、设计模式的个性化在智能服装的个性化设计中,其设计模式是否与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契合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方面,只有契合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在设计柔软性智能服装的过程中,其设计面料中要嵌入不锈钢材料,然后再利用微型转接头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再如设计警报类的救援服装时,需要在智能服装中融入GPS系统,在不同的区域中,智能服装的传感器会对所接受的区域信息进行分析,当使用者遇到特殊清况时就会发出警报。总而言之,智能服装的个性化设计模式应从人们的需要出发,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智能服装受到人们的欢迎,最终占领服装市场。

二、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智能服装的发展,智能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设计是制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对智能服装设计形式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是做好其设计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适应时展的智能服装。以下将对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1、注重性能的开发智能服装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智能化,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满足设计形式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个性化,开发服装的各种性能。在现阶段,智能服装主要侧重于智能功能的开发和应用,而对服装的舒适性和美学效果的要求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在智能服装的后续设计中,应以人们的需求为依据,充分协调功能和舒适性等方面的关系,最终使智能化服装设计既能满足商业需求又能为人们所接受。另外,在服装设计行业中,传统设计形式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从这一限制中挣脱出来,确定制造流程,从而系统地为智能服装设计提供保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兼顾设计形式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智能服装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展示出智能服装的优势。[3]。2、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如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成为设计行业的中心设计理念,智能服装也是在这个理念下实现了最佳的平衡机制。在服装领域中,科学技术与智能服装的研究已成为相互促进的产业。在智能服装设计中,问卷调查是一种了解用户需求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所体现的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给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使用高技术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而了解人们对智能服装的潜在需求。并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科学技术电子产品。[4]3、交互作用明显从设计形式上来看,智能服装的设计和电子设计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以用户需求为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除了以用户需求为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合理应用交互作用,及时对开发产品进行评价,使其与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鉴于此,应当为服装设计建立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在未来的智能服装设计中,除了要兼顾技术、面料以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充分应用设计间的交互作用,最大化地利用设计形式。另外,在智能化服装的设计阶段,应使设计符合服装市场的要求,并根据交互作用设计形式的要求,详细分析服装设计模式,以使其更加完善。

三、结语

由于智能服装的设计形式与普通服装的设计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其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其设计形式进行充分的分析,明确其设计体系的要求。从智能服装的发展来看,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不同的人对服装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智能服装设计的有效性,需要及时准确的了解人们对服装的理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不断地优化智能服装的设计形式,最终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媛.刍议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艺术品鉴,2016(7).

[2]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4(2).

[3]李晓露.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2).

篇12

一、普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实战性强,但管理思路没有根据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导,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数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实施必备的实战训练等,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满足市场需求。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二、服装设计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由于服装具有流行趋势变化快速的特点,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紧密关联,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理论教学基础素养的基础上,应注意对新的服装流行元素、制作工艺、服装材料和服装机械等密切跟踪,并根据流行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最新的服装设计相关流行信息,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或者深入服装公司参与设计工作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服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促进教师对所掌握的服装设计知识不断更新,更贴近当前市场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短期考察或进修、参与各类服饰博览会和会展的方式,让教师拓展眼界,及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平台。为弥补现有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不足,可以通过日益完善的IT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互动式的信息化平台,支持系统化的教学效果有效性评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随着电子教案、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推行,当前的教学方式已经可以支持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效果评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教师的教案可以自动录入系统;每次课程结束后,信息化平台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取关键点并自动在微博上,或者生成电子问卷并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聊天软件等;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反馈并提出疑问、改进建议等;在学生评估后,信息化平台可以自动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汇总给学校和教师,不但支撑了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回答学生疑问、教学方式改进和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支持。

篇13

关键词:设计原理;服装设计;创新;设计资源

一、引言

服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的穿衣早已超越了保暖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服装设计审美方面,因此,设计在服装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服装应该怎样去设计,才能既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服装设计是整个设计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设计原理的内容,用设计原理的知识武装大脑,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修养。所以说,服装设计需要一定的设计原理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实践。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设计原理指导服装设计

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的创造力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新就是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生命。在服装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以前所没有的具有新感觉的服装。设计思维本质属于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的立意构思中,将思维发散出去。服装设计作品通常多具有系列性,运用发散性思维,由一个事物启发的灵感往往能得到一个系列和一个风格的作品。收敛性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在给予的信息中进行判断,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产生符合逻辑的结果。运用收敛性思维设计服装,可采用主体附加的方法,即为使原服装有新意,可以通过局部添加达到目的。例如在服装普通的无领、直襟、四兜、等某些部位镶上牙边,或异色异质,或宽或窄,都改变了原来的服装风格,这也是一种服装的创新设计方式。设计服装需要有独特的创新点,而这种创新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并加以改造创新,充分发挥其功能。正是由于设计的这种创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实践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设计领域大力提倡的理念。设计的创造性本质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这充分体现了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

三、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服装设计丰富和扩展设计原理的内容

设计资源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设计都是各种资源的结合体。设计资源是个新兴名词,其概念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服装设计的设计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内容广泛、多种多样。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有符号性、时代性和流动性,并在服装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资源具有符号性特征,例如一块布料被设计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它能够显示出服饰的意义,当这种内涵被人们所理解时,服装就成了符号。设计资源具有时代性特征,如盛唐时期以丰满雍容的形体为美,因此服装以宽衣长袖为主要特征,服装的面料以织花和印花丝绸为主,图案多为各种造型圆满的花卉和动物,加之女性头部佩戴的形态逼真、制作精美的多种装饰品,其着装效果极为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唐代服装造型的高雅风貌。唐代的图案、造型、色彩等设计资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也表明了服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设计资源还存在着流动性特征,流动性在服装设计领域,突出体现在服装流行趋势与预测。在服装流行风尚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丰富大量的服装设计资源首先通过国际一流服装设计相关的机构,得到快速的流动与传播。例如,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两年推出权威的色彩预测;国际羊毛局、巴黎PV织物博览会提前12~18个月推出纱线和纺织品的预测;各国服装预测研究设计中心会提前6~12个月推出具体的服装流行主题。通过这些机构的,将各种服装流行的设计资源传递给各国的服装设计者,设计者再将这些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和取舍,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服装传递给大众,从而引领时尚。由此可见,设计资源的这些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诠释着设计本身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服装设计的实践也在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

四、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设计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第三条路,而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和必然的联系。服装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服装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原理,并包含在设计原理之中,设计原理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以迅猛发展的服装消费水平和服装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我国的服装设计人员缺少了某些可与国际上服装设计师相比较的能力,其问题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晚,也在于服装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设计技巧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现今更需要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同时服装设计的实践也是设计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高科技等工具的出现,使服装设计呈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设计的手法、款式的创意、材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都是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服装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原理的多元创新理论的建构,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并且整个设计行业也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将这一设计的客观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和概括,设计原理的理论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由此可知,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服装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戏剧服装;实践;构思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12-01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戏剧的表演有整体上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意境之后进行设计。在确定了设计的风格以后,要做出效果图和平面图,然后进行服装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完成戏剧的服装。构思设计和实践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切实的考虑服装的风格要求,才能够构思出优秀的服装。

一、戏剧服装的设计构思

(一)设计构思内容。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非常多的方面,主要内容是:确定合适的主题、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布局结构、探索设计思路。服装设计通常都是人们在进行感性的认识之后,将各种符合条件的意象转化成为具体的实务的过程,设计主要是设计人员的思维活动,和构思进行联系之后,指导服装的创作。服装设计最主要的步骤就是进行构思,不同的构思就会产生不同的服装设计,构思的独特性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个性,对于演员的表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构思要综合考虑主题的创造性、整体性、深刻性和特定性,全面的进行构思设计。

(二)设计构思考虑因素。服装设计出来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穿出来进行表演,所以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服装设计人员首先就要对服装的主人进行综合的调查,了解人的综合方面,例如人的性格、身高、体重、身形等多个方面,才能够进行服装的设计。服装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是在科学研究和纯艺术之间、由艺术和现代生产工艺进行结合之后的产物,有很强的公用性。因此服装设计人员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就要对人进行构思。其次,服装设计还应该尽量满足人的形象。一味的进行美感的设计叫做技术创作,而戏剧服装设计应该让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更加明确,所以应该以人为本,做好定位。

(三)设计构思的创意。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服装设计需要将艺术和工艺进行结合,需要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在服装设计的时候,受到很多特定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设计人员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设计,所以通常都是使用抽屉创意。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给设计人员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能够按照功能和灵感,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

(四)设计构思的特征。服装设计构思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创造性。艺术家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服装设计是艺术的形势,所以也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服装主要是由款式、面料、色彩构成,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可以从局部进行创意,最终目的是让服装更加出彩、出奇、出新。第二就是深刻性,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和时展的缩影,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美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历史等多个学科,所以服装是环境艺术和人体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服装。

二、戏剧服装的实践

(一)服装设计的手法。服装设计主要有拆解组合手法、自然模仿手法、加减手法、转移手法、夸张手法、变异手法等。拆解组合手法主要是将素材拆分开来,排除原来的形态,重新进行组合。这样手法在使用的时候,要避免刻板的模仿设计。自然模仿手法主要是体现自然美感,展示自然朴实的形象。这种手法应用的非常广泛,能够写出作品的真实性。加减手法有固定的模式,加法主要在奢华的作品中,减法主要是简洁的作品中,既要保证素材的美感,还要看见原来的影子。转移手法是将作品的功能、品种、设计意图等进行改造,从而在其他的领域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设计师要善解人意。服装设计在进行实践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作品设计的年代,力在让观众能够回到戏剧表演的时代,提高观众的代入感。设计师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要掌握服装制作、人体结构、色彩、面料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素质直接体现了设计功底。在前期、中期、后期都能够有较创新的思路。设计师要善解人意,对服装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意见和看法,并且能够合理的表现出来。还要和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服装设计的要求,正确尽可能的展示表演者的水平。

三、总结

戏剧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服装的构思,从整体性、创新型、实用性、带入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相关的表演者和其他人员进行沟通,突出表演者的表演风格,成为表演者得力的舞台助手。

参考文献:

[1]蒋彦婴.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艺术符号与戏剧服装设计[J].上海戏剧,201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