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0 10:2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
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政策及汇率的不断改变而逐步提升,从而也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金融行业的收益向来具有不稳定、不确定性、波动大的特点,这也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高科技电子及信息技术不断被运用,这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电脑高手。但是很多电脑高手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黑客或者一些病毒软件将破坏的魔爪伸向企业,导致企业的机密被泄露,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风险管理
1.为什么要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做好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买卖股票时,首先对股票的价格做好充分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预测后期走势情况,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买卖,力争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由此看出,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风险和损失,不但能保证资金高效使用,而且对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流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以保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金融风险有什么特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客观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累积性和叠加性。金融风险不但会导致股市暴跌和国家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而且还给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的生活质量及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很好的体现。国家物价普遍上涨,众多企业宣布破产、倒闭,导致失业率逐步攀升,整个社会都惶恐不安、叫苦不迭。即便是再强大的国家、企业或者个人也经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但是,金融风险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一般都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一系列问题的积累,由于不重视、不解决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所以,事先做好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能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一定的损失和危害。3.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做好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工作、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等是预防金融风险发生的有利举措。加大对企业或个人的经营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评估,可以有效的保障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仔细的审核和分析,可以将金融风险降到最小化;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降低由于技术问题而引起金融风险的几率;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使金融市场更规范,降低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干涉,而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更法制化。
二、企业财务控制
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企业财务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由于2007年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很多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还非常不完善、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由于有些企业对财务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认识有所欠缺,没有构建完善科学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以推动公司的发展,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中。2.完善财务控制的有效措施。要想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就必须树立以提高企业效率为目的、以减少企业资产损失及风险为原则的核心目标。具体实施措施为以下几点:(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明确财务风险评估对企业经验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构建出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预警。(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部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泄漏,并给予财务部门适当的问责权利,免受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对财务部门工作的影响,提高财务部门地位,确保财务部门的正常运行,确保企业的资金稳定和安全。(3)树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在经营中,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评估中去,做到人人参与公司经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及责任,以此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4)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企业各部门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使每个人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5)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使得信息分析更加全面和准确,提高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6)聘请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对于人才的选择不可小视,必须选择对市场具有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科学和专业的分析能力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控制管理必须选择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谨慎、正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正常、顺利的运作。(7)加大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即便有再好的方法和政策,倘若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度,那么也就是纸上谈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我国中小企业正确认识了金融市场,了解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我国企业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策略,加强企业的管理科学性,增强企业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生存能力。企业要通过财务控制与分析的方式提前预判企业金融市场投资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做出重要的改进,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方式,确保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可以稳定、安全、有效的发展,加强企业自身运营的有效性,让企业有实力应对金融危机与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旭.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6,(12):152-153.
[2]刘计敏.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研究[J].商,2015,(02):20.
论文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金融互换的风险特征。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蕴涵着远期合同交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换只是将远期合同的限定范围放大而已。然而,互换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通过利率和货币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冲破当事人之间因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以及各国外汇管制法规所造成的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筹资途径。这些背景对于互换的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金融期货和期权不同,互换在业务发生时就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即合同双方都可以通过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转移价格风险、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等。但这并非意味着互换没有风险。互换不仅伴随着风险而产生,而且这类交易在风险上还具有独特之处,互换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等,其中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则是互换交易所特有的风险。(1)市场风险在互换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变化而给互换交易者造成的损失。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市场风险方面是有区别的,就利率互换而言,由于互换的只是根据名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参加互换,所以市场风险不是很大,远比金融期货和期权要小。而在货币互换中,由于本金要交换,因此交换的资金比利率互换交换的资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场风险也就更大,当某一方换出的货币在将来汇率下跌时就有承担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所以,交易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2)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互换交易主要是在场外进行的,所以此类风险较大。就利率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担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将视现行市场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货币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受比利率互换更大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视现行市场汇率水平而定。(3)在流动风险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换合同是无法转让的,所以此类风险也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换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互换交易中来,并在交易中扮演了类似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的角色,从而使得互换合同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际互换交易协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标准化的互换合同,使得互换合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从而大大降低了互换的流动风险。
(四)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远期合约在风险与收益的设计上类似于金融互换。它是在合约签订时就确定未来交易的日期、价格,这就意味着既避免了未来价格不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利益。因此,远期合约的价格风险较小。但由于远期合约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不仅流动性极差,而且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一)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观上的风险,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观上震荡。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高层和基层两个层次。(1)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高级管理层,他们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层。(2)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是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所无法承担的。衍生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血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这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3)其他部门。交易部,是指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前线部门,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交易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有: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本部门投资策略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办法,及时传递交易的有关信息,按时制作并传递部门投资及风险分析报告,配合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结算部,与交易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人员不能重合,结算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处理,结算部门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运作。财务部,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总体分析,从部门的角度提出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意见,并在税收、会计处理上做出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特性的相应安排。稽核部,对业务部门如财务部、结算部、交易部、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有关结论和改进意见,是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执行部门。法律部,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信息部,保证业务操作中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准确、及时。
2.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度量。应该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把所有的交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风险尽可能地全面地进行度量。企业应保证管理层在综合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暴露状况做出估计。风险度量及风险度量的处理过程应十分明确,能正确地反映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所有层次的有关人员都应懂得风险度量的标准,而且这种度量标准应能为限制和监督各种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一个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动的投资企业应至少每天监督一次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情况。(2)风险限额。由整个投资企业的总风险限额和具体业务活动风险承担指导方针组成的健全的系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应对投资企业承受的风险设置界限,还应确保那些超出某一预定水平的头寸将及时受到管理层的注意。这一限额体系应与投资企业总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一致,并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仅要制定总风险额,还要制定分项投资的风险限额,这些限额应与投资企业的总体风险度量方法相一致,并尽可能完全与企业范围内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企业所能承受总风险的底线受该企业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衍生金融产品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风险限额被超过了,应告知高层并必须得到被授权的管理人员的许可。这些超额头寸对企业的总体风险承担情况的影响应立即加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风险限额有以下几种:第一,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风险限额方法。它们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量的信息,但不反映价格敏感性和波幅,对于即时的市场风险暴露情况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参与者不能把这些限额作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额工具。第二,止损限额。这种限额是用于避免在某一头寸达到特定水平时的可能损失的限制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当这些限额到达时,须采取行动或者将其变现或对其进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这种限额是通过控制在一定时期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或金额来控制损失的限制性指标。这种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有用。与名义限额和止损限额类似,缺口限额作为其他限额的补充时较为有效,但单独使用时则不够理想,因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头寸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第四,VAR限额。所谓VAR限额就是风险价值限额,这种限额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可能给予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在设定这种限额时,管理人员先计算头寸的当期市价,然后用统计模型来估计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给定的市场因素变化时可能造成的损失。(3)资讯系统。一个准确、信息量大而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审慎运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应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是决定风险管理处理过程中整体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在交易商的日常运作中,至少每日应将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损益情况报告给监督这些业务的管理人员。具体的讲,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即时准确和有意义的资料给各阶层的管理及有关人员;保持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讯号。高级管理人员须每天在适当时间审阅和了解机构的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内部审计指机构的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二)强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
3.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短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时之需。如可将部分资金投到货币市场上,一旦期货或期权市场出现不利变动,需补充资金时,可立即将货币市场工具变现。对于资金流量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种货币、产品在某一时期集中支付。同时也可实行内部使用资金收费的方法以促使各方关心资金的使用成本。
4.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的评估工作,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合法性,严格审查内部授权文件,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方面的相关规定、分析由于这些规定给交易造成的影响、分析有关国家的破产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担保文件的效力问题、关注有关国家法律变更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3.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4.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4.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4.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5.结语
一、社区金融的涵义、特征和优势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二)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模拟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控制 管理
所谓金融衍生工具本质而言是一种现代新型金融工具,其主体是货币、存款、股票和债券这些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均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转合约四种基本类型构成。可以说,这四种类型是金融衍生工具最为基本的形态,其他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在这四种类型的基础上组合、演变而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建立在高度信用体系上的金融手段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风险,无法真正的杜绝投机,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一把既可以增值避险,又可能会损失惨重的“双刃剑”。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概述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主要类型。
所谓风险,即是一种能够造成损害或者损失的可能性,这句话加重强调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风险和损失相互联系,而对于发生的损失的判断也是不确定的。具体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风险:
首先是信用风险,也就在商定的合约期限内,投资者一方不愿履约或丧失履约能力,从而使得另一方面临信用风险的情况;其次是市场风险,也就是合约价值伴随着市场价格水平波动从而产生的风险,而且汇率、利率变动等基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并且产生杠杆效应放大了存在的风险,最终使得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在这时流动性风险,也就是由于市场流动性的过分加大,使得投资者因为无法找的合约对手而无法平仓,因此带来巨大的损失;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不明确或者不受法律保障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够合法履行的风险;经营风险的本质是投资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也就是交易过程中由于投资人个人操作技术失误和投资策略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风险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风险的特征,其根本原因是风险的本质导致的不确定性结果,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不确定性,这是风险最为本质、核心的特征,对于投资主体而言,无法也不可能去准确的预测风险的程度、风险何时发生;
其次是双重性,也就是交易给双方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不可能是平均的,一方的受益必然意味着一方的受损,这样是自由市场博弈的重要特征;
再者是客观性,这是由不确定性这一核心特征所导致的,即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无法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否定。因此,风险管理最为基本的要求不是否定风险,而且基于风险存在的基本思路下,尽其所能的研究和采取措施,避免或延迟风险的出现。
最后是投资主体差别性,这点是由于投资者自身条件这一客观事实导致的,其资本的大小、对于风险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自身投资经验的多寡、对于风险和利益的偏好和取向、对于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都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风险的原因探究
衍生合约业务发生在签订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各种情况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比如利率、行情、市场价格、交易对手等,这使得交易者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应当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对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进行探讨。
(一)相应监控、约束机制不完善。
由于此点的欠缺,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尽其所能的寻找漏洞,擅自和海外金融机构一起进行金融衍生物工具的交易,在其中扮演了行政首长和交易人员的双重身份。这种“自己比赛自己当裁判”的制度必然导致了相关监控和约束形同虚设,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二)稽核和监督机制乏力。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本质属于表外业务,其真实的盈亏情况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因此,为了掩盖亏损并且追求账面利润,交易员往往选择卖出大框期权收取期权费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但是当期权真正实现交割时,真实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期权费数倍。
(三)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所必然导致的困境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对于传统的金融结构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从本质上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一定得影响。
(四)网络传播效应的客观存在。
在当今网络时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必然会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讯传播体系而扩展,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世界经济的波动,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
三、对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控制管理
正是由于金融衍生物工具的风险来自各种原因,所以,对于其的风险控制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
首先,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真正实现金融衍生物工具风险控制的根本性做法,从制度上杜绝风险问题的产生。
其次,改革传统的会计审核制度。利用制度的力量来弥补当前法律法规的不足,以此来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专门人才的培训。作为一种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要求极高的业务,必然需要专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操作和利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手段,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特点也带来了固有的缺陷和风险,所以,如何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并且最大的发挥金融衍生工具的优势,是当前社会应当重点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彦.金融衍生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3,04.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存在的问题及投资风险
1.公允价值导致利润总额失真
交易性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的账户,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是损失。从而使得企业利润虚增或虚减。网上有资料显示,研究人员通过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终报来分析,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并不为零,其中有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有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源于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平均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将近3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利润,这一科目平均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平均得到了56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平均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79.78%。很显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非常大。
2.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
由于我国存在客观上的经济市场不成熟以及微观上的账务处理中会计与税法的不同等因素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了余地。
(1)由于我国目前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就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2)在资产负债表日,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均调整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最终会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争议
1.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涨效应”
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属性所产生的风险和危害最大的表现在于资本市场上行阶段的“价格助涨效应”:即推动资本市场总体价格进一步的上行。就像“不断加温的水中青蛙一般”使公司风险越来越大;“价格助跌效应”则仅仅是在资本市场的下行阶段风险中的一种集中爆发和释放,此时价格风险实际上会越来越小。
资本市场的上行阶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涨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危害可以概括为:资本市场上行使得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上升,进而推动大量资本进入投资,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高管贪欲得到最大释放,公司治理失效。
2.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跌效应”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的下行阶段表现为“价格助跌效应”:即推动已经下行的资本市场总体价格再进一步下行。尽管“价格助跌效应”不会使风险增加,而是使风险暴露并逐步减少,但危害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资本市场下行阶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跌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危害可以概括为:资本市场下行使得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和财务收益大幅下滑,财务报表恶化、资本萎缩、融资困难、流动性收缩,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大量抛售所持资产,资产价格非理性化下降,部分金融机构破产,传导引发全面危机。
3.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能存在导致流动性收缩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公司投资风险的基本形式之一,与资金相关联的充足性、流动性、波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存在问题,最终是以财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来说,公司投资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大类:
(1)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失败的可能性。
(2)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导致加快了市场流动性的膨胀与收缩,周期缩短。
(3)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增加了资产负债表负载价值的波动性,风险增多。
(4)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得损益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更难,问题更多。
4.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乃至危机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交易中,某一家或是某几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的不当可能引发的只是这几家公司的财务风险或是决策风险,若是很多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出现了集体管控不当或关联管控不当的情况,所引发的可能将是金融风险乃至是金融危机。所谓的集体管控不当,其实是指某一类公司,比如说大量投机于某一类的金融工具,但是当这类金融工具出现问题时,投资它的该类公司都将会陷入被动状态;所谓的关联管控不当,其实是指不同的公司因为相互持股或者是借由资本市场的关联性造成了管控失当现象在不同的公司之间相互传导,形成整体管控失当的情况。
不管是集体管控失当或者是关联管控失当,其造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管控失当所引起的,并且这一管控失当是大范围的,既表现在金融机构整体的管控失当,也表现在借由资本市场关联的整个欧美地区的管控失当。
三、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1.加强投资管控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所以在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时要综合分析投资将会带来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
(1)制定投资管控策略
预防策略。在投资风险尚未导致损失之前,投资者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建立投资管理制度,进行投资信用评级,责任到人,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规避策略。当存在多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选择进行投资时,要尽量选择风险较低的进行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分散策略。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分散化,投资于风险水平不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中和由于某种风险过高的投资带来的损失。
(2)集体管控与关联管控并举
由于当几家企业共同投资或出资时,往往由于投资管理不当导致投资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所以企业应当加强投资管控,防患于未然。
2.加强风险管控
(1)建议和完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
企业要加强风险管控制度的建设,加强风险预警管理。将无形的风险可量化、数字化。在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前,充分分析与掌握风险的大小,而非盲目投资。
(2)提高风险意识,贯彻风险制度
企业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意识的自觉性,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自觉提高警惕心理,密切关注风险信息;企业不仅要有风险意识,更要自觉的建立并坚定的执行风险管控制度,将投资风险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3)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与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风险管控部门,来进行投资风险的相关培训,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责任,不疏忽任何的投资风险。
(4)制定风险管控机制流程
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该部门就要根据本企业的相关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针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的机制流程,将投资风险的管控有章可循。
(5)加强信息沟通
包括风险管控相关信息和风险反馈信息,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动态,确保信息流通畅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加强风险指导与风险监督
企业的风险管控部门不仅要加强风险管控,同时企业的主管部门更要对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风险指导与风险监督。
四、总结
在近30年中,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有公认的三大进步:一是关于资本的理论;二是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三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进步。从危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来看,尽管体制问题确实存在,但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巴塞尔协议所重点推进的资本管理和风险量化能力失去其应有作用。
资本不能有效覆盖所有风险
马克思讲过:资本是作为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器。从银行角度看,作为一部风险机器,资本是其承受各种损失的“缓冲器”,是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现代银行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各种风险,这就是巴塞尔协议近20年来不断修改完善的一条主线。1988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目的就在于限制银行在资本不足情况下的规模过度扩张,而2004年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使得资本覆盖范围更广了,除了信用风险外,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加了进来。但从这次危机的实践来看,资本并不能有效覆盖所有风险,资本约束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资本不能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对银行的影响是即时和突然的,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对短期负债支付和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二是筹款困难;三是流动性极度不足。客观地讲,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发生问题的金融机构,其资本充足率并没有明显低于8%的监管要求,有的还高于8%。如果各类金融机构都遵守这一监管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即12.5倍的杠杆率,那么金融资产膨胀就不会漫无边际。但是这些机构的流动性仍然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命运。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杠杆率近年来迅速膨胀,有的甚至高达60倍以上,而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体系也使杠杆率扩大到失控的地步;二是虽然新资本协议中对流动性风险提出了管理的准则,有些国家的监管机构也对流动性风险提出资本要求,但若通过资本解决流动性风险将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全球金融机构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从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角度看,我们常说的资本覆盖就是指为实现经营,必须通过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大,它反映出经营者的风险偏好,就好比一条大河必须要修堤坝,水位超过50米的,千年一遇;超过40米的,百年一遇;超过30米的,十年一遇。到底要修筑多高的堤坝,有一个风险和资本的关系。关于风险与资本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说明。一般而言,为选择合理的风险容忍度,通常要借助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来衡量风险资本和收益的关系,即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风险资本。根据这一公式,要保证RAROC最大化,则须降低预期损失和风险资本。反思这次金融危机,从分子来看,由于大量复杂衍生产品的出现,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使金融体系的预期损失难以计量;从分母来看,如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发行量估计约有62万亿美元,即使银行只持有CDS总量的一部分,也需要计提大量的资本。这样分子无限小,分母无限大,使得风险调整收益率无限小,银行将面临无利可图的境地。目前新资本协议尚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有待改进的重要方面。
最后,风险的相关性增强。从目前情况看,金融机构投资的证券化产品基本上列入了交易账户,银行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以市场风险为主。但必须看到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后的信贷资产在市场上不断打包、交易,从而将信用违约风险带进交易账户,使得交易账户从原本单纯的市场风险发展到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于一体的综合性风险,金融创新使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增强了,并进而产生叠加效应。然而在现实中,金融机构往往对交易账户中蕴含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管理关注不够。新资本协议对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中,也没有涉及到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金融界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风险未能得到有效计量和控制
纵观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史,主要呈现以下趋势:第一,逐渐从经验判断主导向经验判断与量化管理相结合,并逐步强化量化管理;第二,逐步从笼统的风险管理过渡到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第三,逐步从注重单一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风险管理;第四,逐步从被动风险管理过渡到主动风险管理;第五,逐步从分散的风险管理过渡到全面风险管理。风险可能带来损失,损失又可划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要实现资本对风险的有效覆盖,对风险的有效计量和控制是前提。但是次贷危机的实践说明,在金融衍生产品爆炸性增长,交易网络日趋一体化,金融市场多样化,投资主体及投资工具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风险计量面临巨大挑战,加之建立在非理性预期假设的模型误导,从而更造成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首先,忽视交易账户的违约风险。银行的表内外资产可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资产两大类。银行账户包括存款、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银行账户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交易账户是指银行债券、外汇、股票等交易以及与这些交易相关联的产品。交易账户业务的风险主要是以利率、汇率等变化为特点的市场风险。
金融机构往往忽视交易账户违约风险,导致巨额损失。在危机中,由于对信用评级正确性的怀疑以及持有方不愿意继续持有,许多资产的市场失去了流动性,最后被迫折价出售资产因而蒙受了巨大损失。以瑞银集团为例:其交易账户上曾累积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所谓超高级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部分,该银行只为这些工具提供了很少的准备金,受次贷危机的冲击,这些超高级CDO部分的价格在2007年年底下降了30%,造成了100亿美元的交易账户损失。
交易账户的增加还会引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迅速增加。CDS市场最大的风险是交易对手风险。比如,贝尔斯登、雷曼、AIG都是CDS市场最大的参与者之一,这些机构的账户上有与数百家交易对手的数百万个交易,上述机构的破产倒闭造成了CDS市场的极大混乱。虽然新资本协议明确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估计由于交易对手信用质量恶化带来的信用风险。但在危机中倒下或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并没有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在市场风险中考虑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未能按巴塞尔要求计提监管资本。
其次,对资产证券化产品未进行充分风险计量。即使是常规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 简称VaR,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大损失额)计量也主要限于传统交易资产。实际上,在全球金融机构风险计量中,只有有限的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运用VaR,并且运用程度也较低。可以说许多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好风险管理准备,风险管理手段远远滞后于创新资产交易量的高速增长。
在对新业务的风险计量方面,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次级债券经过多次分拆、打包、分层,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越来越模糊和不透明,尽管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式较为成熟,但对新业务的风险计量能力则相对薄弱。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风险计量涉及模型假设前提,资产价格波动的分布假定,输入变量选择等很多复杂问题,这些因素都给新业务的风险计量带来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再次,忽视表外实体风险的合并管理。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些银行设立了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简称SIV)。通过将次级抵押债券卖给这些SIV公司,银行可以充实新的资金,减少负债,美化资产负债表。但这些SIV并不是独立于银行的实体,大部分银行通过对SIV提供信贷额度,对它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抵押债券产生的负债保留在自己的账面上,并记录所有的投资损失。在表外实体投资中,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忽视了对其表外实体所形成风险暴露进行合并管理。在SIV发展初期,许多银行利用表外业务来模糊投资人的判断。在发展的后期,银行出于名声或者不希望SIV公司破产的考虑,将SIV的交易入账并登记其损失。一旦这些未披露的债务突然出现在银行的报表上,银行的股东利益就会受到很大冲击。例如花旗集团在2007年第四季度将490亿美元SIV损失入账的时候,其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
最后,压力测试存在问题。近年来压力测试已成为国际化大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压力测试并未能为危机的迫近发出预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例如所使用的假设过于乐观、低估了市场的极端影响,低估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历史数据时期较短等。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易对手的压力测试。资产证券化后,传统的信贷风险向综合性风险(也包括交易对手风险)转变,而大多数机构只是有选择地对部分交易对手进行压力测试,只有一小部分机构能够实现对交易对手的所有贷款组合展开压力测试。
证券化资产的压力测试。由于CDO、ABS等证券化产品市场交易历史太短,缺少充足数据建立压力测试模型。常规工具不足以对其风险作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估。同时,由于更多创新产品未经过压力测试,因而它们之间在压力状态下的相互关系、流动性很不确定。
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银行在实践中还没有对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给予高度关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和二级市场发达使银行形成错觉,市场流动性过剩使许多银行误以为高流动性市场总会存在,随时可通过市场出售资产头寸,或者买入资金。许多银行不再看重压力测试结果。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风险难以量化,缺少行业最佳实践。
“尾部风险”的压力测试。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到那些发生概率低,但给机构自身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带来很大损失的“低频、高损”的“黑天鹅”事件。一般认为一旦金融机构遇到非常严重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市场或机构能够得到外部支持。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并未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
强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告诉我们,为了防止此类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必须加强银行的资本管理和风险控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监管。
加强对交易账户中新增违约风险的资本计量。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商业银行为在险价值(VaR)模型中包含的交易账户中新增的违约风险准备资本。这些损失不是产生于实际的违约,而是由于信用等级变化以及流动性丧失所造成的。新增风险资本计提不仅要包括违约风险,还增加了信用迁移风险,以此表示由于内部或外部评级变动造成直接损失的潜在可能,以及由一个信用迁移事件导致间接损失的潜在可能。对新增风险部分采用99%置信区间、资本计划期为1年的假设,计量由于违约和迁移所造成的损失。
提高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监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内在的风险,应采取更加审慎的监管资本计量方法有效监管资产证券化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如下相关修改意见:
一是提高对“再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拆分、打包形成的“再证券化风险暴露”与原始基础资产的距离更远、风险特征更加模糊、传染性更强。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大幅度提高了“再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比如内部评级法下评级为AAA级的再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设为20%,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仍是7%。
二是对于外部评级新计量的证券化资产增加额外限制条件。如果外部评级是基于银行自身提供的保证,银行则不能采用这些外部评级。例如,如果资产证券化风险评级是AAA级,并且这个评级是基于银行自身提供的保证,那么这家银行持有该AAA级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时,就不能适用较低风险权重。
三是提高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由于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交易提供的短期流动性安排被迫长期化,放大了银行的风险。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例如资产证券化框架中标准法对短期合格流动性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由20%提高到50%。
2009年,银监会《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要求按照“基础资产的资本计提方法决定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计提方法”的原则,规定了计算方法。
完善内部模型法下市场风险的资本计量。金融危机表明,传统的风险价值计量模型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基于10天持有期,99%置信区间的标准计算的VaR值无法充分反映金融市场压力时期的市场风险,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提高了内部模型法计量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修改后的资本要求包括两部分:一是正常计算的VaR;二是使用在压力状态下的VaR。另外,危机时期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变化非常快,按季度更新市场数据无法适应市场价格的快速变化,导致风险低估,因此将数据更新频率由季度缩短为月度。
强化表外业务和表外实体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增加了风险识别和控制难度,并且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常通过表外业务体现出来。因此,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合理度量表外业务的实质风险,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新资本协议已有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表外建立的结构性投资工具(SIV)应该达到所适用的监管资本标准。这些附属机构都应当纳入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的范围。如果未纳入并表范围,对这些附属机构的资本投资应从银行资本中扣除。因此,需要强化对表外实体的风险管理,完善表外实体的资本监管方法,约束表外实体风险的过度膨胀。
加强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防范“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是分析“尾部风险”的有效工具,它弥补了风险计量模型无法对“尾部风险”进行有效计量的缺陷。但我国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运用十分不足,压力测试运用仍然局限于单一的突发事件对银行财务和风险状况的影响,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业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之间的相互转换等情形难以有效度量和分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做好数据的长期积累工作,逐步提高压力测试能力和水平,审慎估计表内外风险暴露和相互转化,全面分析各极端情况对银行财务状况、风险抵补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冲击,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
强化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管。金融创新虽然具有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表明,牟利性金融创新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市场更加脆弱,特别是对数学模型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增加了道德风险。同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监管理念、手段和工具的滞后发展使创新风险进一步积累。尽管金融危机并不会导致金融创新的停滞,但中国银行业在未来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稳健创新的理念,注重基础资产质量的创新,防止金融衍生产品成为空中楼阁,避免信用泛滥和风险过度积累,减少对金融技术的过度滥用。
【关键字】并购 可行性分析 财务控制 风险管理
一、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发展现状
在过去十年当中,中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的数额有着相当明显的波动。在200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顶峰――当年共发生了11笔对外并购,总价值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包括四笔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并购。在2008年和2009年前三季度,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并购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我过金融服务类企业的对外并购脚步也相应放缓,两个期间内均只有4笔并购协议达成,总价值均不足20亿美元。
从并购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中小型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所处地点具有高度的市场潜力,并且拥有成熟的现有或潜在客户群体。国内金融服务类企业之所以选择这些公司进行并购,除了希望能够获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经过考验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并购当地企业作为进入区域新兴市场的一种手段。而在某些特定市场,如日本市场,由于当地法规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限制,中国金融服务业企业对于并购的热情则不是太高。
从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经验来看,得到的主要教训有以下三点:1.中国金融机构在做好对交易价值的评估的同时,也应注意是否有对外合作的机会。2.并购企业应该执行更严格的审查程序,并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来降低交易不能完成的风险。3.与国际行业龙头企业相比,国内的金融服务企业应该加快自己的全球化脚步,并且对于产品创新加大投资。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投行巨头纷纷倒下,整个市场呈现一派萧条气象;然而,正是这样的危机为我国金融服务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首先,由于我国特有的金融监管机制,我国金融服务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复苏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有能力在未来短期内寻求新一轮的并购机会;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新兴市场的金融企业虽然濒临破产,但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及管理经验却依然是我国企业所急需的,因此,以这类企业作为并购目标是我国金融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然而,众多过去不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对并购进行良好的财务控制及风险管理,那么并购失败的代价也会相当惨重。
二、财务控制及风险管理在并购可行性分析中发挥的作用
在并购交易开始之前,并购企业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在一些案例中,目标企业在与并购企业进行接触后,同样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评估,以确定应对并购的策略。
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并购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预测并购对于企业经营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确定合理的并购对价。就第一条而言,并购企业需要对于目标企业3年(甚至5年或更长)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的审阅与评估,并且分析目标企业与自己在会计政策上的差异以及是否可以对接。财务报表审阅的焦点在于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负债分析。就盈利能力分析而言,并购企业需要确定的问题主要是目标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是否在并购后会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以及并购后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抵消此类影响。而负债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目标企业的负债构成,分析目标企业的负债是否会拖累并购后新企业集团的整体运营能力。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尤其是我国的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同时打开进入新市场的通道。因此,在企业内部消化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我国企业都会选择那些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冲击,但是拥有优秀无形资产(如客户、技术及管理团队、品牌认知)的境外企业进行并购。在这类并购中,并购可行性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并购后合并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而是确保在接受目标企业不良资产后,不会因此而陷入债务危机,同时还要确定目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以确定合理的交易对价。
在可行性分析中,并购企业用来进行财务控制的主要工具是净现值(NPV)以及现金流预测(cash flow prediction)。并购企业先运用现金流预测法来取得并购后企业预期能够的到的现金收益,然后将此收益通过基于固定折现率的方法折现并与并购交易的对价相比较,从而分析交易是否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现形势下的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来说,并购交易并不一定能带来现金流入的收益,相反,由于目标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不善,很可能使集团企业的净现金流入降低。此时并购企业应着重分析这样的降低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根本效益,以及合理预测并购后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是否能够弥补并购后带来的效益下降。
三、总结
在国际金融海啸尚未完全过去的今天,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由于独特的内外部环境,我国企业在危机中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同时也有能力通过海外并购走上全球化的道路。然而,由于增长的紧迫性以及并购时间压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降低因为疏忽所带来的损失,使自己真正迈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芙蓉.国际金融并购风云与趋势[J].中国金融.2007,(23).
[2]宋宏.金融改革:建立跨国并购中的金融支持机构[J].学术界.2008,(1).
[3] 张琰,崔瑛.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探析[J].全国商情.2006(5)
[4]宾建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发展方略[J].调研世界.2008,(5).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32岁(1984年4月24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2年6个月]
公 司:XX公司
行 业:金融
职 位:风险控制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金融学
学 校:上海交通大学
自我评价
有扎实的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熟知风险控制、规避措施;有审核各类融资项目的丰富经验,能对项目进行独立全面的尽职调查;能够独立提出风险化解手段或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和风控措施;能够指导风控专员完成项目风险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并采取有效措施;有较强的研究、分析能力,能研究分析融资行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并及时更新、完善负责行业的风险控制制度及规范。具备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金融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风险控制经理
工作经验
2010/7—2013/1:XX公司[2年6个月]
所属行业: 金融
业务部 风险控制经理
1.构建公司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能为公司各类投资项目提供风险控制管理;
2.根据公司投资项目的要求,完成风险分析、现场核查,对股权投资过程进行跟踪和风险控制,并能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3.完成投资项目定期风险报告的编制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完成股权投资可行性报告;
4.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指导、协助领导层控制项目风险;
5.积累了一定的金融行业资源,能与融资企业及各金融机构建立并维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够构建和疏通银企操作平台,拓展业务渠道;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6—2010/6:XX有限公司[3年]
所属行业: 金融
业务部 风险控制专员
1.协助风控经理定期撰写或编辑行业预警、行业指引和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为业务部门操作提供参考;
2.独立评估审核贷款项目和担保项目,确保资料真实、合规、完整;
3.完成贷款和担保项目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相关工作;
4.参与贷款业务的流程优化、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
5.协助风控经理定期对项目经理等进行风险控制的培训工作,提升业务人员防控风险的技能。
教育经历
2003/9—2007/6 上海交通大学 金融学 本科
证书
2004/12 大学英语四级
[关键词]金融风险;分类;控制措施
1我国金融风险的分类
1.1人为操作风险
金融产品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投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经营管理及投资决策不当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较差,为金融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威胁。其次,由于投资者或是投资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是造成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重要诱因。
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汇率或是估价的变动所导致的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是收益受到影响的潜在风险因素。造成金融投资出现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波动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于市场分析能力不强,则会导致金融投资遭受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两种情况。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活动中,将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些金融工具,而投资的金融产品在短期内由于难以变现,导致金融投资者出现资金使用紧张的问题。如果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而且金融投资者对此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不大时,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1.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投资交易的双方未能按合同规定履行各自义务,造成金融投资产品出现风险。随着金融投资产品的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各种债券及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投资的重要内容,如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破产或是亏损等,会直接导致公司债券及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金融产品出现信用风险。
2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2.1加强风险分类控制
由于金融市场上在种类和性质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每个商品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这些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面对同一种风险,这些差别很大的商品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如果想要把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将要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必须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类。对于投资风险分类控制,具体的做法是预测评估金融投资的不同商品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对于不同的金融商品的不同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事实上,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投资者的不谨慎,很多投资者在没有深入研究投资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对某个单一的金融商品进行大量投资。这种错误的行为在增加投资者所投资商品投资风险的同时,还增加了投资者受损的几率。选择多种不同的金融商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之后再进行投资,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由此可见,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自身的金融投资商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且分散自己的资金,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建立能使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投资组合,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2.2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的制度、机制
防范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必须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的管理结构,并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机构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避免金融产品操作风险的发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避免金融投资主体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重要的金融投资决策活动进行完善的记录与动态的监督检查,建立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预案,确保风险控制的实时开展。控制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应在金融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金融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借助于问责制度,对于操作管理出现问题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追究管理责任。为了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规避能力,应在金融机构主体内部完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
2.3加强风险评估
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是投资者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投资者了解并合理控制和应对外界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因素,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风险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风险评估也要不断更新变化。只有时刻对所产生的风险作出判断和评估,才能使外界风险减少对投资者自身投资的的金融商品的不利影响。风险评估为风险和利益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投资者均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但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投资者就要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根据风险评估对所产生的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3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金融投资者也有了更多选择。在进行阁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应结合自身实际,将所有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制度及机制,做好金融投资的统筹规划等工作,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德志.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2]王洋,范久利,白暴力,等.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经济,2010(12).
[3]王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算法判断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应用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具体来说:景气指数法,是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予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则是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立,应根植于大数据开发应用,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需要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体系庞大,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必然涉及到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等现实情况。
在时效性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实时处理分析的目的就是及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识别、判断风险并对其进行预测和响应,这要求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在数据的收集与管理时,要做到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可靠且易行;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便于操作,做到不仅能快速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诸如此类是对系统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部分定性指标,以便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系统的设计应兼容,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系统中功能、模块可以独立运行,各异功能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以数据为中心的层级配置
从数据管理层角度出发,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数据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以及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支持平台。
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结论。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其中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等多个方面。
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内容。数据分析层的功能主要包括:风险识别与判断、风险预警与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需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地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危害程度、产生根源,进而提出有效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进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总之,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多角度分析,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提取、分析和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缩减企业管理成本。
以数据为中心的可行操作
除了体系设计和层级配置的考量外,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很关键。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同时,为保证系统实施、操作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在预警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数据为中心,制定明确的系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系统实施的进度、参与者、目标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应制定系统使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参与者的权责、业务范围、数据权限等;明确风险分析、上报、反馈和监测机制,保证及时发现风险,且得到响应,确保大数据助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更科学。
相关链接
目前,可用于助力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大数据存在多种来源。电商,以阿里巴巴为例,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风控数据挖掘系统,并通过旗下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积累的大量交易数据作为基本原料,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
支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入口和结算通道,此类平台可基于用户消费数据做信用分析,支付方向、月支付额度、消费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数据。
关键词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矛盾,这使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居高不下。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发生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1.法制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会计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许多金融案件都是由于银行内部存在风险所导致的。由于法制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不少银行的会计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处理会计信息,致使会信息资料不真实,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许多工作人员错误的理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认为内控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因而,他们从思想上抵触银行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格执行意识。这种认识偏差违背内控机制事前控制的特点,为银行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全或存在漏洞是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不法分子作案得逞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制度贯彻不力、制度不完整和运行机制失调三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还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同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极大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目前,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遇到具体问题原则性讲得少。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的银行系统在前几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部控制环境的背景。一些金融机构无法适应新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缺乏统一的考虑,影响了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3.内控制度跟不上金融电算化的发展速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现在的金融犯罪的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化和业务全球化使金融业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并由此伴生的风险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导致了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脆弱性,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利用就会产生金融风险。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
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银行吸收存款是责任,企业需要资金,也是责任,这些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其中还包括企业的结算功能,包括其他投融资功能。银行有责任保障社会存款的安全,这也是随着我们银行的诞生存在的责任,银行要为吸收的存款安全负责。银行管理人员要通过组织员工学习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时传达案防内控工作要求和精神;通过下发案例通报、观看警示片、组织参观等方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案防知识教育,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制度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已经过时的东西剔除掉,适时吸纳有用的、新鲜的、切合实际的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重视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银行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我们要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制度,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与银行各部门业务工作紧密联系、层层相扣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银行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3.设置科学的控制点,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的薄弱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员因素,例如: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雇员流失、违反用工法等等;第二,内部流程,例如: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报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等等。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要对于以上这些银行业务工作的薄弱点进行控制,并且对金融领域案件发生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点进行研究,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关键和人员的监督约束,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金融安全屏障
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管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监管,主要是在监管工作中,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取得的被监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及早发现可疑线索,达到降低案发率的效果。
第一,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
第二,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第三,电脑仅是银行会计业务的辅助手段,记账、信息报送等都是以手工为主,管理信贷风险主要依靠下级层层上报数据,管理难、检查难、漏洞多。我们要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水平,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促使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群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10(1).
[2]刘超.银行业如何内控风险.中国计算机用户.2010(2).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首先,对风险本身的概念进行论述。所谓风险,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或者一定条件下,由于各种不确定结果的发生,对行为主体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损失的情况。而金融风险同样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或者一定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或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形成,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各行各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如此巨大的变革之下,我国金融业也大受冲击,在如此强大的冲击之下,金融业的风险也出现了更加频繁和更加复杂的迹象,不仅使金融业内对金融发展趋势的控制很难预测和把握,而且对金融资金流动和资金投入也很难控制,因此,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金融行业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电子金融市场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正所谓是挑战也是机遇,可以有效利用这个机会,充分研发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金融市场中防范其风险的发生,为防范金融风险开辟新的道路。
(二)金融风险的特点
掌握金融风险的特点对于控制好其发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不断深化发展的市场经济,金融风险的自身特点也随之产生,首先,金融风险具有历史性,并且在逐步扩大,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其次,金融风险的发生也是具有一定条件的,金融风险的发生一般都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而目前我国就处在这个关键时期,因此,对于金融风险的防控尤为重要。第三,金融风险是外部和内部并存的。另外,金融风险还具有普遍性、扩张性、可管理性等特点。总之,金融风险具有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防范其发生不仅是金融行业的必要任务,更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策略与途径
(一)加强软件系统的管理
安全可靠的软件是金融机构数据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引进计算机安全控制软件时,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软件的安全性,适当采用加密技术,对所储存的数据严格保密,确保万无一失。另外,应设立分级保密制度,将进入系统所需要的口令和密码分人保管,只有当所有人输入正确的口令后,系统才能被启动,这就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数据的保密性,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首要环节。
(二)配备符合标准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的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硬件环境进行屏蔽,尤其是要对电磁屏蔽,因为电磁波产生广泛,而其干扰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不法人员会利用这个机会入侵计算机,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窃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的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铺设防止静电的地板,第二避开强磁场的位置安放计算机,第三,为了保证业务数据安全和运行顺畅,对于控制主要业务的机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可以配备两台计算机,一旦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套设备能够及时补充,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三)加大对病毒入侵的整治,防治黑客入侵
综合以前金融风险发生的案例,很大一部分都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入侵金融机构,窃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金融机构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一定要给予相关的重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目前,无论对于金融机构还是普通企业来讲,黑客已经成为网络上最大的威胁,这些人员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够利用用户系统的漏洞入侵到用户的计算机,为了一己私利,窃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因此,加强对网络完全的监管,控制非金融机构人员登录,限制用户权限,加强系统对各类意外事件的跟踪和分析,对于金融风险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传统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金融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来讲发展缓慢,而且态度不够积极,很多金融机构还在持观望态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目前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建设都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金融行业作为时代前沿的行业之一,利用计算机技术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是时展的潮流,也是大势所趋。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各方面事业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而金融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更应该将这种新型技术引进业内,利用计算机技术尽量避免金融风险发生。监管理念更新滞后也是实施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的阻碍之一。我国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的发生也必将对我国整体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国家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较大,使一些新技术无法引进,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技术更新的滞后,这是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
(二)转变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观念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从整体上看,我国基本已经形成了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的机制,但实际上我国这方面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很多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营销、利用数字签名代替传统印章,这些做法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可避免的法律纠纷和问题。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是迫在眉睫的。
(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