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0 10:2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笔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1《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文云:“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按:注文说了“是客气的说法”这没有错。不过,这客气的说法是表现在“敢”字上的。“敢”是助动词,表示谦卑客气,可译作“冒味地”、“斗胆的”等。《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谦词敬词词典》(洪成玉编著,商务印书馆说:“敢,谦词,表示不敢;冒昧。”烛之武的意思十分明确,如王伯祥说的:烛之武说的是“反逼之词,犹言亡郑而果有于秦,则烦劳执事之臣亦尚值得也。”(《春秋左传读本》中华书局)而注文却是反诘句,所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灭郑对您有益,我不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与烛之武的原意正相反。这句话应该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2《鸿门宴》:唉!竖子不足与谋。
课文注文:“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范增是项羽的高级谋士,项羽对他尊重,尊为“亚父”。在筵席上,范不断地示意,要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终于未能下手,使得刘邦从其掌中逃脱。范增此时的愤怒之情自可想见。但是,范增再怎么恼火,他敢、他能当面斥骂项羽吗?如果敢于没头没面地当面斥骂项王,那么当初他就无须在筵席上挤眉弄眼地示意,或者在“数目项王”无效后还费事地不断举起玉玦来暗示项羽下手了,他完全可以径直唤人进来杀了刘邦。如果会当面斥骂项王,那就不是老谋深算的范增了;如果被人当面辱骂而默不作声,那也不是喑噁叱咤、横行天下的项王了。那么,范增这里骂的是谁呢?清人姚苧田说“愤极,骂不得项羽,只骂项庄,妙。”(《史记菁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日人泷川资言说得更清楚:“竖子,斥项庄辈,而喑讥项羽也。”若以为直斥项羽,则下文“项王”二字不可解。’(《史记会注考证》卷七)今人王伯祥也说:“范增明骂项庄,实在是暗里恨项羽的寡断。”(《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范增这是指桑骂槐,这才是作为谋士的范增的本色。注文‘这里指项羽’的说法是不确的。
3《琵琶行》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答案
题目:结合语境,分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的表达效果。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
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正式开展试验。
2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3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4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
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
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
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
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
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
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
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
关键词:电视广告;言语行为;建议;对比
一、背景及目的
近几年,对广告的研究相当火爆,诸如广告心理、广告策划、广告文化、广告写作、广告美学、广告媒体、广告制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对广告语言的对比研究显得薄弱一些。
在中国,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学者关注言语行为的分析方法,一些学者关注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相关领域,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从历时角度看,国内学术界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到1989年,在此阶段,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学者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今,更多学者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英语界及汉语界研究人员出版的有关语用学的专著中均包含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但对特定言语行为的调查,尤其是对话语的经验研究,还存在许多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鉴定问题、类别划分问题、具体说明问题、分解问题和投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今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它们对本课题研究视角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课题以语言定言语行为的某一侧面为切入点,研究几种不同文化中的电视广告如何以不同的手段实现“建议”这一言语行为的。
本研究从一个侧面(商业广告)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及价值体系的差异性,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受瞩目的今天,本研究成果将对国内广告行业营销策略的谋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还将对准确把握跨文化交际信道,增进国际交往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裨益。
二、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魅力在于它是解释语言意义及语言作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言语行为可以帮助确定语义,因为要想界定说话者某段话语的含义,需要听话者在聆听话语的同时,了解说话者完成了什么样的行为。换言之,言之出必言有所为。
“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得以快速发展。“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的一位哲学家,John Langshaw Austin,在他著名的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来的。Austin观察到在说出有意义有所指的话语的同时,人们通常也是在做事,或在“请求”,或在“许诺”、“道歉”等等,他把这些行为称为“言语行为”。
从言语行为角度来说,电视广告通常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指令(Searle 1976)或某种祈使(Leech 1983)。电视广告的关键是使一些听众或观众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去实施未来的某种行动,也就是去购买某种产品,这也正是广告商购买时间做广告的原因。不过本研究认为电视广告实施的言语行为是“建议”,而不是其它某种指令,如请求、命令或暗示。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
1. 假说的构造
为有效地研究中日美电视广告“建议” 的差异,我们课题组构造了如下两个假说:
假说1:美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高于中日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而中日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没有差别。
假说2:美国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实现建议的频数最高,而日本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实现建议的频数最低。
2. 资料的收集
为了验证以上两个假说,课题组成员收集了中日美三国消费品电视广告作为研究资料。从收集到的每个国家的电视广告中各选出前50个消费品广告作为抽样研究样本。
3. 研究方法
根据X2(Chi-square)检验法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四、结果与讨论
表1表明在样本中美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明显高于中国电视广告或日本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而日本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正好与中国电视广告“建议”的频数相等,这与假说 1相吻合。
表1 中日美电视广告在样本中建议的频数
注:同行中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
表2表明在样本中英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明显比汉语或日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高,而在亚洲两国之间,汉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明显比日语电视广告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高,这与假说 2相吻合。但就其它“对电视观众建议” 的形式而言,正像表2所表明的那样,中日美三国电视广告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说没有差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假说 2的正确性。
表2 对电视观众建议的频数―祈使语气&其他形式
注:同行中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有差异。
这两种衡量标准表明美国电视广告明显比中国电视广告或日本电视广告更具“建议性”。第一种衡量标准,既以各种各样“建议”的总频数为衡量标准(参见表1),表明中国电视广告和日本电视广告几乎具有相等的“建议性” ;而第二种衡量标准,既以电视广告语言使用祈使语气的频数为衡量标准(参见表2),表明日本电视广告“建议性”最弱。这可以解释为美国电视广告强调劝说作用,中日电视广告强调其它作用,如只是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另一种解释是尽管中日电视广告“建议”更间接,但“建议”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句法祈使语气可以作为直接“建议”方式的基本衡量标准,但这一作用的确认必须予以解释。虽然句法祈使语气是三种语言中最直接、最可能的“建议”方式,但是跨语言的功能等效是不能假定的。事实上,日语中的祈使语气几乎是一种禁忌形式。
间接“建议”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只是以直接性或礼貌为基准来划分指令性话语,那么就会发现在电视广告中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以间接表达“建议”。从广义上说“辅言语”(购物的原因,如产品的属性)能够间接地起到“建议”作用,就像“暗示”在面对面的相互影响中起间接“请求”作用一样。而且,在样本研究的例子中发现了三种间接表达“建议”的方式:通过参与者身份的变换间接表达“建议”,通过行动变换间接表达“建议”,和通过语言间接表达“建议”。
五、结论
以前跨文化广告的实践研究表明:美国电视广告主要强调劝说,而亚洲电视广告则强调其他作用;中国电视广告强调提供信息,而日本电视广告强调娱乐价值和建立真实情感。但我们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就“建议”的频数和使用祈使语气“建议”的频数而言,美国电视消费品广告明显比中日相类似的电视广告更具建议性。就“建议”这一言语行为而言,日本电视广告与美国电视广告处于截然相反的两极,而中国电视广告则处于接近中间的位置。
(作者单位:1. 吉林农业大学;2.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Austin, John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197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Austin, John L. Philosophical Paper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3rd ed.
[3]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4]Searle, J. R.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6, 5: 1 23.
[5]范亚刚. 谈广告语言学[J]. 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1994(108):31-41.
[6]黄诞平.选择与顺应――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言创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7]花爱阳. 浅析英文广告的语言特点 [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3) : 84- 87.
[8]胡俊. 日语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 [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8.
高中毕业生教师鉴定评语1. 该同学在校期间表现出优异的学习能力,不仅系统掌握了各项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还兼具音乐、绘画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善于与人沟通,具备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对待工作认真细致,富于创新精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2. 生活中总能看到你笑嘻嘻的面孔,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礼貌,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对待学习,你却对自己要求的不严格,不能把精力完全的集中在学习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持之以恒。俗话说得好:“充实的一天,胜于空虚的一年。”真诚的希望你能认真过好每一天,为你的将来打一下良好的基础。
3. 你具有灵活的头脑,但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在学习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字体不端正,缺少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事的速度较慢,还需要你努力改正。在学习的征途上,还有很长、很艰苦的一段路需要你去征服,拿出信心和勇气,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用行动和成绩来证明你是一名令家长自豪的好学生。老师相信你能行。
4. 你是一个有个性的男孩,有不服输的精神,在这方面老师很欣赏你。生活中你活泼开朗、头脑灵活。学习上,凭借你聪明的头脑考出优异的成绩,在刘老师心目中,你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璞玉,只要经过悉心打磨,一定能成为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所以,李老师对你一直满怀希望,而且会一直注视到你成功!
5. 你是一个团结同学,有礼貌的男孩。但学习不主动,你的勤奋需要外力来激发,你的懒惰,让你的智慧暗淡无光。学习上,你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课堂上却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生活中,你尊敬师长,但有时的漫不经心却让人难以理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真诚的希望你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你的学习表现会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试试看,好吗?
6. 你是一个学习自觉性较高,对自己要求严格,让老师放心的学生。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每次作业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特别是你的日记,书写工整,内容充实,深爱老师的喜爱。“知识不经过自己的发掘犹如一潭死水。想把知识变成甘泉,全靠你去发掘。”希望你能发掘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将来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
高中毕业生教师鉴定意见1. 你是一个外向但又有点懒惰的男孩。平时纪律较松散,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缺乏上进心,学习基础差,集体荣誉感不够强。“山再高,高不过一个人的意志;路再长,也长不过人的一双脚。”真诚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够多下点功夫,向课堂分钟要效率,争取更大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希望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殷切希望。
2. 你的诚实、认真、热情是有目共睹的,而你对于班级活动的热情与关注更令人感动。虽然在学习上你没有取得与付出一致的成绩,但老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付出,有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真诚的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持之以恒,保持稳定的成绩。
3. 该生在校期间遵规守纪,对待师长有礼有节,对于班级工作,能够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卫生工作,配合好班主任。学习上,成绩较稳定,但缺少一点目的性。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协议规定,坚持不缺勤,相信严格要求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4. 诚实、热情,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是你最突出的优点。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良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时间观念不够强。实习期间,有要求上进的欲望,能够及时完成实习任务,多向技能先进的师傅请教,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总之,是一名综合表现良好的毕业生
5. 你聪明伶俐,反应灵敏,待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脸上总挂着和善的微笑,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但在学习上要学会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培养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作风,入厂实习期间,发扬了勤学好问,乐于探究的精神,继续保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之,是一名综合表现良好的毕业生。
6.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获,希望你时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老师希望你能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任何困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不放弃,就是希望,你的希望很大!
高中毕业生教师鉴定评价1. 你是一个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那写得端端正正的字;你勤于思考,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不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你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能与同学友爱相处;特别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写作能力较高;在文体方面,再活跃些,你的思维将会变得更敏捷。
2. 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学什么都快,不过,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是不太好的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获,希望你时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不要荒废了你良好的天资。
3. 你是一个聪明但又有点懒惰的男孩。你的勤奋需要外力来激发,你的懒惰,让你的智慧暗淡无光。学习上,你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的课堂却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生活中,你尊敬师长,但有时的漫不经心却让人难以理解。你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有时对班级活动却表现不出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真诚的希望你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你的学习表现会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试试看,好吗?
4. 你是一名守纪律、讲礼貌的男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心地善良,主动帮助别人,但学习缺乏目标,成绩不理想。若能再活泼开朗一些,你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欢乐,更多的微笑。希望你认真地对待学习,不放弃,不灰心,做个学有所成的人!
[关键词]:审读题干 圈划意识 捕捉意识 整体意识
语文高考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有“问”才有“答”,只有明白“问什么”,才能清楚“答什么”。遗憾的是,在实际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师生往往更偏爱分析“答什么”:解说答案的由来,解释答题的步骤,强调答题的规范。相比之下,“问什么”的门前,多少有些“冷落鞍马稀”。实际上,掌握那“答”固然重要,把握这“问”更是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答非所问,白费功夫。
“问什么”,都在试题的题干之中――题干既是命题者对考生的限制,又是命题者对考生隐藏的提示。命题者为了避免模糊和误解,不得不在题干中透露一些自己的命题意图,暗示解题的技巧和范围。所以,考生在解题前,认真、全面地分析题干的含义,揣摩和捕捉其中隐含的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答题效果。我认为,面对语文高考,考生审读题干必须注意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圈划意识
目前,广东语文高考试卷形式相对稳定,考生对试题面貌也相对比较熟悉,尤其是选择题。然而,这种熟悉往往容易造成经验主义错误,很多考生一上来注意力就集中在题目的具体内容上,而对题干只是一眼带过。比如第一道选择题,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常规选择题,就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提问方式:读音全相同/全不相同;读音全都正确/读音全不正确;读音有错误/错误最多,甚至有的和字形一起考查,“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凡此种种,考生如果不认真审读题干,不明确题目具体问什么,答题自然无法满足命题者的要求,非常容易出错。
应对的方法是:划圈圈作标记――把题干中的限定要求(如上文中黑体字部分)圈出来或划出来,引起自己的充分注意。同类的还有:字义题的使用恰当/使用不恰当;语病题中的没有语病/有语病;文言实词题的解释正确/不正确(错误);虚词题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不相同;文言理解题的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全属于/不属于,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等等。
主观表达题也是如此。考生在考前都接受过大量的训练,熟悉命题的形式。因为熟悉而不能用心,正所谓习焉不察,才看到这是第几题,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问的是什么,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没有分析此题的要求与同类常见题的异同,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失误就在所难免。
例如,2009广州一模现代文阅读题14题――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题干明确要求要求列出的“这些”观点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不同看法的“那些观点”,是别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但我们考生的答案大多是直接截取文中作者的观点“意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境生于象而超乎象、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所答正好和题干要求相反。试问,是我们考生读不懂题干的这一句话吗?显然不是。评卷时候只要我们让考生再读一遍题干,什么都不用讲,个个恍然大悟。这里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考生对这类题型太熟悉了,一看到问题就以为是常规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结果当然是下笔就错。应该怎么规避呢?很简单:划圈圈作标记。树立圈划关键词的意识,养成随手圈划的习惯。如果能在审读题干时把关键词圈划出来,不仅这种错误可以避免,而且还可以注意到“分点列出”这个具体要求。
题干的关键词往往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包括题干中的单数和复数,是“哪些”“各种”,还是“哪个”“一种”或“某种”;包括题干中的疑问代词,是“怎样”还是“什么”,是否问了“为什么”,只要考生养成随手圈划作标记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扣住关键词作答,那么即使在高考考场那样的严肃气氛中,也不至于因为紧张而出现疏忽发生失误。
二、捕捉意识
题干的关键词往往暗示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圈划出来之后还要训练考生捕捉题干隐含信息的意识。
例如,2009广州一模文学类阅读题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这里,题干里面至少有两个信息隐含其中:这两个情节的设置是直接指向司机这个人物形象的;是两个具体的情节而非一个。捕捉住这两点,答题就自然能从司机的形象入手,分别分析这两个情节与司机的关系,避免因没有概括司机这个形象或没有分别陈述这两个情节各自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而只是笼统回答“将两个情节进行对比”这样的答题失误。
这里的捕捉,其实就是寻找就是筛选。审读题干,一定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到底问了几个问题,是问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本题给了多少分,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利于筛选信息,有利于分条作答,一般情况下每一点是两分,如果此题总分是6分,那么答案常常就有三个要点。寻找信息区域,就是根据对题干的审读,确定答案在原文的位置、范围。筛选信息,就是在所确定的信息区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三、整体意识
高考命题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决定了每一道试题题干表述的准确性。换句话说,试题题干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词每个字,都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可惜,我们的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因为仓促而草率,眼睛是设置了“?”的搜索功能的,一扫到“?”那里,就立刻定住了,题干上的其它内容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马上抓住“?”前的几个字做文章。
例如,2009年广州一模诗歌鉴赏第(2)小题,问“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相当多的考生如此回答:“从‘不妨随处一开颜’这一句诗中,可以体现到作者虽然被免官,但这件事并没有影响他,寄寓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感。”“‘不妨随处一开颜’表达出主人公看破世事,乐观向上的态度”,或者直接答:“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情”。很明显,前者没能结合全词分析情感,以偏概全――题干中明确要求“请结合全词分析”,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全面的审读题干,还会如此断章取义,只抓住一句诗就瞎子摸象出“乐观旷达的情感”吗?后者更是离谱,题干明明是问“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也是非常具体的要求,情感要求具体,当然要从形象中揣摩,题干当中也非常明确的限定“这形象寄寓”,因此,综合题干上的问题,这一题要答出情感,得先分析形象,把形象分析清楚到位之后,“寄寓的是怎样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高中语文教学,从当今形势需要的发展看,必须建筑在一定的比较文学视阈下,进行操作实践。让学生也能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并进行相关的比较性学习,甚至就是一定层面上的比较性研究。本文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语文教学 策略思考
从相关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看,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从文本到文本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应当有一种自主总结文学一般规律的实践,这不仅仅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尝试运用比较文学进行语文学习的远景目的,更是学生适应当代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思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着相关的教学实践,获取到一定比较肤浅的认识,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同仁教正。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树立自身理念
应当说入选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纵横数万里,不仅仅就收录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学,而且收录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度的文化。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板块中“和平的祈祷”之专题,就有“遭遇战争”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还有“黑暗中的心迹”之《安妮日记》(节选);还安排着“历史画外音”。应当说,这些作品,有共同之处――和平的祈祷。有不同之处否?其回答应当是完全肯定的。学生学习这样的必修板块,简单地阅读感悟每一作品,应当说是极不值得的。如果在比较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去比较作品中的主人公,那学生会发现主人公虽然身份是完全不同的,但对“和平的祈祷”其目标是相当甚至就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让学生去深入探讨,学生则可获取作品之冲突的原因,这对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有益的。试想,让学生进行如此的比较,学生的阅读感悟会是怎样的结果,这也不仅仅就是阅读感悟的问题了,而更多意义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感悟。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对不同国家文学中相同文体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文体学的核心话题,这应当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进行研究的话题,也是必须进行广泛意义上实践的话题。作为我们教师,应树立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理念,这高度负责的理念不仅仅就建筑在学生高考所获取的高分值上,而应当将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延伸到我们学生的未来,乃至学生的一生。
二、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践行理念自觉
应当说高中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时间是相当宝贵的,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也比较大,甚至是相当的大。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也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一样,是容不得我们去浪费学生点滴学习时间的。也许人们大都做出这样的抉择,好省事的就干脆省一省吧!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能够这样省事吗?否矣!所以说,作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必须崇尚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认认真真地践行的理念,而且应当就是自觉践行的理念。还以语文课程的戏剧单元为例,相同的戏剧作品也都呈现出中外戏剧的不少区别,由于戏剧时间的限制,所表达的形式会是一定意义上的不一样;由于作者的兴趣有异,以歌舞为主还是以对白为主也是戏剧之间比较大的差异;也由于作家的笔触不同,重于写意还是重于写实,也应当在相关戏剧作品中得以不同的体现。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做出充分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充分的比较,才有更为深入和深刻的鉴别。因此,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我们教师引领学生践行行为的自觉。人们都说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性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去讲良心,学生在你的身边含辛茹苦地学习,那你也就必须加倍地进行含辛茹苦地引领,不能让教学留下空白,不能因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带去终身的遗憾。所以,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成为我们长期的行为,应当就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三、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实践方法得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这样的学习原则,即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和创新。应当说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原则与比较文学所提倡的相关内容意义上是完全相通的,比较文学要求实现跨越、沟通、交流和比照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当今的高中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已是无与伦比,一个个学生生活在全球文化的高度流动中,生活在全球文化高度交融的大环境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已不同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高中学生开始进入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有思想,有智慧,对周围乃至更为广阔的外界显得相当甚至有特别的敏感,处于人生发展的最佳敏感期。但高中学生也还显得不是那样的成熟,一定层面上说其激进可以说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高中学生比较文学视阈下的语文教学其对国际文化碰撞具有最敏感的触觉,是实现其学习高效的有利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学习不能够做出理性的沟通与对话,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走进比较文学视阈下语文学习的误区。比较文学之形象学普遍这样认为,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有三种常见的心态:一是憎恶,二是狂热,三是亲善。在平时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们必须过多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努力引导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往中,多去保持亲善的眼光,在具体的交际互动活动中,做一些比较理性的沟通与对话,进而形成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精神的态度。
总之,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其思考应当是永无止境的。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去思考,去探求,去实践,去反思,并让学生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学习之主体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程,甚至就是拓展延伸性学习的全程,我们的学生则会是那样的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中国文化 目的语文化 高考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5-01
一、引 言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同生与共。自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撰写了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硕果累累。相比之下,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才真正兴盛起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日益频繁的交流,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除了之前一直强调的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还加入了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目标要求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文化研究的论文、专著等如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同时,文化教学与高考相结合起来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赵立柱谈到英语高考中的文化测试改革,谈到文化测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时还借鉴了国外的文化测试经验。廖翠坚通过分析2008年广西岑溪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英语试卷的完形填空为例,说明文化意识在完形填空中的体现。宋鑫婧及其组员分析了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但是对于高考英语试题中文化的系统性及平衡性的研究甚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近十年的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I)中的文化主要载体――完形填空及阅读理解部分中的出现频数,探讨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英语测试中的平衡关系。
二、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对比分析
1.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的量化及典型性,笔者最终选择了十套高考英语全国卷I中的十套试卷(2002-2011)中的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部分。原因在于全国卷I是所有高考试卷中全国覆盖范围最广的测试卷,而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部分又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的核心部分,所占分值为70分,占总分的46.67%,它们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形式,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本研究十套高考试卷中,完形填空共10篇,阅读理解共50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统计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将文化分为中国文化及目的语文化,以篇数为单位,统计并计算出十套高考试卷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部分中两种文化的出现频数。之后,分析两种文化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以验证是否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出的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
3.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十套高考试卷中的出现频数及对比分析
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看,两种文化在阅读理解部分及完形填空部分中的出现频数有显著差异。目的语文化在两部分的出现频数都比较高,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有37篇是目的语文化。这说明目的语文化在高考题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对于中国文化,无论是在阅读理解部分还是完形填空部分,出现频数都明显低于目的语文化。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仅有3篇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七级标准。七级的文化意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异同,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由此看来,高考英语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不够,两种文化不平衡。
另外,据笔者细心查找,文化只是作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背景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没有专门的文化测试项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极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很少关注,是由于考试中很少涉及该方面知识的考查。因此,在中国学习英语的特殊环境下,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目标的实现急需要在测试中体现,否则难以引起教师及学生的足够重视,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高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得到提高,高考内容及其形式的必要改革是需要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关键词:理论概述 体系现况 相关问题 改进方法
1、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理论概述
“教材知识体系”在目前的教育学方面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就当前的一些相关文献来说,“教材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在语文这个特殊学科的教学特别要求上,以面临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各个深度、各个种类、各个方面的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现况
高中部分的语文教科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结合了很多方面、很多层次方面的知识。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它的知识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四个:1、“表达交流”;2、阅读鉴赏”;3、“名著导读”;4、“梳理探究”所以,我们在探讨它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有必要对上述的几个小体系逐个实施分析。
2.1关于“阅读鉴赏”部分的分析
就“阅读鉴赏”这个部分来说,教科书中时把一样文体的名家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学生学习。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对于对应的问题有着体系化的学习,进而得以进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每本设置的文体大致是以下所述;
我们可以从其文体设置情况看出,这系列教科书重点研究了“实用性方面”以及“文学性方面”,这两大方面。“文学性方面”大概占据其中的80%,“实用性方面”占其中的20%,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在这之中,文学性的文体更受编者方面的重视,这样也就表明了以人教版为教科书的学校,他们就会比较偏向文学性方面的文章教学,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就是忽视了实用性文体的教学。然而,在现在的新课标中,这个问题已经做出了很明显的批示,我们在编制教材的时候理应参考的。关于“阅读鉴赏”这个部分的一些问题,重点有下面的三个方面:
第一点:有很多要死记硬背的概念在里面,缺少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
第二点:由于缺少了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也就造成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知识不足;
第三点:在这个部分中的知识不够系统化,需要多加入一些实用性成分。
2.2对于“表达交流”部分的分析
“写作”以及“口语交际”是“表达与交流”这部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对这两块采取了独立探讨的方法。
2.2.1对于“写作”这个部分的分析
写作是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去构思、动手去写的一个自主性的教学,对于如何加强学生写作能力,老师最主要做的也就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规范性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生怎么去开始写作、不同的文体,他们的要求又是怎样的等等方面。关于”写作“这个部分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虽然表达方面的知识比较清晰明了,但是占的比重较少。其次,规范性的写作方法很多,它却没有系统化的合理分配。
2.2.2对于“口语交际”这个部分的分析
在“口语交际”这个版块里,重点包含了一下口语交际的五个方面能力培养。分别是:基础部分的“朗读”与“演讲”,稍高要求的“讨论”、“辩论”以及“访谈”。在这个部分中重点有一下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关于如何教学生去表达这个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清楚、明了。其次是一些规范性的要求以及相关知识,它的引导力不够。
2.3对于“梳理探究”这个部分的分析
在现在的“梳理探究”这个部分中已经将以往的“附录”这部分加以改进,对于理论性的知识不再是局限在说明,让学生了解这个阶段,而是向着让学生可以将相关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可以为自己所用这个阶段,让学生可以活学,进而达到活用的目的。
2.4对于“名著导读”这个部分的分析
由于“名著导读”这个部分是属于文化这个领域,因此,我们不能像之前一样对其进行深入体系的探究,只能从总体方向上对其进行分析。在这个部分中,包含的文体,主要是小说,从而也就造成了它对于散文、诗歌方面会有所欠缺,从深渊的角度讲,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散文、诗歌这类文章的课外学习。当然的,在这个部分中也是有一些合理的分配的,比如说,选文方面注重中外结合,不偏不倚,这样有助于学生,多方位的学习知识。
3、针对上述问题的改进方向
3.1如何改进“阅读鉴赏”这个部分
针对上述的关于”阅读鉴赏“这个版块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两个方法来进行改进和提高:
第一点:在这个部分中,要多加入一些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第二点:改进教科书的表现方法。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语文的科目内容中去,并辅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
3.2如何改进“表达交流”这个部分
要想要改进”表达交流“这个部分,我们要强化“写作时”以及“完成文章后”,这两个阶段的系统化知识的设立,让”写作“这个版块不再是学生避之不及的部分。系统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写作这个实践活动,也就更有希望达到让学生活学、活用的目的。
结语:
本文从“表达交流”、阅读鉴赏”、“名著导读”、“梳理探究”这四个版块来详细的探讨了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体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可以再局限在文学性这一个方面,更多的,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知识。本文对于教材当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
[2] 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1]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潘新和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民国;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内容”;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71-02
一、两版高中国文教材选文通览
(一)民国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特点
民国教材版本较多,本次选用的是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的版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使用度较广。本书(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以下没有说明的都是指该教材)与初中国文相衔接,计分六册,共高级中学三学年国文可精读及讲授文章法则之用。本书教材,务取思想积极,内容充实,以振发精神矫正虚浮者为主;至体制完整,文辞明达,亦堪为写作之模范,而有助国语新文学之创造。
1.选文内容。本书选材,顺文学史发展之次第,由古代以至现代,选取各时代中主要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学生对于文学源流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各册教材之支配如次:第一册秦以前,第二册汉至隋,第三册唐、五代,第四册宋、金,第五册元、明,第六册清及现代。
2.选文编排。总览民国与现行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其差异还是比较多的,受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教授内容和教授思路方法都存在迥然不同的现象,而其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择可以说有共同之处,之后将会以民国教材与大陆苏教版中都选用的文言课文作为分析对象,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两者的差异。
(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特点
1.选文内容。邓瑛博士在博士论文《台湾翰林版与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中曾做出这样的统计,大陆现行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选文中文言文只有38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的113篇课文中只占了33%,这样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现代文,各类小说、散文诗歌,选文体裁多样。粗略翻阅,已经选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也是散文性质。这表现出教材选文对文言文方面不够重视,与民国时期的大多数文言文选文有很大不同。
2.选文编排。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每一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2―3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介绍,每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为了增加积累,整合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应用能力,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与应用”栏目。在每册教科书中,还设置了选教或自读的内容,以增强选择性。
二、两版国文教材课后材料的比较――以《项脊轩志》为例
观察发现,除选文及其架构编排上两者存在差异之外,在文章的课后材料的设置上存在更大的距离,在此以民国教材第五册和大陆苏教版必修五都选择的选文《项脊轩志》为例,试图通过比较不同教材在课后材料上的设计来表现民国与现行大陆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教育意图上的差别。
首先看看民国版教材对课后材料的设置,很特别的是这里的课后材料与我们一般设想的提出一些问题完全不同,民国教材选文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课后习题。民国版教材第一册“编辑大意”中这样提到:本书为教学双方之便利,课文之后,列有以下三项内容:(1)题解――说明内容、解释题语、叙述文体源流及介绍课文出处等。(2)作者略历――略述作者生平、著作、文章特色及其派别与流派等。(3)注释――解释深奥词语、典故、人名、地名、年号及事实须加说明者。民国版《项脊轩志》中的“注释”标注了“洞然”、“冥然”等一些较少使用的词语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选文作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看看大陆现行必修五中选择的《项脊轩志》,本片选文与《陈情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共同组成一个单元篇章,名为“此情可待成追忆”。通过阅读卷首语可以看出本选文主题是“情感的篇章”。对于课后的文本研习,本册编者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放在一起讲解,以下是文本研习的内容(部分):“表”和“志”是古代两种文体,我们曾学过《出师表》、《核舟记》、《岳阳楼记》等,请结合《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内容,说说“表”和“志”的文体特点。可以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这里的课后题设试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结合起来考核,分析热萆系闹魈夂粲Γ也研究了语体上“表”和“志”的区别。
综上所述,民国与大陆现行苏教版高中国语教材在课后材料方面差异较大。民国教材没有大量的提问内容,大致只包括对选文内容的简要助读材料,提供一点简要的注释;现行大陆苏教版语文教材课后文本研习内容则比较丰富,一般是将连续的两三篇课文结合着找出在文本内容和语体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一起出4―5道问题以供思考。
三、两版国文教材之“语法论”知识内容比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奥诀――王荣生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知识内容”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以语文教材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是一般的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而在民国版和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通过选文形式展现出来,即以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还有部分知识是直接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展现的,也就是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以下将从语法论角度来探讨两版教材的设计差别。
在民国版的高中国文教材中,各册之后,备有讲授文章法则之教材;其分配如次:第一年讲文法,注意于语体与文言之异同及古文法之特例,以为学者解读古书之助。第二年读文章之组件与体式,使学者对于体制获得更明确之认识。第三年注意对修辞及辩论术,前者说明遣词造句之方式、词格之种类、风格之形成,以增进学者欣赏文学名著之知识;后者叙述辩论之方式与技术,使学者得由分析综合以养成其推理之能力。
关于这样纯粹的理论性知识的内容,在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没有直接出现,大多是出现在课文的鉴赏阅读中。其实本质上来说,民国与大陆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不同的,民国注重语法、语体的教学传授,而在大陆,更多传授的还是阅读技巧、鉴赏技巧、写作技巧等,基本上没有提及语法方面的问题,只有一些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提及一点,学生也不会有系统的认识。
所以,翻遍苏教版教材,也不会有与上述民国教材所出现的相似的内容。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选文的编排,还特设置了写作教学的部分于每个专题范文之后。专题的写作部分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组成。每册教科书对一些重要的写作观点还有专文阐述。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当中每一章之后的写作指导,讲的是“写作指导说明要说得清清楚楚”、“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作指导学会分析”、“写作指导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第二章,即上述提到的《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所在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单元中,通过讲述提出文章要写的“真”,在写作实践中提出“我的心因 而高贵”、“幸福的n钟感觉”、“友情”为话题和标题的写作练习。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民国与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在教授的课程内容上有交叉处,但在选文编排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评论何者更好,何者不佳,只能说不同的编排与构架适应不同的学情,依据学情适时调整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要努力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然化地影响,寓育人于管理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与在校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学校管理本身包含着“育人的管理”。它与企业的管理不同,管理与育人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在学校管理者是育人者,育人是其工作的职责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方面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管理理念跟不上去,先进的管理思想不能得到应用,加上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被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制约,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去反思。
二、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管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总起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落后,工作表面化
管理人员在办事的过程中缺乏服务观念,态度生硬,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给学生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造成学生抵触情绪日益增加,使管理者陷于大量的表面性日常事物中,难以对学生的判断力、创新意识、探索欲等素质和能力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形成表面化,失去稳健的长效机制。
2 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教育运行机制日显僵化。管理理念以及教育手段的落后性越加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因而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转变,尽快适应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需要。而这一系列转变又需要有科学、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确保其顺利实施。目前,老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目的,新的机制和新的办法也没有真正形成。因此阻滞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3 服务意识淡薄
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中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识,以至于在工作中经常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也就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育人这一渠道中,大多数管理人员是直接或间接同学生发生联糸,不为教育服务的管理是肓目的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在管中寓之以导,在导时辅之以管,真正把严格管理和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实现育人的目的。
4 忽视学生自我管理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或由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后升格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管理方法变化不多,高职生在身心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很需要实际的锻炼和适应。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利用学生干部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直接导致管理了人员工作压力的增大,也导致管理问题无法第一时间解决。
5 管理中预防措施少
高职学生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对社会和自我的评价容易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另外,他们又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一般他们都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关健时期。这些都容易使得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壁,做错事情,有些甚至于追悔莫及。我们的管理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做,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很多管理者甚至错误的认为,把问题处理好了才能显示自己的管理能力,没有问题反而会显示自己的无能。
三、高职院校加强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 加强管理育人,是构筑和谐校园的基础
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会直接影响全国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趋向,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个性特点,提出在理性化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生而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比较任性,自控意识与能力较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知道管理责任的履行者应该是“生动”的人。他每每微笑的面孔、礼貌的用语、温和而又耐心的劝导加上晓之以理,无不包含着对人格的尊重和关怀,它化解了抵触情绪,消除了恐惧的心理。维护了自尊,催化了心灵。
2 加强管理育人。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2005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院校只有提高管理育人水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基本态度,掌握基本技能,使之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四、提高高职院校管理育人的措施
1 加强宏观管理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他的任何工作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有机地组成部分,他都为完成其根本任务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怎样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融入社会主义新荣辱观教育。同时,在开展管理育人时,要充分发挥管理干部的理论、政治优势和工作方法优势。其次,要建立机关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的制度,把管理育人真正成为组织生活的内容之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学生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和帮助。
2 强调成才目的,增强成才意识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要具有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等7个鲜明特点。管理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管理岗位上,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充分抓住每个可以教育契机。做到自觉育人。社会与经济发展强烈呼唤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工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数以亿计,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广阔;研究人才、技术人才,都是人才,是金子都会发光。是人才大都有可为。
3 提高校园文化,催生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有着自身的结构要素。校园文化即包括了校园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了校园师生持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价值观,是大多数人共同持有的对校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
4 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能够储存大量的原始数据和有用的信息数据;能够快速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电子计算机:能够快速的把信息传输给计算机并且把计算机中心联络起来的高新通讯技术系统。还有学校管理专用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教学模型;具有专业的精通硬件、软件的人员以及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还有为管理人员输入原始数据、查询和显示信息的终端设备等。
5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端正管理育人的思想,增强育人的意识。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德育是根本。高职院校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时,应该挑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教师和干部把他们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中去。特别要配备一些思想政治条件较好的具有很高责任心的学生来作为管理人员,确保有一批骨干在第一线能够真抓实干。还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及相关人员的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做到常抓不懈。
6 根据管理特点开展育人活动
对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具有不同工作的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他的潜力,寻找出他们各自的育人结合点。科研部门应该协助组织各式各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学校团委应该结合工作内容和青年学生的特点,组织各式各样的人文类竞赛活动:图书馆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书评活动:教务部门应该经常组织学习标兵经验交流活动,等等。组织这些活动一般都很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又能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五、结论
要把高职院校管理育人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全院上下保持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高度,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把“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贯穿在教育的始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使“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真正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深挖潜力,使其真正形成主人翁意识,带领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体现他们自身价值。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管理要点》等。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学校各部门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妍.高职院校加强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J].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1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