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艺精品课程范文

茶艺精品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艺精品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艺精品课程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

中图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24-04

一、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定义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层次主要包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级别包括国家、省、校三级。[1]2010年度评选出最后一批国家精品课程。[2]

继精品课程项目后,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指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义为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则主要由已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改造。[3]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三个网站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文章在比较两者差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见解。

二、两类课程建设现状

1.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持续时间为2003年至2010年。截至2013年10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官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累计了各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20283门,其中本科课程14446门,高职高专课程5837门。本科、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4月26日,《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12〕10号)确定43门课程为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给与相关高校经费支持。2012年1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12〕22号)确定62门课程以及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戏曲史话》、《数学文化》两门课程的续拍部分为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给与相关高校经费支持。2013年2月6日,《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号)启动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建设350门左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课类和就业指导类精品视频公开课。[4]截至2013年10月,官方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爱课程网,)已收纳26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如表3所示。

三、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差异分析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精品课程在“十二五”背景下的继续和延伸,与精品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1.教学对象定位差异

精品课程定位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因为是示范性课程,定位在于在校大学生和课程的示范性作用。

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位为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教学对象的范围由大学生扩展到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这是在处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为满足社会公众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需求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能引领高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迎接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挑战。

2.教学内容差异

精品课程选择原则上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5]课程要求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6]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择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调查指出,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群体多为21~30岁的年轻群体,“淘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升技能,更多的是对这一类公开课感兴趣。[7]学习内容方面,较之自然科学,学习者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实用性、启发性、趣味性强的课程更为偏爱,以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的“幸福课”,湖南大学袁涤非的“现代礼仪”为代表。面向社会公众,不需要较多专业基础的普适性课程较为适合,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公众的学习。

3.资源表现形式差异

资源表现形式方面,精品课程以课程网站形式展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20分)、教学内容(20分)、教学条件(20分)、教学方法(20分)、教学效果(20分)、特色和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加分项)。课程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内容上网也受鼓励。

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表现形式主要为视频,从目前已有课程来看,有些学校为课堂实录,如周人气榜冠军课程“心理学与生活”(南开大学,管健),有些学校则使用专门建设的录播室,如总人气榜冠军课程“现代礼仪”(湖南大学,袁涤非)。这些视频质量都比较高,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当然,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也有主讲教师录像。但单就教学视频来看,正因为视频公开课将视频单独剥离出来,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课程开发单位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视频建设方面,对其深度挖掘。

4.教学理念差异

精品课程资源丰富,多而全,这是它的优势。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授课录像仅作为精品课程的一部分,限于时间精力有限,细节要求没有那么高,与平时授课差不多即可。精品视频公开课将教学视频单独提出后,其重要性提升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同时加入了社会学习者,将教学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展。这些变化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重心的偏移。

教学理念上关注学习者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更有对象意识,不唱独角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另外,为适应富有生活经验的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增强了课外内容的权重,教学内容重心的选取更贴近学习者学习、工作和生活,注重与学习者的深层次交互。

5.资源公开力度差异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由官方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进行(有些精品课程也挂靠在对应学校的网站),课程资源的公开状态为半公开。用户浏览在未登录状态下可以浏览文本资源的前两页,音视频资源的前一分钟;下载资源需要扣除相应积分,每个资源下载积分默认为10分(约折合人民币1元)。浏览完整教学录像同样需要扣除相应积分。

精品视频公开课视频由官方网站爱课程网进行,浏览者不需注册,不需积分,点击即可浏览,也就是课程资源是完全公开的,没有用户、积分限制。从浏览者的角度,浏览者人群多为在校学生、自学者、大学教师、白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完全公开,为这些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全免费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击想浏览的视频课程就能够看到而不用担心费用问题。这在想通过这个平台学到点东西的人群中是一大诱惑。

6.建设模式差异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8]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采用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实行严格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高校和主讲教师承担遴选确定的选题建设任务,并肩负保证课程质量的社会责任。教育部以适当方式组织专家和师生对完成建设的课程再次评价遴选,课程择优上网展示,上网展示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荣誉称号和经费支持。

7.制作技术标准差异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要求包括音、视频素材采集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技术要求,它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为参照的,满足适合网络基本使用。[9]要求录像环境(即讲课教室)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音频采样频率不低于11kHz,视频采用至少总比特率为300kbps、大小为320×240。基本上标清即可。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技术标准比精品课程要细致、严格得多,增加了对PowerPoint制作、片头片尾、外挂唱词、课程元数据等的要求,文件要求清晰度也推荐使用高清格式。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10]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需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录音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四、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策略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至2015年建设900门。现已建有266门,2013年计划组织建设350门。基于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差异比较,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以下建议。

1.准确定位教学对象

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者多为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是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一课时一课时的教学容易产生教学惯性,特别是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更是对这样的教学对象特点了如指掌,发现学生的细微反馈便能做适当的调整。然而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对象定位为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增加了社会公众后,教学对象的群体特征就发生了变化,社会公众的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学习动机、学习内容选择、对授课方式的偏好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满足高校学生的基础上,应兼顾社会公众群体,才真正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

2.把握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源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社会热点类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就业指导类。尽管都是量大面广的课程,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以高等学校培养计划课程类别为基础,具有明显的高校学科痕迹,精品视频公开课打破了大学的课程类别,注重考虑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特征,不苛求课程的完整学科性和前沿性。

3.深度挖掘课程教学设计

精品视频公开课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单独提出,凸显其重要性,让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对教学过程进一步挖掘。其间课程教学设计首当其冲,深刻理解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恰当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什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何教)是增强课程教学有效性,发展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提升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有效方法。可先小范围试用,根据试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对课程结构各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增删,确保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4.优化教学资源

视频公开课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增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团队增强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服务,考虑多媒体课件色调统一、意象切合主题、文字量合适、排版富有美感、动画优质适当(符合戴尔经验之塔原理);教学场景光线充足、环境优雅、设备齐全效果好;后期制作视频清晰、稳定、构图合理,伴音饱满、圆润、富有磁性等因素,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品质,提升学习体验。

5.提升教师能力

视频公开课为全国范围使用并向国际推广,这就需要课程所在高校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和影响力,授课教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授课效果,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优质性和前沿性。在部分高校争创一流大学、知名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同时,激励教师关注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重点的领域和重大需求,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教高司函2010107号.关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公示的通知[Z].2010.

[3]教高司函2011105号.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1.

[4]教高司函201369号.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3.

[5]高等教育司.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EB/OL]. /policies?start=161.

[6]教高2003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7]李益,范雅琳.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几点建议――基于淘课族的视角[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77-79.

[8]教高厅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2003.

篇2

关键词 茶事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8-01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1 课程内容理论构成――重基础、宽知识、适理论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内容实践构成――养素质、强能力、重实践

2.1 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2.2 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形式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3 结语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4 参考文献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篇3

关键词:酒店专业 设置 茶艺课 意义

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茶文化起源于上古神农氏,兴盛于唐宋,近现代传播到全球,讲究和静清寂陶冶身心,与咖啡、葡萄酒齐名为世界三大名饮。中华茶艺不仅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同时能体现职业教育修身立德,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所以,酒店专业设置茶艺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必不可少。

一、茶艺可以弘扬时尚健康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岁月,几乎从每一页历史文卷中都可以闻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深厚绵延的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

人们走进茶馆,不为解渴,而为宁静的气氛、高品位的娱乐,是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在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心体会精神的美。唐代刘贞亮曾有诗言:“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人心浮气躁,学习、工作、家庭等等压力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各种心理失衡。茶文化提倡的和诚处世、不分尊卑、奉献爱心为现代人灵魂的解脱提供某种出口。

另一方面,茶本身的保健功效也令现代医学惊叹不已。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如咖啡碱,一般每150ml的茶汤中含有40mg左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如茶多酚物质,在绿茶中的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可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抗衰老、抗辐射。如丰富的维生素B族、C族,在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离不开茶饮,正是因为茶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维持消化系统正常机能。此外,多种矿物质如钙、镁、铁、锰,以及氨基酸等,都是健康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二、茶艺课培训提高学生新兴的就业技能

茶艺作为茶文化表现的具体载体,是当下新兴的服务项目,酒店专业增加的精品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选择。但是做好一杯茶,使其成为艺术,让客人赏心悦目,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首先,茶艺是一种礼仪,不同于普通的商务礼仪培训,茶艺服务讲究的是清新淡雅,不卑不亢。比如服装不宜鲜艳,要与环境、茶具相配。春天要穿淡淡的衣衫,冬天要穿暖暖的小袄,着旗装改良或者汉唐风格的服装。

其次,茶艺注重手的保养和手势的柔美,茶艺工作要求从业者有一双纤细、柔嫩的手。手上不要戴戒指,最多带玉质的镯子,一定不留长指甲,更不能涂甲油,因为在泡茶过程中,客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茶艺人员的手上,看泡茶的全过程。另外手的熟练操作以及动作柔美自然程度也会影响客人饮茶的心情。温壶、温盅、置茶、冲水、分汤、敬茶都需要长期坚持练习,除泡绿茶的水温需80℃外,其他茶类多需95℃以上热水,初学者被热水烫伤是经常的事。

最后,茶艺还是一种讲学,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温婉并且善于倾听。做茶过程中,茶艺人员要为客人讲解茶的名称和产地,沏泡的工具和步骤,以及品茶的技巧,及时解答客人询问。

三、茶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义礼智信,茶艺培训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继承,体现在就业教育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三十多年,各行业生产蓬勃兴旺,但是在金钱面前有很多人迷住双眼,不讲操守,没有底线。如果学校的毕业生不知敬畏,到企业不守制度,对客人的服务没有真心,那么职业技能培养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学茶艺,就是叫人把利益放下,把心放下,淡泊从容地面对世界。在一期一会中,珍惜当下的人、事,不强求过往,不辜负期望。通过茶艺课训练,学生塑造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德行基础。

四、茶艺课技能训练为学生开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茶艺服务可以跨界融入餐厅和康乐服务部门,也可以独立经营,茶艺师已成为高档酒店和一线城市的热招人才。学生通过茶艺技能训练不仅了解茶的制作与品饮,而且对诗词经典、历史风俗、养生保健、心理健康都要有一定涉猎。学校培养的茶艺师可以经过国家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茶艺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就可以为就业广开新途径,也可以为服务行业中这一朝阳项目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篇4

电子信息资源类型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所收藏的电子信息资源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图书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图书,如光盘版《四库全书》、《百科全书》等。许多图书经数字化之后被收入电子图书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另外电子图书有时也泛指所有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期刊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期刊,许多电子期刊也同时被收入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馆自建或多馆联合建设的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及社会上公司企业生产的各种数据库产品。网络信息资源则是计算机网络上可以利用的各种电子资源的总称。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笔者以我校图书馆为例,介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应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它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基础。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并连接校园网,高职院校师生读者就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检索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及查询个人借阅情况,并可以办理预约和续借手续。馆藏书目数据库是由本校图书馆自建,要对图书馆藏书手工输入书目信息,工作量较大,所用时间较长,因此可以利用有关图书数据提取和转换。现在出版社都会定期将新出版的图书书目电邮给图书馆,各图书馆可以将自己所购买的图书书目信息提取出来,添加到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中,或从其他有关书目数据库中下载自己所需的书目数据。我校图书馆现已建成23万册馆藏图书的书目数据库。

各馆可以直接购买现成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和论文数据库常见的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学位数据库》等;外文期刊常见的有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EBSCO-ASC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笔者上网查阅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福建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37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有90%的高职院校使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2%的高职院校使用《万方学位数据库》,我校图书馆也购买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使用较少,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本科院校常用的是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

近年来,许多新出的图书都配有随书光盘,包括对本书的作业解答、视频讲解、例子、图文资料等等,随书光盘已经成为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面上还出现许多光盘版图书。由于光盘容易损坏,因此图书馆收藏的随书光盘或光盘版图书一般不能像纸质图书那样借给读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图书馆将光盘制成压缩文件,存放在图书馆光盘镜像数据库中,供读者从校园网上下载观看。同时图书馆还配置了一些刻录机,为师生读者提供光盘刻录服务。

由于音视频文件容量巨大,我校图书馆将其单列出来,建立音视频数据库。各高职院校都拥有大量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特色专业音视频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外语听力磁带等。对于音视频教学光盘,可以将其压缩成RM、MP3等媒体格式,存放在图书馆音视频数据库中。对于教学录像带、外语听力磁带等,需要进行数字化加工,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压缩成RM、MP3等媒体格式放到图书馆音视频数据库上,以实现教学音视频资源的共享。我校图书馆购买了一套CanopusDvstorm影视采编设备,已将所有教学录像带和四六级外语听力磁带等影音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转化为RM、MP3等媒体格式,存放在图书馆音视频数据库中,供老师上课时在教室通过校园网进行视频点播,配合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室要设置录像机、录音机、VCD机、DVD机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同时学生也能在宿舍通过校园网进行视频点播,丰富了校园生活,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教师成果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我校的教师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精品课程建设上,共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院级精品课程。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上网工作,特别为此给图书馆购置了服务器。精品课程建设先是由专业老师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建设,完成后交由图书馆收入精品课程数据库中,由图书馆负责管理和维护。精品课程是本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精华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它搜集了该课程的全部资源和内容,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在线模拟试题、多媒体教学视频等等,是集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在文件数量、质量、种类等方面形成一定规模,大大方便了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师生最经常访问的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率。

篇5

一、共同规划与组织

以合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为主要成员的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帮助专业聚焦酒店服务行业的“瓶颈”和“潜力”,给学校带来先进的理念,通过审核每一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关注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亲临教学一线培养学生等形式,帮助专业进一步优化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南沙大酒店总经理杨结先生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专业带头人。杨总经理原是中山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创始人,后被霍英东先生钦点担任霍英东基金会下多个企业总负责人。他以本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己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支持专业发展:深入学生的专业教育,分析与帮助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亲自组织培训专业教师,亲自参与课程建设。二、共同建设与管理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由“社会人”到“职业人”,由“大学生”到“准员工”的顺利过渡。

1.共同开发“顶岗实习”课程

顶岗实习是深化酒店管理专业“从服务到管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酒店管理专业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顶岗实习”课程。共同探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标准,并根据合作酒店经营淡旺季特点,共同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2.共同管理实习生———“五定”模式

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的必要环节。为达到实习目标,需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实习生的学习与生活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管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实践与交流探讨,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共同管理实习生的模式———“五定”模式(图1),即定学时、定岗位、定校内外指导老师、定工作任务、定考核标准。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管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实习企业共同定学时,定实习岗位,并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为:实习成绩由综合实习鉴定表(30%),实习实践手册(10%),个人实习作业(30%),实习成果交流(30%)等构成。其中,个人实习作业包括:写一个发生在实习期间的典型小案例,案例由两部分组成:实习期间某案例陈述+你的点评及思考;画出所在部门的组织结构图;描述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实习成果交流要求:以每个实习点为单位,团队作业;内容由实习点介绍、成员从事岗位介绍、典型案例表演及实习感想与启示等几个部分组成;所有内容制作成PPT;汇报完毕后,将接受其他实习点同学或老师的提问。学生正式上岗前,将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包括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由兼职教师进行岗前业务培训,为学生顺利的定岗实习做好心理与行为上的准备。

(2)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与素质特点,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每位学生的工作任务、校内外指导老师。每位学生分别由一位校内、校外指导老师进行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个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实习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实习效果的实现。

(3)实习考核管理

举办实习汇报成果交流会。合作企业派代表参加,观看学生的实习所感、所悟与所得,并进行点评,共同评选优秀实习生与优秀实习团队,促进校、企、学生三方的相互理解与配合。实习期后,双方共同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分阶段管理框架如图2:

3.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酒店管理专业先后建成“中西餐厅实训室”、“茶艺室”“、酒吧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其中凝聚了合作企业的智慧与心力。原南沙大酒店餐饮部经理专职指导中西餐厅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南沙大酒店酒水部经理指导酒吧整体设计与吧台功能布局;星河湾酒店管理公司餐饮经理指导厨房设施的设计与布局等等。保证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实现校园资源与企业的零对接。

4.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评为精品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部经理合作,共同建设《餐饮管理》精品课程,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与酒水部卞广志经理合作,共同建设《调酒与酒吧管理》课程,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与前厅部汤少鹏经理合作,共同建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该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业务交流,提高了校企双方的教学与培训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5.成立长隆服务队,由长隆酒店的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应长隆酒店要求,为满足营业高峰期用人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酒店管理专业成立长隆服务队。在长隆酒店人力资源部的设计组织下,进行一系列不同板块的培训,让学生了解酒店文化,熟悉酒店业务要求与规章制度等。使学生较快地融入酒店环境,为提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共同组织、开设酒店管理系列专题讲座

南沙大酒店的杨结总经理组织行业成功人士与我专业共同组织、开设酒店管理系列专题讲座,结合众多在酒店行业专业人士的经营与切身体验,主题分别为房务工作的系统性和技术性、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规划、南沙大酒店政策与程序、五星级酒店公关销售业务及技巧、英式调酒技巧、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基本素质等,开拓学生的职业视野,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培养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篇6

学校的校训是“生生进,时时修”。“生”是先生、学生、生命的意思,生生连用,有生生不息和教学相长之意;“进”指的是进步,“生生进”意为每一个人都会不断地进步。“时”指的是时间、时空;“修”指的是学习、修炼,“时时修”意为成长和进步没有时间限制,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在学习。

“进德修业,大器天下”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进德修业”语出《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意为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大器天下”语出《管子・小匡》:“天下之贤人,大器也”,意为成长为勇于担负天下重任的有为有才之人。学校依托“进修”文化理念,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学校依托“进修”文化理念,打造有色彩、有生命、有故事的校园。

校园中的每一处景色、每一种色彩,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我们将四季色彩引入校园,与“生生进,时时修”相结合,寓意春夏秋冬、时时刻刻都有学生们进德修业的身影。一、二层低年级学生教室采用绿色和粉色,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和夏天;三、四层中高年级学生教室使用相对稳重的黄色、蓝色,象征着硕果累累的秋天和宁静深邃的冬天。多彩校园给学生带来了多彩的生活。

在学校,班班有绿植、处处有花草。春有鲜花盛开,秋有落叶纷飞。一年四季,学生都可以在校园里感受生命。学校的创意生活体验中心就是一个体验生命活动的地方。无论是在五味轩感受酸甜苦辣,还是在一粟堂亲自下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打造了校园走廊的“文化一大书院”,包括低楼层的“足球小明星”“探索自然世界”“科技大发现”“民族大团结”以及高楼层的“民间艺术汇”“老北京胡同”“文学梦”“地球村”。这八个主题图文并茂,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校通过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共同阅读中“进德修业”,践行“生生进,时时修”的办学理念。

学校依托“进修”文化理念,建设“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学校确立“合知行,悦身心,共成长”的课程文化。合知行,即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悦身心,即强调学生发自内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强健体魄,提升心灵;共成长,即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构建课程文化体系。依据学校育人目标,我们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了整合、分类,从基础、拓展、创新三个维度,人文、科学、艺术、身心健康、实践活动五个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结构力求合理,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采取共性与个性,基础、拓展与创新相融合的“进阶课程”结构。基础课程强调优质落实,拓展课程体现丰富个性,创新课程凸显研究创造。

开发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在“进修”文化的引领下,着力打造校园足球、传统文化、国际理解三门精品课程,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校园足球走“普及与特长”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教师与专家一起编写校本课程、创编足球操、设计足球文化长廊等,保障每天都有足球活动,每周都开设足球课,每学期都举办班级足球联赛。学校还特别策划了国安队员进校园、与西班牙足球教练交流等活动。

学校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人文、艺术、身心健康等方面开展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编订了校本教材。学校现开设剪纸、造纸皮影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古琴、古筝等古典音乐演奏课程;经典诵读、茶艺、传统美德等人文类课程;武术、围棋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

篇7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92-0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北京作为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向世界旅游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旅游业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旅游热也快速升温,全市高校纷纷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尤其以高职高专层次占多数。这是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旅游城市的号召,立足于高校办学实际,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旅游城市经济服务。但在急剧升温的高校“旅游热”后面,我们发现旅游高等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为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专业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新课题,并由此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现象,难以迅速适应企业和市场对现代旅游人才的迫切需要。由此,如何解决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问题,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路,结合笔者的市场调查和旅游教学实际,围绕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实践为指导,以素质为核心,优化课程设计

以实践为指导规划高职课程,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职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课程要占一定比例。以素质为核心,培养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就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岗位群:即旅行酒店及相关服务业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员,如旅行社经理助理、导游、文员、酒店客房、前厅、康乐、餐饮等部门的服务员、领班、主管以及高级文员等职务。规划高职课程,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长远之计,所以除了专业课之外,还要搞好政治、法律课程,以及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要积极推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以学生专业技能为框架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实际突出抓好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改革要同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改革教学方法相结合,同考试改革相结合,要突出考核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有一技之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变化,社会上也不断出现许多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职业,而且就业前景良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多样性,我们可以开发这些新岗位,设置一些新课程。例如近几年,茶馆、茶坊、茶艺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对茶艺师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各大茶叶公司、茶楼、涉外宾馆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者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目前北京市有几百多家茶馆,北方城市像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茶馆数量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茶艺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有着很大的需求空间。针对这样的市场需求,有条件的旅游高职院校或旅游专业,可以开发这一新的职业岗位的培训方向,以扩大学生就业领域。

二、根据市场对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实用性的需求,加强校内外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因而应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位”即以职业岗位需求所进行的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为中心,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具有旅行社商务函件、合同的写作能力;具有与不同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语言能力;具有适合旅游服务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具有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应用能力;熟悉旅行社导游业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台服务与管理的程序、内方法。“一体”即讲授、实习、就业一体化,用高质量教学效果带来完全就业率。重点抓教学计划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社会、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反映,不断探索、调整、充实、改进常规教学计划,使其更加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督促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校内外各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笔者认为应将这种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来循序渐进地实施。即认知、感受、顶岗与就业三个阶段。

三、改革教学内容,搞好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这首先体现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而更重要、更具体地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搞好教材建设,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教材建设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编写旅游学案例组织旅游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深人旅游第一线,通过调查研究或亲自实验,取得旅行社、酒店、风景区、名胜古迹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技能、技艺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挑选典型案例,再进行精心整理,作为辅助教材试用。经过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更新,逐步形成旅游学案例教材。

(二)通过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不断推出创新的旅游学教材版本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逐步打造成为精品。

(三)由国家旅游部门或国家教育部门主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各种旅游教材的主编,聚集若干位在旅游学领域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分别负责教材的编写和编审,出版发行全国旅游学规划教材,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使旅游学教材精益求精。

四、改革教学方法

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总理还特别强调:“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一)加强旅游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旅游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合作是我国旅游高职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合作可以利用旅游企业的设施、设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旅游院校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旅游企业的难题,又可提高旅游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合作,旅游高职院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的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例如某些旅游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同星级饭店联合办学。联合办学的企业一方,既可投人一部分资金,又能派出饭店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优秀工作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饭店培训部还可编写专业教材供学生使用。而且联合办学的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留一部分学生直接在企业就业,这样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也可根据企业需求编写教学计划,开设专业课程,还可以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达成定向培养的合作关系,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高职教育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篇8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实践

20世纪末以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将其设为一门专业,本人尝试在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开设一门中国茶文化选修课,从师资知识结构层面来讲,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扬长避短,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浮躁中得到安宁。

一、在金融类院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在全校开设选修课课程的经验来看,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课程,与能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否传承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科普性、操作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在茶道中)很强的公共选修课,在我院尝试开这门选修课有如下几个目的与意义:一则为不懂茶叶的学生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为爱好茶叶的学生丰富茶叶科学知识。二则让学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开阔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三则侧重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茶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四则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领会茶道这一核心精神,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品味美,少一份焦虑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养。五则利用茶这一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树立艰苦朴素的文化理念,厉行节约,不盲目攀比。

二、《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选用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这本非教材系列的、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学一面,设计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茶艺;第三章,茶道;这两章是中国茶文化的两大核心,讲茶艺不仅仅是讲点茶技法,更侧重在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中包含的艺术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第四章,茶礼茶仪茶俗;第五章,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第六章,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叶的分类、加工原理、贮藏保鲜方法;第八章,茶叶品质评定与各种茶的鉴别方法;第九章,茶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前六章内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主线,后三章属于自然学科方面且是独立自成体系的内容,参考了茶学方面的专业教材,以周巨根、朱永兴主编的《茶学概论》为主要参照。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学思想上,本课程强调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研究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努力反映茶学学科的特色与精华,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茶叶(尤其是名茶)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适用性,使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的非茶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茶叶兴趣爱好者对茶叶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养。对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讲授,介绍各门派的分类标准和类别,同时将自己比较认同的派别做细化讲解,其他只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播放一些茶音乐或展示一些与茶有关的电子图片、茶画、纪录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茶文化资料展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欢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布置展示主题,分组、限时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在备讲过程中,从收集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到制作PPT、课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这一部分由三块组成,即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展示、考勤,以此综合作为平时成绩。这部分的重点放在写学习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这两项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以手写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课在金融类院校开设所面临的困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因而其相关方面的创造内容可谓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细选,如何做到讲解时声情并茂,又能紧密联系实际,又能说出相关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难度比较大。在十几个周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切体会到茶文化课对授课者的语言、文字和指导实践的示范传授能力要求极高,甚至在艺术素养和个人品味上也有极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奋努力可以弥补,但教学资源匮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内容的许多方面表现为实物展示和现场即兴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学性和茶的文化艺术的结晶,以及茶与民俗方面的创作等,还有如茶艺展示以现场即兴较合适。教学中唯有以实物和现场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学生了解、记忆,也便于学生引起有关方面的共鸣。所以,只能调整自己,定位要准,开这样的课势必只能浮光猎影,不可深海探宝。既然是只企鹅就永远别想成为热带鱼,美梦醒后,初步设想率先在财经传媒系成立大学生的茶文化社团,为真正喜欢茶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帮助学生对茶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

最后高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茶在中国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作为一门与专业无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有那么多学生选课,并不是课讲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灵需要。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我们短短的36学时,只能是论其皮毛,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但笔者将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心尽力把中华茶文化的种子传播到每一个真诚的心灵中。

参考文献

[1]胡付照.略谈中华茶道与茶艺[J].贵州茶叶,2011(1).

[2]刘桂华,高旭辉.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

篇9

[关键词]高职 特色专业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38-01

我国高职教育起始于1985年开办职业大学,而它是从2000年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自然而然也带来了生存与发展权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而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正是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核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院(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自2011年起组织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其中包括物流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精密铸造方向),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四个方面分析。

一、特色专业的专业定位

特色就是特色专业的灵魂,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特色专业建设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需要。市场调研显示:对于河北省来说,物流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2013年的前三个季度,石家庄市物流业增加值就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17.5%。随着产业的加速转型、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为物流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并奠定了快速增长的基础。物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物流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目前市场调研显示:河北省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到了10万左右。基于以上这种现状,我院定位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打造,自觉担当起为我省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优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我院是2010年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所以在内部教学资源条件上比较欠缺。但是在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契机。2011年,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院校专业。从某个方面来讲,物流管理专业能成为央财支持专业,说明其专业定位还是有特色的,并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二、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大都是从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改造而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实践内容。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中发现,仅仅是改造本科课程远远不能体现高职的特色。所以高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和允许各高职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建设课程体系。

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这两年一直在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首先组建包括旅游企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一线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旅游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调研,进行工作分析,获得主要工作任务,归纳成典型工作,确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典型学习情镜,确定旅游企业就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及将来的岗位迁移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储备。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也是特色专业的一个亮点。而我院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三个特色专业各有两至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只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精密铸造技术方向)专业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应用电工》。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国高职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重复,不能反映行业发展的前沿。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在这方面,我院的三个特色专业各有一本校本教材。

三、特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训练必须是在仿真的环境下去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核,2012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获中央及省市资金支持280万元。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除了常规的前厅、客房、餐厅实训室外,还包括模拟导游综合实训室、咖啡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在三维虚拟旅游教学实训室里,配备了多人在线虚拟导游实训平台系统,这个系统解决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而实地参观成本又高的问题,可在虚拟的环境中,浏览诸多景点,方便师生进行交互式的导游模拟体验,大幅度提高了旅游教学质量和效果、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

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已在国内设立了近十个教学实习基地,多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这些实习基地涵盖了高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经过校企共建及多年的合作和调整,使学生一年级的岗位认知、二年级的岗位见习、三年级的顶岗实习都得到合理组织安排,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特色专业的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职院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我院是2007年改建为高职,在继承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职业人才,形成了现在的师资队伍。特色专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优化架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各种奖励措施,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双师素质。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的专家和高职称高能力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在我院三个特色专业中,根据课程需要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外聘兼职教师;而且会不定期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三是定期输送老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熟悉企业运营和岗位。四是定期组织有关教师外出学习,开拓思路,解放思想。但是,毕竟我院改制时间短,现在特色专业的专业教师有两大问题:一是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较少,专职教师企业经验明显不足;二是师资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目前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会变得捉襟见肘,因此急需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多种渠道引进人才。

虽然以上所述远没有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卫彬.高职院校发展专业特色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 2010.

[2]雷润巧.浅析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张明慧.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价值工程,2010.

[4]张晓锋.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合肥学院,2009.

篇10

1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1.1 管理体制

我院2003年7月成立了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类实验室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学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由中心统一管理、统管共用,构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缓解了扩招带来的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压力,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 780余万元,实验基地占地200亩。2007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1.2 运行机制

1.2.1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省部共建园艺学基础实验室与山东省高校第一、二期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资助资金800余万元,购进了一大批实验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设施;利用“八五”“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重中之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资助资金2 000余万元,购进了以气-质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中的设备维修费,由学院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实验教学中心对科研项目收取一定的大型设备使用成本费,保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2 实验基地建设及运行

园艺实验基地占地200亩,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10 000余平方米,有果、菜、花、茶名贵品种资源300余种。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实验基地“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种运行体制”共存的运行模式。

一个平台是学校、学院投资搭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安保管理平台;两条主线是按照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定,实验教学和科研示范分别由学院教学、科研两条主线计划投入;三种运行体制是实行园艺实验基地教学用地由教学经费保障,科研用地由各科研项目保障,科技示范用地由承租园艺企业投资保障的运行体制。

2 保障措施

2.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2.1.1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明确了实验室使用与登记、实验设备使用与交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秩序。

2.1.2 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中心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实验室开放保障能力。

2.1.3 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实验室管理力量

发挥教师学历高、水平高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聘请相应教师担任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实验室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室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研究生协助工作,申请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

2.2 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

2.2.1 实验室实行多种形式开放

建立了时间、内容、实验器材的“三开放”模式,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积极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服务。每年相关专业50%以上的学生要借助中心的实验条件完成论文。2010年以来,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中,12人获优秀学士论文奖励。

2.2.2 重点支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三年来,共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6项、学校SRT项目12项、学院创业创新项目60项。

2.2.3 将学生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开放管理

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多、参与学生多,依靠中心的条件支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文化协会自编自演的“谢师茶”“沂蒙干烘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茗风”茶学创业团队集茶叶生产、加工、审评及茶文化于一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惠及学生200余名。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3.1 坚持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我校有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十分必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校传家宝之一,园艺专业在传承实训认知“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青春创业竞赛”,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搭建了平台。园艺学院有为学生提供土地搞专业实践的传统,最早是一个班一块地,院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农业,热爱专业。近几年,为更好地锻炼学生,学院在实验站开辟了“青春创业基地”,面向大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竞标,试行“模拟承包制”,划片划地,划树种分品种,明确责任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探索了本科生深度共享科研资源的新途径。

2.3.2 本科教育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即在本科一、二年级设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的导师制。青年教师由学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中选择。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使学生管理从以“管& rdquo;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对学生学习、选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结合专职政工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及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学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建了一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构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

3 效果与效益

3.1 设备使用率高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管理及运行状态良好,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益均较高,深得学院内外师生的好评。2012年学校根据山东省统一要求进行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审计考查,中心在7项考查指标中有5项名列前茅。

3.2 教学成效显著

3.2.1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77.7分,毕业生中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3年考研率高达59.2%,其中考取985和211工程等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8.7%。

3.2.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2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SRT、“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活动,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57名学生组建了17支创新创业团队。茶文化协会学生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个人二等奖各一项。

3.3 科研成果丰硕

课题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0余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教师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73余篇。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取各类国家专利32项。

3.4 社会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为44.1%,2011年为54.9%,2012年为58.7%,2013年为100%。本科毕业当年考取985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率高,2010年为21.1%,2011年为16.1%,2012年为17.7%。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园艺专业毕业生谢思惠,坚持自主创业,2012年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2011年启动名校建设工程,2012年园艺专业被确定为首期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专业。普通园艺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学院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王玉法,梅兰兰.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1):118-121.

[2] 周林,陈雨海,孙建迎,张庚灵,钟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改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1):123-125.

篇11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后,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热点,许多院校和专业针对高职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在全国业已形成“1+x+y”模式、[2]“分阶段螺旋式”模式、[3]七双一合三证书模式、[4]“弹性顶岗·双证融通”模式等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5]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互惠互利。就企业而言,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能及时、有效地将行业企业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甚至直接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所用,节省企业用人时的二次培训成本;通过接收实训实习学生,企业可大大节省用工成本,特别是因为旅游企业存在淡旺季而用工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生旺进淡出(即周末、节假日等旺季进入企业实习,平日淡季退出企业回到学校学习),不仅可以解决行业企业旺季用工荒难题,而且无需在淡季养闲人,节省企业经营成本。

篇12

关键词:高职;酒水;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61-03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的确定

(一)课程定位

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是旅游类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在的酒店和餐厅来说,酒吧是不可或缺的单元,所以,《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应该是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养成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学习目标:掌握酒水的含义与特点、了解酒的起源与发展。理解酒度表示与换算、酒吧的客源特征、酒吧的市场特征、酒吧的文化特征以及酒吧的位置特征。掌握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鸡尾酒及相关非酒精饮料的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接待服务、调酒服务、宴会服务、高档酒具的使用保管、酒吧管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工作中具备调酒技巧,有较好的酒吧疑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酒吧管理创新。

3.素质养成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水与酒吧知识。思维活跃,能管理部门活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养成拼搏进取的职业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课程

酒店管理工作中,除了标准化外,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是课程设计的中心。

1.专业能力的培养。运用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求,设计合理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酒水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专业能力,能达到酒店餐厅、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查找各种信息资料,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案设计和课业,重点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

3.社会能力的培养。设计与细化实境训练项目,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分工,又协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二)以酒吧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

针对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岗位群,依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高星级酒店、酒吧、咖啡厅开展的社会调研,对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参照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资格标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确定了4个典型课程任务,结合4个典型任务,把整个课程设计为4个教学模块(见下表)。

(三)学校教师与酒店专家合作进行课程设计

通过校企合作,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实施等方面,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先后与海航酒店集团、三亚喜来登大酒店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思路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教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工作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实施教学,以职业能力提升为考核主要标准,校企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微课等,可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观摩、实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在课程考核方法上,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式,而采用多结构考核方法,将形成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起来。该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分别是平时表现、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可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采用这种多结构的考核方式能突出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同等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考核还可考虑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如以证代考等。

(六)课程设计可与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相结合

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位,以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理念,在强调教学内容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适应性。方便学生考取课程相对应的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及侍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符合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双证书”制度。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两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及管理部分、技能部分。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培养既有酒水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饭店酒水业务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该课程为例,课堂授课课时为6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6课时,实训教学32课时,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如附表。

(一)知识及管理部分

(二)技能及测试部分

四、结束语

本文对《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海南省特色专业――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结果,但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校内外资源情况,对该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期培养出符合酒吧要求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岗位群;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酒店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基层岗位、职业岗位的锻炼,迫切需要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岗位群概念,从相同或相似的岗位集合认知中,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和岗位胜任力。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建设,要从就业岗位模块分析上,立足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上,以酒店基础岗位能力来构建职业岗位群任职任务,着力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特色性、开放性、职业性,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岗位群概念及酒店管理岗位群分析

所谓岗位群即相关岗位所形成的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岗位集合。从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来看,岗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基于岗位实际需求和岗位规范要求所构成的劳动岗位的具体工作位置。岗位群概念的提出,与酒店岗位专业的融合,催生了更多的高职院校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生产、服务为导向来优化岗位群结构,来增强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本身更加注重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导向,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是基于星级酒店或餐饮企业,来培养具有一定服务技能操作经验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不仅要具备自身岗位的适应性,还要具有以专业为依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岗位群理论和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有助于从岗位所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上来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体现岗位群的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管理和服务为主体的基本岗位人才,主要有酒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人力管理、客房管理、营销管理等一线管理岗位人才。岗位群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渗透,主要从酒店管理相关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或特点出发,从满足相关职业或岗位的主要职业技能上来开发相应课程,突出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如要求学生具备相应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品质、心理等素养。可见,对于岗位群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基层到高级岗位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从基础岗位做起来逐渐形成与酒店管理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才能改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和岗位能力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向上要立足酒店管理岗位基础所需知识和能力,将突出一线管理和服务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着力提升学生胜任酒店管理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素质。我们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阶梯及岗位人才规格定位为例,首先是最基层一线管理技术人员,以爱岗敬业为基本职业素质,具备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力;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在具备所从事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基层上,具备创新型能力,能够胜任各基层管理岗位的领班、主管等人才;最后是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还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实际,从岗位群导向下来划分各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餐饮管理或服务岗位,其工作内容主要针对餐厅提供餐饮、酒水、茶艺等服务,在岗位技能上,需要具备餐厅菜品的分类、设计,餐厅预定与接待服务、餐厅组织与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二是客房服务或管理岗位,主要满足客房清扫服务、客房对客服务、协调能力、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等;三是前厅管理或接待岗位,主要满足前厅接待、预定服务、前厅管理与公关能力,如对客沟通技巧、服务接待礼仪、信息操作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四是延伸岗位,针对酒店规模及实际,需要满足酒店其他管理及服务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如酒店康乐管理、酒吧管理、会展管理、茶楼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从服务接待、组织协同、交际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具备相应能力;另外,酒店销售岗位主要从酒店产品的设计、策划、市场营销,以及酒店公关、酒店宴会预定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具备沟通、交际、组织协同及营销策划等能力。

三、制约当前酒店管理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准确定位,多数院校参照本科教学规划,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特别是在“工学交替”实施中,对于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问题严重,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估,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技能性、职业性,以致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简单化、非系统化,知识体系不完善,缺乏应用的逻辑与思维能力。二是缺失对实训环境的搭建,尤其是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因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强而与之配套的实训条件不足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难以突出学科特色,多从国家专业目录上制定教学计划,未能从岗位实际知识、能力和技能上来优化课程组织结构,以致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训课时,未能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四是专业教材缺乏实用性,在酒店管理理论体系规划上相对完整,而对于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在突出岗位职业能力上,实践环节过于单一,未能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及国外酒店管理实际引入与之相关联的实训课程;五是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人才缺乏,多数酒店管理课程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难以从酒店管理实际中获得应有的岗位经验;六是学生职业意识不高,岗位忠诚度不够,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毕业生从深入基层到上升至高级管理岗位,其经历相对较长,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从足够的岗位时间、岗位经历中来增强岗位认知,同时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储备,关注毕业生职业晋升体系建设,减少人才流失。

四、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1)注重人才培养规格及能力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贯彻岗位群理念,强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任务。随着高职教育对岗位群理念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从基本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素质上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特别是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复合型能力,要真正将知识、能力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强调酒店管理实际,着力从餐厅、前厅、客房、人力资源和企业营销等岗位关联上,注重一线岗位管理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的热情,讲究人才规格的高素质要求,着力从服务岗位一线的实践操作和实训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职业竞争力。如能够胜任各酒店主要业务部门最基层的领班、主管等管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2)明确全程化职业化岗位群人才培养内涵要求

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来看,在强调就业岗位群理念实践中,要积极从高职教育实际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育全程化、职业化,人才成长交互性特点。在前三个学期,注重对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初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要渗透岗位技能实训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深入到酒店企业等真实环境,特别是对酒店类企业基础岗位的实践教学;第五学期要返回学校,加强酒店管理理论与职业拓展课程学校;第六学期重回企业,将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拓展能力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实现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再到管理理论再上升管理实践的全程化交互培养体系中。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始终将知识与能力建立直接关联,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管理能力,为优化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多层次、多元化就业岗位能力养成奠定了基础。

(3)强调课程整合,突出教育特色

酒店管理岗位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酒店管理本身在课程组合上,有饭店管理实务、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英语、饭店营销、饭店实训等课程,总体显得单一,缺乏特色,也难以适应餐饮、酒店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在课程优化上,一要注重对传统课程的重构,对酒店管理基本专业素质课程进行优化,适当融入酒店财务管理、食品营养与安全、酒店法律、酒店应用文写作、烹饪知识、厨政管理等知识,以及结合当前酒店餐饮企业职业经理人认证考试,融入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二要针对酒店行业特色化需求,融入茶艺、酒吧管理、插花、宴会设计等拓展课程,并让学生从具体岗位实践中来提升职业就业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模式的优化,让学生能够从三年时间里,从职业化理论与技能交互提升中形成岗位能力,具备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能力。另外,在课程融入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要突出职业特色化教学,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

(4)注重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深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校企对接实践中,要着力从行业、企业育人环境上,拉近校企合作距离,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从课程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上,深化工学结合。一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将校企合作方案进行细化,突出校企双方的共建,并从教学资源、师资结构上,注重现代酒店管理及优秀管理人才的融合,突出酒店管理人才职业意识、强调酒店管理职业道德,完善基于过程、基于任务等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岗位群目标下,结合不同岗位及职业特点,优化配套课程设计,强调对学生岗位就业力的培养。如在餐饮、客房、前厅等不同岗位,将基础职业能力进行细化整合,明确相应的职业操作要求,迎宾员所具有的餐饮接待、客房清扫员所具备的客房整理能力、前厅礼宾员所具备的行李管理能力等,从不同服务标准和操作内容上来形成基础岗位能力;协同好校内外实践课程教学,从职业基本岗位到延伸岗位,增强岗位群教学导向,利用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拓展岗位来增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在打造岗位群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从师资教学团队组建上,拓宽师资结构,选聘优秀管理经验师资参与到实训教学,选派优秀青年师资深入到酒店、餐饮名企中挂职锻炼,增强师资队伍双师型比例,突出师资职业化特质,逐渐形成专兼职师资结构合理,职业教学能力特色突出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五、结语

开展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忽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尤其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要从岗位仿真、教学课堂真实化建设上,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同时,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协同好校企合作管理,着力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实景、实境、实践教学上,营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从中获得应用的职业竞争力和胜任力。

作者:张蕾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

[2]陈静枝.基于岗位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33).

[3]许爱云.从就业岗位群的视角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游富相.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5]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及其法律保护[J].姜国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6]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朱云洁.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

篇14

9月份开始,因为多种原因,经常性地长期调课,临时调课,有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原谅。同时也提醒一下,为了工作量统计的方便,为了大家相互听课和校督导组成员听课的准确性,也是为了维护课表的严肃性,课务变动要以教务处的临时或长期调课单为准,紧急情况下以教务处电话或短信通知为准。初一初二调课人陈卫俊老师,初三调课人王军老师。两人自行协调的临时调课、代课也要到教务处履行登记手续,以免工作量统计失误。还有外出赛课、培训或其他公差的,在校办请假之后,也请和教务处正式说明,便于安排代课,工作量统计也不会出错。除了这些琐碎的,也必须做好的常规工作之外,教务处还做了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一、开学初,召开两次教研组长会议:评定上个学年的先进教研组、优秀备课组、优秀教案;商讨协调了本学期工作。发放校历和作息时间、调整作息时间。

二、上学期期末命题比赛(期末考试)评比结果公布、证书发放。目前正在对本次命题结果进行评定。第10周周一交稿,周四考试,有的老师比较匆忙,校对错误比以往都多了一些。文印室也十分辛苦。

三、积极组织协调各级各类优课、基本功大赛。朱敏老师、张红梅、汤景晨老师一等奖、于志富省二等奖、林慧敏省一等奖、蒋立力开始开设省级名校名师观摩课,近期朱礼朝、杨冬晴等几位教师还将代表淮安市参加江苏省学科基本功大赛。

四、再次汇总上学期课堂观察报告整理并发放证书要求教研组对上学期的课堂观察进行了整合,收到案例10个。已经评出奖项抱歉的是,因为T盘同步问题,上学期期末在提交案例过程有个别教研组提交的资料丢失,很是抱歉。

五、校本课程的安排:第二周梳理校本课程目录,第三周安排好初二年级完成选课工作,确定开课目录,第四周开始开设第10轮校本课程,计划开足6次,已经开设4、7、8周3次。受到网易公开课的启发,建议各位校本课程开课老师,利用校本课程时间或寻找其他时间,到微格教室录一节课,便于其他想选但是没有选到的班级下载观看。考虑本学期录制微型课程作为本轮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奖评定的必要条件。

六、学籍的填报与维护。所有学生学籍都在网络平台上操作,数据库在省教育厅。转学、借读、休学复学更加规范,报学籍也十分困难,因为以身份证号为第一关键字,申报时只要这个号重号,就无法获得学籍。因为尽管理论上不可能,但现实中真的有重号。

七、本学期校级观摩课主要是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观摩课:23人已经开设13节。听评课老师达200多次。

八、接待安排好代培、交流、跟岗、实习老师的各项工作。目前一切顺利,实习生已经回校,目前正在进行总结工作。

九、认真组织参加市教研室的自制教具、论文、教学设计评比:共收到教学设计28篇、教学论文篇,无论论文,还是教学设计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往年。其中已确认有4篇将会被免费收入正式出版的书籍中。

十、课题申报工作: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省级实验课题。今年新申报的6个省市课题,学校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2个,目前,拥有的或即将拥有的课题的教研组将达11个。11月4日下午2:00在更生楼二楼会议室,市装备中心窦玉满主任代表省实验课题管理中心对我校三个实验省级课题中期评估。专家评委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中心孙大军教授,教育科学学院袁维新教授,市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肖红梅老师;各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三个课题的总体印象,和全市其他学校相比,水平较高,不愧是淮安基础教育的排头兵,他认为,三个课题研究目的是明确的,研究的内容是充实的,研究的过程是详实的,研究的方法也是可行的,阶段成果是丰硕的。评委专家也发现了课题问题研究的症结,点到要害,对下一步研究有启迪意义。

十一、电教管理开学初恢复了更生楼ftp服务器暂存区的功能。同时IMO和T盘也在正常运行中。电教班长培训工作。安排南院所有空教室的投影机拆除维护工作。北院网络的网络工程。机房维护工作。本学期更生楼网速时快时慢,南北院也都出现过Ip地址需要手工指定的情况。下面提供一种手工指定IP的程序,供高手们参考。……QQ电脑管家现在是6.2版,金毒霸2012是sp2版,win7sp1版,office2010sp1版。再提醒一下,领取电信手机华为C860,安卓手机也是智能机,智能机也应该安装手机杀毒软件。可以试用91助手或者豌豆荚软件来安装,以免手机中毒影响心情。

十二、关注学科竞赛,积极支持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复赛集训工作。本周五13名学生将出征南京参加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关注初三口语大赛同学的赛前训练。十二、组织期中考试命题、考试等工作组织有序。今年我们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优化,在考试前我们对考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制定出考场布置图,以及各班级广播的检查为考试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目前和初一初二年级组协调,正在共同落实期中考试补测工作。

十三、青蓝工程结对。工业园区12位老师,还有今年刚来工作的8位老师进行了双向选择的结对。去年新一级结对尚未评定,要等待去年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正式结果。下个学年会作出改进,不等,先启动下一轮。

十四、粉笔字过关晋级赛粉笔字达标晋级赛本学年起启用新规则。原则上1976.1.1以后出生的老师必须达到粉笔字优秀层级,方可代表我校外出参加市级以上评优课。符合条件而尚未达到优秀的老师必须参加历次粉笔字过关晋级活动。对于粉笔字尚未达到合格层次的老师,教务处审核外出参赛资格将逐渐实行一票否决。第7届过关晋级赛共有49人报名,46人参加预赛,34人参加决赛,经过9名评委匿名评选(1、评委只能看到带有编号的作品,不知道是哪位老师;2、老师们也不知道是哪些评委),评出了份优秀作品,22份合格作品,份作品未定级。评选时,评委既要打分,也要给出档次。最后不仅看成绩,也看多少位评委推荐为优秀。所以下周将发放份优秀证书,7份合格证书,还有很多老师已经就是合格,不必再发,也有的以前是合格,这次未定级。下周我们将为尚未达到优秀层级的老师发一本楷书字帖。练完一本可以以旧换新。12年初将继续组织第8次比赛。建议大家坚持练,坚持扎扎实实练。而不是比赛时认真写。下面我摘要地读两个通知。

关于组织“年淮安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

一、参赛对象:中小学相关学科197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备教师资格的在职青年教师。

二、比赛内容:比赛内容包括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通用技能比赛项目包括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四项;全市比赛专业技能项目分学科另行确定。本年度进行的是语文、历史、信息技术、体育。目前教务处已经知道语文、历史、信息技术已经开始,经过争取我校共选派4位选手,目前已经确认1位将于下旬参加省级比赛。“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参赛对象、比赛内容相同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奖次。其中,一等奖占参赛选手总数的20%,二等奖30%,三等奖30%,优秀奖20%。获奖选手的获奖证书由省教育厅颁发语文每市3人共39人;历史每市2人共26人;信息技术每市2人共26人,体育每市2人共26人。2个以上分城市和农村,26人一等奖最多3人,39人一等奖最多4人。出线难,省级获得高奖项更难。

项目

专业技能

通用技能

形式及权重

具体形式根据学科特点确定。(30%,在音乐、体育、美术三科竞赛中,本项占40%,同时通用技能权重相应降低。)

粉笔字

(10%)

即兴演讲(10%)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20%)

课堂教学(30%)

要求

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书写一段文字,要求布局合理,字迹端正,书写规范。

给定话题,即兴演讲,要求思路清晰、表达清楚,时间控制在分钟之内。

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课件制作精美,操作流畅。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师生互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11月21日高中化学比赛项目:笔试实行闭卷,评委阅卷;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与实验技能展示项目担任逐一进场,评委打分;粉笔字当场书写,评委打分;即兴演讲单人逐一进场,评委打分。比赛过程中,选手不得使用手机和网络,不得将手机带入比赛场地。比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初中语文11月28日比赛。自备工具书(字典词典)……从方向来看,以前那种集全组之力磨好一节课外出参赛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对参赛者单兵作战的能力,离线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流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据闻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流程时不能上网,不能使用自己的电脑,也不能带优盘或其他资料,是在规定的台式机中操作,只提供少量资料。以后有机会,我们将邀请参加过这种比赛的几位老师分享他们的参赛经历。建议各个教研组能出台本教研组3周岁以下基本功大赛的方案,高标准严要求,全能式一站式比赛,特别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音乐、美术、综实等年没有省市级赛事的学科组,更要未雨绸缪,利用这样的契机,提高全体老师的教学基本功。3周岁以下必须参加,3周岁以上报名参加。教务处将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十五、今天正在登记新教师汇报课,近期将启动高级教师评优课。下周一交:学生为本的教学行为反思,100字左右。上半学期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第四届科技节10月13日-10月2日,以“探索,创新,成长”为主题的第四届科技节全面展开。本次科技节共召开各类协调会8次。圆满完成预定计划。

(1)开幕式:大型广场实验展示13号下午在教学楼前广场科技节华彩开幕,刘颖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话,主持人刘莉老师的连珠妙语点燃了大型实验展示广场。化学组“缤纷致辞”、“焰色反应”、物理组“开明四号“水火箭”发射”、“四两拨千斤——滑轮组实验”、“万马奔腾: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放飞梦想:孔明灯”、综合实践组的“落英缤纷——花样降落伞”,这些大型实验展示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向往和热情,也是校园广场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感谢物理组、化学组、综合实践组老师的创意表现。第四届科技节各教研组纷纷投入到学科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中,活动更体现学科特色。

(2)信息组继续承担本次的宣传标语征集、海报设计等前期宣传工作,他们还开展了如下活动:初一年级:TrueTpe造型设计、搜索大比拼、调查最新信息技术发展、机器人表演初二年级:搜索大比拼、电子小报、电子杂志、机器人表演初三年级:程序设计本次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作品精彩纷呈。同学们充分地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图片、文字、符号等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充分地体现了第四届科技节的主题:探索·创新·成长,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提升了同学动手、绘图、思维、整合、审美等多元智能。

(3)思品组关键词:青春、创意、幸福他们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特别注意内容、形式的创新。科学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活动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快乐体验和幸福收获。本着这样的原则,他们开展了如下活动:初一:“与幸福牵手”幸福卡片征集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懂得了珍惜幸福,探究幸福,追寻心灵快乐的奥秘。初二:“律动青春”校园情景剧创作及展演活动;剧本创作选题丰富,表演趣味深刻,激发学生回归生活和成长本质,积极调整生活态度,思考和实践人生目标。初三:“文化淮安、幸福家园”淮安文化名片设计展示活动。感受家乡淮安文化的脉搏,生出对故乡的真情和爱。

(4)历史组“历史上的科学家”。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表达了同学们对科学家们的崇敬,诠释了科学家的精神,展示了同学们深厚的演讲功底。

(5)生物组美食品尝会、茶艺表演等活动。10月21日中午,科技节闭幕式现场的茶艺表演让我们感受了一把传统文化的魅力,环环相扣的“精、清、净、美”的茶艺表演,

(6)音乐组制作音乐小乐器活动。孩子们制作的乐器中有用陶泥捏制的陶笛、用空纸盒和牛皮筋制作的具有古典韵味的琴、即使是一片随手摘下的小小的芦苇叶儿也能在简单的卷裹之后吹响大自然的美妙的哨音、五彩的奶茶饮料吸管在美的安排下有秩序的排放着俨然就是一个美丽的排箫。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原本打算丢弃的废物也能在一个富于创意的大脑指挥下和一双灵巧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人见人爱的乐器宝贝。这个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参与同学更多更广,参赛的作品质量更高,更有创意。

(7)美术组奇思妙画活动。在科幻画的辅导中注重“科学与艺术,幻想与绘画”的完美结合,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将科学知识和美术技法表现相互渗透,奇思妙画,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任意描绘,在科学、艺术的世界里遨游!最后我们还邀请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代表组成学生评委团,让学生自己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有创意、最漂亮的图画!目前本次科幻画比赛优秀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期在今年的全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

(8)地理组本次地理组的科技节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初二年级围绕“太阳系”做了在一起宣传展板;10月19日在初二地理组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还组织了测量太阳高度的活动。期中初二(8)班德杜永斌同学经过探索研究还自制了测量太阳高度的简易仪器,目前正在申报个人专利。

(9)小记者站指导老师朱艳红,带领记者站的全体同学深入到科技节每个活动之中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小记者完成稿件:2篇,涉及内容:生物,思品,音乐等学科老师的采访稿、现场体会等。有了前几次的经验,朱艳红老师指导的记者站工作进展有序,信息覆盖面广。因为提前安排的采访任务,让记者们选择发挥的空间很大,在校园信息收集中我们将更加努力。负责科技节报纸报道的朱继春主任充分小记者们的稿件,稿件多,质量高,有灵气。每个教研组的活动,精彩纷呈。活动更关注内涵和品质,立足体验,倡导“创新”,推动了学科课程研究,提升了教师创新意识,构建了和谐活跃的科技校园文化。今年的科技节活动在第三届基础又新的提升,经典保留的活动比较多,这些保留项目越来越成熟,做得越来越出色,也涌现了更多新颖的活动。以前很多文科学科常常纠结于“科技”二字,今年,跳出科技,更关注科技节的“探究”、“创新”的特征。……。这些活动,都反映了老师这些年教育理念的变化,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本质的理解。给孩子传递精神:探索奥秘,追求真理。科技教师们团队的每位教师:享受创新,收获友情,快乐人生。校园中没有纯粹的教学行为,怎么样赋予教学行为以教育的意义?比如无论哪个年级,目前都还有很少数学业成绩很不如人意的孩子,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如何帮扶他们?我们感觉,好像最最重要的是,咱们老师不能哄骗他们,不能忽悠他们,不能敷衍他们,我们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同时也尊重他们不接受帮助的“自由”。

如果我们做不到发自内心地爱他们,我们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恰如其分地关注他们,必要时推一把。

这些孩子,如果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回家逐题做学案,那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建议,所有学案中的题目都是选做题。

如果我现在数学的水平100分只能考20分,那么我把下次成绩定位于30分。分析一下下次测试的范围,想想怎样就能拿到40-0分,根据这个目标来安排自己的课内课外的温习、作业与复习,一定比现在更有效。

就这样一步步读懂课本,一步一步恢复信心。只要还能进步,只要还在进步,信心就会恢复,对学习就不会失望乃至绝望。

什么时候都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想办法。从最坏处入手,往最好处努力。近来课堂听的几节有一定工作年限老师的课,都很严谨、规范,条理井然,板书很清晰,交代很清楚,环节也很紧凑。只是隐隐觉得,课堂气氛还略显得沉闷了一点,不是图欢声笑语的热闹,但一节课如果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上下来,安安静静地学下来,波澜不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似乎真的少了些什么。

课堂教学的确有技术含量,但是热情也很重要。

咱们教师怎样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热情,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