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范文

有价值的教育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2: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价值的教育问题

篇1

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题意时,教师要扭转方向,把学生引上正路。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与学生知识生活有关的问题。日常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头活水”。运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品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是最有效的。

提适合学生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一些“不确定化”的问题,能够做到分解,化难为易。“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教师不仅要能提问题,还要教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时可以增加材料的输入,但需要增加趣味性、通俗感,解决学生“没话说”的问题。

提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看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水平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提问时,不要强迫学生回答,这种做法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下面思考。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初衷虽然感觉很好。但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往往过于笼统令教师失望。这容易暴露出问题指向明确性与答案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开放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所不及时跟进问题,提出问题切忌大而无当,切忌内涵与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提学生反馈中疑惑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回答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真正的有效提问应首先落实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的了解,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能力与水平。提出能紧追学生的反馈,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追问,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提问的艺术

问题的提出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秒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问题的提出要有渐进性。问题的提出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理解。理解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前提。设计问题时,要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云:“师逸而功倍”。老师只有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的提出要有挑战性。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关心、喜欢的问题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实现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找到师生的结合点。这结合点就在于问题要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紧扣学科枢纽性知识,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提出要有探究性。问题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问题的提出要有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一步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都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下一个问题应该在哪里等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诱导”下走出的距离来确定,及时调整。

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性。钱梦龙认为:“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可见,问题既要让学生有成功解决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有区分度的问题,它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描绘出精确的,又能被个体内化,甚至与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图式。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有效提问的经典策略

追问。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例如英国的一家电视台准备拍摄介绍有关中国的专题片。学生的答案都拘泥于书本里的领土面积、人口、疆域、海岸线、邻国数、岛屿等。而中国之“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情感目标的挖掘。因此,教师再次追问:“你知道中国还有什么之大的方面?”通过教师的迫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发展的习惯,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追问常常表现为有张有弛,适时、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不仅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与缜密度。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层或思维不开阔的情形下,可以适当采用追问。

反问。反问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给学生以判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面设问;也有从问题的反面设问。高明而有效的反问,能起到揭示矛盾的作用,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时地通过提一些刺激性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能促使学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智慧,我们必须确定一点,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已经正确的答案中再理解、辨别,有利于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比较鉴别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价值;提问

中国分类号:G623.2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之初就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教师做恰当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善于提问

“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我们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好多优秀的教案都是通过“提问题”作为线索设计的。当学生习惯于这种问题式教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他也就习惯于“提问题‘了。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形成了“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1】。

二、打破权威,使学生敢于提问

怀疑是提问的基础。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教师应抛开师道尊严的外套,树立“善解人意,乐于交流”新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敢于向教师提问了。教师应当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在对待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可对老师提出质疑或批判否定,这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是大大有意。

三、抓住课堂各个环节,使学生急于提问

1、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对于我们教语文的教师来讲,“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对课题进行推敲,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可以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书,使他们的脑子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转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可以以文章留给读者的空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2】。例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再次迸发出火花:“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要预测一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一些经验,大胆想象和推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乐于提问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语文,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课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们积极思维的表现,结合语文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但是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一贯的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需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做孩子的知音,充分认识孩子良好提问习惯的形成对其一生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开辟良好的提问空间,让提问伴随孩子迅速成长。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 案例教学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0-01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

3. 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

3.1 选择案例原则

3.1.1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案例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要利于思考,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做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1.2典型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疾病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的特征,掌握诊断治疗的运用,以及求得对案例可能做出的多种治疗方案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疾病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疾病的要点和特征。

3.1.3针对性强。

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某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诊断治疗的能力。

3.1.4要与我国基层卫生工作环境相适应。

在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多面向基层,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代表性案例。

3.2 完善教学

3.2.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疾病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完善教学案例库。

实施案例教学法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要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临床教师可通过去医院或相关企业加强实践,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学校应与医院或相关加强合作,为教学提供案例。

3.2.3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的衔接。目前中职卫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专业基础不扎实,而案例教学法趣味性强,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案例与专业基础的衔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既掌握了病例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巩固理解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主动性。

3.2.4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要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便于比较客观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5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病人模型上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该方法实施中,要注意案例的选则及在教学中的完善,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优势,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2] 王迎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1(11).

篇4

[关键词]价值链 旅游产业升级 问题研究

随着旅游产业日渐成熟,新形势下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研究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peter hines将价值链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将顾客和原料供应商纳入价值链;郁义鸿(2006)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链条;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二、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概述

借鉴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观点,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提出构建旅游业升级路径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即: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产业功能升级和旅游链条升级。

(1)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高旅游链条中某环节的工艺流程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2)旅游产品升级是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品种、形式等,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3)旅游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旅游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剥离原有低价值链环节,强化核心业务。

(4)旅游链条升级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1.价值链协同性较低

旅游价值链的优势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当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价值链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各环节整合在一起协同效应优势尚未很好发挥。

2.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虽然环鄱阳湖区旅游产品数量很丰富,但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品,大多是“舶来品”,参与型、体验型的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较少。

3.产业核心环节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价值链上的核心,它将旅游价值链各环节串联起来,承担着旅游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环鄱阳湖区旅行社的竞争力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发挥核心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

4.产业扩张力度不够

综观旅游发达区的成功经验,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旅游经济辐射效应,迅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在产业扩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扩张的规模均远落后于旅游发达区。

四、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对策

针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提出推进其升级对策。

1.流程升级: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环鄱阳湖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坚持“政府主导”,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旅游业紧密合作机制,来协调旅游价值链的各环节有序发展。创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体制,强化领导协调能力,将与旅游密切相连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2.产品升级:打造创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环鄱阳湖区应对现有产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原有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优势,推出全新旅游产品。开发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求。

3.功能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环节

环鄱阳湖区应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强化旅游价值链核心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成为沟通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平台,网络将“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开展网上业务外包来强化优势环节,是现代旅行社的发展趋势。

4.链条升级:全面扩张价值链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同时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行业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环鄱阳湖区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业的扩张,协调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发展。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试点,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来推进全省旅游业多元化进程。例如,华侨城集团,在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华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题公园系列,在中国主题公园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黄敏.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50-53.

[3]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房地产交易市场刚刚形成,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还很不健全,使房产价格上涨过猛,房地产交易中部分属于国家的土地收益流向了单位和个人,给国家造成了损失。为了加强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解决城镇房地产交易中国有土地收益流失问题,促进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有关规定,决定暂时实行在房地产交易中国家收取部分国有土地收益的措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未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的,经房地产交易市场由当事人协议出售、出租的城镇国有土地上的各类房屋(不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司新建的商品房)均应向出售、出租人收取一定的土地收益金。

二、征收土地收益金要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合理调节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使房地产交易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并为向土地有偿出让、转让过渡创造条件。

三、土地收益金按房地产交易建筑面积计收。在房地产买卖中,从超过房产评估价格以外的收益中收取,超过房产评估价格一倍以内的按不超过20%收取;二倍以内的按不超过30%收取;三倍以内的按不超过40%收取;三倍以上的按50%以上收取。对出租的房屋,参照上述比例从超过限额标准租金以外的收益中收取。具体收取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确定。

实行收取国有土地收益金办法后,凡过去地方在房地产交易中采取的收取环境差率、超标费、罚款等措施同时废止。

四、土地收益金由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收取,土地收益金收取情况与其他交易资料一同放入产权产籍档案,以便与今后按照国家及各地制定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办法再行交易时相衔接。

五、土地收益金作为财政收入上缴当地财政,按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

六、在房地产交易中,为了有效地解决国有土地收益流失问题,克服偷漏国家税费现象,对房地产买卖要实行先评估价格后交易,并对成交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按评估价格计取税费。各级物价部门、房地产部门要共同做好价格评估,推行挂牌交易,对成交价格实施登记审验、进行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物价部门所需业务费用,可从现行房地产交易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做为补充,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商确定。

篇6

“细心组”的妈妈对孩子观察细致,以老师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的发展特别关心。“豪爽组”的爸爸是最关心孩子的快乐,至于孩子摔了、磕了、碰了全不在乎,呵呵一笑了事。“马虎组”的爷爷挺逗,什么都不过问,似乎每天不把孙子领错就行了。“多事组”的奶奶们可就麻烦了,她们关注的――唉!鸡毛蒜皮。

说真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很爱和细心的妈妈们交流,对孩子的保育问题我爱跟豪爽的爸爸谈,唯独对多事的奶奶我敬而远之。

可我们班就有几位多事的奶奶,见了你话匣子就关不住:“老师,有个孩子推了我孙子一下,我在教室门口看见了”、“老师,我家孩子不爱吃胡萝卜,如果哪天饭里面有胡萝卜,你别给他盛”、“老师,把××和我们孩子调开坐,他上课老爱讲话,打扰我们孩子”。有时,我还真觉得她们太“烦”了。

后来,有一件事却使我对多事的奶奶重视起来。那天早晨,小雨的奶奶来了,我正想躲开,她冲我过来了:“老师,跟你反映个事”,得了,又来了!我只好“强颜欢笑”:什么事您说。“小雨这几天早早地就吵着要来园”,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她接着说:“我问孩子了,她说,‘老师说过了,每天早上要朗读识字游戏中的儿歌,如果谁能把重点字认读完,就奖励小桃心’”。听到这里,我说:是啊,这一段时间早上不做操,我让他们来早一些,来认读汉字,练习算术。小雨的奶奶听了很高兴,之后小雨每天来园都很早。

之后,我特别留心“多事”奶奶的小报告,我发现,其实她们反映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如,叶子的奶奶反映孩子床上有馍渣,经检查,原来是他吃不完的馍,就放进口袋。还有几位多事的奶奶反映的问题也给我敲响了警钟,避免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我们老师经常自喻为孩子的妈妈,因为妈妈对孩子关怀备至,但我现在认为,老师不但应该是孩子的妈妈,还应该是“多事”的奶奶,拾起一地鸡毛,我们也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篇7

1、专业水平的提高,在理论中丰富自我

阅读网页设计相关书籍,经常上网看网页设计教程及论坛,勤动手设计,网页页面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专业素质的提高,在吸纳中充实自我。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骨干教师这个群体的帮助下,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吸取精髓;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3、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常规中提升自我

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要求批改作业后,认真、仔细、及时得讲解作业、分析作业。

4、专业精神的提高,在反思中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摘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5、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在练习中重塑自我。

篇8

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代扣代缴单位为员工支付保险有关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请示》(黑地税发〔2005〕19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有关规定,对企业为员工支付各项免税之外的保险金,应在企业向保险公司缴付时(即该保险落到被保险人的保险账户)并入员工当期的工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企业负责代扣代缴。

篇9

关键词:教育实践 教育实验 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研究而兴起的教育实验,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发展迅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实验的项目内容,从学科性的单科、单项向着多科性的教材教法改革实验,以及包括学制、课程、学校管理、家庭和社区教育在内的整体改革综合实验发展,使教育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种类型的教育实验的开展,是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一环。教育实验所带来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被人们所称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育、教育实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教育实验中尚须改进和发展之处做一些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帮助问题的解决,以促进教育实验适应时代、社会、人们的要求与变化。[1]

二、概念界定

1.实验

实验是一种尝试,是研究人员为了发现某些未知的规律或效果活了验证、建立或说明一些建议或已知的事实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的某种活动。

2.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心理学实验将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引入教育科研领域的,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人们对教育实验的界定存在着分歧,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教育实验是什么”。对这些定义进行总结,可得出关于教育实验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规定性定义,指作者创制的定义。二是纲领性定义,指的是事物应该是怎样的定义。而本人比较赞同的教育实验的定义是: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者根据实验假设,有条件的控制实验情境,对实验变量进行主动干预,验证实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进行教育实验价值判断的教育实践。[2]

三、我国教育实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育实验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教育实验相较于其他教育事业而言,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行政部门再也不是采用“一元化”的管理模式,再也没有强调“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以无为、宽松为教育实验营造了“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在这种“繁荣”之中,出现了“山头主义”的现象,如有些人只从本人、本单位、本团体或本地域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他们为了争抢风头,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获得实验项目,或获得实验点的挂牌。有些实验所重视的是宣传效应,而非实验过程和严密的操作,杜撰实验数据等。虽然一些民间学术社团对抑制教育实验中的山头主义有积极作用,但它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事实而言,这些社团的成立可能会变成实现他们自己利益的帮派。

2.盲目选择教育实验课题

确立有价值的教育实验课题,一方面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创立新学说,达成新思想,使实验本身更具有科学意义;另一方面,与实践相结合的有价值的教育实验课题,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我国的教育目的,使实验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然而,在实践中,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不是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实验课题,而仅仅从报刊上了解教育改革的信息,教育研究的热点,盲目地追赶时髦,或者仅凭经验、直觉或者某些专家的讲话,对实验的必要性、可行性不经过科学论证,就组织人力物力匆匆上马,从而导致课题低水平重复,实验盲目,低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甚至影响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教育发展形成新的障碍。[3]

3.教育实验控制不规范

实验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程度。但是,许多地方的实验缺乏必要的控制。例如,设置了对照班组,但对照班的老师不甘落后也暗自采用新方法和实验班开展竞赛,致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为了取得明显的实验绩效,增加上课时间,或者将实验班的差生转移、淘汰。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效度。[4]

4.教育实验中的操作性不强

在各类实验中,研究者所投入研究的自变量大部分是具有抽象性和个性化色彩,较难以效仿的实验变量,如师生关系、教育气氛等,而对那些具体性、操作性强的教育实验变量的研究则不够,如教育形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这种情况颠倒了教育的主要变量与次要变量,使得师生关系、教育气氛等似乎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师生关系或教育氛围等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它们对教育过程所起的只是一种促进或抑制作用,具有改善或强化其效率的功能,而不是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它们不可能能导致教育过程中断或教育质量的全无。[5]

5.教育实验推广效果递减

教育传统的强力量拒斥着实验的新理论、新方法;教育实验自身理论贫乏,缺乏创新,严重降低了实验的推广价值;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的改变;实验推广者对实验结果理解上的歧义;决策主管部门对实验结果的应用不很重视等原因,造成了教育实验在推广中效果逐步衰减的现象。这不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实验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6.

[2]寇琼洁.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D].河北大学.2004.

[3]孙俊三.关于教育实验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篇10

 

何为真正的教育理论,这是一个贯穿教育学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命题。说它是“基本命题”,是因为它关系着何为真正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科学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都曾探究过该命题,并以此命题为切入点,论述何为真正的教育学,如何实现教育学的科学化,比如,奥康纳、赫斯特、卡尔等人的论述,其中,当代英国学者卡尔(Wil-fred Carr)的教育理论为我们认识何为真正的教育理论,何为真正的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

 

卡尔曾任英国哲学学会副主席,他对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论述得较为独到,创新意义较强,虽然他的研究成果的中文译本并不多,但为数不多的中文译本却被我国学术界广泛引用,他的观点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较大。他被看作是“第一个借助于批判理论,从元理论的角度,来系统反思教育理论研究性质及其认识论规范的人。”他所致力追求的教育理论生产逻辑,是符合教育理论本性的认识论规范的,他期望从教育理论的认识论出发,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教育理论”,实现真正的教育学研究。卡尔认为,有关教育理论性质的思想总是关于教育实践性质的思想,并且总是体现为理论如何运用实践的一种潜在意识;所有教育理论都是显性或隐性的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理,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一对“如影随形”的概念。教育实践的逻辑是卡尔探究教育理论生产逻辑的前提与基础。

 

一、教育实践的发生逻辑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卡尔是从“实践”出发来建立他的元理论的。他曾告诫学者,教育“哲学家不要不顾教育实践的逻辑问题,来讨论教育理论的逻辑问题。教育理论家不应该出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而对教育实践持一种看法,而当他们考虑运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对教育实践又持另一种看法”。这一精辟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当前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研究现状的写照与批评。“卡尔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批判那些不是为了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揭示它们不是‘教育’的理论。”

 

我们在理解教育实践时,仅依赖于我们常识性的知识去理解,常识性理解的实践内涵是否需要哲学的检验呢?卡尔认为,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当然要依赖哲学的思考,从传统上看,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解就存在着误解与不足,比如,最典型的是有关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种观点,即“理论指导实践”和“理论与实践相互对立”,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前者的问题是使实践的范围几乎扩大到无所不包的程度;后者的问题是把实践窄化。卡尔理解下的教育实践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实践的发生受实践者内隐知识的指引,而不是仅仅受“理论”的指引

 

人们的实践活动接受彼此“心照不宣”的、内隐的、一般所说的普通常识的指引。就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来说,教育活动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性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以若干可行的方式去改变受教育者。所以,“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照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而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活动只能根据缄默的、最多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阐述的思维图式来理解”。卡尔在这里所指的实践的发生不仅仅受理论的指引,而且还受实践者所拥有的内隐知识的指引。实践者的内隐知识类似于波兰尼所指的“个体知识”,也有学者将它称为“个人知识”。实践者的内隐知识具有情境性、经验性与内隐性,它对实践的指引与显性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引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实践的发生是有“序阶”,理论只能指导实践的某一“序阶”

 

实践从发生到结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同的“序阶”。序阶指的是层次性或阶段性。某一实践在理论的指引下发生要经历不同的序阶或阶段,理论可能只对实践的某一序阶起指引作用,而其余序阶的活动则由实践者本人来判断,或者由其他理论来指引。“因为,实践需要不断的由第一序阶之原则指导第二序阶之原则,依次类推。如,‘该做什么’为‘实作’之第一序阶原则。但在实践活动中,行动者不会永远被局限于依循原则。因为行动者自己会判断什么情境该用什么原则,而不是完全由理论性的理论原则来替他下判断”。卡尔指出:“一般而言,这些原则(理论原则)虽能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但是,决定采取和应用一些原则到实际情况时,不能只依赖理论之指引。”该观点表明了理论指导实践发生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同时,这也是其局限性。

 

(三)教育实践是具有价值目的的伦理活动

 

教育实践不变的永恒特征之一,是具有价值目的的伦理活动,它所隐含的伦理规则是用来区分真正教育实践活动与非教育实践活动、好的与不好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如果不考虑教育实践的伦理特质,所谓的教育理论只为实践者提供“如何做”的知识,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理论。“可见实践行动与‘知道如何做’或与某些技术无关,可是一旦教育活动之伦理特质丧失,纵令行动者知道如何做,亦不能算是教育活动”。比如,某些具备理论特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转化为教学技术,如果不考虑教与学的价值目的,这样的教学活动,无论它的效率是高还是低,都不是涵盖伦理原则的教育实践,即它不是真正的教育实践。

 

上述教育实践发生的逻辑表明,仅有教育理论的指引,真正的教育实践是不会、也不可能发生的。基于上述教育实践的逻辑,卡尔得出了他的“真”教育理论的生产逻辑。

 

二、“真”教育理论生成的基本逻辑

 

基于对教育实践逻辑的认识,卡尔得出了真正的教育理论的诞生逻辑,即得出了教育研究如何进行,才能生成真正的教育理论的观点。

 

(一)真正教育理论的生产应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教育问题一般是在教育活动中,实践者的实际做法不适合其目的的实现时产生的。卡尔认为,这是由于实践者所拥有的解释其实践的理论图式,与他的教育实践不相符合。“因此,一个教育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实践的失败,也意味着从实践有效性的信念中派生出来的理论的失败”。教育理论研究就应从此出发,以改进实践者用于其实践的理论。

 

卡尔认为,只有基于“教育问题”的研究而产生的理论,才是真正的教育理论。他把不是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称为学术的、理论的研究,但这并不会诞生真正的教育理论,比如,教育哲学多采用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价值规范的辩护方式就是如此,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这类学科多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些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是理论问题,它们是为了理论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质上是哲学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它们不是真正的教育理论”。

 

卡尔认为,教育理论不应该以其他学术性学科为基础来确立教育学理论在学科领域内的地位,以吻合当下学术领域的分类标准,比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这类为理论而生产的理论往往与教育实践特别是教学实践无关。卡尔认为,教育实践是“真实”的实践而不是虚拟的,他举例说:“当教师们论及‘班级管理’、‘好好调教孩子行为,的时候,教师们所谈论的不是一个普遍之共相,而是他们所遇到之特殊情况。教育实践所指的是此种教师所遇到之特殊情况。”卡尔试图说明的问题是,在构建教育理论时,要考虑实践的真实性、具体性而非学科建设之必要性。他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解决或减少了某些问题,或者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指导;科学理论之所以被拒斥,是因为它不能够解决它自身的问题,或者是与手头的问题毫不相干”。教育理论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解释教育现象,另一个是解决教育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传统的教育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问题,或是其解释“不科学”,从而使其不能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或者过于重视解释而忽视“如何办”。总之,这一现象导致教育理论常被教育实践界所批评、指责,其所谓的教育理论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理论。

 

(二)真正教育理论的生产过程应兼顾“教育”与“科学”的双重属性

 

卡尔所在的时代,“实证”“科学”的认识论规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学、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但卡尔认为,科学的意义重在“过程”,科学方法不能漫无限制地应用于人文科学所有领域的研究。教育理论如何体现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呢,卡尔的一句名言是:真正的教育理论,既是“教育的”,又是“科学的”。

 

教育理论是“教育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研究不是纯粹的事实研究,而是要考虑教育活动的历史的、价值的、形而上学的、规范的等因素的研究,不能将它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换句话说,教育学具有人文性,不能完全像自然科学的实证的研究那样进行教育学的研究。从卡尔所在的时代开始直到现在,实证主义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式,对教育理论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卡尔强调教育理论的“教育性”,一方面,他批判了科学主义教育理论观;另一方面,他的教育理论观也切中了教育学的人文主义特性。最值得强调的是,卡尔并没有把教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简单地对立起来,他认为,教育学一样可以成为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主要指的是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他指出,科学理论的独特性不在于它的逻辑地位,而在于它是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产物。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同样可以体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在过程中同样可以体现出科学性。正因为如此,教育学与自然科学可以同样具有“科学性”。

 

概而言之,卡尔认为,教育理论研究即是“教育的”,又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的”意味着价值性、目的性;区别于实证主义认识论所强调的科学理论的生产方式,教育理论的构建需要具有“教育性”的科学标准,即所谓的又是科学的,强调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这一观点很好地解决了教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同时,它又保证了真正教育理论的诞生。也就是说,无论研究对象是什么,只要研究过程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地接受批判、反思和修正,就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三)“实践有效性”是检验真正教育理论的价值地位和其有效性的标准

 

卡尔的教育理论被称为批判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知识生产过程的基本逻辑是:知识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以实践问题开始且以实践问题结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公开接受实践者及其共同体的理性批判与反思,从而求得自我知识发展的过程”。关于真正教育理论的价值地位和有效性标准,卡尔提出了一个相当经典的判断。

 

当教育理论对理解实际教育经验提出建议时,所获得的理论只是教育的“地位”;当教育理论提出的建议在实际情况中获得验证之后,所证明的理论只是教育的“有效性”。卡尔强调理论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的价值地位和有效性标准是由实践及实践者作出评判的。他认为,如果理论独立于实践之外进行建构或加以测试是不可接受的,理论只有在理解实际发生的结果时,才能加以修正、改善和评定。“教育理论家视教师为其理论检证的对象,或视教师为接受其理论并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求助者,均是不对的”。在传统上,教育实践工作者总是在实际工作中去验证理论中的概念、信念、价值观与假设,以重新整理其经验;新教育理论认为,理论倾向于向实践工作者提供知性资源,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作出观察、解说和判断,向教育理论的适切性进行挑战,从而使其变得更理性、更一致,“因此他们亦会采取更明智、更有规律、也更有效的方式去从事其实际工作”。

 

三、卡尔“真”教育理论生成逻辑评析

 

叶澜先生曾经写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问题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尤其当议及教育理论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进步时,大多都不能绕开它”。卡尔“真”教育理论生成的逻辑,同样没有绕开它,他从不同角度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在论述中,卡尔主要涉及下面几个命题。

 

(一)教育理论研究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从本质上看,在卡尔教育理论诞生的逻辑中,有两个命题都涉及了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追求问题。这两个命题是:(1)“真”教育理论的生产应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2)“实践有效性”是检验真正教育理论的价值地位和有效性标准。这两个命题指出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那就是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是生产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的根本价值追求。

 

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咬不烂的“老牛肉”问题。卡尔强调,真的教育理论应“以研究主体的建议为核心,在理论的陈述中,研究者作出具体的价值判断和技术选择,(给教育实践)提供道德的、技术的各种规范”。卡尔的这一陈述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理论,只有真正的教育理论才能给教育实践提供道德的、技术的各种规范的指引,才能为教育实践服务,才能解决教育学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卡尔所在的时代,何为真正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当然,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试图修正教育学的发展方向,论述了何为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然而时至今日,教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位置仍然是尴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并且非常严峻。比如,我们常常听到一线教师这样说:“不学你的教育学理论,照样可以教好课”;有学者去学校作报告,教育实践者会善意地提醒:“你的报告别太理论了啊,要实践一点。”卡尔的“真”教育理论诞生逻辑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解决之方法,那就是要生产能提供价值判断或技术建议的理论。这种能为实践服务的理论,才是真正的教育理论,为我们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与价值指向,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毋庸置疑。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呼吁:“对教育实践的关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研究的主旋律,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同旨趣。”虽然卡尔在论述“真”教育理论逻辑时,认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不是教育理论的观点有偏颇与不妥之处,过度排斥了其他学科对教育学发展的滋养,但卡尔关于教育理论的价值追求的建议不失为一剂医治教育学发展之“病”的良药。

 

(二)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之路

 

知识属性的认识关系到知识生产方式的运用。卡尔“真”教育理论诞生的基本逻辑命题之一是:真正教育理论的生产过程应兼顾“教育”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这一命题说明了教育学知识的属性问题,那就是教育学知识既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因为,它既有价值的涉入,又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由于它是基于事实的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科学性。在明晰了教育学理论知识属性之后,卡尔接着引领我们思考的问题,便是如何生产这些教育学知识。

 

卡尔强调教育学知识的科学化,重点强调研究的“过程”和“批判”,研究的理论通过向实践共同体开放,通过实践者的批判与修正,即使不采用实证的方法,也可以生产出科学的理论。卡尔通过强调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来实现教育学的科学化,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卡尔指出:“科学理论的独特性,不在于它的逻辑地位,而在于它是探究过程的产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存在于问题和行动产生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中,存在于自我批判的、开放的科学共同体中,其目的是以常识的批判,来消除扭曲日常思维方式的成见与教条,从而获得理论的发展。”

 

在卡尔看来,教育理论研究或“真”教育理论的诞生,都不能完全排斥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教育学知识的独特性,又不能完全走科学化之路。

 

(三)卡尔“真”教育理论生成逻辑所涉及的核心命题

 

综观卡尔“真”教育理论诞生观,卡尔是从思考“实践”的路线来考察教育理论的认识论问题的,他的“真”教育理论诞生观实际上回答了“四个何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何为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目的与指向,它是不受某些固定规则指引的实践形式,它是包含伦理规则的实践性活动,这是一般意义的实践活动。此外,教育实践的发生还受实践主体内隐知识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何为教育理论?教育理论这一概念别无所指,它仅是一种概念框架,用来表明从事特定活动的人应该怎样展开活动。教育理论不是探讨有关教育的理论,不是为了生产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建构理论,它隐含着启蒙教育的目的与省思,并加强了实践者对教育理解论的省思性能力。卡尔对教育理论的定位是:教育理论的特色是“为一统合性学科”“具有统整性”并“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定位在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上,教育研究应重在填平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鸿沟,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便是理论之所以能存在的正当理由。

 

第三个问题,何为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教育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目的,而不是以生产理论为目的。卡尔认为,教育研究是让教师通过反思性理解与批判来强化重建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四个问题,何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卡尔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他认为,“理论指导实践”窄化了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对立”的观点又把实践泛化了。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卡尔这里得出了一个较为批判性的、崭新的观点,那就是实践指导着理论的建构,检验着理论的价值,解放着实践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育理论之建构过程中,实践者之主动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卡尔强调了实践、实践者对建构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是崭新的,实践者以批判的态度应用理论,是对理论由不合理到合理,由无知到知,由习惯性行为到批判性行动的改造的过程。这一观点也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认识——实践工作者是理论的实践者、验证者。上述卡尔的观点也为教育理论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凡是有教育实践者参与建构的理论,才有可能诞生出“真”教育理论。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动态生成 预设

一直以来,通过对课堂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老师的不懈追求。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文本,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有预约的精彩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出现种种意外,但那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挖掘和利用,那么超越预设的精彩就会如约而至,我们的教学也会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捕捉“意外”

教学活动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教师不能抱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要耐心倾听,沉着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转化、生成教学资源,让课堂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

在讲解“分式方程的应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某项工程,若由甲队单独施工,刚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单独施工,则要超期3天。甲、乙两队同时施工2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刚好如期完成。规定的工期是多少天?这题比较简单,只要设规定的工期是x天,则甲队单独完成需x天,乙队单独完成需(x+3)天,由题意得:2(+)+=1或+=1。

当我准备解此分式方程时,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可不可以用方程=来解?”我感到意外,但还是调整原来的计划,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现在整个工程都有乙队参与完成,之所以乙队不再像完全单独完成时要超期3天,主要是甲队参与做了2天。因此可以认为甲队所做2天的工作量就是乙队单独做三天的工作量。”学生所提的问题很新颖且富有价值,很有创意。于是,我调整原有的教学步骤,因势利导,引导大家讨论思考,从而形成了一个很有价值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有效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有意外才有生成,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意外大部分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意外”,开启学生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二、善待“错误”

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会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收获。因为,错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要“善待错误”,让错误变成新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认识到“错误”的价值,把握好“错误”造成的契机,积极引导,教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我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时,刚刚强调这个角必须是两条边的夹角,突然有学生在下面提出问题:这个角不一定是两边的夹角。然后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1),并振振有词地说道:无论怎样画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都是全等的。

我很惊讶这位学生得到的结论,虽然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但他所画的特殊情况是正确的。本想要进行巩固练习,再看到其他学生此时一脸疑惑,于是我调整教学计划,借助该学生的想法作一次深入研究。问学生:三角形除了直角三角形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很快回答还有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接着利用学生常犯的错误,全班开展一次大讨论,出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对角是直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如对角是钝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如对角是锐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若不能全等,“两边”还应添加什么条件呢?

“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巧妙引导,在学生头脑中刮起一阵“思维风暴”。虽然扰乱了既定的想法,打乱了教学秩序,但抓住学生的错误体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修正错误,提升认识,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样的调整,也使我认识到处理学生“错误”时不能草率,草率极有可能导致一个好资源的丢失。

三、呵护“插嘴”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生“插嘴”不是“乱”,恰恰是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因此,对学生的“插嘴”不能简单地加以制止,而应该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很多时候,“插嘴”带来的是学生即时喷发的灵感和智慧,呵护他们,会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

曾经发生这样过一件事,学完“切线长定理”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设BC=a,AC=b,AB=c,试求ABC内切圆的半径r。

设ABC的内切圆的圆心为I,它与ABC的三边分别相切于D、E、F。学生很容易想到解题思路:如图2,连结ID、IE,可以证明四边形IDCE为正方形,于是内切圆半径r=CD=CE,从而得到r=(a+b-c)。

正当要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学生却激动地站起来插嘴道:“还有其他的答案。”同一题怎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呢?我当时一愣,看看这个学生平时一直肯动脑筋的,就忍住,说:“请你来说说思路看吧!”学生答道:连结IA、IB、IC,如图3,SABC=SIBC+SIAB+SIAC得ab=ar+br+cr,整理得:r=,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该学生解题中每一步都很清楚,没有问题,有的学生列举了一些特殊的值来验证也完全正确,孰是孰非学生难以认定,一下子把渴求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故弄玄虚道:“其实这两个答案是殊途同归,你们还是想想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吧。”学生面面相觑,然后有所感悟,马上动手整理,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作为直角三角形应满足勾股定理,于是产生了如下思路:由a2+b2=c2变形可得:(a+b)2-2ab=c2,即ab=,将其代入r=得,r===。

由此可见,两个结果都是正确的,它们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差异,其本质是一致的。教师有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会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我们要学会倾听,时刻捕捉学生的思维信息,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的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3(4)

[3]童鹏.节外生枝处 时有暗香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

篇12

一、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做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我们天天置身于教育一线,这是教育问题的集中地。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细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特别马虎的学生,马虎是孩子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出差错,极不准确,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总是出现错误,重新做一遍,就正确了。教师们通常会说:“真是太马虎了!”其实,每一个学生出现这种马虎现象都是有原因的,作为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他因为什么马虎?是因为概念掌握不好,还是学习习惯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这种马虎现象当作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而不是随便给学生扣上马虎的帽子,就把问题忽略过去。这就是教师个人小课题形成的过程。研究中一旦有了点滴研究结果,都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这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问题意识。而教师问题意识的养成和其发现的问题,就是小课题研究最初的成果。

二、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的老师可能疑惑:查阅资料,也算成果?答案是肯定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查阅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把问题定位之后,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杂志、书籍、资料,去探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这样做不仅能增长教育智慧、开阔视野,同时也能通过相似问题之间的比较,不断调整原有的研究思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研究资料的收集包罗万象,还包括与学生谈话、家长沟通、与同行的教师交流、向骨干教师咨询等等,获得丰富、直接的研究资料。同时,教学实践是最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的获取渠道,获取相关材料之后,要对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后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梳理、分析资料就是一个整理研究思路的过程,将提炼出来的思路落实到书面上,就成了研究的书面成果;把这个思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效果就是研究的隐性成果。

三、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素材

与传统大课题研究有所区别的是,我们确定小课题之后,不一定要撰写规范、详实的实施方案,但一定要明确这个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清楚自己要研究什么,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实施策略,开展具体的研究。

在小课题研究进程中,教师要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比如,小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学生学习的有关资料、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材料……这些最原始的研究资料将成为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最真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有的教师选择了“作文教学”作为小课题研究,不论是研究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还是研究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抑或是研究作文的命题方法,都需要把学生的每一次练笔、每一次习作保存下来,从对比中分析学生的成长,成为小课题研究的一个佐证。

如果书面的素材在搜集过程中有困难,同期随笔记录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比如,有的教师小课题研究题目为《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的实践研究》。他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出强、中、弱三个层面的几名学生作为研究代表,把这些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的参与情况作记录,并且针对记录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参与度比较弱的大部分学生均来自于贫困或是单亲家庭,缺乏自信心。为此,他将提高学生自信心作为突破方法,采取一系列方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自信,并随时观察、记载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一段时间后,将前后数据对比分析,得出阶段结论,继续调整方法……这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数据和实验前后的对比情况记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总结反思——在反思中调整教育策略

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分析、总结和反思,不断修正研究行为。没有反思,就没有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课题研究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和生命力。

例如,通过学生的表现,班级管理效果、课堂教学效率来反思自己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哪些变化是有益的,哪些变化需要随时纠正,以此来不断调整研究的行为与方向。

篇13

一、思想政治

以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尊重同志、团结同志,搞好协作,顾全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热心公益活动。热爱计科,谦虚谨慎。作为青年教师,要虚心拜师,诚恳请教,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个人业务

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看教育类期刊杂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读书方面要提高,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这样也能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勤听课,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教案完整,课堂认真讲授,板书工整,批改作业认真,课后及时总结,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或实习时不迟到、早退,中途退堂,不擅自调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上,提倡引导式教学,反对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简明易懂,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益求精,及时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内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反思,弥补不足。

篇14

一、思想政治

以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尊重同志、团结同志,搞好协作,顾全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热心公益活动。热爱计科,谦虚谨慎。作为青年教师,要虚心拜师,诚恳请教,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个人业务

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看教育类期刊杂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读书方面要提高,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这样也能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勤听课,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教案完整,课堂认真讲授,板书工整,批改作业认真,课后及时总结,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或实习时不迟到、早退,中途退堂,不擅自调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上,提倡引导式教学,反对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简明易懂,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益求精,及时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内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反思,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