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9 10:2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护理教育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法律意识
作者简介:张静:女,硕士,讲师,E-mail:jane_zhang@smmu.edu.cn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06年世界灾难报告》[1],过去10年内灾难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2万人。各种灾难所致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胁已成为健康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作为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在灾难救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学术团体均已认识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对于提高和普及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灾难护理相关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国外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1.1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研究
1.1.1基于胜任力构建教育内容
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基于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时的胜任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教育目标,并以此基础来确定灾难护理教育内容[2]。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较多是在专业学术团体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国际大规模伤亡事件护理教育联合会(INCMCE)与全国护理联盟(NLN)合作[3-4]、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与美国护士协会(ANA)及急诊护士协会(ENA)合作[5]、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与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6-7]、美国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HBQ)委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循证实践中心[8]进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工作时的胜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护士群体的核心胜任力。这些研究提出的胜任力成为相关灾难救援教育内容的构建基础。但有护理教育者[2]认为,以上研究提出的胜任力对护理专业人员聚焦不够,研究视角也集中于核、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较少涉及更广义上的灾难,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灾难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教育内容不能涵盖灾难护理教育的广泛领域。
1.1.2基于灾难护理模型构建教育内容
除基于胜任力构建灾难护理教育内容外,尚有学者提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灾难护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学内容。Jennings-Saunders构建的“灾难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导社区护士制订灾难护理计划。该模型将灾难管理分为4个阶段,分别关注灾难不同阶段的护理内容,即灾难计划的目标和资源配置、灾难中的护士角色、健康需求评估和灾难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应。Veenema构建了关于护士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两位研究者的理论模型后形成了军队灾难护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开发灾难护理课程的工具。
1.1.3目前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内容
国外学者对于灾难护理教育内容的构建虽然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任何导致MCI的事件均应归入灾难范畴,所有执业护士均应参加有关灾难护理的教育,以获得处置灾难所致MCI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然而灾难是不可预测的,将灾难应急准备的全部内容纳入灾难护理课程是不现实的。ANA和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ACN)建议,面向护士的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均应设置灾难护理相关内容,但未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目前国外灾难护理相关课程的名称、内容、学时及是否颁发证书等均呈现多样化态势,常见的课程名称包括突发事件或灾难管理及计划、突发事件或灾难应急反应、恐怖袭击和国家安全管理、灾难应急准备和灾难救援保健、灾难护理中的领导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灾难护理教育应包含5方面基本内容[12-14]:(1)检测和报告异常表现;(2)伤病员护理;(3)护理实施的控制;(4)资源和应急准备计划;(5)公众管理。而另一项在威斯康辛州开展的重要研究[15]则认为8个基本内容应纳入灾难护理教育,即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援助、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交流。
1.2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类型
国外开展的灾难护理教育项目可分为正式的院校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一些医学和护理专业学术团体协作设计并开发了灾难救援相关教育项目,其中部分项目的对象包括护理人员。这些课程一般属于继续教育性质,可提供学分或认证,如美国医学会[16]、美国红十字和红新月会、CDC[17]、突发事件护理教育协会(NEPEC)与全国护士突发事件准备协会(NNEPI)[18]等。一些护理院校也开发和提供了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课程方面,美国Rochester大学护理学院率先提供了为期两年的灾难应急准备护理硕士课程[24],此后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和灾难救援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25]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Vanderbilt大学[26]还提供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护理博士项目。
1.3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
Weiner[3]的调查发现,2001-2003年,在美国护理院校中灾难应急准备相关教育的平均学时数约为4h,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专家讲座,录像通常作为补充资源。大多数护理院校会利用以上资源中的2-3种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教师最常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较少使用研讨法、远程或在线学习、野外实习、自主学习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几乎所有护理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灾难护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本科课程中整合了学时不等的教育内容,在研究生层次则有相关选修课、认证课程或学位课程,以及职后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时有所不同,但学时数远较2003年前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或在线学习成为教学实施方法的主流,较多的认证课程和部分学位课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线学习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线的虚拟教室、电子邮件、电话等辅助教学方法。在校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较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研讨会、野外实习、模拟演练等方法。
1.4灾难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灾难护理教育在国外护理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一致认为,在灾难多发国应开展灾难护理教育,灾难护理教育应面向所有护士,灾难护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均应实施教学。与这个目标相比,目前的灾难护理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4.1尚无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模型指导教育内容的构建
虽然相关专业团体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个报告适用的灾难类型不相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全是针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推出时间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无法满足目前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具备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教育体系
由于各国均无强制规定在正式的护理课程中加入灾难护理教育内容,而且目前的护理院校教育课程已近饱和,很难再增加新的课程,护理教育者现在采取的折衷办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或者是开发任职后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有教育者认为,灾难护理课程应选择最基本、最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但目前无论是从基于胜任力还是基于灾难护理模型的角度构建的教学内容,尚不具有普适性。
1.4.3灾难护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现行以胜任力为基础开发的灾难护理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反映出胜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报告支持,因此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较为困难
灾难护理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复杂,关于灾难护理的报道较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成果,而公开发表的相关教育培训文献也较为匮乏,因此研究者可资利用的文献一定程度上需依赖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献,如会议报告等。在教育项目开发过程中,较难找到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灾难护理专家,这也是影响相关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对于灾难护理教材、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统,已经开发的课程、教材及在线资源存在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3]。
2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对灾难护理教育的呼吁首先来自于医学领域。有作者[27]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灾难医学,2003年提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28],2005年有急救医学专家提出应尽快创立灾难医学护理学,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29]。此后部分作者对灾难医学与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30],对护理人员在灾难卫生救援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或“灾难性护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开展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措施等等[31-32]。还有研究者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灾难医学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33-34],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灾难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提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该系列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我国灾难医学及护理课程的需求现状。该组研究者还对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初步建议[35-36],即借鉴军事医学课程构建灾难医学护理教育内容,用这种方法提出的灾难相关护理教育内容尚缺乏循证基础。此后部分护理学者也开始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005年有作者[37]在国内首次应用“灾难护理学”的概念,2006年护理学者[38-39]建议在医学院校开设灾难医学、灾难护理学选修课,以及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相应教育内容。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we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邓颖,女,硕士,助教。工作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护理系。
邱志超,男,硕士,医师。工作单位: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将学生投入于问题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在国内传统讲授法的背景下,这种在国外教学中占较重地位的教学法对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带来了新观念的冲击[1]。现对PBL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PBL教学的发展概况
1.1 国外PBL教学概况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发现了在医学教育中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2]。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教学预示着医学教育的重要改变[3]。7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成功的完成了从LBL教学向PBL教学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4]。80年代后,PBL模式在北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90年代后,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试验[5]。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2]。
1.2 国内PBL教学概况
国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较早地引进了PBL教学法。目前国内有多所医学院校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从20世纪90年代起,PBL被引入我国护理教育,在护理基础学、临床课程学、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予以实施,取得了许多成果。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中应用PBL的院校在逐年增加。但国内护理教育实施的PBL大多数为过渡性的PBL或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7]。可见,我国PBL教学的实施与国际具有一定的差距。
2 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2.1 护理课程教学方面
George Demiris等[8]与Constance M.Baker等[9]分别在护理信息学与硕士生的护理管理中引入PBL教学,对PBL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认为对PBL实施者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记录很重要。PBL可提高相互合作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朱大乔等[10]将PBL教学应用在内外科护理课程中,认为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临床护理教学方面
刘义兰等[11]用PBL教学对实习护生进行患者安全教育,结果提示,实施PBL患者安全教育后,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得到了有效提高。其中合作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提高最大。田茂容等[12]应用PBL模式进行护理查房,结果显示,PBL查房模式在对护士吸引力、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传统查房模式有优势。但在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无明显优势。
2.3 患者健康教育方面
姚海欣等[13]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引入PBL教学,结果显示,此模式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和治疗依从性。Bev Williams等[14]对PBL用于慢性病管理进行综述,表明虽然对PBL模式用于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局限,但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PBL可促进糖尿病、关节炎、哮喘和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2.4 PBL教学在护理教育实施中的优缺点
2.4.1 优点
PBL教学法在国内外试行的实践表明有如下优点:(1)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在学习中的责任感[15];(2)思维的转变 培养学生变单向思维方式为多向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16];(3)沟通与合作能力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的合作及学生间的相互学习[17];(4)临床实践能力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操作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18]。Elizabeth Rideout等[19]表明PBL教学可提高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评估能力,学生对教学经历感到满意;(5)对教师的影响 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增强了教师的组织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17]。
2.4.2 存在的不足
(1)加重学生负担和时间消耗:朱丹等[1]的研究显示,30%的学生认为PBL会增加学习负担,浪费学习时间。Hao Bin Yuan等[15]研究发现,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PBL是一个消耗时间和有压力的过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
(2)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Hao Bin Yuan等[15]认为,初次实施PBL会让学生对知识获取有不确定感,困惑及信心的缺乏,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PBL的理解并提供相关专业的讲解。
(3)教学师资与设备:PBL模式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很大的挑战。Eucebious Lekalakala-Mokgele [20]的研究表明,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主导者的技巧。在我国,教学经验的不足,无现成的教材,教师和课室的数量缺乏,教学时间无法保证,参考资料与学习媒体的缺乏等都是制约PBL教学顺利实施的因素[6]。
(4)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与之配套,PBL教学理念和形式与传统教学不同[7]。教师应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随时对学生及其小组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人重视且小组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制定出一套完善灵活的科学评估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21]。
(5)学生自身条件不足:PBL教学以自学为主,学习资料多,对学习自主能力稍差的学生影响很大[21]。朱丹等[1]研究表明,65.6%的学生认为对讨论问题应认真准备,而真正查阅资料准备者只有53.3%,尤其是几门讨论都同时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时,学生往往疲于讨论。
3 PBL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PBL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弥补PBL教学在我国实施中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外许多实行PBL的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PBL教学网站[7]。网站中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网络平台上PBL教学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教学形式灵活,还可以相互交流,使学生成为网络教学的主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22]。同时,网络教学具有不受时间、地域和人员数量限制的优势[23]。因此,网络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节约了师资力量及其他教学资源[24]。
但是,在学习初期学生对网络环境比较难适应,学习感觉不是和人在交流,而是与机器交流,很难在网络环境中做出决策[25]。此外,网络教学对学生自主性比PBL教学要求更高,学生因为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自学能力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26]。网络教学还需要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22]。
1.1功能制的护理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主要是进行功能制的护理。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十分被动,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中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所含的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感受更是缺乏重视,导致患者对医院产生了恐惧感和陌生感,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1.2整体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逐渐向整体护理方向转变。整体护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护理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过程中重视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计划地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采用1名护士对几个患者进行固定管理,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沟通交流,培养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使患者能身心放松,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这对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护理人人员也由传统的护理给予者转变成为了集服务、观察、交流沟通、管理、教育为一身的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预防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宣传教育的能力等。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各类医疗机构均采用了这种以护理程序作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护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改善了医院及护理团队的整体形象,更好地体现出了护理的价值。由此可见,推广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十分必要,是现代医疗护理学科的必然发展趋势川。
二、护理教育现状
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2.1护理专业课程缺乏专业特色护理学与医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护理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类似,多为医学专业课程的缩小或者翻版,缺乏专业特色,护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2.2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很多院校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课程还比较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导致学生在从业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很多的护患矛盾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态度冷漠、缺乏责任心或者操作马虎等造成的。医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身心上给予患者帮助。
2.3缺乏礼仪教育和人文知识相关课程护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性的工作,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不仅要帮助患者康复,还需要给予患者各种周到的服务。因此,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较好的礼仪和涵养。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关于礼仪和人文知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设还不够,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对医嘱的理解不准确,在进行护理时与患者的沟通不好,在交际中的礼仪、心理、服饰、艺术欣赏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知识都还比较欠缺,而这些都有可能加重护患矛盾。
2.4临床见习不足护理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医护教育必须加强临床实习和见习。由于很多见习或实习基地的场地、患者、设备设施以及师资等都还比较缺乏,学生见习实习安排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仅通过教学很难让学生切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灵活性和高效性。
三、加强护理教育改革的对策
3.1改革教育理念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的必然途径。传统的护理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理论轻临床、重知识教育轻人文和素质教育的现象,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的改革,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3.2加速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医学教育为向导的课程体系,加强护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和礼仪教育,全面建设新课程体系。护理教育应合理地改变并完善教学目标,以体现专业需求和护理教育价值观。尤其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护理专业的安排,适当地加设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课程。
3.3加强临床护理实习应加强临床护理教育实习带教,使学生在实习中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能够将在校学习到的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人文和礼仪知识等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培养护理生的沟通能力和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