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9 10:2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话语言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和谐性。《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 二、民主性。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
三、主体性。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四、生成性。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刺槐豆胶;魔芋胶;淀粉;糊化;差式扫描量热仪
中图分类号:Q5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05
淀粉是农产品的主要组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 在人体内被一系列消化酶水解成葡萄糖,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高温下(高于53 ℃)溶胀、分裂进而形成糊状溶液。研究淀粉的热学特性,对于确定谷物食品的生产设计流程、保证淀粉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影响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因素主要有淀粉来源、支直淀粉含量、改性的方式及常被用于食品中的亲水性胶体[1]。
在淀粉含量高的食品中加入亲水性胶体,能够增强产品的稳定性,简化加工流程,减少成本损耗。而利用淀粉与胶体间的相互作用对指导新型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亲水性胶体对淀粉特性的影响。Alloncle 等[1]的研究显示瓜尔胶、黄原胶、刺槐豆胶会使淀粉的粘度上升,而Biliaderis 等[2]发现,加入黄原胶、瓜尔胶后淀粉的糊化温度与糊化焓变化范围变大。
根据淀粉糊化前与糊化后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来判断淀粉的糊化程度。测定淀粉糊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酶水解法、双折射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DSC法具备检测温度范围广、热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的热力学分析中。本实验采用DSC法测刺槐豆胶、魔芋胶与玉米淀粉不同比例混合物的糊化特性,为这2种亲水性胶体在淀粉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淀粉;刺槐豆胶、魔芋胶;高纯氮(纯度为99.999%)。
1.2 仪器与设备
差式热量扫描仪 DSC Q2000;压样机;铝皿;BSZ-2型自动双重蒸馏水器;电子天平;200目标准筛。
1.3 方法
1.3.1 样品制备
分别取大约50mg的刺槐豆胶和魔芋胶放入不同的研钵中充分研磨,用200目标准筛筛分。将刺槐豆胶、魔芋胶与玉米淀粉按0:5、1:4、2:3、3:2、4:1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在铝皿中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4.000mg混合体系,再加入10ul的蒸馏水,用压样机密封压制,放入4℃冰箱中平衡24h,待测。
1.3.2 样品测试
打开氮气,调整到0.15MPa左右。设定炉温为40℃,保持10min,然后进行制冷。待法兰温度下降至-60℃时开始测定样品。打开炉盖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到炉内,并用空铝皿做对照,盖上炉盖准备测试。扫描的温度范围为10~120℃,升温速度为10℃/min。
1.4 统计分析
本次试验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中DSC测定刺槐豆胶、魔芋胶与玉米淀粉不同配比的热力学体系-糊化特性的结果如图1、图2。从图1~2与表1与表2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刺槐豆胶、魔芋胶含量的增加,糊化起始温度与糊化峰温度逐渐增加,而整个体系的糊化焓逐渐减小,并且变化有显著性的差异。
由于淀粉糊化的实质是生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破坏结晶区与无定型区中缔合的氢键。刺槐豆胶与魔芋胶都属于亲水性胶体,当它们进入该混合体系后,会快速吸附溶液中的水分子,从而抑制了淀粉的吸水速度,使得淀粉糊化的过程变的缓慢、推迟了糊化时间,从而导致糊化起始温度升高、糊化温度升高。亲水性胶体吸水后使淀粉中的水分减少,淀粉颗粒能够接触到水分的面积减少,颗粒中能够吸水膨胀的淀粉较少,导致热量变化的幅度变小[3]。刺槐豆胶、魔芋胶没有能够吸水膨胀的结晶区,加热后也不会出现糊化特性,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每次测定图谱只出现了一个单一的峰,也因此它们在体系中的含量越高,能量变化越少,糊化焓越小。此外,刺槐豆胶、魔芋胶和淀粉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性,改变了混合体系的峰值黏度。
a-e、A-E不同比例刺槐豆胶与淀粉之间T0、TP、H的显著性变化(P
a-e、A-E不同比例魔芋胶与淀粉之间T0、TP、H的显著性变化(P
3 结论
在刺槐豆胶、魔芋胶与玉米淀粉混合的体系中,随着两种亲水胶体比例的增加,与淀粉竞争水的作用越大,淀粉颗粒吸水速度及吸水量下降。整个体系糊化特性发生明显的变化,糊化焓逐渐减小,糊化峰值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逐渐升高。
参考文献
[1]Alloncle M,Doublier J L.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maize starch / hydr℃olloid pastes and gels[J]. Food Hydr℃olloids,1991(5): 455-467.
[2]Biliaderis C G,Arvanitoyannis I,Izydorczyk M S, Prokopowich P A. Effect of hydr℃olloids on gelatinization and structure formation in concentrated waxy maize and wheat starch gels[J]. Starch,1997(49),278-283.
[关键词]对话分析 对话 独白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42-02
俄语文献中关于对话特殊性的研究最早见于谢尔巴(Л.В. Щерба)于1915年发表的《从我对卢日支方言观察得出的几点结论》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独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的语言形式,对话才是语言真正存在的形式。雅库宾斯基(Л.П. Якубинский)(1923:25)同意谢尔巴的观点,并在俄语对话研究的理论奠基之作《论对话语》中进一步指出对话是一种真正特殊的语言现象:对话对应于交替形式的社会交际,是行动话轮和反应话轮的相对迅速交替;独白则对应于作用持久的交际。
后继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雅库宾斯基的对话特殊性理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对话和独白。什维多娃(Н. Ю Шведова)(1956:68)认为,对话和独白是口语的两种形式,独白是直接面向听众的无拘束的讲述形式;对话是话语的交替,在对话过程中一个话语由另一个话语产生。按照泽姆斯卡娅(Е.А Земская)(1987:38)的观点,对话和独白都是口语的体裁,但口语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对话的典型特征说话人和听话人互换角色。维诺库尔(Т.Г Винокур)(1997:119/240)则更多从交际的角度理解对话和独白,他认为,对话是由相互交替的话轮组成的一种言语形式,交际双方的话轮的语言表达要建立在理解对方话轮的基础上,双方的话轮构成一个统一的意义整体,包含主动发起和反应两方面的内容;独白这种言语形式是积极的言语活动的产物,但不期望同样积极和立即的反应。
一、对话和独白的区别性特征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于对话和独白的区别特征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交际者的数量
对话是交际双方行动话轮和反应话轮的相对迅速交替;对话具有两种形式:双人对话和多人对话,多人对话是由两个以上的交际者参与的活动,双人对话和多人对话没有根本的区别。对话中必须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交际人数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独白必须存在说话人,它是交际一方单方面的表述,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缺少接收者(听话人),或具有象征性接收者(即说话者自己),交际人数可以是一个人或许多人(如公众演讲)。(Т.Н 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2006:57)
(二)话语的直接指向性
对话中交际双方的话语直接指向另一方,独白中的话语则直接指向说话人自己。独白和对话相比,不是指向外,而是指向内,即说话人针对的并不是听话人,而是自己,因此才不用考虑听话人的语言反应。(Г.О Винокур 1959:278)
(三)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地位
交际双方主体角色的交换和双方相互履行责任是对话的基本特性。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平均分摊参与交际的责任,独白中只有说话人承担责任,听话人并没有做出言语回应的责任。(Т.Г Винокур 1997:240)对话中由于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的互换,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因此二者都成为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独白中交际者的角色是固定的,说话人一直充当积极参与者,听话人相比之下,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他们不表达交际反应或是仅做出有限的、特定的反应。
(四)话轮的交替性
对话与交替形式的社会交际相对应,是就某个话题进行的不连贯的谈话,其外在形式特征表现为相对迅速的话语交替,这种交替实质上是交际双方相互打断。话轮交替是对话的主要结构特点,对话的参与者轮流地充当话语的传送者和接收者,这种传送活动是不连续的,中间有打断。(Ю.М. Лотман 1996:193)独白为单方面的言语活动,对应于作用持久的交际,不需要实现话轮交替。
(五)话语的长度和结构
和独白相比,对话语速较快,结构更加简短。雅库宾斯基认为(1923:35-36),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①对话交际情景面临的双重任务;话轮的迅速交替决定了交际一方理解另一方话语和准备说话发生在同一时刻。这种在有限时间内必须要实现的双重任务极大地限制了对话话轮的长度。②相互打断性是对话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交际一方预料到另一方可能会打断自己的话语,为了在对方打断之前说完自己想要说的话,因此有必要使用比独白中更简短的结构和更快的语速。③由于存在语境和各种非语言手段作有力支撑,对话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对话中的话语不用像独白语中那样将所有的词一一展开,相对于对话的简单的句法结构,独白的句法结构相对更加复杂,这样更利于全面阐明言语事实,使听话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Л.С.Выготский 1996:341)独白不期待听话人的反应,不受以上双重任务的限定,可以按照既定目标连续完整地表达思想,因此话语一般较长。
(六)语法结构
对话中存在不同于独白的词汇句法结构模式,例如大量不完全句、不同类型的词汇重复、各种实词和语气词以及感叹词的组合、固定化的成语模型、名词一格结构等。复杂的句子绝对不是对话的特征,而是只属于独白的,独白中很少有不完全句,而在对话中不完全句同样能构成话轮,对话中会出现所有可能的语音简化形式、各种意料不到的词形、不常见的词组、表面看来奇怪的词语,各种不遵守语法规则的情况。(Щерба 1957:115)对话中非起始话轮中经常使用不完全句,因为没必要重复前面话轮已提及的信息,若使用完全句反而会显得不自然。(Т.Н.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2006:58)
(七)话语的自发性和准备性程度
独白是一种可以表达严密思想,预先考虑好要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施加影响的话语。(Щерба 1957:115)独白作为组织严密的一种言语类型,说话人事先不仅可以准备单个的句子,还可能准备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所有表述。这些具有指定关联性和事先准备性的表述可以在交际中完全得以实现。对话是交际双方共同积极参与的思想交流,交际双方各自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其中许多交际信息不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并且对话交际面临双重任务和相互打断性的特点又要求交际一方在听完另一方的话语之后要相对迅速地做出反应,这种直接反应性特点伴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因此对于对话中的交际者来说事先准备好的关联并不能像独白中那样全面地发挥作用。
(八)自然性和人为性
对话具有自然性是第一性的,而独白具有人为性。对话作为行动—反应的言语形式,具有直接反应的特点,更加符合刺激—反应—言语表达的联动关系,社会交际的需求更趋同于人的心理(或生理)需求;独白中虽然必定存在反应,但这种反应一般要符合社会规范(主要礼貌原则),并且未必能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人的社会需求和生理需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具有人为性;因此所有的交际本质上都避免单方面性,力图成为双方面的,对话性的。(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2/34)
(九)对语境等非语言手段的依赖程度
言语交际形式可分为直接的(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和间接的(比如表达时采用文字形式)。直接交际形式既包括对话,也包括独白,它具有可视性、可听性等特点。(Якубинский 1923:25)对话对表情、手势、情景等非语言手段的依赖性更强,视觉和听觉因素在对话要比在独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对话中语境等非语言手段可以辅助言语手段,增强对话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表达各种主观情态意义,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替话轮。
二、对话和独白的相互转化
对话和独白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以上二者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对话会转变为独白。在一定条件下,对话话轮的交替也会变成独白的交替,比如互相问候或在一些仪式之上的对话,或对话个人印象或感受时轮流的讲述,在这些情况下,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独白的话语经常夹杂在对话中,使对话话轮交替速度变慢,话轮内容经过仔细考虑,有相对严密的结构,这样的对话称为独白式对话。(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4)另一方面,独白也是在对话。这里的对话作广义上的理解,即巴赫金(1998:195)提出的对话性:任何形式的话语都要考虑到话语的接收者(现实存在或假设的,想象中的)这一因素,言语本质上具有对话性,一切表述都具有对话性,即是都对他人而发的,绝对的独白是不存在的。口语中独白具有对话性,独白是面向听话人或听众的,后者可以打断讲述人,向他提出问题,对他的话表示同意或反对。例如,演讲类独白话语具有对话性的两类明显的语言标志:1.第二人称的各种句法形式、设问以及自问自答结构;2.第一人称形式,其中既有复数第一人称形式和单数第一人称形式。(赵蓉晖 2007:165)
在区分对话和独白的基础上研究对话的特殊性已成为俄语对话分析的传统。俄罗斯学者在从交际者数量、话语的直接指向性、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地位、话轮的交替性等各个角度详细区分对话和独白,同时概括总结出对话和独白可以相互转换,相互兼容的相对特征。俄罗斯的对话研究开始的比西方早,但发展缓慢,但和西方语言学界从经验中总结规律相比,俄罗斯学者更加注重每一个问题的分析。(崔国鑫 2009:18)从俄罗斯学者对对话的特殊性的全面系统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对话研究的这一特点。俄罗斯学者关于对话特殊性的独特观点和见解对俄语对话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赵蓉晖等.口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Винокур Г.О.?Горе от ума? как памятник русско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Г.О.Винокур.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A]М.,1959.
[5]Винокур Т.Г.Диалог.Русский язык.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М.,1997.
[6]Выготский Л.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1996.
[7]Земская Е.А.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и проблема обучения[M].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7.
[8]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Т.Н.Современная диалогическ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её изучения[J].Вестник Волгогр.гос.ун-та.Волгоград:ВГУ,2006.
[9]Лотман Ю.М.Внутри мыслящих миров.Человек-текст-семиосфера-история[M].М.,1996.
Шведова,Н.Ю К изучению русской д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чи реплики-повторы[J].вопросы и языкознания №2,1956.
[10]Щерба JI.B.Восточно-лужицкое наречие[M].Пг.,1915.Т.1.
[11]Щерба JI.B.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по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论文关键词:话剧,推理,间接性语言,关联
一、语言的间接性与话语分析
Thomas(1995)认为间接性是语言的一个普遍特点,据目前的研究,所有人类自然语言都存在间接性这个特点。Searle(1979)丰富和规范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概念通过实施另一个言外行为而间接地实施一个言外行为。他认为话语意义才是说话人真正的意图,也是研究焦点。美国社会学语言学家Labov(1972)指出话语分析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说明一句话如何以合理的、受规则制约的方式出现在另一句话的后面,换言之,我们如何理解连贯的话语。总之,何兆熊(2000)指出话语分析的目标之一是要解释自然语言连贯性,语言交际的各个参与者所说的话是如何构成一个连贯整体。间接语言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之间不一致的语言,也可以从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去解释,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何兆熊(1984)提出语言的间接性是指人们未在句法上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的意图,继而在《新编语言学概要中》指出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2000)。
二、语言的关联性和推理
其实在证明间接语言是否连贯的过程中,包含着推理模式,从而确立整段对话具有关联性。何兆熊(2000)认为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事实上也就是说,只要有语言交流过程就有推理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语境,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语境能够判断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
三、理论指导分析话剧
文章将使用话剧剧本《雷雨》中的对话为语料,具体阐释间接性话语在对话中是如何推理使其连贯,从而确立整段对话具有关联性。
大: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萍:你这种混帐东西!
大:你,你
朴:不要打人!
大: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萍:把他拉下去。
鲁: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你是谁?
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样的例子,究其表面文字而言,两个人所说的话之间似乎并不连贯,或者说大海所说的话和周萍的话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性,可以说是间接的,但从人物关系而言,这两人所说的话是有联系的,因而我们本能的感到这些对话是连贯的。鲁大海说的第一句话从字面意义来看,鲁大海在控诉周朴园,对周朴园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愤怒和憎恨。但从语言的话语意义推理的话,鲁大海并不仅仅是在控诉指责周朴园,而是体现一种反抗精神,因为面对周朴园的欺压剥削,鲁大海带领部分工人奋起反抗,他说:“你现在还-”,其实他想说“还扣押我们的工钱,加长劳动时间,不公平,今天我来就是向你讨个说法,还工人合理要求。”后面的话还没说完,被周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说:“你这种混帐东西!”鲁大海控诉的是周朴园,又不是周萍,但我们知道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儿子维护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被周萍重打责骂是顺理成章的,两个人看似互不相干的话语,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推出两人的对话是连贯的,具有关联性。鲁大海非常愤恼地说:“你,你”。说话人鲁大海表面上指明要跟你(周萍)说话,实际上可能实施了多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的真正意图也可能不大一样,诸如:
A:你敢打我!(愤怒)
B:你跟你爹是一路货色!(鄙视)
C:你凭什么打人?(责问)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至找到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整个语境中连贯起来。周朴园结合语境,推导出他们的话语所隐含的浓浓的火药意味,提供了制止“不要打人”的话语。此时的鲁妈看着自己亲生的两儿子互相殴打责骂,痛不欲堪。她想制止在她面前上演的悲剧。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她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们一般人说话不会说“你是凭什么”,而是直接说“你凭什么”这里是故意使用同音异义字。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使句子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构成对应的语码系统。然而,句子的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有时不可能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就看听话人是如何理解的。从整段对话来看,每组对话看似牛头不对马嘴,其实他们之间通过上面的推理显然是连贯的有关联的。
四、结语
以上的话语分析,除了加深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的理解之外,还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周俊清等人(2006)认为直说往往表达不出委婉、礼貌、间接等社会含义,另外从语言修辞方面考虑也是使用间接语言的一个原因,有时间接表达方式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采。
陈刚(2008)认为间接性语言在人类语言交际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人们使用间接语言是有特定意图的。间接的语言可以使说话人避免唐突,获得委婉效果,可以避免损害说话人或他人的面子,还可以掩盖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等等。他认为,只要根据语境因素、语用知识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就可以合理地推导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通过对间接性语言的研究,作者深受启发,提出几个问题。间接性语言和隐喻性语言同属一类语言吗?它们之间有何区别?这些问题还有待再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abov, W.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 In Giglioli, P. (ed) Language and SocialContext,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299.
2 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9:31.
3 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119.
4 陈刚.话语的人际意义与间接言语行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院,2008(12):42.
5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39,119.
一、童话叙事话语的表层功能——叙述语与转述语的分配
法国结构主义家罗兰巴特在《叙事学》中,对叙事文本的研究严格参照语言学进行,认为叙事作品的语言成分除通常的“句子”外,还有“话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和所涉及的生活背景(大语境)而存在着的句子”。(注:徐岱:《小说叙事学》,社会出版社,1992年,第61页。)句子、话语或言语形成的“叙述流”是整个文本存在的基础。叙事者的叙述、隐含作者的控制、叙事结构的形成、风格的显现,必须依靠语言作为中介和手段。叙事文本通常由两种形式组成,一般称为“叙述语”与“转述语”。后者由人物发出但由叙述者直接或间接引入文本,只须表现人物性格;而前者除此之外,还要联结故事情节,填补叙事空白等,这从文中的描写和议论等即可看出。
作为童话文本,“叙述语”与“转述语”在文中所占比例的不同,直接审美性的强弱。因为这个发出与权威话语者(成人作者)不同声音的“他者”,多是儿童,甚至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物体(它们模仿的也是儿童或成人的语言),其语言特点尤其与众不同。成人可通过叙述语直接传达思想,儿童则更易通过人物形象的转述语进入文本,从而唤起他们对自身幼者身份的认同。如何分配叙述语和转述语在文中的比例,成为作者与读者能否沟通的关键所在。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注:(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他们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著的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而作品体现儿童语言隐喻特色的最好方式是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也体现在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极力提倡小说的对话性,他认为在语言上作者与主人公、读者、叙事人同样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叙述人通过自身体现着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渗透到他人语言里,隐匿其中;他并不与他人思想发生冲突,而是尾随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注:(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河北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否则,作者思想通过叙述人完全控制人物思想语言,则成为独白,窒息了人物思想的可能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童话语言的本质。在童话中,若作者“独白”式的语言使叙述语所占比例过大,会导致成人意识的强行灌输,人物失去表现个性的可能,从而也失去儿童读者。因此,“对话”不仅是让人物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语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与儿童处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体现在童话语言表层特征上,即是重视“转述语”,让“他者”的声音显示出来,使儿童读者也在话语中认同自身的位置。
我们可以对比两个例子。叶圣陶的《稻草人》诞生于上个世纪水深火热的20年代,叙事话语打上的烙印。这篇童话中的“转述语”明显少于“叙述语”,除几小段孩子与母亲的对话,跳河女人的自白,鲫鱼的话和稻草人自己的心理对话外,都是叙述人代表作者议论、描绘、评判。笔者曾在《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中对《稻草人》的叙事话语特征进行过,认为叙述语占据作品的大多数篇幅导致叙事主体控制权太大,而且作者自身思想倾向也显露得更多,以至仅有的几处人物语言显不出作为童话的特色。作为拟人形象存在的稻草人的多处心理独白也是如此,“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啊!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救那个捕你的妇女和她的孩子,还有你、妇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难的。……”这些话语使整个作品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气氛。正如巴赫金所分析的独白型作品,人物意识完全从属作者的意识,整个“叙述流”只表现一种声音。而这里“他人语言”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性格。代表作者观点的叙述语太多,带来的叙述语与转述语的成人化,尤其是“他者”声音的丢失,使得主人公“稻草人”被很多评论家分析为“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其“童性”特征仅表现在用了些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儿童读者也无法通过话语认同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