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2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发展前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1有机农业的涵义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1.2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1.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四个方面。

1.4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1.5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2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果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据OFDC的统计,1995年我国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67万多亩,1999年更达到100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中药材等100多个品种。中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国际市场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需求的品种包括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据OFDC的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约为1000万美元,1999年达1500万美元。国内有机食品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由于人们对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食品中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程度日益增加,消费理念也在变革,一个从生产到餐桌的革命正悄然兴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潜在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有茶叶、蜂蜜、蔬菜、粮食、奶粉等几十个品种。然而,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实际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不断增大我国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和发展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有机食品做贡献。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未来;发展

中国主要以无产阶级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主力就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建设的进步需要优秀的政府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最终归结于管理指导。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时间也是经验的来源,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下,时间所产生的经济管理经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进步能源。三个代表思想引领着中国经济的管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代科学技术管理体制中是比较先进的,只是中国经济还不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先进,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细小分支,经济管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容小觑,它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细微或者较大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以科技化和现代微型农业为主,国家也会更加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一、中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分析

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管理意识也深深的关联着经济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近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有着稳定的增长,这种稳定充分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管理的适宜性,例如,老少皆知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出现的连环跳事件,就可以反映出这个集团的营业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富士康对职工薪酬一向用发红包的制度预付工资,也就是说富士康的职工在工资上不存在工人工资对比现象,就是因为这种管理制度使得工人对个人劳动薪酬发生了质疑。富士康还有一种管理制度为传说中的军事化管理制度,虽然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在工厂工作效率上起到了历史性的左营,但是作为现在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与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链接,所以说富士康的这种做法是不被人们提倡的冷性管理是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有传闻称富士康一个宿舍的人一个季度下来竟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种冰冷的管理使得人们容易精神崩溃,出现抑郁症失落,无助,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由于这种企业管理纰漏出现了连环跳的现象。

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人均财富

中国虽然经济较改革开放一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人口拉动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靠经济投资和出口经济带动的,中国的经济消费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并且中国农业经济在城乡经济发张上有着较明显的差距,中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基数大,但是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然而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服务业经济创造的经济产值高达百分之四十多,例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境人口将近二百多万,国内旅游人口达到几个亿。根据报道称,未来人口的变化劲引起未来中国人民就业率的下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务农人口大多移居城市出现农村务农的人口大大减少,生产速率下降,粮食是保证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工厂的创修,大多数适龄务农劳动力都外出打工,造成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造业比重过大,粮食产量下降,进口率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在未来将会下降影响中国的国际排行。

三、近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幅度变化以及未来改变计划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文明管理制度的产物,是国家劳动者劳动的成果,并且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国家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的,是对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经济要求我们国家经济是计划性的,有组织的、可以完全控制的管理型经济综合,其中我国的经济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尽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近年以来中国出境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外创造经济价值同比上升,知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国家贫富差距增大,人均平均收入不乐观,中国人均财富远距世界人均财富排行榜,据此推算中国仍然属于贫穷国。从国家国土资源看我国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较高,但是农业工商业的破坏污染程度仍然是国家管理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国家你农业上讲,我国大部分地方仍然使用柴火供暖,仍然靠开发新的土地维持生活需要,所以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家资源管理部门虽然一直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但是由于贫穷仍然不能乐观的改变现状。

四、中国农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模仿斯大林模式政治农业经济,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农林业绿化也随着国家对务农人员的补贴出现绿化回升明显想象,中国农业粮食收成也随着技术业的成熟呈现出粮食稳定收成,人民安居乐业,国际经济国际化明显,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农业产品出口率增加,经济全球化地位有所增长,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为主要持续路线,中国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力度将会持续增强,由于在农业上推广了节能管理策略,农业经济将会以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城镇也会发展一体化,城镇由于经济的快速推动也将会在农业发展上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梁青青,朱厚岩.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4)

篇3

关键词循环农业;前景;对策;甘肃武威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6-03

Analysiseson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ofCyc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WuweiCity

LIU Xing-chengPENG Zhi-yunLU Xiang-shengLI Yo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Wuwei City of Gansu Province,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cycle agriculture;prospect;countermeasures;Wuwei Gansu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区域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位,属西北内陆绿洲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制种玉米、高原夏菜、酿造原料等多种优质农产品和牛、羊、猪等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作物配置、种养结合、庭院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循环生产模式遍布于农业发展之中,但这些零散的、不规范的、系统性相对低下的循环生产技术在获得局部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主推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建立种植、林果、养殖三类示范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循环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1-2]。

1发展现状

1.1节约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控力度,大幅度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1.1.1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近几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低效作物面积,不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农田光热水土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典型间作模式循环生产、周年覆盖生态安全型作物配置循环生产、微生物作物共济资源高效化循环生产、特色林果间作高效循环生产等作物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了物种互作效应,提高了农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生产力,为实现节地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1.1.2农田灌溉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行农艺、工程、农机节水相结合,以作物需求为主,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最大化。2012年,全市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4 380 hm2,占到灌溉农田的81.5%,可节水1 200~1 500 m3/hm2,年可节水1.6亿~2.0亿m3。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价改革、地下水取水计量控制等制度,将水量分配到户到地,初步建立起了配水到户、定额管理、轮次控制的精准灌溉机制,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由2006年前的0.30%~0.40%提高到目前的0.52%~0.66%,全市农业用水量12.18亿m3,单方水农业增加值提高到5.50元。

1.1.3测土施肥全面覆盖。2006年以来,武威市三县一区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初步建立了不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步入普及推广阶段,至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3 333 hm2,基本实现农作物全覆盖,平均节肥5%左右,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8万t,平均增产384 kg/hm2,增幅4%~6%。

1.1.4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狠抓病虫检测预报,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导农户开展科学防治,提高农药有效率,减少农药污染。2012年,全市开展大田作物综合防控63 400 hm2,绿色防控3 466 hm2,统防统治5 600 hm2,平均农药使用量较2011年下降2.4%。

1.1.5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药管理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的通告》,从源头上禁止了高毒、高残留等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全面限制使用超薄地膜,积极推广厚度≥0.008 mm的地膜,以减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2标准化清洁生产

篇4

【关键词】 碳金融 农业经济发展 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2.合作社行业分布广泛,以种养殖业为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技术信息等多个行业,其中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3.合作社服务领域拓宽,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领域已由过去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延伸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加工、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4.合作社运作模式多元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合作社 + 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主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市场;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该类合作社通常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的绝大部分股份,农户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搭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于单个分散的农户具有更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获得规模收益。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合作社通过将科技推广、品种改良覆盖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3.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营利润按社员的交易额进行分红,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需要符合质量标准,进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具备可追溯性。各地通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仍显薄弱。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的主要障碍。

2.合作社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合作社融资难,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的开展及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4.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5.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税收减免等政策主要给予重点龙头企业,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促进各类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扶持合作联社的发展壮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大理事会、监事会权力的行使。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入股分红、盈余返还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2.改进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创新合作社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类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扶持合作社之间开展金融联合与合作。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科技对接、银农对接等活动,为合作社机制创新搭建平台。

3.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养

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强化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力度

在农产品优势主产区,项目实施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导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财政专项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