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05: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中的哲学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养生观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 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

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阳虚者宜多食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

1.1.2因时择食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日出、春夏属阳,日落、秋冬属阴,人体饮食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凉、滋润食物,如萝卜。

1.1.3因地择食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我国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南北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各地人们的口味也因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带湿气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润燥食物。由此说明,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自然就被纳入到这一结构模式中,如把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麦、菽、稷、麻、黍),五畜(羊、鸡、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枣、李、杏、栗、桃)等。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在五味中分别是酸、苦、甘、辛、咸;在人体五脏中是肝、心、脾、肺、肾;在季节中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各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来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柩·五味》)同样,五脏与五季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春季属木属肝,夏季属火属心,秋季属金属肺,冬季属水属肾。由五脏与五味,五脏与五季的关系可以得出五季与五味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关系对饮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响,饮食只有在不违背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3 病因学说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饮食病因”在中医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运输功能,导致营养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卫生造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在告诉人们不宜食变质、腐败、不洁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不节包括“食量无节”和“饮食无时”。饮食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身体健康,过少使人饥饿,水谷精微不足而营养不良;过多则使饮食积滞于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饮食无时是指没有按时规律的饮食,饮食应按四季,早中晚规律进食。

饮食偏嗜即为嗜食偏寒、偏热、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长期饮食偏嗜会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

2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饮食养生

2.1未病先防:调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过饮食养生来维持机体平衡,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纳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纳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质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气血输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及维持其活动。脾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损,人体脏腑机能将会随之受损。因此,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传统中医饮食养生观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2]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中医认为养脾胃的关键在于饮食,五味偏嗜、过硬、过烫、过多或不规律饮食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因此,饮食只有以温、软、素、淡、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偏嗜,寒温适宜,阴阳五味调和,方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2 调理阴阳 寒温适宜

饮食养生应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依据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维持和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调理阴阳包括补益阴阳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气,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按照阴阳学说划分属性:如食物、人类、四季、地势的阴阳属性。因此饮食宜三因制宜、寒温适宜。《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正是体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调理阴阳的目的。总之,调理阴阳、寒温适宜是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要饮食养生方法。

2.3谨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属性在人体五脏中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又制约着,因此,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脏气功能紊乱,进而生成疾病。例如:过食酸,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则使骨质受到损伤,引起心气抑郁或者肌肉萎缩;过食甜,可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使肾气失衡;过食苦,可使脾气受损而不濡润,胃气损伤而胀满;过食辛,会使筋脉损伤而松弛无力,精神消沉。因此,饮食应“谨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饮食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健脾调胃,去除诱因,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观;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整体观念;阴阳学说;医患矛盾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的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类似于西方的唯物辩证法,即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事物。中医哲学的阴阳学说类似于西方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笔者就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在医院管理和发展,以及在解决医患矛盾问题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价值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地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首先指导我们作为医院的最高管理者,不仅要看到自己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郊区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巨大潜力,要看到城区大医院、郊区医院、社区医院是一个医疗体系,是一个整体。要想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医院应该肩负起重任,支援郊区医院,发展社区医院。试想中国13亿人口,如果都不信任郊区和社区医院,大病小病都到城区大医院看病,大医院能不出现问题吗?所以医院领导和一些有经验的大夫要定期到郊区医院出诊,有实力的医院要和政府一起办一些社区医院,把轻病和慢性病患者分流到郊区和社区医院,这是当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必然选择。

2 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价值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地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地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地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俩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笔者试从阴阳学说中的“阴阳的互根互用,对立制约”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医患关系问题。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维持其平衡状态的机制,则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现代医院中的医患关系就象阴阳关系一样,整个患者群体属阴,医护人员属阳。医患之间既是互根互用的关系,又是对立制约的关系。正是医患之间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医疗体系的向前发展,维持着医患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医院”的医院文化是当今公立中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目标,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发展的新趋势。营造和谐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医患之间的阴阳关系。当今社会,医患这对阴阳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是好的。但是医患之间的矛盾在增加,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阴胜阳虚,一方面,患者阴方的要求和维权意识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医者阳方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在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阴阳两个方面入手,即要“降阴升阳”。

一是要“降阴”解决患者这一方的矛盾。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将解决广大患者最感急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做为医院服务的主要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推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以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医院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二是要“升阳”解决医生这一方的矛盾。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作为知识经济下的公立中医院,同样也是一个中医技术密集型的单位,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因此,现代化的公立中医院更要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来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先进的技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实施,人是最重要的承载者,只要赢得了人才,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医院应该培养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的学术氛围,让员工认识到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医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1]。

3 小结

总之,要想建设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就要利用整体观念,将患者分流到社区、郊区。利用阴阳学说平衡医患这对阴阳关系,使其关系维持在动态平衡中。

篇3

 

关键词:  医学哲学; 医学哲学思想史; 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 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 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篇4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而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例如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由于水分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叫做干湿度地带分异。这两种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两种地域分布只是理想化的分布,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条件的变化、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内部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例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巴塔哥尼亚的荒漠,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等。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本文由收集整理,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篇5

关键词:广告创意;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713.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86-02

中国文化元素中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广告发展具有其重大的意义,中国的广告应该善于运用中国哲学思想,从而使中国哲学思想不仅符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以便在广告创意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广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将是如何正确的传达信息以及传达怎样的精神主旨。只有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广告之林。也只有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创意经济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中国哲学思想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哲学是精神文化的最高形态,价值观又是其核心。在塑造人以及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文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广告创意蕴含着广告的精神与生命,广告创意的思想内涵也受创意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的影响。

人的见地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自身的反思甚至对于人生价值、生活理念的洞察中都可以寻觅到哲学的影子。广告创意就是广告人运用个人知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告创意与哲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联,其关联可以概括成如下三点:首先,哲学认识的客体,即广告创意的素材来源于客观世界。可以把广告人的创意活动理解为其对头脑中已知事物进行的再创造,因此创意人的思维广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的影响。其次,广告人作为广告创意的主体,不仅需要深入的洞察和摸索消费者内心的诉求,同时还要精确的把握人类普遍的价值和情感。而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思考有利于广告人增加对人性的理解,让广告创意更加深入人心。最后,从根本上探寻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哲学的目的,而广告创意恰恰是商品符号的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商品被赋予何种意义,不仅能够反映出广告人的人生智慧,也是促使消费者对人生的思考的一种动因。由此可见,不难发现广告创意的社会使命和哲学具有相似性。

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扬弃,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主流价值观——儒、释、道。以孝悌忠信的君子人格为核心的儒文化、以旷达逍遥作为生活理念的道文化以及将心无挂碍视为人生境界的佛家文化,是国人所渴望的理想生活的展现。同时,以上种种文化因素也根植于广告人和消费者的内心,并且广告人对此理解越深,其广告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就越大。所以,提高广告人的中国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所提炼出的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精神,往往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常见题材,例如中国人注重情义,爱好“仁爱”、“孝道”这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德,再如中国文化中回归自然、淡定超脱的人生境界,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人将这种写意精神视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要想在消费者中取得高层次的心理共鸣,就需要在广告创意中体现出这种国人所看重的精神和情感。

作为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的天人合一精神,其最基本涵義就是渴望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精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向往和谐的理念。可以看到在国内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着广告的表现和大众的接受度。例如白沙集团所做的电视广告,其广告词“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就以试图表现出一种宁静柔美的自然美感,来激起人们对自由和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与自然相融合的感悟。正是由于白沙集团的电视广告充分地挖掘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唤起了大部分国人都具有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特殊情感反应以及诠释出了一种极致的东方美感——“自由之美”,从而成功地引起了广告受众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难发现,人际间的关系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仁”,爱人是仁德的核心。仁者爱人,孝悌是其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由此形成一种强烈的手足之情。以亲情为基础,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泛爱思想,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浓浓的人情味。中国哲学思想精髓的体现可以提升作品的内涵,中国哲学思想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展现出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奇妙意境,同时将精神文化的共通性融入到国际的审美视野中去。如雕牌洗衣粉《下岗篇》和央视公益广告《洗脚篇》,都是以亲情和孝道作为主题,以相较于西方的理性诉求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形式,弱化具象的文化元素,同时恰恰符合了中国的人情世故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华文化圈所辐射的范围内引起更大的共鸣,从而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广告创意与哲学的密切相连不仅体现在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以及对主体自我的反思上,同时也体现在不断探索人生价值观念上,可以说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是受到广告人的哲学认知的深刻影响。

二、中国哲学思想在广告创意中的表达

广告创意在运用中国哲学思想时,既要注重从“形”更要注重从“神”的层面上来构建中国风格,从而表现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持续影响民族文化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在广告中运用这些哲学思想可以对现代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内容在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方面提供传统理念的同时,也对现代广告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禅宗主张口传心授、心心相印,从而衍生出一套独特的象征式语言来感受禅的意境。作为“禅”象征式语言的体现“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宗表达方式就被许多优秀的广告作品所采用。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的哲学主张,随着对人性回归日益注重的当下,这种社会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影响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影响着广告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告创意设计才会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乏是一个新思路。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中国文化元素时,除了具象化的元素符号外,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那些中国人内心的深层情感和特有的精神观念。当满目充斥着中国文化元素的视听符号时,也许另辟蹊径将成为突破瓶颈的重要手段。在广告中运用具体的元素符号也许能使受众在短时间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使人常驻于心、回味反思的却是那些关于精神、情感、观念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更高境界的创意表达是抽象的精神情感元素。但在使用时对广告人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其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更为明显。它需要广告人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化于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伦价值观等,深刻地洞悉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等。此外,脱离了具象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中国哲学思想,是全球化的、现代化的,也有利于折射中国文明、弘扬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广告独特的创意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国际广告作品中,各国设计师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形象符号,鲜有人会透过或华丽或朴实的表面看到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推崇的抽象精神符号。总体来看,广告创意中使用中国文化元素“有形”的物质文化相较于使用“无形”的精神文化所占比例更大,但是真正能够传达中国风骨的题材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将中国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崇尚仁义孝道的品格展现给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精神是中国广告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中国哲学思想在广告创意中的切入点是将现代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思想相结合,提炼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将它们以某种巧妙、智慧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其中,并以通熟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从而达到引导当今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作用。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注重事物的整体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事物各方的辩证统一性,强调归纳和综合。比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和合”,它不仅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上,还可以借鉴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运用在广告创意中,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广告的创作思维相融合,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当人与自然共通相融,实现物我合一的境界时,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强烈的愉悦感。在广告作品中,广告人可以通过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互补共生的画面语言传达出这种情感,提升产品或公司的社会形象,增加受众群体的购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