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9 10:0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引言
资产流动性作为影响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越来越多的受到财务理论界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表内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排序就体现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所谓资产流动性,即资产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大量地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反映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流动性受到资产的种类、市场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上,这要求企业在兼顾风险及盈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只有做到资产流动性的合理配置,才能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及长期健康成长。因此,研究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罗伯特・C・希金斯(1977)首次提出可持续增长率(Sustainable Growth Rate,简称SGR),并把他作为评价企业的一个财务指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克服了之前企业完全依靠内部资金或主要依靠外部资金均无法支持企业销售长期增长的缺陷。它强调在不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企业销售增长与企业财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一个平衡,这可以有效防止增长性破产。汤谷良、杜菲将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增长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必要的“规模持续增长”前提之上。因此,可持续增长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价值。
Keynes最早研究了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随后又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于淼、冯旭日分别从现金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对资产流动性与财务危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陈灵子则通过实证对此进行了证明。而将资产流动性和可持续增长率联系起来,则很少有学者研究。既然可持续增长率可以从长期反映企业的价值,并且资产流动性影响资本结构,而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此,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必然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基本思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可持续增长率与资产变化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本文即由此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找出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收集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深沪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5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AMAR数据库。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在收集过程中剔除了ST类股以及数据不全和异样的公司数据,最后筛选出660家企业,6 600个样本数据。
(二)变量选择与定义
1.因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本文选择可持续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可持续增长率(SGR)=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权益乘数。
2.解释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资产流动性的指标有很多,主要通过偿债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现金能力等方面综合反映。本研究从中选出七个指标,即长期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解释变量的含义及符号表示见表1。
3.控制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除了解释变量,还有一些因素(即控制变量)会影响可持续增长率。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这里引入了总资产增长率和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指标的含义及解释见表2。
(三)假设与模型的建立
1.建立假设
由于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价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故这两个指标之间一定也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作如下假设: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呈正的线性关系。
2.相关性分析
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外,其余变量与可持续增长率均呈正的相关性。解释变量中,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强,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弱,几乎为零,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并不是越高越好,企业对于不同资产的流动性要求也是不同的,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比例。
3.模型的构建
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故在构建模型时,将相关程度较大的变量分开放在不同的模型里,可以减少这种相关性给模型的准确性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流动资产周转率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微乎其微,故在模型分析中应舍弃这个指标。据此,构建如下模型。
SGR=α0+α1LAT+α2DAR+α3SIZE+α4TAG+?着 (1)
SGR=?茁0+?茁1TAT+?茁2CFR+?茁3SIZE+?茁4TAG+?着 (2)
SGR=?酌0+?酌1TACR+?酌2CR+?酌3SIZE+?酌4TAG+?着(3)
(四)回归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拟出线性方程。经过整理,数据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调整判定系数R2和F值均较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多数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也都达到了0.000,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假设成立。
通过模型(1)可以发现:长期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相关性,其中长期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正相关,而资产负债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说明增强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通过模型(2)可以发现: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动比率这两个指标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为正。说明增强总资产的流动性、提高现金流动比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通过模型(3)可以发现: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流动比率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均呈较强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为正。说明加快现金周转速度、提高流动比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总之,反映不同性质资产的资产流动性指标均与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线性相关,但该相关性的正负并不确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66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1.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是该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了0.259,最小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只有-0.007。此外,不同性质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相关系数的正负也是不同的,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其余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正相关。
2.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均保持较强的线性关系。除去流动资产周转率影响较小未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外,其余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均有着良好的拟合性。
由于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存在强线性关系,企业在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长期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流量比率以及流动比率。其中提高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的效果最为明显,而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效果最不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极弱,所以通过改变流动资产周转率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Robert・C・Higgins.Sustainable Growth under Infl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81(10).
[2] 贾宗武,张建民.论资产的流动性[J].财会月刊,2007(12):3-4.
[3] 张健光,张俊瑞.企业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设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70-76.
[4] 于淼,冯旭日.资产流动性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剖析[J].管理观察,2008(17):19-20.
【关键词】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
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
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若在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将更为具体,它是指企业不能根据需要而以正常的价格(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时获取现金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尤其对于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其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资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债务,被迫进行合并或者被收购,甚至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这次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分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即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二是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
其一,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缺口产生的原因上,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错配型的资金缺口是指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规模错配导致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如短债长用的情况,短期负债到期后需要偿还,但资产期限尚未到期无法及时回流现金,从而导致净现金流出。对于提供流动性转化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样的错配是无法避免的,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本身决定的,从性质上讲是内生的。突发型的资金缺口指资金的需求超出了金融机构的计划,或者现金的流入低于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应付突发的现金需求。造成突发型资金缺口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二是不利的法律或者管理部门的裁决;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企业的负面印象。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一些在时间或者数量上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如居民储蓄存款、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性投资等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不确定,并且无法预测的程度越高,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也就越高;四是不利的法律或者部门裁决会带来紧急的支付、赔偿和停业的成本。这会对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现金流量造成暂时的或者永久的破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无法预测性,如果管理不规范,就会增加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难度。企业的负面印象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行为方式,降低交易和减少资金供给,使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变动不可预测。总体而言,突发型的流动性风险往往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而引发,是一种“间接的、结果性”风险,从性质上讲是外生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早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中,而一些触发性的事件会将其暴露出来,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从获取资金的方式上也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在成本合理的程度上获得未担保的筹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造成筹资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负债不具有连续性;缺乏融资市场渠道;负债筹资来源过度集中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当信用资金的提供者不愿意将到期负债继续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被迫接受增加的成本来保证负债来源时,往往表明企业的筹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了,信用资金的连续性可以作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的早期信号。缺乏融资市场渠道意味着企业无法进入特定的融资市场,从而被迫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那么短时间的资金需求将被局限在需要资产抵押的回购市场上。企业过分依赖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者贷款方也会增加筹资流动性风险,因为过度集中的筹资来源一旦停止,企业想要寻找到替代性的融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比如金融系统流动性趋紧,同样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将资产变现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以不合理的贴现折扣比例将其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其资产组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包括抵押无负担的资产获取贷款、出卖流动性资产获取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变卖非流动性资产等。这些方式一般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高低相对应,如果企业拥有充足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来源,就不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当资产流动性风险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资产获取现金,如果企业通过变卖非流动资产来获取流动性,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影响资产变现的因素包括资产市场性的缺乏、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资产过度集中、企业自身高估资产价值、贷款抵押物不充分等。资产市场性的缺乏意味着资产不容易或者根本无法变现,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及时变现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表明企业缺乏可处置的资产,那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资产过度集中存在两个含义,一方面指企业拥有的头寸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指某一资产的头寸在企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大。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由于市场深度不够而无法按照账面价格整体变现,例如企业某一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时,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资产变现的价值。过度集中的资产也有可能遭遇因市场突然变化而无法变现的风险,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次级债券”交易几乎停滞,大量持有该类债券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而如果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那么企业以该项资产为基础获取流动性的数量必将低于企业的期望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贷款项目出现风险,那么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资金;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本息金额,那么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损失。
其三,流动性漩涡。筹资流动性风险或者资产流动性风险的出现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带来财务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会同时出现,形成流动性漩涡,造成失去偿付能力的危险。流动性漩涡可以由内部或外部因素诱发,企业首先出现筹资困难,被迫出售或抵押资产,从而降低财务弹性,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担心,抽离资金,导致企业筹资更加困难,进一步出售资产变现,最终进入财务困境,造成偿付危机。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未来流动性需求,确保企业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其核心是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虽然极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漩涡)发生的概率极低,但破坏性极高。正常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能始终储备足够高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是将流动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保持快速发觉流动性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异常情形,可以采取措施迅速获取流动性。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式。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的覆盖方式不同(详见表1),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会造成资产损失,侵蚀企业的资本,需要通过资本来覆盖损失,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的累计净现金流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现金的流入,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对流动性风险需要靠高流动性资产的出售或借贷市场上资金的融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净现金流出和用流动资产抵消净现金流出的风险组合。如果一定时间段内,符合条件的流动性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超过了该时间段内的现金流出,那么流动性风险就能实现完全覆盖。而某时间段的现金净流出和可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地位以及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流动性风险必须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分析。
影响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以金融机构为例,内部因素包括资产配置结构、筹资能力和经营状况等,非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过多的流动性负债支持长期资产、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经营亏损等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变现和筹资来源,引发流动性风险。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状况等,经济增速下滑、紧缩性货币政策、金融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等会对个体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就个体金融机构而言,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属于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因素是可掌控的,也是企业控制流动性风险需要努力的方向。
流动性管理的原则。流动性管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面向未来。流动性风险是未来发生的事件导致不利结果的风险,流动性管理必须估计未来的资金需求,并寻找相应的资金来源。二是流动性管理必须为突发的现金需求保持一定资金作为缓冲。突发的现金流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成反比,发生率越高,企业准备充分,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小;相反,发生率越低,企业准备不足,造成的影响也就越高,因此为突发的现金需求预备资金对于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三是流动性管理要尽可能地平衡成本和收益。流动性不足无法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过多又会提高成本,降低收益,故此流动性管理是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2008年金融危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各行各业,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中流砥柱,银行业在这场风暴中更是伤痕累累,无数银行或倒闭,或被政府收购。一般看来,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出现问题,从而发生挤兑现象。巴塞尔协议Ⅱ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繁多且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从美国这次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今天,金融危机虽然已渐渐过去,但是它所敲响的警钟仍余音回响。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中安全性是保证,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作为重要条件的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 即是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前者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后者则是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因为商业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高风险行业, 清偿负债带来的流动性需求往往是刚性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 即使是其他风险类别最后往往也能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因为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前面介绍可以知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方面,所以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需要从保持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方面入手,因此相应的处理办法也有三个。
第一,提高资产流动性。所谓资产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其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提高流动性就需要降低资产变现的成本和加快资产变现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是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讲,我们主要是把资产分成两级,即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一级准备主要是是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差额准备金和存放同业等,大概5%-7%比较合适;二级准备主要是一些有价证券如短期国债、商业票据等,大概20%左右比较合适。
第二,提高负债流动性。所谓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所以提高流动性负债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流动性负债,一般做法是实施负债管理,比如吸收活期存款、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再贴现和回购等方法。
第三,统筹安排资产与负债。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流动性,银行可以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并计算一定时期的流动性需求,使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次,因为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时刻在改变,银行还可以建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机制,达到预防效果;最后,就是保持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期限对称性,使之在总量上相当,期限上对等,此时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即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比较上述三种方法可以知道,方法三是结合方法一、二得到了,但又有所延伸。在实践中我们也很少单独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一般采用最多的就是方法三了,即统筹安排资产和负债的方法,因为它兼具方法一、二的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方法一和方法二相比,两者也是各有特点,提高负债流动性虽然使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它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中国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正在苏醒,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业必然也会随之迅速发展,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业是高负债高风险经营,流动性条件必须予以保证。同时,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虽然流动性风险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学习其他银行的经验,善于反思总结,未雨绸缪,防范到位,就能在下次风暴来临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1.
[2]郭鸿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2012,6.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对策在银行经营业务中,流动性被称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必须基于此来进行一切经营活动。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开放,银行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已上升到重要议程。银行若面临流动性风险,易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从而关乎到整个银行的命脉,也会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2011年,银监会提出比《巴塞尔资本协议III》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制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其中流动性监管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促使商业银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和盈利性经营特点导致资产和负债不平衡,流动性风险就这样一直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
(一)表层原因
首先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方面,商业银行极大吸纳存款,最大发放贷款,通过存贷利差获取收益,这种负债的被动性使商业银行不能确定所放贷款和投资等业务资金的使用流向。向外借款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商业银行主动负债方式,但资金有效供给风险和借入款项费用风险使得流动性风险存在。其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方面。商业银行为了赚取丰厚收益,势必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迎合客户需求,这也会带来流动性风险。总言之,资金在时间与空间上交换利用的缺口使得流动性风险难以减少到极致。
(二)深层原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深层原因。追逐收益不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宗旨要求,而且是其壮大实力,提升信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然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通过负债经营榨取资金收益,自有资本份额较小。因此商业银行首要考虑的是资金流转的畅通安全性,最大限度地规避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若追求高盈利就会冒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相反有较高的流动性,盈利性就会降低。由此可见,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不具有一致性。商业银行的这种盈利模式必然促使流动性风险一直“潜伏”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2012年银行所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必须做好应对更大困难、更大挑战的准备:一是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业面临主营业务增速放缓、发展空间受限等挑战,银行业利润高增长难以持续;二是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偏紧“存款难”现象依然突出;三是市场格局深刻变化,盈利空间受到挤压。银行传统优势领域面临多方挑战,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的活跃分流了银行业务资源,负债成本上升导致银行业息差有下行风险,中间业务增速也将由上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期;四是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风险防控压力较大。今年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少放出4000亿资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总体上虽有所放缓,但仍存在以下现状:
(一)“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现象严重
目前,存贷利息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源泉,为提高盈利额,商业银行极力投放中长期贷款,吸收短期存款,由此期限错配现象十分凸显。《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83.2%,同比上升15.7个百分点。报告还警示,由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以短期资金为主,虽然有些短期资金会体现出长期稳定的倾向,但“短存长贷”上升趋势将加剧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另外,由于银行信贷资产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央行不断加息更会凸显期限错配的隐患风险。2011年的持续加息更是助长“期限错配”。进入2012年,四大国有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普遍上升,有些已经接近75%的监管标准,这样极易诱发挤兑风险,从而也加剧流动性风险
(二)资产结构单一,不良贷款率偏高
商业银行贷款占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的主要部分,资产结构明显单一。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二级储备,通常一级储备保留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因此对于资金的灵活抽回的掌控性就很差。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回升,资金回笼难度加大,201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较三季度末上升了201亿元。其中可疑类贷款与次级类贷款比重超半;其次由于贷存比约束与存款承压,2012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较大现实压力。银监会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为64.5%,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足以见得存贷比缓和力度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流动性管理压力仍是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流动性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早期预警、中期监测、后期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其次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流动性风险时也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规避和转移风险手段单一,几乎没有研发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也尚未形成多元化系统性的可行解决方案;另外多数商业银行没有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因此商业银行在应对流动性风险危机时就显得十分乏力。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银监会也出台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管齐下,解决“短存长贷”
央行加息是引发期限错配重要原因,资产证券化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因长期贷款比重过大而带来的资产流动性风险,解决和消除因存贷款期限不匹配而带来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资产方面,央行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拓宽非贷款资产的运用渠道,多途径压低中长期贷款比例,大力改善银行资产流动性;对于负债方面,可以视具体情况发行次级债、一般性金融债券、大额长期存单等长期负债工具,提高长期资金存量,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成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基金,促进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充实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工具等。
(二)调整资产结构,发展货币市场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倒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目前商业银行单一的资本结构不足以应对流动性风险危机,应当重视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并设立分层次、分流的流动性准备。同时,应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丰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拓宽商业银行融资渠道。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并形成转让和交易市场;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加国债品种和数量等。这样商业银行可以灵活自如地掌控资金变现和投资,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节省了额外成本,利润增幅也会迅速提升。
(三)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结构
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提出的管理原则标准,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及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另外,建立立体网络式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框架和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迅速向高级管理层提供数据分析结果;还有就是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规定设定风险衡量指标,实时对整体金融市场风险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分析和控制。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的流动性做压力性测试,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以防患于未然。(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闻岳春,段弈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2011,(2):11-15.
[2]巴曙松,袁平,任杰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综述(一)[J].金融博览,2008,(12):28-29.
[3]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66-67.
[4]郭少杰,杨洁.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97-98.
[5]吕厚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控制措施[J].时代金融,2012,(1):86.
[6]徐凯.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1.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主要为各种存款、借款、各类应付款项及投资人委托的资金,而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是使银行内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获利性及分散性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银行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随时可能会引发信用危机,面对瞬息多变的银行体系,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作为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识别、控制和管理银行信用风险,从而达到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相均衡的目标。
二、资产负债组合优化的原则
1.流动性原则
银行是广大客户流动、轻巧、便捷的存钱罐,因此银行需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满足客户随时进行现金存款、存款取现、账户转账等的需求,银行的流动性给广大客户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是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银行流动性原则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值即存贷款比例要不大于75%;二是资产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与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的比值不小于25%。银行的流动性原则不仅有法律约束,还受社会因素影响。从1996年12月开始颁发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中对备付金比例(RR)、长期贷款比例(MLR)和拆出资金比例(LMR)等三项指标进行了监管,要求备付金比例不低于5%,长期贷款比例不得大于120%,拆出资金比例不得大于8%。
2.安全性原则
银行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客户关注,银行应该要尽量避免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益和信誉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银行在进行安全性的方面管理时仍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进行法律约束方面除了流动性原则中所涉及到的存货款比例和资产流动性比例之外,还需要对资本充足率和个人贷款比例进行监测,根据法律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而单户贷款比例要不大于10%。安全性原则法规约束包括了存货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率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安全性原则除了法律法规约束外还有经营管理约束,要求银行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遵循总量制约的原则。
3.盈利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需要追求经济的最大利益化,这便是银行的盈利性原则,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不仅仅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更是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银行的信誉,使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本和资金。国家虽然对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对于银行的盈利性原则却是没有任何的要求。如果银行要想建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资产分配模型,就必须要通过多种数据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才能够充分的反应出银行盈利性的原则。
三、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
1.调查市场行情
银行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是离不开市场经济行情的,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体系可谓是瞬息万变,纵然银行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若想更深一步的发展必然是离不开对市场行情的分析。银行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仿真案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市场的经济行情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市场经济走向和人们对银行资金体系的期待方向。基于此进行数据和案例的分析,从而为后期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贴近客户生活的原始数据。
2.分析资产案例
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得出资金变动的数据,为后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真实数据依据。数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对以往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过往成功的案例中进行总结,吸取积极有益的一面,将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地方舍弃。例如:对某银行一家分行在某日营业结束后的资产利率进行了一个表格绘制,如下表所示:
某银行资产利率一览表
通过对此案例相关数据的进行分析,能够更加便于人们的理解和后期的协调运作,并且能够根据数据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以此来达到资产优化的目的。
3.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至关重要的数据分析手段。银行资产必然少不了庞大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想建立资产分配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寿命分析模型和信贷风险控制模型,还是资产负债结构子模型的目标函数,都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的优点,能够让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进行资产分配模型的建立前期对银行数据进行直观的数据分析和了解,便于资产分配模型系统的建立。
4.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
俗话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银行信贷也是同样存在着风险,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信贷风险控制子模型。信贷风险是慢慢积累型的,一旦贷款前的调查没有一定的防范准备,当后期信贷风险爆发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手足无措而胡乱进行资产的转移,这样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经历损失,加大了信贷风险。而建立信贷风险控制的子模型,能够对信贷数据进行时时监控与分析,一旦出现不合理的数据波动或者是数据漏洞,将会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点,提高银行的信用度,让人们更加放心的进行银行信贷的资金交易。
5.完善管理体系
一个成功的商业和企业是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无论前期的市场调查、案例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完善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实情的管理机制,将会无法使前期的准备工作得到具体的实施,无法落实到实际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既包括了管理人员也包括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对银行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算和管理,并且对银行的各项资金分配进行详细的调查并且记录在案,便于后期的检查和借鉴。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本职的任务,还需要对银行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熟悉每一位员工的优劣势,并且依据他们的优势进行工作的分配,让他们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发挥出银行工作的主力军的作用。在进行银行负债管理中的资金分配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银行高层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银行机器操作系统,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这也是保证了资产分配模型的质量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流动性 中小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管理
引言: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是银行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取得资金以履行其偿债义务和其他承诺的风险。银行只有在急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立即可用资金才会被认为是流动性正常的。如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即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或者说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本文所讨论的流动性风险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类: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前者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后者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9 年以后,M2 的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 M1 的增长速度, 呈现出了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市场活跃程度不高,企业和居民倾向于定期存款和储蓄,而非投资或者消费,因此在银行系统就集中了大量的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量,是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间接反映出不同时期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即流动性水平。 一般来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说明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过剩,需要抑制;反之亦然。 从这些年的调整看(如图 2),只有 2008 年 9 月到 12 月期间的四次调整是下调, 其余情况都是上调,这说明 2008 年第四季度的流动性出现了短缺情形, 这一时期也对应了全球金融危机下国际流动性普遍不足的状况。 从 2010 年起,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市场上的流动性总体充裕。对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趋势图 3 中可以看到 2008 年流动性比例在高点时正是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时,而 2010 年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也相应下降, 但是还是维持在一定的安全的水平之上(大于 25%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总体处于充裕水平。
二、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成因的理论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流动性的转移并且实现盈利,这必然导致其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性,因此其自身管理经营的特性和市场定位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宏观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动均会造成中小商业银行资金流量进而影响到稳定性;还有,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业时刻面临着外部的冲击。 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另外,刘海虹(1999)认为资本充足率低、资产流动性下降以及不良信贷比例过高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的政策、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传导、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受对外开放的冲击等等。
在风险度量方面,上面提到的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很难被衡量,定性的变量很难被量化,不利于建立数量化的函数关系。通过深入发掘,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最后都会影响到银行的一些微观层面,金煜(2007)即认为宏观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银行的微观指标,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基于经济、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考察的是正常经济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对其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即从银行自身的微观层面入手。例如:盈利能力,资产的数量,资产的结构等。下面我们便从实证角度对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因素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共 6家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其2000 年到2011 年各年度的流动性比率、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总资产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
(2)变量选择
以平均流动性比率(LD)为回归变量,作为流动性状况的度量,以不良贷款率(BL)、核心资本充足率(HX)、净资产收益率(JZC)、总资产(ZZC)作为解释变量,选择以上变量的原因如下:
关键词:经济危机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危机 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
一、 引言
李杨、张晓晶(2015)引用主席于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讲话:“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的上升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致使人们忽略了经济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所携带的高杠杆率所隐藏的风险(李杨和张晓晶,2015)。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造成风险的首要冲击者,全部的资金都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结算流转,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极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好例证。金融危机动摇了经济稳定的根基,也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全球金融危C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廖岷,2009)。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一个全面的衡量和管理最佳流动性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巴塞尔Ⅲ针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专门提出了新的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BCBS,2010):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FSR(净稳定资金比例)。LCR是巴塞尔协议Ⅲ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门做出的改革,主要用来保证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30日流动性的需求。LCR的提出提高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回旋空间和抗冲击能力,切断了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其对银行业的监管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推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NFCR推动着银行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负债,如稳定的存款和中长期债券等。监管新规的不断出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前行。
流动性风险溢价比信用违约成本要高,对于长期的高收益证券尤为明显。商业银行在不断追求收益的时候使得其流动性越来越少。实际上流动性有一个真正的成本,而且它比从信用风险预期损失大(Ericsson & Renault,2006)。Aspachs等(2005)、Acharya和Naqvi(2012)认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是高度扭曲的,并且期限错配会造成短期内流动性的匮乏。孙清,陈靖元(2011)通过构建资产负债的引力模型,试图解决资产和负债不同期限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选择从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遵循了国际上最新的流行方法,如Drig?`和Socol(2009)与Topaloglou(2015)等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切入的。
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问题,已经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且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给予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棘手问题。本文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第三章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匹配问题,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能割断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特别是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更应从总体和结构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和变化。
1.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的降幅。2009年~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4年,央行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对低位,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处于上升趋势,流动性风险下降。
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总体宽裕,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当中。Drehmann和Nikolaou(2009)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流动性风险会突然加大,因而单纯的保证总量充裕无法真正消除流动性风险。
2.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资产结构和资产期限上,传统的敞口分析通常会忽略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当市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恶化和枯竭时,银行的资产会更难在金融市场上变现,使得银行资产流行性迅速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主要有净贷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从流动性来分,商业银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短期同业资产、可交易的证券和短期贷款等都属于流动性资产。中长期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不同性质的资产面临着不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净贷款。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2009年~2014年,商业银行净贷款增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商业银行一直在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的贷款项目的增速。商业银行的净贷款增速从2009年的38%降到2014年的12%,w现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变化比较大的还有同业资产。2010年同业资产缩水严重,主要在于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造成同业拆借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波动比较频繁,若发生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在同业市场进行借款,给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其盈利性较差,但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风险特征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因而商业银行需要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进行权衡,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结构看,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和存放中央款项是呈现增加趋势,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资产方看保持平稳态势,因而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小。
3. 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通常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融资流动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现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可能更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方的主要构成有存款,短期借款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债权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债务。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资金来源,是其融资流动性的保障。从2010年起,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的增加短期借款的持有数量。短期借款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短期的融资流动性,但恶化了期限错配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流动性风险,长期债券和中长期存款都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稳定资金来源。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成本,但对于商业银行减少融资流动性风险,减少挤兑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近些年长期资金的不断增加,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分析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可知,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市场流动性风险暴露充分,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较为合理,面临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风险较低;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三、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下行,但金融环境复杂化,利率市场化等制度的变化也都是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张晓晶,2015)。新常态导致的新变化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算、评估、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是新常态的要求。
1. 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余斌、吴振宇(2014)总结经济新常态特征时认为经济下行并趋于稳定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用违约逐渐增多,银行坏账增多,部分银行开始惜贷,从而使得流动性需求越来越多,但此时流动性供给不断减少。Minsky(2008)、Davidson(2002)、BCBS (2008,2010)和Nikolaou(2009)都论述了宏观经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所以会助长此类银行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近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了挑战。宏观经济下行会使得其他风险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Drig?`和Socol(2009)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增大。潘敏和张依茹(2012)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证明了这个观点。
流动性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在银行业出现危机之时,流动性风险往往会给予银行最致命一击。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会导致资本外逃,加剧资金流动的波动。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外逃时往往无计可施,而资本外逃也会引发“羊群效应”。“巴林银行事件”和“雷曼兄弟”倒闭说明了忽视流动性风险后果是严重的。
2. 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积聚着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也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速度。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环境复杂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过度膨胀的同时在不断积聚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存在着价值减少的情况,如果贷款出现违约或者展期,则意味着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尚未资产证券化的非流动资产不再受市场欢迎,变得难以继续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流动性难以为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来说,如果价格波动过于激烈,尤其是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证券化资产就会被抛售。市场流动性因此出现萎缩,甚至枯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也参与了交易,市场流动性出现的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机理在于,抛售行为使得资产价格下浮更快,价格持续下跌会加剧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四、 结论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但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存在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从市场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中小银行盈利渠道少,因而同业存放较多,但保持了灵活性。从融资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稳定的资金,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银行融资更多的是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在金融环境复杂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央行和O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时应重点关注:(1)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极易由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转变而来,因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需要同时防范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2)流动性风险具有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会根据宏观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变化而变化,因而仔细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区别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的补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3)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会促使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进行。监管部门应对有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做出对策,防止流动性突然枯竭,诱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33-35.
[3] 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1):131-143.
[4] 孙清,陈靖元.基于引力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6):82-85.
[5] 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4):12-22.
[6]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7]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8] 张超英.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17-20.
[9] 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35-44.
[10] 黄小军.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14,(12):86-91.
[11] Aaron M, Armstrong J, Zelmer M.An Overview of Risk Management at Canadian Banks[J].Bank of Canada 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7,10(1):39-47.
[12] Acharya V, Naqvi H.The seeds of a crisis: 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2):349-3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协调研究”(项目号:13BGJ042)。
关键词:公司债券;流动性;透明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5
一、导论与文献回顾
最近的实证研究文献从两个主题上覆盖了本文的研究主题:1.公司债券市场上流动性的重要性;2.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这两个研究领域也涉及了金融危机对于企业资产的影响方式。该研究首次将上述两个领域有机的结合了起来,研究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其发行的债券流动性的关系。
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关问题研究集中于定价领域。具体而言,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收益率在横截面上的解释力是最新文献的研究方向。通过检验流动性风险对于债券收益率的定价解释力,支撑了流动性是企业债券定价因素的观点(Lin,2011)。Baoet al.(2011)发现市场幅度的流动性是债券市场时间序列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在金融危机期间其解释力会上升。同时在横截面上,流动性对于债券收益也具有显著影响。Dick et al.(2012)发现了金融危机前后流动性的差异效应,金融危机中更具影响力。Friewald(2012)发现了相似的研究结论。众多研究都表明了流动性因素是债券市场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然而既有文献并未解释特定债券的流动性在流通中的差异。
大量文献也关注资产流动性主题。较早期的观点认为,金融市场中的非流动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精明投资者的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Bagehot,1971)。金融市场均衡的逆向选择悖论的理论意义引起了大量的后续研究。Diamomd和Verrecchia(1991)认为能够增进流动性的会计信息披露能降低信息不对称。一些文献研究了流动性程度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Lee et al., 1993; Kim and Verrecchia, 1994; A_eck-Graveset al., 2002)以及私有信息的影响力(Vega, 2006; Francis et al., 2007)。
在会计信息透明与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关系方面,若干研究集中于权益的流动性(Lang and Ma_ett, 2011)和流动风险(Lang andMa_ett, 2011; Ng, 2011)。相较于债券收益率,股票收益率对于流动性更加不敏感。Brenan和Subrahmanyam(1996)报告说平水平上,高流动性股票的年化收益率比低流动性水平股票高9.12%。在流动性风险方面,Pastor(2003)发现高流动敏感性股票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比低流动敏感性股票高7.5%。在样本期内,月度加权CRSP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22.2%。相较而言,运用相似的研究设计,Pastor(2003)、Lin et al.(2011)发现高流动性敏感度债券的平均收益率比低流动性敏感度债券仅高出4%,债券的平均年化收益仅有1.93%。流动性风险在债券收益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然而股票市场中的私有信息是内涵于企业现金流中,债券市场中的私有信息分离于公共信息的异质性干扰(Green, 2004; Brandt and Kavajecz, 2004)。虽然投资者能够观察到同一种信息,但是其分析信息的能力是具有差异的。例如,大型的投资银行拥有能力卓越的分析与精密的分析模型。这种异质性能够导致公共信息中提出私有信息的差异度。Pasquariello和Vega(2007)检验了私有与公共信息在美国国债价格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债券价格的动态特性与基本面与人信念有关。上述研究强调了信息不对称在债券市场中的重要性。
债券流动性的前期研究集中于债券特性(债券发行期、到期日期、发行规模等)对其流动性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从债券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的横截面差异角度补充了上述研究。我们发现企业透明度越强,其债券流动性显著越强。因此,流动性程度影响了资本成本、透明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债务成本。我们也发现,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无论是以信用评级还是违约风险来衡量财务困境,金融危机中的企业这种非线性关系尤其显著。我们的分析证实了信息敏感度是债券流通重要影响因素(Dang,2012)。一旦债券是相对安全,负债是一种信息不敏感性资产。然而,一旦市场条件(如金融危机)或企业条件(如违约可能性)恶化,负债具有信息不敏感性。最后,我们也确认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强的影响。因为流动性风险是债券收益率的一大组成因素,会计透明度对无风险债券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二、研究设计
根据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1.H1:更高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导致更高的债券流动性
根据Dang(2012)发现信息强度随着有关资产和发行者质量的消息而变动:一旦发行者偿债能力良好,事前信息对于流通没有显著的价值与影响。然而,当对债务人偿债能力产生质疑时,信息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说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将导致增进流动性的逆向选择问题。在相似的研究结论中,比如场外交易(OTC)模型,Duffie(2007)认为源于搜寻摩擦和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是债券流动性的内在原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降低这种不对称性,所以,我们预期透明度的指标与债券流动性的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
2.H2:透明度对于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Dang(2012)发现信息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处于内在非对称性中:有关发行者的好消息没有太大影响力;而公司基本面的坏消息能够导致债券市场价值的大幅度下跌。这种非对称机制使债务呈现信息敏感状态并且包含某种拖尾风险。在资产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企业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呈现非线性关系时,这种非对称机制的效用会扩大。
3.H3:在财务困境中,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关研究表明债券流动性受资产保全原则影响深远。例如Acharya(2013)发现,当处于金融危机中,相较于正常时期,基于流动性减弱的债券价格下降趋势。相似的研究中,Chen(2007)和Friewald(2012)运用实证证据支撑了同一结论。另外,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9)研究发现,当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更高以及融资短缺时,流动性提供者资金供给敞口趋于减小。信息不透明的公司可能更会受到影响。因为公司内在价值的更大不确定性意味着投机者在保持相对低位的自由资本而利用借贷手段提供流动性会更困难和更加昂贵。Dang(2012)的模型表明在企业财务困境时期,通常是信息不敏感的债务突然变成信息敏感性资产。
4.H4:更高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导致债券非流动性的更低的变动幅度
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9)和Vayanos(2004)发现涉及大量企业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导致资产缺乏流动性,在非流动性预期螺旋状下降,使交易费用格外高昂时,这种流动性异常脆弱的。会计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企业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倾向于更低的可预测性和更高的因素(经济的不确定性、融资的可获得性和风险回避)敏感性。因此,我们预期更高的透明度会导致更低的非流动性的变动幅度。
三、数据收集与指标描述
我们的样本是2004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季度观察值。我们收集了CSMAR和色诺芬数据库中有关二级场外市场OTC交易的相应数据。并运用Dick-Nielsen(2009)消除潜在错误数据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筛选。也参照Edwards(2007)中位数筛选和反转筛选,最后也剔除了所有零散的交易(低于100,000元金额的交易)。
我们包含了来自CSMAR数据中的债券、季度会计信息和日度权益数据。在移除了缺失数据后,一共保留了695家公司总共3550个债券样本。在本节余下部分,我们提出测度债券流动性和公司透明度的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论。首次对于债券流动性和流动风险进行测度来自于Dick-Nielsen(2012)。而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测度方法来自于Lang(2012)。最后我们提出通常作为债券特性、信用风险和权益因子的控制变量。
1.债券流动性指标
交易费用和流动性是相关但是不同的概念。在投资者视角,企业直接交易成本正如流动性能力一样,是价格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资产流动性测度指标没有一致共识,我们运用三种替代方法来测度债券流动性。每一种变量被定义为其值越高表示非流动性越强。
第一种替代方式是Amihud(2002)测度每单位交易价格影响程度时使用的非流动性指标。价格是影响投资者债券决策的重要因素,因为通过增加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债券潜在收益率。同时,这种测度方式符合Grossman和Merton(1988)的理论研究,将流动性定义为基于买卖压力下的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度。另外两种流动性指标是在债券买卖价差的替代变量。Roll(1984)从连续收益率的协方差中提炼的买卖价差。另一种是两种交易之间的买卖价差(Feldhutter,2012)。最后,本文运用上述三种方式的标准差作为流动性风险的指标(这样做并未有效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因为债券定价并非本文研究主题)。
2.透明度指标
因为测度企业透明度的内在困难和涉及许多潜在变量,本文综合了若干方法。我们参考Lang和Maffett(2011),通过整合两个常用的盈余管理指标来估计企业涉及非操控性盈余管理程度:净利润相较于现金流量的变动幅度以及应计金额与先进流量的相关度。盈余管理用来平滑现金流量的波动。进而盈余平滑中的操控性部分,用于与一系列盈余平滑因素拟合回归,其回归残差是非操控性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我们一般运用内在价值基本面因素(FES)和超额部分(DES)来解释盈余管理中的各个部分。本文的研究关注作为透明度测量指标的DES,我们预测更大的非操控性盈余管理表明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而是企业更加不透明的表现。然而,在那些利润呈现自然平滑的企业中,我们预期FES与流动性相关程度具有更低的信息不对称性。Lang(2012)研究表明DES包含了管理层自由裁量权的众多信息,其与盈余管理的激烈正相关,与盈余管理的约束呈现负相关。正如Verrecchia(2001)所述,信息披露理论表明当信息精度更低时,企业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都更高。盈余是投资者信息的主要来源,平均而言,更真实的盈余信息更具有精度和拥有更高的质量(Ng,2011)。在控制了经济因素的波动后,更高精度的盈余信息与更高的盈余可预测性相联系。因此,盈余精度指标是作为盈余波动性的替代,也即是透明度的替代(Dichev和Tang,2009)。盈余中的应计部分作为匹配现金流量更低波动的因素是具有更多信息含量的,因此应计盈余质量(AQ)是透明度的指标(Dechow,2002)。同时,分析师收集和积累从公共和私有渠道取得的信息来评估企业价值、促进全面的透明度(Brennan,1995)。分析师扮演信息干预者,其预测的精度会增加企业透明度。因此,分析师提供的年度每股收益(EPS)的预测报告是企业透明度的替代。如果众多分析师的结论高度一致时,而投资者凭借分析师预测报告来评估企业,投资者会倾向于认为预测报告具有很高的精度(Lang,1996;Barron,1998;Zhang,2006)。
3.控制变量
我们依靠前期流动性因素的相关文献(Garbade,1979;Sarig,1989;Chakravarty,1999,Stoll,2000;Houweling,2005;Longstaff,2005),总结发现债券流动性水平依赖于债券期限、到期时间、发行规模和息票率等因素。债券市场中,新发行的债券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更大的发行规模与更高的息票率往往与更高的流动性相联系。本文控制了上述相关因素。
另一方面,为了控制信用风险,本文参照Blume(1989)作法,加入销售净利率(IS)、资产负债率(DA)、资本化总债务水平(DC)、账面市值比率(BM)以及税前利息保障倍数(IC)等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四、模型设计
本文样本数据结构是每一种债券的季度值。因变量是债券流动性的各种指标。主要的自变量是公司透明度的各种指标。并同时加入常见的影响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的债券特征。为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充分的融入债券交易流通过程,所有的自变量滞一期(一个季度水平)。为了控制未知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我们采用固定效应回归(FE)。因此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因为我们运用面板数据,所以采用企业―时间两个维度估计二维聚类标准误(two-way clustered)。也因为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故无法使用非时变自变量(如,息票率、行业哑变量等)。债券期限和到期时间因在时间序列上的线性相关性,也没有被纳入方程。虽然债券期限和到期时间变量是相关文献中常用的解释变量,但在本文中被自动的包含在了固定效应模型中,不会出现特定的遗漏变量的问题。
五、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公司债券的配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实证研究中运用变量的横截面变 动,分为流动性变量、透明度变量和控制变量三个部分。报告了均值、标准差和5分位、25分位、50分位、75分位以及95分位值。流动性指标具有相当幅度的变动,Amihud方法测算值的均值为1.33,5分位值0.09至95分位值4.95,变动幅度较大。Roll指标均值0.74%,5分位、50分位和95分位值分别为0.13%、0.56%和2.00%。而IRC指标均值为0.23%,5分位到95分位横跨0.01%至0.76%。流动性的变动表明债券交易具有显著交易成本。公司透明度变动幅度也较大,DES、EP和AQ是公司透明度指标。分析师覆盖了大部分样本公司:均值水平的分析师值为17。而精度指标表明分析师认同公司预测盈余较为一致。95分位值是-0.06,中位数水平为-0.34。FES是企业盈余平滑指标,因为是相对值,所以数值很难解释。债券特征呈现一定的变动。样本债券平均期限为4.66年,从5分位值1.03年至95分位值12.06年。平均到期时间小于10年,变动范围从0.91年至27.85年。发行规模从1.5亿元至13.5亿元。信用风险水平包含了从最高级评级AAA到CC级评级。
表格1描述性统计
2.回归结果
(1)透明度与流动性的关系
表格2主回归结果
该部分中,我们检验了企业透明度对于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正如上文假设中我们预期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企业债券流动性正相关。模型中企业债券非流动性(illiquidity)的三种替代指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指标是负相关。表2是主回归结果,分为6组方程回归,依次增减解释变量,直至到方程(6)包含所有研究变量。
在仅包含代表债券期限(Age)的单变量固定效应模型(1)中,债券非流动性与期限显著正相关。可决系数R20.21表明固定效应(整合了债券内生特征和时间变动)和债券期限能够解释债券流动性变动的很大部分。紧接着我们加入会计信息透明度指标(Trans)形成模型(2),模型(2)表明透明度与债券非流动性显著负相关(与流动性显著正相关)。符合我们研究假设1预期。
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在模型(2)基础上再加入透明度的平方项(Trans2),显著的Trans2表明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呈现非线性关系。系数符号是负值,说明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倒U型状态,债券流动性随透明度的边际变动额是不一致的。
为单独考察信用风险与债券流动性的关系,我们采用模型(4)以代表信用风险的利息保障倍数(IC)的回归中,大部分变量不显著。利息保障倍数与非流动性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非流动性正相关。而资本化总债务水平(DC)系数为负可能是因为与DA存在更高度的正相关,属于潜在的共线性问题。同时,结果也显示更高的权益变动增加了债券非流动性。笔者推测是更高的权益变动暗示了更高的资产波动,随着权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债券违约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模型(4)基础上再次加入透明度指标,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2),模型(4)中的透明度指标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高度显著下的负相关。同样的结果在包含了所有研究变量的模型(6)中也相似。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企业发行的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是独立于债券信用风险的。
(2)金融危机下的透明度与流动性的关系
表格3流动性指标的时序特征
企业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的正相关关系是一般意义上的统计结论,但是在特殊时期,如金融危机时期,根据假设3,我们预期这种关系会增强。首先我们从流动性的时间序列特征上研究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时间维度分为:正常期和危机期。危机期定义为2007年第3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表3是各种流动性指标的时间序列图。能够发现明显的金融危机冲击。无论是Amihud方法、ROLL方法还是IRC方法测度债券的流动性,图中灰色区域都呈现明显的峰值,其中红线是均值、蓝线是中位值,其余是5、25、75以及95分位值。
在表4回归分析中,Panel A部分将全样本分为正常期(Normal)和危机期(Crisis),然后按照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线性方程和二次非线性方程,分样本固定效应回归并计算稳健标准误。结果发现,无论在危机时期还是正常时期,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都是显著的,说明透明度与流动性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普遍意义。
而为了检验金融危机下,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是否更大,我们设计了金融危机的哑变量来构建“透明度―危机”交互变量,并分别以全样本、高透明度子样本和低透明度子样本进行回归 。结果显示在表4的Panel B部分。正如上文假设3预期,交互项显著为负,说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正相关关系呈现增强趋势。同时,分样本回归显示金融危机的增强趋势仅在低透明度样本中显著,在高透明度企业中,金融危机没有增强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力。另外,在危机中,高透明度企业的透明度影响力(-0.117)是低透明度企业的透明度影响力(-0.035)的三倍左右。
表格4金融危机下的回归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会导致债券流动性的变化,但是债券流动性恶化的直接表现是债券流动性挤兑(withdrawal),单独考察债券流动性挤兑下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所以,笔者定义非流动性指标在中位值两倍标准差以上的部分是流动性挤兑样本(Dry-up),并在正常水平和挤兑水平进行子样本回归,最后全样本下加入挤兑哑变量检验其对透明度-流动性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表5中,全部显著的系数表明在线性和非线性模型中,透明度对于流动性具有相同的影响方向。而Dry-up交互变量在5%水平上呈现-0.193,说明处于流动性挤兑中的债券,其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债券流动影响更大。
表格5债券挤兑下的回归结果
六、稳健性检验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债券流动性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我们提供更多的证据显示这一结论稳健可靠并具有经济意义。理论上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是与债券的某些特性相关联的。高透明度企业可能仅仅是其债券息票率更高、发行规模更大以及到期时间更短的公司,而债券的这些特征又联系着更高的流动性水平。即认为透明度与流动性的相关关系是经过债券内在特性传导所致。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透明度似乎又影响了权益收益率和波动性(Stoll,2000;Easley,2002),而权益收益率和波动性又冲击了债券流动性。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加入了透明度与债券特征交互项来重新回归。并加入年化收益率指标权益收益率ROE来代表收益率因素,并也与透明度形成交互项。相关研究显示在表6 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交互项
表格6债券特征和收益率下的回归结果
并不显著。债券特征对于透明度―流动性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权益收益率对于债券流动性没有直接影响,但是透明度与权益收益率交互项Trans×ROE显著为正,说明权益收益高的企业,透明度对于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力处于衰减趋势。最后,权益波动性与透明度交互项Trans×Vola显著为负,说明更高权益风险的企业,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力更强。
该稳健性测试剥离了债券特性对于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力的影响,至少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不受“透明度――债券特性――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关系的说服力。
七、研究结论
本文主题在于研究企业透明度与债券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理论文献一致认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是市场非流动性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并使投资者获悉有关企业前景的信号,因此企业透明度与债券非流动性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既有文献更多的关注信息披露质量和会计透明度对股票流动性与股票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论较一致的表明企业透明度对股票流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Welker,1995;Leuz和Verrecchia,2000;Lang,2012),而透明度对流动性风险负相关(Lang和Maffet,2011;Ng,2011)。但是没有文献专门研究债券市场中的情况。当前的研究表明相较于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对于债券市场影响更大。而随着债券交易数据的越来越易获取,大量的文献旨在研究流动性对于债券市场的作用(Bao,2011;Lin,2011;Dick-Nielsen,2012)。并且由于债券场外交易市场(OTC)更高的交易摩擦与活跃度增强了信息不对称的消极作用(Duffie,2005)。
本文运用3550个债券的一共40012个季度-债券面板数据研究了会计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发现了具有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意义的透明度――债券流动性的关系。正如Dang(2012)的理论分析,本文发现两者呈现非线性的正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强于信用风险、债券到期时间。发行规模与息票率的影响。更近一步,我们发现企业透明度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强。同时,对于危机中的企业,透明度变得更加重要,这一结论符合通常的观点:当投资者对于企业前景的判断不确定时,债券市场对于信息更加敏感。
最后,本文指出,在运用债券非流动性的指标的波动性作为流动性风险替代变量时,透明度对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大影响,在金融危机中,这种影响会加强。
关键词:主板;新三板;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对比
一、引言
为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包容度,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转让、股权融资等资本市场服务,2004年5月,证监会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全国场外市场,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市场)。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已建立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组成多层级资本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多处于起步和成长期,所需研发投入大,但市场占有率有限,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作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温床,新三板挂牌条件相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十分宽松,同时投资存在高风险,投资者很难甄别企业是否真正值得投资。尤其自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三板,在这片鱼龙混杂的投资领域里,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因素是否与最为规范的主板市场企业相同?
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政策及制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缺乏分板块实证检验的不足,利用2012年主板和新三板企业相关数据,进一步实证研究如下重要问题:主板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异同?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
企业融资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量化方法,大多采用财务指标近似表示。单娇、郭帅(2012)认为,资产负债率可以近似表示企业融资能力。本文也采用资产负债率近似表示企业外源融资能力。
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拥有较多的未分配利润,内源充足,相应外源融资的需求就会降低;盈利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则偏向外源融资。Booth(2001)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证明了企业的负债水平与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流动性。单娇、郭帅(2012)认为,流动比率可衡量企业利用资金的能力。企业利用资金能力越强,越会考虑内源融资,因而流动性对外源融资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企业规模。肖作平等(2004)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负债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国家在给发展稳定的大公司贷款政策上都给予优惠和便利。同时,较大的企业规模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出强烈的正向信号,较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对于处在发展较成熟阶段的主板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但是新三板挂牌公司由于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较小,即使公司扩张,也难以达到大企业水平,获得投资者信任。
运营能力。蒋志川(2008)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效果评价方法时,指出资产运营能力是衡量融资效果的一大指标。通常来说,企业运营越好,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融资能力越强。
创新能力。朱未萍,许伟(2012)指出,拥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企业能够持续地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与企业融资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新三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其融资效果影响尤为重要。
资产担保。崔学刚、杨艳艳(2008)证实了资产担保价值与企业的债务融资显著正相关,揭示出有形资产更易提供担保。资产担保价值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及可能性,担保价值越大,越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融资能力越强。
成长能力。王新红(2007)分析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时指出,成长性好的企业股权融资能力较强。新三板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应该受到成长性影响较大,而主板企业发展成熟、稳定,成长性不是投资者考量的最重要指标,应该不显著影响融资效果。
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主板上市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资产担保等因素影响。其中,企业规模、资产担保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对融资能力有负向影响。
假设2: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等因素影响,除了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对融资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选取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三板挂牌的所有数据完整的公司,共计179家,在主板市场中剔除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后,随机选取154家作为比较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 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
2.变量。被解释变量:DAR(Debt Asset Ratio,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融资能力的反映。解释变量,即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根据上文的分析,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无形资产、资产担保价值、成长能力。选取相应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如下表所示:
表1 研究变量说明
3.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注:双尾显著性水平,*=0.10,**=0.05,***=0.01
描述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与假设1相符,但对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影响为正向且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主板企业经营规范,盈利能力良好,更倾向于内源融资;新三板多中小企业,经营相对不够规范稳健,盈利水平是重要考量因素,但只部分体现其投资价值,其“高风险”的特点需投资者审慎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影响并不显著。
资产规模(LA)和反映运营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DSR)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与假设1相符,但对新三板企业影响不显著。通常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企业融资也就越容易。新三板企业总体上规模都很小,即使扩张,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让投资者产生充分信任感的程度,因此其规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企业运营能力的象征,企业融资能力应该有正向影响;但新三板企业运营能力明显弱于主板企业,而其盈利水平却大大高于主板企业,ROE平均比主板高10.01,这就容易让人置疑:其高盈利性是否可持续?或者,对于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新三板企业,运营能力并非衡量其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反映资金使用能力的流动比率(L)对两个板块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负影响,资产担保价值(CVOA)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相应部分。新三板企业资产担保价值远低于主板,比主板少14%。笔者认为其增长所带来投资者信任的提高相对主板更加明显,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更为显著。
代表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IAR)对主板和新三板都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新三板1%的显著性水平1%高于主板10%的显著性水平,这是由于新三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例比主板大得多。这验证了创新能力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融资的重要性,证实了假设2。
总资产增长率(TGR)对主板上市企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产生负向影响且不显著,与两个假设截然相反。笔者认为可行的解释是,主板企业大多处成熟期,增长率多维持在稳定的低水平,一旦某企业增长率提高或者优于同行,则会引起投资者关注。而新三板企业虽然从数值上来看成长性比主板企业好,但是财务和运营方面的规范性、成熟性不如主板,投资者对其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过高的成长水而易让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大,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不大。
综上,假设1成立,假设2部分成立。
五、小结及建议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分板块实证研究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这一缺陷,比较分析了主板上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以下实证结论:主板企业融资能力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影响较显著,其中盈利能力、流动性为负向影响,其余为正向影响;而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创新能力、资产担保的正向影响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最后,笔者针对以上分析对新三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相对主板企业来说,新三板企业ROE等因素影响对融资能力不显著,而资产担保价值对融资能力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然而这些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尚无足够资产作为担保,有些“潜力股”也因此容易被埋没。政府应在政策上采取开放态度,给予新三板更多政策支持,适度降低融资标准,放开投资门槛,使其能在资本市场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
2.ROE、运营能力、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很多因素对融资能力影响都不显著,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因为新三板企业运营不规范、风险大,对这些因素的考量难以反映企业真正的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券商对新三板企业的督导工作,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防范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林志宏. 电力企业融资能力熵评价综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2]郑秀杰,董丽英.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J]. 工业技术经济,2006,01:136-138.
[3]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5:146-150.
[4]Laurence Booth,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 and Vojislav Maksim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_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
[5]单娇,郭帅.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危机前后对比的实证研究[J]. 财会通讯,2012,21:62-64.
[6]肖作平.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D].会计研究,2004(2);36-41.
[7]蒋志川.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8]朱未萍,许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3,11:11-12
[9]崔学刚,杨艳艳.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选择研究——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8-66.
[10]王新红. 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7,10:270-271.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偿债能力 流动资产
1 引言
企业的资产流动能力主要是指资产的短期流动能力,而流动资金主要包括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以及日常管理的资金。而更细致的分类,企业的日常经营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日常销售环节等必须的资金,而用于日常管理的资金还包括管理所需的临时性的支出以及短期的债务利息的支出。而当整体的企业环境以零售或者流动性非常强的业务为主导时,需要留存的现金等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要更多。其实无论是企业的利益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或者是利益相关者群体客户、员工、相关部门来说,企业的流动性能力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都非常有用,是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了解并且能够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帮助也非常的大。
2 资产负债表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关系
2.1 资产负债表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展示“经营性净资产 = 金融性净负债 + 股东(或所有者)权益”,但是简单来说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及其数量关系为内容的资产负债表,而这个表格的实质就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结构与关系(见表1)。而形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营运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现金比率等。
2.1.1 营运能力
具体里看,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基础的比率就是营运比率。可以表示为营运能力=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它主要是体现了企业的基本营运水平,以及是否还能满足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资产。
2.1.2 流动比率
所谓流动比率,顾名思义就是衡量企业的流动能力的比率,他可以表示榱鞫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对于比率的一般分析:随着流动比率的增加,代表企业的流动资产要高于流动负债,也就是说流动性很强,但是实际上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有一个度,并不能太高。因为如果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多,代表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与效益水平不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而流动比率收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
2.1.3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它可以表示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在这里的速动资产包括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和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是来说,和流动比率有着很大相似指出的速动比率也会反映流动资金的灵活度,尤其是当这个指标越大时,它代表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并不能够太高,也回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还要认真的分析。
2.1.4 现金比率
企业的现金比率也会反映企业的现金资产的流动情况。它可以表示为现金比率=现金资产/流动负债。这里面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和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是这个指标并没有现金流量比率更有说服力。
2.2 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流动性收到很多的因素影响,但是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
2.2.1 流动资产
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现金或者其等价物在一年或者一年以内会转变成可以使用的资产。实际上来说流动资产的整体变现能力比较强也就是所形成可以使用的资产的效率比较高,所以对企业的周转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流动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经营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流动比率会增加,进而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就会下降。
2.2.2 流动负债
可以看出企业的流动负债是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包括营运能力、流动能力以及现金偿还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流动负债主要是指到期日比较短,主要的一年以下的负债,企业短期周转资金使用的,所以会很快地偿还,不会过多的偿还借款利息。
2.2.3 营运资金
首先要指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因此它是一个兼具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特性的影响因素。企业是需要短期的负债来融资或者是进行资金周转的,但是流动负债过大,会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因此一定要在积极地保障企业的整体的营运能力的前提下来进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调整。而这个指标实际上是直接的体现了企业的偿付能力强弱与企业可持续性强弱的反应。
2.2.4 现金流量
通常我们会提到现金流量的意义,但是这里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平常意义的现金流量,而是一个更加广泛且具体的意义。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先进等价物。很多企业为了让短期运营更方便,就保留大量的现金资产,这样的确给企业造成了方便,但是却影响了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升值,因此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一定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
3 结论与启示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显然是企业管理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之处,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利益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的分析企业的需求,要积极的转变经营模式,不断地探索新时期下更适应企业发展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多措施共发展,让企业的短期偿债水平稳定,同时让企业的资金流动能够更加的适应企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也不能不考虑利益,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进一步重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最终会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目前加强完善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要求,作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财务报表分析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决策能否依据正确的财务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比率、比较、趋势、结构、因素、项目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分析基于对这些报表和资料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状况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三方面;第二,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如营运资金、流动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指标上,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第三,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第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映企业盈利的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额利润率等。
2.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指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使财务信息使用人获得其需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人来说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通过对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决定投资意向投资者主要的分析目的;通过对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分析,了解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从而确定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来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是债权人的主要分析目的;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提出财务决策经营状况改善的措施,从而提高经营业绩是经营者主要的分析目的;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达到了解纳税、职工收入等反映企业社会贡献的指标是企业主管的主要分析目的。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都有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必须重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一般是由专业财会人士掌管着公司的财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借助于财务报表的分析,财务会计人员从而也更相对容易得获得优质的会计信息,这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决策的对与否。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分析得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描述,分析衡量指标的当前水平;其次是解释,主要说明衡量指标在当前水平的原因;再次是推论,主要是根据当前和未来的规划、环境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评判指标未来的发展水平或者状态,通过分析来说明影响衡量指标的约束条件以及约束程度。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的作用。企业会计期末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同时企业的价值也通过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揭示出来。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也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分析。因为透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我们可以知晓企业在投资活动方面的结果,资产能有效地保障投资,是企业谋利的关键所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融资活动的结果,通过资产负债表右边我们可以了解到,同时它也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只有通过资金的融通才能为投资获取足够的资金,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打下基础。企业价值分析是资产负债表分析的重点,现实价值也是将由历史成本编制调整来的,所以,分析资产负债表有助于财务管理者清晰地了解各类资产和负债在某一时点上的规模、结构及其数量对应关系,明确财务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和义务,更有利于他们优化结构、降低风险和提高运营效率。
(二)利润表分析的作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活动成果的报表,是两个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财务业绩”,它借助于企业一段时间的盈利情况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利润表体现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它反映的收入和费用等情况,我们能够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收益、成本耗费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同时,分析利润表中的不同时段的数字,能有利于企业今后利润的增长,也有助于管理者把握经营策略。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可以把企业看作一个现金流程,现金在不断的流入企业同时,又不断地从企业流出,现金可以称为是企业的“血液”,因此现金流量的状况影响着企业的健康状况,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现金流量表,影响着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获取现金的能力。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了解企业产生内部现金流量的能力状况;从而在能否以营业现金流偿付短期债务本息、投入资金是否符合企业的经营策略、投资后是否有盈余现金、企业发展靠外部融资还是内部融资,以及融资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的经营风险要求等方面做出正确决定。
企业经营者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才能保障其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企业管理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环节的财务报表分析,不仅为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而且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作为对企业经济信息直观、概括记录的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其科学合理的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维新.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浅析[J].长三角,2009(1).
关键词:资本结构;家电行业;影响因素
一、概念界定
资本结构的界定有两种。第一,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这可以称为广义资本结构;第二资本结构中的负债只包括长期负债,这可称为狭义资本结构。本文使用了广义资本结构的概念。
二、案例分析――以青岛海尔为例
(一)海尔现行资本结构
显而易见,青岛海尔的财务杠杆利用程度相当之低的。
从表二可以发现青岛海尔的流动负债比率高得惊人。一般认为高流动负债比率将增加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本文也考察了青岛海尔相关财务比率,制表如下。
表三 海尔2007-2009年的相关财务比率
从这几个指标的考察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的,96.55%的流动负债比率并不会给青岛海尔带来大的信用和流动风险。但是流动性强的资产过多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此外青岛海尔2009年相较于2008年的总资产增长约43%,结合图表三可以发现:青岛海尔2009负债的增长来源于流动负债95%的增长率,而事实上2009年的非流动负债是下降的。可见2009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是青岛海尔2009年负债大幅增长的缘故。但是,如果按照狭义资本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青岛海尔的资本结构(长期负债/总资产)并没有提升,换句话说,公司的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并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二)因素分析
1.股权集中度
如果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会倾向于更多地用债权融资,而不是采用发行新股融资,因为这样会分散公司大股东的控制权。青岛海尔的股权分布相对集中(控股比例45%),所以进一步的股权融资并不会对海尔集团的控股权有多大影响,故股权集中度作为刺激减少负债的因素。
2.公司盈利能力
国内大多学者都认可:公司盈利能力应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当企业获利能力较强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因而就可更少地债务融资根据青岛海尔的2009年年报,可发现海尔公司盈利能力极强,故盈利能力作为刺激增加负债的因素
3.企业规模
一般认为,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规模较大的公司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且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青岛海尔2009年的企业总资产达到17,497,152,530元,对于这样一个资产雄厚,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必定拥有绝佳的融资环境,企业规模大的这样一个性质成为刺激负债增加的因素。
4.资产结构
公司的资产结构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青岛海尔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比例较高,资产流动性较好。因此高流动性的资产结构能够刺激增加负债。
5.成长性
本文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成长性较强,且公司的销售增长率高且稳定,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债务融资。尽管家电属成熟行业,但是农村市场依然广大。相对较高的成长性可作为刺激负债增加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忽略上述因素的权重因素,可以认为因素的合力将是刺激负债增加,提高青岛海尔的财务杠杆。此外鉴于迅速转向最优资本结构带来的风险,因此我认为青岛海尔应该逐步调整资本结构,向最优负债率靠近。
(二)优化对策
第一,对于家电行业中规模大,成长性好,盈利能力的企业,应增加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重以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调整家电行业负债结构。应该逐步调整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率,以适应生产经营中不同的资金要求。
第三,优化股权结构。逐步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状态。
参考文献:
[1]孔德兰.现代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