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环境保护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保护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保护分析

篇1

1.1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很多,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等都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环境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1.2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一项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关系到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否,同时也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同时也是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2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分析

环保问题是一项社会问题,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度与环保意识、政治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科技手段是否先进等。

2.1环保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去保护环境。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强弱及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是有效地执行下去。

2.2政治、经济、法律因素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在政治方面,环境问题受到政策可接受性及相关政策的制约。从经济角度来说,市场竞争力、管理的可行性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度和质量。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样成为了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赋予政策合法地位。这种法律保障除了确认该政策的合法性之外,还要授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实施细节和管理规定。

2.3科技手段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对后者而言,科技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力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科技手段非常重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治理污染的问题,从而保证自然环境得以有效的整治,促进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3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方法

3.1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首先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媒体、报纸、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进行环保宣传,通过电视新闻、电视广告等形式来进行,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效应和正能量,同时对社会成员提出倡议,提倡以身作则进行环境保护;此外,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该提升个人的环境保护自觉性,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做起,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践行环境保护。

3.2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结合

环境保护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这些因素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重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将环境问题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走政治制度路线;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两者的制约关系;另外,还应该颁布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总之,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的结合,才能够让环境保护问题受到足够的重视。

3.3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环境保护

科技对于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重点鼓励科技创新,为有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专利及更好的服务,实现用科技来带动环境保护;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一定的资金,提升相关的专家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另外,国家应该给企业拨款,在企业对污染的治理上使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而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只有通过科技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4结语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越来越强,城市功能不断升级,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质。但在城市高速建设的过程当中,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更高的要求,空气质量变低、水体污染严重、生产废弃物增多等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考验,同时也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划定了新的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亟待我们解决的环境问题,下面作者将对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得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经济生产模式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生成的污水量大大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也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城市水体质量下降,自然水体受到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河流中已有70%的河流水体受到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达到居民饮用水标准的河段仅占全国河流总数的20%左右,居民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辽河、海河、太湖、滇池等水系的污染尤为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加深,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燃烧不完全的工业废气排出,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破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毒气体及粉尘增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大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物质都会导致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的同时,也造成了雾霾天气、酸雨天气和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不断升级,也造成了固体垃圾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固体垃圾是数量不断增加,堆积成山的固体垃圾使得城市陷于固体垃圾的围困之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城市娱乐产业的发达,导致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的形成。据统计,目前我国噪声扰民的现象己经十分严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达到5105~65.8dB(h)。一些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洛阳、大同、开封以及海口等,甚至达到了76.3dB(h)。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和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就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规划,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规划问题的认识。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在认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后,指出的一个科学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城市布局和总体规划进行策略调整。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为人们拥有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提出保障。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视,改进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近而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王微 单位:绥化市规划设计勘察测绘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对策

前言

公路建设是构建便捷、畅通、安全、高效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投入使用以来,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在扩大内需、增加人们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不可忽视的是,公路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数环境问题。如何在公路日常养护中有效展开环境保护,是目前公路养护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公路养护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防治

1.1空气污染及防治

1.1.1空气污染

汽车运行中,会产生大量尾气排放,这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在公路养护工作中,砂石作业等也会不同程度引起空气污染。由于空气污染的不可见,其危害性极大,不仅对动植物及水土带来危害,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宏观角度来看,汽车尾气还会破坏臭氧、形成酸雨、引起温室效应等。

1.1.2空气污染防治

在公路日常养护中,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限制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上路。此外,可在公路两旁种些植物,这不仅减少了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噪音,还吸收了汽车尾气和粉尘,减少空气污染。

1.2水污染及防治

1.2.1水污染

公路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城市,而是横跨东西、贯穿南北的庞大工程。在施工之初,就需要砍伐路边的树木,占用相关土地等,这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从而引起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此外,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携带了石油、有机溶剂等有毒物质,如不慎滴漏,有毒物质沿地表深入土壤,对当地土质及水质带来一定的污染。

1.2.2水污染的防治

施工过程中,重视公路排水系统的建设,并确保路排水沟的畅通,按设计要求排放。在公路沿线居民区,要建好污水处理管理站,避免各种污水直接排放。此外,还要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2]。

1.3噪声污染及防治

1.3.1噪声污染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噪音,并长期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此外,公路养护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也是造成噪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1.3.2噪声污染的防治

在公路两旁建立植物带,特别在学校、工厂、居民区等修建围墙,设置声屏障等。车流量较为密集的学校、工厂的建筑物应设置隔音门、窗等。要加强交通管理,严禁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此外,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公路行驶过程中不应无故鸣笛,按大喇叭等。

1.4生态污染及防治

1.4.1生态污染

公路养护过程中,为了施工方便和节省造价,养护人员一般采取就地取材,沿线开采。因而,不同程度破坏了当地原有的山体、植物等,间接影响影响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及繁衍,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1.4.2生态污染防治

要充分利用路维修作业基层废料、油层料等废旧材料,这样不仅节约了能源和建设养护资金,同时也达到了环保的目的[3]。此外,在具体修补路段过程中,要适当栽培植被,保护原生态。

2.公路养护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2.1养护管理体制落后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管理改革的推进,公路管理模式逐渐市场化,但旧管理模式仍普遍存在,未从根本上实现转型,特别是公路养护系统,存在养护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老化、僵化,监管不到位,缺乏创新,加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忽视了公路养护,也无暇顾及环境保护。此外,还缺乏相应的环保管理及监督执行机构。

2.2缺乏公路养护专业性环保规章制度

我国公路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定不断健全和完善,涉及面广,管理到位,但是在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方面,仍缺少相应的环保规范及标准。现行《养护质量评定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环保方面没有具体要求,规定不明确,缺乏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2.3环保资金、人才及科研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公路养护及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将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公路施工方面,造成了资金链的失衡,影响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顺利展开。此外,相关机械设备与公路养护规划不相配套,还缺乏专业环保人才。这些都是公路养护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

2.4居民公路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环境保护执行难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村落及城市多数是沿着公路建立的,造成了公路人流量、车流量较大,而沿线居民的环保意识不高,日常破坏行为普遍存在。此外,公路环保设计到各个方面,而缺乏相应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管理的冲突,彼此之间协调力度不大,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公路环保的管理难度。

3.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措施

3.1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

首先,要重视公路养护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投入,确保各项资金到位,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建立和完善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制定相应规范及标准,并在制定公路养护总体规划时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形成公路建设、公路养护、环境环保和谐统一,确保各项工作依章办事[3]。除此之外,还要设立相应的环保管理、监督执行体系,定期对公路环境特别是正养护施工路段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环保考核内容相挂钩,真正将公路养护及环境保护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

3.2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建立和完善养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并在具体养护过程中严格落实和执行。公路养护环保规划不能太过于笼统,也不能想当然,要根据不同路段及公路特点,再结合季节性特点、交通量及发展趋势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此外,环保预算要科学、合理,并稍有结余,以防突况,制定好环保应急措施。

3.3加大投入,培养人才

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须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机械设备,使之逐步实现养护机械化。公路养护机械化可提高路面铺装率,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不仅有利于解决砂石路取土养护难的问题,还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除此之外,要重视公路养护系统环保人才的培养,重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环保教育及培训,积极借鉴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从各个方面保障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

3.4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公路环境保护也是如此。因此,须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除了提高公路系统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之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沿线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公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还要加强对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便于相关人员在环保意识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公路养护,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具体环保措施。从意识上和行动上切实做到防止结合,综合治理,全面保护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总结

良好的环境不仅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还能使人保持愉快心境,促进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4]。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公路养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保障公路畅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辉,戴闻书.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浅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06):75-76.

[2]宋桂杰,李云汉.浅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25.

篇4

 前   言

农村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镇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13年1月至2月,我们对我镇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先后深入新文村的大村、半坡、新塘、文坛、新建等十五个个自然村,对我镇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面源污染、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就进一步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者东镇新文村基本情况

新文村,海拔1000米,距县城37.5公里,地处者东镇西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县城38公里。东邻木厂村,南邻者东村 ,西邻恩乐镇 ,北邻九甲镇。辖新塘、文塘、新文、大村、半坡、新建、路边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35户,有乡村人口2337人。 全村国土面积45.51平方公里,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18.5℃,年降水量 128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608 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14992.5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15.0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8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适宜种植木薯、甘蔗、柑桔等亚热带水果。

    二、环境的基本状况

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说实在话新文村的环境让我大吃一惊。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到这样的说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我记得小时候,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那时从来不曾想过这一切都会逝去。可是现在却印证了“鱼虫绝代”、 “河水泛滥”的说法。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而且许多水资源也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枯竭。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无。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

三、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剧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而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虽然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效果不显著。希望能加大执行的力度。

3、尽管在创建和巩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的口号下,我们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人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们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植树造林。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污染严重。

3、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据我了解,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面积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砍伐树木也是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也不例外我村了。

(三)整治仍不彻底

在村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部分村镇对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散养家禽,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四)设施不够完善

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村容镇貌。有的村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五)交通工具(摩托车、拖拉机、重型拉货车等)废气和噪音音。

(六)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七)废弃、废水、废渣。

四、环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

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村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一是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二是抛弃在地面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三是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四是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五、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我得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意识。虽然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我们作为这片土地主人,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事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六、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有关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根据专题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三)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政府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

一要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

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要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七、总结

篇5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工作;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科技在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带来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资源长期、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所以,为了保护、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公众树立和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保护环境,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一、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生存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目前造成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压力的主要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数量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都位于靠前位置,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就非常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这就迫使人们运用更多的手段去开采资源和能源,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害。同时,人口剧增还会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差,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害。

(二)法制不够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少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所以很难成为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些地方的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决策,依然会由少数的领导作出,因而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一旦这些官员的环保意识不够,那么更会加剧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三)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如此,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设和生产效率都不够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又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差,管理方式方法混乱,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废物的排放量过大,从而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二、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用和影响

(一)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提高保护环境工作的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局部气候的改变等,而这些严重的后果最终的承受者还是人类。当然,人类对自然做出的各种伤害行为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于环境的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想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就必须从公众的意识出发,只有公众在意识上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进行环保,如回收利用一定的物质资源,节约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运用。

(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不妨这样定义: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我国科学发展观及道路方针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出,从实现文明发展道路,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都要高度依赖贯彻和开展环境教育。

(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增强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现实还缺乏清楚地了解认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变化趋势盲目的持有乐观态度,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而且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环境道德意识十分淡薄,并且公众参与环保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改善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应积极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的环保教育工作的设计和开展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来进行管理。由于受到教育机构和环保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一定限制,由它们负责环保工作教育的开展,可以说会明显地降低环境保护在公众心理的地位和重视度,从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

(二)从上到下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1、在相关的领导决策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在政府部门加大环保教育力度。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决策才能实施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领导决策层的环保知识教育力度,让环保意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中,这样他们的所想和所做才能真正从环境出发,从而制定出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政策。

(2)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教育力度。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必须加大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权威。另外,还要加强对环保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增强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及重要性。

2、在基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成功地完成环保工作,公众的参与是一项重要支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和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设立并完善一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轻易的获取到清晰的环保知识,让环保宣传社区化、使环保意识全民化,以便于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局面。

(2)增强在学校的环保教育力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都会落到他们的肩上,所以,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抓好对他们的环保知识教育,必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设立一定的环保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更能够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结论

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3]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9(3)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环保;宣传工作

网络将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网络媒体了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输与共享,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新时期,为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可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提高宣传质量,实现环保知识的全面宣传,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在环保宣传工作中应用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现代化元素的充分体现。

1网络媒体对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负面效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存在同样的特点[1]。网络技术运用其庞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播范围较广,覆盖面较广,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带来机遇。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中信息种类繁多,相对混杂,人们通过网络媒介会接触到不良信息,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构成消极影响。

1.1积极影响

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具实效性与高效性,其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宣传与推广平台众多,传播范围相对较广,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展开互动,将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至网络平台,人们在浏览网站或网页时,能够及时将环保信息进行推送,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度,相较于传统的环保宣传模式更具创新性与个性化。传统的环保宣传工作是通过人工贴条幅的形式,大都以环保标语的形式开展,如今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杂志以及报纸等都成为宣传的媒介,宣传质量大大提高[2]。凭借网络技术,在大型搜索引擎、微博或论坛上开展环境保护的投票,让用户全面的参与到环保宣传行列中来,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网络环境下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信息传播实现了全方位,不仅仅以文字形式,也彰显了现代媒体多元化的特点,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编排,运用多种媒体共同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1.2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为环保宣传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存在多方面的不完善,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受众等都会影响环保宣传工作。在信息权威性问题,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对信息的审核力度不够,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度低,会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影响环保宣传质量。另外,由于运用网络技术的用户以青年、中年为主,受众群体相对单一,老年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与认知相对较差,网络环境下的环保宣传工作受到严重限制,不利于环保宣传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网络数据库相对复杂,诸多的新闻信息会不断置顶,将环保的相关内容会进行覆盖,环保宣传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策略

2.1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拓宽宣传范围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环保宣传工作迫在眉睫,通过宣传来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来拓宽宣传范围,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宣传方式都可应用到环保宣传工作中去,对环保的相关知识添置在专题网站、新闻门户或社交网站中,通过微博分享、转播、刷话题等方式进行宣传,面对的群体范围相对较大,能够提高环保宣传工作的影响力。新时期,多种媒体发展的现代化时代,电视、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等多种形式共存,宣传媒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受众,将所有媒体宣传效果的总和相加,环保宣传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沟通渠道更加完善。

2.2规范新闻报道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如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报道诸多环境污染性案例,新闻报道一经播出,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媒体的宣传,关注度也会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新闻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严谨出现不法分子借助媒体平台散播不实新闻,避免受众出现误解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保证污染事件发生的日期、地点、发生原因以及危害程度等的精确性,能够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违法操作的机会。例如,2013年雾霾天气污染现象相对严重,针对此问题,北京市环保宣传部门及时相关信息进行警报,凭借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报道北京市的控制质量状况、雾霾污染指数以及污染特征等内容。同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体进行宣传,并严格规定相关信息禁止更改,必须保证污染新闻信息播报口径的一致性,以增强环保信息的真实性。在雾霾信息播报时,应对污染事件的发生原因、危害性等进行明确的阐述,并对未来环境污染状况进行预测,如,重度雾霾发生时,应从身体、心理、交通、区域气候变化等角度着手,对重度雾霾可能引发的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进行列举,以增强人们出行的警惕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网络环境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应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信息媒体的宣传力度,拍摄公益广告,拓宽广告宣传平台,强化对手机的运用,更能贴近人们生活,引起人们注意,可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斌.新形势下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途径探讨[J].青海环境,2011,27(01):33-35.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环境保护;重要性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人们在一味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雾霾、酸雨等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严格实施环境保护工作,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中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的环境监测就是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测定环境中可以代表环境质量物质,并结合测定结果对现阶段环境的质量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估,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监测流程为:(1)环境监测部门接受任务;(2)监测部门调派相关的人们去现场采集需要的数据;(3)根据收集的数据制定监测方案,经过层层审核后,达成最理想的计划方案;(4)收集样本,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获得信息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主要分为两点:(1)综合性,包括手段和对象的综合性。(2)连续性,治理污染是一项较为长久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监测,得出的数据才具有科学性,才能为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未来趋势提供一定的帮助。

2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1环境监测在遏制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的大气、土壤、生物、水资源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稳定的监测,在环境监测的控制范围内,运用各种科学的方式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整理、预防、排查,对已经受到污染环境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定期跟踪,防止扩散。对有可能要受到污染的环境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维护和防治,减少污染危害。对还没有发生污染的环境区域进性保护和预防,在源头上扼杀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

2.2环境监测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

(1)环境污染监测部门的存在可以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排放控制,尽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2)通过环境监测能测定出具体污染情况和位置,或者可能出现的污染等,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治理的作用,减轻污染程度。

2.3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与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高科技的监测方法与科技的联系也甚为密切,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环境监测所得到的各种科学数据,可以为自然环境等科学考察提供准确的数据,如对各种环境污染监测的数据可为环境污染研究提供数据,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这样才能为科学研究的进步提供大的帮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4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优良的城市规划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作用,而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规划部门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为城市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现代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规定在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也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政策进行实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要同时进行,而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方法,相关部门可根据监测结果作出一定的规划,并进行实施,这样才能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前提,是环境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的得出的数据信息都直接影响的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所选出的监测样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出的数据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落实好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工作,提高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3.2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想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除了要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外,还要有高技术的监测水平,因此各个监测站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专业人员的培养,针对技术人员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培养一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室分析能力比较强的技术骨干,形成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反应能力强的环境监测队伍。在培训工作中,不仅要培训工作人员的环境监测理论知识、专业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的使用,还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3.3完善环境监测的监督机制

质量控制跟每项工作息息相关,每年的年初,管理人员要结合监测站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质量监控计划,如设备和仪器的检验、员工培训情况、考核质量控制等,并且从事管理的人员要求熟识监测业务,这样制定的监控计划实施性才比较强。作为质量管理人员一定要以质量为首要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体系,并且监督实施,要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大全,张凯强,李志明.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2:106.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47-01

湖州市于2014年5月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的地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认真研究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作用、现状和现实途径,开创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局面,从而形成一个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荣的社会是当前湖州环保问题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实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法,进一步探究湖州公众参与环保的制约因素,提出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1 调查对象的选取

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选择是:委托湖州师院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队,在湖州市随机抽取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30个调查户,每户随机抽取1人(18―69岁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前往人流量较多的超市、商场、广场等地,随机拦访50位市民,邀请被调查对象填写“湖州市普通公众环保参与情况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被访问者性别比例相当,且涵盖了大部分职业,基本能代表湖州市区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与环保能力。

2 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公众的环保科普知识面有待拓展

根据调查情况,湖州市民环保知识相对贫乏,尽管多数被调查者知道植树节,但只有5.7%(以下调查数据均来自上述问卷调查)的人能说出“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虽然大部分被访者听说过环保标志,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了解环保NGO,也没听说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保护听证会;环境管理的法律在公众中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仅有17.3%的被调查者能列举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总体来看,湖州公众的环保素养还不够到位,对普通民众的环保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下大力气落实环保知识的普及。

2.2 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有待提升

调查中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您对居住的周边环境是否满意”的问题上,不满意者超过70%,进一步的问题“您对居住城市的环境有什么样的总体评价”中,认为环境在恶化的占64.4%,认为没有大的变化的占 21%,只有不到15%的人认为周围环境在逐渐改善。但是,湖州公众的环保习惯养成度与其对环保的高期望值并不匹配。公众习惯倾向最强的是“随时关紧水龙”与“随手关掉不用的电器”;其次是“使用节能产品”、“在购物时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但多数被调查者都没有养成经常“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废电池投入回收桶”以及“特意使用一次性餐具”、“参加植树绿化”等环保习惯,多为一些可立竿见影、对自已可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小事。

这些现象都说明,公众关注的领域和环保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公众并没有将自身的个人责任和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紧密联接,而且环境保护和奉献意识远远低于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对良好环境的诉求虽高,但可惜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环保习惯不佳。

2.3 公众的环保参与主动性有待增强

尽管人们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公众环保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民众都会关注国内外的环保事件,也有约80%的人选择会阻止他人破坏环境,但是,在环保公益活动、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等方面,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在所有被访者中,无一人参加过环保听证会;其次,不少民众有搭便车的等待、围观心理,在被问到“如果有的企业在您所在社区排放有害气体和废液造成污染,您会怎么做?”时,58.9%的人希望周围人解决,不希望自己插手,只有37.6%的人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与排污单位协商解决;此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型”心理,认为保护环境就应该是政府履行的职责,环境污染都是政府没有做好,而个人却没有义务更没有责任。在问题“您认为谁对环境保护负有主要责任”的选项中,68.2%的人选择了政府,还有26.9%的人选择企业,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要依靠普通民众。许多人都希望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环境,但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对环境保护行为少参与、少奉献。

2.4 环保NGO的公众影响力有待提高

就湖州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看,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调查发现,近80%的受访者完全不知道环保NGO,只有不到3%的人对其有所了解。根据目前调查情况,在湖州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只有两家:湖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和湖州市环保行业协会,前者主要偏向于环境保护的学术研究,但在引导民众开展环保行动、组织民众与政府开展环保领域的对话等方面作用甚微;后者属于企业间的自发组织,但因协会负责人个人原因,导致近几年无多大作为。其它草根环保组织,包括各种志愿者组织以及前文提到的吴兴区生态文明草根艺术团等,虽然行动较为活跃,但多受制于注册合法性、工作敏感性的约束,在会员人数、规模、资金、号召力、组织能力等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尤其在主体制约能力、对环境决策影响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3 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和建议

3.1 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

面向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科普宣传,重点加强对农村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其环保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不说教,不走过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开展活动。突出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合理公开公众关注的各类环境信息。

3.2 拓宽公众参与环保渠道

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途径,解决好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技术规范问题。增强公众环境诉讼的可操作性,应从公益诉讼的标准、原告资格、诉前程序、诉讼时效、受案范围及审判组织、举证责任、诉讼成本分担方面,立法建立适合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而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司法资源的制度支撑。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实实在在地赋予市民环保监督权,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建设项目决策渠道,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将公众真正纳入到环境管理决策中,除了畅通公众听证会的参与渠道外,还需进一步探索环保圆桌会议制度,由“事后处理”演进到“事先预防”,让公众更有发言权。

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分析

引言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式工作,该工作需要改变当下人们的活动环境,对生活环境作出合理规划,并科学安排各个空间的应用领域及范围,指导人们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改变错误的排污系统,根据目标及措施方案科学规划排污渠道,并约束当下人们错误的排污行为,通过与多个方面的协调来达成环境保护目的。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还面临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来自多个方面,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阻碍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执行的首要任务。

1.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分析

1.1环境保护法律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都属于基本的原则程度,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及有效的约束力,因此在法律效力上还较为薄弱,从很大程度来说,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带来了限制,也使得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缺乏权威性,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由于法律效力不足等因素,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在切实执行过程中,相对于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制度则会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由于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审批部门存在级别高低,使得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遭遇重重困难,其实际操作也难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达到同步与协调,存在滞后现象。

1.2环境保护体系分析

从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来看,环境保护体系还有待加强完善,环境管理部门在职责划分工作上还存在混淆现象,并在规划监督上各个部门存在交叉监管现象,同时,由于环节保护规划范围涉及十分广泛,使得环境保护体系出现了横向与纵向无法协调等现象,工作衔接存在问题,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在正式实施时面临重重阻碍,无法达成统一协调[1]。

1.3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分析

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的监管机制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其评估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建立,使得我国当前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高效开展。以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该工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直接取决于监管机制的约束力及监督力,若监管机制存在不完善现象,则会使得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无法得到切实操作[2]。

2.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未来展望

2.1健全环境保护规划法律体系

法律作为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有效保障,我国需加强对当前环境保护规划法律的完善工作,并赋予环境保护规划一定的执行地位,根据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项目规划、审批及实际实施等多个环节能够顺利与有效开展。同时,我国需加强对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重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在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纳入法律保障,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与约束,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效率[3]。

2.2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

对于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规划内容,其需要综合城市的各个建设及环境条件来综合规划,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必然需要牵涉至城市各个区域的管理部门。为了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顺利执行,环境保护规划部门在进入规划阶段时,可与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开展联席会议,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并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合理安排规划工作,并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能够与各个地区及城市的环境保护职能形成有效衔接,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执行效率。

2.3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切实执行的有效保障来自于监管机制,监管机制不仅能够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还能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通过完善评估机制来逐步探讨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的可实时性与机率,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另外,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上需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使各个环节保护规划执行部门能够明确相关责任与义务,加快环节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进度,杜绝妨碍环节保护规划执行行为,约束各个部门的不良行为,从整体提高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力度。

2.4开展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意味着需改变人们当前的生存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上,我国需加强对公众意见的重视,并提倡公众参与规划当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与建议,将其进行合理筛选,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内容,使其更具民主性,受到公众认可。对于环境保护规划这项工作来说,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公众作为当下环境的居住人员,其对周围环境更为了解,因此,为了提高环节保护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我国在规划环节保护项目时,需将人民群众及专家都参与至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当中,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后期执行时任务得到高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问题开始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的生存条件也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可以发现,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体系及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上都存在严重的不完善现象,这些制度条约的不完善也是阻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国需拿出行动,完善各项体制,加强对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监管,使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许力飞.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2014,11(05):133-135.

[2]万美强.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咸宁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2014,14(02):62-65.

篇10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状况造成的群体性事件经常出现,在这一背景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尤其是环境保护监测水平,主要在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如专业性较差、缺乏人手、技术水平低以及污染物种类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监测技术水平,根据环境保护监测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1环境保护监测问题分析

 

1.1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专业人才的数量上存在不足,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1]。同时,因为环境监测人员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工作,对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时间十分有限,造成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脱离,严重影响监测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不利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基础能力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相对缺乏,造成环境保护监测能力较差。因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因此监测设备、技术水平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水平还处于粗放化状态,而且国产化监测仪器设备在性能方面还比较落后,不能够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2]。同时,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在人员配备方面,由于大多数县区级站与标准化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导致环境保护监测人员不足。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个健全的政策体系,造成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合理执行其具备的实际职能,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形式化,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公益性。同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缺乏独立性、权威性,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数据在公布方面缺乏规划性,造成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经常出现无法可依状况[3]。

 

1.4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任务量过大

 

环境污染的诱发因素非常多,这些因素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方面。污染物的种类呈现多样化,不同污染物在性质上也不同;大多数污染物在经过聚合、性质转变以及代谢等多种反应之后,会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就目前来看,我国环境污染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污染源头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增大了环境保护监测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强度,导致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加复杂化。

 

2环境保护监测问题的应对方法

 

2.1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监测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综合管控的合理性;②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③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结合实地培训与异地培训方法,将一部分责任心、专业技能较强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予以培训学习。

 

2.2加大环境保护监测能力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应当推进标准化监测站的构建,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应急监测能力水平,做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际贮备,在此基础上提高环境保护监测技术设备水平,使环境保护监测机制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建立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设备国产化的进一步强化,对国产化监测设备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还要按照计划保护监测技术对设备仪器予以合理选取,最大限度的对环境保护监测设备具备的作用发挥出来,根据实际状况对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予以相应的调整,深度分析生物、农作物以及土壤等一系列重点监测对象,强化实验室分析研究,找出环境污染状况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将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损害将至最小。

 

2.3重视环境保护监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对环境保护工作予以合理监控,保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确保环境信息的有效监测。同时,还应当落实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各项规定,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开展创造并提供一个规范的环境。

 

2.4加大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化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监测网络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覆盖,同时根据分级管理方面的需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综合管理以及合理分工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减少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监测科研工作的合理开展,深入研究环境保护监测技术路线、分析方法、规范体系,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环境污染状况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以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转贴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2]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

篇12

生态伦理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一般意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所形成的伦理道德或调节原则。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主体的对象,开始并未涉及伦理道德,只是当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人类谋取利益,自然生态环境自身具有不可取代价值时,由于人类的自利性及欲望的无穷性,也就赋予了伦理道德关系。

2从生态伦理角度探索出的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在工业建设工作发展以及工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而在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需要人们能够从生态伦理角度进行积极地思考,将人回归自然本质,并将人类放到和自然界所有生物相平的位置上,才能够充分的了解该如何的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使生态环境恢复平衡,也促使人们具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2.1科学的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通过智力已经开发,已经获得了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但是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能力使得人们在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了威胁。而在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需要人们能够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科学的审视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且保证人们在正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要和自然环境相互尊、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2.2改善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如果从生态伦理的方面去审视现阶段存在的环境问题,就会发现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表现,而这一问题在内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矛盾的表现,所以为了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环保工作效果的提升,也就需要人们能协调好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还可以从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2.3转变人们环境保护观念

转变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旧思想,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痛定思痛后,我们要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4控制企业环境指标

解决生态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做好产业引导,把产业发展引导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从根本上转变资源依赖上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加大生态效益型产业比重,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2.5健全法规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审计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资源开发“三同时”制度。

3环境保护工作的其他措施

3.1全面宣传生态保护理念,促进生态保护工作开展

自然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并且工程量巨大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人或者单个群体是难以完成全部的环境保护任务,为了能有效的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需要全民都能够参与进来。而在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如果想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首先就要进行大量、全面的宣传,通过在关键路段张贴宣传条幅、标语、宣传海报,或者进入的机关单位,以及小学、中学、高中等教育机构之中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在理念上逐渐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风气,进而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并且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能将环保理念进行宣传,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讲解一些环境保护中会使用到的一些技巧或者知识,让每个人都掌握到环保工作的技术工作关键点。

3.2完善自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在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仅仅依靠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以及呼吁社会关注,往往难以达到全面、彻底的环境保护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单位科学地制定管理制度,一旦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现了违规排放污水、废气的企业,就要秉持着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让排污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停业整顿等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并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深化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谢计平 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朱志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措施[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1):135.

[2]陈诗太.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与环保管理对策———以福建尤溪铅锌矿山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71-73.

篇1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分析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1.1 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1.2 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1.3 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2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各种环境工具的应用都存在诸多局限,难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机制的内生化,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只有真正提高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意识,建立参与主体之间互动有效的、不断演化发展的环境保护机制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机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推动各主体自组织管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

2.1 重整农村环保组织机构,理顺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重新整合和构建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组织机构,探索适合农村的构建形式,明确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理顺组织机构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与透明度。考虑当前农村基层财政的基本状况,应尽可能提高中央和省级相关统筹资金的比例。要改变过去环保投资只见城市不见农村的情况,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力度。要在政府环保资金预算中具体安排农村环保资金,并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2.2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及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在积极推行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在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保机制方面,在农村实施环保优先的具体内容包括有:在制定法规时,优先进行环保立法;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生产;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优先节约环境资源;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安排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要优先安排环保开支;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此外,要加快制定对农村、农业各类相关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创新农村环保机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在多方互动参与过程中摸索新的环保调控工具,调动多方资源进行环保机制创新。

2.3 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环境意识,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是广大农民改变陋习,增强认识新事物,提高环保创新能力的基础。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环保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环保创新的成效。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必须要根据农村目标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要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为此,保障广大农民环境维权道路通畅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维权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降低农民环境维权的成本,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并实现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广大农村。此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一直在推动环境保护进化方面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根植于农村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非常少见,因此,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并积极推动城市各环境保护组织向广大农村延伸,将对农村环保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优化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

在采取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环境公共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首先,要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环境容量规划。其次,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第三,要调整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格局,在环保规划的前提下,将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结合,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3 结束语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章力建;朱立志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6).

篇14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不足;完善

环境法律责任制度是环境法律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环境法律责任制度作保障,环境法律、法规设定的各种环境义务就如同“环境道德”的宣示,难以实现其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更难以实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在规定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规范或约束权力、权利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防止权力、权利的滥用或玩忽以及义务的懈怠而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一、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定义及特征

关于法律责任的定义,在目前法学界存在有如下几种观点:处罚说;后果说;责任说;否定性评价说;义务说;负担说;等等。义务通常被解释为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可见责任与义务是存在重合之处的,责任比义务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不能完全明确法律责任之应有内涵。基于对责任与义务关系的分析理解,笔者认为在传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专章明确的法律责任外,其他的义务性或职责(政府的义务)性规范也可以理解为法律责任规范。因此,法律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公民或法人应当履行的行为,以及违反法律规定而由国家机关强制责任者承受的否定性评价或相应的处罚、惩罚或制裁。

那么,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就是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公民或单位应当履行的行为,以及违反法律规定或虽未违反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而由国家机关强制责任者承受的否定性评价或相应的处罚、惩罚或制裁。

综合对此概念以及对环境保护法本身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环境法律责任的几个特征:(1)是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而不是基于某个人或单位的意志随意确定的。(2)法律责任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法定的公民或单位应当履行的行为;二是责任者应当承受的否定性评价或相应的处罚、惩罚或制裁。(3)法律责任从形式上来说包含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4)环境责任主体包含一切社会主体,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5)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责任者之行为不一定违反法律规定。(6)追究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机关是相应的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7)追究不利后果法律责任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但是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在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的规定却不够全面、不够明确具体,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失衡与不足。

二、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分析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本身就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虽然它曾经发挥过自己应有的历史作用,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环境和社会变迁之后,在经历了法律规范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适应和检验之后”,它已经凸现出诸多不足与缺陷,在各项单行环境法律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已无法含摄和统领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精神,无法对环境法的各个领域进行综合与协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仅六章,四十七条,格式简单,内容笼统,如此“瘦身”似有立法应付之嫌,那么其中的法律责任之规定存在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责任标准定位业已不准

1.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实际上就是一部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通篇都在倾斜性地叙述污染防治与处罚。《环保法》第1条就总纲性地明确提到“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章虽名为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但从第24条至第34条都是在强调如何防治污染,而对其他公害没有提及,对于什么是公害以及公害包含的范围更是没有提及,造成了真正有公害发生时而于法无据。第五章法律责任中大多规定的是造成污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和承受方式以及强调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对污染环境者而享有的管理权限。这就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仅为:污染者因其不法的污染行为而应承担不利后果,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因此应当履行相应的防治职责。而随着社会和自然状况的不断改变,环境法不应再是简单的环境管理法,不应再是污染防治法,也不应是污染防治法加自然资源保护法,而应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性判断、以循环型社会为路径的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法。

2.环境保护法中确立的是行政机关(特别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本位观”。虽然环境保护需要确立政府机关一定的权力,但这种观念对政府的不利行为规范或约束力要小得多,因为他们很难自己放弃已经既得的权力利益。如《环保法》第二章体现的是环保行政主管机关对环境污染的行政监督管理职权,即使在第三三章和第四章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应主管部门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职责时,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其有权做什么。

3.环保责任的确立着重以是否造成污染、造成污染的程度、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为标准,而轻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环境质量的保障和提高。虽然《环保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质量”一词仅仅是作为一句口号被提出.因为具体情况是政府哪个部门负责或是整个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环境质量标准如何?环境质量本身如何界定?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否应当以什么为标准?

(二)责任主体规定狭窄

基于前述分析,给了人们另外的错觉——有关环境事宜就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事情,和其他行政部门好像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因此,对其他政府部门的权力未有充分体现,更不用说规定它们的职责了,这应该是因为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导制定的缘故;而环境污染就是环境相对人(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因为环境保护法中提到的均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污染行为的管制。好像自然人个人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吧?)造成的,而忽略了所有社会主体均应是环境污染的实施者和环境责任的承担者。事实上很多国有公司、企业造成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及其他公害更为明显,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效应造成的环境损害更为严重。

(三)责任内容规定上不明确、不全面,甚至存在着失衡和缺陷

1.受传统“宜粗不宜细”立法思想影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用词简单、笼统,根本不能表达所需要表达的立法意思,概念的范围和内涵没有界定,使得权力(利)和责任主体模棱两可,造成了好像都有责任,实则谁也没有责任的局面,同时还造成责任内容和标准上的理解混乱。

2.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或很少规定环境主管部门之外的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对自然人的环境责任也未详尽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履行的环境责任只是在作为一种环境主管机关行政职权相对面,而对其具体职责很少体现。同时因为权力本位观的影响,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在环境

法律关系中的环境责任几乎没有体现。

3.在《环保法》第五章法律责任中,只是着重规定了企事业单位违法造成污染或其他事故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对环境侵权和环境侵害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未作明确规定,与民法通则存在不一致之处。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只在第45条作了概括性规定,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定,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能够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在环境保护法中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规定这些单位具体应当履行的职责内容,追究刑事责任则显得于法无据。另外第43条也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也不容易操作或操作比较混乱,因为对其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无法进行精确判断。最近在浙江省宣判的造成水污染的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胡文标以及该公司生产负责人丁月生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其他很多相近案例却是仍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论处。同时在这一章中的不利后果形式上和其追究规定也有不足之处,如将罚款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方法,似乎只有罚款才能杜绝和防止污染的发生,致使实践中用罚款解决一切问题,对涉刑案件也不予转交,而且对罚款的幅度也没有一个规范。另外.有一些罚款额度小,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导致违法者不断增多;“警告”的实施力度不强,致使惩罚和制裁的目的不能实现;污染治理法律责任不完善,在责任形式上依赖行政处罚,缺乏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既不利于受害人的追偿,也无法对恶意偷排、反复违法的行政相对人形成威慑。①污染治理的措施和步骤没有规定,治理的过程,特别是治理后的情况缺乏相应的监督规定或者是规定因为主管部门的懈怠或故意所为而流于形式。在追究相关人责任方面,缺乏对公众的民主参与制度、对公害的追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在环境诉讼时效的规定上也过短,根本不足以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问题。②4.《环保法》第4条规定的“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显然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为经济发展让路。这同同志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十一五”规划体现的二者兼顾的思想已经不相符合。

三、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应遵循的原则

人类在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逐渐地认识到应当不断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况且,环境法已经进人到第三个阶段即循环型社会法时期,③那么,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定位也应当从“防治、管理”转向“规范各等人之行为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具有很高的效力和权威,而且体系宽阔,包容性强,调整范围广,能够含摄和覆盖整个环境法律领域,从而能够对整个环境立法体系进行指导、协调、综合与统一,根本上解决环境基本法缺失的问题”的方面完善。

我国环境法领域中存在着“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变换与争论,以吕忠梅教授和陈泉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权力(利)本位,以徐祥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义务本位。笔者认为在具有欲望和独立意识的人类社会中,“可以获得利益”的权力的存在必然导致对权力的无限追逐和争夺,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实践中已经出现,“公地悲剧”和环境资源领域的“乱、滥”现象严重。而义务本位说遵循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并以环境科学为基础,通过环境资源极限与分配来设置人们的权力(利)和责任,用限制性的措施防范人们放纵自己的牟利欲望,履行持续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更好地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①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义务本位或责任本位应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出发点,通过全面、详尽、公正地确立国家、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在环境法律关系中的责任,促进和保障环境权的实现。

四、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之完善与保障

近年来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诸多学者、专家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献言献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正确、合理规范和设置都非常重要。在目前诸多单行环境立法大量出台的情况下。环境法的修改尤其是环境法律责任的修订更需斟酌。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是环境责任的确立。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必须受到限制。这种来自自然的限制反映到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与人们的利益扩张心理相冲突的两种要求:其一,整体的环境利益要求每个分享环境利益的社会主体对环境尽维护的责任,包括同过分使用环境的人作斗争、反对不当环境决策的实施等。其二,要求“从我做起”。我们要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尽义务,包括不污染和少污染的义务、提取自然资源服从科学规律的义务等。“环境责任和环境义务不是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主体特有的,他们属于所有的社会主体,包括自然人、企事业单位、地方和城镇政府、国家等。各种主体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存在,都对由一定的环境区域,如聚落、流域等所决定的环境共同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有义务为环境保护有所付出或有所克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来表达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普遍性是再贴切不过了。””总的来说就是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的确定应当采用责任、义务本位说,而且是普遍的责任和义务,即环境保护既是企事业单位的责任,也是广大公民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但应在保护环境方面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应承担其经营或决策行为而造成污染的不利后果。为了保障此责任的实现,在政府相关主管机关或部门可以实行“首长负责制”,即首长负责其单位的职责履行,同时承担可能的不利后果,比如说“谁审批、谁负责、谁承担”。当然环境责任的确立不但需要立法予以保障,同样需要加强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促进所有单位和自然人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其次,环境法律责任需要明确和具体,在立法形式及措辞上要有所提高。在立法模式及内容上,可以先行让学者立法,然后对立法机关的立法和学者立法进行比较对照,制订适合于形式和形势需要的环境保护法。这在德国已经取得了成功,我国台湾地区也采用了这种方式,目前我国大陆一些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完善已经具备了基础和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