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篇1

一、认清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功能

对于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艺术并不等同于优质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技巧,它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媒体、组织形式等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的学习,并感受数学美和教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巧[2],这是教学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3]。这种方式方法具有审美、高效、激励等功能。教师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可以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旨在“教学的教育性”,即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面对日益急迫的教育改革和提升育人质量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已成为必然选择。数学学科因其相对“枯燥”、“难学”,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充分挖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独有优势,探析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将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深入挖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要结合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研究并挖掘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价值,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包括语言、提问、导入、结束、板书、布白、幽默等艺术形式,本文重点探讨其中三种最为常用的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1.通过语言艺术,绽放数学之美

近几年,由于受到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语言与数学教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4]。针对传统教育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需要从学生的情感领域入手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智育与情感的统一。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艺术体现在新课教学上。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比如说“棒极了”、“大家是不是该给他鼓鼓掌啊”之类的言语;即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直接否定,可以幽默地说“回答得非常……有问题,我们想想问题出在哪里”,或让其他同学帮忙回答。此外,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强调数学的思维过程,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数学的本质,而非仅停留在记忆公式和规律上。所以,即使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在讲授指数函数时,对于底数ɑ的分类,学生由于看过课本,很快会说出底数ɑ分ɑ>1和0

2.通过提问艺术,激发课堂活力

问题是思维的方向,一切科学发现都始于问题探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有效的提问艺术,联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十一学校的“自学自研、问难讨论、教师精讲、运用评价”的“四环节”教学模式也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下列详细介绍三种课堂提问艺术策略:

(1)问题情境策略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有思维量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5]。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就要提出对整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新课程学习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一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幂函数时,可以从等式N=ɑb出发,结合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已有的知识,提问:ɑ一定,N随b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建立指数函数;ɑ一定,b随N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建立对数函数; b一定,N随ɑ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建立什么函数?学生就会回答:幂函数。教师引入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明白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幂函数进行探究。

(2)问题启发策略

这有别于我国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其核心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就使得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中间问题进行铺垫,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回顾平面几何的知识,利用类比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知识。又如,在学生自主探究幂函数y=xɑ的图像时,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定义域随ɑ的变化而不同,那么应该对ɑ取哪些有代表性的值?图像的位置有哪些?

(3)问题难度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也是被广泛认同的现代教育观。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知识呈螺旋式的上升结构,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心理学,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与矛盾点,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让其得到锻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思考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函数y=f(ɑ+x)与函数y=f(b-x)的关系时,教师可先后提两个不同难度的问题:函数y=f(ɑ+x)与函数y=f(ɑ-x)是什么关系?函数y=f(1-x)与函数y=f(x-1)是什么关系?同时,教师也要强调学好数学不是靠记忆,而是靠理解本质与内涵。

3.挖掘结课艺术,提升传授质量

纵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大家不难发现,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能够显著地提升课堂传授质量。反过来也可以说,课堂教学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艺术实现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有总结式、设疑式和引深式。

总结式结课艺术是指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加以概括与总结,从而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6]。例如,“几何概型”这节课讲授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这堂课几何概型的定义及特征、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与求解步骤,以及转化思想的应用。

设疑式结课艺术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下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例如,“幂函数”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有关幂函数图像的知识,教师可以设疑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幂函数的性质。

引深式结课艺术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用各种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深入到思想方法层面,也可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而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讲完“对数函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若函数y=logɑx在[2,+∞)上恒有|y|>1,那么ɑ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总之,结课方式不一而足,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艺术化收尾,引导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丰富饱满而又充满无限创新空间的探究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的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对多类型、多视角的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与开发,必将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更为坚实的新路径。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提高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TER2012-005)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郑毓信.语言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4(3):6-12.

[5]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2):74-79.

篇2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学生最富于感情的反应的时刻,此时,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数学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1.教学语言要注意准确、规范、严谨、节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应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或误解,必须用科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另外,除了准确以外,要规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较多的“题外话”冲淡了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语言啰里啰嗦,浪费时间。2.教学语言要形象,通俗易懂。教学语言既非书面语言,又非口关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老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语言不仅有声有义,还有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及丰富多变的特点。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能有效的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前苏联教育家苏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是幽默”。诙谐幽默的语言有趣而意味深长,具有神奇的诱惑力,既会引人发笑,又富有哲理,教师若能在讲课中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幽默产生的时刻,也正是人的情绪处于坦然开放的时刻,每当我们开怀大笑之后,常会感到精神振奋,课堂教学的气氛往往也随之达到。例如,一堂“解三角形”的课,老师作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阵量敌我之距”。学生肃然,教师接着说“我的法宝是正弦、余弦定理,我的法是数学方法”。学生大笑。这时,教师将几道解三角形的习题配上有趣的测量内容让学生计算,学生做得很来劲,情绪高涨。风趣的语言,立即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艺术

数学课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所谓‘激问’,而‘激问’又常常需要教师先用提问的方法来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数学教师的提问艺术显得比其他任何学科老师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1、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在面直线所成角的这一课教学中,可提这样几个问题:(1)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2)在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3)两条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紧扣重点,问题(1)是温故,问题(2)是过渡,问题(3)是目标。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教师再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等概念,就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2.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避免使用如‘你知道吗?’,‘是不是?’,‘懂不懂?’等呆板、机械的语言,更不能用质问的语气、语句。含义要善于让学生理解,不用空洞的语言,设问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这样不仅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且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积极的提问可促进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俗望,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定义概念法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则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因势诱导,挖掘其思维、潜能。把问题引向纵深,使其能对问题进行推广、变换,以拓宽知识,并最终具有对问题的独立解决能力。

三、板书设计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听觉,即教师的语言讲解等,另一方面是视觉,即板书、教具演示等,板书便于学生巩固,加深对概念等的印象,因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文科类的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板书的效果直接影响数学知识的吸取与解题规范化的培养,几何课的教学更不能离开教师板书的作图过程,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空间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空间概念,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板书是数学语言的书面体现,表达要准确。因此,在新授课教学概念、定理、法则的板书要完整,准确无误,关键的地方、要点内容的板书要突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概念等的板书过程切忌零乱、中断,要一气呵成,以免引起注意力的分散与思维的中段,不利于知识的接受,不当的板书,则会影响学生理解与掌握,容易发生疑义。新授课的例题讲解板书过程要详细论证,推理要严密,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结束艺术

讲一节数学课,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漂亮的结尾则是锦上添花,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常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扎实基本功的反映,一节课的结束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练习式结束

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熔化到几个练习中去,让学生在规定的最后几分钟内完成,达到巩固熟练掌握和应用当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2)表格式结束

将当堂所学知识用列表形式写在黑板上,既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又便于掌握和记忆。

(3)总结性结束

就是用准确简练的课堂语言把所授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小结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引导学生来做而教师帮助修正补充,这样学生可系统、完整的了解一节课所学的新知识,起到巩固和近一步加深的作用。

篇3

一、用疑激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设疑、解疑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与教学有关,有些则似与教学内容无关,若教师采取回避策略,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有问必答,便容易失控,影响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个别性问题在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课后处理;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应抓住疑点,用疑激疑,在与学生共同释疑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疑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用“公式法”因式分解之后,对课堂练习“因式分解xb-1”,教师可有意让两名解答不一样的同学上台解答:

第一种:x6-1=(x2)3-1=(x2-1)(x4+x2+1)=(x+1)(x-1)(x4+x2+1).

第二种:x6-1=(x3)2-1=(x3+1)(x3-1)=(x+1)(x-1)(x2+x+1)(x2-x+1).

谁是谁非,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此疑点,可作如下处理:在肯定第二种分解正确的基础上,指出第一种分解过程也是正确的,问题在于:x4+x2+1能否再分解因式?为此稍加点拨:因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过程,由(x2+x+1)(x2-x+1)=x4+x+1已经可以看出x4+x+1还可以再分解因式,并借机向学生提出:“以上实际上已得出一种新的分解方法.这是什么样的分解方法?请课后探讨研究.”课后不少同学都能说出是裂项法或拆项法.

通过以上用疑激疑,不仅顺利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二、将错就错,借题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大意,偶然讲错了某个概念或抄错了某个例题的关键字词、某个习题的答案,对此切不可惊慌失措,应借错纠错,属概念性问题,则应抓住差错,进一步反问学生:教师的叙述正确与否?有无问题?通过错误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真正掌握概念,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对某些偶然差错,也可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如在一次习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相交两直线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有几条:

A.1条B.2条C.4条D.无数条

师无意中把答案说成是选项C,话一出,便知错了,想不到,下面不少学生赞同此答案.此时,教者反问学生:“是这一答案吗?”很多学生在下面嘀咕:没有错啊,两条直线所夹的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有两条,两条直线各自本身一条,共4条.这时,又有一同学大声答:“错,应选B,若此两直线互相垂直,则有4条.”哦,原来选对的同学的分析也错了.教师趁机一箭双雕,不但复习巩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争议的情景下加深印象.

三、重而不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课堂信息及时反馈与妥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通过信息反馈,常会发现教后仍有一些同学,因某个重点(难点)内容没掌握好,而没有达标.

对此,教师切忌不加理会,听之任之,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内容重复一遍了事.而应推测症结何在,应该变换角度再作x2=-x(x

x(x≥0)阐述,也可以借题发挥,设置新“情景”,达到释疑解疑,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目的.例如,学完二次根式化简后,通过检测反馈发现一部分同学,总是在化简形式时出错.对此,教师若反复重复书上的结论,收效甚微.不妨就此构设一个新“情景”,从反面来突破.

如教师可以让同学会诊以下伪证错误所在.证明:“2=1”以下证明错误在哪里?

证明:(2-1)2=(1-2)2

(2-1)2=(1-2)2

2-1=1-2.

即4=2,2=1.

篇4

一、用爱心搭建小学生求知的桥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可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首先是独立思考习惯。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是合作交流习惯。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再次是质疑习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最后是自我管理习惯。小学生虽然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定期找组长交流意见,提出建议。对管理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施加一定的压力,让组长觉得自己的小组管理不好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或无能,从而促使小组长更认真地干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让学生乐于学习的鼓励评价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正确的评价,只有评价得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因为我们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班内学生一般又比较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所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第一,课堂提问评价。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可以用举手指累计各组回答问题的次数。对回答问题过程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有不少不足和偏面的地方,但只要回答合理,对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举起一个手指。学生经过回答、讨论,对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可再设计回答问题的第二阶段,再找一些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加分,如果回答不正确,小组减分。下课时可以比一比哪个组是优胜组。

篇5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包括多个方面,但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关键词:课堂;数学教学艺术;影响因素

有人把教学说成是一门艺术,古人云:“技达于道者,艺也”。是说技巧若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入求真至善达美之境地,便堪称艺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大学时期的一位教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的惊人哟,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从意义到算法,使我们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这种无声的批评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对手势的使用应遵循下面的原则:(1)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2)不要把手交叉在腰或笔直地扶在教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搔耳挠腮,转移学生的视线。(3)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4)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出其心”,不要大动作,不要太夸张、太过火。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艺术 创新

教学离不开艺术,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色彩、影像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很多人理解为“枯燥、单调而又乏味”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做中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以就业为导向,而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步向下的趋势,基础差的学生相对要相对多一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来,来达到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数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比较关注的买房贷款问题,首付多少?房屋面积与贷款期限问题?每月要还款多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案例,只有把实践与枯燥的书本理论相结合,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创新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依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情境学习。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案剧”中教师牵线下的配角演员与观众。而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模式复习提问、讲授新课等,可以通过设置任务然后让学生去尝试,再讲授和师生互评等,这样既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感染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我们在讲圆柱、圆锥这一节时,可以利用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和空间上去感觉,这样在计算体积和面积时,学生便会对他们的结构更加深刻的记忆和掌握,不至于混淆。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趣味性

相对于语文等人文学科而言,数学要求严密的逻辑推理、高度的抽象思维,而较少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但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汉森在《美国中学生的讲授法》中指出:“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能影响直接认知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可见,教学趣味性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五、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形象性

形象性是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绘画与声音等方式,对于外部和内心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描绘,描述,引起接受者感知的特性。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借助比喻,描绘手法,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初步的印象(表象),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数学概念,进而培养想象力,展开表象重组,形成的知识的框架和思维基础.这样对学生的启迪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用圆规画圆时,可以用绳系物画一圈等。

总之,数学富有趣味,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做到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篇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一些艺术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感染教育者,吸引受教育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艺术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使人激动,使人产生兴趣,使人兴奋;第二个功能是让人放松,使人思考,使人感悟。正是因为这两种功能,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利用价值。

低段学生还处在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还是非常天真和幼稚的,他们好玩、好动、爱模仿,喜欢小动物和动画形象,语言富有童趣,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记忆力强,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作为一名低段数学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的手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新课导入的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1、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低段学生还是非常有幻想能力的,在教学的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过来,教师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例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这一课时,开始是以数学王国里的小客人要来参观我们的教室的情境引入的(请5个学生每人手拿一张数字卡片来到教室),这下孩子们马上就坐得很端正了,还做出一副很认真听的样子。接着,我又说了一句:“他们都是乱哄哄地进来的,谁能给这些数字朋友排排队呀?”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题,寓教学于情境之中,学生仿佛立即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动画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2、猜谜语导入。低段学生平时很喜欢猜谜语、脑筋急转,还时不时地给我出题目,想要难倒我。在上《认识整时》这一课的开始时,我编了一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学生兴的趣就一下子上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钟。”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显得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使我们非常顺利地进入了这节课的主题。

3、以动画人物的出现导入。低段儿童非常喜欢看动画片,蓝猫就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在《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出示了蓝猫的形象问学生:“谁来了?”(学生很兴奋,齐声答到:“蓝猫。”)我又紧接着说道:“蓝猫给我们带来了一篮子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的注意力早已经被“蓝猫”给吸引住了,蓝猫的话也成了像圣旨一样必听的东西了。学生们走进了老师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操纵蓝猫来调控这些爱玩、好动的孩子们了。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作为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堂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这些方法,还有如歌曲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等等。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去研究新课导入的艺术。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控之中,教师的这一切又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如一个身体姿势、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向他们传达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教师。

就拿教学的语言美来说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富有童趣的语言更适合低段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0的认识及有关的加减法》中,给1―5的数字按大小排序时,我说:“谁能给这些数字客人排排队?”学生立刻领会了我的要求,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排列起来。之后我又问道:“0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就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还有在写出同数相减等于0的算式时,我又说:“小朋友,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并说出了很多自己的发现。小结时我又说:“同学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自己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在《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蓝猫的形象提出教师的要求的。如让学生分不同的实物时,我说:“蓝猫想考考我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吗?六个小朋友一起试试看。”在结束课的时候,我说:“小朋友,请你回家当个小小侦察兵好吗?去侦察一下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什么样的。”

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很爱听,听了也感觉很亲切。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已经能亲近学生,学生也能接受教师。这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吗?

三、教学设计的艺术

设计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的环节,特别是一些小小的游戏能起到调控课堂气氛的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更能寓教于乐。

在教学0表示没有时,我安排的游戏是这样的:送气球。我拿出3个气球,送给一个学生一个气球,问:我手里还有几个气球,可以用几来表示?我又送出一个气球,问:“我手里还有几个气球,用数字几来表示?送出第三个气球后,问:现在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坐地好好的,等着我送给他们气球。同时他们也明白了数字3一次次减1最后到0的过程,也很好的理解了0表示什么也没有的含义。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紧接着又做了一个猜硬币的游戏:我手拿装有一个硬币的盒子,摇动发出响声,让学生猜有几个硬币,用哪个数字表示?第二次一个也不装,用哪个数字表示?学生很乐意猜,同时也在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0的含义的理解。在巩固练习0的有关加减法时,做开火车的游戏。我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又在算式的前面贴上了一个火车头就成了一列漂亮的小火车。让学生手拿有得数的卡片“乘”上火车。这个小小的游戏使整堂课的结束部分气氛高涨。在游戏中,学生要先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才能找到相应的那个车厢,这样学生又经历了一次练习巩固的机会。

还如《认识整时》的最后,我用身体(主要是手臂的不同姿势)摆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猜是几时了。这时学生看到的是两个手臂组成的两根针的位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我右手伸长(表示分针)举过头顶,左手缩短(表示时针)指向左侧,学生非常兴奋地猜出是3时。我又用右臂直举过头顶,左臂缩短朝正下方,学生会说是6时了。这时我又说:“谁也会像老师这样做个动作让大家来猜?”马上有很多学生站起来表示要自己来做。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做一个姿势:两个手臂交叉举过头顶。……一堂课就在这样的游戏中结束了。相信没有上台的小朋友还会在下课之后再来做这个游戏的。这样,无形之中学生又对课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复习。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艺术

长时间以来,数学教学给人的感觉总是枯燥乏味,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上得丰富多彩。其实,如果数学教师掌握了教学艺术,数学课一样可以生动、活泼、精彩,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一、与学生拉近感情的艺术

我们在外校上公开课时,由于学生和教师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往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可是前不久,我在某校听公开课时却发现有位数学教师的开场白很有艺术。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大家都已坐在教室里,这时候他说:“我先放一段音乐,如果会唱的话请同学们跟着唱,好不好?”学生一起说:“好。”于是,音乐响起来,是周华健的《朋友》,同学们就跟着音乐打着拍子唱了起来。一会儿,这位老师把音乐停下来问到:“刚才这是什么歌曲?”“《朋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喜欢吗?”“喜欢!”“哦,我也喜欢。从刚才进教室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百秒了,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大家说是吗?”“是!”“既然是老朋友,希望我们上课的时候一起配合,共同来学习这节课好吗?”“好!”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气氛相当热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二、导入新课的艺术

现在许多数学新课适宜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可是学生要是连起码的兴趣都没有,还谈何探究?此时导入新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不能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在教学“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庐山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并让学生朗诵一遍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个别学生低声嘀咕着,我顺势提出了如下问题:“大家一定很奇怪吧?我知道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上数学课学古诗干什么?其实,大家多读两遍,你就发现这首诗还蕴含着普通的数学原理呢!”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感悟并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那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真的很高。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会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效应,激励了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它的强大艺术感染力成就了一代数学名家。

四、“做数学”的艺术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往往囿于抽象概括的语句,教师讲解比较费劲,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设置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从生动鲜活的实践操作中去体验感悟概念的内涵,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往往水到渠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剪纸作品,然后问:“刚才老师展示了一组剪纸作品,美不美?想不想自己试一试?”“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自己来创作剪纸作品。(我边说边举手演示: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再打开这个对折的纸片,就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下面请大家拿起剪刀自己创作剪纸作品,比一比,看看谁的作品漂亮。”接着,选出学生代表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充分展示,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学习情绪高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作成果时,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激起了他们不断创新的兴趣,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创新探究的意识。

五、寓教于乐的艺术

教师仅仅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将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注入学生心田的能力。有位教师上《确定与不确定》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不可能事件与必然事件能否相互转化?”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先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在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大臣,国王独断专行、心狠手辣,大臣刚正不阿、聪明机智。国王把大臣看作是心腹之患,想除掉他。于是,找个借口,捏造罪名把大臣抓了起来要杀掉他,但在杀之前为了体现自己的大度,虚伪的他决定再给大臣一个机会:在两张相同的纸上分别写着“死”、“活”,让大臣从中抽取一张,抽到“死”杀,抽到“活”不杀。说到这里老师停下来问:“大臣的‘活’是什么事件?”学生说:“随机事件。”“但是恶毒的国王却叫人暗地里在两张纸上都写了‘死’,请问大臣的‘活’是什么事件?”学生说:“不可能事件。”老师接着说:“最终的结果如何呢?当执行官将两张纸递到大臣跟前的时候,聪明的大臣迅速抓起一张纸塞进自己的嘴中并吃掉它,国王问,你抓到是什么?大臣说,你只要看剩下一张写的是什么就知道了。请问大臣最终是死是活?”“活!”学生大声说。“那么大臣的‘活’是什么事件?”“必然事件!”学生齐声说。“那么不可能事件与必然事件能否相互转化?”“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这位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了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自觉地学习并掌握了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熟练地驾驭教学艺术,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反映了教学水平,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我从以下几方面略作阐述。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发挥教材中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好想、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学习。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请同学写出一个自己想写的多位数,并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然后说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迅速回答是不是5的倍数。这种学生出题,老师做题的诱发性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练,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2.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3.把生活中的情景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渗透在一起,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全班44个同学分组,自愿结合,每6人一组。结果同学们无论怎样结合,都多出2人,这就和"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同学们自然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数。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便清楚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道理,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有些现实生活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弥补这一缺陷,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在应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我们仍在不断探索。

4.采取激励措施,优化教学环境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5.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首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这就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主人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篇10

1.巧妙解决课堂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总会不时地发生一些问题行为,低年级尤其如此,如发呆,打瞌睡,玩小游戏,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四处张望,擅自起立,吃零食,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用最短的时间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尽量做到既有效又不影响上课。

1.1幽默的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大部分学生在下午的课堂上都会有些倦怠,昏昏欲睡,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和巩固更高效。

1.2美丽的微笑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剂。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看到的不同情形要做出不同的反映,但一定要以不轻易浪费学生的一分钟时间为前提,不能轻易发火,要控制情绪,因为一堂课的基调很重要。

1.3巧妙的暗示

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暗示是在师生不存在对抗情绪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向分心的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纠正其行为。对待有些细小的问题,我们不妨用暗示的方法,如:用目光和学生对视,用眼神告诉他,现在应该干什么;边讲解边走到发呆学生的身旁,或拍拍他的肩膀,或抚摸一下他的脑袋,提醒他要安静地听;提高讲课的声音或加重语气,以告诫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可旁敲侧击“个别同学刚才恐怕没听仔细吧”,或“南面这排同学中有一个同学没在认真听讲哦”,等等。

2.把生活中的情景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渗透在一起,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全班44个同学分组,自愿结合,每6人一组。结果同学们无论怎样结合,都多出2人,这就和“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同学们自然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数。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便清楚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道理,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有些现实生活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弥补这一缺陷,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在应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我们仍在不断探索。

3.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从前有300个长工为财主干了一年活,除夕晚上财主不情愿地拿出5000个铜板作为长工的工钱。他贼眼溜溜,假惺惺地说:“我来给你们分工钱,我说过5000个铜板全分给你们。”他一边在纸上算,一边说:“你们看5000除以300等于16余2,就是说你们每个人应得16个铜板,至于剩下的2个就当你们这一年的住房费吧!”长工们听完,有的点头,有的拿起16个铜板就准备走。这时,机灵的阿凡提站起来说:“财主,别耍花招,我们可不上你的当。”说到这里,老师提问:“为什么阿凡提说财主耍花招?”然后再进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探索发现新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

4.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等手段进行教学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比较敏感,教学中可利用弥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及操作学具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摆一摆、数一数等方法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一样多?请你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篇1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艺术

目前,随着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的教改在全国各地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笔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课堂,而运用新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品位,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境激情”、“研探论证”、“反馈矫正”、“总结评估”四个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运用以境激情的艺术

以境激情即教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尽快把握教学方向,领悟教学全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开门见山的激情艺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炼规律。

案例1: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线面垂直的判定,今天来探讨面面垂直如何判定。

这样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有利学生把握教学的前貌,旨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自然会主动探讨以下问题:

(1)什么叫面面垂直?面面垂直如何画?如何表示?

(2)教室里有哪些面面垂直的例子?如何从这些实例中得出面面垂直的判定?

2.情感激情的艺术

案例2:函数的概念

笔者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多媒体显示):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座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这片开阔地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向另一端教堂走去,看谁能到达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却没有一名游客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全都走成了弧线,或左或右,偏斜到了另一边。1986年,挪威生理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分析了大量事例,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由于习惯,每个人一只脚迈出的步子,要比另一只脚迈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圈子。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关系:y=0.14/x(0<x<0.1)。

上述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情景下,复习初中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传统定义)引向集合、映射说(近代定义)。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概念的理解。

3.设置激情的艺术

案例3: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尤拉公式)

教材把它放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之后,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上作了灵活处理:把它提前到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之后。因为和角公式就是尤拉公式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从逆用和角公式出发,引入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使学生能沿着思维台阶拾阶而上,逐层设置,这样可使和角公式与尤拉公式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案例4:三垂线定理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平面的垂线垂直于该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那么,平面内的哪些直线垂直于平面的斜线呢(激发认知冲突)?

分析问题:(如图1)设L是平面α的斜线,O是斜足,P是L上异于O的一点,PA是α的垂线,A是垂足,于是直线AO是斜线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出发,如果平面内的直线a垂直于斜线L,又aPA,那么a平面POA,从而aAO,即只要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即可。问题从而得以解决,实现了学生的思维顺应。笔者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建“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以便学生逐级攀升,让学生以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

以境激情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创设情景,激趣激疑,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研探论证的艺术

研探论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5: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推导这一公式有大量的思维活动要展开:

(1)提出问题:求cos(45°+60°)的值。由此学生猜想:cos(α+β)与cosα、cosβ的关系。在验证cos(α+β)≠cosα+cosβ后,提出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笔者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将两角和的余弦用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正、余弦)来表示,即研究三个角: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关系,而不急于将结论和盘托出。

(2)为什么要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来研究?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工具,而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角的余弦和正弦就是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也就是用坐标来研究我们的问题。上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可转化为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问题来研究。

(3)为什么要作-β角?这是难点,需要突破。笔者先作出α、β、α+β角后,角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分别交与点P2、P3、P4,角α、β、α+β的余弦和正弦已转化为点的坐标。要寻找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寻找等角、等长线段。与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故可寻找与线段P1P4相等的线段(如图2)。此环节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OP1P4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进程中,线段P1P4长度不变(P1P4是与α+β,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为了找到α+β、α、β的等量关系,须将∠OP1P4的边OP4旋转到α的终边OP2的位置,即作出角-β。

三、运用反馈矫正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巩固与深化教学,笔者充分揭示教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使之纳入学生的认识系统,教学中设置的“质疑答辩”教学段,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四、构建总结评估的艺术

课堂小结和课外作业,有利于促进全体达标,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良好的开端和发人深省的结局会给人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小结不等同于一节课的简要复述,也可以新颖别致,有所升华。

案例6: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这节课的小结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编码(含四种形式的条件、方程、局限性)帮助识记,界定适用范围,同时对不能用这四种形式表示的直线即特殊位置的直线方程另外编码,为进一步解决矛盾,即下节课“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埋下了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的收获,这些收获包括知识的收获,也包括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收获。

案例7: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上完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堂课,笔者让学生谈课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总结了很多。笔者将学生的总结摘录出以下几点:

(1)不用查表求cos105°、cos75°、cos15°等值。

(2)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的工具,研究三角函数问题可借助单位圆。

(3)等量关系体现到图形中是等角、等长线段。

(4)作-β角是思维优化过程。

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后动手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小结课堂教学。

例如“正弦函数的图像”这一节课的结尾,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纸筒粘在一起,每个纸筒展开后接口的形状如何?这是一个实际动手操作问题,展开后接口的形状是正弦函数图像(如图3,图4)。这样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为下一节课“正弦函数的性质”的掌握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它们共同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统一体。立足课堂,运用新型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反复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5-01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篇13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一、树立文化理念,激发探索热情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树立运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创造价值的文化理念,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种种问题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教学中要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构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情境,渗透全新的文化理念,使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善,使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实现科学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将严谨的数学概念融入文化氛围,有效构建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的文化情境,营造积极有利于研究探索的文化氛围,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成熟理论的指导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科学结合,把数学教学内容与趣味化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要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尽可能地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数学命题和公式的基本原理。有了目标和兴趣,还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容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尤其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化成分。在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方面,多媒体应用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

二、融入生活实践,实施趣味化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更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实物教具,力求做到“差生”也能轻松理解。同时经过这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非概念化的基本印象,为今后学习体积做好铺垫。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热爱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并对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学会在观察时进一步了解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三、构建文化情境,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理念成功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构建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文化情境,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把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和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融会贯通,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在他们有成绩时、有进步时多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信心足了,学起来就有劲了,觉得自己不是一事无成的人。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产生良好效果。这样教师才能把课堂教学的秩序搞好,把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激发起来,这是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造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动形象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趣味化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起来,与同学一块探讨,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实施形象化演示,并且进行动态化的直观教学观摩,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提倡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全过程,改变传统教师教与学生认真听讲的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创建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探讨的激情与欲望,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是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在课外书籍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14

一关注学习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加工和构建自己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学习和接受人类所积累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防和积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二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十分担心“探究”“活动”会拖延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于是自己滔滔不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倾其所有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空间,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学习,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动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自选超市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改变了“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的被动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的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要求课堂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发生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学生主宰了课堂之后,我们的教室里便一次次演绎着教学相长的神奇,一次次品味着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

三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表现出喜悦和求知的欲望,加强对知识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化教学活动形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事例和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无论什么时候,融入学生,发觉有趣的内容和令人愉快的活动,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缓解学习的压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是要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焦虑不安,担心自己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担心自己是否能理解所学内容,担心同学会嘲笑自己的错误,担心老师批评,因而不敢大胆表达和表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们在课堂里感觉轻松并充满信心呢?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果学生完全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

五创造性使用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如果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照本宣科,肯定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可能早已预习了教材上的内容。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把教材看作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文本的、静态的、僵化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展示人类文化的精彩与魅力。

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提高数形结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感染力强。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形象画面,比教师口讲、板书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而易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能否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要看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