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与规划范文

人才培养与规划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才培养与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才培养与规划

篇1

摸索人才培养

在中国软件大会・2011论坛的软件人才培养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徐玉彬和与会者一起探讨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和选拔工程型、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以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变化,如何积极推动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的话题。他介绍,2001年我国软件行业的人才队伍,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从业人员)小于30万人;2010年,软件专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伴随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也在扩大,并且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对规模而言提高更快。

徐玉彬认为,根据目前软件行业的特点,项目管理人才和信息系统服务人才是新信息技术时代项目开发服务团队的核心,除了自身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该对市场有全面的考虑并能够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从技术、技术应用方向,向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转变的新形势,培养、选拔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软件行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IT老兵,15年前从事科研工作,后来从IT产业跨入了教育界的现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杨利博士一直在从产业、科研、教育三个视角来观察中国的IT人才培养。他认为,目前中国的软件人才主要是靠学历教育培养,虽然现在中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有1003所大学从事工科的教育,有47万在校研究生,但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并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求,存在产业脱节、行业标准缺位、人才需求与供应之间存在质与量矛盾等问题。

杨利博士在论坛上介绍了世界公认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校――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先进理念,其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采用实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知识,了解最前沿科技,把学生当做成熟、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仅当做学习者,把“生硬”的学科技能转化为丰富的职业素质。他同时分享了东软十年IT教育的实践经验。

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面向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教育没有实现成功转型,因为工程教育延续了学科教育的思路,“破坏性创新”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机会。同时,他呼吁将“卓越工程师计划”真正落实。

北京赛迪经略管理顾问公司副总裁封殿胜博士则提出,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形,大部分集中在做软件开发的“软件白领”这一中端,而高层次、复合型的“软件金领”和熟练的低端编码人员“软件蓝领”十分短缺,要有效培养、激励软件人才,优化软件产业人才结构。

把握软件人生

在如此的产业教育培养环境下,每个软件从业人员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呢?

多年来一直从事搜索引擎营销研究,有着深厚造诣的adSage SEM行业首席分析师付增学同与会者分享了他自己对软件职业生涯设计的看法。他将软件人生30年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卖体力,第二个10年卖经验,第三个10年卖信誉。他认为,对于软件从业者,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一定要放开视野,关注市场趋势,选对行业、市场至关重要。

“做软件架构师可能上天堂,也可能下地狱,要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修炼自己。”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具备丰富的架构设计、产品和项目研发管理经验的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合作伙伴首席架构师周恒在论坛上以幽默风趣语言向与会者介绍,软件架构师必须系统地思考问题,保证客户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从结果出发思考架构。软件架构师的思路应该从客户出发,而不是自己;从业务出发,而不是技术;从服务出发,而不是函数;从需求出发,而不是编程技巧……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领导力等软技能。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49-02

民族地区基本是属于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服务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但由于民族地区一般位于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吸引人才的能力较弱,而且,民族地区的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经过针对性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为此,培养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

鉴于上述情况,针对广西在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方面对人才支撑与智力、技术支持的迫切需要,构建了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在自身发展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 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创建前沿课程体系,科学结合理论与实践

首先,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应当基于国家各级的土地利用相关规范,紧密结合广西的地方特征,将科学研究成果与课程设置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并符合经济市场环境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体系。

其次,为了提高科研成果与教学规划的联系程度,可以预先制定相关的课程研究机制,比如:可以定期召开学术会议,邀请有新科研项目或新科研成果的教师参加,令其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的更好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需求的人才做服务。

1.2 创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系统,从基本上提高学生的土地规划操作能力,并加强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为边疆地区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利用土地规划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在适应民族地区土地规划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适合秉承培养符合现代化技术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紧跟时展潮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式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这一学科由于整个理论体系比较抽象,对于操作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难以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土地规划实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导向,并通过融合实践的必要环节来对实践体系进行改革,采用实验室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其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

这种新型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导向为基础的,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模拟教学环节,如,模拟土地规划听证会等。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如,自主社会调查或参加大学生挑战竞赛等,以竞争性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以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使学习体制从整体上实现优化

土地的规划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高低对于地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动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必须切实提高有关教学的方向建设。当代大学生受现代教育熏陶以及中外思想冲击,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口,通过鼓励大学生的自我组织精神,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体系。

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堂教学、网络线上教学、场景模拟实训以及专题培训讲座四大部分组成,以社会调查活动、科研实践活动为支撑,让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知识与现实操作有效地结合,以理论支撑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学习,并通过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巩固,提升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与应用转化能力。

1.4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自主解决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土地规划学是一个比较复杂高端的课程,在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进行有效地解决,因此,必须在教育阶段就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日常学习中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1.5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为课程培养提供优质教师人才

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根本因素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法保证教学的基本秩序和基本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升就更无从提及。因此,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作为人才培养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适应民族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前瞻的创新意识并能够达到乃至于超出一般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为了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还可以建设一套新型的人才建设方法,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挂职、兼职相结合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元素优化组合,为教师发挥自身教学才华提供更好地发挥空间。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适应民族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构建。

2.1 课程体系

由于土地规划这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容量的要求比较大,因此,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和掌握效果,必须按照学习基础方向,依据当地案例研究,依托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以研究性教学方法来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 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的基础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验室、模拟实践平台以及实习基地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将实践教学由浅及深的划分为基础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教学和探索教学四个层级,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

2.3 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模式整体优化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土地总体规划、细节规划、专项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立足于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水平进行实践操作。该课程难点在于基于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地域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规划,同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课程的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导来开展课程规划。

课程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现如下。

(1)围绕学生开展课程建设以全面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着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教学由课堂基础教学、网络线上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以及专题知识讲座4个部门组成,这4个部分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展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地传授土地规划的理论方法,只有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接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网络线上课程能够基于网络大数据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来弥补学生的理论空白,扩大学生的理论领域,模拟实验教学通过设定与现实实践相似的土地规划操作环境来预先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并以此提高其工作水平,而专题知识讲座则是通过邀请业内权威人士或国内资深教授来根据领域内最新发展为学生进行答疑式知识讲座,保证学生知识的更新速率。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自我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讨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中可以融合土地规划模拟项目、模拟听证会等,使学生在各项模拟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并将其有效地融合入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培养自己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难点问题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为相关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传输的,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以一定的天赋和素质为依托才能够逐渐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缺乏天赋就无法拥有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可以根据得当的启迪方法进行辅助培养。因此,在培养土地规划人才时,必须以学生为培养核心,积极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实际机会,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开阔视野,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转化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土地规划计划编制经验的逐渐积累,学生的理论水平将会随之不断地提升,同时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素质等都有所发展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提高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数量和质量。

3 结语

在少数边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之一,因此,研究适应地区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促进专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的,该文提出的相关人才培养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提出的,希望能够对其他专业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篇3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市场竞争已日渐激烈。尤其在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得到重新调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弊端也在逐渐显现。企业怎样科学合理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及发展人才,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既有利于企业选用人才,同时还能够增强员工士气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有效的加强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以及竞争力等。

一、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原则

1.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指的是拥有一定专门技能或者专业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且对社会产生贡献的人,是素质以及能力较高的劳动者。企业成功吸纳并汇聚了优秀人才,就等于是赢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就有能力在激烈的经济、科技以及产品的各种竞争中屹立不倒。

2.企业的人才培养原则

(1)普遍性原则。培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而,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但是员工的工作需要,同样也是员工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这种需要及权利有着平等性和普遍性。

(2)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员工的能力、知识、岗位以及企业发展有着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于员工培训的内容以及要求要具有针对性。

(3)个人意愿结合企业发展的原则。企业培养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培养员工首先应当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员工的个人意愿以及条件,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向,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4)应用性原则。生产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具体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员工的培养方面,不但要做到提高知识、能力以及水平,还应当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岗位的员工。

(5)可持续性原则。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都是不同的。伴随着企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要也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间断的对员工进行额可持续的培养。

二、人才的模式及其内容

1.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员工的自身能力,采取的主要有岗位适应培训模式以及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岗位适应培养模式基本的内容有,对新员工、岗位发生变动以及重新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因为他们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够独立承担起岗位的重任,经过培训,可以使员工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实际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岗位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非学校、正规非正规以及正是非正式等教育培训,将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建立起开放式的教育培养体系,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和员工的持续发展。

2.企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知识。对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以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政治思想以及基本职业素养为基础,让员工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要求的综合知识技能,整体培养方向为企业管理以及战略格局观。

3.注重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类型。并依据培训的不同类别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

4.优化员工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若想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必要完善员工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通过公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建立考核机制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责任统一原则。奖励机制在制定时,可通过奖金或福利等奖励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

三、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新员工都会面临选择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既是员工个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前,企业新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我分析,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

自我评估是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经过调查发现,新员工往往缺少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这就会导致新员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时候,极易产生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的错误心态。而这些都将阻碍他们很好的结合主观及客观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缺少对职业机会的评估,在确定目标时存在投机心理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新员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判断,对于自身选择工作有了初步的设想。但在选择职业目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心理。例如只考虑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就想从政,考不上的话就进入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有多种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包括员工没有正确认清自身,以及对企业职业机会缺乏正确的评估,致使职业目标在选择上出现偏离。

3.方法不明

企业并未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仍然停留在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层面,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分析新员工的内在需求不难发现,他们正处于探索自己职业生涯的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作出决策。而对于定位自我、设计人生规划以及选择职业生涯的道路,单是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这就需要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人才测评职业咨询,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进行指导,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人员给予辅导。

4.不熟悉职业环境,实践环节薄弱

职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由于职业环境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职业环境与信息的准确了解以及把握,其建立的基础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新员工缺乏社会实践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因而缺少对职业环境的了解和关注。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措施

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把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看作是员工个人的行为,然而员工的自身观点是不足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运转目标、用人需要以及组织结构。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就必须要依据员工的能力、动机、需要以及人格来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对新员工的职业管理。主要措施有:

1.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求职者与企业依据各自的职业需要开展应聘、求职和招聘、挑选工作,这就是个人和组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开始。在应聘以及招聘工作完成之后,求职者进入到企业之中,通过部门的岗前培训以及分配工作,完成个人向组织社会化转变的过程,成为了企业的员工,进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企业一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道路并结合有力的管理调控,确保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与员工组成利益的共同体。

2.科学的职业生涯诊断

科学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自足于组织的角度,从员工发展目标出发,企业帮助员工规划好职业生涯以及未来发展。所以,应当立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员工科学的分析发展规划。企业在招聘选择员工时,通过笔试以及各项测试,让应聘者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个人价值取向、价值观以及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认清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技术以及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

五、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引导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够选择最好的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方式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一种新的方式,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盛行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了比较重要的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模式。

1.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应该对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员工实现其职业目标所安排的计划、控制以及领导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将员工个人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做到人尽其才以及才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当今时代,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是以新职业发展观作为指导的。

其次,企业作为实现发展的平台和依托,应为员工提供正确和有力的支持。这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应当把实现员工的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结合企业战略计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计划以及人力资源计划,把企业发展计划正确的结合到员工的开发项目当中。对于员工具备的能力及潜力,企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并为员工设置多种职业发展路径,及时为员工提供企业有关内部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向员工提供发展的项目和机会。鼓励并引导员工参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活动。

总之,企业应根据发展变化,分析人力资源未来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对应的决策及措施。使企业无论是在当前还是未来,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及时的获得满足和补充,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潜在的未来职业方向,将培训和学习这一有效工具充分为个人及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2.案例:沈飞集团采取“三进一通”培养模式

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这一问题方面,沈飞公司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培养员工的“三定一统,滚动推进”这一模式。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框架清晰。培养员工队伍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要求企业首先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并对员工队伍的现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问题上,该公司有明确的发展计划,例如“九五”期间,将员工队伍的培养目标制定为“三、四、八”,包括300名管理岗位人才,400名科技技术人才,800位技术工人。这项计划涉及到的公司上下共130多个部门及单位。

第二,层次分明,统分结合。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集中在专门的“培训计划书”中。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统分结合,原则是结合整体和个体、共性和个性。整个培训活动的运作中,始终体现着按段实施、运转层次分明以及逐步深入的鲜明特色。

第三,灵活多样,立体交叉。以导师的引导及锻炼为主体,以其他多种灵活的形式作为辅助。即坚持了员工培养的主渠道,又依据不同人员以及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其他多种灵活的培训方式。

第四,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实施培训的导师,企业都采取动态的跟踪与管理,定期考核,依照考核的结果随时变更调整培训内容。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合理的企业招聘方案。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对于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素质培训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完善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以及员工考核制度。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立足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志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21):953

[2]高宝森.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J].经济师,2009(8):133

[3]朱耀顺,孙康,朱家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J].企业经济,2003(5):165

[4]鲍守杰,张晶.论员工培训方案及培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9

[5]刘晓红,徐扬,张霞.企业人力资源新概念及管理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0

[6]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9)

篇4

关键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 现代学徒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 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3-02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下,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途径,在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教师、师傅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在欧洲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现代学徒制受到普遍的关注,为此,英国制定实施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体系也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国务院、教育部在2014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出台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关的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还没有建立,政府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上,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方的职责、任务、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进行具体说明[2]。

尽管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是在我国职院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2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目前学生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堂,学生得不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东西与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此外,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把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生产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因此,在该专业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真正对接。

3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糅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企业是不一样的,要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起来,合作育人的机制将有待更进一步探索[3]。学校和企业需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形成“双主体”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责,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明确的制度,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4]。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大竞争力。

3.2 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付出。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才会使得这种模式正常实施。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除了在高考分数线上进行区分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引入中没有设置教师的职业教师引入标准,引进人才的模式依然是重学历轻经历,对于教师的企业经历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职业院校目前是引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然他们有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项目带入课堂。而企业的师傅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支完善的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培养适应该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的将学校的专业老师派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师傅定期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师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商讨制定。在进行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时,教师的企业一线经历要纳入到考核中,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也应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中。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只看学历,更不能将学历资本定为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

3.3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企业锻炼的“职业性”的有机结合[5]。目前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只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真正需求有所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进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最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4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

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1.

[2] 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15):1.

[3] 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70-73.

篇5

关键词:资环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一、专业发展概况

1.专业发展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但是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在资源利用中表现为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城乡发展失调,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不协调、城乡产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等。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实施科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为适应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学校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60多所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有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

2.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上看,该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特色不突出,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该专业培养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环境科学、城市规划、房地产、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由于专业名称涉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许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全面”,使得课程繁杂,没有较为集中的方向。(2)专业定位过高,市场需求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事实上社会对“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并不多,社会真正需求的是从事基础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一般本科层次的人才基本不接受。(3)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由于该专业涉及多个学科,理论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又有限,所以实践教学显得尤为不足,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相应硕士点专业缺乏,毕业生深造专业分散。对于资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很大一部分要选择继续深造,但在硕士学位点中没有相应专业,学生只要在相近专业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甚至法学等专业报考研究生,为学生深造带来一定的难度。以上这些问题使社会对资环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资环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少院校根据学校的原有专业和学科背景,对资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出现了不同的办学模式。主要有:(1)与测量工程学合办。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与地理学合办。如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利用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技术,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城市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计算机基础。(3)与资源、环境生态学合办。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和规划的专业型人才。(4)与工程管理学合办。资环专业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人才。另外,还有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合办,突出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的动手设计能力。以上办学模式体现了资环专业的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我校资环专业改革与实践

1.专业设立与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于2001年在地理科学系开始招收资环专业的学生,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和就业影响,几年来该专业一直是隔年招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过于宽泛,课程繁杂,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很低,就业去向非常复杂和分散,并且不少学生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隔年招生和低的就业率严重影响了我校资环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一直上不去,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正在专业发展困惑之际,学校在2009年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将地理科学学院与生命科学系、化学系合并,组建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年,恰逢英国基尔大学来我校访问,提出该校的自然科学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与我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本科生。我校资环专业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我校化学、生物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条件及英国基尔大学的师资和技术,瞄准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改革,在资环专业中开辟出“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江苏省正致力于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如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环保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环境保护专业人缺口巨大。我们设立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技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从事监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立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质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规划等基础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立三个模块,一是环境监测模块,包括水、大气、噪声、土壤、生物等的分析和监测,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环境化学分析技术;二是污染控制与治理模块,包括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处理工艺的设计及操作运行;三是环境评价与管理模块,包括水土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城乡规划、环境法规等,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3.新方案凸显初步效益

我校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批准该专业方向可以多类型多层次招生,一改过去资环专业隔年招生的尴尬局面。在2010年的招生中,我校资环专业实现了专转本、二本中英合作和三本民办同时招生的突破。考生报名积极,报到率100%。学生入校学习方向明确,专业思想稳定,资环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结语

虽然我国资源环境与城镇化问题日渐突出,拥有资环专业的高等院校一百多所,而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形势却不乐观,这缘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等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资环专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院校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大胆改革,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不同的选修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块选择,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地理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