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五性;四忌;三注意;两转化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不仅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1.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性
1.1 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1.2 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3 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4 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1.5 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2.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
2.1 忌偏爱。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根据调查,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对教师提问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很有意见,他们强烈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
2.2 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问,就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惩罚株连全班。惩罚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领域,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最反感惩罚式提问。惩罚使提问艺术变形变味。
2.3 忌讥讽。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学生一时答不出,绝对不要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以“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再想想”等亲切话语去抚慰学生心灵。讥讽是提问艺术的大敌。
2.5 忌齐答。齐答,看来学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齐答造成假象,反馈信息失真,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矫正。课堂教学一般不宜采用齐答式提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尤其如此。更不要将齐答式误为启发式,一堂课齐答到底。齐答使提问艺术黯然失色。
3.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
3.1 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3.2 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3 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4.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06-01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使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通过课堂提问,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使课堂提问更具有“艺术性”。
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应该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提取数学对象和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幂函数的时候,要引入幂函数的形式,就可以举一个生活中常用的实例:银行存款的问题。假设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3%,现在存1000元钱,到期继续转存,问五年后有多少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年后有钱1000×(1+3%)元,两年后有钱1000×(1+3%)2元……五年后有钱1000×(1+3%)5元。再比如,为了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从细胞分裂的问题进行设问。假设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细胞,这两个细胞再继续分裂成四个细胞,四个细胞再分裂成8个细胞,一直这样分裂下去,问分裂20次后,有多少个细胞?我们知道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数是21,两次分裂后的细胞数是22,三次分裂后的细胞数是23……分裂20次后,细胞数为220。同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于细胞分裂的问题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晰本节课的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突出章节知识的重点,体现难点。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在讲解二次曲线椭圆这一节课时,教学重点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确定。我们在讲课时,一般是先介绍椭圆的定义,然后建立坐标系,设点,由椭圆的定义写出等式,经过一系列的化简,写出椭圆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这时,我们就可以提问了:上面我们一起推导出了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那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否只有这一种呢?如果还有别的形式,那其标准方程又是什么样的呢?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并且从建系的形式上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当建立的坐标系不同时,椭圆的焦点还有可能在y轴上,因此还可以求出一个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那么经过这样的提问,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醒了学生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难点。
三、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引例:割圆术,在这个引例当中,需要学生体会的就是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大的时候,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会向圆的周长逼近。因此,我们在讲解这个引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画出一个圆,先把圆周分成三等分,让学生观察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差距,然后再把圆分成六等分,让学生观察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差距,然后再继续分割下去……等分割到二十四等分的时候。圆的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从图形上看就很接近于圆的周长了,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要是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下,这时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这两个值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经过观察图像,再在脑子里思考一下,就会得出我们要的结论: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大的时候,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会无限的向圆的周长逼近。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实例当中抽出问题的本质,给出极限的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1.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儿童,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的和可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提问艺术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3.1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再次,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3.2 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见得好。例如:学习方程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方程:
(1)8x=56;(2)7+21=28;(3)6+3x;(4)9+x=31;(5)x-17=13;(6)24÷x=3
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否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方程这一概念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学生思路明确,积极思维活动,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这一概念,并为下面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4.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从提问方式看,许多教师常囿于“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一问一答,这种零碎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美;在提问对象上,大部分教师机会更多考虑的是优等生,学困生收获更多的是“老师从来不点我”的不满与挫折感,。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提问流于形式;或大而空,仅围绕一些表面现象广泛设问,提问缺乏针对性;或难而偏,远离学生胸中积蓄与思维水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1、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2、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3、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4、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切入技巧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
1、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文本中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让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教学第三册《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4、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探究教学 学生发问 教师提问 提问艺术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形成科学课堂中的提问,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一个值得小学科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下面是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二、努力创设情景,力求让学生自主发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指明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主编路培琦语)
而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自己喜好事先设计好问题。课堂中向学生连环抛出问题,这种“一问一答”的问题设计程序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没有投入到科学的实践研究中去。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只有多问,多想,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深入研究。一个个心中的问号最终变成萌发创新意识的源泉。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有适当的成功与挫折等认知体验,同时还应有内外动力促使其全程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从而顺利完成认知学习行为。自主提问教学能较好处理上述问题。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因此,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
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课时,在共同研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我出示钩码,先让学生猜测它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有猜测可能会,但大部分同学猜测不会,可当他们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结果并不是像他们刚才猜测的那样,这时就 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我见机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呢?”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而这个问题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现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另外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完全由着孩子走,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评判。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问话“关于XX,你想研究什么?”学生非常热情地提出各种问题,我曾听过一节课中学生提了20多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毕竟是学校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学计划的规定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且不说不可能让学生离开教学计划来“自由”,即使可以,甲生要“自由”地向东,而乙生偏要向西,教师也就无所适从,课也难上下去了。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教师会说:“这节课我们先研究XX问题”,然后把学生其他问题放在一边,或者说:“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而到底什么时候,我想教师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1、问题本身特点。
仔细分析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所提问题有研究价值,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二是有研究价值,但因各种原因在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三是没有研究意义,已知答案或没有答案的问题。例如《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在出示磁铁并给它命名后,为了突出开放性,教师这样提出“关于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有想研究磁铁的成分的,有想研究为什么能吸铁,有的则想知道磁铁是怎么来的,有的为了配合教师把课上下去提出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磁铁能吸铁吗?”有的学生提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发现不外乎上面三种类型。
2、正确对待问题。
第一类问题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由于材料准备充分,一般都能解决。如上面的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第二类问题由于场地、材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进行研究,大多不了了之。如磁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吸铁?学生提了问题,就想知道,这就是兴趣的表现,这就是求知欲。如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不管这些问题是否能在课堂上解决,我们都不应该让它消逝,不然这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浪费,也是对学生求知心的伤害!对学生情感的伤害!第三类是学生为了提问题而提的问题。关于这一类问题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准真正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样就能减少由于这些问题而浪费的时间和带来的探究难度,但也要注意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和保护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 准确把握时机,让教师提问作为辅助手段
我们说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并不是否定教师提出问题。其实,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学生提,有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1、新授前提问,搭桥铺路。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每一单元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知识,而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上《蜡烛能燃烧多久》这一课时,先演示点燃蜡烛,罩上玻璃杯这一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点燃罩上玻璃杯后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氧气没有了,有的则猜测是氧气不够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这两种可能,由此引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这种铺垫式的提问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新授时提问,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生物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的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再如在《热起来了》这课,“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生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3、训练时提问,抓住联想。
联想有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最后形成概念。例如《形形的动物》一课教学,当我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我知道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将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起到了一 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
当然,把握提问时机仅仅是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提问时教师的仪态、语言,以及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的选择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只要教师能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如何有效形成科学课堂中的提问,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我们不断探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是用提问的方法去“灌喂”。
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展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重详简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三、提问要有层次
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整随时应变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
六、提问要亲和真切富于感染力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如果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七、提问要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1-01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而发挥提问的作用。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1 激趣设疑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相机适时
课堂上不能满堂问,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在教《祝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3 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4 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5 分层设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示范作用。
6 灵活变通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一)热情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第一、“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思想成长阶段,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思维最近发展区。若提问的问题笼统或难度偏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造成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因此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明了,由浅入深,使知识问题化、程序化。如观察与思考“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像,可以设问(1)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2)钠为什么熔成一小球?(3)钠为什么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4)加酚酞溶液为什么变红色?(5)反应的方程式是什么?这样提出的问题具体,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回答出来。题组式的问题也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实验现象记忆深刻。
第二“向谁问”,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老师提问的问题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要有针对性。简单点的题目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稍难点的问题让中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思维力度大的问题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难度不同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从心理上易接受,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艺术。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大有学问,只有重视提问的方法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尽早地集中到课堂中来,才能有效地配合老师的授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直题直问、老师对上一节学习的内容设计上题目,直接提问。可以课前让课代表写在黑板上或用微机打在屏幕上,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背诵,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看学生掌握的情况。2、题组提问。老师将上一节讲授的内容,设计上一组题目,上课时发给学生,限时十分钟做完,可以收起来老师批阅,也可以同位交换批阅,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一题多问。老师围绕课堂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展。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可以设置成如下几小个问题。①用的试剂是什么?②需要的仪器有哪些?③反应原理是什么?④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⑤如何除去氯气中的杂质(HCl、H2O)?⑥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4、设陷而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设陷提问。试卷讲评后学生进行改错,但对错题认识往往很肤浅,有不少题目只记住了答案,对出错的原因没弄明白,当老师把错题稍以改动、设陷而问,学生很容易“掉进去”。因此设陷而问更能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灵活程度,触及学生的心灵,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提问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蜡烛,他主要是照明用的,那么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再如,学习《船长》一课时,笔者想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因此,就将问题设定为: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是怎么做的?表现了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不同的提问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只有明确提问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凸显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问题的深度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层层推进,不断探究,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斩钉截铁”来提出问题:什么是“斩钉截铁”?请从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态度的句子。用什么语气读才能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问题层层递进,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总而言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提问,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诱发其自主探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人人胜;层层深入
爱因斯坦对教师修养曾提出过三点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提问艺术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究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影像、表演等一系列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众多的化学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化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几点做法:
1、抓住契机,创设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整体性
引 言
近年来,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因而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当前教学过程大多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老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首先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容易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欲求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
3.提问能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毋庸置疑,数学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数学教材中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同时,它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出一定评价,使学生形成强烈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过多,内容呆板
调查发现,教师常常把提问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乃至已成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甚至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能力及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质量不高的满堂问甚至可说是伪启发式教学。真正的启发教育对问题质量和教师的提问策略和提问艺术有很高的要求,把低水平的“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提问的内容形式呆板。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但教师往往按照教参设定的环节提问,毫无实际意义。此外,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2.所提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设置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缺乏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层次偏低。提问过于简单,无思考价值,无疑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难向更深更高处拓展;其次,题目设计空乏。学生只能启而不发,憋得面红耳赤不知所云,由怕提问而演变为怕数学的思想从此滋长;最后,思维训练压抑,教师对学生缺乏信心,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或迫切希望向学生展示自己独到又高明的见解。往往教师提问后表现太急切,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就越俎代庖地给出答案,这种提问只会因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失去意义。
3.提问缺乏师生平等的对话情境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思想的桥梁。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平等”的观念,不训斥学生,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感受和见解。这样有助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
4.提问缺乏师生平等的对话情境
调查发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书面或口头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代表交流――教师做小结。”这样看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完全是按数学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模式下进行的,答案也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通过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往往随意提问,并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其次,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最后,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惩罚式的提问,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此外,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研究
提问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所提的每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所提的每个问题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教师的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方式要新鲜多样,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抑制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引导,更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同时,数学教师要合理的做出预设或生成行为的意义及理论假设,反思在数学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汲取可反思的东西及利用反思的结果进行再反思。此外,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具体分析,同时结合数学教育教学的智慧,如果确定是有开发价值的,就要以此为问题的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通常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他们预先设定好的教案来思考问题,对于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等等相关问题都设计的“十分合理”,长此下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处于一种信息交流堵塞的状态。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平中出奇,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问题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在理解课本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2)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来说,教师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这些概念的微言大义。(3)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3.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编拟问题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设计出不同类型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象征性提问。象征性提问一般是向全体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促使学生通过联想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选择性提问。选择性提问的问题往往是具有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怎么办类型”的问题适合学生共同讨论回答。
(3)故意性提问。故意性提问是一种于无疑处故意生疑的提问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主动释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有时要建立在教师故意出错的基础上。
(4)竞争性提问。竞争性提问是在问题难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教师为使问题的答案更准确或更丰富而设计的一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的提问方式。
4.提问要富有整体性和艺术性
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提问要富有整体性和艺术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所提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课堂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如一开始便给学生亮出一个“红苹果”,让他们闻到香,产生食欲,这样学生就会在你这只“红苹果”的牵引下集中精力向前“奔波”。
(2)课堂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并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辨。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该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戴启猛.《挑战常规,体验创新》[J].广西教育杂志社.2009第4期.[4]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第4期.
[5]肖玉珍.《引起兴趣,启发思维,诱发思考》[J].广州技工教育.2009第8期.
[6]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江松涛.《新课程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河北教育.2005年第9期.
[8]童国嘉.《“生本时代”教学设计的内容诉求》[J].教学管理.2007年第11期.
关键词:初探 高中 数学 教学 提问 艺术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关键,提问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活动。提问包括了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渴望而提出的疑惑。《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营造师生互动环境。
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提问,实效不高。提的问题没有事先预设,没有紧扣重点难点,大多是识记性问题,学生可照本宣读。(2)满堂提问,适得其反。教师原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分心,学生上课时过度紧张,时间长了,学生的紧张度消失了,思维停滞了,教师的提问就失去了意义。(3)自问自答,形同虚设。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将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形成了“等”和“照抄”的模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自身在课堂教学时的提问方面有几点感触。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情境,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提出:“侧棱长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不应直接提出“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这样的问题.
四、课堂提出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 艺术性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6-01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提问可以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提问过程中逐步具备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效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
(1)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②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③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④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⑤笔者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⑥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⑦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⑧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在认识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进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2)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编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 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
(3)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码要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清平乐 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意思而是“顽皮”的意思。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问艺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艺术,另一方面在于提问的艺术。
(1)眼看全班,问题明确。眼看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这时就该把这个问题适度分解,让学生逐步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答非所问。
(2)把握提问时机——先提问,后叫人。教师应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引导所有学生,不管其成绩如何、性格如何,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一位教师说:“某某同学,你看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有可能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去思考。而且点名后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是突然袭击,加大思维的紧张程度,反映不出真实水平,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为不利。所以应竭力面向所有学生提问,给全体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均等机会。
(3)评价的技巧——多鼓励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应以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多鼓励学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