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意美术教育范文

创意美术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意美术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意美术教育

篇1

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思维能力,文章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为出发点,阐述了美术教育进行改革的原因和如何提炼“中国元素”,并着重探讨了开展以“中观元素”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美术;创意教育;中国元素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我国教育部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发展,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开展比较有趣的创意美术教育,主题以“中国元素”为出发点,促进人们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其兴趣,希望人们可以继承和发展我国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养。

一、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为了我国优秀的拥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所以对相关的教育进行改革,其中对美术教育课程推出了全日制教育。但是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传授技能比较单一,在继承时只是进行单一的继承,并没有对其进行发展等。当然,很多高校也发现了上述问题,并积极尝试改革,希望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案。

二、如何提炼“中国元素”

在我国,一看到“中国元素”的字眼,很多人会想到百家争鸣、四大发明、中医、拔火罐等。我国美术史上的大家,他们在进行创作时,不仅仅是对人物或者山水进行描述,更是对其中的精神给予弘扬。事实上,美术中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风貌等确实不是一般画家可以描摹的。其实,一个人本身的修为或者作风在自己所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所以要想实现在美术的创造上更上一层楼,自身的身体素质与精神方面都需要得到加强。在提炼“中国元素”时,应该以什么为主,什么为辅;在进行美术作业时,应该以外在的形象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这都值得我们深度探讨。在对学生进行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时,首先要把学生年龄放在首位,大多数学生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其感觉也是从以前的形象感觉变为抽象感觉。其次是保持美术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比较好的方面,再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提取“中国元素”的准则首先在于视觉效果,可以用越来越多的方式对时代的变化进行记录。其次就是人文特色,前文中说道提到“中国元素”直接会想到的是百家争鸣,这就是属于人文特色,这些富含“中国元素”的思想往往可以将本身比较好的事物与“中国元素”结合。

三、开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将“中国元素”与新理念的结合

为了将“中国元素”与新理念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很多方案,并在方案中指出,我国的美术课程应该进行适当的内容改革。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应将富含“中国元素”的内容与新理念相结合,使二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中国元素”的内容才具有创新意识。当然还要坚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创新,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美术教育才可以更加富有生命力。这样做可以使富含“中国元素”的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可以让广大青年更容易接受,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富含“中国元素”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中国元素”背后的意义渗透到教学中

在美术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中国元素”的内容的认知,理解“中国元素”背后的意义。目前的美术学习已经不是只学习技能。美术文化富有人文色彩,并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程度较高,这也就对于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

在富含“中国元素”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也就是尊重个体差异。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心智比较成熟,并且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去使学生进行和“中国元素”相关的美术创作,为其选择最佳方案。

(四)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

在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究出一些更加方便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剪纸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材料只有剪刀和纸,或者没有剪刀也可以,就是类似于撕纸一样的也可以。这样富含“中国元素”的活动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如果教师再进行适时的指导,学生可以对纸张的创造更加专业,在以后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更加新颖的顺应时代潮流的艺术。

四、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开展富含“中国元素”的美术类的教学实践有利于“中国元素”的发展,也是对美术实践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发展下,我们应继承发展“中国元素”的美术,提高文化软实力,最终将富有“中国元素”的美术文化发扬起来。

作者:林虹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原研哉,阿布雅世.为什么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篇2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关系

作为支撑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创意人才一直都是以“头脑”“创意”“理念”等特征为大众所熟知的。他们不仅要有好的想法,还要具备专业的特殊技能,如具有原创能力的设计人才,把创意转化成经济利益的策划人才,研究创意产业发展及预测市场动向的分析人才等。虽然他们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却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创造性是创意人才的首要特性。创意人才不会像其他工作一样保持不变的节奏和无限的重复,求新求变是创意人才思维中永恒的一根弦,观念的新颖、技术的升级等能体现创造力的评判标准将是优秀创意人才的共同追求。第二,创意人才的个性化要求。文化创意人才一般都具有独立、自由、个性发展的特点,他们会在追求自己独特价值的道路上去尝试各种可能性,而不会受到已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追求个性是每一个优秀创意人才的血液。第三,创意人才的自主性特点。作为创意人才,不会过度依赖某个固定的平台。创意人才由于出售的是新观念和新技术,因而,固定而稳定的工作可能不一定适合他们,他们完全可以单独的或几个人组成团队进行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把成果推向市场。正是创意人才的自主性,才成就了许多行业大师。

二、 高中美术现状分析

美术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美术在高中课堂上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十多年,下面就对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作一简单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讲,可分为文化生和艺考生两大类,他们对高中美术课程的体会是不同的。文化生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会把美术课看做副课。按教学要求美术要修满108个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没有做到,把课时让给了主课。与之相对应的是美术类艺考生,由于专业考试是他们进入大学的首要凭证,因此,所有同学都会选择针对性极强的高考美术培训班和画室集中培训,这样不仅见效快,而且成功率高,但这种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更注重技巧型培养。因为大多院校考试只考素描、色彩,甚至连速写都不考,极少像清华、中央美院、江南大学院校考有创意的科目,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自由天性的舒展。然而高中美术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领悟为出发点的,所以并不符合美术类艺考生的口味,同样受到冷落。因此,从教学角度看,高中美术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高中美术对增强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中美术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增强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术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美术教育通过观摩、讲解、临摹等手段使得学生感受艺术的美感,画家的精神诉求和人文精神,在增强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亦活跃思维,增强探索主动性。

其次,高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创造力。王国维先生一直都把美育称为“情育”,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美术教育在把学生引入审美的同时,会调动他们的情感来对作品进行体悟,在这个体悟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共鸣及灵感。因而,高中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篇3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都需要教师指导,其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都是有需求的。但是部分高校盲目扩招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这对学校专业教师的配置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当师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学校便会调用相近专业的教师,或者外聘教师,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生创意理念的形成以及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若缺失创意理念,在进入社会后,文化创意则很难。

二、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落脚点是“创意”,所以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就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创意”二字,不断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人才。

1.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专业

根据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教师应不断进行科目的整合,明确提出学生的培养方案,确定哪些是基础类型的科目,哪些是培养创意的科目,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不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开设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不仅仅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

2.强化师资队伍

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所以学校应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同时可以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进入相应的文化产业公司学习。这样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调整,学生也可以将学习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明白自己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采用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具体化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设计思维;幼儿;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16-01

设计是人类能够将自己的意识投入到日常活动当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幼儿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而美术教育更是需要大量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渗入设计思维是加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时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和手段,尤其是确定美术教学目标,结合幼儿在这一时期心理特点和生理发展规律来科学制定,然后在幼儿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基础上,以确定幼儿在下一阶段通过继续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只有这样循序渐进,适度提高幼儿学习水平,最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融入设计思维,有意培养幼儿自主发散思维进行创作的能力,在美术领域才能有好的提高和进步。

一、确定幼儿美术教育方向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基本上还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兴趣激发,在绘画技巧上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确定好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尤其是要注意创造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如果幼儿只能用一些笼统抽象的图形来创作图画时,教师就应该尽量鼓励幼儿尝试把这些抽象图形用各种线条连接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图画。等到幼儿可以画出明确清楚的图形后,教师可以开始逐步指导幼儿采用不同图形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图形。当然,教学方向不一定都必须依照教师主观意愿来确立,幼儿也可以主动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意愿。此时,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一些方面与幼儿的需要相吻合,即使幼儿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逻辑性思考能力,但基于自身自觉性的限制,其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相关概念,还不属于具有真正含义的概念。

因此,教师在确立了教学方向,制定出具体美术教学目标时,可以有两种模式:第一,把教学中画出来的一些事物的图形画作当成唯一创作标准,如教幼儿用白色去画月亮,就容易导致幼儿错误认为只有用白色画月亮才是正确的方法。遏制了幼儿对颜色的无限创意和想象。第二,是把教学中明确近的物体大,远的物体小、颜色重叠渐变等难以具象的概念变成固定教学思路。如幼儿需要表现物体远近时,教师教他们运用物体外形之间大小对比的方法来表达,就容易给幼儿造成一个刻板思维模式,小图象的物体一定比大图像物体所在距离更远一些的想法,从而导致他们思维僵化难以创新。

二、幼儿美术教学融入设计思维的措施

1、引入情景创新教学活动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创设情景,也就是把一些生活情景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使其能够成为有效诱发幼儿展开创作的动机,并引导和推动幼儿学习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有了好的创作情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大胆表达出来,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比如,幼儿想要创作一幅主题是“春天”的画作。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带幼儿去郊外感受春天的气息,通过赏花、放风筝等活动,幼儿边玩耍边观察,从周围环境认识到春天来了。回到课堂之中,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情景。幼儿在亲身感受了春天的氛围,就能够对春天有自己的见解,再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画展示出春天的景象。画作完成后,幼儿可以互相传阅,并讲述自己作品的背景。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幼儿之间取长补短,产生更多画画灵感,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2、带入问题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教师除了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培养他们思维能力。通过创设简明易懂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的导入前提,可以锻炼幼儿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当教师发现幼儿经常采用某种造型形式或是表现手法时,可以提出建议让幼儿考虑尝试新的方法,改进绘画创作的思路,避免幼儿形成一种固定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幼儿想要用红色来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是不是太阳都只有红色?如果幼儿又选用了黄色或橘色来表现太阳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提出疑惑,大家能不能用其它什么颜色来画太阳呢?这时,可能会出现有幼儿用彩色来画太阳,教师就可以再次表达疑问,怎样运用彩色才会画出更像阳光的太阳呢?教师通过不断提问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展开新的思维,拓宽思维模式,在求变过程中激发出独具特色的创作思维。

三、结束语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深入涉及思维,不仅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灵活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不断引下形成发散式思维,在美术创作中有更多灵感和思路,而不是僵化在一种格式思维之中。

篇5

【关键词】中国元素;创意;美术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日益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学校应大力开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强化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缺乏创意教育,逐渐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意性人才的需求,将中国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打造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从而满足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创意美术教育的共同需求。

一、相关研究的现状

关于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国元素”的研究、以中国传统美术为切入点的学校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研究三个方面,学者对“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美术”和“如何利用学校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甚多,但对中国元素的概念却较少论及,对如何使中国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也少有论述。由于美术教师通常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地创意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元素”的概念和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二、“中国元素”的概述

“中国元素”主要是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本质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中国元素”可以是美术作品中的经典图形,如象征吉祥的祥云,象征富贵的牡丹等,也可以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如表示吉祥如意的中国结,镂空艺术的代表作剪纸等,还可以是戏剧人物的脸谱,如表示忠义耿直的红脸,表示奸诈多疑的白脸等。在传统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综合,达到思维的创新,形成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

三、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方法

1.利用有趣的内容进行引导

教师在展开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中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较为容易、能够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使学生被教学内容深深吸引。如在开展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鉴赏的教学时,可利用动画片《秦时明月》、《大闹天宫》等进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鉴赏,提取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从而做到灵活利用,进行再创作,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2.实现对原型的启发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学生选取部分中国元素展开联想,可通过对相关词汇或图形等多角度展开联想,从而通过某个元素的原型,得出较多的原型启发。如通过牡丹联想到牡丹纹样、洛阳、牡丹亭等,通过牡丹亭联想到昆曲、戏剧、音乐、电影等,通过洛阳联想到白马寺、洛神赋、龙门石窟等,通过牡丹纹样联想到各种纹饰等。在不断联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对该元素的特征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了解该元素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中国元素,开启艺术创造的源泉。

3.探索元素背后的原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传统元素背后的原理进行探索,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学会如何对中国元素进行重组再创造。如学生在鉴赏中国传统美术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发现当时的人情风貌特征,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在了解诸多元素背后的原理之后,便可以对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作出现代版的《韩熙载夜宴图》。学生在掌握中国元素背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将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作品的创作中,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剪纸,利用镂空技术实现艺术价值,学生在进行服饰设计时也可以利用镂空技术,设计出各种女式镂空衫,通透性感且不失美观[3]。

四、结语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性思维,成为创意型人才。学校在进行创意美术教育过程中,可通过利用有趣的内容进行引导,实现对原型的启发,探索元素背后的原理等方法,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性的美术创作,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意性目标。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J].美育学刊,2012,09(01):55-62.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乡土创意美术;创造潜能

在美术中,不同的造型媒材表现出审美效果和视觉效果的差异性,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创新思维。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美术教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实际,尤其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挖掘乡土造型媒材资源,将更多的乡土造型媒材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幼儿将美术创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拓展幼儿的创造空间,不断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和审美创造能力,激发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实践证明,在农村幼儿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引入本土媒质,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一、注重乡土创意美术教育,升华幼儿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运用乡土创意美术媒材资源,让幼儿子身处的自然环境中,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家乡的一草一叶、一花一木,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就变得与众不同;依照美学理念去重新创造就会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情感源于体验,只有对一些事物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实践,获得更多的体验感悟,才能建立起情感,尤其是以美学的视角去创作带有浓厚乡土情味的美术作品,就会强化幼儿对农村环境的体验和感悟,就会产生更为浓烈的家乡情感,不断升华幼儿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比如,运用最为普通的原本熟视无睹的彩豆、芦苇、稻草等资源,这些媒材经过教师的引导运用,幼儿尝试大胆新奇的构思,运用创新的技法,创作出《野生动物园》《芦洋大桥》《桃花源》《滴水湖》等等作品;把废旧的板凳上涂上鲜艳的颜色,孩子们用画笔在上面涂涂画画,听,他们的画里还充满了有趣的故事;蒲扇是农村孩子们夏季里最常见的物品,大家把它涂上颜色,用彩纸剪剪贴贴,就变成一件件手工工艺品;金秋时节,一个个小巧可爱的葫芦随风摇摆,孩子们把他们采摘下来带进幼儿园,就成了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他们细心的在上边刻画、涂抹出不同的图案,表现出吉祥、幸福的寓意。在这样的美术教学氛围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大胆、自由地玩着各种材料,使这些材料插上了艺术想象的翅膀,把身边的物融入到自己的审美创作中去,赋予更多的美感,幼儿在因材造型和造型达情的美术创造性活动中感知家乡的美丽,升华对家乡的感情。

二、开展乡土创意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综合创意能力

乡土美术创意教学能够更好引导幼儿从现实中取材,即兴创作、源情表达、率性表现。乡土资源异常丰富,媒材俯拾皆是,灵感随时而生,创作不为外物拘囿。能够强化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表现能力,促进幼儿综合创意能力的提升。一枝花能够诱发他们缤纷世界的塑造,一根草能够点燃他们线条艺术的妙想,一点红能够蘸满不尽光影的渲染;随便捡起一捆稻草就能编制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信手抓到一根藤条能够缠绕成一个童话世界。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美术创造热情,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表现瑰奇的世界,在现实的自然中创造出梦幻般的艺术空间。依据他们对美的理解,用充满探究精神的眼睛去观察、审视、利用身边材料的色彩、肌理、形状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融合艺术体。比如,田地里的玉米、绿绿的地瓜秧、小河里的石子、鱼虾、大树下的蚂蚁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乐趣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打开小画夹,在这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认知变得生动立体。慢慢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绘画跃然纸上。在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中,孩子们的作品不再雷同,创作的兴趣也随之大增。再比如,皱纹纸是孩子们常用的手工材料,他们把皱纹纸剪成不同的大小,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拼贴,用水打湿后,颜色和皱纹纸的纹理自然的留在白纸上,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干透的画纸折叠,剪出造型,就是很棒的拉拉花!棉线是生活中缝缝补补的必需品。柔软的滑行,轻巧的跳跃,在孩子灵巧的双手中伸缩自如,在纸上却留下了美妙的印迹。不同角度拉出棉线,竟然出现不同的效果。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不同的线条带来的视觉效果,还了解了对称的概念。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创意美术思维

创意的本质是思维创新,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运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持续地指导训练,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创意美术思维习惯和能力。幼儿活动每周一主题,我们的创意美术也随之展开。如小班主题“纸杯变变变”活动中,先让幼儿收集各种纸杯,探索感知纸杯的特点、用途,然后进行创作。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孩子在杯子上涂鸦;有的孩子涂色后剪成了各种花朵;有的孩子还在父母的帮助下把纸杯做成了生动可爱的小企鹅。绘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形式,书中优美的画面感染着孩子们的情感。大班的孩子们对线条和轮廓有了较好的认识,我们就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制作成绘本并讲述给同伴,孩子们在这种自由的绘画中不仅提高了绘画能力,还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用幼儿的创意美术作品装饰环境,设立创意欣赏区,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想象空间。“创意欣赏区”是每个班最闪亮的一角,不仅装饰了环境,也为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在相互谈论交流中,促进了孩子们间的艺术学习,又提高了孩子们活动的兴趣。比如,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悬挂、张贴、摆放作品,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网格柱上孩子们稚嫩的涂鸦,自制屏风上孩子们的剪纸,橱柜上摆放的可爱有趣的泥塑作品,区域中妙趣横生的折纸等等,引导孩子们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从色彩、造型等方面让孩子们感知美与理解美。总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的直接经验很多都是来自本土生活;幼儿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运用乡土创意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表现天赋,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志红.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活化幼儿园班级课程[J].黑河教育2013年12期

篇7

关键词:21世纪;创造力;视觉认知能力;创意人才;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21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为主导的理性思维已无法应对21世纪的多元需求,逐渐失去了凌驾一切的主导地位。面对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人们发现国家和人才的竞争力不仅蕴藏在尖端的科技中,也蕴藏在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与美感能力之中。这股富有创意的深邃智慧的力量蓄势待发,终将成为推动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创新和创新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①加拿大、英国等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创新的战略报告,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新教育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保持在世界前列。

在有关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中,作为创新教育重要一环的美感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人们认识到科技(理性)与美感(感性)相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未来的科技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因此,现在的儿童与青少年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需具备审视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2006年3月6日至9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市的艺术文化中心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艺术教育大会”。世界各国教育部的代表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代表50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Building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代表们围绕艺术教育(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文)的价值、意义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展开讨论并发起提案。

为了开展优质的艺术教育②,代表们一致认为,在艺术实践中强化创造力培养,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地区学生的能力。在大会宣言中,提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是重要的学习课题,发展青少年的知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强调从伦理角度发挥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会上提出了“艺术中的教育”与“通过艺术的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前者是指艺术各种形式内的特定发展,后者是指通过审美和富有创造力的方法去学习。大会中反复出现“创造力”、“学科间的互动”、“学校与社区”、“文化理解”、“协作”等关键词,反映了21世纪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创造力研究的发展轨迹

早期从事创造力研究的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力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塔夫特(Taft)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批评和修正,他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和潜能。③霍华德•格鲁伯(Howard Grubb)对艺术和科学领域中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首先,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寻求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各种散落的事实和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致性的综合理念。其次,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保持好奇并进行探索,能够创造出一个事业网络。④

20世纪80年代⑤,很多教育人士支持以创造力测试来筛选美术学习的资优生。这些研究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成就为指标,包括观察学生在学校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学业成就和美术三方面的良好表现呈现正相关的关联。⑥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批评,认为这类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的基础。而这一批评本身也被认为过于强调以科学或教育测量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只强调创造性的工具价值,未从创造力的本质进行探讨,受到了严厉的批评。⑦

同一时期,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创造力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创造力的研究聚焦于个人的创造性人格与创作潜力上。加德纳指出,根据心理测量研究方法发展出来的创造性测试,比智力测验更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内提出解决问题或设计产品的思路和方法,开始往往被人们认为不可思议,最终却被认可,得到赞赏,他就应被认为有“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促使这一研究转向探讨心智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创造力所需具备的素质及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和方向上。

2000年,安德森(Anderson)等结合后现代社会现象,提出“文化创造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能重新拾起灵性精神,分享从日常生活上感知的文化价值,并尝试借助创造力寻回普世通用的、实际的、具有固有价值的灵性原则。⑧这是一种在后现代主义生态环境中重建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观点。

2005年,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提出结合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的新观点,认为支撑新经济的并非科技和组织,而是作为人力资本的人类创造力。⑨这一观点结合当代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议题,以人类创造力的价值来定义经济生活的新时代,取代以往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和组织发展驱动社会发展的观点。

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肖鹰指出,“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齐史学家魏收(公元505-572)撰写的《魏书》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观念不以人的主观意图为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以生命意识为核心,保持和发展事物本身的内在生机和统一性。⑩作者对中西文化中不同创新观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以个体生存利益的无限扩展为创新目的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2008年,我国香港地区学者刘仲严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中的同人志社群为对象,研究这一社群与创造力的关系。他认为,流行视觉文化的创造力更需要社群才能发挥,让图像生产者和观赏者凭借特殊的美学建立属于特定社群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本土身份认同的追寻均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索亚(Sawyer)于2007年提出的“团体天赋”(Group genius)的观念相吻合,即将协作看作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创造力与团体协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造力的新视角。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网状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范畴由个人潜能发展研究扩展为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揭示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但从视觉认知能力(个体)发展、创意产业(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美术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则有待于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发展

视觉认知能力是人类学习美术(亦称“视觉艺术”)的生理基础。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与许多学科相关,生理学、心理学、美术学、教育学等均对视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乔治•布什(George H.W. Bush)总统正式颁布的“开发大脑十年方案”,促使这项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如今在电子技术的辅助下,人的大脑活动可以用脑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在近五年对大脑的了解要比过去一百多年来对大脑的了解增加了许多。”B11

21世纪初,英国的神经生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睁眼就看”的说法是错误的,视觉接受世界中的一切均需要脑力。视觉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导手接触世界的部分,二是识别事物的部分。第二个部分需要的脑力更多,是视觉系统的重要部分,将“识”转化为“知”。B12脑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脑视觉”的概念,即“不是用眼,而是用脑看事物”的观点,揭示出美术鉴赏活动和创作活动不仅仅涉及心和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展示思考过程的一种途径。英国脑科学家塞莫•萨基(Semir Zeki)明确提出“美术的目的在于延长脑的功能”的观点,从生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大脑机能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思维研究的焦点应该是革新和创造。B13这些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从生理学层面理解视觉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及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Project Zero)是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加德纳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观察儿童参与一系列美术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发现探究儿童美术的关键在于理解儿童全面发展的总模式。一些学者将美术的发展描绘为“U形曲线”图式。U形的前部分指学前儿童身上的高度创造力;槽型部分为想象力匮乏时期;最后又重新升起的曲线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美术成就(至少某些青少年身上有此表现)。虽然加德纳认为儿童与成年人的艺术创造力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所有儿童和成年人天才艺术家之间也存在共性,那就是他们都享受不断探索带来的快乐,不畏他人的种种看法。此外,对于两者而言,美术媒介提供的是应对各种重大意义和情感的方式,是一些难以言表、无法通过普通语言交流得来的方法。B14

齐默曼(Zimmerman)等研究者通过对美术资优生的研究,发现其艺术进展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意的艺术发展,不是发育成熟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复杂能力,深受文化及教育机会的影响。美术教师的角色、美术教师对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绝对不能轻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是可以教导的,富有创意地进行思考以找出新的解决问题渠道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B15

英国创意集团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指出:“在某些圈子里,创意被认为艺术家独享的特权,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创意是一种普遍的智能,你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发现,我们也都人人拥有。”B16事实的确如此,多项研究证明,人人都具有创意B17能力,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与创造力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发挥创意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美术语言、美术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促进自身创造力的不断发展。

四、培养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学校美术教育被认为具有提供燃料,点燃心灵,激发愿望,并照亮所有的生命,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自我和周围世界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创意人才成为21世纪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美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产生了高度的相关性,原先美术教育游离于就业之外的现象已大为改观,美术教育开始承担对国家做出独特贡献的重任。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包括13个核心门类: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以及电视广播等。创意产业的3个外延领域是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B18

如今,英国的创意产业已超过金融业,跃升为一个具有强劲上升趋势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帮助英国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英国创意产业的显著成效为许多力求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树立了一个典范。美国、法国、丹麦、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发展创意产业,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B19

综观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创意人才的队伍。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继建立起创意园区,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因此造成了“有园区,但缺乏创意”,“有文化产业,却难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创意产业中大部分门类与美术有关,因此培养具备美术素养的创意人才的教育任务迫在眉睫。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专业美术院校培养;二是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培养。而通过第二条途径不仅有利于未来创意人才的培养,还有益于未来创意产业消费者的培养,从而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以创意为本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的有效途径,是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学校美术教育的环境中,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

五、学校美术教育缺乏创意

“教育是创意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然而,当我们提‘教育’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关注其寓意。只有在能够帮助人们学习的时候,教育才会有用。……一个仅仅提供单向的、传递事实现象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创造力毫无益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倡导交流、对话和思考的教育体制。”B20在此,霍金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指令性教育的弊端。目前,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意的发挥,阻碍了创造能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缺乏创意的学校美术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

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35-45分钟的美术课制订三维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为此,他们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表面,怎能产生创意呢?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或创作的时间,又怎能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呢?

第二,美术教学示范和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部分美术教师难以把握技法示范与创造能力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往往模仿范例进行描绘或制作,作品与教师的示范或教师所提供的范例雷同。另一方面,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创意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或鼓励,抑制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尚未充分利用创意园区的资源。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我们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青少年为对象开展了《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与美术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去过创意园区的学生人数很少。而以三地美术教师为对象开展的《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及其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约占调查总人数30%比例的美术教师很少或几乎不去博物馆、美术馆或参观艺术展览,而占调查总人数70%以上比例的美术教师尚未参观过创意园区或创意市集。虽然学生和美术教师均对创意产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都比较低。这显然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意人才是不利的。

究其根源,其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学校美术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独特贡献。《青少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与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认知及其美术教学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普遍认为美术学习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因为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绘画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但美术教师所认同的教学目标却并没有集中在这几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青少年普遍持有创意具有“改变生活”的作用的认识相比,大部分美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创意具有这一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对“创意”作用的认识低于青少年的认识程度。

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自身缺乏创意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美术创作需要“创意”,美术教学同样需要“创意”。在产生“创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探究,并通过这样的过程亲身体验产生“创意”方法。而部分美术教师却很少充分展开思维活动以产生“创意”。试想一位不知如何产生“创意”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呢?当然,我们不能仅仅追究美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在这一问题的背后所暴露的则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职前)的问题与美术教师培训(职后)的问题。

六、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学校美术教育

“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我们无法想象或理解的思想、发现和事件。虽然将是未知的并且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我们可以开始看到并追踪其轮廓,并开始准备第一份蓝图。”B21如今,创意劳动力、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与其他阶层的人才相比,创意阶层的人才特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具备某些方面的艺术技能;第二,具有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

根据21世纪创意人才需求的标准,针对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开展以“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目标的学校美术教育的建议:

(一)勇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在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上,大会主席日本学者福本谨一指出:“为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创造性、提高文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以这一认识为基础,重视美术教育中创造性的开发与产业的关联,美术教育承担着作为国策的基础教育的一翼的任务,这已成为世界的潮流。”B22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学校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认识,凸显培养学生具备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教育目标。

教师是改革的中心。“虽然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的设想来自许多方面,但是,只有教师才能提供来自于教室本身的深刻的、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B23通过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帮助美术教师真正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现在生活和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即创造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而美术教育正是激发创意、提高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美术教师勇于超越自我,迎接挑战,学会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开展以激发创意、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二)主动进行跨领域思考与学习

《创新美国》中指出:“每一点创新都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它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创新的途径之一是“增强新的学科和方法。创新的本质在于多学科的交汇处会出现创新,并在基础知识转换时期,创新会在全新的领域、新的课程结构和知识的新结构形式中出现。”B24

我们要融入创新,而不仅仅是“进行创新”。B25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系列课程,通过现行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理解美术与更广阔的领域中思维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学会跨领域思考与学习的方法,并逐步树立起为发展我国的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志向。

(三)积极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互动性、参与性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真正得以实现,并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观者。与以往艺术家单独完成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凸显“团体天赋”的特征。

近年来,笔者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实习指导研究”项目,以大学教师、师范生与教育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以新媒体艺术作为教育实习的内容,探讨如何指导师范生根据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特点融入新媒体艺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途径及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证明,开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的有机联系,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活动的方案,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今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应陆续导入新媒体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加强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的联系

澳大利亚学者格里尔逊•伊丽莎白(Grierson Elizabeth)指出:革新是美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应将美术作为在公共领域中进行革新实践的力量。教育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联系的实际案例证明了创造性、设计、技术革新的有效性。在构建与将来有关的文化足迹的过程中,为促进与美术、教育和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振兴,有道德地配列创造性和技术革新的模型,这才是今日追求的焦点。B26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都市中有许多创意园区。这些园区中设置着许多美术作品,还设有画家、雕塑家、新媒体艺术家和设计师、工艺师、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些都是学校美术课程的资源,而有些园区就在中小学校或学生的住宅附近。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当地的创意园区及参观方法,组织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创意园区,观赏美术作品,与艺术家对话,调查创意产业的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趋势。

(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是否找到新大陆,而在于能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B27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进行反思,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及方法,提供在我国各地学校美术教育中可供推广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多种途径和具体方法,并提出学校美术课程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互联网、参加国际美术教育学会、邀请各国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学者来访等渠道,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和研究,开阔视野,促进美术教育创新,真正达到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目标。

七、结语

我们未来的社会、未来的城市是多维的,人、建筑会和植物一样自由地伸展、自由成长和自由地交往。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建筑空间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21世纪,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已成为许多国家创新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绝好时机。通过优质的美术教育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位孩子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大脑,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性潜能的机会和途径,促使他们成为创意人才,以此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也是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的灿烂前景。(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赵中建《美国“创新潮”透视》,《故乡(home.省略)》,日期为2007年4月26日。

② 本论文中的艺术教育是指包括美术(亦称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文诸门类在内的教育。

③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8页。

④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335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⑤ 20世纪70年代起,用以测量一般的问题解决技巧及发散性思考能力的创造力测试开始盛行。

⑥ 克拉克(Clark)曾以美国四个不同族裔的社区1200多名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Clark's Drawing Abilities Test,CDAT)方法测量绘画能力,采用托伦斯创意思考测试(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方法测量创造力,结果发现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创造力、全州成就测验成绩之间成正相关。

⑦ 批评者们指出,TTCT所测量的似乎是天生的能力,不受后天经验的影响;CDAT似乎评估了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和学习过的技巧,其成绩往往随着年龄而提高,但TTCT的得分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⑧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11-12页。

⑨ 刘仲严《微型流行视觉文化社群的自主创造性创造力》,载于《艺术教育研究》,2008年第15期,第11-12页。

⑩ 肖鹰《创新患上“强迫症”》,载于《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5版。

B11 [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B12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06年推出记录片《人体科学系列》(Human Series)揭示了视觉认知的奥秘。

B1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B14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齐东海等译《艺术•心理•创造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0页。英文版原著发表于1982年。

B15 [加]依尼•兹莫门《培养新思维需要心力与时间:创造力与艺术教育》,载于《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5年第三卷第2期,第80页。

B16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序二”部分。

B17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创意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意念或概念,又或是重新联系原有的意念或概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创意思维(亦称为发散思维)的产物通常具有原创及恰当性。简单而言,创意就是创新事物的行为。”

B18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B19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B20 历无畏著《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序二”部分。

B21 [澳]理查德•沃特森著,张庆译《未来50年大趋势》,京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B22 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于2008年8月5日至9日在日本大阪国际交流中心召开。

B23 [美]美国科学促进学会著(199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B2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006年7月,第3辑,第54页。

B25 [美]汤姆•凯利、乔纳森•利特曼著,刘金海等译《创新的十个面孔》,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B26 Grierson Elizabeth在第32届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上的发言。

B27 [美]汤姆•凯利、乔纳森•利特曼著,刘金海等译《创新的十个面孔》,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Abstract: The 21stcentury is an Building Creative Capa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Art Education

QIAN Chu-xi

(Art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8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对效率、成本的追求总能带动相关技术或生产方式的革新。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国内外,已有很多企业应用了CNC及3D打印技术来完成工艺品、首饰品、家具、建筑装饰构件等的打样与生产工作,并且开发或利用了现有软件对接了设备,使设计与制作的结合有了可行性,也启迪着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会很直接,解决办法相对也会粗陋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内的企业都是安排操作机器设备的技工在绘制相关工艺美术品的图纸和软件输入工作。诚然,在国际分工线上、国内企业目前更多的是从事生产的部分,对设计与美术的要求不高,但这样的情况随着国家的产业调整不会持续多久。用技工代替工艺美术师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市场早晚会呼唤既有美术功底又有设计能力、即懂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复合型工艺美术人才。

哪怕是制作阶段,当前由技工来绘制JDP源文件(国内与CNC设备对接的绘图软件)时,他们的每一笔“刀路”(软件命令)就像画家的每一笔一样对作品的最终效果的呈现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他们如何保证能完成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呢?我们认为,JDP源文件绘制无论是制作设计师的作品还是自己设计制作都应该具备完善的美学观念和专业设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工艺美术的现代化革新保持在美学与艺术的道路上并最终形成一门新兴的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专门美术类别——数码工艺美术。弥补市场对JDP绘制人才需求的缺口、改善相关设计人才结构是数码工艺美术专业的重任。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抓住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教育产业互动、教学模式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紧密对接国际先进的数字雕刻及3D打印艺术理念和技术,解决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打造集设计、制作、实训为一体的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不断推动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应用领域及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领域的教学实训体系改革。该专业的建设紧跟社会需求、科技进步、行业潮流、国际趋势,充分对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进而前瞻性的提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保证学生的能力“不落伍、跟的上、有特色、能创新”。在具体建设内容上,根据专业内涵建设需要,结合数码工艺美术特点,室内设计专业数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将建设成由“一个中心、四个工作室”(即研发设计中心、木雕实训工作室、石雕实训工作室、金属雕刻实训工作室、3D打印实训工作室)组成的实训工作室群,前端培养学生研发设计能力,后端提升学生操作先进技术和设备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动手能力,从而构建成完整的教学实训体系。

二、数码技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

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新模式;优化方法;提高素养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创新教学策略,营造学习情境,使美术教学走进学生心扉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学习绘画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现代传媒上学习新型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身的美术素养、教学技能,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全力营造一种“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在和谐民主、宽松愉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和运用中探究发现,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会到创作的价值,感受创作的愉悦,增强创造的信心和参与创造的兴趣。笔者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电化媒介,用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认知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练习,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所思描绘出来,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直观快捷”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效,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等方面的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名作,只用鼠标一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但看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观察,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创新教学方式,衔接生活教学,让美术教学放飞学生理想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衔接生活实际,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提高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树木花草的生长变化,了解虫、鱼、鸟、兽的形态特征,欣赏小河的潺潺流水和河岸上的风摆杨柳,扩大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分析优秀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形成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探究态度和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机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探究愿望和创作激情,培养学生一双“画家”的眼睛,让学生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篇10

一、创新意识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普遍的美术教育课堂中,作为教学的基本惯例手法就是利用学生的自身作品在不同方面进行赏析和和点评,以此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一幅作品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观点。有的人对作品的审美充满梦幻般的幻想,而有的人却与此相反,着重现实中的存在和实际感观。所以,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没有好与坏,美术教育理念中也没有一定的范围去规范一幅作品的优与差,然而通过不同人的审美与评价,可以有效的去开辟另一条新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二)增强学生创意写作能力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创新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让学生不断地从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创意的灵感,并进行及时的见闻写作作为创作的源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开拓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域。老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作品与现实的区别,避免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提升美术作品的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时,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世界,毕竟作品来源于心,老师不能只站在一方面或者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一幅作品,要积极主动通过学生的作品去欣赏和点评,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去激发学生对美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在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作品与现实的统一,积极引导学生将美术理念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美术世界的灵动,利用作品表现对人生的认识,以此为开拓思维创造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为更加有效的去发展美术创新理念,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作品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视野和描绘方向。在美术教育理念创新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艺术思维感知能力,通过一定的研究与思考,让学生自身在作品中感知作品本身带来的意境与特点。例如:在勾画一幅太阳升起图时,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即太阳的变换方向和色泽选择等等,了解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的思维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自身内心世界的同时,更要注重突破常规、与时俱进创作具有时代创新气息的艺术作品。

并且通过一定的活动实践和展现,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素质魅力,让学生在自由表现自己所看到的美的同时也能让大家看到当代学生的什么方式和创作模式。例如: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老师选择一个音乐课题,打破原有的教学要求,不按照课本的规划,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这首音乐世界,这种授课方式突破了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升老师的自身素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老师是美术理念知识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纽带,也是创新意识培养与开拓思维方式的主导者。在美术教育课堂中,老师要注重采用多方面有利条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与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与素质,通过自身的创新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的心灵,积极引导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悟”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育课堂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作品意境的培养与赏析,意境是一幅作品的灵魂,老师在让学生写作的同时,也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去展现自己的作品;通过一定的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提升学生美术教育理念知识的领悟能力。

篇11

对于一件设计作品来说, “美感”是美术设计要具备的先决条件,要理解点、线、面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形式美感,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去感受这种抽象的形式美感,首先要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这种美感真实的存在着。我的方法是运用“比较鉴赏法”。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看了一些抽象美术作品,美术素养并不高的同学们自然是看不懂了,然后我就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开始讲解,显然我的讲解并非是徒劳的,同学们开始困惑,但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理论讲得越多他们就越困惑。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上了一些构成得很难看的点、线、面……然后让学生改动,并让学生对练习进行评价,去感受这些点线面画面中美感的存在。长期以来的具象绘画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想一下子就让他们很好的感受到平面构成,尤其是一些以抽象元素构成的画面是不现实的。不过这至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为以后的平面设计理论的学习、平面设计做一些铺垫。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的感受,还应及时的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力图学生们认识到“像”并不是美的唯一标准。

通过作品欣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手段,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美感有更深刻地体会和感受。从具体的教学来讲,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对于性格内向、拘束、或美术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评价应主要侧重于设计过程和作品的个人特色等方面;对于比较活泼、创新能力较强、或美术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则侧重于在作品的个性、创意,以及绘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特点和长处的发掘,使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的同时都能从创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把这一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激励、自信、快乐

练习以几何或自由形态构成一幅画面。目的是学生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并能独立的对形态的美感基于自己的性格喜好作出判断。教师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应报以宽容、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给以适时赞扬,并鼓励其表现自己的个性。对中学生来说,这是对长期以来形成“像=美”的观念的挑战。

二、知识、创造

(1)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了前面的教学,这时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当务之急”了)。

(2)标志设计――“签名标志”(运用知识进行创作)。

篇12

关键词:乡村美术;基础教学;艺术素养;创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88-01

作为一名山区小学美术教师,多年来,在我的认识中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画,学生在底下跟着画,照本宣科。学生工具材料仅仅只是一支铅笔和一本图画本而已,就是参赛作品也多是老师想法较多,对于艺术素养与创意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无从谈起。通过几次培训,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新时期,小学美术教程与价值也有新的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坚信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所以,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织好当地有效的资源,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要适应农村学生素质,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当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孩子的人格。

美术基础教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不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学院派;并以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描绘能力,但更多的是刻板地追求画面内容的模仿,完全以写实为依据,整个作画过程是被动地描摹对象,而对有关画面所需要的艺术形式一无所知,这样的现象在乡村就更为突出了。这样一来,作品难免会陷入毫无生气的状态,缺乏灵气。对我们自身而言,也就永远不可能架构起从生活到艺术的桥梁而达到艺术的彼岸。在这期间也忽视了对学生主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与艺术创新的发挥。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呢?任何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就存在的,都是需要后天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历练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除了要多学习、多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除了学生自身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要有一定的兴趣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乡村当地独有资源优势的正确利用和引导。才会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如何在乡村美术基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来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鉴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想要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它们、品味它们,借此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通过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有益于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意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学习欣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但在乡村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结合当地实际教学资源,才能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开发利用乡村当地的独特资源,大胆尝试,尽可能做到城乡优劣互补

城乡孩子在教学资源、空间视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广大的乡村中也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需要我们自己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去开发利用。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乡村美术教师就要大胆去尝试,用有限的资源去开拓乡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和创意。

4.多方面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情感。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从而更快的融入群体。

5.培养道德情操

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有着的重大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人的修养。陶冶情操这一境界就要求主体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能够体会这期间的美感。不论是艺术领域的美术,还是音乐戏剧等,均需要能感受艺术的本体与潜质。

为了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乡村孩子们艺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

5.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即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如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考试方式与内容尽可能灵活等。

5.2注重创造性的个性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其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多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并树立榜样,重视非逻辑思维形式。

5.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如发散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篇1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

创新性属于一种击破思维定势的主要工具,在以往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黑板和粉笔以及课本这种方式实施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认知和知识程度均不是很高的小学生而言,美术课程是其陶冶情操和了解艺术世界的主要渠道,但是,不具备创新性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各种问题,怎样做好美术课堂创新教学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是许多小学美术教师依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画一笔则学生跟随着画一笔,很难凸显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教师觉得美术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并不是十分重要,把美术课程当作学生玩乐的课程,任由学生自由活动,甚至有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别的学科内容,教师也不予制止。有些教师使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但是这样的比赛和评分以及排名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觉得成绩不理想就是自身水平较差的因素。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说,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创新教学的方式。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具体方式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促使多媒体设备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教学当中,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学。以往教材当中虽然拥有图片和文字这些知识展示方法,但是明显无法满足小学生好奇心理以及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教材上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能够针对课本内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具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网络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要求课件当中包括文字和声音以及图片以及视频这些媒体素材,经过这样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对于课程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使其全部需求均能够得到满足,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课堂教学差异策划

实际上差异就是个人有别于别的人明显特点,每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目标和理想均不一样,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认知,实施差异化教学。美术存在很多流派,例如,形式和再现以及意向主义等。教师教学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多项因素,站在变更的视角去掌控学生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不断强化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讲解《玩偶大本营》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能力水平和爱好,让其自由发挥。部分选择彩笔绘画,部分选择折叠实物模型。并且,若想完成教学目标,应该让学生实施相同主题创作,教师给其足够用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设计贺卡的时候,教师不要在类型方面加以限制,应该支持学生自己创新,尽情发挥。在课后将同学们的创作收集起来,便于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有没有类似的创作。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敏捷,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合作学生是同学之间沟通和教师作为指导的由学生当作主体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作业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想要检验学生成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探讨绘画的主题,然后采取接力的方式在黑板上面画出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比较之前自己完成来讲,所有人都拥有展示的机会,激发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作业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增加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同学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四、创新教材

重视小学美术教材方面的创新,针对实际的课程内容,扩展教学的容量。要求教师在编写教学方案之前,一定要清楚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课时的数量,扩展教材的内容,让课程和学生实际能够密切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必须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思考教学的方式,注重单元课时的设置,在之前两节课时的基础上,应该添加四节课时,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程度,由易到难,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分析和讨论,使我们了解到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要通过创意创学方式来改善,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差异策划,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材这些方式来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分析和讨论,能够给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对于艺术世界的认知,进而不断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者简介:李亦博(1985-),男,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族: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懿人.多元性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5,02:14-15.

[2]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08:08-09.

[3]尹莉.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07:11-12.

篇14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创造力

当今社会,各国都重视素质教育,而美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工程,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一生一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美术教学是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幼儿创造力,培养美术作品的艺术创新思维呢?

1 引导幼儿发现,观察,欣赏生活中的美

1.1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

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所表现的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发幼儿善于发现美,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了解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间万物的形态。从而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

1.2 观察要有目标,学习正确的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有目标、重点,切忌盲目观察。如外出时观察马路两边的楼房、路上行人的活动、奔驰或停在路边的汽车,在幼儿园观察自然角植物的生长变化、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游戏的场面等,还要引导幼儿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为幼儿今后进行美术活动积累素材。

1.3 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

美术作品艺术创新包括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如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能让幼儿认识颜色的种类,感受鲜艳的色彩,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用渗透式的方式使幼儿深切感受美,学习表现手法,从而大胆地想象创作。

2 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2.1 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创作灵感

美术活动中,要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情感,唤起联想和想象。如欣赏《动物音乐会》时,让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自信、生动的表演栩栩如生,帮助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纸上。幼儿喜欢听故事,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结局。幼儿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对绘画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2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进行具体指导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承认、正确面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有的幼儿想象力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急于求成,作品比较零乱,色彩单调。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要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有的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在欣赏的同时,着重引导其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充实画面内容,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更要不断地鼓励、赞赏他,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3 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3.1 从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启发想象

幼儿的视角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画往往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可以是黑色的,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这样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引导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绪,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

3.2 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圈定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幼儿在7岁之前,正处在绘画的敏感期,同时也是想象力――右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假如我们用模式化的图形来限定孩子的视觉,同时又限定了孩子的手和脑,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来通过手进行的一个创造却成为这样:在一个固定的边内填色的行为,这不仅不是艺术,还恰恰圈定了幼儿的想象性思维。孩子们形成一个可怕的观念:我的颜色不能涂出线外,涂出来了以后,是被认为不好的。因为很多老师的评价标准都是涂得特别均匀的受表扬,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帮孩子画。

4 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了幼儿作品的效果,而忽略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对幼儿来说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