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范文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10:10: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篇1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1]。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2]。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篇2

[关键词] 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关系;具体措施

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美的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亦称“审美教育”。世界文明史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美的享受。对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技能教育(skill education)进行概念的区分,不仅是美育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育实践的需要。美育实践正是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体实践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和美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起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首先,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它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有它独特的语言和功效,故而在美育过程中有其它美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要么重“艺”轻“美”,要么重“美”轻“艺”。一方面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艺术教育无法为素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重“美”轻“艺”,首先否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使美育流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歪曲了形式美的作用,以至走向了“泛美”的泥潭,使美育走向了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使其范畴的界定模糊,并使美育失去了独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将把美育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亦或名存实亡。

由于审美教育解决的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美育体现的是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所运用的教育形式必须具备可感性,这也是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原因。但是,这种可感性并非是纯感性的,而是与人的本质力量密切相联的感觉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的“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的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那样,五官是“证实自己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这种“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正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社会、自然的美育实践。就美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在美育实践中的关系来说,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美育的前提下,三者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从概念的界定讲,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总之,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分和联系,可以从内容与实施的范围、素质教育与艺能教育的区别、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二、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

从概念的区分来讲,艺术教育包含了技能教育却又不同于技能教育。其一,在艺术实践上,完美的、富有艺术魄力的音乐表现和缺乏感染力的匠人式的技能炫耀显然是不同的。在艺术教育中,仅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这不是艺术教育的使命,只有当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就艺术表现与技能的区别而言。其二,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中包括与音乐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这些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以及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教育要注意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是通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不会陷入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西方“自律论”美学思想的泥潭吗?只要以美育为大前提,强化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肯定美育在包括德育在内的各育中的存在,加强艺术教育在美育实践中与各育间的互渗关系,不但可以普及美育,而且可以使美育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黄河大合唱》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吗?如果只重“美”而轻“艺”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如果人类只有审美的能力而没有立美的创造力,美育的结果是人人都是“钟子期”,而“俞伯牙”不复存在。在美育实践的前提下,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必要的。艺术本身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技术训练在艺术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技术训练本身也包含着发现艺术美构成的规律,以及对形式美的体验和表达。从技术训练的内容看,它必然是以中外优秀的作品为材料,再现这种作品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必然以技术作为支持。有人以为技术训练会导致艺术教育的机械重复,甚至减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确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不要忘记任何艺术家的成功,不都是从最基础的技术训练开始的吗?达・芬奇从画蛋起步,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都说明艺术的表达和创建,必须通过艺术特有的语汇(如同语言中的字、词、句)的有序表述方可建立。尽管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老泪横流,不无感慨也说:“我看到了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讲,托尔斯泰是伟大的鉴赏家,而不是伟大的音乐家,更不是伟大的演奏家和音乐创作家。他掌握了语言文字的技术,所以他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然而,他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技术,所以他不能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他内心的同样情感。

如果我们追问技术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在追问技术的本质了。对于我们的追问,任何人都知道有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技术是通达某一目的的一种手段。另一个答案是:技术是一种人的活动。关于技术的这两个定义是相互归属的,因为设置目的并采用达此目的的手段就是一种人的活动。一切都有赖于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作为手段的技术。为了能够获取技术的本质,或至少能接近此本质,我们必须沿着正确的这一途径去探求真理,必须搞清楚手段本身又是什么。所谓手段,也就是某物因之出现并因此而完成的那种东西。凡有一个作为它的影响而产生结果的东西――即原因。但是,并不只是那种产生出别的东西的东西才是原因。那种决定采取何种相应手段的目的,也被看作原因。一句话,凡在追求目的运用手段的地方,也就是因果关系主宰的地方。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告诉我们有四种原因:(1)质料因,即材质。(2)形式因,即形式,物质所采取的那个形状。(3)目的因,即目的。(4)动力因,那种产生出结果的力量。当我们从手段追溯到四重因果关系时,表现为手段的技术便显示出它是什么。技术决非单纯的手段。技术是一种揭示方式。这就是揭示的领域亦即真理的领域,也是美的领域。曾经有过一个时候,不只是技术才禀有technē这个名称。当时,那种使真理朗现的揭示也叫做technē。曾经有过一个时候,真向美的转化被称为technē。美的艺术的产生(poiēsis)也叫做technē。我们愈是追问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愈是变得神秘。总之,技术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艺术教育至美育的具体措施

1.普及合唱、乐器合奏教育。

让立美主体在表演再创造的过程中,把握人类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的手段之结合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如:少儿合唱团、少儿乐队的组织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少儿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及多种器官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少儿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当然,有教育意义的典范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2.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

音乐与综合性艺术的结合不是一种创新,它在我国远古时期就以“百戏”的方式展现,是诗、歌、舞、杂技独白等的结合。现今这种形势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分支。

(1)音乐与体态运动的结合。这既包括音乐与艺术体操的结合、民族歌舞的复兴、音乐诗朗诵的发展,也包括外国流行的律动的推广,交谊舞和现代舞的发展,它实现了人类的实践器官对审美进行把握的能力。这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身心状态的主动性、纪律性、协作性、规范性的协和均衡地自由发展。

(2)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相结合。

音乐史中告诉我们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要与诗密切结合,让学生自度曲难度较大,但可以让学生把熟悉的旋律同中外优秀的诗篇,以风格的不同分类,形成填词歌曲较容易。在创作排演舞剧、话剧、歌剧时,也可把本民族的戏剧、民歌吸收其中。让学生听音乐,根据其音乐对本体产生的意象以绘画或诗歌的方式予以表达。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由听觉表象引发语言表象和其他感觉表象的有序运动,使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器官的综合运动协调一致并具有较强的联觉能力。

(3)以美的音响环境、正确的鉴赏方法,培养主体高尚的丰富的审美趣味,发展主体感悟音乐美的听觉敏捷性,构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当今,声电技术高度与多种传媒的合作、竞争,使人们生活在音响充斥的环境中。所以音响环境的优化就变得重要起来。这需要增强音乐精品、中外音乐经典在音乐氛围传播的浓度,尤其是要扩大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当代创作作品的影响。学校各种环境中的背景音乐应精心选择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宣传和传媒部门也要有效地防止音响环境的污染。课外活动或业余兴趣小组活动时,要启发学生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去听音乐,应当把参与、听辨和鉴赏融合在欣赏的过程中,并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评判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

3.让每位学生会一样乐器,并在音乐的创造中发展创造思维与创造实践能力,是音乐实践中立美、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早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考察一个人的音乐天赋,不是听他演奏(唱)了谁的大型作品,而是看其音乐的即兴奏(唱)能力――创作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训练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用音响、作画、咏诗、体态语言等来抒发内在的情感。在音乐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音响动态表达内在感受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如:看画配乐,用音乐描绘动物、植物,或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教师给出主导动机,学生以一定的方法进行发展音乐;用西方复调音乐的卡农手法,使自己熟悉的音乐变形(变奏),体会其风格的变化美;把一个音乐主题用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可以变节奏、变旋律、变速度、变力度、变音色等。

4.“双基”比赛和自由的音乐组合。

自由地竞争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有了兴趣就向美迈出了第一步。音乐实践中的二人组合(二声部的演唱,以三、六度平托为主)、四人组合(可以唱四个声部或二个声部、三个声部)这种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乐器和场所的限制,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音乐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赛,应以常规性的工作进行展开,它是学生进行立美、审美的自由通道。要抵制那种重“技”必然轻“艺”的片面思想,树立以技术为桥梁方能达到美育彼岸的正确观念,苦练技术。例如:钢琴中最基本的音阶、琶音中就蕴涵着最美的旋律,也含有速度的美、力度的美、均匀的美、音色的美等。所有的钢琴家,无一不是以“双基”为根底,然后达到立美、审美的高层次的。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5] 王向峰.文艺美学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6] 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 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8] 爱德华・罗特斯坦.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 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0] 卡尔・达尔豪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尹耀勤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 杰米・詹姆斯.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M].李小东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1.艺术教育与德育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谈到美育。自古以来,美与善就是一个整体,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修养心性的“礼乐”活动。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它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有一定的相融性。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互结合不分你我的。

2.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论任何时代的艺术都需要考虑道德功能与社会责任感,才能使艺术教育在德育的领导下健康成长。我们认为,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显得非常重要,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外,还与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有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辅助,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有道德、理性的人追求的至高境界。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藉,道德伦理的教化,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因此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艺术教育与智育相结合。

艺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心理学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好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

2.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这种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检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记忆,而美育则是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所以,艺术教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并使其智育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助推器的作用。不仅自然,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总之,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能够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从而全面开发和提高智力。

5.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篇4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5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篇7

从字面上理解,创新性人才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基本特征;具备独立的个性、自主学习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基本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

人才的培养要先从道德开始,只有先具备良好的道德,再加上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做人的根本,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整体提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开始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艺术教育具有特别强大的教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好,影响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艺术教育是德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教育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则是一个审美、想象、二度创作的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画作,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找出作者在画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加深理解;对于某些古典音乐,我们也需要发挥想象,找出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产生共鸣;对于舞蹈,我们发挥想象可以还原其在物质直接的印象,将舞蹈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就无从谈起。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往往都是人的直接或刹那间的灵感在发挥作用。直觉不是普通意义的感觉,而是高级的带有理性的感觉,而灵感一般是直觉的结果。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忽然在一刹那有了思路,学生如果不及时抓住,就会一闪而过。也就是说,直觉和灵感不但具有突发性、直接性,而且还具有跳跃性,突破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才有利于创造。直觉和灵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是要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才能习得。艺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要直接感受或亲自参与才能获得美的感受,而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去获取。人们一般在鉴赏一个艺术品时,刹那间就能说出美与不美,就是审美直觉性起了作用。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虽然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对于比较紧俏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他们一般更倾向于那些积极乐观、性格开朗的人,所以在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时,不能忽视对其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实社会中,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因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而丧失较好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所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他们积极、乐观、开朗等良好性格的培养。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调控,心理得到有效的平衡,从而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困难。总之,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8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艺术并且参与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有着特殊性,因此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在促进艺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个体成才三种需要的综合作用下,目前正朝着制度规范化和组织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2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工作概述

2.1 高等艺术院校把大学生艺术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最直接的途径。学校要选择条件较完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演出团体作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大对这些艺术实践基地投入和联系。为了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尽可能的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内的艺术实践。

2.2 高等艺术院校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大对艺术实践的指导力度。课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主要有艺术考察、艺术调研、艺术服务等,同时也包含在学校内参加一些社团、协会活动等。校园内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参加一些艺术上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大学生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服务艺术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这个大舞台也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3 高等艺术院校鼓励学生个体参与艺术实践,完善艺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客观的对自己能力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管理能力,强化自己的就业择业意识,改善他们的心理、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生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3 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探索和完善是素质教育在艺术院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艺术实践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有助于明确教育目的,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学生艺术实践已成为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艺术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思想道德体系的不断强化,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教育引导到主动参与上来,使艺术实践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使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2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了解新体制下的国情,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才能认清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改造客观世界,正确审视艺术和自身,才能以全面的眼光观察、选择、运用、思考和创新。

3.3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陶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操,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艺术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启迪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到达基层、生产第一线去调查和演出,能够在志愿者服务、义务性劳动中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一些参观性、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身上捕捉到闪光点,汲取精神力量;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 顾成昕.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形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94-95.

[2] 谢志芳、王忠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119-121.

[3] 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书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102-104

篇9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篇10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教育技术化 技术教育化

1.前言

技术关涉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按照埃吕尔的看法:“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将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就教育而言,技术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成热与更新。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2.教育和技术定义简介

2.1教育的定义

凭借一定的教材、教具,用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这样一种传播过程就是教育。但这种过程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以唤起学生的能动的反作用为目的。从这点上说,现代教育论中的“教”的技术与应用科学的技术不同,它是与扣人心弦的戏剧艺术相近似的。

2.2技术的科学解释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研究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把技术视为“制作的智慧”。关于技术的最早定义是由近代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1784)指出的:“技术是为某一目的而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系统。”现代社会对技术的权威解释来自于加尔布雷斯:“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另外又如,“技术就是应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技术旨在对自然或社会的实在进行控制或改造”。(埃罗)

目前网络上认同技术的概念为: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我的观点:技术应该是指一切无形和有形的技术,更应该包括一种智慧。即技术=硬件+软件+潜件。

2.3教育技术的涵义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2004)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实践。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建、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

教育技术有一个特征:技术性。

3.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3.1教育技术化

教育技术化即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教育技术化这个说法最早见于钟启泉发表在1984年的《关于教师素质的断想》,其中提到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使用,也一直没有给出正式概念。直到2007年由李艺正式提出:教育和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因为对方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里我们把技术作用于教育而使教育发生的变化称为教育技术化。随后颜士刚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与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过程才能相互融合而呈现出来的状态。因此,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过程的某阶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化既可以作“过程”理解,也可以作“状态”理解。“过程”是指技术作用于教育并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过程,“状态”是指“过程”之后得到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状态。此外,李祺、李春鹏提出了教育新技术化与新技术化教育,他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新技术之上。

另外,近代很多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化。这是教育技术化最新的发展倾向。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只是指人文教育,它侧重于人自身的培养、训练,包括人格教育、品德理想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礼仪训练等,注重个人内在精神、思想、气质的培养,关注人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在这种教育观的作用下,人文教育注重经典文献对学生的影响,它首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说一个精英分子,实施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科技的强势作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这种人文时期充满着浪漫理想精神的思想逐步为科技时代的发展、竞争、生存等观念所替代,因为有竞争,要生存,所以传统的温暖与诗意略显多余,兼以思想的深邃在现实的谋生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因而极具现实功利性的技术就日益显不出了它卓而不凡的地位。正是这样,教育的关注点从人性的发掘让位给了技术的培养,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也从关心个人的精神、思想、气质等人文性因素,转到了与生存问题休戚相关的技术问题上来。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的已经不是人的解放与尊严,而是个人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也不是培养全面的人才,而是有能力在现代社会立足生存的专门人才。这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并不是由国家某项政策、法令引起的,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更能从根本上表现出教育的技术化倾向。

3.2技术教育化

技术教育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创造和累积,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其智慧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并使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技术因之而发生变化。(南京师大李艺)技术教育化的两个主要阶段:租借阶段和自有自为阶段。租借阶段是指教育外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自有自为阶段是指教育内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

3.2.1租借阶段

教育外部的技术能够被“拿来”使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教育需求;其二,技术本身要具有能够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案例:新疆建设兵团远程教育系统――手术观摩实验室(邱峰博士)――引用虚拟现实技术。

我的观点:畅想构建科研项目观摩实验室(“拿来”医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3.2.2自有自为阶段

自为的主体性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此阶段教育主体不仅会对技术的使用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开发原则、依据进行改造,而且会对技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大幅度的改良。

案例:计算机和互联网介入教育领域以后,相应地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型的新概念――课件、积件、堂件、教育网站、网络远程教育等,并且在课件使用、教学资源库使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环节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系统化的方法、策略和原则。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我们知道,超然于技术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的,人所以为人,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与技术有着复杂的关系: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又是技术的使用者;人是技术的传承者,又是技术的选择者;人被技术控制着,又不断试图要超越技术。人只能依赖于技术而存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是技术及其价值观不断渗透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引起教育形式内容的巨大变化,但教育面向人的发展这一基本诉求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育人。教育技术虽然是技术,但它却依然姓“教”而不姓“技”。以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它常蜕变成一个优秀的满堂灌工具。这里计算机和投影机等作为技术物本身,其工具性的目的已经达到,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但技术所负荷的教育价值却没能实现。于是人们纷纷对技术进行指责,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罪名。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人在操纵这些设备工具,而技术的升级使得灌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虽然技术的使用必然伴随异化,但对异化的消解也是人的责任。如果要问责的话,那么作为主宰的人则是责无旁贷的,绝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在与技术有关的问题中,有多少是技术本身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属于不当使用造成的呢?到底是技术使教育偏离,还是人使教育偏离呢?我想技术也如同弈棋:知其用而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相关的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会从技术视角看待教育,正视教育技术化的现实和现象;②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化,正确看待技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③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价值和异化,以及教育、技术和人三者的关系。这既是教育技术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研究教育技术化的根本前提。它们中的大部分虽暂时没有被归入到教育技术观和教育技术化主题的讨论之中,但都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朱晓江.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及其述评.辽宁教育研究,2000,(10).

[2]利求实.教育技术化.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9):9-10.

[3]强.教育技术化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8):136-137.

[4]陈延辉,宫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化.科技资讯,2006,(3):54-55.

[5]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2007,(12):9-12.

[6]席宁华.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18-20.

篇11

论文摘要:文章从艺术教育价值观谈起,剖析了社会环境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原因,列举了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而联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艺术教研室(简称我校,下文同)的艺术教育状况,探讨了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并指出了尚待努力的方面。 

 

一、外部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题的讲座,先后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近40余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人。他在讲座中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生动的事例,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提倡青年要培养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他说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2000年李岚清访问爱尔兰,在参观他们的理工大学时,李岚清发现大学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里传播音乐,形成音乐氛围,因为良好的音乐修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笔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哈佛的教育者反对“死读书,苦读书”,强调“全面发展”。 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上演200多场的文艺节目——有音乐类的合唱、通俗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鼓乐等;还有舞蹈类的芭蕾、伦巴、爵士舞、现代舞以及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这些形成了哈佛大学特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哈佛强调的是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师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激发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品位。 

二、我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感到,作为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我校的艺术教育在领导的重视下,确有起色。比如,2002级西藏舞蹈班的成功充分证明,我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学艺活动的开展,各类艺术团队的建立以及在市区镇频频获奖,使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顺利获得“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也获得了市级、国家级重大奖项。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艺术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深知,学生只有切身体验与参与,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艺术,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艺术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要建立几个艺术团队和获得几个奖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现在的中专生不是不喜欢美的东西,而是不懂、不会。2005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打击乐队。从这支鼓乐队的成长过程看,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他们细心揣摩,反复锤炼,从看不懂乐谱逐步演变为乐在其中地演绎乐谱。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些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音符,节奏型的连结。比如在练习鼓乐《滚核桃》时,学生除了学会协作、配合外,还深入了解了相关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演奏时,学生内心就有了丰富的想象:秋收时的黄土高原上,农民喜摘新鲜核桃,将它置于瓦房顶晾晒,随着演奏的变化,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听着情趣盎然,饶有风味的演奏,笔者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参加演奏的同学终身受益。 

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这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我们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要用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证明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赢得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 

其次,联合工会以及教工团支部,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高教职工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教务部门为积极参加学艺活动和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学分,并给予特殊的奖励。如今年五月校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同跳一支《校园华尔兹》集体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亲密了。 

除此之外,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打击乐团、戏剧社等等团队,这些曾获得过市级、国家级大奖的团队,在校园里起着示范作用,使得校园文化更锦上添花。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风气。风气正了,才能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次笔者参加市里中职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走进合唱艺术,提升职业素养”。主讲人讲到一桩真实的事情:某校学生合唱团正在演出,恰巧这天某大公司来招聘员工,当公司老总路过演出现场,被歌声吸引住了:和谐的声部,优美的音色,严谨的分工,整齐的服装,极富朝气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合唱队的表现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的体现。老总当即拍板:“这些合唱队的学生我都要了”!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说:“他们还有一年才毕业”。不料老总说:“我预定!”这句“我预定”就是给艺术教育最高的评价和肯定。 

上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为《同一首歌》做合唱指挥。那天的万体馆内,一派节日景象。师生们为演出紧张有序地忙碌,全场演出气氛热烈,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台上绚丽多姿,台下观众热情高涨,师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师生同演一个节目,他们同样认真、投入,平等融洽的师生氛围、相互默契的配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场面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场面。然而相对来看,我们的艺术团队仿佛只为各类比赛而准备,面对的还是少数人。艺术类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有时得不到理解,处在夹缝中,诸如排练场所飘忽不定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积极性。从艺术教育规律来看,无论哪个门类艺术的成长都需稳定、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无数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放眼未来,我们现在努力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对社会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共同让艺术教育之树常青,开满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邢煦寰.艺术掌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探索,2005,(2). 

篇12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艺术(art)一词源于拉丁文ars,本意为技巧,现在虽然保留了部分原意,在更多场合,却衍生出更广的含义,它几乎包括所有的创造性学说与技巧,指称“艺术’。艺术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电影。”①“当今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已有艺术之外的许多艺术形式出现,如摄影艺术、数码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生物艺术。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又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摄影等),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其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综合艺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的表达方式种类繁多,尤其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新兴艺术形式与科技结合之后发展并壮大,并逐渐形成了单独的门类。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通过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即艺术作品来体现自己独特艺术性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独特的艺术情感加之其超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即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运用特有的物质材料所创作出的作品,所以,艺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艺术在技术上的的创新与开拓和在视野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就是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炼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所以,虽然二者分列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专业,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之间又有着相互融合的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至于人们很难在它们中间找到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艺术是偏主观性的,而技术则是客观的,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艺术还是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表现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是人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科技的进步,使舞台艺术的表现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舞美有了更多的表现的可能。音乐剧《猫》是劳埃德·韦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在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该剧于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演,历时21年。1983年,《猫》荣获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我们最熟悉的、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它的音乐之外,就是它的舞美了。这部音乐剧不遗余力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呈现了一个逼真的“猫窝”,让观众轻松地融入了剧情。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已是必然之势。所不同的是,科学依旧强烈地提醒着人们,要尊重它的客观性,掌握它的使用功能,而艺术也一再暗示人们要时刻饱含着人类的特定思想和情感。因为艺术毕竟不是科学,科学也代替不了艺术。科技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固然好,但是,在艺术领域,艺术必须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二、艺术与技术的对立与交融

艺术创作中,技术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媒介,艺术创作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够达成。简单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它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艺术家的思维与情感。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说“艺中有技,艺不同技”,直接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高于技术,所以技术只能是艺术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技术表现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并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看得尤为清楚。“中国戏迷看戏曲演出,不叫‘看戏’,叫‘听戏’,就是因为这出戏他已经看过无数遍,戏中的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甚至连演员的表情早就已经一清二楚了,所以就是要听不同流派演员的演唱技巧。因此,他只管侧着身,闭着眼睛,只用耳朵听。唱得好,他鼓掌叫好;唱得不好,他鼓倒掌,叫倒好。可见,中国戏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观众,因为他们懂得欣赏艺术,并知道如何欣赏艺术美中的技术美。”③

作为从事艺术专业的人来说,掌握好技术语言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是,与之同等重要的应该着重掌握但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如今的艺术领域,往往偏重于技术,技术非常过硬,但都像是在炫技,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对艺术性视而不见,所以无法对作品深入了解,也没有自己感情的融入,从技术角度来看,作品虽然完美,但是往往空洞、干涩,带有机械性,无法打动人。目前,国内许多艺术界人士也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如今的现状表示了一定的担忧。

篇13

【关键词】家训;人文关怀;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19-1.5

家庭作为人的第一课堂,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颜氏家训》、《家书》与《傅雷家书》,分别用自己的话语体系,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古代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兼具的重要著作。

被称作“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聚宝楼・古书概要)的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里,关于教育的层级递进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教育提升过程,下面本文即按照这一由浅到深的教育过程,来分析家训的人文关怀及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格物致知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从人的社会化生存需要出发,逐渐引出切近社会生活实际的劝学箴言。出于自己离乱的人生经历,颜之推感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诸多贵族子弟盛世“望若神仙”,乱世“泊若穷流”的人生变化,因此他提出学习是社会化生存的需要,在确保自己可以立足于世的基础上,学习是优化生活品质的需要。

而在格物致知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学问文章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进学也。”他明确提出读书的目的是修业谋食,而把科名当做读书之阶。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虽然把读书求功名视作一种手段、实现抱负的途径,但他对子女读书的方式、内容等也都有着严格要求。他要求读书不仅要博,还要专,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摄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傅雷则认为,“理论与时间绝对不可分离。学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1955年12月21日晨),这是一种实践占据重要位置的教育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这是一种“教育即生活”的时间思想,在知识、经验面前,任何人都应该是实践者。同时,傅雷认为,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教育中理性思考的力量。“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1954年8月21日午前)因此他提倡要重视批判性思维,要“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理性思考不仅关系到知识的获得,还涉及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教会孩子理性思考,就相当于教会了孩子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权利。

二、诚意正心

当年权倾一方,但是他从不准子弟借用他的名义滥用权力。他认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日趋奢也。”他还教育子弟必须有谦恭宽容之德“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还必须勤俭好惠,所谓“家勤则惠,人勤则健,能勤能健,永不贫贱”。这都是对子弟的心性方面的教育。

在傅雷的家书里,很大篇幅都体现了对儿子的心性人格教育。他在1955年1月26日的家书中写道:“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重视人格教育的体现。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人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个性人格文化的存在。因此人格的独立与至善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傅雷给儿子的家书,始终以平等的语气展开,他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对话式的互动关系,他通过这种方式想孩子传递对他人的尊重。美国诺尔曼・丹森在其《情感论》中明确指出:“施爱是最佳的感恩方式。同时,施爱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通过这种施爱的方式,平等对话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傅雷在培养儿子诚意正心的过程中做出的良好表率与正确尝试。

三、修身齐家

安身立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安身立命需要将自己纳入社会,与社会群体保持一种“和合性”,颜之推从保身立场出发,强调了以安身立命为宗旨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观。他有意让子弟们通过内心的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齐家之道,颜之推强调中庸、亲和的原则。他告诫子弟,家产只能满足生活需要,如果不知满足,及时坐拥天下也会“犹自败累,况士庶乎?”中庸亲和的治家原则,最终是为了维护家族安定、平衡的生活秩序,是为了保证家庭成员的生存利益。

家庭教化是在家庭生存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中国传统家教一般以血缘为出发点,以情感机制为传导手段。这种人文文化倾向的家庭教化在《颜氏家训》中主要表现在注重血缘关系的秩序构建、推崇世家荣誉与文脉的熏陶与传承。

则教育子弟要立志永恒。他在家书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而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因此,他要求子弟立志走效法圣贤之路,要认真琢磨,改造自己的品格气质。同时,人在现实生活中,天性喜欢与高处比,因此他要求儿子不妨向低处看看,不可贪于安逸,不可忘本。

在傅雷看来,修身之道的核心是心理的健康,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挫折教育。这一点他不止一次地在家书中提及。“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1954年10月2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1954年4月20日)傅雷告诫其子,在人生旅程中,挫折肯定存在,人生道路肯定会充满曲折与坎坷,但是挫折又有两重性,一方面会给人带去心理痛苦,造成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得到教益与磨练,因此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

综观这三本与家训有关的著作,作者都无一例外地善于诱导启发,以理服人,亲切而朴实,既有振聋发聩之功,又有春风化雨之妙。这三本不同时代的家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但是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治国平天下教育”的缺席。按照教育的递进,“治国平天下”应该是最伟大的人生志向,可是这三本书却很少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父辈对后辈的深沉之爱。在他们眼中,“成人”才是最主要的培养子女的目标,至于他们想不想去治国平天下,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志向。这一点在傅雷身上表现地尤为明显,在被打为“”之后,他更是埋头追求书斋生活,处于与世隔绝的“出世”状态。当一个知识分子丧失了话语权,他所能做的只是沉默。更不必说再去教育子女治国平天下了。

这就体现了家训独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其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培养更关注其思想和道德,他们更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出了封建礼教严肃不苟的共性化面相,还有着温情脉脉、情理并茂、至真至深的人文化面相。这两者的有机融合,构成真实而鲜活的中国传统家教。彰显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温情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著,唐浩明评点.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傅雷著.傅雷文集・文艺卷[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篇14

一、钢琴教学

(一)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随着钢琴表演的发展,钢琴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之中。目前,从幼儿钢琴教育开始直至大学的钢琴教育事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在大多数学校的钢琴教学中,师资力量以及教师教授钢琴的方式方法着实令人担忧,在缺乏真正懂得钢琴教育大师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学到的钢琴却是形神分离的,没有达到钢琴家该有的艺术境界。

(二)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

1、“外在”与“内在”。钢琴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就好比学习中国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钢琴教学中的技术就是外在的,而艺术表演则是内在的,只有外在和内在得到同一,钢琴教学才能形神兼备。

2、是钢琴教学的核心。钢琴教学,无非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钢琴的演奏。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掌握钢琴表演的技术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本身就具有钢琴演奏天赋的学生来说,在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去掌握钢琴演奏的艺术。于老师而言,就必须掌握钢琴的技术与钢琴的艺术表演,还要将这两个方面融会贯通,运用各种意境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3、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钢琴技术与钢琴的艺术表演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是旗鼓相当的。只传授钢琴技术,会使钢琴表演毫无意境,而只注重艺术表演,则又会使钢琴演奏无技术可言,最终会让学生学习到的钢琴四不像,登不上表演的舞台,止步于沮丧之中。

二、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选则。对学校而言,进行钢琴教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必须的条件。当下许多学校聘用的都是年轻的或者是业余的钢琴教师,他们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弹钢琴的姿势、指法或者动作等,而忽略了钢琴艺术的传授,有的任课教师甚至以为让学生模仿某一位著名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姿势就能演奏出好的钢琴曲,这样的教学方式华而不实,可见在钢琴教学中任课教师选择的重要。

在选择任课教师的过程中,学校要拥有伯乐的眼光,不能单靠某个人的一些证书或者其外在的表演能力,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教授钢琴的能力,而要进行全面的测试,从各个角度严格把量,优中择优,这样才能测试出一个人真正的钢琴水平。

(二)授课教材的选择。钢琴教学的教学教材选择也是很讲究的,好的教材能让学生在读完以后就能感受到钢琴的魅力,而许多的教材则会偏离教学大纲或者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知识点也是有选择性的,好的教材能很明显的将知识的重点凸显出来,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而差的教材则会模棱两可,使重点与非重点含糊不清,学习起来没有主线。因此,学校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选择的教材严格把关,选用好的教材,才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目前,从幼儿园开始,许多的学生家长注重填鸭式培养孩子,而孩子却不一定就对其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当然,这个现象并非只有在幼儿园、小学才有,在大学中也屡见不鲜。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是否是兴趣使然,从而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钢琴教学的任课教师要注重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所谓钢琴的学习境界,就是达到钢琴表演形神兼备的境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学习钢琴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钢琴技术的涵养。有技术、有涵养,才能展现出钢琴的艺术,从而才能凸显钢琴表演的艺术。

三、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运用

(一)以音乐传授技巧。音乐是无形的情感存在。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是对情感最敏感的存在,是最高尚的艺术。许多音乐作曲家,都将他的个人情感融入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抒情达意,这就是音乐创作的境界。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感情的抒发,音乐用各种音符,谱写着各个作曲者的心得。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看到了表面上的乐谱,而忽视了乐谱的内在,容易导致钢琴教学精神的缺失。音乐的教学,不像其他的学科,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要领会了钢琴曲中的情感内涵,才能达到钢琴教学的目的。音乐本身就是艺术的载体,老师要教会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钢琴、学习钢琴,在感情上认可钢琴、接受钢琴,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懂钢琴、学会钢琴。

(二)用技巧诠释音乐。钢琴教学中,很多人都强调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情性,这并不意味着钢琴教学不用强调技术性。好的钢琴曲,需要有好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去了解作品、读懂作品,这是基于学习钢琴内在而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叶障目,重内在却又失去了外在。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的工作是教会学生钢琴的基本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技术,这并不是短期的培养,而要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钢琴的技术是钢琴艺术表演的基本功,在练好基本功以后才能练习钢琴的艺术表演,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钢琴技术的教学,在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术以后,就要让学生试着去领会钢琴曲的真谛,在练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味钢琴曲的能力。

(三)技术与艺术表演同时迸发。在钢琴教学中,到底是技术比较重要还是艺术表演比较重要,一直都是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要学的就是钢琴的技术,只要掌握了钢琴的技术,就能进行钢琴艺术表演;而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钢琴,要学习的是钢琴曲的内在感情,去体会钢琴曲。其实,这两种认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技术是基础,艺术是精髓,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整地阐释钢琴学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