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性分析
王一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经济管理日益凸显其价值,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通过经济管理,企业达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以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二者间的联系为切入点,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和谐性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企业发展;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谐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57
依据经济学原理,企业的发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在微观经济调控中所折现出的问题,同样也反射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球经济的一个开放系统里,企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力量。实际上,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紧要联系,但一些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忽视,导致其和谐性的破坏。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各种挑战,平衡好企业和经济管理之间的天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经济管理概述
经济管理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管理者对生产经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行为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
1?1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对整个社会以及国民的经济活动和机制运行过程的管理。因为管理者是从经济运行的全局这个宏观整体为出发点考虑,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弥补并纠正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管理行为实现了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进而提高了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经济生产效率。
1?2微观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管理主要涉及对企业、经营单位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核心——企业经济管理。众所周知,微观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同理可知,微观经济管理奠定了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企业经济管理通过高效地运用企业的内部资源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于在企业中存在譬如经济监督体制、经济核算体制、经济调节体制等多种经济管理表现形式,所以它是多元化的;第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通过经济管理企业要获得最终的利益,与社会的消费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利益链,管理者可以通过股票分红、工资奖励、度假旅游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拉动企业的利益;第三,员工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企业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一对多关系,培养一个能与员工迅速融合的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3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
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是当今社会经济中相互联系而又不可缺少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的有效管理之上,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不当往往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失调的现状。例如,当国家允许企业扩大其自主选择的权利之后,政府便减少了对企业的约束行为,而这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滥发奖金、扩大股东红利等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中消费经济的失调;更有企业管理者利用微观经济的“漏洞”私吞国有资源,造成国有资产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损失;对于在中外合资的企业,由于管理者的疏忽造成国家资产被侵占等等。这些都说明,没有企业经济的有效管理,国家宏观的指导、经济杠杆的调节都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宏观经济管理也难以实现。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经济的放开放活,宏观经济的管好管住的目的。
2经济管理目标
经济管理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经济的有效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民营或国有企业的成立初期,规模往往不大,企业管理者很难理解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成长到较大规模时,就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缺乏合理经济管理,当利润增长、成本增加,企业出现经济混乱;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当设备转移,员工流动,企业出现内部控制失控的局面。如此等等,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平稳、健康地持续发展。
3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1外在问题
企业发展在现阶段所遇到的外在问题主要是经济市场的问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首要面临市场的两类不利因素:其一,完成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首先是创建自己的品牌效益和企业名誉。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因为资金的紧缺但又要迫切吸引新客户,相对于资金雄厚且拥有老客户的企业,显然缺乏竞争力。所以说,新兴的企业走入市场必须要吸引消费者,否则将处于市场经济的低端;其二,由于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寡头占取,新成立的公司只能从零步入市场还承担着来自寡头的压力,只能依靠产品开发逐步占领市场而求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企业交易是以经济为基础,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3?2内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对于企业内部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3?2?1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往往对企业制度制定有直接影响,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多考虑产品的研发、销售过程,而缺少对经济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环节缺失规范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隐患。同时,企业管理者对于经济管理意识的薄弱也会造成财管部门职权疏忽,对于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利因素。
3?2?2管理体系
企业开展高效的经济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系,依然使用保守落后的体系。正因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不明确的部分职能划分。财管部门职位划分的不明确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既定轨道,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发展。
3?2?3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为改进自身管理模式,一味引进和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没有因地制宜地改进符合本土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混乱,严重影响企业高效地可持续性地发展。
3?2?4管理组织
企业发展的过程里,一个廉洁有效的管理组织往往会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它不但决定了发展的方向,而且决定企业内部发展的路线和各部门日常运作的纲领。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采用单一直线型的管理模式,而且其管理组织目标不明确,组织内部监督松散,致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3?2?5管理对象
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参与人员的素质。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高低,会造成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因此,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合理周转。通过对经济的管理活动,不仅有效促进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能否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下去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同时也会对经济管理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管理活动的复杂。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会对经济管理产生需求,企业发展规模越大,对经济管理的需求越大,经济管理的复杂程度也越大。
5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5?1企业外部与经济管理的和谐
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我国企业的发展并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实力的复苏,我国市场经济已从起步阶段迈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所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迅速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外在竞争环境。
5?2企业内部与经济管理的和谐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讲,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效益和企业信誉尤为重要。通过高效的管理体系采用科研产品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大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份额。企业是我国微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对象,企业经济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同样也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密切关注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关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企业要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运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式处理,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只有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和谐,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氦铟?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李惠萍?试析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J]?经济论坛,2012(1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沙盘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62-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过于抽象。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要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因素排除掉,创造一个完全真空状态中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固定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样的理论一般脱离现实,很难被学生理解。
2.模型过多。经济学界有一句话:一个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是数学家。翻开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着各种图形和模型以及数学推导公式。本来该学科是用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学生把它简单抽象为单纯的数学范畴,甚至有学生将其与高等数学归为一类,难以与现实相结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研究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后果。每一章不仅仅内容多,而且关键是系统性强,也就是说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关联性强。例如,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很简单,购买能力和欲望的统一。但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解释宏观中,当2008年次贷危机来临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时,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
4.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多年来由众多经济学家心血的结晶。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学派。微观经济学分为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分为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等。每一个学派既有继承性又有批判性,理论就是这样在相互争论中向前发展。
二、现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我校商学院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商学院所有双学位专业的必修课。因经济学理论性强,且会有大量模型和公式,对于不同基础的同学来说,普遍觉得比较难。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所有经济学老师一直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对老师也是最简单的。一般微观经济学会选取身边发生的小事作为案例。例如效用论用到商场打折会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例子;讲机会成本用到学生会在来上课和在宿舍睡觉之间如何选择;讲市场论会用到为什么在淡季机票折扣力度会特别大等等。这些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例子更易引起学生兴趣。
2.视频教学法。视频更加直观,而且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例如讲纳什均衡可以用到讲述纳什学习生活的视频,学生看了经济学家日常的生活轨迹,就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理论;例如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用到三个和尚的视频,既轻松了课堂气氛,把学生注意力转到所学内容,同时又培养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些小故事的能力。
3.翻转课堂教学法。所谓翻转课堂教学即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学生在讲台讲,老师在下面听。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自己准备讲课,为此要查阅大量资料,自然印象要更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来说,首先要精心挑选适合翻转课堂的章节;其次对学生的讲述必须要做出关键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准备讲课过程中有所提升。当然,还要制定出明确的分数考评,即参与的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平时成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现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的缺陷
1.案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虽然直观明了,但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老的教学手段,且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各门课程。时间一长,学生发现几乎每门课都会应用案例教学,难免会失去积极性。且案例讲解完毕后,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过后学生基本印象不深刻,因为参与度不高,整个案例教学就是简单的搜集和讲解过程。
2.视频教学传递有用信息太少。视频教学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如果所放视频专业性较强,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感兴趣,很容易就转移注意力了。如果是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视频,则学生又不能在观看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以视频教学现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同鸡肋,老师们既不想放弃,又不知如何有效利用。
3.翻转课堂应用还不成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来说,真正实行翻转课堂条件还不成熟。例如,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由谁来监督?学生在家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向老师请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课时如何分配。每一门课的课时,学生在家学习和在校与老师互动如何分配?老师的课时又如何计量等等。
四、将沙盘模拟引入西方经济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必须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沙盘模拟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微观和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集实战性、操作性和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的调控,让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1.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引入沙盘模拟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本校商学院涉及专业非常广泛,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信息管理、营销、工商管理和广告专业。目前各专业的授课基本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主讲,学生以案例讨论为辅。目前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开通沙盘模拟的学校有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天津商业大学等。从这些院校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对政府职能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实感受到了实战的残酷性。
2.沙盘模拟的特点。该沙盘假设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和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我们可以假设市场上有三家企业: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其中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企业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政府。
3.该方法希望达到的目标。用沙盘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一名学生都作为市场中的一员真正参与进来。如代表消费品市场的团队要尽力做到以低的价格从原材料市场购买原材料,然后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实现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而代表政府的学生团队则要在年初制定全年的GDP目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待市场行为完成后,要核算各类指标看是否完成,如果未能完成,则有可能会下台。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从网上搜集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还会互相讨论,互利合作。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营过程,营造真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还可以通过校内或校际间的沙盘竞赛平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激活学生的四维思考能力。
4.考核方法。运用沙盘模拟进行考核要分为团队考核和Ω鋈说目己肆讲糠帧M哦涌己税括课堂参与程度、经济学知识点分享和实习报告以及如果是政府团队,宏观经济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是企业团队,利润最大化是否实现等。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包括出勤率以及团队内部成员给出的成绩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新挑战;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包括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与走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经济和活动,比如独立的生产个体户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才能使得单位资源所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条件购买到更多实惠的产品。研究显示,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受数量分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1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概述
微观经济学指的是以资源稀缺为前提,研究个体或企业的资源分配方式,并分析这种分配方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经济部分、市场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经济部分主要包括消费者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经济理论;市场福利部分主要包括市场局部均衡理论、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策略部分包括信息经济学、拍卖设计论、博弈概念论等。所以,微观经济学从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了数字化趋势,而非文字化趋势,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来进行假设和结论。方程公式相比几何语言虽然不够直白,但是其逻辑严谨性和推理实用性都比较强,得到的结论也准确可靠、有理有据。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思想早已经慢慢融入到微观经济学研究当中[1]。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5年(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前提假设,然后分析了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主要挑战:1.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2.信息改变公司管理方式,实现决策科学化。3.信息对传统营销构成了挑战。4.信息促使微观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关键词 信息 微观经济主体 生产经营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只有充分掌握最新、最全的信息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配置企业的有限资源,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微观经济主体概述
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单个经济主体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加以规范化。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他的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有三个: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的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
2.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理性。
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二、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各种信息,如市场供需信息、产品质量价格、品种信息、生产单位效益信息等的畅流与否,是否被充分有效利用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识时务,敢于迎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
首先,信息时代,传统的迂回生产方式将被直接生产方式所取代。直接的信息交流减少了以前多级中间环节和远距离交易所造成的迂回物耗,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特征是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弱了生产对某生产资料的依赖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畅通,企业将会快速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供给信息,取得某一生产资料的渠道增多,使原材料价格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可直接快速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使生产更贴近消费需求,产品价值更容易实现,在实现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的基础上使生产单位获得最佳效益。
其次,物资、能源、人力、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可被其它物质要素代替。即以廉价、充足的资源代替价格昂贵、稀缺的资源,这是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及信息流作用的必然结果。
最后,信息时代资讯业特别发达,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加之先进的技术设备(硬、软设备)使新产品的开发和各种设计(如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会在更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并能使实验、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减少,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对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它迫使生产力各要素优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有序运行,提高了各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力系统中,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信息调节和控制,组合情况如何,均可通过产量、成本、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统计信息反映。而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助于重新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实现最优组合。从另一角度分析,当生产者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状态下盲目生产而使生产能力受碍时,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可以消除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方式。明确的生产经营目标能够使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最大功能,特别是能够激发生产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提高生产。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等信息媒介使生产力各要素――人和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各要素自身的功能不断增加,使生产力保持较高的水平并得以持续。
(二)信息改变公司管理方式,实现决策科学化
现代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公司管理要求对人、财、物、时间、技术等进行科学组织与协调,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些活动必然有信息的参与,信息是最有效的粘合剂。信息作用于管理者,可增加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使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功能、管理方法发生重大变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组织机构层次多,且各层次因
人员素质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而造成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这无疑不利于信息在各层次间的畅流。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有利于转变原来的金字塔型管理为各层次管理者间、各部门、各地区管理者直接联系的平行矩阵型,中间层逐渐减少,各层次管理机构分别针对某一机构的散发式管理体制更有利于信息的迅速、准确传输,有利于管理者根据快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
科学的决策要求充分占有信息,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是生产经营单位修改决策和做出新决策的依据。可见,信息作用于决策群可使决策有依据,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才能真正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织。此外,信息有利于沟通各层次决策群,使之协调一致,减少各决策群间的摩擦。
(三)信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企业产品质量好坏、品种是否适销对路,均会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因此,获取和有效利用准确的市场信息极为重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引起市场营销方式的巨变。当今社会,消费者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市场变化难以捕捉,生产者对市场的反映更加敏锐,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行为增加;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生产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特定购买欲望,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杯羹,这一切需要信息的媒介作用,由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虚拟市场――网上营销,从90年代以来,开始风靡全球。
建立在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将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通过电子化方式处理的传递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实现电子资金划拨、电子证券交易、电子货运单证传送、商业拍卖、合作设计、产品交易等。总之,电子商务直接作用于流通领域,将促进销售方式的革命,推动流通技术的改革,使传统商务的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发生变化,以迂回经济到直接经济,从而提高流通领域生产力。此外,商业信息的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产品类型、数量和质量、价格等商务信息,并进行有比较地选择。在拓展了的商务活动领域中,真正实现消费者的决定性作用,生产者才能根据真正的消费者意愿进行生产,从而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实现产品的有效生产。
在营销生活中,消费者从有购买欲望到进行购买有一个临界点,当某一品牌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都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并已到实施购买的边缘时,总是需要一定的契机及相关的刺激,以实现其真正的购买,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降价、打折、送赠品等方式实现购买欲望到实现购买的转变,但这一方式已越来越不灵了。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收入上了台阶,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者除关心商品的性能、价格和购买及维修的方便外,更重视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和消费该商品消费者的普及程度等信息,现在很大一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追求新、异和消费的个性化,他们乐于消费新产品,突出自己的消费率先进入了高层次,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得消费领域的最新信息。可见,信息既引导消费出现新潮流,又使生产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需求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开发新产品,使自己随时立足于市场的前沿。
(四)信息促使微观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任何国家的微观经济活动必须在客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运行,因此公司准确、及时地掌握政府的客观经济政策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的指导作用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运用货币、财政、税收政策指导生产方向,淘汰长线的传统产业,鼓励朝阳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电子政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政府信息化、政府上网可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它能为互联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政府上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企业较容易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先进的手段多渠道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家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尽可能地以宏观导向从事生产,最大限度地享受财政和税收等优惠。同时,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如GNP增发速度、物价指数、储蓄和投资增长速度等,政府实施的紧缩或适度放松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又能在畅通信息流的作用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下运行。因此,企业既要克服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又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盲目生产,只有通过各种信息不偏离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才能取得较佳的生产经营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犹如人体的血管和血液充斥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对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分析,辩别信息的真伪,有取舍地加以运用,决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我国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和接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不真实地夸大产品功能、传递虚假需求的虚假信息时有发生,从而误导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见,有选择地、及时地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以指导生产和消费活动将是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瓦尔特•J•威塞尔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2]邹薇.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管制;规制;监管;干预;调控;市场监管法;市场规制法
1管制、规制与监管
管制、规制与监管都是英文“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对于日本学者的著述倾向于将它译为规制,如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一书中第一编第四章所谈及的问题就是“经济法中的规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等。对于英美学者的著述则更倾向于使用管制,如丹尼尔•史普博的著作是《管制与市场》,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等。而在国内的经济学著述中,管制与规制的运用也无统一的规范,如王俊豪所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马昕等所著《管制经济学》,谢地所著《政府规制经济学》,王雅莉所著《公共规制经济学》,张维迎的《管制与信誉》等。在经济法学著述中,结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学者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市场规制,如漆多俊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十章所述内容即是“市场规制法原理与制度体系”,监管在经济学领域很少见,但是在法学领域,有的学者将市场监管法和市场规制法并列为微观经济法范畴,是干预市场微观领域的不同手段。如卢炯星认为,市场监管法与市场行为规制法同属于微观经济法范畴,但两者却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在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层面上,管制、规制与监管并无本质区别,既包括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包括为实施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有学者认为:管制原意是指有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节制,并含有规则、法律和命令的基本含义,通常理解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限制,要比监管的范围大的多,监管只是管制的一种,是从维护安全,降低风险角度进行的管制。管制与规制并无不同,只是“regulation”的不同翻译而已,无论管制更多的适用于政策性讨论也好,规制侧重于管制法律表现形式也好,这些区别对于实质性研究并无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应该是刻意追求到底是该用规制还是用管制,而是应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掌握适用的范围以及与其他经济管理方法的区别。
1.1管制(规制)的性质
丹尼尔•耶金在他的一书《制高点——重建现代政府与市场之争中》写到的管制(规制)在战前与战后被接受的程度和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前的管制(规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政府的手伸向市场的各个微观领域,因此它指的是对微观经济领域的直接监督和管理。而凯恩斯主义则将政府从微观拉向宏观,主张管理总体经济而不是具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凯恩斯主义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名称“政府干预”,用与区分政府管制(规制)。丹尼尔•史普博认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者特殊行为。金泽良雄认为规制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定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秩序,而起到限制的作用,经济法规制的对象就是经济生活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循环的全部过程,并包括与此有关的金融、运输等。维斯卡西认为,政府管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管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植草益认为,政府管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我国学者王俊豪则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因此,管制(规制)的性质是对微观经济领域和主体的干预。
1.2监管及市场监管法
监管,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监督和管理,但其并不是监督和管理的内涵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国外有学者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监管就是由监管者为实现监管目标而利用各种监管手段对被监管者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和主动的干预和控制的活动。卢炯星给监管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监管就是市场运作的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为目的,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干预和干涉,或者说,监管就是政府根据法律制定与执行规章的行为,因此,市场监管就是监管主体制定各类市场的行为规则,并通过执行这些行为规则来减少市场失灵、构建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竞争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法作为经济法需要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不断加深,而逐渐进入法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中。目前学界关于此方面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不多。但是,市场监管法在微观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调整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监管主体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市场监管法不仅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运营的准则,也是市场监管主体依法监督、持续审慎监管、有效监管的依据,对于保障市场的安全与秩序、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市场监管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是属于经济法,而且应当是经济法的独立组成部分。它与市场规制法虽然都是调节微观经济的法律,但是作用的领域却各不相同。经济法学界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体现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宏观调控法和维护市场竞争的微观市场规制法,对于市场监管法很少提及,这在各个法学著述中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将经济法的内容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如漆多俊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学》,邱本的《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等。有的则用市场规制法包含了市场监管法,但是对于两种微观领域的调控措施又没能很好的协调两者的差异。在研究微观经济立法时,没有必要区别市场规制与市场监管,因为微观经济活动的配置应该交给市场,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时的一个次优选择,所以微观经济领域的立法就应该本着少管,间接管理的原则。当需要管理一项经济事务时,根本不用区别是规制范畴还是监管范畴,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时候管以及如何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