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就业风险;类型化;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68-02
一、大学生就业风险的类型化研究
(一)整体就业环境风险
整体就业环境包括了整体就业的时机和整体就业的境遇。
1.整体就业时机
就业时机就是指就业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以及在这一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就业机会,一般包括由社会制度直接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形态和以生产力为指标的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时,还包括了生产劳动对劳动力的时代性要求,以及社会运行、社会变迁在时机上的特征等。
2.整体就业境遇
整体就业境遇主要是指就业时的社会环境气候和社会运行、社会变迁的具体形势和状况,一般包括与社会政治制度连带着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制约下的各项经济政策、经济法则和规范,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相应的社会运行的战略策略,社会之具体的经济单位和非经济单位的资源构成和资源配置,社会经济景气指数,人们生活需求消费状况,以及与就业活动和过程直接有关的境况与遭遇等。整体就业境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着一定的时代性,对劳动者来说它是一个变化着的、错综复杂的外部体系。对于劳动者来说,整体就业环境往往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不受求职者的主观意志变化而变化;相反,求职者必须自我主动地去认识、理解、判断和把握。
由此,在我国,就业整体境遇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艰险性和难以把握性。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必须明白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利用自身的能力去适应就业整体环境,从而达到规避就业风险的目的。
(二)个人就业能力风险
就业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实施就业相关活动的素质和能力,虽然其包括了智商和情商,但是,它们通常表现出来的不全是外人所能够看见的,还有一部分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例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参加面试,单纯地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才干,明明可以表现得更为出色,但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影响发挥。对此,常见的措辞是没有发挥好或者没有发挥出来。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随着自己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在求职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也就是说良好的就业求职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拥有的,它也是靠着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机下才会体现出来的。而且,每个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自己的性格特征,具有着不同的风格。这些所谓的就业能力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征才会使得就业能力和就业风险息息相关。
(三)社会就业关系风险
第一,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关系。求职者在选择用人单位的时候,一般考虑就业待遇、就业条件、就业环境、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自由度以及职业发展空间,当然,也包括了由该职位所产生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个人自尊、自信等。这些方面既是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自己对择业的追求和理想。以上因素,既可以高于现实与实际,也可以低于现实与实际。两种情况对实际的就业求职都产生不确定的结果,因此都有着风险。这样的就业风险简单来讲就是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选择高于自己就业能力的风险或者低于自己就业能力的风险。
第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选择关系。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希望找到适合于本单位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资历、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和个性品质的人。概括地讲,就是求职者要具有较好的对用人单位和对目标工作的适应性。通常包括求职者能够服务于自己的最长时限、忠心与服从的程度、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应付出的物质代价、心理代价、人事代价和管理代价等的要求。这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也会呈现或高或低的风险,要求过高通常会使用人单位无法觅求到自己心仪的员工,要求过低又会使得公司以后的成长和进步受到影响或者自己付出过高的培训代价。这也是一种选择上的风险。
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对接”较难,这就要求只有正确认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完成“对接”。求职者是为自己谋求职业,同时,用人单位是也应该知晓在为自己谋求人才的时候很难找到自己理想中最为满意的人选,人无完人,公平、正确的对待求职者才能够达到单位最终的招录结果。
在现实实践中,上述的三种风险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形成了就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求职者必须明确就业风险的上述3个种类,才能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走弯路、节省成本和代价。3种风险类型也是有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相应地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与外部整体就业环境之间,二是与求职者自身能力之间,三是与用人单位之间。但是,这些风险同时又是可以规避的,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本书将会详细介绍规避就业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就业风险的防范
(一)学校加强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时要注重信息服务的科学化,一是要注重职业信息本身的科学性,二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要注意与个性结合。在当今社会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职业信息,既包括各种就业政策、地区部门间宏观人才发展战略与动态、人才需求状态等,也包括具体的职业信息,但无论是何种信息,它们都必须是较为科学的,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中被正确和有效利用而不至于给广大大学毕业生带来错误的导向。较为科学的职业信息一般必须能提供社会所能提供的各种职业岗位的数量及人才需求动向以及各种职业岗位的性质特点、可能提供的工作条件、工资报酬、晋升机会和发展前途等信息。另外,所有的就业信息必须有可靠的信息源,通常可以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报告中获得,如国家与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执行情况报告、劳动人事部门的各类报告。也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及现代传播媒介中获得,也可以从种种人才机构中获得,如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劳动服务公司等。总之。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要尽量收集并提供科学、可靠而翔实的就业信息。科学的就业信息是就业服务工作的基础,是广大学生择业的依据。至于信息与个体的结合则是要求在信息服务中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能力、兴趣、态度等倾向,提供适合于不同个体的就业信息。这往往要求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事先将学生的专业属性与性格倾向做多种分类,并通过积极接洽提供多样的就业信息。
(二)国家完善就业法规建设
无论是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还是从我国之后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实行依法治国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思想久经历史验证并为人们所达成的共识。在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就业歧视,但是相关条款过于原则和含糊,技术性不高,操作性更是不强。对比来讲,美国的《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意在惩治年龄、残障、国籍、种族、信仰、性别等方面的就业歧视法;英国的《2006年就业平等(年龄)条例》均比我们国家的规定具体详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确实不够完善,因此可以考虑制定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制定大学生就业法,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考量:(1)明确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权益、就业服务权益、自由就业权益、平等就业权益、失业保障权益,上升到法律保护的层面,使权利拥有法律的依据,更加有利于权利的行使和救济。(2)将散落在各个行政法规、规章、红头文件乃至于国家政策中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做法纳入法律的范畴,增强权威性与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行性,而不是仅仅作为政策上的宣示作用。(3)明确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和高校所扮演的角色及地位,做到有权有责,权责分明。而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主要目的也有三个:一是明确界定就业歧视、就业歧视的概念,二是合理限定就业歧视的范围,三是对就业歧视与合理差别待遇之间的区别做出规定。
当前,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就必须尽快公布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使毕业生在自主择业、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违约处理、社会保障、仲裁和处理各种纠纷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大学生增强就业风险自我防范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在保证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自己的就业风险。面对当下的严峻就业形势,高校也应该充分认清现实态势,广开门路、多方合作,共同搭建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规避大学生的就业风险。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合理的完善自己的就业观念,认真学习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其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预期以及就业中的心态均有关联,因此,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及时转变就业的心态、完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的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竞争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比拼,更是心理能力的比较。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就业风险与风险就业[J].人才开发,2003,(4):44-45.
[2] 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就业风险 信用信息体系 多元就业观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常常伴风险而生。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风险更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扫荡全球之际,就业风险更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风险的种类
(一) 失业风险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失业风险是就业风险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类风险。目前国内就业市场劳动力资源结构性过剩,国际国内各行业间竞争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饱和,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企业大规模裁员,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乐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是继农民工之后的第二大失业人群。失业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零收入、甚至负收入,尤其是毕业生失业后无失业保障金更让这些大学生的处境雪上加霜。
(二)待业风险
由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逐年上升的大学生失业率,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逃避心态。他们大多对残酷的就业现实采取观望态度,部分大学生为了避免本年的就业高峰期,毕业后选择了待业;还有部分大学生干脆不去找工作,一毕业就待业。他们试图通过一时的避让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而现实情况是,就业机会转瞬即逝,待业不但不能化解就业风险,而且面临新的就业风险。
二、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与社会原因
1.经济环境不稳定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晴雨表,它的变化状况取决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如果一个国家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安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便呈现良性循环,毕业生供求稳定;如果一个国家宏观环境失调,经济滑坡,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会立刻恶化。
2.劳动力资源结构性过剩
我国劳动力资源从总量格局上看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供给过剩,高素质的人才短缺与低素质的劳动力过剩并存造成“岗位短缺”和“岗位空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城市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就业难,招工也难”,“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复杂局面。同时,从人才结构来看,存在着人才年龄结构断层、高中级人才断层、专业知识结构断层等矛盾。由于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根源于我国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因此它必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
3.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大学生失业之后缺乏社会救助与相关的社会保障,这对大学生的再发展和再就业是一大阻碍。社会信用信息体制的构建是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规避就业风险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4.培训模式滞后
自教育部将招生权利下放给部分高校以来,部分高校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片面扩招,封闭办学,根据“社会需求方法”、“人力需求方法”和“技能需求方法”来预测教育需求却往往忽略了市场的专业需求,致使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诸多弊端。
(二)就业者本身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的择业时间一般集中在临毕业的半年内,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毕业生七月份毕业就要面临待业或者失业的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即使他们找到工作,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用人单位披露信息不足,高校信息服务跟不上,导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确实是妨碍就业的一大原因。
2.工作期望过高
当前,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人才资源。但是他们对于工作仍具有较高的期望,这往往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错位,使得整个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失业。适当降低工作期望,也是争取就业机会的一大出路。
3.素质有限
由于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很多大学生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却缺乏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一)政府与社会角度
1.提供相对和谐的经济环境
和谐的经济环境是保证就业和谐的前提。经济和谐,意味着经济稳步发展。为了保证和谐的就业形势,尽量防范和规避就业风险,国家和政府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各方面改善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2.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
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就业风险不可忽视,对于此种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进行防范和规避,与政府及专业组织进行合作,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多种服务,实现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互动,消除信息不对称。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入校前,学校应广泛的就专业特点进行宣讲;在校期间,学校应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平台,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所学专业,并且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毕业时,学校更要为毕业生们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空缺信息,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详细情况,为毕业生作好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二)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1.掌握市场供求信息
当前的市场,是信息的市场。信息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毕业生要想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及时关注、了解及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强化自己的相关能力。
2.树立多元就业观
多元就业观是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中的综合反映。就业观正确与否将会导致个体就业风险的大小。就业观正确,就业风险往往就小。
3.找准职业定位
每个大学生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职业预期直接决定着职业定位,而职业定位的高低远近则直接关系到就业的成败。准确的职业定位,可以大大缩短就业者寻访职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同时,有目的的行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个人就业风险。大学毕业生们可以零时打工,边打工、边找工作,这样一个三全其美的策略,即能缓和个人经济危机,又能增加工作经验,还能对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武向荣.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与职业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 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56).
[3] 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11).
[4] 马永霞,翟小会.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关键词]风险管理;就业风险;防范
前言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并扩大就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合理控制就业风险,积极应对就业风险影响因素,已成为高校管理部门与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引言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最早源于美国,比较常见的定义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本文中的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建立以就业风险识别、风险规避和应对处置的积极措施,以期能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学校个体就业管理行为;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所面临就业风险问题及其特征,利用风险管理的思维,为高校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提供借鉴参考,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将高校就业安全问题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助于高校管理部门把握安全风险,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风险的认识,拓展相关实践应用。
2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特征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备客观性、突发性等诸多特点,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特征而言,它同样具备风险的一般相关特征,了解其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2.1客观性
风险是由客观环境里的主客观因素引起,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本身,不可避免地因为客观环境变动而发生风险事故,认识和发现这些潜在风险,寻找其规律特征,有效应对就能降低和减少因客观环境而带来的就业风险。另一方面,不论从高校管理行为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来讲,都有其复杂性和思想性,存在客观的认知能力,这一切这也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2.2相关性
相关性是风险的一大特点,不论是就业风险的频率,还是就业风险的损失等,都不能用某个固定的绝对值去进行衡量,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是其具有相关性特征造成的。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风险案例中,可以通过某些关联或者表象去进行预判。同样,客观事物的某些关联也是客观存在的,就业风险也不例外。就业风险的产生有其原因,这些风险因素也相互关联,由这些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导致的损失和后果之间也相互关联,带来一定的影响。
2.3潜在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风险表现是不确定的,风险带来的损失也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具有潜在性。可以通过研究分清怎么减少不确定性对事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就业风险事件的发生,究其本质,不确定就是潜在性的一种表现,充分重视影响就业安全风险的潜在因素,通过认真梳理,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降低或杜绝就业风险事故的发生。
3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识别
3.1新经济背景影响就业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变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的不断涌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推进,贸易争端等因素,往往出现一些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区域供求不平衡,人力资本质量偏低,甚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力资本的冲击等一系列新经济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8年首次突破800万,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加4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及时分析研判新经济背景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准确判断其就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助于完善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
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一类的风险因素。具体来看,导致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就业个体政策的把握、社会整体就业风险状况等,这些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及就业权益。这一类风险因素中,劳动合同风险尤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防范,对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签订的劳动合同对自身权益维护不足,也给就业埋下了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劳资纠纷,难以判断和明确,导致自身权利遭受损失。
3.3期望与价值类就业风险
期望与价值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指就业个体期望值与理性困境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就业个体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一定的就业效率损失。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就业是个体一种风险决策行为,基于风险决策,风险认识与风险倾向,直接决定了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结果本身。具体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个体就业的效率。而现实情况当中,往往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普遍较高,过多关注自身价值体系,职业决策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这也就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问题。
3.4市场微观主体类就业风险
市场微观主体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指因微观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就业风险行为,涉及用人方、中介方等多个方面,这里主要指用人方及中介方。一方面,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方,在选拔、招聘毕业生过程中,实行性别、户籍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提供虚假信息等。另一方面,市场微观主体的中介方,出现诸如中介陷阱、培训陷阱等,中介机构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培训费用,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为名义,骗取毕业生高额费用,这一类风险因素往往导致毕业生遭受严重的人身或经济损失。
4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规避与防范
4.1树立策略性的就业思维
根据“风险管理”的观点,风险社会中的一般行为均是“风险行为”,高校毕业生自身应理性的认识就业时境、就业实力、就业关系,为了求得自身就业的目的,应使自身“风险行为”具有实际操作相应的策略性,也就是自身在就业风险把握的前提下,对就业时机、就业程序、就业目标等应具有更清晰的分析与认识,从而更加策略的积极就业。如根据自身就业实力,在择业过程中转变就业心态,调整就业预期,以达到应业目的。
4.2强化就业风险隐患排查
看似偶然发生的安全风险有其必然性导致。可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必然性背后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予以排除,从而尽可能地去降低就业风险事件的发生。管理部门应树立风险管理思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进行排查,旨在排查中查找问题和隐患,又要针对易发、频发因素重点进行,兼具可操作性,充分认识到就业风险排查的重要意义,做到科学防控。
4.3强化就业风险教育与培训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风险承担的主体,就业风险教育与培训就是要提升就业个体风险承担的能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维权意识和能力。开设诸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课程、讲座,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风险,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增加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就业风险的鉴别与应对能力。
4.4加强就业信用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树立起信用管理的新思维,大力推进市场就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违信行为处罚力度。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信用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有效的就业信用体系建设,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利于形成稳定的预期,信息公开的同时,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就业信用体系与就业环境,对于克服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风险承担的主体,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对高校就业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入手,以风险管理为视角,结合当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风险管理实际,明确当前高校就业风险防范相关内容,增强管理部门风险责任意识,可以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丘志君.在学生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探索[J].高校讲坛,2008(14).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风险 控制
1 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风险一:项目选择比较盲从。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载体。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自己所学专业附近的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维护、家教、动漫设计、网店等。另外,传统的人力资源密集型与服务型项目也深受大学生青睐。但是,大学生往往缺乏前期详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做支撑,缺乏对同类项目市场现状的细致分析,大多是凭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来物色投资的方向。当前大学生的众多创业项目都普遍缺乏可行性研究,单凭激情和勇气或者加上良好的创意以及苦干的决心去进行创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普遍需要一份完整的专业的可行性研究。
风险二:缺乏创业技能。有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仅维持在0.3%~0.4%。其中,除了有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落后、创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外,大学生缺乏创业教育、创业技能,也是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通常热情很高,想法很多,但在遇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会显得手忙脚乱,头痛医头,没有一个有效的顶层设计,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比如,在创业之初,缺乏基本的财政预算能力,正确的市场分析能力,理性地运作公司的能力,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能力,有效组织团队的能力等,从而导致创业受阻,项目运作失败。另外,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经历,但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这样的创业无异于痴人说梦,好高骛远。
风险三:融资渠道单一。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在于资金缺乏,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但由于缺少资金,因而迟迟不能正常的开展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已经创业,但由于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而导致抗风险能力衰弱,竞争力不强,最终导致创业失败的例子。此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加之获得风投的机会较少,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大学生创业表现在资金方面的困难不仅在于资金的获取,也在于资金的使用上。
风险四:社会资源贫乏。“在我国,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0%,而实际创业者则不足1%。”中国美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戴俊豪提出,“自主创业困难重重,社会资源缺乏和资金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
日前,从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以“校园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创新”为主题的“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讨会”上传出,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占了49.74%,个人能力占39.32%。而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缺乏社会关系,经验不足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因素,占54.69%。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掌握的社会资源很有限,而资金积累、市场营销、企业公关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遭遇很大的压力。
风险五:遭遇竞争壁垒。创业初期,许多大学生都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尤其是新创企业都必须时刻考虑竞争。一些大企业为了吞并或压垮小企业,常采用低价销售的手段迫使中小企业推出市场。因此,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就要考虑好如何应对同行的残酷竞争。
风险六:团队分歧。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曾与大家分享他的创业经验:“成功来自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中的不同组织成员能提供不同的知识背景,从而集思广益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有着强力的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创业的成功自然指日可待。创业团队是大学生创业之初最主要的力量来源,优秀而有价值观的创业团队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团队的壮大,当团队的核心人员在某些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而不能达成一致,极可能造成企业的毁灭性打击。
2 如何控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风险
2.1 大学生创业者在选择项目时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知己知彼,就是要清醒地审视自己存在的优势、劣势、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做好市场调研,充分认识和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下功夫,能够静下心,认真调查研究,寻找事实根据,分析创业环境。既然选择目标事关人生,就不可随随便便,必须要经过一个充分的论证过程。三是选择项目要有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别人没有的;先人发现的;与人不同的;强人之处的。另外,在选择创业项目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擅长的、有经验的、各方面资源比较丰富的项目创业。
2.2 市场瞬息万变,时刻充满风险,但不会有人随时提醒你风险藏在哪里,风险防范只能靠自己。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极利用社团等组织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利用暑假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这些竞赛和活动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破土而出。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的如SYB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2.3 广开渠道,大学生不应仅局限于向亲朋好友寻求资金支持,而应该拓宽思路,吸引企业、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的关注与支持。尽量选择有创业经验,转而投身风险投资行业的VC,因为曾经有相同的创业经历,会使他们更多地理解创业者所经历的困难,对一时的发展瓶颈会有更大的容忍空间。他们对企业所处行业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观察,提供更实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发展建议。选择何种融资方式,应结合投资的性质、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的成本和财务风险以及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举债能力等综合因素。
2.4 为了扩展自己的人及交往范围,平时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初期可以先到相关行业工作一段时间以为自己积累人脉。此外,在生活周围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可以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技巧。甚至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拜访商界崇拜的人士,或咨询与自己创业项目密切相关的商业伙伴,谦逊和勤奋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2.5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拥有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是一个具有长远发展规划创业者的目标,因此,企业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是否具有狠心竞争力。由于竞争优势是阶段性的以及不断更新的,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否则,众多的效仿者不仅会分享你的机会和利润,甚至会将你挤出市场。这是由于存在比你资金更多以及资源更丰富的企业或个人。因此,创业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和评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成本以及销售方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才能保证企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2.6 大学生团队创业并不仅仅只是建立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团队那么简单。优秀的团队不是从数量上来衡量的,而是从质量上来定义的。所谓优秀的团队,首先,团队成员应该彼此优势互补。建立团队初期要考虑成员的学历、性格以及角色分工等,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首先要考虑当前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其次,协调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当然,管理者对团队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创业需要的条件很多,但首先在开始选择时就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创业。这虽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创业带来优势,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遇见的风险远不止这六点。总之,大学生创业需要科学、审慎的决策,合理、规范的运作, 准确、有效的规避风险,以期在创业实践中不断增强能力,开拓进取,取得创业的稳步成功。
参考文献:
[1]赵卫冲.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J].经营管理者,2010.11.
[2]林桢.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途径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
【关键词】 高校 风险管理 可持续发展
1 高校风险管理的概念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建立并启动后,在其运行过程中因为组织的决策、组织、协调和实施等行为失当及偏误,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损失,这种经营风险被称为组织风险。高校风险管理是组织风险管理理论的一种,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我国学者田德录指出: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风险的一些特性和规律,发现风险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客观性,可控性,可识别性,和不确定性。并得出风险可以管理这一结论。“风险管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如今,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规避风险或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的。由此可知,高校风险管理是指高校组织为达到其教育和发展目标,对财务、人力资源、学生就业等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估测,将各种风险进行排列组合,并制定实施方案,监督实施过程,从而有效处理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
2 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
2.1 整体水平
从整体水平来看,现阶段高校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积极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的高校,国家统筹分配教育经费,学校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招生计划。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以及毕业生就业问题,都由国家一手操办,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负责实施,不参与决策。因此,高校财务和高校学生就业趋向于无风险,因而高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防范措施贫乏,风险管理层面的建设也被忽视。1999年,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教育部决定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高校扩招实现了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性的飞跃,然而在部分高校在扩招环境下,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行一系列和学校财政状况不相当的招生计划,实施一系列和学校实力不相当的扩张办学规模的政策。举债办学、征地扩张、盲目扩招、合并重组,这些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然而却也隐藏着一系列隐患。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将会招致教育成本的增高,就业率低下等风险。
2.2 风险管理
(1)倾向。从风险管理的倾向来看,学校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高校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类型:高校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高校专业设置风险管理,高校学生学业风险管理,高校学生就业风险管理,高校学生人身安全风险管理,高校设施运行风险管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风险管理偏向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这符合风险管理中“以财务安全为中心”的要求,同时也是受到目前高校紧张的财政波动的影响:据有关统计,1998年向银行贷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屈指可数,贷款金额不足5亿元,2002年,已有70%的高校向银行贷款,贷款总额高达88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事实,高校举债风险已经产生,这也意味着,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由无风险进入有风险甚至高风险管理时期。如果不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财务风险这一显性风险已被各大院校提上议事日程,然而高校专业设置风险和学生就业风险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部分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为了显示院校的独特盲目设置专业,导致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白白浪费大学四年光阴。大学生就业风险也被忽视。目前中国大学毕业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2011到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在700万左右,就业率却只有70%。
(2)机制。从风险管理的机制来看,高校风险管理缺乏依据,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资讯管理系统。资讯掌握越仔细,管理层的决策就会越准确。事实证明,许多决策失误都是由资讯不足造成的。例如,在我国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折旧的。也就是说,很多基础设备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账面数据仍为购入时的价格。根据账簿上的基础设施价值进行决策,会偏离事实,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笔者认为,高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高校物质财产,如硬件的选择、实用性和可靠性;金融筹资的方案;人力资源中教师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学生的流失率等;2)高校信息系统,数据库使用的使用和更新,各种软件的引进和维护等;3)风险管理经费的预算、支出明细;4)记录容易发生事故的部门和环节以及当时的处理方案。下次如果出现类似的事件就可以减少损失。
3 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对策
第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对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各高校要严格贯彻落实政府有关高校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学校风险管理的领导,把高校风险管理纳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政府要督促还没有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的高校,进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进行多层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管理。高校应从大环境审视风险,组织可能带来风险的各种具体因素,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列举法和现场调查法等科学手段进行分析,并使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只有准确识别各类风险,才能为管理者制定决策和采用何种管理技术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从而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高校投资成本。
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资讯系统。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审计。要确保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确保资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只有严格落实以上三点,才能确保风险管理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此外,还有强化监督,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从而保证风险管理信息资讯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