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健康教案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送你一把开心的钥匙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情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调整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找到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型:
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
三、教法设计:
情境设计、集体讨论、问卷调查,角色扮演。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激趣引题。
1.成语接龙游戏:分组比赛,每组第一个同学说一
条成语,后一个同学接前一个同学说的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续说一条成语(可以是谐音);30秒内接不上者,全组同学唱歌结束。
2.教师导课:刚才的游戏活动,大家一定感到很开
心是吧?可是,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不是每一天都像现在这样开心呢?下面,请欣赏小品《王小毛的一天》。
(二)情境设计,引出问题。
1.(小品)王小毛的一天:王小毛正迷迷糊糊地睡着,
爸爸摇醒他催他上学。王小毛一看表“哎呀,又要迟到!”顾不上吃早饭急急忙忙去学校。老师:“王小毛,你又迟到了,扣你们组得分。”组长批评:“王小毛,你经常迟到、不交作业,害得我们组得不上优胜红旗!”王小毛气呼呼地坐在教室里。
2.集体讨论:王小毛的这一天过得怎样?造成这个问
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帮助王小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小结:
王小毛因迟到、未交作业,受到老师、组长的批评,心情不好,非常烦躁,上课情绪很坏,没心思学习,会影响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这些问题都是王小毛迟到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是:①王小毛设计定时闹钟提醒他按时作息;②让王小毛的父母催他按时作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问卷调查,自诉烦恼。
1.师:同学们最近有什么不顺心或烦恼的事情,这些
事情解决了没有,怎么解决的,你当时的心理感受怎样,请你写出来。
2.收集资料,归类整理。
3.择其典型宣读,总结解决途径。
(四)角色扮演,亲身体验。
1.情境1:荣荣的同学过生日,要好的几个同学前
去祝贺,荣荣也想去,跟爸爸要钱买生日礼物。爸爸:“小孩子过什么生日?老子长这么大了,还没过过什么生日!”荣荣非常生气。妈妈知道后,劝解荣荣:“你爸爸对你发脾气,是他的错。可你要理解你爸爸不同意你给同学祝贺生日的原因:一是咱家庭经济不很宽裕,你们现在还小,没有经济能力,买礼品会增加家长负担;二是学生互相讲排场祝贺生日,会助长不良风气。我看表达祝贺生日的方式不一定非得买礼品撮一桌,你打电话祝贺、自做生日贺卡也挺有意义。”
2.情境2:小明做完家庭作业,预习了课程后,打
开电视看甲a联赛。爸爸制止道:“你初中课程那么紧张,还有闲心看电视。”小明说:“爸,我已做完了家庭作业,也预习了课程,我现在头昏脑胀,想放松一会儿。爸,就让看一阵子球赛放松一下吧!”爸爸:“那你就看一会儿,早点休息吧!”
3.讨论分析:
情境1荣荣听了爸爸的话后心情怎样?(非常生气、
烦恼);听了妈妈的话后心情怎样?(理解,心情好些)假如你是荣荣你的感受怎样?(心情很坏经过分析理解)
情境2小明想看电视遭爸爸反对后心情怎样?后来
怎么解决的?(开始不顺心向爸爸讲明原因求得爸爸理解支持小明)
(五)总结归纳,寻找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误区;实践
归正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教学案例所具有的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各个课堂环节中,热身案例、导入案例、活动案例及拓展案例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活动课的质量。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使用的效果,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却陷入了诸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科学的设计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案例的应有价值,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活动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
问题是纽带,是桥梁,更是方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就极易在问题主题、问题内容、问题难度及问题旨意的设计上陷入种种误区,进而影响对教学案例的使用,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综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主题与教学案例牵强附会在问题设计时,问题的主题来源于教学案例,要与呈现的教学案例有紧密联系。然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些教师把教学案例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看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具,没有看到教学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使得问题设计的主题与教学案例相脱节,教师只是针对案例分析案例,偏离了课堂活动中问题的主题,出现问题与教学案例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案例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重要性,没有认清教学案例的功能,甚至有些教师扭曲了教学案例的功能,致使教学案例的使用走向了形式化,没有实现教学案例与活动课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沟通。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的主题只有来源于教学案例,充分发挥问题和教学案例的合力,才能在课堂上依托教学案例更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大相径庭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从而引出心理健康活动的主题,因此,问题的内容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价值。有些教师对活动主题缺乏明确的认识,缺少精确的分析,没有将活动主题细化和深化,导致在问题设计时所提出的问题内容和活动主题相差较远,割裂了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之间的联系。有些老师一味的为了问题而提问,完全无视活动主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心理活动课中的低效问题或者是无效问题,将活动主题“束之高阁”的活动课是不可能在活动中实现本节课的活动目标的。比如,在“独一无二的我”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活动的主题是“正确认识自己”,在导入环节,有位教师呈现案例后提出的问题却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显然,这个问题的内容与活动主题是不匹配的,通过这个问题是无法引出活动主题的,即使勉强引出活动主题,也极易让学生迷失在这个不恰当的问题中,找不到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最终这节活动课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作用。
(三)问题难度与学生实际迥然有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些教师对学情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认真的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过易,要么过难,问题难度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不匹配,导致问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问题如果太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就无法深度参与课堂,进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必要性;问题如果太难,则使学生纠结于问题的答案求解中,无法顺畅的开展课堂活动,进而使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只有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相匹配,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作用。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各有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例,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之后的问题时忽视其思维发展特点,超越了其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
(四)问题旨意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在一节高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大到整体的活动设计,小到课堂上一个具体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深思熟虑甚至是精雕细琢,这其中都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凝结。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教师紧随教学案例提出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问而设计问题,仅仅是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而提问,这也只是发挥了问题的最低层次的功能,而丢掉了问题的更高层次的旨意,从而出现问题旨意偏离活动目标,甚至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的情况。问题的旨意要与活动目标相一致,才能通过问题推动活动的开展,才能借由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归正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活化剂,是活动过程的助推器,是活动目标的催化剂。问题设计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针对在案例教学问题设计中的诸多误区,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将问题和教学案例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散发出浓郁的“心理味”。
(一)精选视角,理清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内在关系问题来源于教学案例,同时又服务于教学案例的使用。抛开教学案例去设计问题,则忽视了教学案例的实践价值,也降低了问题的可操作性;而抛开问题设计呈现教学案例,则丧失了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因为教学案例与紧随其后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问题主题的生成,教师应从教学案例自身的内容出发,结合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选取指向心理健康活动目标的视角,依据案例提出问题,实现案例与问题的相伴相生和相辅相成。学生听到问题后,即能明白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关系,学生能依托案例理解问题、借助案例思考问题、围绕案例回答问题。例如,在“事半功倍巧复习”这一课中,在导入环节,某教师呈现了一个“某同学平时学习中因为能够做到及时复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学案例,紧随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该同学在学习中使用的复习方法有效吗?他具体是怎么做的?你在平时又是怎样复习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引出活动课题。很显然,教师并不是单单依据教学案例本身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以活动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使教学案例和问题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活动目标。
(二)精细设计,促成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心理活动课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和主题内容为总的指导原则,这是心理课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遵循和重视的原则。[1](P24-2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为例,可以把问题分为4类,即辨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和发展类问题。[2](P141-142)不管在教学案例呈现之后提出的是哪一类问题,都要指向活动主题,因此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精细设计,使问题真正具有“内涵”。有“内涵”的问题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前世今生”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问题对本节知识学习所起的作用,更应该考虑到对所设计问题的知识连续性和整体性。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寻找,引导学生对新的问题与旧的知识发生联系,让新问题与旧知识相互“碰撞”来重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避免问题设计落入过于“直接”误区。[3](P73-74)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探究展开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可以从问题中设计关键词,关键词既是提炼自教学案例又是诠释于活动主题的。通过关键词向学生传达有关活动主题的信息,将问题与活动主题紧密相连。例如,在“撕碎奖状的红红”的教学案例中,围绕认识“多变的情绪”这一活动主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红为什么会撕碎奖状?红红在撕碎奖状前后经历了什么?她体验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案例间接感受“多变的情绪”。这样的问题很显然是与活动主题紧密联系的。通过对问题的精细设计,实现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 体育实践课教案 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59
0 前言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经颁布,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体育新课程实施大讨论的热潮,其结果也带来了体育教案的不断推陈与出新,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教案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课程的体育实践课教案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说明一切毫无章法的教案都能适应新课程对体育课的要求。这是由于:体育教案的风格与形式,是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因而总是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既体育教案的风格与形式必须体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对体育课的要求。
然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13年以来,福州市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如何?是否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欲通过对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发现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编写的现状,为福州市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了福州市自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市、区级公开课教案75份。
1.2 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以求发现教案文本的特征。
(2)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以“体育教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有关体育编写方法的相关研究论文12篇,通过查阅《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书籍,了解关于体育教案编写的相关知识,为研究的分析做好理论的准备。
(3)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将其所体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比较,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发现福州市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文本中的问题。
(4)结构访谈法。为了解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编写的设计过程情况,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收集的教案中随机抽取15位编写者,对其公开课教案设计的过程情况进行结构访谈,访谈采用电话访谈和当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对访谈结果进行记录。
(5)数理统计法。对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与收集的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福州市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文本的客观信息。
对部分访谈结果的可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Pajet程序进行分析,以直观地展示体育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案设计时的咨询对象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材料的典型性分析
为了解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设计公开课教案的过程情况,以“您公开课的教案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是集体备课,有谁参与?”为问题,对15位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结构访谈,访谈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15位被访的体育教师的公开课教案,都是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参与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设计,即体育教师进行公开课教案设计时的咨询对象,主要有区市教研员、组内教师、兄弟校专家或其他人员,具体情况如图2。
从图1、图2反映的情况来看,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的设计,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都是在开课教师与市、区教研员以及开课教师所在教研组全体教师的集体备课下完成的,教案体现得是有代表性的教师的备课智慧,因此,从这个现状来看,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具备较好的典型性,能反映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普遍倾向与认识水平。
2.2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设计的现状
2.2.1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目标维度设计的现状
教学目标的维度是指教学目标内容的结构,它从总体上反映教学目标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对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的维度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从教学目标维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发展、教养”三维度,是我国全面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沿袭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维度,而随着教育社会的发展,美国布鲁姆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提出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度更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在1979年后,我国有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布鲁姆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度教学目标,然而,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因此,季浏等人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进行准确的逻辑分类,应根据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的设置来制定。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都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c,完整制定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应以领域为标准加以分类。①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计“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维度。
表1反映了75份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维度设计的情况,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其维度设计大部分停留在“教育、发展、教养”的三个维度上,少部分采用“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度,这与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阐述不尽相同。
2.2.2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目标描述的现状
教学目标的描述是指教学目标的书面化撰写,它反映人们对教学目标的本质认识。对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描述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在教学目标的描述方面,体育新课程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模式。根据体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体育知识的操作性特征,它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采取了以行为目标为主,并根据领域差异同时采用其他三种目标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尽可能外显化,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③以行为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描述方法,新课程认椋骸坝γ魅纺勘甑男形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学习结果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④
表2反映了75份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描述的情况,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 在行为主体方面,采用的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方式、在行为动词方面,采用的是模糊的和不易观察和测评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不符合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描述方法的精神。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设计,在维度设计方面,主要采用“教育、发展、教养”三维度设计;在描述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为行为主体、使用模糊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这不符合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3.2 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举办一些业务指导活动,组织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学习,以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2)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多参阅体育新课程的一些指导用书,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体育教育展望》等,并根据这些著作关于教案设计的精神来设计教案。
注释
①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
【关键词】活动设计类课程 分层 面批
一、为什么要实施分层面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由于周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导致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不足,加上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分化较为严重,就使分层面批学生作业成为一种必需的补充和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基本忽略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缺少思想互动、方法交流,继而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从业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加快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下,重视学生作业分层面批的研究,通过点对点的分层面批加强师生的共同研讨交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并突出培养学生分析、发现、探究等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无疑是一种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二)基于信息反馈的需要
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批改方式的调查,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批改不及时。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正确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强化,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失去了信息反馈的最佳时机。二是批改不科学。教师全批全改作业虽然花费时间多,但并没有达到批改的效果,既不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也无从知晓“为什么错”“怎么改”“怎么避免”,久而久之失去作业批改的信息价值。而通过分层面批以及批改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当面了解学生在教案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并展开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案设计的思路、方法,强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场景的“模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高作业的批改效率,最终使教师、学生受益,实现教学相长。
(三)基于情感交流的需要
照顾好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的幼儿,不仅要求幼儿园教师有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这样才能发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从而更加热爱幼教这个职业。但职校学生大多在小学、初中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长期受到批评、斥责和不公平的待遇,造成部分学生自卑、情绪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排斥心理。而通过作业分层面批,师生间可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中增进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师生建立和发展友谊,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细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二、如何实施分层面批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着眼发展”的观点,笔者在面批前后采取了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发展化、人性化策略,较为合理地解决了面批时间、对象、内容、方法、效果等问题,初步优化了师生平等的双向促进、双向反思的作业面批方式。
(一)面批对象的动态化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将学生分为领跑型(特点:有新意,有突破,设计上有亮点)、进取型(特点:勤于动脑,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机械型(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常使用模仿等机械的方式完成作业)、被动型(特点:需要老师的督促和压力)、厌学型(特点:拖拉、抄袭,应付了事)五种类型。在实际面批时,笔者遵循了动态化原则,又建立了“升层”“降层”制度。另外,笔者还灵活交替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分层、友伴分层或随机分层的方式。如授课初期,选用友伴分层的方式,减少学生初次面批的心理压力;当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逐渐显现时,选择同质分层面批,提高同层学生相互竞争的水平并提高教师面批效率;预约面批时,适当选择异质分层,通过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使各层学生得到不同锻炼。
(二)面批时间的多元化策略
实现作业面批关键是时间问题。在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是多元化策略:一是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课上作业面批5分钟左右为宜,适合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领跑型学生)。课下面批安排在课间、中午或放学后进行。课间时间大约5~8分钟,适合进取型学生;中午大约45分钟左右,安排3~4组学生进行面批,适合机械型学生或被动型学生;放学后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与学生深入交流找到问题根源,适合厌学型学生。二是早自习与晚自习相结合。三是预约与随机结合。在每次面批前制作《预约时间表》,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时间。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还可主动预约,优先面批。
(三)面批内容的差异化策略
要使面批有效,教师要精心“备课”。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精心设计面批的内容和侧重点,真正关注学生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批”。领跑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设计中幼儿的参与性,以及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进取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机械型学生:在面批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资料的合理运用和整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被动型学生:在面批时要减少他们的挫败感,重点引导学生克服完成作业中的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厌学型学生:在面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特质,适当降低标准,及时鼓励表扬。
(四)面批方法的发展化策略
评价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面批作业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微笑、赞扬和宽容播种“师爱”,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温暖和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师爱”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其次,关注学生设计思路,积极促使学生反思。在作业面批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可就一些问题展开探讨和争论,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更要注意方法传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教案写作技巧。最后,肯定学生作业亮点,激励学生持续提升。在面批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业中多样化的想法和亮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的作业创意。
(五)面批效果的人性化策略
1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学校办学方针制定的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根据《指导纲要》,通常将职校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分为图1所示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应包括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七个方面的要求;学期目标根据《指导纲要》要求对七大目标进行分解,如第一学年突出基础模块,第二学年突出拓展模块的教学;单元目标根据学情和体育运动特点对学期目标进行分解;课时目标则根据单元教学的进程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一节体育课要达成7大目标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科学、系统和递进地设计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教学计划,确保7个方面目标在2年半或4年半时间里饱满达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幸福奠基与服务。
2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识别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现分为以下课堂教学过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内容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
(2)帮助发展体能素质的田径类课堂教学过程,包括短跑、长跑、跳远、实心球等项目。
(3)有利于超越自然障碍的体操类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单杠、双杠等项目。
(4)弘扬团队精神的足球课堂教学过程。
(5)演绎精巧配合的篮球课堂教学过程。
(6)体现有序合作的排球课堂教学过程。
(7)娱乐中享受生活的乒乓球课堂教学过程。
(8)随意中增添乐趣的羽毛球课堂教学过程。
(9)表现美的形体的健身(美)操课堂教学过程。
(10)调动学习兴趣的新兴运动等课堂教学过程。
(11)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的野外生存等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是指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属性。固有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而赋予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所有者)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特性主要从教师素质、学生参与、教学器材、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识别。不同运动项目其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特性也各不相同,如田径其教学目标体现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覆盖跑、跳、投等内容。而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美)操和新兴运动其教学目标则体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注重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等内容。
3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建立
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目标。明确质量目标的测量方法,根据质量目标的分解(或分配),规定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的评价准则、统计方法和测量频次,明确测量人员和职责,建立整体的质量目标管理系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不仅包括教学结果质量目标,还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目标。其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主要指教学效果。以双杠组合及素质练习为例,其单元教学质量目标依据质量特性可分为以下几项。
3.1教学过程
(1)教案设计规范、完整。
(2)教学内容正确,符合课标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3)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
(4)教学组织正规、有序、互动效果好,按教案计划完成教学。
(5)教学时间控制得当。
(6)教学安全保护有效。
3.2教学结果
(1)运动参与:到课率98%以上,主动参与率80%以上。
(2)增强体能:通过上肢、腰腹力量和协调性等素质训练,95%以上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动作。
(3)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掌握率95%以上。(4)心理健康:95%以上的学生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养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3.3教学服务满意度
教学服务满意度:90%以上。
4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
仍以双杠组合及素质练习为例,其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方法。在上表监测人员中,除主管教学的教务人员和上级机关教学督导以及任课教师外,为确保教学质量目标评价的客观、公正,特别增加了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监测。
5中职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目标有效性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是指职校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并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程度。不合格品是指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质量特性未满足要求的单位产品,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学生身体重大伤害、课堂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视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不合格品。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效性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监测、不合格品控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