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范文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内部审计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篇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对内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定义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顺应外部环境发展,为内部审计职业界提供的发展指南。

1、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90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普遍加大。主要因为产品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扩张战略引起的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所有这些业务使企业经济交易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了,而相应的控制环节难以同步实施,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内部审计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定义提出了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

2、企业治理结构转变

西方国家为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活力实行的放松管制运动和随之而来的企业兼并浪潮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例如管理层的薪水补偿计划,董事会职能和结构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放弃消极投资开始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员工人力资本的激励等新兴的企业治理方式。作为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如何对企业治理方式提供有效的指引就成了内部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体现在新定义之中,即要求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企业改进“治理程序”。

3、企业内部组织战略重组

适应以上情况,许多西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纷纷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和调整,将一些非核心部分的管理活动转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承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并为组织增加价值、增强竞争力。新定义中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要求,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突出其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补肾活血汤;慢性心力衰竭;脑钠肽;血管内皮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病的严重阶段,尽管多种现代医学技术包括药物、手术等广泛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但发病率、死亡率仍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就诊并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所有入选患者符合《临床心脏病学》[1]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辨证属肾虚血瘀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69.02±10.40)岁;病程7.4年±5.8年;冠心病3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0.09±11.20)岁;病程7.2年±5.7年;冠心病3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及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汤:制附子10 g,补骨脂15 g,熟地20 g,山茱萸20 g,党参15 g,黄芪15 g,丹参20 g,赤芍15 g,葶苈子15 g,大枣10 g。水煎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12周。用药过程中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NYHA心功能分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无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见表2)

2.3 两组血浆BNP、ET、NO水平比较(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为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和心室重塑。脑钠肽是由心室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心脏激素,具有强大的利尿、利钠、扩血管、抑制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和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对于调节人体心血管的自身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心室由于血容量增加或压力过度时,刺激脑钠肽大量分泌并释放到血液中,心衰越重,血浆中的脑钠肽越高。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细胞内膜的屏障结构,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内源性物质如内皮素、一氧化氮等具有调节血管活性的作用。内皮素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并抑制心功能;一氧化氮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增加,一氧化氮减少,导致循环阻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而加重心衰,同时内皮素使心肌组织纤维化,心肌肥厚导致心室重构。因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和心室重塑[4]。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心本乎肾”,本病多为中老年疾病,肾气渐衰之时,且久病必及于肾,故本病病位虽在心,其根源在肾。肾气虚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每致气虚血瘀;肾阴亏虚,营阴暗耗,血少脉涩;肾阳虚衰,心失温煦,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心脉瘀阻。故本病基本病机是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病根源,由其导致的瘀血内阻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治宜补肾活血、化瘀利水。补肾活血汤由制附子、补骨脂、熟地、山茱萸、党参、黄芪、丹参、赤芍、葶苈子、大枣组成。药理研究证实,附子主要成分乌头碱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左室射血分数增加[5];还可以改善左室重构,有选择性的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的作用。补骨脂、熟地、山茱萸等补肾药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尤其对衰弱心肌的作用更强,并能调节心脏功能和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党参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6]。黄芪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明显改善左心功能及排出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左室重构;还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如内皮素,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7]。丹参、赤芍能改善血液流变性状态,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炎,保护内皮功能[8]。葶苈子含有强心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传导速度,对衰弱的心脏能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素G相似,且作用时间快,同时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和平喘镇静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补肾活血汤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内皮素水平,升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补肾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脑钠肽浓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且副反应小,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731276.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57.

[4] 王智.参麦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其对NO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12(20):333335.

[5] 贾进辉,封丽华.真武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0):3296.

[6] 林凯旋,陈翊.益气活血法改善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脑钠肽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9):16141615.

[7] 陈国刚,谢旭东,陈红娟,等.黄芪对内皮细胞数量与功能及其iNOS的影响[J].中国药理与临床,2007,23(6):4750.

篇3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14-02

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实施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枢纽地位。内部审计监督覆盖医院财务、业务和管理活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强化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对内部审计定义理解不透彻、内审制度不健全、工作性质不明确、监督机制缺失等方面原因,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医疗系统开展得不是很好。

误区之一:科室设置是健全机构的要求

随着医院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外部监督力度逐步加大,为迎接外部检查,做好对口接待,或医院在某一级档次上的机构设置有此硬性要求,医院领导就会考虑设立相应的科室,医院内部审计科就此应运而生。因此,审计科作为医院的职能科室在其制度建设、工作性能等方面存在很多欠缺,未能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方面应有的职能作用。

医院是否应设置审计科呢?1994年8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内部审计制度。2003年3月,国家审计委员会规定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就是说,医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要求;二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对加强管理意义重大。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其形式上的独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审计,如果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如外部审计,那是十分荒谬的。医院要积极宣传和倡导树立内部审计新概念,正确理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1.预防保护作用。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会计部门工作的监督,有助于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损失,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2.服务促进作用。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情况,工作便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可在企业改善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评价鉴证作用。内部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随着企业单位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增多,对各部门经营业绩的考核与评价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各部门活动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和意见,起到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误区之二:审计科就是“养老”的地方

从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配备的人员来看,未按科室设置要求和目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人员配备不足。总认为内部审计科室属于行政管理后勤科室,不属于创收科室,是吃“闲饭”的科室。

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不对口。一般由临床退伍下来的高年资护士长担任。

3.业务素质低下,不能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配备的人员学历不高,既不懂审计,又不懂财务,更不懂医院管理。

4.与其他科室合并设置,不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般审计与审核、物价、财务、纪检或监察部门合并为一个大科。

据国家审计委员会对72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人员配备不足占42.88%;专业技能缺乏占26%。审计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提高其在政策、业务等方面的水平,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一是选拔懂审计与财务、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性人才。根据目前单位人员结构和素质,尽量派选综合素质高,实际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

二是通过培训和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但要熟悉财务和审计业务,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能资格化的专业队伍。

三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建立审计数据库,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

四是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内部审计服务于单位发展的意识。

误区之三:内部审计就是查处违法违纪违规

说到内部审计,人们很容易将之与外部审计联系起来,与纪检监察部门等同或功能相混淆,不自主地将单位自主经营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立起来。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查处违法、违纪、违规,到那个科室联系业务,很容易让其他人误会到该科室是不是在经济上有什么问题,本科室人员也感到十分不爽。其实,这是由于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功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次上,是对内部审计定位上的一种认识错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第七次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Sawyer)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咨询师,而不是内部的冤家对头;是家中的贵宾,而不是街上的巡警。他不仅要寻找那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而且要为改善企业内部业务活动提供指南;他不是处分众人的事后诸葛,而是鞭策人们励精图治的咨询师,他不仅关心事情是否做得恰当,而且关心该做的事是否做了。

审计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发现问题,不在于解决问题;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内部审计更可能通过专注于确认作用来增加企业价值,而不是通过更多地开展咨询活动。

内部审计应当提供建议,挑战并支持管理层作决定,而不是他们自行作出风险管理决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为管理层就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确认。

误区之四:领导安排审计工作

因对内部审计概念理解的错误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性质理解错误。主要表现在:

1.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2.领导安排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以领导主观意志为准,乱“审”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反间干群关系,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

3.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无内部审计计划,工作随意性强,没有采用系统的方法评估和确定内部审计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

内部审计涵盖内容很多,审计范围不是越广越好,应当依据相关性原则,从审计范围责任的性质和责任大小把握审计重点,切实选择能准确、客观恰当反映或体现内容或事项,有效地揭示问题,不应面面俱到。根据审计范围和审计结果,建立科学公正的责任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计划流程,化解审计风险,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工作计划,下达审计通知,开展现场审计,撰写工作底稿,交换意见,审计报告,后续跟踪审计。

任何活动只有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才能为组织所重视,才能生存下去。没有审计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审计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要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转移,审计目标从偏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转向经营审计和效益审计。

审计方法要向风险导向转变,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的方法。

根据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重大决策程序。重点:重大决策是否经过必要的程序:集体讨论、市场调研、成本分析,以及科学分析预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收款环节。重点:收款环节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存在,防止不法分子有空可钻,造成单位经济损失。

三是大型器材购买环节。重点:大型器材购买环节购买事实是否存在,质价比、性价比如何,是否经过招投标程序,事前考察、谈判以及合同签订、付款环节是否分置。

四是基建工程。重点:基本建设投资程序是否合规,招标、投标、集体研究、工程监理等环节是否规范,增加操作上的透明度。

五是医用材料以及药品采购程序。重点:医用材料以及药品采购是否有相应的规定,测试制度落实,有无违规现象存在。

误区之五:缺乏质量控制机制

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遵守不规范,内部审计准则不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发挥内部审计在管理上实施监督和推动作用。因此,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引导和督促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在领导干部管理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作用。

二是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自我评估,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处理好审计人员、被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派人员等三方管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是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通过机构重置和机构改革,逐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并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真正做到人员机构独立、业务独立、经费独立。

四是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审计立项的协同共享信息平台。建立自动关联的数字化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模型。包括审计项目的目标、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分工和审计时间安排等内容。实现审计结果载体模板化和审计方法科学化的结合。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在线管理、控制和考核,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柔坚,李海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审计,2013(8)

[2] 周立云.利用信息化,解决内部审计项目质量问题.中国审计,2013(8)

[3] 王桂连.企业内部控制软控制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5)

篇4

虽然有些企业也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它隶属于风险管理部门,向总经理报告,并不具有独立性。比如风险管理部门针对某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后发现投资的风险太大,认为不应该投资,但总经理好大喜功,觉得项目可行,并促成项目的实施,所以此时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风险管理部门,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向董事会报告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就可以增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尚待加强

我国的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只有几年的时间,企业各阶层对风险管理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也缺乏风险意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被动进行,而不能主动进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定性分析法,而不是定量分析法,使企业不能正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二)内部审计职能范围较窄

在西方国家,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其内部审计的类型多样,把经营管理审计作为重点,辅之以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这两种方法。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处于财务导向阶段,很少涉及管理审计和业务审计。虽然有些企业还涉及经济效益审计,但相比于西方管理审计,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以提供确证和咨询服务为主,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及控制方面的资料,以增加企业价值。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种能够防弊兴利和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因而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备管理、法律、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其是否具有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财会专业出身,其他专业的比较少,这样就不能适应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

(四)审计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迅速,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的前面,而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电算化操作还很陌生,多数审计工作仅仅只是传统的手工查账,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审计方法的落后,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

1.加强宣传

人们常说:审计难、处理更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审计的理解,认为审计就是查查账,收几个钱了事,没有把审计与监督联系起来。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靠宣传,加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让大家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事业单位增强自主性的要求,也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2.转变观念

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观念、道德品质和对信息使用的态度以及对遵纪守法的认识也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如果企业管理者在股东利益、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方面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息进行披露,那么,内部审计自然而然就会被重视,就能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其企业目标。宣传可以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胜任能力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

可以根据IIA创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难度,提升整个内部审计行业的素质。

2.改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以前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应由单纯的财务人员构成转变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结构。如何完成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转换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术及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在内部审计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的影响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知识构成上实现多元化,除了要掌握会计、审计、法律、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当熟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企业应当抓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其及时掌握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提高整个团队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篇5

一、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所做出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并且规定“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显然,该指引所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特指企业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做出的自我评价,笔者称之为狭义的内部控制评价。实际上,就字面意思而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并未限定谁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除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的自我评价,企业主管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其他独立主体也可以对该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这些评价构成“广义的”内部控制评价。

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内部控制评价,自然而然离不开“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二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用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个规定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主体,接受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即“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就是审计指引定义的内部控制审计。不可否认,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本质上就是对内部控制做出的评价,属于“广义的”内部控制评价的范畴。

由于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从实施主体、目的、评价程序与方式方法都有不同,所以这两个“评价”工作由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两个文件做出规范。内部控制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由企业自己完成,董事会对内控有效性所做评价负责;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特定的外部评价形式,由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注册会计师对内控有效性发表的意见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把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混为一谈,很容易将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混淆。

二、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监督

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其中,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所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必然要熟悉“内部监督”。比较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监督的概念,发现两者的核心内容都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重复劳动?

笔者认为,企业家们的困惑一部分来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部监督”两个概念客观存在的模糊性。第一,两者都是自我评价,两个定义没有强调彼此差异;第二,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内部监督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要素,基本规范第六章还详细列出了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内容,可以说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一部分。但所谓内部控制评价又不存在日常评价与专项评价之说,而且,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还包括对“内部监督”的评价,如果套用内部监督的概念,内部控制评价是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这个表达确实不好理解。第三,在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出现在第五章“内部监督”部分,又让人感觉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监督的一个部分;但是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对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明确表达了对包括内部监督在内的五个要素进行评价的思想,似乎不宜将内部控制评价视为内部监督的一部分。

虽然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无论是条文安排方面还是概念的逻辑关系方面,都有可进一步探讨之处,但是规范体系对企业做的事情表述得很清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设置内部监督机构、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还要根据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的要求,对包括内部监督在内的五要素进行自我评价。

三、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家们实施内部控制无法回避的有一个概念。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给人的感觉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内容是“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监督”的定义“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本一致。内部审计定义中还涉及“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而内部监督同样也包括业务活动控制、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在专业机构给出的定义里,内部监督、内部审计就像一对双胞胎,难怪企业家们会惊呼“分不清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的区别”。

另外,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显然,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企业内部监督的主体主要就是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也就是说,在实务工作中,内部监督主要也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完成。考虑到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两个定义的高度近似、实务工作的密不可分,因此有的人干脆把两者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统称“内部审计监督”。

但是,两者合二为一并不能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这一规定明确表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得负责该单位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是独立于内部控制系统之外的一项审查评价活动。因此,内部审计当然也独立于内部监督之外,完全不是一回事更加不能相互替代。企业家们的困惑由此产生: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而《审计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四条也要求“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而且,后者规定两个系统必须相对独立,未必企业必须、且确有必要同时搞两套功能近似的内部管理系统?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监督)都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整体上属于企业内部事务,由企业自主决定如何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国家可能通过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单位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等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由民间机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由国家五部委联合,对相关企业具有强制力。因此,某一企业是否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应视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主管机关的要求而定;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自主决定开展或者不开展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

四、分属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审计”

企业家们的困惑还来自扑朔迷离的两个“内部控制审计”。一是如前所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依照有关法规制度和审计指引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审计;另一个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二条提出的,“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虽然两个都叫内部控制审计,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前者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本质上是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评价;后者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内部审计评价。为便于表达,笔者将前者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将后者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

企业家们由此产生的又一个问题: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同为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的自我评价,应如何看待两者关系并组织实施?笔者认为,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织安排内部控制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然后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分别做出评价即可。不过,由于两者都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的自我评价,评价主体、对象、采用的方法、评价的用途大同小异,在技术上可以相互借鉴。

五、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实施

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等几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归根结底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实施。如何看待并处理好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工作,既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

文献对于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有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是,认为两者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不存在谁主谁次、谁包含谁的问题。如,田彦霞在《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中提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张先治、孙文刚在《论内部审计与管理控制的协调》中提出,内部审计与管理控制通过相互的推动作用已经耦合在一起。第二种观点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如,胡以亮在《构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中,用北京市燃气集团构建的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框架为例,论证了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观点。陈文铭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探讨》中,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开展业务活动;第二个层次是财务部门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也是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第三种观点是,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对象和内容。唐兆珍、何旭平在《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关系探微》中提出,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产品和对象,主要依据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都是将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工作内容。第四种观点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独立体系。如,王华在《试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中提出,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独立存在。

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实际工作中也都存在这四种做法。但是,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概念;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表明,两者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中,还是内容和形式上,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按照目前主流的表述,两者都将促进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目标(或者目标之一),对于组织而言,这就是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两者采用的方法并不存在绝对的边界和特殊范畴,而是都处于不断借鉴、吸纳、丰富和完善过程中。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工作组织非常接近,两者发挥的作用也基本同质,如果已经实施了内部审计,也许稍加改造就能符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反之,如果有效实施了内部控制规范,很可能只要略微调整,也就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在已经开展的内部监督、审计或者其他控制活动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方面或者自身需要做出适当完善,就能较好地实施内部控制或者内部审计。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同时组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两套系统,也能够承受相关成本,那么也可以设置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分别开展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换一个粗浅的说法,如果实施有效,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无需改头换面就能做到对方能做的事。

篇6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

?P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9-1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15,17-18];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19-21];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0-21];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14,22-25];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个性措施的情形较为复杂,本文不展开讨论。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9-11],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P,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

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

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 ①。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

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25-26]。

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20]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

篇7

摘要:内部审计增值作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内部审计增值能否真正实现,影响内部审计增值实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内部审计增值面临的问题等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灵魂,渗透于内部审计始终。因此在探讨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基于此,本文就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增值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增值

一、引言

内部审计的实施是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检查被审计部门或者单位出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咨询和有效的分析,使企业或者被审计部门的经营管理方法、风险控制系统和治理机制得到规范化。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在保证所执行活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提高企业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价值,使企业经营管理更有效率。在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义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曾指出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增加价值,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内部审计随着现代企业的变革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质的转换,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监督检查活动,实质上是在监督检查完企业或者被审计单位之后,再对审计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给企业和其他各部门带来警示作用。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企业或者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制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时,也提出内部审计的发展应该从传统的监督检查目标发展到为企业服务增值为目的。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企业控制风险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有效地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并且能够经济地整改以达到使企业价值增加、经营改善的目标,真正实现向“服务主导型”转化的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在我国实施已经将近30年,但企业组织内部审计增值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审计的工作质量即审计成果的使用效益更是微乎其微,屡查屡犯现象仍较为严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核心,应用于内部审计的始终,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客观公正的结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完整可靠。但是由于对独立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导致被审计单位排斥和抵触内部审计,这种不和谐的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影响不能忽视,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针对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增值的双重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为实现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增值的目的,保持独立性原则检查被审计部门或者单位出现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咨询和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的标准化程度,通过改善使企业或者被审计部门的经营管理方法、风险控制系统和治理能力得到规范化。与此同时,判断企业内部是否经济合理地使用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我国颁布的审计法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各项章程规定中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相关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界定。

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条例进行整改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值的概念,这标志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纪元,其实内部审计的内容一直都体现着为企业和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增加价值的内涵,只是由于所处的企业环境和社会背景,这种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被相关人员所了解和接纳。该定义的出现对内部审计增值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和明确,旨在使相关负责人和部门领导能够重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从而使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更有效率地执行管理和决策,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含义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并整改问题,不隐藏不舞弊,真实地记录问题所在。这种独立性可以通过内审的组织结构设置和内审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来体现。内部审计部门的构建要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即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不能同时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同样负责内部审计的相关人员也不能同时负责其他部门的工作,否则会导致不客观的审计结果,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独立的精神状态,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包括环境和人为行动的影响,不受经济利益的诱惑或者趋使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很难,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切实达到企业最初设置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涵义

内部审计活动为企业增加价值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要保证内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内审工作执行过程的标准化,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内容可靠完整。与此同时,内审人员要具备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独立的精神状态。其次,企业相关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认真分析问题所在,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应该进行汇总、报告、分析,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通过真实客观地反映内部审计结果,传达给企业管理层,以便提升企业价值,达到增值的目的。

四、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增值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实现包括审计组织机构建立的独立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神独立。笔者针对这两个层面系统分析其对内审价值增值的促进作用。

1.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对内部审计增值的促进作用。内审组织机构设置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只能执行审计工作而不得干涉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或者是内部审计直接负责人是上级领导部门,与各个平级部门不相互干涉业务。如果隶属于上级领导,独立程度取决于所隶属领导的职位和级别,如果领导的级别很高,则相应的内审的独立程度也就越高。为什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关?这就说明了制度对于权限的规定,限制了审计人员以及被审计单位或者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由于制度的规范化设置,能够使内部审计程序比较规范,审计结果的规范化程度也比较高。与此同时,高级别的领导具有充分的决策权力,在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领导可以对发现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通过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合理利用,能够促使企业管理层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的业绩。

2.内部审计人员精神独立对内部审计增值的促进作用。只有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审工作的过程中,恪守职业操守和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任务,不存在的行为,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诱惑,能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负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审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可靠性,当企业管理层以及相关负责人依据内审结果做出决策时能够保证决策的可实施和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在分配工作或指定相关的审计人员时,要判断可能出现的利益以及相关性冲突,同时实行定期换岗的制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阻碍内部审计增值

独立的内部审计活动能够保证内审的结果真实可靠,但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由于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加之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单一,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对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1.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片面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就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而且确保记录的资产负债表等各种账表的完整与真实,不存在舞弊行为。企业其他部门的人员会认为内部审计就是通过刨根究底查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并且把问题报给上级领导,影响他们个人以及整个部门的绩效考核,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致使他们不支持、不理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甚至产生矛盾,导致内部审计任务不能顺利的完成,内部审计与内审增值的目标差距甚远。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认真分析和整改,导致内部审计不仅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甚至会使企业产生损失,包括审计员工的住宿费、差旅费等。

2.审计范围愈趋广泛与审计机构单一的矛盾,阻碍内部审计增值。内部审计不仅要保证报表内容的真实可靠、账表之间勾稽关系明确,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管理者更有效地经营企业,提升企业业绩并能增加价值。这说明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从原来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经营合规性内部审计,审计从企业账务合理合规逐渐伸展到企业经营管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审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企业的经营流程、生产管理、销售业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当前的内部审计人员的标准与之还有差距,有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审计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审计意见,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五、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建议

(一)鼓励各部门骨干参与内审工作,为内部审计增值提供保证

领导的态度是否明确和坚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执行力。只要是领导重视的审计工作,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部门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被审计部门通常不能很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执行,主要原因在于对审计工作理解不够,要想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理解、配合与支持审计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参与其中,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审计需要,鼓励干部员工在内部审计部门挂职。

一方面,这种挂职不仅能促使其他部门和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了解,而且由于相关项目工程的骨干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自身项目的执行情况要比审计人员了解得更清晰,他们能够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直接合理的解释,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给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宽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熟悉整个组织的流程,改善组织的管理。

另一方面,可以让各个职能部门领导在参与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更具有全局观念,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各个职能部门能够以大局为重,不再,部门的经营管理绩效和部门人员的业绩都会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挂职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双赢策略,被提拔的骨干员工以及所属的部门能够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通过全局的观点来引导和推动整个部门的工作,从而使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业绩也会逐步提高;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可以通过与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交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学习的机会,而且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二)完善各部门和下属企业管理流程,促进内部审计的增值

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是否规范,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效率,进一步影响企业的价值增值。但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流程是否规范,取决于内部审计的指引。内部审计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改善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流程更加趋向规范化。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善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产生,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此时内部审计能够间接性地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绩效。

加之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广泛,对管理流程的认识也比较多,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内审人员能够针对发现的问题与下属企业相关人员或者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并进行优化完善。此过程需要专注问题出现的关键点,在关键点处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流程,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管理风险,从而提高效益。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只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不需要全覆盖式地进行调查,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节省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三)采用合理的考核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增值

企业考核机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各个部门的潜力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促使各个部门和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实质性进行判断,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原来的制度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并不是因为员工的违规因素而引起的,所以此时的最佳策略就是和相关负责人探讨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对策,消除问题,只要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认真执行整改方案,就可以不将这些问题作为考核的依据。

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将全年甚至将近几年的审计内容和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整改措施,对其他部门和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真正做到将审计的成果进行合理的消化和利用。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会面临一些阻碍,但是只要管理层能够重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么实现由监督管理型内部审计向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指日可待,从而真正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詹一萍.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3,(06).

[3]梁正英.论内部审计增值服务[J].商业会计,2013,(24).

[4]邹娟.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分析[J].财会通讯,2012,(21).

[5]张爱辉.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2,(08).

[6]许平彩,叶,唐雪翠.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企业经济,2011,(03).

[7]沈静秋,殷丽丽.基于企业目标视角的内部审计增值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0,(11).

[8]陈留平.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

[9]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J].审计研究,2008,(06).

[10]韩晓梅.浅议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涵义与实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05).

[11]LightenS,Bushing J G.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the effort to improve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J].Ohio CPA Journal,2000,(10).

篇8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00-01

1 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独立性及权威性不强

为了充分发挥和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部分医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法规的规定,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比如有的医院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会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个别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医院设置的内审机构只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需要,而不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平时对内审机构重视关心不够。这种设置方式,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强,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2 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对象过于局限及人员的素质较差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从发展方向看,医院内部审计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转变,向单位的业务经营领域及管理领域扩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目前医院内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本单位财务机构调配过来的,显然适应不了现代医院内审的需要。

1.3 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方式过于单一及职能的不专

当前,在各单位中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给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内部审计要求。虽然各大医院都设置了内审机构,但由于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审计任务不大,这样无疑弱化了内审的职能。

2 控制审计风险、搞好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审计工作的重点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范和控制。

2.1 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在审计内控制度建设上,我们没有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但影响到医院内部自身的形象,也缺乏对内审人员审计行为的制约,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规避。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制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对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内审部门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2.2 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内审范围

在审计工作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医院职工对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甚了解。接受审计的部门和个人戒备心理比较严重,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此的外部工作氛围,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风险也就上升了,所以向广大群众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树立新的审计理念扩大化展内审的范围参与单位有关重要活动。

2.3 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

注重多种形式的汇报和通报会议,重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针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在医院领导的直接组织和参与下,经常召集一些会议促进内部规范管理、增加效益的共识,增强部门之间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的认同。

3 结束语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加强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监督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9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1 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独立性及权威性不强

    为了充分发挥和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部分医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法规的规定,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比如有的医院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会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个别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医院设置的内审机构只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需要,而不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平时对内审机构重视关心不够。这种设置方式,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强,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2 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对象过于局限及人员的素质较差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从发展方向看,医院内部审计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转变,向单位的业务经营领域及管理领域扩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目前医院内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本单位财务机构调配过来的,显然适应不了现代医院内审的需要。

    1.3 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方式过于单一及职能的不专

    当前,在各单位中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给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内部审计要求。虽然各大医院都设置了内审机构,但由于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审计任务不大,这样无疑弱化了内审的职能。

    2 控制审计风险、搞好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审计工作的重点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范和控制。

    2.1 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在审计内控制度建设上,我们没有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但影响到医院内部自身的形象,也缺乏对内审人员审计行为的制约,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规避。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制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对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内审部门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2.2 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内审范围

    在审计工作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医院职工对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甚了解。接受审计的部门和个人戒备心理比较严重,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此的外部工作氛围,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风险也就上升了,所以向广大群众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树立新的审计理念扩大化展内审的范围参与单位有关重要活动。

    2.3 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

    注重多种形式的汇报和通报会议,重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针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在医院领导的直接组织和参与下,经常召集一些会议促进内部规范管理、增加效益的共识,增强部门之间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的认同。

    3 结束语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加强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监督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10

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包,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有一系列优点,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同企业能否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应认真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优势分析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保证上市公司审计职能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独立性越高审计效果越好.因为外部的审计人员和上市公司管理层没有经济利益联系,他们会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完成本职工作,不仅不会受制于于公司的所有者同时独立于经营者,外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天然优势使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更可靠。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定期更换审计人员,减少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建立密切联系的可能性,降低舞弊风险。使审计人员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内部审计

(二)促进内部审计技术改进

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内审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因此不太重视,并且审计业务不属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层通常不会花费过多的人财物在这上面。这就导致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素质较低、审计水平不高。而审计业务属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业务,为争取市场占有率,抢占更多的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会不惜重金对内部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拥有独特的优势。通常来讲,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人员审计水平较高、审计经验丰富。聘用外部的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和外部审计人员的配合还会提高他们的审计技术水平,拓宽他们的眼界。

(三)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由于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核心部门,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多数企业不会向内审部门投入充足的经费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人员素质不高,会导致审计质量低下,审计失败的局面。由于内审部门在企业结构中的特殊性,它的职责是应该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经营中的?L险,但由于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都与企业其他的部门和人员有联系,这些会使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时反而沉默不语。外部审计机构独立于企业,因此和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外部审计人员会客观的看待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审计业务是他们的核心业务,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由外部专业机构进行的审计可以有效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节约企业费用

企业的审计业务已由传统单一的审计业务向管理咨询业务和内部风险管控业务过渡。这些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需要懂财会、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知识架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费用,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审计成本。当企业对内部投入的费用高于向外部购买所需服务时,企业会选择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可以降低企业以下的费用:减少雇佣和培训费用。节约软件技术开发的成本。降低成本。会计师事务所是专业的服务机构,可以将审计技术开发、审计软件更新的成本分摊到所服务的企业身上,企业在同等成本下可以享受到高效或等效的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客户也会降低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费用,使企业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应考虑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劣势分析

内部审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然审计职能也可由其它许多部门履行,但内部审计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职业组织,常常设置在企业内部,非常强调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一般认为,企业内部全职的内审人员能够融入和吸收企业文化并以此来理解经营风险和潜在的战略效果。而且,由于不断地参与企业经营,他们能够理解对控制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内部关系。另外,以他们的分析为基础的管理决策的成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虽然我们承认外聘人员受到的市场驱动能够提高其审计服务的总体绩效,以有效地增加企业价值,但在分析内审部门的战略优势时,管理层应考虑内审外聘的以下几点劣势: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导致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缺乏责任感;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外部咨询机构可能会丧失独立性;企业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企业将失去一个颇有价值的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问题;会使内部审计职能失去灵活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在决定向外购买内部审计服务之前,应该认真仔细地评估自己的需要。内审外聘并不一定将整个内审工作全部交给外审人员,而是将特定的功能或某一部分承包出去,使得企业自己的内审队伍与外部审计并存且互相合作。因此,企业应保留一个规模合适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在需要的时候聘用外部人员,将更为经济、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篇11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95-02

一、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必要性和难点

(一)必要性分析

1.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内部部门,需要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国有企业管理保持同步运作,实现整体效能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不应把审计业务开展的相对独立性推理为不被考核和评价。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实行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以进一步落实内部审计部门职能。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提高职能和工作质量,提高监察人员的工作素质。

4.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或部门工作一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只有经过质疑、评价,才能体现出其工作价值。

5.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应把部门目标融入企业目标,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工作,以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难点分析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来客观地评价内部审计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组织价值的增值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内部审计的产品是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建议书、决定书、内部审计汇总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它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控制都是间接发挥作用的,较难准确量化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和“降低风险水平”中发挥的作用。况且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业务部门是否采取内部审计建议并整改落实。

2.不能简单设置考核指标,考核面也须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企业一般会简单地使用内部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审计的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

3.目标体体系缺乏应变性,不能及时反映内部审计在不同时期因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转换工作重心。

4.考核关系不够合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面向企业内部提供的监督和管理服务,对于服务质量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如采取360度打分原则,被审计部门作为质量评价主体,易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5.许多内部审计项目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不同的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对象和内部审计目的等,都决定了每次内部审计有不同的特征,所心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就缺乏涵盖度。且内部审计的贡献一般都具有长期性,而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段为周期,考核时很难兼顾各周期之间的联系,无法全面评估长期性业绩。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的理论依据

如何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首先要解决的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评价。本文从“目标论”、“过程控制论”和“发展论”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过程控制和促进企业效能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评价内部审计工作。

1.目标论。“目标论”包括了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三是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目标。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项目的目标管理工作,内部审计相关方的评价既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有重合的目标要求。

2.“过程控制”论。“过程控制”论也包含着三方面的过程控制: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制订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三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内部审计过程管理控制的质量感知。采用过程管理控制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企业加强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办法,是对目标管理的完善,也是目标管理的措施,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一是制定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

3.“发展论”。“发展论”也包含着三方面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在多大程度上以内部审计建议为动力,举一反三地、全面地对其企业管理制度和活动进行反思和整改,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内部审计工作,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应该既是“规则专家”,也是“效能专家”;既要加强制度管理,也不能迷信制度管理。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是内部审计机构、部门和人员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标。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途径

(一)工作标准模板和评价模板设计

就工作内容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机关工作一般有事务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和专业业务管理,都可制作规范的工作标准模板,对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既要求体现出完成目标的工作步骤,也能反映出对工作目标的认识理解水平,还能反映出实现目标的过程。

1.制订事务管理工作标准模板,明确工作范围、内容、量化指标、责任人和落实途径。

2.制订专业行政管理工作专项工作标准模板,在制订绩效目标、绩效要点、完成时间、责任分工等内容时,清晰地反映出可评价的内容。

3.制订非专业工作的专项工作标准模板,从组织工作、学习情况和后勤保障三方面设计工作标准模板,分别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二)内部审计全面绩效考评内容体系设计

绩效考核内容设计一般要回答六个问题:考核什么、谁来考核、何时考核、为何考核、怎么考核和何地考核。按这六大主题来设计业绩考评体系。

(三)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承担以下几类工作:一是专业工作;二是行政组织工作;三是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工作绩效目标和要点,设立目标值,并依据年度计划,进行月度分解,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

按照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绩效管理分布表确定的工作类型、内容、绩效目标、目标值、分数权重和考评分。

(四)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量化的主要方法

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法、刻度值法、瑕疵法等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进行量化。

(五)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审计

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重大,职能上重监督、轻服务,独立性不够,作用和性质在理解上不准确。只有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建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培养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人才,提高审计质量,认真开展内部审计自身有效性评估,才能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评价和鉴证的作用通过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遵循性、健全性的评估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方案;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消化不利因素,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联营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保障企业根本利益;对任期内企业负责人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2)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履行和完善。

(3)控制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及时、正确、合理合法的反应事实,披露经济活动中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企业财产和利益;配合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1)内部审计缺位现象严重中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人员较少,有些企业往往不单独设计内部审理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是由财会部门调入或者由财会人员兼任,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部审计缺位严重,很难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与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结合在一起;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规定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发现有重大问题,可以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导致多数内部审计偏向于其利益有关的一方,很难保持甚至失去客观性和独立性。

(3)企业环境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产生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所在单位可以掌控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能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自律程度。

(4)内部审计职能重监督,轻服务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实现风险防范作用、企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在正式文件中,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强调“事后监督”的多,提倡“事前、事中监督、服务”的少,这种过分强调事后监督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改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的措施

(1)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并对董事会负责,实现超然独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中小企业应彻底改变内部审计机构于财务、纪检等部门合并设置的现象。

(2)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应有职能,对本企业及子企业的财务预决算、资产质量、财务收支、经营绩效、内控机制、项目建设或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督。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改进,起到防止、发现和纠正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修复和自我完善。

(3)切实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随着内部控制的建立,为了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应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防范风险、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和各项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强化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应加强对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严格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开展会计系统控制的再监督,完善财产保护控制制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篇13

一、对内部审计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内部审计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内部审计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模式一般由审计定位与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审计定位决定了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又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促进审计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的贯彻执行,从而进一步体现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二、明确内审定位,创新工作思路

审计定位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经过内审工作实践,我们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内部审计是企业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企业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围绕企业的内在需要,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应当通过审计这一特殊的工作方式,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实现“审计―控制―管理”的协调统一。

为了体现内审定位,必须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和观念上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审计定位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审计目标实现以查错防弊为主向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三是审计方式实现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进行全过程审计监控;四是审计职能实现从就事论事的单纯性审计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的转变,逐步扩大审计内涵,丰富审计信息;五是审计成果实现以追求单纯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综合效果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提升内审工作的综合价值。

审计思想观念的五个转变,实际是要求审计人员重新审视内部审计定位、审计职能和审计成果的体现,重新明确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程序的内容,在思想观念和审计方式上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推进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

三、改革审计基本方式

为了体现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在审计实践中应当通过改革和调整审计方式,逐步建立“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程审计监督格局。

(一)立足内部财务信息的审计监督。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网络化已普及应用的实际,通过改革现行财务审计的基本方式与手段,探索和推行财务审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网络在线实时审计”等,逐步实现“动态监控、过程跟踪”的财务审计格局。这种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财务信息进行事中监控的基本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作用,应当是财务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立足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企业资金特别是对企业流出资金的载体――各类支出性经济合同,通过探索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招投标审计,实现“事前参与”;通过结算付款前审计,实现“事中监控与事后评价”。这种以资金流为基本点的审计方式,是防止企业效益流失,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果的直接体现。

(三)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监督。通过探索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等,对企业重要经营领域进行管理审计。诸如经营成果考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等,对企业重要经营行为实现“事后评价”,从而将内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通过改革上述各个领域的审计基本方式,使内部审计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实现全过程的审计监控,能够更好地体现内部审计的基本定位与指导思想。

(四)保证措施。为了使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式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审计保证措施。实践中,应当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来达到这一目标。

所谓“制度化”,是将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在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如企业审计管理办法、财务审计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合同审计办法等,直接明确审计的有关规定;二是通过与其他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在企业专业领域或其他管理部门的专业制度中明确审计规定的条款、环节。如在合同管理办法中明确审计条款、在干部管理办法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条款、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中明确经营成果考核审计条款等,作为审计制度的补充或辅助。这两种方式相互响应、互为补充,将内部审计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为审计工作开展奠定制度基础与依据。

所谓“程序化”,是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在各个管理或作业流程中落实审计环节,使内审成为企业重要管理或作业流程中的必经程序。如在企业主要经营领域中,建立“财务决算,不审计不决算”、“专项费用,不审计不认可”、“经济合同,不审计不签约”、“资产损失,不审计不核销”、“业绩考核,不审计不兑现”、“基建工程,不审计不结算”、“对外结算,不审计不付款”的关键控制点,由内部审计承担监控职责,使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得以确立,通过“控制”使内部审计达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

篇14

一、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认识不到位。从我国国企内部审计的实践来看,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并没有充分的理解认知,这是约束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企业内审人员对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不到位。受制于历史因素,很多国企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疏于学习,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过于传统,依然把合规性的财务审计作为主要工作,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为企业增加价值,几乎很少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

第二,企业管理者对审计的增值功能理解不到位。很多国企的管理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把内审部门看做纯粹的成本中心,只能查错纠弊。内部审计一旦拓宽业务范围,开展咨询性工作,往往被错误认为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很难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实务中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效果并不显著。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企业管理者也不愿意在内部审计的完善与发展上投入更多的预算,这也制约了增值型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很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独立性和权威性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缺乏解决问题的处理权。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时常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对象吹毛求疵,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甚至遭到了抵触;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层的监管显得更加无力,无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被弱化。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发表意见的渠道。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数都是由管理层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所属的领导负责,在职务任免、薪酬等方面受制于管理?樱?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的效果越差,越不能得到管理层的重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三)内部审计在完善内部控制、促进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满足单位对内部控制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的需求,更要兼顾国家的财政目标及财经法规的要求。目前我国国企的内部控制体系正处在建设完善阶段,内部审计还是以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在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实务工作中,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无论是业务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不够。忽略此类审计业务,不仅对我国国企经营发展的效率、效果带来严重影响,也直接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对于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极为不利。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够到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能否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低质量的内部审计不仅会占用企业资源,甚至会阻碍或误导企业的经营发展,降低企业的价值。我国国企近些年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也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未对行业环境做充分的了解,未制定周密的、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对审计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运用不到位,不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健全;审计报告对审计成果的叙述缺乏准确性,对问题缺乏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可行性。内部审计的质量问题既影响了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工作环境有待优化。第一,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但是很多国企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通常源自财务部门分离人员或其他部门精简人员,这样就容易造成综合素质不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培训不够、专业单一,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等系列问题。

第二,内部审计的整体环境有待优化。众所周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负有监管和监督的特殊职能,在工作中难免会触动某些部门或人员的利益。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企业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内审人员越坚持原则,得罪人越多,评优晋级越受影响的不良现象,从而挫伤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宣传贯彻内部审计的增值理念。我国国企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优化内部审计环境,转变企业全员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认识,使其认可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第一,建立管理层内部审计价值观。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否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加强对企业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管理层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内部审计既是管理工具,又是改善组织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立部门和员工内部审计价值观。如果没有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员工的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将寸步难行。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宣传贯彻工作,使企业上上下下都能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完善内控、防范风险、强化公司治理、价值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其自愿配合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提升内审机构隶属层级,有效助推审计增值服务。基于我国国企的客观实际,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董事长(兼总经理)直接领导,公司的第一副总经理协助日常管理。这种机构设置就使得?壬蟮亩懒⑿院腿ㄍ?性大大提高。审计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时,一般可由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直接交办审计任务,并亲自督导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另外,需要定期举办全体高管参加的审计绩效会,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报告,公司高管现场点评,限时整改,审计部门督促检查和验收评价,从而形成“有问题,必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审计管理纳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有效推进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最终实现企业增值。

(三)大力拓展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基于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各种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以企业价值增值为核心目标,紧紧围绕“绩效、管理”推进内部审计转型,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把公司治理审计作为先导,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主线,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核心,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归宿。具体来说,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不断降低企业风险,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构筑企业安全经营、持续发展的防火墙。同时,要充分借助信息化审计技术等手段,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力争做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四)积极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第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首先,明确管理层、治理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以制度规范明确个人行为。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传达、修改、完善,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设。最后,从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入手,实施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设,分别建立审计立项制度、人员委派规则、计划编制规定、取证规定、工作底稿编制规定、审计报告保存与修改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考评制度等。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核查机制,首先,从审计方案优劣程度、审计程序的执行效率、审计评价准确度、审计报告合规性等方面入手,结合适当的指标体系,来完成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其次,建立内部审计互查机制,个人自查与审计组内成员互查相结合。最后,落实逐级审查机制。由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履行状况进行全方面、全过程逐级审查。

(五)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我国国企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审计人才培养规划。包括制定审计人才准入制度、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企业需要尽快完善审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审计人员招聘任用、职称晋升、奖励惩处、岗位调任等管理机制;全面规划和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从而能够吸引、留住优秀的审计人才,充分发挥审计的热情,激发审计工作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