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它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
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对长春市(包括农安县)、延吉市、通化市、松原市和辽源市共发放了6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各种性质企事业单位的职员,选择具有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参加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3838份,对于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如下。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分布为20―29岁的占其总数的11.2%,30―39岁的占46.84%,40―49岁的占41.22%,而50岁及以上的占0.7%。现有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30岁以下年轻人所占比例偏小,而50岁以上高技能人才很少,“高龄化”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虽然年龄结构失调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30岁以下年轻人比重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学历层次不够高。在本次调查的高技能人才中,最终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6.32%,这部分人才也许是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成为高技能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过低的学历水平限制了他们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发挥;最终学历为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和成人高中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1.9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51.76%。这一学历结构在当前并不能满足吉林省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应通过各种途径,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能力。
3.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结构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年来重仕轻工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及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而需要长期在生产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1%,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49%。专家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在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22%以上。由此可见,吉林省当前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比重偏低,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的人才结构布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4.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较低、流失大。在本次调查的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工资水平为1000元以下的占27.4%,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35.13%,在1500-2000之间的占37%,而2000以上的仅占0.47%。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1000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收入不仅比同级别的其他职务类别人员低,而且低于大部分地区类似人员的收入,这大大损害了他们工作的激情和积极性,为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外流埋下了隐患。有资料显示,我省已有上千名高技能人才随同其他各类人才一起加入到当今人才东南飞的大潮之中。
5.培训力度和培训投入不够。参加调查的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参加过上岗培训共有229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7.65%,总体比例偏低;参加过技术培训共有177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2.38%。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水平明显不够;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共有33人次,仅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3.99%。生产设备是高技能人才进行研发、生产的载体,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生产设备更换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很多先进设备是从国外引进,其使用说明书大多为英语或其他语种,这就需要对直接操作它们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吉林省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高技能人才数量极少,这必将严重阻碍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当前,应积极推行我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平起平坐,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并举的教育制度。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可以随身带走的,对任何一个雇主或某一类雇员都是有用的,这类知识主要由学历教育提供。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则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在一个以能力而不是以学历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人们应该就会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抛弃以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情结。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应实行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鼓励私人办学、个人投资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并存,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为我省做出了榜样,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非常模糊。学生可以在经过高中阶段教育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获取资格证书,也可以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接受学历教育。
2.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应贯穿于学历教育和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于企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合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企业只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企业中“顶岗”,而缺乏严格的实习内容、要求及考核的合作行为。
另外,校企合作不能仅仅限于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要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的合作方式,如项目研究、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应有:第一,联合举办“名师论坛”,资深教师、技师联合开展企业文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讲座。第二,共同编写教材和设计课题,用于教学和培训。第三,共建实验室,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第四,参观实习,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第五,联合举办科技文化活动。第六,联合开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优秀课题评审和课题研究活动。第七,关于就业和招生信息的及时沟通。
3.“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吉林省可以依靠本地区普通高校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本科+技师”的模式,培养大批高级技能人才。这不同于普通高校现行的高职教育,而是在对各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同时在毕业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工有很多,报酬也大大超过一般白领。在吉林省内不妨大胆实践,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不要局限在职业学校的小范围内,普通高校也可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也加速了技术工人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技术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补充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促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应用技术性专业技能人才是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生力军。这类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显著的差异,更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高技能人才注重的是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但是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是以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就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分层进行阐述。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技能型人才注重的是应用技术。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让人才能够掌握全面的应用理论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为目标,建立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的课程体系,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经营”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上,应该注重课堂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促使职校学生在更多时候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实习实践中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可以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让培养对象能够直接参与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上的实践;在“大众与经营”相结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可以建立特长工作室,针对培养对象在硬件安装、软件调试、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等方面为特定的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校内还可以设置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操作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特色社团、兴趣小组,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培养对象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企业化、教学环境的真实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即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模块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突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外,应该实现培养目标的充分渗透。因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培养对象来完成的。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培养对象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这样才能让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此,教师应该通过鼓励、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更新教学体系为基准,逐步完善教学原则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教学中需要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总体结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一般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企业网站开发等)来注重人才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操作能力上的综合性培养。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的职业岗位就要注重网络设计与施工能力、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自控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就需要注重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应注重网络硬件性能理解和理解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推销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企业网站开发应该注重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上述四种职业岗位都需要学习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实训基地、稳固的企业合作、针对性的人才输出以及科研项目的积极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拉近培养与工作之间的距离,注重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强化面向工作的原则;应该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应该根据每一个培养对象在现有技能、素质水平、道德素养上的基本情况进行能力的提升、素|的提高、道德的更完善。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实际要求、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建立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在坚持上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这是因为: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培养对象对知识、技能的获取不再仅依靠书本、教师与朋友,培养对象可以依赖网络获得大部分知识,对此应该培养人才的网络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在深入企业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展任务性教学,让培养对象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三、注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提升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对其能力、知识结构有着明确的要求,还应该注重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情况,开设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专业性的素质课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性、榜样性、领导性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以更好的态度去感化人才,让人才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关怀与爱护,了解对象,进行循循善诱的、针对性的教学,并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社会的,人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由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还应该由企业进行评价,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书的考核评价形式,要求学生结合实训、自学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成果,自由地创造性地完成考核,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倩.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8):107-108.
[2]周伟.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竞争力加剧。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医疗行业、从餐饮行业中、计算机行业中,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只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资金、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层次很低,大部分属于基础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技能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从事到一线生产中,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高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技能、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科中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以机械专业为例。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图像之间的抽象原理。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导致无法开展实操训练课。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将理论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90%。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必须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不断加大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项目,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并未涉及到这些高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力度。鉴于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直接到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生产环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最终达到在高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技工类学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大部分教师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应运而生了: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构建起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N种模式: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原则,经过精心准备,我校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武昌造船厂联合培养“武船班”,并高薪聘请船厂的技术师傅到校开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造船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悉知“武船”工作流程与规范,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将被武昌造船厂安排到厂实作培训,实作培训结束后工厂安排考试考核,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录用,进而与工厂签定劳动合同并上岗。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工作任务,一年后到厂更是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明白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清楚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家长和老师,自己现在的努力不是无谓的,是可以看见结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的用功,老师教的舒心,以此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学校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顺利上岗就业。
当然校企合作是多种层面,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我归纳了一下别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在模式上的创新:
模式一:订单式。学校按企业急需工种开设专业,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对新招职工进行上岗前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把课堂搬至车间,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种合作的关键是不搞形式主义,要确保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
模式二:三段式。第一年对新生进行文化课程教育;第二年让其掌握专业理论。第三年进人车间作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真刀真枪”的磨炼,即最后一年就进入准职业状态,使其毕业后就能参与企业生产。
模式三:助学式。由劳动部门牵线,企业出资、学校出教育,开展“校企助学边工边读就业教育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针对后备劳动力相对富裕、经济较贫困地区设置的。助学对象先在其本地进行为期1年的文化课程学习,再到其他市接受两年半工半读的职教。作为定向培养的技术工人,毕业后将全部进入原出资企业就业。
模式四:后备式。由学校出单提出各类专业工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培训。
模式五:实训式。学校企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如:汽车的汽配实验室、汽车修理实验室等大型的实验室,均由校企共建,增强了学校的实训实力,学校的每幢大楼或教室均以合作企业冠名,实训工场挂上联办企业的大幅照片和知名企业家的照片和格言,让学生在校园感受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模式六:指导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我们应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学校的创新模式,不断创新出更多符合我国目前形式下的第N个模式,第N种创新!
二、做好校企合作的四大意义
意义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理论与操作、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密切了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互换师傅和学生、老师和师傅、课堂和车间、讲台和车间等人物角色、空间位置,促进了校、企、学生三者的良性循环。为杜绝“民工荒”现象,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意义二:供求与需要的完美融合。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求多少人员,学校就招收多少名额。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校企就共同培养什么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产业教育资源的组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意义三: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问题。为什么用工难?技术工人缺乏;有效缓解了“就业难”问题。为什么就业难?学生没一技之长;有效缓解了“招生难”问题。为什么技术学校招生难?学用脱节,学无所用。
关键词:印刷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29-02
随着印刷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大型印刷企业对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担负着培养任务的印刷高职教育,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出具有很强工程岗位适应能力的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是目前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
一、印刷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印刷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好势头,一方面,服务业的崛起,包括产品包装行业、出版业、广告设计、中介业等传播媒体的兴起,使印刷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另一方面,当前的印刷生产设备综合了多种先进的机、光、电、计算机技术,对操作员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全新的彩色桌面系统、直接制版技术、直接印刷技术、数字打样和印刷系统、数字化工作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跨媒体出版技术、远程网络打样印刷和出版系统、印刷电子商务、标准化的跨平台文件格式与开放式文件数据交换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印刷过程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印刷领域,仅靠以往的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生产操作了。因此,培养印刷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迫在眉睫。
二、印刷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印刷类高职院校针对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印刷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是制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瓶颈。寻求一个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和学校双赢,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
2.实践教学的安排及学生组织管理问题:印刷行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行业,要进行印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的安排、教师的指导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要求、对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研究和探讨。如果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压力,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实践效果得到加强的保证。
4.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现在多数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相互脱节,并不是以印刷岗位技能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教学质量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没有能够按照实践能力所需的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分类成为项目式教学,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印刷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所以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印刷工程技术人才。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总体设计原则。印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印刷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印刷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印刷岗位技能”要求提炼出所需的“实践能力”要求,然后分类出“实践教学项目”(分为实习、实训、设计方面的要求),把各个项目整合成课程,构造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各个课程的大纲。改变原来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多种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构建印刷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新体系。
3.确定职业技能。根据印刷职业岗位确定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把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岗位的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便于学生上岗就业。
4.确定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人才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课程大纲和内容则要以印刷业发展对印刷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印刷技术类岗位群的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建立相应的印刷技术职业岗位群能力模块,然后研究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具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5.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因实训条件有限,只有与企业联合培养,才能让学生接触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优良的条件。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手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接轨。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6.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文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及时间与任务要求、实验和实训的记录报告等,完善学生校外实践制度建设。加强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合同等文件,明确学校、学生与校外单位三方的义务和责任。
7.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与管理。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基本实践技能培训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实践预习;出勤考核;实践完成质量考核;实践报告质量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建立教学督导小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纳入教学改革环节,作为重要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黄伟.中国印刷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EB∕OL].
http:∥.
[2]刘全香,王玉龙.以强化工程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2,(4):71-75.
[3]王海文,李杰.关于构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