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篇1

一、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它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

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对长春市(包括农安县)、延吉市、通化市、松原市和辽源市共发放了6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各种性质企事业单位的职员,选择具有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参加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3838份,对于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如下。

1.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分布为20―29岁的占其总数的11.2%,30―39岁的占46.84%,40―49岁的占41.22%,而50岁及以上的占0.7%。现有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30岁以下年轻人所占比例偏小,而50岁以上高技能人才很少,“高龄化”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虽然年龄结构失调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30岁以下年轻人比重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学历层次不够高。在本次调查的高技能人才中,最终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6.32%,这部分人才也许是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成为高技能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过低的学历水平限制了他们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发挥;最终学历为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和成人高中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1.9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51.76%。这一学历结构在当前并不能满足吉林省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应通过各种途径,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能力。

3.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结构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年来重仕轻工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及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而需要长期在生产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1%,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49%。专家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在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22%以上。由此可见,吉林省当前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比重偏低,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的人才结构布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己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4.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较低、流失大。在本次调查的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工资水平为1000元以下的占27.4%,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35.13%,在1500-2000之间的占37%,而2000以上的仅占0.47%。可见,吉林省高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1000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收入不仅比同级别的其他职务类别人员低,而且低于大部分地区类似人员的收入,这大大损害了他们工作的激情和积极性,为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外流埋下了隐患。有资料显示,我省已有上千名高技能人才随同其他各类人才一起加入到当今人才东南飞的大潮之中。

5.培训力度和培训投入不够。参加调查的吉林省现有高技能人才中,参加过上岗培训共有229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7.65%,总体比例偏低;参加过技术培训共有177人次,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22.38%。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水平明显不够;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共有33人次,仅占高技能人才参加所有培训人次的3.99%。生产设备是高技能人才进行研发、生产的载体,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生产设备更换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很多先进设备是从国外引进,其使用说明书大多为英语或其他语种,这就需要对直接操作它们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吉林省参加过生产设备更换培训的高技能人才数量极少,这必将严重阻碍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吉林省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当前,应积极推行我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平起平坐,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并举的教育制度。通用性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可以随身带走的,对任何一个雇主或某一类雇员都是有用的,这类知识主要由学历教育提供。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则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在一个以能力而不是以学历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人们应该就会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抛弃以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情结。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应实行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鼓励私人办学、个人投资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并存,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为我省做出了榜样,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非常模糊。学生可以在经过高中阶段教育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获取资格证书,也可以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接受学历教育。

2.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应贯穿于学历教育和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存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于企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合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企业只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企业中“顶岗”,而缺乏严格的实习内容、要求及考核的合作行为。

另外,校企合作不能仅仅限于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要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的合作方式,如项目研究、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应有:第一,联合举办“名师论坛”,资深教师、技师联合开展企业文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讲座。第二,共同编写教材和设计课题,用于教学和培训。第三,共建实验室,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第四,参观实习,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第五,联合举办科技文化活动。第六,联合开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优秀课题评审和课题研究活动。第七,关于就业和招生信息的及时沟通。

3.“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吉林省可以依靠本地区普通高校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本科+技师”的模式,培养大批高级技能人才。这不同于普通高校现行的高职教育,而是在对各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同时在毕业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工有很多,报酬也大大超过一般白领。在吉林省内不妨大胆实践,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不要局限在职业学校的小范围内,普通高校也可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也加速了技术工人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应用技术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补充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促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应用技术性专业技能人才是解决一线工程实际问题的生力军。这类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显著的差异,更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高技能人才注重的是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但是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是以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就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分层进行阐述。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技能型人才注重的是应用技术。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让人才能够掌握全面的应用理论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为目标,建立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的课程体系,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经营”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上,应该注重课堂理论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促使职校学生在更多时候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实习实践中心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可以与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让培养对象能够直接参与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上的实践;在“大众与经营”相结合的教学中,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可以建立特长工作室,针对培养对象在硬件安装、软件调试、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等方面为特定的群体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外,校内还可以设置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操作比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特色社团、兴趣小组,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培养对象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企业化、教学环境的真实化、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即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模块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突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外,应该实现培养目标的充分渗透。因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培养对象来完成的。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培养对象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这样才能让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此,教师应该通过鼓励、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二、以更新教学体系为基准,逐步完善教学原则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教学中需要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总体结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一般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企业网站开发等)来注重人才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操作能力上的综合性培养。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工程的职业岗位就要注重网络设计与施工能力、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自控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就需要注重网络软硬件配置能力、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硬件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应注重网络硬件性能理解和理解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推销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企业网站开发应该注重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上述四种职业岗位都需要学习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通过实训基地、稳固的企业合作、针对性的人才输出以及科研项目的积极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拉近培养与工作之间的距离,注重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强化面向工作的原则;应该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应该根据每一个培养对象在现有技能、素质水平、道德素养上的基本情况进行能力的提升、素|的提高、道德的更完善。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实际要求、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要,建立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在坚持上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这是因为: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培养对象对知识、技能的获取不再仅依靠书本、教师与朋友,培养对象可以依赖网络获得大部分知识,对此应该培养人才的网络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在深入企业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开展任务性教学,让培养对象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三、注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提升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对其能力、知识结构有着明确的要求,还应该注重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对此,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培养对象职业素养的情况,开设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专业性的素质课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性、榜样性、领导性作用。教师必须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以更好的态度去感化人才,让人才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关怀与爱护,了解对象,进行循循善诱的、针对性的教学,并努力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面向社会的,人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由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还应该由企业进行评价,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书的考核评价形式,要求学生结合实训、自学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成果,自由地创造性地完成考核,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的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我国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倩.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8):107-108.

[2]周伟.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

篇3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社会中,人才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竞争力加剧。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上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机械行业、医疗行业、从餐饮行业中、计算机行业中,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只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然而,很多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资金、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层次很低,大部分属于基础技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技能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终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呈现出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从事到一线生产中,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高级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让他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技能、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科中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以机械专业为例。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图像之间的抽象原理。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验室,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导致无法开展实操训练课。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职业学校将理论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90%。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必须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不断加大在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场地。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项目,使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发展。然而,很多职业学校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中,并未涉及到这些高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力度。鉴于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直接到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训基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生产环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技能,最终达到在高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技工类学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然而,大部分教师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校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4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应运而生了: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构建起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N种模式: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原则,经过精心准备,我校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武昌造船厂联合培养“武船班”,并高薪聘请船厂的技术师傅到校开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造船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悉知“武船”工作流程与规范,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将被武昌造船厂安排到厂实作培训,实作培训结束后工厂安排考试考核,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录用,进而与工厂签定劳动合同并上岗。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工作任务,一年后到厂更是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明白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清楚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家长和老师,自己现在的努力不是无谓的,是可以看见结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的用功,老师教的舒心,以此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学校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顺利上岗就业。

当然校企合作是多种层面,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我归纳了一下别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在模式上的创新:

模式一:订单式。学校按企业急需工种开设专业,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对新招职工进行上岗前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把课堂搬至车间,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种合作的关键是不搞形式主义,要确保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

模式二:三段式。第一年对新生进行文化课程教育;第二年让其掌握专业理论。第三年进人车间作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真刀真枪”的磨炼,即最后一年就进入准职业状态,使其毕业后就能参与企业生产。

模式三:助学式。由劳动部门牵线,企业出资、学校出教育,开展“校企助学边工边读就业教育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针对后备劳动力相对富裕、经济较贫困地区设置的。助学对象先在其本地进行为期1年的文化课程学习,再到其他市接受两年半工半读的职教。作为定向培养的技术工人,毕业后将全部进入原出资企业就业。

模式四:后备式。由学校出单提出各类专业工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培训。

模式五:实训式。学校企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如:汽车的汽配实验室、汽车修理实验室等大型的实验室,均由校企共建,增强了学校的实训实力,学校的每幢大楼或教室均以合作企业冠名,实训工场挂上联办企业的大幅照片和知名企业家的照片和格言,让学生在校园感受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模式六:指导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我们应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学校的创新模式,不断创新出更多符合我国目前形式下的第N个模式,第N种创新!

二、做好校企合作的四大意义

意义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理论与操作、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密切了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互换师傅和学生、老师和师傅、课堂和车间、讲台和车间等人物角色、空间位置,促进了校、企、学生三者的良性循环。为杜绝“民工荒”现象,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意义二:供求与需要的完美融合。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求多少人员,学校就招收多少名额。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校企就共同培养什么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产业教育资源的组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意义三: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问题。为什么用工难?技术工人缺乏;有效缓解了“就业难”问题。为什么就业难?学生没一技之长;有效缓解了“招生难”问题。为什么技术学校招生难?学用脱节,学无所用。

篇5

关键词:印刷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29-02

随着印刷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大型印刷企业对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担负着培养任务的印刷高职教育,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出具有很强工程岗位适应能力的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是目前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

一、印刷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印刷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好势头,一方面,服务业的崛起,包括产品包装行业、出版业、广告设计、中介业等传播媒体的兴起,使印刷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另一方面,当前的印刷生产设备综合了多种先进的机、光、电、计算机技术,对操作员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全新的彩色桌面系统、直接制版技术、直接印刷技术、数字打样和印刷系统、数字化工作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跨媒体出版技术、远程网络打样印刷和出版系统、印刷电子商务、标准化的跨平台文件格式与开放式文件数据交换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印刷过程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印刷领域,仅靠以往的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生产操作了。因此,培养印刷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迫在眉睫。

二、印刷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印刷类高职院校针对高技能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印刷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是制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瓶颈。寻求一个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和学校双赢,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

2.实践教学的安排及学生组织管理问题:印刷行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行业,要进行印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的安排、教师的指导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要求、对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研究和探讨。如果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压力,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实践效果得到加强的保证。

4.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现在多数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相互脱节,并不是以印刷岗位技能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教学质量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没有能够按照实践能力所需的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分类成为项目式教学,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印刷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所以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印刷工程技术人才。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总体设计原则。印刷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印刷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印刷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印刷岗位技能”要求提炼出所需的“实践能力”要求,然后分类出“实践教学项目”(分为实习、实训、设计方面的要求),把各个项目整合成课程,构造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各个课程的大纲。改变原来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多种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构建印刷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新体系。

3.确定职业技能。根据印刷职业岗位确定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把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岗位的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便于学生上岗就业。

4.确定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人才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课程大纲和内容则要以印刷业发展对印刷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印刷技术类岗位群的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建立相应的印刷技术职业岗位群能力模块,然后研究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具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5.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因实训条件有限,只有与企业联合培养,才能让学生接触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优良的条件。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手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接轨。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6.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文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及时间与任务要求、实验和实训的记录报告等,完善学生校外实践制度建设。加强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合同等文件,明确学校、学生与校外单位三方的义务和责任。

7.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与管理。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基本实践技能培训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实践预习;出勤考核;实践完成质量考核;实践报告质量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建立教学督导小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纳入教学改革环节,作为重要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黄伟.中国印刷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EB∕OL].

http:∥.

[2]刘全香,王玉龙.以强化工程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2,(4):71-75.

[3]王海文,李杰.关于构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233-236.

篇6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他们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败,总认为低人一等,很容易导致进取心不强、自觉性差、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具体环节着手。

一、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1)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学习环境,通常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其影响的外部条件和主体对外部条件的感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学习更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没有一个优良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缺乏人性化的学校规章制度、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浮躁的学习风气等。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学习环境。它应包括:拥有开明、创新、魄力风范、学者型的校领导,有效的管理机制,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评估。

(2)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环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师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对每一个教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应该有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亲切的态度、规范生动的语言,创设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观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高涨,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二、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目标明确、适当,容易实现,而达到目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师生评价高,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

三、用爱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晕轮效应指的是: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楚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被称为晕轮效应。这就是说,我们既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太优秀而忽视他不优秀或恶劣的一面,也会因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苏姆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学生,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虽然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经常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来自家庭的爱,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定期请资深的专业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的前景及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关课程、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另外,学校也可开设创业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真正清楚职业教育的目的,给自己准确定位,懂得职业道德的意义。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为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不断下降成了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7

同时资源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换取了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的资源并不丰富,实际上现在的关键领域的资源已经不能够再持续的支撑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最核心的人员,现在所需要的能源,大概每年需要四亿吨,但是我们只能生产一半。按照国际上通常的警戒线、安全线,一个国家的能源自有率不能低于50%,但是我国现在的能源自有率不到50%,我们51%、52%的能源要靠进口,如果保持现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再过十年可能超过60%的能源要靠进口,这样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个,大家都感受到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农作物的污染,方方面面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达标的水源不到三分之一。严重污染的水源将近三分之一。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进步,现在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们在全世界一百强的产业领域里有超过一半的数字在前三位,这确实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个不可持续的原因是,第一廉价劳动力已经没有了,现在普遍产生了劳工荒、民工荒就是这样的反映。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到外面赚钱,他算算帐这是不值得的,在家附近找一个工作钱少不了太多,但是他的生活成本和对家庭的照顾要好得多,没有必要出去。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没有了,我们的劳动成本要上升。劳动成本上升,我们的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现在为什么会发生外资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廉价劳动力了。第二是能源,我们的矿产,全世界的铁矿石的60%是我们国家消费的,因为我们大量从事的加工贸易,我们消耗了那么多的铁矿石,钢材是出口的,现在很多国家进口钢材,为什么进口?因为炼钢是要消耗能源、污染水源、污染大气的,它不要做这个事情,它进口钢材,把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就留给加工工厂。所以这样一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我们才是可以持续的。往哪里转变?讲的很清楚,要把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以环境和资源消耗为代价,转变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的水平,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上来。

劳动力的素质当然是很广泛的概念,适用于每个人,这当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原有生产能力的转型升级,现在各种各样的劳动、技术、产品都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所有智能型产品都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和电脑、和网络联系。十年前我说过这样的话,任何的企业、事业,任何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和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和电脑技术相联系,它注定要消亡的。凡是想在未来社会生活当中有发展,在未来社会进程中有竞争力,必须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所有不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的产品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劳动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个概念在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概念,功能性文盲。我们以前讲文盲是不识字的人,现在不识字的人基本没有了,现在存在一些新文盲,就是不能使用电脑,不能利用网络,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就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隔离。现在的青壮年文盲已经下降到3%以下,但是功能性文盲是以亿计。

现在的黑客也是高技能人才,现在新型产业、新型社会管理事业,产生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这些岗位我们是严重缺乏的。而对这些新的技能岗位的管理,又是缺乏的。

随着高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要求,不管是新兴产业、新兴行业的诞生,有一个新变化,就是技术性和人性的高度统一,这又是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或者说这是高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护士要求可高可低,但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护理人员严重匮乏,国际上也是非常缺乏的。什么原因?因为护士是跟人打交道,不是跟仪器打交道,不是跟简单的肉体打交道。同样是打一针,可能让你觉得病好了三分,也可能让你觉得不如不打,就看这针怎么个打法。这就是人性,仁爱和技术的统一。光有技术不可能成为高级护理师。光有爱心,母亲对孩子肯定是最好,但是母亲也不是高级护理师,必须要有科学,必须要有技术。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很多行业,很多职业需要技术性和人性的高度统一。

这就对现代技术人的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要适应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生源,提高我们的生源质量。如果你认为搞技术的是三等人才,如果你认为搞技能技术是要靠少的经济支持就能够达成,你做什么都干不成,都是说的空话。没有一流的人才,没有高水平的经济支持,怎么可能培养有现念,有现代技术的人才呢?不可能。怎么能够把优秀人才,招生生源水平提高到一流人才的水平呢?这就是职业教育的事业。刚才说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是我们最严重的问题,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职业教育的问题是什么?可以说出很多问题来,这都是具体问题。一个总的判断,中国职业教育的最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吸引力不强。只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能把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到这个领域。人才的源头就是生源。第二个核心是我们的教师。有好的生源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再就是有宽广的文化基础,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现在说职业教育能力为导向、就业为需要都是对的,但是希望这种观点不要和文化素养对立起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要成为高端技术人才,不是说不可能,但是很难。要有这种人性的理解,要有这种顺势应变的能力,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一定要有对人类文明、对人的发展有必要的理解能力。而这又需要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文化知识。这个技术本身是不能告诉你的。所以我看到很多技术院校

开音乐欣赏课,艺术欣赏课,电影欣赏课,我觉得这很有眼光,很有思想。说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按照技术标准来说没有什么用,但是这是人的塑造。这是对人的培养的问题,千万不要认为技术人才就可以少一点,其实更加需要强调。

对现代工艺技术与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端技能人才的很重要的素养不是掌握这门技术,而是了解这门技术和技能的发展。所有的技能、所有的技术、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管理方法、所有的制度都是在变化的,都是在发展的。今天所学习的东西出了门可能就已经被淘汰,这毫不奇怪,不能因为这个技术可能被淘汰就不学它了。按照现在知识更新率的概念,在19世纪的时候,人类知识的更新每50年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到每15年一次,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在知识更新是3-4年一次。这个什么意思呢?进入大学所学的东西,到大学毕业已经被更新了。世界就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尤其是学习技术的,电脑技术、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传播技术,变化非常之快,真不奇怪,问题是要有技术变化的认识,所以要不断地接受现代最新的技术熏陶,要跟最新技术结合。

奔驰汽车制造公司的最新型的概念汽车,每一台最新概念汽车都是放在奔驰的技术学校的操场上。奔驰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第一个看到概念汽车的,学校告诉它这样的汽车是你们未来生产的,可能是毕业之后你们可能面对的驾驶和维修的汽车。现在学习的东西要有随时发生变化的思想准备。再就是继续教育,现在技术院校很多也承担这样的使命,现在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前我们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看你义务教育的入学率,高中入学率,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但是当我们高等教育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现在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我们的高中教育发展也很快,已经达到85%。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26.5%的毛入学率。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40%,也许会超过这个比例。但是在发达国家在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组成的俱乐部,像美国、日本、南韩是0ECD国家组织,全世界三十四个国家,他们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0%、80%、90%。因此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在0ECD提出的最新指标是成人的继续教育率,我们可能听过“PAS”概念,现在上海参加了PAS测试,拔得头筹,得到了全世界的震惊。PAS概念在OECD已经做了一二十年,现在OECD搞了成人测试的PAS。它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工艺竞争力,取决于成人劳动力的职业能力。成人PAS就是城市成人的职业能力。以前关注的是学生,所有的教育体系都是为学生的培养,现在终身教育率先提出成人职业能力。所以欧洲提出的标准是成人的培训率要达到5070,或者说他们已经达到5070,也说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培训。根据这样的状态,所以教育部在指标中2020年我们的继续教育率达到5070。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想在学校里全部完成,而且终身受益这是不可想象的,学校是基础,他的继续成长一定是在职岗位上,在职岗位上继续教育非常重要。这个道理不用多说,这是我想对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决定性意义的理解。

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缺陷。给我的题目是职业教育体系,我想从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说说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我们也正在努力改变,我们要进行深度的改革。今天是校长的一般性的研讨,我们就一起讨论,也并没有什么新观念。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现在要构建一个大职业教育体系。这里面有一些要点,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上的问题和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有矛盾的。这个问题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中等技术人才和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之间,这个关系怎么处理好,这是需要努力面对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这个立交桥没有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怎么相互联系、相互发挥,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我们特别强调教育、学校和生产和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联系。怎么能够有法律的保障,这个东西靠自觉性、靠认识是不行的。有机会我们要呼吁要建立中职、企业职业技术教育法。香港规定任何一个人五年必须要有一次培训,这是国家给钱的,不管哪个企业都要让他去,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到了五年就要让他去,而且是带薪的,这个是市场经济,人是流动的,他昨天到你们单位,明天到了五年,你也必须培训他,每个单位都有义务拿出一笔钱给这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基金,不管这个单位是多大的单位都有这样的责任。这种法律上的规定,这种法律执行的制度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意识、一种习惯。现在我们工作困难的是没有法律规定,只是碰运气或者说看企业有没有这样的认识,等他有认识、有需要的时候才能和学校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学校努力的很不错,和企业建立了很不错的关系。这当然是很好的模式,但这是不是最好的模式?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和现代社会企业和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机关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够保证我们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有锻炼实践实习的地方,这是现实问题。

现在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一种新的职场能力观。这个新的职场能力观决定了它的教育体系,美国社会发展水平比我们高,美国职业教育的做法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新的职场能力观有几个特点,一是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这对我们现在很多理念是有挑战性的。二是要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搞医学的人会很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医学领域的新技术使用,对人类生命、对人类减轻痛苦意义太重大了。现在很多年轻教授、年轻医生更加善于掌握这个新技术,一些老医生可能职场经验很丰富,但是新技术不熟悉,可能影响治疗,还是用原来的技术和手段来治疗,包括原来的药品治疗。所以强调的是对于收集、整理、应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强调的是适应性能力。

篇8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33-02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在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继续发展、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努力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势下的基于应用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主要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定位以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构建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可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级、技术级、技能级。其中,工程级人才主要是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者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技术级人才主要是从事产品研发,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主要定位为技术工程师;技能级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能力,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将不同的设计和方案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

目前,计算机工程级别的能力基本上属于计算机类本科层次必备的能力。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应区别于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运用新型网络技术从事企业网络组建、管理、网站建设等工作。具备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有学生应达到最基本管理员级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工程师级别要求,少部分达到规划设计级别要求。

二、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结构分析

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战”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应用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下面我从三个维度分析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岗位能力

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包括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能力、网站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络架构和系统架构、网络组建能力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库管理能力。在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工程维护以及网络工程的管理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创新,突出管理学生网络研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持续发展可以在其它课程体系中进行考核。在培养模式上,要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思维和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单元

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网络系统管理、开发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层次应当以基本技能为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岗位特点、技能拓展进行一定的综合技能培养,在培养方向上,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强化应用能力训练为核心,同时进行工程方向的技能实操,为求使学生达到“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使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模拟企业实际运作,锻炼技术及管理技能。倡导学生参加国家或省级各类IrI’技能大赛,提升各方面能力,创新技能的自我培养意识。

(三)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包括:①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管理和常用服务器的配置维护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各种服务器系统简单故障的诊断和处理能力。②交换和路由配置管理。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在组网中的应用,具备独立规划、组建和维护大、中型局域网的能力。③高级网络管理。熟悉和掌握各类服务器的使用和管理维护。④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常见网络传输介质选型与使用、常用布线器材选型与布线工具的使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布线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理、综合布线测试与验收等。⑤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知识架构和技术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设备的配置及安全防范的核心技术,掌握关键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机制、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我国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总体定位和社会需求,优化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重新挖掘新模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着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一)引入行业标准,定位应用能力培养尺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网络工程技术的变革,我们应当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动态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参照国际或者国内IT行业对网络工程人才需求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IT认证,确定各门课程的评估标准并建立项目化的应用型人才技能评估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技能培训过程相互融合,让课程过程考核与最终技能鉴定相结合。全面实行学生参与技能鉴定可取代对应课程考核的人才评估制度。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在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特点和要求,重新细化所学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将应用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认知过程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模块设计。

为全面提升学生在网络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为了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将所有专业课程顺序化,构建以实践为主导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开展以典型的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为主线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到最高境界。

(三)打造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接受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通过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支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双师结构的职业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通过鼓励学习参加顶岗实习、深入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和企业在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Robots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YAO Gang

(Hunan Network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000,China)

【Abstrac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our coun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industrial robot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as a key par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get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state,forming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However,a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personnel supply is relatively backward,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s imminent.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dustrial robo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xpou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job position,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ame kind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ndustrial robot;Personnel training

0 引言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阶段,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支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器制造、医药食品、冶金重工、物流运输等各个行业作业模式变革、升级的关键技术。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09年至2015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我国对机器人产业关注度及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实现智能制造、推进工业强国进程的核心关键领域。智能装备业及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由于相关从业人员供给相对滞后,工业机器人领域相关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目前,各地部分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逐步聚焦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培养,如何精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从业适应性,需要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支撑。

1 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状况

1.1 人才市场供求状况

1.1.1 需求量大,供给不足

随着国家及地方各类企业转型升级,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机器换人成为产业发展趋势,不少地区相继规划和设立了机器人产业园区(如图1),工业机器人用量不断增长[1-2]。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3]。

1.1.2 人才结构性矛盾明显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刚刚起步,由于专业对口人才紧缺,造成企业工业机器人相关等岗位人员主要由机械、电气类等相关员通过短期培训转岗而来,有的工作岗位甚至需要大幅度跨专业培训,例如:焊接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越来越多,但受到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限制,企业无奈下只能针对焊接作业人员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培训,但由于专业跨度较大,效果有限。

1.2 企业需求

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按照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中游工业机器人集成、下游工业机器人应用等环节,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市场代表性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及专业技能需求。

2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

2.1 “一元、二维、三融、四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篇10

[关键词]职业忠诚;双主体;高技能人才;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82-03

1 引 言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国家已经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有了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任务。

面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度的意识已经成为评价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忠诚意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学校、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效益日趋明显的背景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忠诚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发展如此迅猛的现代社会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的利益高就往哪里跑,哪里更能得到发展就到哪里去”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理想信念成了遥不可及的东西,一些人把自己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一年可以卖出两三次,一些企事业单位在遭受频繁跳槽和“集体叛逃”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人才和未来失去了信心,使得毕业生入行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相对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在本行业本专业内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专业(职业)的不忠诚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信心,失去了对学校的信心。这样无论是对企业、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尤为不利。

因此,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把就业教育与职业忠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造成职业忠诚匮乏的重要原因

以往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在侧重点方面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各项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日趋严重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重视综合性和基础性。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单纯的专业教育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所有专业的一种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专门性和应用性,素质教育有着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它所教授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身处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往往既可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忽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而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要避免这种现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的有效途径。

(3)高标准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一的、相对落后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专门针对职业忠诚视角与“双主体”的培养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不多。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从学校角度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来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但未能基于学生对于专业的忠诚度视角来深入研究与实践,只研究了如何培养人才,而没有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忠诚于专业(职业),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在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需要整个社会来改变的,有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解决的,这其中关键就在于高职院校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本项目将要研究与改革的问题。

3 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路径研究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的基本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专业认识度因素、现有就业政策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五个方面)的分析,立足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依据“专业教育”培养的主线,充分整合社会现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服务类学生职业忠诚意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提升的策略。从“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等方面对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改革与实践,共同培养忠诚于专业(职业)的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见图1),最终为高职信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措施。

4 “双主体”下信息服务类高技能人才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忠诚度仅仅靠基本的素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专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心。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才能谈得上热爱这个专业,忠诚于专业,所以专业教育必须与素养教育协同培养。

(1)“职业情景,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利用浙江省软件产业优势,以杭州高新软件产业园、中国动漫之都、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平台,完善“校企联盟”运行机制,引进企业资源,实施满足高技能IT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情景,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2 “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情景”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开发过程等。“项目主导”是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企业产品和项目为载体,实施基于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规范化的项目开发能力和项目服务能力。

(2)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高技能人才

订单式培养人才是高职教育,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订单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诚于企业的劳动力。

传统职业教育由于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性,使得在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有相当大差距,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企业上岗以后仍不能独当一面,还需进行岗位短期培训。

订单式培养为校企合作找到了切合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会通过订单式培养在观念上发生一定的转变。订单式培养强化了学校的市场意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必将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其次,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过去的校企合作大多是表面的、松散的,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约束力,这种合作起不到实际效果。订单式培养则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所以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最后,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或档次相对较低,除了就业大环境的原因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是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质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的,学生就业有意向协议,就业比较稳定,就业质量较高。因此,订单式培养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职业忠诚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

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实训可以实现“准职业人”、准职场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场要求并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人(模拟)顶岗训练,巧妙实现把大学后端教育与前端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弥补职业技能缺失的短板,把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通过打造IT实践训练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一个“教·学·做·证·赛·创”于一体的职业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平台将依托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IT实践训练中心着重硬件的投入,根据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专业实训室,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专业实践能力;IT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着重硬件升级与软实力提升,根据各专业工作岗位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战经验。

5 结 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密切关注、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的设计灵感源于工程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其教学模式是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环节,即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代表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四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工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引导创新,并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承担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CDIO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设计一整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虽然CDIO创立之初是用于工程教育,自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后,社会和高校纷纷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各专业不同的需求进行CDIO本土化的探索。因为在其他非工程教育的专业方面,CDIO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就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可以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完善传统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CDIO培养模式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借鉴意义

(一)培养体系 其应该包含三层次,即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和人际交往技能体系。CDIO的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从CDIO课程大纲来看,其培养体系实现了3种能力结构的有机结合。一是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核心工程基础和高级工程基础等知识体系;二是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具备的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实验与知识发现技能、能够系统思维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技能体系,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工程产品/系统的能力。

与工程专业相比,财务管理专业何尝不是如此。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性体现在各种专业的理论知识如证券投资理论、投融资理论、分配理论、经济法规知识等等,这些专业知识的都是财务管理实践中必备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实践性体现在现代各个层次的财务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企业理财还是个人理财,都是通过实际的具体的财务活动得以实现。另外,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活动,都可以通过财务这条主线加以控制。这就决定了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和其他不同的部门(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协调和沟通能力就尤为重要。笔者曾到多家企业进行调研,这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都一致认为,现代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应该从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性和沟通能力进行培养。

(二)使能力培养体系满足实际需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如波音公司的素质要求,以及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权威组织ABET 的标准。它将这种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无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不应该忽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出口,高校招生是进口。出口的大小决定了进口的大小。而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几十年不变、不结合市场变化来调整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缺陷。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不足;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教材陈旧,缺乏和实践的结合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个建立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三、基于CDIO理念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根据CDIO的教学理念,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和教学规律来构建。具体来说,首先应详细地、动态地跟踪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的;其次,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根据毕业生的特征(就业渠道、就业行业及企业特征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能力的要求。第三步骤是在调研结构的基础上,将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分解成为可以操作的、能通过课程或项目培养的各种能力,形成一个能力结构框架;最后,在能力结构框架下,相应地建立起课程体系。整个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调研和能力分解,因为这两步骤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之间对接的桥梁。

(二)基于市场调研的财务管理专业能力进行定位与分解 在CDIO教学理念下,笔者对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市场调研,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都将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放在了用人要求的第一位,而基本素质首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思想品德,其次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被重点关注。在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对专业的知识是比较重视,但是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而专业知识的深度相对看轻,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有学习能力,深度会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加强。更重要的是,学生将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管理相结合的能力。特别要求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有其不同于会计专业的地方,主要的区别在于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该不是会计的核算,财务管理专业的重点应该是财务的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活动。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分析不仅需要会计知识,更需要理解各种背景知识、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状况等知识,财务预算和控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需要各种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知识结构上适当减少会计核算方面的课程,增设商业管理与技巧、沟通技巧、企业生产流程、数据分析方法等课程,从而提升财务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学成为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目的。

根据调研结果,将整个培养体系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场对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第二层次是将各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其中知识结构侧重4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5个方面。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第三层次是对每一个具体的能力要求细化其培养目标。如知识结构下的专业知识能力具体表现为:熟练掌握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个人理财方面的知识;公司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及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审计及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整个能力培养要求如表1所示:

(三)财务管理专业能力构架体系的解读 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市场调研出发来将市场要求的细化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使得培养体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每一个能力的素质要求均来自市场的要求,并且都能通过一定的课程或项目来培养。如调研发现思想道德素质是用人单位第一重视的能力要求。因此,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道德课程加以培养和强化,特别是针对财务专业的特殊工作环境,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思想道德过硬的财务人员。

二是整个培养要求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同时就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基本素养方面,应强调知识获取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应具备基本的工具性知识。这些能力要求都是对专业基本知识的强调。如工具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常用财务软件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因为,现代财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所以常用的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都是必备的工具。这既是基础理论的要求,也是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是强调知识的广度,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指导,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一方面要强调知识的广度,即课程设计应当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在本专业领域内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提高其应用能力。本体系更重视财务管理专业在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算作用。因此,对能力的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素质要求,也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知识。

参考文献:

篇12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超过一千所,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注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有目的的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实现意义。

二、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化,认识不到位

目前,少许高校对高职教育的目标没有认识到位,致使高职体育存在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化的问题,根本达不到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体育教育的有效落实,从而影响高职体育教学的定位、观念等,给高职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教学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学发生着极大变化,但是,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给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等带来严重影响,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育成绩出现较大差异,给高职体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带来极大阻碍。

(三)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高职院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致使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甚至出现部分体育机械老化的情况,给高职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带来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形式比较单一、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并且,教师的教学专业性不够强,给高职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等造成严重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注重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及时提升高校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满足各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实际意义。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并将其作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不仅可以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等,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和运动欲望,最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四、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理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快速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自我身体素质提升意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达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与此同时,注重健身技能的有效讲解和传授,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投入,才能真正发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真正作用,从而为技能型人才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完善现代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注重现代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仪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自我提升的学习意识,才能将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适当增加球类的运动量和教学课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手指的灵活度,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最终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真正目的。

(三)加速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在不断加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综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加速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整体教学效果。目前,新型教学方法有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践联系教学法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地位,从而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有着极大辅助作用。例如:将音乐和体育项目中的跳、跑、投等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活跃教学氛围,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四)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在有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建立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符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运用技能、身体素质等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由于每个学生的运用技能都存在不同之处,因此,教学评价机制要将学生的进步、单个动作、运动意识和学习态度等看作是评价内容,才能真正保障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五)有效健全教学配套设施,科学配置教学课时

在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健全体育教学配套设施,并科学配置体育教学课时,才能提高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有效利用率,从而满足高职体育教学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护和兴趣选择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加强不同项目的针对性练习,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最终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篇13

关键词: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高校

纵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无处不在,正一步步的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比如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处理很多业务。许多行业也进入了智能化工作时。就会计领域而言,以德勤为首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基础会计工作,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几年的时间里,需要会计人员处理的工作因为智能化的发展同样发生了变化,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账套系统,日常发生的发票开具、费用报销、凭证填制等业务都可以在财务软件上操作,期末账簿和报表可自动生成;货币结算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转账。简单的会计工作由于这些变化摆脱掉时空的束缚,不仅可以缩短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二)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发生变化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取代了处理基础财务工作的人员,使会计人员免于重复基本业务。更多的会计人员将转型到有价值的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以及其他管理岗位中。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具备商务数据挖掘、财务数据分析处理、财务决策和企业管理等能力,能对报表和数据进行深刻解读,提取数据背后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变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有用的信息。

(三)降低了财务风险,财务数据更加精准

智能机器发生错误的概率微乎其微,未进入智能时代前的会计工作中会有大批量的财务数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不但枯燥还及易出错。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而且还可以快速选取各种决策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大大降低了以往人工分析数据差错、数据不全面和数据分析结果滞后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1.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偏大。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侧重于财务会计,不够重视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类课程多,且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比较多,这种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要。2.缺少数据分析课程。智能时代下,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会使会计数据自动生成,无需会计工作者进行手动计算。公司的财务分析、决策和其他管理工作会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但目前会计学专业缺少数据分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没有学生拥有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3.理论知识的传授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大学的会计学专业都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以后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会计实际工作中。4.跨学科类课程设置不足。学科交叉是智能时展的主流方向,要把复合型会计人才列为当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目前,与其他专业学科设置课程整合是会计课程体系没有涉及的领域,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只掌握了单一的会计知识。

(二)缺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学生只靠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高校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是讲授这一种,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只是把知识听了一遍,并不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内容和工作方式等的变化。

(三)应用型师资不足

会计是实践较强的学科,若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对应用型教师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这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极为不利。

(四)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养成的行为习惯和良好作风,它是工作人员在从事其专业相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会计职业素养就需要每个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这个职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遵守会计行业的纪律,履行其责任与义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对这份职业充满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目前高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忽视了对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职业素养的要求。

三、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一)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1.减少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增加数据分析类课程。高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减少会计核算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管理会计、财务分析、风险分析、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课程比重。同时像财务分析、数据处理、挖掘业务数据这类有助于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课程需要增加到必修课中,以提升会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2.增加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顶岗实习。高校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会计有关的实践课程的比重需要提高,比如用友、金蝶在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与可视化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企业风险分析案例等课程,为了增长实战经验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进步。还要与会计领域中已经开展智能化工作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参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保障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一致,高校可以通过调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定期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财务工作者为学生开设智能时代会计知识的讲座,提高学生对智能会计工作的了解。3.开设学科交叉课程,注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诸如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不仅要具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还要具备创新、团队沟通、组织协调、判断决策、持续学习等智能机器难以复制的能力。因此,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人文素养、计算机编程和数理统计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经济管理、金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会计职业价值观。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该增设大数据会计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新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等课程。

(二)创新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以教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慕课、微课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此增加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学习不只是结果考查,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把对学习过程的考评比例提高。可以采用提高平时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在课程学业成绩中的比重,还可以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操作演示、课后与老师互动等情况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范围。

(三)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担任重要角色。智能时代下,会计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也出现了改变。作为引导者,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自发的地学习与智能时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可以聘请实务界人工智能专业人员为教师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财务共享等培训讲座,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分批选派教师到行业内优秀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工作中了解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的改变,练习操控人工智能进行会计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来适应智能时代,为后续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学专业是按照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满足并且符合经济社会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要求是各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首要目标。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往的会计核算能力就已经不是会计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了,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1.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智能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财务会计,逐渐变为对管理会计的需求,高校也要考虑这一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作为一名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既要拥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沟通、团队协作、分析研判以及决策等能力。高校可以开展模拟企业管理竞赛或开设模拟企业管理课程,通过搭建标准工作流程让学生感受企业财务部门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和学生工作组织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决策等能力。2.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平台,让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发现创新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开拓视野,让学生紧跟会计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3.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但社会上的会计造假案例仍不断出现,因此在高校还应进一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入手,在学生时代就要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严重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维护会计的职业尊严,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的形成。

四、结语

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下,社会管理领域也会被智能科技产品一步步的占据。因此,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培养教育会计人才的内容也要不断进步,使智能技术不断为会计工作带来便捷。

参考文献:

[1]陈小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商业会计,2019,657(09):127-129.

[2]吴媛媛.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2018,717(35):192.

篇14

关键词:会计技能;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一体化

一、会计技能教学的现状及重要性

当前,众多中职学校均注重在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加入实操技能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力求让他们一出校门即可上岗。笔者完全认同这一思路,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握学生应当学些什么技能,以及该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训练、如何考核,在各个学校都是零散无序、无系统化地进行,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各个教师之间各自为政、教学设置配置不完备、训练和考核办法不科学等,以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最后还是不能体现出应有的技能优势。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必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培养任务的第一位,使学生真正成才。

首先,这是市场的需要。没有一个企业主会聘请一个只懂理论而不会动手操作的毕业生,相反,他们喜欢动作麻利、做事干脆利落,可以“用手”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事实上,在实务之中,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理论,而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培养后得到提升的,这与所谓的“智商差异”并没有直接联系。

其次,当下大专院校毕业生非常多,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有着学历上的绝对优势,但其理论水平是中职生无法比拟的,因此,与他们“拼理论”是不可能的,唯有依靠“技能”优势才能使中职生对大学生形成一种“不对称”竞争,争取得到用工者的青睐。综上所述,中职会计教育必须与大专院校区别开来,侧重技能教育。

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的,例如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懂得登账薄,编制财务报表、计税和报税,能做相关财务分析,同时熟悉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等。然而,上述都是相关教学大纲上的指导思想,有其共同的特性——抽象和笼统。

在此,我们看看以下两则会计岗位的招聘简章:

第一则:①中专及以上学历,财务相关专业;②熟练使用电脑,熟悉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全盘账;③具有出纳、收银工作经验者优先;④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则:①中专以上学历,会计学或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②一年以上一般纳税人企业工作经验;③能按照公司的财务制度报销结算公司各项费用、制作财务报表;④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熟练应用财务办公软件。

通过这两则招聘广告,我们就可非常清晰地知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懂出纳实务、懂做账和操作会计软件。再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答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以下三种技能:

第一,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前者为出纳人员必备技术,后者为出纳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功,是财务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展开的条件,两者都是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外在体现。

第二,独立制作全盘账。制作全盘账,不限于懂得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亦包含了计税和网上缴税、缴社保费等面向管理部门的业务。

第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包括文字快速录入,小键盘数字录入,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财务软件的应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三种会计技能,实现全能化、一体化掌握

我们弄清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三项技能后,接着探讨另一个问题:怎样训练和考核这三项技能呢?

(1)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培养。

①点钞技术的训练和考核。先是点钞技术的训练方法,这是出纳岗位的必需的本领。一开始要从指法抓起,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建议学生学习和训练银行业所采用的“三指三张点钞法”,即一次能数出3张钞票,33次就能数出99张,再加1张就是100张整数,接着再以100张为单位扎成一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手中备有100张“练功卷”,每天练习10分钟以上,做到能够连续不间断地用三指拨动“练功卷”,声音连贯、动作标准且有规律,同时准确性高。

考核:学生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必须掌握正确的点钞姿势,10分钟内能数出1200张“练功卷”,并按要求将每100张捆成一叠为合格,达到2200张(22叠)以上的为100分。4个月后,每个学生应该进一步掌握快速“配钞”的技能。所谓“配钞”即是随意配出由各种不同面值钞票组成的金额,如¥3567.43元,这里要求学生先数出35张100元面值的练功卷,再加上1张50元、1张10元、1张5元、2张1元、4张1角、3张1分,总共就是¥3567.43元,并在15秒钟内完成,“配钞”过程中动作、声音要连续、干脆。

②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和考核。财会专业人员打计算器必须快而准,这是专业素质之一。练习打计算器必须达到不看键盘即所谓“盲打”的程度,当然不限于盲打,还要求懂得使用计算器的记忆功能、连加连减功能、小数点设置功能等常用功能。练习该项目要求学生备有财会专用大键盘计算器,初学时,先是练习指法,即培养手指的“肌肉记忆”,让每个手指“熟记”自己所管辖的数字所在位置,接下来便是练习加、减、乘、除法及混合混算。练习目的是达到快速“盲打”的程度,拍打声音连续不间断,同时保证高准确率,好比我们练习文字速录一样。本训练项目并没有什么好方法,唯有刻苦练习。

考核:盲打计算器与点钞一样,要求快而准、动作干脆。具体考核要求为:20分钟内完成由20个3到6位数值组成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题目,即共三道大题,每道20分,再加上乘、除法各20道,每道2分,全卷共100道题, 80分为合格。

诚然,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是不能僵化的,只要能达到快而准的目标,是不必过分在意方法和标准的。

(2)独立制作全盘账(含电算化会计)能力的培养。

所有人都认为,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一能力很难实现。然而,笔者认为,如果要求一个在校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多端的实务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能独立制作全盘账的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整个账务处理的全部过程。据笔者在记账公司调查了解得知,新到岗的毕业生,最显著的共同的难题是“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究其原因,在学校期间,各校均设置了实操课,这些实操课完全涵盖了一般记账技术,对于基础会计岗位而言,这些知识储备是足够的,但是学生在记账之后“该做什么呢?”,似乎无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吗?当然有!只是学生无法将知识与业务流程连结起来而已,因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处在整个流程之中的那一阶段,所以才会有“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个共同的问题。

教师讲了,课本同样也介绍了,为什么还是有此问题?我们细看教材,教材是将每一个业务流程分为一章进行介绍,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过渡性语言却从不会出现,同时教师也甚少会告诉学生:“每一章代表一个流程,相互按顺序衔接起来的。”再者,每章、每节都采用完全不同的案例,这就进一步“离间”了章节之间的顺延关系。因此,多种原因促成了学生不能理解章节就是业务流程的表达,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笔者认为,要训练学生独立制作全盘账的能力,只能依靠精简的全真模拟实操题,让学生完整地“走”一遍业务流程。并且,要求学生既能做手工账,又能在电算化系统上操作。在模拟实操题的设计上,不必追求难度和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要注重让学生知道账务处理的全过程,让学生都能“一做到底”,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于第几个步骤,下一步骤是什么,还有多少个步骤”。以下详细说明。

(1)指导学生理清账务处理的全过程,解决 “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

做账流程:收集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登账编制会计报表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装订记账凭证。

一共六大步骤,各步骤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步,收集原始凭证的工作:对外出具和收集发票,对内制作入库单和出库单、现金收入和支出凭证、购销存记录表、网上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第二步,编写记账凭证的工作:根据上一步收集回来的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包括根据外来原始凭证编制往来业务、收付业务、涉税业务分录;根据自制原始凭证制作计提折旧分录、存货出库分录、各种结转分录等。记账完毕,将原始凭证按规定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以备装订。

第三步,登账的主要工作有:根据上期末数据将各科目的期初余额、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将本期的发生额登记到对应的账薄上,最后结出本期末余额,这一步俗称“过账”。

第四步,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即我们根据账薄加计相关数值后填列到规定格式的财务报表上。这一步工作相当明确,学生最容易理解这一步骤所处的位置——账务处理的后阶段。

以上第一、第二步骤可以在电算化软件系统里直接录入,第三、第四步骤也可以通过电算化系统来自动实现。

第五步,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当前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都是通过网上申报填列的,所有税种和社保费都必须通过国税和地税的网站申报办理。其操作并不烦琐,只需要通过公司申请一个纳税账号,然后在网页上填列各税种的计税基数,(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核后)即可自动扣账,无须到现场办理,只需在扣账后到银行领取扣账单,作为记账依据。

第六步,装订记账凭证工作:记账凭证通常是按月装订的。先要明确记账凭证的装订顺序:科目余额表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业务发生时间顺序排列的本月的记账凭证所得税计提和相关结转业务的记账凭证,最后正确填写装订封面。

(2)独立做账。待向学生清楚描述上述流程后,即让每个学生开始单独制作全盘账务。

该项技能的培训,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求全面,难度和题量适中即可,以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能够理清做账思路和顺利地掌握业务流程,解决 “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同时,难度适中的题目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本项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且正确地完成全盘账务,无需再安排正式考试。

(3)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被视为职场的基本功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电脑办公软件的运用外,还要求他们学会Excel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关部分。因为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在此不作赘述。

四、三种技能必须有序培训、互相促进,实现一体化运用

三种技能是相互交错、互相统一的,其中,独立做全盘账是核心,其余两种能力是基本功,三者合一即可高效率地完成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如下面所示: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独立制作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三种技能都必须具备和能够综合运用,我们要分阶段地、系统地培训和考核:

首先,在一年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会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的动作要领。本年为“基础之年”。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并开始考核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考核不合格者,顺延下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全盘账模拟实操课程。本年为“考评之年。

第三学年,对三种技能进行综合验收。本年为“验收之年”。

五、会计技能训练与考证的联系

会计考证,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被视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就业的利器。这一观点反映了现实,但是工作能力才是学生职场上生存和发展之根本,会计技能正是工作能力之体现,况且,会计技能恰好是会计考证所要求的能力,甚至比会计考证更贴近实际,因而会计技能的训练完全可以促进会计考证。只要学生的技能掌握到家,通过会计考证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使中职会计技能教学一体化,就能培养独挡一面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丽燕.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