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范文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脑梗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

【关键词】脑梗;康复护理;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而随之出现了一些老龄问题,如健康、医疗、养老等问题。而健康医疗作为其中最基础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尤为重要。诸如心肌梗塞、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极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长久持续的疾病还会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严重的会产生消极思想,如抑郁症等[1]。脑梗塞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增厚,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动脉血供养减少,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严重者会导致患者脑梗死。本研究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的120名老年脑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护理的方式及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名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老年人,且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患者年龄在5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2±7.23)岁。将120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人,年龄在5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2±7.13)岁;对照组60人,年龄在56-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93±7.22)岁。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的60 名患者采用规的护理方式,即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首先在入院的时候询问患者病情、病史以及药物病史;对不同病症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患者不能够自行改变卧床,则需要主动为其建立翻身卡,按时对患者进行翻身照顾,并注意翻身时候的力度要适中温柔。由于某些老人睡觉易翻身坠床,对于此类患者应使用有床栏的床以防止患者坠落。另外对于患者心理的护理以及饮食照顾应向家属详细说明。对于实验组,则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康复护理干预:首先根据每个患者卧床平衡、从床边做起、站立平衡、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设计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以指导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除了必要的翻身意外,保证患者肢置正确以外,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变化、床上训练等,训练时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并每2-3小时翻一次身,同时注意患者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的过度;而对于卧位也有要求,卧位较为15°-30°之间,并逐渐增加卧位角度,10分钟一次,每2-3天增加15°,并指导患者直角坐起,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4-6次;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至患者能够坐起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为了防止患者摔倒应该首先在平行双杠中进行,患者双手扶住双杠,先进行头、颈的弯曲训练,之后再进行躯干的弯曲训练,以及起身站立训练,在前面的训练达到效果之后才能进行跨步跨门槛爬台阶等训练。

1.3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消失和活动能力恢复;

进步:患者肢体乏力、身体麻木病症有所改善和活动能力部分恢复;

无效: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和活动不便;

恶化: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肢体乏力、麻木症状更严重和活动更不方便。治愈率=(治愈+进步)/组总例数。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生活能力,评定数据采用Barthel指数,项目有进食、洗澡、穿衣和控制大小便等,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运用x 检验,概率取P值表示,以P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发现常规组有18例治愈,17例为进步病例,1名患者因为病情恶化而死亡,整体上治愈率为58.33%。而实验组在常规的基础之上进行康复护理之后,未发现有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的病例,治愈病例有26例,进步病例22例,整体治愈率为80.0%。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的情况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呢你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生活与肢体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人脑动脉粥样出现硬化,导致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血栓,形成的血栓会使动脉管腔更加狭窄甚至会出现完全闭塞,最终导致人脑组织因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症状。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麻木、语言异常等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3]。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一般有多种疾病缠身。所以老年脑梗塞患者很有可能伴随有其它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肺部感染等。因此老年脑梗塞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求较正常常规护理高。

参考文献

[1]Churin BV,Putiolov AA,Palchikov VE,et al. Gastric and small intestine motility in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sleep disorder[J].Clin Med,1997,75 (10) : 46-90.

篇2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后患者的基本认知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SS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大幅度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语言及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脑梗塞;认知;预后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或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行软化、坏死,占所有脑卒中的80%,发病原因多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脑梗塞后,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智力、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和预后方面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所选患者经CT、MRI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3±3.6)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0.1±3.5)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年龄大于60岁,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发作,且生命体征平稳,在48h内病情无进展,病程低于1周。(3)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痴呆或耳聋者,有酒精依赖史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主要包含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后会有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患者想尽快恢复健康,肢体康复讯训练过度,超过身体负荷,当身体练习情况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制定康复目标,并为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本病,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肢体康复训练:卧床期间保持良好肢位,定期变换,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待肌肉稍微恢复后,可进行起立、步行、立位等平衡训练,1次/天,45min/次。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保持皮肤清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给予心理疏导,平衡膳食结构等护理。

1.3观察指标。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2](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参照Bathel(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参照基本认知能力评价患者认知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后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约有60~80的脑梗赛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据有关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注意力以及学习力等认知功能[4]。而康复护理则是护理人员通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认知和肢体功能的护理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两组的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肢体、语言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设芬,李瑛,毛云英,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98-99.

[2]黄洁.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5,22(9):186-186.

[3]吴雪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4,26(15):124-125.

篇3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 护理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ING Li-li,ZHANG Xiao-jing,WANG Yong-feng

(Third Outpatient,Baotou City North Hospital,Baotou 014030,Inner Mongol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Earl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raining a series and also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Results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on patient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prognosis. ConclusionThrough a serie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 aphasia, dysphagia patients, reduce joint contracture and deformation, muscle atroph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not only to alleviate the pain of patients, but also grea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脑梗死患者在度过急性危险期后,大多数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偏瘫等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康复医学发展证明:减少脑梗塞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恰当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2012收治脑梗塞偏瘫患者108例, 其中男38例,女12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56岁,其中50例接受康复治疗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2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突然发现自己肢体不能动了,话也说不出来,会因此精神萎靡、悲观、失望,这时应及早给予心理疏导,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述,消除其紧张与不安,采用关怀、开导、鼓励的方法,耐心对待患者的反复情绪,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鼓励患者坚定信心锻炼,为战胜疾病,配合治疗和护理奠定基础。 另外,家庭的支持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影响,对脑梗死患者家属进行宣教沟通、获取家属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2 吞咽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的常见症状,轻者进食时易发生误吸、呛咳,影响营养的摄入,重者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据报道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采取康复护理及恰当的功能训练,有效率可达80%以上。摄食训练 时应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 ,或取坐位, 病情稳定者,进食时要丛健侧缓慢喂入,以一汤勺为宜,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咽数次,然后饮2口水,以刺激咽反射及去除咽部残留物。食物应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以免附着在咽部及食管粘膜上。为防止食物误入气管,进食时先让患者吸气,吞咽时及咽前憋气,使声带闭合,封闭咽部后再吞咽。必要时给与鼻饲。并告知鼻饲的相关知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失语的康复护理脑梗死引起的失语,据专家统计约占患者总数20~30,不仅影响了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而且也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失语患者,在护理时首先应用非语言支持,即通过表情、触摸、手势、姿态、眼神等与患者沟通,能明显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烦躁,使其树立信心,使患者早日积极地接受治疗。在发病后2w内,即进行主动性失语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致语言障碍患者恢复。对于运动性失语应从简单的口语训练开始,,先练发音,一字一字地练习,一点一滴逐渐增加,让患者用嘴吹蜡烛诱导,发音,然后发出啊、啊的喉音。这样从简单开始逐步增强训练,感觉性失语应以理解训练为主,让患者多读卡片或报纸,经常看电视、听音乐,让患者说出卡片、报纸中的简单的字词以及电视里的实物名称,并进行读写练习,反复进行,这样由简入深,循序渐进。

2.4肢体的康复护理

2.4.1 保持良好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关节的一种治疗。脑梗死发病开始,早期良肢位的摆放,防止痉挛姿势的出现对促进患肢的康复极为重要。

2.4.2 肢体运动的护理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功能运动训练,能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发生。以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用健侧的手臂带动患侧手臂伸直举过头顶,10~15次/次,1~2次/d,患肢要每日进行外伸、内展、旋转等动作。手指关节要做握球弯曲训练,2~3次/d,然后逐渐训练从床上坐起,然后再下地行走,行走开始时应有两人搀扶,让患者缓慢抬起脚走路,脚掌落地。这样反复训练。整个训练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强度,循序渐进。

2.5 尿失禁康复护理脑梗死后尿失禁也是最常见的症状,易导致压疮、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尿失禁患者,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应随时做好更换尿垫、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定时变换、便后给予温水擦洗会等护理措施。对于尿失禁患者要进行排尿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关键的措施。要保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达到自主冲洗膀胱的作用。其中盆底肌功能训练在尿失禁中占关键的一步。首先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3~5s,松弛3~5s,10~15次/d,持续6~8w。对于留置尿管者, 应该采取间歇夹闭尿管的方法,2~3h开放一次,使膀胱及排尿功能得到有效训练,有利于患者恢复。进行尿管护理2~3次/d,防止感染的发生。

3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训练开始越早,功能恢复的就越快。对病情稳定的患者,早期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的康复功能训练等,对脑梗死的预后极为重要,。同时为患者实现早日恢复肢体功能,独立生活,为其早日重返社会、回归家庭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爱芳.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63-64.

篇4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7]曾明梅,李瑞英,马玲,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16):83-85.

篇5

【关键词】 超早期全方位护理;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局部脑组织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障碍发生坏死[1],导致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在脑梗死确诊后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笔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经影像学证实,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发病均在24小时以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者,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及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55.3±2.1岁,平均发病时间为14.7小时,平均梗死灶直径为4.24cm,患者肌力0级2例,1级7例,2级11例,3级7例,4级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6±2.5岁,平均发病时间为15.1小时,平均梗死灶直径为4.27cm,患者肌力0级3例,1级6例,2级10例,3级7例,4级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面积、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24h内开始康复护理,对照组于入院第7天开始康复护理。所有患者均治疗28天。护理方法如下。

1.2.1 日常护理 密切观察皮肤受压及血运情况,定时翻身拍背,经常更换,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按摩受压部位,温水擦浴。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嘱咐进食及进水时抬高床头,速度宜慢,避免呛咳及反流。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个人卫生、穿衣、床椅转移、持物、洗浴、家务、散步等,针对个人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上述活动。

1.2.2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包括患侧肢体的摆放、被动按摩及运动,保证患肢处于功能位,健肢的主动运动及坐起、站立、行走、上下楼梯训练等,训练开始阶段安排专人指导,保证动作的规范性,每天1次,每次25分钟,训练时让患者家属或护工在一旁学习动作要领,每日再利用20分钟巩固强化所学动作。循序渐进,以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加训练时间及次数。

1.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用温和、亲切的态度向家属及患者讲解脑梗死的病因、机理、治疗、预后等知识,组织患者互相交流,用恢复情况较好的病例进行鼓励,树立信心。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耐心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进行表扬,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

1.2.4 出院指导 出院时,叮嘱患者出院后适当运动,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劳累、情绪激动,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

1.3 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7、14、28天为评价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7天 治疗后14天 治疗后28天

观察组 21.6±1.8 15.4±1.7 11.9±0.8 7.4±1.2

对照组 21.2±1.7 15.5±1.6 14.3±1.5 12.8±1.1

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4天及28天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 讨 论

目前康复治疗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为脑梗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有学者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5],因此在脑梗死确诊后积极治疗的同时,及时进行急性期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方位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为病人提供全身性的最佳护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的整体护理。有研究表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明确,能达到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超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保证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行康复护理,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推迟护理开始时间;②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强度及幅度过大;③对患肢进行被动运动的同时,应重视健肢的主动运动,以强化神经的紧张度,预防并发症;④康复护理的同时,应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7):1657-1658.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9.

[3] 黄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92-93.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篇6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起病急骤,致残率高,许多病人虽经抢救存活下来但常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往往给患者造成悲观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丧失生活和治疗信心。加之久病卧床,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不能和医务人员合作,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因此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后遗症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该类患者89例,其中50岁以上72例(占8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基础护理

保持房间整洁、安静、空气新鲜,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病情较轻的患者鼓励其自己起床、穿衣、洗漱,按时大小便。重症患者由护士及家属协助每1~2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红花油按摩,改善局部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勤换床单、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由于患者患侧肢体感觉迟钝,对冷热的反应不敏感,所以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烫伤的发生。

2饮食护理

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适量增加蛋白质如食用瘦肉、鱼类、豆腐、豆干等。食盐每天不超过3 g,少制糖和含糖类的食物如点心、糖果和饮料。多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忌食辛辣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对伴有饮食发呛、吞咽功能障碍者,一般先选择胶冻样如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和水。

3精神护理

来我院治疗康复的患者都已脱离危险期,但大多数为突然发病,患者对后遗症难以接受,产生厌世、悲观失望和急躁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而丧失治疗信心。例如某患者,男,53岁,机关干部。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并语言不利来我院康复治疗,有一保姆陪护,住院后护理人员发现此患者情绪低落,平日不与人交谈。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主动与其谈心,才知道患者由于妻子及子女不经常来看他、陪护他,以为家人嫌弃他而产生厌世、悲观失望情绪,我们及时与其家人联系,说明情况,使其家人轮流照看,患者情绪大为好转,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训练,5月后肢体功能恢复,语言清楚出院。

4瘫痪肢体功能训练

当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稳定、无严重的并发症时,早期肢体活动可预防静脉血栓,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利于功能的恢复。来我们疗养院的患者大多都已到恢复期。要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病情评估,制定康复计划。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病房延续训练,协助家属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推拿及被动活动关节,鼓励其树立信心,尽量主动活动。每天在家属陪护下让患者扶拐到户外活动,步行时,一定要保持水平向前出脚,不要向外画圈出脚。在扶持患者立位时患腿前后摆动、踏步、伸髋练习,注意左右脚着地时限一致。初由家人或护士陪护,慢慢过渡到患者自己独自行走。鼓励患者自己活动如拍球、写字、用筷、梳头、拣花生米、洗漱、穿衣、进食等,可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对手部精细动作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5语言训练

对失语病人的护理应尽快帮助病人恢复表达及其理解能力,以便恢复起码的社会交往,使病人有自信心[1]。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指导家属加强非语言沟通,每日上下午借助手势和口型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患者关心的问题,给患者听收音机,使患者有讲话的意愿,再从熟悉的单音、数字、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和矫正发音口型,配合面部针灸和理疗,每2~3 d检查一次效果,经过这种语言训练后言语功能可恢复50%~60%[2]。

6小结

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是病人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的过程。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进行各种功能锻炼,改变病人悲观失望、急躁厌世情绪,让病人正确认识该病的特点,精神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晓波,李晶,王玉芬.脑梗塞恢复期的护理[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7,9(2):134-136.

篇7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甚至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我院内科2007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住院出院在家接受家庭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64-78岁,平均67岁,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18例,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其中于发病第1天入院40例、1周内入院80例。以上90例住院治疗后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指导,并能长期坚持的患者。

2家庭护理指导方法

2.1心理指导患者因脑梗死后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常产生抑郁、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1]。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切忌暴喜、暴怒、忧虑等精神刺激[2]。

2.2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脑梗死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①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室温以18-20℃为宜,温度以60%为宜,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②防褥疮穿着的衣服应柔软,冷暖适中,勤更换、勤清洗,避免褥疮的产生。③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坠件发生,特别是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加防护栏和其他安全措施,肢体偏瘫或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应避免与热的物品接触,避免意外烫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满足病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2.3饮食护理①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对于呕吐反射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鼓励其经口进食,则应实施鼻饲。鼻饲食物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等,每次鼻饲量为200-350ml,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②要保证进食环境安静、轻松,不要催促患者。喂食时患者应取半坐位或坐位,进食后维持30min才可躺下,食物以糊状或固体为佳,液体(流质、饮料等)应以茶匙喂食,应避免引发咳嗽而使患者无法控制。

2.4运动护理指导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增加脂肪酸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瘀滞,而且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可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后遗症和复发的积极措施。可以根据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自行选择适当、适量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2.5肢体的康复护理①患者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以便为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②要保持患者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肩关节稍外展;下肢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足底可放一硬枕。③为患者进行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日2次,每次20min。④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等。⑤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如在床上练习肢体的抬举和屈伸、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在坐椅上练习扶椅站立、坐下、站立;协助患者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并转换重心锻炼;5-6周后进行步行训练,并注意步行的姿势、步幅、频率、伸髋曲膝、重心转移等过程及步态。

2.6语言的训练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地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结果

所有患者(除4例复发后因其他疾病在第3与第4年分别死亡外),在5年中,基本坚持了以上护理指导。5年内90例脑梗死患者复发7例(11.29%)。言语障碍好转45例(50%)其言语障碍基本恢复10例(11.1%)。肢体肌力恢复65例(72%),其中肢体肌力完全康复18例(20%)。

4体会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指导,能有效消除其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并能增强患者和家属主动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的进行。特别对老年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能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为临床常见多发性急症又称缺血性卒中。因局部脑组织脑血液循环供应障碍引起的一种缺血缺氧造成的脑部病变。发病时患者会快速陷入昏迷失去意识或伴休克等症状[1]。此病危险性大,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就会使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年人群其致残及死亡率高,成为中老年人群健康的杀手。该病患者常起病迅速,较早时伴有手足麻木、头昏、眩晕、头痛等,最终导致患者偏瘫、失语、脑疝及死亡。如何更有效的治疗脑梗死降低致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研究报道,行为护理能有效降低老年脑梗死的并发症发生,对治疗效果也具有影响[2]。本文对我院50例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未实施行为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采取行为护理干预下对治疗该病的效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老年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0~82岁,平均(73.6±6.23)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2~81岁,平均(71.4±6.20)岁,其中男11例,女1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经院内上报批准后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就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情况差异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CT与MRI下检查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性别,年龄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梗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方法[3]。

1.2.1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性别合理安排床位,热情介绍病区环境,同病房病友,交代注意事项,给患者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入院常规及床单位护理。制定患者健康档案,询问了解病患基本情况取得配合、过敏史及特殊情况,告知患者家属预防跌伤与坠床[4]。给患者进行护理安慰,避免患者情绪过激造成疾病发作。适当支持家属陪护,减少患者孤独感。可指导患者放松心情,避免血压升高。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清单营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联合实施行为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病变、褥疮、坠积性肺炎等[5]。进行预防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有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督促患者多进行活动练习,如:床单位上移位训练、穿衣脱衣练习、站立和搀扶下行走训练、在患者能基本完成前面几个训练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洗脸、握勺子等。所有训练间家属需在一旁陪护,避免坠床与跌伤风险。在患者出院后可指导基本体操训练改善患者肌肉无力状态。护理工作人员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帮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加强肢体与语言的功能训练,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感知,制定一套功能康复计划并且酌情实施。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临床常用简易式FMA评定法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状况进行评估在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上肢体活动总分66分、下肢活动总分34分,行为护理前后进行评分测定[6]。临床护理疗效评估,显效:护理干预实施后,患者基本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生活基本无较大影响;一般:临床症状减轻,活动受限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无效:患者有并发症,病情无缓解或加重。

1.4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统计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行为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观察组常规治疗前为(35.66±5.39)行为护理后(64.71±4.32);对照组常规治疗前为(32.41±6.23),常规护理后为(48.61±5.33),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P

2.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比情况均有好转,观察组总效率92%比对照组总效率75%结果显著要高(P

3 讨论

我国老年化趋势逐年呈攀升,老年患者诱发脑梗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7]。该病患者常会出现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造成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目前临床发现通过行为护理训练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能刺激诱导患者恢复各项机体功能。

篇9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由于医学技术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率得到明显提高,然而致残率却很高,其中偏瘫危害最大,然而至今药物都不能直接改善偏瘫的功能。患者的自然功能恢复较慢又有限,还会出现废用综合征[1]。我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历符合临床标准并经CT和(或)MRI证实,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伴有肢体运动功能和(或)语言交流障碍。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症状、功能状态及护理后康复情况见表1。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运动功能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法,制订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训练效果,不断完善训练计划。

2.2 心理康复 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恐怖体会,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沮丧和忧郁,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用语言、手势、表情与患者反复交谈。告之患者及家属早

作者单位:223002江苏省淮安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

期床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3 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2.3.1 良肢位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开始康复训练以保持良肢位为主,良肢位的保持贯穿于康复全过程,要求各变换均由护士帮助进行[2]。日间每2 h翻身一次,夜间患者睡后适当延长翻身的间隔,约3h一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展开,用枕头使患者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仰卧位:非理想卧位,尽量少用,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保持肩关节前伸,膝下放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部避免被被褥压迫,以免足下垂。

2.3.2 瘫痪肢体的按摩和被动活动 肢体的按摩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很重要。发病后2 d责任护士即可进行。按摩要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30 min。被动活动是以关节为中心,用外力来帮助患者活动的方法,患者仰卧位,护士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方向,各关节每次活动5~10下。

2.3.3 主动训练 一般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症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的48 h开始为宜。上肢训练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让患者双手十指互扣,患者的拇指必须位于上方,用健侧带动患侧在胸前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保持伸直状,然后双手返回胸前,3次/d,每次上举20下。下肢康复采用桥式运动,取仰卧位,双手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双足支撑于床,将臀部主动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时患者形似桥形,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嘱患者尽量放松,动作要缓慢,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3次/d,每次上抬15下。病情轻至中度,肌力3级以上者可指导其做患侧肢体随意小范围活动,训练主动翻身,并逐渐增加增加活动的范围和次数。

2.3.4 坐位训练 当病情许可,肌力达2级,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时应采取坐位。协助患者坐于床缘,开始坐5 min~10 min,逐渐增加时间,能独立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2.3.5 站立训练 当患者肌力达3级且能坐稳后可扶助患者站立,开始1 min~2 min,逐渐增加站立时间,患者能扶栏站稳后指导患者双膝同时屈曲、伸展,逐渐过渡到双脚在原地踏步训练。

2.3.6 步行训练 患者能徒手站立30 min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训练患者时立于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侧下肢向前行走,患者在独立行走时向其交代注意重心移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侧防护,增强患者安全感,防止跌倒。

3 体会

3.1 脑卒中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预后就越好[3]。我们对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急性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床边康复护理,经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肢功能明显好转,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反复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训练计划,告知恢复需要时间、过程,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对患者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治疗信心和康复欲望,使患者积极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逐渐实现康复的最终目标。

3.3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发生意外。每次训练前评估病情,心率超过110次/min、血压>24.0/15.3kPa(180/150 mm Hg)不宜进行主动训练。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确切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头疼、头晕、心悸等情况时应停止训练,卧床休息,必要时报告医生。患者训练时护士要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确保安全。

3.4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功能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训练过程正确评价肢体功能,及时调整计划,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避免损伤。活动幅度由小渐大,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以免急于求成而发生意外损伤。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治疗手法要轻柔,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活动度,避免肢体康复中的“二次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篇10

脑梗死;康复期;护理

脑梗死是指各种栓子(血液中的异常固体及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而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是指患者的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的过程。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使其在认知、交流、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出现失认、失用、失语、瘫痪、吞咽困难、感觉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患者必须要渡过较长的康复期,我们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家属及患者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40岁,患者早期多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有些患者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失语,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脂较高、血液粘稠度升高。均经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2 护理

2.1 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期,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光线适宜,无噪音,是保证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于卧床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防止肺感染,保持床单干燥、整洁、无皱褶,每2小时左右协助患者翻身一次,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或气圈保护,避免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发生。

2.2 严密及时地观察 患者的病情变化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内容,疾病的转归,药物的疗效,都必须严格的观察,以便采取有效地措施,如脑梗死患者表现烦躁,突然剧烈头痛,持续频繁呕吐,进行性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时,表明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痛、降颅内压、消除脑水肿等,临床常用20%甘露醇注射液150 ml快速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因素,使其接受现实,明白心理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保持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才能使之早日康复。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多伴有偏瘫、头痛、失语等症状,对突发的疾病不能接受,因此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焦虑,恐慌,沮丧,抑郁等,甚至对所患疾病表现为悲观、失望;再加上短期内不能治愈,有些老年人产生厌世和不愿接受治疗。在护理时我们要注意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及充满热情的语言,同情体贴,关心患者,消除抵触情绪,使他们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合作;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基本医疗知识,配合督促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

2.4 合理饮食,预防便秘 脑梗死患者多伴有消化功能减退,特别是长期卧床患者易产生便秘,为此,要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清淡富于营养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海带等,忌辛辣、燥、肥甘之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等。已发生便秘者可给与开塞露或麻仁软胶囊等及时通便。

2.5 早期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通过按摩及患者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机能,从而减轻肌肉、骨骼及皮肤的废用性萎缩,保持关节韧带及关节的正常伸展度,防止关节畸形、挛缩,可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指导偏瘫患者穿、脱衣服时应先穿患侧,并先脱健侧,应穿宽松开身衣服,必要时可用搭扣;功能锻炼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功能训练计划,如出现语言障碍时可以从一个个单字、词练起;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易发生肌肉萎缩,可以指导其先练站立,再行走、上下楼梯训练、捡豆训练等等;同时辅助给予针灸、理疗、按摩等舒通经脉,使之气血运行通畅达到康复的目的;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功能训练时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篇11

[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 康复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67-01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约6O-8O%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张在综合医院内的脑血管病病房实施急性期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协助临床治疗,防止继发合并症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促进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我科自2007年以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CT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失语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160例,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42-81岁;瘫痪肌力O-I级的78例,Ⅱ-Ⅲ级的72例,Ⅲ-Ⅳ级的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肌力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病人在接受常规中西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入院后14d即疾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入院2-5d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分别在2个月、4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下:

1.2.1 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肢体功能位摆放,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对患侧肢体软组织进行每日按摩2次。

1.2.2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h后,给予患者床上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如屈曲肘关节,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一般每天做2次,每次10-20分钟,做各关节及各方位的运动2-3次,还包括更衣、漱口、梳头、接物及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等。

1.2.3 半月后,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训练过程中如出现头昏、头痛应立即停止。

1.2.4 语言训练:开始第l周锻炼患者舌头的伸缩,鼓励发音,进行单音节字的训练;第2周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而后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简单的问题,之后应选择有点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对患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1.2.5 吞咽障碍的康复:尽管急性脑梗死病的吞咽障碍85%以上经过治疗可以恢复或者减轻,但治疗如果不及时,丧失了恢复是最佳时机,可导致终身鼻饲进食。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病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撤离鼻饲,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口腔期障碍有口腔周围的自主及被动运动,舌肌运动、冰块按摩皮肤、冰块按摩咽喉等湿热刺激发声训练;咽喉期麻痹有侧卧吞咽、边低头边吞咽、空气或唾液吞咽训练、小口呼吸、咳嗽、哼唱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一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

2 结果

2.1 康复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见表1

3 小结

脑梗死所致的偏瘫为中枢性瘫痪,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3]。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潜力很大,主要表现为运动、认知、语言、心理及记忆障碍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脑梗死的康复应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大脑梗死灶产生良性刺激以唤醒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另一方面,对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有效降低致残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的训练计划,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康复知识教育,注重心理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经过各种康复治疗及护理2个月、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四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2.5%,生命质量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早期采用康复训练及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病人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7,2O(6):4-6.

篇12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期 护理干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转为,加之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梗死占有一定几率,需较长时间的治疗,病情进进康复期后,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2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3.5岁,均经CT检验证实。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平均30.4±7.3分,平均病程1.7±0.2天。患者均为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多伴有吞咽困难、头痛、呕吐、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的药物静滴,取通经活络、活血益气中药口服,并与推拿、针灸疗法配合行康复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环境干预:营造温馨、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需调整适宜,避免噪音。及时对床单进行更换,确保清洁、干燥,并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减少褥疮形成,同时还需加强口腔清洁护理,以免发生肺感染[2]。②病情观察:严格观察药物应用的效果、疾病的具体转归情况,以便及时对救治措施进行选择和实施。如患者持续频繁呕吐、头痛剧烈、意识呈进行表现,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发生,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患者多突然发病,伴有失误、偏瘫表现,易产生绝望、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亲切的语言、沉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打消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要点、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介绍,并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作用,以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3]。④饮食指导:患者病发后易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便秘形成,故需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食用,为流质或半流质,富有营养且清淡,如豆类、蔬菜、新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对和便秘患者行用药通便护理。⑤康复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对功能锻炼计划加以制定,如偏瘫患者易有肌肉萎缩发生,可先练习站立,再缓慢行走,待条件允许时行上下楼梯训练;语言障碍者先从单字及词语练习,及时鼓励,增强患者信心[4]。同时可行按摩、针灸应用辅助康复,使气流运行通畅,需加强康复全程监护,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呈90%~100%减少,为0级病残程度;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46%~89%的减少,为1~3级病残程度;③进少:评估功能缺损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均在18%以内;⑤恶化:评估功能缺损>18%。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评估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结构因血液灌输不足或动脉血液完全中断造成连续性破坏所致,造成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相应丧失、病理形态改变等系列病变。除对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外,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同样被临床重视。脑血管疾病康复潜力较大,加强患者语言、心理、肢功等功能的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疾病医护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社会的护理干预[5]。脑梗死患者经过救治进入康复期后,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水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加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峰.脑梗死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156.

2 张秀英,胡海霞,刘冬梅.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8:363.

3 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40-41.

篇13

关键词:脑梗塞 ; 急性病 ;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62-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 病情相对危重[1]。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 做好基础护理, 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通过对3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到在心理、呼吸道、肢体功能锻炼、褥疮和便秘的预防、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组340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158例, 女182例; 年龄最大93岁, 最小419岁,其中40-60岁40例, 61-70岁124例, 71岁以上176例。一侧肢体偏瘫2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护士应同时做好家属和患者两方面工作,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对患者家属应详细解释,说明早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耐心开导,进行安慰、鼓励,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相应护理,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消除抑郁情绪,促其主动锻炼并说明主动锻炼的好处及对疾病预后恢复的影响,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和稳定心态,密切配合[1]。

2.2康复护理

2.2.1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应从发病早期开始,在患者卧、坐、站等时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采取患侧卧位、仰卧位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肩前屈。坐位时,将患肢放于前方桌面上。总之,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和康复护理手段,可使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降低。

2.2.2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及康复护理。由于患肢长时间不活动,肢位处于不良,尤其是过度掌屈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姿位,尽可能不用患手背静脉输液,预防患者外伤等。早期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2]。

2.3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

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正确指导, 能促进疾病的康复,指导家属调理好三餐, 搭配好营养, 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 对于食欲不好的,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办法, 尽量保证足够的热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应积极地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可以进行适度的体力劳动, 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十分重要[3]。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等。对于本组340例脑梗死患者, 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坚持定时电话回访和随访,跟踪指导, 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顺利的康复。经过悉心护理,本组病例均能良好地度过危险期,并在住院期间学会了自理知识,较好地杜绝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认为,一般以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开始为宜[4],健康教育开始时间越早,患者恢复越快,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脑血管病人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以往研究表明[5],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需要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料,能使患者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说明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作者认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梗死表现,即可进行康复。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残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黄晓兰,毛玲娣,孙英.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8):460~461.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14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恢复效果。方法:对脑梗塞患者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康复护理训练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并将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患者早期做康复训练对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结论:患者通过康复护理,加速建立脑侧支循环,减少关节挛缩和变形、足内翻和下垂、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产生,实现早日恢复肢体功能,独立生活,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回归家庭奠定基础。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脑梗塞患者在度过急性危险期后,大多数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偏瘫等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康复医学发展证明:减少脑梗塞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恰当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偏瘫患者80例,其中46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护理,34例未接受康复治疗护理,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资料见表1,所有患者无意识障碍。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慢慢恢复意识的急性期患者,突然发觉自己瘫痪时,会因此精神萎靡、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因此,应加重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认真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消除其不安焦虑情绪及抑郁心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护理,早日恢复机体功能。

2.2 制定周全的康复计划:对于不同的病情、年龄等患者,应有不同的康复护理计划。年龄小、病情轻,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康复护理所需时间较短;而年龄大、病情重,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所需的康复护理时间较长,预后估计也不容乐观。

2.3 康复训练时间:若病情逐渐稳定,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使运动感觉进入大脑皮层以形成记忆,使其重新获得运动能力,避免导致肢体功能的减退。患者如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状态没有进一步的恶化,一般患病后3天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中,护士除指导训练外,应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体温、皮肤弹性、是否失水或浮肿等。

2.3 肢体功能的训练:康复训练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运动疗法,视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主要有被动按摩、被动运动和键肢活动。训练时应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使用用电刺激和药物辅助治疗。

2.3.1 被动按摩 适宜病后一至两周进行。主要对象为患肢,对其采用按、拿、搓、摇等方法刺激关节运动,切忌扭转弯曲肢体关节,避免关节挛缩。先从脊柱两侧向下至臀部、股部、小腿,再从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至膝部、踝关节、足背部,上肢从患侧上臂至前臂、腕部 、 手掌和手指,轻重要适度,每次坚持20分钟,每天坚持2次。

2.3.2 被动运动 主要通过被动活动患肢各关节及各方向以促进肢体血液的循环,维持关节韧带的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防止韧带挛缩。帮助患者后伸腰、髋,然后伸屈活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再助患者外展患肢,从背后回旋上举,伸屈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间关节。因下肢活动功能较易恢复,故在开始训练时可暂时先重点活动下肢。

2.3.3 键肢的活动 主要用于提高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紧张、促进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且助于改善全身状况。从单关节的主动活动开始,维持一个关节的一定姿势,运动另一关节,随病情的逐渐好转以及肌力的恢复,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协助患者坐于床边,两腿下垂,于患者患侧协助患者站立,指导患者行走,或在监护下自己扶床或用拐杖行走,同时,正确指导患者行走姿势,如挺胸、抬头等,并力求抬高患肢,减少在原地划圈。积极活动健肢,主要是让患者充分利用健肢的协助,保护患肢的同时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锻炼,如洗脸、梳头、穿衣、上卫生间等。

2.4 语言功能的训练:语言训练跟肢体训练一样,也是越早进行越好。多数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存在焦虑、烦躁不安,且对家属、医务人员乱发脾气。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异常,对其耐心细致的判断及解说,是患者配合训练。同时,用语言和视觉信号进行训练,主要采用看、写、听、说、读等方式进行训练,每天坚持不少于一小时,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

3 结果

康复治疗护理后,Brunnstrom分级[1]与对照组对比见下表2。

4 讨论

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早期做康复训练队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可知,很多脑梗塞致残并非偏瘫所致,而视病人的恢复过程缺少必要的康复治疗护理手段,使患者产生关节畸形、姿势性痉挛、肌肉萎缩等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自然恢复速度最快的阶段在与中枢神经细胞受损后3个月内,因3个月后患侧肢体强直,关节肌肉挛缩,对其形成的错误运动模式难以矫正[2]。因此,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时机应选择发病内3个月为最佳时间。

总之,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是患者早日独立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康复的一大飞跃。患者通过康复护理,加速建立脑侧支循环,减少关节挛缩和变形、足内翻和下垂、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产生,实现早日恢复肢体功能,独立生活,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回归家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玉连,胡永善,谢臻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5(01):68~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