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范文

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事立法 缺陷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09-01

当今世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生存安全的“公害”,一桩桩恶性事件的出现让人类为之震惊,由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在加强行政手段保护力度的同时,对食品安全予以刑法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我国是对食品安全施以刑法保护的众多国家之一,但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后,我国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缺陷的存在。

一、犯罪性质的归属过窄

食品安全罪在刑法立法中的定性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隶属于经济领域的犯罪。但食品安全罪与经济领域的犯罪之间所侵害的对象是有区别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更多地体现在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方面,而食品安全犯罪不仅仅具备经济犯罪的特质,更凸显于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和剥夺,忽略这一属性即是忽略了食品安全犯罪的严重性质,轻视了这类犯罪性质的最恶劣成分。因此定型量制的刑罚也就出现了偏颇之处。更准确的说,食品安全犯罪的性质更契合于我国刑法中的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规定。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4万名婴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状,接受医院门诊治疗,1.2万余名婴幼儿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且有婴幼儿因受毒害而失去生命,也有婴幼儿因此埋下了健康隐患。这样的犯罪怎么能够以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来衡量?威胁和剥夺人的生命健康的性质昭然若揭,完全适用于刑法中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

二、主观过错犯罪范围规定过窄

主观过错是刑法意义上的概念,包含过错和过失的双重含义。刑法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在主观要件上,对故意过错规定的条款明显,但对过失性质的过错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以刑法判定此类犯罪,其判定犯罪范围势必因法条对过失犯罪没有明显规定而打击面过窄。其具体条款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析这一条款中所规定的有罪的主观要件,很显然针对的犯罪只是主观故意产生的,而没有针对过失情况下所造成的犯罪。刑法意义的过失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条件下,放任行为结果的发生,显然,食品安全罪中的这种心理态度所导致的结果是严重的,是和主观过错所要形成的犯罪一样的,因此,决不能因为刑法对食品安全罪的主观过错犯罪范围规定过窄,而让那些必须受刑法惩治的罪犯逍遥法外。

三、刑罚极刑量刑不足

刑法修正案(八)对惩治食品安全罪的刑罚调高了最低刑罚标准,保留了死刑,较之过去相比是做出了从重从严的规定,但较之这种罪行带所造成的危害,仍觉力度不够。从刑罚的具体设置来看,只要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可以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当危害程度已经达到残害生命、造成全国范围的食品不信任危机和造成贸易国不信任和不愿意与我国做食品贸易交易的情况下,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程度是不够的。食品安全罪的死刑虽然也可见于刑罚,但其鲜见性一目了然。事实上,尽管法律是严肃的、法律规范是标尺性的,但在我国因食品安全罪真的被判处死刑的实际案例上,尚闻所未闻,2011年8月,各地人民法院集中开展对食品安全罪的打击力度,经河南、河北人民法院分别公开审理宣判的“瘦肉精”“假葡萄酒”案件中也只出现了1人获死缓、2人获无期徒刑的判决,刑法的极刑死刑仍未怎么动用。

篇2

关键词:转型;独立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69-02

实验课程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使学生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是理论课程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环节[1-3]。在学校转型背景下,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工作方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和设置体现“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依自身资质和理想,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自主进行设计和定位,多规格、多层次和多方面地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独立实验课程建设和实践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课题将注重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情况,积极实施研究方案。

一、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转型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食品分析检测、监督、质量控制的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4]。为此本专业建立了突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三实一研”(实验、习(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倡导独立设置实验课,其比例高于25%。鼓励教师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科研项目开发设计独立实验项目;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探索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独立实验能力标准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在独立实验课程的设置上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模式特点上设立了《食品化学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测综合实验》、《仪器分析检测技术综合实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综合实验》、《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等独立实验课程。在实施教学前,要根据应用技术型院校具体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各门独立实验课程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冲突,从中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积极编写、修订教材,并坚持使用国内本课程的优秀教材。目前正在依托于吉林省世行贷款项目平台计划开发编写适用于学校转型发展、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与训练项目的多部实验和实训教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广大师生采用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除此之外,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入“吉林省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建设”,选择一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障。近年来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投入,现在配有现代化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院拥有“国家特色农产品糖料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酿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1个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可满足本项目的各项实践需求。

四、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包括改革实践项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单独设立学分进行考核,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验成绩考核采用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实验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对于在独立实验过程中学生有独特见解并且方案可行的可酌情加分。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企业行业专家聘用计划等建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可以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每年投资建立5年一轮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能力提升锻炼;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国内外访学。并且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提升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结合学校转型需要,通过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的独立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使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大明,秦钢年.专业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

[2]盛玉萍,何龙飞,黄其椿,等.农科专业实验课独立设课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

[3]朱岗,李恭琼,郑光泽.独立实验课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4]李延辉,刘艳霞,刘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2).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Experiment Cours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NIU Chun-yan,JIANG Xiao-kun

(School of Food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Jilin,Jilin 132101,China)

篇3

关键词:转基因 案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3-03

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教授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获得首例重组DNA,自此拉开了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史上的发展序幕[1]。20世纪90年代,第一例利用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使用,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应用[1]。1993年,美国批准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avr上市,这使得转基因食品正式进入了民众的消费生活中,成为传统生物技术食品的延续和丰富 [2]。此后,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食品被誉为未来“粮食咽喉”,但是随之其安全性也开始备受关注[3]。纵观我国近几年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状况,2008年,我国启动了计划投入资金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该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就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优先领域这些重点问题及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4]。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和另两名在作物中插入外来基因技术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农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这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世界粮食奖”首次颁奖给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5]。多年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同时也款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6]。高层次的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民众的知晓程度较差,很多人只是听说有转基因食品的存在,谈不上科学理性的认知,更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盲目的谈“转”色变,可见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与转基因安全知识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经由高等教育的食品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扎实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评价常识,做到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进而拥有认知新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才能让科学之风吹开发展之路。

自200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6门课程,其他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等课程,其教学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新技术、新问题和新生产力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从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而《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原理概念相对晦涩难懂,教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于20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之后,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实际的分析中,而不是学习晦涩的抽象理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7]。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不胜枚举,非常适合案例法教学。因此,将教学计划内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进一步向学生传授正确、客观地看待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需要。通过案例引发讨论,让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学课程枯燥无味;还可以逐步使学生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8]。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激发高科技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转基因科学技术中的深刻学说,体会蕴藏其中的科学思想,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老师也避免了填塞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就原理概念而讲原理概念的老调重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高新科技的兴趣[9]。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批判、继承、发展之中曲折前行[10]。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凭借逻辑和证据进行辩论及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科学、客观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并推动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

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根据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案例设计教学内容,首先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棉花、抗虫转基因水稻、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和抗病毒转基因甜椒”为例来认识具有特定抗性的转基因食品;以“耐储藏转基因番茄和耐储存转基因河套蜜瓜”为例来认识延长果实储藏期的转基因食品;以“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大米、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亚麻和降低过敏原的转基因花生”为例来认识改良品质的转基因食品;以“抗乙肝转基因番茄”为例来认识药用功能的转基因食品;以“吸收有毒重金属硒的转基因印度芥属”来认识可以改良环境的转基因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研发和产业情况,更清晰地认识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研究,以及我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所处的位置。

另外,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围绕历史上引发转基因食品物安全争论的典型案例,如“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普斯泰事件”、“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中国广西迪卡007/008玉米事件”、“黄金大米事件”、“帝王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等展开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以及获准进入市场的程序。进而,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新进展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导入案例,教学过程可分为“案例呈现-问题提炼-角色模拟-教学实施”四个步骤,下面以迄今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为例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案例呈现”将发生在1994年的“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娓娓道来,然后向学习抛出“为什么要向大豆中转乳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如何确定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处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掌握知识、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然后把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环节请学生分饰大豆种植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角色,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者辩论,其间由教师把转基因大豆的背景、转基因食品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以及管理策略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教学中,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存在分歧和疑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完成“教学实施”的过程。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再让学生进一步提出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及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从而更易切中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案例法教学将学生放到不同的角色饰演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有助于引导食品专业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事务的讨论之中。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师队伍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师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本校教师+客座教师”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以本校的师资力量为主,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坚持轮流听课,分析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提高本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11]。另外,分析发生在我国或者涉及到我国的重要转基因安全案例可以从社会引入教师资源,以曾经参与处理过转基因重要安全事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专家、学者或公职人员为客座教授,有请他们参照国家标准程序来解读如何处理的相关事件,形成生动的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如“湖南黄金大米事件”、“湖北非法种植Bt转基因水稻事件”、“广西大学生异常事件”和“山西老鼠绝迹事件”等。本校教师与客座教师的结合,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碰撞。

3.4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材建设

目前在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教学中尚无一本合适的教材,本课程的案例法教学尤其需要一本精编的案例集锦教材,因此需自主编纂首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集锦。该教材围绕五个原则进行编写,一是“秉承事实”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案例的来龙去脉,没有任何感彩的倾斜和结论性引导,保持科学严谨的纯粹态度;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则,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拥有全方位信息的知情权;三是“科学规范”的原则,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用理性、客观、辩证的科学思想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用科学思考问题、用科学分析案例以及用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深入浅出”的原则,全书使用科普性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描述,继深入挖掘案例之后,注重强调转基因食品与我们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知识;四是“网络同步”的原则,在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青年人更愿意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将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电子教材、教案、大纲、课件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网上同步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查阅和自主学习。

3.5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仅仅从一张期末试卷来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因此对于考核机制的改革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宗旨,将考核机制加以改革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堂考核”,涉及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参与度,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讨论及辩论”,理不辨不明,由学生分饰食品生产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不同的角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乾坤,让学生针对典型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和辩论,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从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案例集锦教材上涉及的内容中选择3~5个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独立的案例分析并形成小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论文更加直观的得到教学质量的反馈,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体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更加注重于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使考核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塑造学生的科学观。

4 结语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同时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得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学习其他的相关课程及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模式,力求为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9.

[2] 平静.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人类健康伦理疑虑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87-89.

[3] 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J].生命科学,2011,23(2):179-185.

[4] 王江波.转基因技术百亿重大专项获批[J].食品科技,2008,33(8):8.

[5] 杨骏.转基因专家获世界粮食奖的意义何在[J].种子科技,2013,31(8):31.

[6] 王国霞,贾红帅,秦凌云,等.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调查―― 以郑州市北大学城为例[J].农学学报,2013, 3(4):55-58.

[7] 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24(6):66-67.

[8] 李楷彬.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61.

[9] 王珍发.利用科普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0] 沈亮.试论批判性教育教学反思[J].管理观察,2012(15):136-137.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食品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0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英国疯牛病、亚欧口蹄疫爆发、美国多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暴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英国和中国苏丹红事件、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的超标使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适应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精通食品安全与检验业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从安全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食用者健康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了解在食品生产、开发、销售等环节中的现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理念和控制措施,掌握食品检验的新技术,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验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不断涌现。因此,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需提高《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

一、《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

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

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新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及控制措施,满足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检验和监督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的检测技术成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上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并开设基于研学的综合实习。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掌握了食品安全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逐渐提高了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实践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上述的教学改革尝试还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吴永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篇5

一、活动总体要求

动员全社会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宣传食品安全法规,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努力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保障食品安全的氛围,为保障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强化三个理念。即: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当地政府要负总责;一个品种的食品安全,其生产经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

二、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三、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时间:20****年9月3日至7日。

四、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重点内容:

(一)统一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区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各有关成员部门分别组织进行宣传活动,都要设立宣传站(站、台),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资料、摆放食品安全宣传图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放心工程的知晓率。宣传重点要放在:

1.宣传近年来食品专项整治,特别是去年以来食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果。

2.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重点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

3.宣传一些企业坚持诚信,确保食品安全的好典型。支持和保护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4.曝光一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典型案例。

(二)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各有关成员部门设立咨询投诉台,派相应执法人员接受群众咨询、投诉。

(三)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做好宣传教育活动的报道工作。各有关部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常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结合具体案例,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

五、活动分工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着重抓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综合协调和信息收集工作,制作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板报和宣传资料,负责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上报。

市农委:注重宣传农产品源头污染整治工作的成效及农产品安全识别常识,制作板报,分发相关宣传资料。宣传注水肉、病害肉识别常识等。

市质监局:侧重宣传食品安全整治成果;举办假冒伪劣食品展览和制作宣传专板;组织编写和分发相关宣传资料。

市工商局:举办真假食品鉴别展示和宣传展板;组织编写和分发相关宣传资料;组织超市和食品消费企业设立宣传专栏,展示宣传板报,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市卫生局:注重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止病从口入的基本知识,举办假冒伪劣食品展览和宣传专板;组织编写和分发相关宣传资料。

市商务局:宣传“三绿工程”以及定点屠宰方面的相关知识,分发宣传资料。

市教育局:负责落实在校学生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教育活动,组织编写和分发相关宣传资料。

六、措施与要求

(一)为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工作,各县、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相应计划,确保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顺利开展。

(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宣传周活动内容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