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颈椎病中医治疗范文

颈椎病中医治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颈椎病中医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颈椎病中医治疗

篇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认为,颈椎病根据症状可将其分属“痹症”,“眩晕”、 “痿证”等范畴。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一、颈椎病早期的中医治疗

1,风邪侵袭,营卫失和

主证:颈、肩、背部疼痛强直,常有落枕,或伴随出汗怕风,舌苔白而口不渴者。

治则,祛风和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 5g当归9g

川芎9g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2,风寒侵袭,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有紧束感,舌淡苔薄者。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舒筋。

处方:葛根1 5g麻黄6g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各9g

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3、督脉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痛,易疲劳心悸、肢冷无力;或有下肢浮肿、腰和膝盖冷痛。

治则:温通督脉,生精养髓。

处方: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杜仲12g附子6g

桂枝gg鹿角胶9g(烊) 当归9g川芎9g狗脊12g川断12g

二、颈椎病中期的中医治疗

1,外邪侵袭

主证:颈、肩、背、上肢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者。

治则:散寒除湿,补肝益肾。

处方:羌活、川芎、桂枝、防风、当归、川芎、赤芍、党参、茯苓各gg熟地18g

葛根15g秦艽12g桑寄生15g杜仲12g炙甘草6g肉桂2g细辛5g

|若风邪偏蛊,处方:防风gg葛根15g麻黄5g肉桂5g秦艽9g当归9g杏仁9g

黄芩6g川芎9g羌活9g威灵仙1 5g生姜5片甘草6g大枣5枚

若寒邪偏直,处方:制川乌6g生麻黄5g黄芪1 5g桂枝9g当归9g赤芍9g

杜仲12g桑寄生1 2g宣木瓜9g细辛5g

若湿邪偏盟,处方:茯苓24g白术24g薏苡仁24 g桂枝gg北苍术1 5g杜仲1 2g

桑寄生1 5g木瓜1 5g当归9g海桐皮12g防风9g羌活魄制川乌5g

2,气滞血瘀

主证:颈、肩、背及上肢疼痛如刺,痛点固定,或胸胁胀痛,舌质暗红。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柴胡9g枳壳6g桃仁6g红花6g当归9g赤芍9g

川芎9g葛根1 5g牛膝9g炙甘草6g羌活9g桂枝6g

3,痰湿困阻

主证:眩晕,或史然晕倒,耳鸣日久,或出颈、肩、背部疼痛,痛处固定,

或头沉,胸闷,下肢软弱无力,伴随恶心呕吐。

治则:燥湿健脾,祛痰通络。

处方:陈皮9g半夏9g积实6W 9g茯苓1 2g制南星6g当归9g

葛根1 5g节菖蒲1 5g天麻12 g土白术9g川芎6g赤芍9g

4,淤血阻窍

主证:眩晕,或突然晕倒,耳鸣日久,或颈、肩、背部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女性伴随闭经等。

治则:活血通窍。

处方:当归9g赤芍9g川芎9g甘草6g

5,痰瘀交阻

主证:乏力眩晕耳鸣,胸闷心慌气短,或头痛,胸紧腹胀,恶心呕吐,便溏,或头重刺痛,或颈项,肩部,上肢疼痛麻木,沉重等,或疼痛剧烈、惧按。

治则:燥湿化痰,化瘀通络。

处方:半夏9g白术9g天麻9g陈皮6g茯苓1 2g当归9g赤芍gg川芎9g甘草6g

三、颈椎病晚期的中医治疗

1、肝肾阴虚

主证:颈、背、肩、四肢酸软无力,隐隐作痛,肢体消瘦,精神面貌虚弱等。

治则:滋水涵木,生精填髓。

处方:黄柏、知母、当归各9g白芍、锁阳、牛膝各1 2g龟,甲1 5g熟地24g陈皮6g

2,气血不足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四肢无力,眩晕或有耳鸣,面黄,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

治则:补气养血。

处方:党参1 2g黄芪1 5g炒白术9g当归12g熟地24g山药12g茯苓9g陈皮6g

炒枣仁1 5g远志9g炙甘草9g木香6g焦三仙各6g肉桂1,5g

篇2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又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年龄,据统计,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60%[1]。颈椎病最主要的症状包括肩、臀部疼痛,麻木,颈部活动不利等。疼痛向双侧或者一侧上肢放射,多为刺痛,钝痛或酸痛,严重的患者握力减退,肌肉萎缩是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因此,气血运行阻碍经络阻滞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心环节[2]。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对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研究,其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7~53岁,平均年龄(47.5±2.5)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2.8±1.4)年,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其中表现为左侧颈肩部疼痛者20例,右侧颈肩部疼痛者24例,双侧疼痛者8例,头颈痛者24例,同时患有触电感或肢麻木28例,伴有手部肌肉和前臂轻微萎缩者10例。检查76例患者均存在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均呈阳性,颈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颈椎棘突右侧移位者8例。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1.2.1.1寒湿闭阻,气血不通型 此种类型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为主,有患侧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肩、肘关节活动不便,脉涩,苔白或腻,一般X片检查显示颈椎多处椎体骨质增生,并呈刺样增生。这属于寒湿闭组膀胱经,气血流通不畅,促使颈、肩以及患侧上肢失于温煦濡养所致。以活血化瘀打通经络、散寒除湿止痛。处方:松节1 5g,川芎12 g,羌活10 g,桂枝10 g,独活10 g,丹参15 g,黄柏10 g,元胡10 g。用水煎服,3~4次/d。

1.2.1.2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性 此种类型常以头颈强痛,颈部活动不便为主,伴有恶风、脉浮缓、苔薄白等症状。X片检查显示有颈椎轻度骨质增生。这属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以解肌祛风,舒筋活血。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处方:大枣10 g,甘草3 g,桂枝10 g,粉葛15 g,白芍10 g,丹参12 g,川芎12 g,生姜10 g,防风12 g。用水煎服,3~4次/d。

1.2.1.3瘀血阻络型 这种类型多以臀、肩等部位疼痛,同时伴有手部肌肉或上肢轻度萎缩,肌张力减退,倦怠少气,弦涩或脉涩,舌质有瘀点。这种类型多属于病程日久或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脉络受阻,导致血不能荣,气不能行。治以化瘀通络、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丹参15 g,川芎15 g,鸡血藤15 g,地龙15 g,黄芪30 g,赤芍12 g,当归12 g,桂枝10 g,红花10 g。用水煎服,3~4次/d。

1.2.2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先用红外线灯照射颈、肩部10 min左右,以使局部的温度升高,在缓慢进行分筋、放松按摩等手法,如果患者棘突右移位则嘱咐患者坐低凳,医生用左前臂拖住患者下颌骨体部向上慢慢地牵引,使颈椎间隙增大,然后将颈部稍向左侧转,医生的右手拇指推压移位到椎体,就可以达到复位了,如果1次不成功,可以进行第2次。通过以上手法,使患椎棘突附着的腱膜、关节囊以及韧带等颈部周围的软组织软化、松弛、经络疏通,静脉理顺,气血流畅,局部的微循环得到了改善,患者很多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2结果

所有76例患者均治疗1 w左右,其中症状基本缓解6例,占所有患者的7.89%;2 w左右症状基本消失8例,占所有患者的10.53%;1个月左右症状基本消失者68例,占所有患者的89.47%,症状缓解者10例,占所有患者的13.16%。

3体会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退行性、慢性疾病。是由于颈椎以及周围的软组织退变,造成颈椎间盘变型,椎间盘变窄,关节囊松弛而产生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内外市区平衡,挤压相邻的神经根[3]。骨质增生,颈椎退变,椎棘突移位和椎间孔周围软组织的充血、炎症、水肿,神经根被压迫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发病的基本环节是因为气血运行障碍。气血阻滞就严重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和敷布,肢体得不到濡养、温煦,从而导致颈、肩部疼痛,患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科的疑难症,目前,行中西医治疗均无显著的疗效。在本研究中,76例患者疗效相对明显,症状显著好转或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手法治疗,纠正了颈椎解剖位置的异常,使颈椎的内在平衡得到了恢复,缓解了神经根压迫,减轻了对神经根的刺激,经过理筋、分筋等手法按摩来使颈部僵硬的软组织得到疏通,气血顺畅[4]。内服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活络这些药品,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从而使血流加快,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今儿达到治疗的目的。

4结论

总之,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病期长,复发率高的疾病,临床上以药物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基本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解决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丽萍.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8:88-89.

[2]叶波.补肾活血汤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3,39(03):100-101.

篇3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  护理  治疗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长期处于“低头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来说, 极易造成颈椎慢性劳损, 使患者出现头昏, 头痛, 颈部活动困难等一系列症状[1]。中医中药治疗优于西医西药治疗, 同时配合完善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颈椎病采用针灸、按摩、牵引和中药等方法治疗颈椎病160例, 并积极配合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 男68例, 女92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6. 3岁, 病程6-8个月。主要症状: 头、颈、肩、背以及上肢等部位的顽固性定位疼痛、肿胀和麻木, 当睡眠或低头、抬头过久, 或颈部转动度大时头目眩晕, 耳鸣眼花, 记忆力减退。本组患者均经x线摄片、ct检查证实为中重度颈椎增生。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   取穴风池、天枢、颈部夹脊、肩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均取患侧, 平补平泻手法, 可配合艾灸, 每次30 min, 每日1 次, 8-10 次为1个疗程。

        1.2.2 按摩  患者取坐位, 用拇指于风府、风池、天宗、曲池、中渚等穴及颈肩部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物等处轻柔的按、揉,采用一指禅推法, 以疏通经络继而以推、拿、滚法作用于颈肩部、背及上肢的经筋。

        1.2.3牵引法[2]   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牵引重量为2-5 kg, 每次牵引时间约30min, 每日1-2次, 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扩大椎间隙, 流畅气血, 缓解症状, 且少有不适。牵引重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而灵活掌握。

        1.2.4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为颈痛灵、筋骨痛消丸、颈复康及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10 d为1个疗程。中药离子导入: 威灵仙6 g 、川乌、草乌各30 g 、细辛、羌活、川芎、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各10 g、上药加水1 500 ml, 水煎1 h取汁500 ml, 将樟脑、冰片各5 g 溶于水中备用。将离子导入电热板放入其中,浸泡5min 后取出, 放于颈部或颈肩处, 导入脉冲电流, 强度以患者感到微麻能耐受为度。

        1.3 疗效判定[3]   ①临床治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恢复正常, 恢复原工作, 半年内无复发。②显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 颈椎x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有明显改善, 能坚持原工作。③有效:主要症状消失, 阳性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无明显改善。④无效: 主要症状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均无改善。

        2  护理

        2.1 加强生活护理  安排病人住向阳房间,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温湿度适宜, 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对颈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般以低枕睡眠、仰卧位为最佳, 俯卧位不可取, 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 枕头可相应偏高; 黄韧带肥厚、钙化者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颈下垫一小枕。

睡眠形态紊乱者,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失眠者可适当口服安眠药。此外, 尚应加强皮肤护理。

        2.2 心理护理[4]  颈椎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病程长, 反复难愈, 如对本病认识不够, 易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紧张、焦虑等。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颈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凉, 故安排床位时, 一般避开门窗, 防止风寒, 必要时增加被褥以防止受凉; 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行动困难, 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应向患者主动介绍适合患者的电动牵引机、颈椎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 向患者讲明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 鼓励患者怡情悦志, 安心养病。

        2.3饮食护理  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 身体虚弱, 故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的食物, 忌生冷、寒咸。老年患者多脾胃弱, 食少则正气不足, 饮食无度又可增加脾胃负担, 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故我们要求患者应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品, 嘱患者勿过食肥甘厚味, 少饮酒, 多饮水, 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肠蠕动, 防止便秘。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症状, 应积极抢救。①观察牵引治疗效果。牵引多采用枕颌带牵引法, 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坐式牵引或卧式牵引, 牵引重量从3 kg 开始, 逐渐增加重量, 以能耐受为度, 最大牵引重量可达10 kg。牵引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可减轻重量, 如不缓解或症状加重, 应暂停牵引。②颈部推拿时, 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手法, 多次推拿效果不好者不宜继续推拿。③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 尽量选择健侧手臂输液, 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 以60 滴/ min 左右为宜, 并注意保暖, 可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或暖水袋, 以减轻疼痛。④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意外受伤。下肢乏力, 行走困难者, 以及眩晕严重时, 应有人陪护, 病人入厕时应扶持, 防止摔伤。⑤为预防肌肉萎缩,应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体能锻炼, 加强营养, 以补益气血, 滋养筋骨。

        2.5 康复出院指导[5-6]   ①勿用颈部扛抬重物, 直接压力最易发生颈椎骨质增生。②保持颈部良好姿势, 避免长时间伏案书写或低头看书, 应及时改变头颈, 并朝相反方向活动颈部。工作中应定时远视前方, 1次/30min, 每次1-2 min,对于桌椅叨炔恍髡? 应改变桌高或椅高, 使之比例协调,减轻颈部劳损。③指导睡眠方法, 使颈椎在休息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曲度, 应选用较软的圆枕, 宽度应超过肩宽10-20cm, 高度以压缩后10-15cm为宜。睡枕的位置应放在枕后方, 用以衬托颈生理前曲度, 不要放在头枕部, 使颈生理曲度改变。④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的体能锻炼。⑤积极预防和治疗咽喉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为上述疾病也是颈椎病发病的诱因之一。⑥病人出院后应定期复查。

        3  结果

        治愈74例, 显效64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3. 8%。

        4  讨论

        采用水煎剂, 进行离子导入, 并结合按摩、牵引的疗法, 扩大椎间隙, 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 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 消除肿胀, 分离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使病变组织修复, 是治疗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颈椎病不易根治, 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 密切配合中医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在治疗中的作用, 并做好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参 考 文 献

[1]朱立国,于杰,高景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述[j].中医正骨, 2005, 17( 8) : 69- 71.

[2]邓大学,黄一梅.中医临床护理备要[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39- 241.

[3]贺向无,雷正科.自拟葛桂颈椎康治疗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 2005, 48(8) : 468- 469.

[4]饶建凤. 41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体会[j].宜春医专学报, 2002, 12(2) : 131- 132.

篇4

石氏伤科在以往大量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中,通过筛选中药有效药物,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形成现在石氏伤科治疗颈椎病的方案,以特有的注重气血、痰瘀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患者痛苦小、治疗风险低、临床依从性强等特点。

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多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但西医治疗目前方法较单一,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消炎止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神经营养等,由于未针对病因治疗,部分患者起效慢,且长期疗效难以保证,病情常反复发作。而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标本兼治,疗效较肯定,复发率较低。目前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采用综合疗法,有效率较高。

颈椎病恢复期,多有气血不足证、肝肾亏虚证,主要采用益气养血和营通络、滋肾养肝和营通络法,拟定系列方药辨证论治,将黄芪桂枝五物汤、杞菊地黄胶囊作为主要方药,同时可选择性采用中药外敷,配合石氏脊柱平衡操治疗颈椎病。杞菊地黄胶囊主要成分有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主要作用是滋补肾阴,养肝明目。本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再加枸杞、而成,增强了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肩颈痹痛麻木,或手足肌肉萎缩,或四肢拘紧、行走不稳,伴头晕目眩、两目昏花、视物不清、眼珠涩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干、体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肌肤甲错、大便干结、小便短涩、舌红绛、苔无或少、脉细等。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厘米,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在颈椎病患病期间,应停止做一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

篇5

本病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臂或胸部疼痛、麻木,甚至出现肢体功能失常,导致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病属中医“痹症”“头痛”“眩晕”“项筋急”“颈肩痛”等范畴,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据临床验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一、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黄芪、党参、红花、地龙、威灵仙各12克,加水50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续煎30分钟,取汁100毫升,每剂煎服2次,每日1剂。

二、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方药:黄芪、葛根各30克,白芍20克,威灵仙、穿山甲、天麻、羊藿各10克,蜈蚣2条,土鳖虫8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2剂为1疗程,停药3~5日,可再服第2个疗程。

三、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方药:白芍30克,丹参20克,天麻、川芎、杭、枸杞子、沙参各12克,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地龙、夜交藤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篇6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候群。牵引、手法、针灸均为其常用外治法,笔者现介绍如下。

1 牵引治疗

牵引疗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颈椎牵引能限制颈椎活动,解除肌肉痉挛,纠正椎后关节的错位,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改变颈椎负荷力线,使滑脱椎体复位,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以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肿胀,分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以便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使颈部恢复其正常的功能。但目前对牵引角度、力度、方向和时间仍无明确的定论,各家所言较多。如周章武[1]认为牵引时应后伸15°,可缩短横突间距离,避免椎动脉受牵拉,力值以3-12 kg,时间以15-30 min为宜。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施杞[2]报告通过尸体颈椎标本建立正常与损伤颈椎力学模型后,观察并比较了不同的牵引对颈椎的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提示颈椎牵引以前屈15°-25°,重量为4-6 kg较为理想。

2 手法治疗

运用手法治疗本病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认为其病变和中医学描述的“骨错缝”、“筋出槽”有关。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正骨、矫正与运动关节类手法具备纠正“骨错缝”、“筋出槽”之独特效应,具有积极的病因病理上的治疗作用。推拿按摩治疗颈椎病的作用主要在于:①疏通经络,止痛止麻。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压迫。③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消除炎症、水肿等,解除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具体手法有摩、揉、点、松、扳法等,分理筋与正骨手法,前者注重摩揉点松,后者在上提颈部时,利用患者体重对抗牵引,进行多次间歇性拔伸和旋转,从而加强颈部血液灌注而改善症状。通过手法诊复,能纠正对脊柱稳定性起到主要作用的关节突关节的错动,松解软组织粘连,相对地扩大椎间孔。传统的手法治疗该病,是在颈部放松手法的基础上,再行颈部的拔伸旋转扳法,一般认为听到“咔塔声”是这一手法成功的标志。因此刘飞[3]等认为采用颈椎拔伸旋转扳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定位定性准确。②手法轻柔,严防用力过猛,切忌追求颈响声。③旋转度数适中,应根据病人颈椎旋转移位的程度确定。④医者要高度重视。正确的方法安全有效,手法不当易发生意外;轻者给病人增加痛苦,重者致残,甚至致命。

转贴于

3 针灸治疗

运用针灸补虚泻实,通过疏通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经络腧穴,阻断或转移心神对疼痛刺激的感知作用,达到“位痛移疼”的目的,这是针灸产生即时镇痛效应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减轻或阻断疼痛刺激本身加重气血运行障碍的恶性循环。岑玉文[4]等通过取穴颈夹脊、百会、风池辅以阿是穴、肩井治疗15例,有效率为100%,认为针灸治疗可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逐渐减轻病变组织对颈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以缓解症状。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5]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多由于“气滞。”即当人体正虚或邪实之时,致病因素干扰了脏腑和经络的正常功能,出现了经络不调,气血瘀滞。

4 其他治疗

中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还有很多治疗方案。如电疗、红外线频谱照射、局部中药热敷或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临床效果比较确切,可以充分改善颈部循环,减轻肌肉挛缩,促进血流加速,缓解疲劳。

参考文献

[1]周章武,王金富.颈椎病牵引位置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1):35.

[2]施 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2.

[3]刘 飞,刘延男,张 雷.理筋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性头痛、中医正骨[J],2002,14(8):45.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8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诊断为CSR,参考《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7];(2)年龄35~65岁,病程小于5年;(3)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脊髓变性、椎间盘碎裂、颈椎骨关节结核等其他脊、颈椎疾病;(2)合并严重心肝脑肾功能不全、精神认知障碍、免疫、血液疾病;(3)患者具有颈椎手术病史或颈椎畸形等;(4)患者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等。90例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A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43.645.28)岁;B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2.945.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提交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风池、天柱、颈夹穴、昆仑、后溪、百劳,配穴:若为肝肾亏虚证取肝俞、肾俞,若为气血两虚取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若为痰瘀互阻取丰隆、膈腧、脾俞,若为气滞血瘀取膈腧、血海、太冲,若为风寒痹阻取大椎、风门、外关。采用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对皮肤消毒,患者俯卧,对针灸针进行消毒,风池穴采用斜向下刺入鼻尖0.8寸,再向下倾斜70度刺入天柱穴,按前述穴位顺序操作,针刺深浅按部位和患者胖瘦进0.3~2寸,进针后进行捻转或提插,当患者有酸胀麻木感后即可停止操作。同样方法针刺下一个穴位,留针3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A组另配合手法治疗:患者仰卧,采用四维指法从风池退至颈夹穴再到大椎,重复5次,再按其他痛点,每个点按1分钟,随后拿提双肩肌肉,使其放松,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伸出床外,进行旋转、屈伸,幅度由小变大,30min/d,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d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B组另配合理疗治疗:采用中频颈椎治疗仪(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J48A,2k-8kHz,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合适强度),将电极放于患者颈椎两侧痛处,每次治疗20min。此外采用牵引治疗仪(杭州康淼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型号HKM-2100-2),采用仰卧位,患者颈部放松,背部至颈托成15-30°通过、颈部、额部三点受力牵引,牵引0.5h,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采用疼痛询问量表MPQ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MPQ分为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三部分,评分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临床疗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8]:(1)痊愈:体征症状恢复正常,能正常生活、工作;(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部上肢明显改善;(3)好转:体征症状有所缓解,能活动,但劳累后仍感不适;(4)无效:体征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症状积分参考《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根据上肢麻木、肩颈部疼痛等症记0~3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SF~36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维度,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法χ2检验。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临床治疗总效率

2.2两组MPQ评分比较

2.3症状评分

2.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5复发率

篇8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01-02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i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并出现相应节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者[1]。该病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约占60%[2]。该病属中医学“项强”“项痹病”等范畴。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保守治疗得到迅速发展,疗效独特。

1 针灸

针灸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减轻颈神经根的受压及激惹状态。吴伟凡等[3]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针灸治疗,取大椎、列缺、后溪、风池、京骨、昆仑、颈部阿是穴、颈部夹脊穴为主穴 ,对症施以配穴,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取坐位或者仰卧位。治疗1-3疗程后,实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 86.67%,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刘公望等[4]对127例CSR患者随机分为四天穴组和颈夹脊穴组,四天穴组主穴为天牖、天容、天窗、天鼎,均为双侧,颈夹脊穴组选颈3-7夹脊穴,均为双侧,疗程结束后认为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颈夹脊穴。该针法可减低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神经根痛有明显干预作用;可舒张颈部神经根周围微小血管,减轻血液凝聚状态,调节微循环;可干预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对颈椎病动力失衡状态发挥综合调整作用。

2 推拿

推拿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等作用。朱清广等[5]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包括理筋手法和颈椎关节调整手法)与对照组(牵引组),应用Biodex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测试1次,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T、AP、F/E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3 针刀

针刀具有减轻局部肌紧张、肌痉挛,松解粘连的软组织的作用。范德辉等[7]运用“颈四针”的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 个疗程后对比发现“颈四针”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尹辛成等[8]以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按疗程治疗后统计显示针刀疗法配合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比单纯牵引治疗显著。

4 中药内服

辨证及临证加减施以中药汤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主要以祛风散寒、舒经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等为治则。刘敏等将60例肝肾亏虚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予以中药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的特点是借助热穿透力将中药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并通过皮肤、粘膜传达到病所而起到改善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的作用。潘凯采用外用强效骨伤散(由甲珠、三七、延胡索等组成),每袋100g,酒调外敷颈椎,每次2h,每日2次,15d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0例,治愈(疼痛、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174例;好转(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118例;未愈(疼痛、麻木等症状无减轻)8例。总有效率97.3%。杜志春等将中药(艾叶、川乌、草乌等)研磨成粉状,取20g用棉布包裹,经温水浸透控干后装入复合磁疗包内,患者取舒适俯卧位,将复合磁疗包敷于病灶部位,连通中药封包治治疗仪,保持 38~48 ℃温度,治疗30min,每日1次。7d为 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90.0%,疗程结束2月后复诊或随访,总有效率为 96.0%。熊淑英等采用中药蜡泥(制川乌、细辛、吴茱萸等) 外敷。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3个月后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 95. 8%,且临床表现积分均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后比较,其远期疗效明显。

6 手法

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紧张、松解粘连、改善局部循环及整复紊乱关节等作用,临床上患者接受程度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蒋崇博等将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使用颈椎电脑牵引治疗),每组42例。结果显示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法,主要表现为缓解患者疼痛和减轻神经根压迫等。王乾等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2周。结果显示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4.4%,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5%,手法组与牵引组之间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法组疗效优于牵引组,且手法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许鹏等采用定点定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强调先采用按、揉、提、拿等法充分放松颈肩背部肌肉群,再由下向上定点定位整复紊乱小关节,阳性点明显减轻或消失,起到了改善神经根外环境的作用,经手法治疗后治愈率95%,总有效率100%。

7 牵引

牵引是治疗CSR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颈椎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已经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缩,后方小关节的嵌顿和错位也可因牵引而得到纠正。方娅贝等采用持续与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8例,并通过VAS、NDI、SF-36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持续和间歇两种牵引方式均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并提高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强调牵引的质量、角度、r间可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更为重要的因素,需进一步研究。郭玉海等将132例无颈曲反弓畸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前屈位牵引组(观察组)和垂直中立位牵引组(对照组),两组均配合电脑中频治疗,完成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8 综合疗法

综合治疗即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颈椎病的各种非手术疗法都是围绕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而进行的,各种疗法之间并不冲突,综合治疗不仅能兼顾局部与整体,还能将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优势互补,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因此临床治疗颈椎病时倾向于采用综合性治疗。

临床上广为采用,且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周官明采用颈椎牵引与推拿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愈 55 例,好转 20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 98.68%。唐汉武等运用手法配合葛根汤辨证加减治疗43神经根型颈椎病,治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0例,疗效显著。

9 小结

随着手机不断普及和伏案工作机遇增加,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愈发明显,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医保守治疗是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针刀、中药内服及综合疗法等,具有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操作安全及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相应的基础实验研究、生物力学、影像学等客观数据支持,多数还停留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使得研究结果说服力、可信度不高。(2)对治疗方案把握不准,多数是采用“笼统式”治疗,即有多少治疗方案全部用上,单一还是几种方法联合起到的疗效及机制解释不清。(3)缺少标准、统一、规范及个体化的操作,对操作适应症、禁忌症等认识不够深入,操作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隐患。(4)临床上多数仅仅观察近期疗效,对中远期疗效、复发因素、复发率等缺少随访研究。(5)缺少统一、标准的疗效评价方法。综上所述,中医保守治疗方法在今后研究中重视其规范性、安全性,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加强中远期疗效、复发率观察等。随着对CSR研究的不断深入及3D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中医保守治疗CSR的方法会朝着科学性、客观性、统一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 神经根型颈椎病ZYYXH/T409-2012[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2):78.

[2]王冰, 段义萍, 张友常,等. 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9(4):472-474.

[3]吴伟凡, 刘映文, 梁汉彰. 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针灸疗法的临床比较[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12):40-41.

[4]刘公望, 王秀云, 孟向文,等.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1):25-28.

[5]朱清广, 房敏, 沈国权,等. 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生物力学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8):1833-1835.

[6]孙武权, 谢贤斐, 王佳勤,等.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颈椎曲度变化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9):1526-1528.

[7]范德辉, 王尚巍. “颈四针”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9):1839-1841.

[8]尹辛成, 方建国. 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9):61-63.

篇9

笔者自1994年至今采用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96例,收到了显著和满意的临床疗效。此套外治疗法克服了非手术疗法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甚好,复发率较高的弊端。

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20~65岁,平均43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半年。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用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手法须轻柔和缓,用力要贯穿由轻至重再到轻的主线,如需用较大力量手法时,一须在纵轴牵引情况下进行,决不可粗暴猛烈而急聚地过度旋转或屈曲头颈部。再者在推拿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法和力度。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耐受力大的手法刺激量要大;患者体质弱,耐受力小的手法刺激量要适当放小。在手法施用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手法及手法力度,不可死板硬套,一成不变,更不可矫枉过正,给患者造成新的损伤。正所谓“法之所出,患者不为所苦,方为高工”。

推拿疗法适用于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对脊髓型一般无效。

推拿第一步:松颈: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其侧后方。用拇指揉法,三指捏法,拿法、弹拨法交替地在颈部推拿作用5~10分钟。先使颈后的斜方肌、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放松,然后转至颈的患侧,以拇指揉颈椎横突前、后结节起止的诸肌,手法由浅及深作用5~10分钟,操作时医者可用一手扶持患者前额,另一手操作,以防头部摇晃。

推拿第二步:扳颈:患者仍取坐位,医者站其背后,两手掌根及鱼际抵住枕骨后下缘两侧,其余双手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颌部,夹紧托稳,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然后在拔伸情况下,将患者颈部前倾30°,向健侧旋转约45°,在巧发力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稳而快速,不宜暴力。操作成功即可发出“卡咯”的清脆响声。对椎动脉型患者扳颈时,可探索向不发生眩晕方向扳颈。如果患者两侧旋颈时均可引起眩晕者,则可先后向两侧扳颈,发生头晕、恶心时,迅速掐患者两侧内关穴,以解除症状。扳颈结束后赶快用拿、揉法松弛颈部肌肉。

推拿第三步:动颈:术者一手置头顶部,依次使患者颈部做后伸,左、右旋转,健侧屈后环绕活动。活动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但动作要缓慢。在各个方向活动中,要了解患者的反应,如某一方向能引起症状,则应避免;如某一方向能消除症状,则尽量加大其活动幅度。动颈作用5分钟,操作中,动作宜缓慢柔和。

推拿第四步:舒筋:术者沿患者臂丛神经走向的相应穴位,如天鼎、缺盆、中府、极泉诸穴,用拇指按压法,各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取穴准确,有“得气”反应,局部及上肢、肩背有酸胀、沉重感或窜麻感,然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拔络,并揉搓患肢,最后拿两侧肩井穴,敲击肩背部结束治疗。

以上四个步骤,均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松颈,可解除痉挛的肌肉和削减一部分症状,且为扳颈、摇颈手法作准备。扳颈、摇颈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四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2.2 针灸 取穴: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大椎、天宗、肩、肩俞、肩贞、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条口。每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2.3 牵引 颈椎牵引疗法是临床上治疗颈椎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牵引得以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缓解颈椎垂直轴线上的压力,而使滑脱的颈椎得到牵张的效应,对扭曲的椎动脉也可得到伸张的牵引力。

颈椎牵引可在坐位下进行,用颌枕部套托住下颌和枕后,通过滑轮装置悬重获得牵引力,以体重作为对抗牵引力。每次牵引30分钟,每日1次。神经根型患者牵引时,头颈部须前屈约30°,牵引重量应落在身体前方。椎动脉型患者牵引时,头颈部前屈角度减小或呈垂直位牵引。其它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牵引重量可由轻逐渐加重,一般可由6kg开始,3~5天内增加至10kg左右,此后即以此重量牵引。

2.4 刮痧 刮痧对消除颈椎病的僵直、疼痛等不适症状尤为突出。方法如下:让患者暴露颈、肩、背部,将红花油或活络油等涂敷以上部位,用牛角刮板从颈上部起,先中间,后两边从上而下刮以上部位,肩部侧由内向外刮,待皮下出现红色或紫黑色“痧”时为度,切记不可使劲硬刮。一个部位出痧后,再移至其它部位刮痧。整体刮痧结束后,医者双手搓热在皮肤出痧部位用手掌搓、揉、摩法,进行收“痧”操作,让已出现的“痧”逐渐淡化或缩小,此时患者会感到浑身发热,尤其是刮痧部位,收痧操作不要求将“痧”全部散掉,以痧淡化或缩小为度。操作完毕后用纸擦拭干净残留在患者身体上的油迹,让患者穿好衣服,饮温水150ml左右,注意刮痧部位的保暖,避免风害侵袭。下一次刮痧,待痧完全消退后再进行。

2.5 中药酊剂外敷 中药酊剂外敷最好在其他疗法之后进行,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肿,温经散寒的功能。酊剂中药处方:桂枝30g、伸筋草30g、艾叶30g、红花30g、花椒30g、生川乌60g、生草乌100g、川牛膝30g、木瓜30g、乳香30g、没药30g、秦艽30g、威灵仙30g、三七30g、羌活30g、独活30g、细辛60g、当归30g、川芎30g、马钱子30g、祖师麻30g、铁棒锤30g、辣椒60g。酊剂敷料:樟脑2%、薄荷脑0.5%、松节油0.5%、冬青油2%、丙二醇5%、氮酮1%。先将中药处方中各位中药备齐,可用10倍于总重量的75%医用酒精浸泡一周,然后滤过、称重备用;下来按辅料中比例关系将樟脑、薄荷脑等加入酒精浸泡液中,搅拌溶化完全,即得到中药外敷酊剂。用法将中药酊剂涂敷于颈、肩、背部,用保鲜膜包裹,穿好衣服,不影响工作、学习,保留30~60分钟后,撤掉保鲜膜,用干毛巾擦拭干净残留液即可。注意过敏体质人群应慎用,以防过敏。

以上五种疗法,在每次治疗中医者可任选两种或两种以上疗法,不必五种疗法全部运用,可交替运用,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

各项治疗均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2.6 医疗练功 对颈椎病来说,医疗练功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巩固疗效的措施。颈椎病医疗练功的方法很简单,取得效果的关键是:贵在坚持,每天练功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略)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部分消失,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自觉症状、阳性体征及颈、肢体功能无改善。

3.2 结果 本组96例患者,痊愈63例,占65.6%;好转30例,占31.3%;无效3例,占3.1%。

4 讨 论

篇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有研究显示,目前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时,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佳,而中医治疗方法开始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问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数量为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0~58岁,平均(< 40.65 ± 6.54岁。所有患者已经使用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CSA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同时所有患者均得到确诊。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25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0~57岁,平均(39.62 ± 6.21)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1~58岁,平均(41.52 ± 6.5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后显示差异不明显,因此有可比性。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

(1)首先让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在后侧使用滚法和一指禅推法对颈项和肩部进行推揉按摩,速度约为每秒1.5次左右,一次推揉按摩时问为3 min。让患者的头部进行向前屈曲、向后伸展以及左右旋转活动,每个方向为3次,并将其肩部和颈项进行提拿处理,在此时尤其需要对紧张的肌肉进行按摩,让其得到缓解。

(2)让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站在其后侧,右手扶着患者头顶,左手托患者下领,对其颈项部位进行轻柔的摇动和旋转,但速度需较快。若颈部稍微向前屈曲,需立即向患侧进行大幅度旋转,此时手法需快速和准确。

(3)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在患者前侧,将手指紧紧贴在患者头皮上,并沿着发际线缓慢的向后摩擦,摩擦速度逐渐加快,并需要抹患者前额,将头部一侧胆经和拿五经进行摩擦梳理,并对印堂穴、百会穴以及四白穴进行按摩.

(4)患者采取坐位,医护人员对其天宗穴、肩井穴、风府穴、风池穴进行按摩,每秒按摩次数为1次,每个穴位按摩30s左右,力道遵循由轻到重的顺序,并在治疗结束前对患部进行加擦治疗5次。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综合方法治疗。即对其实施拔罐、针灸以及神灯照射的治疗,治疗原则为化湿通络和祛风散寒。在穴位的选择上,选择大椎穴、风池穴、完骨穴、颈夹脊穴和天柱穴田。使用平泻平补的手法进行留针,留针时问为30 min左右,每隔24h对其进行1次的治疗。在拔罐的过程中取阿是穴、颈夹脊穴和大椎穴,留罐时问为5 min,每隔24h治疗1次。另需要对其颈项部位进行神灯照射,照射时问为每次30 min,每隔24h治疗1次。

1.3疗效标准。

在治疗效果上,需使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即对其眩晕、颈肩痛和头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另外需要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对计量资料比较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x ± S)进行比较,在对计数资料比较过程中,使用了X2检验和率(%)表示,并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比较。若最终差异显示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眩晕评分(13.58 ± 3.6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眩晕评分(10.24 ± 2.65分,观察组颈肩痛评分(3.69 ± 0.9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肩痛评分(3.05 ± 0.98)分,观察组头痛评分(2.08 ± 0.3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头痛评分(1.26 ± 0.35)分。所有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后显示均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5%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之问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11

【关键词】中医疗法;劲椎病;针灸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劲椎骨关节炎、增生性劲椎炎等的一种总称,是目前临床上中老年人所患的一种常见的病且多发的一种病状,轻微的患者颈部、肩部以及上肢会感觉到疼痛,主要是指这些部位会感到麻木,严重的人颈部在活动时受限,有眩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出现,甚至还会出现肢体酸胀无力或瘫痪,本文作者从2003年8月以来,使用中药内服并加以局部外敷和使用针灸治疗劲椎病患者104例,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一些成功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在10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34岁一72岁,平均年龄48岁;治疗时间为4月-7年,所有患者都需要经过摄颈椎X线片或者颈椎CT片来证实患者已患有颈椎骨质增生,通过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项韧带钙化等。在临床上这些分类有:神经根型患者58例,椎动脉型患者36例,脊髓型患者10例。

2治疗方式

2.1采用内服一些基本药方,其中所含中草药是: 桂枝109,当归159,丹参309,桃仁、红花、川芍各109,秦羌159,防风309,羌活109,葛根2飞,狗脊159,续断159,甘草1,鲍白芍159。配方中的中草药物可以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灵活增加或减少:例如酸痛明显且严重的加姜黄、细辛等药物,上肢麻木严重且明显的患者可以添加鸡血藤、桑枝、桑寄生等掺入使用。病久体虚明显的患者可以添加党参、黄茂、白术等,每天使用1剂,用水煎后服下,早、中、晚各服用一次。

2.2外敷使用当归15g、川穹30g、制乳设备15g、红花10g、元胡15g、川断3鲍、葛根30g、杜仲15g、附子10g、威灵仙15g、白芷1鲍、丹参30g、细辛1鲍、生透骨草12g。将以上中草药用棉布袋装入并且扎紧口后放人盆中添加水500ml后浸泡半小时,然后将盆放入锅内开火蒸20至30分钟,等药稍凉以后,将其热敷在颈部,倘若药变凉了,可以将其放入盆内用火重新加热下或者再用热水袋敷在药袋上面。每一次热敷的时间为30分钟,每一天使用热敷2次,每一剂的药可使用3天。内服和外敷是以10天为1个疗程,一般为1到2个疗程。

2.3针灸取穴的方法主穴的相对应于颈段部位夹脊穴或者颈部的阿是穴,交换的选择使用用。配穴:在神经根型部位配俞、大杆、外关曲池、、合谷(都是患在侧部);椎动脉型则以配太阳、足三里、风池、内关(都是患在侧部);脊髓型部位配肾俞大肠俞、、秩边、牌关(都是患在侧部)。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主穴配穴每一次选取的穴位为4到5个,交换着使用,另外还需要根据病人在临床上的表现来辨证取穴。使用30号1寸或者1.5寸的毫针,针感需向上、下或侧传,留针时间为20到30分钟时间,手法则采用平补平泻的方式,所需疗程则是每日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的评定方法则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则是所患症状消失,肌力恢复到正常,颈和肢体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况;好转则是颈肩疼痛感觉明显减轻,功能得以改善;无效则是所患症状没有丝毫改善,症状依然存在。

3.2疗效结果是治疗患者病历104例:痊愈患者为46例,占44.2%;好转的患者为54例,占51.9%;无效4例,占3.8%。总体成效率为96%,一般使用一个疗程后可以感觉的效果,最短用药时间为2到3天,最长用药时间为3个疗程,倘若使用超过3个疗程而没有效果,则需要停止使用该药治疗,半年以后则随访,痊愈的患者中除3例转变为好转的现状,其余患者均保持痊愈的疗效效果,这就说明远期疗效效果还是较为满意的。

结论:神经根型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且取得效果率为100%。

4体会

颈椎病是属于骨范围内,《内经》中有“肾病而肩背头项痛,多见于肾阳不足,肾中之寒气上逆所致。”《济生方》言痹证“皆因体虑膝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风寒湿痹则是由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在关节中使气血闭阻,运行不畅而造成。颈椎病例中的颈、肩、背、臂等部位的酸痛及上肢麻木大多都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激惹所导致引起,中国医学上则认为肾主骨、肝主筋、筋附属在骨头上,因为年老而气血逐渐变少。肝肾功能则逐渐变的减弱,肾则不能主导于骨、肝虚弱则不能主导筋,筋骨问丈得濡养,再加上外面风寒湿邪的侵袭或者机械性的压迫颈椎周围神经血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则导致气血失和,情况则会加重造成骨质病变等症状。所以以行气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以局部病所和循经取穴为主要选穴的原则,配合全身辨证取穴的方法使得经气流畅,脍理紧密,卫外得以加固,然而经络气血流注通畅,筋骨得以濡养,风寒湿邪无以稽留,这样痹痛才得到根除。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的疗法及合并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式总有效率高达96%,并且疗效得到了巩固,患者复发率很低,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中医治疗;针灸;加减葛根汤

52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ZHU Ji-cheng,LI Wei-hua,LING Rong-gui,WU Chuan-wu

(Hepu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hai 536100,Gu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CM comprehensive therapy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MethodsIn May 2012 to June 2013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52 patients with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ES the massage, bonesetting principle, methods of treatment, such as rotating reset to add and subtract puerarin treatment group soup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re 1 times a day, for 1 week for a period of treatment,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30%,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07%. After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Conventional pure massag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ment can obviously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cupuncture; Add and subtract kudzuvine root soup

颈椎病引发的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1]。自2012年5月~2013年6月,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综合治疗颈椎病眩晕5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2年 5 月~ 2013 年 6月在我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者52例,其中男 29 例,女 23 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为(41.52±3.67)岁。病程4~17年,平均(8.32±4.36)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27~74岁,平均47.23岁,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8~77岁,平均48.4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均提示颈椎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改变。以上述指征结合临床有眩晕症状而作为纳入标准。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中颈椎病诊断标准[2],全部患者均经过X线摄片或颈部CT检查,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观察:年龄在20~70岁,性别不限;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试验前2w内未接受同类药品及相关治疗;自愿作为观察对象,并能接受中医药治疗方法,能按要求完成治疗者。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符合中医眩晕肝肾不足证候诊断标准。排除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其它原因引起的头晕、肢体麻木、疼痛,如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等,及颈外其它疾病,如落枕、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肱二头肌腱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等。

1.3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推拿按摩及正骨理筋,软组织松解,定点旋转复位等手法治疗。具体操作视实际情况而定,可根据病情可选3~4种。3~5次/w,1w为1疗程,持续2个疗程。

治疗组给予加减葛根汤(方药:葛根20g、桂枝10g、秦艽10g、桃仁10g、天麻9g、钩藤9g,川牛膝15g,桑寄生10g,夜交藤15g,川芎10g、枸杞10g、地龙10g),水煎内服,1剂/d,早晚温服,1w为1疗程。并加用针灸治疗(主穴取穴:风池,大椎,肩,手三里,曲池,后溪等。配穴可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进针以得气为度,根据治疗情况变换,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留针30min,针后可进行局部热敷或理疗,有寒者加炙法,1次/d,1w为1疗程)。于第2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并统计结果。治疗过程中禁止患者长时间低头作业及睡高枕等不当姿势,防止颈椎外伤及受凉等。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上的症状基本痊愈,及体征基本消失,尤其是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疼痛仅在阴雨天或不适时偶尔出现,生理活动功能正常,X线片复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或有改善;有效:颈部疼痛较前减轻,活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无效:治疗前后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无明显变化。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P<0.05 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3.0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3讨论

现代医学中认为颈椎病的形成特点为: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体间松动,椎体缘产生骨赘或椎间盘破裂脱出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4]。在发生机制上,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周围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相应临床症候群[5]。目前大多采用手法推拿,牵引,中药,针灸等治疗为主,虽然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单一方法治疗,在临床效果上,始终不如中医综合治疗来得效果显著。从中医学上来说,颈椎病眩晕属中医"眩晕"的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慢性劳损,肝肾不足致使筋骨经脉失于濡养,气血经络不通,运行不畅所致。在治疗方面,多治以温通活血,补养肝肾之不足、通痹止痛为主。而本方恰恰体现了补益肝肾、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等综合药效,并辅以针灸治疗,故能达到调畅气机,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对延缓或减轻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进程,促进全身微循环,缓解眩晕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相对于常规单纯推拿手法治疗,中医综合治疗颈椎病能明显提高治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建平.补肾活血法治疗颈椎病眩晕47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0,(04):32-33.

[2]陆裕补,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10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篇13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各种因素导致颈神经受压而出现的颈部、上肢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的病症[1],临床反复发作。本院自2003~2007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2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84例;年龄32~68岁,其中颈型56例,神经根型48例,椎动脉型32例,混合型38例,脊髓型26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拍片或CT及MRI片确诊。

2.治疗方法

①中药:羌活12 g,独活10 g,威灵仙10 g,秦艽10 g,当归12 g,白芍12 g,赤芍10 g, 川芎10 g,没药12 g,骨碎补12 g,杜仲10 g,葛根20 g,每日1剂水煎服。②西药:常规采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6,活性钙等治疗。③手法治疗: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Ⅰ.疏通经络法:以拇指指腹从颈椎自上而下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并用大鱼际肌再按上述路线揉按各3~4次。Ⅱ.点穴拨筋法:拇指或食指以中等力度点按双侧风池,天柱,肩中俞,手三里,外关等穴,再以拇指及其他四指拿肩井穴,每穴15~18次。Ⅲ.颈部侧拔法:术者立于患者一侧,以手掌压在患者耳根部,另一手从颈后反按另一侧,双手反向用力,将头扳向一侧,各5~10次。Ⅳ.颈部转摇法:左手按肩,右手按头顶,按顺、逆时针方向缓慢摇动,各20~25圈;Ⅴ.叩击法:用小鱼际以中等力度叩击颈、背、肩部各30~40次,每周治疗3~4次。④医疗体育疗法:a.颈部展伸运动;b.颈部左右侧展运动;c.颈部转摇运动,顺、逆时针各20~30圈;d.颈部拔伸运动。上述运动每早晚各1次,每次10~15分钟。中西医结合治疗20天为1个疗程,6个月随访观察1次。

3.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痊愈:原有各型症状、体征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各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及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结

本组治疗神经根型48例中,痊愈28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6%;椎动脉型32例中,痊愈20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有效率90%,颈型56例中,痊愈30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6例,有效率89%;混合型38例中,痊愈17例,显效13例,好转3例,无效5例,有效率87%;脊髓型26例中,痊愈12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有效率84.6%。总有效率90.0%(180/200)。讨

颈椎病属中医“痹证”、“眩晕”、“痿症”范畴,多由肝肾不足,寒湿之邪内阻,气血瘀滞而成,颈椎病是在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受应力作用,导致神经根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引起颈、肩、臂、手麻木、疼痛及运动障碍[3]。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方中羌活、独活、威灵仙、秦艽祛寒化湿;当归、白芍、赤芍、川芎、没药活血通络止痛;骨碎补、杜仲补肾壮阳;葛根可扩张血管,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能有效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分离组织粘连,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B6有营养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 病情得到改善;治疗过程中应嘱咐患者注意体育锻炼与生活调理相结合,如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睡眠时勿使用过高的枕头。行手法治疗时,宜缓宜慢,防止患者治疗时出现眩晕,恶心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6.

篇14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眩晕/中西药疗法 平肝化痰活放/治疗应用 脱水剂 扩管药 能量支持类药物/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95-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甚至摔倒。它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和工作。本人自2005年3月-2008年4月对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治疗9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186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入选标准:符合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曾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示颈椎节段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形成;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标准:①颈椎先天性畸形、骨性椎管狭窄。②颈椎骨折、肿瘤及结核。③合并严重心血管病、颅内出血、占位病变、癫痫、精神病。④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及孕妇。⑤耳源性眩晕。中医诊断均符合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制定颁发的《中医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报告原则》中相关内容[2],中医辨证属风痰上扰,淤血阻络型。将1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35-78岁,平均55+21.3岁;病程10d-15年,平均5.12+165年;加重期病程平均1.72+2.35d;眩晕程度:中度65例,重度31例;伴高血压10例;伴脑梗塞者6例。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8-76岁,平均58+20.1岁;病程12d-13年,平均5.18+2.25年,加重期病程平均1.51+2.38d;眩晕程度:中度62例,重度28例;伴高血压8例,伴脑梗塞者5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滴,每日1次,脱水;0.9%氯化钠250ml加灯盏花素粉针(国药准字153020667,昆明龙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mg静滴,每日1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mg,每日1次,晚睡前口服;能量类药物静滴,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平肝化痰活血方:半夏20.0、云苓20.0、陈皮10.0、天麻10.0、勾丁12.0(后下)砂仁5.0、枳壳10.0、泽泻12.0、葛根20.0、丹参30.0、川芎10.0、赤芍10.0,伴项强明显者加羌活;气虚甚者加黄氏;失眠者加菖蒲、远志;耳鸣加磁石;口苦加黄连、竹茹;血压高加石决明、珍珠母;头痛者加僵蚕、、全虫。7天为1疗效,上方每日一剂,水煎500ml,分早晚温服。1疗程结束评价治疗结果。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3]制定,临床治愈:变换头位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伴随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复查TCD,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随诊半年,未见复发。显效:静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但变换头位时可诱发,且存在部分伴随症状,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复查TCD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眩晕或伴随症无改善,复查TCD,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45例,临床治愈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对照组90例,临床治愈20例,显效6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8%。两组总有效率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

5 病案举例

杨某,女,52岁,2007年12月去北京某个体饭店打工1月后,每遇低头干活时,即感项强,阵发性头晕,以为劳累所致,未在意。在此后继续干活当中,仍有类似发作,并在一次长时间洗碗碟时突感头晕加剧,视物旋转,继之晕厥,并伴频繁呕吐,无耳鸣。被同事急送北京某医院急诊科,测血压正常,查头颅CT正常,心电图正常,急按“眩晕原因待查”给予液体治疗(具体不详)1周而好转。但不能继续打工干活,故于2008年1月初被迫返回老家陕西岐山诊治。2008年2月8日家属送患者来本院内科门诊,述患者今晨6时因起床过快,而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不能睁眼,同时伴频繁呕吐、项强、测血压130/80mmg,梧桐、耳鸣、肢体活动障碍,双眼球可见水平震颤,C3-5压痛(+),心肺(-)、NS(-),舌红苔白腻,舌下脉络略曲张,脉弦滑,拍颈椎X片示:颈椎C3-5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西医: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眩晕(风痰上扰、痰瘀阻络)。予20%甘露醇125ml静滴,0.9%氯化钠250ml加灯盏花素粉针25mg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2.0、维生素B注射液6200mg、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静滴,西比灵胶囊5mg晚睡前服,用液体治疗1日后,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呕吐减轻,次日,即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应用自拟平肝化痰活血方:半夏10.0、白术20.0、云苓20.0、陈皮10.0、天麻10.0、勾丁12.0(后下)砂仁5.0,、枳壳10.0、泽泻12.0、葛根20.0、丹参30.0、川芎10.0、赤芍10.0、生姜10.0、大枣两枚,日1剂,水煎500ml,分早晚温服,用2剂后,呕吐症状完全消失,第4日,停用甘露醇,继用灯盏花素、能量、西比灵、平肝化痰活血方,用至1周,临床诸症消失,复查TCD正常,患者欣喜回家,后用培补肝肾剂治疗以巩固疗效为本,随诊半年未再复发。

6 讨论

颈椎病是指由于外伤、颈部的慢性劳损、颈椎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颈性眩晕的发生主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其病因主要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梗阻或椎动脉丛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管壁的痉挛。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椎动脉狭窄,内在因素为椎动脉壁硬化,外在因素包括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的骨赘挤压椎动脉,及予椎动脉伴行的周围交感神经、收到刺激引起动脉的痉挛,软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产生压迫是贯穿整个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