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3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颈椎病中医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认为,颈椎病根据症状可将其分属“痹症”,“眩晕”、 “痿证”等范畴。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并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一、颈椎病早期的中医治疗
1,风邪侵袭,营卫失和
主证:颈、肩、背部疼痛强直,常有落枕,或伴随出汗怕风,舌苔白而口不渴者。
治则,祛风和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 5g当归9g
川芎9g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2,风寒侵袭,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有紧束感,舌淡苔薄者。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舒筋。
处方:葛根1 5g麻黄6g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各9g
炙甘草6g大枣3枚生姜5片
3、督脉经输不利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痛,易疲劳心悸、肢冷无力;或有下肢浮肿、腰和膝盖冷痛。
治则:温通督脉,生精养髓。
处方: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杜仲12g附子6g
桂枝gg鹿角胶9g(烊) 当归9g川芎9g狗脊12g川断12g
二、颈椎病中期的中医治疗
1,外邪侵袭
主证:颈、肩、背、上肢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者。
治则:散寒除湿,补肝益肾。
处方:羌活、川芎、桂枝、防风、当归、川芎、赤芍、党参、茯苓各gg熟地18g
葛根15g秦艽12g桑寄生15g杜仲12g炙甘草6g肉桂2g细辛5g
|若风邪偏蛊,处方:防风gg葛根15g麻黄5g肉桂5g秦艽9g当归9g杏仁9g
黄芩6g川芎9g羌活9g威灵仙1 5g生姜5片甘草6g大枣5枚
若寒邪偏直,处方:制川乌6g生麻黄5g黄芪1 5g桂枝9g当归9g赤芍9g
杜仲12g桑寄生1 2g宣木瓜9g细辛5g
若湿邪偏盟,处方:茯苓24g白术24g薏苡仁24 g桂枝gg北苍术1 5g杜仲1 2g
桑寄生1 5g木瓜1 5g当归9g海桐皮12g防风9g羌活魄制川乌5g
2,气滞血瘀
主证:颈、肩、背及上肢疼痛如刺,痛点固定,或胸胁胀痛,舌质暗红。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柴胡9g枳壳6g桃仁6g红花6g当归9g赤芍9g
川芎9g葛根1 5g牛膝9g炙甘草6g羌活9g桂枝6g
3,痰湿困阻
主证:眩晕,或史然晕倒,耳鸣日久,或出颈、肩、背部疼痛,痛处固定,
或头沉,胸闷,下肢软弱无力,伴随恶心呕吐。
治则:燥湿健脾,祛痰通络。
处方:陈皮9g半夏9g积实6W 9g茯苓1 2g制南星6g当归9g
葛根1 5g节菖蒲1 5g天麻12 g土白术9g川芎6g赤芍9g
4,淤血阻窍
主证:眩晕,或突然晕倒,耳鸣日久,或颈、肩、背部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女性伴随闭经等。
治则:活血通窍。
处方:当归9g赤芍9g川芎9g甘草6g
5,痰瘀交阻
主证:乏力眩晕耳鸣,胸闷心慌气短,或头痛,胸紧腹胀,恶心呕吐,便溏,或头重刺痛,或颈项,肩部,上肢疼痛麻木,沉重等,或疼痛剧烈、惧按。
治则:燥湿化痰,化瘀通络。
处方:半夏9g白术9g天麻9g陈皮6g茯苓1 2g当归9g赤芍gg川芎9g甘草6g
三、颈椎病晚期的中医治疗
1、肝肾阴虚
主证:颈、背、肩、四肢酸软无力,隐隐作痛,肢体消瘦,精神面貌虚弱等。
治则:滋水涵木,生精填髓。
处方:黄柏、知母、当归各9g白芍、锁阳、牛膝各1 2g龟,甲1 5g熟地24g陈皮6g
2,气血不足
主证:颈、肩、背和上肢隐,四肢无力,眩晕或有耳鸣,面黄,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
治则:补气养血。
处方:党参1 2g黄芪1 5g炒白术9g当归12g熟地24g山药12g茯苓9g陈皮6g
炒枣仁1 5g远志9g炙甘草9g木香6g焦三仙各6g肉桂1,5g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又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年龄,据统计,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60%[1]。颈椎病最主要的症状包括肩、臀部疼痛,麻木,颈部活动不利等。疼痛向双侧或者一侧上肢放射,多为刺痛,钝痛或酸痛,严重的患者握力减退,肌肉萎缩是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因此,气血运行阻碍经络阻滞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心环节[2]。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对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研究,其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7~53岁,平均年龄(47.5±2.5)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2.8±1.4)年,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其中表现为左侧颈肩部疼痛者20例,右侧颈肩部疼痛者24例,双侧疼痛者8例,头颈痛者24例,同时患有触电感或肢麻木28例,伴有手部肌肉和前臂轻微萎缩者10例。检查76例患者均存在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牵拉试验和压头试验均呈阳性,颈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颈椎棘突右侧移位者8例。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1.2.1.1寒湿闭阻,气血不通型 此种类型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为主,有患侧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肩、肘关节活动不便,脉涩,苔白或腻,一般X片检查显示颈椎多处椎体骨质增生,并呈刺样增生。这属于寒湿闭组膀胱经,气血流通不畅,促使颈、肩以及患侧上肢失于温煦濡养所致。以活血化瘀打通经络、散寒除湿止痛。处方:松节1 5g,川芎12 g,羌活10 g,桂枝10 g,独活10 g,丹参15 g,黄柏10 g,元胡10 g。用水煎服,3~4次/d。
1.2.1.2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性 此种类型常以头颈强痛,颈部活动不便为主,伴有恶风、脉浮缓、苔薄白等症状。X片检查显示有颈椎轻度骨质增生。这属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以解肌祛风,舒筋活血。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处方:大枣10 g,甘草3 g,桂枝10 g,粉葛15 g,白芍10 g,丹参12 g,川芎12 g,生姜10 g,防风12 g。用水煎服,3~4次/d。
1.2.1.3瘀血阻络型 这种类型多以臀、肩等部位疼痛,同时伴有手部肌肉或上肢轻度萎缩,肌张力减退,倦怠少气,弦涩或脉涩,舌质有瘀点。这种类型多属于病程日久或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脉络受阻,导致血不能荣,气不能行。治以化瘀通络、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丹参15 g,川芎15 g,鸡血藤15 g,地龙15 g,黄芪30 g,赤芍12 g,当归12 g,桂枝10 g,红花10 g。用水煎服,3~4次/d。
1.2.2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先用红外线灯照射颈、肩部10 min左右,以使局部的温度升高,在缓慢进行分筋、放松按摩等手法,如果患者棘突右移位则嘱咐患者坐低凳,医生用左前臂拖住患者下颌骨体部向上慢慢地牵引,使颈椎间隙增大,然后将颈部稍向左侧转,医生的右手拇指推压移位到椎体,就可以达到复位了,如果1次不成功,可以进行第2次。通过以上手法,使患椎棘突附着的腱膜、关节囊以及韧带等颈部周围的软组织软化、松弛、经络疏通,静脉理顺,气血流畅,局部的微循环得到了改善,患者很多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2结果
所有76例患者均治疗1 w左右,其中症状基本缓解6例,占所有患者的7.89%;2 w左右症状基本消失8例,占所有患者的10.53%;1个月左右症状基本消失者68例,占所有患者的89.47%,症状缓解者10例,占所有患者的13.16%。
3体会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退行性、慢性疾病。是由于颈椎以及周围的软组织退变,造成颈椎间盘变型,椎间盘变窄,关节囊松弛而产生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内外市区平衡,挤压相邻的神经根[3]。骨质增生,颈椎退变,椎棘突移位和椎间孔周围软组织的充血、炎症、水肿,神经根被压迫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发病的基本环节是因为气血运行障碍。气血阻滞就严重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和敷布,肢体得不到濡养、温煦,从而导致颈、肩部疼痛,患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科的疑难症,目前,行中西医治疗均无显著的疗效。在本研究中,76例患者疗效相对明显,症状显著好转或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手法治疗,纠正了颈椎解剖位置的异常,使颈椎的内在平衡得到了恢复,缓解了神经根压迫,减轻了对神经根的刺激,经过理筋、分筋等手法按摩来使颈部僵硬的软组织得到疏通,气血顺畅[4]。内服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活络这些药品,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从而使血流加快,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今儿达到治疗的目的。
4结论
总之,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病期长,复发率高的疾病,临床上以药物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基本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解决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广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丽萍.中药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8:88-89.
[2]叶波.补肾活血汤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3,39(03):100-101.
【关键词】 颈椎病 中医 护理 治疗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长期处于“低头型”工作的人群以及肌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来说, 极易造成颈椎慢性劳损, 使患者出现头昏, 头痛, 颈部活动困难等一系列症状[1]。中医中药治疗优于西医西药治疗, 同时配合完善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颈椎病采用针灸、按摩、牵引和中药等方法治疗颈椎病160例, 并积极配合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 男68例, 女92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6. 3岁, 病程6-8个月。主要症状: 头、颈、肩、背以及上肢等部位的顽固性定位疼痛、肿胀和麻木, 当睡眠或低头、抬头过久, 或颈部转动度大时头目眩晕, 耳鸣眼花, 记忆力减退。本组患者均经x线摄片、ct检查证实为中重度颈椎增生。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 取穴风池、天枢、颈部夹脊、肩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均取患侧, 平补平泻手法, 可配合艾灸, 每次30 min, 每日1 次, 8-10 次为1个疗程。
1.2.2 按摩 患者取坐位, 用拇指于风府、风池、天宗、曲池、中渚等穴及颈肩部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物等处轻柔的按、揉,采用一指禅推法, 以疏通经络继而以推、拿、滚法作用于颈肩部、背及上肢的经筋。
1.2.3牵引法[2] 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牵引重量为2-5 kg, 每次牵引时间约30min, 每日1-2次, 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扩大椎间隙, 流畅气血, 缓解症状, 且少有不适。牵引重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而灵活掌握。
1.2.4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为颈痛灵、筋骨痛消丸、颈复康及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10 d为1个疗程。中药离子导入: 威灵仙6 g 、川乌、草乌各30 g 、细辛、羌活、川芎、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各10 g、上药加水1 500 ml, 水煎1 h取汁500 ml, 将樟脑、冰片各5 g 溶于水中备用。将离子导入电热板放入其中,浸泡5min 后取出, 放于颈部或颈肩处, 导入脉冲电流, 强度以患者感到微麻能耐受为度。
1.3 疗效判定[3] ①临床治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恢复正常, 恢复原工作, 半年内无复发。②显效: 主要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 颈椎x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有明显改善, 能坚持原工作。③有效:主要症状消失, 阳性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无明显改善。④无效: 主要症状体征及颈椎x 线片示生理弯曲或成角均无改善。
2 护理
2.1 加强生活护理 安排病人住向阳房间,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温湿度适宜, 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对颈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般以低枕睡眠、仰卧位为最佳, 俯卧位不可取, 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 枕头可相应偏高; 黄韧带肥厚、钙化者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颈下垫一小枕。
睡眠形态紊乱者,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失眠者可适当口服安眠药。此外, 尚应加强皮肤护理。
2.2 心理护理[4] 颈椎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病程长, 反复难愈, 如对本病认识不够, 易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紧张、焦虑等。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颈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凉, 故安排床位时, 一般避开门窗, 防止风寒, 必要时增加被褥以防止受凉; 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解决行动困难, 做好生活护理。同时应向患者主动介绍适合患者的电动牵引机、颈椎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 向患者讲明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 鼓励患者怡情悦志, 安心养病。
2.3饮食护理 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 身体虚弱, 故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的食物, 忌生冷、寒咸。老年患者多脾胃弱, 食少则正气不足, 饮食无度又可增加脾胃负担, 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故我们要求患者应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品, 嘱患者勿过食肥甘厚味, 少饮酒, 多饮水, 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肠蠕动, 防止便秘。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症状, 应积极抢救。①观察牵引治疗效果。牵引多采用枕颌带牵引法, 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坐式牵引或卧式牵引, 牵引重量从3 kg 开始, 逐渐增加重量, 以能耐受为度, 最大牵引重量可达10 kg。牵引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可减轻重量, 如不缓解或症状加重, 应暂停牵引。②颈部推拿时, 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手法, 多次推拿效果不好者不宜继续推拿。③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 尽量选择健侧手臂输液, 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 以60 滴/ min 左右为宜, 并注意保暖, 可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或暖水袋, 以减轻疼痛。④注意病人安全, 防止意外受伤。下肢乏力, 行走困难者, 以及眩晕严重时, 应有人陪护, 病人入厕时应扶持, 防止摔伤。⑤为预防肌肉萎缩,应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体能锻炼, 加强营养, 以补益气血, 滋养筋骨。
2.5 康复出院指导[5-6] ①勿用颈部扛抬重物, 直接压力最易发生颈椎骨质增生。②保持颈部良好姿势, 避免长时间伏案书写或低头看书, 应及时改变头颈, 并朝相反方向活动颈部。工作中应定时远视前方, 1次/30min, 每次1-2 min,对于桌椅叨炔恍髡? 应改变桌高或椅高, 使之比例协调,减轻颈部劳损。③指导睡眠方法, 使颈椎在休息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曲度, 应选用较软的圆枕, 宽度应超过肩宽10-20cm, 高度以压缩后10-15cm为宜。睡枕的位置应放在枕后方, 用以衬托颈生理前曲度, 不要放在头枕部, 使颈生理曲度改变。④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的体能锻炼。⑤积极预防和治疗咽喉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为上述疾病也是颈椎病发病的诱因之一。⑥病人出院后应定期复查。
3 结果
治愈74例, 显效64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3. 8%。
4 讨论
采用水煎剂, 进行离子导入, 并结合按摩、牵引的疗法, 扩大椎间隙, 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 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 消除肿胀, 分离粘连,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使病变组织修复, 是治疗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颈椎病不易根治, 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 密切配合中医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在治疗中的作用, 并做好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参 考 文 献
[1]朱立国,于杰,高景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述[j].中医正骨, 2005, 17( 8) : 69- 71.
[2]邓大学,黄一梅.中医临床护理备要[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39- 241.
[3]贺向无,雷正科.自拟葛桂颈椎康治疗颈椎病78例[j].人民军医, 2005, 48(8) : 468- 469.
[4]饶建凤. 41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体会[j].宜春医专学报, 2002, 12(2) : 131- 132.
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变,颈椎局部产生血肿且长时间不消失就会机化而形成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亦随之发生退变,颈椎间盘退变后椎间盘纤维环变脆,当颈椎发生外力刺激或损伤,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髓核溢出纤维环外,就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突出压迫颈部神经、肌肉、韧带、血管以及脊髓而产生不适症状,就发生了颈椎病。
颈椎间盘的退变从20岁开始。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造成椎节不稳,这是引起与加速椎间盘髓核退行性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椎间盘整体的退变,颈椎稳定性下降,如果此时颈椎受到外伤、长期劳损、环境等因素刺激,就会发生颈椎病。所以,我们从年轻时开始就要很好地保护颈椎,避免颈椎加速退变。
门诊常有很多患者因为头晕、颈项不适而来就诊,尤以25~45岁的人群为多见,在问诊了解发病原因之余,做了简单的检查,鉴别并排除了其他引起头晕症状的常见病后,检查颈椎摄片,发现60%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颈椎退行性变。对这类患者除建议正确坐姿、适当改善颈椎的活动外,给予适量的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口服,必要时配合少量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减轻局部疼痛,治疗2~3个月,缓解率可达85%,少数患者在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再加药物治疗后,也能感觉颈项不适及头晕的症状有所缓解。
本病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臂或胸部疼痛、麻木,甚至出现肢体功能失常,导致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病属中医“痹症”“头痛”“眩晕”“项筋急”“颈肩痛”等范畴,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据临床验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介绍于下,供读者参考。
一、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黄芪、党参、红花、地龙、威灵仙各12克,加水500毫升,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续煎30分钟,取汁100毫升,每剂煎服2次,每日1剂。
二、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方药:黄芪、葛根各30克,白芍20克,威灵仙、穿山甲、天麻、羊藿各10克,蜈蚣2条,土鳖虫8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2剂为1疗程,停药3~5日,可再服第2个疗程。
三、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方药:白芍30克,丹参20克,天麻、川芎、杭、枸杞子、沙参各12克,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地龙、夜交藤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