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篇1

一、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辽宁省D村留守学前儿童及其监护人,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学前儿童与监护人的自然情况以及监护人对当地幼儿园教育的总体评价。受访D村有公立幼儿园一所,教师4人,高中学历1人,占25%,初中学历3人,占75%,均没有教师资格认定证书,保育员3人,均为D村妇女;目前入园幼儿22人,占D村学前儿童总数的27%,其中留守幼儿10人,占D村留守学前儿童总数的34.48%;受访监护人中男性49人,占48.5%,女性52人,占51.5%;受访留守幼儿平均年龄4岁,其中男孩13人,占44.83%,女孩16人,占55.17%;留守幼儿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占78.3%,由母亲或父亲一方留守照顾的占17.1%,其余孩子则寄养在亲属(2.3%)或非亲属(2.3%)家里;受访监护人的学历小学或小学以下(76.3%),初中或未知(23.7%)。

调查发现,监护人以孩子所在园所的环境、师资、设施、伙食、保教质量五个维度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评分进行考查,选择“一般”的占53.68%,“差”的占30.76%,“好”的占10.23%,“很差”和“很好”的共占5.33%。可见,受访监护人对目前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满意度不高,期待幼儿园能够增加数量并提升质量。

二、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城乡二元机制分割和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发展, 农民工生活及教育负担沉重,致使其子女教育被忽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但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仍未纳入国家立法范围,无论在国家方面还是农村方面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未曾提及农村留守幼儿这个庞大的群体,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未真正被纳入国家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轻视学前教育,致使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短缺,学前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极不平衡。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当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而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致使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

2.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低下

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省内贫困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甚至没有,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本次调查的D村只有幼儿园一所,家庭式幼儿看护所一家(没有正规办园许可等相关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约2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成立,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更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调研中的幼儿教师月收入仅为500~600元;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调查中发现,最高学历层次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在这种情况下,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的祖辈或亲属看护被多数留守幼儿家庭作为首选。

3.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的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三、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加强政策导向和机制建立

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是儿童保护体系及政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应打破城乡二元机制分割与户籍制度,提供留守学前儿童合理流入城市入园的机会,将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约束和实施保障。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力支持,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机制。加大对农村留守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项经费制度。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鼓励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支持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并以“特岗计划”予以保障。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对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区的幼儿园提供教育支持,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扩大援助力度

妇联和社区组织积极开展 “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扶贫帮弱儿童基金会”、幼儿身心健康医疗服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儿童活动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活动。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向全社会提倡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行动。

3.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

多渠道创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根据留守学前儿童数量、家庭情况、留守状况等,开办特色留守幼儿园,创办“农村留守幼儿快乐之家”“留守幼儿寄宿园”“监护人培训班”等。建立父母“关心”、寄养人“关爱”、教师“育爱”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行动;“一帮一”家庭教育帮教活动。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提供培训机会,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设置科学的课程,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教机构应向留守幼儿的家人提供孩子教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水平、方法及技巧上给予正确指导。

篇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教育投入 盲目投入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91-01

1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育投入主要指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资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那么,落实到学龄前儿童教育上,它主要是指家庭投资,不仅包括金钱投资,还包括文化投入,时间投入及精神投入等.当前存在的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主要表现有:

1.1 倾其所有,重金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较前些年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便将金钱开始大把大把的投资在孩子身上:为孩子买各种益于智力开发的“高科技”玩具,买各种高档营养品,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培养班”,甚至买来各种早期教育辅导资料或者干脆以现金和物质进行学习奖励刺激……总之,只要他们认为有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毫不吝啬地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钞票投资到上面。

1.2 陪读乱点谱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学习,近年来家长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并发展到了学龄前儿童家长身上。家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学习,几乎可以用“贴身”一词来形容,孩子参加什么兴趣班她便陪什么,逐渐形成了学必陪读的趋势,更有甚者为了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连自己的事业都舍弃掉,在家做起了“专职妈妈”。

1.3 “赶场”参加各种兴趣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入学之前比别的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或在孩子求职与人竞争时能因多一砝码而胜人一筹,商家们便瞅准了这一市场,迎合了家长们的需求,开办了五花八门的“学前兴趣班”。据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家庭学龄前儿童人均参加兴趣班1.4个,孩子们往往今天到这儿学这个,明天又要跑到那里学那个,这被有些学者戏称为“超级赶场”。

1.4 片面投资,进行“一半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曾指出“不少的家庭教育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一半”与“全面”相对应,具体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上主要表现有:家长片面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开发;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孩子全面发展;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技能的训练等等。

1.5 超前教育

适当的早期教育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有些家长却将其理解为“超前教育”,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了他们根本就不能够完成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2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原因

2.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在中国社会,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这些“独苗苗”们更是承载了更多长辈们的希望与期待。加之社会普遍重文凭、重学历的导向,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才是唯一途径。

2.2 “功利主义”观念盛行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心目中,拥有了高学历就意味着拥有了高收入、高地位,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为育儿作出了宏伟计划,而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考上重点大学,获得高学历文凭。而且还有一些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也希望能依靠孩子的成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投资孩子教育问题上也决不能落后。

2.3 盲目攀比,随大流

当今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所有长辈们都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为了让孩子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为孩子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攀比对象,而全然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发育水平及其承受能力。

2.4 商人趋利投机

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舍得投资的心态被社会上的一些投机商人和所谓的“专家”看好,他们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科学 “育儿方案”,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一些日常的教学内容改为兴趣班的内容,一旦孩子不参加则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兴趣班的重大影响,更加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为孩子大把掏钱,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商家绞尽脑汁赚钱的欲望,使其几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

3 教育盲目投资带来的不良后果

首先,学龄前儿童作为教育对象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再次,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盲目投入还会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到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最后,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的教育投入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因为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繁荣与否,这也正是重视学龄前教育的必要之所在。

4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对策

4.1 家长要循序渐进,了解并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4.1.1 了解儿童年龄特征,克服急于求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幼儿专家陈帼眉指出“对于学龄前儿童,培养其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即现在所说的“情商”。

4.1.2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盲目攀比。

由于遗传、环境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通过活动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理性分析孩子的发育水平,要“量其力而教之”,避免盲目攀比,随大流,要懂得“学而适才优”。

4.2 家长要奋发进取,同孩子共同进步

家长们要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既不能甘于无聊,也不能将自己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要选择自己的事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就,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满足和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用这种自己的奋斗精神来感染孩子。

4.3 家长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当今社会竞争的确日益激烈,但这决不意味着只要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就一定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 马箐箐.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与对策[J].中华家教,2007,(3).

[2] 赵忠心.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J].中华家教,2007.

[3] 赵忠心.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J].学前教育,2007,(5).

篇4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各种教育的基础,父母和教师在此阶段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角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双方由于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分歧时常产生冲突,不利于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如果这些冲突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亲师的关系对于幼儿良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并分析了亲师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家园合作;亲师关系;教育观念

一、亲师关系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具有初始性、长效性和终身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教师针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促使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家园合作是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这两种教方式在内容,目的,时间上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其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从而说,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其中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两者在两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虽然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为了幼儿的成长,但是在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途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两者虽是合作的关系,但也冲突不断,这使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在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亲师关系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幼儿教师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由于受到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不同,受到的相关的教育经验不同,所以双方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教师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群体,有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而对幼儿的教育也是较为系统和整体的。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是科学的,那么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就会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的观念过于落后或者先进,也易于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不利益良好的亲师的关系的形成。但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并不重视,这一点与教师的观念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在这一幼儿园中,家长和教师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的主要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对幼儿发展结果的一定的预期,期待幼儿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家长的思想对于幼儿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包括:对行为,品德,个性等方面的指导。家长由于长时间都是为了生活在忙碌,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所以,他们更关注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进了幼儿园学习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并不能代替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在认识,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目标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两个主体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相对统一和一致的高度从而使亲师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合作的效果差。

2、客观因素

1)幼儿园因素。家园合作中有许多的亲师关系都是依靠幼儿园设置的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的。但大多数的形式都只是表面的,不能对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如:在幼儿园组织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因要干活就不来参加,许多家长即使来参加家长会只是应付了事,并不是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和活动当中,对于老师说的话只是听,也不与教师作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而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因为这里工资不高,条件也不是很好,对于许多幼儿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不了解,只是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双方流于形式的沟通是制约亲师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状况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在园内表现出来,不仅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家长也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幼儿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找到发生的根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不同的家庭模式,会造就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以致于在与教师的配合当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家庭成员的肯定,使教育合力难以实现。

3)社会因素。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双方关系的形成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范围。但现在许多的社区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心理资源来帮助幼儿的教育,使社区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处于空缺的位置,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来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

三、促进亲师之间的有效合作的建议

1、家长调整自身,积极与教师沟通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而逐步深化。所以,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与现代的教育观念相结合,从而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以致于改变自己旁观者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的效果,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

2、教师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良好亲师关系形成

1)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把教育观念转移到促进幼儿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从根本上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比促进幼儿的知识的增长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组织园内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能力提高。促进亲师良好关系形成。

2)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合作的理念,从而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家长,让教师给其言传身教,所以帮助家长形成相关合作方面的知识,促进家长知识的增长,是亲师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好基础。

3、幼儿园加强自身的管理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园合作方式的特点和优越性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和管理,在体验和参与中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如:在使用家园联系手册是,不应该只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填写,应根据该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写出给予家长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自己把联系手册给家长,不应让幼儿代劳,让家长体会到教师对于沟通的重视。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的高速时期,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合力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周天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155

篇5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和老公经常为孩子的教育发生争执。例如,孩子一次小测验考得不理想,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波动以及出错原因,而他爸爸更看重的是分数,总是对孩子打骂一顿。我很痛苦,不知道怎样才能与老公形成教育的合力?

答:1、夫妻彼此多倾听多沟通

夫妻双方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夫妻关系中,当你能满足对方内心的渴望,对方才能满足你的期待。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老公对于培养孩子的期待和渴望,之后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特别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公,避免无谓的冲突。从夫妻彼此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着手,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有分工有合作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母亲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独立自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父母可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家庭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扬长避短,做到优势互补,并且能给对方教育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都在关心他。并且,父母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调整角色分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

3、父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上文提到你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用打骂的方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建议你多支持、陪伴老公参加家长课堂,学习教育规律,多向他介绍成功的教育实例。父母如果能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设定孩子的发展目标,不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这样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育孩子。

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

山西太原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6岁,对学习不感兴趣。幼儿园老师教的小故事,同班小朋友很多都能复述了,他照着读还会卡。我想教他几个拼音,一个声母反复教了好几遍,隔天再问,他又忘了。我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答:1、观察孩子的学习特点

你的孩子才6岁,故事不会讲,拼音忘记,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视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听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则是体验式记忆突出。家长要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寻找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人、事、物、场所,来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的时候,教给他记住路标的文字,或者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记住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样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不光能读故事,还能给妈妈讲故事呢。”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愿意去学习。

3、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并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了。对于学前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以拼音为例,可以把拼音编成儿歌,或者把拼音形象化,把字母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记忆等。

4、以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