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

篇1

一、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辽宁省D村留守学前儿童及其监护人,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学前儿童与监护人的自然情况以及监护人对当地幼儿园教育的总体评价。受访D村有公立幼儿园一所,教师4人,高中学历1人,占25%,初中学历3人,占75%,均没有教师资格认定证书,保育员3人,均为D村妇女;目前入园幼儿22人,占D村学前儿童总数的27%,其中留守幼儿10人,占D村留守学前儿童总数的34.48%;受访监护人中男性49人,占48.5%,女性52人,占51.5%;受访留守幼儿平均年龄4岁,其中男孩13人,占44.83%,女孩16人,占55.17%;留守幼儿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占78.3%,由母亲或父亲一方留守照顾的占17.1%,其余孩子则寄养在亲属(2.3%)或非亲属(2.3%)家里;受访监护人的学历小学或小学以下(76.3%),初中或未知(23.7%)。

调查发现,监护人以孩子所在园所的环境、师资、设施、伙食、保教质量五个维度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评分进行考查,选择“一般”的占53.68%,“差”的占30.76%,“好”的占10.23%,“很差”和“很好”的共占5.33%。可见,受访监护人对目前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满意度不高,期待幼儿园能够增加数量并提升质量。

二、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城乡二元机制分割和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发展, 农民工生活及教育负担沉重,致使其子女教育被忽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但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仍未纳入国家立法范围,无论在国家方面还是农村方面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未曾提及农村留守幼儿这个庞大的群体,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未真正被纳入国家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轻视学前教育,致使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短缺,学前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极不平衡。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当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而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致使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

2.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低下

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省内贫困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甚至没有,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本次调查的D村只有幼儿园一所,家庭式幼儿看护所一家(没有正规办园许可等相关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约2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成立,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更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调研中的幼儿教师月收入仅为500~600元;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调查中发现,最高学历层次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在这种情况下,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的祖辈或亲属看护被多数留守幼儿家庭作为首选。

3.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的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三、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加强政策导向和机制建立

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是儿童保护体系及政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应打破城乡二元机制分割与户籍制度,提供留守学前儿童合理流入城市入园的机会,将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约束和实施保障。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力支持,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机制。加大对农村留守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项经费制度。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鼓励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支持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并以“特岗计划”予以保障。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对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区的幼儿园提供教育支持,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扩大援助力度

妇联和社区组织积极开展 “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扶贫帮弱儿童基金会”、幼儿身心健康医疗服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儿童活动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活动。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向全社会提倡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行动。

3.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

多渠道创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根据留守学前儿童数量、家庭情况、留守状况等,开办特色留守幼儿园,创办“农村留守幼儿快乐之家”“留守幼儿寄宿园”“监护人培训班”等。建立父母“关心”、寄养人“关爱”、教师“育爱”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行动;“一帮一”家庭教育帮教活动。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提供培训机会,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设置科学的课程,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教机构应向留守幼儿的家人提供孩子教养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水平、方法及技巧上给予正确指导。

篇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可以通过家庭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与儿童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让家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回归本真的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德国慕尼黑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

(一)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奥尔夫体系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二)教育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强调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教授者可以即兴组合成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灵活多变的方法。这种生动多样的灵活性正是源自对音乐活动中儿童各种生动、自由的即时表现的细致观察和积极反馈,并能够随时给予儿童最即时、最有效的指导。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理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诉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带动下,在奏乐的具体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教育内容

奥尔夫体系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其课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其中节奏学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以培养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是家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音乐素质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儿童音乐生理因素;第二是儿童音乐心理因素;第三是儿童音乐实践因素。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和特点,学前家庭音乐教育应围绕构成音乐心理的基本元素展开,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

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家长应将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帮助儿童形成探索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家庭音乐教育还应该增加儿童的审美体验,充实其生活经验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三)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家庭应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人”的问题上,力求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必须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即让儿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目标为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即兴性原则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即兴的歌、舞、奏,这是奥尔夫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儿童表达音乐的方式也有其即兴性的特点。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用不同音高来模仿小动物等,这样可让儿童的天性在即兴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真正热爱上音乐。美国教育家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则

无论是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还是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艺术都是一种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状态。在儿童的世界里,音乐与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创造。同时,儿童对音乐美感的“获得性遗传”是其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先验的获得即是儿童生命中“本能的缪斯”,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声音和动作的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进行音乐、游戏及其他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我们要遵循音乐、生活、游戏相融合的原则。

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教育投入 盲目投入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91-01

1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育投入主要指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集体经济部门乃至个人向教育领域中投资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总和,那么,落实到学龄前儿童教育上,它主要是指家庭投资,不仅包括金钱投资,还包括文化投入,时间投入及精神投入等.当前存在的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主要表现有:

1.1 倾其所有,重金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大多数家庭的收入较前些年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便将金钱开始大把大把的投资在孩子身上:为孩子买各种益于智力开发的“高科技”玩具,买各种高档营养品,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培养班”,甚至买来各种早期教育辅导资料或者干脆以现金和物质进行学习奖励刺激……总之,只要他们认为有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毫不吝啬地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钞票投资到上面。

1.2 陪读乱点谱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学习,近年来家长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并发展到了学龄前儿童家长身上。家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学习,几乎可以用“贴身”一词来形容,孩子参加什么兴趣班她便陪什么,逐渐形成了学必陪读的趋势,更有甚者为了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连自己的事业都舍弃掉,在家做起了“专职妈妈”。

1.3 “赶场”参加各种兴趣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入学之前比别的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或在孩子求职与人竞争时能因多一砝码而胜人一筹,商家们便瞅准了这一市场,迎合了家长们的需求,开办了五花八门的“学前兴趣班”。据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家庭学龄前儿童人均参加兴趣班1.4个,孩子们往往今天到这儿学这个,明天又要跑到那里学那个,这被有些学者戏称为“超级赶场”。

1.4 片面投资,进行“一半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曾指出“不少的家庭教育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一半”与“全面”相对应,具体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上主要表现有:家长片面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开发;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孩子全面发展;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技能的训练等等。

1.5 超前教育

适当的早期教育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有些家长却将其理解为“超前教育”,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向自己的孩子提出了他们根本就不能够完成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2 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的原因

2.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在中国社会,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这些“独苗苗”们更是承载了更多长辈们的希望与期待。加之社会普遍重文凭、重学历的导向,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才是唯一途径。

2.2 “功利主义”观念盛行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心目中,拥有了高学历就意味着拥有了高收入、高地位,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为育儿作出了宏伟计划,而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考上重点大学,获得高学历文凭。而且还有一些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也希望能依靠孩子的成功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投资孩子教育问题上也决不能落后。

2.3 盲目攀比,随大流

当今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所有长辈们都将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为了让孩子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为孩子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攀比对象,而全然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发育水平及其承受能力。

2.4 商人趋利投机

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舍得投资的心态被社会上的一些投机商人和所谓的“专家”看好,他们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的科学 “育儿方案”,甚至有些幼儿园也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一些日常的教学内容改为兴趣班的内容,一旦孩子不参加则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兴趣班的重大影响,更加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为孩子大把掏钱,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商家绞尽脑汁赚钱的欲望,使其几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

3 教育盲目投资带来的不良后果

首先,学龄前儿童作为教育对象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再次,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盲目投入还会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到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最后,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的教育投入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因为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繁荣与否,这也正是重视学龄前教育的必要之所在。

4学龄前儿童教育盲目投资问题的对策

4.1 家长要循序渐进,了解并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4.1.1 了解儿童年龄特征,克服急于求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幼儿专家陈帼眉指出“对于学龄前儿童,培养其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非智力方面的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即现在所说的“情商”。

4.1.2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盲目攀比。

由于遗传、环境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通过活动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理性分析孩子的发育水平,要“量其力而教之”,避免盲目攀比,随大流,要懂得“学而适才优”。

4.2 家长要奋发进取,同孩子共同进步

家长们要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既不能甘于无聊,也不能将自己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要选择自己的事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就,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满足和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用这种自己的奋斗精神来感染孩子。

4.3 家长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当今社会竞争的确日益激烈,但这决不意味着只要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就一定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才是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 马箐箐.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与对策[J].中华家教,2007,(3).

[2] 赵忠心.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J].中华家教,2007.

[3] 赵忠心.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J].学前教育,2007,(5).

篇4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各种教育的基础,父母和教师在此阶段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教育角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双方由于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分歧时常产生冲突,不利于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如果这些冲突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亲师的关系对于幼儿良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并分析了亲师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家园合作;亲师关系;教育观念

一、亲师关系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具有初始性、长效性和终身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教师针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促使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家园合作是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这两种教方式在内容,目的,时间上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其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从而说,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其中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两者在两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虽然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为了幼儿的成长,但是在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途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两者虽是合作的关系,但也冲突不断,这使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在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亲师关系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幼儿教师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由于受到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不同,受到的相关的教育经验不同,所以双方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教师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群体,有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而对幼儿的教育也是较为系统和整体的。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是科学的,那么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就会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的观念过于落后或者先进,也易于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不利益良好的亲师的关系的形成。但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并不重视,这一点与教师的观念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在这一幼儿园中,家长和教师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的主要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对幼儿发展结果的一定的预期,期待幼儿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家长的思想对于幼儿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包括:对行为,品德,个性等方面的指导。家长由于长时间都是为了生活在忙碌,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所以,他们更关注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进了幼儿园学习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并不能代替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在认识,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目标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两个主体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相对统一和一致的高度从而使亲师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合作的效果差。

2、客观因素

1)幼儿园因素。家园合作中有许多的亲师关系都是依靠幼儿园设置的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的。但大多数的形式都只是表面的,不能对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如:在幼儿园组织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因要干活就不来参加,许多家长即使来参加家长会只是应付了事,并不是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和活动当中,对于老师说的话只是听,也不与教师作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而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因为这里工资不高,条件也不是很好,对于许多幼儿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不了解,只是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双方流于形式的沟通是制约亲师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状况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在园内表现出来,不仅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家长也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幼儿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找到发生的根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不同的家庭模式,会造就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以致于在与教师的配合当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家庭成员的肯定,使教育合力难以实现。

3)社会因素。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双方关系的形成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范围。但现在许多的社区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心理资源来帮助幼儿的教育,使社区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处于空缺的位置,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来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

三、促进亲师之间的有效合作的建议

1、家长调整自身,积极与教师沟通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而逐步深化。所以,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与现代的教育观念相结合,从而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以致于改变自己旁观者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的效果,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

2、教师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良好亲师关系形成

1)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把教育观念转移到促进幼儿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从根本上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比促进幼儿的知识的增长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组织园内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能力提高。促进亲师良好关系形成。

2)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合作的理念,从而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家长,让教师给其言传身教,所以帮助家长形成相关合作方面的知识,促进家长知识的增长,是亲师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好基础。

3、幼儿园加强自身的管理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园合作方式的特点和优越性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和管理,在体验和参与中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如:在使用家园联系手册是,不应该只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填写,应根据该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写出给予家长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自己把联系手册给家长,不应让幼儿代劳,让家长体会到教师对于沟通的重视。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的高速时期,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合力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周天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155

篇5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和老公经常为孩子的教育发生争执。例如,孩子一次小测验考得不理想,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波动以及出错原因,而他爸爸更看重的是分数,总是对孩子打骂一顿。我很痛苦,不知道怎样才能与老公形成教育的合力?

答:1、夫妻彼此多倾听多沟通

夫妻双方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夫妻关系中,当你能满足对方内心的渴望,对方才能满足你的期待。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老公对于培养孩子的期待和渴望,之后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特别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公,避免无谓的冲突。从夫妻彼此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着手,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有分工有合作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自我价值感、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母亲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独立自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父母可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家庭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扬长避短,做到优势互补,并且能给对方教育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都在关心他。并且,父母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调整角色分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

3、父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上文提到你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用打骂的方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建议你多支持、陪伴老公参加家长课堂,学习教育规律,多向他介绍成功的教育实例。父母如果能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规律去教育孩子,设定孩子的发展目标,不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这样就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教育孩子。

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

山西太原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6岁,对学习不感兴趣。幼儿园老师教的小故事,同班小朋友很多都能复述了,他照着读还会卡。我想教他几个拼音,一个声母反复教了好几遍,隔天再问,他又忘了。我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答:1、观察孩子的学习特点

你的孩子才6岁,故事不会讲,拼音忘记,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记忆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视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听觉记忆突出,有的孩子则是体验式记忆突出。家长要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寻找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人、事、物、场所,来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的时候,教给他记住路标的文字,或者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记住故事书中他喜欢的人物。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记忆最深刻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样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若是学会拼音,就不用妈妈教你念了,你自己不光能读故事,还能给妈妈讲故事呢。”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愿意去学习。

3、增加学习的乐趣

学前儿童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并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今天学会了,明天就忘了。对于学前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以拼音为例,可以把拼音编成儿歌,或者把拼音形象化,把字母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记忆等。

4、以平常心看待

篇6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盲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十一届(2017年)评选活动将自2017年4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7年6月10日。第十一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7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段青如 《四种水平的幼儿园教师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基于

K-Means聚类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臧蓓蕾 《3~5岁儿童心理数线的发展》

李庆霞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分享环节研究》

杨恩慧 《游戏在我国学前教育法规中演变的研究》

康佳丽 《亲子班活动中亲师幼互动个案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朱萌萌 《学习故事评价方案在幼儿园的运用现状研究》

王孟怡 《幼儿分享行为与动机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马妮萝 《近十年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政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樊丰艺 《2014版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PK-2年级阶段的分析

及启示》

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钮亚磊 《大班幼儿认识和使用地图能力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李 娜 《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幼儿社会教育的现状研究》

魏 聪 《我是一个行动者――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构建研究》

方晨瑶 《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

翁楚倩 《自主表达语境下的学前儿童句法特征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李 放 《低结构活动促进4~6岁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实验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王 娟 《儿童心理状态术语输入方式对其心理理论的影响》

焦欢欢 《教育戏剧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刘冬贵 《促进大班幼儿分享认知的教育实验研究》

于淑凤 《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的实践研究》

于帅琦 《幼儿园教师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收入的调节作用》

张 沙 《北京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李 哲 《在幼儿园开展哑剧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王先妹 《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研究――基于“关注为本采纳模

式”的分析》

冯 M 《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熟手――新手教师师幼互动特征的

比较研究》

冀轶骁 《区域活动分享环节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胡红花 《追求卓越:一名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杨 眉 《新西兰〈编席子:学前课程〉研究》

三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史九欠 《幼儿园中班师幼互动质量与大班幼儿词汇理解能力关

系的追踪研究》

李延方 《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4~5岁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追

踪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包 丽 《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家庭关系――基于家庭动力绘画测

验的结果分析》

步 宁 《串珠材料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

程 程 《幼儿园种植园地活动的实施现状研究――以南京市四

所幼儿园为例》

南通大学

王 娜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亲子沟通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张丽莎 《3~6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特点及其对早期阅读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

高竹青 《社会情绪教育对大班幼儿外化问题行为中影响的实证

研究》

殷菁彤 《社会情绪教育在中班幼儿内化问题行为中的干预研究》

李 娟 《图画书不同教学关注点及其效果的比较研究》

于 真 《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需求分析及社区指导方案建构

――以入户指导为例》

沈阳师范大学

茹晨辉 《基于幼儿教师准入标准的幼儿教师专业品性指标体系研究》

商 妮 《教育戏剧活动促进大班幼儿情绪调节发展的教育现场

实验研究》

时康洁 《幼儿园园长胜任力结构和水平的研究》

王梓杨 《“双向衔接”视角下儿童入学准备现状的研究》

吕冰霞 《家园关系中亲师矛盾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马英连 《幼儿园区域游戏教师指导态度和行为的特点及一致性

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武 威 《美国〈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

准备标准〉研究》

蒋 倩 《昆明市Y幼儿园蒙台梭利X混龄班幼儿助人行为的个

案研究》

孔礼美 《普惠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个案研究――以丽江市

A园为例》

童 欢 《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贵州省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

动研究》

谢 英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昆明市Y

幼儿园为例》

张春艳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幼儿园叙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宋文婷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以C幼儿园

中一班为例》

唐东琴 《昆明市X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状况的研究――

以中(六)班为例》

李俊丽 《5~6儿童“社会性发展”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现状调查

研究――以玉溪市A幼儿园为例》

赵 丹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以昆明市

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潘炳如 《当前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幼儿园

园长为例》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薛长凤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江

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东进村学前留守儿童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於金滟 《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研究》

张 婷 《某街道园的发展变化――基于对一位街道园园长教育生

活的研究》

张博楠 《幼儿家长对“起跑线”认识的研究》

陈 洁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班级地位的相关性研究》

南通大学

孙 琪 《学前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基于三

所幼儿园实验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宁波大学

全佳敏 《大班幼儿图画叙事的推理能力研究》

绍兴文理学院

杨 爽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观察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杨梦倩 《结构质量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质量影响机制的研究》

吴镁云 《北京市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评价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莉莉 《中班幼儿家庭表露特征及其与社会退缩的关系》

冯廖宁 《亲子阅读中母亲在不同类型图画书上的语用研究》

郭 俊 《抚养者敏感性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 超 《自闭症儿童挑战的调查研究》

赵 蔚 《6~8周岁自闭症儿童回声式语言语意分析研究》

金t程 《幼儿手指数数发展的眼动研究》

高佳怡 《亲子关系与儿童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研究》

胡 琦 《大班数学区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特点特点研究》

陆 露 《4~6岁儿童执行功能对算术策略的影响》

倪 莉 《幼儿对象形甲骨文、简体字和简笔画认知加工模式的

ERP比较研究》

张甜甜 《学习故事对一线幼儿园教师回应策略引领作用研究

――以X幼儿园新西兰学习故事园本教研班为例》

中华女子学院

顾颖欢 《自主阅读状态下4~5岁幼儿无字图画书叙事能力的发

展特点研究》

郑诗涵 《早期阅读对学前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研究》

二等奖

常熟理工学院

严晓艳 《幼儿园中班教师奖励行为的调查研究――以常熟市

Y幼儿园为例》

杭州师范大学

葛莎莎 《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前师范生指导现状的调查与

分析――以杭州某高校为例》

陈心怡 《围裙剧场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之探究――以绘本“蛀

牙虫家族大搬家”为例》

河南大学

马钰雯 《波兰融合幼儿园幼儿的交友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

胡回回 《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章佳琪 《父亲参与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孙梦婷 《基于角色游戏的同伴交往中幼儿语用倾向的发展研究》

王珊红 《幼儿园规则性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研究――以宁波市

某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乐萍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奚倩颖 《湖州市0~3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嘉兴学院

曹妍慧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积木搭建活动的调查研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唐 宁 《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吕 佳 《死亡主题图画书阅读对5~6岁幼儿死亡态度的影响研究》

姜佳佳 《3~6岁儿童对“家”的认知研究》

李小文 《我从幼师学到了什么――职前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价值的个案研究》

杜佳坤 《学前本科生通识性知识调查研究――以N市为例》

南通大学

陈芳婷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亲子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徐 磊 《E市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家园共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A

的相关研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徐文静 《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家长被动合作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南京市主城区幼儿园为例》

宋 佳 《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研究――以南京市S

园为例》

黄冈师范学院

王元h 《幼儿园午睡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以H市A园中班

幼儿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朱晓雪 《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研究》

刘珊雪霏《家园联系册及家园联合进行形成性评价调查研究》

胡迎节 《4~6岁幼儿对朋友理解的研究》

南通大学

程沭欢 《我喜欢的好老师――来自5~6岁儿童的图像语言》

蒋异秋 《美术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周 宁 《语言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毛碧琪 《民间艺术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

岑茜燕 《幼儿参加兴趣班现象与对策研究》

王懿晴 《4~6岁儿童体质发展状况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白 娟 《幼儿玩电子游戏的调查研究――以某市为例》

石婧菲 《新建幼儿园幼儿性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以

B市K幼儿园为例》

张臣媛 《幼儿园表演区中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应用――以H市S

区蒙古族幼儿园为例》

赵媛媛 《内蒙古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

告――以N大学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

孙笑然 《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H市

T幼儿园为例》

田立圆 《农村家庭早期教养资源现状调查――以T市K县为例》

宁波大学

林 洁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提问的调查研究――以宁

波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大丙班为例》

刘佳佳 《座位安排对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影响研究》

王瑜银 《科学益智类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探究――以

大数据理念为支撑的个案研究》

应青青 《中大班幼儿想象画作品特征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庞国秀 《幼儿园与早教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

杨 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石家庄学院

梁晶晶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专业

能力情况的调查研究――以S高校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白 鸽 《北京市公办性质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分

析――以海淀区3所公办性质幼儿园为例》

杨 静 《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知与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

陈媛媛 《幼儿园图书区创设与使用的个案研究》

乔雅迪 《北京市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指导策略调查研究》

刘t玮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研究》

叶新蕊 《专家型与新手型幼儿园教师提问的比较研究――以数

学集体教育活动为例》

张美玲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张晓飞 《陈鹤琴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研究――以江西省立幼

稚师范学校为例》

赵 悦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中班幼儿的告状策略研究》

赵晓婷 《4~5岁幼儿角度大小感知的干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朱 锐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情意调查研究》

韩志辉 《园长眼中的卓越幼儿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儿师范学院

郝哲含 《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自我发展的内容分析》

梁吉利 《幼儿园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以杭州市

西湖区三所幼儿园为例》

石欣怡 《3~6岁幼儿对布绒玩具色彩偏好的调查研究》

朱艳艳 《基于情绪体验的交互式叙事儿童体感游戏设计研究》

曹荣静 《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人际交往领域的内容分析》

韩雨萨 《妹妹来了――二孩家庭的个案研究》

俞秋云 《小班同交往方式性别差异的观察研究》

张乃铭 《不同气质类型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叶常宇 《对幼儿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调查研究》

周雅雯 《家庭中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尹 枚 《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对策研

究――以胜利学院为例》

王红彬 《东营区幼儿数字媒介使用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

聂 颖 《幼儿园初任男教师职业适应状况研究》

程 思 《大班幼儿攻击及教育策略研究》

高 珊 《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某

一级一类幼儿园为例》

田青云 《儿童探索馆中异龄同伴交往特点的研究》

乌哲丽坤《5~6岁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以龙岗路幼儿园为例》

赵欣秀 《区域活动中3~4岁幼儿攻击行为与教师策略研究》

陈君玲 《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以上

海市公立幼儿园为例》

张F倩 《幼儿园过渡环节中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

孙 歌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的研究――以老

牛儿童探索馆缤纷水世界探索区为例》

专科生组

一等奖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任 玲 《幼儿偏食行为的原因探究及解决对策――以通辽市××

幼儿园中班为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郭明婕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教育策略》

童 琳 《中班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

曾雅君 《大班幼儿绘画中色彩情感表现的实践研究》

李 倩 《实习老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策略》

陈虹灵 《儿童画对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帮助》

顾舒婷 《小班幼儿家园进餐问题的比较研究及解决策略》

洪莉琦 《大班幼儿创造性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周思祺 《大班幼儿一日生活的个性化发挥和管理的研究》

林梅妹 《中班幼儿争抢玩具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 姗 《“窥视”童心读懂幼儿行为的背后》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丛伊美 《母爱似水―滋润心灵,温暖人生――从〈妈妈咪呀〉谈

家庭教育》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王 媛 《浅谈大班幼儿在自由情境中的自语现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 《幼儿恋物行为的个案研究》

张康帅 《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及对策研究》

姜妍妍 《浅谈3~6岁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张 莹 《父亲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相关研究》

宋淑珍 《论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毛玮佳 《学前期幼儿参与课外兴趣班的调查研究》

朱靖奕 《上海市现代祖孙关系的调查研究》

二等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晓璐 《自由游戏中大班男童玩具选择的影响因素观察》

欧雪艳 《幼儿合作讨论的价值与引导策略研究》

潘友玲 《大班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叙事研究 》

叶星莹 《中班幼儿自主游戏中不良行为的观察研究》

关江洪 《关于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林凯璇 《低结构材料在美工区中对幼儿能力的影响》

林雨菲 《大班晨间谈话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影敏 《区域活动里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刘 玉 《幼儿园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王莉莉 《小班幼儿在集中活动中注意力分散问题的观察研究》

张玫瑶 《幼儿园实习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陈小妹 《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黄建芳 《浅析数字化绘本对幼儿阅读时的几点建议》

林雅婷 《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何梦婷 《大班幼儿值日生活动中数学能力的表现观察研究》

张铃芳 《幼儿“游离”行为分析和指导方法》

赖碧珍 《中班幼儿攻击的个案研究》

林梦婷 《小班语言区材料投放问题及策略研究》

谭晨璐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谭文洁 《大班幼儿游戏中合作行为现状及策略》

陈美红 《幼儿攻击家庭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

何秋娇 《小班幼儿情绪调控类型与教育策略》

吕秋萍 《大班木工坊材料投放与使用的观察研究》

谢莉权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许 匆 《小班幼儿负面情绪的观察研究》

洪文文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黄云蔚 《中班幼儿值日生任务意识现状与策略研究》

赖艳春 《中班幼儿的进餐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晶翠 《用融合教育开启特殊儿童的心灵之窗――以两个案为例》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刘子成 《幼儿园区域活动常见问题浅析》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牛 莉 《幼儿教师对大班幼儿动手能力的指导研究――以幼儿

园科学教育活动为例》

王 蕊 《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表扬行为策略的研究》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陈钰茜 《3~6岁幼儿性教育的调查研究》

王兆锦 《教师应对3~6岁幼儿告状行为情况的调查分析》

陈明倩 《情境教学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钱 雪 《农村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

夏艳秋 《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度的研究》

魏梦霞 《幼儿一日活动随机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颜 梦 《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仇祯杰 《幼儿“人来疯”现象的个案研究》

黄 葳 《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三等奖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 瑾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及培养策略》

黄艺 《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依恋关系和攻击行为的影响》

李麒阁 《中班幼儿与同伴的冲突行为及相应干预策略的研究》

林云艳 《大班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研究》

刘珍珍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废物利用的现状研究》

潘静虹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吴静凌 《部队特色渗透于园所环境创设的探索研究》

星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观察研究》

詹 银 《大班幼儿歌唱兴趣缺乏的成因及其培养策略探讨》

郑婷婷 《幼儿音乐兴趣培养的生活化策略实践研究》

朱文凤 《小班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陈幼娇 《不同家庭背景下小班幼儿数学发展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

刘煦芳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陆婷婷 《小班幼儿午休不良行为的解决策略研究》

吴昕容 《培养幼儿科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叶舒妍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策略研究》

黄雨徽 《中班幼儿自然角中探索能力的观察研究》

林 洋 《初探大班幼儿角色扮演中的师幼互动》

沈 薇 《中班幼儿故事创编能力培养的叙事研究》

汤婷婷 《如何有效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许巧敏 《幼儿行为问题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陈悦琳 《自闭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方 h 《培养幼儿美术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林尘钰 《关于提高幼儿舞蹈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分析》

陆倩宇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饶巧仙 《实习新教师组织中班歌唱活动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李梦婕 《浅谈大班幼儿绘本的选择及阅读指导》

马行东 《幼儿肢体动作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与提升策略》

沈丽娜 《中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及解决策略》

叶莉莉 《中班幼儿识谱能力诌议》

张 妍 《中班幼儿打击乐常规的现状与培养研究》

董玉婷 《大班幼儿生活日记绘画的观察与分析》

刘岚岚 《美术区域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影响》

叶冰妃 《小班娃娃家区域游戏的趣味性创设策略》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 芸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探析》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孙 鑫 《新媒体介质条件下,幼师生学习区域理论效果的现状

分析和对策研究》

苏 瑶 《学前自闭症儿童课堂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郭金平 《黑龙江省早期教育机构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

马 越 《〈最强大脑〉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孙美姗 《提高幼专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H专科

学校为例》

韩冬梅 《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动画片――以〈熊出

没〉谈动画片的等级制度》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蒯孝添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媛媛 《中班幼儿歌唱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凉城县岱

海镇第二幼儿园为例》

成美娟 《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吴 珂 《在幼儿园开展花球啦啦操的实践研究》

吴晓凡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有效结合》

许正杰 《为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指导的

实践研究》

蒋玲娟 《关于幼儿园体操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李楠馨 《幼儿游戏缺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李墨梓 《浅谈民间游戏在乡镇幼儿园的开发和利用》

刘易帆 《幼儿园男教师生存状态的若干个案调查》

篇7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考核情况列表

1.自测练习(1-7章)

第一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选择一项:

A.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题目2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

B.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

C.

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

D.

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题目3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选择一项:

C.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8分。)

题目4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选择一项:

题目5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选择一项:

题目6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选择一项:

第二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庭经济状况

B.

家庭居住条件

D.

家庭生活设施

题目2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B.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C.

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

D.

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选择一项:

题目4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选择一项:

题目5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6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选择一项:

第三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头尾原则

B.

远近原则

C.

等级整合原则

D.

系统独立性原则

题目2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玩具越多越好

B.

玩具越贵越好

C.

玩具越复杂越好

D.

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选择一项:

题目4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选择一项:

题目5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选择一项:

题目6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选择一项:

题目7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选择一项:

第四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

B.

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

C.

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题目2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

B.

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

C.

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

D.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选择一项:

题目4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选择一项:

题目5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选择一项:

题目6

6.

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选择一项:

题目7

7.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选择一项:

第五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

B.

孤独症儿童

C.

肢体残疾儿童

D.

视听障碍儿童

题目2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型和学术型

B.

创造型

D.

运动型

题目3

3.

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

B.

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

C.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

D.

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4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选择一项:

题目5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选择一项:

题目6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选择一项:

题目7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8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选择一项:

第六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题目1

1.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C.

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

D.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题目2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亲职教育

B.

教育活动合作

C.

管理与研究合作

D.

资源支持

题目3

3.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

B.

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C.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

D.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题目4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

C.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D.

教育资源利用

题目5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资源共享法

B.

宣传法和讲座法

C.

调查研究法

D.

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分。)

题目6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选择一项:

题目7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选择一项:

第七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家庭教育内容

D.

家庭教育方法

题目2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让孩子面对现实

B.

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选择一项:

题目4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选择一项:

题目5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选择一项:

题目6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选择一项:

题目7

7.美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低收入家庭补偿计划“家庭教育支援政策”着眼于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

选择一项:

2.形考任务

形成性考核作业1

题目1

1.【简答题】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⑴奠基性和终身性

⑵亲情性与终身性

⑶随机性与针对性

题目2

2.【简答题】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

目的:家庭事儿童社会化的场所,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任务: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和卫生常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内容:培养幼儿独立自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题目3

3.

【简答题】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

内容:⑴教育观念更新

⑵身心发展知识

⑶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知识

渠道:⑴幼儿园指导 ⑵社区指导 ⑶社会团体指导 ⑷大众传媒指导

方法:⑴兴趣诱导法 ⑵游戏活动法 ⑶实践操作法 ⑷环境熏陶法 ⑸榜样示范法

题目4

4.

【简答题】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⑴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要素

⑵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儿童成长的质量高低

⑶家长的道德素质是决定孩子以后道德面貌的基础

⑷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时重要因素

题目5

5.【简答题】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最早就亲近之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影响甚大,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并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

题目6

6.【简答题】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

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

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

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

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

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题目7

7.

【论述题】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题目8

8.【论述题】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我认为: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其次,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一般会比较注重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最后,文化素质高的父母往往比较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这就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孩子,而且,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还可以更好地解答孩子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文化素质低比较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方式,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上也会有所欠缺,从而弱化了家长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影响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次,文化素质低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教育没有根据,比较盲目;最后,家长文化素质低,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产生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树大自然直”、放任自流、推卸责任等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情境性、情感性、稳定性、整合性几个方面。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一般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其中,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以及矛盾型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则是公认的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积极作用较大。偏向专制型的家长,常常会采取独断专行的方式,否认孩子的一切。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

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庭都有个陋习,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情浮躁,急于求成。这都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把自己做不到或希望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这个现象上绝不是抵毁身为父母的他们,试扪心自问:现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现象。每个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许多家长却不从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出发,不考虑孩子发展的适宜性以及发展潜力,期望值严重偏离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样就会形成对孩子的心理高压、导致心理抵触,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有家长从幼儿期着手,而幼儿正是培养幼儿个性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对幼儿进行消极的评价,势必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符合其实际发展力,所提要求也必须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宽,不要仅局限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期望孩子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这样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形成性考核作业2

1【简答题】.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题目2

2【简答题】.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题目3

3【简答题】.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

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

(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

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题目4

4【简答题】.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题目5

5【简答题】.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题目6

6【简答题】.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题目7

7【简答题】.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1)健康教育(2)生存教育(3)做人的教育(4)智育

题目8

8【简答题】.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题目9

9【简答题】.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家庭教育要关注: 1. 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3.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题目10

10【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题目11

11【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题目12

12【案例分析题】.

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题目13

13【案例分析题】.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题目14

14【案例分析题】.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成性考核作业3

1【简答题】.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可以分为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和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评价0-3岁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指标。

1.

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

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题目2

2

【简答题】.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园合作内容分为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等方面。

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共育活动,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育的教育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这些是好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也是评价一个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题目3

3【简答题】.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宣传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因此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性、目的性

是否以促进幼儿发展、家长育儿能力发展、社区职能发展为目的。

二,互动性

是否体现家庭、社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目的。

三,有效性

是否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题目4

4【简答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⑴教育内容不合理

⑵过分溺爱孩子

⑶代替代劳,劳动教育薄弱

题目5

5【简答题】.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题目6

6【简答题】.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集中反映百了美国家教的全貌。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国家庭中,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鼓励孩子进取向上而反对压抑他们的个性,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度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范。孩子在制定家规时与父母具有均等的权利。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但有时极端的专民主也使美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过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

美国的父母从小注意帮助孩子树产明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独立的意识,父母们教导孩子怎样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用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美国青年的经济独立意识较早,正是基于这种早期的经济观念的教育。在美国,父母们常用经济手段来促使孩属子学习进步及刺激子女间的学习竞争。

题目7

7【论述题】.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1)亲职教育,(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法包括:(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2)加强家园联系——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家长会,约谈;(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学校,家长沙龙;(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的家园合作方法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方法。

题目8

8【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1)

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首先应从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的改变入手,变革还应包括儿童观的变革。在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儿童观的指引之下,家长应当明确学前阶段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对儿童具有终身影响的品质和素质的培养。(2)

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方面,家长要注意根据幼儿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孩子创造适宜发展的家庭环境;精神环境方面,家长除了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还要注意改进亲子交往方式,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亲子关系。(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家长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创设环境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等。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和学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知识,并不断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孩子的行为,从而提高教育能力。(4)家长素质的提升:家长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都对幼儿产程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5)

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应当真正认识家长教育的价值,加强对家长教育的系统规划和研究,增强家长教育的执行力度,更新家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索家长教育的全新模式,使城市和农村家长能够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自

己的看法或建议略。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幼儿园便成为其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很好的利用了幼儿园的网站进行家园的合作与互动。他们把幼儿园的新闻,孩子的照片和家庭教育的知识放在上面,让那些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去参与了解幼儿园活动的家长有机会了解到。给他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关注到自己的孩子。也能够从中获取科学的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所以这位家长在发现孩子的成长后悔欣慰并感动。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网站的开设,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幼儿园的距离,可以进行交流和指导,更是让家长看到了幼儿园的活动,老师的辛苦付出,对他们今后在进行家园配合的时候更能理解支持教师。从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来看,其内容包括了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开放日活动、亲子互动活动、个别约谈、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家长助教、家长委员等。而案例中其实只是提到了其中的一个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所以,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的开展。也能够利用更多的方式,丰富家园联系的内容。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对于孩子独立自主的培养,使得他们的小孩能够更早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包办孩子的一切。 以上国外和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了我们警示,警示着我们:别等孩子失败才后悔。孩子缺乏独立性,任何事都依赖父母,无法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都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时过度呵护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父母应看好时机,适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好是,爸爸妈妈有的都可以给你,但你想要的你也都能自己争取得到。不要等到孩子失败,才后悔当初没教会他独立。并请:(1)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独立性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而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学习独处。当明白家长无法随时随地帮忙时,他们也将学会依靠自己。(2)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让他们自己来。只要观察到孩子是有能力

做到的,爸爸妈妈就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多加鼓励孩子主动的意愿。(3)

避免挑剔或纠正。当孩子有意愿自己做、自己尝试时,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做个完美主义者。孩子若是常常从父母那接收这样的信息,他们的自我观感一-定是负面、缺乏自信的。(4)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当孩子

累积久了解决问题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问他可以怎么办,引导他学习思考。引导时切记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提供的协助越少越好。(5)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是一家的成员,他有权利享用家中所提供给他的资源,也有责任为家里付出。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龄及能力,帮他安排适合的任务,比如倒垃圾或是帮忙收衣服,让孩子学习独立的同时,还能从小培养责任感。

活动设计与指导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从上述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篇8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学校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且主要由农业人口构成的国家。又恰逢城市化的历史大潮流中,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环境差、学校教育质量落后、教育信息及情感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严重。如何更好地在时代转型过程中做好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1当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1.1家庭原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更加严重

一方面,农村家庭原有的问题依然固执地存在着,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一些落后的如重男轻女等观念依然存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等。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又快速的由过去偏僻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的状态,突然接受过多的信息、新的观念,使原有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造成农村家庭原有的秩序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通过新传媒掌握了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但却缺乏来自家家庭和学校的系统性的指引和教导,造成孩子缺乏思考却自以为是、缺乏追求不思进取、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加之家庭收入提高,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孩子普遍偏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多溺爱,批评教育又简单粗爆,使孩子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行为混乱,泡网吧、抽烟喝酒,逞强好勇,爱慕虚荣但却心理承受力差,教育难度大大增加。

1.2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常的社会是由老中青共同组成的,但由于中青年人大都进城打工,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走到农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带着儿童,很少看到中年人的身影。据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有调查显示,44%的留守学前儿童家长1-6个月回家探亲一次,1个月以内、6-12个月、12个月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9%、21%、6%;留守学前儿童家长主要使用“打电话”的形式与孩子交流,时长一般只有几分钟,且次数极其有限,通话内容也多停留在学习情况、衣食住行和健康上,很少甚至没有交流内心想法。这使得孩子们存在非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致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其它孩子要弱,对人冷漠、喜欢独来独往、做事比较自我;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群体生活能力较差。有的孩子平时想念父母,但父母回家后反而表现出强烈的疏离和逆反,导致与父母情感更加隔膜,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崇尚家庭团聚,重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有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很少有留守儿童问题发生,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所以,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西方先进资料,只能通过自己摸索相关的方法,以期将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两地分居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教育问题降到最低。

1.3师资不足是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待遇较低,自然条件差、上升通道不畅等因素,乡村师资不足情况一直没有有效解决,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时常发生,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队伍更加雪上加霜。农村教育不分段,几乎没有学前教育,即使有,也多由农村妇女担任老师,这些老师最高也只有初中的文化程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教认字算术;小学老师则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高,知识更新较慢,地理、音乐、美术等缺乏专任老师,常出现一个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万金油”老师,产生“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2农村教育改良的建议

2.1放下传统教学思路,利用本土资源开创新课程

针对农村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正面教育不足,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北京大学何帆教授在《何帆报告》里提到:“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一是家庭;二是同龄人的社群。同时何帆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过度强调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但是对农村的这些孩子来说,告诉他们的家长要爱孩子,要重视教育,恐怕是用处不大的,唯一能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只有学校教育”。他们的家庭环境很难改变,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依然抱持着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对孩子产生的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唯一能着手的地方,就是学校教育。所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校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生于心航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学校正好有一次志愿者的机会,去到位于云南永平县山区的希望小学担任支教老师,同时担任小学阶段的中文和音乐老师,整个校区只有3个老师。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为了启发他们对于一些认识的热情。她创新了一门思辨课,主要以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一些简单基本问题来让他们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辩论,再加以引导。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确的事,善意的谎言该不该有等。通过这样的辩证思考来改变他们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习俗。专业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增加知识,思维上的拓展才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当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是因为高考独木桥已经没那么吸引这些农村学生,高昂的学费和毕业就失业的现实使他们看不到学习的前途,这种情况下再空洞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不大,而放下空洞的统一的课本,结合本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技能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条件,代替书本上强制的统一的知识学习更能建立学习兴趣和热情。假如,本地有牧业,那么就适当增加进行养殖方面的教学,怎么防病,怎样养殖、怎样配种、怎样优化种群、怎么宣传和销售;本地出茶叶,就针对性的教怎样种茶、采茶、制茶等系列的相关茶叶的知识,孩子们学习这些技能都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到,因地施教、学有所用会让孩子们提高学习热情,高效学习,一方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自信心和使命感,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快的成为社会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重视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特有的新问题,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家乡,多由母亲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很多的父母选择离开年幼的孩子,来到城里外出打工,这样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在未来能给孩子更好的经济支持。所以农村的孩子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发生异常。比如很多的留守儿童会异常的坚强勇敢,早早地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有一些孩子会变得叛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能用正常的心态与同学交往,产生学习障碍和社交障碍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虽然被社会越来越重视起来,但收到的效果并不佳,人情的冷漠和空洞的重视、程式化的送温暖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并不大。我们都知道,积极乐观的心态才可以帮助他们过完以后的人生。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弥补他们家庭方面爱的缺失是很难的事情,毕竟父母的陪伴是难以取代的。但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多开展一些群体活动,比如郊游、爬山、野营。在这种活动中,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以及归属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也可以让他们在心态上对生活有期待与感情寄托。老师帮助学生尽量全面的了解外界的世界也是必要的好方法。中国的手机普及度很高,但在农村大多数的人还在用原始的手机,甚至很多的区域没有信号。而孩子对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好奇,老师可以抓住孩子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自己的经历以及外面的故事。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可以多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视频这样直观的形式来分享拓展学生的认知,即满足了学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加入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活动与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不同于只坐在课堂里上学的应试教育形式。这也为他们开阔自己的思维创造一定的机会。

2.3增加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根本上解决师资的持续性

很多农村的孩子在有机会走出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就选择留在大城市,在巨大的经济落差与发展悬殊的对比下,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回归家乡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知识带动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需要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下一代。假如农村的孩子都进入了城市,那么农村的人口会更少,城市也会更加拥挤,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教育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热爱家乡,改变家乡的这个目标上来。教他们学习的乐趣、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增加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使命感。

篇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原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讲究自然,防止生硬刻板。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素材。比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建筑、陶瓷等。要讲究“因势利导”,形成正确启蒙,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亲子教育,共塑儿童完美性格。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4、寓言故事与幼儿教育

篇11

【关键词】社会期待;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儿童发展;学成就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12)03-0040-05

近年来,“入学准备”“早期学习标准”“学成就差距”等成了美国早期教育领域频繁出现的词汇。这些词汇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当今美国社会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新的期待。新的期待向美国传统的幼教价值观和幼教系统提出了哪些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美国早期教育领域坚持了什么?又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作一些讨论。

一、当代美国社会对早期保育与教育的主要期待

1.缩小社会分层造成的儿童学成就差距

20世纪六十年代,不同种族、经济地位儿童间的学成就差距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开始出资举办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逐渐承担起发展早期教育的相关职责。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No Child LeftBehind)颁布,美国政府开始通过问责制来督促学校解决长期存在的不同种族、经济地位儿童间的学成就差距问题。问责制包括建立阅读和数学学习标准,考评每所公立学校三至八年级学生的达标情况。如果学校达不到年度进步指标,就面临整改甚至关停。这种压力不知不觉传递到了学前教育。美国政府非常坚定地认为,早期教育是缩小儿童将来学成就出现巨大差距的起点。2010年3月,奥巴马政府公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修订蓝图更是将早期教育纳入“出生一大学一职”日程表,计划增加幼儿的学习时间,包括延长在园时间,增加课后项目、暑期项目,等等。

2.提升未来劳动力素质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983年,美国教育部了题为《国家处在风险中》(A Nation at Risk)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日益加剧的平庸正在侵蚀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威胁着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这份报告影响力很大,美国商界开始积极、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保持美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地位。“教育强国”成为推动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

奥巴马在2011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指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史普尼克时刻①,只有像中国、印度那样更早、更长时间地教育儿童,才能在当今世界拥有竞争力。”

3.开发儿童早期发展潜力,让儿童为学成功做好准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干预项目及追踪研究,在改善儿童发展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美国公众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定位从为工作的家长提供托幼服务逐渐转变为确保儿童做好必需的入学准备。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正式将“做好入学准备”列为早期教育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此后,“入学准备”在美国国家层面成为了“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同义词。

自上而下、集中贯彻的教育改革和各类早期学习方面的研究对美国传统的自然主义育儿观念产生了冲击。近期的研究显示,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表现出对前学能力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低收入家长和教育水平偏低的家长身上尤其明显。m2011年初,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说不少人对书中严厉的“中国式”教育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但举国热议一本家庭教育读物本身,恰恰反映出当代美国人日益萌发的危机感和对下一代学成功的日益关注。

二、社会期待之下的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复杂变化

1.学前班的普及和演变――在内容和学时上向小学一年级靠拢

学前班教育在美国专指5岁或6岁儿童在读小学一年级前所接受的一年学前教育,它不是义务教育,但几乎所有适龄的美国儿童都会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在被纳入公立教育系统的初期。学前班在理念、目标、教育方法上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与小学其他年级有着明显的不同。”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社会、政治和现实的压力,学前班教育的重心从过去关注社会情感发展,转变为强调学能力尤其是早期读写、数学、科学学科的学习能力。为此,全教协会于1996年了《好的学前班课堂的十个标志》的声明,呼吁建立发展适宜性学前班教育的政策,并指出,“学前班为小学做好准备并不意味着用学来代替游戏时间,也不意味着要求儿童掌握一年级的学习技能或者用标准化的测试来评估儿童的成功。”然而,美国公众对学前班儿童学能力的期待依然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来学前班儿童的学习内容不断被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所取代。

在学时安排上,美国学前班也不断地与小学趋同,全日制的学前班(一般为6小时)数量不断增加。20世纪七十年代,还只有10%的学前班儿童参加全天的学习活动,到了2008年这一比率上升到近60%。比如俄克拉何马州、路易斯安那州等一些州已经开始明令下属学区必须提供全日制的学前班教育服务。政策制定者认为,全日制将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儿童的学成就。虽然对于“全日制学前班的教育效果是否优于半日制学前班”仍存有争议,但是“提供全日制的学前班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

2.早期学习标准的广泛建立――对语言和认知领域内容的偏重

历史上,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并没有关于儿童学习预期的标准,儿童应该学什么通常是由他们的兴趣决定的。问责制的出台使这一传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02年,小布什政府启动了“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 Grow Smart)行动,要求各州在语言和读写方面“自觉地建立早期学习标准”,作为获得“儿童保育发展专款”的条件。至此,一场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早期教育标准化运动拉开了帷幕,到2008年,美国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全部制定了早期儿童学习和发展标准,清晰地描述了在进入学前班之前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

早期学习标准的支持者认为,儿童学习和发展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增强早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另一些学者则指出,早期学习标准将教育的起点从儿童转向了内容,一些教师因此开展了互相割裂的学科教育。此外,由于建立早期学习标准的动因之一是要让学前班至小学12年

级(下文简称K-12)的学习标准保持连贯,而K-12学习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和数学这两门科目,因此,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整体上也明显偏重语言和认知领域。2006年,有研究者对美国46个州的学习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各州标准都包含了语言和认知领域,涉及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远远多于涉及身体健康、社会情感、入学品质领域的内容。有些州的早期学习标准,指向认知和常识或语言领域的内容甚至占到了总内容的70%以上。

3.对儿童发展结果的标准化评估――将测试引入早期儿童教育

随着美国公共财政对早期教育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关注儿童学和发展结果。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已经或正在针对幼儿开展标准化测试评估。但美国早期教育领域专家对此则大多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幼儿不适合参加测试;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早期儿童正经历着人生头八年的巨大变化,一次或几次测试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以美国规模最大的幼儿标准化测试“提前开端全国报告系统”(National Reporting System)为例。2003年秋季,美国健康与公共服务部要求“提前开端计划”项目建立全国报告系统,对参与项目的儿童每年开展两次(一年期项目开始和结束时)标准化测试,测试项目涉及字母、词汇、计算能力等与学前班教学相关的内容。由于全国报告系统只考察与学前班教学相关的学内容,一些从事“提前开端计划”项目的教师开始“为测验而教”,但这一报告系统在250余名研究者的抗议中很快又被废止了。

三、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在坚持与调整中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新的社会期待对美国早期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早期教育一度面临“学成就”还是“发展适宜”“游戏本位”还是“学科本位”“非正规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艰难抉择。而今,美国早期教育界开始打破二元论,尝试在保持早期教育核心价值和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回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期待。

1.在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框架里定义和提升儿童学成就

“提升学成就”是美国社会对早期教育各种期待的聚焦点。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提升学成就主要意味着儿童读写、数学知识的增加及其成绩的提高。这种对“学成就”的定位向美国早期教育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1986年,全教协会公布《早期儿童项目的发展适宜性实践――为零至八岁儿童服务》(以下简称《发展适宜性实践》),提出了尊重幼儿兴趣、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回应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和需求、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等一系列价值观。为了坚持一些传统价值观,《发展适宜性实践》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关于“提升学成就”,它是这样描述的:“即使是婴儿和学步儿,也已经开始通过游戏、关系、非正式的机会来发展一些学科的基础能力和初期形式(比如前读写能力)了,如果学被理解为这种基础能力和知识,那么学就是发展适宜性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当把‘学’狭义地界定为脱离情境来教授的一系列具体的知识和能力时,这种学显然不是适宜幼儿的活动。”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发展适宜性实践》对于“学”的定义非常微妙,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以尊重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作为“学”合法存在的前提,也即“儿童发展”优先于“学科知识学习”,这也显示出美国早期保育与教育领域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2.在保持早期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下与初等教育有效合作

从“入学准备”角度探讨早期教育,有助于为早期教育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和财政投入。但纳入“入学准备”的框架后,早期教育不得不面对以下问题: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和独立价值?如何与初等教育有效合作及衔接?早期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段教育的独特内涵,比如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与家庭密切合作等。一味强调“入学准备”价值而忽略其独特性,早期教育最终会被小学教育重塑甚至吞并。然而,美国早期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系统的交集不断增大又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已有40个州开展了先学前班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开展的,未来美国将有更多的3~4岁幼儿在公立小学中接受早期教育和服务。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联合早期教育和初等教育,并让这两方面的优势都得以发挥的教育系统是摆在美国早教领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庆幸的是,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提前开端计划”之父齐格勒(zigler)等学者建立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就是很受关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依托公立学校为从出生到12岁的儿童提供连续和综合的服务。二十一世纪学校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在入学前提供发展适宜的学前经验:第二是促进家长投入,因为家长投入可以促使儿童在校表现更好;第三是为家长提供身心健康、营养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改善家庭功能,最终会反映到儿童的学习进步上。这种“全儿童”的教育服务模式有利于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也为早期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3.在提升早期教育质量中促进儿童学习机会的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是当今美国社会对教育的一个重要期待。制定学习标准、依据测试成绩奖惩学校,显然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何持续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特别是改善那些处境不利儿童接受的早期教育质量才是增加儿童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学前教育积极价值的真正关键。早期教育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质量越高产生的积极成效越大。伯纳特(Barnett)比较了一系列不同教育质量的早期教育项目的长期效果差异,发现在减少特殊教育发生率上,卡罗莱纳初学者项目的效果是48%,提前开端项目是28%:在降低留级率上,初学者项目的效果是47%,提前开端项目是30%。初学者项目以高质量著称,提前开端项目虽然开展范围很大,质量却参差不齐。有鉴于此,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各类早期项目的质量与水平,通过制定规章、早期教育项目绩标准等措施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并最终促进教育公平。

四、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通过对话保持社会期待和儿童适宜发展间的平衡。来自政府、公众的社会期待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社会期待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引发不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行为。按照全教协会的思路,理想的早期教育的目标应当在儿童教育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协商和对话中构建,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教师、儿童教育与发展专人士、家长、社区成员等。虽然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期待和理解不尽相同,但每种期待和理解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只有从儿童本位出发,通过协商对话形成恰当适宜的教育期待,早期教育利益相关者才有可能合作开展有利于儿童发展的适宜的早期教育。

篇12

关键词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幼儿,个性特质。

分类号B844.12

1引言

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它是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是运用信息加工理论探讨亲子关系问题的新领域[1]。

近年来,随着对家长教养方式等家庭教育因素的深入研究,一些儿童心理工作者开始关注家长教育观念。他们研究家长教育观念的内容[2~5]、结构[6]、作用[7,8]、影响因素[9]及家长教育观念与父母教养行为[10]、儿童发展的关系[11]等。在研究方法上,除使用问卷法、观察法以外,也采用自然实验法[12],更多的是采用访谈法及跨文化研究方法,并采用因素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对父母教育观念相关内容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探讨。然而,目前有关儿童个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尚缺少运用聚类分析对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以探讨教育观念类型对儿童个性特质的影响。

以往关于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曾对我国的家教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样我们假设运用聚类分析也可将父母教育观念划分出类型,寻找其相应的规律,更细致地探讨出父母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一方面聚类是对某一样本多项变量的分类研究,能尽量避免遗漏重要类型,即由聚类得到的父母教育观念类型、特点的信息比靠单一因素的分类更为全面些。另一方面,这种研究既可找出各类的自身特点,也可以看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多元聚类实际上也为建立各类父母教育观念的心理模型提供依据。同时,幼儿期作为儿童个性开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父母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它是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3~6岁幼儿的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探讨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有关特质发展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大连市区6所幼儿园的幼儿及父母,根据儿童性别匹配的原则,选出3~6岁幼儿450名,有效被试为400名(去掉无效问卷50份)。

2.2方法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来考察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分类。同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幼儿个性问卷对幼儿的个性进行评定,进而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2.3工具

2.3.1父母教育观念问卷(自编)

在已有文献综述基础上进行开放式问卷,题为“你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行为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影响?”。经过对开放式问卷分析、归纳整理,确定出父母教育观念的理论建构,包括:儿童发展观(自然养成与教育培养、自主发展和教育侧重点)、父母期望观(生存方式、个性发展和升学择业)、儿童教育观(教养方式、参与程度、幼儿园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3个维度10个方面的内容,并依此编制出《父母教育观念问卷》,由46个题目组成。问卷采用四级分制,每个题目按其程度依次赋予1分、2分、3分,4分。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每题选择一个相应的答案,背景材料采用填空式回答。经预测,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646,分半信度为0.8725。

2.3.2幼儿个性评定问卷

由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文和杨丽珠编制。此问卷由5个维度32个特质73个行为特征组成,共90个题目,经施测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3]。预测表明:问卷的Alpha系数为0.95(p<0.001),分半信度为0.8656,评分者信度为0.816。本次研究采用的幼儿个性的研究变量是经过访谈和以往研究论证,从幼儿个性特质中选取与创造型、复合型和开放型人才相关的九个个性特质,如自尊心、自信心、利他性、适应性、探索性、语言表达力、社交、活动性及主导心境。

2.4研究程序

首先,确定研究变量和编制问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确定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的理论建构,完成问卷的初步编制,经预测编制正式问卷。其次,施测。由幼儿园通知被测幼儿家长(父或母),经培训过的主试解释问卷,家长独立回答《父母教育观念问卷》。对家长已答过《父母教育观念问卷》的幼儿,由其熟悉的两位老师(事先经过培训)运用《幼儿个性评定量表》对其个性分别进行评定。最后,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采用 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采用聚类分析统计技术将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以评分者信度为幼儿个性评价问卷一致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等手段探讨不同父母教育观念对其幼儿个性差异性的影响。

3结果与分析

3.1对父母教育观念的分类

本研究为了考察具有不同教育观念特点的父母教养下的幼儿个性差异,需要对被测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研究。为了划分出不同的父母教育观念类型,我们采用快速聚类法(quick-cluster)对所有被试进行聚类分析。首先指定数据文件中的观测量(400名父母的教育观念),选择儿童观、期望观、教育观三个变量作为聚类依据,按照距离最小原则,选择类与类之间距离测度方法为欧氏距离的平方,全体被试最终被聚为三类(得到三类父母教育观念),我们将其初步命名为不协调型、低标准型和积极型(具体特征有待于后面分析),结果见图1。

我们对不同类型间的父母教育观念在三个维度上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维度在三类父母教育观念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p<0.001),说明聚类分析结果是合理的。同时,我们对各类型之间进一步进行了LSD检验,结果也可以看出三类父母教育观念的特征,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对维度一儿童观的LSD检验发现,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协调型、低标准型均与积极型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对维度二期望观和维度三教育观再进行LSD检验,结果发现在期望观和教育观方面三类型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由此可归纳出各类父母教育观念的主要特征。

I类:不协调型。这类父母的人数居中,在教育观念各方面,得分也居中,他们是满怀希望,但观点矛盾的群体。他们在价值观、个性培养方面(自信心、进取心、关爱等)有好的教育期待。但缺乏对独立性、语言表达能力、交往等个性方面培养的要求。只是对孩子升学的期望值很高。在教育观方面,能关注教育方法,但批评教育孩子略多。教育方法理念与实际做法不协调。能与孩子交往,但自我教育价值、信心不充足。

Ⅱ类:低标准型。这类父母的人数较少,在教育观念的各方面,得分低。他们放任孩子,顺其自然,重现实、低要求、期望低,如对孩子个性培养及升学无过高要求。对孩子关注较少,对孩子批评教育少,与孩子游戏交往时间也比较少。对自我教育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

Ⅲ类:积极型。这类父母在三种类型中占绝大多数,在教育观念的三个方面得分高,与其他两类存在较大差异。有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儿童成长有正确的看法。对儿童个性等发展目标态度积极,在各方面(价值观行为、子女的个性发展及升学就业等)对孩子有高的要求与期望。愿意积极主动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教育上付出多,注重与孩子的交往,重视幼儿园的教育,并愿意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对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自信。

3.2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我们又选取了儿童个性的九个特质进行考察,将其与父母教育观念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

首先,我们采用ANOVA方差分析,将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观念与其子女个性发展的九个方面做差异比较。表4的数据表明,不同教育观念父母的子女幼儿时期个性某些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利他性、适应性、探索性、语言表达力、社交、活动性及主导心境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其次,采用LSD对三种类型教育观念进行逐对比较。结果显示:个别项目如:适应性、主导心境、语言能力三类型之间均有差异(p<0.05或p<0.01),但三类父母观念对儿童个性影响的差异主要由于不协调型与积极型的差异引起。具体表现为:

不协调型父母的孩子,其个性特质除主导心境和语言表达之外,诸如自尊心、自信心、探索性、利他性、适应性、社交及活动能力得分都低于另两类。可见不协调型父母教育观念使幼儿总体个性特质发展相对较差。

低标准型父母教育观念的孩子在自尊心、自信心、探索性、利他性、社交及活动能力方面分数居中,而在适应性、主导心境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分较低。可见低标准型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个性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积极型父母的孩子,其个性的九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可看出这一类型父母教育观念对孩子个性特质发展有着相对积极的影响。

4讨论

4.1对父母教育观念的分类研究

本研究以快速聚类法将父母教育观念分成了三种类型并命名为不协调型、低标准型和积极型。由于从类型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人的认识会更经济而简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习惯认知最为接近,为人们观察人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况且我们对父母教育观念的分类不只是靠外部,还考虑人的本质特性和外部联系。因此,本研究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是有意义的。

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是一个尝试和突破。以往对父母教育观念的研究大都采用从具体维度考察其特点和作用。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根据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观念的心理特点,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对策,提高父母教育观念水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当前幼儿家庭父母对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可预见其结果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4.2父母教育观念类型与文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一定环境中的文化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也同样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正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结构中,儒学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当今的中国家庭教育,目标的求同、狭隘与片面(望子成龙、攀比、高期望等),教育方式的训诫、公式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家庭教育的保守、中庸(依附、少独立)等问题一直存在[14]。从本研究及以往跨文化研究分析中也可以得到启示。

首先,尽管本研究主要考察的只是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仍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本身通过影响父母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共性特点。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3~6岁的学前儿童,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可分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父母观念中积极型占大多数,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幼儿父母教育观念总体趋于积极主动高水准化。家庭教育主流较好。杨丽珠的研究也发现少子化时代的中、日、韩三国幼儿家长同源于东方文化,其共性表现为对子女就学、择业期望高,期望他们成为具有高学历、有社会地位的人。

其次,研究显示父母教育观念三类型主要差异在期望观与教育观上。而期望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发展期望上,教育观的类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行为方式上。有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的父母有更多的专制性而有较少的权威性,中国母亲权威的态度与低压的管理策略有积极的联系,而与高压的管理策略有消极的联系[15]。本研究三种类型父母观念的不同,在实际教子行为中的表现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子女个性特点就可以说明文化是如何影响父母教育观念并通过亲子的交往使社会化目标、家庭成员的作用与期待在儿童身上体现出来[16]。

4.3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因素及家长素质的核心,尚在探索中。我们的结果报告出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的不同方面有显著的影响,这与已有研究所证实的父母教育观念对儿童自控力有显著影响比较一致[17],也与我们最初的研究假设相吻合。比较来看,持积极型教育观念的父母,其幼儿个性发展优势相对多一些,持不协调型教育观念的父母,其幼儿个性发展劣势相对多一些,低标准型的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为什么这些父母教育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到子女个性发展的不同水平?

4.3.1影响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积极型父母教育观念

幼儿在积极型父母教育观念中得到了良好的个性发展,各方面的得分均较高,与其他两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幼儿期父母积极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个性发展有利。积极型的父母期望高,其自信积极的态度给儿童以积极的影响,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幼儿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父母期望方面看,家庭对子女的期待实际上是家庭教育培养的目标,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必然左右着幼儿努力的方向。这种教育观念是中国目前家庭教育观念的主流。

4.3.2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 父母的教育观念

幼儿在不协调型父母教育观念中个性发展不良,各项得分较低。这表明不协调型这种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不利。不协调型的父母由于其教育观念本身的不完善,必然要影响其教养行为。可以看出不协调型这一群体由于行为、观念及能力、学识各方面的不协调,而导致其教子的不利方面相对多一些。此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与策略,对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缺少育儿知识,可能在判断、选用适宜策略等方面遇到困难,因而容易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提出较高的要求,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孩子个性发展不利。因此在正确良好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应有相应的适当的教育策略与方法配合,当然还要有对自我教育能力的正确把握,才能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低标准型父母教育观念不利于儿童适应性、语言表达、良好心境的发展。这类家庭由于家长忽视了教育的主导作用,听之任之,由着孩子自由发展,孩子没有生活的方向,没有努力的目标,导致应变力和适应性差。由于常被忽视,亲子沟通少,使孩子语言表达差。又由于家长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孩子主导心境消极。可见低标准型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个性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应及时调整,否则将影响儿童良好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父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非常复杂。父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并非直接,而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它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18]。因此,我们在研究父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的影响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气质的影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5结论

运用聚类分析可以将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分为:不协调型、低标准型和积极型三种类型。

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3~6岁幼儿个性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且各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积极型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爱民. 下岗对父母教育观念和行为以及对子女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1

2 陈会昌.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1): 40~43, 64

3 杨丽珠, 李灵, 田中敏明. 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 学前教育研究, 1999, 77(5): 32~35

4 朱俊卿, 陈会昌. 农村温饱地区父母的教育观念.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3): 63~64

5 Suizzo M A. French parents′ cultural models and childrearing belief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2, 26(4): 297~307

6 李凌艳等. 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 1997, 20(3): 243~247

7 Drummond K V, Stipek D. Low-income parents′ beliefs about their role in children′s academic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2004, 104(3): 197, 17

8 Machida S, Taylor A R, Kim J. The role of maternal beliefs in predicting hom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ead star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2002, 51(2): 176, 9

9 池瑾. 母亲教育观念与儿童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 83(2): 44~48

10 Pinderhughes E E, Dodge K A, Bates J E, et al. Discipline responses influences of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ethnicity, beliefs about parenting, stress, and congnitive-emotional proces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0, 14(3): 380~400

11 Chi J, Rao N. Parenting beliefs about school learning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Ethos, 2003, 31(3): 330~356

12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 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 教育研究, 2002, 83(4): 67~73

13 刘文, 杨丽珠. 幼儿个性结构的研究. 心理科学, 1999, 22(5): 459~460

14 唐芸芸. 社会文化与家庭教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1, 55(4): 71~74

15 Chen X Y, Liu M W, Li B S, et al. Maternal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rian attitudes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in urba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partment, 2000, 24(1): 119~126

16 Rodriguez B L, Olswang L B. Mexican-American and Anglo-Amarican mothers′ beliefs and values about child rearing, education, and language impai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2003, 12(4): 452

篇13

关键词:亲子关系 个性观念 目标观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是儿童发展的榜样和指导者,也是儿童社会交往机会的提供者,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学者们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经验,从育儿态度、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亲子关系进行考察,但是为什么父母会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等外显行为呢?俄罗斯的心理学家们将注意的焦点从教养方式等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影响因素上。他们从父母的价值取向入手,区分了父母意识中的两种相互对应相互矛盾的亲子观念,进而找到了亲子交往中影响孩子发展的深层内因。

一、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

俄罗斯婴幼儿心理学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利西娜研究了婴儿出生后头一年中与成人的交往特征,并提出了“与成人的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源”这一观点。她的学生――俄罗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室的负责人――斯米尔诺娃进一步发展了她的理论并提出,父母的亲子观念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态度特征,即无条件的爱和严格的评价。事实上,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不仅仅存在于亲子观念中,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一方面,人们可以将他人视作无可复制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立个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会从外部的鉴定标准去评价他人,比如其拥有的物质资源,活动的成绩,掌握的技能等。这两种观念,斯米尔诺娃将其称之为“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它们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种人际交往观念中。这两种不同的基本观念是人际交往态度中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在每一种相互关系中都存在着的两个方面,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具体的交往情境则决定着哪一种观念相对地占据着优势地位。这些便构成了每个家长和儿童之间的外显的教养行为,进而影响着亲子关系。

一方面,由于母子间先天的深厚的情感联结,母亲对儿童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而这些是不能仅仅用“接受-拒绝”这样简单的词汇来描述的。这种强大的情感纽带使得父母能够全面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并表现出信任、保护和乐于沟通等积极的行为模式,这些都是交往观念中“个性原则”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承担着传授社会规范的责任,使得父母对儿童产生有条件的评价和关注,监控儿童的行为活动,将儿童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严厉的教育策略,甚至会实施必要的制裁,而所有这些要求、评价和监督等都是亲子观念中“目标原则”的体现。这两种基本的看似对立的观念在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上都极其鲜明地存在着,并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性。

二、婴儿期亲子观念特征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会将婴儿视为完整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个体,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对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评价地全面接纳。这些都体现了“个性原则”。同时这种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进行积极活动的重要前提。而体现“目标原则”的亲子观念表现形式,比如控制、要求、训练某些品质或是期待某些行为等,在婴儿期还没有表现出来。婴儿出生后的头半年内,母婴之间交流的全部内容就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态度――完全是积极的、无私的态度。成人还不会想到要求孩子什么,也不评估他的优缺点,不教他学什么,仅仅是因为他的存在而快乐着。婴儿这个时候与母亲的交流几乎是全身心的。婴儿对成人的需要不是取决于成人拥有的任何客观属性,有何权限或特长,承担何种社会角色。婴儿对母亲的外表和她所拥有的物品丝毫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整体的人而不是某种局部的客体特征。这种类型的交往被称为“个性化”的,这种交流会使婴儿与母亲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他会开始感到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种自我感受已经成为婴儿内心的财富并逐渐形成他自我意识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二个半年中,婴儿和成人的关系开始随着他对“物”的兴趣和操作活动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开始借助于物体或是客观活动。对待同一个人,开始将之视为有趣的客体。7~8个月的婴儿喜欢研究一切东西,他们通过摇晃、拉扯、撕咬来感知一切成人的东西,比如成人的头发、衣服、装饰品、眼镜,等等。并且对待成人的态度也随着交流内容而变化,婴儿开始区分他人的正面和负面的态度,对待熟悉亲近的人和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分化。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中产生了“目标观念”的佐证。它同最初半年形成的“个性观念”一起,对儿童的客体积极性、自我感受以及同他人的亲密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早期和亲密成人的“个性化”交往的缺乏,会限制后来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的“目标观念”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亲子观念的动态发展趋势

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不可避免的与父母之间的分离,亲子关系特点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俄罗斯本土心理学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包括维果茨基、艾利康宁、利西娜等人,都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世界观、主导活动、与父母或同伴的关系、与成人交往的形式和内容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转变的。因此,随着儿童的发展,亲子关系也会发生调整。目前在众多的亲子关系研究中,学者们都普遍倾向于将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假定为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几种类型。但是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娃和她的伙伴们提出的假设是亲子关系中,影响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的主要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另一个就是儿童的年龄。这也就是说,亲子关系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具体来说,在婴幼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亲子观念多是“个性原则”导向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形成紧密的积极的情感联系,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在成人的这种积极的反馈中儿童才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并主动发展出交往和一般的对象化活动。而诸如要求、控制、评价、期待等“目标原则”随着儿童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日益增多,期待儿童表现出符合社会赞许的行为和成就,才会逐步地在亲子观念中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四、亲子观念的实证研究

1.亲子观念与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有研究表明,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原则”和“目标原则”决定着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风格,决定着父母会与儿童进行什么样的互动,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及其作为父母对自身的评价。具体来说,持有更多个性观念的父母会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更愿意提供帮助,更专注于儿童的心理安慰,也更能够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同时,持有更多目标观念的父母则会对儿童提出更多的期望和要求,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品质和一切符合父母价值观念的技能或行为。

2.亲子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

斯米尔诺娃和她的同事对有交往障碍的儿童与其家长的交往活动和正常儿童与家长的交往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交往障碍儿童的家长更多地倾向于将儿童看成是被教育的客体,因此他们主要关注儿童的成绩,经常评价儿童行为的结果,把他们同其他儿童进行比较。表扬、责备和设置榜样是这类父母主要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教养方式影响下的儿童认为自己就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可能随时受到惩罚或奖励。他们努力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自我价值的定位主要来自成人的评价。与此相对的,无交往障碍的正常儿童及其家长在交往中更多地体现“个性观念”,对于这些儿童来说,自信心和对他人评价的感知都不是其日常行为的主要动力,这使得他们可以摆脱自己的期待和评价来倾听和理解他人。同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自己建立信心的中介,而是和自己一样,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是共同完成活动和交流的伙伴。无交往障碍的儿童不倾向于与别人进行比较,也不努力试图去超越别人和展示自己的优势。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斯米尔诺娃主持了一系列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研制出一整套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促进个性形成的创新课程,被学前教育机构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ЛИСИНА,М.И.“проблемы онтогенеза общения”.педагогика,1986.31-57.

[3]К юбилею Е.О.Смирновой 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2007.

篇14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育 问题 更新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在新时期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心理成长特点,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颁布给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代了一种全新的指导,拉开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帷幕。但是,当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实践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农村幼儿教育与家长教育理念的错位

实施新课程后,幼儿园以孩子“终身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及时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着眼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活动;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认识自然;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尽情想象,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这些教育活动显然与农村家长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期待产生了矛盾。有的家长说:“孩子在上大班了,开学好长时间了,幼儿园几乎没有教什么东西,还是村里私人的托儿所好,从小班就学拼音了,会写很多字,还会做很多算术题。”有的家长还说:“孩子在学校就知道玩,老师还让孩子把玩具带到学校去,再说玩具是自家用钱买的,万一被别人玩坏了,谁赔啊?”家长的这些想法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幼儿家长教育理念的现状,我们选择本园与周边三所农村幼儿园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教师、家长、孩子各30名。

调查一:教师实施新课程后,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选择(1)资源缺乏,资金紧张的占20%;

选择(2)缺乏专家指导,课程实施不全面的占35%;

选择(3)家长思想陈旧,不支持新观念的占65%;

选择(4)被家长误解,劳动得不到家长尊重的占55%。

调查二:家长重视的科目(可多项选择)

调查三:幼儿喜欢的科目(可多项选择)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家长重视的科目中,比例最高的是拼音,占60%,其次是算术,占55%,识字占50%。这些都是知识性很强的科目。而美术、音乐分别占了15%、18%。对于锻炼孩子体格和动手能力的体育与制作,家长们却漠不关心,分别占11%、10%。有趣的是,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却和家长相反。比例最高的是美术,占了95%,纸工制作也占了90%,喜欢体育的孩子占80%,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科目。而家长看中的拼音、数学、识字占的比例都很小。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不顾孩子的兴趣,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读、写、算,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感和逆反心理。无数事实表明,有些孩子上学前就学会了一年级课程,真正进入小学后,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落后于一般儿童。究其原因,是幼儿园和家长违背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家园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农村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在配合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一)两者教育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对两个《纲要》反复研究和解读,我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改革的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还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基础教育”、“终生教育”,不仅限于教孩子写字、算术,更重要的是顺应幼儿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但农村幼儿家长对《纲要》缺乏了解,衡量孩子聪明的标准是他们的识字量的多少、完成算术题难度的大小等,因此便抱怨幼儿知识教育目标不高,甚至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村里私人的托儿所读书。一些不正规的托幼机构为获得经济效益,迎合家长心理,只注重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幼儿教育完全小学化,让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二)幼儿园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不一致。目前农村幼儿家庭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这些老人更跟不上新的教育理念。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接受着非常落后的教育,滋生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加上奶奶爷爷的娇宠、溺爱,使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更谈不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了。另外,农村的经济条件也制约着《纲要》的实施。农村部分家长仍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看着孩子,自己方便挣钱和工作。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也没有什么用,大学生毕业也找不到工作,不如长大挣钱。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对孩子灌输的思想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背离了幼儿园教育目标。

二、推动农村幼儿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的方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农村幼儿教育者应引导家长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做好与幼儿园的配合。

(一)运用科学方法取得家长的信任。农村幼儿教师要研究农村幼儿家长的特点,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法。每个家长都会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老师平时要多留心孩子的举动,在家长接孩子时多和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满足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与一些正常的要求。和家长多聊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把孩子的一些不足作为对孩子的希望提出来,这样家长听得心里暖暖的,也会“亲其师,信其道”,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更加容易了。

(二)做好农村学前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家长都忙于挣钱,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且认识片面,对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及方式认识不足。因此,教师们要利用一切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和家长共同探索育儿经,在家长需要指导的时候,把掌握的最基本、最实际的教育理念同家长分享,减少他们心中的“教育盲区”。幼儿园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要让家长多了解幼儿在园里的学习生活,逐步接受正确的教育方式。

(三)根据家长的不同特点及时沟通。对家长和幼儿园教学理念的不协调,教师应及时、慎重、委婉地给予解释。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给予重视。在及时的沟通互动中,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要耐心地向其解释幼儿的发展差异和年龄特点,并告诉他们过急过高的要求只会扼杀孩子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对于“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就要引导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配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