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2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茶道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茶马古道;理解;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同时包含、湖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说,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故以此而得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着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这一时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牦牛道”,它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1]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段,只不过“南丝路”由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同时也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响,因此只能通过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地区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时,并开设茶场与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变为茶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的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四川进入藏区。到了清代,清政府进一步巩固了明朝政府的经营,放宽了茶叶输送,并设置台站,使川藏道进一步走向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泸定到康定的大路茶道与北路茶道,这两条支线,方便了茶叶的运输以及进入藏区的贸易与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茶叶的运输中,由于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崎岖陡峭,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背负,因此产生了背夫,随着入藏茶叶数量的大大增大,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运输团队“马帮”。同时通过茶马古道多民族在该地融合,多宗教在此地传播,中原王朝也通过该道到达对藏区进行管理,或通过改道与东南亚、印度取得联系,因此它既是一条经济运输线路也是重要的国防线路,将内地与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茶马古道的形成渊源
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息相关,“在我国广大的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肉,奶制品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热量,食奶酪,牛羊肉制品包括性热的高原作物青稞都会产生消化不良,油腻等生理问题”。[2]而地处高原山区的西南边陲不盛产蔬菜等绿色食物,这时候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喝茶能够促进消化,也能够促进动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茶的渴望,进而产生了需求。
从政治因素上来说,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考虑,从唐宋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设置了各种制度来巩固茶马贸易,“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不仅仅简单的是进行茶叶贸易的交换,也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的走廊,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教授,曾经将西北的文化沟通线称之为河西走廊,将广东地区文化交融地点称之为南岭走廊,而茶马古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及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络,途径藏族、彝族、瑶族、羌族等,因此称之为藏彝走廊。
因此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种传统的以茶叶作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业往来道路,在这条道路的使用与发展中还兼有文化交融以及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对于藏区、东南亚联络的大要道,因此也可以说茶马互市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的写照。
三、启示与解读
古云:“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与丝绸之路同样孕育发展中华文化,以及联络藏区、东南亚、印度兼有贸易、文化、外交的重要通道,当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交通业的发达,它逐渐湮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学者以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调查。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马古道是在唐、宋时代汉、藏两族通过茶马贸易而兴起的贸易通道,后被逐渐发展和利用,并在贸易的基础上加上了其他的功效,并相当繁荣,对于藏区的贸易往来、文化交通以及政治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历代王朝对于其功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连接藏区的要道,以及中原王朝陆路联通东南亚、印度的重要外交之道。在茶马古道沿线历经无数少数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更是一条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因此是对于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卫藏地区与今川滇地区之间的民族迁移,大都通过此通道迁移流动,在四川、云南形成了民族分布广且多样的状态,因此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进行延伸,藏传佛教的传播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传播,佛教从内地传入,通过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藏传佛教,随后又向北向蒙古草原传播,向东的内陆进行反向扩散传播,因此其是一条宗教沟通、传播大道。茶马古道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通道。”[3]各民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间情感的联系,加强了对于各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茶马古道的拓展,以及茶马贸易的兴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唐宋中原王朝进行茶马贸易的目的除去获取战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其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羁縻”的目的。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安疆固边。茶马贸易所具有的安边固疆的作用到了现代还在显现。
当今茶马古道虽然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今是一条旅游致富的大道,茶马古道各个省份以此打造旅游线路。茶马古道这条道路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沿途古老的村寨、宗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映射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这都是茶马古道形成与发展中留下的历史印记。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属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理分界地带,对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结语
千年过去,马铃声依旧在耳边回荡,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就像一张网,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南亚与东南亚各国民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对茶马古道初步的了解,笔者认为,研究茶马古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完成这篇文章使自己对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注 释】
[1]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
[2] 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4).
[3] 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关键词:消化道;内镜;检查;特征;探讨
中图分类号:R18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因此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之一些问题也都慢慢出现,临床医师们也在面临新的疾病,消化道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器官也在不断衰退,尤其是老年人的肠胃遭到了各种疾病的侵袭,常见的疾病有:胃癌、消化性的溃疡、胃食管的反流病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时刻检查肠胃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对老年人消化道内镜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具体的资料以及方法
1.1具体的资料
在1996年到2006年几年之间我院一共接收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患者有201例,保留下完整资料的则只有120例,在这120例患者中男女的比例大概为1:2.44;年龄上则是偏大一些,大都在60岁之上,82岁以下,平均起来为63.3岁;如果要对这些患者分类的话,可以按照贫血的程度分为轻、中、重、极重,具体的标准如下:HB值大于90g/L的成为轻度患者,在60g/L与90g/L之间的称为中度患者,在30g/L与59g/L之间的称为重度患者,如果HB至小于30g/L,那么就称其为极重度患者;在这120例患者中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有26人为轻度患者,57人为中度患者,44人为重度患者,3人为极重度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61人带有腹痛、恶心、难以下咽等症状,有71人大便潜血检查为阳性。
1.2具体的方法
采取患者的血液来进行相关测定,我们所需要的指标包括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在红细胞中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所有血红蛋白的值,红细胞中平均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清中铁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容,血清总结合铁的能力和血清铁的含量,网织的红细胞计数;在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指检时,对于大便是否潜血一定要反复进行观察,对84人的骨髓进行铁染色,当然每个患者所做的检查都在1个以上,其中有109人做过胃镜检查,有92人做过肠镜检查。
2结果
2.1对120例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人进行肠胃镜的检查结果
21人吸收铁的能力很弱,占总数的17.1%:在具体对其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分为,11人患有慢性的萎缩性的胃炎,有6人做过胃切除的手术,有4人是结肠炎。
44人在消化道发现肿瘤,占总数的36.8%:对所有患有胃癌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可以发现他们多数为进展性质的胃癌,因此肿瘤的表面就大多凹凸不平,同时伴有污秽苔,糜烂,在检查时还比较容易出血;也有人呈现深度达大溃疡,底部还有一些灰白色的苔状污垢,这种胃癌患者总共有14人。有6人患有直肠癌,有11人患有食道癌,有3人在胃切除手术后感染口癌,有10人为结肠癌。
有40人伴有胃肠道出血,但并非是消化道肿瘤引起:在这40例患者中有11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有4人患有胃息肉,有17人患有胃溃疡,有2人患有结肠息肉,有4人患有痔疮,在肠胃道疾病中息肉现象发生最为广泛,而且在息肉的表面还伴有不定程度上的糜烂。还有3人患有反流性的食管炎,在内镜下显示B、C、D级的食管炎各有1人。在内镜下可以看到食管炎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溃疡、潮红以及糜烂。
有15人没有任何异常情况。
2.2经过内镜检查后胃肠道的结果与贫血之间的关系如下:
3讨论
老年人身体内器官的机能都在慢慢衰退,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同时在对待疾病上他们与非老年人的表现还大不相同。老年人生病之后症状以及发病的类型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并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在进行化验时也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而产生干扰作用从而得到不准确的结果,对于各项身体的指标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些恶性的肿瘤疾病也随之增加,如此导致在检查时误诊现象较为频繁。
经过内镜检查后发现在120例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人中有44人患有消化道的肿瘤,这足以表明引发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就是消化道肿瘤,在这些病因中较为常见的为几种消化系统中存在的肿瘤,比如说,食道癌、胃癌、直肠癌以及结肠癌,这些患者皆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与之相对的并没有很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也可以说没有症状。有相关的报告表明,在一家280多万人口的综合性医院里,从其7年间的病例中可以看出由于贫血或者体重下降等原因检查出肠胃癌的
患有有300多例,他们的年龄大都大于55岁。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起消化系统的一系列检查;由于消化系统而引发的多为较为慢性的失血,其中大都是由消化道肿瘤引起。除此之外,消化道肿瘤还能够引起老年人身体内其他系统的失控,比如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此一来人体内对铁的吸收以及利用就会大大下降;同时老年人体内很多的细胞以及体液都有异常现象存在,因此对于很多疾病的免疫能力就大大下降,从而感染各种疾病,这些都能够影响到新陈代谢,从而对检查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这120例患者在初期检查时就有80%的人为中度以上的贫血,在这之中,大部分的肿瘤患者在早期的检查中表现为中度以上的贫血,有一半的为重度的贫血。这些都能够反映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反映能力比较差,对于贫血有很强的耐力,因此在检查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诊断。
由结果可见表明有40人是由于非肠道肿瘤为引发的肠胃道失血,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有胃息肉、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这也可以引起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第二因素就是消化道疾病。
经检查有21人是由于没有办法好好吸收铁而造成贫血,其中还有胃切除、萎缩性胃炎、结肠炎等病症。由于老年人的肠癌经常被痔疮出血所掩盖,因此在对老年人检查时不能只检查痔疮出血,在本组的检查中可以发现有3人开始检查为痔疮出血,后来才经过肠胃镜才发现其为结肠癌。在对老年人的贫血症状进行检查时一定要了解其病因,铁吸收不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胃切除等,因此经过胃切除的患者应该服用一些口服的铁剂作为治疗。
有15人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可以认为他们是不明原因的贫血,这应该跟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以及其消化系统有关,因此只要在平常饮食上多加注意就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对老年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一定要多加注意他们的肠胃系统疾病,在检查的时候肠胃镜以及必要的内镜检查必不可少。因此对老年人的消化道进行内镜检查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敏.卢岩.李乃静.王孟春.彭扬.李慧.何平.269例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内镜检查与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7.(3).
[2]方机.罗光辉. 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对比研究和内镜观察(附281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1.(7).
[3]余建新.方机.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内镜观察与临床分析.河北医学.2004.(9).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艾灸;穴位按压;顺铂
顺铂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集束化护理是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将目前已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护理措施集合在一起,以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得到最好的处置[1]。本研究通过观察集束化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顺铂致胃肠道反应中的效果,以评价集束化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顺铂致胃肠道反应的预防作用,有效减轻了患者的胃肠道反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我科实施化疗的患者108例顺铂联合化疗患者,其中肺癌24例,胃癌25例,宫颈癌41例,其他42例,男42例,女66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46.9±1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化疗方案 用药要求:①所有入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给予抑酸药物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静滴,1次/d。②化疗前30 min给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4 mg加地塞米松注射液3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次/d。③所有患者均采用联合化疗含顺铂方案,以顺铂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滴给药,1次/d,连续3 d;其他具体化疗方案因病种病情及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④化疗期间不接受其他止吐,镇静,精神药物和激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化疗前3 d开始进行穴位治疗,至化疗后3 d结束。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给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方法为:①穴位按压:患者取仰卧位,正确取穴,将拇指指甲剪平修圆,洗净双手,用润肤油后,用拇指指腹按揉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各2~3 min,手法由轻到重,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②饮食护理:日常饮食应注意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口味较重、油腻、辛辣食品,同时限制进食对胆汁及胰液有强烈刺激的食物。顺铂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可嘱患者多饮水排尿>2000 ml/d。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制订心理护理方案,通过病情讲解、安慰性的语言、播放轻音乐等形式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以恰当的语言多与患者沟通并通过适当的抚摸、握手及鼓励的目光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
1.4 评价标准
1.4.1根据2003年美国NCI制订的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3.0版本(CTCAE-3.0)胃肠部分,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止吐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控制、基本控制、轻微控制和无效。总有效率=完全控制率+基本控制率。观察患者化疗1~6 d恶心、呕吐情况。
1.4.2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于患者出院前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呕吐的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化疗后不同时间恶心治疗的有效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3.1 集束化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集束化护理在国外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近年来亦逐步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但主要应用于ICU 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呼吸道的管理。近年来,"集束化"理念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它能将分散的护理方法系统化,将政策及指南转化成具体的临床实践,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护理模式转变,强调治疗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评估与过程管理的理念,是近十几年来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2]。
3.2临床护理路径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疗应以理气通腑除胀为主。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腧穴,有健脾和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土之功效,脾主肌肉,艾灸足三里穴可使肌肉兴奋、胃肠蠕动[3]。穴位按摩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患者接受率高等特点,与艾灸盒温灸治疗联合应用时,其临床治疗效果更显著。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升高,也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3.3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护理质量 从表2 可见,集束化组有效减低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杨宁梅,王丽,陈珂,等.集束化护理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46-3747.
[2]张卫星,张蔚蓝,杜红莲.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集束化护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3):1564-1566.
关键词:护理干预;便秘;肠道准备
现代人学习、就业、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便秘发生率日趋增高,排除器质性病因引起的便秘首选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是关键,肠道准备不充分,会影响检查效果,可发生漏诊,误诊,甚至可能发生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便秘患者相对正常人群肠道功能降低,在肠道准备时更易出现腹痛、腹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肠道准备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我科于2014年4月起在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4月~12月来我院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200例门诊慢性便秘患者,病例入选参照ROME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大便≤3次/w,伴或不伴排便困难,病程>6个月,除胃肠梗阻、疑似肠穿孔、严重结肠炎、精神障碍及超高龄患者[1],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入选实验组的100例患者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30~75岁,平均(52±3)岁;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31~70岁,平均(53±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医生开出医嘱后,我科行书面告知其服药方法及时间,口头简要叮嘱,患者回家自行肠道准备,隔日检查。
1.2.2实验组 患者来我科预约时即介入护理干预,全程跟踪。
1.2.2.1预约时,热情接诊,轻声了解病情、病程、是否有基础性疾病及近期排便情况等,针对性给予清肠药物,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结肠镜检查目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因不了解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叮嘱检查前一天低脂饮食,避免食用各种粗粮、整粒豆、硬果、油炸、油腻食品、刺激肠道的食品及浓烈刺激性的调味含纤维素的食物及颜色混淆的食物等,以免影响检查进程及结果。
1.2.2.2个性化肠道准备,全程干预。服药前,详细询问病程及有无合并其他疾病等。超过6个月的慢性便秘患者给予果导通便3 d或准备前1 d加开塞露协助排便。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泻药前1 h服用降压药和冠心病药,避免因停药加上肠道准备的刺激而发生意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口服泻药推荐甘露醇、磷酸钠盐及聚乙二醇三种,患者根据病情选择[2]。仔细向患者交待服用泻药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时指导患者控制喝水速度,喝水过快可致胃突然扩张,胃内压力增高,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过慢则被小肠吸收,刺激肠胃蠕动减慢,达不到清洁肠道的目的。指导患者分时段饮用,服用泻药后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提高肠道清洁度。无便意后,根据排便次数、量及性状判断准备效果,如不理想可再次行药物肠道准备或清洁灌肠。
1.3评价标准
1.3.1肠道准备效果 肠道清洁度分级标准:Ⅰ级:肠道准备良好,全结肠无粪渣或潴留较少清澈液体,视野清晰,不影响进镜及观察;Ⅱ级:肠道准备较好,可有少量粪渣或潴留较多清澈液体,视野尚清,不影响进镜及观察;Ⅲ级:肠道准备欠佳,有较多粪便粘附与肠壁或潴留较多混浊粪便液体,视野模糊,影响进镜与肠壁观察,有经验的术者勉强可进境至回盲部;Ⅳ级:肠道准备不佳,肠道积满糊状便或粪水,很难进境与观察。I级和Ⅱ级为肠道清洁,Ⅲ级及以上为肠道不清洁[3]。
1.3.2患者耐受程度 以患者行肠道准备后的不良反应程度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判断。优:无恶心、呕吐、腹胀、头晕、心悸等不舒适感;良:稍有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感;中:有较明显的不适感和头晕、心悸;差:不能耐受。
2结果
2.1对照组 患者肠道清洁合格率为70%,Ⅰ级40例(40%),Ⅱ级18例(18%),Ⅲ级12例(12%)Ⅳ级30例(30%)。患者耐受率为75%,优45例(45%),良17例(17%),中13例(13%),差25例(25%)。
2.2实验组 患者肠道清洁合格率为95%,Ⅰ级75例(75%),Ⅱ级 15例(15%),Ⅲ级5例(5%),Ⅳ级5例(5%)。患者耐受率为96%,优74例(74%),良14例(14%),中8例(8%),差4例(4%)。
3讨论
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表现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便秘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壮年。
从病因上,便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①器质性 可能因素有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直肠、病变;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药物性因素等。②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①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②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③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④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⑤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⑥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根据临床需要鉴别是否器质性或功能性便秘,应做必要的检查,而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准确的检查方法,对肠道肿瘤性病变及时确诊,也能对肠粘膜出血、肠息肉等病变及时诊治。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是检查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常规肠道准备是给予患者清肠药物,告知服药方法,患者的依从性差,肠道准备往往不理想,便秘患者相对正常人群肠道功能降低,在肠道准备时更易出现腹痛,腹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肠道准备效果往往更不理想。本组研究在便秘患者肠道准备全程实施护理干预,患者依从性好,肠道准备效果好,利于顺利进行结肠镜检查及诊治,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万岱.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的简介和解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120-124
[2]李静娴,赖敏莉,冼笑儿.聚乙二醇联合开塞露提高便秘病人肠镜检查肠道清洁度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4,8,中旬:125-12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问题为导向教学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016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如精神科医生缺乏等不足之处,因此临床精神医生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查房是一个培养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诊疗以及学习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1]。传统的教学查房多以带教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尽管也有提问,但仍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桎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一般流程是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讨论-总结,目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2-3]。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1870年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而首创的,并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4]。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知识举一反三,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4]。本研究旨在探索CBL结合PBL在精神病学教学查房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拥有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精神科医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调查对象来自2010年3月~2012年2月年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实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均处于毕业前实习阶段,已学习过精神医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共365人,男161人,平均年龄(23.13±1.57)岁,女204人,平均年龄(23.15±1.68)岁,其中五年制本科生215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82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68人。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365名同学分为两组,A组181人参加案例和问题为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查房模式,B组184人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
1.2.2 教学方式 两组由同等资质的副高及以上临床带教老师教师根据本实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选出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查房,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共进行2周。CBL和PBL带教查房流程为:选择病例-备课、撰写教案-主持查房讨论会-指导学生讨论-讲评、补充-总结归纳;学生查房流程为:熟悉病例-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工查阅资料文献、提出解决方法-参加查房讨论-互动提问-评价反馈-回顾与自我总结。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主要针对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专科特点和教学计划选择病例,查找资料,不对实习生做特别的要求,按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疾病相关理论并进行提问。
1.2.3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依据教学查房实施情况和研究目的设置相关问题,以封闭式问题提问,提供假定的被试行为或态度备选,主要采单选,并呈等级式排列,采用5级评分方法,对总体满意度、查房质量、准备工作、上课效果、语言表达、选择内容、参与性、处理问题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定,回答“非常满意”计5分,回答“较满意”计4分,回答“一般”计3分,回答“较差”计2分,回答“差”计1分。调查前,经过20人预调查后由相关专家组对部分不适合条目内容进行修订和删节。查房完毕后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采用同一问卷和匿名方式,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后统一收回。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考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性别、实习生来源分布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B组得分差异。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两组临床实习成绩比较
A组临床实习生成绩为(93.4±6.2)分,B组实习生成绩为(91.7±7.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诊治要求有“循证”依据,这就对我们培养精神科医师提出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而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事半功倍。精神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作用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扎实、广泛的精神病学知识基础,很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从而制订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治疗计划,往往会延误患者病情。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查房则是达到这些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精神科医师培养的需要。CBL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实习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形式,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侧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念的培养,局限性在于耗时多、知识系统性差等[5]。而PBL可使实习生善于分析、系统综合,掌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PBL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容易出现“闭门造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应的问题[6]。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突出各自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带教老师的“一言堂”形式,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分析发言的积极性,而且老师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某些不足之点予以纠正,加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从临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本研究中发现在精神科实习中,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多地获得实习生的认可,实现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的互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潜在地加强实习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本研究中参加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实习生与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的实习生临床实习成绩虽然较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不同[8-10]。这可能是因为两组实习生得分均较高,不利于准确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且两组实习生参加不同教学查房模式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
虽然对教学查房模式优劣的评价尚缺乏较科学系统的指标,主要是实习生的主观感受,但仍需要勇于打破思想的桎梏,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更符合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查房模式。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有利于培养新一代更具有创新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生,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平,杨波,王魁英,等.注重见习教学改革提升临床教学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424-425.
[2] 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 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 [J].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 Prince KJ,van Eus PW,Boshuizen HP,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 [J]. Med Educ,2005,39(4):394-401.
[4] 李雅轩,赵昕,张飞雄,等.案例在遗传与优生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2,34(5):647-650.
[5] 朱焱,祝峙,郑建明.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8):1660-1661.
[6] 胡明冬,徐剑铖.医学教育实施PBI 教学法的优缺点[J].重庆医学,2010,39(16):2145-2146.
[7] 于世勇,陈剑飞,宋明宝,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36):3736-3737.
[8] 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00-101.
[9] 陈梅唏,覃泱,曾锦荣.内科临床实习中教学法的改进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54-155.
搭配茶具――内在“和”之美
如同在家招待客人之前,主人都会用心地考虑做什么样的料理和点心、用什么样的器具来描配,在日本茶道中,一场茶事开始之前,主人也会用心地预先构思并设定招待客人的格调与趣旨,并在茶会当日,张挂出于此主题相应的卷轴,拿出深切配合此主题的茶罐和茶碗,营造出独特雅致、意味深厚的禅意氛围。
西餐中,招待客人时,从第一道头盘到餐后甜品,都是习惯于用统一花样纹饰的整套餐具。西方的礼仪,是要以花色、材质、风格划一的成套餐具。来显示主人对客人的重视和盛意。但是在日本茶道招待中,则恰恰相反。在一间茶室中,雷同的图案、材质、造型、产地都是要力求避免的,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就体现在这种通过不同器具的形状、色彩、质感,搭配以相应的茶品、料理、点心的色香味形,来获得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
而这种质感相异的道具,又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来形成组合呢?――那是一种内在蕴藏的美感和节奏,在支配着茶人们对于茶道其的选取与搭配。为了解释这种节奏和美感,我们不妨假借一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解释,那便是“连歌。”
连歌,是一种在目本现存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纪》中就已出现的古老文体,在室町时代(公元1333年~公元1568年)最为盛行。日本的很多茶人如武野绍鸥等,同时也身为出色的连歌诗人。而其做法,大抵便如同中国的文学游戏“联句”。《红楼梦》中有著名的芦霉事联句,凤姐儿先给出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纨便根据自己对这起兴之句的理解与联想,做出自己句子“开门雪尚飘”等,接下来的人便以此类推,大家各自根据自己对于前人前句的理解,而做出自己的句子。没有透彻而默契的理解,自然是做不出好句子的。然而如果与前句的结合过于紧密或者语义风格过于近似,也会缺乏意趣和悬念。于是,在这样微妙的分寸之下,从发起句开始,一直到最终,连接不止。气韵贯穿,又妙趣横生,方属杰作。举例来说,如果以作为当日鉴赏主体之一的、挂在茶室之内的卷轴作为“发起句”而出现的话,作为其接应的句子,便是花与花器的选择;选定花与花器,接下来是釜与之相映成趣,随之以茶罐……各种茶具依次相呼应,构成日本茶道独特的审美形式。
当然,如同连歌会有意尽词穷的有时候,茶道具之间的“联句”也会发生难以为继的情况。为此甚至会彻底改弦更张,从“发起句”的挂轴开始,彻底更换茶室内所有的道具安排,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少见。这样殚思竭虑地精心搭配道具组台,对于怀有一颗虔敬奉客之心的茶事主人而言,是一个最为快乐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人既能感受到尽心招待客人的温暖愉悦,更是对自己所珍爱的茶道具的再一次检阅和体悟,往往会对自己珍藏的茶道具产生新的理解与感动。
观赏茶具――岁月的历练
与主人用心安排茶道具相对应的,是品茶之后安排客人“观赏茶具”的步骤。这个步骤至为重要,在这段时间里,客人要领会主人为其用心精选茶具相待的苦心,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主人的品位、真诚与厚意。客人也会通过询问茶具的由来,深入发掘器具的意味,而获得一种心灵的修习,令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
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目前,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
茶道精神;篮球教学;高校;应用
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下文简称:篮球教学)历来在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高校所开展的球类比赛项目来看,篮球比赛也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中不难知晓,提升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不仅能带动校内篮球运动的开展品质,也能不断激发起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但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事实上,在篮球教学中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个体在该竞技体育中的心理感受,还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来拓展篮球教学的职能。为此,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传统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1当前高校篮球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所存在的短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1.1教学目的方面
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篮球项目在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而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再造。在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相联系,传统教学目的所指向的竞技训练特质,将难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内心体验,而这种体验需要包含:思考、感悟、耐性等三个主要元素。然而,当前的教学目的则主要局限在教会学生一种体育项目而已。
1.2教学手段方面
作为大众体育项目的篮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般为,学习运球、定点互传、跑动中运球和相互传球,以及最后的半场小组对抗和全场小组对抗。这种基于传统教学目的而逻辑生成的教学模式,尽管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系统,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上则毫无帮助。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需要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而与专业课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体育教学能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作为篮球教学的最后环节,本应起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绩效,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则以测评学生的篮球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如,测评学生在跑动中运球的技能,测评学生的投篮准确性,以及测评学生在小组对抗中的表现等。不难发现,这些基于外在的评价对象并未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测评中存在着恐慌心理。再者,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相联系,上述评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传统茶道精神在破除短板中的作用
将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篮球教学中,应侧重于解决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在当前日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下,茶道精神的作用就应从助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来寻找答案。
2.1完善了教师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目的的固有性,将直接抑制篮球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随着茶道精神的融入,使得教师能够自觉和不自觉的将篮球教学与茶道中的“思考、感悟、耐性”等元素进行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几乎不存在联系的可能性。但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感受和帮助学生疏导内心的负面情绪,则可能使二者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一来,也就倒逼教师去反思目前的教学价值取向,进而重视健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2丰富了教师教学手段
显而易见,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需要借助茶道活动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来,首先就需要将茶道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这就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前面已经提到了篮球教学的程式化问题,这种单调和机械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最终结果则是,部分学生对于篮球小组对抗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感。
2.3拓展了教师评价视野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里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现阶段针对篮球教学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而且以技能考核也未能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职能。为此,从学生对篮球项目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评,转移到重视对学生个体心理改善状况的考察,则能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职能定位。
3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
具体而言,茶道精神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3.1合理引入茶道项目教学
茶道项目作为实体在引入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之上,而传统篮球教学则一般处于室外,所以建立二者在教学中的无缝衔接态势则成为了关键。另外,如何在学生面前自然的引出茶道项目也十分关键,这是确保学生能沉下心来体验茶道精神的前提。因此,在这里的机制中实则就是要解决好以上两大问题。
3.2建立茶道与篮球的联系
本文强调的是将茶道精神融入到篮球教学之中,那么茶道活动只能是“中介”,起到连接茶道精神与篮球的桥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茶道的中介作用呢。通过上文所提到的“自然引出”之外,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也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下,才能使学生明确篮球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目的之所在。
3.3多渠道考察学生的心理
前面已经指出,在教学评价环节需要将重心放置在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与体育教学的新职能相匹配。这里提出了“多渠道”则具体指向线上和线下,而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线上的考察途径则成为了重点。为此,这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机制之一。
4教学实践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实践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
将茶道精神与篮球教学相融合,本质上属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内容。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得到教师认可和理解的情形下,有关创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难以成行的。为此,这里需要着手去做的工作便是,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具体的办法为,举办体育教研部与专业教学院系的教学联系会议,通过围绕职业素质教育来理清体育教学在今后的职能定位。然而,以学科带动人、骨干教师为梯队,具体开展相应的教学创新工作。
4.2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
为了不对现有的篮球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应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茶道专项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资源可以从体育教学资源和专业实训教学资源中来获取,如通过利用专业实训教室来开展茶道教学。在教学之前需要使学生明确茶道专项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利益关切下重视该项目。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设置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即学生已经接触到篮球项目,而此时则利用茶道来健全自身的心理素质。
4.3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
茶道活动开展之后便涉及到对茶道精神的提炼与传递,包括“思考、感悟、耐性”为主要元素的茶道精神,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克服篮球对抗所带来的负面心理中来进行传递。思考可以解读为对篮球项目技能的体会与提升,感悟则可以理解为对自身不足的反思与修正,耐性则可以从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和自信中来得到体现。这样一来,通过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学生就能从中自觉引申到职业素质心理培育之中来。
4.4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
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改善情况具有内隐性特征,所以线上交流的私密性将能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也能够使教师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另外,教师在线上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主题可以涉及篮球和篮球以外的体育心理话题,也可以就职业素质养成问题进行交流。
5问题的深化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茶文化的功能,进而超越茶道精神的理解范畴:
5.1文化素质教育改善学生心性
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将能改善学生的心性,即使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也能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难得的机会。目前,诸多高校都开设的有国学方面的选修课和研究社,这些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将能影响学生对现实的思辨能力。
5.2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还含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的要义。从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可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参与其中的文化素质提升平台,这些都将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使大学通识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施。
6小结
聚焦于目前的篮球教学模式则不难发现,以篮球技术为核心、以体能训练为纽带,一直贯穿于篮球教学之间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反面来看待,但也不能将其理解为篮球教学的真谛之所在。本文认为,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激发起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疏导学生的心理恐惧情绪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则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茶道精神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可从:在教师队伍中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在当前教学下开展茶道专项教学、以克服对抗负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林花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常振明.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促进作用分析[J].教育,2015(29):249-249.
[2]霍文军.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5(11):78-79.
关键词:日本茶道 思想内涵 中日关系 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鉴和模仿,后来逐步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其民族独特韵味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渊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也应该从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间、文化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国文化乃源的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同一源流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
有句话叫“以书会友”,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茶会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双方静视,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远,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给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种渠道。
一、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体现。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过程中,“和”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茶碗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弥漫在茶室里的香气不能太过浓重,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茶室设计之和在于窗子,这是“和”之美的源泉。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轻柔,诱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围的环境则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树木、草丛,茶室外的自然风景之美与茶室内的人性和悦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们以和谐之境,得和悦之美。
(二)“敬”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茶室里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相敬相爱。“敬”可以说是整个茶道过程的灵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态,心灵才有平静,灵魂得以稳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风景,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这是贯穿茶道的灵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三)“清”
清即清洁,也指整齐。“清”既是指茶室的整齐、干净,又是指整个茶事过程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而更多的当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升华。在清洁无垢的茶室环境中,人们平等而坐,一视同仁,怀着心和之愉悦,畅享精神之平和,似一个理想社会,人人和谐共处。“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唯有清洁的灵魂,方可平视世间一切。
(四)“寂”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寂”可以说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茶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和”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敞开心扉,真诚相对。“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爱。“清”则是心灵的无垢,灵魂的清洁。“寂”是茶室中人要忘却周边一切,待内心平静、灵魂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在环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纯净之时,寻得灵魂之静,心灵之稳。
二、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工作开始于民间外交,从1952―2015年,经过了63年。中日两国克服种种困难,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到2015年走过了43年。这其中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关系的“冰点”。旧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关系风雨阴晴,变幻不定。本该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两国关系却总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磕磕碰碰、摩擦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两国人民的心结未解所致。
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态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误解是阻碍两国关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变万化,执政党走马灯般的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关系融洽,关键还在心态的转变。日本茶道四谛中, “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在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互敬互重,共同享受和谐的茶室氛围。“清”是指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寂”即是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中日关系风雨阴晴的根源
首先,到目前为止,历史问题始终是横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人认为,只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日本人则强调过去的事就让它们随风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反差成为引发两国摩擦、阻碍双方信任的一个根源。其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创造的文明更是光辉灿烂。从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并未完全从中国国民的思想中消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是优于日本的“大国”,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负心理导致了中国无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则有一种“神佑民族”的优越感,认为日本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中日两国各自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二)感悟
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两千多年的交流往来,造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情结。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紧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扩大,无疑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两国应对挑战、发展未来的正确道路。
本着“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这种和谐、清净、无等级差别的茶室中,没有思想的束缚,在一种原始自然般的氛围中,想必没有谁还烦躁不安、怒目相对。中日两国都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国需要原谅,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诚。平等地看待对方,理解对方,试着努力地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痛。中日两国人民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则为克制或者说减弱这种心理创造了环境和氛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③邻居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在长期的、大大小小的争执里面,中日两国都需要认识、认识、再认识,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两国都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反省自己,反思过去。真正地心平气和下来,找到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点。只有相互理解,坦诚相待,放眼未来,才能为中日关系新发展开辟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参考文献
[1] 刘少东.析解中日关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2).
[2] 刘少东.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比较[J].人民论坛,2012.10.
[3]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蒋丰.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M].东方出版社,2013.3.
[5] 王运祥.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东南亚研究,2005(1).
[6]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5.
[8]张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与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 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1
[10]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叶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论坛,2005(19).
[13]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旅游市场中我们发现,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艺术旅游文章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茶道艺术的实践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历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神,让学生的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茶文化与生活、就业结合起来,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茶道艺术的教学,主要包括对茶叶的冲泡、品尝、鉴别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茶道艺术的精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旅游业中,这正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期待。因此,对于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激发起对本专业的挚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成为全面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我国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茶文化深邃、宁静、悠远的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追寻也时常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当中。中国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实在于人们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缭绕的烟雾中感悟生命。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话说名山名寺出名茶。人们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给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产名茶,人们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峨眉山品“雪芽绿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就是陆游对雪芽绿茶的赞誉。雪芽绿茶不仅可以健胃开脾,提神醒脑,还能养身静心,悠然减压。现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机茶公司将峨眉山的茶叶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让峨眉山的茶叶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认同。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旅游品牌。有茶叶品牌的旅游市场比没有这个品牌的市场更加红火,茶文化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国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专业人才,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从事该行业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旅游行业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艺术对发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茶道艺术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到茶艺馆观看茶艺表演,或者到茶吧进行体验。游客一边观赏精彩绝伦的茶道表演,一边品茶休息。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泡茶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泡茶的乐趣,既休闲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悦身心。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开设茶道艺术相关的课程,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各地茶道艺术,不仅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发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笔。
二、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相当必要。下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讨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必要性。
1.开设该课程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旅游地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的。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旅游业之后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识全面程度。现在的旅游行业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不容易,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一样。只有拥有了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将是旅游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点风光迷人,气候怡人等特点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话,那这个景区就更好了。有好产品,还需要专业的运作和销售,这就是旅游专业人才肩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学生从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习,毕业后从茶文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为旅游产品的打造服务。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为进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另外,学习茶道艺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茶道艺术的学习和展示,为旅游市场提供一个优雅的发展环境。学生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学习《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2.开设该课程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更愿意利用休闲时间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在我国南方很多旅游胜地,成片的茶园不仅让游客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观赏茶道艺术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对于旅游行业的品牌开设来看,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作为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发内容逐渐被旅游行业所认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兴盛于唐宋,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茶是好东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人们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礼仪、风俗、茶道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茶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风景名胜,各种各样的茶楼、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作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茶作为旅游的重要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怀,理解居民商贾的清闲潇洒与融洽。同时,为让更多的让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把茶文化的推崇与风景名胜的宣传紧密相连,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三、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思考
关键词:工艺美术;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相当多的鲜明特点。在日本的茶道当中,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当多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内容,能够把人们从最为平凡的世界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种文化,还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种体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出最为直接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化艺术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了基础的诗词、绘画、建筑、书法,还包括了深层次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意境上的动态美感,其赋予了茶道相当多的独特韵味,使得茶道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且茶道在实际的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着多种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尤其在工艺美术的彰显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风采。在日本的茶道当中,对于茶道的境界美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爱好,否则,很难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种庄严的形式风格。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在喝茶时候的环境必然是静美的,而环境是清美的,风景则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总谈
工艺美术本身是以工艺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艺当中体现出一定的美术特色,给予人们独特的美感,但是在实际的日本茶道文化当中,却过多的包含了这种艺术特色。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具有相当多的鲜明色彩,首先其体现在风景的幽美上。由于对茶道的美感体现需求,日本民众很多会选择将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下,以此来衬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进行品茶的时候,通常都比较静,并且室内的环境也比较优越,给人一种品茶的神圣感觉,不由得一切外物来打扰,担心可能破坏了茶道的整体美感。接着是纯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实际的日本茶道具有最为切实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彰显当中,必然要选择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这些道具的存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体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与工艺美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韵味相当多,而且异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础工艺美术彰显
2.1景幽
在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表现,首先体现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实际的理解当中,人们却将幽美误当成了优美,虽然两者都可以形容环境的美丽,但是,放在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却应当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艺美术是一种工艺的美,而工艺所形成的环境,如果用优美来形容,仅仅来说明环境的一般美丽,但是幽美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体现工艺的过人之处,将工艺与美术完全地结合,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处于较为幽美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属于十分庄重的生活艺术,需要用心去对待,因而选择品茶的环境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日本品茶环境当中,都处于十分静然的一个环境,不会有其他人进行打扰,并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表露出崇高的敬意。
2.2室清
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室清应当属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洁和安静。通常而言,在开展品茶的时候,日本人会选择与来访的客人进行单独的品茶,而将其他的下人支开,以保持居室的清净。并且每一次来到品茶室,都可以发现环境相当的整洁,并且几乎没有人来过的痕迹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次品茶结束或者品茶前,都会对品茶室进行一定的打扫。而这里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品茶室的装潢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艺改善,使它的外观和内在保持同步,进而实现唯美的品茶环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层次工艺美术
3.1器美
如果经常涉及一些日本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其中进行品茶的时候,所选择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优美,并且对这些器具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处的品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有的品茶场景都涉及一定的优美器具,而这本身也属于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础修养当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较高的艺术感,并且能够给人一种品茶的优越感,否则会使得整个品茶过程严重的失去意义。在品茶的时候,日本人所选择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这些器具也仅仅被当做饮茶的器具,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同时,由于品茶的时候,有了这些美丽的茶具,会给品茶的整个过程赋予一种特殊的色彩,甚至会带来很大一部分和谐。
3.2意深
不得不说,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艺在于纯良唯美,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纯的过程,需要经过逐步的淬炼,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品茶在日本的文化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存在,它对于人们的诸多艺术宣传,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其具有相当唯美的煮茶、泡茶、饮茶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着需要注意的点儿,而这与工艺的形成不谋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实际的品茶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给予品茶实质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体会。日本民众在品完茶之后,都会进行沉思,将茶的味道进行深层次的融化以后,才会对茶进行一定的赞美,并且这种赞美往往都是由心而发,能够带领品茶的双方进入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当中。
在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于茶艺表演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授,让学生感知艺术与知识交融的美感,有效提升其审美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入认识。当然,更深层次上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本文通过对茶文化传承理解,明确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并结合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理解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于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解读。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关键词:日本茶道;发展;历史;精神
所谓茶道,实际上是“茶汤之道”的简称,茶汤最初在由中国宋代盛行,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并逐渐日本化。关于茶道的历史,室町时代中期,即所谓的东山时代,出现了能阿弥和珠光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能阿弥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原来是一位武士,武士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活力,能阿弥不光是茶道大师还擅长文学,精通连歌。他规定了在书院茶室做茶道时壁龛,高低隔板的装饰方式。壁龛中首先要挂两三副挂轴,挂轴一般是裱好的唐绘,它的前面要放置‘三具足’,即香炉,花瓶和烛台,这一系列做法大体引用了佛像装饰的手法。此外的高低搁板,搁板上层放香盒,茶叶罐,天目茶碗和汤瓶。据考证台子一式运用到茶道的第一人就是能阿弥。除此之外,他还对台子点茶以及东山御物的制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谈起珠光,他被誉为是茶汤的创始人。珠光主张人类平等的茶汤之道。在他之前,茶汤中阶级差别明显,而在《珠光一纸目录》中写道:“应对上怠慢,对下礼遇”。学习茶道的过程中,他也强调“事事需谨慎,处处关照人”“真心爱洁净”“节制酒色”这一系列理念,他还给我们留下“茶会之常客,亦应待其如名人”这一至理名言。到了室町时代末期的战国时代,出现了武野绍鸥和千利休这位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者。绍鸥是利休的老师,他发明了铁制细锁链,竹藤炭筐等一系列茶具,他主张:“应咀嚼般小口饮用,大口饮用不知其味”,他还说“如若茶不凉,甘愿一日饮”。《山上宗二记》中还记载绍鸥对弟子们说过:“虽说六十定命,然壮年仅二十载,唯不断潜心茶道,方可擅长此道,如若缺乏横心,必将不善此道”,真正的人生与生存价值存在于“鼎盛二十年”之中。如果能领悟这一点,年轻人就会珍惜光阴不会虚度时日了。他还强调“然须用心书籍”,不管是茶道还是研究其他学问,都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
说到利休流的茶道,现在已经发展成日本茶道的核心。明治之后,开始盛兴的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先祖就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以“鳌辈栉琶于世。从宗旦开始,千家分成了三千家,他的次子辞官隐居,并在京都的武者小路有宅邸,于是被称为武者小路千家。不审庵原本是利休的茶室,后被传给三子江岑宗左,成为了表千家的茶室。后宗旦又在不审庵的北侧后方建立了今日庵,传给了四子,由于今日庵在不审庵后方,于是被称为里千家。于是日本便形成了三千家,弘扬茶道直至今日。
茶道在德川时代开始趋于秩序化,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前日本处于长期的无规则状态,人们渴望有秩序的和平的生活,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建立了规范的茶道标准和精神。而此前一直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茶道精神,随着时代的需求渐渐被转化为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每个人需要做自己身份相符的事,如果僭越身份去做事,就会导致社会混乱,自身也会灭亡。于是,为了建立和平秩序,逐步形成了身份制度,阶级差,到了德川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被最终确立。而利休在《山上宗二记》中明确规定了成为茶道名人的资格,第一必须是“茶汤者”,第二必须是“茶汤爱好者”,第三必须拥有唐物的名物茶器,第四必须专于此道。
而这些标准,随着武家茶道的兴起很快遭到了破坏。茶道首先出现在寺院和市町,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武士力量的崛起,迫切需要建立武士流茶道。石州流是公认的武家茶,大名茶的代表。其中武家茶的著名石州流茶人松平不昧就是代表之一。他将茶道精神运用到政治理念中,成为了著名的明君。与此同一时代一位叫做川上不白的天才茶人,以表千家为中心参与制定了“七事仪式”。所谓的“七事仪式”,包括品茶,花月,回炭,回花,一二三,且座,数茶。虽然这只是一种游戏但也是修炼茶道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的町人茶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了抵抗武家茶,形成了家元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明治维新之后,也迎来了茶道的新时代,随着日本社会的大变革,“文明开化”及“欧化主义”开始流行起来。现代社会中,举办茶事或者茶会大多出现在企业家名流之中。日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热衷于外国文化转向于本土文化,但一般的茶会,往往是地位显赫之人比较天下名器之处,忘记了茶道的根本精神。女士们在结婚前也会学习茶道或者花道,但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不能理解而去改变自身。总而言之,茶道应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交生活规范,消除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隔阂,所谓“和敬清寂”及“一期一会”等至理名言应努力理解消化,怀着“茶之心”去不断努力发现,改善自我。
一、绪论
关于“道”的解释,中日字典上均有多种解释,二者都含有像“道路”一样的具体意义和“道理”、“道德”这类抽象性概念。在中文中,“道”还有“说”、“以为”的意思,如“道别”、“我道是谁呢”等等。而在日语中有“花道”、“茶道”等等。另外,在日语中“道”还可以被作为行政单位,如“北海道”。其实,在中国古代也用“道”做行政单位,比如在古典书籍中就常见“道台”这样的官位称呼。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虽为近邻,交往历史久远,但在国民的思维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人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一般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而日本人却往往善于从身边的事物即微观出发思考问题。本文将从中日两国人对“道”的用法及理解差异方面来探讨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
二、中国的宏观之“道”
中国人提起“道”字可能会产生一种虚无、神秘的感觉,认为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抽象性所致,东汉时代兴起的道教,更是把朴素的道家思想与神话相结合,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那么,中国的“道”究竟蕴含了怎么的含义呢?我们不妨从与“道”构成的词汇及其在古代思想中的含义入手来探究一下。
1.从“道”的相关词汇探究
与“道”相关的词可以举出“道路”、“轨道”、“道歉”、“道谢”、“道理”、“道德”、“道法自然”等等。“道”在这些词语中,既可以作表示具体事物的普通名词,又可以表示人的行为,同时还含有一种抽象意义。在“道路”和“轨道”两个词语中,“道”即是“路”的意思。“道歉”、“道谢”的“道”是“说话”的意思,但是这里的“说话”是指在特定场合所说的话。“道歉”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歉意,而“道谢”则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道理”的“理”是指事物的规律。
“道”与“理”并用,也赋予了这层含义。“道德”是指社会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这里的准则与规范可以理解为同一社会的运转规律。再看“道法自然”一词,“法”可以理解为“控制、制约”之意,那么“道”就是能够控制自然的东西,即是一种自然规律。经过总结得出,除了“说”这一层含义外,“道”主要有“道路”与“规律”两层基本含义。进一步整合,“道”可以说成是“通往规律的路”,如果把作为普遍规律的“道”视为终点,求“道”的路便是一个过程。“道”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
2.从“道”在古代思想中的含义来探究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他认为万物是由“道”衍生而来,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它构成了万物的共同本质。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这里的“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即是“无”。根据古代的很多解释,“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存在,所以称它为“无”,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当名,无所不在。”“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道”在庄子的眼里是虚无缥缈,可得而不可见的。这与老子“无”的思想相一致。由于老庄对“道”的阐释给“道”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道”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抽象的。“道法自然”说明万物由“道”衍生,并受“道”支配,是自上而下的概念。
三、日本的微观之“道”
日语中同样有“道路”、“道理”、“道德”等词,这些词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在接受这些词时,也已接受了“道”作为“道路”、“规律”的含义。但是,当提到日本与“道”相关的事物,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茶道”、“花道”、“香道”、“剑道”等词。这里的“道”在日语中的解释是「専門の学問、技能、やり方,即一项专门的技能或学问。这种解释非常具体,很容易理解。但日本人对于“茶道”、“花道”、“香道”的态度是否正如字面上表述的那样,仅仅只是喝茶、插花、熏香的技艺呢?如是这样,何不将其叫做“茶艺”、“花艺”、“香艺”呢?既然用了“道”字就必有其理。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茶道”来略窥一下日本人对“道”的理解。
日本的饮茶习惯是由中国传入的,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演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与中国饮茶习惯截然不同的茶道艺术。如果说中国的茶道重在“品”的话,日本的茶道则更注重“形”。日本茶道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形式规范。从茶室的布置、迎客的礼节问候、煮茶、献茶的技法到品茶的姿势,主人在无声之中向客人呈现出周全的待客之心,每一步都要追求精细之美。主办一场茶事,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极为细致。茶会不仅在于品茶,茶室的氛围也相当重要,主人必须在这方面下足功夫。这些程序看似繁琐,但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求“道”之心。日本的茶室中大都挂有写着“和静清寂”四字的挂轴,这四个字体现了日本茶道的全部精髓———静心。通过一系列繁琐的形式,使自己的心逐渐平静下来,慢慢体味苦茶的芳香,最后达到精神的升华,悟出“道”之所在。
除茶道之外,日本的花道、香道无一不是以追求精、细、美来体现日本人的“求道”精神。在唯美之中寻求精神的安宁。日本人善于察于从身边的事物发现“道”的存在,这可谓是日本人的求“道”的特殊心路历程。这与老庄思想中蓬勃豪迈的“道”相对,它是具体的,自下而上的探索。
拂拭尘埃尽,悠然心地明。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茶道花自开。
公元2015年,岁在乙未,节序清秋,中华煎茶道南山流众弟子齐聚于东岳泰山,仅以炉香,茶汤,素琴,山花,行秋季祭祀茶礼于降魔藏禅师座下!
首祭:向黄天厚土奉香、献花 次祭:向东岳泰山之神祭祀茶汤
终祭:向降魔藏禅师敬奉茶汤 再祭:向茶圣陆羽敬奉茶汤
末祭:向中华历代茶人之魂魄祭奠茶汤
礼毕
中华煎茶道,最初由唐代降魔藏禅师提倡,距今已过了1200年。降魔藏禅师在泰山大兴禅宗,教授僧众坐禅、煎茶之道,从此茶禅之风大兴,从泰山之巅一直传播到长安,继而风靡大江南北,并远渡朝鲜,东传日本,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文化之道统与教化。此后楚人陆羽著《茶经》,弘扬煎茶道,被后人尊奉为茶圣。
宋代以降,煎茶道消亡,抹茶道东传日本,被奉为日本文化之核心。在大陆反而沉溺消亡,令人叹惋不已。今恭逢盛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自唐宋以来煎茶道正统,我们南山流弟子齐聚于泰山之下,相会在降魔藏禅师当年坐禅煎茶之地,行中华煎茶道之雅集,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煎茶道重现于当今天下,意义尤其深远。
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在这样一个神圣之道场,祈愿各位茶人悉能静心安坐,细细品味一碗茶汤的真实滋味,感受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荣耀与尊严,在水声茶香中领悟禅悦之味,使我等生命得以庄严圆满。
感恩大家,
让我们再次向降魔藏禅师行感恩之礼!
神农氏,始采茶。
及春秋,历百家。
迄两汉,重芽。
煎鼎鬲,酌瓯花。
有魏晋,有齐梁 。
赐茗,荐殿堂。
号水厄,奴酪羊。
煮百沸,及隋唐。
降魔藏,归泰山。
教禅坐,主灵岩。
不夕食,不夜眠。
煎茶饮,疗饥寒。
大鉴主,百丈山。
制清规,礼仪严。
首敬佛,次助禅。
日不做,不饮餐。
陆氏子,本弃婴。
卜周易,为姓名。
居天门,移吴兴。
访茶山,著茶经。
陆氏经,共十篇。
分源流,记俗谚。
备器具,论烹煎。
重精俭,解忧烦。
制鼎釜,串饼团。
廿四器,七千言。
尊茶圣,号茶仙。
煎茶道,始流传。
唐五代,战乱频。
煎点事,渐纷纷。
分茶巧,斗茶新。
幻诗句,伪花身。
僧文了,号乳妖。
结汤社,和凝朝。
生成盏,有福全。
幻诗句,傲茶仙。
南北宋,雅意存。
重煎水,唐人。
坡,尊旧法。
杨挺秀,喜僧家。
著茶录,蔡端明。
写茶论,宋徽宗。
侧建盏,试汤花。
击筅,细分茶。
南宋灭,茶道亡。
废团饼,朱元璋。
癯仙子,好雅章。
重烹试,乐未央。
自嘉靖,及万历。
废瓯盏,紫砂贵。
瀹散芽,完神气。
泡茶兴,烹茶废。
康乾间,茶事兴。
论工夫,重火功。
泡小壶,饮小盅。
迨甲午,炮火隆。
茶之事,历千秋。
煎点泡,事悠悠。
传东瀛,播琉球。
说荣西,利休。
抹茶先,煎茶后。
迨明治,传美欧。
茶之道,唐宋存。
事虽小,义理深。
能格物,能修身。
致良知,养性心。
可插花,可炉熏。
可挂画,可抚琴。
南山流,开宗义。
重煎点,倡礼仪。
祭降魔,奉茶圣。
设五山,传习正。
首正坐,存浩气。
次煎点,正心意。
备瓯盏,洁缶罂。
活火,汲泉清。
折茶巾,拭茶器。
听松风,辩初沸。
调姜盐,法天地。
奉茶汤,明茶礼。
今盛世,百废兴。
宣茶道,讲文明。
追古法,树新风。
重文艺,劝百工。
学茶道,自孩童。
知先后,明始终。
识茶器,讽茶经。
幼能学,长能行。
我中华,文明邦。
文明灭,种亦亡。
茶虽小,义却方。
继道统,续炎黄。
人说茶,论年份。
我说茶,重人伦。
茶之道,传至今。
勤修习,致尧君。
“第二届 中华煎茶道大会”煎茶道学人修习心得回访
学煎茶之人,各行各业皆有,茶是来自中国的饮料,发于神农解毒,后于宫廷、文人、士大夫中流传,
利于苍生,口感佳,雅士长饮不弛,是尚道者载道修行之方便饮。
每当静坐下来,慢慢地煎一釜水,听水声汩汩,看茶叶在水中醒来、舒展、浮沉、重生……再捧起那一盏茶,沉沉的暖暖的,煎茶的过程,也是心灵醒来、舒展、重生的过程,每一次煎茶都让自己更贴近传统,更贴近内心。
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黄山屯蒙学舍学习,知道了马老师的煎茶道,一开始是上的茶禅共修班,通过几天的修习,正坐,折叠茶巾,能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沉淀下来,对马老师的这套煎茶道也更感兴趣,尤其是在知道我们泰山就是中华煎茶道的祖庭,很自豪,也更加想修习好煎茶道,能把煎茶道弘扬得更广。
我的性子是比较急躁的,通过修习茶道,练习正坐,在生活中,我现在可以做到让自己说话的速度更慢一些,对人对事更耐心更包容 。
十年前,我取得了国家二级茶艺师和二级评茶师的资格证书,也开过一年多茶馆,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转让了,但是,在那时,我就发觉茶艺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我内心的需要了,在我看来,茶艺表演更多的是向外的,而茶道,让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向内的。
以往自己也喝茶,但是对茶,总有些漫不经心,就是一种中国的传统饮品嘛。学习煎茶道后,每当静坐下来,慢慢地煎一釜水,听水声汩汩,看茶叶在水中醒来、舒展、浮沉、重生……再捧起那一盏茶,沉沉的暖暖的,煎茶的过程,也是心灵醒来、舒展、重生的过程,每一次煎茶都让自己更贴近传统,更贴近内心。
煎茶道的修习,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耐心更从容,茶道的修习,茶人的修习,是一生的功课。
在马老师的课上,看到了很多的茶道器具,它们或精美或古朴,或大气或精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审美境界,现在普通的茶具店铺里,已经很难找到合眼缘的器物了。期待马老师可以为我们学人设计合适的器具。也想多走走多看看,多发现一些美的传统的茶道器具。
在中级班我们修习了唐代煎茶法,对马老师提到的宋代点茶法很感兴趣,也希望能继续跟着马老师修习点茶道。
修习茶道这么久,今日若有老友来访,当为她煮一釜泰山水,泡一盏泰山茶,秋日天凉,再加一点儿盐,再加几片姜,茶汤柔滑,暖手暖心,共看窗外枫叶正红!
煎茶道既是茶的烹饮方式,也是茶道的修习过程,在煎茶道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就能感受到它与自然之道一如的本质。
通过学佛的师兄推荐,我认识了泰安一支莲的周知一与孙慧群两位老师后,对他们办的课程比较认可,经过听马老师的一个公开课以后确认要学习中华煎茶道。平时见茶艺很多,没啥兴趣。早些年见识过家师演示禅茶,很殊胜,被摄受,所以普通茶艺或假茶道,吸引不了我。但马老师教授的东西不一样,感受得到马老师有修为,教授的东西是一生之精华,很少见,所以来学了。
通过对煎茶道一丝不苟的千百次训练,在心灵成长方面,收获了真正的自然与洒脱。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准备了全套煎茶道器具,时不时自己煎茶喝茶,玩得特别熟的,会邀请他们一起喝。
在煎茶道中,喝茶还是喝茶,生活还是生活。
煎茶道既是茶的烹饮方式,也是茶道的修习过程,在煎茶道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就能感受到它与自然之道一如的本质。
初步了解煎茶道后, 我最想要的是与唐宋时期一样器型与材质的煎茶器具,在普通的地方买不到这些东西,偶有一些零星的,可以拼配。
在学习了煎茶之后,我也对宋代的点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煎茶道特别重视茶道礼仪的训练,所以修习了煎茶后,在泡茶时更自信从容了。
如果有一天老友来访,恰是同频的老友,自然是一起正坐,相对无言,一起享受当下煎的一碗茶汤。
茶不仅仅只是一个饮品而已,它更是一种修行的法门,通过煎茶的学习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为简单纯净,让我们获得一颗纯净的心去看待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心中烦恼越来越少,喜悦越来越多!
在了解中华煎茶道前先是认识了马老师,跟马老师的结缘是两年前我在昆明学习香道,一位老师告诉我晚上有一位终南山过来的茶道老师做分享,因为特殊原因没有与马老师见面。可是这依旧没有剪断茶缘,昆明的老师把马老师的微信推送给我,开始微信了解了马老师的课程。通过学习煎茶道,对我的心灵有了更深层次的洗礼。马老师说:“修习茶道从正坐开始,从叠茶巾,从抹拭茶碗开始。”我很受启发,心灵的沉淀需要通过行为的标准化来提高到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刻活在当下,时刻警醒觉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而且当心灵安静下来,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加明晰和包容了!
现在,我养成了东西归纳清晰整齐的习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每个物件都如茶具般细心对待。洗碗的时候似乎也不像从前那样,而是用心仔细地洗和擦拭。另外,我也会给予自己独处的时间,为自己煎茶。
通过煎茶道的学习,对茶的态度最大的变化是:茶不仅仅只是一个饮品而已,它更是一种修行的法门,通过煎茶的学习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为简单纯净,让我们获得一颗纯净的心去看待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心中烦恼越来越少,喜悦越来越多!
茶本身是一种修习的法门,并且是与生活完全融合的,不论是用盖碗还是紫砂壶泡茶,更为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内在的质变,内在的清静与安详。煎茶道让我慢下来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动作,而是遇事不急躁,不慌张。处事不计较,不生气。给予身边的一切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初步了解煎茶道后,最想要的是最能贴近自然和原始滋味的茶器具。在普通的茶器店铺、茶馆或茶城中目前尚未有配备的茶器具,但是相信还是可以找到相对匹配的茶器具。但是更加希望在未来能够制作一系列适合煎茶道的器具就太好不过了!
对煎茶道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对宋代的点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让我对茶文化历史的渊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明白日本茶道与中华茶道的渊源,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复兴中国茶文化的信心!
如果今天老友来访,我最想为他烹制一碗用心的茶汤,里面注入的是我对茶的珍惜与爱,还有对大自然的敬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