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品服装行业调查范文

纺织品服装行业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2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纺织品服装行业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纺织品服装行业调查

篇1

一、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方面存在的竞争劣势,低端纺织品的生产及服装加工环节已经转移到亚洲国家以及与美国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整体来讲已经出现了萎缩。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纺织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约120万人下降至2007年的54.1万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其进口替代产品的增加,而在美国的贸易数据上又表现为美国某些品种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如表1所示,UP比例呈逐年提高趋势,而DMS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

美国国民强劲的购买力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使美国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其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20%。美国如此巨大的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年来成为许多以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因而也成为各国必争之地。

另据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并未全面衰落。因为它们只是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条转移到海外,而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条留给了美国公司自己,美国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的特种纱线、高档布料(如色织布、人造纤维印花布、斜纹布及贡缎等)、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美国纺织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法宝。据报道,一些美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与政府、工业研发与生产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来改善产品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奥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发队伍正在与杜邦的里士满厂和美利肯化学公司合作研究与设计一种全新、具有需求导向性的加固功能的轻型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防弹和防弹片保护。另外,美国的纺织品行业每年投入至少20亿美元以继续引入新的设备与技术,利用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美国纤维巨商杜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服装的新型工艺,利用玉米生产服装原料Sorona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手感更柔软,可进行多种染色,耐洗性强,还可防紫外线照射。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使用自产的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织入尼龙中,生产出具有卓越抗撕裂和耐磨性能的纺织品,这种抗撕裂纺织品具有优异的抗撕裂作用,靴鞋、滑雪服及运动装备制造业对这种纺织品产生极大兴趣,世界各地对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的纳米技术正在推动智能纺织品市场的成长,包括盔甲、飞机、汽车、体育用品以及电子器件等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美国的无纺布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的第一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美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还有可应用于土工合成材料、农业以及涂层或层压衬底的无纺布2007年-2009年预计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该市场市值人约为51亿美元。

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我们也注意到亚洲周边地区如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这导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美国政府、纺织服装相关的行业协会等都在积极努力着,寻求促进本土纺织服装行业再次飞跃的政策,包括启动贸易救济在内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的现状分析

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用严谨的数据来说明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现状:

1.美国市场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香港四大区域。从2005年起单个国家来看,美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而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占据第一的市场地位。后来随着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2000年10月1日《加勒比国家贸易伙伴法案》的签署,加勒比盆地国家(CBI)于1996年起至2002年(除2000年墨西哥排第一位外)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市场第一大供应国。但到2003中国又恢复了对美国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直到现在。到2008年,按数量计算,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40.2%上升至40.93%,而按金额计算,比例也从33.53%升至35.07%。

2.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构成中,以服装为主,纺织品较少,其中服装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开始越来越大,统计到2008年止,每年对美服装出口所占比重将近70%。而服装中以大众化的针织、梭织服装为主,缺少品牌:纺织品中以家用纺织品为主,面料、纱线和工业用纺织品较少。服装和家用装饰用纺织品大都是大众化或一般用品,无多大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维持低价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棉和各种化纤原料,而出口初加工织物,从生产链和利润的角度上说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对织物产品的后加工很少,属于低档织物,这种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就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的比例为70:20:10,与国际上各占三分之一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3.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物美价廉”

自2002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金额上升的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76美元/m2跌至2004年的1.25美元/m2,2005年之后受到人民币升值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价格逐渐回升。自2002年开始,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低于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单价水平,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呈“量增价跌”的状况,虽然受到美国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但却引起了美国国内制造商的反感。

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我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

生产的,而生产一件服装我国出口企业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80%-90%的利润被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获取。如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的价格为120美元,渠道分销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我国加工商仅得10%。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我国加工企业为争夺订单有时甚至报价为总价8%的低价。

4.中国与美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

中国入世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且中国在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中方面临美方频繁的贸易救济的阻碍:(1)美国发起的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在2003年11月宣布对原产中国的针织布、睡袍和纹胸实施特别保障措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政府发动了多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2005年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设限期至2008年底,共涉及21个类别产品,对协议外产品美方承诺克制使用242条款。(2)在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仍然受配额限制的情况下,美方于2006年6月23日,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并最终于2007年4月19日裁定中国出口美国聚酯短纤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聚酯短纤终裁征税3.47%~44.30%。(3)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7月18日立案,对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于2008年8月7日做出终裁,对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山东龙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作出分别征收反倾销税91.73%和反补贴税352.82%;而温州豪盛塑料有限公司等13家公司获64.28%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公司获91.73%的反倾销税和226.85%的反补贴税。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的原因

(一)美国方面的原因

1.关于对华贸易逆差。贸易具有收入分配效应,那些因贸易逆差而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就会形成对政府的政治压力,要求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限制。近几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但美方严重夸大逆差的程度也是事实。如:按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是70.7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却达87.44亿美元。又如2007、2008年中方统计分别为240.40亿美元和269.1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分别是323.23亿美元和326.79亿美元,双方统计的数据相差竟然分别达82.83亿美元和57.67亿美元。我国的统计方法是得到WTO认可的。中国香港是单独关税区,而美国却把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计算在中国的出口中,多加上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按照WTO的统计办法来做的。

美国纺织服装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准确点说应该是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我国改革开放之时,正值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续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本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

2.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争端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

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企业主将感到他们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虽然几乎所有50个州都有纺织服装的生产,但大约75%的纺织品生产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美国政府会权衡考虑满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尽管保护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比如,2003年11月,布什政府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实行保障措施,突出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面临国内利益集团和2004年大选的压力,为了寻求连任,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国外的不公平竞争以转移国内视线。

3.中国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担忧,美国一些利益集团认为,到2015年前后,中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和全局利益构成威胁。因此,美国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其中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就是美国掌控的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纺织品服装贸易涉及我国约2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由于就业门槛低,它解决了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不希望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然降低。如前所述,美国深知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可以通过此筹码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迫使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企图降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以达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减少对美国地位的威胁。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

1.盲目生产过剩、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恶性价格竞争。2001年加入WTO、2005年开始取消配额,这一切的利好消息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低门槛,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向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2002~2003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50%,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6%和23%,产能过剩问题达到白热化。2004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下滑,至2006年降低到5年来的新低,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仍比较平稳,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与销售收入增长率接近,产能过剩压力减缓。2007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74%,而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247%。由于受到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及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1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75%,增速较2007年全年水平(25.74%)变化。16.98%,而销售收入同比出现14.64%的增长,反应了价格有所反弹。

投资的大幅增加和内需的不足,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企业为抢占出口而恶性降价,不仅使我国企业自身丧失正常的利润,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绝对数量增长迅速,从2003年起一直处于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出现了滑坡,平均价格从2001年2.96美元/m2迅猛跌至2002年1.76美元/m2,2008年跌至1.59美元/m2,最低时2004年跌至1.25美元/m2。在这种量增价跌的外贸出口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利润还不到1%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纺织品出口;影响;作用;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稳步渐进”的升值趋势,截至2007年8月10日,人民币汇率已由当初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至1美元兑7.5845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6.929%。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人民币汇率还将进一步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将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是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率为50%~60%,由于下游谈判能力较弱,出口获利能力低,人民币升值对纺织行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纺织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同理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也非常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1.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 。其中因棉纺织、毛纺织为服装的上游,服装的出口受损向上游传递,棉纺织、毛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略高于3. 19 % 和2. 27 %; 而对于服装业来说,由于服装的出口受损向上游传递,其行业的受损程度略低于6.18 % 。相对而言在该行业中,化纤行业因原材料进口成本相对下降而出口比重较小,负面冲击不会很大,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的受损则较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后, 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周边国家。比如中国服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66~68美分/小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41美分/小时和39美分/小时。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水平为69美分/小时,而孟加拉国为25美分/小时,巴基斯坦为35美分/小时,从而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将将很难存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2.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将有大量纺织品出口企业由外销转为内销,这更加剧了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58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7%,增幅回落近9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速回落更加明显,下降47%。而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大约有4.5万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02万亿元,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毛利润目前仅为10%左右,其中65%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左右,而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累计升值7.4%,下半年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加上服装出口退税的调整,下半年将可能出现出口企业所能承受成本的临界点,届时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将因此被淘汰出局,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纺织业的结构调整

人民币升值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的成本,并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从而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少纺织品的出口数量。纺织企业要想保持国际市场上的销量而又有所利润,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外贸谈判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另外虽然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但同时也降低了利用境外先进技术的成本,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所需的设备约有60%需要进口,上市公司中先进企业的设备进口率高达90%以上,人民币升值以后设备的进口成本将下降,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纺织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升级,促使纺织企业向高精尖发展,逐渐抛弃高能耗的粗放经营,走上增加附加值、高效益的道路。

2.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

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仍然沿用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出口的纺织品无论在款式、规格和面料等方面都属于中低档产品,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大量低端产品的出口很容易授人以柄, 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它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报复。特别是2005年纺织品和服装配额的取消,加剧了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无序竞争,据统计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金额达到了39.68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47.42%,在欧盟对中国取消配额的41类产品中,有22类产品的出口数量增幅超过了50%,其中7类产品增幅超过了100%。与出口数量急剧飙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中出口产品价格跌幅超过50%的竟有23类之多,其中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三类纺织品的出口数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约12.5倍、15倍和3倍,相应的出口价格却下跌了20%-40%。“量增价跌”的巨大反差充分显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无序竞争。而人民币的升值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长期通过低价竞争来获得市场,这必然引发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欧盟和美国都针对中国的纺织品制定了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因此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应及早认清形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纺织品出口企业应重点开发装饰用及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属于高科技范畴,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因此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加速纺织产品的技术升级。另外纺织品出口企业应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对产品安全、社会责任和绿色环保的要求,积极开展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认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2.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东扩的推进,贸易转移日渐成为现实,美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口的此类产品却下降了13%。加之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特保措施的限制,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的约束,使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国有实力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国外投资设厂和联合办厂,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利用各种区域性优惠安排,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在利用原有的资源、品牌和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主动进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和销售终端,并与国外的生产商和零售商结成互补双赢关系,以合作求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巩固原有欧美高端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与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3.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培育纺织品出口的自有品牌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忽视自有品牌的建设,出口的纺织品大多属于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中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 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复样加工, 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提升纺织品自主品牌, 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扩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利用先进技术对纺织服装行业进行嫁接改造,促使其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必须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的创新,服装品牌的创立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应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五彩斑斓的西方文化,真正设计和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或代表企业品牌文化的高品质的产品。

4.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不借助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方法,比如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和调整合同的价格条款等;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第一财经日报》曾对100家典型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其中74%的出口企业采用自然避险方法,只有25%的出口企业选择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衍生产品中,企业应用最多的是远期结售汇,约占企业使用的各类衍生工具的70%,只有14%的出口企业运用货币掉期交易规避外汇风险。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增强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运用各类金融避险工具比如外汇远期买卖、外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向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从而拓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避险渠道,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56-58.

[2]许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32-35.

[3]谢吉丽.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6,9:45-47.

篇3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业的相互依存度高,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2004年我国对全球出口纺织品服装951亿美元,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6%,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与以往配额时代相比,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对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进行分析,并据此选择竞争战略。

1、优势分析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世界纺织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尤其在中低端市场,中国竞争力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1)中国的生产规模以及劳动力低成本生产优势简直无法抗拒。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纤维,中国的产量均居世界前位,化纤产量也很高。2)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几万件成衣的订单,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在产业集中很高的江浙一带,方圆50公里之内,就能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成本和产业配套优势,将构成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3)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历史悠久,政府积极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企业积累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行业经验,涌现了一大批勇于拼搏、积极探索的企业家。

2、劣势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劣势在于:1)主要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同时,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国外品牌意识的差异。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在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因素,而质量、潮流、创新以及品牌的声望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3)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落后。4)国内原材料供应、水电和环境等因素也将构成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长期增长的制约。5)长期以来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问题依然存在。6)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通晓国际市场经营能力而且熟悉国情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和设计大师。

3、外部威胁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三大外部威胁:1)世界主要纺织服装进口国的反倾销等法律手段和非贸易壁垒的运用,配额取消以后,国外进行反倾销时可以“任意选择替代国”,反倾销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对我国造成的危害更大。非贸易壁垒包括(1)“绿色壁垒”。其核心是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将有效的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2)SA8000认证。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其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基本权益。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劳动时间、健康与安全、工资、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管理体系等。以我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经营状况而言,这将构成很大的威胁;2)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关税优惠。区域内部贸易一般为零关税,如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加勒比海国家、越南、约旦签订自由贸易的国家实行零关税,而对我国服装进口关税是u.5%。欧盟对成员国也是如此。

3)其它纺织品出口大国的竞争。这将导致全球加工能力过剩,利润空间缩小,技术竞争激烈。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国家,这些国家具备较强的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能力,配额取消后,这些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促进本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拿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来讲,目前印度的纺织和制衣工业雇佣了3500万名员工,利润是其出口总利润的1/4,未来几年印度将逐步完成500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目标,在全球市场上同中国进行全面竞争。4)“特保”的启动。“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在后配额时代,“特保措施”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对我国纺织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近年来,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深陷“特保”阴霾之中。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先后对12类中国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程序。

5)国外服装企业正在加快收购我国服装生产企业或与其合作,试图加强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4、竞争战略选择

面对“后配额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配额取消所带来的机会和外部威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建立和维持全球纺织服装行业市场领导地位。

1、调整出口战略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尽快完成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要求有能力的企业把重心向高端产品转移。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2、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要及时跟踪国外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信息,制定对策,组织国内企业积极应诉。要求企业注意调整生产和出口政策,如建立主动限制机制,即限制对主销市场出口增长速度,达到定的百分比即暂停出口,避免遭受反倾销或受到“特保措施”惩罚。

3、加强对话协商机制

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积极组织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随时沟通,通过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同时政府或相关协会要引导制定更为完善的行业措施,包括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推介品牌、市场推广以及广告宣传方面作出有利的政策鼓励,同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等措施,鼓励中国企业逐步脱离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

4、调整营销战略

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有实力的企业要在国外多开品牌专卖店,建立中国品牌的营销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有条件的企业可向国外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篇4

01.德国大客户破产“拖累”大连纺企400万美元

6月10日,德国零售巨头ARCANDOR集团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的信息,该集团在中国目前共有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大连有超过10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被卷入了这场破产风暴之中,出口金额累计将超过400万美元,其中出口未收回金额最多的超过100万美元,最少的也有10万美元。据了解,受ARCANDOR集团破产波及的大连纺织出口企业中,有4家出口企业约170万美元左右的出口业务已经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获得80%以上的赔偿,剩余部分若追偿成功,有望全额追回。

ARCANDOR集团,成立于1881年,雇员人数超过5.4万人,2008财年集团合计销售额204.7亿欧元。正是由于该集团悠久历史和在服装行业的主导地位,中国的纺织出口企业都以能够拿到ARCANDOR集团下属的广利(OUELLE)和加斯达(KARSTADT)的订单为荣,并且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该集团提出的出运后120天付款的苛刻条件。

高端

02.十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联合社会责任报告

6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会上铜牛、大进、华孚、红豆、经纬、乔顿、海天、如意、报喜鸟、天圣等十家纺织服装企业面向全世界首次公开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均依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的要求编制,并经第三方机构独立验证。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三次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启动实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实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目标为:至2011年底,全行业建立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达500家,按照CSR―GATEs《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达100家。

政策

03.9月1日将有23个鞋类国家标准正多实施

我国运动服装行业产品的术语、安全、试验方法等项目的标准基本空白,迫切需要一部行业标准来规范运动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据悉,已经有23个鞋类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通过专家审查,并将于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包括《鞋类术语》、《鞋类帮面试验方法可绷帮性》等。此外,由泉州各品牌鞋企参与的《篮排球专业运动鞋》、《胶鞋、运动鞋外底不留痕试验方法》、《工矿靴》、《布面童胶鞋》和《胶鞋健康安全技术规范》等五项国家标准,也进人预审阶段。

04.福建省纤检所与国际检验机构牵手检测合作

从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6月16日,福建省纤检所与法国BV国际检验集团上海申美商品检测有限公司签署了检测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纺织品检测、技术提升、标准制定、培训、举办研讨会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这标志着福建省纤维检验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迈出了与国际检测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第一步。双方的合作将为福建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冲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协会

05.中产协编写行业发展战略报告

近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多方专家齐聚北京,为编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召开首次工作会议。为提升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层次,进一步具体落实规划要求,做大做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特委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对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重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方向,并在此工作会议中分为8组,重点从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概况、趋势和意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措施和建议,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洁净布,土工布、农业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纺织品,复合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膜,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工作以及原料和装备问题和发展方向、任务等方向作专题讨论。据悉,此研究报告还将作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指导意见》的参考内容。

06.中纺协将首次承办2009ITMF年会

6月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北京会见了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哈里特・那林一行,双方就2009年10月23―25日在上海举办的2009年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HF)年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磋商。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含会,成为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在该组织的唯一正式代表,正式参与ITHF的各项活动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纺织业对世界的开放程度。同年10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参加了在毛里求斯举办的2Da8 ITHF年会,并邀请全体会议代表参加2009年在上海举办的ITMF年会,据悉,这也是中国首次承办ITMF年会。2009ITHF年会的主题被定为“世界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业界代表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产经

07.中国纺织品在欧召回量增多

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4月,欧盟累计召回74项纺织服装产品,同比增幅为270%。其中,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为52项,同比增幅高达64.3%。欧盟召回的产品中,有17项为婴幼儿服装及制成品,其中12项产地为中国,占70.6%。召回原因以勒颈窒息危险为主的共14项,其中产地力中国的共12项,占中国全部被通报产品的92.3%。2009年4月,欧盟共宣布召回纺织服装产品19项,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7.5%。其中13项产地为中国,占全部召回纺织服装产品的68.4%。

相关部门建议,中国儿童服装生产企业,要严格按输入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高度重视欧美服装安全法规的内容,特别是输欧儿童服装上绳带和小部件的安全项目要求,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降低出口风险;对产品设计的安全性能要进行评估,尽量完善合同条款,降低产品不能出口或返工整理带来的经济损失;及时与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联系,合力突破技术难关。

08.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有回暖迹象

虽然在今年头4个月,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但3月份纺织品出口同比降幅收窄,服装出口呈正增长。4月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环比增长2.7%。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的最坏时期

已经过去,市场出现复苏回暖迹象。

美国纺织服装贸易办公室近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类别进口数量降幅在两位数,但是来自中国的针织布、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衫、化纤针织衫和内衣裤等产品,同比增长最高达两倍多,显示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强劲。

09.重庆将打造万州最大服装产业群

兰雁是全球最大的牛仔生产商,主要是以出口为主,包括为LEE和李维斯等牛仔品牌代工。金融危机后,兰雁近八成的出口订单受到波及,从而转向内需市场,将在重庆万州“特星工业园”中设立工厂。与此同时,福建道崎运动鞋厂、浙江温岭运动鞋厂、青岛制带厂等一批企业也确定落户,这将成为重庆万州最大的服装、鞋业集群。

与青岛双星彻底决裂、自立门户的运动鞋服连锁企业特星,其集团总部已正式藩户重庆万州,将牵头这些企业,建成“库区纺织产业园”、“库区鞋业产业园”,并携手一批东部沿海,以鞋服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抱团”投资三峡库区,打造集纺织、服装、制鞋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这也是重庆市最大的集服装、鞋业于一体的产业群。

调查

10.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前明未现好转

6月11日,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同比下降11.04%,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5.5%和-8.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5月当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23.06亿美元,较上个月减少1.87亿美元,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21.29亿美元,同比增速-14.75岩。其中,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6.28%,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1%,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

产经

11.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为毛织业鼓劲

6月19日,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第八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将于2009年11月1日~4日在广东东莞大朗举行。各主办、承办、协办和支持单位的相关领导及国内外相关新闻媒体等约100人参会。本次新闻会以“展示大朗毛织业崭新形象,提振中国毛织业发展信心”为主旨,广邀行业领导、业界专家、生产企业、行业媒体参加,切实深入分析了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毛织产业发展问题,并为一年一度的毛织商贸盛会加油鼓劲。

12.温州服装发展平台7月投入使用

6月16日,温州服装发展平台推进工作恳谈会在腾旭工业园举行,该平台将从中选择优秀中小企业入驻,引领全市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率先突围。温州服装发展平台由温州市服装商会和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目前,市经贸委已提请市政府将该平台列为公共服务平台示范点项目,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平台发展。温州服装发展平台虽然于7月中旬才投用,但签订意向协议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届时服务于温州服装发展平台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13.海南省筹建服装工业园

6月17日,从海南省服装行业发展大会上获悉,海南省正在筹建海南旅游休闲服装工业园,在现有以岛服为代表的服饰基础上,该工业园将着重发展旅游休闲品牌,加快服装加工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海南省服装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企业51家,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去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全省服装行业工业产值仍有14.22亿元,服装出口额达4800万美元。据透露,海南省还将建立具有海南服饰文化特色的服装展示中心和批发市场。

国际

14.耐克下半年订单减10亿美元

6月24日,耐克公布了2008/2009财年第四季度和整个财年的经营业绩报告。截至今年5月31日,耐克第四季度收入47亿美元,同比下降7%;扣除汇率因素,收入与上半年持平。整个2008/2009财年,耐克收入192亿美元,同比口各增3%,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4%。欧美市场的疲软从今年下半年的订单金额变化可以看出一丝端倪。按地区分布,今年下半年美国市场订单金额减少4%,欧州、中东和非洲市场则减少24%。耐克公司表示,2009年6月到11月,该公司主打的“耐克”运动鞋、服装产品订单金额只有78亿美元,同比减少12%,约减少10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订单金额也将同比减少5%。

科技

15.英国公司研发出均匀裸晒不留“痕”的神奇泳衣

英国斯塔福德郡Kiniki公司研发出了一系列由专利材料制成的泳衣泳裤,穿上这种泳衣泳裤,不用也一样可以晒出均匀的健康肤色。Kiniki推出的泳衣系列Tan Through,其专利布料上有数千个微孔,能让80%阳光穿过泳衣照射进肌肤。物料本身是透明的,一旦Tan Through泳衣表面特别印上动物斑纹和抽象图案,制造扰乱人类视力的假象,因此旁1人只会看到实色衣料。

奖评

篇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受巨大打击,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已日趋常态化。截至2011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涉及调查的出口商品金额达400亿~500亿元,其中,尤以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调查最为密集。据商务部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40起反倾销调查、30多项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起者主要为美国、欧盟、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儿童服装及用品的安全及检测是遭遇调查的重点。正确认识并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对我国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和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手段多样、隐蔽、复杂各国贸易保护的措施越来越复杂,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从传统的高关税、进口配额过渡到新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特别保护措施,到目前最新的劳工标准等,其保护手段层出不穷。由于贸易保护的方式、领域、服务流动均呈现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的趋势,且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变化,使得应对难度加大。

    2.范围扩大、区域化抬头随着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两国间相互的贸易保护措施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外高筑贸易保护壁垒,对内则对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差别待遇加深,其贸易保护程度也得到强化。

    3.政治目标逐渐渗透至经济活动中近年来,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将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体制中来,希望利用本国自身经济立法加强贸易保护,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常遭遇发达国家国别政策的差别待遇,以达到其对外政策的政治目的。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1.抑制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各国实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抑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各国对纺织品服装行业实行的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导致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下降,对纺织服装行业产生冲击,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根据世贸组织规定,2008年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国际纺织品市场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严苛的贸易保护措施,且频率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同样将纺织服装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等纺织服装生产国也加入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军中。

    2.抬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欧美是对纺织服装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要求最严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势必抬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成本。我国纺织品服装现阶段的出口优势多是基于低廉的生产成本上的价格优势。我国产品要想满足欧美各国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劳工标准方面,“社会责任标准”资格认证后,最低工资标准一项就足以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

    3.容易产生连带效应国际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具有连带效应。一方面,在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或制裁后,企业要适应新标准、改善新工艺,若制裁的时效过长,企业原本的客户将会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在丧失老客户后,企业要重新进入市场将会非常困难,且销售成本会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当一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大见成效后,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同时保护措施也将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极易陷入恶性循环。

    4.阻碍纺织服装行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海外市场而言,短期内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国内市场而言,一旦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贸易保护,“出口转内销”将成为大量出口企业的最终解决方案,大量的订单将与我国内销产品抢夺市场,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势必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纺织品服装价格下跌,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业良性发展。此外,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整体发展水平下降,将极大地降低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对我国利用外资造成不良影响。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1.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份额占总出口的60%左右,市场过于单一使我国企业常常遭遇贸易摩擦,尤其是欧美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情结极重的市场。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开拓印度、东盟、巴西等人口基数高、服装消费能力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庞大的内销市场也不容忽视,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速超过了纺织品出口需求的增速。因此出口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内销比例,做到内外销并举,逐步实现市场多元化。

    2.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成果,及时研究、学习借鉴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服装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培育、创立、扩大自主品牌服装出口是我国从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转变为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强国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创立自主品牌,提高商品档次,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并努力构建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全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国际形象。

    3.规范管理,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话语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信息收集工作,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做好咨询、培训、指导工作,加强对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制定并完善纺织品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加快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适时改变经营策略,整合内部资源,规范内部管理,加快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达国家感兴趣的问题与纺织服装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政策,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扩大内需;品牌战略

一、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现状

2009年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的关键一年,虽然整个行业的增长幅度较以往稍有减缓,但总的来说比起2008年还是有所回暖的。江苏服装行业的整体情况是“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基本协调;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亏损额有所上升;出口额增长平稳”,根据2008 年上半年统计,江苏规模以上服装企业2670 家,从业人员69.4 万人,资产961 亿元,2008 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现价产值同比增长12.3%,增速低于2007 年同期11 个百分点,1-9 月累计产销率98.2%, 同比微升0.1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8%,比2007 年同期增幅回落23.9 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上升63.1% ;服装出口受阻,增速放缓,1-9 月全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 个百分点。

二、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各种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

由于资本项目、外贸顺差大幅度增加的现状仍在持续,国家外汇储备仍在大幅增加,以及在全球汇率体系下加元,美元,澳元,升值的大方向将无可置疑。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年平均第一次掉到8.00以下,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7.00的大关,再到现在的6.826附近。人民币受国际影响在不断的升值,对于本身已经利润很微薄的纺织服装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据有关方面研究,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将降低二到六个百分点。若人民币升值五到十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十。特别像是对出口依存度很高服装行业,损失更大。拿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来说, 2009年服装出公司口额达到8200万美元,利润有靠近1200万美元,但若是人民币上升一个百分点,利润将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就靠近80万美金。对于江苏省整个服装行业来说损失就更为巨大。

(二)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

出口退税近期又成为了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相关企业的盈亏,甚至是存亡。其中服装行业受的影响又尤为巨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纺织服装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命运,大多企业即使不倒闭也只能勉强生存,为了缓解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2008年7月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百分之十一提高到十三,10月21日又联合下发申明,决定从11月1日起再次上调纺织出口的退税率到百分之十四。而在现在,经济形势渐渐走出低谷,走向复苏,服装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而这可能会带动服装纺织产业链的一系列改变。据了解,有很多公司实质上服装的买卖收益和支出基本出于平衡,利润的主要来源,甚至是所有来源都是来自于退税部分,退税率的降低必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下面就以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公司为例来证明一下退税对利润的影响问题。

本文将采用弹性系数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的影响。

1.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是出口退税率对利润率的弹性dr/r / de/e ,其中dr/r是相应引起利润的变化比率,de/e是出口退税的变化率。

出口退税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有如下几种情况: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与利润的变动幅度相等

当dr/r / de/e>1时 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幅度对利润的影响较大

当dr/r / de/e

2.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本文收集了2002年到2009年的相关数据,包括出口退税率和服装公司每年的利润,并对其进行了弹性分析,如表1所示

⑥数据来源: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03-09年工作总结

3.数据分析

从图表中看,服装出口退税率弹性基本为正值,即说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必然引起利润率的提高,但有时候出口退税的降低,服装公司整年的利润还是会提高。这其实与整体并不矛盾,虽然出口退税率降低,但是由于公司发展的比较迅速,业务量也在逐年增强,而老客户也愿意承担一部分由于出口退税而使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所以整体来说,年利润还是增长的。从数值来看,出口退税率弹性都在一以下,但是基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对利润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巨大,但还是十分可观的。再加上大形式出口退税率会进一步下调,所以企业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填补此块的利润损失。

(三)服装行业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

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服装的成本核价包括面料价格,辅料价格,工缴,商检报关,包装,运费等等。而占据大头当然是面辅料价格和工缴,而面辅料价格就是原材料的价格,工缴也就是工人工资。这两项的价格高低,决定了衣服的成本,也就基本决定了报价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的多少。

1.辅料价格上涨

2009年,矿石的价格幅都很大,所以金属辅料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至于面料,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由于基于棉花,纱的价格上涨,所以面料价格也一直高居不下。2009年10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价格为14022元/吨,比上月末上涨875元/吨,聚脂切片,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价格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950-1050元/吨。这些都使的面料的价格不断提高。与09年同期相比,苏纺服装公司所购进面料,桃皮绒涨了2元一米,斜纹纱卡涨了1.5元一米,基本每种面料的涨幅都超过了百分之十。

2.服装行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工厂的利润也就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成本的增加,原来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工人的需求。此外,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种枯燥体力活不能承受。特别在苏南地区,很多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只能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吸引人。从苏纺服装公司来看,基本上下属的两个工厂,铜锦制衣,同泰服饰,工人的平均工资涨幅也超过了百分之十。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人工资的提高,都进一步增加了服装成本。使得服装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和利润额都有很大的下降。同时由于成本的提高,很多外国的服装企业都在逐渐将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非洲等人力资源丰富,但是成本更低的国家。若还是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则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四)贸易和技术壁垒

贸易和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江苏省服装外贸的快速发展,各种规定,条款都将很多服装外贸公司阻挡在了订单之外。下面就介绍四种最常见的贸易技术壁垒。

1.过渡性保障措施(TSM)

目前江苏身省纺织业对国际的依赖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服装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加上出口产品的价格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我国服装行业的出口很容易被欧美等国家认为对其市场有巨大冲击力。为了保护其本国市场,会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2.技术贸易壁垒(TBT)

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有超过百分之七十受TBT的影响,每年损失超过20亿美元,而其中主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以下几种。

(1)有关的技术法规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包括服装有害物质残留量多少的界定,还有标签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2) 合格的评定程序对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主要包括ISO9000,ISO14000的权威性认证测试

(3) 服装出口受各个国家不同标准的影响

3.绿色贸易壁垒(GBT)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举个例子:生态标签的限定,包括纺织纤维标准,纺织加工化学标准,以及生态纺织品的认证。

(五)业务员经验的不足

在订单的处理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问题。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业务员却不能及时发现,再将要出货时,被查验出来,引发争端。

在面对以上种种不利的条件下,怎样在不利的经营环境中脱颖而出,走出现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困境,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和政府,其他企业合作应对贸易壁垒问题,必须在发展中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四、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应对策略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改进

1.加大,加快纺织服装的研发和企业改造力度。

江苏省纺织企业首先应该加大原材料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原材料的多元化,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等,在原材料供应环节实现多元化、环保化,高科技化。其次,对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核心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原有低档纺织产品的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国产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的原材料优势进行面料新品种,新外观的设计研发。加强印染和后续处理企业的改造,加强服装设备的改造,以提高服装的质量和层次。

2.加快核心产业的调整

推进结构的优化。拓大纺织产品的应用范围,加快发展医用、汽车用,军用等产业用的纺织品,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并致力于发展装饰用纺织品,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化纤纤维行业结构处于合理化,大力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纤维,使得自己能够更多的提供制作高档服装的面料。

3.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创建国际化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当今国际市场上,服装品牌的塑造已经成为提高服装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品牌的竞争是高级别的竞争,其竞争的意义在于隐藏在品牌内部的科技和文化。能否创造出拥有忠实追随者的国内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能否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培育出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创新、营销渠道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的企业,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

4.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并且加快产业整合,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程度。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差别化的产品特色。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相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形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高、中、低档纺织服装产品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策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并且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业务员,用业务员来带动公司业务量的上涨。

总之,推动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摆脱以高数量,低价格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适应现在服装行业的形势,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合理应对纺织服装业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1.针对TSM对策:

(1)普及TSM的相关知识,对目标市场的结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江苏省的纺织服装出口过程和形式进行跟踪调查,以调节出口节奏的缓急。

(2)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减轻TSM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对实施TSM的国家进行交涉。

2.针对TBT对策:

(1)建立TBT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充分利用《TBT协议》的相关条款

(3)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

(4)提高纺织行业的产业技术

3.针对GBT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绿色信息的采集

(2)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致力于发展生态纺织品

4.打破贸易壁垒的其他对策:

包括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出口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等等。

(三)扩大国内市场,加强内需

中国国内的需求本身就很大,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所要做的是建立,经营自己品牌,建立自己的国内销售网络。

四、结论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外形式对纺织服装业来说比较严峻。但是这也给了我们江苏省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契机,只要企业能够在巩固核心业务下,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和新的合作伙伴,稳步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积极配合政府,行业协会克服贸易壁垒,培养自己一批优秀的业务员,服装企业肯定可以在以后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统计es Ex2ports: 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 [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International, 2005,19 (1) : 57 - 71.

[2]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威.绿色壁垒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挑战[J].国际商务研究,2007.

[4]张燕文.国际绿色竞争力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J].中国纺织业,2005,(10).

[5]上海纺织科技编辑部.出口退税率回调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上海纺织科技, 2008, 36 (9) : 61.

[6]惠露露.出口退税若调高能带来多少利好[J].纺织商业周刊,2008,(28) : 34.

[7]俞文江.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改变浙江纺织企业的困境吗[J].开放导报,2008,139(4) : 93~ 95.

[8]谷永芬,吴倩,陈文宗.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篇7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国,纺织服装行业也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在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前两年,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配额限制的取消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面临众多困难,如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加剧、受到它国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措施限制等。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还面临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些新的挑战。本文将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如“开展跨国经营战略”等对策措施,以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纺织和服装业的发展涉及的社会劳动力超过1亿人,2006年纺织服装业占工业企业总增加值6%以上。2006年,纺织服装业销售总值2.45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实现利润88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出口总值1470亿美元,增长25%,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5.2%。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纺织服装行业呈现量增价跌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使得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几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市场混乱。未来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仍将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也将深入探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未来中欧、中美之间依然可能爆发大规模贸易摩擦

2007年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率先到期,中美纺织品协议也将于2009年年底到期,届时中国对欧盟与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必然增加,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中国与欧美之间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可能再次激化。

1.中欧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

首先,欧洲方面,中欧协议到期后,因受限而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会发生回流现象,从而导致对欧出口的增加。2006年欧盟对中国大陆部分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限制,采取“曲线出口”的战略,即先将产品出口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再转而出口到欧盟。如2006年前10个月中国对罗马尼亚出口40.5亿美元,增幅达到800%,对土耳其出口增长更是达到1394.5%,这其中很大部分产品将最终流向欧盟。中欧协议到期后,这些因受限而进行转口贸易的产品将重新由中国出口到欧盟,导致对欧出口数量的激增。

其次,中欧协议到期后,跨国服装公司可能会把因设限而转向东南亚国家的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如国际知名企业阿迪达斯公司与耐克公司。这两家公司在东南亚与中国均设有分厂,一旦中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它们便可以把生产任务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分厂。从欧盟2006年进口来源国进口数量变化情况看,2006年中国受限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对欧盟出口数量明显增加,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受跨国公司的订单转移影响。一旦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势必将增加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数量的增加。

再次,欧盟理事会为了平衡内部各国利益,极有可能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盟成员国中英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均为老牌纺织大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廉价纺织服装产品会影响到其国内的就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欧盟东扩中的不少新成员国也是以纺织服装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内部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因此,欧盟理事会很可能对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采取限制措施。

2.中美协议到期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新的限制进口措施

首先,美国方面,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以后,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占美国进口份额的26.89%,远高于2004年的19.84%。因此,中美之间签订协议,对中国21类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从受限产品实际贸易情况来看,2006年对美出口协议类别产品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有3类产品的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协议暂时压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能力,但并没有削弱国内受限产品的生产能力,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以后,受限产品极有可能重现2005年对美出口激增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的出口管理措施,届时中美双方依然可能爆发贸易摩擦。

其次,美国频繁运用特保机制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2005年,中国有10类纺织品服装共计43.32亿美元遭到美国的特保措施,大约占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1/4。2008年12月31日以242段为依据实施的特保措施将到期,届时美国有可能通过新的国内立法,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6条下的特定产品保障机制对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以方便2009年以后继续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新挑战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的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所能够对国际商品、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而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指一国以上述理由为借口,刻意采取的限制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措施。从国际经济法,特别是WTO法律规则来看,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与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受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聊协定)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规制的对象,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自身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及执行上的强制性,并且其立法内容也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技术性,法律适用也是灵活多变的。

目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技术壁垒形式包括产品认证制度、产品包装标签制度等(如表1)。

中国纺织企业面对目前的这些技术壁垒时屡屡受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对世贸组织的(TBT协定》进行深入理解,并且在遭遇到聊壁垒时的应诉性不高。其次,国内有关纺织业的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检验设备相对落后,这种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中国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国内纺织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工作,对于整个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而从目前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几个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并且这类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掌握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同样,它们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设限最多,也最严重。科技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等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高价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产品甚至是退出现有的国际市场。目前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日益增强,而中国纺织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被逐渐削弱,大多数企业的出口成本相对增高,整体投入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使得中国纺织品对以上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减缓,市场份额变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直到2016年,在进口方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可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由此可见,“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会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面对反倾销措施时的软肋。其实自1995年以来,中国是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也是受到最终制裁最多的国家。国外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但总体附加值不高,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国内巨大的生产能力导致了出口产品产量大但价格低的局面。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进口国担心中国产品对本国纺织行业造成冲击,才会对中国提起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调查,并且这一状况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由于中国承诺的242段项下的纺织品特保措施将与2008年12月31日到期,届时进口国可能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限制的重点由特保措施转移到反倾销措施上。

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以防止贸易摩擦

积极的出口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还可以提高本国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对纺织品、彩电、汽车等产品采取一系列自愿出口限制,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对外贸易摩擦,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本国产业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使得国家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由于出口配额管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中国宜采取出口配额管理措施以抑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过度增长。2005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协议以后,中国对输美21类和输欧10类产品进行配额管理,有效地抑制了产品过快的出口增长速度,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而且出口管理只针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并不影响受限产品对第三国的出口。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出口配额管理部门主要涉及海关与外贸管理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低,比较灵活。自主配额管理虽然可能部分加大企业成本,但却是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能力,走品牌经营道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必须改变目前出口产品数量大但价格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局面。中国纺织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国内大多数产品为贴牌定牌产品,自有品牌占有率小于10%,整个销售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拿走35%的利润被品牌所有者拿走,55%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拿走,中国工厂只能拿5%一10%的利润,但中国的企业却成为了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必须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1.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建境外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设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2.建立自有品牌。应逐步提升产品档次,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形成国际化的营销体系。

(三)加强行业协会作用,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规避和应对各种保护措施。要加强行业协会的独立性,特别要加强其在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以维持公平有效的市场秩序,规范出口经营秩序,杜绝恶性竞争中国企业面对的反倾销与特保,大部分是由于本国企业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所引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和服务职能,通过龙头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其次,要加强企业法律意识,积极应对进口国提出的纺织品反倾销、“特保”案件。现实中,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放弃了应诉的权利和机会,只是默默的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应诉基金以解决资金问题。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解决:1.出口企业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成;2.保险公司设应诉贸易壁垒险。此外,还应认真研究进口国纺织品贸易政策,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扩大中国纺织品出口。

再次,要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中国纺织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去对抗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要求”,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国际标准,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立法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强企业对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各种生态纺织品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的重视程度。总之,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工作,才是中国纺织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最后,应完善目前的各种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决策机制,主动应对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密切跟踪中国的几个主要纺织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市场动态,了解国外企业、政府的政策取向,建立一整套可以广泛共享的预警机制,及时预警信息,避免企业的盲目出口。要对量大、价廉但质不优的出口敏感产品及时预警,主动管理。

(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战略

篇8

对中国而言,这样一个自由贸易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纺织品(注:此处纺织品包含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两大类)作为中国出口最为强劲的产品之一,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一个更为畅通的贸易大环境将有助于中国纺织业进出口结构、产品结构的改善,使整个产业能更为健康地运行。

在过去的一年,虽然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人民币升值、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出口退税下调、他国贸易限制措施不断等重重压力,但整体出口形势依旧保持稳定增长,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纺织业的强大韧性。

数据

在分析2006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形势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情况。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来,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出口额不断攀升,短短数年间便从2003年790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439.7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同时,纺织品出口这几年总体增长平稳,4年来的出口曲线高度相似,表明我国的纺织业出口有着强大的内在惯性,这种惯性不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冲击,如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从图2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出口增长在各个月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虽然不同月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同一月份的增速在不同年份基本相同。这也反映出纺织品出口稳定的特性。

综合图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纺织品出口的季节性非常明显。2月份通常是出口最低谷时期,从3月份到8月份,出口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保持强劲增长,而8月份以后则逐渐从高位回落,10月份以后保持平稳运行。

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16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9.2%。其中,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见图3);进口18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全年实现顺差12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是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70.9%。

2006年,我国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对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出1212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同比基数大、订单转移、转口贸易兴盛,以及受配额价格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进入7月份后。随着订单回流、配额价格趋稳等因素的带动,单月出口增量逐步放大,速度也明显加快,年底时对欧盟单月的出口增幅已经超过上年同期。

2006年,纺织纱线等产品出口487.9亿美元,增长18.6%,增速落后于服装。(见图4)纺织品中的纱线与成品的出口增幅都超过20%,分别为26.4%和20.5%。纺织制成品中的无纺织物和工业用纺织品仍是增长最快的商品,增幅分别达到28%和21.5%,家用纺织品出口增长15.4%。

服装出口951.8亿美元,增长28.8%,较2005年1220%的增幅提高了8.8个百分点。(见图5)其中,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除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2/3,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

另外,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仍是主要形式,加工贸易也占据较大比例。出口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以及其他形式企业基本平分秋色,各占据了1/3左右的份额。

分析

对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而言,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强大的出口能力得到尽情地释放。但中美、中欧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给出口带来了非常不稳定的局势,使中国的出口商和欧美的进口商错过了下一阶段订单签订的最佳时期。于是,2006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美情况很不理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中美、中欧协议的签署,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2006年下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纺织品服装出口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出口企业受到政策面利好的鼓舞,开始恢复对配额地区的正常贸易。企业普遍反映,稳定、可预见的贸易环境增强了客户信心,促使订单回流。因此,尽管2006年以来历经汇率上浮、退税率下调等宏观政策调整,但纺织品出口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仍取得了良眭的发展。由此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尽管2006年我们在开拓欧美之外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不非的成绩,但由于欧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消费国,因此欧美依然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二是稳定的贸易环境将是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保障。

同时,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国内经济政策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产业层面助推贸易发展,为纺织品服装出口跃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造了历史新高,连续4年保持高位增K,且增幅超过2004年和2005年。全年月均出口额达到120亿美元,超过百亿美元。全年除2月份外,各月的出口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高点出现在3月份和11月份,增幅分别达到34%和31%。

然而,具体到企业而言,外部、内部的变化其实已经对企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受贸易环境影响、配额限制、购买成本和管理方式限制,许多纺织企业面对国际订单,忧虑重重;在国内,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因素的不断制约,加之其它一些因素,也给以贴牌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进入2006年以来,受输欧美纺织品配额限制、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汇率上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被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所困扰。目前已经有很多订单滑落到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06年1-10月,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纺织行业净利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

预测

国家发改委最新的《纺织行业趋势预测报告》表示,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将面临四大不利因素的制约: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进一步减弱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价格优

势;下调出口退税率带来的影响将在今年有所显现;欧美设限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贸易环境,客观上给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机遇;纺织行业仍将面临国内棉花短缺、化纤原料长期依赖进口、印染用水量过大、能源供应不平衡以及劳动力供应不足等资源、环境因素的约束。发改委预计,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今年出口增幅将大约为15%。而2006年的出口增幅为25%。相比之下,商务部的看法比较乐观。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4月初表示,我国纺织品贸易目前已进入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期,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正常,在国际经贸大背景下,将继续保持每年20%至30%的增速。

随着2007、2008年底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相继到期,欧美将不会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由于投资、订单和生产等都有预先性,如果相关政策届时不能明朗,则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明年下半年对美)贸易很可能会因企业等待观望、推迟出货等受到影响。显然,2007年及此后的欧美的贸易环境是业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展望中欧、中美协议到期后的出口形势,如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出口激增、价格暴跌的“2005现象”很可能重演,贸易环境将比2005年更加动荡不安:一方面,2006年虽然我对欧、美出口保持平稳,但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墨西哥等一些欧美周边国家的出口增幅却异常加大。由于欧美设限,大量中国纺织品服装输往其周边国家,而一旦协议终止后,这部分贸易势必将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欧美企图在07/08年后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保护手段对我纺织品实施限制的意图明显。这些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目前,日益增多、花样翻新的贸易壁垒是阻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大障碍。反倾销仍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需要面对的严厉的贸易壁垒。如2006年底,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告,开始对我国出口的化纤布发起反吸收调查,而此时距欧盟对我国化纤布做出反倾销终裁仅一年多。反吸收调查是反倾销的“后置”行为,其后果可能导致对我国化纤布在目前的反倾销税的基础上再加征新的高额惩罚性反吸收关税。

此外,多方面因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给行业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多种因素使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目前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左右,部分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行业利润率下降,不仅将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还将损伤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将对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篇9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0

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贸易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使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美欧等国近期频繁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际上实行4o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制度被彻底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了一体化,这将给全球纺织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摆脱配额体制的长期困扰后,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未来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后配额时代.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格局

取消配额使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迎来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新时期,这将刺激世界纺织品服装产能的全面释放。促进全球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主要进口国与出口国以及主要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呈现新格局。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印度等具备突出成本优势的国家可能成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赢家,其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而一些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受益者如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会受到较大冲击。一份题为(2005年后的赢家和输家》的报告对“后配额时代”28个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估。该报告选取了生产成本、间接节约成本以及开发和宏观成本三个指标,将每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情况分为四个组:①A组:当然的赢家,其成本、物流和经验优势使其处于有利地位。②B组:服装行业规模很大,如果能使间接成本降低,即可获得更大的成功。③c组:具有一定宏观优势,如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市场,享受贸易优惠政策等。④D组:当然的输家,无法适应“后配额时代”的市场变化。其中,每个组又分为3个等级。如“”对应着A组中受益最大、最有前途的国家,“D”则代表D组中最没有前途的国家(见表1)。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晶服装贸易受到的影响

(一)配额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原有配额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使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取消配额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节省了过去为获取配额的花费,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竞争力。2005年,这些因素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148.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9%,实现贸易顺差128.O1亿美元;对设限国家出口为57.42亿美元,同比增长74.57%,占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的39%;对非设限国家出口为9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6%,占整体出口的61%。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出口到美国、欧盟、土耳其、加拿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1 2月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值为25肼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81.26%,超过香港、日本成为纺织服装出口第—位。

(二)配额取消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

纺织品服装属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年进口增幅仅为5%。取消配额后,因进口国新增有限,加之全球纺织品生产已相对过剩,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抢占他国市场。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或者地理优势,以及与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之间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展开价格和数量竞争。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不少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超过40%。美国纺织品组织根据我国海关数据得出,我国棉制针织衬衫出口价由去年的3.12美元降至1.71美元,降幅达45%。2005年3月上甸召开的第14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成交情况也凸现这一现象。交易会共成交255918万美元,较上届交易会增长25.43%,但纺织品服装的成交单价却较上届交易会下降一成甚至更多。出现这种“量增价跌”现象除了由于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配额,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所致。

(三)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临许多贸易壁垒

1.针对我国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凡是WTO成员都可以在2008年l2月31日以前,有根据地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有效期长达1年的进口限制措施。除此以外,WTO成员国还可以对任何产品(包括纺织品和服装)在市场受到扰乱的情况下采取有产品特定性的特殊保障措施,直到2013年l2月(此种情况必须向WTO保障措施委员会通报并与中国达成协议)。自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以来,中国同美、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一直磨擦不断。2005年4月4日,美国根据1季度初步进口统计数据宣布对我国刚刚解除配额限制的3种纺织品自主启动“特保”调查,2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受理美国纺织业界组织4月6日提出的对中国7种商品实施“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另一主要出口地——欧盟,于2005年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的普惠制待遇,征收的关税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4月6日又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4月25目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针织衬衫、毛衫、裤子等9种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措施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正常秩序,欧盟即可以启动临时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2.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由于具有形式合法、能够有效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视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最佳方法而频频采用。在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后,如果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服装进口增加,进口国将越来越经常地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起反倾销诉讼。特别是美国、欧盟等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正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使得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进口设限国可以随意选取“替代国价格”核定我国产品的正常成本,这将使我国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2004年6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主要指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2005年3月,欧盟公布了初裁结果,涉案企业将被加征20%一85.3%的倾销税,这一结果意味着我国的涉案产品将很难再次进入欧盟市场。除欧盟外,印度、土耳其、秘鲁、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过反倾销调查。

3.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配额取消后,为阻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构筑起形式多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某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和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名,设置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壁垒,如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Eco--labe1)和环保纺织品标准(Oeko--Texstandardl0o)等。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如美国已开始强制推广的sA8ooO标准认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与服装产品的出口。

三、后配额时代,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

(一)以质取胜,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质量是纺织品服装贸易在配额取消后进一步发展的充分必要保障,所以要狠抓纺织品服装出口质量。同时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人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培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知名品牌,使我国逐步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二)建立纺织品服装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成为进口国实施贸易技术性壁垒、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对此,行业组织应该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的有关反倾销法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的研究,建立纺织服装重点品类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前景,做出快速反应。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督和行业自律,严禁削价出口、恶性竞争,以减少反倾销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干扰。

(三)接轨国际标准

国内现行纺织标准体系以原材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而发达国家纺织品标准都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并且国内现行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且与之不接轨,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迅速建立与国外接轨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并积极推行IS014000环保标准和国际市场上最具权威的生态纺织品标准Oekw-Texstatrdard100等的认证工作。

篇11

【关键词】ARIMA模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预测

纺织服装产品是我国传统出口大宗商品,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发展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12年2549.21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14.6%提升至2010年的32.7%。

传统的预测方法比较简单,适合于某种特定趋势特征变化的经济现象的预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不仅受如经济周期、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及汇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传统的预测方法很难预测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本文从另外一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一时间序列,可以根据过去的数据资料找出其变化规律,并依此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一、ARIMA模型建模思想

ARIMA模型全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

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记为ARIMA),是1970年Box-Jenkins提出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就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其基本模型包括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及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模型ARI

MA。ARIMA(p,d,q)模型被广泛用于各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是一种比较精确的短期预测方法。

1.自回归AR(p)模型

p阶自回归模型,满足以下方程:

ut=c+Φ1ut-1+Φ2ut-2+…Φ2ut-p+εt

式中c为常数,φi是自回归模型系数,i=1……p;p为自回归模型阶数;εt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白噪声序列。

2.移动平均模型MA(q)

Q阶的移动平均模型,满足以下方程:

ut=μ+εt+θ1εt-1+…+θqεt-q

式中参数μ为常数;参数θi为q阶移动平均系数,i=1,2…q;εt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白噪声序列。

3.ARMA(p,q)模型

ut=c+Φ1ut-1+Φ2ut-2+…Φput-p+εt+θ1εt-2+…+θqεt-q

显然ARMA(p,q)模型是AR(p)模型与MA(q)模型的结合,其中Φ2…,Φp为回归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θ1,…,θq为移动平均系数,当p=0时,ARMA(0,q)=MA(q),当q=0时,

ARMA(p,0)=AR(p)。

4.ARIMA(p,d,q)模型

对于序列yt,若能经过d次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即,yt~I

(d),则:wt=dyt=(1-B)dyt

wt为平稳序列,即wt~I(0),于是可建立ARIMA(p,q)模型:wt=c+Φ1wt-1+…+Φqwt-p+εt+θ1εt-1+…+θqεt-qwt

经d阶差分后的ARIMA(p,q)模型称为ARIMA(p,d,q)模型,其中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q为移动均数的阶数,εt为一个白噪声过程。

5.ARIMA模型的建模步骤

(1)序列的平稳化处理和检验。首先采用ADF(Augmented Dic-ey-Fuller test)方法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如果通过检验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这时就需要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差分变换使其满足平稳性条件。差分次数为ARMIA(p,d,q)中的阶数d。(2)差分后平稳性序列拟合,如通过自相关系数(AFC)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来确定ARMIA(p,q)模型的阶数p和q,同时根据AIC准则或SC准则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模型参数。(3)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估计模型的未知参数,并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及合理性。(4)模型诊断分析,检验模型的实际值和拟合值的残差序列是否为一个白燥序列。

二、ARIMA模型的应用

1.数据的来源和描述。从《中国纺织品服装调查报告》各卷统计出1985年至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见表1,从表中粗略的可以看出Xt具有长期上升趋势,非水平平稳。本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序列取对数形式记为LnXt。

表1 1985~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统计表(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图1 折线图 图2 二阶差分折线图

2.序列的平稳性处理。由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存在非平稳时间序列,利用Eviews3.1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单根检验(ADF检验),ADF统计量值为0.301626(表2)均大于三种不同水平的临界值,可知其序列的不平稳。然后对其进行一阶差分运算,一阶差分序列仍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LnXt。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进行二阶差分,记为2LnXt,图2表明经二阶差分后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逐渐趋近于零,序列平稳性较好。单根检验结果说明非平稳序列经二阶差分后在

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表2 序列单根检验

表3 序列的二阶差分单根检验

3.模型识别。通过对序列二阶差分单根检验,序列处于平稳状态,我们可以确定ARIMA(p,d,q)模型中的d应取为2,为了确定模型中的参数p和q,作出序列的直至滞后12阶的自相关(ACP)图和偏自相关(PACP)图,如图3。由图3中可以可以看出,序列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都是拖尾的,因此可以建立ARIMA模型,经反复计算,最终取p=2,q=2,AIC和SC值达最小值,建立如下ARIMA(2,2,2)模型。

图3 二阶差分系数相关关系数图

对模型的Q统计量进行白燥音检验见图4,ACF和PACF值都落在置信区间内,白噪音的概率很大,故选取模型能较好的用于预测。

图4 ARIMA(2,2,2)模型的残差图和Q检验

4.模型预测。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得到ARIMA(2,2,2)模型:2lnXt=-42.14082-1.2676622lnXt-1+εt-0.903489εt-2

由2lnXt=lnXt-2lnXt-1+lnXt-2

可以得到lnXt的预测公式为:lnXt=2lnXt-1-lnXt-2-42.14082

-1.2676622lnXt-1+εt-0.903489εt-2

因此可以得到序列Xt的预测公式为:

Xt=e2lnXL-1-lnXL-2-42.14082-1.2676622lnXL-1+tL-0.902489tL-2

根据Xt的预测公式用ARIMA(2,2,2)模型对2010~201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4。

表4

三、结语

(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经济周期、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环境、汇率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各变量在时间变化上的规律性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2)通过对我国1985~201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了模型ARIMA(2,2,2)进行预测,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比较小,预测效果比较好,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预测误差就会越来越大,但总的来说,其预测精度还是比较高的,本文所建立的ARIMA(2,2,2)模型,可用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作短期预测,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制定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田俊芳,黄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策略分析[J].国际商贸探索,

2009,(9):157~158

[2]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力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12

关键词: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篇13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OEM;OBM

一、引 言

纺织品和服装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是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争夺经济利益的最敏感商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长期替国际品牌服装完成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OEM),换取极其低廉的加工费,因此,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却在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频繁对我国纺织服装OEM产品的出口进行贸易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业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纺织企业要想在以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竞争优势,向OBM模式转型,培育和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纺织服装企业取胜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OEM模式的现状分析,提出由OEM向OBM转型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纺织业在新的环境下能更好的发展指明了出路。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OEM的现状分析

1.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的纺织品服装业OEM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廉。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1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吐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据统计,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024元,国有及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0000元,仅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0%。

2.集聚效应优势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同处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配套协作,通过空间上集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而使整体获得绩效。以浙江省为例,绍兴、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产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杭州的女装,余杭的家纺业等早已名扬全国。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进行的调查:中国现在共有50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推算,中国服装产业有近77%的产能集中在产业聚集地内,在主纺织产业集群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相比的。

3.自主品牌劣势

由于长期依靠低价格优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了数量增良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品牌的影响力小,公众认知度比较差。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了1/3还要多,多数产品以印牌和贴牌为主。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实际国际依存度(纺织品服装出口/纺织品服装生产)高达40%左右。在对北京不同来源地品牌男装的整体市场覆盖率的调查中,被调查的17家商场,共有男装品牌236个,其中,国外品牌数量173个,整体市场覆盖率为73%国内品牌数为63个,整体市场覆盖率仅为27%。国内品牌的整体市场覆盖率不及国外品牌的1/2。

4.低价竞争劣势

由于纺织业进入门槛较低,加入WTO以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很快,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加剧了行业的过度竞争。从表2.2可看出,国内纺织品服装企业仍主要局限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中低端市场的趋同定位引起了价格竞争。从2006年到2009年3月,中国无配额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8%(见表3)。对于中国纺织业这样产能巨大、利润微薄的产业来说,价格战就是在自相残杀。

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纺织品服装OEM企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技术创新和设计开发能力比较弱。2009年,我们纺织服装业OEM对整个的研发投入占我们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0.2%,相比,化纤行业略高,为0.47%,服装行业仅有0.16%,比重非常低,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中国纺织服装业由OEM向OBM转型必要性

1.行业趋势

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时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备受瞩目,但是假如战略方面没有从商品调整到品牌,这一显著的经济增长就很难维持,未来属于品牌,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以品牌作为竞争行为的服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销售额占了全球的50%。这表明当代经济竞争的行为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

2.行业特征

纺织品是感性消费品,包涵着一利一文化价值,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单一产品的款式、花样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失去原有的消费市场。因此,品牌化战略的必要性对纺织品这种特殊商品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国的纺织企业要把目标放在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层面,而品牌正是消费者感觉的核心。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以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竞争优势,向OBM模式转型,培育和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纺织服装企业取胜的关键所在。

四、中国纺织服装业由OEM向OBM转型途径

1.准确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品牌定位必须要求科学准确,要注重表现品牌的某种独特个性,借此提高品牌的价值,展示品牌的形象。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进入全球服装市场韩国服装品牌有41种,其中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有70%。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产品细分,有针对性地面向某些消费群体,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服装,从而获得成功。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称为STP,具体是: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具体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丰富品牌内涵:

品牌是有内涵且具有纵深度的,见图2。品牌内涵决定着品牌的经营,支撑着品牌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日、韩的纺织品服装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坚持着独特的与民族传统相融合的风格,从最初的面料研发就有别于西方,在设计上又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牛一直坚持使用本国的面料,也许他说的“发掘出和服背后潜在的精神”值得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认真回味,跟从式、追随式的发展也许永远走不出“打工经济”的怪圈。

五、结 论

我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以OEM模式为最主要的贸易模式,具有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等。但随着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从产品竞争逐步转变为品牌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从事的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个以这决定了其应逐步向拥有品牌竞争力的OBM模式转变。本文基于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其中准确品牌定位,丰富品牌内涌是最主要的两个策略,有效地促进中国纺织中小企业树立自主品牌,巩固并拓宽品牌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9-155

[2]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力分析――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5):17-23

[4]林锐,OEM企业成功之路,商业研究,2008,(7):41-42

篇14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 贸易壁垒 行业协会 自主品牌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成长最好、增长最快、发展最完善的产业。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诸如国际贸易环境适应度不高及出口企业自身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步伐。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1.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91%。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年10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2004年6月欧盟24家纺织类企业对原产于我国的35类涤纶布实施反倾销调查,涉及企业1000多家,总金额达5.8亿美元;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欧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品产品倍受青睐,由于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同时配额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据业内人士预计,我国输往欧盟市场的大部分类别的纺织品配额价格将呈上涨趋势。配额价格吞噬了纺织企业的部分利润。随着中欧纺织品协议在2007年的到期,输往欧盟的纺织品配额价格总体来看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年中期间将更为明显。

二、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三、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1.纺织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渠道,挖掘信息资源,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进行相关指导,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3)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方向。

(6)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走创新之路。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2)推行“品牌战略”。中国纺织业就必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出口。在2007年华交会上,宁波市许多企业打出了自主品牌;爱伊美的成交订单中,有近20%属于自主品牌出口。“广博”在美国、中东、欧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品牌,并从日本韩国引进了专业设计师,在2007年华交会上推出了三大类新产品56款新设计,“广博”牌相册颇受东南亚客户的欢迎。

(3)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例如,要注重“生态产品”的生产,并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及国际认证,开发潜在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4)推行贸易方式多元化。现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比较多,我们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例如在一些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从靠出口产品发展到以出口产品、投资设厂和技术输出并存的多元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的原材料及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还可以打造全球供应链,增强品牌战略同时还可以避开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郭燕:纺织服装走出去战略[J].科学决策,2002.(11)

[2]严春瑜: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国外贸战略的转变[J].法制与经济,2006.2

[3]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