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6 10:2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康复护理的目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关键词: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关键词】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34-02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 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 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 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 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 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 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 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 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 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 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 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 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 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 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 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 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 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 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 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 Thompson HJ,Weir S,Rivara FP,et aL.Utilization and costs of health care after ger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 Linden MA,McClure J.The causal attribu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brain injury[J].Nursing Research,2012,61(1):58.
[17]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 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 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内科;分析研究
脑卒中是老年脑血管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多、病程较长且恢复缓慢[1],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疾病诊断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初发,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8)岁。15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61.2±6.0)岁。14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5个月。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疾病的情况,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
1.2.2并发症的护理 脑卒中患者恢复较慢,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首先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注意观察患者导尿管是否通畅,每日导尿量和尿液的颜色。要注意抬高下肢,适当运动,可以是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勤翻身,预防压疮等[2-3]。
1.2.3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我科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按摩患肢3次/d,30min/次,积极进行日常训练,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
1.3疗效评定 分别于护理的第1个月和第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5]。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质量控制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程1~3度;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护理,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使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护理手段配合治疗的同时,早期积极的给予康复训练,尽快实施治疗方案,缩短病程[4-5],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护理,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并发症的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护理、导尿管护理、肢体护理、防止深静脉血栓、防止压疮等。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6]。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英姿,王岚.康复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5:38-39.
[2]杨翠丽.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
[3]孙雪娥,张玉娟,解斐.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4377-4378.
[4]李秀梅.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1(08).
通讯作者:李红霞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行之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护理教育方式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早期康复知识的需求依次为:心理社会经济支持、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98.81%的患者希望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2.86%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指导。结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远期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调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例,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发病率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1],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2],严重了影响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针对知识需求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010年共收治脑卒中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为96例,女7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71.5岁。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2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30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T确诊,符合我国脑血管诊断标准[3],同时也符合以下条件:(1)脑梗死发病1~21 d,脑出血后10~21 d,GSC>8分,生命体征平稳48 h,年龄42~78岁,有肢体功能障碍。(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患,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第二部分为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需求。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2)对疾病的相关认识,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预防保健知识等。(3)对早期康复护理的知识需求,如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等。(4)心理社会支持,如心理支持、经济支持。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具体方法:选用具有年资5年以上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统一培训,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根据早期、整体、综合康复的治疗原则,应用感觉、运动的训练,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以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方法为出发点,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平均于病后4天开始,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4周,1次/d,每次3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效果评价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肢体功能评定采取MAS评分[4],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见表1。
2.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对策需求情况见表2。
表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 n(%)
表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策需求 n(%)
2.3 由表1显示 100%的患者强烈需求疾病知识,82.14%~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指导、出院指导自理能力、肢体活动、目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心理支持,96.45%的患者强烈需求经济支持。从表2得出结论,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及康复护理的处方,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后的咨询。
3 护理对策
3.1 评估患者知识需求,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 对病残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恰当评估。根据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心理状况、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估病情,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为目标,有计划、目的、系统、科学的制定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鼓励和发挥患者的自律性、主动性,激发其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转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治疗,使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2 因人施教,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康复知识 资料中显示,住院期间的天数、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预防保健知识接受的差异。因此,针对文化层次低、家住农村的患者应采取集体讲座、康复训练示范,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转归及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针对文化层次中等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可采取文字教育(宣传栏、功能锻炼的处方、手册)及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向医院授课。
3.3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健康宣教 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综合的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了解患者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积极与专科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治疗期间针对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制订计划,掌握康复护理的原则。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98.81%的患者最受欢迎,最有效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依次为护患一对一讲解示范和早期康复护理的处方,其次病友的经验介绍、出院咨询科普宣传手册、电话回访、定期返院复查的告之,这一结论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先锋和最具影响力。因此必须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住院期间集体讲座脑卒中疾病的发展机制,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最佳时间的选择、一对一讲解并示范康复护理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Bobath,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Brunnstrom及Rood、运动学习再学习疗法、作业、语言和音乐治疗相结合的贯穿治疗。出院时根据评价结果与患者共同制定回归家庭后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出院后会采取发放科普宣传的手册、定期返院复查,电话的回访以及信函等方式关注患者的康复锻炼。
3.5 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大,多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在此基础上,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这些并发病若不能及时处理,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患者日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表1显示有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宣传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之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掌握的技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3.6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应普及脑卒中预防保健宣传教育知识,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及时发现卒中危险因素。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及早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去专科门诊随访。学习脑卒中的征象和急救知识。
3.7 重视心理社会支持因素,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信心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5],脑卒中心理社会应激使患者产生的病态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会使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6],杨杰华等[7]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恢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ADL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ADL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8]。
通过本文旨综述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了接患者所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与家属的配合增强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9.
[2] 胡永善.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
[3]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7.
[5] 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0,14(4):171.
[6] 李飞,古德祥,杨淑珍,等.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脑血流量的关系,中华理疗杂志,1998,,21(3):150-151.
[7] 杨杰华,冼晓琪,张盘德,等.焦虑-抑郁症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8):189-191.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康复护理计划单 Harris评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术后的康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 [1]。有学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2]。以往我们采用健康教育、术后指导的方法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存在患者容易忘记、主动性不强、护士因为工作忙减少程序等缺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将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应用于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收效显著,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80例,男 44 例,女36 例,年龄44 79岁,平均6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36例,其他病损10例;骨水泥固定44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住院时间最短 16天,最长30 天。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10 42分,平均32.8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无严重脑血管意外、肿瘤、精神异常等不能配合锻炼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说明锻炼目的及意义,同意者列入本范围。资料收集、计划、评估及实施人员均接受正规培训。将80例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术前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前练习床上排便,交待注意事项,心理健康指导;术后当日保持患肢外展20° 25°中立位,指导患者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锻炼;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三点支撑引体抬臀锻炼、卧床期间有效的咳嗽及扩胸运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康复护理计划单给予有计划地康复锻炼。①计划实施之前给予心理康复以增强信心,对每个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意义、对术后功能恢复有何影响等,使其积极配合。②在患者乐意接受的情况下将每个锻炼的动作、方法示范给患者,并将每个动作绘制成图谱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患者掌握要领。③将计划单的锻炼内容教给患者或家属,以提醒患者复习,防止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差忘记锻炼方法,并说明锻炼的开始时间、次数、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等。康复护理计划单内容见表1。表1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计划单
**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 60°练习坐位,每日3 5次,每次20 30 min,以减少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扶拐行走时,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行走时间。
1.2.3 效果评定 观察对比2组并发症及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并发症的观察从术后至复查。采用Harris评价标准[3]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和步态占47分,疼痛占44分,关节活动占5分,关节无畸形占4分,共100分;90 100分为优,80 89分为良,70 79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出院6个月后来院复查,由专业人员进行效果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及发生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疗效 2组患者按照Harris标准进行髋关节的功能评分,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6个月后疗效比较
3 讨 论
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术后不进行积极的康复,将产生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关节僵硬、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感染等,造成新的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及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日常生活的协调性,尽早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功能,同时也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在护理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的、系统的、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就目前我国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康复条件来看,专业治疗人员严重不足,有专门的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康复锻炼的单位不多。护士参与康复锻炼是有效解决骨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任务重,往往仅限于手术前后指导及健康教育,很少能有时间一对一地参与患者康复,患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指导,目标不明确,锻炼的次数、力度、时间不到位,容易忘记,不能坚持,达不到目的。
Orem认为个人应对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护理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个人自护能力提高后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自我满足感就高;其原则是不要强迫患者接受附加的东西,而是满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能力和决策,努力提高其行为能力,在患者不能提供自理需要时,护士确定患者的活动并参与患者的活动[4]。康复护理计划单的应用正是以自理模式的康复护理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了自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示范给患者,使其掌握方法、技巧,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真正达到了康复目的。计划单的内容是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并教给患者或家属,因为患者每天有计划任务和目标,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所以观察组所有患者基本上都能按计划执行;护士因为要按照计划单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其责任心增强,真正达到了参与的效果和目的,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参与模式。
目前,临床上年轻护士多,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太少,为了患者术后康复,培养护理人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38-3239.
[2] Long WT, Dorr LD, Healy B, et al. Functional recovery of noncemen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288(4):73-77.
关键词:康复护理;角度;骨科护理;探讨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复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处理,是一种协助医生治疗,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与预防护理、临床护理、保健护理一起,构成了全面护理。有一点需注意,康复护理并不应该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而应该在患者进入医院,护理诊治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在内容上,康复护理更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其不止关注对患者本身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提供全面的、综合性质的服务,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1]。
1 骨科护士应更新护理观念
护理是预防,保健,临床,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康复。当结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疗,其肢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护理工作尚未结束的标志。身为骨科护士,要把康复的观念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基本技术当做护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复护理不仅是康复医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临床护士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时间段上,临床的骨科护士较之于康复护士,处于一个更有利、有效的阶段。
2 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3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4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4.1进行岗前培训 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结。
4.2加强在职教育 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4.3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5 应加强骨科护士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
由于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偏低,而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从而提高本科室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并协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年轻护士成长的动力,是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在具体实施管理活动中,还应围绕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制定可行措施,让护士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家庭康复护理等。
结果:经康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偏瘫患者肢体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早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6岁。病变性质为出血16例,梗死24例。左侧瘫痪18例,右侧2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病变性质为出血14例,梗死26例。左侧瘫痪21例,右侧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瘫痪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早期康复护理时机。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1.2.2 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 ~60%。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1.2.3 肢体功能锻炼。
(1)保持良好的。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各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变换一次;鼓励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患侧卧位:侧卧位是较提倡的一种,该可以伸张患侧躯体,减轻痉挛,使瘫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功能康复,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肢。此宜尽量使肩甲处于上旋、前伸位,肩前屈、前伸,肘伸直,手掌面朝上,拇指分开。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另外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健侧卧位:将一大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甲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掌面朝床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半俯卧位:间或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2)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3)患肢被动运动。患者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
(4)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3 疗效评价。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分为: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度。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度。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有效组。无效+恶化为无效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3 讨论
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使其向着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是患者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康复治疗护理可加速自主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谢,通过学习获得强化,再学习获得强化的相互交替,最终达到永久性固定,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的心理因素,本组护理中强调心理康复护理和自我护理,把心理护理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使患者正确领会康复治疗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结果常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无论是损伤早期还是后期,功能恢复训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 康复护理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 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6-01
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相关研究报告[1]指出针对脑卒中严重致偏瘫性疾患,进行及时、积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复期行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58.5±4.3)岁。患者经颅脑CT及MRI诊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随机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及自我锻炼简单指导。
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复指导。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特点,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偏瘫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消极、沮丧等心理障碍,导致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心理康复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并安排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1.2.2 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将患者的康复阶段共划分为3个阶段,即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和恢复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形成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体系。
(1)脑水肿期护理。该康复期一方面,加强患者肢体功能位摆放的康复护理。如将软枕或毛巾垫于患者胛骨下,手臂离开体侧约35度角,伸直肘关节,张开五指,手心朝上;将软枕垫于患者脚底,弯曲踝关节;将软枕垫于患者腿窝,完全膝关节;曲起双腿,脚跟尽量向臀部靠近,达到提起髋关节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卧床训练。指导患者做上肢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运动及腕、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的内外旋运动及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稳定期护理。一是手臂带动患肢运动。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十指,带动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内收运动。二是翻身、桥式运动。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屈曲双膝,帮助患者将双膝扶住,指导患者将臀部缓慢抬起。三是起坐运动。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用前臂将身体支撑,双腿向床缘移动,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做起坐运动。
(3)恢复期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肌力增加,恢复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下运动。如床椅转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恢复情况好者可以进行跑“8”字训练,以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增强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待患者肢体功能得以基本康复后,鼓励并指导患者主动开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动,如吃饭、入厕、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3]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ugl-Meyer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护理前,2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后偏瘫的恢复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骨科 护理 患者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4-01
1 骨科护理的职责定位
护理学是由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病人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意味着护理工作还没有结束。康复的观念和基本技术应该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康复不仅仅是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的事,也应该是每个临床护士的事。临床护士的工作处在一个最有利、有效的康复阶段。帮助患者维持健侧肢体的功能、协助患者患侧肢体的康复训练、防范进一步残障的形成、预防并发症等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患者亟需的,又是骨科护士可以做到的。因此,每一名骨科护士即是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也是专科康复护理人员,肩负着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重任。
2 当前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2.1 骨科护士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介入越早越好。骨科康复不是等患者相关功能发生障碍或有心理负担之后才进行,而应是在患者进入病房时就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正如有学者所说的“虽然所有康复并不一定接触到骨科,但所有骨科问题与康复有关”[1]。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康复必须从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时间、经济和精力的耗费越少。但目前我国康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强调的是连续性的照顾,在这种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担当起早期康复工作的也只有临床护理人员。护士24小时在患者身边,可以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多局限于术前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排便、有效咳嗽咳痰、术后的改变、使用助步器等,而关于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心理护理方面很少开展。骨科康复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肌力、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而对这些问题的康复护理评估以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骨科创伤或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功能,使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而目前骨科临床护理中,护士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护理上,很少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以至于延误了病人早期康复的好时机。因此,要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增加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开展,把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作为整体护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确实把康复护理落到实处。
2.3 骨科护士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早期康复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骨科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效果。康复护理总论知识是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护士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全方面的康复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2]。骨科临床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以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是护士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骨科护士只有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创伤与疾病的致残率。因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缺乏的现状,认识到提高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2.4 建立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医院及病房分别建立质量控制委员会与质量控制小组,该病房的质量控制小组由以下一些成员组成:骨科医师是组长,组员有康复医师、高年资治疗师的代表、护士长等。每周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医疗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病人住院时及出院时的反馈意见、住院天数等。会后由组长整理成文,向院一级质量控制委员会汇报。院质量控制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各科室递交的质量控制小组的各种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重大医疗质量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
2.5 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员要充分重视骨科早期康复的开展,医院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骨科护士进行康复知识积累,开展更加有效的教育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使骨科护士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知识和技能。可以将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列为考评骨科护士的重要指标,引导护士重视康复护理。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士建立培养计划,详细制订护士在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对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将成绩纳入护士绩效考评中。
2.6 建立骨科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护理部应帮助每位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护士成长的动力,使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提高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职称评定向临床一线倾斜。对护理岗位实行聘任制,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可高聘;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出血;肢体功能
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上的诊疗技术尽管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致残率还是很高,在这种临床疗效也不显著,情况下,进行康复护理,将脑出血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1]。现就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做以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的9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实验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是常规治疗,均经CT、核磁共振等确诊为脑出血。实验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4~74岁;对照组那28例,女20例,年龄52~78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只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康复治疗,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对肢体功能进行目的性的锻炼,同时对疾病的本身要做以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家庭成员做好配合工作。
1.3康复评定及资料整理分析 患者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评价,均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评价,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出血患者的患病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对患肢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十分必要。许多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肢体障碍、认知障碍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3]。因此,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促进感觉和肢体的恢复,调节体内各生理系统的功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患者从内心克服沮丧和悲观的心理,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康复护理只有10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4]。
脑出血这种疾病常常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缺失,对于肢体功能缺失的治疗就是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本组讨论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脑出血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并使患者较好的配合康复训练,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同时做好康复护理,有针对性的对于脑出血的病患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孟琳,杜子萍,李燕.早期健康教育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03):227-228.
[2]项群利,包利琴.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2,(13):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