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内外部风险范文

财务内外部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内外部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内外部风险

篇1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控制 内部控制 外部控制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任何企业都无法获取支撑自身成长壮大的所有信息,这决定了企业财务活动必然存在不确定性、业务活动结果也随之产生随机性,收益与损失乃至破产与企业发展如影随形。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尚未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经营管理范畴内,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中还不断出现一些较为优质的企业崩塌的现象,此种频发事件不仅受到传统体制、经营战略的影响,还与其自身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存在极大联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外部控制工作,已然成为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工合作、岗位职责、内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比如加强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或者强化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管理等,则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从内部组织结构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控制两个方面实施。

(一) 企业针对内部组织结构展开的控制活动

现代企业制度下,诸多明确分工又互相联系的部门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组织,只有巧妙整合各个部门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也才能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出最佳的综合效益。根据系统论,系统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则企业必须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遇到的各个组织结构问题进行揭示和改革,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一个科学性、合理化、优质化的内部组织结构,应做到机构设置精简高效、职能分工合理明确,此种组织结构下,员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发挥,整个企业又能保持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一个毫无效率的不良的内部组织结构,具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职责不清、职能重叠、职权滥用、人浮于事等各种缺陷,员工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势必有责无权、消极怠工,最终对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并引发各种财务风险。

(二) 企业针对风险管理人员展开的控制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以人为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风险管理人员的控制,风险管理者自身素质越高,越能驾驭风云变幻的市场,则企业越少遭受财务风险的负面影响,否则,企业极易陷入被动局面乃至遇到人为性放大或制造风险的事情。理论上讲,敏感分析法、概率统计分析法、财务杠杆分析法等此类度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方法,对企业解决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均能有效解决,但方法关键在于人的利用,企业经营者及风险管理人员凭借职业判断、业务水平、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将对财务风险作出估计和防范,及时发现、估计潜在性财务风险。

由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问题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均有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也受到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挑战。风险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提高警惕,以现代化的风险、市场、信息等财务理念,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实现两个转变,即事后被动反映转变为全过程主动管理、从属财政转变为回归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的财务管理理论,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后续教育、日常培训等活动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将自己打造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风险管理人员还应明确自己职责,主要有研究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准则、组织实施逾期资金催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各种处理方案等,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新途径和方法的同时,提升抗风险的心理能力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针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可能性影响,企业应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出现变化的过程及其发生财务损失的程度等。根据外部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从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两个层次展开探析。

(一)企业针对总体环境不确定性采取的控制措施

企业对总体环境不确定性的控制,主要针对企业总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实行的控制措施,其中总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即对不同产业的经营均产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自然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因素。

把握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此种因素大多与企业经营所在地的政治权力主体的变化有关,比如战争、政局改变等不确定性变化均使企业陷入实际的或潜在的机会和威胁,则企业应随时掌握国家政及政局信息,对国家政治环境变化方向做出判断,实时做足准备,降低政治环境突变产生的风险程度。控制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经济环境指的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要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及收益受到任何经济要素不确定性变化的影响,企业应深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此类要素,以有效控制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控制社会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此种不确定性主要是和国家政策或企业经营实务无法统一的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心态等造成的社会部确定性;此种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在不同群体、利益集团之间产生较大差距甚至出现背离时,将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性,并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则企业应随时关注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心态的变化,再根据此种变化引导企业朝向积极方向发展。

此外,还应积极应对科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自然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科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其主要指的是企业所处环境中科技要素的总和,比如国家科技力量、科技水平、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等科技要素;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深入人心,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企业只有在对科学技术变化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更深入地了解科技发展方向,也才能使企业紧跟时展步伐,时刻走在行业前列。对于自然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指典型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或不可预期的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此种不确定性自然现象发生后,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之类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企业收益则明显受损,积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降低损失,做足事前准备以及事后弥补的工作。

(二) 企业针对产业环境不确定性采取的控制措施

产业要素市场不确定、产业产品市场不确定、产业竞争不确定,这是企业所面临产业环境不确定性的三大方面,若要控制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施以相关措施。

产业要素市场的不确定主要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购买的投入要素引发的不确定性,比如技术、资金、人才等市场不确定性;当要素供应数量有限时,市场竞购便可能致使市场结构和产品供给价格产生变化,当出现高集中度要素卖方垄断时,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则对企业产生较大威胁,则企业须首先对产业要素市场做好调查分析,才具备降低产业要素市场变化引发财务风险影响的可能性。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企业所属产业产出品的需求发生的非预期变化,比如市场中替代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或口味的改变、有效互补商品的缺乏、政府对进口政策管制措施的更改等,这一系列变化均可能对市场需求造成较大影响,企业需加强自身对产品的市场调查,实时调整市场策略,尽可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产业竞争的不确定性即现实的或潜在的进入竞争者市场的竞争策略改变导致产业市场竞争环境不确定性,或者产业中工艺变革、其他厂商技术、科技创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挑战等导致的不确定性,均会对产业市场竞争内容发生影响;增强对产业竞争及竞争者的认识,企业才能根据市场随时调整竞争策略,以适应市场及竞争的变化,寻求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或者联合行业中其他企业,使行业壁垒太高,则有效控制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数量。

参考文献:

[1] 邱启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2] 李君.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财务预警信息系统[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篇2

摘要:随着现代财务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战略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商业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由于企业转型过程中本身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战略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紧接着提出了企业转型中存在的财务战略管理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希望能为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转型;过程;财务战略

一、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企业要想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率,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最根本途径是有效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发展、转型中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具体包括财务融资战略、财务投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和财务风险控制战略四大部分。

(一)财务融资战略

要想保障企业转型战略的制定以及有效执行,就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正是有力的财务融资战略给予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务融资战略能够规划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融资方案、融资时间等,并且可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二)财务投资战略

企业转型战略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财务投资战略,它是指企业在评估内外环境影响的情况下,结合企业整体转型战略中制定的投资规划和部署, 确定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合理使用流动资金,规划资金长短期使用计划,发挥财务战略中资金效益。

(三)利润分配战略

企业转型过程中能否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利益关系、股东与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转型,所以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利润分配战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加快转型步伐,提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转型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财务风险控制战略

企业转型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风险的发生,我们不能够彻底将风险除掉,但是我们可以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发生,这就离不开对企业转型起到重要作用的财务风险控制战略。它能够通过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程监控财务风险等措施将企业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及资金运营风险等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战略管理重要意义及主要问题分析

(一)企业转型过程中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意义

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经济数据来支持决策,而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企业转型决策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财务战略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处于转型中的企业的资本实现有效均衡流动,也能大大地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还能够促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转型企业不确定性因素多,财务风险程度高

企业转型的核心就是财务战略管理,但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随着战略的推进,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这就相应地给企业转型战略带来许多风险,所以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风险程度就会越来越高。

(三)财务预算体系不合理,与企业转型战略不吻合

财务预算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转型战略的实施,但在国内许多企业中,财务预算体系是不健全的,具有严重的局限性、滞后性,预算的刚性和柔性把握不恰当,这会导致财务预算的任意调整,从而降低财务预算的约束效力,所以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企业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

三、转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措施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企业转型风险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要不断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有效降低企业转型的风险,将企业转型中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完善企业财务信息报告制度,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严格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服务于财务战略的制定;第二,在融资时必须严格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保证在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且资金不会出现紧张状况;第三,对企业投资项目必须严格审核,项目必须符合企业总体转型战略,并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企业转型的风险降到最低,让企业能够成功转型。

(二)完善企业预算控制体系,规范企业转型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其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完善财务预算控制体系,有效进行企业转型过程中财务战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综合财务风险和企业转型战略,编制各种合理的财务预算。当然,财务预算的编制需要在对转型前企业销售收入、成本支出、现金流量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预算损益表,然后编制财务预算,同时还需要将财务预算细化,明确到部门甚至个人,明确权利分配和责任分工。

(三)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促进企业顺利转型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转型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合理的财务战略来促进企业顺利转型,否则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转型的阻碍因素。制定财务战略管理时,在资金和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制定扩张型转型战略,就必须使用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转型企业使用稳健型财务管理战略,稳健的以内部资源优化促进企业缓慢转型,而在恶劣的内外环境情况下必须使用紧缩型财务管理战略。

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快速扩大企业资产规模为目的财务战略,部分转型企业是在抓住外部环境中有利市场机遇或者内部变化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通过项目投资使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此时就必须使用扩张型财务管理战略,相应的会出现大量的融资需求。

稳健型财务管理战略:部分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以财务指标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实施一种内部调整或者缓慢转型的财务战略,通过内部稳步调整而导致外部缓慢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达到财务绩效稳定增长。

紧缩型财务管理战略:部分转型企业在面对严重恶化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或者内部危机情况下,不得不实现转型而达到与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转型,其最终目的是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

参考文献:

[1]从财务管理视角浅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转型政策建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6).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助推企业转型发展.新经济,2013(17).

篇3

[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51-51免费-网-欢迎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51-51免费-网-欢迎您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51-51免费-网-欢迎您

2006年2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件。51-51免费-网-欢迎您

篇4

1.创新财务风险实用管控手段,实现财务风险分层分类管理首先构建风险管理模型、探索风险导向型稽核模式,然后对财务风险实行分层、分类和集中管理,较重大风险隐患企业总部集中管理,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进行及时有效管控;日常理财活动风险通过创新和丰富稽核手段、将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日常风险巡查高效融合,达到防控关口前移目标,自下而上、层层抓落实,不但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基层单位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和风险防范意识。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实现检查风险及时闭环管理随时将内外部检查、专项治理、日常风险巡查等发现的问题提交跟踪整改信息平台,在线监控问题整改工作。建立人机共管机制,使每一个问题始终处于在线监控状态,实现问题跟踪管理精细化,达到“三不放过”目标,即大小问题均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问题反弹未问责不放过。

二、构建多层防控体系、实施财务风险全过程闭环管理主要做法

(一)做好事前控制

以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建立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为基础,做好事前控制。1.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对风险实施计划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公司系统全员参与。报告全面总结上一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研判当年风险管理总体形式,收集辨识风险信息,实施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关键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措施和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分步实施,全程管控,责任到部门、到岗位,施行问责制,使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实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控制较重大财务风险制定《重大财务事项报告管理办法》明确重大报告事项的内容、报告程序和责任,并在报告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对所属单位进行约谈,传递了财务管理责任,形成了财务风险的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有效地管控了较重大财务风险。

(二)强化事中控制

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扩大稽核覆盖面,建立日巡查月报告制度,施行问责制,将财务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实时防范日常理财活动存在的风险,强化事中控制。1.大力加强常态化在线稽核从在线稽核规则中选择实用性强且能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差错或账务处理遗漏的稽核规则,在财务软件系统中配置作为定期稽核任务,每月结账前系统自动运行对所属单位当月数据进行在线稽核,所属单位对稽核发现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时将问题解决在当月,不留遗患。省公司对各单位定期稽核工作加强监督和考核,并吸取各方建议,使常态化在线稽核项目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扩大稽核覆盖面,使在线稽核单位由公司所属电业局扩大到所属各单位,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均为100%。2.建立落实日巡查月报告制度制定财务稽核日巡查月报告工作制度,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代管农电企业和公司拥有控制权的其他单位,将日常财务稽核制度化;稽核内容涵盖经济业务全部,列示风险巡查提纲,重要风险控制点158个;当日发生的经济业务,当日稽核,当日发现问题,当日整改;按月形成日常稽核报告,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在报告上签字,若以后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单位主管财务领导承担连带责任;稽核报告作为会计档案管理,归为会计报告类档案,按期转入档案馆,保存三年。

(三)重视事后控制

开展专项财务稽核,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创建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完善管控要素,形成财务风险管控长效机制。1.组织开展专项财务稽核以强化财务管理和确保“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资产安全为目的,省公司开展了财务管理、资产移交等项目专项稽核。财务管理专项稽核内容为八类,涵盖了预算、电价、资金、会计基础工作等,财务部全员参加,保证了稽核质量和效果。聘请社会中介结构,开展资产移交稽核,对“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合并单位、撤销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盘点资产,建立移交清册,确保按时移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2.创建检查问题整改平台在财务管控系统中开发检查问题整改信息平台,全过程跟踪管理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收集2005年以来各种内外部检查问题,实施在线监控管理,及时跟踪和落实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但实现了检查风险闭环管理,而且为丰富财务风险案例库、运用稽核成果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检查问题整改跟踪信息平台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收集功能:随时将内外部各种检查、专项治理、月度风险巡查等发现问题以EXCEL表格方式直接导入数据库,进行归集分类和编码,动态维护问题数据库。(2)查询功能:省公司和各单位可以通过系统、离线或在线根据不同纬度(例如:检查部门、责任单位、问题<风险>类别、发生时间、整改计划、整改措施、整改状态等)查询问题状态;按月生成整改进度表。(3)管理功能:问题责任单位可以通过系统,输入风险应对措施、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间表;反馈整改完成情况及结果、上传整改证明文档,省公司稽核财税处及时在线审核各单位提交整改证明文档,在线确认整改完成状态,关闭整改彻底问题。(4)一键生成年度整改情况表:年终决算一键实时自动生成问题整改工作情况表,真正做到不重不漏、整改信息准确可靠,进一步提高年度决算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实施效果

(一)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012年,财务风险管理以实用化为首要目标,更加贴近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管理体系日臻成熟,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基层单位开展财务风险梳理评估和月度风险巡查,提高了财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和依法治企的自觉性,并通过执行日常风险巡查程序和落实检查整改措施等,从财务环节向业务部门传导,多管齐下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在公司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稽核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培养了高素质财务稽核队伍

通过扎实推进常态化在线稽核与月度风险巡查机制,在线稽核覆盖率达到100%,当年稽核任务完成率、发现问题整改率完成100%。以在线稽核和单位开展日巡查为主,以省公司安排专项稽核方式来督导各单位巡查质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各单位通过实战训练,提高了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熟练掌握了在线稽核功能应用,扎实开展了日常财务稽核,深刻领会了稽核工作规范要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稽核队伍。

(三)财务稽核成果强化运用,健全了长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公司以“重在整改规范、重在完善规章制度、重在构建长效管控体系”为目标强化稽核检查成果运用。定期对历年检查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比较、分类分层梳理、深度剖析成因、分析变化趋势,并针对重大和共性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形成专项报告向各级领导汇报,并逐步将财务稽核中提出的有效措施和管理建议转化为规章制度,健全了长效监管体系。

(四)现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创建了常态化整改工作平台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会;规范化;有效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随着金融市场的大门被打开,银行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有许多可控以及不可控的原因导致银行财务风险,总体说来,财务活动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混乱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大因素,而人们对财务环境的敏感性以及感知的滞后性都加剧了财务风险对银行财务管理造成的风险。

一、造成财务会计面临金融风险的原因

1.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处于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之中,企业财务面临着诸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风险与威胁。由于外部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及其难以预料性,企业很难透过管理或者银行财务的分析来很好的察觉甚至提前感知这些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大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难度。例如几次大的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作为开放性的商业市场和环境也多少遭受损失,给银行财务带来坏账以及现金流的风险等。

2.内部环境影响分析

(1)会计权限不明

一些企业内部会计岗位职责制定形式化严重,虽然有较为全面而具体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然而职责交叉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银行会计权限部门,不利于商业银行动态的掌握各财会管理过程的状态以及信息,使得银行不能很好的满足对商业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具体要求,从而给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造成风险。

(2)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由于受我国高等教育专业限制的影响,其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紧跟时展的趋势和形式,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当强的专业素养,其业务素质与能力也有待提高。就其本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来看,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要求。在实际的银行财务操作过程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由于不能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尚不具备能够预测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而风险意识的缺乏,更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3)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内部财务的监控对于保障银行财务安全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对现金的管理不严格,漏洞频出导致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活,引起资金的闲置或者紧缺,不能很好地为银行财务现金体系提供便利。还有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只有建立起严密而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管系统的高效率运行。然而中国现有大部分银行财务机制中并没有太多相应的监控系统,导致商业银行内部财务制度松垮,不能真正起到对财务管理的监控制度,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与预测。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对外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敏感度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本行业国内外金融动态,具体分析,有对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敏感度和感知度。企业应立足于市场,建立应对风险的各项措施,懂得规避和转化。同时提高银行财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以及应对工作。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对不断变化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从而建立和不断完善本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以期能够降低企业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

2.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应该能够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来应对各种可能的财务风险问题。应针对银行的各具体财务实施项目进行分析,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具体到部门,科学的选择适当地方式以及决策来促进科学化。保持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畅通筹资渠道。

3.加强管理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必须加强银行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增强其守法意识,其次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上的能力,增强其防范风险意识,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银行规避以及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危害程度。只有依靠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规避风险,使银行能够在复杂的内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下持续发展。

“金融大鳄”索罗斯有句名言:“没有风险就不能称之为事业,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给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只有抓好银行财务的各个管理环节,使得财务管理过程更加平稳有序的运行,才可以对外界风险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准确的规避,从而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世震.加强会计内控管理的思考[J].合作金融,2003.

篇6

    一、引言

    审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是甄别经济信息、保障经济活动按照既定规划与要求正常执行的必要手段。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基于会计信息基础上的事后“查证”功能,而是逐渐从控制导向型审计转向了风险管理型审计,即围绕经济运行主体的既定目标,从检查、评估风险到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描述审计职责时就曾提出:审计师应该“在不损害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促进公司防范风险和进行公司治理”。本文借鉴财务预警分析原理,结合审计所应承担的查错纠弊、警示预险的功能,探讨审计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构建审计预警框架,为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防患于未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二、审计预警系统构成要素

    预警系统,是指能够快捷、准确地分析经济问题或经济风险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及时把握潜在危机出现的前兆,迅即发出警示通告及缓解或消除危机相关建议的一套完整的措施或评价模式体系。其主要功能在于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与危机、提前预警、消除隐患。而审计预警系统,就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揭示其经济运行或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促进被审计主体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监控、提升经济活动效益,是审计内涵与外延的实践性扩展。

    笔者认为:审计预警,应在明确预警、排警的前提下,结合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状况,对其公司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管理机制与制度执行等)进行评价,将风险识别及信息传递、预警提示等有机结合,以保证预警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预警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对相关风险识别的审计以及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这四大要素。

    (一)对内外部经营环境的评价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内部经营环境如管理方法的先进性、计算机网络审计的运用程度、财务收支体系、权益制衡与内部协调运作能力、资产与资本构成等等;而外部经营环境应考虑相关政策的影响、资本市场与客户市场等等。只有首先了解被审计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不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的审计

    这是审计预警的基础内容。治理机制与执行力度是维护公司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抵御不法行为与不良现象滋生的基础,也决定着审计预警系统运作的特点、目标和运作方式,进一步影响审计预警系统发挥的效率。在这一方面应特别注意公司组织机构中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问题反映与处理系统、经济安全防范机制等等。

    (三)风险识别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影响着审计预警系统最终目标的实现。风险识别是对影响经营目标达成的相关风险的辨认和分析,包括风险识别手段与方法、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评估等。要分析企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对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以及针对风险提出的相关应对建议。只有识别风险和估计潜在的风险程度,才能有效地实施防范,有针对性地开展控制,其结果决定着整个审计预警系统运作效果的好坏。

    (四)信息分析与预警提示

    这是审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直接功能是关注企业财务与资金安全,关注资产完整、经营活动是否正常运作,监督评价财务与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并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发现潜在的、隐含的问题苗头和不良倾向,并通过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和风险识别,评价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及产生的可能影响或损失,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号、提出整改或应对建议,防止风险爆发导致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

    三、审计预警系统层次模型

    影响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分析考虑每一影响要素,而应有所侧重,针对具有关键影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进行分析、检测、预警。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与审计预警中必要的轻重缓急,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预警系统的运作成本,保障审计预警机制整体运作的高效与合理性。

    因此,结合上述构成要素分析,可以勾勒出审计预警系统的如下层次模型(见图1)。

    其中,第一层次包括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评价和对公司治理机制与执行情况的审计,属于预警系统中的审计预防功能。通过收集被审计对象的各类财务、经营或经济活动信息,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政策、社会、市场状况等信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与财务活动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实际情况与目标、预算、标准或期望等等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各类偏差的原因,以监测可能产生不利状况或经济问题的踪迹。

    第二层次是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风险进行审计识别,通过对预警要素各类信息进行审计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正常运作的不利因素或引发危机事件的苗头。特别是当某类重要的经济与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或某些经营与管理关键要素不健全或者缺失时,更应及时识别、评估风险,确定预警等级。

    

    第三层次是结合以往历史资料的统计比较以及对现行状况的跟踪监控,依据风险识别所确定的预警等级,发出相应预警提示,提醒、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此外,信息分析传递与预警提示应充分考虑审计监管的有效性、信息传递通道的畅通与及时性以及对审计明示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只有配备必要的跟踪问效机制,保证预警与提示作用的确切落实,才能真正达到防范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审计质量; 权益资本成本; 所有权性质; 市场化程度

一、引言

权益资本成本乃是现代财务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既关系到公司治理、项目效益评估和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有效性等重大研究课题。Sharp等(1990)所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明确指出,决定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大小的乃是风险。

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将会给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带来不可分散的投资风险。审计是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缓解问题的一种机制(Jensen and Meckling,1976)。审计作用发挥的大小,赖以其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明显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降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信息风险。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并且完善,股份制企业的数目不断增长,审计行业也随之逐渐复苏。时至今日,在我国沪深两市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共计2 307家,总市值达到了208 936.60亿元,但是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上依然受到政府的严重干预,各地区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化进程也存在巨大差异。处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外部审计师能否影响以及能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这无论是对于审计工作的从业者、监管者,还是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都是一个极其感兴趣且意义非常的问题。本文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二、理论分析,文献评述和假设提出

现代风险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将会对信息劣势方造成不可分散的信息风险(Easley等,2004)。企业的内部人对企业状况更为了解,拥有外部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所持有的私人信息及时变换投资组合,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这对于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外部投资者而言无疑非常不利,为缓解这种局面,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加大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财务报表是外部投资者认识企业、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表明,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明显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Botosan,1997;Richardson等,2001;Ashbaugh等,2004)。

审计可以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明显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增加其可靠性和相关性。Teoh等(1993)和Subramanyam(1996)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增加企业的盈余反应系数和盈余的持续性。Basu等(2002)则找到了外部审计的审计质量与企业财务信息的稳健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证据。而Becker等(1998)以及蔡春等(2005)的研究都证明了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明显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逻辑关系:决定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乃是投资者所面对的信息风险,而外部审计通过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可以起到缓解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从而减小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所聘用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为数巨大的国有上市企业乃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大特点,虽然经历了国企私有化和股权分置等一系列改革,但是在我国今日的资本市场中,由政府控股的上市企业依然占到了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与行为逐渐自主化的民营上市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严重干预,往往作为当地政府实施政策的载体,其理财目标也出现异化,雎国余等(2004)和陈信元等(2009)都认为国有企业的理财目标更多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维持社会平稳等,而不是单纯的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国有企业而言,外部投资者对于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对于非国有企业,故国企管理者操纵财务信息,欺骗投资者的动机也比较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审计对国有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及对非国有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大。由此,得到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减小非国有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程度大于国有企业。

作为转型经济体,由于受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省市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各项制度的建设更加完善,企业行为更加自主和理性,外部审计师为应对较大的执业风险也会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受政府的干预严重,审计师所面临的执业风险也较小。故而本文预计,相对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外部审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更大。由此,得到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中,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减小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程度更大。

三、研究设计和样本说明

(一)权益资本成本的衡量

本文选取剩余利润模型中Easton(2004)所提出的PEG模型来估计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陆正飞等(2004)认为剩余价值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成本的预期能力要优于其他模型。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具体计算如下:

篇8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通信运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16-01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1.持续开展年度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与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公司自2007年在总部统一部署下,以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SSA)为理论指导,从战略和流程两方面进行经营风险分析和控制分析,从剩余风险对审计的影响角度着手,尝试探索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公司根据运营环境、业务特点以及识别的可审计对象,搭建并在实施基础上不断完善审计风险评估框架。2011年风险评估框架由企业文化管理、收入保障、市场推广及销售、采购及物流管理等17个机制流程共计255个风险评估点构成,涵盖公司策略管理机制、资源管理机制、核心管理流程等。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控评估质量。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合规的影响性和可能性角度客观评价固有风险;通过访谈、查阅、穿行测试、遵从性测试等方法对风险点的关键控制要素逐一落实,采用风险点责任单位自评与评估小组复评相结合方式,逐项评价公司风险控制水平。在固有风险、风险控制水平评估基础上计算剩余风险,并根据分值划分高、中、低风险。同时公司充分考虑近三年审计项目覆盖及审计结果等情况,进一步区分“重点关注”、“适当关注”“暂不关注”审计领域,实现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目标,推进评估结果的应用。

2.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计划

公司在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融合企业风险与审计战略,确保审计方向和范围符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以企业年度风险评估结果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并综合考虑监管机构、董事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审计需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如近两年来开展的重要营销资源审计、客户信息安全审计、IT风险审计项目等,既符合行业运营高风险领域特点,又满足了内外部的监管及审计需求;在具体项目审计计划中,使审计目的、范围、内容充分反映风险评价的结果,并考虑舞弊、严重错失、不合规、违规及其他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使项目计划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3.围绕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实施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在审计调查基础上,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运营环境、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以及以往审计结论、审计跟进执行等情况的了解,以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为基础,关键风险点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其中审计程序要求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审计重点能充分体现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结果。同时,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确定审计人员数量和知识结构,并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目标-风险-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路,贯穿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以分析性复核为基础,综合分析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根据审计内容合理选用其他审计方法和审计抽样技术,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以风险评价为基础,客观反映公司运营管理状况

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进行审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审计业务的切入点是全局层面的重点审计领域,因此,审计报告首先对审计领域的整体风险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准确反映运营管理状况;其次,审计报告对具体审计发现问题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角度衡量风险大小,并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再次,以风险再评估和风险控制为目标,实施后续跟进审计,协助公司管理风险,实现内部审计增值服务职能。

5.集合审计成果,搭建风险知识库

为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内审部将风险控制点、审计程序、历年审计情况及审计结果等内容集合贯通,着手搭建内部审计风险知识库,以实现风险点与审计测试、审计案例等相对应,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知识库,更好地提示审计风险,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实务。

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有助于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引导企业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但其实施应注重适应的内外部环境,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意识,营造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

其次,内审部门要关注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运营管理动态和经营风险变化等,不断优化调整年度风险评估范围和方法,保证评估范围的全面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从而保证风险导向的准确性。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活动的开展

1.财务管理战略一般思维: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流动

对于什么是财务管理战略(以下简称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本质是什么?国内理论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基于资金运动理论来阐述财务管理和财务战略。国内权威教科书大多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如何获取资金(融资)、如何使用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营运资本投资等)以及如何分配收益等环节的管理。为此,很多学者顺理成章地将财务战略界定为关于资金长期。

均衡流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即日常财务管理侧重研究资金的短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短期平衡;财务战略侧重研究资金的长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长期平衡。传统的研究观点都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界定财务战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财务战略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性财务行为,仅仅考虑资金的均衡流动是不完全的,而应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价值增值。

2.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谋求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财务战略的目标就是用更长远的目光,从更宽广的视角,也就是说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因此,财务战略也就是在企业战略的统筹下,为谋求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而进行的战略性财务思维和行为。

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提升企业价值。提升企业价值一方面指企业不断盈利,当然不断盈利须以不断获取正的现金净流量为支撑(如应收账款应及时回收);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必须超过资本成本,即要获得经济利润(EVA持续改善),从而促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最后,也要防范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不断累积和恶化,从而损害企业价值。

3.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开展

3.1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内容

上海视野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庆在《新财务理论构建的探索研究》一文中提出:“财不仅是指现金,而是指资源的非实物表现形式即现金、信息、契约等。财务或财务活动是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非实物表现形式的集合。”并由此提出财务是现金、信息和契约的函数。从以上对财务的定义出发,财务活动包括现金活动、信息活动、契约活动及对这三类活动进行控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为持续有效地提升企业价值,财务管理战略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行为:

3.1.1现金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现金管理战略

即一般思维下的财务战略,是为了资金长期均衡流动而实施的融资、投资、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税收筹划等战略行为,主要是从战略上解决如何获取现金资源,如何使用和分配现金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2信息视角下的财务战略——会计管理战略

包括会计组织和人才建设,会计核算,会计政策和制度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战略行为。会计管理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财务会计信息合理的生成、分析、使用、传递和披露,是支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3契约视角下的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战略

包括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宏观层面是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微观层面是指总部与分部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财务组织与人员安排、资金管理、预算目标确定、绩效考评、会计政策制定、会计信息使用、内外部审计等财权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一种契约网络,解决企业内外各财务主体间的权力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企业制定并实施一套很好的财务治理战略,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也有利于控制企业的风险,因此其既是支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也是保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1.4控制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控制管理战略

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财务参与业务循环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战略行为。其本质是对现金资源配置及现金配置背后的信息、契约关系配置的过程控制和风险控制,是创造企业价值和保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因此,财务管理战略的本质也可以说是通过对现金、信息、契约等行为的战略规划和控制来持续地提升企业价值。

3.2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开展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3.2.1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

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2.2匹配企业发展战略

一个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就会引发不同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战略作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下的分战略,必须匹配和支撑总体战略的需要。这样才会形成战略向心力和战略合力,驱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当然,财务管理战略在制定过程中也可能反过来修正企业发展战略,如通过预测最大现金流量发现不能支撑企业战略的实施,则可能要求企业修正战略,如削减或延迟战略投资活动,改变投资方式等。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发展战略本身也属于内部环境因素,但由于其特殊性,故这里单列出来说明。

3.2.3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

财务战略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超越现状地提出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企业现状尤其是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矛盾;同时,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制定财务战略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3.3财务管理战略开展的一般流程

3.3.1开展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的重要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应重点进行分析。

3.3.2评估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评估其合法合规性、自身提升价值的功能、对当前及未来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企业战略的匹配性,通过评估对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根据财务管理的外延,可从财务治理、会计管理、现金管理、控制管理四个角度进行评估。

3.3.3明确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

通过环境分析和现状评估,制定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务管理活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它决定企业如何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行为。

3.3.4系统规划财务管理战略行为

在财务战略总目标的指导下,从财务治理、会计管理、现金管理、控制管理角度系统的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这是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的主体。

3.3.5梳理关键财务战略

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等资源总是有限的,矛盾也总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因此企业应从众多的财务战略行为中梳理出对企业来说最关键、重要、紧迫的战略,以进行重点关注、优先实施。

3.3.6财务管理战略实施

企业在系统规划自己的财务管理战略活动并梳理出关键财务战略后,应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分阶段进行战术细化和落实。需要说明的是,企业还应建立财务战略评价机制,定期评价环境的变化和财务战略的实施效果,必要时修正甚至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

篇10

关键词:会计财务;风险防范

一、充分认识当前会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财经法规不断健全和内外检查日益严格,对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科学规范理财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财经法规越来越健全,会计财务管理也逐步向精细化方向转变。加之,内外部审计检查力度也越来越大,内部审计检查包括纪检监察、内审、巡视组等部门的检查,外部审计检查包括财监办和审计署特派办等部门的检查。国家审计署定期公开审计报告,日益发挥出对财务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震慑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我们会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2.金融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要求。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系统先后开展了“制度落实年”、“内控制度大检查”和“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为有效防控案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基层行违法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多数发生在经费核算、招标采购等工作上。2010年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共立案15件,有11件发生在基层行,占案件总数的73%。所以说,目前系统内案件防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干部职工关心和爱护的初衷,始终坚持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把防范控制资金风险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资金的安全管理。

3.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和金融改革日益深化,对会计人员增强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会计财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各级行党委对会计财务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会计财务工作涉及预算分配、项目立项、财产调拨、招标采购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会计财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为全面的业务知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做好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统筹兼顾综合管理与服务保障的关系,在寓管理于服务中下功夫。会计财务部门作为资金运作的核心枢纽,必须准确把握一个时期内人民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大会计”、“大财务”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站在全行的高度,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做到履职到位。同时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切实履行好会计财务工作的服务保障职责,特别是在预算管理中,从预算的编制、分配和执行等环节都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员全年费用需求,特别是边远地区基层行的需求,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2.统筹兼顾科学理财与依法理财的关系,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上下功夫。当前,费用预算约束越来越强,费用预算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不断加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进度预警机制,通过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会计财务人员要坚持原则和职业操守,严格遵守财务纪律,坚持“违规操作无案也是过,无案也追责”的处置原则,养成时时遵守制度、刻刻坚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抵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3.统筹兼顾沟通协调与廉洁自律的关系,在提高素质树形象上下功夫。会计财务工作与“钱”密切相关,历来都是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关注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内外部审计监督部门、上级行、下级行以及本行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接受检查时,要认真对待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做好沟通协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加强沟通协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为会计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引导会计人员抵制五光十色的诱惑,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三、对做好会计财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密防范会计财务工作风险。会计财务部门应紧紧依靠各级行党委的领导,完善重大会计财务事项集体决策机制。重要会计财务制度的制定、预算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的处置,必须充分研究论证,提交党委会议、行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个人说了算。同时,按照业务风险防范“三级责任制”工作要求,把风险防范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会计财务部门和岗位,强化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会计业务风险防范责任机制,以规范的业务操作来防范责任风险、资金风险、业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2.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保障会计财务工作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坚持把健全会计财务制度体系作为加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制度规范行为、防范风险。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价,新增和修订相关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对所有会计岗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全覆盖。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案件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认真清理,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一是按照“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严肃处理违纪行为”的要求,结合内外部审计、检查情况,切实整改,不断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小金库”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小金库”问题仍是内外部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充分认识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巩固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积极构建“小金库”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三是加强账户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的银行账户负管理责任,对全行账户管理工作应进行整体安排,统一办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及年检工作。

4.严格控制,科学理财,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树立先算账后花钱的理念,“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各项预算资金。严格执行预算批复的内容,减少预算支出的随意性,切实解决费用支出中存在的“前松后紧”问题。二是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行”的财务工作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立节约意识,杜绝费用开支上的浪费行为,严控会议数量和规模,提倡开短会,开视频会议,严格控制 “三公经费”,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三是规范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管采分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日常管理,实施阳光操作。四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应编制好全年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组织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等。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置换中,要严格审批,规范程序,切实防范置换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实时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会计准则,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收支的分析,提高做好会计工作的能力;认真学习国内外的经济金融理论,学习中央银行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方面,结合实际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专题报告,提高综合反映能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积极举办财务会计远程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按季召开会计业务工作交流例会,就业务管理、工作创新、调研信息等工作进行交流,加强对会计人员制度执行和操作培训,巩固业务竞赛活动成果。

6.遵章守纪,廉洁自律,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思想防线。加强对会计人员财经纪律、廉政制度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法纪和廉洁意识,珍惜良好的工作环境,客观看待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福利待遇,不盲目攀比,严守思想道德防线。同时,不断完善廉政制度,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工程建设、管钱、管物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促进会计人员廉洁从政、清白做人。

参考文献:

[1]吴晓灵:求真务实 严格管理 努力开创中央银行会计财务工作新局面.金融会计.2004(6):4-6.

[2]蒋晓虹: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央行会计财务工作.新疆金融.2008(4):44-45.

篇11

Abstract: The internal control tak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manages, is advantageous in raises High-tech enterprise's management level, raises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our country High-tech enterprise present questio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问题 对策

Key word: High-tech enterpris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 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意义

高科技企业是以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是这类企业的主要特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高科技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巨大,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高科技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高效发展,获得效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适应其运营特征的内部控制新体征。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目标随着管理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保持高科技企业永不衰退的竞争优势。

二、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目前,部分高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有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职能独立,无法实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基本的控制作用。有的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未能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更谈不上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进行内部控制。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所对照执行;有的企业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诚信度不足,内部控制无法有效进行。有的企业没有进行足够的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高科技企业更加注重提高研发水平,注重产品的生产的推广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活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未能足够重视。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标准或内部控制要求,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 很少涉及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事前预测和控制;有的企业重视以实物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忽视对员工行为的控制;还有的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未能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规模、业务性质不匹配,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不能结合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信息沟通不畅

虽然高科技企业以“高科技”著称,但是很多高科技并未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网络。有的高科技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内外部信息采集机制,企业内外部信息零散分布在企业各个部分各个单位的不同员工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整收集,信息也就无从发挥有效的作用。有的高科技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部门和内外部信息网络,但是这种信息网络并没有发挥完全的作用,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高科技企业由于其“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较一般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很多高科技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风险存在,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没有风险预测和管理控制机制。使得这些高科技企业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也加大了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难度。

三、 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应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培训,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培养员工形成具备艰苦创业、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等特征的职业道德、品性和操守,以及对于企业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于新进员工,必须安排职工守则、业务流程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树立内部控制理念,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以企业的利益作为评判行为好坏的依据,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减少差错和失误,以企业的沉浮兴衰为己任,人人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保障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1.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流程和职能,建立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企业应根据日常经营活动的流程,具体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收款等环节,分别设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包括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职责分工、凭证和记录、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分享的原则办事,对于企业各个事项和交易科学划分职责权责范围,做到职责分离。在进行具体事项职责设置时,要杜绝由同一个部门或者同一个员工实现一项业务的全部流程,应由几个部门参与,同时各个部门或者人员能够相互实现监督和约束,实现流程前段和后段的相互制约、上级和下级的相互制约、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例如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各财务会计岗位之间的会计信息相互必须一致,起到制约和监督作用;各会计核算岗位按职责设定会计电算化软件权限,对于自己不涉及的职责,则不具备相应权限;财务会计复核岗只能对财务数据进行核对和查询,不能修改数据记录。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中,无法高质量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除讲关系,看人情的情况存在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机制。应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考核系统,建立相关的检查和评价体系。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将员工的绩效系数和工资与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结合起来,采取不定时抽查和日常检查的形式,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部门和员工,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没有严格执行的部门和员工,落实考核和惩罚,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三)建立畅通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

企业要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渠道。针对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查研究报告、内部报刊网络等渠道与方式获取;对于外部信息,可以通过立法监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组织、新闻传播媒体等渠道与方式获取。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保存。对于信息的沟通,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电话传真、内部刊物等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流,要建立高效、高质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内外部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共享,确保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各个员工之间,都能做到信息有效交换和共享。

(四)加强风险预测,控制企业风险

高科技企业较其他企业面临更大的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高科技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风险预测机构,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通过对内外部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识别、跟踪,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如通过对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技术、经济、金融环境的阶段性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描绘趋势曲线,结合企业内部各项数据,包括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等各项指标的趋势走向,分析企业在目前和未来的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如何,评估将面临的风险对于企业市场、竞争、营业利润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可能的风险,制定措施,调整企业经营策略。

四、 结论

高科技企业由于其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复杂的环境中,更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企业运营风险,加强信息沟通和流通,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裴成新; 董兰; 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 中国农业会计 2008年04期

篇12

    [论文摘要]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强调了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特点,并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加以改进,弥补了其诸多缺陷,特别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因此,对于一套会计报表,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因而当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经营愈来愈复杂、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时,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就日渐明显。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后,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会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统称经营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相关风险与控制,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只有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会计报表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2006 年 2 月以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基本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上。为了给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与国际接轨,我国于 2006 年 2 月 15 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51 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2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等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开展逐步创造条件。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虽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但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运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则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的审计方法。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 

    战略系统观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正确有效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果,还会对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要有效地把握财务报表的误报风险,就必须从对财务报表可靠性产生影响的源头因素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着手分析,这才是控制住财务报表风险的关键。因此,从方法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得注册会计师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加以考察,并通过分析评价企业保持和加强其竞争优势的战略,来对审计取证的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予以指导,从而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财务报表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即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以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为导向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结合重要性的判断,“自一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排斥详细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审计方法中仍有用的部分,而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用到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甚至详细审计方法的一些程序,但它己不局限于对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分析,而将分析对象扩大到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范围。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除了继承吸收传统的详细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优势外,在适应经济业务复杂化和合理规避审计人员风险的要求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 

    目前审计业务所进行的测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其处环境的基本状况;(2)控制测试;(3)实质性测试。由此可见,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贯穿在整个审计活动中,已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因此,参与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需要地密切关注企业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审计资源,把审计资源集中在企业的高风险领域,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入手,视野过于狭窄,缺乏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的关注,仅以交易作为审计的基础,难以准确地评估企业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从企业内外环境、经营战略风险入手,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根据预期确定审计的重点,再“自下而上”,将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相比较,确保审计资源的正确分配。如果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审计人员应适当地调整审计重点及程序,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计划工作受到重视 

    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在外勤现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审计计划在审计项目中的总体规划和控制作用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工作,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情况,对管理当局的诚实性保持应有的谨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恰当地判断与运用,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订出符合项目特点的审计计划,确保可以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

    (四)充分应用分析性程序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之前,审计人员往往不太重视对信息的再加工,分析性程序不仅应用范围窄,而且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关系的简单处理上,如对绝对数额进行比较、相关比率进行趋势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具有很强的证明力,只能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些线索。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分析性程序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且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大量客观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得到我们需要的结论。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分析性程序可以得出较强证明力的审计结果,从而对企业风险的评估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 

篇13

【关键词】财务公司 新常态 发展前景

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近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内部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中国也逐渐步入了新改革时代。“新常态”自2014年提出后一直被广泛应用。直到2014年底的APEC会议上,对其进行了完整而全面的阐述,其中它包含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国内经济从高速发展状态转换为中低速增长状态;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优化;三是创新驱动有了更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成立的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1987年5月批设的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在中国发展近30年,截至2015年末,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数量已增至224家,服务的企业集团成员超过6万家,表内外资产规模6.5万亿元,行业遍布煤炭钢铁、能源电力、投资控股、生产制造、汽车、航天军工等领域。这些财务公司服务的企业集团囊括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占我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新常态”作为国家今后的重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企业而言,其财务公司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使其与“新常态”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因此,如何清晰地认识新常态的含义,及时地抓住其可能带来的机遇,是每一家财务公司必须考虑的重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财务公司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中高速发展状态的影响,其发展也有放缓,总体趋势:财务公司领域经济依旧处于增长状态,但对比前几年,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止2015年底,财务公司行业全年净盈利约760亿,对比2014年,盈利增长仅9%;而2013年,盈利增长为20%,同样的数据在2010年,增长为30%。这些数据非常符合“新常态”的特征,表明财务公司应该采取结构优化策略,以此刺激经济的增长。从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数据来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近年来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赢利水平也稳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一直维持在14%以上的较高水平。但2014年该数据仅为11.8%,2015年降至11%,2016年一季度降至10%以下。

从资产规模及盈利水平两大关键指标的增速回落与下滑来看,新常态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

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上,当前国内经济主要呈现出“新常态”的上述三个特征。当前,金融市场正在进行改革深化,改革方针政策在实施起来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波动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国内的利率市场化逐渐步入最后阶段。而大部分财务公司主要依靠利息差来获取利润,这明显会受到利率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金融机构获得利润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财务公司的业务与金融机构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目前多数承担集团内部的存贷与资金结算任务,这些业务范围与各大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同质化特点,其创新性和竞争力严重缺乏。

这就使得财务公司受到金融机构影响变大。最关键的是当前国内商品市场存在一定缺陷,造成财务公司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企业内部运营上,国内当前大部分集团的财务公司在资金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距发达国家水平有明显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其利息净盈利明显低于投资获得利润,这就造成其收入收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财务公司隶属于企业集团,其运营收到一定程度制约。公司资金来源也比较单一,多为总公司拨款。所以,财务公司在资金预算及分配过程中多将重点集中在内部调配方面,这虽然对于调节公司结构,提高办事效率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忽略了财务公司的外筹能力,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另外,财务公司的内部人员往往由集团企业财务人员组成,对比大型金融企业,相对缺乏对应的专业人员。因此,如何应对市场的风险和业务多样化的需要而将员工安排到位,同样是很重要的问题。

二、拓宽财务公司发展前景对应措施

(一)合规建设是其稳健发展的基石,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资金的掌控者,与集团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谓至关重要,可以说其些许风波都会对集团的运营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财务公司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变得更大。

风险偏好不同、战略目标不同,采取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财务公司要根据集团发展实际和财务公司发展阶段,合理规划资本、业务及利润增长目标,确保财务公司稳健经营。应强化财务公司高风险金融业务的监督管理,设定必要的授权管理机制和业务管控流程,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结构,完善其风险管理的流程。

可参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遵循全面、客观、审慎性原则,严格监控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贷款率、资产/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短期证券投资比例、长期投资比例、担保比例、存贷款比例、资本利润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等指标。

(二)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公司资金归集平台、资金结算平台、资金监控平台的优势,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拓宽资本归集范围和深度,不仅设立境内资金池,也要将境外资金进行有效归集,将其充当企业集团境外财产综合管理的机构,依照国家境外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与境内有效联通和运作;协助集团加强社会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特殊资金管理;协助集团搭建统一的票据池,实现集团整体票据的统筹运作,消化票据存量,降低集团资金成本;积极探索建立集团内部资金定价体系和考核分配机制,利用市场机制调剂内部资金余缺,实现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效益共享;为集团及所属企业提供投资并购、资本运作和决策支持等服务,不断提升集团资金保障能力。

可适度拓展国际金融业务,通过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为集团提供跨境资金归集、结算、融资和风险管控等国际金融服务,推动集团企业国际化经营。

(三)加强人才储备

及时调整财务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公司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在用人机制、绩效考评、职工薪酬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鼓励财务公司与集团开展人才双向流动,适当引入市场化人才选聘机制,拓宽财务公司人才发展通道,充分发挥财务公司专业人才储备优势,为业务协同和管理融合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对于符合集团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专业人才的的从事工作者,应该早发现、早联系,争取做到人尽其用,确保重要岗位配有专业人才,减少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基建财务;财务管理;工作体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于组织和筹集资金,对于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为了达到支出成本的最小化,以此获得最大的利益。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是保证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基层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等。有关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我国基建财务管理,使我国的基建工程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和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那么,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强化基建财务管理中的内外部监督管理

要想从更大程度上提升基建财会管理中的内外部监督管理力度,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增强基建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内外部监督制度,保证基建预算监督管理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让保证其工作和执法人员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基建预算内部预算审计的“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使财会管理和预算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财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认真监督建设单位搞好资金管理,要对执行工程项目的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基建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在进行该项工作时不能够操之过急,应该要掌握好实施的力度与方法,以此发挥出该项工作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的作用与优势。

二、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的培养

要保证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还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的培养。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把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的培养放在首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认真掌握党的观点和政策,使之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政治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其次,要养成遵守党纪的习惯,在工作中,有组织、有纪律,有高度的法律意识,不能以身试法。另外,还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力,按照政治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同时,有关基建财务管理的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办教育活动,定期地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考察,对其中不正确的思想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监督其端正自己的思想,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修养水平的提高,保证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财务管理队伍水平

要加强对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必须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现在国家为财务人员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创造了很多便利的学习条件,财务管理人员要学会珍惜机会,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第二,加强对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帮助其熟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能够依法管理,使用项目资金,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标准和定额,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决算、监督和考核分析能力,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要加强继续财务管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沿动态,使之能够高瞻远瞩的搞好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另外,还要促使继续教育的教师熟悉和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加强调研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培养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做出贡献。

四、强化风险意识,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基建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往往通过筹资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在企业筹资的过程中,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筹资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要注意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筹资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借入资金的利率如果低于企业投资的利润率,就可以使企业在财务的作用下提高自身的自有资金利润率。而当借入资金的利率一旦高于企业投资的利润率,就会使企业发生自己上的亏损,甚至会导致企业因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运用得不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保证一定的负债额,负债过高,虽然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但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和经济负担和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还款会导致企业的信誉毁于一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负债过低或者不负债,虽然筹资风险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筹资风险,但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不便利,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大大的降低。因此,调整好两者之间的比例,争取让企业大道一个最优化的组合,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因此,企业要调节好企业的权益资本和利益资本的最佳比例,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总之,只有相关人员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强化基建财务管理中的内外部监督管理,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人员政治思想的培养,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财务管理队伍水平等方面出发,多管齐下,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