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09:5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篇1

(一)乡镇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造成人员的浪费

目前除各镇(区、街)中心小学外,其他大部分完全小学学生数不足200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数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根据有关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能核定2-5名编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显然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个别乡镇中学的设置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个别山区镇的学校学生数不足400人。因此如果学校不能形成规模办学,就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从而产生虽然超编,人员还不够使用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人口密度小,所辖自然村少,生源严重不足,如果和其他学校合并,会使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麻烦,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个别村委领导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在本届人员任职期内将学校撤销或合并,因此教职工人员不够,宁可村委自己出钱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撤并学校。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分配在乡镇的毕业生也往往被做为教学主力留在了初中,从而造成农村小学多年不进人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人员流动困难,使得农村小学在人员使用上进入恶性循环,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三)部分教师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正常教学工作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不适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只有转岗从事后勤工作。由于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对这部分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没有可适用的政策,只能由学校自行安排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造成目前教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原因:一是目前教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1999年以前只要是师范类毕业生,包括电大毕业的师范类计划内自费生一律分配在教育系统,除此之外,通过招收代课教师、合同制工人等渠道,使一些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各学校,造成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2003年龙口市最后一批民办教师767人一次性转为正式教师,这部分人员相对来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转为正式教师后,部分人员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没有了以前的干劲。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班额明显不足、学生数奇缺、发展后劲丧失、群众反响较差的学校,该撤销的坚决撤,该降格的一定降(如完全小学可降为教学点),能合并的尽量合,减少学校数量,收回教学编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总编不突破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质量优秀、发展前景光明、社会反映看好的中小学重点扶持,编制要给足给优,要注重结构、岗位、专业的需要。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正常运转。

二是制定各种用编政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办学条件保障力度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这是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流转的重要因素。如何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稳住优秀教师,激励他们在农村山区安心教育,机构编制部门应该制定用编优惠政策,在每年的编制核定调整中,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有效加强农村队伍的建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如规定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自愿在农村边远山区教学一定年限,且成效突出,可优先使用教学编制;市区新招录用编的大学生也要先到农村学校服务一定的年限;市区优秀教师赴农村教学有一定年限的,可高评高定职称,优先使用教职工编制解决配偶就业等。制定各种用编优惠政策,促使城乡教师双向有序流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每个机构编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体制改革;规划编制

1 规划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必将进入一个崭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严重不健全,无规划管理专业队伍,村镇建设中选址不当(甚至无选址)、乱占耕地、违章建设、杂乱无章、功能不合理、风貌不协调的现象比比皆是,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专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受编制、人事规定和各种关系的制约,很难直接进入管理部门,多数管理部门形成数年未进正规规划专业毕业生的现象。由于城市发展,规划区、建成区拓展,规划管理业务成数倍增加,而受机构编制制约,人员严重缺乏,管理难以到位;还有是人员质量不高。部分规划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不合理,知识老化、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2 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就意味着将复杂、混乱的城市部件科学分类,将目标不同、运转方式各异的基础单元、事件统一到一个大的目标体系中,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使各类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减少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管理意味着城市能够以较小的投入产生更大的效益,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要素向城市聚集,从而解决城市发展环境不优、民营经济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现代服务业滞后等问题,发挥城市聚焦辐射效应,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可以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人民生活、企业生产提供更加顺畅的公共设施,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公平、高效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发展。

3 完善规划管理体制的建议

城市规划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其实际运作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互协调,为使城市规划能真正对城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有必要对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和提高,求实创新。

3.1 加强和完善规划编制工作与实施相结合

人们常说规划是“龙头”,规划编制方法不改进,编制水平不提高,规划管理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改进规划管理实施机制,首先必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为规划能够实施而编制规划的思想,规划编制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沟通,广泛收集资料,充分掌握上层规划的内容及编制动向,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加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及空间范围上的覆盖率,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进行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最切实依据。

其次,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规划编制单位应深入实际,现场踏勘,对规划的每一个重点地块都要充分了解,掌握信息,为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行充分论证,要让公众理解和支持规划管理工作就必须先让公众了解规划,所以必须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广泛征求意见,将规划成果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向社会公布,为今后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2 强化措施,规范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是城市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受城市土地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必须加大城市土地管理的力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土地市场,对用地行为及土地交易实行扎口管理,同时完善土地供应机制,使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城区的闲置土地和“退城进郊”置换的土地,实行储备管理,纳入地方土地储备库,统一经营。

对于被征地、拆迁及城郊想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建设的农民,可以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加以引导进行按规划建设。一是划定建设范围。对城郊结合部及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村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分类指导、适度集中”的原则,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村民住宅建设范围。二是制定具体标准。建设选址应选择区位优势大、集聚程度较高、有一定基础设施且利于多个村组集聚的中心村或组。新建的村民集居区应以多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低密度,低层住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集居区内建设,同时对原居住地进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加强管理,杜绝违章建设的产生。

3.3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规划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具体管理方法的改进对于推动规划的实施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管理的手段可以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过科学决策的行政手段,也可以是运用经济手段和物质技术手段,同时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向公众传播信息,规范管理。例如,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建设时,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以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经批准就可以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用提高容积率作为规划管理手段的奖励方式,这就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一种调控方法。

其次利用现代的先进网络技术,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公布规划信息,使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社会对规划管理的支持和协作。另外,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克服规划管理中出现的片面性,消除过分拖延和不适宜的折衷。规划的制订、实施过程民主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尊重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有了公众参与的这种决策、监督机制将促进城市规划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

3.4 构建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完善规划委员会制度

规划管理决策是城市建设的中心环节,关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重要的活动,在当前工业、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为解决规划实施及管理中的问题,避免

规划编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及“拍脑袋”决策等现象,就必须构建规划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制度。建立规划委员会,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综合科学决策水平,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对规划建设的领导,同时它也可以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空间资源,完善功能布局,有效决策各项建设,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则是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本着科学合理、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进发展的原则,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探讨发展思路,为规划委员会审批重要规划做出重大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3.5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规划职能越来越突出的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城市空间资源和社会事务等各方面的有力手段,城市规划及管理水平越来越突出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是龙头,是建设的依据,是关键。

因此为了加强规划的管理,应理顺当前的规划管理体制,成立单独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纳人政府系列,统一行使规划管理权,以便更好的为城乡规划提供组织保障,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区域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根据城乡规划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队伍,把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工作经费纳人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

篇3

关键词:园林工程;监理;存在问题;对策

监理的基本职责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国园林工程监理制度落实不是很到位,主要是业主、施工方不够重视,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的,应注重提高行业自身人员职业素质和工程管理,确保监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此,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1园林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业主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工程施工中,业主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很多时候监理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有些业主单位觉得绿化工程就是种几株树、修几个亭子的小事,不会出人命关天的大事,监理实在是多此一举,对监理的意见往往也是不置可否,总是出了问题才想到监理。园林工程不可能像建筑工程一样随时开工。虽然现在反季节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非种植季节苗木的成活率依然偏低,成本偏高。而业主为了达到出效果、出政绩目的,很多时候都不考虑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

1.2施工单位对监理工作不够重视

有的园林施工企业规模较小,工程投资较低,人员素质较差,进驻现场的管理人员与投标文件所承诺的不一致。监理提议更换管理人员,往往得不到回应。对于这种情况,监理只能发监理通知单和监理工作联系单。还有的施工单位往往直到申请拨付工程款时才意识到必须得到监理的签字认可,而在施工过程中却只唯业主马首是瞻。有些业主在施工过程中凭自己喜好随意发号施令,不考虑后果。甲方领导往工地一站,就在那里“指点江山”:“这里建个亭子”,“那里栽棵树”,施工单位则惟命是从,完全不考虑当初的施工设计图纸和监理的意见。

1.3监理从业人员自身职业素质较低

园林工程与建筑工程不相同,一般工期较短,造价较低,现场监理人员较少,生活办公条件较差。在某些工地,监理人员的吃饭住宿问题都很难解决,只好吃住在施工单位,给正常的监理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监理公司为了中标,往往压低工程报价,恶性竞争,降低收入,投入也就不足,影响公司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的监理公司为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挂证(监理人员把自己的执业资格证给需要的单位注册,单位给予一定的报酬,但本人并不在这个单位工作,俗称挂证)及挂靠(企业和个人,挂靠有资质的企业,承接经营业务,被挂靠方提供资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挂靠方向挂靠企业上交管理费的行为)问题严重,大肆压低普通监理人员的工资。较低的工资使从业人员门槛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行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2对策

2.1注重与业主沟通

监理人员能否在工程监理中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获得业主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业主能坚定地支持监理人员的工作,那么施工单位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欺骗业主,就不敢对监理提出的各项整改措施置若罔闻。因此,监理人员就需要注重与业主的沟通,取得业主的信任和重视,让业主觉得自己确实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是在竭尽全力地维护业主的利益,使工程达到理想的效果。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监理能深刻领会业主的需要,读懂工程的设计意图,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采取规范的措施,从而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1]。

2.2注重工程的现场管理

施工设计图纸确定后,园林工程质量的高低和美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现场的施工情况。因此,监理人员必须身临一线,注重工程的现场管理。管理中,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按照监理程序办事,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有关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做好进入工地各种苗木材料的质量把关,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2-3]。

篇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

从国土规划整治、土地利用和国土资源管理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周边的乡村存在着一个用地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活跃的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交错着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它作为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其土地利用直接受到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同时也在两者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1-3]。深化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研究,对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5参考文献

[1] 王国强,王令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2):32-35.

[2]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RICHARD REYMENT K.Applied factor analysic in the natural scien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 叶岱夫.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2001, 17(1):60-63.

[5] 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3):19-23.

[6] 顾杰.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1(7):38-39.

[7] 谢蓉.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9, 9(1):42-45.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技术管理;安全实施监督

引言

在新闻报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报道,如“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私招乱雇”,“产业职工素质低劣”,“工程不报建”,“无计划盲目建设,无设计胡乱施工”,“层层转包,索贿受贿”,“建筑材料质量低劣”。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问题是建筑工程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避免给国家和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不安全因素,加强对建筑业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l. 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多个问题

1.1 建设管理企业方面的问题。不遵守法定的建设程序,不报建、不招标,随意发包工程,随意选用不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施工单位,不办理质量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甚至未经竣工验收,即将工程交付使用。一些所谓的“首长”工程,更是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的典型。建设单位随意肢解发包工程,造成工程进度、质量和现场秩序失控的问题。对设计、施工承包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与之签订不平等条款。包括对设计单位提出违反城市规划、设计规范的不合理要求,对设计、施工单位无理压工期、无理压级压价,以及要求承包单位垫资;施工中,强行指定购买质次价高的材料设备;拖欠设计费、工程款。

1.2 施工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

(2)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顾后果以垫资、压价,甚至行贿等违法手段承揽工程。

(3)为牟取利润,不计后果压低成本,自行或串通设计人员乱改设计,使用低价劣质材料,甚至偷工减料,放任职工不按技术规范操作,粗制滥造。

(4)在竣工验收中弄虚作假,掩盖工程质量缺陷,提供虚假质量保证资料。

(5)私招乱雇,职工队伍素质低下。

1.3 政府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1)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失控,源于质监机构不能按规范办事,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管作用,尤其是当为“首长工程”、“关系工程”监督时,不讲原则,不按规范,随意给以“合格”,甚至“优良”结论或者随意补发有关手续时,还会弄虚作假,掩盖问题,造成巨大的隐患。

(2)设计、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工作失控,也是碍于情面、关系,而不能按原则严格把关的结果。

(3)招投标管理工作不力,造成的问题。

(4)施工许可证审批工作不力造成的问题。

(5)条块分割、利益分割的矛盾所造成的问题。如一些地区或地方的开发自成体系,封闭管理,不接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一些行业部门,如电力、水利、交通、邮电、民航、铁路等,自行制定本系统的资审、招投标、质量监督等规定,自组施工队伍,分割建筑市场;一些部门如供水、供电、供气、消防、劳动、广播电视等,则利用部门职权,强行干预有关专业、专项工程的发包。

1.4 建筑市场材料市场存在问题。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资金不到位,施工企业互相之间压低造价,工期不合理,招投标不规范,不公平合理的竞争导致施工企业从企业利益和工期方面出发,而忽视工程质量通病的根治,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队伍选择时不注重施工队伍素质高低和社会信誉好坏的考查,使有些企业资金拖欠不到位,增加苛刻附加条件等。建材市场鱼龙混杂,真假共存,假冒伪劣建材使人防不胜防,加之施工企业材料管理不善,选择材料贪徒便宜,使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人施工现场投人使用,这些都是导致建筑工程通病形成的原因。

2. 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完善

2.1 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尤其是非法挂靠)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建筑业的企业具备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要求的入门保障条件,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考评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技术、管理和能力,推动企业自检、自测、自我完善的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注重的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关键点。由此人手,发现许多按资质标准淘汰或考评降级或者停业整顿的问题严重的企业。严格执行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全员培训上岗制度。

2.2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的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推广监督测试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开发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应当在充分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认清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在我国面临的紧迫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监督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更好地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2.3 不断完善主管部门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转变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市场运行体系的监督管理。要简化手续;理顺信息渠道;完善报建、招投标工作中的专家审查制度;严格执行规范程序管理报建、招投标活动,加强对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和认证管理,加大抽检和技术检测力度,加强施工队伍资格审查;建立、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要建立公平竞争、规范运行的建筑市场秩序,必须靠法制作保障,《建筑法》已正式施行。各级地方政府也需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政策措施,以确保建筑市场的每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要通过法制建设,尽快实现建筑业中政企分离,解决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条块分割的问题,以尽快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市场。

2.4 加强建筑市场材料质量的管理。对建筑材料和构件质量严格把关,做好材料构件定货,进场检验,材料试验和材料保管,构件保护等4个环节的管理和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伪劣材料。构件进人施工现场,要完善进场材料,构件的试验、检验,仓储保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定职不定责,实行严格按照材料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材料试验,绝不能为降低成本材料和构件的进货质量标准,同时查漏堵洞,把好构件及材料质量关,保证工程质量通病从根本上消除。

篇6

【关键词】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素质;问题;对策

引言

基层工商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工商监管执法的质量。乡镇基层工商所处在工商监管执法的第一线,作为一线执法组织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展现工商形象的窗口。自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拓展,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重心已逐步下移到乡镇基层工商所,乡镇基层工商所监管领域更广,执法任务更重。当前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的现状来看,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工商监管需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乡镇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基层工商管理所的执法效率与质量。

1 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1.1 法制意识还不够到位

一些乡镇工商基层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法制观念不强。受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基层工商人员对工商工作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两费的收取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年检等表面管理工作。他们这些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么认为行政相对人违法了就应当接收处罚,有处罚必有罚款,认为执法就是“执罚”;要么无视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认为只要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是否按程序办案无所谓;特别有个别领导中还存在着以言代法的现象。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基层工商执法监管的错位。加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力,又使这些人心存侥幸,缺乏工作压力。

1.2 执法观念的错位

1.2.1 具有利益执法的现象。乡镇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基层工商人员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趋利性执法。特别是工商体制改革前收费罚款“多收多提”的经费保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怂恿了工商执法人员罚款随意裁量、以罚代刑等严重腐败现象。也导致了有行政执法行为必有行政处罚,在乡镇基层工商的执法监管中,过度的依靠罚款来作为监管的手段,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告诫等柔性执法手段很少使用。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保证自己的工资,会出现对违法行为收取罚款后,不取缔让其继续经营的执法错位现象。虽然罚款却不取缔,是为了以后再罚款的需要。乡镇基层工商人员为了完成收费罚款任务,甚至会有更严重的违规收费的行为,如有的基层部门利用企业年检之机搭车强行收取企业会费或其他费用,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工作目标指导下,乡镇基层工商的执法行为偏离了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大目标。

1.2.2 缺乏民主意识。表现执法办案过程中,不能做到严格履行行政告知、听证告知程序,主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把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的权利仅仅当成一种形式,不耐心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这种以管理者自居,对行政相对人“冷、硬、横”的作风对于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目标的,实现是极其有害的。

1.3 知识结构比较薄弱

随着工商监管重心下移,基层监管领域不断拓宽,要求现代工商人员不但要能熟练运用几十种常用法规,还要懂得企业经营常识,具备财务查账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传统的乡镇基层监管工作,对工商人员的法律法规水平要求不高,乡镇基层工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仅仅停留在《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少数几个法规上。对比转型升级监管工作要求,目前基层工商人员知识结构显得比较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监管需要。因为对于“两虚一逃”违反《公司法》的行为,需要检查企业的会计账目,才能发现其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较为隐蔽,如果没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很难取证。专业会计知识的缺乏,导致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贿赂等行为的查处也较为无力。

1.4 业务技能不强

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业务技能还不够过硬,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监管, 对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所适从, 定性不准,援引不当等问题经常出现。不少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少系统的行政执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承担简单的执法监管任务。甚至有不少执法人员连最基本的工商法律法规的知识都不具备,不懂法,不学法,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甚至以罚代刑,越权处罚,因而无法确保工商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较多,而且由于现在的乡镇基层工商部门的培训体系是仅限于市(县)局机关科室人员对于乡镇基层工商所干部的培训,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实践,培训往往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很少结合实际,真正对乡镇基层工商人员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只能依靠自学掌握,会导致对法律的理解不深不透,在这种情况下执法表现为“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畏首畏脚的情形,深怕法律执行错了,引起行政复议。现代化监管要求打造基层工商“五会”人才,即“会登记、会检查、会办案、会电脑、会调解”。要求工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发案能力、案发现场控制能力、谈话技巧和案件协调能力等技能,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反复中,才能逐步提高。目前,基层工商人员已开始接触到部分一般程序案件,但案件性质多以无照经营的查处为主,其他领域还涉及较少。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基层工商人员业务技能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监管工作要求,需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磨炼,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篇7

【关键词】 投资控制;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13-02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即是建设成本的控制,建设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从立项到竣工投产使用为止,包括立项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结算阶段等关键环节。本文以污水厂项目为例,探讨下从投资控制方面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如何改善。

1项目投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污水厂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因工艺调整进行了设计变更,工艺在污水厂项目的重要性致使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投资从原先的8亿缩减到5亿。此次设计变更也影响到了后期施工,因施工日期已确定,设计修改时间较短、任务重,加之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常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现场,对设计师的设计盲点及设计偏差易于疏漏,导致设计图纸中错、漏、碰、缺现象严重,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大量发生,建安成本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设计单位为北方单位,设计过程中又没有对本地进行详细考察,而在地下部分未考虑到南方地区做法而直接采用北方做法,造成浪费。也有部分材料无法在本地采购到,延长了采购时间或是进行了材料变更。因厂房为水池叠加,预留孔洞未事先留置造成土建和安装施工难度加大,此处也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施工的难度而造成的。

1.2工程量清单的制定与报价。污水厂项目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有诸多漏项,且业主制定的招标控制价未提供计算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模板算法审计和土建不一致发生争议;安装工程报价存在缺项和项目内容不详细,引发变更等问题。从03年国家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至今,建设工程已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前提是招标人自己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投标报价、竣工结算造价、工程费用索赔,也是投标报价产生偏差的关键。在现阶段,工程量清单编制存在问题加上承包商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导致工程量清单计价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造价。工程量清单编制中的问题不加以解决,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确不利,也不利于维护招标投标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1.3承发包模式的选择。污水厂项目业主采用平行承发包模式,此模式仅是沿用一个分散的、非专业性的、甲乙双方分工管理的方式,虽然有利于业主择优选择承包商,但实际影响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来业主需在公司职能部门以外单独成立工程部,且因承包商数目多,使项目系统内结合部位数量增加,这也需要业主及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来增加了工程造价控制难度,由于分别发包,总合同价不易短期确定,从而影响投资控制工作的实施;同时由于工程招标任务量大,需控制多项合同价格,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控制的难度。在国外大型项目多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EPC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将设计和施工深度交叉,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平行发包或是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施工和设计时分离的,双方难以及时协调,常常产生造价和使用功能上的损失。工程总承包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降低成本。如果污水厂项目采用此种模式,那么设计与施工之间间隔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业主的工作量也会骤减,工程总造价也易于控制。但目前中国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并未成熟,现有的也只是简单的将设计和施工的能力相加,而没有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因为在国内此类承包商比较少,选择此种模式,业主选择范围也会缩小,对造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合同形式的选择和签订。污水厂项目主要采用单价合同,此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量风险、承包商承担单价风险。但实际操作中合同中未有对工程变更范畴进行详细的规定,业主虽制定了工程变更流程但也未对工程变更范围进行规定,为避免造价大幅变化不易控制,业主要求每月提交的工程量计量表中不包含工程变更部分,对工程量增减、工作内容变化等均算做工程变更,需要承包商申报工程变更,待业主投资委员会同意后方可实施。此种做法完全削弱了单价合同的优点,业主制定的工程变更流程也太过冗长,工程变更周期长,若是在关键部位可能影响工期,且周期太长,大量工程变更在后期积压,业主就不能及时了解总的工程量完成情况及工程造价变化。

1.5施工单位成本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以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是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污水厂项目的承包商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土建项目上仅配置预算人员一名,主要计算工程变更造价。项目以及企业完全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人员在管理中错漏关键,因小失大的事情发生。比如在前期准备阶段,承包商采购的水泥无人管理,堆放在路面上受雨天浸泡硬化而无法使用;女儿墙钢筋绑扎中,因原有的ф8钢筋还未采购进场,工人即使用现场ф10的钢筋,而在审计中仍按ф8计算;架体拆除后扣件未回收。以上问题均造成材料浪费和成本增加,这也反映出承包商项目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项目管理中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是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的,不能单一注重一方面,进而损失其他方面,造成总目标完成有偏差。

承包商也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也不注意收集人、材、机消耗信息。国家从2003年正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在此良好背景下,施工企业并未能发展自己的企业定额,绝大多数仍然沿用了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的规定,未能在材料消耗、用工消耗、机械种类、机械配置和使用方案、管理费用的构成等各项指标上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体现。

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一些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造成成本支出较大而效益低下的不良运作局面。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从投资控制角度探讨如何改善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

2.1提高各设计专业间沟通,加强方案、图纸审查。目前设计分的专业很详细,但各专业间衔接度不够,往往是结构设计人员设计结构、工艺设计人员设计工艺,两者没有相互沟通,常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图纸全部设计后出图前审查也比较简单,这就增加了施工时的难度。

2.2加强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度。目前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设计者仅仅是做设计,造价人员仅仅做造价,两者并没有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进行设计,不同阶段向造价人员提供条件,进行估价或预算。但造价人员没有主动、及时向设计人员反馈造价信息,设计和造价两工作缺乏密切配合,从而未能使设计方案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投资。

2.3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①业主委托比较好的招标文件编制单位。好的编标单位能掌握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区别和联系,适应市场要求,迅速准确按照清单规范计算工程量清单,了解各种关联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案,熟悉政策法规和工程材料、价格及特性;②修改和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使之更贴切市场行情;③聘请审计单位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查。

2.4根据项目情况选择适当的招标方式、合理划分标段。业主根据项目的特点、市场环境、企业条件等选择适合本项目的招标方式。若企业有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可采取平行发包或是施工总承包;若条件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管理项目,可委托项目管理公司,或是工程总承包。总之需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划分标段,选择最适合的承包方模式。另外,政府因支持发展工程总承包,提高我国的施工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与国际接轨。

2.5采用合理的合同形式,做好合同管理。业主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资金量、工期长短、施工难度等采取适合建设项目的合同形式。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跟踪管理。合同跟踪是合同管理上的主要环节,合同签订人员应与现场管理人员对合同确定的目标、要求等进行交底,现场管理人员要跟踪检查合同履约方是否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等。发生工程变更时应检查是否在合同范围内,是否超出合同变更规定,需要进行合同变更。

2.6建立项目成本管理小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可实行全员项目成本控制,建立起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实行全过程项目成本控制,提高每个员工的自觉程度,建立可行的激励制度。承包商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实际情况,以施工定额为标准,以施工队伍或班组为最基本核算单元,推行内部定额工日和供需单价承包制,对施工工程中每道工序严格把关,让职工个人经济收入与完成工作量联系,调动工作积极性。

3结束语

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项目管理还没有完善的体系,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不仅是加强投资控制,也要加强质量、进度等控制,更好发展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卢汝生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与总承包管理实践.中国建筑工

篇8

一、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校硬件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学校的软件没有跟上学院硬件的脚步,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水平低下,申报科研项目不积极。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精力在教学上,培养人才。忽略了重要的是搞好科研项目。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校的形象才能得到提升。故在科研管理方面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了科研项目给学校带来的利益,所以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这些管理办法盲目的效仿其他高等院校,没有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人与项目组成员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两者缺乏沟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存在有的事多人管,有的事没人管的现象,造成项目组人员的困扰。是典型的管制型官僚制,权利大,责任小,管理多,服务少。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通常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不强,工作局限于对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等被动管理。没有主动在科技信息搜索、加工和方面的开展工作。使项目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2.2.2 重申请轻管理,项目的过程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由于近几年来项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来源多样化,科研管理人员频繁更换,新手多,工作不熟悉,因而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项目的过程管理这个重要环节,只要立了项就万事大吉,根本不管此项目能否顺利完成。

众多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奖励上。放松了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不重视提高科研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人员,都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以及学校学术水平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的价值取向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不良的引导作用。假如把从事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教师、从事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的都按照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他们学术水平的高低,那显然是滑稽可笑的了。

二、科研项目执行控制重形式.轻监督,造成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 虽然科研项目的合同或责任书作为法律文书.详细地规定了任务下达单位和项目承担着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但是 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进一步完善科研合同或责任书管理.尤其是细化年度目标和最终成果目标.以及明确相关的违约责任.规定违约追究的办法。因此,结题时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对于完不成科研计划着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造成处理起来无据可依.只好不了了之。由于缺乏有效的科研项目监督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大多数以项目制为主,是以项目为单位的管理体制。具体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的。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科研经费是由项目的性质来决定的,这些性质包括项目的规模、项目的难度、项目时间等因素。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忽略从全局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用途进行审计考察、没有细致地审计与监督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等现象。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上,项目申请者对经费预算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预算编制不够详细,预算过于笼统,各种支出项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虑和估算,预算内容没有反映项目的实际需求。预算和支出不对应,不合理支出普遍存在。造成科研经费管理出现财务问题,通常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不畅。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明细支出缺乏监督与审计。例如经费支出是否是项目的必须支出,支出是否合理。

三、项目科研成果管理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处于学校教育改革转型期,新校区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提升、技术中心、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领导及教师对科研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学校通常对教师的考核往往以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为标准,对项目的实施效果和项目成果转化程度重视不够。绝大部分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能力普遍不强,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从事科研的基础和经验。教师个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立项上,一味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造成项目承担人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项目延期现象严重,项目结项成果水平不高。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重视研究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少之又少忽视专利的申请。

四、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篇9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管理;铁路;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契机。由于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大大促进了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发展。这些技术涉及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的管理技术等。本文主要是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在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质量管理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与企业的发展方向。

1.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那些可以直接为生产服务并能满足人们的工作需要如车间、厂房、制造车间等之类的建筑称之为工业建筑;而民用建筑是指那些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如办公室、居民楼、电脑机房及写字楼等的具有加强性、助辅性等特点的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包括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等行业,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掌握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很好地对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加以理解。

通过上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本质。质量是一个抽象名词,它可以保证一个物体的使用或者被利用的功能和功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重要的场所它是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物质目标转化为现实成功的重要场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可以为整个工程项目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从而确保了整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资金周转顺畅,并为公司的良好发展做铺垫。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着缺陷

一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和主体,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来,我国铁路建筑工程质量并不是非常过硬,相关技术研究投入少,往往存在着一系列较严重的问题。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严峻的问题,如果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会出现整个铁路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下滑,那么整个工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因而,在进行施工工程质量检测时,难以达标,不合格。而这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具体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将在下文中提到。

2.2相关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已经涵盖到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县级甚至乡镇级的范围,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说明了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已经充斥着整个国家,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也发映出了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需求需求。但是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管理方面的常识掌握程度不足,相应的培训机构缺乏。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加以提高,保证从管理层面上来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

2.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的成就,带动了其他很多方面迅速发展,其中信息化技术就是一个方面。本文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关于它的应用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总的来说,具体表现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落后。一般而言,现在普遍采用的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人工手写或者是人工传递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书写上的极不规范性以及效率极为低下的尴尬局面,应该大力倡导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来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3.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解决措施

3.1提高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普遍较低的现象。所以,需要对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以提高。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一定要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也就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培训过后,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一场类似职场的考试,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年度评奖的一部分考核的标准。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并提高施工效率。

3.2应该加强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是企业存活的关键,只有他们产品的质量过关,那么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才更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施工效率更高。这样就会使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口碑。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使建筑集团的管理人员懂得基础和主体设计阶段的重要作用,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3.3设置合理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机构

从上文的探讨可知,质量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式管理,由项目部直辖施工队,压缩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减少管理费开支,提高施工效率。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工业、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组织需要在职工的分配上有一定的规划布局。例如下面的机构设置就很合理、科学:由一名项目经理做为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全权代表本公司对本项目实施各项管理,再增加一名施工副经理,一名安全副经理,一名项目总工程师组成施工项目管理的领导班子。设立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计划财务部、工程保障部、综合办公室、中心试验室四部两室六个职能部门。该成员设置是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以更好地使施工管理趋向科学化、理想化、和谐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把好施工质量管理关,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扣牌,赢得更多的市场。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现状,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分析,再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良好效益,并能够促进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制的健康、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徐永阳.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

[2]龙跃明.浅谈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3]孟小梅.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0,(35).

[4]周浩.铁路路基现场检测与质量控制要素的若干分析[J].今日科苑,201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勘察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性研究。

关于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问题之一――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是:地质勘察企业的全体员工对于成本管理体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成本管理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再加上成本管理的方法依然演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成本的预算、计划、决算以及考核等工作的关注度较少。

问题之二――地质勘察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地质勘察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的主要表现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质勘察企业由于资金多是国家拨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会计管理工作属于时候追踪算账,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地质勘察企业的管理层没有从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没有形成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关于成本管理的知识与经验不足。

问题之三――项目成本管理的负责人职责不清晰

项目成本管理的负责人职责不清晰的主要表现是:很多项目负责人认为只要认真将自己负责的工程完成就可以了,项目盈利与否和项目负责人的关系不是很大。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项目负责人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增强。

问题之四――项目勘察材料管理存在问题

项目勘察材料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材料的采购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地质勘察企业停工待料或者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很多项目管理部门对材料领用之后的跟踪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剩余的材料缺少严格的退库制度。

问题之五――地质勘察项目的绩效责任考核工作不到位

地质勘察项目的绩效责任考核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在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绩效责任考核制度不完善或者绩效责任考核标准缺失,又或者缺少相应的奖优惩劣制度。

针对提升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研究

对策之一――建立完善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要想建立完善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将项目成本管理与涉及该项目的班组作业绩效、部门作业绩效以及员工个人作业绩效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将成本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二是要采取措施做好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即在项目施工前的准备阶段,财务与成本管理部门要对项目的施工主客观条件与价格组成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成本计划,另外在项目的施工、竣工验收阶段,要对工程需要机械设备、材料的采购、以及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对策之二――采取措施增强地质勘察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想增强地质勘察成本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二是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地质勘察企业内部加大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创造员工个个紧抓成本,管理人员个个有任务指标的良好氛围。

对策之三――强化对项目成本管理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要想强化对项目成本管理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选择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成本管理经验以及施工实践经验,同时要善于处理与质量监督部门、监理部门、当地居民之间关系的项目负责人;二是要采取措施制定严格的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将项目负责人的经济利益与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责任、权利之间的统一。

对策之四――强化对项目地质材料的管理

要想强化对项目地质材料的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要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同时对于大宗货物的采购要坚持招投标的方式,申请采购材料的数量要严格按照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进行选择审核;二是要采取措施严禁超量或者不足量材料采购状况的发生,以免货物积压或者停工待料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制定并执行限额领料机制,并强化对材料领用之后的后续管理工作,在材料被领用之后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对于一些多余的材料要及时地进行退库处理,对于一些多次周转使用的机械设备或者工具要在使用完成之后进行登记造册处理。

对策之五――强化对地质勘察人员的责任绩效考核

要想强化对地质勘察人员的责任绩效考核,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和员工签订责任书,将各个员工的责任目标进行量化处理,明确每一个人的利、权以及责之间的关系,并将次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在地质勘察项目中建立健全奖优惩劣制度,对于其中工作态度认真、工作效率高的员工要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奖励,但对于其中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效率差的员工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措施。

结语: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材料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等,这是地质勘察项目组全体勘察工作人员的任务。但在现实的勘察工作中,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勘察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葛幸松.论地质勘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5)

[2]王凤兰.浅议新形势下且以成本管理[J].项目管理者联盟,2011(01)

[3]周朝良.高质量的项目成本管理应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06)

篇11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问题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真正的实现“三进”,我们应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到其教学中。近些年来,我国的确也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05”方案就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规划,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相关的任课老师要认真的去思考,应怎样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把实践教学与参观、访问、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将学科学习与校内外各种活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区情、国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判断、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远远未能达到《意见》中的要求。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变得非常重要。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由从接受―认可―内化的转变。当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时,就是达到了《意见》中所提出的“进头脑”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具体形式有: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大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去认识、辩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既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更应突出它的趣味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方向性、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评价的方法要讲求科学化、合理化。但是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其效果并不理想,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

二、存在问题分析1.教育者的理念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通常都忽视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都照抄照搬一些名牌的老学校,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创新精神,导致“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并且,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方式也很容易走进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不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工作适应能力较差、自身的发展潜能不大等现象,甚至部分员工认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我们的职责只是管理学生,教育与其无关,而教师则认为我们指教,育是行政人员的事,这就造成了教书育人这一理念的破碎,管理与服务的脱离,使得学校每一个教职工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担负起其该担负的责任。2、好的教学方法还不多,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力度还不大。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通病,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显得冷漠、权威,僵化死板,没有任何的教学艺术可言。如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智力水平和教学任务等情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3、学习者的状态新设置本科院校由于其学术地位、学校声望在全国高校中都排位相对靠后,导致所招学生的素质都普遍低于老牌的综合大学的学术,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本科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普遍不强。对于本来基础就不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课都不愿意学或者学不好,那对于表面看起来枯燥无昧的政治理论课更不感兴趣了。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若偏重在理论学习、且提出高要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睡觉、玩手机、谈恋爱等问题较为严重。加上由于理论学习不理想,实践训练又不到位,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4、教学实施情况(1)理论课内容陈旧 ,严重脱节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老师们多数是照本宣科。致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知识过于陈旧、不实用,与现实相脱节。(2)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践课程过于依附理论课程 ,实践学时较少;二是老师担心实践教学过程学生有意外或实践教学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故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简单的布置一些课堂作业甚至连开展都不开展等,这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差太远;三是实践内容要求单一,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四是虽安排有统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利用暑假时间,在家庭所在地,自行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基本都缺乏有效的指导,随意性强,时效性差;五是各职能部门不配合也是实践教学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一大制约因素。(3)教龄较长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但是对新生事物却了解不多,有的甚至对新生事物带有某种抗拒的态度。而青年教师对新生事物是乐于接受,对理论的掌握也相当丰富,但是他们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虽然大都数学历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不少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从教,几乎没有什么基层及实践经验,故教学经验缺乏,职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三、结束语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流动的知识群体,富有朝气与活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要求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单纯的政治观念说教和思想意识灌输,已经不能引起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兴趣。面临这种状况,怎么样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研究基点,将TQM(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实践教学有机相结合,敦促学校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同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想方设法的进一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模式,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种途径,从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叶.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3]百度百科浅析教育理论课程开展性教学探索..

篇12

关键词:进度管理;动态控制;施工项目

1 水利施工项目工程进度控制的问题

水利施工项目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可能出现种种问题,但是追根溯源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由和计划不相符产生的施工纠纷、缺失动态控制而形成计划的不可变通、没有协调机制造成需求和施工方对于进度管理的歧义。

1.1 实际进度与计划不符

水利施工项目中时常会出现实际的施工进度与计划不相符的情况,这种不相符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因主观因素而产生的进度提前或滞后,二是因客观或不可抗力因素而产生的工期延误,一般情况下,前者将造成无法按时完成施工任务或进度提前造成批次施工材料或资源无法运至产生资源浪费,后者则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损失。实际进度与计划的不符产生的主要原因:计划的制定过于主观,没有科学的计划制度,对于工程进度的计划往往出于工程师的主观判断或过程经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相关经验的不断成熟,水利工程资源的可选择性增加,单凭经验进行相关计划的制定工作必然造成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无法与施工计划同步,影响施工质量。

1.2 缺乏进度的动态控制

进度的动态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现场项目经理或工程师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在现今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工程中,现场负责人往往要求的是“加快”而非“控制”,在此条件下,虽然施工进度可能得到保证,但是施工质量、细节处理等环节处理并不好,水利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细节处理的不得当可能造成水利资源的持续浪费,也将埋下事故隐患,而当工程进度优于计划以后,负责人仍强调进度的落实而非施工质量的把握,这种相对死板的施工进度控制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当代水利工程施工的需要。

1.3 进度控制协调性不佳

进度控制的协调性是指水利施工过程中,第三施工方,水利单位和需求方间对施工进度的需求不同而产生的进度管理不同,第三施工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往往不追求施工细节和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而需求方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即可,水利单位则应该在其中起到协调作用,但是现阶段的水利施工工程往往缺乏对于进度控制的协调性,造成客户需求与施工进度不相符,降低水利施工工程的满意程度,同时对于资源的调配、人工的分配尚无较好的协调机制,完全按照施工方的标准来进行施工,在需求方进行核查时再完善细节,由此产生施工纠纷与资源的浪费。

2 水利施工项目工程进度控制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文分析能够看出,水利施工项目工程进度控制存在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水利单位、施工方和需求方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对进度的科学管理。

2.1 科学管理工程进度

2.1.1 科学制定计划

科学制定计划是指在施工开始前,不应再单纯根据经验或相关案例制定进度计划,而要科学、综合的考虑可利用资源,施工方的施工水平,水利工程的利用领域与范围,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客观情况或不可抗力等等,在此条件下,制定几种可推行的施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履行施工计划,当出现影响因素时,迅速执行备选计划,保证施工进度的落实和施工质量与细节的保证,科学的进度计划应该反复推敲,并结合第三施工方的施工能力和需求方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同时对于复杂、客观因素较多的水利工程,可以将工程分期制定计划,保证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1.2 实现进度调控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负责人应该及时对施工进度进行调控,当施工出现滞后情况时,应该通过加派人手,投入新资源或引进新技术的方式提高效率,当施工超前,可以指派专员对已完成的施工单元进行细节与质量的调查,以边检边建的方式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协调发展。进度的调控要求项目负责人具备对进度动态性的掌握能力,在日常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应该加强对进度动态控制方面知识的学习,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实战演练,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

2.1.3 推行奖惩制度

在制定工程计划的同时,水利施工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推行奖惩制度,即对严格执行施工计划,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施工方给予经济奖励(或其他形式的奖励,例如指派现金设备或资源等),而对不按照计划执行,或忽略施工质量的施工行为则给予经济处罚,在此模式下,施工方对于计划的重视程度将得到提升,由此在主观上会更愿意履行制定的施工计划,水利单位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情况将得到扭转。

2.2 实现进度动态控制

进度的动态控制应该在每一次施工情况汇报会议上执行,这种动态控制应该不局限于对进度的管理,而是要结合施工细节、质量、客观因素和预期施工情况综合制定进度管理模式,施工进度过快则放缓速度检查已完成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过慢则在加快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资源或人工的方式保证质量,动态控制应该同时体现在对计划的改进上,实现进度计划的不断完善,避免过于死板的进度计划影响施工情况。

2.3 多方协调管控进度

施工进度控制不只是施工方应注意的问题,当水利单位处于中间方时,应该起到协调媒介的作用,在充分了解需求方的实际需求以后,及时与施工方进行沟通,尤其是需求产生变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变更对于施工进度的影响和给施工方造成的问题,与需求方进行沟通,不断完善、改进进度计划。鉴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还可以通过建立群众沟通板的方式,充分了解群众对于工程施工的意愿,综合多方因素考虑,实现科学、合理的进度管控。

3 结束语

工程进度控制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工程生产任务、达到预期工程目标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由于其特殊性,进度控制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可预计的因素,同时对于工程质量和细节处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进度控制管理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但是,水利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施工项目中不断进行总结与完善,通过科学计划、动态管理、多方协调等方式使施工进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严抓工程质量,多方面实现进度的科学管控。

参考文献

[1]曹文思.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方法[J].江西建材,2014(7).

篇13

【关键词】制造业 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

项目管理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发展的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根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而市场对制造业企业要求的关键参数是成本、质量、实现能力,现代制造业需要识别需求和行程要求,然后按照标准进行制造和改善产品。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实现产业化活动,以及其在成本、质量、实现能力上进行优化的生产过程和管理体系都具有项目特征。现代市场的需求要求企业做到适应性制造,这导致了制造业企业的项目活动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加,从而带来制造业企业对项目管理的需求。由于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制造业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太适应。

以作者所在的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该企业主导产品包括隧道工程、电力装备、建材装备、冶金装备等大型设备,公司经过原有两个国企重组后,资源得到合理优化,企业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出口、大型项目的生产制造与组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的项目缺少详尽的概算和目标成本控制,合同文本、技术协议以及供货范围缺乏规范性,有几个较大项目出现执行困难甚至处于暂停状态。因此,对于大型制造业企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创新项目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管理的运营体系不完善。公司目前承揽的大型成套项目日渐增多,主要采用项目承包制的办法,由于总承包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司对项目管理难以控制。由于缺乏全盘性的统筹和客观性的预测,致使对项目的最终运行结果心中无数,例如对工程的质量、项目成本等,只能事后认账。

2.项目成本核算不合理。项目的成本要量价分离、成本细分、对比控制、审核准确,然而公司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常常是:预算定额一套成本(并非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成本)和经验估算当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既无原则,又不规范合理,项目的成本控制自然也就无法到位。

3.项目合同管理不规范。项目在合同管理上法律意识淡薄,项目管理人为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有没有通过规范的管理来保证合同管理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可靠性,项目出现违法分包、违约和索赔等问题时,项目很难得以解决,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

4.项目计划编制不科学。项目负责人编制的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等计划不匹配,使得某些资源出现空置、浪费,影响项目的进度与质量;项目负责人专业水平不够,工序安排不合理,遗漏了关键环节,拖延了项目进度。

5.项目团队建设不到位。由于生产项目的各个成员是以部门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具体参与项目实施的职工,并没有感到压力,也不关心自己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根本不关心最终的工作成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生产项目团队建设机制,缺少与产品生产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6.项目时间管理不严格。在项目合同签订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活动定义和工作活动先后排序,更没有经过科学的活动时间估计,只提交粗糙的进度计划,导致项目立项决策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从而使生产项目的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要长很多,没有专人人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考核,影响合同的正常履约。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新项目管理观念。对于实施项目管理的管理人员,树立管理创新的理念,把项目管理看成一种管理科学,而非看成依照行政指令推行的权宜之计,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

2.创新项目管理组织。公司项目管理的实施者是项目部,加强项目部的组织与建设,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和建立项目责任制度对项目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对项目部减压。明确项目部重点管理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和文明施工,使项目部腾出更大精力抓项目管理;规定各项目部只管理单个工程项目,配齐各专业管理人员;取消项目部按序列号排名,工程完工,项目部即撤销,并进行终结审计,人员进入培训中心待命。这样,项目部就建成了弹性、变动、一次性的经济管理组织,更有利行使项目管理职能。

(2)完善项目合同管理机制项目部做工程,要依法履行合同。项目经理要重视研究合同条款,在执行合同中,要对所有的变更以函件形式备案,不能带有随意性;要善于运用合同,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合同索赔,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3)项目考核多样化。对集团中标的项目管理实行百分制考核。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将项目管理的各项责任指标细化为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材料管理、技术、质量、成本、资金收支和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对每项指标制定了详细考核标准和百分制比例,然后对项目部进行考核,量化打分。

3.创新技术。项目管理要创新,离开技术创新,离开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工程的优质化,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要进行项目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4.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1)建立健全项目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公司项目管理应建立健全有关资金、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对生产经营中一些特殊情况,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合理解决。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以目标性、合理性、完整性、稳健性和责任合理划分为原则,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的精细度,建立一种责任、控制和绩效考核并存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公司项目管理运行过程中对不确定因素的可预见性,有效控制企业项目管理运营成本。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为了公司各不断发展壮大,走高端成套的发展道路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项目管理,解决项目管理中中存在个各种问题,坚持管理创新,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字:项目成本成本控制 对策

1 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

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应杜绝人人不管的现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 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1.4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1.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项目部实行项目转型后实行了“五项费用包干”、“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以及“承包指标倒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和队伍素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容置疑的是只管干活,不管算帐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有的只顾生产任务的完成,成本意识淡薄,把成本管理看作可有可无。最近在抓项目部达标升级,企业考核项目部的指标时,都重点放在生产任务完成上,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行为。具体表现为:

2.1 在劳动力使用上

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两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三人,可使用低工费的工种而使用高工费的劳力。为了照顾关系、情面、临时工闲时也留用,职工可不闻不问生产经营状况,但每月的工资、补贴、奖金不能少拿,人为地扩大经费的支出。

2.2 在物资管理方面

能简化到什么程度就简化到什么程度,业务人员只图方便省事、不及时退卡入帐,有的工程材料实物与帐面相差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不乏其数。在工程材料领用上,手续不齐全,不按定额发料。工地材料摆放乱,工程材料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配件领用不审查,坏了就换,很少有人去修复;虚填油料消耗致使有人偷偷地把油卖掉。

2.3 机械施工效率不高

以机械设备包月租赁为例,车况较差,平时维护保养不善。机械设备有了故障不分析主客观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坏了有料就换,无料就等。临时工未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就上岗造成机械非正常损坏,影响施工进度。

综上所述,当前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只是会计的事后核算,而不是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原因有:成本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或者是上级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是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和“承包盈亏”,在群体中产生“负效应”。因此,动员项目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深化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对策

为遏制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程项目亏损,按照责任明确的要求,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应当以项目部能否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分别采取措施,对项目部能够控制的费用,由项目部进行控制;而项目部无法控制的成本或亏损,则应由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3.1 确定工程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盈亏指标

对每一项中标的工程,在正式开工前,确定该工程项目和分项工程所需的工日、材料、设备数量,同时确定该工程项目和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和间接费用。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工程项目的盈亏指标。

(1)实行材料招标采购

项目部必须彻底改变以往的零星购货方式,在企业内的所有工程项目,其主要材料包括地材全部实行招标采购的方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供应商。同时,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

(2)按照可控原则控制成本

项目部对施工队和员工,要按照成本的可控原则,分清项目部、施工队和员工对各项成本的责任单价,包括工日单价、材料单价、机械台班单价和单位、费率或定额。要严格执行内部验工计价制度,及时向施工队和员工兑现经济利益。

(3) 强化安全、质量管理

项目部要树立安全、质量就是效益的大效益观念。积极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对事故的多发区域时刻监控。要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惩罚制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起清醒的安全、质量意识。

(4) 加强合同管理

所有的项目部,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3.2 分包施工的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措施

(1)按照确定总成本目标的方式确定分包工程价款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第一,按照确定工程项目总成本的方式和分包单位承担的工程量,确定分包工程的项目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第二,按照分包单位的资质等级,将其应当计取的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的费率降低30%-50%;第三,按照上述确定的项目直接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总额,把该工程项目的计划利润降低60%以上计取计划利润;第四,按照国家或该工程项目规定的税种、税率,以1-3项的费用总额为基数计取税金;第五,将上述费用相加,即为分包工程的价款。按照此方法确定分包工程价款,其与工程正常预算价值的差额约为18-20%。

(2)严格按照规定拨付和结算工程款

项目部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对分包单位完成的合格工程量按月进行验工计价,然后结算工程款,不得为分包单位预付备料款和工程款。在结算工程款时,必须及时扣除项目部代付的各项费用,要建立结算工程款的联签制度,即在结算工程款时,除验工计价报表外,还要有与分包单位业务有关的业务部门是否扣款的意见。

(3)严格禁止上级单位挂靠施工

项目部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禁止外部单位以各种形式挂靠企业对外施工。凡是以企业名义中标的工程,必须由企业直接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由项目部与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和结算工程款。任何项目部都不得让外部单位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验工计价和结算工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