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变化范文

金融市场变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2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市场变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市场变化

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 碳金融 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X196,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46-02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聘请全球专家研究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只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并未明确回答最近15年来全球气温是停滞还是变暖?变暖是否同时对生态系统、海洋系统、人类系统带来影响?变暖是否是人类所致?2013年9月27日、2014年4月3日、4月13日IPCC第一、二、三工作组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经IPCC科学家评审、研究团队答辩,IPCC向全世界的AR5对上述质疑给予了肯定的科学研究结论。限制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碳金融是限制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工具。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国际国内的碳金融市场现状、未来展望和解决国际市场法律悬空、国内国家层面法律缺位和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不同质等问题。从而对推动国内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对接,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大国责任。

一、气候变化的权威性新结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是AR5第一工作组国际研究成员,也是2013年9月23日-26日代表第一工作组研究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IPCC评审、答辩的学者。他在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术年会上作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主旨演讲。他们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比过去认识到的程度更为严重,属于人为因素所致的概率是95%。科学观测大气圈的数据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10年以来,上升0.89℃[0.69-1.08℃]。观测水圈的数据显示,在1971-2010期间,气候变化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海洋上层0-700米占60%,储存在700米以下的占33%;北极海冰范围1979年以来显著缩小;全球海平面1901年-2010年上升0.19米[0.17-021米]。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次20世纪中叶以来显著变化,热事件增多,冷事件减少。2013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增加到了4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总体上属于增量。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二氧化碳增加40%,其中海洋吸收了大约30%。水泥生产、化石燃料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达到9.5Gtc,而2002年只有8.3Gtc。根据CMIP5模式和新的碳排放情景――典型浓度路径预估,至2100年,按全球增温2℃66%概率测算,高排放可能引起1000Gtc①。全球人均碳排放4.8tCO2e,中国人均碳排放6.6tCO2e,碳排放总量2011年占全球10%,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全球2012年能源消费356亿吨标准煤,中国占28%,达到80亿吨。同期印度、美国、欧盟分别占7%、16%、11%。中国近年的雾霾可能导致123万人早亡。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共同研究,要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候与人类系统及其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实现气候恢复力路径转型。要将工业化以来的气温变暖控制在2℃以内,全球CO2排放到2030年必须控制在2010年的水平,到2100年全球CO2零排放,从2014年到2100年未来86年的剩余碳排放空间为1万亿tCO2e。中途的2050年还必须在2010年CO2排放水平上降低40%~70%②。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类可以先靠各国政府主导,最终要以市场张力为主。在市场途径中,碳金融市场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二、碳金融市场现状

1.国际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产权和金融产品,开启了人类限制碳排放、减少碳排放的市场化路径。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先后于2002年、2003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欧盟(欧盟+挪威+冰岛+列士敦士登)碳金融市场于2005年1月1日在《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法律约束下正式启动交易。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BlueNext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纽约绿色交易所、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2009年以来,也先后开始进行核证减排量(CER)的交易。碳金融市场的基础金融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融资工具包括项目融资、运输贷款、汽车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节能产品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绿色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到天气衍生商品、可交易灾害期权、Leu Prima自然灾害债券基金、碳排放信用担保、绿色建筑覆盖保险。2013年,欧盟排放体系碳金融交易总量102.6亿tCO2e,总交易金额为528.49亿美元,其中欧盟配额(EUA)交易量为86.5亿tCO2e,交易金额524亿美元;CER7亿tCO2e,交易金额4亿美元;联合履行项目减排单位(ERU)交易量9亿tCO2e,交易金额1亿美元。从2014年5月19-23日欧盟市场一周的情况看,一级市场有三次配额拍卖1048.6万吨,价格分别为4.6、4.59、5.23欧元每吨。二级市场一周配额成交量50.5万吨,最低价4.7元每吨,收盘价5.11元每吨;州际交易所一周的2014年12月CER期货价格下跌25%至0.09元每吨,五种CER期货合约一周的成交量为857.6万吨。2014年9月1日的交易价格EUA为6.44欧元,CER为0.16欧元。

2.中国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现状。我国的碳金融,是从参与国际市场开始的。2006年开始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给方的形式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到2014年8月17日,中国在联合国CDM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3804个,实际签发减排量的CDM项目1400个,约占全世界CDM项目总数量的50%。

中国区域性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配额交易,到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市,全国七家区域性碳金融市场平台全部开始配额和自愿减排量(CCCER)的市场交易。到2014年9月1日,全国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控排企业2000家,交易总量1225万吨,交易总额35264.4万元,平均每吨28.79元。深、沪、京、粤、津、鄂、渝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的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659554吨、1553460吨、961855吨、1293173吨、1059760吨、5284288吨、145000吨,累计交易额分别为113154196.47元、60917272.70元、58057517.80元、70586610.52元、21891494.20元、125417791.75元、4457500.00元。最新交易收盘价格分别为65元、39元、54.60元、43.65元、20.35元、23.79元、30.74元/每吨。其中深、沪、京、粤、津已经完成第一个履约年,履约率都在95%以上。

三、未来碳金融市场展望

1.国际市场展望。2014-2015年期间,我们将看到新西兰、巴西、智利、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以及WCT体系的魁北克、美国RGGI以及东京都等国家和地区的碳金融市场或已建成、建设中、完成立法、计划中、承诺中。

国际碳金融市场2013年到2020年每年的全球市场总供给预测为471、457、382、414、358、327、348、373MtCO2e;如果美国只包含电力市场需求,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31、601、620、508、450、458、521、573MtCO2e;如果将美国总体经济运行纳入,则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74、660、843、784、736、730、796、879MtCO2e。

2.中国碳金融市场路线图。中国碳金融市场2006年以来,到2018年的12年发展路线图可以划分为:2006年以CDM项目供给方式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2008年奥运期间开始在国内进行零星的自愿减排(VER)交易;2011-2012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规划、准备、制度安排阶段;2013-2014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相继启动交易阶段;2015-2016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调整、改革、整合阶段和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筹划及立法;2016-2018年,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立。

四、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法律悬空问题。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最高制度安排《京都议定书》只约定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的减排承诺。2013年1月1日以后的承诺和文本修改需要四分之三的缔约国先在国内完成程序和授权,签署后才生效。至今还没有达到生效的缔约国签字国数量。接近2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处于法律悬空期。有关各方应该在AR5明确了气候变暖结论的2014年让新的法律框架生效,运用碳金融平台的市场张力,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排放大国按照《京都议定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美国是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和整体绝对碳排放量的排放大国。却一直没有批准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甚至影响了其盟友――日本这个另一排放大国曾打算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得本来供不应求的碳金融市场有时供需倒挂,加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欧盟2007年、2012年不让配额余额进入第二年的下一阶段使用等因素,使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曾出现高峰30欧元和低谷0.1欧元的“需求-价格悖论”。AR5的,应当引起各国的进一步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限制碳排放的力度,进一步推动碳金融的市场力量。美国联邦政府应当顺应民意,履行大国义务,鼓励全美学习、推广加州、RGGI的限制排放市场化措施,借鉴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经验,与全球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同一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当然,中国也是排放大国,已经承诺按照国际公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限制碳排放责任。建立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和筹划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并继续CDM项目的注册、产生CER,是中国通过碳金融市场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二)国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有规无法问题。中国还没有碳金融市场法律。七个碳金融市场平台是在政策上建立起来的。有的市场平台虽然取得了国务院及其政府部门的法规和特区等地方性法规的认可,但总体上属于有规无法。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健康运行,不利于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全国性还有24个省市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各界期盼的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也缺乏法律依据。建议全国性的统一碳金融市场机制、市场交易和国家立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

2.七个碳金融市场规制差异问题。碳金融价格从学理上有模型预测、数学计算、供需博弈四种形成机理③。七个市场的价格几乎没有源自这四种机理,差异很大,前文已述从每吨二、三十元到六、七十元不等。究其原因,规制的差异使七个市场的每吨配额实际上不同质。七个市场的试点方案、交易规则、交易主体、交易结构、技术路线、交易产品、配额分配不尽相同,不利于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路线图的实现。广州、深圳同属广东省,有较多的地缘、政治、文化、经济等共同价值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一体化交易体系具备较好的基础。一体化的重点在配额分配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配额分配有两条一体化路径。一是中央分配制度,即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在内的广东省辖区,实行统一规划配额、统一分配配额;二是先按现状方式规划配额、分配配额,尽早实现两个市场交易体系一体化。逐渐由广、深两个市场咨询团队专家,探讨统一配额问题,最后经两个交易所决策集团协商确定,渐进式地一体化。价格问题会随着配额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因为价格因配额设计不同而由市场反映出不同的价格。由市场力量让广、深两个交易所的价格相向而行并最终实现广东、深圳全区域的碳排放权配额同质同价。广州、深圳的一体化思路,最终可以由两家交易所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发改委、深圳市发改委的领导、协调、权衡下,按市场化原则推进一体化。同时,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探讨京、津两大碳金融市场平台的一体化。如果广、深一体化和京、津一体化都能圆满成功,那么,对全国性的统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中国碳金融市场平台融入国际碳金融市场平台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本文系田永主持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企业”的碳金融路径研究基金项目(编号:Xq14C04)]

注释:

①秦大河.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R].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8月

②王敬涛.模拟全球变化 细分风险影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技术进步解读[N].中国气象报,2014年6月3日第3版

③田永,蒋和胜.我国碳金融平台及其价格机理[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9)

篇2

论文摘要: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

篇3

利率政策慢慢松开松动的信号从温州传来。

从今年10月21日,浙江温州农信社客户存贷款时可以讨价还价了,除温州县市所在地和柳市镇所在地外,信用社全部实行浮动利率。试点的357家农村信用社有很大的权力决定信贷资金的存贷价格。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利率改革的实验田,温州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存款利率上浮30%,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70%,这比商业银行20%的浮动范围有了更大的空间。

更多的信息显示,一场以信贷资金存贷款利率为突破口的利率改革正在酝酿中,而放开存贷款利率正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其实早在去年,央行已经在全国8家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改革试点,但在近日,央行明显加大了利率改革的节奏。

近日央行行长戴相龙明确表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扩大利率浮动幅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随着外汇储备的上升,逐步放宽对资本交易的管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更为重要的信号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甚至被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利率市场化将带动整个金融体系的变革。”一位金融业人士评价,在加入WTO、金融市场面临全面开放的压力下,利率市场化正在消除利率政策化和照顾大型国有利益的色彩,原来扭曲的资金价格正在被纠正,资金的价格开始更多由市场资金供应量和市场需求量来决定。

但就在国内金融界对放松利率管治而欣喜时,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也悄然而至,金融改革显然迫切需要应付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相关机构和。

为何选择温州?

“温州农信社利率改革关乎利率改革全局。”浙江金融业一位人士,根据央行利率改革步骤,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央行在温州进行357家农村信用社大面积的利率改革试点后,下一步将在金融业全面推进利率改革。

温州发达的资金市场为央行进行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温州进行利率改革试点,不仅能吸收民间高利贷资金,而且有足够的资金优势化解放开利率带来的风险和冲击。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今年3月,温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650.4亿元,企业存款381.76(温州企业96%以上为民营性质),外汇存款余额16.1亿美元。在温州正规的金融渠道里,已经集聚了超出1000亿的民间可流动资金。

而在民间地下流动的资金则无法统计,人行温州支行今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温州中小企业的总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的比例约为6∶2.4∶1.6。按2001年末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中小企业借入的民间信用约为170亿。同时,在企业创业资本中,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款约占总资产的7.5%,即125亿元。此外还有个人之间的消费性、互借贷等,合计民间信用规模约300亿-350亿元。这部分资金长期处于不断的流转拆借当中,加上部分民间借贷,总的资金可能还要大得多。

大量的海外温州人成为温州财富的另一大提供者。截至2001年底,温州和上海比较两者的外汇储蓄额分别为15.6亿美元和120亿美元,然而两者2001年全年的外汇交易量分别是40亿美元和70亿美元。

“如何解决民间资金拆借一直是金融管理部门思考的。”据一位金融业人士分析,能否将民间资金纳入正规金融渠道是检验利率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据悉在资金充足的浙江,利率放宽后,资金供大于求,贷款利率上浮70%对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吸引力,谁也没有调到70%上限,反而是农信社偏高的存款利率吸引了部分商业银行存款。自去年利率改革后,至少有20%的资金从当地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流向农信社。这也是选择温州进行利率试点的另一原因,资金充足可以减少农信社调高存款利率对周围商业银行的冲击,防止金融动荡。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温州大部分农信社每月调整一次利率,有的调整时间更短,资金价格变化越来越体现市场的供需。

利率职能错位

“利率市场化更重要的意义是带动利率监管体系的变革。”深圳一位业人士认为,在过去利率管理时,人民银行并没有利率政策最终决定权。

这位人士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金融管理体系的重要进步是,制定和实施货币信贷政策基本上不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扰,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利率政策最终决定权不是掌握在人民银行手中而是在国务院。

在这样的利率体制下,确定和调整利率主要是考虑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而利率政策引导和改变资金供求这一职能退居次要位置。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9年间七次降息累计减少利息支出2600多亿元,2002年这次降息预计进一步减少企业利息支出600亿元,但对刺激投资和促进增长作用并不明显。

带有色彩的利率政策将给未来的利率改革造成什么现在尚难以给予评估。据介绍,利率作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资金的供求双方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但中国利率政策往往带有政治任务,如对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和下浮均不超过10%,对指定的512家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利率不上浮。

过分管制的后果是,人民币资金价格扭曲,并对国内外资金市场变化反映迟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并指定详细的结息管理办法。价格管制还使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脱节,同资金供求没有关系。随着金融市场主体的变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走向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和经营策略不同,资金成本不同,统一利率已制约其各自的。而银行企业化后,更需要根据客户资信和风险度以及自身经营确定利率浮动幅度。

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资本市场和出口越来越大,随着外资并购和QFII等政策施行,国际利率水平的波动对人民币影响逐步加大,利率市场化已如弦上之箭。

篇4

2004年以来,美联储奏响了持续加息紧缩的主音,随后欧盟与其他国家纷纷跟进。但是,2006年8月之后,这种情形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而欧盟与其他国家继续加息紧缩。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发现美元的走势与美联储的利率走向几乎是恰好背离的: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过程中美元并没有显著走强,反而与油价走高相关联而不断走低;当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后,美元虽然出现了“危机性”的下挫,却在2007年年初和近期产生了两次明显的上涨波段。

美元与美联储利率走向的背离或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能源价格始终影响着美元。但是如果像市场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基本面有助于本币上涨,那么美国在2006年年底直到现在的经济降温和利率稳定,却无法解释美元出现的两波上涨。换句话说,能源价格走高使美元汇率大幅降低了,欧元或者其他货币诸如人民币,在此期间经历了实质性的升值过程。

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经过市场的“羊群效应”放大之后,既推动了能源价格上涨,又推动了各国货币由于加息紧缩而走高,使各国货币对美元持续上涨。从美国通胀率水平来看,美元贬值的幅度并没有如此显著,正是其他货币的显著升值部分抵消了能源价格的上涨,在此期间美元并没有实质性地贬值多少。这样,我们对世界经济的本轮通胀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美国的通胀水平并没有那么高,通胀的压力主要存在于美国之外的经济体,而这些经济体同时还伴随着本币的大幅升值。

通胀走高,价格上涨和本币升值,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和美元贬值,其实际通胀压力并不会比其他国家高多少,相反,很可能美国的通胀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其他国家却不得不连续紧缩,并且推动本币升值,出现通货膨胀,只能再继续紧缩下去,美国则坐享外币升值带来的利益。这可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在金融政策上差异化的最好解释,并且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股市顽强地突破了历史高点,延续了几年来的上涨势头。

篇5

■“霸王条款”和误导。一些银行希望争取客户,但同时也希望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客户,这种情况下, 银行可能会渲染挂钩存款的最高潜在回报率;而将背后风险变化。在香港,常常看见门口外银行列出今天最高存款利率达20%、25%的广告,如何监控银行向客户施加“霸王条款”, 或有意无意间在广告中误导客户, 不单是监管机关的工作和银行的自律性, 客户本身也要学聪明点, 一些银行可能会故意将一些客户不太需要的产品, 介绍给客户或按客户口袋大小,服务使用量, 而向客户提供一些都不太实要的服务产品,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产品时,应先问自己:我需要什幺, 什么类型的产品能满足我的需要? 然后再去看市场上有哪一种产品,最后不是选择提供者。

■国外一些银行为了提高服务和员工团队的表现,他们会向一些已经市场化的行业取经。如:保险公司、饭店、航空公司、百货公司等,学习他们的服务态度, 宣传手段和客户为本服务意识, 这种“盒子”外思维(think out of the box),也是一种改善服务质量的方法。

■新的零售产品涌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外银行会有策略地推出新产品时,其中一些它们采取的方向如下:

篇6

■银行架构部门化。银行组织架构会逐步由传统地区报告制度,慢慢变为由总行、分行至支行,同一部门垂直的功能报告制度,透过总行对市场细分和风险集中管理,支行行长则专注于营销为主,而在总行部门统筹下,可对最优质的客户提供全国性标准服务,而中小客户则由分、支行在当地提供本地服务。

■部门对外在、内在客户服务意识要加强。针对不同等级客户(如钻石、白金、 黄金等不同客户分层)的需求,部门间应有协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协议。

■浮动工资比重增加。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尤以在对私业务方面,客户经理的浮动,工资比例会提高很多,并和每月业绩挂钩,一些香港的中小型银行,为了有效评估客户经理业绩,会将每季不同产品指标转换成一个约当分数,每月推出不同的主打产品,让员工在跑指标时,有明确方向。

■成本操作中心出现大区合并。为了节省成本,可以交给大区分行操作的业务,会由大区操作中心处理,支行慢慢变成只有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银行在一些跑量的业务下,透过操作合并可减低平均单位成本。

篇7

内容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浪潮,使整个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直至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地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日益流行并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金融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技术开始被大量的运用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日益流行对金融市场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和制约因素。因此,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概念

(一)金融工程的涵义

金融工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独立于金融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属于金融创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金融工程发展史上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honFinnerty),他将金融工程定义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产价格和规避风险,挖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新预期的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同时其将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新型金融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提供解决某些金融问题的方案。

金融工程作为20世纪70代金融管制放松的产物,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促进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种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从CDO和CDS这两个金融衍生品10年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见图1)。

总的来说,金融工程就是运用金融市场上现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发展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需求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产品,实现预期目的。

(二)金融市场效率的涵义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尤其是我国资金短缺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完善,相关制度还很不健全,应当更加重视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和相关机制,保证市场可以在一个高效率的水平上运行,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加成熟,免受到外来金融机构的强大冲击。

市场是提供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场所。在市场中依靠价格信息,引领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并实现资源的配置,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可以帮助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金融市场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市场,它的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从金融市场内外运用资金的角度可以把金融市场效率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内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营运效率,即金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为投资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外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的价格是否可以根据有关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作出反映。它反映了金融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

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

金融工程的产生是金融市场交易对于更高市场效率不断追求的产物,反映了市场追求效率的内在要求。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金融市场的需求

金融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主要有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主体内在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等,但从本质上来看都是金融市场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超出金融市场能力的需求,特别是在追逐利益和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这种需求更是突出。而一旦产生这些市场没有办法满足的投资需求时,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就很难顺畅进行下去,而这无疑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在满足不同参与者交易要求的情况下,也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向前发展。同时由于有了满易者需求的金融产品使其经济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金融工程的促进

首先,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造出的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运用金融工程创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在合约的性质、期限、支付要求等方面各有特点,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丰富了个人投资者的选择,为他们构建个性、有效的投资组合,壮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推出的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比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次,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程的技术方法大量的创造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等提高了交易者的满足程度,进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运作效率。

最后,运用金融工程方法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投融资的便利程度,其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上满足市场上不同金融主体的需求,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在追求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推动了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而金融工程的不断创新从某些方面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金融工程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发展金融工程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无论是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有着明显而巨大的不足。从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金融市场组织管理能力偏低、投机性较强、抗风险能力偏低,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无稳定均衡的内在作用力。从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来看,目前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运用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策略

推动金融工程的发展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应当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事业建设,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大幅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分析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充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经验,同时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使我国的金融工程的发展更加适用于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宏观上来看,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使用,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方法设计新型金融工具和融资方法。由于一国金融市场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来源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使投资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寻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有效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具体措施

金融工程其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创造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首先,已有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我国要尽可能地利用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商品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通过资产组合来使其尽可能满足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需求,可以使交易及时迅速地进行,或者把某些基础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领域,继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创造,如金融工具多元化、灵活化。根据不同投资者的要求,设计符合其要求的各项金融工具,由于其新颖灵活,一般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因此交易的成功率较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比较顺畅,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再次,通过金融工程的创新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和融资技术,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技术的改进,从而使金融中介机构组织形式上发生改变,传统的金融格局被打破,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之间处理业务之间的摩擦,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最后,通过金融工程业务的不断发展,迫使政府修改相应的法令、政策,放宽金融行政管制,进一步提出阻碍金融市场顺畅运行的不利因素,从而增强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政策法令的修改、金融管制的放开,又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了金融创新,从而加快金融工程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工程对金融市场效率提高的作用表现

第一,规避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导致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剧烈波动使得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面临着随时随地存在的风险,且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金融市场的效率普遍较低。于是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上普遍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而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所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极大地满足了投资者的这种需求。一个效率很低的市场上,由于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分散转移风险的职能,可能会导致风险的积聚和集中爆发,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

第二,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对金融资产在市场上的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使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而金融工程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设计整套的相关机制,让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机制了解内部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对称,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

第三,增加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帮助金融资产持有者将其资产出售、变现。流动性越高,金融资产就越安全,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与其成正比。正常情况下金融市场越不稳定,资产持有者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就越高。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创新出的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机制,初衷就是为了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金融资产持有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其变现,进而能够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艳.金融伦理与金融市场效率:[博士后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3.管涓.发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肇庆学院学报,2001.3

4.王广谦.金融市场效率的衡量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选择.金融研究,1996,2

5.李青.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政策选择.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9

篇8

金融市场运行主要由价格机制和金融制度两部分组成,这种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就决定了金融套利行为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价格套利和制度套利。本质上讲,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非均衡是与一定市场运行规律相违背的现象,而套利者正是利用这一现象而对违反市场定律的运用,但这种利用对恢复新的均衡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我们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一方面,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对于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有效运行,为其提供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意义上来表现的,一是对提高金融经济的定价效率、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升;二是基于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这对金融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也具有消极意义,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负面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金融套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金融套利行为扩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种市场的波动也不利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管理,也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甚至这种金融风险还会诱发金融危机。因此,投资者和国家金融经济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套利行为的两重性,既要合理利用引导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展,来推进金融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到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消极影响,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金融套利既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通过在不同市场上同时进行投资活动,在尚未投入实际成本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无任何风险的利益。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划分有多种视角。按照传统视角来划分套利行为的种类,可以有三种主要的金融套利方式:即跨期套利,这是一种以时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市套利,这是一种以空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商品套利,这是一种以商品为主要标志的套利方式。具体来讲:跨期套利,这也是一种根据市场运行非均衡现象而进行的套利行为,即当某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时间点上存在着不同的价格,有时这种价格差异还较大,投资者利用这种时间上的价格差异的机会进行套利,这种套利主要是依靠“低买高卖”的方式进行各种交易活动以获取利益和利润。当然,这里的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应该排除正常情况下出现的价格差异或调整。

这种跨期套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产品衍生品与产品所标的资产价格的不一致而进行。这种跨期套利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较强的融资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能力,通过高利房贷,或者是低吸融资等方式来获取利益或利润也都属于在时间上的跨期套利。跨市套利,这种套利方式是通过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出现的不均衡而实现的套利,通常是在同一种商品由于其所处的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这种市场变化一般有市场制度、交易方式、政策环境、法律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同一种商品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时,个人、企业等投资者就会利用这种不均衡、不一致而在市场上以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买入,同时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如此形成差价而套取利润。跨商品套利,这种套利模式则是在商品之间出现的套取利益或利润的情况,即当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出现价格变动,但这些商品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投资者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来获取利益或利润。

以上三种套利模式都存在着必要的条件,这就是市场中非均衡现象的发生,这是金融套利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一个市场运行处于均衡状态的良性发展中,金融套利是难以实现的,金融市场上也不存在着金融套利的机会。然而,金融市场的完全均衡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条件,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这要求金融市场中的所有方面、各个因素之间全部能够实现协调,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因此,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出现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状态,甚至是一种主要的状态,而出现绝对的均衡状态则是一种偶然的、短期的状态。而金融市场上的非均衡状态又通常以价格的非均衡和制度的非均衡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为金融套利提供了机会,金融经济中的套利机会的存在说明可以进行各种金融套利行为。这样一来,金融市场的金融套利行为则具有发生、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一行为却不是可以任其随意发展的,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应该有科学的监督和监管,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辨证的具体分析,科学对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处理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基本思路有:

第一,着力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性,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逐步减少金融监管,建立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促进金融资金在市场内外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维护市场必要的、有效的竞争。

篇9

关键词:金融市场;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66-01

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金融市场是办理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买卖,以及同业之间进行货币借贷的场所。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即金融市场上各种交易关系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

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部门和地区,另外,资金尚可脱离实际产业部门的需要而单独运行。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轨迹,即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如下图所示:

从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分析,各种金融交易关系均受市场供求、商品介个和潜在风险三个主要因素制约和影响,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影响着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运行,实现动态平衡。其作用机理可以简单归结为:交易者根据各自的交易动机和需求,推动着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不断发生改变,市场供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变化,商场价格变化一方面反作用于市场供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为交易者的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价格风险的语气重新调整交易行为,形成市场供求的再次变化。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金融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在金融市场不断运行的过程中,供求、价格、风险三位一体,成为推动和调节金融市场运行的时间、空间以及交易者之间,实现动态均衡的三个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

二、我国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

金融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这些市场应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目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既有宏观经济环境上的阻力,又有微观主体地位不明确的障碍;既有现行体制改革滞后的制肘,又受制于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扭曲,利率政策难以到位。

第二,政府行为不规范,信贷资金财政化。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地位不明,银行关系仍然紧张。

第四,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缓慢。

第五,金融秩序混乱。其一,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性质、经营业务范围界定不明。其二,各类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能相互协调。其三,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其四,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银行业及其信用制度还不很发达,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因此,我国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加强过期转机建制工作,进款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至今仍没有根本改变,是经济生活中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与当前总的比较好的经济形势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转化脑筋,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理顺财政与金融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政策,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以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理顺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税收,控制支出,清理整顿财政预算外甚至是制度外收入。另一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弱化行政干预,确立央行特别是央行分支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地位,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建立市场金融制度,使央行与商行资金往来关系、商行与企业资金信贷关系依靠法律手段进行配置和调整,消除资金供给制,实现资金借贷制,重建我国的信用基础和信用关系,完善商行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体制下分级经营制度,强化信贷资产负债管理,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第四,强化金融监管,维持金融秩序。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明确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强化央行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央行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严格金融机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的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健全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加强对社会金融秩序的管理,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严肃处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健全金融法制,规范金融行为,加快证券法等国家基本法的立法工作,同时对现有金融法律法规中互有冲突、操作性差乃至严重滞后的部分进行清理、废止、修改、完善法律法规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促进资金在企业、产业、地区间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展完善证券市场,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股票、证券发行种类和规模,同时发展投资基金,减少资本市场投机性,促进储蓄转向投资新机制的形成,为增加企业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创造条件。

篇10

1.国际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产权和金融产品,开启了人类限制碳排放、减少碳排放的市场化路径。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先后于2002年、2003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欧盟(欧盟+挪威+冰岛+列士敦士登)碳金融市场于2005年1月1日在《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法律约束下正式启动交易。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BlueNext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纽约绿色交易所、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2009年以来,也先后开始进行核证减排量(CER)的交易。碳金融市场的基础金融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融资工具包括项目融资、运输贷款、汽车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节能产品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绿色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到天气衍生商品、可交易灾害期权、LeuPrima自然灾害债券基金、碳排放信用担保、绿色建筑覆盖保险。2013年,欧盟排放体系碳金融交易总量102.6亿tCO2e,总交易金额为528.49亿美元,其中欧盟配额(EUA)交易量为86.5亿tCO2e,交易金额524亿美元;CER7亿tCO2e,交易金额4亿美元;联合履行项目减排单位(ERU)交易量9亿tCO2e,交易金额1亿美元。从2014年5月19-23日欧盟市场一周的情况看,一级市场有三次配额拍卖1048.6万吨,价格分别为4.6、4.59、5.23欧元每吨。二级市场一周配额成交量50.5万吨,最低价4.7元每吨,收盘价5.11元每吨;州际交易所一周的2014年12月CER期货价格下跌25%至0.09元每吨,五种CER期货合约一周的成交量为857.6万吨。2014年9月1日的交易价格EUA为6.44欧元,CER为0.16欧元。

2.中国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现状。我国的碳金融,是从参与国际市场开始的。2006年开始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给方的形式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到2014年8月17日,中国在联合国CDM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3804个,实际签发减排量的CDM项目1400个,约占全世界CDM项目总数量的50%。中国区域性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配额交易,到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市,全国七家区域性碳金融市场平台全部开始配额和自愿减排量(CCCER)的市场交易。到2014年9月1日,全国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控排企业2000家,交易总量1225万吨,交易总额35264.4万元,平均每吨28.79元。深、沪、京、粤、津、鄂、渝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的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659554吨、1553460吨、961855吨、1293173吨、1059760吨、5284288吨、145000吨,累计交易额分别为113154196.47元、60917272.70元、58057517.80元、70586610.52元、21891494.20元、125417791.75元、4457500.00元。最新交易收盘价格分别为65元、39元、54.60元、43.65元、20.35元、23.79元、30.74元/每吨。其中深、沪、京、粤、津已经完成第一个履约年,履约率都在95%以上。

二、未来碳金融市场展望

1.国际市场展望。2014-2015年期间,我们将看到新西兰、巴西、智利、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以及WCT体系的魁北克、美国RGGI以及东京都等国家和地区的碳金融市场或已建成、建设中、完成立法、计划中、承诺中。国际碳金融市场2013年到2020年每年的全球市场总供给预测为471、457、382、414、358、327、348、373MtCO2e;如果美国只包含电力市场需求,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31、601、620、508、450、458、521、573MtCO2e;如果将美国总体经济运行纳入,则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74、660、843、784、736、730、796、879MtCO2e。

2.中国碳金融市场路线图。中国碳金融市场2006年以来,到2018年的12年发展路线图可以划分为:2006年以CDM项目供给方式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2008年奥运期间开始在国内进行零星的自愿减排(VER)交易;2011-2012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规划、准备、制度安排阶段;2013-2014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相继启动交易阶段;2015-2016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调整、改革、整合阶段和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筹划及立法;2016-2018年,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立。

三、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法律悬空问题。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最高制度安排《京都议定书》只约定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的减排承诺。2013年1月1日以后的承诺和文本修改需要四分之三的缔约国先在国内完成程序和授权,签署后才生效。至今还没有达到生效的缔约国签字国数量。接近2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处于法律悬空期。有关各方应该在AR5明确了气候变暖结论的2014年让新的法律框架生效,运用碳金融平台的市场张力,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排放大国按照《京都议定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美国是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和整体绝对碳排放量的排放大国。却一直没有批准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甚至影响了其盟友———日本这个另一排放大国曾打算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得本来供不应求的碳金融市场有时供需倒挂,加上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欧盟2007年、2012年不让配额余额进入第二年的下一阶段使用等因素,使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曾出现高峰30欧元和低谷0.1欧元的“需求-价格悖论”。AR5的,应当引起各国的进一步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限制碳排放的力度,进一步推动碳金融的市场力量。美国联邦政府应当顺应民意,履行大国义务,鼓励全美学习、推广加州、RGGI的限制排放市场化措施,借鉴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经验,与全球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同一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当然,中国也是排放大国,已经承诺按照国际公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限制碳排放责任。建立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和筹划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并继续CDM项目的注册、产生CER,是中国通过碳金融市场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二)国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有规无法问题。中国还没有碳金融市场法律。七个碳金融市场平台是在政策上建立起来的。有的市场平台虽然取得了国务院及其政府部门的法规和特区等地方性法规的认可,但总体上属于有规无法。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健康运行,不利于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全国性还有24个省市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各界期盼的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也缺乏法律依据。建议全国性的统一碳金融市场机制、市场交易和国家立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

篇11

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结构会发生如下变化:第一,现存的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将转换为间接融资与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金融资产将大大丰富起来,单一的银行资产将由银行资产、政府资产、企业资产、保险资产、信托资产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所代替: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将成为现金和存款通货之外的又一种流通一上具,第三,传统的资金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纵向归流的状态将被打破,而形成与一定经济区域相适应的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的资金纵横流动的金融网络中心,第四,我国货币信用关系的深化,将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树立起资产效应观念、生息盈利观念,从而增强对金融市场信号反应的敏感度,第五,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冲击目前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利率的僵化性和不合理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1.对货币投向结构的影响。货币投向结构是指货币投向不同的对象所形成的购买力需求层次。由于货币可形成多种购买力从而可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多层次,我们在此仅区别其中的两种。即投向生产资料的货币层和投向消费资料的货币层。金融市场的开放,将打破这两个层次的现有比例,即生产资料货币层增加,而消费资料货币层相对稳定。

篇12

金融经济中的风险主要发生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中,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主体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变得复杂,这就促进了金融市场中全新运营监管制度的出现。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中的模式、内容、监管目的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从而适应经济发展浪潮。本文研究了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为金融市场的运营稳定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金融市场运营;监管制度

金融市场的运营中带有一定的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即监管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金融市场在运营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多的变化,局势或波动或复杂,这就给市场运营的稳定带来了困难。为了提升金融市场运营的效率,减少潜在的经济动乱,需要对市场的运营监管制度进行完善。

一、金融市场运营中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全球化金融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的跨国交易,跨国证券、对外资源、国际贷款等飞速发展,资金跨国障碍的逐渐减少,各个国家均放松了对跨国交易的约束,使得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逐步对接,离岸金融市场逐渐消失,国内外金融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些都标志着金融全球化正在与国内市场相接轨,使得国内市场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虽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导致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减少,金融资金来源渠道增多,非常容易出现金融紊乱的情况,本土经济无法进行外界金融的管理,加上各个国家对于金融监管的制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引发了金融市场危机。

(二)金融功能一体化传统的金融发展认为,证券、银行、保险等不同金融项目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工,其伴随的风险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不同金融板块之间的分区界限已经逐渐消失,各个金融活动正在融合,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包含各个金融项目服务功能的银行或是金融公司,使得金融市场的功能呈现一体化局面,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运行的监管。在这种一体化的市场中,金融公司不需要再对各个服务模块进行划分,将其作为单纯的风险管理。相比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业务范围的扩大,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混合式的金融市场会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呈现全区式的覆盖,从风险程度上看,其严重程度要大于金融功能分区。

(三)市场运营模式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创新必然导致市场变得复杂,特别是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金融交易外的产品,这些金融衍生品相对于金融本身而言变化更快。金融技术的发展、新产品的引入使得市场运营模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递变得简单、快捷,推动了屏幕交易、资产互换等新型交易模式的发展,金融市场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为了减少法律对金融活动的束缚,或是增加金融行业的潜在利润,金融机构会推出一些创新制度进行鼓励,但是这种新模式的鼓励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资产价格的不确定、经济波动的影响覆盖面更大等。因此,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巴林银行事件。

二、全球金融环境下市场运营的制度分析

(一)创新管理模式,采用框架式的监管制度传统的金融市场主要被政府所控制,属于官方的监管控制行为,其监管机构由政府确定,并且赋予监管者既定的监管职能,表现为服从命令式监管,这种监管虽然能够减少市场中的一些不规范的金融行为,但如果金融市场的各种行为均匀通过这种监管后才能够进入或是退出,那么这种监管就会约束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管理过于强调金融机构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则、目标和行为方法,从而完成监管,但是从金融市场的风险上看,这种监管方式无疑会增加监管风险,并且风险传递的过程也会更加复杂。既定式的金融市场规则过于死板,无法根据市场的运行状态进行调节,一些特殊的金融机构发展会受到非常大的约束,使得其对于市场的动态变化缺少敏感性,并且此种监管模式主要强调了可见的风险,对于尚未规定业务的风险则很难规避。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减少监管对于金融市场的束缚,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框架式的监管制度。框架式的监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监管部门制定出弹性的监管制度,并且可以对这些制度完善地落实和监督执行;监管单位与被监管者属于激励关系,被监管者需要在监管下完成最佳的市场目标;市场需要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则,并且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对这些规则进行宏观监控;金融机构合理地安排市场交易行为,并且制定风险承担措施;金融机构无法承担风险时政府的补救等。这些内容需要符合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规律,并且综合地运用执行,任何一项监管制度单独使用都难以发挥其作用,制度各部分之间的轻重权衡需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决定。

(二)增加管理内容,采用双层面的监管模式在金融市场中,金融活动指的是金融机构在市场中进行各项金融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本身和运营市场。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具备风险的规避能力,难以对市场交易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因此一旦出现危机,就会发生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运营市场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竞争,一些强势的交易方对弱势形成的利益损害主要为恶性竞争,比如用欺骗的方法来获得业务信息,没有遵守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等。这些行为虽然不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行造成影响,但是会破坏市场运营秩序,增加金融风险。因此,在全球下的金融监管中,需要进行双层监管,即对金融机构和运营市场的双层监管。监控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和运营能力,提升金融机构替身承担风险的能力,避免过度追求利益而增加交易风险,这种监管也是保证金融机构市场行为规范的重要保证和需要。

(三)创新监管方法,选择动态化的监管方法传统监管采用的是静态的监管方法,即权威规则至上,制度一旦形成,便在市场上成为发展的基本准则,除非法律规定的修改或是废除,否则不可以违背制度,一旦出现违背制度的情况,就会受到市场的处罚。但是,这仅适用于小范围的市场中,无法满足现阶段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运营环境是持续化、动态化的,金融工具和模式的出现,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消失,金融市场状态变得复杂,竞争变得激烈等,这些因素都要求市场监管采用动态化的监管方法,监管制度要根据市场环境、金融局势而变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机构需要观察市场金融汇率、交易份额的变化,如果发生了短时金融收支困难,可以采取加强外币储备来监管市场,这样就不会对整体的经济产生影响。

(四)提升监管目标,采用激励式的管理目标经济市场制度认为,制度的出现来源于交易,目的是降低成本。因此,制度的效率取决于制度的具体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制度的内容,也就是制度实现的目标需要与制度相关的个体利益相一致。金融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营监管需要引导投资者实现最大化的监管目标,采用激励式的监管目标,从而扩张金融版面,在客观上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竞争力。例如: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制定一个既定的目标,这种目标会促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最大程度地为金融市场发展而努力。若是完成既定目标,则进行适当奖励,这种激励方法既能够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又能够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形成一种约束,从而让监管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结语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变得复杂,为了规避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需要采用全新的监管制度。传统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过于死板,既定式的规则难以适应全球化的金融环境,因此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金融市场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杨惠.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运营监管制度探析[J].西南金融,2014(08).

[2]戴盛.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篇13

1 金融信息的特点

金融信息是金融运动过程中各种金融现象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及其特征的真实反映,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消息、情报和资料的总和。它包括对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和流通速度、银行存款的增减、利率、外汇管制政策与外汇牌价的变动,国库券发行、集资、期货等变化,证券与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等方面信息。

一般地说,金融信息有如下特性:

(1)金融信息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金融信息是由信息内容与信息表现形式――载体构成的整体。金融市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并不断发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转换成语言、文字、数据、符号、图表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受。所以,金融信息是不能离开金融载体而孤立存在的。

(2)客观性。金融市场活动是人们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反映这种金融活动特征的信息,同样具有客观性质,即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3)时效性。金融市场信息既是有效用的,又是有时间性的。其有效性在于能给市场信息占有者带来效益,其时间性在于其有效性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信息的经济价值受其时间价值的制约,使用价值的大小与提供的时间价值恰好成反比。

(4)可分享性。金融信息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会磨损,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分享。正是这一特性,决定着分享者越多,竞争则愈烈。这使金融市场信息在传递、接收和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复杂性。

(5)连续性和流动性。金融市场活动贯穿着两种运动过程,即货币流和信息流。货币实体的生生不息流动,决定着信息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断发生着变化。

2 金融市场信息的功能和意义

金融市场信息的实质在于帮助人们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金融市场信息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它与金融从业人员、资金设备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三大要素。

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金融信息是金融活动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金融市场信息通过影响金融活动决策质量,进而制约着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有效地运用金融市场信息,才能减少金融活动决策者对市场认识的未知度、不定度和混杂度,及时地作出最佳营销决策。离开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所做的决策,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金融活动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现代营销观念告诉我们,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龙头,而经营寸步也离不开信息。金融市场信息决定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质量;离开金融市场信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都将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有作为。

(3)金融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动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是要实现经营目标,在实践中对于目标的趋近和背离的程度、速度、大小等情况如何,这些都是靠信息为媒介和桥梁来实现控制的。只有捕捉和获取大量的真实的市场信息,就能够开阔视野,明了形势,增长才干,产生开拓前进的动力。

总之,无论是宏观金融活动,还是微观金融活动,金融信息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历史及现实的金融实践活动都告述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防止金融风险有力手段之一,就是不断重视、强化并正确解读金融信息。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的时候,人们的看法和对策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人及早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赢得了主动权;而有的人则认识迟缓,处处被动。究其原因,在于对待金融信息的不同态度。

3 金融信息的收集

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是信息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信息分析处理的前提,也是信息运用的基础。

为了确保金融信息工作的质量,在信息收集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收集到的金融市场信息必须是客观地、如实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实况。准确可靠是市场信息的生命,也是信息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

(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收集到最新的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中,时间就是财富,信息的价值往往和信息提供时间直接相联系。

(3)系统性原则。是指能全面、完整、具体提供出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和各个经营环节的信息。它要求所收集到的金融信息在横向上应有广泛性,在纵向上应有深刻性。也就是既有相当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4)有效性原则。是指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那些对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市场信息。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收集工作要事先制定好信息收集计划,明确收集方向,确定好收集内容,避免盲目性。

(5)经济性原则。是指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要讲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节约信息收集的费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费用水平上使信息收集具有最佳的效果。

4 金融市场信息网络

收集金融市场信息的策略有许多,但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信息网络。金融信息网络是指金融企业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设立收集金融信息的专门机构,并确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专门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以形成组织管理系统。

金融信息网络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信息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对人员、设备、工作程序,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从而做到信息人员专业化、信息收集统一化、信息传递连续化、信息管理科学化、信息处理系列化。

(2)信息形式标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指金融信息管理手段和信息物质载体的标准化。如对有关市场信息所使用的文件、表格、用语、磁带、磁盘、录像等都要按照社会统一规格制作,以确保信息畅通。

(3)信息的加工客观化。金融信息网络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处理,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可妄加主观臆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信息传递高效化。金融市场信息网络要把有关的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科学、有效的决策当好先行官。

5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是信息收集工作的继续和升华,是把金融市场信息由潜在的财富转化为现实的宝贵财富的重要一环。

5.1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指将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按其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使之成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活动本质特征和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它是信息的深加工,也是信息分析判断的前提。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工作的程序,大体上有如下几个阶段:

(1)汇总。由于金融信息收集往往是通过许多渠道进行的,因此,信息整理首先要把各部门、各方面收集到的市场信息集中到专门机构或一二个专职人员手中,便于统一处理。

(2)分类。由专职人员将杂乱无章的各类金融信息按需要整理,分门别类地清理出来。

(3)初审。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别的金融信息逐条进行检查。检查该信息的来源、收集方法、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

(4)筛选。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去掉那些明显不真实的和暂时无效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

(5)登记。将经过筛选的金融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登记编号。并采用各种方式存储起来。

金融信息的整理可以借用国外的5W2H法进行:

what――什么信息?信息分类;

Who――谁?找出信息源;

Where――在哪儿?找出信息发生的地点;

When――时间?找出信息发生的时间;

why――为什么?找出信息产生的原因;

How much――多少?信息的时效、可信、价值程度如何;

How go――如何进一步判明信息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获取更有用的市场信息。

5.2 金融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但还不能立即用于传递和决策。还应该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断定信息的真伪,它是否准确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客观过程和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金融信息的综合分析,是金融市场信息加工整理的继续和延伸。

金融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阶段,要求人们依据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对大量的信息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真分析思考,才能确保该阶段任务的完成。具体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数量关系上的研究。它是对以数据性为主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前提是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必须准确,这样测算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可靠性。定量分析法可以比较完整、比较精确地反映出金融市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具体数值、比例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和预测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规模、程度和水平。

(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以思辨的方式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质的研究,目的是审核市场信息是否正确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本质特征。定性分析法要求人们注重信息之间的相互区别,反映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来审定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市场的发展规律。因此,运用定性分析法时,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数量要多,反映的面要宽,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市场活动的规律。这种方法可用于人们对市场政策、市场环境及市场现状、结构、体制、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质的分析判断。

(3)定时分析法。定时分析法是对一定时期内某一类金融信息资料进行连贯性的分析研究,目的是审核所收集的金融市场信息资料是否连续地、正确地反映了某一时期市场变化态势。定时分析法要求信息资料既要有文字描述,又要有必要的数据资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反映近期市场、节日市场、季度市场的动态信息资料进行连续性的分析。

在金融信息分析实际操作中,以上三种方法往往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这是因为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除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不少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典型分析法以及经验分析法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在对金融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要最后进行真伪的再鉴别工作,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公正客观。金融市场信息真伪再鉴别大体有如下四个程序:

第一,用材鉴别。即对加工、分析时所采用的原始信息材料进行再鉴别,复核金融信息的来源和可靠程度。

第二,方法鉴别。即对加工、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审查,认定加工过程是否合理,对金融信息的效用有无影响,以尽可能避免加工分析过程中所带来的误差。

第三,佐证。即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加工分析后的金融信息资料进行印证,用以确保金融信息资料的典型性、权威性。

篇14

关键词:公司;财务管理;金融市场环境

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为公司财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开放、广阔的活动平台。我国社会经济正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企业公司均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扩张公司的规模是重要的发展手段,关键在于需要巨额资金。通过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完善,企业扩张不再局限于实体经济扩张,而是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本运作。可以说,金融市场为公司投资决策与融资创造了更多机会,处于新时期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公司如何创新财务管理,调整财务管理战略,是公司发展适应新时期下金融环境的研究课题。

一、目前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

按照金融市场范围,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不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的作用均有不同,优质或劣质的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未来收益有直接影响,对公司财务运行方式、财务目标均有影响。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加上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推进,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金融市场结构呈不断优化发展趋势。我国公司在近年来,在债券市场大幅增加了信用类债券发行量,有利于改善与调整我国融资的长期性的单一化结构,使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展,缓解公司发展受到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制约,使公司融资机会明显增加。另外,2009年,我国开启创业板运行,使资本市场层次性明显增加,为许多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资金,保证公司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呈稳步推进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创新产生一些负面评价,然而针对金融创新作用而言,我们应对其创造的价值给予肯定,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展金融改革,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合理、科学推进金融创新。针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状况来说,己获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包含金融服务手段、工具、产品与市场创新。例如,国家创业板的推出,使资本市场广度、深度进一步得到拓展。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使市场交易额明显增加,增加证券流动性,公司在投资、融资过程中,可获得更多证券与资金。另外,为投资者创造了全新的交易方式,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市问题得到改善,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金融市场风险。

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3年,中央银行放松贷款利率,有利于实现利率市场化,针对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可利用金融时间价值、金融资本杠杆与金融产品之间的不同利率,获取公司运营的资源收益,通过银行的资金平台,使沉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票据买卖与金融产品发行,获得资金利差,使公司盈利能力得以提高。因此,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实现公司资金的证券交易。金融市场作为投资、融资场所,公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通过债券与股票形式进行资金筹集,公司资金在证券市场的投放,将其转化为有价证券,与证券相关财务进行交易活动。金融市场根据使用期限,可划分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达到参与者流动性要求。而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可为参与保证盈利性、安全性。各个市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健,可使中央银行顺畅、有效的传导货币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公司利用金融市场,可交互转化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处于资金短缺情况时,公司可出售持有的长期债券与股票,将其转化成短期资金,以填补资金短缺口。另外,若资金周转畅逯,公司可利用短期资金购买债券与股票,将其转化成长期资金。实现长短期资金转化,可提高公司资产的优化转不安。有效利用公司资金。

第三,按照金融市场传达信息,协助公司管理者做出财务管理决策。随着金融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我国金融己获得突破性进展,市场参与主体也逐渐扩大,市场体系基本上己实现初具规模与明确分工,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金融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传达,公司管理者在金融市场中可准确获取信息,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能力。

三、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

处于新时期背景下,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完善,若公司管理者不顺应时势,固步自封,必然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而言,笔者认为主要由三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