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

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过在当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很少的区域意识到了生态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缓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学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制度,养殖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影响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完善程度较低,而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不断的提高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其有更多的重视,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科技相融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保证经济效益[1]。

2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政府需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监督和调控,而且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来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政府支持可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可以提高起市场竞争力,重视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2.2注意环境保护和卫生。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所以需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比如引进清洁生产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动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清洁生产,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也要为动物提供足够空间的养殖场地,尽量减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间安排能够为动物带来更好的环境,不过这一空间的设置也要保证合理,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动物饮水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更好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动物的福利,比如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等。动物福利一般有生理、卫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动物在较寒冷的环境下不会挨饿受冻,在炎热的环境下不会难以忍受。因此要求为动物提供符合科学标准的福利,不断的完善饲养方式以及环境的建设,保障动物的健康。2.3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动物的饲料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在调整动物饲料的过程中,最好可以结合科学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无害的添加剂,减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进行营养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要注意调配粮食的营养,营养的调节,主要是包含粮食营养调节以及能够调节消化系统的调节技术。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调控剂,注意根据饲料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然后注意环境的保护,使用环保的添加剂,制定调控秘方,并且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还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饲料的使用价值,不过在使用添加剂的时候,拒绝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第三,饲料的调配,需要分析传统饲养模式的弊端,在当前的条件下,要选择符合现代动物生长的饲养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饲养的方式,对不同禽类采用分开饲养的方式,都是符合环境保护的他要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饲料的浪费。如果将公和母进行分开饲养,则有利于养殖人员对动物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调节。第四,要注意改变饲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够更大的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结合调查分析,饲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营养价值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饲料,会帮助动物更好的消化[3]。

随着动物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动物的产品也会质量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走向国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注意环境的优化、饲养模式的优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王启席 单位:山阳县南宽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3]覃素素.丹江口水库移民后靠安置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2]周美瑛.试论农业科技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

篇4

2014年以来,水城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立足“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坚持以“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基调,按照产业生态化、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以及发展绿色化、低炭化、循环化、科技化的要求,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狠下功夫,切实优化转型升级路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一个引擎九大龙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形成“点上开花、引擎推动、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经济强县升级版。

着力做大做强水城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发展引擎。坚持水城县与水城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举全县之力支持水城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打造企业聚群、要素集中、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的现代经济开发区,切实把水城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水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引领全县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辐射带动董地、老鹰山、滥坝、陡箐、红岩等乡镇一体化发展。目前,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海螺水泥240万吨/年生产线技改基本完成并实现满负荷生产,鑫晟煤化工与上海华谊集团成功合作,鑫源宏发可降解环保餐具生产项目设备已完成安装,贵光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3D欧姆维特多功能节能墙板项目设备已完成安装,蒙正药业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和设计。2014年工业总产值达167亿元,财政税收5.55亿元,就业人数28500人。

着力做大做强发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龙头。以正科级单位的规格,成立了“水城县发耳工业园区管委会”,配齐了管委会班子,完善了相关内容机构,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大煤矿整合力度,千方百计帮助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对效益较差的煤炭企业坚决关闭一批、整合一批。大力发展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循环经济,依托发耳电厂,促进煤电化、煤电材以及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资源综合再利用,推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加快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发耳、鸡场、都格、比德、化乐、勺米等乡镇一体化发展。2014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7亿元,税收3.16亿元,新增就业520人。

着力做大强化龙场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发展龙头。水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水城富硒茶叶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以正科级规格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按照核心区6万亩、拓展区6万亩的目标,全面整合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力量,重点加强新茶园高标准建设和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茶产品交易市场区、茶产品深加工区、茶文化展示区建设,规划建设茶叶深加工厂1个、初加工厂10个。充分发挥县茶叶公司的作用,千方百计拓展和扩大市场,加快推进茶叶深加工和相关产品开发,做大做强“水城茶”品牌,带动龙场、顺场、新街、杨梅、花戛等乡镇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8.1万亩。

着力做大做强米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发展龙头。水城县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猕猴桃园区管委会,建立了猕猴桃科研所,加快推动冷链厂建设,扩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确保三年内核心区达到8万亩,做大做强红心猕猴桃品牌,推进产业园区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把猕猴桃元素、布依族元素全面融合到小城镇建设中,加强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猕猴桃产业示范区、猕猴桃产学研基地、猕猴桃产业深加工区、布依风情生态园5个功能区建设,切实把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打造成玉马经济带上最靓丽的节点,辐射带动猴场、顺场、鸡场、勺米等周边乡镇一体化发展,切实将水城县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猕猴桃之乡”。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野生猕猴桃28万亩。

着力做大做强重要交通沿线核桃产业基地发展龙头。以水盘高速、六六高速、水黄公路、玉马公路、北部大通道等公路沿线以北部6个乡镇为重点,改变过去无规划无重点、零星种植、分散种植的模式,切实加大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广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扎实抓好示范点建设,注重引进农业开发的大公司、大企业实行规范化集中连片种植,确保全县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切实把核桃产业打造成为群众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南开、青林、保华、发箐、金盆、玉舍、猴场等乡镇一体化发展。

着力做大做强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发展龙头。充分利用水城县与六盘水市中心同城一体的优势,以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为主体,以顺场无公害蔬菜个体合作社为犄角,形成南北互动之势,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绿色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以蔬菜、中药村、干果等为主的现代农业,确保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建设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区、经果林及林下生态鸡养殖区、中药材种植区、生态观光科普农业及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区、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区等五块功能区,切实将水城县打造成为六盘水的城市餐桌和菜篮子,辐射带动、金盆、木果、保华、发箐、龙场等乡镇一体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商品蔬菜达4.6万亩。

着力做大做强野钟精品水果产业园区发展龙头。结合北盘江旅游资源开发,按照“以点带面、连点成片”的要求,以水盘东线及北盘江为主线,整合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资源,按照沿江、沿库、沿路、沿园、沿寨的规划布局,全力打造水盘东线刺梨产业带,形成以剌梨为主的精品水果园区。2015年计划种植刺梨6万亩以上,力争三年达15万亩,切实将北盘江沿线打造成为六盘水的“花果山”,辐射果布戛、花戛、米箩、顺场等乡镇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剌梨种植面积9.97万亩,特色经果4.8万亩。

着力做大做强玉舍红豆杉产业文化园区发展龙头。结合野玉海旅游景区的开发,以玉舍为中心打造红豆杉产业文化园,注重把红豆杉种植与野玉海景区打造结合起来,扩大种植规模,确保今年新增种植3万亩,三年内种植规模达8万亩,全力打造2-3个高品质的基地,在全县全面推广红豆杉行道树种植和城镇绿化树种植,让红豆杉文化成为水城的符号,切实把水城打造成“中国红豆杉之乡”,辐射带动勺米、都格、纸厂、杨梅、坪寨乡镇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红豆杉种植面积3.07万亩。

篇5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全、层次高。近年来, 云南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态旅游的概述

中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1}。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包括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等亚类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两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态、古典园林和文化遗产三类{3}。Ecotourism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生态学(Ecological),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经济(Economy)。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2.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因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生态旅游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的思想渊源已久,《老子》和《庄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藏传佛教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强化了藏族保护一切生命的意识;苯教的宇宙观确立了人与自然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同时又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现代实践和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两大认识的综合。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4}。

1980年3月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可从不同的属性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从社会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Edward B.Barbier从经济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发展+生态环境保护{8}。生态旅游确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景观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观中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0}。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发展所形成的功能整体的结构、过程与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物种交流、能量流、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9}。

景观生态学还注重对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围绕建造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旅游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景观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11}。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7}。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持续配置。生态旅游应以使旅游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为出发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相统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风情,都蕴涵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云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独特的地貌资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使境内形成了各种除沙漠、戈壁、黄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如滇东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缓的发育造就了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众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观;闻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奇观;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和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的怒江峡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庆高原。这些景观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由于其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复杂,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已知的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云南就有199种中国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像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是云南所独有的。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俗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县之内的言语有别,一山之邻的服饰不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异彩缤纷,与云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协调,成为云南更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琳琅满目,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又是表现民族人文生态景观的最好形式。目前开发利用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库扎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等,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4.机遇优势。1995年以来,云南开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抓住世博会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对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旅游业的硬件建设,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来云南旅游,从而促进了远程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随着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胜地等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脑海,市场潜力巨大。

三、云南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乘数效应极为明显。据中国旅游组织测算,直接参与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旅游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对其能产生间接影响是带动餐饮、交通、金融、纺织、邮电通信等58个部门,由于旅游部门的消费也导致这些部门的收入增加。旅游业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点开始,产业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产业链并且最终要形成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2.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需要从土地上转到城市中去,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企业及旅游餐馆企业等旅游基本单位19564户,云南省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7%,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新增13.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超过50万人。显然,旅游业在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旅游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通信、公交、码头、机场、治安、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医院、学校、信息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发展中重视和完善了七大系统(吸引系统、服务系统、交通系统、标志系统、质量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险系统)的建设。云南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正在向外延伸,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将点、圈、带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云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观念创新,构建生态道德。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以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主张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尊重自然,切实地保护自然。这就要求人们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高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与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两者的统一。

2.合理进行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由于云南生态旅游区域大多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很深。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旺季较短,淡季较长,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等原因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进行云南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以可持续旅游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区节水工程建设与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旅游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解决人才、技术、信息及旅游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知名企业家。同时,根据云南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云南的旅游业应积极开发高山景观、风景名胜等面向大众休闲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法规。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立法规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力举措。云南的旅游业应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才能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是云南旅游业的新课题。

注释: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斌.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刘忠伟,王仰麟.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篇7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篇8

首先,科学技术以及成果转化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时的农业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快便出现了自身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没有使得农业经济呈现稳定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不断的转变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再次,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约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支持,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现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缺陷显露出来,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态农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保证生态农业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农业的各项工作。对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机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管理,促进资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环和流动,并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原理组织安排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系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资源节约同农村的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下,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农业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建设,要尽快出台与农业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业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转,必要时还可以开展规模化经济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的范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的准入制度,建设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助。

三、结语

篇9

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加重要。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l益突出,受污染河长比例由1980年的21%增加到一999年的38%,其中受污染较重的淮河、海河、滦河、松花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忍002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51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194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12亿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4.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806万t,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6万t,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6.17%。这些污水都不同程度地直接造成广大农区的水体污染。

2、耕地污染

我国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水平为357k妙耐,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咖,限制,受到农药污染。目前我闰受下业“一下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染的耕地面积达587万hl矿;据2(Xx〕年对30万h耐基本农田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其中有3.16万h而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12.11%‘另据国家环保总局对23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以洲〕年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川410万hmZ,直接经济损失达212亿元,弓!用污水灌溉过程中,大量污水达不到灌溉水质标准,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污染。

3、水土流失

我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2年.我国有4200万m,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卜而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5%以[,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较为集中在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祯失总计达267万hm,,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L,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为30亿一150亿t.平均每年至少50亿t.占世界的1/3以上。

4、农产品污染

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并直接危害人畜健康据农业部对6个省26个基地县抽样调查.粮食中农药检出率为60.18%,残留超标率达1.12%。一些大城市郊区蔬菜农药检出率超过50%以卜。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件,据26个省市几年不完全统计,共报告247340例农药中毒,致死24612人,年均死亡率为9月5飞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方面有很大差距。这不仅影响我国农业自身的质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有许多产品就是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商拒绝进门。

二旧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农村地区丧失资源开发的机会

“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人们对昔日农村的怀念。而当今的中国农村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污染和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的环境却成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居住环境脏、乱、差,饮用水体水质恶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的农村已经不是远离环境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现在有3.6亿的人门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同时废、污水的排放,农药、化肥、塑料等的滥用乱弃,造成严重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自然灾害。森林乱砍滥伐、草场乱挖和过度放牧、荒地滥垦、矿藏私用开乱采等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于是,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泥石流、酸雨、洪涝等灾害频频肆虐)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卜天赐予了农村秀丽的自然景色,农民本可以得天独厚地引资招商、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提供农产品和服务,增加收人〔。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断送了这条上好的发展之路。

2、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水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下降;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部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化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也要求农业生产无论从环境控制、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过程控制,还是最终产品质量要求,都要求环境的无害化和生态的合理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障碍

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生产数量、品种、质量的影响必将波及农产品的加「-和销售环节,使受污染的农产品丧失加工价值和销售。此外,就农产品市场的更大范围的扩展而言,农产品的出口意义日益凸显,而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环境标准是最高的。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物质含量标准的规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由此使我国生产的受污染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出口贸易中连连受挫,丢失了大片市场,农民和相关企业遭受不少的经济损失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我国整个对贸易的发展。

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投人计划和绿色产品开发计划,建立以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途径。

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笔者认为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目_我国农村人n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旧有习俗、低质量生活惯性等,也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相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效益的获取是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参与的结果,经济效益的积累和增长对生态环境既提供发展动力,也带来压力。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增长的物质保证,又是制约经济效益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明显;环境效益则具有滞后性、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重视,当某种设备或技。

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废物甚至产品都有很可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一些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置国家法律与他人的利益于不顾,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和当前的利益,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项月和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大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环保单位只顾收罚款而不管实际效果,企业交了罚款之后照常生产、照旧排污。

3、环境法律意识淡薄,人治色彩浓厚

篇10

生态文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那种只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性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在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我们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我们还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建设一个能够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的制度文明;应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

第二,坚持公平原则。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则是公平问题的核心。实现当代^之间的公平是确保公平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

第三,整体原则。整体原则不仅强调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展示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推进我国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协调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进行结构调整时,要突出两个内容,一是加快信息化进程,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路子。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的新路子,使环境保护事业获得坚实的经济保障。

篇11

关键词:卫生系统 排水系统 可持续发展

1、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发展的背景

传统的排水系统是通过建设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来搜集和净化使用过的污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的不断加剧,使得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越来越复杂,建设和运行费用越来越高,据联合国的一位专家估算,全球每年建设、运行和维护传统排水系统的经费约300亿美元;到2025年该项费用大约为750亿美元,人们开始向传统的排水系统提出了挑战,寻求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方法,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向传统的排水系统提出了越来越尖刻的批评:

·为什么要把居民少量排泄物和其他大量污水混合稀释,并通过漫长的排水管道将其汇集到城市下游,再花费大量能耗提升和处理?

·为什么大量有机营养物质不能施用于农田和园艺,同时又使土壤得不到有机肥的滋养而退化?

随着水污染的不断加剧,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日渐深入人心,世界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改造传统的排水系统、建设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的研究。

2、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的概念

传统的污水治理无外乎两条路子:一是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且无法自行治理污染的企业;二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这种传统的治理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不符合生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为了研究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首先应研究污水的成分和特征。

城市污水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研究污水的特征,首先应研究生活污水的特征,其主要成分和含量如下表:

表中数据表明,污水中主要营养物质N、P、K主要含在尿液中,少量的尿液单独分离可用于农业;冲厕以外的废水含有较少比例营养物和污染物质,其体积却为人直接排泄物粪尿的 50~200倍;人直接排泄的粪尿中包含了废水中绝大部分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如能单独处理,可大大节省废水处理费用并便于回收营养物质。

同时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97年版),生活污水的BOD5采用20克—35克/人*日,取保守数据按30克计,可以算出每10万人每天排泄BOD5 3 吨。每处理一吨污水去除BOD5=180克,处理规模1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全天运行可去除BOD5 =18 吨。就是说,如果把10万人排泄的废物设法收集起来不进入水体,相当于一个规模为1. 67万吨/日的进水水质BOD5 浓度为200mg/L,出水水质BOD5 浓度为20mg/L的污水处理厂的作用。

纵观城市,现在把人粪尿收集起来的量越来越少了,拿中原某城市为例,该市常住人口180万(非农业人口130万),每年实际产生(1. 5公斤*180万人*365天)9. 855万吨的粪便。然而实际收集量仅为每年2. 1万吨。收集量仅为180万人全年产生粪便总量的21%。也就是说,将近80%的粪便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水体。又如许昌市40万人,每年收集的粪便0. 45万吨,也仅占20% 。可以算出,由于粪便直接排入水体是加大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排水系统恰恰忽略了污水的基本特征,将人的排泄物用大量水稀释并与其它污水混合后,通过管网统一输送大城市下游集中处理。它存在的固有弊病日益被显现出来。

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正是基于城市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在质和量上固有的特征而提出的。因此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应满足以下三条最基本的条件,即:

·人粪尿排泄物和其他有机垃圾应采用接近自然的、地能耗的堆肥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使人排泄物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安全地予以回收利用,并形成闭合循环系统;

·排出的污水处理后得以安全利用,或回送补给地下水,也形成闭合的循环系统。

提出这一概念的基本出发点是将排水系统看作是全球生态圈和水圈的一个有关子系统,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去思考解决生态圈和水圈中发生的问题,力图建立一个生态性的、可经济运行的排水系统,并使水资源和营养物质得以形成闭合的循环。

3、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发展上的可行性

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建立就地可以分散收集和处理污水,同时有大量回用水代替净水以及有相关的副产品应用,克服了传统排水系统的弊病,减低了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规模,节省了传统排水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费用。

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建立有利于全球生态圈和水圈的建立,有助于生态圈和水圈可持续发展,使水资源和营养物质得以形成闭合的循环,同时大量回用水代替净水的应用可以进一步缓解全球水资源的危机。

4、结论

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使水资源和营养物质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以闭合循环的方式运行;要以安全、经济、可靠的方法来完成这一闭合循环。生态的和经济地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是向传统排水系统发出挑战,是深入理解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篇12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南辰溪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82-02

县域经济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最基本经济单元,它既位于宏观经济之“尾”,也处于微观经济之“首”,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环节之一。自1999年海南省率先提出建立建设“生态省”以来,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等l4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有150多个市(县、区) 创建了“生态市”(县、区),建立了19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面对新世纪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源短缺、环境劣势等严重问题,如何处理好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实例研究入手,剖析目前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现状、制约因素等,以期为完善南方丘陵山区县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供现实理论参考。

一、研究县域生态经济现状[2]

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北边,地处沅水中游,境内“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 990.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0.994%,辖6个办事处、30个乡镇(其中8个建制镇、22个乡)、441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

1.农业经济基础扎实。该县属山区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较好,优质农产品基地众多。水利规划建设方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好,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至2010年6月,全县除险加固工程89处,渠道防渗58公里,加固中型水库1座,小I型4座,小II型26座,山塘56处。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工程35项,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4万。林业建设方面: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作。至2010年8月,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15万亩,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2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54万亩,灌木林、四旁林折算面积合26.9万亩,森林面覆盖率已达到61%,“十二五”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2.工业经济园基础厚实。多年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切实优化经济环境,形成了能源、建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在产业项目建设、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等有力推进下,全县工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工业园规模工业企业已由2002年的34家增加到61家,涌现出了蓝伯化工、华中水泥、华中莫来石、建德水泥等一批实力强、后劲足、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3.城市化基础建设力大。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努力,县委、县政府以扩容提质为目标,按照“东扩、西改、南连、北进”的思路,改造老城,拓展新城,提升品位,打造怀化北部经济区域“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目前,新县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城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了10万,全县城镇化率达30%。通过先后拉通和硬化道路、改造与建设公园、亮化与美化县城防洪大堤,建立海利山庄、晓园新村和双溪商贸街等一批住宅小区,县城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宽阔整洁,高楼鳞次栉比,彩灯霓虹闪烁,山水小城初具规模。

二、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1.高科技生态技术支持缺乏。目前,县委、县政府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相对而言忽视了环境污染、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从国际科技发展整体来看,生态学研究所没有完全能够提供成熟、成套的生态技术,目前仅只是一种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未建立起“绿”色生态技术支撑体系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的需求。

2.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在中国日益迈向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县域生态经济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却仍需要不断健全。目前,环保法律在立法观念上仅局限于“污染治理”、“先开发再治理”等的思维模式,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缺失已严重影响到县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全面实行,也悖于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县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当今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民的生态和环保等意识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一是地方政府将很大部分财力和物力花费在“形象工程”上,重经济开发、轻成本节约,重视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缺乏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意义意识,存在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二是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对环境资源成本不够关注;三是由于公民文化层次的差异性,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仍旧参差不齐,部分公众环境保意识低,主要为当代人的利益着想,而缺乏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意识。

三、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创新“生态经济”县。建立建设“生态经济”是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4]。作为湖南省山区丘陵地区,按照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的要求,把生态经济作为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以此加快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走以“绿”字引领生态经济,保护生态资源,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提高“生态经济门槛”。县域要快速发展生态经济,就应提高招商引资的“生态门槛”,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下寻求招商落地项目,改变过去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低廉的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代之为“生态门槛”精细化招商,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大量入驻“生态型”优质企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3.建设“低碳生态经济”县。自湖南省开始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后,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滞后现象,工业主导产业以能源、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县域,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加工时具有资源消耗大、浪费多、耗能高、污染重等共同特性[5]。为此,资源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确立以环境整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全力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发展低碳优势产业,大力推行“低碳生态”产业。

4.发展“生态经济工业”县。以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县域,应建立“生态工业”为主线贯穿整个工业发展体系,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建立什么类型的工业”。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要求不惜放弃眼前利益,不符合低碳生态的项目坚决不上。二是“怎样集聚发展工业”。集聚发展工业项目,应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两翼”,重点集聚发展低碳、环保、具有前沿科技特性的生态工业。三是“工业怎样生态转型”。精心培育工业产业,实施工业生态转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新材料等生态新产业,使生态产业经济发展高起点、快发展、远规划。

5.做强“生态经济产业”县。要发展生态经济产业,重点建设在于对生态产业进行培育,要做强生态经济产业,重点在于对生态产业的生态技术支持与正确引导[6]。着力做好几件事:一是精深化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依托当地的资源生态优势,以“绿”字为中心做文章,用生态化理念抓农业,建设现代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办好柑橘、食用菌、名茶、蜂产品、野山椒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二是生态化培育“五新”产业。培育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LED照明为主导的新光源产业、以超高压电缆和特种电缆为主体的电缆产业、以特种纤维和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产业,推进“五新”产业生态化。三是快速化培育生态科技人才和延伸生态产业链。为拓展生态范畴,将低耗能的现代服务业列入生态经济范畴,提倡和鼓励企业引进生态产业技术人才、高新生态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有生态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延伸其生态产业链条,开发下游新产品。

四、结语

县域生态经济建设已成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项目,正确遵循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以绿色消费为新时尚、市场企业行为为主导、高新技术为产业领航等方式,采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立法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建强“低碳―生态―经济”县域。

参考文献:

[1]许青萍.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初探[J].生态经济,2010:85-88.

[2]湖南省辰溪县年鉴[K].辰溪:辰溪县政府编辑,2009:10.

[3]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梅芳.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25-29.

篇13

关键词:生态经济;SWOT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9-2275-04

北部湾是中国南海西北部的最大海湾,是重要的海上交通通道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发文审批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目的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广西北部湾区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把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态。然而,国际、国内以往的经济发展经验都表明,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经济区内生态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应将生态经济发展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中心位置,发挥区位优势和竞争能力,开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近年来,利用多因素指标综合评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一些研究组织和相关人员就积极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有关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及模型,如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1]、多样性发展能力评价模型[2,3]、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等,随后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完善[4-6]。国内学者也利用生态足迹[7-9]、生态承载力[10]、能值分析[11]等模型和方法,对某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主要借鉴生态足迹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湾顶(北面)是广西,东面为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西面是越南,总面积近13万km2[12]。北部湾地区地势起伏相对平缓,主要为盆地、缓岗丘陵和滨海平原,开发强度较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南部沿海河流源短流急,调蓄能力较低;大气环境与水环境质量总体一般,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排放轻微超载,水环境基本没有超载,但应重视近海海域保护;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水热资源较丰富,生物资源种类多,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雨林,土壤类型为赤红壤。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东经106°33′-110°53′,北纬20°26′-24°02′,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hm2,2008年末总人口1 255万人。2013年经济区GDP达6 9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5.9%,增幅比全区高2个百分点,占全区GDP的比重达31.8%。2013年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7亿t(规模以上),位居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第15位,同比增长7.09%;集装箱首次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00.33万标箱,同比增长21.86%。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广西其他经济区域。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近几年的生态经济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正在逐渐形成循环经济体系,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依然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常年日照充足、降雨丰沛、气温适宜,具有天然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区域内拥有大面积的原生态森林资源,是“天然氧吧”;具有独居特色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同时,该区域内绿色特色农产品资源众多,有被誉为“东方魔茶”、“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之称的金花茶,也是中国的肉桂、八角、大蚝、果园鸡、黑叶荔、香蕉、荔枝和奶水牛之乡。此外,北海、防城港、钦州沿海3市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综合质量评定位于全国前列,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好的黄金海岸线之一[13]。

2)生态经济基础良好。首先,经济区内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区域的后发优势日益明显。2013年北部湾经济区4市(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比全区高0.3个百分点;总量4 817.4亿元,占全区比重达33.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比全区高0.1个百分点;总量384亿元,占全区比重达29.2%。固定资产投资总量4 122.5亿元,占全区比重达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968.1亿元,占全区比重达38.7%。其次,生态经济潜力大、成本低。经济区工业化起步较晚,具有后发优势,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且大多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发展成本低、空间大、效益高[13];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提高资源投入品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潜力巨大。最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效果明显。

2.2 劣势

1)经济区仍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力等问题,制约了生态经济建设。

2)环境劣势。广西沿海经济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给广西北部湾区域资源的利用带来新的挑战。尽管一大批深水码头、重大项目等的建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项目大量利用岸线和围填海域,将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04年广西沿海项目建设用海面积仅188.0 hm2;2005年已增至1 602.5 hm2;到2006年已超过2 000.0 hm2。此外,广西海水养殖使用岸线和海域面积也在逐年增大,2004年为6.24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62.08%;2006年突破7.00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69.65%。这些项目的实施致使一些地方海岸线后退、土地流失严重。

2.3 机遇

1)党的十为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广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制定了万元GDP能耗下降3%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实施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2.4 威胁

1)生态意识薄弱。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经济规模小。相当多的企业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不高,污染监控困难,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成本较高。

3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3.1 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的有关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的《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农村统计年鉴》、《广西省环境质量报告书》、《广西省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等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料。

3.2 研究方法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度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判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14]。生态足迹模型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即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生态盈余)。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15]为:

EF=N×(ef)=N■(ri×ci/pi) (1)

式(1)中,i为消耗产品和投入资源的类别,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量,ef为人均生态足迹,ri为第i类资源的均衡因子,Ci为第i类资源的人均消耗量,Pi为第i类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特定地理区域与生活其中的有机体数量间的函数,用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数量计算,其公式为:

EC=N×(ec)=N■(rj×aj×yj) (2)

式(2)中,j为土地利用类型,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态性生产规模,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是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ED=EF-EC (3)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若EF>EC,则表明该区域出现了生态赤字;EF

3.3 结果与分析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5-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图1)。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0.945 3 hm2增加到2010年的1.102 1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690 6 hm2逐年减少到0.544 8 hm2。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一增一减的反向波动;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该区域生态赤字由2005年的0.254 7 hm2增长到2010年的0.557 3 hm2。由此可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且已经不断超出了该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是一种生态上的不可持续。该区域若延续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将进一步加剧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使得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将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4 结论

1)生态足迹随总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技术使用的资源密度等的变化而变化。技术能够改变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改变资源用于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效率,而生态承载力则受到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单位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技术、人口和消费的变化会减小或增大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差距。

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广西北部湾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供给与需求失衡,对资源索取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压力范围,生态赤字逐年增加,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地区发展呈现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5 政策建议

1)在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及时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对各类资源、能源的消耗总量,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共生,互利共赢。

2)加快推进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型产品的保护与改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挖掘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潜力。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增强土地的承载力,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资源的保护。

3)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推广节约、合理的健康消费模式。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转变人们不经济的、非生态的消费观念。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抓手和保障。

4)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多样、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等优势为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增添了极强的竞争力。宜从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CATANED B E. An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for Chil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8(2): 231-244.

[2] TILMAN D, WEDLN D, KNOPS J.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fluenced by biodiversity in grassland ecosystems[J]. Nature, 1996, 379(22):718-720.

[3] ULANOWICZ R 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cosystems phenomenology[M]. New York: Springer, 1986.

[4] REES W E,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Why cit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996(16):224-248.

[5] WACKERNAGEL M, 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1): 3-24.

[6] VAN DEN BERGH JCJM, VERBRUGGEN H.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Reply to Wcakernagel and Ferguson[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31(3):319-321.

[7] 杨 振,牛叔文,常慧丽,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J].经济地理,2005,25(4):542-546.

[8] 吴健生,李 萍,张玉清,等.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深圳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6):850-856.

[9] 王书玉,卞新民.江苏省阜宁县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7,26(2):239-244.

[10] 沈 琪.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桂海论丛,2014,30(2):91-96.

[11] 周 建,张毅川,袁德义.河南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5):728-733.

[12] 李世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思路[J].创新,2009(1):44-46.

[13] 阳国亮,黄 艳.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协调发展[J].学术论坛,2008(9):109-113.

篇1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设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坚持走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把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以往的发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重点提出了要重视生态农业的持续性的发展,要对未来的生态农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缩小城乡差距,让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入现代化发展道路。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具有局限性与开放性

要想保证生态农业的持久性发展必须先要改进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使用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比较落后,所以在以后的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挖掘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农业模式,不断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的国土资源,为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的相辅相成,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1.2生态农业能够不断的优化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人们不断的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合理的利用自然的资源,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得到收入,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都具有其独特的生长模式和规律,如果通过科学技术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农作物身边的环境,使得农作物更健康的生长与发育,最终农业生产科技会发展的越来顺利,让农产业的发展做到最大化。综上可知,要想让生态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不断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合理的利用每一个生态资源。

1.3生态农业发展系统具有有机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生产技术是的相辅相成,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员保证此运行系统正常的运行,生态农业的发展比较注重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行,还要使得自然资源与人力技术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合理的利用农业生产技术,这样才能让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防止发生资源浪费的情况,综合性质的保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济规模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规模比较小,生态农业发展的单位一般情况下以村或者个体户为主的,比如,一个稍大一点的生态农场,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还是由当地的个体户或者养殖户来担任工作,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现象是外出的人口比较多,一家一户的农业规模相当的小,这样非常不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从村级和县级开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国家的政策标准,还要主义自然资源本身的特征,积极的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合理的利用土地规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利的保障,要想让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务必要具有一定规模才能行之有效。

2.2农民自身接受程度的问题

我国要想发展生态农业,务必要让农民自身接受这类政策,政府在改善生态农业环境时要从两方面考虑,包括我国的经济效益,第二十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生态农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那么政府的政策是不能行之有效的,如果政府一味的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最终得到的知识眼前的效益,不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经过在农村的调查,大多部分的农民希望得到短期的回报,希望进行单一的农业,不愿意去投入大规模的产业链,农民认为大规模的农业链风险较大,回报不稳定,根本没有考虑一块土壤如果长时间的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会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与营养力都会严重的下降,不利于长久的农业发展。

2.3市场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成熟,在种植的过程中比较盲目,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划,最后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损失。在2008年的时候,某城市举办桃花节,所以当地的油桃价格特别高,第二年当地的农民大量的种植油桃,但是市场价格已经很便宜了,这都是因为农民的市场信息传递缓慢导致的。并且多部分的农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导致缺乏品牌形象。

2.4资金问题

发展可持续性的生态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资金投入情况不是很乐观,造成了资金短缺的情况,有很多的生态农业发展才刚起步,在资金上不能实现独立,要依靠国家补助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但是针对政府的补贴是有限度的,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农业的长久性发展之路。

3.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很多地区为了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要想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首先要进行生物防止的措施,比如对一些荒山野岭进行绿化治理,实行植树种草的策略,加大养护花草的策略,并且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养护体系,正确的实施退耕还林,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在农业中要规定每年允许的砍伐树木的数量,其次加强病虫害的防止措施,尽可能的少使用农药,把农作物的损失程度降低到最小化。

3.2积极的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也能够全方面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光农业是一种独特的农业发展形态,能够利用当前的农业资源,以及在生态学和美学的作用下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渐的保护了环境,主要是促进农村的农业旅游发展,为旅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经历。让游客在农业生产项目中旅游,不仅仅能够发现生活的快乐,还能发现田园风光的美好。

3.3树立全民的生态意识,完善政府管理服务的体系

首先政府要把生态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各项政策制定的时候,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设立专门的生态管理部门,把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并且引导人民群众加强生态意识,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还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生态农业积极的资金投入,不断的提高机械化水平,这样有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总结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国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3,(6)